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5 23:0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相思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泪,点点滴滴,却真真切切地传达出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杨柳总寓别离,明月常含思恋,简简单单一个“泪”字,道出词人的万般思念之情。
每每读到思乡的诗句,总为自己的生活而庆幸,有手机嘛,万水千山,一通电话直达,起码能报平安。而在古代,只能“欲寄彩笺兼尺素”,唯盼“家书抵万金”了。“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正如陆游所无奈的,一封家书传递需要数月,这思乡念旧之苦难耐,往往“欲语泪先流”啊。远离家乡,谁不思,谁不恋,欧阳修都说“不枉东风吹客泪”了。家,总有温暖与美好。范仲淹曾在一杯浊酒中感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边塞多孤独,充斥着军营嘹亮的号角,弥漫着飞扬的黄土。作为战士,白日忙于操练,无多少时间去感慨,可到了夜深人静时,这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连着平日行军的苦,都化作两行泪。但铁血男儿志向不变,豪情满怀,一个“泪”道出了他们心中的柔情,在苍凉中透出悲壮,同时也塑造了一位位侠骨柔情的英勇战士的形象。
晏殊说:“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离别,一个看着就令人叹息的词,总是那么伤感,令人心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在这凋零肃杀的深秋时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的《雨霖铃》笼罩着哀婉幽怨,而一个“泪”,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表现得更细腻真切,仿佛透过纸背可以看见手拉着手欲放还留的场景,再加上那一句极尽旖旎凄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使全词如一幅感人至深的送别图,过目难忘。
篇2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唐·无名氏)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宋·王安石《别葛使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夏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篇4
关键词:道家;中医;局部望诊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77-02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而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十道九医”的说法提示“道”与“医”关系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形神之论促使中医重视望神、望形态
作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的老子和庄子,都强调了“神”的作用,追求形神俱存,形神相依,并把形神相依作为生命存在的基础。庄子主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汉朝的淮南子则继承发展了上述观点,如《淮南子•原道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进而提出了以养神为主的养生原则。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受到这种哲学观点的熏陶,认为人体是“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的整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如《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阐述了人体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中医望诊极其强调望神、色、形、态,通过局部望诊诊查人体各部神的情况,如望目观眼神、望舌观察舌神等,并将面色、目、精神、意识、思维、呼吸、活动等大量各个局部望诊的内容综合分析,得出人体整体神的状态结论,如望到面色白而无光泽,两目晦暗,呆钝不灵为失神;两目乏神,面色少华,为少神的征象。
2精气神学说拓展了局部望诊的生理及病机阐释
精、气、神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老子》中就已提出“精”与“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则提出精气为万物本源,书中有精生“五谷”、“列星”等万物的观点。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管子•内业》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要素的观点,早就出现在《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著作中,是道家理论的核心内容。
道家的精气神之论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体系及其它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精、气、神内容的丰富记载,因《黄帝内经》诸篇先后著成于先秦与汉代,故此其精气理论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精气学说作为对物质世界本原的解释,渗入到研究人体生命变化的中医学理论中来,对《内经》的自然、人体、生理、病理、养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其精气生命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中医认为,精有形为生命本原,气无形为生命的动力,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为生命的主宰及体现,也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心为主的五脏之精气及其运动为基础产生的”[2]。而精气观念又是藏象理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促成了“肾藏精”这一重要命题的产生。一般来说人体精、气、神正常,则身体健康;若精、气、神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临床上了解就诊者精、气、神充沛与否,是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诊察内容。如观察到就诊者耳轮肉厚而润泽,耳聪目明,骨骼坚实,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正常,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是为肾精充足;如见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为先天肾精不足。见就诊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活明润是心气充足;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致是肺气充足;如见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口涎自出,崩漏肌衄,苔腻,则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见口张不闭,为肺肾之气将绝。见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是为得神;反之,可能是少神、失神等;见舌色红活明润,运动灵敏是为舌有神,反之为舌无神。见双眼瞳神散大,为神的散失等。
3脏腑功能理论促进了局部望诊的脏腑定位诊断
中国古代道家认为:人体由脏腑组成,脏腑是人体功能的承担者,五脏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健康,五脏功能受损,则人体患病。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中有:“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道家的脏腑论和五志对应五脏的思想,对中医藏象学说、五脏与情志的关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如学者提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和《灵枢•本神篇》所说的五脏藏五志是一致的[3];而《庄子•外物》说:“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提出心有感知的功能,此说影响到中医“心藏神”理论的产生;道家提出精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提出了肾主持人体生命生长、生殖、发育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提出“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渊源[4]。所以在道家脏腑功能理论对促成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促成中医思外揣内、见微知著诊断原理的产生、进而最终形成中医的脏腑辨证,脏腑定位诊断功不可没。临床通过观察局部表现,可以测知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如见面色萎黄为脾气虚;肌衄日久,面色浅淡为脾不统血;耳道流脓黄稠,为肝胆湿热;大便完谷不化日久,属脾肾阳虚;面色青紫,为心阳不足,寒邪凝滞之心脉痹阻;舌尖色红,多为心火亢盛等。
综上所述,中医局部望诊形成和发展,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把握这一点,有利于正确理解及阐释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寨华,于峥,杨威.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发展及其在《内经》精气理论构建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
[2]杨梅,王寅,胥筱云,等.中医精气神学说与傣医五蕴学说的比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5):4.
