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09: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尚书・尧典》有言称:“诗言志。”意思是诗歌为诗人用以表达自己意志、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所谓文以载道,也是同样的道理。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和归宿,正因为有了情感的重量,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诗歌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许多杰出的诗人才为后人所铭记。
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爱国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情愫和话题,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部中国古代诗歌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思想史。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国名篇比比皆是,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如何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课题。那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应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元素呢?
首先,以爱国行为作垂范,以英雄人物作榜样,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尊心,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历史的脊梁;也有一些另类英雄,为了国家大义不拘一格地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初中课本里收录的诗歌名篇《木兰辞》,便记录了一个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诗歌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胆略、智慧和才能,更应该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论男女、老少、贵贱,都应该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再如,在学习杜甫《春望》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解读这首诗歌写作的背景,通过这个背景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沉郁心中的思想感情。如此,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歌,明白诗人遭遇国破家亡时的悲愤心情,深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英雄事迹的浸润,通过爱国情怀的熏陶,慢慢就会在学生心灵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真正的高尚,来源于对国家的热爱;真正的情怀,来自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襟。
其次,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广袤疆土、大好河山和风土人情,加深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初中课本里,还是杜甫的一首诗――《望岳》,诗人用博大的胸怀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观;而在《观沧海》里,曹操用雄健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磅礴气势;孟浩然和《过故人庄》则以小巧自然的风格,描写了农家生活的静谧优雅。祖国山河的壮美雄奇,在这些伟大诗人的笔下,透射出了无限的魅力。当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了解祖国多姿多彩的风景时,一种国家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爱国家、爱生活的理念也将慢慢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外,中国的古典诗歌本身就体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感染他们热爱中国的古典诗词,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词发展几乎伴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初中课本里,精选了中国古典诗词当中众多的名篇伟作。代表中国古诗最高成就的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作品双峰对峙,如李白的《送友人》、《行路难》,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春夜喜雨》;有宋词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当然也少不了婉约派的影子,如晏殊的名作《浣溪沙》;有律诗,也有绝句;有古诗体,还有格律诗。总之,内容包罗万象,体裁形形,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巨大的成就和在世界的极高地位。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诗歌学习过程中,断不能将这些诗歌割裂开来,就诗论诗地进行教学,而应该将单首的诗歌、单个的诗人,放诸于整个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上来,让他们体会到中国诗歌的杰出成就和独特魅力,使他们由学诗歌到爱诗歌,由此再发展到爱中国文化以至于爱我们伟大祖国这样的高度上来。
还有,古诗词的爱国教育必须要与诗歌固有的艺术表现力结合起来。
我们说“诗言志”,教学生们品诗读句,要着重于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单纯强调爱国诗歌里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这也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流于说教和空洞。没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其实不叫文学作品,应该叫宣传口号。诗歌是一种最有张力的文学,艺术表现力是诗歌的生命。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将古诗的独有艺术魅力、表现张力与情感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用诗歌本身的感染力感化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这首诗歌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写法,来诉说诗人自己在国破家亡时的愤懑,而是采取了极为高超的艺术手法,移情于物,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故国家园的花鸟树木当中,每句都没有直接抒发感情,但每句都能读出作者对战争的愤恨,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人民的同情。面对这样的千古名篇,泛泛而谈杜甫的感情,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而通过对这首诗艺术表现手法细腻的分析,让学生细细咀嚼,品读其中的滋味,与作者在感观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就一定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同身受经历作者思想的洗礼。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让学生注意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区别。
诗人和他的诗歌,都是生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其思想和内容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因此,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为这些传统的诗歌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培养爱社会主义祖国、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要去其糟粕,摒弃陈腐,防止一些落后甚至危险的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国的古代诗歌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沉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教师们在诗歌教育教学中,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并用艺术的方式开展,达成教育预期。
参考文献:
[1]雷海娟.《春望》教学案例[J].文学教育[J].2006(1)
篇2
关键词:文化生活;爱国教育;青年学生
二十一世纪是新经济和高科技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要求我们教育者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青年的爱国教育,而高中《文化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
一、以《文化生活》与《爱国影视》为青年学生提供爱国教育宣传平台
