登金陵凤凰台范文
时间:2023-04-02 23:0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登金陵凤凰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篇2
1、《绝句》唐代,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渔歌子》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李商隐《马嵬》“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诗人抓住最有特征性的事物,只用“虎旅传宵柝”五个字,就烘托出唐玄宗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诗人还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危今安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冠以“空”字,意思正好相反,军队不是护卫,而是发生哗变。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的“空”,表达的是六朝繁华不再的沧桑之变,给以一种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篇4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典诗歌;咏史怀古诗教学
一、教师做好宏观调控,把好“群文”关
教师是群文阅读中知识的储备者,在教学之前挑选一些咏史怀古诗,让学生放声去读,在朗读中先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高中课本中的咏史怀古诗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给学生补充的咏史怀古诗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李商隐的《贾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读诗,类比阅读法、小组诵读比赛法等,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主动理解“群文”内容,感受其意境美
学生熟读后,就会理解诗歌的内容,进一步感受这些诗的意境美。理解咏史怀古诗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论世,然后对诗的内容进行想象描写,从而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读诗主张“以意拟志”,即用读者的“意”,根据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达的“志”。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在怀念古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中必然涉及历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解读这类诗首先要根据诗中的物象确定史实,理解典故内容和它所包含的意义。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乱”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写的。诗中提到“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顾”和“出师”,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谒武侯祠后写的这首诗,涉及的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事迹。诗人面对武侯祠旧址,想到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业绩,赞颂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同时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胸怀壮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泪满襟”。杜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哀情,是因为他当时也遭遇乱世,胸怀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想到诸葛亮的结局,而发出怀古之哀叹,实际上也是在叹息自己。仔细品味这首诗,可以发现诗的首联一问一答,开门见山地指明自己感怀的内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个写景的句子中,一个“自”,一个“空”,既是写实,又体现出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却荒凉冷清、无人关怀的感叹,以乐景衬哀情。全诗的情调悲凉,这正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一致的。经过这样的思考,对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准确把握了。这一阶段占用的时间比较多,需要老师向学生耐心地讲解每一首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咏史怀古诗教学变为一个学生主动探险、主动发现、主动认知的过程。
三、归类总结这些“群文”的写作规律,再扩大阅读范围
在理解以上诗歌的基A上对其进行分类总结:
怀人伤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甫的《咏怀古迹――王昭君》《蜀相》、李商隐的《贾生》。
怀古伤今:李商隐的《马嵬》、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金陵图》、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题乌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乌江亭》。
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内容感情: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伤己,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喻等。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在总结出这些规律后,可再补充些咏史怀古诗,以此加深巩固。
篇5
关键字 怀古;诗歌;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怎样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产生困惑。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怎样将古诗词的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即能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真正做到陶冶情操。教学中发现,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情绪的底下。常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情绪高涨的讲授着,学生坐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现实之需要。
语文新课标中将发现和创新定位课程目标之一。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将是教学方法研究的方向。笔者曾长期走进初高中语文古诗歌课堂,在观摩中学习到一些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量做了具体要求,并做了部分推荐,还有一部分的阅读内容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任课教师可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米已有,那么教师怎样做一个巧妇呢?