[3]杨雪梅,脏腑辨证学说与道教[J].中华医史杂志,2004,34(4):233.
篇5
关键词: 白居易 “闲适诗” 内涵 内容 思想内蕴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内涵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为闲适诗作的界定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1]因而白居易所谓的闲适诗应该是一个人没有公事的烦扰,独处闲居时体会到的知足与保和的审美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学作品。“闲”是“适”的前提和基础,“适”是“闲”的目的和旨归,闲适是融合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的。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闲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闲境。闲境是产生闲适思想的前提,外在环境的清幽闲静能够引发内心的安宁,让人忘却或暂时逃离世俗的喧嚣烦扰。白居易无论身在何处,总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营造一个清幽的生活居住环境,在京城,曾与元稹到永崇里华阳观闭门读书;后在新昌坊租房居住,室名“松斋”;后搬家宣平坊,精心布置;贬官江州时,在庐山筑遗爱草堂,环境雅致;回京后,在新昌坊购宅居住,居室考究;在洛阳任职时,又在履道里筑白氏宅园,晚年长期居住于此,后来此地成为一个著名的园林建筑。他在居室前植树养花、修台筑亭,为自己打造一方宁静的天地;无论在京任职,还是贬官外地,但凡有名胜古迹、山林泉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在大自然的秀美中,寻求着内心的宁静与豁达。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对闲境的描述:
永崇里巷静,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满地槐花秋。(《永崇里观居》)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官舍小亭闲望》)
(二)身闲适。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层次。身闲适属于物质满足层次,即衣食无忧而又有闲暇的时间。在白居易前期的闲适诗中,经常不厌其烦地表现出追求感官享乐和感性适意的生活态度,描写物质生活的琐碎与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俸禄多少也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渲染着日常生活的慵懒和肢体的快适中,寄托着他心灵的愉快和满足”,[2]他还常常通过写别人的忙衬托出自己的闲,从而寻求内心的平衡,自我宽慰对现实的不满。
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常乐里闲居》)
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铩#ā冻醭户曹喜而言志》)
(三)心闲适。心闲适是超越了身闲适的精神境界,是超脱了尘世欲望的烦扰体验到的保和的心态。“‘和’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白居易所谓‘保和’主要是指审美主体保持‘和’的审美心境。不但强调审美心理的节情以中,而且从根本上注重情性的柔顺温良,将它作为一种人格修养来强调,白居易在知足中得到感情的净化和升华,并逐渐达到道家超功利性的淡泊和佛家的无欲无求”。[3]由身闲适到心闲适,是从物质到精神的提升。
尽日松下坐,有时池畔行。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怀》)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意》)
四是忘适。是一种至高的道的境界。白居易在《隐几》诗中表现了对“忘适”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虽然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并不能处处看到“忘适”之作,但是当他不再关注于个人的穷达荣辱,而是以保和之心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感受着人生的真谛,不再故意追寻适的境界时,反而不时在作品中展现出“忘适”的境界。
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小池二首》)
得意言语断,入玄滋味深。虽然相顾哂,心适而忘心。(《舟中李山人访宿》)
闲适是一种审美境界,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可以是积极乐观的,是志得意满后的喜悦之情;也可以是淡然孤寂的,是人生失意后的自我安慰;更应该是豁达洒脱的,是无论穷通与出处,都能够优游自在地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道的境界。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内容
白居易的闲适诗具有很强的“尚俗”性,他追求诗意的通俗易懂,使童子能吟、老妪能解。本文从“尚俗”角度,将白居易的闲适诗分为以下两类。
(一)自适诗。“自适”是一种类似于“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不为外物所累,超然于物外的达观、淡然,这种“心闲适”与“忘适”的心态投射到诗歌创作中,即形成白居易闲适诗中的“自适诗”。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有着通俗易懂的特点,“自适诗”的特点是雅俗。这种诗歌主要产生于白居易生活的后期,尤其是中隐于洛阳之后。经历了宦海的沉浮,白居易对世事和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越是到晚年,他对名利看得越淡,倾心于佛道思想中的淡泊宁静,这时的他更多地表现出对纯粹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精神的愉悦不再需要从物质生活的满足中派生出来,而是从自我纯粹的审美感受中体现出来。他在《序洛诗》中曾说:“自(太和)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L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4]具体诗歌作品在前文已经列举,此处不再赘述。
