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3 21: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辛弃疾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13-02

一、辛词继承陶诗的排忧适性意识

排忧适性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有着大体相同的思想历程。他们青少年时代奋发向上,至君尧曛舜,为民造福;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作为,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现实挫钝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的锋刃,到了壮年或晚年,希望隐退,于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强烈地表现出一股浓重的排忧适性意识。

公元4世纪的陶渊明与公元十二三世纪之间的辛弃疾相隔八百多年,但他们的排忧适性意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敏锐地感受了时代的重压之后,潜心追慕山水田园的恬适,在对大自然的美的享受中陶醉,从而使自己在现实中受创伤的心灵得到慰藉。陶渊明与辛弃疾的时代相距很远,个性与生活遭遇的差别也很大,但他们之间有一种隐藏的神交,有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笼罩着他们。

魏晋文坛,兴起了一种对自然山水的新的感受,陶渊明的诗,是这种思潮的一种突出的表现,他诗呈现出一种平易冲淡的自然主义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用坡的话说。这是“景与意会”。“陶公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这完全是追求一种悠然忘情的闲趣,寄寓作者的自然幽逸的心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其一),描绘了农村幽静、淳朴的生活环境,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将田园风光写得栩栩如生,诗意昂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归田园后欢快愉悦的情绪。农村的清淡自然的景色,使陶渊明适意写心,恬静安闲。“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研究陶诗的学者认为这“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从而突现出诗人顺应自然界万物所归的和谐心境。

辛弃疾与陶渊明相比,他接受排忧适性意识的思想历程,比陶渊明更为复杂,思想斗争更为强烈。辛弃疾早年功名事业的意念极为强烈,所处的抗金时代环境也与处于和平环境的陶渊明不同,他学陶诗而作的词篇,笔下固然也有绮丽的山水和恬适的农村自然风光,但这些自然风物,往往呈现着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陶渊明笔下的山水风光,更多的是静态的、简朴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辛弃疾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情感,虽然寄情于幽静的山水之中,但感情深处无法宁静。像他所写的《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词,把自己灵魂深处的躁动裸地呈现出来:“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怅曰幕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辛弃疾笔下的自然景色,即使是松月石泉,也是动态的,这与陶渊明静态的自然描写不相同。“脉脉石泉逗山脚”,一个逗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泉的跃动,在“晨猿夜鹤“的静夜晨思中,他的思绪却像海潮一样翻滚,于是便“寻思前事错”了,在“长歌自深酌”中,周围的景物也反衬他心情的不宁静。“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陶渊明的东篱菊是静态的,辛弃疾的黄菊是动态的,是在西风之中喷出能让人引起神思的香味来的。

二、辛弃疾从知陶转而论陶、学陶

辛弃疾是“不薄今人爱古人”的人,正因为“转益多师”,故能成其大,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闲居农村近二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写下了不少景仰和追慕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是他念念不忘的古人之一。在六百余首辛词中,提到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诗的,就有七十余首,几乎占了全部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见,辛弃疾对陶渊明是何等敬慕了。辛弃疾不止一次地说:“待学渊明。”《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曰:“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看来他是有意把陶渊明当成自己的榜样。他说:“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重九席上》)又说:“倾白酒,浇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鹧鸪天・重九席上作》)他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认为陶渊明不仅具有诸葛亮的风流,甚至超过诸葛亮的风流。他说:“岁晚凄其无葛亮,惟有黄花入手。”(把酒长亭说)

但岂止是知己而己!他又说:“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上我,赋此骂之》)而且,他也真个学起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来了:“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在学效渊明爱好的同时,进一步如渊明般赏品事物:“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满江红・我对君候》于庆元二三年,稼轩五十七或五十八岁)。他不懈地学习陶渊明的思想情操:“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何人收拾,干载风味此山中。”(《水调歌头・赋松菊堂》)“道如今,吾亦爱吾庐,多松菊。”(《水调歌头》老子平生)辛弃疾中年百罢官以后,在上饶营建带湖楼居,当谓“人生在勤,当力田为先。”(《宋史・辛弃疾传》)于是以稼轩给新居命名,并自称稼轩居士,这也是稼轩学陶的结果。

陶渊明的许多言论,也为辛弃疾所学所用,比如陶渊明的《劝农》诗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移居》诗云:“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杂诗》其八又云:“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这些都成了稼轩所说的“人在所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注脚。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籽。”稼轩就据此在带湖新居田边立“植杖亭”。稼轩五十七岁时,徒居铅山县期恩市瓜山之下,曾在别墅中筑堂,以陶渊明《停云》诗命名为“停云堂”并辟开一条“停云竹径”。在闲居农村期间,稼轩学渊明的喝酒、赏月、吟诗、抚琴,他的居处真是“种柳已成陶令宅”了,俨然以“五柳先生”自居。

难道这就是稼轩心目中的“吾师”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稼轩哪里是真正识得渊明啊!在稼轩之前,人们多把陶渊明看作“隐士”,如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许多人看来,陶渊明完全是一个不染尘俗、超然物外的“浑身静穆”的隐逸之士,稼轩独具慧眼,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个方面。在稼轩眼中,陶渊明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豪杰。

三、陶诗对辛词的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陶诗恬淡而豪放的风格对农村田园山水的描绘,对辛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着力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诗人,而辛弃疾是第一个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人。陶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辛词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山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田,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陶渊明说“悠然”,俨然隐士,辛弃疾说“闲看”,简直闲汉。看似境与心会,闲适自得,但二人果真静意闲吗?其实不然,他们各有一段“心事”在。陶的心事姑且不表,稼轩的心事不妨试探一下:稼轩罢官闲居,已极无聊,这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香万里如虎”的老英雄,现在却闲愁最苦,于是就“检校山园”,于静处闲看“偷儿”行动。这止是极度苦闷的表现。他愈是说的淡,他的愁就愈显得深。

