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原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2:4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将进酒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援疆 资金 监管

一、新一轮援疆工作给援疆资金监管带来的挑战

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持新疆工作会议,对做好新一轮援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来自北京、广东、天津、辽宁、浙江、河南等19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据了解,新一轮对口援疆与以前的援疆相比,是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的全方位综合援疆,是资金投入最大、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中央强调对新疆的投入和支援省市的援助资金要重点用于改善各族民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资源税等方面改革增加的财力也要重点用于改善民生,资源开发要更直接地惠及新疆各族民众。

会后,全国19省市立足新疆当地,认真谋划,及早部署,围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援疆项目建设。截至2010年底,19个省市“十二五”对口支援规划已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直接投入将超过600亿元,其中2010年启动试点项目172个,项目总投资约58.08亿元,对口援助资金约26.38亿元,2011年对口援疆资金108.5亿元,安排援助项目1293个。随着援疆资金大规模、大范围的投入,管好用好援疆资金,加强援疆资金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确保援疆资金安全规范高效,既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具体体现,又对新一轮援疆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援疆资金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各省市的援疆资金一般分为全额投资、部分出资。全额投资的项目是指援建方全额出资,项目一般采用代建制或工程总承包形式建设,或是采取援建方全过程管理、直接组织实施。部分出资的项目主要是对量大面广、无法集中实施,由援建方给予一定资金补助的项目,如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从2011年4月自治区联合监督检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69个对口援疆项目进行监督检查,发现38个项目存在问题,问题率达55.1%,项目建设中资金管理使用是问题易发、高发的节点。这就表明援疆资金的监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援疆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拨付方式不统一、资金拨付不及时、挤占挪用、资金项目监管模式不合理等。

1.援疆资金管理不规范

个别地方援疆资金未按规定及时设立财政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弱化了对援疆资金的监督管理。还有一些地方对援疆资金专户管理不严格,未实行封闭运行,出现将其他资金转入援疆资金专户的现象。还有个别地方援疆资金财务记录不规范,无法提供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白条和不合规票据入账,财务记录附件不全,大额支付现金等。造成这些不规范的原因很多,主要还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到位,人员偏少或责任心不强。

2.援疆资金拨付方式不统一

从援疆资金拨付方式看,有的是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直接将资金拨至供货商或建设单位,有的地方是财政部门由于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能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直接支付到用款单位和项目,而是通过主管部门层层下拨至相关部门或单位。对援建方全额投资的项目,援疆资金也是根据项目情况,分别由援建方财政部门拨付至受援方财政部门或是项目承建单位。

3.援疆资金拨付不及时

除了因管理环节多,部分资金拨付不及时外,部分援建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配套资金未落实,项目拆迁和水电暖等管网基础设施工程进度较为缓慢,加上一些地方援疆项目变更调整多,个别项目存在“边设计、边建设、边审批”的现象,项目审批手续不全即开工建设等,影响了资金的拨付。如某市在援疆资金跟踪审计中发现,2010年援疆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调整项目23个,占2010年计划安排资金的19.8%。

4.援疆资金存在挤占挪用现象

部分地方因财力有限,资金周转困难,存在拆借挪用援疆资金现象。同时,个别援疆项目开工后,取得了国家、自治区补助资金,使援疆资金产生了结余,但结余资金,未经批准直接调剂用于其他项目建设,产生了挪用挤占现象。

5.监督检查工作进展不平衡

由于新一轮援疆项目重点集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棚户区改造、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抗震安居、扶贫搬迁、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等项目量大且分散,涉及到偏远乡村和农户,由于单体工程小,项目及资金管理难度大,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进度慢、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的问题,个别地州至今未组织过联合检查。

6.资金项目监管模式不合理

目前各地的资金项目监督检查主要是援建方和自治区各级审计、财政和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各地援疆指挥部。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资金监管制度,各地一般是依据自治区或援建方的有关制度进行监督检查,侧重点不同,不能从统一的角度对援疆资金和项目的管理进行监督,形成监管合力。另一方面,援疆指挥部的干部人才都是按照新疆的要求进行选派,包括教育、医疗、农业等专业人才,缺乏内审专业人才,在日常资金项目监管方面容易出现漏洞。

