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19:4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游山西村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游山西村古诗

篇1

关键词:古典诗词;小学语文;课堂增色

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时,倘若我们能够引导、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诵读、吟咏、品鉴或二度创作,学生就可以从中获得最真切的情美、景美、形象美等审美体验,就可以拉近与古代诗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就可以顺利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在远古远逝的诗人美丽灵魂中接受美好品格、美好情操的陶冶,在远古远逝的诗人描绘的美丽风光、塑造的美好形象、抒写的美好情感、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获得诸多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为我们构建精彩的小学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一、美视美听,吟诵华章

鉴于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古典诗词是合乐歌咏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的音乐作品之缘故,也鉴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缘故,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情景进行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在仔细聆听、高声诵读、细读深品中逐步掌握诵读、品鉴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等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诸多美学特质的能力与水平。

比如,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下载的古诗配乐朗诵的陆游《游山西村》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当学生在视听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品味这首古典诗词的节奏、感悟这首古典诗词的音韵、旋律等美学特质后,再引导学生明白:中国的古典诗词均具有鲜明的节奏与严格的韵律。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诗,每句话七个字共四个朗读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古典诗词的韵脚为第二和第四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豚”和“村”。其中,古典诗词第一句句末一字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比如,《游山西村》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浑”是入韵的,与“豚”“村”一样押的是“un”韵。为了强化学生对《游山西村》节奏美、音韵美的感知与体味,我再次播放了陆游的《游山西村》配乐朗诵音画视频供学生观摩学习。结果在《游山西村》配乐朗诵音画视频中名家激情导读的感染下,教室里响起了全班学生抑扬顿挫诵读《游山西村》的朗朗书声。不用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诵读的行列中了。

二、品鉴意境,再度创作

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外界景物融合而成的、用文字符号描绘出来的生动画面。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通过运用凝练精美的文笔,紧扣文题“游”字铺展,不仅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画,还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时因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而迷路的感受刻画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只要我们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与《游山西村》内容相匹配的、表现农村迷人田园风光的PPT幻灯片,学生就可以在这充满恬淡、闲适、美丽的田园风光视听盛宴中品鉴到作者在诗歌中描绘的田园风情,还可以在此鉴赏过程中体味蕴含于其中的浓浓诗意美。

比如,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将诗中所营造的山西村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画面制成精美的PPT并配上班得瑞的轻音乐《寂静山林》为背景音乐。当学生听读完配音朗诵《游山西村》后,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PPT播放给学生鉴赏,并引导学生边视听边吟咏课这首诗。之后,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或者富有激情的画笔重现陆游《游山西村》中描绘的画面,并将其再创作作品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于文笔或绘画特别优秀者,我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纵横勾连,拓展视野

纵横勾连就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依据课堂阅读文本的题材、文题、内容、作者、风格、意境等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在比较阅读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堂阅读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扩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范畴,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水平与能力。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山水田园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之与陆游的爱国主义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其主题的不同;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名篇《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两首诗营造的田园山水意境有何异同,诗中所刻画的农家主人公对待客人的态度有何异同,诗歌的艺术构思有何异同。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二者各阐述了怎样的哲理,这些哲理对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的健康发展有哪些启发作用等。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比较鉴赏,学生会有效加深对陆游《游山西村》的形式、内容、主题、意境、哲理等的理解与感悟。

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我进行了尝试。

【题目】《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内容旨在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用心思考、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学习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腊浑豚莫腊浑疑)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宋]苏轼

[宋]陆游

横看成岭侧成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

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后习题:

1.我要把这两首诗背下来,还要默写《题西林壁》。

2.我懂得了下面诗句的意思,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设计意图】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活动作业是必要的。然而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自主完成作业,完全是在老师的监督、家长逼迫下才勉强为之,应付了事。对他们而言,作业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负累。造成这一不良现象,主要是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广泛性、探究性的作用。同时长期机械抄记、单调乏味的作业,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制约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的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到语文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语文。

【实施策略】在作业的设计中我进行了大致分类。优秀生:生1:我想整理跟这两首古诗所说明的道理有关的例子。生2:我要编个故事。生3:我要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一句话。中等生:生4:我打算把这两首古诗的意思说一说,并把其中蕴含的道理写下来。生5:我现在知道,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生6:我想根据这两首古诗的内容画一画。后进生:生7:我打算抄写这两首古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生8:我想收集这两位诗人(苏轼、陆游)其他的诗来吟诵……学生在完成自己设计的一份喜欢、力所能及的作业的基础上,再选择其他同学设计的、自己也感兴趣的作业。数量可以自由选择(多选不限),作业量不作具体规定。这样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可以让优秀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能吃多少吃多少”。