相信大多数教师都已发现,当今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相对缺乏,对爱国思想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爱国”、“祖国统一”不是他们所要考虑的问题,这充分说明当今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方面十分匮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高中《文化生活》为教育者提供契机,从德育方面进行对学生爱国主义进行规范,而最能直接体现爱国思想的莫过于对学生放映爱国宣传影视。如:2007年元宵节的《同一首歌---走进旧金山》专题节目。节目以海外华人在国外的生活,创业等事迹向世界表达出浓厚的“思乡”、“思国”之情。有如著名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听着“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我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通过这样的影视播放,能迅速使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应运而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更明了。通过这样的文化传播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生活》章节的理解,使之受到启发,转变自己对祖国的不良看法,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文化生活》与时政热点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教育
《文化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文化生活现象中,在社会主义文化逐渐繁荣的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明显增强。而对青年学生来说,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启发学生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认识,陶冶情操;其次要让他们置身于“国事、家事、天下事”,不能让他们养成置身事外的个性,通过青年学生的文化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国家发展的时代性、科技进步创新性。而最能表达这一观点则是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如:着眼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开展“共铸诚信”等活动,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意识;根据“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开展在家庭做一个好子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等活动;开展学习道德楷模的活动,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鼓励学生践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展示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开展“震区最感人画片、图片”等摄影展,让学生看到社会各界积极用各种方式帮助灾区人民,看到灾区人民互救互勉、救后重逢的画面等等。让青年学生切身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此上种种,不正是以《文化生活》与爱国教育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吗?
三、结论
《文化生活》告诉我们,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作为教育者,以优化手段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一理念。相信,不久的将来,青年学生会以良好的文化素养努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真正实现“共创祖国”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爱国教育
不管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时代,爱国一直是个亘古至今不变的话题,是思想界、学术界著书立说的焦点论题。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爱国具有时代性,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看“爱国”,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开拓思维,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爱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关注大学生爱国的重要性
首先,全球化的意识加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在网络与现实环境的交互呼应下,不少学生认为,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家、各地区联系紧密,世界趋同,国家的概念开始模糊化,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只需要区分各地区处于哪个生产环节;和平和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的现状决定了当务之急在于维护和平的环境,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国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大学生忽视世界还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对中国发展不利的因素,还存在着许多明枪暗箭。
其次,国外的经济、文化输入使得崇洋的现象开始抬头,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这些现象减少了大学生减少对本国公司的关注,减少了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使得大学生慢慢的什么都以国外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为优,贬低、忽略国内的产品。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层次上具有巨大的、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力。大学生是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主力军和精锐军,如何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并在这组主力军身上构建积极向上的爱国理念决定着能否快速、高效的将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环保绿色的和谐社会,关系着中国未来的面貌和在全球的位置。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是成长待成熟的一代,大学生处于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段,教育工作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
二、爱国理念的理论辨析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爱国理念是一种可感的普遍的存在,其内涵不变。 “爱国”是由个人对祖国的爱国情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构成的一个组合概念。首先爱国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具有稳定和强烈的特点,爱国情感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发展、发扬,成为一种从人们内心深处发出的指向国家,指向国家利益的情感。其次爱国是一种社会意识,这说明“选择爱国”是经过了人们的理性思考,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经历实践经验后共同形成的整体性认知;爱国融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上,是经过人类历史性的博弈而形成的,并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或国家气质,弥散于民族的每一名成员心中;最后,爱国体现在行为中,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人们的行为反应,情感指向也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因而,具有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的人必定会有一定的爱国行为。
爱国的外延具有历史性和个体性差别,即爱国的具体行为是随时代的变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爱国的具体行为也根据个人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三、如何推进对大学生爱国教育
首先,针对要纠正大学生对于爱国的错误观念。全球化使得各国趋同,但是全球化必定始终存在于“进程”中,并处于“趋同”中,而不会以“相同”为结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家、民族的概念仍旧会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在各国合作的同时还有竞争;当今社会,“经济”是个关键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全球化使得产业链遍布全球各个国家,而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决定了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马克思所提出的通过贸易进行经济侵略在全球化的掩护下,更加隐蔽和强烈。而且根据的观点,经济是上层建筑,经济的竞争必然会牵动经济之外的竞争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竞争,经济的落后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次,拓展爱国教育的内容。高校所开设的两课――包括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爱国教育的一线阵地,然后大都呈现为内容比较单一,集中于形而上的理论,常常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拓新内容,包括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又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文化延续的一种方式,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自尊感,尤其要让学生了解近代史,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对照当今国家现状,此间的沧桑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也让学生为国家的发展产生警惕感。