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范文
时间:2023-04-08 07: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惊弓之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主线分明,层层剖析。
庄老师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从文中的那些词句看出更羸的本事,那本事是什么进行了探究,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深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寻求答案。在质疑中讨论,在讨论中质疑,明白更羸的本事,层层深入,跌宕回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绽放思维的火花,揭示成语蕴涵的寓意,自然水到渠成。
2、重视朗读,以读悟情
在学习更羸与魏王的对话时,庄老师紧紧抓住魏王的语气,由惊讶到佩服,让学生充分朗读,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明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所以魏王才会不相信,而看到更羸真的把大雁射下来时是非常佩服的。学生动情地朗读,才会加深对文本的把握。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感觉很好,我感受到孙老师平时是很注重朗读训练的,读得好了,才能懂得更多。
3、巧用和实物,加深印象
篇2
片段一:眷注文本,在求异变通中让思维“放牧”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杀雁凶手”到底是谁?请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
(“轰”地一声,全班都笑了,又倏地一阵“骚动”。)
生1:更羸是杀雁凶手。因为没有更羸的弦响,大雁在天上就会飞得好好的。
生2:我认为猎人才是杀雁凶手,如果大雁以前没有受过箭伤,受过惊吓,怎么会害怕?又怎么会掉下来呢?
生3:我不同意,我觉得,魏王才是杀雁凶手,是魏王的好奇心让更羸一试,大雁就这样死在了魏王的好奇中。(生笑)
生4:我觉得它的同伴也是杀它的凶手。因为是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更得不到安慰。
(也许是学生开阔的思路触发了大部分学生的灵感,课堂精彩发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生5:这么说来,更羸的这支弓也是杀雁凶手。(生大笑)
生6;大雁自己才是杀雁凶手。它这是在变相自杀。(教室里发出“啊”的一声,然后一阵哄笑。)
【评析】这便是思维的第一次放牧,对于“杀雁凶手”的探究,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灵心慧性。他们思维的广阔与变通,源于安全的个性化解说的氛围,也源于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创生,提出了极富个性的“挑战性”问题。更源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在尊重文本基础上的“天马行空”,对文本做出的“自我”解读。
片段二:切己体察,在激活想象中让思维“放牧”
师:那你们说,这么多与雁死有关的人、物中,罪魁祸首是谁呢?
生:是大雁自己。(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师:(故作不解地)请你们说说理由吧。可以感受一下,大雁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当听到“嘣”地一声响的时候,大雁太怕了,所以它是怕死的。
生2:大雁的伤还不足以使它致命。但是大雁一怕,拼命往高处飞时,伤口就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生3:任凭你更羸拉弦嘣嘣嘣,我仍然飞飞飞,就是不害怕,你又怎么能奈何得了我呢?可惜我没有做到。
生4:大雁我哪能想得了那么多,听到拉弦声,我的魂都丢了,一条命也没了半条,好像看到一支箭直直地向我飞来,糊里糊涂就送了性命。
【评析】思维发散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统一认识,有了上例的铺排,本片断中,学生对“罪魁祸首”的认识却是惊人一致。但学生对理由的阐述表达却大不相同,他们切己体察,激活内心视像,进入大雁的内心世界,细腻的联想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于是在相同的问题中,学生揣摩大雁的内心感受,勾兑心灵感应,让思维第二次获得无限驰骋的空间。
片段三:触类旁通,在创造表达中让思维“放牧”
师:是啊,学习至此,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吗?
