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4-10 14: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劳动的意义

篇1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商品化的结果,是劳动力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直接表现。

意义

1、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还可以说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为了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锻炼我们的劳动自理,让我们懂得应该尊敬劳动,尊敬劳动者,更要尊敬劳动成果,学校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实践活动。

太好了,终于该我们去食堂帮厨了,一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都兴奋不已,怎么样,羡慕我们吧!我们整个上午都会在食堂帮厨。当我们穿上了帮厨的衣服、围裙和帽子,我们学生的容貌就完全消失了。真像一个个小厨师。看到这里,同学们不由得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帮一年级的小朋友端饭菜洗碗罢了。

到了食堂,我们首先参观了食堂,看到食堂叔叔阿姨为了给我们做饭,忙的不可开交,那么辛苦而我们有时还抱怨他们,我还真有点内疚!接着,我们到了面包房参观,听到了我们的课间餐真是来之不易啊!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人类发明了火的时候就有了面包,它是起源于埃及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能到我们手上,所以又叫“千人包”想起我们平时还乱扔课间餐,真有点对不起他们。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就到了吃饭的时间,我们为他们打好饭菜,分好水果,就像服务员一样站在饭桌两旁,得待祖国未来的栋梁的到来,顿时,我觉得他们好幸福啊!可我们以前也不一样吗?想到这里,我便知道了,当位妈妈好难当位好妈妈更难!

小可爱们终于来了,可令人头疼的是,他们在座位上晃来晃去,就是不肯吃饭,这时,我听老师说得管管他们,于是,我又使出浑身解数来劝说他们,告诉他们,不吃饭肚子会饿的,到时候就没力气和别人玩了可是,我觉得自己好象在对牛弹琴,他们还是在桌上手舞足蹈的玩着,好象忘了吃饭,对他们我可不敢大呼小叫,恐吓他们,否则你会遭殃的,可对他们轻言轻语的讲道理吧!他们又不理不采,好象让他们吃饭是为我们好害他们一样,真让我无可奈何。

篇3

关键词: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5-02

一、劳动关系和谐的意义

劳动关系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劳动者之间形成的经济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涵盖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若干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于劳动者而言,企业既是工人谋生的场所,也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对于企业而言,工人的劳动是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工作效率、生产成本等。可以说,没有工人的劳动,就没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企业的生产活动,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来源无法得到保障,工人的社会价值也无从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关系。劳动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劳动者希望从企业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而企业同样需要员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协调好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和谐劳动关系指的是,企业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营造出的融洽、和谐的工作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物质、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劳动者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以及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较强的企业服务意识和集体精神。

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目前社会中因劳资之间矛盾引起的纠纷不断,工人为了讨薪,发生过不少过激的行为,如集体上访、群体性冲突、集体跳楼等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也影响到政府部门正常办公,还激起诸多社会不满情绪,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和谐劳动关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源泉。阿里巴巴之所以能打造成国际性的知名企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拥有一只优秀的团队。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分享他的成功经验时表示,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员工放在第二位,而高级管理层放在第三位。一个企业只有给予它的员工足够的温暖和关爱,员工才能做到爱企业如家,进而迸发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如今,在改革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大背景下,创新无疑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企业的活力应来自员工队伍,和谐的人际氛围、愉悦的工作环境和适当的奖励机制是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

和谐劳动关系关乎到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工作氛围、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员工的生活。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劳动集体直接带给工作者的是精神上的愉悦,间接影响到劳动者家庭的和睦和温馨;相反,企业工作氛围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则带给工作者的是焦躁和低落的情绪,由此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家庭的氛围,为社会带来不和谐的音符。

二、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

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全、就业政策不完善的因素,也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价值观念有关。因为,在社会大背景下,劳动者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上。从总体来说,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因素分为经济和非经济两大类。目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还是最主要的,如工资待遇、企业福利、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除此之外,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员工的心里感受这些非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劳动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劳动者与企业就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产生的矛盾纠纷。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老板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经常让工人加班加点工作,工人几乎没有休息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往往以计件工资为名,迫使工人自行加压,提高自身的劳动强度,而工资水平却没有明显提高。企业中的工资水平多数是向管理层倾斜,管理层的工资普遍偏高,而普通工人的工资则处于底层。管理层与工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容易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尽管我国在2008年就开始施行《劳动合同法》,但个别企业出于逃避责任的心理,无视国家的法律政策,不愿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便有些企业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填写并不规范,有些条款内容模糊,一旦出现问题,合同的解释权归企业,劳动者无法从中获得权益保障。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部分企业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提高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从而加重工人的负担。除此以外,高危生产企业还存在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的现象。一旦工人因工作患病,企业就会把他们辞退,使劳动者在失去健康的情况下,经济上背负沉重的负担。总之,在企业劳动关系中劳资之间的经济矛盾是主要的,也是劳动关系纠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秩序和劳动者的工作情绪。

