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范文
时间:2023-03-27 18: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作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句子。
3、诗词原文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篇2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其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贺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课堂片段】
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生(任鹏远):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梦醒回到现实的时候,刚才梦中的一切都白白发生了。
师:你的意思是“发”这个字在这首词中读一声,是“发生”的意思吗?
生(任鹏远):是的,这是一个多音字,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这首词上阕开头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接下来的内容都是梦中的场景。作者是一位爱国将领,当他梦醒时,感慨梦中的战斗场面只是白梦一场,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和改变。
师:你们同意任鹏远同学的看法吗?请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发言,同学们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我和任鹏远同学的对话,教室里陷入了沉默)
师:任鹏远同学的见解很独特,这在我以前的教学中从未遇见过。首先让我们为他不盲目听信老师而鼓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然,尽信师也不如无师,在知识面前,不能盲目,一味地听信老师,要有怀疑精神,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任鹏远同学给我们作了表率。接下来我们请任鹏远同学把他的观点再给大家复述一次,听完后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争论得很激烈,气氛异常活跃,持续3分钟)
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们小组同意任鹏远的看法。本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梦境是虚,现实是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对梦境的感慨,作者感慨梦境再好,对现实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是白白发生了。
生2:我们小组同意老师的观点,但说不出理由。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有些分歧,我个人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作者在小序中讲得很明白: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写赠他的好友陈亮的。两人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作者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赋闲。把这首词写给陈亮,就是希望陈亮替自己完成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心愿,只可惜自己白发已现两鬓。
生4:白发已现两鬓的意思就是已经老了,不能再上战场了,只留下深深的遗憾。
生5:那就应该探究一下,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到底有多大年龄?头发是不是真的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把这首词写给陈亮,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师总结:针对“可怜白发生”这句话,大家就自己的理解充分发表了看法。通过讨论研究,大家更进一步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并且仔细研究了小序的内容,拓展延伸到仔细探究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年龄和写作目的,非常有意义。这个争论还没有结束,下课后,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索。让我们掌声感谢任鹏远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同时对同学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给予更热烈的掌声。
【课后问题追踪】
1.“破阵子”,曲牌名,源自唐代《破阵乐》,又名《十柏予》。“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的题目。意思是,为了勉励陈同甫,写一首抒发壮志的词,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南宋时期坚决主张抗战的著名思想家。公元1188年,他到铅山拜访辛弃疾,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谈得十分投机。分别之后,辛弃疾于次年(1189)写了这首词。这年,是诗人被罢官的第9个年头,时已50岁。宋金处于对峙状态,二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南宋统治集团一味苟且偷安,不谋恢复中原。然而,辛弃疾虽处困境,却时刻不忘国家大事,把收复中原大业挂在心上,这首《破阵子》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爱国思想。
2.幻想并不等于现实,当诗人从沉醉中清醒过来以后,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可怜白发生”。然后这个词又转为现实,诗人叹息自己两鬓已白,年事渐高,对理想不能实现,感到非常痛心和遗憾。“可怜”一词,确切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感情。因为这首词是写给陈亮的,所以言外之意,是鼓励陈亮担负起“了却君王天下事”的重任。这个结尾,格调悲壮,意境深沉,同词的开头相呼应,又回到了“挑灯看剑”时的状态。
3.师生网上查阅资料:
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国网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百度知道
驰骋壮志,抒写悲愤——辛弃疾《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 辛弃疾在线视频观看 土豆网视频
【教学反思与评析】
语文课堂,最忌讳教师先入为主,一旦定性,就相当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低估了我们的学生,忘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有他们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这堂课上不就有同学敢说“不”吗?一句“可怜白发生”的“意外”衍生了一个个“精彩”。
一、让课堂的美丽瞬间展现光芒
“生(任鹏远):老师,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梦醒回到现实的时候,刚才梦中的一切都白白发生了。”这正是学生深入文本的体现,走进人物的心声,此时你不得不慨叹文学的魅力,学生思维的活力。教师就要抓住这美丽的瞬间,让它充分展现光芒。
二、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生3:我们小组的意见有些分歧,我个人同意老师的观点。因为词的小序中讲得很明白: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写赠他的好友陈亮的。两人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作者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赋闲。把这一首词写给陈亮,就是希望陈亮替自己完成战场杀敌,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心愿,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爱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怎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深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让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对学生而言,我们教师能做的,最迫切做到的就是为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让学生有思维的沉默
当某些东西一旦触到学生某些固有的思维,触动他们思维的灵感时,他们就需要思考,就需要同自己斗争,这时沉默是他们唯一的外在表现。教师则要经得起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智力的核心是能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总量大了,才有可能启动他的智力发展”,就如暴风雨来临前海面总是平静的,可它的内部却是暗流涌动。这不正是我们所渴望出现的局面吗?