三、对援疆资金监管建议

加强对援疆资金监管是援疆资金发挥效益的一个重要保障,并且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保障。

为了切实加强援疆资金管理,目前,19个省市分别制定了对口援疆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管理规程等各项制度,确保援疆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如山东省制定了《关于对口支援新疆资金和项目审计工作方案》,从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开始至结束的援疆资金和项目管理情况实施跟踪审计,确保援建效果。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喀什建立两地三方四县援建工作监督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规定援疆资金的拨付使用一律通过银行网站进行,援疆资金不得提现、不得使用网上银行以外的支付方式,确保每一笔资金流向明白、信息全面、监督有效、公开透明,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河南省制订了《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地区和兵团农十三师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援疆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和管理,规定了援疆资金监督检查和稽查的重点内容。湖北省将所有援建资金涉及的项目,均列为监督检查对象,按照“监督跟着项目走”的思路,对援疆资金使用和援疆项目进行全面检查和监督。确保援疆资金到点到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高效廉洁。

归纳各省市的做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援疆资金监管:

1.提高认识,加强援疆资金管理工作

援疆资金的安全有效,是援疆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各地首先是要充分领会中央、自治区和各省市关于新一轮援疆工作的政策和精神,掌握和了解相关对口支援工作的制度和规定。其次是要高度重视援疆资金管理工作,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做到资金调度及时、保障可靠、安全有效,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完善援疆资金监管工作机制

针对援疆资金和项目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各地监管经验,研究制定统一的援疆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援疆资金监督检查办法,规范资金管理、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行为,实现监管关口前移,从资金运行机制上进行规范,切实加强援疆资金的使用管理。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构

发改、审计、财政、纪检监察和援疆前方指挥部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紧密联系沟通,按照总理提出的“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援疆资金项目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主动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及时收集相关信息情况,总结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报告,对经查实的违规违纪资金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充分做好援疆项目的前期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工作

对于援建规划是否超出地方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项目涉及的环评、土地是否合规合法,与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与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安排的项目结合起来,从全局角度统筹考虑,减少项目变更调整,发挥援疆资金最大效益。

5.建立健全援疆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

按照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援疆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管理、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成果、工程验收,运用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统一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援疆项目实现程度,提高援疆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6.建立对口支援项目信息报送制度

自治区、援建方、受援地和各地援疆指挥部要明确专职人员,及时做好对口援疆项目信息对接,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途径,定期向社会公布对口援疆资金支持的方向,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作业,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熊文钊,田艳.对口援疆政策的法制化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31).

[2]王健君,张辉.最大规模对口支援稳边兴疆.望,2010(18).

[3]郑毅.法制背景下的对口援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05).

篇2

2、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化用。

3、原文:

将进酒

唐代: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篇3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2、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篇4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模糊性 模糊美 古诗翻译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及在中国的传播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之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而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 [2]。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潜在的审美期待”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3]。伊瑟尔认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意义产生的关键是“视野融合”,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这一创意也得到我国翻译界的重视。在我国,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或转载或摘译简单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之后,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一定成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

关于古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关联理论、译者主体性、功能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美学为古诗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是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的翻译中,译者具有双重性,译者既要作为古诗原文的接受者(读者)对原诗进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又要把握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通过模糊意象及意境的传达,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语义、句法、意象、意境的模糊性等方面。

1.语义模糊:指语言表达意思的不确定性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独钓寒江雪”是关键句,对于本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还是托物言志,众说纷纭。因此,本句也存在着多个译本。许渊冲将其译为“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王大濂译为 “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 朱纯深译为 “Alone, he angles,a cold river of snow.”