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非经济因素主要指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矛盾冲突。管理者在企业中起主导作用,当他们的管理方式、思维理念不被劳动者认同时,在企业中就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企业与劳动者在角色、权利、义务认知方面也存在冲突。对于工人来说,有组织工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但有些中小企业根本就不设置工会,劳动者的教育、文化、培训诉求得不到满足。而管理者由于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过多地注重企业效益,并没有把员工的发展需求考虑进去。非经济因素造成的劳动关系紧张,也许并没有经济利益冲突带来的后果严重。但是当经济利益冲突一旦上升为主要矛盾,非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心里积怨就会迸发,的发生往往是由经济利益冲突和非经济因素共同导致的。

三、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措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相对于管理层来说,劳动者毕竟还是较为弱势的群体,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企业的政策导向和文化氛围。中国餐饮行业中“海底捞”的成功案例,曾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2009黄铁鹰主笔的“海底捞的管理智慧”,几乎成为中国所有商学院的必备教材。如果把“海底捞”的成功秘诀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把人当人对待”,即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海底捞”不仅本着顾客至上的原则,还把企业员工的幸福作为赚钱的前提。在“海底捞”员工不仅被视为家人,还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企业管理者如都能做到以人为本,本着为员工着想就是为企业着想的理念,没有搞不好的企业,没有协调不好的企业劳动关系。

鉴于“海底捞”的成功案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企业管理者从物质到精神上关爱员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同劳动者签订公平的劳动合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工资待遇方面,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不同的工资标准,既要体现公平又要注重效率。法定假日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禁止随意加班和克扣、拖欠员工的工资。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当地物价上涨情况,适当地调整员工的工资水平。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不能以损害工人健康为代价进行生产作业。保证工人拥有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制度,为工人解决后顾之忧。

从人文的角度出发,推进“双爱”活动的深入开展。最近几年,浙江全省范围内在企业中开展了企业关爱员工、员工爱企业的“双爱”活动,其目的就是缓和劳资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使员工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获得双赢。这个活动在部分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切实领会“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活动流于形式,并没有制定长期有效的制度。从“海底捞”的案例中不难看出,一个对员工充分尊重和关爱的企业,赢得的是员工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而员工的这种精神状态又恰恰是赢得顾客的前提,也就是企业盈利的根本。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学会对员工的尊重和关爱,把“双爱”活动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双爱”活动绝不应该只是一种口号和形式,它渗透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双爱”活动的贯彻落实,不仅能有效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对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积极作用。

篇4

今天我算是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上午我和妈妈去我家的花生地干活,以前我也到地里干过活,但都是些装车这类的小活,说起给花生放风,【就是把地膜抠出一个小洞让花生苗露出来】。到了地里,妈妈先干了起来,我看着妈妈轻松的样子就也想试试。真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总是把地膜抠出一个大洞,后来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但没想到这项工作工作量如此之大,我才抠完一排就累得气喘吁吁了,等我们把所有活都干完是已经快12点了,我们都快没力气走回家了。

这次劳动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它很有意义,因为它不仅使我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等到秋收的时候,就有香喷喷的花生吃了。

篇5

竹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不少人都喜欢吃它。可是你们知道竹笋是怎么来的吗?你们肯定说:“菜市场不就有卖的吗”?别急,你们讲得都不对,今天五一国际劳动节,爸妈带我上山去“打”竹笋。

早上起床后,我一幅懒洋洋的模样,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爸爸看到后,建议我们全家到屋后的山上去“打”竹笋。我平时最爱吃竹笋了,听到这话,别提多高兴了,立刻打起了精神。

我们全副武装后,就上山了。我们在树枝和荆棘丛中穿梭,钻来钻去,寻找有竹林的地方。这是,“快、快过来!”一个声音吓了我一大跳。仔细一听,噢!原来是妈妈。“怎么了”我和爸爸边问边跑了过去。一看哇!好多竹笋!竹笋穿着毛绒绒的绿衣裳,顶上长着两片嫩绿的叶子,像扎了两个小辫子。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地下探出头来,像淘气的小娃娃。我马上就动手拔了起来,爸爸急忙问我:“你知道怎么拔吗?”“这还不简单!”我了边说,一边拔了起来,结果竹笋没,反而自己还一屁股坐在地上。爸爸眉头一皱,“你呀,总是自以为是。”“那该怎么拔呢?”我不解地问。“哪能你这样,必须把竹笋慢慢往下压,再一拔,知道了吗?”“知道了!”在爸爸的引导下,我们很快就拔了一小筐。。

回到家里,我的手已经被山上的荆棘给划了好几道痕。吃着香喷喷的竹笋,我觉得比以前好吃多了,因为这是我自己劳动所得来的。

今天真快乐!