将相同主题诗歌划分归类,对已积累了一定基础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如《登幽州台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越中览古》等。学生不难发现,怀古诗多以地点为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以此为开启学生兴趣的钥匙。可将怀古诗以地点特点分类教学。陈向春教授将怀古诗的场合特点分为三类:故都怀古、遗迹怀古、人物怀古。本文以故都怀古为主要研究内容。故都往往有着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这里书写了一段段历史,所以故都怀古的诗歌更能激发学生探寻的兴趣。
教师在怀古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故都的历史,在故都中金陵是诗人咏怀的热点,金陵是今江苏省南京市,在历史中是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故都。作为六朝古都,金陵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受到诗人的关注。以金陵为怀古对象的诗歌很多,教师可选择某一焦点为教学关键词,如某一诗人的金陵怀古诗专题,或是情感表达的不同等为探究点进行教学。
一、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诗前“引”中写到:“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全唐诗》卷三六五)秣陵是金陵的别称,刘禹锡未游过金陵,却凭对金陵的了解做创作了大量的金陵怀古诗,可见金陵的魅力。学生最熟悉的要数《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和乌衣巷都位于金陵,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居住地,这里还聚居着名门望族,富有历史内涵。朱雀桥、乌衣巷又形成对偶可谓语言之精妙。作者又通过对朱雀桥与乌衣巷自然环境的描写勾勒出萧条落寞的景象,不禁引起作者的对历史的回想。作者没有写朱雀桥、乌衣巷从前的模样,但我们可以想象,它们的变化是与金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可想而知,金陵经历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是金陵又一别名,没一个别名背后都有一段历史,石头城由来于三国时期的孙权。这首诗的开篇作者同样描写了金陵城的自然环境,围绕故都的群山依然存在,潮水拍打着石壁带回的是寂寞冰冷。与《乌衣巷》相同的是作者开篇都描写金陵的自然环境,通过描写金陵现实的荒凉暗示出金陵过去的歌舞喧嚣的繁华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消失了。作者通过古今对比,移情于景,由景感怀。经历了六朝繁华的金陵,已成为“空城”一座。在历史中没有改变的天空中的明月,依旧照过“女墙”。作者习惯拿一贯穿时间空间的景物来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乌衣巷》中的“堂前燕”和《石头城》中的“旧时月”都表达了诗人无限感慨,意味深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具有一定联系的两首或几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
二、表达情感内容分类教学
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点意象的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的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不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大不相同。
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诗人讲述了当年金陵的繁华如今已是野草丛生的荒凉,诗人不单是吊古伤今,还对历史做出了评价,统治者的奢侈荒造成了国破家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兴亡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篇6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歌,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务必具体化。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注]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用来作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词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提问方式二:这首诗歌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考生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该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回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表达技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颔联用典,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然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的忠勇品质,起到有力的衬托作用。
古代诗歌或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恬淡安闲的心境,或歌颂壮丽河山,表现对祖国的挚爱,或描绘花鸟鱼虫,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发人类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贤,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或描写民间疾苦,客观上为民请命,或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题时常用的术语有: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答题步骤 ①了解作者及有关背景资料。②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③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的情感。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另外,在古代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比较阅读。这种题型所选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大同小异,命题意图主要是综合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把握诗歌的能力,考查的范围涉及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考生只要熟练运用上述几种解题方法,就可以准确解答试题。