可见,许和王的译文都在“独钓”和 “寒江雪”之间加了介词 “in”或 “on” ,很明显模糊性被明确化了,译者读了原诗后脑海中浮现的是寒冬里老人一人在冰冷的湖面垂钓的景象,也许垂钓的老人在享受独钓的乐趣,也许孤独的老人只能靠垂钓来驱赶寂寞,也许老人只是在钓鱼没任何心理活动,以上种种推测是译者读过原文后的不同理解,反映在译文中便承载着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各自不同的感彩。朱的译文只是景物的罗列并未用任何介词或连词连接,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原诗,也给译文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任莺在文章《以模糊译模糊——古典诗歌英译探索》阐述了对本诗句的理解:“柳宗元的《江雪》写在他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官降三级、备受迫害之后, 其愤懑和清高孤傲之情跃然纸上。渔翁在“绝”、“灭”、“孤”的状态下,“独钓寒江雪”, 其超然物外而又坚贞不屈的形象通过诗眼“独钓寒江雪” 表现无遗。”可见,朱的译文的模糊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4]。

2.句法模糊:句法模糊,顾名思义指的是句子层面的模糊性,是由不确定的句子结构引起的

中国古诗拥有独特的句子结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古诗中句子的主语没有英语那样有分量,古诗句主语的淡化或缺省能将诗人从诗本身的意境中解脱出来,也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二是,中国古诗词摆脱了性、数、格一致的局限,易产生句义模糊。如: 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把十一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藤”、“树”、“鸦”、“桥”、“人家”、“马”、“道”众多意象来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这11种意象由于缺少量词、动词、介词等,读者不确定每种意象的数量及确切的空间关系,因此读者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最后一句 “断肠人在天涯” 是点睛之笔,这位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的游子是诗人本人,亦或是诗人笔下的游子,还是读到此曲的读者呢?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模糊地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

3.意象模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但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以“酒”为例,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读来却又乐观、通达,更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诗歌中用酒这种意象表达出了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情。也正是诗歌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所产生的蒙眬美才使得诗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自己内心感想的主要表达形式,更使得诗歌成为博大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1]。

4.意境模糊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所以读者的背景、生活经历、知识层次等不同,所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模糊性,而意境的这种模糊性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表现得也是淋漓尽致。如:《红楼梦》开篇的诗《青埂峰顽石偈》: “天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若读者从字面看,本诗本是青埂峰顽石的叹息抱怨;若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本诗则表达了诗人“有志”的使命感和“无才”的旷世悲叹。此种情况下,模糊意境就产生了。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古诗翻译主要策略研究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译者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能动地接受开放的原文本,在与原作不断交流中填补“空白”,构建文本的审美意义。同时译者并不能把他阐释中的所有联想、所有意义都如实写下来成为译文文本的内容,他必须留给他的译文读者以充分的阐释空间,再现原作的艺术“空白”,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在古诗中模糊美是形成古诗意境的关键,在翻译古诗时同样要保留原诗的模糊表达,实现目的语和源语的功能相似,传递模糊美的同时给译文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些翻译技巧实现由模糊译模糊的过程。举例说明:

例1:上有青冥之高天 (李白 《长相思》)

Above, the boundless heaven blue is seen.

——许渊冲译

例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rain.

——许渊冲译

例3:影落明湖青黛光 (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Their shadows fall into the lake like emerald.

——许渊冲译

例4: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将进酒》)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许渊冲译

例1全句“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大意是诗人想要走近远在云端的美人,但放眼望去,上面有幽远苍茫的青天,下面有清江掀起的波澜。“青”是天的颜色,到底天有多蓝,原诗中无具体的概念;“blue” 本就是用来修饰天空的颜色,至于蓝色的程度,是“deeply blue”,“light blue”,“transparent blue”还是 “pearl opal blue”等,原文本没有明确,译文读者只能展开想象了。例2一句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云青青” 形容雨云浓黑。“浓黑”一词到底有多浓,有多黑?原文没确定,译文选用“dark”一词,是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符合原诗的表现力度,有助于诗人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的抒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见,“青”被分别译成“blue”和“dark”。 显然,这两种颜色词有程度的差别,将“青”译成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较为相近的颜色词是可行的,因此,由模糊译模糊中可以采用归化法。例3“青黛”意为青黑色,指遍山苍翠,树木蓊郁。例4诗人的情思由广阔的空间转向了无限的时间之流,此句中的想象也更加出人意料,动人心魄,人生苦短,如“朝 ”、“暮”间事,可不悲哉?此处“青”指乌黑的头发。关于“青”的翻译,两位译者在理解原诗含义下,都采用了比喻修辞,分别增加了喻体“emerald”,“silk”,对山林、头发的颜色进行描绘和渲染,使景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见,两种译文均在意译法的指导下具体采用了增词法来传达原诗的模糊美。