篇6

关键词:高职教师劳动价值论发展

一、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明确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表现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由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表明非物质生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所占的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比例。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使非物质生产劳动成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主体。非物质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只要它被创造出了使用价值,投入社会的活劳动就会形成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可以包括精神生产劳动、商业服务劳动和社会公务劳动。我国公办高职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应属于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社会公务劳动,高职教师的活劳动主要凝结在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虽然这种教育服务本身并没有直接体现商品经济关系,但同样向社会提供了有用的劳动,也创造了价值。它具体表现为高职教师通过吸收先进高职教育理念和创新高职教育模式能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发展不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非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范围在扩大,而且让我们更深入地发现了活劳动对象的价值传递和新价值创造。高职教师作为活劳动的主体将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传递了价值,但这种传递的价值能否被学生充分吸收并在未来通过真正的岗位劳动计入企业产品之中关键取决于高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教育要重视劳动价值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让高职教师更好地理解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掌握了一定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创新型、可持续发展型、复合型人才,简称“三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种认识,当代高职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高职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培养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三型”人才。高职教育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高职教育服务中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高职教育劳动不同于一般教育劳动创造价值的特点在于:第一,强调教师对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对企I需要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充分认知;第二,高职教师的教育劳动是要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现阶段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转型要求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工匠型人才。

(二)培养高职学生认知企业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技术就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创新生产工艺,这就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院校要抓住契机加快培养适应经济转型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打造专业技能特色品牌,走出发展新路。高职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要充分利用专业教学优势和实践教学条件培养学生认知高技能劳动创造的价值本质就是凝结在企业产品中的专业技能本领。

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课时除了要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还应适当增加对专业知识应用技巧和方法发现的指导,在专业技能实训时更应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尝试在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以后能否简化和创新实践环节,为以后在企业发挥技能本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企业以产品为中心,高职学生将来主要是进入企业,在企业中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结合岗位实际经验为企业产品的制造融入技能与技艺,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三、透过劳动价值论结合本职岗位谈高职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面向市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要面向市场招生、培养和推荐就业。招生工作必须紧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状,更加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市场对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大大增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调整原有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联系,可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环境设立校企合作中心,孵化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对于校企合作比较充分的学校应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导师制,由学校和企业共建优秀师资团队,通过技能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适应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在学生择业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发挥桥梁作用,更多地联系专业对口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从本人所在学校的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来看,我校学生的职业意识还普遍相对淡薄,职业素养还不够高。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高职入学到毕业须逐步完成自己职业目标、职业愿景和职业定位的设计,将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参照;二是加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意识教育,高职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点的讲授更好地结合企业工作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积极融入企业角色,形成较强的职业意识。三是增加学生参加岗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要求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真正体会到企业技能岗位要求必备的职业素养。

篇7

关键词: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精神生产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3―0009―06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寻找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生产劳动概念就是这种探寻的产物,从而成为古典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亚当・斯密曾把扩大生产劳动者的人数当成国民财富增长的两个基本要素之一(另外的要素就是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及资源的有效配置)。亚当・斯密早就说过,要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价值,只有两个方法:一为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一为增进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增加生产劳动是一国富裕的途径,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就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全部理论的基础。另一位学者希克斯则用数学公式g=r・p/w-1表示斯密的这个理论模型,“r”表示生产劳动者的人数。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尤其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但是,理论界关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包不包括精神生产领域的问题,商品的现象形态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有无影响问题,历来争论纷纷。有持肯定看法的,也有持否定看法的。[1]给人的印象是,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不承认文化、教育等精神生产和精神服务这些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性”,更不纳入“工农业总产值”的核算。鉴于这一定义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本质的界定,关系到精神生产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服务贸易及国民财富的增长,为了弄清这一概念以及指导精神生产、经济建设的实践,笔者在阅读马克思原著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观点就是: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包括精神生产领域里的劳动。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是基于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抽象,并且被今天文化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所完全证实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此,我们的实践部门在进行产业划分、宏观调控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和计算时,必须摒弃传统的只注重物质生产部门而忽视精神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现象,建立科学的产业划分理论,完善科学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马克思是怎样解释生产劳动概念的