由于稼轩功名心未死,深有待时而起的东山之志,所以即使学陶赏山悦水,也不忘叙说功名未成、壮志难酬之意。“休更叹、旧时青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邓禹笑人来,长寂寞。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满江红・绝代佳人》于淳熙十六年,稼轩五十岁)。这时的他,只是随着所处位置的变化,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状态,使心理得到平衡。学效陶渊明,试图以其生活方式生活哲学为己释怀,也只是借以舒缓雄心受阻之郁、平衡心理矛盾之苦的一种方式。对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隐居甘苦,辛弃疾心神领会,但并不心甘情愿。辛词以淡语说浓愁,陶诗以悠然之态掩盖满腹心事,“吾侪心事”,只有陶、辛可以心领神会。此中真意,含而不露,让读者自己领会。语浅而意深,言尽意不尽,这里看来,陶诗、辛词真可谓异曲同工了。

辛弃疾也像陶渊明一样,过了二十多年的农村闲居生活,使他和农村产生了较深的感情,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表面看来,辛弃疾那么喜爱自然山水,“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归隐时,“百鸟相迎,相怜相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他和它们相处的是那么和谐友好,“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与它们互诉衷肠。但稼轩真的甘于退隐闲居吗?不!一向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他是最大志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莆赋状词以寄之》)但他的志难酬,一腔盅愤,无处发泄,情郁于中,不能自已,发为吟咏,自然是慷慨悲壮的声音,这就形成了辛词雄奇幽怨、摧刚为柔的独特艺术风格,再加上词这种长短参差的艺术形式,更适宜于稼轩抒发那种纵横激荡的感情。在就是辛弃疾不同陶渊明的地方,也是辛词不同于陶诗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孙崇恩,刘德仕,李福仁.辛弃疾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

篇2

22世纪的汽车可不像以前那样污染空气,而是用太阳能充当汽油和电。

汽车可以变成飞机。这样,它就可以在公路堵塞时飞越马路。汽车还可以变成潜艇,这样就可以在大海中像“海底两万里”中的尼莫船长一样自大海中航行。汽车还可以吸附在楼面上,再也不用为车库少而发愁了。

对了,忘了介绍一下我啦!我就是创造这种汽车的发明者——刘硕,也是此汽车公司的总经理。有人想花100亿元来买我的专利?休想!这可是我创造出来的无价之宝!

山东省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三年级:四一班的小刘硕

篇3

当前石油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滞后.目前,我国很多石油企业依然存在计划经济的痕迹,单一的传统的经验式统计工作难以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竞争形势,缺乏创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方法。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随着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依然采用过时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经济损失。

二、办公信息化还未完全实现。很多石油企业的办公信息化还正处于初步建设阶段,统计工作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还远未实现。很多统计工作还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发的软件来完成机械的填空式汇总,缺乏结合企业自身特征的创新。

三、缺乏目标和管理模式的统一性。我国石油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都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坚持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比如工资没有统一标准,缺乏专职核算人员,财务状况较为混乱。

四、管理层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重视。稳生产、保增长成为石油企业工作的重心。由于管理阶层对财务管理系统的不创新、不重视,使我国很多的石油企业缺乏一套完整高效的财务管理体制,主要体现的问题是分工不明确,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

石油企业统计工作创新体系的建立

一、建立新型统计工作观念。随着我国石油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石油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转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统计观念,尽快适应新时期现代统计工作为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时代要求。

转变观念是转变工作方式最为有效的办法之一。一项工作能够科学有序进行前提是有先进的工作观念作为指导。所以,有效实现石油企业统计工作观念的转变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统计工作观念的转变从外部来讲,需要统计工作人员能够积累国际先进统计经验、洞悉新型统计工作方法。从内部来讲,需要管理层的支持,也需要企业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同时,还需要企业逐步建立高标准、高素质的统计工作人才,努力实现石油企业统计工作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模式。

二、建立系统化统计指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已经发生的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规模上的而是深度的质上的改变。每个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同,原有的缺乏系统性的统计工作表已经无法满足石油企业的发展需求。建立石油企业系统化的统计指标迫在眉睫。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料选取的广泛性。统计资料的广泛性是指,在做统计工作选取的资料时,必须涵盖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甚至于包括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等细微问题,古人云“千里堤坝,毁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统计指标要具有可变性。企业的统计指标要与市场显示数据一致,要保证统计数据能够第一时间反应市场上的各种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把控与传达。这就需要具有可变性的统计指标,统计指标要根据企业的不断发展进行及时的更新,确保企业统计指标的最优化。企业统计指标的可变性是由企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于企业统计工作的不同要求决定的。

三、统计工作标准建立和规范化管理。统计工作标准的建立和规范化管理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是衡量一项工作的指标性文本。统计工作的标准涉及依据资料的正确与否,及时性、有效性,没有一个标准,财务工作必然会陷入混乱。有了标准还需要规范化管理,需要管理层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建立健全企业统计工作的体系化建设。统计工作设计多个部门的配合,这就需要负责统计工作的管理层能够有效协调各个部门,积极配合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需要将规范化管理落实为内部的制度建设,能够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奖惩有据可依。

四、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时刻都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干扰,如何搜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对于统计工作至关重要。那么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应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这就需要统计工作人员能够有效整合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需要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不断的创新。只有明确统计工作的目标,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才能提供具有实效的市场信息。

篇4

【关键词】新时期;成本会计;创新

现代的成本会计在传统成本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逐渐的形成自身的体系,不仅仅反映出资产和价值的不断变化,同时对企业的各项决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特点

在进行现代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中,时代性的特点较为突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自身的改革,以便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行一定的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法制性的特征是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法制性对成本会计的作用可以直接的对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系统性是针对整个会计的系统来讲的,系统性主要是指整个会计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单独进行核算,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进行作业。