篇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7、《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8、《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0、《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1、《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2、《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3、《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15、《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16、《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17、《清平调》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18、《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19、《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20、《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篇8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例如,可以仿结构,课文用什么样子的结构,指导学生以类似结构作文。如,《荷塘月色》作者以一路行去为经线、以荷塘月色的描写为纬线,经纬交织,结构谨严,可指导学生以相同的结构作文。再如,可以仿表现手法,课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运用于写作之中。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运用了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可要求学生现学现用。还可以仿题材,课文用了什么题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也仿用相同题材。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的《春》,课文以时令入题,可指导学生写相关题材。有时候,甚至是课文中出现的优美文句,都可以进行模仿。
所以写之前就要先作“依样画葫芦”的“葫芦文”,然后再逐步地“师其神,不师其貌”。作文模仿不同于一般的动作模仿,模仿中有创造,由模仿向创造迈进,此乃为文之真诀。
文学创作中,文学家互相模仿也是常见的现象。李白仿崔颢《黄鹤楼》写出了与之齐名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场景相似;韩愈仿扬雄《解嘲》而作《进学解》,境遇相似;吴伟业仿白居易《长恨歌》而作《圆圆曲》,诗中人物的命运相似;鲁迅写作《狂人日记》是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得到启示,事件相似;等等。且后者超越了前者,有的成为不朽名作。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这些莫不是找到相似点而去模仿,可见仿写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读与写相通的相似点,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一是“取其旨,叙自己的事”。他人文章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别人透彻、准确,就可以取他人的旨趣,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必须以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情感体验事例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二是“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在自己写作中,可以模仿他人巧妙的构思来进行自己的写作。但也一定要明白,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情。
三是“仿其形,立自己的意”。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叙事体裁,也可以是议论体裁,在遵循这些体裁写作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篇9
一到庐山,便不由想起了苏轼的《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喜欢苏轼的这一小品,我想不只是因为对苏大诗人的情有独钟,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对他这一想法的认同。名景难书,特别如我等这种初通文墨、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要是把庐山这样的天下名景作为写作的主题,更非明智之举。不过文人的话大多是不必当真的,正如苏大诗人一进庐山便诗性大发,自失其言,不但作了诗,而且一作就是七首。过后还写下了《记游庐山》这一脍炙人口的诗文小品。或许一切都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创作者的文思与激情绝非是其本人可以控制的。这也算是我写下这篇文字的一大原由吧。
景以人名,人以景传。可以说名人与名盛历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为了提高庐山的文化档次,增添人们对庐山的向往,庐山人自然不会让苏轼一如千年前的游历那样轻易离开,这一点在导游的解说词中可以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这次庐山之行遇到了一位十分敬业的导游,一路走来,对庐山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如数家珍,特别是在讲到苏轼的庐山之行时,他竟然可以一字不差的诵读出苏轼的多首庐山诗,我想这应该是超出了导游的职业要求范围了,大概这位导游本来就是一个“苏迷”吧。我的这一想法从导游讲解苏轼的神情中得到了佐证,从他那自豪的表情中完全可以看出他已将苏轼当成了庐山的专有。或许是因为导游讲解的过于专业和细致,我对其唯独不提苏轼在开元寺所作之诗颇感奇怪。寻问之下却发现导游对此诗竟一无所知,看样子庐山人对此诗并无兴趣或是有意回避。不过我倒是觉得此诗很值得一提。此诗是在苏轼遍览前人诗篇之后应开元寺主僧所求而作,全诗为: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此诗因观点过激而一直备受争议,以至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段公案。袁枚就在其所做的《随园诗话》对出了不同的观点。
其实,对于文学作品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徐凝之诗到底是好是坏,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一个统一的答案。编唐人诗集不录李白、杜甫的尚且有之,更何况他人,不过我倒是认为正是因为文人们独特鲜明的个性,让我们拥有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如果抛开艺术成就的争论,我倒是从苏大诗人不屑的背后深切感受到了唐人的自信与豪放。面对名冠天下的前辈诗人,面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来之笔,作为后来者的徐凝尚敢直书“一条界破青山色”,这样的豪情与自信也许只能盛行于诗人所处的那个伟大时代。在此我不由想起了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典故,那就是李白搁笔的故事。面对崔浩的《黄鹤楼》诗,我们的诗仙也只能用“眼前有景题不得”来表露心中的无奈。而正是这种无奈更加激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随后便用一首与《黄鹤楼》意境相通的《登金陵凤凰台》向世人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自信。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苏大诗人未免要逊色许多,尽管是被称作宋代最为豪放的文人之一,尽管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的传世名篇,但是对于庐山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却只有“飞流溅沫知多少”这种借题发挥之作,这或许就是时代差别吧。