(一)生产劳动一般――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考察

马克思本人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家时,曾经就生产劳动下过多个定义。从单纯劳动过程来考察,马克思认为,凡是能生产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这可以称之为“生产劳动一般”,或者叫一般的生产劳动,它是适应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劳动一般概念。马克思说:“从单纯的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出发,实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更确切些说,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表现为生产劳动。”[2]在这个定义中,马克思尽管主要指的是物质生产,但它对文化财富的生产也是同样适用的。但是,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下进行的,所以,考察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形式,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下,就有不同的生产劳动。

(二)生产劳动特殊――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视角考察

马克思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如果一个工作日只够维持一个劳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只够把他的劳动能力再生产出来,那么,绝对的说,这一劳动就是生产的,因为他能够再生产即不断补偿他所消费的价值(这个价值等于他自己的劳动能力的价值)。但是这种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不能叫做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劳动首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它不仅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同时也生产商品的价值,所以,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对我们就表现为生产劳动。但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商品生产,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仅仅生产商品,仅仅把自己的劳动实现在商品中还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必须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反之,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就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就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个人服务是生产型雇佣劳动的对立面,不仅如此,一切用于个人消费的劳动产品都是生产性雇佣劳动的对立面。

更进一步说,凡是生产资本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者非常明显是指这样的一种劳动者,他们不只会为资本家再生产他工资内包含的生活资料的全部价值,并且在为他再生产这个价值时‘带来一个利润’。”[3]“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真正产物是剩余价值,所以只有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是生产劳动。”[3]非生产劳动是什么呢?“非生产劳动,是那种不和资本交换,但直接和收入即工资和利润(当然也包括利息、地租这各种项目;和资本家共分利润的人就是在这几个项目下分享资本家的利润)交换的劳动。”[3]这个定义同样也不是由劳动的物质性质生出,而是由劳动的社会性质生出。马克思举例说:“例如,一个演员,甚至一个滑稽表演家,如果他劳动是为一个资本家(企业家)服务,会超出他在工资形式上从资本家手里得到的劳动把更多的劳动还给资本家,他就是一个生产劳动者。但一个修补衣服的缝衣业者,如果他是到资本家家里去替他修补裤子,只为他创造一个使用价值,他就是一个非生产劳动者。前者的劳动是和资本交换,后者的劳动却是和收入交换。前者的劳动会把一个剩余价值创造出来;在后者的劳动上,则有收入消费掉。”[3]在前一种情况下,资本家是作为资本家出现的;在后一种情况下,资本家是作为普通消费者出现的。在前一种情况下,资本家会得到利润;在后一种情况下,资本家至多在不平等交换中得到小便宜,但不会得到利润。所以,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生产劳动者;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非生产劳动者。“劳动的独特性不必会,劳动产品的现象形态也不必会使劳动成为‘生产的或非生产的’,……同一种劳动,只要我是以资本家的资格,以生产者的资格购买它,以便把它的价值增值,它就是生产的;只要我是以消费者的资格,以收入支配者的资格购买它,以便消费它的使用价值,那就不管这个使用价值会和劳动力本身的活动一同消灭,还是会物质化、固定在一个物品里面,它都是非生产的。”[3]

二、马克思把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看作是生产劳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是与一定的社会形式相联系的,生产劳动本身是一个抽象,而与具体的生产形式(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服务生产)无关:“劳动的独特性不必会,劳动产品的现象形态也不必会使劳动成为‘生产的’或‘非生产的’,虽然斯密用这个限制语(:他的服务通常是做了完了’)时承认是这样。”[3]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凡是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那么,在精神生产领域中,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在这里,有以下几种情况:

1.物质生产领域中存在的精神生产现象。在物质生产领域,工程师、工艺师、管理人员等等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他们画出的图纸、设计出的工艺,以及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是文化生产的结果,他们的劳动加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只要他们的劳动和工人的劳动一起为资本家生产了剩余价值,为资本家赚了利润,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一切依某种方法参加商品生产的人,从真正的体力劳动者,到经理、工程师(各种和资本家有别的人),当然都属于生产劳动者的范围。”[3]亚当・斯密也把一切消费在物质生产上的脑力劳动,包括在那种会固定在和实现在一种可卖、可交换的商品中的劳动内。包括管理人、工程师、经理、人等等,也和手工劳动者或机器工人一样把他们的协作劳动加入到商品的价值形成上,增加商品的价值。他们的劳动直接物化在产品中,而不管那是体力劳动者的劳动,还是经理人、工程师的劳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还是学者的劳动,只要这个学者是一个发明家,曾在工厂内外担任什么工作,这些劳动和直接物质生产者的劳动一样,都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共同劳动,并随之加入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所以,理所当然是生产劳动。文化生产发展到今天,与物质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计算机的开发和研究应用领域、系统工程的开发和研究、生物工程及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领域、经济管理及决策咨询活动等等,它们和物质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一项科学的建议、一项科学发明往往会使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成倍增加。