生1:以前受过惊吓,现在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害怕得不行。
生2:以前的伤痛成为了自己永远的苦痛。
生3:那就是慢性自杀。
师:好,那你们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惊弓之鸟”的状况?请你联系生活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1:老鼠一听到猫“喵喵”的叫声就成了“惊弓之鸟”。
生2:一听到这个名字,城里的敌人都成了“惊弓之鸟”。
生3:被蛇所惊吓过的人,一见到井绳,常常毛骨悚然,这就是“惊弓之鸟”的表现。
生4:我考试考了69分,回家后,爸爸的一声大叫,都会使我成“惊弓之鸟”。
……
【评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中,我的第三次问题似乎已变得水到渠成。于是学生前后关联,有了对课题内涵“原汁原味”的个性化解说:链接生活储存,激活想象,触类旁通,点击了“惊弓之鸟”的生活原形。于是,在空间广阔的创造性表达中,这一个词语就不再是干瘪死板的,变得有血有肉,成了学生脑海中“鲜活”的词汇元素,储存进了学生的心底。这思维的第三次“放牧”,掀起了课堂的又一个。
篇3
主讲人:媒体副主编龚女士
女儿丹丹刚上初一不久,就得了个外号“刺猬”。我问丹丹最要好的朋友思思,思思说“刺猬”的外号是班里的男生起的。我问:“为什么?”思思说:“丹丹总是离男生远远的,从来不与他们靠近。有时候,男生不小心碰到丹丹,她总是‘哎呀’一声双手抱肩跑开,所以大家就叫她‘刺猬’了。”
我找到丹丹的班主任,委婉地问:“老师,丹丹有什么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地方吗?”班主任说:“你放心,丹丹没有什么大问题,她聪明、漂亮、学习好,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得都不错。”随后,班主任看了看我的脸色说:“就是……”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忙说:“您尽管说!”班主任放慢了语速,字斟句酌地说:“就是有时候和男孩子、男老师相处的时候,有点像惊弓之鸟!”
“老师,她有什么表现呢?”
“她和女同学、女老师相处时挺正常,但面对男同学、男老师的时候,总是保持一米开外的距离;如果男性离她稍微近一些,她就会步步后退,甚至还会双手抱肩,似乎在防备什么。”
回到家,我耐心地问丹丹:“为什么要躲着男同学和男老师呢?怎么就不能像对待女同学和女老师一样对待他们呢?”
没想到丹丹睁大眼睛问我:“妈妈,您不是说过要防着男人,穿背心和内裤的地方不要让人碰吗?”
我惊呆了,半天才回过神儿来,原来丹丹是受我的“教育”影响啊!于是,我的记忆重新回到10年前对丹丹进行的“安全教育”。
丹丹一岁半的一天晚上,电视上播放了一位教育专家有关“女孩如何防范犯”的讲座。专家告诉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重要部位,尤其是背心和内裤遮盖的重点区域。我想,社会这么纷繁复杂,应该从小就对丹丹进行防范教育。那天晚上睡觉前,丹丹又像往日一样,光着身子与爸爸亲昵地嬉闹着,我严肃地为她穿好背心和裤衩,郑重其事地说:“丹丹,从今天起你长大了,以后要永远好背心和裤衩,什么时候都不能露给别人看。”刚刚学会说完整句子的丹丹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坏人太多了,坏人看见了,就要伤害你呀!”“坏人在哪里呢?”“坏人就是男人喽,男人就有可能是坏人。记住,这些地方不能让男人看见,更不能让男人碰。要不,后果很严重的!”丹丹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脸上露出惊恐的表情。
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从那之后,我每天都带着丹丹“复习”:“丹丹,跟妈妈说一下,哪些地方不能让男人看、不能让男人碰?”每当这个时候,丹丹总会条件反射似的抱紧双臂。从此,无论天气有多热,丹丹都没有再脱过内衣,而且上厕所和洗澡时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她爸爸。
这几年里,我几乎时时将这样的“安全教育”挂在嘴上。我以为这是好事,却没有想到有一天竟然会让她对男性产生了恐惧!