在此,我绝没有厚此薄彼之意,苏轼同样是我最为喜爱的文人之一。我只是想说,当我们在重新捡拾起那些文化碎片的时候,并不需要去刻意的回避什么,因为正是这些飞流溅沫给了我们一个多彩的文化世界。
篇10
一、生平事略及丹青风格
石涛(1641-约1718年),为明末全州(今广西桂林)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后法名元济、原济,字石涛,号枝下叟、大子、清湘遗人、苦瓜和尚、耕心堂、耕心草堂、大草堂等。
石涛出生时正值晚明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父亲朱亨嘉死于兵乱,幼小的石涛被人保护送入佛门,总算免遭清廷祸害。出了家的石涛曾经寄居武昌,后来浪迹天涯,漂泊江西、安徽、金陵、北京、扬州等地数十载,最后终老于扬州。
石涛长于诗文、书画,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皆擅,尤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其山水画远宗唐宋前贤,尤得“元代四家”及沈周等名师意趣,并且受到不少释家思想的影响。石涛崇尚“借古以开今”、“我自用我法”等,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创作从不惟一门一派。他的画作构图新颖奇僻,笔墨苍劲纵恣、淋漓奔放,画境豪迈飘逸、超凡脱俗,极富情感宣泄和个性创造魅力。传世著述《石涛画语录》,记录了他的不少艺术观念和创作体验,对后世影响较大,文坛画界多有赞誉。
清代钮《觚剩续编》卷三《事觚》评述:“石涛道行超峻,妙绘绝伦。太仓王麓台(指清王原祁)谓: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予与石谷(指清王)皆有所未逮。”石涛还与石并称画坛“二石”,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评价:“石沉著痛快,以谨严胜,石涛排纵横,以奔放胜……”
石涛的绘画思想、笔墨技法、格调意境及气魄神韵等,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推动作用,倍受后人仰慕追崇。像现代张大千、傅抱石等均受其很大影响。当代还有评论家将石涛和山人共誉为中国传统绘画史上“三百年前的两道灵光”。
二、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
大约在清初康熙五年(1666年)前后,石涛驻锡皖南宣城(今属安徽)敬亭山麓寺庵,并赴黄山等地游历。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叩访金陵城郊西天寺,十九年(1680年)移居金陵长干寺(明代称“报恩寺”)一枝阁。大约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之后,石涛离开南京前往扬州等地寄居。
由于南京为明代开国京师和陪都,又是南明弘光小朝廷之所在地,明清易帜后寓居着不少遗老遗少和文人墨客,缅怀故国、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较强烈。包括龚贤等“金陵八家”以及石、程正揆等在内的一批遗民画家,隐居不仕,遁迹自然,寄情于翰墨丹青之间。他们运用心中的画笔抒怀遣兴,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与生活情操。
石涛羁旅南京期间,在释理禅学及诗文书画方面受到了旅庵本月禅师的影响,个人受益匪浅。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他参禅修佛、精研书画始终不辍,足迹遍及钟山、明孝陵、幕府山、雨花台、玄武湖、莫愁湖、周处台、凤凰台、乌衣巷、朝天宫、天界寺等名胜佳境。随着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个人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尤其在与屈大均、孔尚任、程正揆、戴本孝、龚贤、梅清、汤燕生、黄云等文朋画友的交往中,谈今论古,相互切磋,石涛认真汲取他人的思想见解和艺术风貌,个人画格趋臻成熟。这亦是其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时期。
笔者初步统计石涛图绘南京的画作不下三四十帧,其中包括客居多时的城南长干里等处风光。尽管有些画作已佚,但有的题画诗尚存,依然留给世人诸多的怀思遐想。诸如《清凉台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再现了古韵悠悠的清凉胜境;《秦淮忆旧图册》(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中则题有与友人同在秦淮河畔赏梅雅集的情形;《江南八景图册》(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中亦有“雨花台”、“东山”等图景;而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还藏有石涛的《金陵十景图》……
这些既是石涛内心对故国山河之爱的由衷宣泄,更是图画江山风光的倾情佳作,客观上却让昔日南京的山川风物定格于画中,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三、内心世界的诗画记忆
美国华盛顿特区赛克勒美术馆藏有一套石涛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创作的《金陵怀古图》册(纸本水墨设色,24×19.5厘米×12开),分别描绘了其记忆中的12处景致。
从北赴燕京主动与清朝权贵交好、到不受皇帝宠识失意而返,这给一度期盼仕清的石涛思想上以沉重的打击,他复归扬州后主要依靠鬻画(兼事课徒)为生。虽然在残年暮景中思昔怀旧乃人之常情,不过对于这位明宗室遗孤来说确实别有一番思绪心结。现就让我们一起品览《金陵怀古图》册,悄然走近石涛晚年的精神世界。
第一开追忆的是金陵南郊雨花台畔的长干寺“一枝阁”图景,这位遗民画家十分迷恋羁旅金陵的那段岁月。他以略带俯瞰视角表现立于台畔的屋阁,四周残树环绕、淡雾迷蒙,一士独立栏前似在凝神远眺,又仿佛静夜沉思。浅绛色的山冈与淡蓝色的月夜和谐呼应,营造出一种清虚静逸的境域。画中的主人公大概正是作者的图像写照吧!石涛于此重新题写1680年客居金陵时的诗作:“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满园。一贫从到骨,太叔敢招魂。句冷辞烟火,肠枯断菜根。何人知此意,欲且声吞。清湘大子一枝闭门语。”其中蕴含着一种孤寂、悲郁的个人情愫。
第二开画面承载了石涛昔与友人秋游城西丛霄道院的内心感慨。古老的城垣、清秀的山峦、开阔的大江、行进的棹舟及空的雾霭……一一皆从画家脑海中浮现出来。在苍茫空旷的苍穹中,石涛的深情题咏令人更觉画境之妙:“鸡鸣月未落,钟寒潮清。结伴丛霄游,问舟秋水行。江空塔孤见,树开峰远晴。幽意一林静,起我长松情。与友人游丛霄作画,大子。”
第三开表现石涛步友人诗韵的画作。但见四面环山,孤月高悬,空屋小院,门窗皆开,惟不见友人前来。画家由衷倾诉:“四壁窥山月,墙崩老树支(枝)。酒人催翰去,骚客恶书迟。烧竹余新笋,餐松忆旧枝。斯时无可对,惟复把君诗。枝下次友人,大子。”诗中所呈现的荒凉寒寂景象,莫非就是石涛当时心境的客观映照?