篇3

一、变抽象为形象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将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很快理解诗歌的内容,使枯燥的古诗文课堂轻松起来。在《爱莲说》一课的教学中,文中写了、莲、牡丹三种花,他们分别代表陶渊明式的花中隐士、追求名利的富贵者和像周敦颐一样的君子。可是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农村,不大认识这些花,对这三类花的形态颜色只能空想,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真正理解了作者笔下的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诗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飘香的季节里,听着成片的蛙鸣声,让人感到它们也在交流丰收的喜悦。可如今的生活环境连条小河都难以找到更不用说听到蛙声了。我运用多媒体音频和图片资料,明月、喜鹊、鸣蝉、稻花、蛙声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和耳边,如同把学生带回到江南山村的夏夜,沉醉其中,其义自现。

二、营造氛围,进入情境

在《醉翁亭记》一课教学中,为了营造一种古典美的意境,我在范读课文时,配乐《高山流水》,当我读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时,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竟不约而同的跟读起来,最后达到了我们师生共读的效果,显然学生的兴趣来了,接下来的课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轻松愉悦的交流中,我与学生都收获满满。

篇4

人物谜语(片段) 作者:小宇

甲:咱们玩猜谜语的游戏吧。

乙:好啊!你说猜什么?

甲:猜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

乙:这样能复习语文知识。好,你说怎么猜?

甲:我说一个谜语,猜课文里出现过的作者;你再说一个谜语,猜课文中的人物。

乙:好,谁先说?

甲:我先说。听这个:“旧房子”。

乙:我猜不着,是谁呀?

甲:老舍。

乙:噢!《猫》《草原》等课文的作者。为什么是老舍呢?

甲:“老”的一种意思就是“旧”,“舍”读作“shè”时的一种意思就是“房子”,所以“旧房子”是“老舍”。

乙:不错。听我的:“天空中乌云密布”。

甲:这是……

乙:雨来。

甲:课文《小英雄雨来》的主人公。为什么是雨来呢?

乙:你看天空乌云密布,不就是大雨就要来了吗?

……

甲:好。听这个:“外边黑”。

乙:这是谁呀?

甲:李白。

乙:噢,里(李)边白呀,唁!

用猜谜语的方法复习课文的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真是寓教于乐,而且在相声的结尾小宇还用谐音的方法抖出了一个笑料,很有意思。

文题对联(片段) 作者:小岩

乙:今天咱俩玩一回文字游戏好不好?

甲:什么文字游戏?

乙:用语文课文的题目对对联。

甲:这是我的拿手好戏。谁出上联?

乙:我出上联。

甲:我对下联。

乙:好,我这上联是《北京》。

甲:我对《长城》。

乙:对得上吗?

甲:《长城》在《北京》嘛!

乙:听这个:《欢庆》。

甲:我对《掌声》。

乙:这对得上吗?

甲:《欢庆》了,不就响起《掌声》了吗?

乙:《三个儿子》《爬天都峰》。

甲:两个文题放在一起。它们之间还有点儿联系,好!

乙:别光说好,你对下联。

甲:我对……《两只鸟蛋》《游山西村》。

乙:没听说过!

用课文的题目对对子,真有创意。除去一个文题对一个文题,在相声结尾小岩还设计了“乙”把两个有联系的文题放在一起让“甲”来对,致使“甲”把两个没有关联的题目拼凑在了一起,闹出了笑话。

王之涣与《登黄鹤楼》(片段) 作者:小雪

乙: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诗。

甲:我也喜欢中国的古诗,而且凡是中国的古诗我都会背诵。

乙:好,你给大家背诵一遍《登鹳雀楼》这首诗。

甲:没问题。(郑重其事地)白日依山尽。

乙:好。

甲:黄河入海流。

乙:不错。

甲:要吃涮海鲜,请您上二楼。

小雪的这个相声片断只用了几句话就把“甲”这个只会说大话,不会背古诗的人物形象勾画了出来,语言生动简练。

对名句(片段) 作者:小华

乙:我国古代有许多名句一直流传至今,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甲:你说得对。我就喜欢古代的名句,而且都会背诵。

乙:我看这位有点儿吹牛。那我说几个名句的前半部分,你能对出后半部分吗?

