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效范文
时间:2023-03-23 10: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之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职校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体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但体育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不太科学,体育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职校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流于形式与口号。另外,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几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方面总体状况不佳,其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下降,近40%的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失眠、体虚、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状况。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发挥体育教育在杜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每个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终身体育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身为例,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体育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学既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又要突出学科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往往能成为德育的辅助手段或者说德育寓于体育之中因为体育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我们针对大学体育教学渗透思想教育这一目标主要从方法、途径、步骤、形式、原则等方面着手。总结出体育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四项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五种方法列队赞美、鼓掌祝贺、课中夸奖、课尾表扬、加油欢呼、六条途径教师表彰、学生演示、队列练习、游戏比赛、教师评讲、课末小结、三个步骤课始提出品德行为要求、课中表扬鼓励、课尾总结称赞、四点原则一致性、渗透性、实效性、适度性。这样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更有效地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理论课能为体育实践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途径。理论课对以后的教学、训练、群体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目前的状况是中专生对体育理论课还普遍缺乏兴趣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学生那种在操场上生龙活虎的劲头荡然无存致使体育理论课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理论课堂上适当地引入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那么就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预期效果。虽然体育理论比较枯燥不好教学但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却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各重大赛事的进程及赛况比如现在直播的NBA篮球比赛中结合姚明的表现讲解篮球的相关理论知识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搏精神。
第三,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优化。
1、以课堂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课外活动为辅助;校内为中心,社会校外为辅助;特别强调的是教学中传统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课程设计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职业教育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在课堂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外活动中提高教师指导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进行配合、使体育教学的功能达到最优化。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校的各种代表队,参加校际及各级组织的比赛活动。满足部分运动水平高的同学的需求,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的业余活动。
2、变"死"计划为"活"计划。教师以"健康第一"为目标并以体现健康的指标为依据统一编写教学计划。根据这一总体计划的要求,不同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有专业特色的项目及计划、每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基本身体素质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目标和锻炼计划,并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计划相应的表格,分阶段进行考核登记。这一计划不仅在课堂上是教师分类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课外活动所依据的纲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锻炼的自立性和积极性,并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的互动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以常见运动项目为主。以新兴的虽有较强吸引力的项目作为辅助、发挥游戏项目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健康标准进行锻炼,不讲求项目的规范性及系统性。通过目前流行或新兴娱乐项目的学习与兴趣培养。使学生进入社会后仍然能积极参与相关项目,从而具备了终身体育的能力,达到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的特点并能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目标。
第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决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换句话说,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问题,对已有经验进行总结,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未来教师成长的道路应当是向着成为研究教育、创造教育科学的主体发展的道路,所以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行为对学生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个性发展。我们体育教师只有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第五,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2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兴趣激发;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2-01