第四开系石涛忆写在“江城阁上送春”的情形。图中突岩高耸,阁依山间,一水穿桥而过,两只空舟泊岸。画家因此感慨:“山南山北近痴憨,买醉春风有甚堪。无计送春上亦远,尚凭消息勿轻谈。江城阁上送春作画之一,清湘老人极。”大自然中的春天气息,给内心郁闷的石涛带来一丝难得的慰藉,丹青意趣十分浓厚。
第五开图绘的是金陵城内老虎桥北头的徐府庵古松树。相传该树原先为南朝梁武帝萧衍手植,千年之后依然坚韧挺拔,与低矮的土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石涛在此进一步释怀:“脱尽凡枝叶,从根鼓直条,周身封古雪,一气撼青霄。自有齐天日,何须问六朝。贞心归净土,留待劫风摇。徐府庵古松树,大子若极。”从中可见其内心的思旧忧伤之情,昔日皇帝遗物似乎亦成了降临人世消解苦难的罗汉。
第六开描写的是石涛独访金陵南郊东山之景,相传东晋名流谢安在此演绎了“东山再起”逸闻轶事。虽然六代繁华早已消逝,但是画家的内心此刻恍惚又返回到从前,不禁题笔抒情:“不辞幽径远,独步入东山。问路隔秋水,穿云渡竹关。大桥当野岸,高柳折溪湾。遥见一峰起,多应住此间。独访东山,大子极。”
第七开抒写石涛寓居金陵时的一些真情实感。画家临溪洗砚,以茶待客;近有竹篱茅屋,苍松挺立舍旁;远山似黛,烟云弥漫。刻骨铭心的往昔岁月,永远都驻留在画家的情感世界中了:“朝来鸥不疑,我亦渐凭水。洗砚而临溪,偶然开云起。茶香持赠君,非此则何以。明朝浩相思,江郭几千里。清湘大子极。”该诗点化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诗画意境。
第八开描绘了画家独赏秋月的情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涛追怀往事,慨然作画。该画面清逸冷峻,气势苍秀郁勃,作者油然诗咏:“秋月净如洗,秋云几叠长。钟声动林杪,蟋蟀鸣苍傍。将卧忽复起,高吟停复扬。挥毫越纸外,却笑图仓忙。秋月作画,大子极耕心草堂。”
第九开写石涛踏访金陵横塘一带的情形。城西冶山及莫愁湖畔,一士在疏林小路拽杖而行,翁独泛湖中,远处出现了人家,一派清疏恬淡的景致。孤独无奈的石涛内心难抑情怀:“四袖荷衣着短裳,拖筇曳履到横塘。湖头艇子回青嶂,山下人家夕阳。孤雁南来悲慨远,疏钟初觉韵声长。此时不用通名姓,逢着黄花醉晚香。秋兴九首之一,指来作画,大子极耕心草堂。”
第十开尽管描写的是石涛寻访皖南泾县(今属安徽)水西寺的行旅图,但其佛门生涯也与金陵有着较大关系。只见山野苍寂荒凉,溪水汩汩奔淌。对岸曲径一士策马向前,一仆童默默后随。四处云烟袅绕,缥缈不定,画面中隐隐地散发着如梦似幻的释家禅意。石涛于画中诗咏:“看云飞过水西去,下马长桥步入梯。万壑千(岩)藏涧底,此间珍重过山溪。清湘老人极大草堂。”
第十一开图画南京东郊青龙山之古银杏树。相传该树生长于六朝时期,历经世间沧桑而生生不息,遂成金陵一景。石涛笔下的残树苍然,孤独地挺拔于山间,根部顽强地生长出新枝嫩叶,附近还有人行山道。作者题笔阐释:“六朝雷火树,锻炼至于今。两起孤棂岫,双分破臂琴。插天神护力,捧日露沾襟。偶向空心处,微顶间上音。秦淮青龙山古银杏树,大子。”画家虽以入世的眼光作画,但倾述的却是释家弟子清寂超脱的内心追求。