历史中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构成了自我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侵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趋同甚至迷恋现象并不少见,实践证明简单粗暴的阻止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向往是行不通的,向大学生介绍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感,还有助于帮助抵制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同化,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被完全解构的前提是本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认同到内化。所以将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介绍给当代大学生应当成为爱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篇4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教育 激发爱国情感 引导爱国行为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是否爱国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的最根本的标准。爱国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一种最崇高的道德情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美德。
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要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对学生做好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用爱国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因此,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那么如何在德育教学中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强爱国教育、激发爱国情感、引导爱国行为这三个方面来
完成。
一、加强爱国教育
热爱祖国,就是要对祖国具有最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以及维护祖国尊严和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技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还应该挖掘出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活动之中。近几年来,笔者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德育课教学之中,发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同时利用读书、视频、歌曲、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的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过去,热爱今天,去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奋斗。笔者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爱国小故事、爱国人物、爱国事迹演讲比赛以及红歌演唱比赛等,来激发学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二、激发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技校学生爱国情感的主要表现就是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在德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祖国的建设大业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挂起钩来,树立为祖国的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目标。在德育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德育教师应饱含真情,创设情境,制造氛围,把这种情感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到与学生的交流之中,“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所具有的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的作用,还要善于运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真正激发出爱国情感。
三、引导爱国行为
热爱祖国,就应当自觉实践报国之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主要的特点为行动、实践和奉献。因此,爱国行为的引导就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首先,要系统组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全面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第三,要抓好重大的纪念日教育,如利用传统节日、英雄名人的诞辰纪念日进行爱国教育;第四,要形成制度,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班队墙报的评比等,这是最贴近学生的爱国教育,必须予以重视,常抓不懈,并形成制度;第五,要抓住教育的一切机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参观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接受教育等。
篇5
一、精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忱,音乐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能充分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音乐作品。
1.表现“爱我河山”方面。
歌颂祖国、赞美家乡的音乐作品很多,如《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祖国颂》、《我爱祖国的蓝天》、《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在希望的田野上》、《新疆好》、《九寨沟音画》、《人说山西好风光》、《采茶舞曲》等。这些作品展现出的自然美丽的画面,会使学生充分了解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进而激发内心的骄傲和自豪感。
在引导学生学唱这些作品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领略祖国奇丽的山川、瑰丽的风光,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情感。
2.表现“高尚情怀”方面。
在人们生活中,感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桥梁和纽带,在反映人类各种强烈情感的作品,如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啊,朋友》,国产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都体现了革命战友之间深厚的同志之情;著名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十送》体现了军队和人民之间真诚的鱼水之情;《再见吧,妈妈》、《母亲》等优秀歌曲,体现了母子之间浓烈的血肉之情……这些歌曲,表达了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3.表现“优秀品质”方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团结、勇敢、友善、睿智的优秀品质,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在保家卫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涌现出无数的优秀人物,他们坚强、善良、无私的高尚品质,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激励着广大民众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他们的光辉形象是人类精神美的化身,会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追求正义、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4.表现音乐家爱国品质方面。
古今中外,伟大的音乐家总与爱国紧密相连,他们的爱国主义品质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教学资源。讲述音乐家的故事,宣扬他们的爱国思想,能够很好地激励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讲述了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的爱国热情;在欣赏钢琴曲《葬礼进行曲》时,我给学生讲述了著名波兰音乐家肖邦离别祖国和亲友,以及他的遗嘱。这些光辉的事迹,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音乐家的爱国精神将和他们的优秀作品一样长存,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献身的豪情。
二、拓展教学视野,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空洞的概念解释难以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难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诱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1.用音乐形象感染学生。