体育兴趣是学生积极的认识或从事某种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它包括体育心理兴趣和体育生理兴趣。因此,我们认为,中职学校体育课兴趣的激发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激励和发挥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高昂的体育兴趣,能够使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增强自信心,发挥运动成绩,提高课的效率。可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苏霍姆林斯基语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我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的教学,并常采用表扬激励的方法,通过鼓励成功、倡导愉快、满足需求、激励竞争、课内外体育活动结合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式,以游戏、竞赛、激励性语言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然后根据兴趣迁移的规律,进行主导、引领教学。而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心理上愿意参与的意识和生理上渴望运动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参加游戏、竞赛等活动,并能经受运动挫折,完成学习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一、淞⒁匝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主旨”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双主”的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到“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培养学生自我设计与评价、自主学习与控制、相互合作竞争与创新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杜郎口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更多地学。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重“教”轻“学”、重“讲”轻“引”的弊端,通过“导”和“引”,把对学生活动的控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应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认知到实践的渐进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运动兴趣,通过他们的大脑和双手才能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其内化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参与运动兴趣的程度。过去的八年多的中职教育生涯告诉我,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运动的知识和方法,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运动的技能和技术,让学生保持运动的兴趣,以达到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这也是现代社会全民终身体育的需要。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着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去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练习专业部特色早操太极扇时,某同学做操时动作不到位或者不认真,这时教师通过表情、动作结合的方法,对该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指他或她)再做一下要指正的动作,学生就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当然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由此可真正体现出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模式灵活的采用有利于兴趣的激发
(一)比较法:例如练习太极扇时,一般学生开始时做不出弓步马步转换的姿势。如果教师光说这个学生做对了,那个学生做错了,那么做对的学生听了很得意,错了的学生就对学习太极扇不感兴趣了,特别是这种重复指点次数过多时,会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如果教师采用正误比较的方法,叫做得好的同学先做,要求把弓步马步转换慢点做,再请做得不好的同学模仿、体会一次,然后再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一比一照,学生主动练习的积极性会高起来。
(二)竞赛法和游戏法:体育课中尽可能运用竞赛法和游戏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可在跑、接力跑中采用,在其他教学中亦可采用。如在太极扇练习中, 我会在地下划出脚步的移动路线,要求学生按照移动路线来练习太极扇,最后小组进行推荐的形式推荐学生上台练习,比哪一队练太极扇脚步落在移动路线的同学多,哪一队就胜出。学生在练习中越练越有劲,结果太极扇也学会了,成绩也提高了。
篇3
一、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
运动心理学认为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需要,并给某种外部诱因,就可以使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的动机。
在体育课上,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四种心理:首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在课前精神布置场地器材,做到每节有新内容,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断产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强烈需要。第二,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动产生的愿望,进行多种不同的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能力,把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之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学习愿望。第三,在课中正确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使其在乐中巩固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第四,在课中,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目的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使其好学心理进一步升华。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和体育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欲望
篇4
[关键词]中职体育;社会体育;结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16-02
国家对我国各高校中体育课程内容非常重视,2002年颁布实施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要有目的和计划的进行体育教学,在此基础上使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共同发展,创造出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发展道路,有效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来进行社会体育的开展,以这种结合的方式来谋求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 社会体育研究
本文以辽宁省社区体育现状为例进行实质性的分析,把该社区居民的体育现状分为三个方面:时常锻炼、偶尔锻炼和不锻炼。 通过进行详细的调查显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有260位,占19.6%;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有880位,占66.4%;不进行体育锻炼的有180位,占14%[1]。 由此可以得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占绝大多数。
居民参加的体育项目主要有跑步、武术和球类等。散步是人们选择最多的运动项目,因为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运动量也比较小。参加球类项目人数远远高于游泳项目,由此可以看出,球类更受到大家的喜爱。有750人选择了固定的运动场所,比如,小区或者公园和学习体育场等。 活动时间主要是在傍晚; 有230位选择了无固定运动场所;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项目的有200 位。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体育活动根据人们生活环境和心理接受环境的不同把体育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种。学校体育指的是在学校中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实训的场所,此体育场所有比较系统和科学的体育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学生,使他们根据一定的场所来提高体育知识,特别是中职体育教学的实施要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为以后的社会体育打下了基础。社会体育指的是校园之外的体育,又称作群众体育,主要是社会中各界人士组织的体育项目,包含农民和职工,此项体育项目主要特点是自愿参加。社会体育也有一套较为科学的锻炼方法,锻炼形式更加丰富、形式更为灵活,以健康为目的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有着关联性。学校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广泛开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意义在于增加学生体育知识的前提下为参加社会体育创造良好条件,因此,社会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体育的归宿。社会体育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校体育内容的更新,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2]。
三、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因素