总结起来,从模糊译模糊的翻译过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对等和替代。对等,严格地说,是用有模糊意思的词汇或表达来代替原诗中的模糊形象达到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看,对等常使用在直译的方法中。当原诗的模糊内容无法用直译全面表达,就要考虑替代,即在译文中采用另一种意象表达与原诗相同的隐含意。换句话,译者可以稍作改动采用增词法等策略或使用相似甚至不对等的意象较为对等地表达原诗的模糊意义。可见,对等法、替代法、增词法或归化法等具体的翻译策略常用在模糊译模糊的翻译环境中。

结论

接受美学由于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来考察,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词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诗词之美在于诗词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此,诗词的美是一种模糊的美。它的模糊性渗透在语义、句法、意象及意境等方面。在翻译古诗时,译者要从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以美学距离为衡量标准,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情况,遵循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选取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便成功地转化原文本的模糊美。

参考文献:

[1]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2).

[2]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有效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以及对语文知识和字词句篇的过分重视,忽视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缺乏细读文本的过程和体验,从而阻碍了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文本为基础,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

一、诵读文本,体会文本蕴涵的深层次内涵

阅读教学是以“读”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而多读和朗读是细读文本的前提。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对文本反复阅读,还要采用朗读的方法,将自身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相互融汇,从朗读过程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心口合一,通过将自身的感情融入朗读之中,有效地传递出作者的心声,感受文本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起伏。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和林莉的《小巷深处》等,通过学生用心的细读,探求作品中隐含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为了避免朗读的枯燥和单调,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如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配乐朗读等,以丰富多变的形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示范性的朗读,让学生领略文章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情感,然后再采用让学生齐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感情汹涌澎湃和宣泄,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给学生带来更深的感悟和震撼。

二、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带领学生细读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如品尝美食一般,需要仔细的感受和回味,需要先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然后在进行细致的推敲、揣摩和品味,从而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感受文本蕴涵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例如:教师可以从文本的关键字词入手,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很多的文本其精妙之处都是在于细节的刻画和传神描述,往往几个关键的字词和语句就可以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长久的回味。如鲁迅先生经典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短短一句话,却是文章的关键所在,隐藏了许多的内容,为文章展开叙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站着喝酒”说明其穷困潦倒,境遇窘迫;“穿长衫”说明其有文化,不同于市井的贩夫走卒;“唯一”说明其与众不同,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这看似矛盾却实则统一的描述,既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不能放下文人的架势,融入底层生活,又反映了孔乙己不被文人阶层所接受的尴尬境地,这为孔乙己最后的悲剧命运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对孔乙己动作的描写,“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这其中的“排”和“摸”两字的精准应用,将孔乙己开始的意气风发和不屑一顾与之后的切切诺诺和萎靡颓废刻画得传神到位,其鲜明对比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悲凉和怜悯之感。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些字词和语句进行细细品味,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三、同类细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虽然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内容是结合了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难易程度进行编排的,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有时只通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类型或内容相近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行细读,不但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补充和巩固,更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选中的欧・亨利的小说《贤人的礼物》和《二十年后》,很好地体现了其独特的构思和艺术特色,将幽默、夸张和嘲讽等表现手法很好地融为一体,在笑声中引起人们的思考。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语言、文章结构和细节描写等入手,让学生对此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两篇作品毕竟篇幅有限,学生对于欧・亨利作品的更多内涵和表现形式理解深度也受到制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讲解的基础,向学生推荐欧・亨利的其他经典作品,如《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藤叶》等,引领学生对其进行细读,既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和巩固教学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全面的角度体验欧・亨利作品的魅力。