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出课堂
我们一直希望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这节语文课上,我庆幸自己没有武断地否定学生不同于老师的理解,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析、讨论和判断。没有简单化地给学生一个最后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课下进一步去查阅资料,去进一步探究。
尽管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老师当时的讲解理由更充足一些,但同学们在质疑的过程中,在分析判断中,在自主探究中,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词的内涵,而且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快乐。这是一次师生共同成长的经历,也是一次师生共享学习快乐的过程。通过这节课,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词人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情,也更加喜欢上了语文课。
篇4
任何教育形式都应该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载体。一名教师,只有自己德高望重,才能到影响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愿意接受他的知识、观点,实践他的育人要求。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德才兼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是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对德育教育进行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现在以下面四种德育教育——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感恩意识、热爱自然的意识——谈谈我的一点经验。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品质之一。初中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蕴含爱国情感的篇章,如《给巴特勒的信》《致蒋经国先生信》《别了不列颠尼亚》《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诉衷情》《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这些文章在教学中都可以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教育。
我在讲授《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时,除了介绍消息的基本常识之后,我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申奥之路的艰难、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国家的各项努力等全面介绍这次申奥成功的历史意义。当欣赏完萨马兰奇的宣布结果的视频之后,同学们也激动的欢呼雀跃,为自己国家的进步而自豪。在讲授《致蒋经国先生信》《诉衷情》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时又贯彻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理想主义精神
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对同学们理想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有刘禹锡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鲁迅的三易其志,有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综合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名人的理想,我们专门探讨过什么样的理想才是崇高的理想,作为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要想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应付出怎样的努力?
对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并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有的同学能说出自己的目标;有的同学轻率地说出一个并不合适自己的目标;也有的同学都很模糊,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方向。我引导学生们先说出自己的短期目标,比如学习的,生活的,交友的……再逐渐向更高发展。
理想没有对与错,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只要在不妨害他人和集体里的基础上都应鼓励,不要限制。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感恩意识
现在的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缺缺乏责任感与感恩意识。许多老师和家长也都反映这个问题。我在同学们的一些言谈中作文中也有此同感,父爱与母爱是我们永久的话题,但是同学们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却熟视无睹。我就利用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篇目有意识的贯彻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季羡林的《永久的悔》,的《回忆我的母亲》,林莉的《小巷深处》等。
在讲授《小巷深处》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时,我引入了一片课外的文章——《我的疯娘》。当我饱含深情地读完这篇文章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我看到许多学生眼中含泪。这是我及时提问:一位盲人、一个瞎子,她们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孩子,难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做的少吗?学生们抽噎着回答:我的母亲每一位我做早饭,从不间断;我的母亲清洗我所有的衣服,从没有怨言;我的母亲每周从县里来看我,给我充足的生活费,自己却舍不得吃穿。没有发言的同学也深有同感,暗暗的点头。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个人写出自己的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和我们为母亲做的事。结果可想而知,母亲为孩子做得极多,而孩子为父母做的极少甚至没有。其实,并不是学生们没有感恩的心,只是缺少引导。