(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中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的不协调
我国很多中职院校的体育项目设置非常注重各科项目,比如,篮球,羽毛球和足球等,这些项目的设施较为完善,但是社会体育项目中较为缺乏,最为主要的是场地缺乏比较严重,导致项目不完善,需要社会体育在此方面进行必要的完善,在此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目标计划,循环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市民到专门的体育场馆进行的锻炼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比如,到保龄球场或者健身房等比较少,并且诸如此类的健身场馆比较少,规模小,不能形成人们的经常性意识。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锻炼场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绝对开放状态,没有对社会进行完全的开放,并且社会体育中的一些场地开放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关联,通过体育场馆来获得经济效益,市民自身会选择免费的健身场地进行锻炼,还没有形成选择高端的健身设备意识,因此,我国社会体育场地大多还是一些公园和自然景区等。
(二)学校体育器材的购置与人们经常使用的健身器材存在的不协调
从中职院校体育中的健身器材可以发现,学校对器材的选购有很大的偏重性,主要以提高技能为主的健身器材,致使学校体育健身器材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体育中的健身器材有较大的差异性,使两者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校体育中的健身器材和社会体育中的健身器材有很大脱节。虽然一些社会体育场地符合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学生也有很大的喜爱,但是这种新型器材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同时成本大,使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由于经济的原因不能选择新型的健身方式,从而降低了一些项目运动。所以,在购置新器材时也需要考虑到社会体育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健身器材。
(三)学校体育教材体系与城乡居民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存在的不协调
我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实际的过程中,中职院校中的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摆脱传统体育理念,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式的竞技性比较强的运行项目,比如,羽毛球,篮球和体操等,很多社会体育中的一些项目在中职教学中很少涉及,所占比例比较小,致使学校体育不管是项目的设置还是具体实施体系和社会体育内容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协调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甚至出现脱节情况。社会体育项目相对比较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体育项目系统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3-4],所以,学校体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学校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与社会体育的组织形式存在不协调
社会体育人员的参与有很大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与此同时还有很大的业余特点,这些特点说明了社会体育应当进行必要的分散组织形式,需要参与者的自觉性,其中组织相对来不能很好的集中。在新体育课改中,还是有很多中职院校的体育管理出现整齐划一的现状。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使学被动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没有重视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健身习惯。另外,学生的课余活动应当和社会体育内容相结合,但是受到学校的一些限制,降低了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通,使两者出现管理上的不协调。
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学校体育应当和社会体育进行必要的结合,想要使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点,学校体育应当在遵守新课改的基础上对社会体育进行深入的了解,把社会体育活动的一些内容用到学校体育中去,比如,娱乐,纯粹健身和消遣活动等教学资源,然后再把这种资源和教学目标相互融合进行科学的体育活动,构建出更为丰富和适用的教学形式,使学校体育从根本上为社会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适当调整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应当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应结合社会体育中的长期性。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比如,增设社会体育中的一些健身项目,还可以把教学中的一些较高难度的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在降低教学难度标准的同时使内容和社会体育内容更为接近。
(二)实现体育场馆设施互补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社会体育场馆设施有很大差异性,社会体育设施较为紧缺,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需求。对一些开放性较低的场馆,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向学生开放或者降低入场价格,让学生有更多锻炼的资源。还可以对社会体育进行一定的更新或者重建,如果是经营性的体育场馆,应低于商业性经营标准对外进行开放。
(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存在互补关系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互补关系为两者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有必要建立一种“双效互动模式”让学校体育资源转变为社会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使社会体育资源成为学校体育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良好平台[5]。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进行了融合,并且两者从场地,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方面形成了一种互利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为未来体育事业的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两者的结合要适应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有效地使之良好互动。随着国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结合的过程中掀起一个大的健身风潮,使国民在增强体制的基础上迎接新的体育发展模式。从中国2008的申奥成功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将迎接一个新的体育时代,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较大的能量,也为增强国民体制进行必要的发展。
结束语:
由上文可以看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了谋求发展道路,使两者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特点结合, 形成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全方位的体育形式,这种形式建立的前提是互惠互利。一些中职院校还应当把学校体育向社会进行适度的开放,利用场地和人才的优势对体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意识的加强。社会体育完全可以得到学校体育的帮助,建立起一些重要的活动中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应大胆的把不同义务的教学体育相结合,对体育进行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提升,还应把学校体育放到社会体育当中去,使两者有共同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荣合兴.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衔接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2]张振军.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167.
[3]丁盛. 中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于顺宝.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的探讨[J]. 考试周刊,2012,38:118+104.