四、还原文本情感,提升细读质量

文本作者主要是以细腻的描写、精准的语言和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完成情感的铺垫和升华过程,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学生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将文中的情境与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进行细读还原,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达到提升细读质量的目的。以文章《观潮》为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以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唤起学生原有的阅读体验。俗语有云:“水到东海不回头。”但是从文章《观潮》中得知,钱塘江的水每年八月都从东海流回来一次,这样就将学生的观潮感受和文中的观潮相互联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相应加深。然后教师再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细读文本,如“作者如何绘声绘色地描写观潮的情境?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文本中的情境与我们想象和了解的观潮有何异同?”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最后,学生通过细读还原文本,对文本中的精彩描写深有体会,如文中的演兵之威方面,将雄伟浩荡的水势写成千军万马,非常富有想象力;弄潮之技中“江干上下十余里”“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等句形象地描写了观潮的声势浩大,生动地勾画出钱塘江江水回流的壮观景象,艺术渲染效果奇佳,充分地拓宽了学生眼界。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多朗读文本,对文本的重点词语和章节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地发挥文本细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锦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三方视角[J].文学教育:上,2011(10).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虽是引导学生欣赏脍炙人口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但却恰恰需要培养这种个性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如何能更有效地让古诗词教学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让课堂更生动活泼,使学生吸收得更轻松自然?其实在语文学习这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中,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导演、画家、诗人的角色。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的一些创新方法。

一、从导演视角,品隽永诗情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是最为精练的文学品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部分古诗词作品,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只要善于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自主理解,完全可以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到极强的趣味性。但现在的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去琢磨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教学,而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逐字逐词逐句地分析课文,不只老师感到很吃力,课堂上的学生也昏昏欲睡。或许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强化个别应试的文言知识,但却和“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在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动自觉地用“心”去读,心甘情愿地去克服晦涩语言的障碍。于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氓》这课时,笔者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简要交待了一些有关《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在他们以为笔者要走常规路线按照原文讲解课文时,笔者问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写一首弃妇诗,你们会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思路来写?”在他们的踊跃发言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了“恋爱、婚变、决绝”,六个字并说到:“正如你们所说,这便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行文结构,等下要你们选取这三个中的一个片段,用现代语言来改编一个小的剧本,改得好的同学可以当回导演,任意挑选班上的男女同学来饰演。但前提是接下来你们要认真听我讲解这篇课文,这样你们才知道该如何设置剧本的对话及场景。”后来这堂课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笔者用精炼的语言为他们讲解课文,他们在把握好故事脉络后,用“心”感悟从而设计台词。看着他们有声有色的表演,笔者身临其境被深深感染。在这堂课上,笔者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也感受到了他们无尽的潜能,该掌握的知识点也在无形中被掌握。

对于叙事诗,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乐于做学习的主人,更乐意做趣味学习的主人,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二、从画家角度,绘无尽画意

好诗如画,在古诗词中,诗人总是会捕捉到多姿多彩的意象来描绘生活图景,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意境。因此,看似用语言堆砌的古诗词,尤其是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写出的山水诗,其实可以看作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在教学中若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美景,势必能加深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的小令时,学生们用寥寥数笔便可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的秋郊图:在一轮苍凉的落日下,有几所破落的茅屋,一位天涯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派凄凉场景中。绘画的质量并不重要,重点在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把自身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融为一体,作者深切的思乡情怀也自然流露在画纸上。又如王维的《汉江临泛》,作者泛舟汉江,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全诗如同一幅巨型的水墨山水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学习这首诗时,若是只让学生在脑海里呈现这壮美的景色,就会太过抽象。与其跟学生反复强调诗人王维行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还不如让学生在黑板上勾勒粗略的画面,品味作者沉醉于如此良辰美景的心境。

