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23:1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春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春天的古诗

篇1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6、田园言怀(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7、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篇2

一、摘 录 春 景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先让学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诗的王国之中,翻阅大自然这部词典,凭他们敏锐细腻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学们交上的摘录本,听听他们的交流,就是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随朱熹大人踏青,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柔的春风,目睹百花争妍的风光;

乙同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春天的小雨珍贵得像奶油一样,春天的小草还刚刚探出头来呢;

丙同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冬去春来,似乎听到谢灵运大诗人家的园林在不觉之间传来的春鸟招人喜爱的歌声;

丁同学:“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晚不是萤火虫提一盏灯来,却是不知趣的小飞虫来探头探脑;

戊同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先生认为春天到了,江水变暖了,这是小鸭子们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试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日春夜,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学生在诗海时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人似微醉。

二、体 会 春 情

欣赏了春景,还要善于探究和体会诗人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们写诗讲究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带着小小的课题,不妨让同学们自个儿轻叩一位位诗人的心扉,听听春天带给诗人们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学从两首同是春雨的题材入手,他比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两首诗,他说:前一首诗通过写春夜的雨来透露无限喜悦的心情,因为诗人听到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润着万物,不由满心欢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后一首诗呢——清明本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赶路,而且纷纷的雨在淅淅沥沥地下,春衫尽湿,还要冒雨趱行,心情就显得凄迷纷乱极了,简直像断了魂一样。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为老师,可以追问一下,那是什么缘故呢?可借此点出:即使同处春天,由于诗人的处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它可以给人喜悦,也可增添愁怀,用来衬托生离死别之苦、羁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学也纷纷列举春天带来的不同思绪,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由春望所见,看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忧国思家的感伤情怀。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一朝金榜题名,心中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其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由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隐隐表达了惜春之情。金昌绪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黄莺来了,因为小黄莺吱吱喳喳的叫声把她和在辽西的那位相会的好梦给搅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锦官城寄托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通过举例,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与众不同的春天。

三、鉴 赏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浓。“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如同品茗,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尝不可。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因而在写诗时特别讲究“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准备一堂课,挑选一些以春天为背景的古诗,就炼字、语言、想象、意象等不同侧面作一番导游,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意境鉴赏,展开充分讨论:

1、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举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让学生品评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试问: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通过师生交流,大家认为这个“绿”字有动态美、色彩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充满春意,写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还可再让他们评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想想这个“横”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无人问津。

2、要悟透诗的意境,那还必须把握意象,因为它是寄托诗人情感和表达主旨的客观物象。如王维的《鸟鸣涧》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的意象,构成了美丽静谧的意境。老师应带着学生想象一番,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宁静色调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都惊觉起来,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3、阅读鉴赏时,还要通过诗人留下的空白来驰骋想象,丰富形象,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试看2001年上海高考题——王驾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诗就提供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诗人雨后漫步小园,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多么扫兴啊!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似乎春天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里了。古人所谓“神来之笔”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那就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写一段素描或写意文字。

篇3

【教材分析】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

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绿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篇4

关于花的古诗词飞花令有《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教学伊始,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四周的景色如何?然后配乐师用声情并茂、甜润有磁性的朗诵将学生引进新课。有这样一处风景优美景区,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十里桃花开得正艳,似火如霞,在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的美景中,李白就要乘坐小船离开这里,猛然间听到悦耳的歌声,原来是好朋友汪伦边走边歌前来送行。此情此景,诗人李白特别感动,他握着汪伦的手深情地说,纵使桃花潭水深及千尺,也赶不上你送我的这份情。

二、借助诗的语言,想象画面

很多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一幅完美画面。现以《送春》为例,教师通过范读,先让学生构成一幅画面,然后通过大屏幕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春风习习,花谢花开,燕子在屋檐下欢快地飞进飞出,杜鹃鸟为了留住春天在深情地呼唤。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大屏幕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对照,看自己想象的和大屏幕的画面有哪些区别,顺势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图文对照,领略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法和学法,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出示阅读提示:(1)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学习本课生字。(2)反复读诗,试着用/和标出停顿和重音。(3)借助书上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所学古诗大意。(4)读诗,借助文字构成一幅或多幅画面,试着动手画一画你想象出来的画面。(5)你能用你的语言将古诗的大意描述出来吗?可以直译,最好意译,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古诗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补充。(6)这类题材的古诗你知道多少……教师在课前要努力做到:如果借曲引情要选哪首歌;如果为了渲染古诗的氛围,该制作哪些课件,如果课后需要拓展延伸,你要了解哪些相关的古诗或诗句。在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文字体会古诗的美。

四、浅吟低唱,感受诗的韵律和语言美

语文有显性的一面,亦有隐性的一面,学生会识写生字,会读课文是显性的,其隐性的一面需要教师用心去考虑、去理解。如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拓展等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和引领,是教师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教学能力的体现。本课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教师要做示范,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展现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积极性受到激发才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朗读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树立标杆,树立超越意识。

五、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因为品词析句能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的美,进而升华情感。如,在《示儿》中通过“同”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游园不值》中的“怜”,通过品“怜”,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炼;通过品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品析来告诫自己:要趁念书的时候,珍惜每寸光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要到老的时候因一事无成留下悲伤后悔。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了《赠汪伦》,教师要问一问学生,你还学习了李白的哪些诗歌?教师顺势背诵一些李白的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几首著名的送别诗朗诵给学生听,如《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设道路。