篇5
关键词:学生 前置性探究学习 生本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48-02
一、研究背景
这几年“生本教学”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所谓“生本教学”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不再毫无准备的等着上课,而是对教学内容早有研究;课堂上学生像“小老师”一样,讲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正是我们探索之中的生本教育的一个缩影。走在这生本路上,虽说有迷茫有困惑,但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摸索,还是能感觉到我们的课堂在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化。
二、研究目标
本文希望通过在指导学生进行的前置性探究学习中,了解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而指导教师进行更加准确的教学预设,促进课堂高效,践行生本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二年级4个班的学生。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上网、期刊检索及手工查询等手段搜集、了解国内外有关前置性探究学习及生本教学等方面的文献等。
2.2 访谈法: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话,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3问卷调查法:对二年级全体学生发放探究性作业,全面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共发作业300份,回收作业292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作业为288份,有效率98.6%。
2.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并进行客观的量化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习状态:从“无准备”到“有准备”
前置性探究学习,让学生从毫无准备或只是肤浅的了解的状态,转变为有准备的状态参与学习。它不同于传统作业中的预习,不是对新知的提前“知道”,不是对旧知识的单纯巩固,也不是简单地了解项目,针对学习内容作好相应的尝试,而有了新的尝试——即,对新知识提前渗透、提前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足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前置性探究学习使得教师对教学的预设,不再仅仅凭借教师单方面的经验猜想,而是有了新的、可靠依据——学生的前置性探究学习作业,以此为依据,教学预设更加准确。
2.前置性探究学习的方式
目前前置性探究学习对笔者和学生来说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当然还要考虑到学生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前置性活动及课后参与?是不是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笔者只是选取一些典型的课例来采用。主要采用两种形式:实践操作形式和辅助练习形式。
2.1实践操作形式
即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感知。例如:教学“前滚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前感知“滚动”,于是在课前教师设计了:滚动动作与生活,并记录下它的方式,最后用一句话说说调查感想的探究性学习作业:
2.2 辅助练习形式
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基础上再组织教学“前滚翻”,学生掌握得非常轻松,过去要讲很多遍,要学生机械记忆许多口决和练习,现在,学生都能轻松掌握。
3.课堂学习:从“有效”到“高效”
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合作交流,由于课前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有话可说,课堂上的交流参与面更广、交流更有效。在5~8分钟合作交流、相互质疑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得到肯定或修正,得到表现,使每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并完成对知识的二次感悟。不过确实还会存在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是不参与的,他们会认为反正我又不是发言人,呆会儿又请不到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编号,在合作交流时还是各尽其职,但在与全班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时就说不好请谁啰,或许会请每组的4号,或许是每组的1号,这样同学们就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合作交流中,保证合作交流有实效。
4.帮扶学困生:从“亡羊补牢”到“防患未然”
对学困生的帮扶不再是亡羊补牢,而是以课前探究时机为主,使学困生的产生防患未然,先做预防。学习困难的成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基础薄弱和学困生赶不上探究领悟的速度造成,因此,进行前置性探究学习,可以使学困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领悟,赶上同学的节奏,当老师提出交流分享的要求时,他们不必再担心自己没有做完,他们早已完成,虽然他们的发现可能不如别人深入,但他们有他们的发现。对学困生的帮扶发生在课前,防患未然,消除学困的成因,既避免了学习困难的产生,又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树立起取得优良成绩的信心和勇气。
五、研究结论
1.前置性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探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提到了课前。由于探究性活动放在课前,学生独立在家进行,不必再受课堂上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有了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在无压力、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探究、独立思考和感悟,由于时间充分,加上没有他人的干扰,前置性探究的结果往往比课堂上探究的结果更加丰富、更有个性。
2.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形式和辅助练习形式,结果表明前置探究学习,学生已对新知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探究,各种差异也都呈现出来了,教师可在课前简单的收集和了解“导学案”中学生探究的结果和生成的知识,把前置探究学习的结果作为设计课堂探究的切入点,把学生前置探究所生成的问题的解决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开展“后教”。以学生的展示、交流、分享探究的成果和收获为主要形式,针对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处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提出前置探究学习获得的见解和疑惑,把个性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全体参与探究,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小组协作,积极动手、实践操作、互动交流、主动探究,勇跃参与,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对课堂生成有充分准备,能准确把握教学节奏,在学习的核心之处适时地点拨,及时总结,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因此,教学环节变得紧凑,课堂的教学节奏、时间分配也更合理,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4.在对学困生的帮扶中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方式,使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强了,组荣我荣的观念强了,在交流分享环节、巩固练习环节为了避免被临时指名展示的成员完成不了,于是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互帮互助,尽可能让所有的成员都能掌握,这就缩小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班级授课更高效,转变学困生有实效。
六、建议思考的“桥梁”,实现学法的迁移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在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上铺路搭桥,“学贵有思,教重在引”,因此前置探究学习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导学案”要精心设计具有如下几方面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1)新旧知识的“架桥”问题;(2)引导理运动动作的重点、难点的问题;(3)引导学生发现新知的规律、特点的问题;(4)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及质疑的问题。
教师在知识的迁移处巧搭“桥梁”,精心设计问题引领,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运用前置性探究学习策略,在“先学后教”开放式教学的每个环节突出主体,旨在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锐意进取、富于创新的品质。通过运用前置性探究学习策略,对“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践和研究,促进了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深化理解,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发展,真正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金小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初探 [J].体育教学.2003.4:23.