2.在纯粹的精神生产领域的情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化生产者和一般生产者一样,只要他受雇于资本家,为资本家的剩余价值而生产,那么,他就是一个生产劳动者,否则就不是。按照精神产品的现象形态来说,甚至当生产纯粹为了交换、为了买卖、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而进行,因而纯粹生产商品时也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文化生产的结果是以产品形式存在的商品,这种商品有一个同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同的独立形式,“所以能够在生产和消费之间一个间隔的期间内保持下来,能够当作可卖的商品来流通,例如书籍、图画,总之一切和艺术家提供的艺术表演有别的艺术产品。”[3],在这里,尽管资本主义生产只在极有限的范围内实行,但就在这个范围内它仍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马克思举例说:“一个合编著作例如百科全书的著作人,就会雇佣许多人作为编辑助手,并且剥削他们。”[3]还有,各式各样的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手工工人和专家为书商的一个共同的商业资本从事工作,生产剩余价值,那么,他们从事的就是生产劳动。再如受资本家雇佣从事绘画的人,他们的美术作品卖出去以后,为资本家赢得了利润,他们就是生产劳动者。总之,著作家、绘画的、作曲的、雕塑的等等,他们生产的物品是有形的,也就是具有物质外壳的产品(马克思有时称这种物品为“物质产品”),实际上,这是物现的文化产品,而不是物化的文化产品。所以,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在这种物质产品中,包括有一切艺术和科学的产品、书籍、画像、雕塑等等,只要它们是表现在物品的形式上。”[4]这种情形和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劳动一样,所以,这一点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不过,马克思解释说,“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只能在极有限的范围内实行。在这个领域内,最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向资本主义生产过渡的形式中,其中有各式各样的科学生产者和艺术生产者,手工人或专家,在为书商的一个共同商业资本从事工作。这种关系,与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无关,甚至在形式上也还没有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劳动的剥削正是在这种过渡形式上最为剧烈,但问题决不因此而发生变化。”[5]

第二种情况,文化生产的结果也是商品,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其使用价值不在于表现为可见物的形式,而是转瞬即逝的,如歌唱家、演说家、演员等情况。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做了即完了,不会留下任何可供换取其他物品的物品,无法用付过报酬的教师、歌唱家、演奏家、医生、技术人员等等的服务来支付债务,也不能用他们来购买商品,这种服务已经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尽管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生,但它毕竟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也是生产劳动。如教育机关里的教师,可以只是教育机关里的企业家的工资雇佣劳动者,这样的教育工厂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多得很,企业家用他的资本交换教师的劳动力,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发财致富。马克思说:“如果可以在物质生产领域以外举一个例子,那末,一个教员只有当他不仅训练孩子的头脑,而且还为校董的发财致富劳碌时,他才是生产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资本投入香肠工厂,而投入教育工厂,这并不使事情有任何改变。”[6]另一个例子是戏院娱乐场所的表演家、舞蹈演员等等,马克思说:演员的劳动对于剧院老板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对观众来说,他们是演员,是表演艺术家;对他们的老板来说,他们则是生产劳动者,通过他们的劳动,老板发财致富。尽管他们的活动结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却表现为音、像等,它们满足了观众和听众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说,他们以运动形式、活动形式的使用价值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使用价值“不采取物的形式,不作为物离开服务者而独立存在”,但是“购买它和购买那些商品一样是为了消费”。[6]观众和听众付出一定的费用交换演员的劳动,演员通过这个演出过程付出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试问,这种劳动和物质生产领域中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有什么两样呢?),创造了剩余价值,除了维持自己劳动力再生产的那一部分外,其余大都被雇佣他们的老板所拿走。所以说,他们的劳动同样是生产劳动。不过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这些生产劳动“和生产全部比较来说,在这个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一切现象还是这样不重要,所以可以全然不用提到”。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服务性的转瞬即逝的精神生产劳动已经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纽约,大型英国舞蹈剧《群猫》,一周内就盈利200万美元,这些收人大部分被百老汇的老

板拿走了,能说这些演员的劳动不是生产劳动吗?