第二节课:
我们不能指责龚女士教育女儿的初衷,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小步就是谬误。我们可以看到,龚女士在教育时机、教育分寸、教育方法上都是有问题的,使得她的“安全教育”让女儿对异性产生了恐惧,继而引发了交际障碍。
1、教育时机不当。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性安全教育的最佳时间是3~5岁的幼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知道“男女不同”,而且有了关于男女的疑问并渴望得到解答,但他们的问题天真、直率,不像青春期的孩子那样羞涩而隐讳。因此,给他们讲性生理知识比给中小学生讲要轻松得多。
我们不难看到,龚女士对女儿的教育显得有些操之过急。当女儿还在牙牙学语、还没有形成男女概念时,龚女士就为女儿勾勒了对男人的第一印象――可怕的犯者,这无疑让女儿陷入“男人=坏人”的误区。于是,丹丹对于男性的看法和态度也都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她对男性产生了莫名的恐惧,阻止了她正常的异往。
2、教育分寸失当。龚女士的防范教育分寸失当就成了“恐吓”,她夸大了男性的威胁、泛化了男性犯的可能性,使得丹丹对于刚刚建立起的男性概念就带着恐惧和厌恶感。于是,长大后的丹丹,尤其是当青春期来临后,她的恐惧和厌恶感越发强烈,才会出现遇见异性时戒备森严、如惊弓之鸟的情况。研究发现:幼年时期的“恐吓”教育,让孩子所产生的恐惧感常常伴随孩子一生。比如,有的父母常常以“大灰狼来了、警察抓你来了”吓唬孩子,虽然能一时起效,但也由此形成孩子胆小的个性。
3、教育方法不当。
龚女士由于教女心切,并没有针对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不适合、应该以怎样的方法教育”等问题进行思考,而是拿来就用就像是滥用药物和补品一样,不仅起不到救治和补养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毒性或导致营养过剩。丹丹如果是一个性格外向、大胆、热情的女孩,也许这种教育不会产生太大的副作用,但是她本来就胆怯、内向、不善于交往,我们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会成为“惊弓之鸟”了。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1、了解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家庭教育有最佳时期。家长应该系统地学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掌握孩子各阶段成长规律和不同的教育关键期,在孩子适当的年龄、利用适当的时机,水到渠成地进行教育,而不能以家长的兴趣为出发点,想一出是一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2、避免跟着感觉走
教育的话题多如牛毛。对来自媒体、专家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要进行消化和思考,对于媒体热炒的新闻案件,要有冷静的分析和辨别能力。不论社会和媒体刮的是什么“风”,家长都要具体分析“我家孩子”的特点,以理性教育孩子,而不是盲目跟风。
3、平常心把握教育分寸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并没有错,唯恐孩子受到伤害,出现差错的担心也属正常,但是保护和防范过了度,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应该经常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时刻保持一份平常心,顺应孩子天性,避免“过度”教育。既要鼓励孩子与同学和老师的正常异往,又要有适当的自我保护意识。
4、正面看待孩子的问题
丹丹的表现从表面上看是异往障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的性意识觉醒,产生了性萌动,对异性有了关注。但丹丹内心深处对异性的渴慕与妈妈的叮嘱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才会有如此超出常规的举动。龚女士不必大惊失色,而应对孩子坦承自己的教育失误,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异性间的交往、正确看待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从心理上改变女儿对于男性的看法,并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帮助丹丹逐渐拓展交往范围。
家庭作业
1、与孩子进行深谈:谈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的正常生理和心理变化;检讨自己的教育失误;使孩子理解如何把握在尊重对方前提下的正常异往尺度,教孩子辨别对方的善恶意,学会合理防范。
2、创造交往氛围:节假日与同样有孩子的家庭一起组织联谊活动,如郊游、旅游、文体活动、聚餐等,既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活动,又有家长和孩子分开进行的活动,使孩子在与不同性别的同龄人、成年人的近距离活动中,练习交往实践。
篇4
2、笨鸟先飞、一石二鸟
3、小鸟依人、百鸟朝凤
4、鸟尽弓藏、鸟枪换炮
5、乌鸟私情、伤弓之鸟
6、花香鸟语、笼中之鸟
7、倦鸟知还、长颈鸟喙
8、如鸟兽散、青鸟殷勤
9、穷鸟入怀、鸟革翚飞
10、鸟惊鱼骇、熊经鸟伸
11、鸟啼花落、飞鸟依人
12、飞鸟惊蛇、鸟啼花怨
13、惊弦之鸟、鸟面鹄形
14、蚕丛鸟道、鸮鸟生翼
篇5