七、需要课前预设,确保教学质量

篇6

北京市丰台区云岗第二小学 五年级二班 张子安 指导老师: 李丽颖

我家有个“神经”哥哥。

我的“神经”哥哥是个初中生,虽然有一个大大的脑袋,人却瘦瘦的,样子很可笑,他的行为更加怪异,每天都发神经。哥哥发神经的高峰期是在早上,一到六点,哥哥就像上了发条似的闹钟,一下子穿好衣服,拿着《古诗文选》在卧室门口大声朗诵起古诗,把我爸爸,我妈妈从美好的梦境中硬拖出来,还说什么背不出一句描写春天的词句就不许出门。我顿时灵机一动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哥哥摇摇头说;“不行!我忘说了!是背我手中的古诗词句。”天呐!让我这个小学生背这些初中生学习的古诗,这也太离谱了吧!可这有什么办法呢?哥哥是颗子弹也打不透的硬汉子,态度僵硬得很,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篇7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篇8

1.找规律

语文教学是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模式”的,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人的教学经验,他人的教学“程式”,只是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条路子,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领会“模式”的精髓。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像蜜蜂那样博采百花,酿造“教”与“学”的“蜜”。要因篇目而异确定课堂思路,品文悟道,在精讲中精读。摒弃不必要的讲析,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堵住繁琐分析的老路,设计简练精当、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例如我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导语部分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让学生由自然的春天联想到社会的春天,达到“拨弦弄琴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课文(15分钟),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春”,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演示。最后是片断作文――《我心目中的春》。赏春――品春――画春――写春就是我教这篇文章的规律。

2.激兴趣

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课堂从素质培养出发的保证,也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保证。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行为的重要“内驱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语文教学没有趣味性,往往事倍功半,语文教学有趣味性则事半功倍。古代教育家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歌德也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压着学生,让学生越学越不喜欢,老师自己越教越没意思。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做到:课前导入新颖,课中问题设计能够激发思考,结尾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发联想。例如我教学《狼》这篇文章,导入是《聊斋》中的歌曲;课中思考:狼的狡猾表现在哪里?人的智慧表现在哪里?结尾设计是如果你遇到像“狼”一样的恶人,应该怎么办?

3.教方法

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桥和船,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学生在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有利于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有利于离校后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笛卡尔也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说具体点就是技巧和步骤。步骤方法得当,学生学起来可以事半功倍;技巧有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我平时教学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例如――叙事性散文的解读方法、抒情散文的解读方法、记叙文阅读题解答技巧、用研读法品读文学作品、找中心句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还有一些口诀:标句数、拎句意、分层次、明段意等等。

4.勤启示

古人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则须疑”这些话告诉我们不但要善于提出带有启示性的问题,还应当启发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对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要搭一座引桥,铺一级阶梯,想方设法去引导,而引导则是师生呼应的桥梁和渡船。这好比学生上一座山,过一条河,此时教师的引导恰似桥梁和渡船,有了桥和渡船,就可以上山过河了。那么怎样的引导、点拨呢?例如:教师或是做一点语意的铺垫,或是引用一个已经学的知识,或是做一下无言的暗示,或是给学生开个“头”,引个“路”,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看见了绿水、青山,而且看到了小桥和小船 。完美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得到了老师的赞美,就像过桥上了青山,坐船过了小河,心中自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改变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由“教会”向“会学”的转变。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联想,使学习更加深入。

5.多实践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一、情境导入,以境激情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情境导入法容易调动学生积极、热情、主动的情绪,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时,我播放名曲《送别》,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不但使学生进入“送别”的氛围中,很快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而且更容易让学生感悟文中诗句的意思。

三、故事导入,激感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课堂中我们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导入课文,相信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因为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四、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入是联系旧知,提示新课的导入方法,是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新知的探求。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由于学生以前学过很多关于春天的古诗,我引导他们看一幅幅春天的图说一首首古诗,学生情绪高涨,不但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而且此时再导入新诗的学习,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学习新知往往离不开旧知。语文教材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虽不如数学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那么明显,但是它是普遍存在的。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之间的联系很多,导入新课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抓住课题,质疑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开课伊始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并交流想知道什么内容。当我话音刚落,学生就异口异声地围绕课题说道:“生命桥是什么?生命桥怎么跨越海峡?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尽快地走进文本。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艺术的方式层出不穷,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还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语言凝炼,含义深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甚理想。本人在此抛砖引玉,就一些小学古诗教学的具体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好材料。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如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消沉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即可心领神会。

二、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意地教古诗,细细领略古诗的韵味。

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獐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獐,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描绘出而生活中又有的声音动态想像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我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外把学过的《村居》诵一诵、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境再现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三、联系旧知,展开想象

知识学习的同化理论认为: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并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诗歌《瀑布》,展开想象,训练说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四、抓住关键,再现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意)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个关键。怎样再现诗歌的意境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开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的。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一“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使形象充满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辉,读来流利酣畅、潇洒自在、欢情满纸。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融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五、见缝插针,大量读诵

低年级的学生大量诵读古诗,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且古诗中关于思想、理想、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在他们心中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左右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效地启迪儿童想象,净化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