三、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劳动

我国的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定义首先也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我们的生产既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创造新的价值,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经典作家当初就设想过这一点,“假定不存在任何资本,而工人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即他创造的价值超过他消费的价值的余额。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说,这种工人的劳动是真正生产的,也就是说,他创造新价值。”[7]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可以表述为:凡是能生产剩余价值并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劳动。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规定。

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相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把能否生产剩余价值作为是不是生产劳动的标准;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还有另一个标准,那就是这种劳动必须是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而不能唯利是图。这里有以下两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我国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些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成份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也不管是股份制企业,还是外资独资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并不断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才算是社会主义的生产企业,它们从事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个体所有者,它自己既是所有者,又是生产者,自己剥削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它不是生产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它也不是生产劳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扩大生产劳动企业的数量,减少非生产劳动企业的数量以增加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还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自己的目的,不断丰富自己的花色品种,反对假冒伪劣和对消费者的坑蒙拐骗,反对单纯追求剩余价值,反对不顾社会效益的一切向钱看,力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两点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缺一不可。

在文化生产中,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表现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从属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文化生产劳动。在物质生产部门中,工程师、技术革新者、统计人员、商标设计者、广告制作者、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等等,他们的劳动直接加入了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提高了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他们和其他的生产者一起,只要为企业创造了剩余价值,为社会提供了纯收入,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一些大学和科研机关里的科研人员承担了企业的科研项目,从而参与了企业物质生产的生产过程,为企业剩余价值的生产出了力,和企业一起为社会提供了纯收入,那么,他们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

另一种情况就是纯粹的文化生产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如果一个歌唱家自行卖唱,即使他(她)赚了很多的钱,成了百万富翁,那么,他(她)的劳动也不能算是生产劳动,因为,新创造的这个价值归他(她)自己所有了。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能算是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劳动。同一个歌唱家,如果他(她)受雇于一个企业的老板,由于他(她)像鸟一样的歌唱而打动了观众和听众,从而为这个老板带来了可观的剩余价值,那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他(她)的劳动就是生产的,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其他的所有制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与其他所有制成份相联系的生产劳动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必要的补充。不过,这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的区别之处就在于:这种生产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的,健康向上的。假如一个歌唱家在集体的、或国有的、或合资的、或独资的、或股份制的企业里工作,通过他(她)的劳动为雇佣他(她)的企业带来了利润,创造了剩余价值,那么,他(她)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同样的,著作家、理论家、医生、律师、作曲家、魔术师、芭蕾舞演员、戏曲表演艺术家等等的情况也是如此。而不管他们(她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是具有物质外壳的产品,还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产品,这与他们(她们)的劳动是不是生产劳动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一个企业的社会效益很好,而一向负债累累,只靠国家拨款过日子,那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生产企业,他们从事的劳动尽管也很辛苦,但也不能称之为生产劳动,国家愿意扶持它,那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或者确实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它必须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又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必须讲究社会效益,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唯一目的,它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生产劳动的概念是不断扩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变成直接的生产力,一些不属于生产劳动范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部门、管理科学部门、高科技服务部门和最近兴起的网上服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也加入了生产劳动行列,只要它们直接为生产剩余价值服务,加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新现象。

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就不是生产劳动。为了促进发展,促进现代化,为了创造更多的国民财富,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需要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像亚当・斯密早在几百年之前就说过的,需要减少非生产劳动者的人数,增加生产劳动者的人数。但我们把精神生产领域里的某些劳动,即使是转瞬即逝但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也当成生产劳动,不是任意扩大生产劳动的范围,而是严格限定生产劳动的范围。在此理论指导下,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体制,精兵简政,缩减政府机构,裁减臃员,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到生产劳动者的大军中去,同时可以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目前,国内平均26名平民就要养活1名官员,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26:1,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先生近日提供的一组数据表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比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

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在2005~2006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政协委员们就庞大的行政机构和政府雇员所造成的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纷纷发表意见,缩减政府机构和管理层次,裁减臃员的呼声高涨。裁减臃员、降低行政成本,就可以扩大生产劳动者的人数,直接增加国民收入,对提高政府绩效也有直接意义。””另一方面,实行事业单位的改制,能企业化的就不必继续按照事业单位体制运行,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增加国富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以商品的现象形态划线,强调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家仆的劳动、歌唱家、舞蹈家等等的劳动即使不固定亦不实现在特殊物品或可卖商品上,随生随灭,转瞬即逝,要把它的价值保存起来,供日后雇佣等量劳动之用很困难,但只要他生产的价值大于他所消费的、应该支付给他的代表劳动力价格的工资,为雇佣他的人提供剩余价值,他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阶段,这种现象形态的劳动在我国毕竟还没有占到绝对地位。在目前,我们还必须重视耐久物品和可多次买卖的商品的生产。在我国,这种商品的生产仍然是社会财富的最基本的形式,这与我们重视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是一致的。