在音乐教学上,要抓住音乐的艺术形象,引导学生想象,启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得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途径:(1)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诵读歌词。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景物、人物的形象,感受艺术之美,引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2)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直观的效果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视觉形象,如观看舞蹈史诗《东方红》,结合电影《桥》学唱歌曲《啊,朋友》,观看电视剧《》学唱主题歌《十送》,等等。影视画面对视觉的冲击力,会使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更加深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抛砖引玉,激发热情。
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有明确爱国内容的音乐作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如在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时,我根据他的出生年代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知道1840年我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然后简单讲解第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等,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启发学生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又如在欣赏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作品时,我由他的生平引出“五・四运动”。格罗菲1919年被聘为舞厅乐队的编曲,但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我抓住这一契机,使学生明白,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有责任学习、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历史,对音乐课所讲内容理解深刻,而且激发了其爱国精神。
三、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深化爱国主义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对青少年的思想品质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课外活动也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天地。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作为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历史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的历史课教学应立足于史,着眼于今,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自然渗透到历史课教学中,制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践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不应只是让学生单纯认识历史,而应是以史为鉴,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特别是民族融合、反侵略历史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更好地迎接现实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因而我们在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历史上所发生的事迹有所感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还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爱国情感,让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了解我国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历史环境;利用网络主动搜集、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例如,最近的和黄岩岛事件,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新闻资料,课堂上对和黄岩岛的历史做简单介绍,再动员学生进行讨论,从讨论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适时地开展国家忧患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具实际操作性。
二、贴近生活,从地方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历史教育教学不太重视地方史的教育,其实地方史是国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的历史素材。教育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像法国的学校十分注重本地、本校历史的整理和相关历史精神的宣扬,校内的领导及学生都可以侃侃而谈本地或本社区内有哪些名人及其为国家、为地区所做的贡献,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等,言谈之中尽显对社区、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实际上,学生爱国应该从爱家乡、爱家庭开始,不爱小家,何来爱国?而且本土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有黔西南历史耀眼的浪花:安龙“十八学士墓”见证大明朝的兴衰史;“贵州龙”化石是中国考古科学的一个重大成果,也是黔西南这块土地对地球生命史的一个重要贡献;古老的先民在南、北盘江环抱的万峰丛中栖息、繁衍,共同创造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普安县铜鼓山遗址是古代冶炼技术在黔西南发展的例证;兴义市万屯汉墓和兴仁县交乐汉墓蕴藏的精美文物令世人震惊;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等是黔西南州的名胜古迹,引人入胜,别具一格……从而造就了“金州十八景”,造就了“水墨金州”的黔西南。历史教学中采用课堂教学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从家乡的历史看到祖国历史上的成就,从祖国的历史知道家乡的过去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从而进行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既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也可增强社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教学创新,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的爱国教育绝大多数还是在课堂中依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期间偶尔组织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考,其实爱国主义的教学方式也应改革创新,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讲授课方式或是教室中。在美国的历史教育中,老师非常喜欢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历史上的某个重要人物,学生就会把自己完全置于那个人的历史环境,并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他人的情感,察觉到人类联系中的难题,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也是对教师提供观察学生行为的极好机会。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可以及时讨论下列问题:你认为表演的那个人是什么感觉,如果你处在那个历史年代你会怎么做。在“经历”和讨论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还可以举办讲述地方或国家历史故事的盛会;把历史作为背景,创作戏剧活动;和父母一起搜集并展览表明社区历史的老照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有趣、富有意义,也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搭起通向过去的桥梁。
四、主动爱国,巧妙利用传统节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常会采取单调封闭的讲授灌输的教育手段。这种灌输式教育或许会有短暂的效果,但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靠灌输得到的价值观不会有定性,而且也很难使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产生亲近感。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美国注重利用各种节假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庆”、“建党”等革命节日,、等重大历史事件,端午、中秋、清明等民间传统节日等,而不是等到相关课程的时候再对这些事件、节日进行历史教育。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园地建立一个“历史上的今天”的宣传栏,张贴历史上的当天我国发生过什么事情或是节日传统介绍等,每日更换,让学生接受经常性的历史教育。学生也会对自己生日当天的历史事件特别感兴趣,主动了解历史,主动接受历史教育,这时再进行引导性的爱国教育,有了前期长期的知识铺垫教育,会使学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只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1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现状