(二)适俗诗。是一类满足于世俗价值体系认同的诗歌作品。作者受到世俗价值体系的影响,在作品中遵循世俗的标准寻求一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满足。这种“身闲适”的心态投射到诗歌作品中,即形成白居易闲适诗中的“适俗诗”。“适俗诗”的特点是世俗或庸俗。“白居易的闲适,是在名与利大体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产生的,他并不正面地否定名利,排斥对名利的欲望……而是融入折衷调和,归于无形的境地”,[5]“世俗文学当然不等同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世俗文学本指那种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6]白居易的适俗诗主要产生于前期,他在作品中时常表现出满足于物质生活所带来的舒适,用慵懒闲散的方式麻痹对现实的不满带来的内心苦痛。他不厌其烦地描写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为官的俸禄,在对比中寻求心理的平衡,追寻和满足于物质生活,反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这是适俗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也是白居易诗歌中“世俗”特点的表现。但是他经常睡到日上三竿,饮酒到通宵达旦,并且津津乐道于不需付出体力劳动而衣食丰足的惬意,这样的作品则经常表现出“庸俗”的特点。如:“新浴支体畅,独寝神魄安。况因夜深坐,遂成日高眠。”(《春眠》)
三、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内蕴
(一)儒释道思想的融合。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儒家思想已成为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白居易一生所奉守之道,孟子所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这段话反映了儒家从容进退的文化心理和人生态度,白居易传统地继承了这一点。庄子曾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8](《外篇・达生》)这种思想,直接体现在白居易的《隐几》诗中,在他的闲适诗中,也在努力寻求着这种忘适的道的境界。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晚年更是潜心佛学。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是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思想取向,前期初入仕途,意气风发,以儒家进取精神为主;后期仕途失意,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则用佛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调和,从而寻求内心的安宁、心灵的慰藉。
(二)阅尽繁华荣辱后的达观心态。闲适的心情与所处的环境、年龄、心态有关,阅尽繁华荣辱,反而会容易产生达观的心态,所以年迈之人更易有闲适的心境,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应具有普遍性。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则体现出了这种年龄、阅历的变化对人的心态的影响。学术界普遍认同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将白居易的思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以儒家的兼济天下之志为主,后期以儒家的独善其身、结合佛老思想为主,终于在儒释道的融合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思想变化,影响着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前期的闲适诗多是描写在知足的心态下物质生活的满足中感受到的闲适,在与他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对比中寻求心理的平衡,自我安慰、故作旷达;后期的闲适诗则更多地描写在保和心态下的闲适,不为外物所累,不再汲汲于自身的物质的满足,而是放眼于美好的自然与人生,感受着生命的真谛。但是,不能截然以此作为“身适”与“心适”的分期,闲适只是一种瞬间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唯有文艺作品才能够将这种瞬间的闲适之情转变成永恒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严杰编选.白居易集・与元九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348.
[2]史素昭.从闲适诗看白居易.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01):17.
[3]史素昭.独善和兼济相交织,知足与保和相融合――试论白居易闲适诗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怀化学院学报,2002,(03),62.
[4][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十,257.
[5][日]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240.
[6]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122.
篇6
关键词 巨机器;技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64-02
Enlightenment of Thinking and Education about Mumford’s Huge Machine//Liu Haixia
Abstract Beginning at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elf-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Mumford puts forward huge machine, as well as its core technology and ideas. In this paper the technical theory of value is firstly proposed, the giant technolog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analyzing and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 on the basic of which the possible ways to solve an education huge machine are advanced.