[2]常华锋. 生本教学论[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爱华.吉林教育[J]. 前置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2010(30).
[4]蓝兰,韦军湘.运动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异同[J].体育学刊,2011(3).
篇6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6-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加快了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900多所,他们大多是由中专学校转变而来,它们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这些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在也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需求,因而它们对原来的课程和教学都做了一定的改革,体育也同样成为这次改革的对象。可以说,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属于刚出现的新鲜事物,还处在刚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去参考,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这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类学校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然而,这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还是有区别的,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当务之急是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由于高职院校都是由原先的中专或技术学校升级或合并而来,尽管在升级后,办学层次上来了,但是大部分学校在其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由于学校领导的体育意识不强,把更多经费投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因而,在体育教师引进和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实质的变化。由于体育教师队伍中缺乏新生力量的加入和体育新课程改革涉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并不多,使的高职体育教学仍然处于中专或技术学校那种老的,教学大纲时代的观念。从而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
2.体育教学()整理目标并没有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因而他们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担负高精细的生产工艺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我们很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和普通中学乃至于高校并无差别,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3.体育教材编写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翻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材,不难发现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材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围绕的还是篮球、足球、健美操以及田径等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项目可以说并不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首先,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场地或器械,这对他们工作以后来说,不太容易实现。其次,这些内容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预防某些职业病缺乏针对性,并不能使他们通过这些运动,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4.体育师资不足。这是许多的高职院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一,高职院校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引进,他们更多的是把有限的引进的名额,落实在专业课教师的引进上。第二,高师院校的毕学生对高职院校缺乏了解,认为这类学校的学生比较调皮,体育课很难组织,从而毕业后,许多人都不愿意去高职院校任教。第三,高职院校盲目追求体育教师学历,这些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候,提出了前来应聘者,必须达到硕士学历,从而使得一些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只能望而却步。而这些学校对具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又缺乏吸引力,他们不愿意来这类学校教学。这一点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显得特别突出。
篇8
一常规教育—于细微处入手、正确引导
首先密切联系家长做好督促,建立学生校内外跟踪机制,了解职校生生源及家庭背景的问题。学生个性的突出、张扬、不服管教、不善于倾听等问题。家长、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建立一致目标,齐心协力从细微处入手通过语言的魅力帮助问题学生改进。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现代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学习有个良好的环境不断更换住址。如有些家长发现有些不良因素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便更换孩子学习环境,这类学生在职校往往都是很顽皮的问题学生,做好这方面学生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发现。例如,有个男同学一向自吹自擂,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盛气凌人,自认为有个性,常让老师和同学难堪、恼怒。这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还扰乱了课堂秩序。每次谈话、沟通过后,虽然有所收敛,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扯皮问题。作为班主任不但要耐心正面引导学生,还要深层了解学生自身的问题原因所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进步。因此,我将该母亲请到学校,了解到他们为了这孩子已经搬了三次家。“班主任,您管我们的孩子要多费心了!”听到来自家长的心声和期盼,事后,我特别留意该生的一言一行,从中去发现他的特性,其实该生也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也想获得别人对他的肯定。
这一天,我再次邀请该生母亲到学校,并让该生也在一旁,这时我用轻松自然的语气对他说:“我和你母亲先聊聊,你能为我们买两瓶水来吗?”他听后非常乐意地去做了。这样的开场白非常好,容易使原本大家忐忑不安的心放松下来,后面的交流就容易多了,我把这段期间在学校观察他得到的信息给了许多很好的肯定。在往后的学习中,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分配他去帮助班级做事,为班主任跑上跑下,他感到很充实,人也慢慢自信起来。环境造就人,但人与人之间的细微教育引导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艺术的语言和细腻情感的表达是现代班主任应具备的条件之一。中职生从中学生转化过来要有一个适应阶段,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是学生心灵的导航员,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生活之门的金钥匙,这有利于学生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班主任要帮助并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我角色转换,让学生不断得到善意的健康向上的引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个性的心理品质,这也有助于职业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习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不再拒绝他人帮助。有一种说法,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力不好,是次品;如果教育不好,可是危险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趁热打铁,常敲警钟,对学生细致观察,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对错。只要一有改变、进步,及时向家长报喜,在于情于理中疏导学生。如一次班会课上,我让同学回答“说说你最爱的人”。一位男生很大声地抢答“”。全班同学听了哄堂大笑,这位男生感到很得意,似乎他的意图得到了大家认可。这时,我冷静而又语重心长地说:“是的,这位同学说得对,但女人应包括:母亲、姐妹、妻子、儿女,甚至还用母亲比喻着我们的祖国、大海、山川河流,同学们说对不对啊?”“对!”同学们齐声回答。正确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来启发感染学生。这次班会的讨论发言后,学生在课堂上不再随意乱讲话了。作为班主任要随时留意学生语言行为的不当,及时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到认知自己、最后到认可自己。