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作为学生德育最主要的一部分,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对这一方面进行教学时,大多数都是照着教材来进行教学,十分枯燥无味。而小学的学生处在一个好动的年纪,如果课程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此基础上慢慢树立起爱国思想。
二、《传统文化》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以诵读原创为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圣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升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如何在传统的文化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传统的文化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都属于死记硬背,虽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记住,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知识记忆方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应的下降。因此,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因此,教师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然,运用多媒体并不是干巴巴地放几张PPT,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更好地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下来,我们以教材中名胜佳境这一部分为例,详细地说明一下。
教材中名胜佳境的第一部分主要分了四块:泉城济南、佛教名胜千佛山、名泉之冠趵突泉以及泉城明珠大明湖。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放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些图片都是哪些名胜,这些地方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很快就可以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了。等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都认识了这些景点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个个的解说这些名胜。当然,在这期间教师需要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这些名胜,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促进知识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胜曾将发生过的大事件告诉学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外作业,在课后以多种方式如向家长询问、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进行图书查阅等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主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材的艺术乐园这一单元中,关于对联与成语这两部分,学生是比较生疏的,特别是对联这一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成语。在上课时,教师首先教授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成语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他们所收集到的成语。如有错误,教师可以在旁进行纠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印象,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有利于教师授课。
四、整合学校活动,提高爱国教育质量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整合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了《三孔》这部分内容后,学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赴曲阜泰安开展游学活动。在“三孔”,学生感受了“至圣先师”孔子穿越历史的不朽魅力,品读到中华文化深厚的积淀。在曲阜师范大学,学生聆听了专家的国学报告,增进了对国学的深层感悟;在岱庙和泰山,师生们赞叹了巍巍中华的钟灵毓秀,感受到泰山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绝大多数仍然对现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需要联系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教学。对于爱国主义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当然,教师自身也需要注意提升自己自身的教师素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以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更好地接受爱国教育。此外,教师要继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让 爱国 教育 成为 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35-02
今天,学校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祖国、面对飞速发展错综复杂的世界,如果从小能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学生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奉献。那么,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是相辅相成的,但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归根到底要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中。
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教育、激感、引导行为三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
热爱祖国并立志献身于祖国和民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政治素质,是树立远大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思想基础,也是每个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刻苦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动力。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更重要的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应该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涉及育人方向的“大题”,然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身边具体的“小事”做起,给学生以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启蒙到形成“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学校应该以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近年来我们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两史一情”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学生的爱国热情表现尤为突出。
二、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为实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有为国效劳,为国献身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渗透”。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而这种“渗透”的基本途径,有赖于努力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爱国是一种情感,要善于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情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要充分发挥祖国五千年文明古国所提供的爱国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主义祖国的无数光辉事例、英雄人物、身边先进人物事迹去感染学生,去熏陶学生,培育爱国情感。然而爱国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有明确的长远教育计划,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地、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只有教师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充实、生动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运用当地现有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反映当地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史料,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组织多种卓有成效的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循序渐进,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作多方位探索,通过“系列教育”达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将“系列教育”的成效融会贯通,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一个个为国捐躯、英雄献身的先烈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来激励学生,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的活动,还可以将一些为祖国建设事业流血流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动十分艰巨的情况下,用身边的反恐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情感。