Key words huge machine; technology; quality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110034
巨机器是芒福德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他认为社会本是一个有机体,一切都遵从和谐发展的自然规律。芒福德始终认为“小的就是美好的”,对巨大工程、巨型建筑、巨型城市有本能的恐惧和反感。他认为,现代技术的主要问题是具有反有机的本质,及对有机世界的系统性背离,其标志就是“巨机器”成为时代的主角,而现代技术的本质也被芒福德称为“巨技术”。“巨技术”影响着整个社会,社会变成由高度组织化了的人所组成。从内部结构和职能方面,学校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披上“巨技术”的外衣,成为由高度组织化的教育工作者组成。芒福德从“巨机器”的起源这一视角对巨机器的本质进行批判,并提出,只有人类能恢复自己的主体能动性,与技术和谐发展,才能回归技术的本质意义,实现技术的真正价值。
关于人的本质的说法很多,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属性因素,而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所在,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他反对抛开一切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去谈人的本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为人们理解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劳动创造了人,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整个过程中,交往、合作并且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是人类各种社会关系的有机合成和统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采取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关系和论证人的本质,并从社会关系的各种联系中把握人的本质。
随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变迁,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每一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由一切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社会形态的更替而发展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改变而发展。社会历史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通过实践创造价值和实现自由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更替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思维的发展,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人的本质价值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社会的虚拟现实,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来:钻木取火让人类能得以生存;纸的发明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英国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创造了一个网络虚拟世界。这一切无不证明技术从没有离开人的生存和发展,并且改变着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技术构建的,技术将人类潜在的自由带向现实,技术让人类的本质――自由得到真正的实现。自由只有通过技术才能表现出来,技术实现了人类自由的可能性,也让另一种可能性单一化。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和自由,技术开展和丰富每一种自由可能性的同时,也让另外一种自由的可能性遗忘,对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外部力量,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的二元性。
芒福德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巨机器。他认为,所谓的巨技术就是与生活技术、多元技术相违背的一元化专制技术,它表现的是制造整齐划一的秩序。
李有才博士在教育返本开新的前提性反思中提到:“教育沦为国家机器,学校成为生产标准件的工场,分数等于时间加汗水搭上健康,考试成为学生挥之不去的噩梦,教育异化了。异化了的教育只是教育中的部分反教育现象,须返本开新:让教育与政治形成良性互动和相互支撑。
在古代封建官僚统治时期,教育是皇家、贵族才能拥有的。后来随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泛智教育的提出,教育中有了班级授课制,出现学校,教育得到大力普及。到改革开放时期,教育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朝着政治和教育和谐发展的趋势迈进。受西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和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各领域都追求高效率的发展速度,教育是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肩负着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大量德才皆备人才的重任,在加强科学化的进程中,人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无形中将教育由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渗透转变为科学知识灌输。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引导,学生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为中考高考做准备,所学的知识机械化,内容简约化,形式单一化,教育带给人类的乐趣和享受已被现实所剥夺和吞并。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考了又背,背了又考,反复的练习、强化,都是为了追求机械化,高效率的输出效果。许多高等院校和一些专业技术学校,只有一些社会上赚钱的专业才受欢迎,部分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遭到冷落,随之,学校附有了工具的职能和特点,教育失去原有本质的根源。
随着先进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趋势,技术对教育界的影响可谓是盛世空前,从教育技术学科的诞生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大规模整合,技术带给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共同见证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工程,远程教育学院比比皆是,这一切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呈现出高效率、多感官、可视化的教学模式,人类终于从繁重的教育工作中解脱出来,教师上课可以通过大屏幕代替黑板,手写笔代替粉笔,对一些内容进行可视化讲解,摄像头帮助教师监管学生,录像和视频减少教师部分讲课,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服务。教育变成教师和学生的简单流而不是探讨,没有情感的相互交流和渗透,教育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教育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反思。
自然界中任何个体只有在遵从它自身有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从巨机器概念的提出和其性质分析来看,当前教育要恢复原有的本质,必须恢复主体有机统一的本质和自身的生活技术,才能与各种社会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教育与人类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业才.教育返本开新的前提性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5.
[2]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82-189.
[3]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91-97.