二、新经济对企业成本会计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电子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企业的知识作为无形的资产,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才能在经济的发展中不断的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进行知识产权和商务成本的计算,对成本的核算范围进行一定的扩展,改变传统的计算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生产规模是不断的发生变化的,由大规模的粗放型的生产环境向小批量的高精尖技术发展。这样的生产背景下企业的成本结构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到技术和生产规模的影响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已经不能仅仅对产品的正常消耗进行精确的计算,需要对其结构和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知识经济下,产品的生产以自动化为主要的方式,将先进的生产线取代人工和传统的设备。会计活动主要是依靠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与传统的纸质的会计核算方式具有较大的不同,实现整个商务化的运作。在新型的电子商务的环境下,新型的交易形式不断的出现,在数据的存储加工过程和传输方面都经历了一定的更新,因此为了适应新型的经济发展需要,对成本会计和核算的方法进行新的调整。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成本会计

在经济不断的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不断的开放的,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下,如何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是进行企业经营的关键。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既有国内市场的压力,国外市场的压力同样存在。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发展中,应该将资源的配置和成本的计算进行不断的革新,充分的依赖企业成本会计进行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资源消耗是根据企业的资源需求量来决定的,这样才能将成本进行永久性的降低。成本会计的管理是一个长效的机制,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可以将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进行及时的反映,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新型制度的建立对企业成本的影响

在现代的企业制度下,主要的方式是以市场为前提进行发展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规范和完善企业的制度,形成有限责任为核心的制度,适应现阶段企业科学管理和规范制度的要求。在现代的企业制度下,企业应该建立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相对较为合理的企业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进行一定的了解,建立新型的会计管理标准和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对成本会计的原则、方法以及凭证和账簿的模式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整理,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归纳和改进,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创新成本会计的方法

(一)对思路进行创新

在进行现代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经济的活动进行一定的了解,相较于传统的降低成本来获得企业利润的方式,新型的利润增长方式已经出现,并不断的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片面的降低成本反而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因此,在进行成本会计的工作中需要将传统的观点进行一定的改进,树立先进的成本理念,引导企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和经营。只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员工才能在成本的核算中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一定的培养,适当的结合相关的成功会计模式和会计理念,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进行考虑,综合企业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的核算。

(二)成本会计的核算范围进行扩大

在进行企业的成本核算中,需要适当的扩大企业的核算范围,将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大,保证企业的发展和会计的核算相一致,核算的对象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真实的记录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向和经营产品的类型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和追踪,对企业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了解,组建专门的队伍对成本的计算进行明确的界定,将实际的核算范围进行确定,这样才能将企业的各项成本的核算规范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对成本的核算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

成本会计的核算是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的,其分配也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对各个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的成本进行核算。现在的市场经济主要是趋向于服务性的经济,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比率不断的增加。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需要将传统的核算方式进行一定的革新,对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阶段进行一定的分类,并依据不同的特征进行相应的归类,避免盲目的分类和计算错误的现象,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正常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成本会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一定的革新,不断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晓敏.试论新时期企业成本会计创新的思路[J].财经界(学术版),2012(04)

[2]张巍.试论新时期企业成本会计创新的思路[J].现代商业,2013(36)

[3]周荣民.新时期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创新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5)

篇5

新西兰作为坐落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国家,其世界一流教育体制在全球享有盛誉,特别是该国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我国进一步优化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进

英国学者Halstead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者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人们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的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1](P65)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新西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既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又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基础。

以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线的核心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形成时期。1840年2月,英国王室与毛利人之间签订了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促使新西兰建立了英国法律体系,确认了毛利人其土地和文化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这一条约文本虽然至今仍存在较多争议,却使新西兰教育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张力,受到殖民宗主国英国教育制度和本土毛利民族传习教育的双重影响。1877年,英属殖民地新西兰第一部教育法,规定实行免费、义务和世俗的教育,在宗教学校、毛利学校之外设立了公立学校,并且公立学校将宗教课列为必修课程。自1907年新西兰独立到二次大战期间,所有学校普遍实施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具有英国传统绅士风范和新西兰国家观念的公民,其中,毛利学校还注重传习毛利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特有的价值观。

价值相对主义影响下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导权向个体自我选择转移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受价值相对主义理论的影响,认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每个个体应根据自己的生存境遇与价值志趣,选择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生存方式。1986年新西兰国家课程委员会的大纲指出:道德价值是新西兰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基督精神建构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传统的基础,巫术则是毛利民族传统的基础,两者都相互作用于新西兰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全部态度和关系。1988年新西兰教育部了新课程方案,对价值观教育做了系统规定。其中,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促进文化认同感,三是促进平等;四是致力于教育的均衡和综合化;五是发展承担责任的能力。同时,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倡导七种核心价值观:一是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幸福;二是关心和分享;三是诚实;四是宽恕;五是同情心;六是坚忍不拔;七是自尊。

以基础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主动重构新西兰学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价值相对主义影响下的新西兰学校内核心价值观教育因强调个体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评判导致一定程度的失范和无序,新西兰教育部门和研究者开始全面反思并评判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重构指向及其途径。1993年,鉴于新西兰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新西兰基金会提议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基础价值观的教育。1996年,新西兰基金会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和家长对未来学生品质的期望,制定了一项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并明确提出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2007年,新西兰教育部了新课程实施方案,推进基础价值观教育,并详细解释了基础价值观的每个要点。例如,“创新”为“保持好奇心,批判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的思维”,“生态可持续性”被定义为“保持对环境和谐的关心,诚实而有责任心”。[2](P32)同时,新课程实施方案强调必须将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幸福、关心和分享、诚实、宽恕、同情心、坚忍不拔、自尊等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各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判断能力,鼓励他们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亦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价值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2011年,新西兰《国家安全体系报告》将“捍卫价值观”列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使其提升到与民主体制、公共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新西兰基础价值观教育是对价值相对主义的深刻反思,它建立在四个理论前提之上:一是生活中存在一些绝对的价值规范,它不会因人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偷盗、欺骗、撒谎等行为是错误的;二是存在一些基础的价值观念,指导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三是对于个体出于某种理由而表现出的相应行为,可以做出基本的对错评判;四是人并不是生来就有理智与道德上的是非对错之分,如果任其好恶去行动的话,那人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而有些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基础价值观教育目的就在于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美德,同时,努力保证个体的行为不至于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二、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理