在“学英雄、学雷锋”的活动中,我校曾多次组织师生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资助学活动,为本校的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以及为身边的小伙伴分忧解难,每年五月借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县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温暖等。通过“国情系列”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以后,深入浅出地讲清个人与祖国的关系,“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确立长大以后要报效祖国的观念。通过“成就系列”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了解家乡的发展史,特别是近几年的新气象,激励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练好本领的紧迫感。学校还利用学校特有的教育素材进行教育,即开展“校史系列”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他人、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的情感。由此可见,抓住有利时机,有的放矢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三、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 《爱的教育》 师生关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 启示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以主人公――小学生安利柯为主角的日记体小说的方式,书写了9个月学校生活与家庭社会的情态。不同于当下较普遍的中国教育的单调沉闷,安利柯接受的教育“洋溢着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充满天真,挚爱,感动,温暖的感觉”。
中国正欲改变却还未改变的应试教育或许正如夏D尊先生在《爱的教育》的译者序言中说到的:“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地,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而《爱的教育》 基于教育上的情爱,描写了一个个丰满的教育故事,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对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和教育质量。在《爱的教育》中教育上的情爱主要体现在师生的情感关系上。情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之间因情感交流而形成一种心理关系,就是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这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师,生素质的关系。师生交往时的情感,智慧碰撞,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从而更有利于培养个性鲜明的独立学生主体。例如:配巴尼先生面对学生的调皮,并没有苛责体罚,而是宽容饶恕了这个学生,继而用真心与班上的学生交流:“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并说“我没有一个家属,你们就是我的家属”。而那调皮的学生也请求道:“先生,饶了我这次”,师长们的包容与宽恕让学生体悟到真正富有情爱的教育,还有安利柯二年级时的先生“先生不会忘记自己所教过的学生”而安利柯也评价道:“她一向母亲样地爱待我”;代尔卡谛先生抱慰方才骂过的小孩”还会因为学生忘了自己或没有向自己问好而感到难过。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些先生在把心灵先给孩子的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回报。中国不乏这样一心为孩子奉献的教师,例如感动中国的张丽莉老师,但我们也看到中国也不乏“范跑跑”这样的老师。甚至当今“教师猥亵学生”事件屡出不穷,师生关系畸形化发展。中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但教师素质低下必然会拉慢素质教育推行进程。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想道德水平高的教师。
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开拓新的教学方式,主动去调整改变传统的单一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师生关系模式,适应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新身份,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便是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爱的教育》虽然很强调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强调学生要尊师敬长,但先生们并不是以压制学生来实现这种伦理关系而是通过教师的情与爱让每一个孩童得到了富有浓浓人情味的教育以及让学生行动和参与活动,“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其持续的内化,塑成了学生果敢、勇毅,正直的品格,从而实现了家庭、学校、学生的和谐发展”。并且先生们在学生学习中的引导作用明显,例如:先生在介绍格拉勃利亚的小孩时,不是让小孩自我介绍一下就结束了的,而是介绍了格拉勃利亚的名人,风景来引起学生对这个“离了故乡”的小孩的尊重,更由此进一步地引起学生们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热情。安利柯班上不仅有绅士的儿子,还有石匠,铁匠的儿子,先生们对他们都平等对待,赏罚仅依据学生的表现,对劳动者的儿子奖赏也引起了学生对劳动者的敬意,对劳动的敬意,这必然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而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如卡隆正直勇敢,斯带地勤奋好学,卡洛裴经商才能突出,“经常搞些小玩意”等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教师,学校允许这些不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创新型,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特色人才。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更要平等对待,而不可弃之不顾。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内个别指导等方式来引他上进。
《爱的教育》中有“每月例话”这个环节,有学生誊抄故事,这些故事主题非常多样有爱国主题,有亲情主题,有友情主题等。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当于我们的班会,不过“每月例话”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时刻,而中国现在的班会则是处理班级事务,形式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听。我们可以借鉴“每月例话”这个形式和内容,列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接受精神熏陶,像升国旗那样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将外在的美德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素质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转变自己的教育观,不要将自己置于神坛上而要将自己放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发现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发展他的个性和创造性。这个转变过程虽然艰难还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心血,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不过教师是培养更高素质,更全面发展的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的一线人员,桃李满天下时,学生“报之以琼琚”之时,教师必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吧。
除了教师,学生也是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作为有意识地个体,对教学活动也起着一定的影响。要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这里的优秀学生不仅仅是指成绩优秀,还包括运动能力优秀,劳动能力优秀等方面,研究表明,人们极易受同龄人的影响,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这种影响主要是好的影响。可以采取“小助手”形式,发挥同龄人的示范作用。小助手可以是班长的形式,也可以将将优秀的学生列为小助手,以表示出他们的特别,驱使其他学生观察他们列为优秀的原因,从而使其他学生“见贤思齐”。如《爱的教育》中的卡隆,书中虽没有明确指出卡隆是班长,但他的行为确实是在起着这样一个作用:在学生们不尊敬助教师时,卡隆“忽然站起来””堂堂的立着”“他从最坏的人起,一一用眼去盯”,不久,课堂便肃静起来。助教师“用了对兄弟说话时的那种充满了情爱的声气说:‘卡隆,谢谢你’”。但教师在设置小助手时要公正公平,保持一定的敏感性,经常观察,注意其他同学的心理感受,与其他同学进行谈话,沟通,并及时开导有嫉妒心或其他不良情绪的同学,向他们就解释清楚原因,并鼓励他们向优秀同学学习,争当小助手。或与其父母或监护人取得联系等。《爱的教育》中华梯尼嫉妒代洛西每次都得第一,校长先生开导他说:“华梯尼!不要饲着嫉妒的蛇!这蛇是吃你的头脑,坏你的心胸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班级中,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自觉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爱的教育》中,学生的家长们相互认识,关系融洽,学生之间总体上也是一派和气,卡隆甚至还是耐利的保护者。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爱的教育》给我们的启示远多于我上面提到的,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将其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典型推广到普遍。