篇7
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树立思想工作的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强大政治优势的关键所在。公司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是服务"一个中心",一切为煤电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员工、面向市场;三是实现"三个结合",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结合员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结合建筑煤电企业自身的特色;四是塑造"四个形象",即煤电企业形象、员工形象、品牌形象、法人代表形象;五是要讲奉献,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市场竞争的最大价值和最终目的也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煤电企业多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个主题,将煤电企业经营发展融入管理之中
理想信念教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煤电企业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帮助、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在煤电企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能较好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献身精神。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煤电企业是交通行业中的煤电企业,是国家交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企、严格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从当前公司员工思想状况分析来看,产生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岗位职位还没落实,内部管理还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没有紧密结合与衔接,有时还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从强化管理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一、实施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尤其是要创新和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 “全员参与、职责明确、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局面,使管理中处处渗透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时时蕴含着严格的管理。
第二、强化管理,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理顺内外部、上下级关系,确保在本煤电企业里有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和工作秩序,为进一步开展好思想工作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充实的内容。
第三、要切实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理想和服务的观念,围绕煤电企业管理认真细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做好在实现严格的管理中理顺发展思路、解决情绪、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形成合力,管理实效才能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抓好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这是一项边教育边说服人的重点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认可真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若要让一个不廉洁的讲廉洁、不敬业的讲敬业、不奉献的讲奉献,能让被教育者心服口服吗?这样不但败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甚至还会引起职工群众的反感。因此,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实现煤电企业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肩负着更加具体的工作任务,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就更应该作好表率,率先垂范。同时,还应注重抓好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因为广大党员工作在各个生产岗位和工作岗位上,相对来讲职工对党员的接触、了解更深,时间更长,党员的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也更直接、更深刻。所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要搞好新型煤电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构建一支廉洁勤政、乐于奉献、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要求各级领导在各项工作中要处处起表率作用,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空喊口号,唱高调,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出示范。带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争取成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上的榜样。在对待群众切身利益上要心系群众、心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群众中展示最佳的领导风度和魅力、展示优秀的思想品质和领导作风。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1、剧情简介:那一天,12名未成年少年少女为了安乐死相约废弃医院。到了约定的地方,他们却在那里发现了一具还有余温的尸体。
2、明明这个安乐死计划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才对。到处可见不自然的犯罪痕迹,而后又接二连三地发生诡异事件。突发状况让原本单纯的安乐死计划发生变卦,想死,却又怕被残忍杀害的少年少女们,开始互相猜疑、欺骗,全员陷入困境,一分一毫的掉以轻心都足以致命。遍寻不着出口、无法停止的悬疑密室游戏就此展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明式家具的形制风格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旨在由表及里地掌握明式家具哲学思想内涵的精髓,为现代中国家具设计和发展提供参考。
明式家具的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东林学派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出来的简朴、空灵、内敛、优雅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设计理念。
一、儒家思想中“中庸 ”、“礼”的体现
博广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在 明式家具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 ”,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 ,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孔子说:“兴于诗,立与礼,成于乐 ”,“礼”主张社会上的人要区分名分,如君和臣、父和子、夫和妇等,然后又指 出了各种身份之间应该遵循的礼仪、处事规范等。
明式家具的设计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内敛、中庸、礼法有度的观念。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内翻马蹄式 的腿足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思想内涵,也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礼有法度”对人性的束缚。
礼法中讲究礼貌的坐姿 ,要保持上身挺直、双脚放在椅子的前面或放在脚凳上,或盘足而坐。在明式家具许多椅子的设计中,靠背与坐面垂直或接近90。有些椅子的坐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尤其是主要陈列在厅堂 的椅子的造型浑厚冼练 ,稳重大方,端庄中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制,除了满足“坐”的基本功能,更作为一种礼教尺度,规范人们“行得稳,坐得正”显示了封建社会的理性伦常和家长气度 。
二、 “有用之学 ”东林学派思想的体现
明中期以后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有用之学”饷实学,提倡改革,鼓励创新。文人的参与为家具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他们刻意追求的是“高逸”、“雅致”的生活意境,要求制作工艺要一丝不苟,装饰要简洁脱俗。明式家具中大量采用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缠枝纹寓意吉祥幸福、忍冬纹寓意延年益寿、莲花纹寓意圣洁等等,题材寓意大多比较雅逸,颇有”明月清泉 ”、”阳春白雪”之类的文儒高士之意趣 。“有用之学”的思想变迁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艺术特征。榫卯结构不用钉和胶,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结构牢固,百年不松动;同时便于拆卸和组装,利于修复时更换部件而不伤整体,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是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完美结合。