小时候,我还不能认识太多字,只知道看画书上那些五彩缤纷的图案:例如机器猫。大力水手等等,我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感动的流下眼泪。为继母的心狠手辣而咬牙切齿。为小裁缝的机智勇敢而佩服的五体投地……那些动人的故事总能伴随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当我上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喜欢读成语故事。因为成语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像《掩耳盗铃》。《惊弓之鸟》。我不会像那个盗铃人那么愚蠢,捂着自己的耳朵就想把铃盗走。我会学习《惊弓之鸟》那个打猎的人,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件事物。当我不高兴的时候,我就拿出成语故事,津津有味的看起来。这样,我的闷气就全部都消了,如雨过天晴、彩霞漫天。
而现在的我呢?已经不再喜欢那么画书和成语故事了。我现在喜欢上了长篇小说。读长篇小说可以让我学到很多优美词句。好词好段,从而提高我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西游记》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一部长篇小说,《三打白骨精》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其中孙悟空三次与白骨精交手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的生动形象。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读过《西游记》后,我分清了世上的是是非非,明白了善恶美丑。
篇6
2、笨鸟先飞
3、鸟尽弓藏
4、鸟枪换炮
5、鸟骇鼠窜
6、鸟语花香
7、鸟啼花落
8、百鸟朝凤
9、小鸟依人
10、鸟集鳞萃
11、一鸣惊人
12、蚕丛鸟道
13、展翅高飞
14、鸮鸣鼠暴
15、木干鸟栖
16、长颈鸟喙
17、远走高飞
18、自投罗网
19、羽毛未丰
20、望帝啼鹃
21、化枭为鸠
22、鹏程万里
23、一枝之栖
24、莺歌燕舞
篇7
南城落雨,洒落一脸泪滴,满脸忧愁,有谁读懂。
南城落雨,洒落一世我心难静,生生难忘。
没有你的南城,我人犹在,我心飘远。
没有你的南城,我犹惊弓之鸟。
篇8
数学以简洁为美。罗素有云:我平生只做两件事,一件是简单的事,一件是把复杂的简单。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以复杂为美,以复杂为奇,以复杂为高。谁复杂谁就能得奖,谁复杂谁就是名师。譬如上课前准备教学方案,过去一直叫“备课”,不知从哪天开始,人们嫌它不够复杂,变成“磨课”了。谁再说备课谁老土,谁就不够档次,谁就跟不上时代。
据姚宗岭《如何进行磨课》解释,“磨即研磨,磨课是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的过程。”
这解释不错,但我以为,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磨”就是“折磨”――教师先折磨自己,再去折磨学生。语文学科就成了一个折磨人的学科,一个以折磨人为乐事的学科。
本来,那些白开水一样浅显的语体文,学生听都能听懂,何况是读,可是,老师非要在其中挖出一个个陷阱让学生跳进去,且不容易出来,使学生傻瓜化。然后,老师把学生捞出来,让学生明白语文老师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不是折磨人又是什么?
北京光明小学特级教师武琼,在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讲座《阅读教学的设计》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课文《惊弓之鸟》中有这样的句子:“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她就开始折磨自己了――这两个“直”意思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呢?折磨了两天之后,她想明白了:“直往上飞”的 “直”字,不表示方向,是奋力、拼命的意思;“直掉下来”的“直”才表示方向。她很高兴,于是,开始折磨孩子,“带着孩子重复我自己读的过程。”她自己很得意,说,如果自己阅读时放过去,这个训练点就放过去了,对孩子思维语言训练也就放过去了。
可以说,这是个“磨课”的经典案例。这两个“直”意思的确不同,但因此就应该“折磨”孩子吗?
首先,这篇课文的目标,应该是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源及其意义、用法,重点是意义和用法。两个“直”的意思无关宏旨,第二个“直”删掉也无妨――地球引力作用下,谁往下掉也是“直”的,不带拐弯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个小细节上折磨自己不是咎由自取?即使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一查《现代汉语词典》,学生自己就可以搞定。
其次,“直往上飞”中“直”的“一个劲儿……”的用法,就是“他累得直喘气”“她吓得直哭”中的用法,难道学生没用过?难道学生不会用?学生已经用过已经会用的词语,你还折磨学生,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篇9
我是一位“水痘”患者。那时的我十分害怕这些“水痘” ,十分希望早点好,和小朋友一起玩,那么是什么,使我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哦,是妈妈的爱。
当初我只是一个小孩,并不知道“水痘”的厉害,只知道“水痘”一点也不老实,总是惹得我浑身都不舒服,没有一会儿不痒,让我总想去抓!可妈妈却不让我抓小水痘,还说:“不要抓,如果抓破了,就会留下小白班,还会传染!”当时我像惊弓之鸟,再也没有去抓了!