三、从诗人立场,书现世生活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张志公曾提出“文道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要很好地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别的都是空话。在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带领学生当一回“诗人”,即在课文原有的框架结构下,按现代的思想进行改写。在字斟句酌的“诗人体验”中,学生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个性品格和精神生活品位。如今,在网络上古诗词屡遭恶搞,恶搞古诗词之风也吹进了校园。一些学生是觉得好玩,还有一些学生则是为了嘲讽同学,乐此不疲。教育专家表示,恶搞古诗词不应一堵到底,需正面引导。其实对于这种风潮,教师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进而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带过一个基础知识薄弱、语文成绩很一般的班级,他们对古诗词的整体感觉就是晦涩难懂,而且离自己生活的时代太遥远,找不到学习它们的意义。许多按大纲要求需要背诵的诗词对他们来说也相当吃力。于是笔者以“恶搞古诗词”的话题来导入古诗词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脸上渐渐开始放射光彩。在讲解完书本上的课文后,笔者鼓励他们大胆进行改编,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平时对于语文作业毫无兴趣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李清照的《如梦令》在他们笔下,变成了极具生活化的“作弊高手无数,转眼变成长颈鹿。纸团控制不住,飞来飞去好友处。纸条贴满大肚,看时老师抓住,无助、无助,最后走进政教处。”李白的《将进酒》被引用来改成“君不见,法网恢恢终不漏,天涯海角亦枉然。”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收获。教师只需把握好尺度,在学生沉浸于改编的快乐中时,把课堂的关注点适当回归课文,那么学生的“诗人”角色饰演,就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一些朗朗上口、需要学生记诵的诗词,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亲身体验当一回“诗人”,这样既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改编诗词的过程中,也便于他们有效地背诵。

篇7

我们此处所论及的“及时行乐”,源自拉丁语“carpediem”,英语通译为“seizetheday”。该词组本是一个中性词组。汉语中也有人将此直译为:“捉住这一天”,另有人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等,甚至有人将此译成“只争朝夕”。作为中性词组,翻译过程中过份褒贬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译的“及时行乐”虽然在含义方面较为消极一些,有些贬意的成份,但哲学意味更浓一些,哲理性更强一些,实际上与原文的思想意义还是比较吻合的,如《简明文学术语辞典》对此的解释是:

Carpediem:Atheme,especiallycommoninlyricpoetry,thatemphasizesthatlifeis

short,timeisfleeting,andthatoneshouldmakethemostofpresentpleasures.(“及时行乐”:一种主题,在抒情诗别普遍,强调生命短暂,时光飞逝,一个人应该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

“Carpediem”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中。我们从这一出处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出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贺拉斯在《颂歌·卷一·十一》(OdesIXI)中写道:

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

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衰亡。

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注:Horace,TheCompleteOdesandEpodes,

trans.by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BooksLtd.,1983,p.79.)

虽说贺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这一术语,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现这一思想的诗人。实际上,这一主题思想的出现,要比贺拉斯的《颂歌》早得多。我们无法考证究竟这一主题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作为古罗马文学直接先驱的希腊文学中,“及时行乐”主题就已经出现。如公元前3世纪的莱昂尼达斯(Leonidas)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应当明晓:你生来是个凡人,

鼓起勇气,在欢宴中获取快乐。

一旦死去,再也没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Analysisofthe

CarpeDiemThemeinSeventeenthCenturyEnglish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腊的其他抒情诗人萨福、阿尔凯奥斯,也着意描写现世生活的乐趣,萨福在《哪儿去了,甜的蔷薇》一诗中,就写下了“一旦逝去,永难挽回”的诗句。尤其是阿那克里翁在一些描写人生乐趣和爱情以及颂酒的诗作中表现了强烈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罗马诗人中,也有早于贺拉斯的诗人描写了这一主题。如早于贺拉斯的古罗马杰出诗人卡图鲁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等诗歌作品中表现了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时空观,因而不要顾忌任何流言蜚语,尽情享受现世爱情的欢乐:

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爱吧,

那些古板凳指责一文不值,

对那些闲话我们一笑置之。

太阳一次次沉没又复升起,

而我们短促的光明一旦熄灭,

就将沉入永恒的漫漫长夜!

给我一千个吻吧,再给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着一千,再接一百。

让我们把它凑个千千万万,

就连我们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怀狭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数目而心生嫉妒。(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这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甚至影响了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家本·琼森等诗人。本·琼森不仅对此诗极力称赞,而且还经过改写将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Celia,letusprove,

Whilewecan,thesportsoflove,

Timewillnotbeoursforever,

He,atlength,ourgoodwillsever…(注:RobinSowerby,TheClassicalLegacy

inRenaissancePoetry,London:LongmanGroupUKLimited,1994,p.144.)