【参考文献】
[1]《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著,夏D尊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6
篇10
1.基本状况
多數大学生在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对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或者纪录节目的关注度也不曾减退;对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问题,大学生也时常关心;对于“爱国途径”“国籍选择”等问题,部分大学生会持观望、迟疑态度,此时,大学生的原则和观点具有不确定性。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受经济全球化冲击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弱化,民族观念逐渐模糊,甚至少数大学生还会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其次,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在中国校区接受政治课程教育时,教师讲授传统课程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间,致使学生的爱国思想未能得到有效升华。最后,学生个体问题明显。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学生在这一阶段思想极易被影响和改变。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借助网络平台歪曲事实和主观报道,甚至传播,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仍以传统方式进行,那么教育效果会远远达不到预期。
2.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尤其是和平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这对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强化这类大学生爱国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实效性。学生能否获得中美合作院校的入学资格,受语言、专业成绩等条件制约。为了获取入学资格,学校特意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语言和专业课程,过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导致出现爱国主义理念和知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学生来到美国后,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适应环境、教育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爱国主义教育中断。
二、中美合作办学推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中美合作院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了解有关国际规则。然而,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是决定国际化人才完成学业后能否回报祖国的关键。美国属于发达国家,无论是社会环境、经济条件都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大学生到中美合作的美国校区就读后,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极易减退。如果这时不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学生极易贡献才智于美国。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不甘示弱,为了降低国家的安全风险,提高文化软实力,应注重培养这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以此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霸权主义愈演愈烈,大学生在中美合作办学院校中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冲击,此时大学生更要坚定文化立场,强化爱国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能对文化霸权主义应对自如。
三、强化中美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1.融入国际教育
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中,发展内涵逐渐丰富,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国际公民教育的价值,即开阔公民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公民的世界意识、强化公民的民族责任感。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视野,还要对文化差异持尊重态度,并且严格遵守国际合作要求。对接受中美办学模式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际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符合教育适应性发展要求,同时,还会取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2.加强隐性教育
传统方式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显性教育,该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刻板,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隐性教育优势,应增加历史学科课节、延长历史课时,通过对比法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发展变化;重视优秀人物教学,实际教学中列举邓稼先、钱学森等教学案例,他们都是学有所成后,坚决放弃外国优越环境、一心回报祖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搜索有关祖国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针对这类事件积极谈论,通过谈论,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魅力和教育意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注重渗透教育
中美院校大学生在美国校区学习时,会对美国环境、生活方式、交友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与此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此时,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应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注意自身的实际表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形象有直接联系。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及时参加避险教育以及保密教育,通过相关教育,提高对祖国的关注度。将爱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强化爱国主义修养。
4.强化情感教育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实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应追溯教育本质,以亲情教育、乡情教育等阶段性情感教育为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灌输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仍停留在浅层意识层面。大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形式性。通过情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从内心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爱家人、爱城市,通过小爱过度到大爱——爱祖国,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坚持爱国、用心爱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才会慢慢升温。
5.创新教育手段
网络信息化社会背景中,借助网络信息的超越时空性、丰富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爱国主义教学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探讨爱国主义类话题时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参与度,有利于爱国情感迅速升温,有利于充分调动爱国意识。
综上所述,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通过融入国际教育、加强隐性教育、注重渗透教育、强化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手段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石美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