往往受过多次批评,被严格教育的学生,教师对他的影响力是最大的,他们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老师,我现在表现还可以吧?是不是比以前进步很大?”面对当今学生多样化心理,如果班主任缺乏耐心、不够细心 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道德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相逆相背之事也是常有的。
二常规教育——感化疏导、大爱的魅力
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场战争——过度教育与反教育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双方的身心都受到折磨,后果则造成孩子逃学或离家出走。这种行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也令老师和家长尤感棘手。
一天晚上11点多钟,女生黄某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有几个晚上没回家了。该生性格内向,在班上来往的同学又少。笔者感到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在学校里教育学生,同时还得学会帮助学生及学生家庭,处理协调各种矛盾使之和谐,减少学生与家庭的冲突。
第二天一早,我找来和黄某玩得较好的几位同学,打听她晚上的行踪,了解与哪些人接触较频繁,我扮演同学、老师或她的朋友,以此深入了解事由。最后同学在网上找到了她,了解到她住在女友家里。为了做好她的疏导劝说工作,我直接打电话给她的女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你是黄某的好朋友,谢谢你这段时间对她的照顾,我是她的班主任,想跟她说话,你能帮忙做到是吗?你也很想这时有人来关心帮助她对吧?”心与心的沟通是搭建双方情感的一座桥梁,形式问话和封闭式问话,是针对某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进行一种激励煽动的问话方式。如形式问话,当知道黄某已接电话,我第一句是:“你怎么样啦?我是班主任,能告诉老师一些事吗?”听得出来,对方一下哭了起来。后面我采取封闭式问话起到了更好的递进效果,如“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能或不能”等方式,主要目的是澄清事实或缩短谈话内容,直接解决问题。最终黄某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都得到肯定、尊重、温暖以及平等对待以后,他必然充满安全感。
一些家长与孩子缺乏语言的平等交流和情感递进。其实当事情来临的时候,双方只要做一些小小的情感投资,就能解决彼此之间的隔阂。我的做法:(1)互赠一件小礼物,确立自己的想法。(2)家长及学生本人在情感或语言上互相扶持,同时向帮助她、关心她的同学和老师表示感谢,从而打开该生心结。(3)教会学生得到他人帮助时学会存有感恩之心。常规教育是每个家庭、社会及学校必备的一种方式,而德育教育则是一门学问。教师帮助学生的同时,其实也帮助营造了一个家庭和谐的气氛。每当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时,我常常会想到他们身后的每一个期待的家庭和每位爱意深长的家长。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教师的德育工作意味着更多的是要有高尚情操和艺术语言的修炼,它紧密连接着师生血脉。
记得某学期班上一位有点内向的男生周某要办休学,原因是母亲出了车祸需要很多治疗费,家里一下跌入谷底。他姐姐到学校来替他办理保留学籍手续,碰巧是我十年前的学生,他母亲没文化,是个渔民,一辈子劳动只想供子女读书,姐姐中专毕业已工作。走之前,我留了电话号码给她说:“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就打电话给老师。”偶尔我也会打电话给周某,表示一下关心。转眼一年就过去了。有一天,突然接到周某姐姐的电话说家里近段时间发生了一些家务事,请求老师的帮忙。原因是周某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自从儿子休学后,母亲长期自责,周某也选择逃避。这样的事我又能帮上什么呢?但周某不回家,母亲拒绝去医院住院做最后的治疗。姐姐说:“弟弟现在谁的话都不听,母亲个性又犟,亲戚和朋友尽了力劝说都无用,只有儿子回来,母亲才去医院。明天再不去医院治疗,赔偿都有很大的影响。”时间也太紧急了,我一点准备都没有。“老师,我知道很为难你,但我弟弟肯定会听你的,因为你是老师。”笔者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一个已休学的学生,还能听得进去老师的话吗?事情已由不得再多想,很快我决定进行一个行之有效的“迟到”的家访。下午放学后我把电话打给了离家不远摆摊做事的周某,善意地对他说了一个谎:“老师就在你家附近办事,想过去看看你和你母亲,告诉我你家渔船的具置好吗?”开始他推托了几次,见我坚持,他已经无法拒绝,便诚恳地做了邀请。上了他家的船,已是晚上7点多钟,一家人很感动,尤其是他的母亲。笔者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10点多钟了,才想起晚饭还没吃!第二天,笔者给周某姐姐打电话得知他们的母亲已在医院。教师是传播美的使者,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好的表现更有利于缩短或消除师生及家长间的距离。
三常规教育—职业教育道德规范的德育渗透
孟子认为,羿在教育上的优点就是,他能够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学生。这一点并非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做到,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德者业之本”,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羿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上,只授射箭之道,没有传为人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端人”。孟子指责羿也有过错是很有见地的,因此,学校家庭德育工作的重要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一天,烹饪班的技能操作课上一个学生又和老师发生了冲突,我正好到班上巡视,看到了这一幕。这个学生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把削下的原料装到准备好的袋子里,而是肆无忌惮地把它们直接扔在地上,还一副得意的样子。
篇9
【关键词】 素质教育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对策
高职院校教育相比于普通院校教育,其具备较强的职业属性特征,需要以培养专业技能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目标。[1]在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推广实施的新时期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着力做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紧扣素质教育这一主线,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素质教育基本内涵及其基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是本着提高长远发展及素质能力提升的考虑,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获得身体素质、思想品质、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通过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素质教育观,能够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目标及方法上实现创新和突破。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基于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各项投入仍显不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兼顾及满足素质教育需求,需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加以更新,推行更具人性化及个性化的体育教学举措。但从实际情况看,受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够全面,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而随着高职院校生源扩招,体育教学需要在场地、设备、资金、教师等各个方面增加投入,以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在这一环节,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存在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其次,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及方法上较为单一僵化。现阶段,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教材种类繁多,一方面在编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材时,教材的编排与素质教育之间没有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创新性不强,仍以原有的较为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这就会损害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收效甚微。此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过度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比重不高这一现象也较为普遍,反映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方法上过于单一,难以使学生达到体育理论学习与身体素质锻炼的双重提高。[2]