四、语文教学中培养热爱自然的意识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触动的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不少著名篇章。初中的课本中就选录了许多,古代有《三峡》《与朱元思书》《满井游记》,现代有《春》《济南的冬天》《巴东三峡》等。作者怀着一腔热情去写,我们同样要怀着一腔热情去读、去品。我们也不要把语文课停留在课本上,要让教室成为交流的空间。在教室里辟出一块空间展览学生们的作品。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走近自然的愿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校和家长都有利用假期旅游的安排,学生们的见识已经很丰富,摄影展与旅游日记可以提前安排。
篇5
梦回吹角连营
——————摘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浦赋壮词记之》
这两句词是辛弃疾描写中国古代战争的,即使用在近代历史的一些战争中也还是可以代表的或者说是适合的;本质上,战争与战争是基本没有区别的,只是因为战争而遭到不幸的人们在变换、变多了。
在古代,至少在中国,战争是几乎正常的事情。一个王朝的覆灭与另一个王朝的建立中间总是夹杂着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无论是汉朝与匈奴的战争,还是宋朝与金之间的争斗;战争这个字眼一直都充斥着那个时代。战火纷飞的疆场,士兵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英姿,都在古书中时刻的闪现着。那种战争是刀与刀之间斗争,未免有些残忍与野蛮。连攻一座城都要动用几十万人,连士兵都以万计算去灰飞湮灭的时代更不要说平民会有多么难受了。
在近代战争中,中国无疑是最遭罪的国家之一:、、抗英战争、中日以及抗美援朝。这些战争无疑变的更加的残忍与血腥。子弹与迫击炮的交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噩梦;当尸体与火药铺的横尸遍野;当刺刀与匕首心脏;当飞机与坦克在尽情轰鸣,世界也在浸泡在一片血泪中。那种年代人们的身边只有弥散着的恐惧、死亡。不必说别的:。三十万无辜的生灵在那个冬天被雪覆盖住了身体。而日本几年后也在号啕着:广岛、长崎原子弹。日本人也在对着烧焦的大地哭泣。
回到现在。和平了吗?没有。伊拉克还在一片荒芜中。奥巴马先生也很绝啊:向伊拉克增兵三万。打着“核武器威胁”的条幅进到伊拉克,但连我家楼下的孩子都知道是为了伊拉克地底下富硕的石油。为了一桶桶黑色石油,美国已经将四千名士兵送进了地下。
篇6
(一)古诗文常识填空。
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诗经》这样的诗歌总集。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文学样式的辉煌,我们经常这样说:汉赋、唐诗、_______、元曲、明清_______。
2.古代的文人学士,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还常常有自己的“别号”,以示风雅或者明志。你知道下面两位古人的别号吗?
①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
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
3.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有人称词为_______。
4.我们经常说的“唐宋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联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_______,第三联叫_______,第四联叫尾联。
(二)连线题。古人曾说“诗言志”,其实,诗词除了言志外,还有许多的写作对象,大凡花鸟草虫、鱼虾鳖蟹无不可以入诗,当然更少不了风花雪月。下边几句诗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请你把它们对应连线。
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之为“四君子”,古人经常用它们来比喻人中的君子或标榜自己、赞颂他人人格的高尚,因此在各种诗词中常常被作为吟咏的对象,请你各写出一句以之为题的诗(词)句。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上下旬。
1. 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
3.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
4. ______________,各领数百年。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6.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二)理解型默写。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直抒作者的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目的却是干预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叫做“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常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形容某些人思想工作做得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
(三)原文默写。
1.请默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三、古诗词分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你还知道他的“______________”一词。
2.“破阵子”是词的_______,这首词分为上下两_______(填词的术语)。
3.文中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能表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_______字。
4.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人物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在你班有个叫诸葛小亮的同学特别聪明,可是他不爱学习,不珍惜自己的时间;作为好朋友和班干部的你不忍心看着他这样荒废学业,老师也要求你做他的思想工作。那么你能用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来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吗?请把你要运用的句子写下来,至少要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要转学到很远的地方去,临别时,他请你留言作为纪念。你能不能用古诗词中的句子作为你的留言,以表达对他的祝福、惜别以及激励他努力进取?请把你要写给他的句子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扩展默写
1.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学课本中选了他的很多诗词,除了在教材中学过的之外,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首。
2.词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不管是词的艺术水平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宋词,现在请你完整地写出一首宋词来。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常识