甲:没问题,你说吧。

乙:听这个,“有则改之”。

甲:“有则改之……”唉,“有则改之,也是好同志”。意思就是:有错误改了,也是个好同志。

乙:不对。原句应该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你呀,别吹牛了,根本就不会。

小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乱对名句、爱吹牛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甲”对错了名句还企图遮掩,胡乱解释和修改,真是好笑。

集“游”令“天字十一号令”

1.试着写一个相声小段。

篇5

【关键词】意境;想象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选入小学教材的浅近古诗,更是传诵千古而富含教育资源的佳作。古诗词的教学便也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跳跃的音符,在小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熟读成诵、理解大意”水平,更需要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激发想象以感知意象、感悟意境而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唯此才能符合中国文化“重经验、尚感悟、趋向反省内求”的特色,才能有效实现关于“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教学诉求。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诗之“韵”,走进那四句话背后的广阔天地?我想实现这一目标的极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营造课堂教学的意境之美,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意境。

一、 品析――张弛有度

引导学生读懂诗句,品词析句不仅可以理解古诗的内容,进入诗的境界,还有助于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

(1)解字面之意。小语教材中选用的古诗,或抒情、或状物、或议论,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读懂诗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不理解“接天”、“映日”,如何感受一望无际的湖面,被碧绿的荷叶遮得严严实实,在阳光的照射下,荷花分外红艳的西湖美景。

(2)抓诗词之眼。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全诗的诗眼,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扣住诗词本身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诗句的美,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有同学说山的重重叠叠,水的弯弯曲曲;有同学说“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还有同学说“暗”修饰柳,“明”修饰花,明暗相映、色彩艳丽……扣住这些关键词语来把握全诗,学生就不难理解诗的内容了。

二、想象――连象成画

作家冯骥才曾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然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要根据诗词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从而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

如《游园不值》一诗,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一枝红杏”入手,合理想象“满园”的“春色”。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既扣住了诗句本身,又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又如《江雪》一诗,学生根据诗的大意闭上眼睛想象意境:高高的群山,长长的小路,无边的江水就在学生脑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漫天飞雪的江面”、“渔人孤舟独钓”的情景整首诗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脑中,个中情味,就会越来越浓。

想象,载着学生的思绪感悟了诗词意境的艺术美。通往诗词意境的旅途上,必须给学生一个足以帮助他们到达目的地的载体,读而悟,悟再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明“意”入“境”,合理地运用想象。

三、画演――感悟意境

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数语,道出了“诗画相通”的“玄机”。所以,古诗有可能“画演”。所谓“画演古诗”,就是读者以绘画的方式,演绎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悟。

小学生画演古诗,不在乎画出什么水平的图画,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笔我一划的建议与争议中,交流共享古诗学习成果,促进对古诗意境的进一步感悟。如在教完《江南春》后,就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辽阔的江南,青山绿树,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只要学生试图以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把意象的大意表达出来,怎么画、画得怎样都是无关紧要的。该关注的是:是否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特别是富有个性的感悟。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好的古诗教学,更能给人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令学生回味不尽、余音绕梁,更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汪裕雄著《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林弗尧主编《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不同,比较侧重于说理。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忆当年与弟弟进京应举时路过渑池县,借宿寺庙内,在寺壁题诗的往事。诗中前四句以雪泥鸿爪为喻,说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由于世途坎坷,沧海桑田,变幻多故,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这样的诗乍一读来并不觉得是说理,但是仔细体会一下,就会感到其中寓有很深刻的道理。

注重“理趣”虽是宋诗的重要特点,但它的渊源却是很早的。像陶渊明、谢灵运这样有成就的诗人,也常在诗中表现“玄旨”,却并不影响他们诗作的艺术水平。比如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末尾四句全写“玄理”:“虑淡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但这是诗人从对傍晚的山水风光中感受和体会到的,它和“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这样优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一诗时所说:“理语入诗,而不觉其腐,全在骨高。”所谓“腐”即指坠入“理障”,即说理诗违背了艺术特殊规律、丧失了审美特性;而“骨高”正指有“理趣”。