我国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文化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一些原先由国家全包的文化单位推向市场,使它们能企业化的就企业化(在这里,我不用“把大部分文化单位推向市场”这样的语句,因为这样过于机械),以减轻国家长期的财政负担,使它们不仅能够自己养活自己,而且还为国家提供税收以增加国民收入,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适合消费者需要的精神文化食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了文化单位的企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由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广告传媒市场等门类构成的文化市场框架体系。从总量上看,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一些文化单位实现了由单纯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生产中的生产劳动部门必将日益增多,从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这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传统只是计算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的产值,认为非物质生产领域是非生产劳动部门,所以不在计算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之列,这种观点和计算方法必须改变。既然生产劳动也包括精神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在今后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不能忽视这个领域。比如应用技术研究部门、影视部门、演出部门、图书出版发行部门、工艺美术部门、软件行业等等,凡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部门都应列人增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部门,否则,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就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而且也是不符合社会生产劳动发展趋势的。相应的,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也应把这些服务行业和部门列为调控的对象,在出口退税或其它优惠政策方面也不能忽略精神生产领域,不仅是物化的精神商品生产领域,也包括以表演形式、服务形式表现的文化生产领域。再比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这既是文化生产的生产要素,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保护和开发不仅关系到当代人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及其价值创造,而且关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到非物质生产领域生产劳动的可持续发展。重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劳动和价值创造,就不能不重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的拯救、保护和申报、开发工作。这个领域既是国家意识形态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调控和服务的领域,不能估计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振羽.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具体内容看作不包括非物质生产的劳动[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8.

[3]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6―147,147―148、148、157、157、147,464,464、166,46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5]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

篇8

在引起学校和社会对 大学生权益保护的思考和重视的同时更希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权益保 护观念从而维护自身权益.

【关键词】大学生 劳动权益 保护 劳动者主体资格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社会劳动力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劳动 关系的重要主体。因此,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的职场发展走向,也 决定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 推动使得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然 而当前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各种岗位并不能满足当前大需求, 从而导致了供大于求 的局面,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这样的困境,无论大学在校生还是即将 毕业的大学生都在迫切的找工作,忽视从事工作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了社会中 大学生权益被侵犯的现象屡屡发生,但是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因此保护大学生 劳动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兼职及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劳动权益受侵害的案件逐年增加,范围越来越广,类型越来越 多。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益受损 1、中介机构侵害大学生利益 当前, 有很多中介机构专门为大学生介绍兼职。然而目前的中介市场混乱不 已, 其中更有不少不良中介利用大学生的单纯进行欺诈。用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 心理,收取几百元不等押金或中介费, 最后却以未签订合同为由不予退还。 2.校园小广告的诱惑 大学校园里招聘广告随处可见,特别是寒暑假将至,各种招贤广告满天飞。 雇主往往就是利用大学生这种心理特点,以优厚的报酬作为诱饵吸引大学生,使 其跌落预设的陷阱。 3.隐藏的协议 大学生兼职期间也时常会出现兼职期间报酬减少, 时间加长等现象.绝大多 数雇主通常都采取口头协议的形式, 一旦出现问题, 口头协议便没有了法律效力。 一些正规一点的聘方或许会和大学生签订一些协议,但是协议中明显的突出了 “不平等”,如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若有违反者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毁约 要交违约金等等,对应聘者则只字不提。 (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权益受损 1、签订的协议很难体现大学生的意志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时, 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协议的内容往 往对大学生的意志体现较少。在实践中, 很多用人单位将合同内容制成格式化、 定性化的条款,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大学生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修改权,只有签和 不签的选择。大学生急于找到工作机往往会没有选择余地,大多在不完全了解或

者完全了解情况下的签下约定,开始工作后才发现一些承诺难以兑现,面临承担 违约责任的不利境地。

二、 大学生劳动权利受侵害案例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权利受侵害案例比比皆是,下面列举几个进行分析. “今年暑期不回家了,留在呼和浩特市打工。”内蒙古机电学院的赵哲告诉 记者:“我们班准备打工的同学不少,因为许多同学家境不宽裕,都想在假期打 工为家里减轻点负担,同时,也为将来就业积累经验。”赵哲曾在去年暑期到乌 海市某高低压设备公司做过 1 个月的销售工作, 当时公司口头承诺每月保底工资 500 元,提成按业务量计算。但是,打工结束后,公司以资金运转不畅为由只付 给他保底工资。“由于开学后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向公司要业务提成,所以打工 1 个月,只拿了个保底工资。 “廖尚军诉四川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四川省汽车运输成都公司第四分公司、 成都交通学校、 何林劳动争议案”“江苏省首例在校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效力纠 、 纷案”“北京首例判决认定大学生亦可就业案”和“洋快餐涉嫌违法用工案” 、 。 这四起典型案件有的是因为 “工伤”待遇争议,有的是因为工资拖欠,还有的是因 为低薪用工所引起的。 这些案件均是大学生劳动权益受损害的典型. 从法律角度来看,1995 年原 劳动部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 12 条规定: 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 不视为就业, 第 “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意味着勤工助学大学生不具备合格劳 动者的资格,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无法得到《劳动法》的保护, 处 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根据 2007