新西兰自建国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来,虽然在价值观教育的行为主体认识上曾经有过变化和转移,但是其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群、多种社会形态、多种宗教生活并存的移民国家,其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国家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和谐、国民素质教育的较高美誉度,无一不在证明着新西兰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实用性。具体而言,新西兰的价值观教育确立了一种连续、普遍和广泛适用的价值观念,既适用于个体生活,又适用于社会生活;既适用于家庭教育,又适用于学校教育,其实现途径和方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设计与本国国情充分有机结合,在平等与包容中构建分层有序的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西兰人在建国之初,就在《威坦哲条约》(即1840年英国与毛利人族长签订的共处和约)中明确指出:致力于通过新西兰的双重文化传统来履行《威坦哲条约》中对道德教育的规定。1986年国家课程委员会的大纲进一步明确规定:“道德价值是新西兰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基督精神建构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传统的基础,巫术则是毛利民族传统的基础,两者都相互作用于新西兰社会生活和人民的全部态度和关系。”[3](P14)根据以上精神,新西兰所有小学都可进行这两种文化教育,可采用两种不同教学语言,传授相应价值观,不因某类特殊人群的价值观凌驾于其他价值观之上,尽可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学会包容他者、包容他人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多重价值观的认同往往也容易带来国家公民意识的认同混乱和削弱,因此,新西兰人在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级上做出明确而有序的规定:小学阶段的多元化传统价值观传授不适用于中学,根据新西兰教育法,中学是统一的,是没有教派性的,中学阶段的核心价值观传授必须回到基础价值观教育中来。

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生活化,充分考虑受众的可接受度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新西兰学校德育在几百年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战后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区传统受众的差异化教育需求,形成自身教育途径和方式多样化和生活化的主要特征。如在教育方式上古今融合、兼容并蓄,倡导多元化德育,既保留英国古典德育和毛利人德育的传统方式,同时又有现代色彩,吸收和融汇了环太平洋国家学校德育的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

在授课类型上宗教与德育合璧,保守与开放并存,从单纯宗教教育向世俗德育演变过程中,使宗教和世俗德育课共处,既开宗教课,又设现代德育课;有宗教教育的盲从保守性,又有大胆贴近生活创新开放的特点;既受宗主国影响,又顺应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大胆开放,吸收各种适合新西兰德育的新东西。在德育形式上活泼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儿童发展需要,许多读物和教科书图文并茂且又有很强的德育作用,深受儿童喜爱。新西兰重视学校德育,且不拘古老传统,不搞文化专制,倡导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多元化德育,兼容并蓄各种有益的理论和方法,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三是始终把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作为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新西兰政府指出,校长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应该在学校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他们应该成为落实基础价值观计划的带头人,对该计划的实施应投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4](P75)同时,要坚持文学作品在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中的核心地位,因为文学作品不像单纯的道德说教,只是将一些道德观念强行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而是能以一种心灵交流的方式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情绪感染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要遵从三个主要教学原则:主动教育原则,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告诉学生这八项基础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设计具体场景来让学生理解这些价值观;后果教育原则,在教学前首先要向学生讲述相应的行为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后果,从内心接受法则对他们行为的约束性;三步决策原则,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学会在做每一项选择时,都要充分考虑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四是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生存能力提升有机结合。新西兰人认为,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不是一项单纯使个体获得生存能力的生存教育计划,但却是一切生存能力计划存在的基础。[5]因此,在新西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该类教育并不是简单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来体现,而是非常重视学校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定要把受众个体的生存能力和今后工作生活际遇和适应能力的提升作为一项基础性内容来传授。如在2007年的教学新大纲中专门在核心价值教育体系中划定了社会生存能力、数学、健康与幸福、创造性与审美能力等多个相互关联作用着的教育领域,作为新课程的结合点,并且鼓励教师和学校在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生存能力提高相结合的范围内,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学实践。[6]三、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经历了一些曲折,走过了一些弯路,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颇有参考价值。

首先,我国应进一步强调并突出认识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鉴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除学校外,目前我国出现了党政宣传部门、社区街道、各类培训机构等多重主体一起开展宣传教育的局面。这种多重主体共同推进,对于深入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因此导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层级关系不清楚,淡化了主次关系,屏蔽部分主体的特殊作用和功能。而从新西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相关教育实践得失情况看,无论社会可以给予个体多少有用的知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功能是绝对无法取代的。因此,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这一认识,必须进一步强调和强化。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和权威性必须坚持维护不动摇。新西兰政府把“捍卫价值观”列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旗帜鲜明地提出并要求把基础价值观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搞价值相对主义,也不能搞价值中立,必须旗帜鲜明地构建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基础性、主导性和权威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进步价值观的融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核心价值观导向,并将这种导向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负有责任,但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个人道德教育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道德教育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而社会核心价值观最终也要通过个体道德实践来体现。因此,我们要摒弃价值中立的做法,明确将公认的主流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要反对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主义,强调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按价值观行动。价值观教育是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必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篇6