(来吧,我的西丽雅,趁现在力所能及,

让我们前来体验爱情的游戏,

时光不会总是归我们所有,

它最终将要中断我们的意志……)

可见,在贺拉斯之前,在“carpediem”这一词语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为数不少的诗人表现了这一思想。

然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贺拉斯的“及时行乐”。其中影响最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复兴古代文化,反对封建和神权,因此,以体现现世生活意义的贺拉斯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也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重新得以重视。莎士比亚、龙萨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创作了不少这一主题的诗作。他们在诗中表现出抛开天国的幻想,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思想。如龙萨在《当你衰老之时》一诗中,发出了“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这样的呼吁,强烈地表现出“及时行乐”、莫失良辰的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而在17世纪的一些具有玄学派特征的诗歌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更是得到了相当集中的表现。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RobertHerrick)的《给少女的忠告》(TotheVirgins,MakeMuchofTime)、《考里纳前去参加五朔节》(Corinna''''sGoingaMaying),马韦尔(AndrewMarvell)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ToHisCoyMistress),爱德蒙·沃勒的《去,可爱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学派倾向的著名诗人贡戈拉的《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如《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以极强调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把握时机、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该诗在第一诗节中声称,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春冬”来进行赞美、膜拜,让恋爱慢慢地展开;到了第二诗节,笔锋突然一转,说年华易逝,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都将“化为尘埃”;于是,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的结论: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04,167页。)

虽然这是献给“娇羞的女友”的诗,但是,该诗却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正如有的论者所说:“这一首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是一种爱情的关系,也不是马韦尔的激情,而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Reid,TheMetaphysical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纪以后,“及时行乐”的主题虽然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那样典型和集中,但仍然被许多诗人所关注。直到20世纪,还出现了索·贝娄的重要小说《及时行乐》(SeizetheDay)以及弗罗斯特的同名诗作《及时行乐》(CarpeDiem)。

“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盛衰和发展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关。在古希腊罗马及其以前的文学中,由于受到朴素的唯物论的影响,以及最初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得以产生。但是,这一时期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仍缺乏深刻的哲理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爱情、美酒,突出现世生活的意义,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主要是充满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基本定义仍然局限于:“吃喝玩乐吧,因为你明天就会死去。”(注:Horace,TheCompleteOdesandEpodes,trans.by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Ltd.,1983,p.79.)而在随后的中古时期,由于宗教神权统治一切,成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来世主义等思想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这样,以反映现世生活幸福为前提的“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此期间也就极少有所体现了。即使是个性解放色彩较浓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等作品,虽以情爱与教会神权进行抗争,但多半是抒写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成就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强调现世生活意义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从而有了人文主义的内涵。因此,尽管仍是“及时行乐”的主题,但思想却显得更为深沉,具有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义。与此同时,表现手法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到了17世纪,一些诗人的表现手法已经显得十分新颖奇特。如在《给少女的忠告》一诗中,赫里克写道:

含苞的玫瑰,采摘要趁年少,

时间老人一直在飞驰,

今天,这朵花儿还满含着微笑,

明天它就会枯萎而死。

太阳,天庭的一盏灿烂的华灯,

它越是朝着高处登攀,

距离路程的终点也就越近,

不久呀,便要沉落西山。

人生最美便是那青春年华,

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一旦虚度,往后便是每况愈下,

逝去的韶光呀,永难重温。

那么,别害羞,抓住每一个时机,

趁着年轻就嫁人,

因为,如果你把美妙的时光丢失,

你一定会抱憾终生。(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年,第204,167页。)

玄学派诗人特别喜欢使用自然意象。马韦尔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中,把爱情也形容为“植物般的爱情”(vegebrlove),赫里克在《致水仙》等诗中,则使用“夏雨”(summerrain),“晨露”(morningdew)等一些自然意象来象征人生的短暂。在这首《给少女的忠告》的诗中,玫瑰、时光、太阳等意象都作为喻体,烘托“青春易逝,抓住时光”的道理。尤其是“含苞的玫瑰”作为美和爱的象征,极为妥贴、形象。整首诗中,不仅强烈地感受着时光的飞逝,而且还联想着死亡的逼近,从而突出了“及时行乐”的哲理性。