(一)1.宋词 小说 2.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3.诗余(诗之余) 长短句 4.韩愈、柳宗元5.颔联颈联
(二)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而已,可以有多种)
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
1.羌笛何须怨杨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道是无晴却有晴 4.江山代有才人出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斜风细雨不须归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理解型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醉翁之意不在酒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原文默写(略)
三、古诗词分析
1.宋朝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或永遇乐(千古江山) 2.词牌片(阕) 3.“挑灯” “秋”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只要是有关珍惜时间,激发人上进的诗词均可)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7
关键词: 辛弃疾 豪放 细腻
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于将两宋词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派系。辛弃疾便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与苏轼齐名,史称“苏辛”。
辛弃疾是个抗金英雄,在词坛上也是个豪杰。他才气纵横,笔力超拔,不甘平庸,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所处的南宋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大都“文恬武嬉”,沉迷于醉梦腐朽的生活之中,而一般漂浮在社会上层的文人学士,又都寄情于声色,吟风弄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稼轩词渐至成熟并传播与社会,确是“大声”,犹如一轮冲破雾幔的红日,照亮了昏浊的大地。《四库提要》称:“弃疾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翠裁红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稼轩词远远地跳出为歌舞酒宴歌宴曲的窠臼之外,为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开拓了更广阔的社会天地,使词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稼轩词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雄浑豪放。其豪放风格首先表现表现在词的“起势”和“收势”方面。
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其“势”简直可以气吞斗牛、惊诧宇宙,“斗牛光焰”、“燃犀下看”,以“剑势”统帅全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颇有一泻千里之势。有些词用问句起势,颇有胸怀万卷,势若千钧问鼎之感,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一问,气势磅礴,一切皆动,了然感悟宇宙人生。王国维所说的“幼安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陈廷焯所说的“辛稼轩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当指此类。
稼轩词的“收势”大都波澜陡转,戛然而止,很是为读者宕开一个无限思索的空间。他不刻意追求珠圆玉润,圆满的结尾。面对残破的现实,不回避,不退缩。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前九句极写“壮词”,何等地鼓舞人心,但结拍陡转,“可怜白发生”,金圣叹说“其句劈空而起”,留下一片苍凉。这就是以“势”造境。
以“豪放”来论辛词,大半是指那些奔放驰骤、激昂排宕的作品,但辛词又并非“豪放”二字所能包括了的。“稼轩体”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风格之多样,或抒情,或咏物,或铺陈事物,或论道说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多姿多彩。清代沈谦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填词杂说》)宋词家张炎则说:“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词源》)黄蓼园说:“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抒其志乎?”(《蓼园词选》)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高度评价此词:“婉雅芊丽。稼轩亦能为此种笔力,真令人心折。”“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最为“婉妙”。
辛弃疾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生活观察得仔细,体会得深刻。他写的一首词《玉楼春》是农村小唱,写得清新活泼,诙谐幽默。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提壶、婆饼焦皆鸟名。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又如《清平乐・村居》,风格清新,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充满农村和家庭生活情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这位战场上英雄爱怜儿女的深厚感情。上片写出“茅檐低小”的家境和翁媪的老态,但也悠然惬意;下片写三个儿子爱好不同,倒也顽皮得天真可爱。刘克庄论辛词“其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之下”(《后村诗话》),当数此类。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外,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使他的形象定格在一代词宗的地位,而他词作中那清婉亮丽的细腻又使更多的后人记住了这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性情中人。
“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辛弃疾,本无意作词人。他的词是他的生命意识的自然流淌。他将民族的命运,民族的呼声,以及自己全部的生命理想都融入他壮美词篇。当代史学家叶嘉莹先生说:“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论辛弃疾词》)
参考文献:
[1]辛弃疾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6:3.