同样是遭受经济危机,有的国家如希腊等积重难返,步履维艰;而美国却绝处逢生,欣欣向荣。这只能说明美国的经济已经具有了相当强大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后危机时代再现繁荣。那么美国经济重启的力量是什么?世界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兼具历史学家的宏大视角和地理学家的地域敏感度,在其著作《重启:后危机时代如何再现繁荣》中,回顾了前两次危机和变革时代的主要因素,指出每一种制度的失败、每一个商业模式的失败,都会吸引更新、更好的制度迅速进入,填补空白,重新崛起,其关键就是创新。他讲述了美国标志性的农场、城市和郊区是如何被建造和重建的,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出当前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点,并提供一个引领我们走向持续繁荣的新时代的框架。这本书发人深省,从中可以看到美国经济版图和地理版图的重塑趋势。

“重启”是指经济与社会秩序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或金融活动。重启时期是经济史上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都是伟大的时刻。一次真正的重启不仅会改变我们创新和生产的方式,还将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格局。重启需要有机的演进,新型创新的出现,新兴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就位,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逐渐成型,开始重塑经济版图。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供丰富的土壤,来成就这些转变,并加速其发展。政府并不是重启之中的主要动力。政府能做到的,是缓解经济危机中最为恶劣的后果,建立起监管框架以预防未来再次出现类似的危机。

今天我们还处在本次经济重启的早期阶段,还无法完全把握这次重启的最终发展方向。但我们能够感觉到:生活方式在变,世界经济格局也在变。在培育出未来的新兴产业之前,在发展出创新的健康医疗和生物技术之前,在探索出新型的教育方式和娱乐休闲体验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在原有产业的商品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新产业释放出更多的资金。与过去的重启相比,我们今天的重启将对社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强有力的、根本性的经济转型,无论是产业系统还是整体经济,都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创造力和理念。

篇7

关键词:FASB 养老金会计 美国

一、引言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务院近年来颁布了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决定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过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养老基金发展的条件之一,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但减轻了企业负担,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资金供给,而且可以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市场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建立基金制养老金体系,将对我国金融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企业养老金会计在实务和理论上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都属于设定提存计划类型,当期确认的养老金费用即为本期缴纳的提存额,计人相关成本或损益项目,会计处理简单。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基金制更倾向于约定给付养老金计划(defined-benefit pensionplan)。在约定给付退休金计划下,企业的义务是向在职的和退休的职工提供退休金。无论如何安排筹资,企业都有义务根据文件的规定或企业的惯例提供承诺的退休金。到期退休金的支付有赖于企业履行退休金义务的能力或有赖于基金的财务状况和投资收益,也有赖于企业补充现金资产短缺的能力(石本仁,2005)。由此可见,如果要促进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应该及时准确提供企业在养老金计划中产生的资产和负债及相关损益信息,提高透明度,让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能及时准确评价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加大约定给付退休金计划会计的研究对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养老金会计制度在美国发展的经验与成果很有借鉴意义,本文试分析美国养老金会计改革的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希望对我国制定养老金会计准则有所启示。

二、美国养老金会计概述

(一)SFAS NO.87对约定给付退休金计划会计的规定根据SFAS NO.87,对一个约定给付退休金计划,养老金费用不必与向养老金基金缴纳的金额一致,并规定某一期间的养老金费用主要由当期服务成本、利息成本和养老金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三个内容组成。服务成本是当年员工已赚得的福利使用贴现率计算出来的精算现值。利息成本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预计养老金负债,是利用年初预计养老金负债乘以贴现率计算出来的。养老金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是由投资活动而引起的计划资产的预期增加额,是利用预期或假定的长期投资报酬率计算的。服务成本和利息成本会导致当期养老金费用的增加,而养老金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能减少养老金费用,如果服务成本与利息成本的合计大于养老金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必须在利润表中报告养老金费用,反之将报告养老金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成本与利息成本计算都要通过贴现率,SFAS NO.87要求该贴现率能反映雇主支付养老金即可解除债务的利率,并没有具体指明要用哪个利率,实际上是由公司管理层决定的,这给了管理很大的灵活性。一项养老金计划的筹资状态是超额筹资还是未足额筹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贴现率的选择。当利率下降时,很多公司都不愿意改变原来假定的贴现率,因为据测算,贴现率每下降1%,养老金负债将上涨20%,这意味着公司要多缴纳养老金费用才能达到承诺的水平(Michael Bepristis,2006)。