第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教学评价环节不够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需要教学评价的及时跟进,而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出勤率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考核的标准,没有全面涉及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日常体育学习能力等。另外,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实践中,过度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考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考核较为忽视等问题,一方面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与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性特征不符。
三、素质教育观下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对策
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及创新上,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加以调整及优化,既使学生能够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感受到乐趣,又确保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保持匹配。具体地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丰富及创新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教师人员应强化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在开展实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时,要本着素质教育及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借助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兼具专业性和娱乐性。(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在尊重及明确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学及任务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体育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奠定基础。(3)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方法上,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体育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以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涉及到足球及篮球技术动作的分解教学,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完成,以提高教学的规范程度。
2、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
首先,高职院校应立足生源扩招及素质教育推行实施的实际情况,在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后,注重做好体育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增大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3](1)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做好沟通,努力争取体育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院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及教师资源的完善上。(2)高职院校要针对体育教学,划拨专项教育资金,用于院校体育教学设备及资源的配置,提高体育教学的软硬件水平。(3)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员队伍,要做好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及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其应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其次,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宽上,要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加以丰富拓展,在沿用原有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挖掘具备民族化、本土化及创新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资源,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既能够体现出职业性,民族性,又能够与世界体育教学的大趋势保持同步。
3、明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创新体育教学的评价考核标准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教师应针对体育教学过于粗放,欠缺层次等问题,秉持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及子目标加以细化,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及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借助于高职院校体育实践教学,着重对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加以培养。而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评价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依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求,注重对考核标准及考核指标加以丰富化,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态度及进步作为考核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摆脱原有的单一的以体育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中全面了解自身在体育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并在后续的自我改善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学习效率。
在素质教育观下,高职院校体育改革需要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及不足,着重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考核的改进等方面入手,以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沛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分析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64+81.
[2] 刘金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12)39.
[3] 陈丽波.提高职业能力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4(8)100-101+108.