三、 “天人合一”、“普遍和谐”的道学思想体现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明式家具的形制和艺术特征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 尚“无为”,重 “天然 ”,追求 “天人合一”和 “普遍和谐”的宇宙观,从明式家具的一些设计上也反映了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
1.追求天然材质 “反璞归真 ”
老子说 : “道之 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 自然 ”,认为美在本真。选择使用天然材质,追求天然材质本身的美感,强调与大 自然的和谐共处 ,体现 了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 。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幽雅 ,纹理优美生动的珍贵木材。如黄花梨木性适中,便于雕刻不易变形是制作硬木家具的首选材料且材质温润如玉,受到文人雅士青睐;紫檀木质地坚硬细腻,适于精雕细刻,多得达官贵人喜爱。不同材质的运用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这也是明式家具的特殊文化现象。在加工工艺上,大多采用通体光洁处理,突出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在许多传世 的明式家 具上 ,都把纹 理最美 的木材用在显眼部位 。此外 ,也有利用不 同木材 的质地和色泽拼合搭配,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打蜡少髹漆 ,从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也正是道家 ”返璞归真”思想 的完美体现 。
2.崇尚阴柔之美的线型
《老子·七十六章》中写道 :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家崇 尚阴柔之美,认为 “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无限的潜力 。这种柔美的哲学在明式家具上也得到了体现,明式家具的许多构件 ,本身就是线条,这些线型与家具一脉贯通,自然流畅,协调统一 ,优美动人。在扶手椅、圈椅、桌、案、几等家具造型中,有不少使用圆材,使其弯转有度 ,精巧流畅,以表现曲线美 。如明椅靠背最上的横木——搭脑,其线形的起伏变化丰富,或翘 或垂,或仰或倾,或出或收,或曲或直,或刚或柔,都各具神韵。通过各种直、曲线的不同组合,线与面交接所产生的凹凸效果,体现了以柔克刚、予动于静的哲学要义,极具回转灵动的生命气韵。
总之 ,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家具风格独特之处实际上也表现了社会、文化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而从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加 以分析探讨家具风格 的成因,可以找寻出明式家具形式之外的精神思想 ,从而掌握其设计思想的精髓,希望这能给 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小汾.明代文人与明式家具.观察与思考,2003.4
[2]龚云云.明式家具中的 “礼”.科教文汇,2008.2
篇1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信息数据也在经历着变革和创新。与此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时展变化,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具备感受性。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各种信息数据越来越多,数据种类也呈现复杂化。这些数据来源的多元性体现在很多的方面。电影、电视、广播、杂志等等很多方面,在人们的各种器官上均有体现。在这样的情况和基础下,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与电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功能渐渐趋向统一,人们开始迈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媒体时代,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是媒体人,同时,每一个公民都会成为信息的者、传播者、共享者、以及制造者,对于信息数据享有平等的权力。大学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自由的在网络上自己的信息和动态。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享受网络世界带给自己的一切。与此同时,人们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各样难以避免的伤害和攻击,从而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要充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科学的、合理的运用网络技术。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具备针对性。大数据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信息数据的数量比较庞大,具有无限性。网盘、云端等高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大数据的无限性提供了保障。我国的大学生在网民的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各种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对这些社交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在这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于网络实现政治也应该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品德的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各个高校中都应该积极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辨识程度,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加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使大学生可以更加科学的运用网络,避免了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现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分析网络数据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重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想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更加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发生一些变化,来更好地适应的大数据发展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注重点,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网络思想政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也是比较深刻的。通过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掌握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这样就能更好地进行网络思想教育,更加准确地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
分析大数据本质找到实想政治教育关键点。在这种网络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之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想法都会发生很多改变,也渐渐地了解到世界的本质,那就是很多的信息和数据组成了世界,信息数据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很多的事情。另外,在这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与时俱进,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也要结合时展,对教育的目标和本质进行研究和分析,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对于大数据时代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要进行克服,保证网络思想政治的有效开展。
量化分析更新教学模式。量化分析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对于教学模式和手段的研究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制约,定量研究的结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直接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通常都是人们的思想方面,这也就要求研究要具有变化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