第十二开忆写江南名胜采石矶(史上曾为金陵辖地,今属安徽马鞍山)一带的山水风光。滔滔江水流经当涂(今属安徽)天门山,朝着被誉为“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滚滚而来。江岸观景台立有一亭,矶上还有石涛仰慕的唐代李白衣冠冢……画家于此题曰:“天门急涌一拳石,化作三台疋练中。仙客逸名犹此地,辞人挽起力追风。沉上影落物俱静,皎上山明咏不同。珍重年重庆事,莫凡小立碧飞宝。闰中秋登采石旧作,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仲秋忆此,拈来作画,大子极。”
四、历经坎坷的怀古感慨
命运多舛的石涛一生面对爱与憎、生与死、迷与悟等,心事大都徘徊于释门与俗世之间,往往或隐或现、有时不能自已。譬如与同为朱明宗室后裔、心存家国的山人相比,石涛北游燕京以及自谓“臣僧”等言行,一直较受世人诟病,其中不乏“失节”訾议。晚年的石涛在《金陵怀古图》册中,分别钤有“清湘石涛”、“清湘老人”、“大子”、“大本堂若极”、“大本堂极”等印鉴。若说“大子”是他复归扬州寓居大堂时的名号,那么“大本堂”又指何意呢?
原来,据清初余宾硕《金陵览古》等载: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宫城内建大本堂,“选儒臣教授太子,诸王公侯子弟皆就学焉”;清时故宫旧址长满了禾黍,与明初壮丽辉煌的景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前来吊古的文人雅士“过荒烟白露、鼯鼠荆榛之墟,同一唏嘘感叹”。石涛晚年藉此取号“大本堂若极”、“大本堂极”,确实意味深长,心底那份割舍不了的故都金陵情缘,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残阳暮照中,前朝京师和留都的破败景象着实让石涛难以忘怀,不断地唤起他的感念与怀思,奋笔挥毫宣泄情感……这让笔者联想起他的另一首诗作:“五十年来大梦春,野心一片白云烟。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衰阳却是身。大草堂聊尔尔,苦瓜和尚泪津津。犹嫌未遂逃名早,笔墨牵人说真假。”心灵世界矛盾交织、苦楚无奈的变化轨迹,堪称表露无遗。
富有反叛精神的石涛,晚年山水画风格愈加成熟老到。这套《金陵怀古图》册皆为逸笔小品,感旧记忆中的图景甚至幻象,大都少有鸟语、人踪,基本上以清寂简淡、孤独无依及时光交错中内心难抑的忧郁、悲怆等情境为主,而且多用截断、险峻式等构图取法。所作笔墨苍健有力,或逸笔草草、或淋漓奔放,或粗枝大叶,画法各异,不拘陈规,可谓娴熟恣肆、刚柔相济。石涛喜施水墨,往往采用拖泥带水皴法,复以石青、浅绛等色彩敷染,或以湿笔渲染云山,其中不乏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因景生情,托物起兴,神韵溢出,使得画面气格灵动飘逸,意境深邃隽永,颇富含蓄隐现之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