夏天是我最难熬的天头,我得了水痘不能吹风,也不能抓痒,十分的不舒服不过每天妈妈给我讲故事,当我握住妈妈的手时就像握住了一根救命草,紧紧握住不放,当松开手时,我的手已经湿淋淋了。
再妈妈的呵护下,我已经好了,妈妈笑了,可眼角里有了幸福的泪水。
我终于明白了,爱是伟大的,得到爱的人是幸福的,付出爱的人是伟大的!
篇10
关键词:创新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当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俐略说出此话时,着实让世人大跌眼镜。到如今我们还在为这大胆的设想和伟大的气魄而激动不已。可是你发现了吗·在我们身边实际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伽俐略”,就是那群天真无邪、充满幻想的孩子们。给他们一个创新的支点,他们可以创造出一切让你意想不到的奇迹;给他们一片晴空,他们就会展开稚嫩的翅膀去远空翱翔!
我国大教育家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所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更应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诸要素之中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里,到底该如何去撒播创新的种子,以期待秋后的硕果呢·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给孩子空间,让课堂变为舞台。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拥有知识的权威角色的代表,课堂就是教师的一亩三分地。教师只是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极大的束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手脚,极大的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上走出来,便淹没在书山题海之中。被学习搞得筋疲力尽的学生,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开拓创新呢·所以,我认为在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彻底改变自身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眼光放在学生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上。
2、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变主宰者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变表演为导演。
3、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空间还给学生,变课堂为舞台。
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新的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放开了他们的手脚,还激活了他们的想象细胞和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30课《惊弓之鸟》时的情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故事,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教学这课时,我没有机械地向学生解释它的含义,而是在熟读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小组合作、自己解决不明白的问题,然后把它编成课本剧演出来。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同学们的分工合作下,多数小组都可以流畅的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当时,有一个组想法独特,表演“大雁”的那个小男孩除了表演“飞”的动作外,还采取了内心独白的形式,把自己的遭遇的经过和孤单害怕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加上他脸上悲哀凄凉的神情,一下子把全班同学带到了故事当中,当这个小男孩儿走下讲台的时候,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看!这是让人多么惊喜的创新啊!我不失时机的予以肯定后鼓励全班同学:“只要遇事多动脑筋、多想象、多思考,就一定能想出更新、更妙的点子来。”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跃跃欲试。当然,有了这样的表演做铺垫,要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也就不难了。
通过这节课,使我更加坚信孩子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教者是否善于发现,如何培养,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孩子充分展示周围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或许这就是一个支点,就是一对翅膀。
二、给孩子想象的自由,让评价成为动力。
著名的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本能。爱幻想是孩子的本能。在孩子的年龄尚小不足以造成破坏时,应顺其自然,任其在梦想的王国里遨游。”而梦想恰恰是创新的动机。切不可把异想天开看作是孩子的“怪癖”,更不可挫伤他们,而应倍加关注那些爱幻想、爱标新立异的孩子,要充分发掘其想象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引导,使他们敢想敢说、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具体的实施策略有:
1、减少统一,。
2、减少问答,提倡自读自悟。
3、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增加他们经济的情感体验。
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创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了兴趣,就等于教会了学生一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一百五十首古诗词。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确实很难。时间一长,在咿咿呀呀的背诵中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看他们苦恼的样子,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探索一种方法改变这种现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静夜思》这首诗歌被编成了歌曲,于是我灵机一动,将《游园不值》这首古诗也谱上了曲子,唱给学生听。结果孩子们一听兴致高涨,不到两分钟就把古诗背了下来。更不可思议的是有的同学还加上了动作演了出来。他们又蹦又跳、连唱带演,记得可牢了。我一看效果好得出奇,就鼓励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古诗也编成歌谣演出来。这下子,班里的古诗风浓得不可开交,好多同学都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他们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不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学会了创新,而且还增加了积极的情感,提高了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