[2]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7:1548.
[3]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5:134.
[4][宋]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39.
[5][清]黄蓼园.蓼园词选.上海聚珍仿宋书局,1920:53.
[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台湾开明书店,1954:5.
[7][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1627.
篇8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
比喻就是打比方,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从而达到生动、形象、浅显的目的。比喻是写文章时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话语叙述中也多次出现,创造了感动人心的艺术佳境。
何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赏析:颁奖词中,“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把12岁的何姑娘比做花朵,对其过早的凋零给予同情;“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这里又把何比做天使,多么美丽的意象,对她有一颗善良之心给予高度赞美。
二、妙用对偶,整饬典雅
对偶,是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
高淑珍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赏析:颁奖词中,“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用对偶句的形式来热情讴歌高淑珍十多年来致力于教育的精神,同时通过一个对偶句将这个农村妇女耗尽家产,始志不移,致力于残疾儿童教育的艰辛具体化,语言闪耀着凝重典雅的光芒,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陈斌强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赏析:“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这个颁奖词开篇就以一副宽对来表达陈斌强的反哺感恩之情,语言整饬,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运用对比,印象深刻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运用对比,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陈家顺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赏析:“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这里将“苦”和“甜”形成鲜明对比,凸现陈家顺当官为民作主的思想,心系百姓的公仆形象,在对比中表达了对陈家顺的崇敬之情。
四、借用双关,妙趣横生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或音近)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使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双关分为“语意双关”和“谐音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周月华、艾起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慢慢地升起。
赏析:“月华皎洁,爱正慢慢地升起”这句巧妙地从获奖者的名字切入,一语双关,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五、善于引用,增添文采
在说话或写作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文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涵和增加语言可读性的途径之一。巧妙地引用古代诗文,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林俊德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赏析:“平沙莽莽黄入天”、“将军金甲夜不脱”这两句引自唐代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表现林俊德长期工作在狂风怒卷,黄沙飞扬的绝域大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以及重任在肩,以身作则的科学精神;而“剑河风急云片阔”引自岑参的另一首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颁奖词直接引用古诗名句,尺幅之间,文采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六、精于化用,推陈出新
化用,是写作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化用,可以使原有的句子在新的表达载体上又一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化用有了自己的“创造”成分,更显文采,增强语言的意蕴。
高秉涵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赏析:这一则颁奖词化用了余光中《乡愁》中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诗句和“近乡情更怯”、“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古诗意境,恰到好处地表达获奖者高秉涵和他的战友们浓浓的乡愁,语言典雅,古韵悠扬,耐人寻味。
七、借助拟物,形象可感
拟物是根据感情的需要,故意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借助拟物的手法,既可以增强语言的绚丽色彩,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喜怒爱憎情感,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对描写的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作者的强烈情感。