(二)养老金计划资产的预期报酬产生的问题 在计量与报告时使用预期报酬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养老金基金通常保留大量的资金用来支付当期养老金福利义务,剩下的进行投资获得投资收益并增值,以便满足未来养老金负债的支付。如果基金运作得当,公司可减少缴费负担,如果发生投资损失,公司要缴纳更多的费用。实际的养老金计划资产的报酬会增加报表利润项目的波动性,因此,会计准则允许公司使用假定的报酬率进行计量与报告,这完全是基于公司管理层对基金未来投资业绩的估计,而不管基金实际的投资业绩如何,如果预期报酬率是合理的,其结果与实际报酬没有实质的差别,就不会有问题,但实际上,二者的差额是巨大的。(表1)是2001年美国4个大型公司预期报酬与实际报酬的差异表现(Michael Bepristis2006)。从(表1)中数据分析,实际与预期报酬的差额高达72亿至119亿,而这些差额是不用在报表或附注中披露的,它和前期未确认利得或损失合并,在雇员未来平均服务期间进行摊销,如果数额大,还可以采用“走廊法”进行摊销,这些做法让养老金会计信息模糊令人费解。不切实际的预期报酬,抵消了服务成本与利息成本,减少了养老金费用,以预期报酬进行计量与报告会让使用者对公司真实的盈利、养老金基金质量判断产生重大误差。作为养老金计划的受益者,退休人员是非常关注公司的财务健康和养老金基金的生存状况的。投资者、债券评级机构等信息使用者同样也很关心公司整体养老金负债负担,以预测公司风险。按照SAFS NO.87提供的信息,有数十亿上百亿的债务没有在报表中体现出来,这是很危险的。如奇异电子自1987开始就不再为养老金基金缴纳费用了,尽管该公司的养老金基金公允价值已从1999年末的502亿元下降到2002年末的378亿元,这对养老金基金的支付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却是持续增长的养老金资产,自2000~2002年分别是102亿、124亿和140亿。美国标准普尔100指数中的100家公司中有84家拥有DB养老金计划,1997-2004年这84家实际的平均报酬率分别为:6.78%、10.64%、12.81%、4.95%、-7.14%、-9.42%、5.12%、10.49%,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别很大。而相应的预期报酬率为:9.26%、9.14%、9.18%、9.27%、9.33%、8.99%、8.43%、8.41%,显得比较平稳。在2001和2002年,实际报酬与预期报酬的差额是最显著的,导致养老金基金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关性明显下降(C.TerryGrant等,2007)。2004年SEC采取行动,要求几家问题严重的公司提供额外的关于养老金会计实务的信息,这些公司包括通用汽车、波音、北美航空、福特汽车、Delphi公司等(Michael Bepfistis 2006)。最近的关于DB养老金计划的统计表明,有55%的养老金资产投资于权益市场,证券市场的历史表明,权益市场的报酬率超过债券市场的报酬率,这样的投资政策能让养老金基金获得较大的增值空间,但承担了巨大的风险,2001年的情形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以实际报酬进行计量和报告,公司管理层可能会更谨慎些。

(三)养老金损益对利润表的影响 SFAS NO.87最大的问题是让养老金收益纳入了利润表,在2001年,这成了许多公司的

“救命恩人”。如2001年Verizon Electric的净利润为3.89亿,而计人利润表的养老金利得为13.2亿(Michael Bepristis 2006)。如果养老金利得是实际数据,这样的报告方式会让使用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误解,更何况这个利得是预期数据,这让报表严重失真,错误地传达了关于企业财务资源和承担负债的情况。由于管理层的薪酬计划与公司业绩紧密联系,这样的会计处理在技术是正确的,但却是不道德的,即有目的的选择不利于养老金计划的假设去操纵利润。而养老金收益并不属于公司却属于公司雇员,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损害了雇员退休福利,失去保障。

(四)改革计划 正是现有的有关养老金的会计准则在实施中出现了无法自我修复的漏洞,FASB在2006年宣布要改革相关会计制度。改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是将表外(附注中)的养老金筹资状况(funded status of DB plans)纳入资产负债表,明确列示公司已承诺的应支付退休人员福利的真实负债,SFAS NO.158规定了这个目标将如何实现。第二阶段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披露和精算假设确定指南、在利润表中按类别列示养老金费用和计划资产报酬及精算损益、前期服务成本如何在报表中确认、更精确的养老金负债计量等,并要与IASB合作,以实现会计协调的目标。由于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估计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才能完成。SFAS NO.158目的是要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用性。但新准则的实施效果却事与愿违:越来越多的公司冻结甚至终止了企业养老金计划,削减退休人员医疗福利。这种矛盾现象主要在于新准则的经济后果。

三、美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一)增加了递延项目的透明度 在旧准则中,养老金资产或负债净额包括3个项目:通过筹资形成的资产(表现为如股票、债券、不动产等)、递延成本和递延损益(不能用于支付,包括未摊销的前期服务成本、非预期的假定养老金投资报酬与实际报酬的差额、未确认精算损益)、预计养老金负债(PBO)(根据未来工资水平为基础,结合离职率、死亡率、利率等计算的未来负债的现值)。有些公司将递延成本和递延损益确认为资产,而使养老金资产净额增加或减少养老金负债并增加了净资产。如杜邦公司2005年年报附注中披露的PBO比养老金资产投资项目的公允价值高出31亿美元,但由于递延项目的存在能够使公司将31亿美元的赤字变成资产负债表中的23亿美元的“盈余”。FASB允许使用递延项的目的是,让利润表不受非预期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利润冲击,这样有助于投资者对未来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预测。但许多公司过度乐观的假设导致了巨额递延金额,掩盖了真实情况和正常的波动(Scow E.Sfiekel,2007)。养老金筹资状况是计划资产公允价值与PBO的差额,当计划资产公允价值>PBO时,则表现为养老金净资产,若相反则以负债表示。准则是在附注中披露该信息的,其金额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养老金资产或负债净额有很大不同,这是由于递延项目存在所致。新准则要求将递延项目从养老金资产或负债净额中剔除出来,单独列入所有者权益项目下的,作为抵减项目,列示在“其他累积综合收益(Accumulate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项目中。这对很多公司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一净资产大幅减少,负债大幅增加。据统计,“财富100”中发起了DB计划的公司,其养老金负债净额合计从620亿美元增加到3930亿美元(以2004年的数据计算),同时全部净资产的减少达9.3%。最近的标准普尔公司对“标普500指数”涉及的500家公司的净资产进行了统计,发现跌幅在8%~9%。其他的相关研究也都有类似的结果(scott E.Stickel,2007)。

(二)损益表没有影响 SFAS NO.158对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没有影响(这也是改革不彻底的表现)。资产负债表的调整项目绕过了净利润项目。非预期的股票市场、利率波动直接影响所有者权益。因此,净利润仍旧没有考虑养老金资产或负债净额实际情况的变化。在FASB下一阶段的养老金会计改革计划中,将考虑把这些成本、损失、利得纳入利润表。