其后,在强调公民义务的古典主义的诗歌中,以及在宣传和勾勒资产阶级理想王国和强调教育和启迪功能的启蒙主义的文学作品中,“及时行乐”的思想也就不再具有时代的特征,极少有人涉及了。而浪漫主义诗歌虽然“重情轻理”,沉溺自我,但是,在强调“情感”和“自我”的同时,浪漫主义又十分注重“想像”,从根本上说,浪漫主义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因此,十分现实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仍与浪漫主义显得格格不入。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中,虽然这一主题偶有涉及,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7世纪那样的突出的现象,似乎也不复重现了。

尽管“CarpeDiem”这一词语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首次使用,而且,“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曾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这一主题并非西方诗歌的特产。在东方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就表现这一主题而言,不少诗歌可谓达到了“异曲同工”的境界。例如,被誉为人类最早的史诗——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东方巴比伦的《吉尔迦美什》,就已经包含了这一思想:

当诸神创造了人类的时候,

他们也为人类设置了死亡,

用他们的手阻止生命的存在。

因此,吉尔迦美什,你应该大吃大喝!

日日夜夜欢欣开怀,

每一个夜晚狂舞高歌!

让你的服饰珠光宝气。

让怀中的娇妻心满意足。

这就是人生的真正意旨。(注:MaureenGalleryKovacstrans.,TheEpicof

Gilgamesh,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9,p.85.)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中,这一主题也同样得以关注。现以唐代《金缕衣》一诗为例,来看“及时行乐”这一人类共同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的具体的表现形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该诗同样是以鲜花的意象作为喻体,来表现“及时行乐”的主题。该诗的意义在于强调爱惜时光,莫要错过青春年华。花开时节毕竟短暂,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所以,诗人坦诚宣称:不必犹豫,大胆享受现实生活,否则只会遭遇“空折枝”的处境。从构思上看,该诗与贡戈拉的《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极为相似,前部分使用祈使句的形式,劝说对方享受生活,最后一行所表现的也是形成强烈对照的“将来”的衰败状态。从措辞上看,同是表现“及时行乐”,中国诗歌显得更为含蓄、婉转,而西方诗歌则更为热烈、奔放、直率。

再从哲理性来看,东方诗歌在这一主题的表现方面更具哲理的深度。题材范围也更具有开拓性,不再局限于男女情爱,而是重视个性生命的存在价值,并且从人类社会、战争、存在之谜等各个方面来思考和探讨这一命题。如王翰的《凉州词》,在尽情尽致狂欢作乐之时,仍表现出戎马生涯的悲凉以及厌恶征战的情绪: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种既豪迈奔放又凄楚悲凉的情绪结构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征战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突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从而使“及时行乐”的主题具有了消极反战的进步意义。而李白在《将进酒》中的诗句更使“及时行乐”的主题充满了昂扬的生命意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东方的另一诗国——波斯的重要诗人海亚姆的《鲁拜集》中的一些诗篇,虽然表现的也是“及时行乐”的主题,但却是对人的存在之谜的探讨。如在第24节诗中,诗人认为生命来自于土,归之于土,一旦“沉沦成泥”,便毫无声息,“永无尽期”,因此,人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尽情利用”现实的时光:

啊,尽情利用所余的时日,

趁我们尚未沉沦成泥,——

土归于土,长眠土下,

无酒浆,无歌声,且永无尽期!

海亚姆甚至从陶樽、泥土等无生命的物体中,探讨存在之谜和生命的价值,并借无生命的陶樽的口来叙说“及时行乐”的哲理:

我把唇俯向这可怜的陶樽,

想把握生命的奥秘探询;

樽口对我低语道:“生时饮吧!

一旦死去你将永无回程。”(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由此可见,当西方诗歌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开始出现“CarpeDiem”这一词语,并展开这一主题时,在先于千年的《吉尔迦美什》等东方诗歌作品中早已表现了这一主题思想;当西方尚处在中世纪的教会神权的统治之下的时候,东方诗歌中已经强烈地闪耀着具有人性色彩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尤为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古时期东方诗歌中的这一主题,在不同的地理方位上表现了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