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融的境界。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怎样才能使诗歌虽以说理为主,而又不违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呢?这就要使诗歌中的理和趣相统一,达到水融的境界。所谓“趣”是针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而说的,要求诗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在宋诗中,有一些完全是写景诗或抒情诗,但其中往往也含有说理的成分,并且由于其寓理深刻又具有理趣,所以成为全诗的“警策”之语。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写道: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全诗来说,这是一首游记般的描写农村风光的诗歌。可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是实景描绘,却又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由于这两句诗的深刻的哲理内容,使这首诗也被传诵千古了。又比如苏轼的《惠崇》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篇7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初中;策略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题型是中考语文必考的题型,对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的考查中,让学生掌握相关文言文诵读技巧。利用识别通假字、分析句子结构、文章感彩、重点字词标记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现阶段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学文言文的过程是一个双痛苦的过程,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程度如看天书,学生学得很痛苦;教师苦口婆心的教授,最后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其解。学生逐渐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心理,这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针对这一现象,首先,语文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发挥自身的诱导职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阅读文言文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素质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学生在长期阅读生涯中,对语言文字产生的一种感悟能力,拥有好的语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通篇阅读、多次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前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可分三步走:

(1)随时翻看字典,遇到难懂的词语边查边理解;

(2)边阅读边思考;

(3)遇到不懂的字词及时标记。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行合一的能力就变得简单多了。

三、诵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的诵读可以仿照古诗词的诵读进行,现阶段初中古诗主要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等类型。五绝和五律的朗读节奏可以分为两个音节,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园田居其三》)另外,还有“二、一、二”式的,如“夕露/沾/我衣”(同上),这样划分是因为诗句中间出现了动词,与后面的构成了动宾结构。另一种是“二、二、一”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里所说的“一”主要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补充说明。

七绝和七律诗句朗读节奏可分为“二、二、三”式和“四、三”式。如“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谁家/春燕/啄新泥”(同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这种划分主要依据诗句意思的连贯性和成语的连读上。

文言文的诵读最普遍的是按照节奏划分,在诵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按照节奏三个字划分,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意思也很容易读懂。

诵读还可以根据句中副词、连词来进行划分。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

师表》)

在初中教材中有些文言文比较特殊,文中四字句比较多,而且句式整齐,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这时应当按“二、二”式划分节奏。

四、科学背诵记忆

课本中有很多文言文是要求背诵的,大多数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反复记忆,枯燥、乏味的背诵过程真是为难了学生,背过之后,隔一段时间再次提问,又忘记。如何让学生高效、快速记忆文言文,将学生的记忆周期延长,一直是语文教育者研究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学中,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圈起来,用字典查阅、跟学生讨论,或者向老师求教,做到能够通篇理解文言文。背诵过程中,结合句义背诵,势必事半功倍。

2.理清词语顺序

在文言文中有好多特殊句式,包含倒装句式、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等。W生刚接触这些句式的时候,由于这些句式与现代文的句式顺序不一样,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在解析这些特殊句式的时候,应当让学生重点标记,弄清其顺序后再背诵就简单

多了。

3.划分段落层次

背诵的时候应层次分明,有条理、有顺序地去背诵、去记忆。将文言文根据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忆,根据描绘景色的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循序记忆。一步一个台阶,层层记忆,有连贯性地将文章背诵下来。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方式有多种多样,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诵读上的困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助力学生中考,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28-02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而且可以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锐度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学习篇目和背诵内容,并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上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等教学建议。

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古诗词分类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去领略古诗文的文化美,感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

二、小学古诗词内容分类及特点

小学古诗词选编以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标准,时代从春秋到清代,体裁丰富,题材多样,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韵律和谐优美,富有传承性和趣味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2002)共选古诗词64首,诗作58首,词作5首,元曲1首[2]。以题材为标准,小学古诗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咏物诗词

咏物诗词即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诗词。此类诗词共有11首:王维《画》; 骆宾王《咏鹅》;唐寅《画鸡》;白居易《草》;贺知章《咏柳》;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夜喜雨》;李贺《马诗》;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咏物诗词的特点是借物咏人,通过事物的特征来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借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2、写景诗词

写景诗词即以景物为主的诗词,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此类诗词有17首:邵雍《一去二三里》;孟浩然《春晓》;杨万里《小池》;苏轼《赠刘景文》;杜牧《山行》;北朝民歌《敕勒歌》;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绝句》;叶绍翁《夜书所见》;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陆游《游山西村》;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诗经・采薇》;白朴《天净沙・秋》;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写景诗词的特点借物抒情和写景言志,以景物寄托诗人的情感。

3、抒情诗词

抒情诗词就是抒发诗人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词。此类诗词有15首:李白《静夜思》;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游子吟》;李白《独坐敬亭山》;林杰《乞巧》;李商隐《嫦娥》 ;张籍《秋思》;纳兰性德《长相思》;刘禹锡《浪淘沙》;王安石《元日》;曹植《七步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龚自珍《己亥杂诗》。抒情诗词的特点是不具体描写事物而是集中抒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送别诗词