篇10
关键词:职校体育;教学;质量
引言
众所周知,体育是职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是要提高职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体育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积极锻炼来增进体质的不断健康发展,了解体育的基本内涵,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因此,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然而,当前职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实质,教学效果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低效现象,这就严重地影响着职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职校体育教学质量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加强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
体育基本理论是指体育宏观性、全局性的知识体系,是整个体育事业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体育的基本概念、观念、规律和方法,属于体育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从事体育教师的必修课。为此,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不断加强,不仅可以拓展体育教师的体育视野和思维,而且对其学习和掌握动作技术,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体育行为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职校体育教师而言,只有加强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育规律的学习,更新体育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教师才能更好地掌握体育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身材条件、体育基础、性别年龄选择锻炼项目,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才能深刻认识我国职校体育教育的具体要求,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增强体育意识和竞争意识;才能不断促使自己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逐步改进职校体育教学方法
毫无疑问,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需要直观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入体育课之中。因而,动作示范法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也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教师正确有魅力的动作示范,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感受,提高掌握动作要领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服从于教师的主观意愿,更不能僵化地执行某些文件。教师应摈弃以往教学之误区,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轻自学的教学观等。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乐学学习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愉快教育、兴趣教育等。
三、培育职校生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在职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立足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做到目标准确,要求合理,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还应把培养学生兴趣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学习与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出发,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指向,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正确指导和启发,不断完善教案与课堂实践。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多样化,多选择一些趣味强的适合于职校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运动项目,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加以引导和转变,让学生敞开心扉,融入到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此外,还要及时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开展体育运动会,组织校队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游戏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在运动中培养增强其参与和竞争意识。
四、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和组织体能训练的课,作为一名职校教师,更应努力地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职校体育教学的总体效果、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有效、场地器材的运用是否合理等都是反思的主要内容。当然,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行为,最好还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利用课中小结和课后找部分同学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提高教师互质及业务水平。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时时刻刻注意自己言行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此外,在课堂上,职校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练习,体育堂课如果组织的好,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毋庸置疑,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要使体育的物化环境活起来。对体育场地、活动器械、电教设施等体育课堂硬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创造,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为此,教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的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同时要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要善于设置问题并将其隐藏在情景之中,通过有趣的导入、巧妙的组织、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享受体育的乐趣。同时,由于职校生的心理、生理都已趋向于成熟,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又是不一样,为此,作为职校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职校生的这些生理特点,还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对知识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能够根据每个职校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安排,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总结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思辨和提升。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提高职校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是诸多方面的,只要每位职校体育教师认真思考,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加强学习,就能寻找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蒿鹏.论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