年 6 月 29 日通过。并于 2008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 《劳动合同法》第 68、69 条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 小时计酬为主,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 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 立口头协议。 ”该条规定仅适用于劳动者,而不适用于学生等其他人员。也就是 说,新的《劳动合同法》依然没有将大学生列入其调整范围。因此大学生受侵害 案件层出不穷. 其次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浓,维权、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是被侵 权的主要因素。 一旦权益受损大部分选择忍气吞声,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据统计、 我国大学生维权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 有些企业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这种心里才 敢对大学生胆大妄为而不心虚。大学生入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考虑不周等也 是他们被侵权的原因。 三、 维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方法

我们维权途径之一:协商。对于用人单位一般的违规行为或争议不大的问 题, 劳动者可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 达成新的协议, 或者有过错的一方改正错误, 消除争议。 维权途径之二:调解。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可以向本地区的劳动争议调解委 员会提出申请,请求调解。调解申请,应当自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 30 日内提 出。 维权途径之三:仲裁。仲裁是处理争议的必经程序。大学生申请仲裁,应自争议 发生之日起 60 日内向劳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

理的劳动争议范围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 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规定发生的争议; 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等。 维权途径之四:诉讼。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 日起 15 日内向人民法院。但需注意,未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劳动 争议案件,法院不予受理。 维权途径之五:监察举报投诉。 《劳动法》规定,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 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违反劳动法律 法规的行为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 ”还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 律、法规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据此,劳动者发现自己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 时,应及时向单位所在区县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 维权途径之六:。大学生在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可以通过的方式,向各 级工会、妇联以及政府部门反映。

篇9

登到半山腰,我们东望望,西看看,才发现路边就有好多好多的,一簇一簇的鲜红鲜红的覆盆子.我奔了上去,伸手就往那里抓.我突然大叫了一声,因为我的手被覆盆子的刺扎到了,并且,在我的脚下有一个东东,它正在向前一伸一缩地爬着,我乍眼一看,竟是一条有4厘米长的浑身都是毛的毛毛虫,我吓得向后跳了一跳,随后就不敢动了,妈妈见我吓成这样,用一块石头把毛毛虫砸死了.我半天才定过神来。

摘了一下午,我们一个山坡一个山坡的摘覆盆子,转眼间,一个小小的篮子一下子就装满了红彤彤的覆盆子.我心里十分高兴.我和妈妈走到了半山腰,坐在了亭子里歇歇脚,望了望山脚的景色,又看了看篮中的一颗颗诱人的覆盆子,满载而归。

夕阳西下,我和妈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别提有多高兴了!

更多:五一劳动节作文

快乐的五一劳动节

有意义的劳动节

五一见闻

记“五一”游公园

五一劳动节作文300字

篇10

劳动是宪法规定的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对于残疾人而言,劳动则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劳动就业,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残疾人实现自身权利和价值的关键环节。

为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实现,我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方针、特殊政策、优惠扶持和保护措施等内容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这是国家和政府在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创造条件,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应当把残疾人劳动就业纳入当地劳动就业规划和计划,整体研究,统筹安排,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和规定。概括来说,各级政府已经在做的具体工作主要有:

1.在劳动、工商和有关部门指导下,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依托城镇劳动服务系统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分别建立起了残疾人服务中心,形成了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主要发挥着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提供系统服务和就业管理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服务职能,完善服务手段,开展职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前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2.推动残疾人多渠道实现就业。在劳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指导下,通过加强对福利企业的服务和管理,使残疾人职工数量增加,工作、生活状况等得以改善;通过积极宣传、组织工作,帮助残疾人在各企事业单位就业;扶持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对个体开业的残疾人实行优惠政策;为安排待业人员而建立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已成为城镇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劳动企业安排的残疾人占城镇已就业残疾人1/2以上。

3.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将实行按比例就业、建立残疾人就业基金和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作为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紧密结合,全面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发展。

4.开展康复扶贫工作,扶持农村残疾人劳动就业,使60%以上的农村残疾人参加了生产劳动。

二、残疾人可享受的劳动保护权

残疾人的劳动保护权就是法律关于保护残疾人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合法权益的规定,包括国家对残疾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残疾人的劳动就业以及残疾职工的劳动条件,提供必要的优惠和保护政策。概括地说,残疾人的劳动保护权主要包括:

1.对残疾人福利性企业事业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主要包括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犯和经营自不受非法干预,以及福利性企事业单位依法享有的减免税的权利,在信贷方面享有优惠待遇的权利,少数福利企业对某种产品的专产权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