送别诗词,是诗人所写离别感情的作品。此类诗词共有 4首: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别诗词充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田园诗词

田园诗词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题材的诗歌。此类诗词共有15首:李绅《悯农》;高鼎《村居》;袁枚《所见》;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小儿垂钓》;孟浩然《过故人庄》;翁卷《乡村四月》;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渔歌子》;吕岩《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维《鸟鸣涧》;苏轼《浣溪沙》。田园诗词的特点是自然朴实。

6、行旅诗词

行旅诗词是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各种感慨。此类诗词共有2首:李白《望天门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行旅诗词浅显易懂,感情真挚,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希冀。

小学古诗词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于其精炼含蓄,富有韵律的语言特色。古诗词可以用少的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在于用字准确、生动。同时,适当第使用典故,也可使作品内容丰盈。古诗词语言节奏鲜明,借助音节见的组合与诗句后的押韵表现了强烈的音韵节奏。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非常注重意象,诗人借助意象来表答自己我感情。意象形式简介却蕴含丰富。有时,同样的意象承担着不同诗人的情感。 第一,咏物、写景诗词的的意象多为自然意象。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1、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

小学古诗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占主导,教师主要考察学生背诵默写能力;教师讲解忽略意象作用;讲解中实词词义,轻视语句感悟。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不高,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则上课疲于应付,无法深入讲解。

总体来看,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

2、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建议

不同的分类表明了不同内容的侧重点与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不同类别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配合讲解,例如分角色扮演,引入音乐,营造意境,分享故事,提升理解等。不管在何种方法下,教学需注意两大问题。

第一,深入理解,扩展延伸,提升教师古诗词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修养,掌握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的话语进行教学表述,采取

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明确目的,重视教学内容连续性[3],帮助学生以学固旧,以旧促新。以联系的观点来串联新旧知识,通过复习已获得的基础知识来降低新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小学古诗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 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篇9

针对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强调记忆与默写,忽视整体感知、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的挖掘的现状,提出了注重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爱国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爱国教育

1审美教育

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自觉养成和锻炼发现美的能力。关注并挖掘古典诗歌中的美学成分,使学生充分感知其中醇厚的美学气息,使古诗教学成为审美教育的一块芳草地。第一,自然美。古诗词中具有大量自然景物的佳作,特别是山水诗是用诗的语言组建的自然风景画,它是画面斑斓的语言艺术,给人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带来了春光之美。第二,生活美。田园诗大多是描绘农家风光和田间生活的,它的情感基调一般是欢快的、温馨的、朴实的。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在当今网络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感悟古人和谐的生活画面更具教育意义。第三,哲理美。这类诗重在明理,通过一件事、一处景触发作者哲理的思索,从而道出一个千古不破的真理。如《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巧妙地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及换位思考的道理。《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示着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扑朔迷离,出路何在的困惑之感。但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第四,文字美。语言的高度凝练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关键字的使用是不少古诗的点睛之笔。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并没有直接对花草山水描写,而是通过“红”和“绿”两个字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迷人醉人。

2情感教育

诗词是古人抒感,表达理想的平台,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中的情感教育是学生去除浮躁、感受宁静,认知生命价值、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第一,亲情教育。感恩父母是人性的基本情感,在教授《游子吟》这首诗时,可以借助多媒体配乐播放,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领悟了诗人的情感。学生入诗境,动真情,想到母亲的辛苦与操劳。第二,友情教育。孔子也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是送别还是相遇,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交情。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这些诗词表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或是对远行者的慰藉、或是对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问候、亦或是老友相遇时的人生感慨。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普遍情感缺失的情况下,友情的教育弥足珍贵。第三,乡情教育。乡情流淌在古诗中是一种对家乡永恒的依恋,古人由于交通的不便、路途的遥远,长期在外无法与亲人相见,思乡之情往往油然而生。如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

3爱国教育

拿破仑曾说过,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仅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第一,保家卫国教育。在学习《十月十四日风雨大作》、《示儿》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的爱国情怀是何等执着、强烈、真挚。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出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豪迈气概。第二,热爱国家教育。古诗词中有不少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应挖掘其中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中表现的祖国山河的壮美,并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方面描写了自然风光的雄伟,另一方面叶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结

小学古诗词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自然的欣赏、人文情感的丰富和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4-9.

[2]施丽.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5,(8):81-83.

[3]张敏.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2,(3):76-77.

[4]李生明.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海教育,2014,(9):51.

[5]姚忠保.古典诗词中爱国主义主题思想的教育研究[J].语文建设,2014,(8):10-11.

篇10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