李文波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赏析:“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这一句运用拟物辞格,说李文波站成“礁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获奖者李文波以透支生命、牺牲青春和家庭幸福为代价,长年坚守在祖国南疆的感人事迹,“礁石”一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八、综合运用,文采斐然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有时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把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把事物记叙得更加具体、生动,把道理阐述得更加深刻、透彻;把感情抒发得真切、动人。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经常使用这种技法。
罗阳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篇9
关键词:写作训练;明确目标;指导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师欲说不休的话题,组织学生多写吧,学生有抵触情绪;写的少了,又会眼高手低,真是左右两难。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面对作文教学中“老大难”问题,老师应以正面指导为主,鼓励为主,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热情地肯定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和小小进步,使他们都能尝到作文的甜头,产生将文章改好的愿望。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完善班级写作训练机制
1.坚持一周写一周评的训练安排。
在排除考试影响的前提下,我安排一周写一周评,这样写与评相结合,写作的频率不是很频繁,这照顾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很怵写作文的,隔一周间一周的写,不至于是学生产生情绪上的抵触,劳逸结合,使学生轻松面对写作训练。另外写作训练还可以参照在评改之后发现的问题有所调整。写作不是只大量的写就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写作也要讲效率。如果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多写,写后批改和指导不到位,那很大一部分写作训练属于盲目训练,试想,学生凝聚心血,认真写作,可作文到了教师手里却被轻描淡写得给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评语,甚至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学生在作文中暴露的问题,教师也未做到准确把握并给出指导意见,如此长期下去,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有大幅的提高。
2.遵循学生先批改教师后批改的评改作文机制。
我一直觉得,没有学生参与的作文评改,不是完整的作文评改。旧的作文教学当中,似乎学生写,教师评是天经地义的。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拉倒,剩下的事就是老师的了。这样评和写两张皮,对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确有着不小的制约作用。长期下去,学生对自己在文中所出现的问题没有直观的感受,就算教师给自己提出,也觉得不痛不痒,甚至无所谓,下次还是老样子,鉴于学生的表现,教师也觉得看作文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个别教师就会支应甚至敷衍,慢慢的,写作训练也就流于一种无实际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评改,是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发现自己在作文中的问题,才会有切实的感受,改起来才会有积极性。
3.课上训练和课下训练相结合。
只有课上训练,未免有些单薄,我安排学生一周不少于三篇课下练笔,这是对课上训练的一个补充,课上训练是有要求的,一定要有板有眼,有所依循,而课下的练笔,则相对而言,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去写,与课堂训练相比,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可以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等,这样,写作的热情会更高些。
二、明确训练目标,丰富训练手段
将写作细化为几个目标,即:写作手法、写作布局、写作语言、写作思维等。每一次训练要目标明确,训练的时间要看学生的作文情况,如果大多学生掌握得好,表现的到位,时间就短些;若表现的不到位,就应该延长时间,调整训练策略,加强训练,争取每一次训练,都要有所侧重,不能糊里糊涂。否则,训练的效率很低。对于训练手段,要做到有针对性的采用,丰富而灵活。就分项训练目标,要以片段训练为主,学生下笔之前,先以例段做指引,目标直观化,先比葫芦画瓢,从仿开始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要仿得自然得法,要在活动中自然渗透。例如,在练习人物描写方法时,对人物要细致的观察,然后运用恰当的修辞加以表现。
三、教师以写下水作文的方式参与并指导写作
正确的写作教学,教师应该甚至敢于写下水作文,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当中出现的具体的问题,指导意见也不会显得空泛,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从一个侧面,也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同样的题目,你提供的原创范文,学生会从心底里佩服你,从而,在写作教学当中,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写作训练。一次,一位学生写的是一个议论文,题目为《追梦》,他先举了一个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中间连过渡也没有,马上又举了一个王羲之勤练书法的例子,二者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追梦的例子,但小作者不知怎么写过渡段,使得作文有堆砌例子的嫌疑。于是,我现场写出两个过渡段,以用来指导。紧承荆轲刺秦的例子我这样写道:“不是所有的梦都需要用鲜血去染,”下启“王羲之练字”我接着写到:“有的梦需要用耐心和毅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去默默浇灌。”这样既承上启下,又富有文采,为了丰富文章内容,我又给这位学生提供了辛弃疾南宋抗金的例子,并给出我自写的过渡段:“当有的人梦已成真,有的人虽然苦苦的把栏杆拍遍,梦还在梦里”,下面接我给学生提供的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相关历史。