(三)企业融资不利 在债务合同中,对借款者通常有些限制性条款:如保持一定标准的财务比率、最低净资产、负债不高于特定比率等。实施新准则将让许多公司不得不如实反映大量增加的养老金债务和大幅减少的净资产,在双重的压力下,一些公司不得不用大量的篇幅对其债权人进行解释以维持现有合同的有效性。由于财务杠杆的变大,债权人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公司的融资成本也会增加,如银行很可能提高贷款利率。

(四)股票价格影响 这次改革把原来附注的信息纳入资产负债表,而无论是表外附注披露还是表内披露,都是公开信息,只是披露形式不同,根据有效市场假设,SFAS NO.158对股票价格是没有影响的。但该假设本身是有缺陷的,市场并没有足够的有效性,即已公开的信息没有反映在股票价格中。Franzoni和Matin(2006)发现在附注中披露了有严重筹资不足的养老金计划的公司,其股票价格明显被高估。这表明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未足额筹资的养老金计划对未来利润的影响。Picconi(2006)通过检验资产负债表附注披露的养老金信息与股票价格、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的相关性,也发现附注中的信息没有被充分理解,反映出信息使用者对附注信息的关切度不如报表本身。这说明新准则的措施是有意义的。但对投资者和养老金参与者来说,由于股票市场并没有充分消化附注中的信息,新准则造成的负债增加、净资产减少就对股票价格产生负面影响。而只要股票价格仍是考核管理层业绩的最重要的指标,就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冻结甚至终结DB养老金计划(Scott E.Stickel,2007)。

(五)金融服务行业和财务分析师影响 为了减少资产负债表波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管理层必然要考虑通过减少养老金计划的波动性来达到免疫目的。如可以持有债券型投资组合,使该组合的现金流入与养老金计划负债的现金流出在时间上相匹配,或通过“久期匹配法”(丹尼斯・E・罗格等,2004)达到免疫目的。这些方法既专业又复杂,往往由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及其人员提供这些服务,新准则的实施会刺激这方面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受到新准则负面影响的那些公司。

篇8

【关键词】信用评级 监管 新动态

一、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级市场高度垄断

评级机构的核心资产—信誉、高级分析师和高端评级技术需要长时间的行业积累,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巨头垄断的格局难以打破。而三大评级机构寡头垄断使得市场竞争性削弱,评级效率低下,信用评级前瞻性不足,甚至出现评级失误。

(二)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存在双重标准,缺乏监管

三大评级公司不能摆脱一些政治因素,而具有完全的独立性。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三大评级公司早已与美国党派政治盘根错节,相互利用。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垄断着全球债务信用评级,对国际资本市场有着深刻影响,成为美国政府控制国际资本市场的利器。名义上信用评级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但事实上三大公司极少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报送相关资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例行检查平均每五年才有一次。因此,长期以来,三大公司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监督。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存在利益冲突

自20世纪70年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由刊物的订阅费改变为由投资者支付评级信息使用费,此外,评级机构打包销售财务咨询、分析软件等,增加债券发行人支付获取评级的费用。因此,如何避免各方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保证评级的公正独立性,是当前评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金融市场及监管当局存在严重的评级依赖现象

国际组织巴塞尔协议Ⅱ对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进行了细化,并基于商业银行资产信用评级提出了关于设定全球范围内资本标准的建议。国内监管当局是信用评级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事实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私人信用评级,并将其作为金融监管的条例或规则。

二、信用评级业监管新动态

(一)美国

2010年7月,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该法案专门用9个条款(Sec.931-Sec.939)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

1.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监管。在SEC内部成立一个信用评级办公室,由专家、合规官员及精通公司业务、市政债券和结构性金融产品权威人士组成,专司信用评级行业监管之职,以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强化信息披露义务,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透明度。披露内容应该而且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信用评级用户能够据此对不同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表现进行比较;包括各项评级的历史记录,包括信用评级机构已撤回的信用评级;包括由信用评级机构免费出版的、在网上和以书面形式向公众提供的信息等。

3.增强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解决利益冲突问题。新法案要求,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建立独立的董事会,至少半数为独立董事,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不得从任何一家信用评级机构那里获得顾问费、咨询费或其他费用,也不得与信用评级机构或其附属机构有任何关联和经济利益。新法案对于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商选择评级提出要求,SEC要在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报告国会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机制,防止发行商根据所获得评级的高低而选择特定的评级机构。

4.加强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行为的责任追究。新法案要求,SEC 制定适用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信用评级机构的罚款和其他处罚措施,如果一家评级机构在一段时间内给出太多严重失真的信用评级,SEC有权对其进行罚款,对于严重违规或多次出现重大评级失误的评级机构,SEC有权撤销其注册资格。同时,新法案赋予投资者更多的权利,允许投资者以信用评级机构对其决定信用评级风险的方法所依赖的重要事实没有进行合理调查等“故意或草率”的行为为名,控告信用评级公司。

《多德-弗兰克法案》作为金融危机后的反思,侧重解决当前金融市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在微观审慎监管的措施方面有所改进。但仍然未能解决评级调整过程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尚需要在宏观审慎监管方面有所突破。

(二)欧盟

欧洲理事会于2009年9月16日正式签署了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第一个正式法规——《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根据该法规的规定,信用评级机构应于2010年12月7日前适用法规的主要规则。该法规包括了针对利益冲突、信用评级分析、信用评级方法、信息披露、透明度、登记注册和与第三国合作等方面的具体条款。最为重要的是,该法规的适用范围延伸至欧盟外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规定对于处于欧盟外第三国的信用评级行为,只有当该信用评级行为得到欧盟内部信用评级机构的担保或得到了欧盟的认证等要求后,才能在欧盟内部适用。

三、我国信用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最初是为企业发行债券和银行发放贷款服务的。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透。穆迪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7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这样,目前我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由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四、政策建议

(一)减少对外部信用评级的依赖性

要减少监管规则中对评级的过度使用,避免由少数机构做评级所导致的投资者跟风状况和顺周期性。大型金融机构要依靠自身的研究,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加强自主判断,让金融机构自己的主见在商场上占有相应的地位。