初中写作训练,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偷懒,要群策群力,共同寻找写作训练的有效途径,积极努力的去贯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其词作都饱含着奔放的情怀和豁达的胸襟,他们用开阔的题材和手法将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一派的格局。苏轼和辛弃疾被后人合称为“苏辛”,他们豪迈慷慨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一、苏辛词风的相似之处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代表了两宋豪放词风的最高成就,他们都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们都为当时腐败昏暗的社会和当局所不容,以一种孤独和清高的姿态与社会所抗争。豪迈词的背后是具有着豪放性格的词人,有着赤子之心的苏辛二人渴望着建功立业和报效国家。在他们豪放词风中,可以感受出苏辛对社会和家国的担忧和无奈。可以说,苏辛二人的豪放词都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情感,才华横溢渴望有所作为却不受重用的不如意奠定了他们豪放词沉郁顿挫的气概。
同时,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萎靡不振,苏辛二人冲破了这种书写男女情感的狭窄题材和内容,用豪迈的词风一扫传统的艳词,开阔了词的格调和视野。由苏轼开创、辛弃疾发展的豪放派在词的题材和意境上都具有着独创的开拓革新精神,是社会广阔内容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后,使得词的用途和范围扩大了,那么将豪放词推向高峰的辛弃疾达到了真正的无事、无物不可以入词的境界。而且,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共同体现出了豪迈的词风,包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浓烈奔放的情感,这是两人独特的诗风和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词人的典型特征。
二、苏辛词风的不同
首先,苏辛二人身处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就奠定了词风不同的基础。苏轼生活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北宋,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生活态度积极达观,积极进取却惨遭贬罚。苏轼不受当朝的重视而又几经被贬,一次比一次更远,但苏轼却在逆境中保持了洒脱乐观的本性和雅致的生活情趣。相比于苏轼,辛弃疾生活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时期,朝廷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辛弃疾渴望为国家收复失地,建功立业,收复中原。但是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东南,对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不予理睬,并没有对他委以重任。苏轼的代表作《破阵子》就体现了这种壮志未酬的豪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渴望祖国统一、战死沙场,但是壮士之心却屡遭打击,已是白发生的遗憾和无奈透露出英雄的矢志不渝。因此,在苏轼的豪放词风上,辛弃疾带有了更多了悲凉和消极情绪。在作词观念上,苏轼的作词和散文和诗作都有着非凡的代表作,他尝试着不同的文体,都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就。而辛弃疾则是专心作词,用其最真诚的情感体验去写词,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而且在作词的风格表现上,苏轼表达的是面对挫折时的达观,他以豁达的心胸将遭遇置之度外。而辛弃疾在词中表现的是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风格表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苏轼对面对挫折内心痛苦和忧愤的书写是含蓄而低沉的,而同时为军人身份的辛弃疾却更为显而易见。辛弃疾因为身世的遭遇,对现实有着更为深厚、透彻的理解,民族的苦难让他的悲愤更为激昂和显露。与书写方式相反,苏轼的语言风格更为清新自然,而辛弃疾惯用典故,以曲折的方式来叙说心中的难言之隐。学者们这样评价:“稼轩的豪放,不仅表现在物象的雄伟,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思想内涵的豪放。辛词中,物象之壮与心志之壮往往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中。即便是表达旷达或悲慨风格的词也透出一种豪气。东坡的豪放主要表现在物象的雄壮,物象之雄与心志之旷和谐统一在一首词中。因此,苏词风格主要是冲淡、旷达和飘逸。”
三、结语
苏辛两人的词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苏轼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对辛弃疾的词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将豪放派的词风更加完善和规范。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两宋的豪放词风在苏辛二人的推动下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一派。但由于个人性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两人同属豪放的风格,却一个豁达潇洒,一个慷慨悲壮。与之相关联,在豪放的词风下,两人有着对词风不一样的表达和风格。宋词在这种雄壮豪迈、沉郁顿挫的风格引导下,开阔了词的意境和气势,以更为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词坛,成为对丰富词的功用功不可没的一派。因此,无论同还是异,苏轼和辛弃疾对豪放派词风的贡献是巨大的,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发展的风格对宋代词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苏辛二人极高艺术价值的词作背后,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词风融为一体,成为我国历史上词坛不朽的丰碑。
【参考文献】
[1]刘淑娟.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J]. 作家,2013,04:146-147.
[2]谭小明. 苏轼与辛弃疾隐逸词之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8.
[3]房日晰. 苏轼辛弃疾之农村词比较[J]. 商洛学院学报,2013,01: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