(二)避免评级的利益冲突

考虑由机构投资者协会出资的评级收费机制,会有助于加强评级机构的责任意识,增加其正确评级的压力。要建立适当的评级业竞争格局,考虑政府性机构、行业协会或社会研究机构等比较中立的部门参与设立新型评级机构,以加大市场竞争,打破垄断。

(三)适度支持本土评级机构发展

首先,本土评级机构要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做好数据储备和分析,改进评级技术,不断建立公信力。其次,要坚持开放式发展,通过不同方式吸收国际评级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外部竞争和内在动力,通过优胜劣汰、兼并收购等不断发展壮大。周小川认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实行双评级制度,为本土机构提供更多机会,如果需要选择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我们应在制度上规定,实行双评级模式,就是在选取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的同时,须选取一家国内评级机构。如人民银行要求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时,应实行双评级,其中一个评级结果须由我国本土评级机构评出。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EB/OL].2011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2]鄂志寰,周景彤.美国信用评级市场与监管变迁及其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12.2.

篇9

[关键词]新时期 计算机 维护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274-01

计算机在单位中的应用给单位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有效的提高了单位经营管理效率,但同时也给单位重要信息带来潜在威胁。单位计算机维护工作极为繁杂,需要从日常管理、安全防护、操作意识、故障排除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单位技术机的维护能力,保障单位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1.新时期计算机维护管理现状

我国单位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相对来说还较短,真正普及开来仅不到十年的时间,虽然当前已经极具规模,但从单位计算机维护来看,普遍存在单位计算机维护人员不足,单位计算机维护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专项维护资金欠缺,计算机维护观念淡薄等现象。在单位计算机的实际应用中,经常产生的问题主要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操作错误、病毒攻击四大类。计算机硬件故障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的损坏、供电体系异常、外设运行故障、主板运行故障等。产生硬件故障的原因,除了设备自身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缺陷外,还有周边环境、电源、散热以及安装设置等。计算机软件故障表现为软件功能无法正常实现,造成计算机软件故障的原因有软件设计上的缺陷,软件相互间的冲突,软件与硬件的冲突等。用护操作故障主要是由于用户操作时的行为直接或间接造成的计算机故障,这种故障可能是对计算机硬件体系的无意损坏,也有可能是对软件系统的破坏。病毒攻击故障在单位计算机使用中也极为常见,尤其是在单位计算机网络大量运用的今天,黑客攻击和病毒肆意传播,给单位计算机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威胁,再加上操作人员对黑客和病毒的防范意识不够,使得病毒和黑客攻击给计算机数据造成直接破坏。

2.新时期单位计算机安全维护策略

2.1计算机日常维护和应用

存储设备硬盘(包括移动硬盘)的日常维护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硬盘是微机的存储设备,我们使用时应当注意以上几点:(1)硬盘正在进行读、写操作时不可突然断电,现在的硬盘转速很高,通常为5400转/分或7200转/分,在硬盘进行读、写操作时,硬盘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如若突然断电,可能会使磁头与盘片之间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如果硬盘指示灯闪烁不止,说明硬盘的读、写操作还没有完成,此时不要关闭电源,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完成读、写操作后方可重启或关机。也可以配备质量可靠的不间断电源作保障。(2)硬盘要作到防震,当微机正在运行时最好不要搬动,硬盘在移动或运输时,尽量减少震动。(3)硬盘拿在手上时千万不要磕碰,此外还要注意防止静电对硬盘造成损坏。手拿硬盘时应该用手抓住硬盘的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

鼠标的日常维护在所有的计算机配件中,鼠标最容易出故障。鼠标分为光鼠标和机械鼠标,避免摔碰鼠标和强力拉拽导线;点击鼠标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损坏弹性开关;最好配一个专用的鼠标垫,既可以大大减少污垢通过橡皮球进入鼠标中的机会,又增加了橡皮球与鼠标垫之间的磨擦力;使用光电鼠标时,要注意保持感光板的清洁使其处于更好的感光状态,避免污垢附着在以光二极管和光敏三极管上,遮挡光线接收。

定期进行磁盘碎片整理,磁盘碎片的产生是因为文件被分散保存到整个磁盘的不同地方,而不是连续地保存在磁盘连续的簇中所形成的。虚拟内存管理程序频繁地对磁盘进行读写、在浏览网页时生成的临时文件和临时文件的设置等是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文件碎片一般不会对系统造成损坏,但是碎片过多的话,系统在读文件时来回进行寻找,就会引起系统性能的下降,导致存储文件丢失,严重的还会缩短硬盘的寿命而导致资料的丢失。因此,对于电脑中的磁盘碎片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定期对磁盘碎片进行整理,以保证系统正常稳定地进行,我们可以用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来整理磁盘碎片,也可以用软件来清理。u盘的维护也是必要的,u盘体积小,容量大,工作稳定,易于保管,u盘抗震性较好,但对电很敏感,不正确的插拔,和静电损,害是它的“杀手”,使用中尤其注意的是要退出u盘程序后再拔盘。

2.2单位计算机故障的排除策略

在现代单位计算机应用中,计算机发生故障的频率极高,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操作人员操作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计算机故障影响因素多有关,如电源电压不稳定、配件兼容性差、设置错误、误操作、病毒影响、板卡接触不良、温度过高等,都会造成计算机故障。在计算机成为单位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的今天,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将会对单位工作造成影响,必须尽快排除。对于硬件故障,要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及时查找故障原因,采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软件故障相对来说比硬件故障更多,造成软件故障的原因多为人为因素,包括如参数设置错误、软件冲突、文件损坏、内存冲突、病毒攻击等,要迅速排除软件故障,必须具备正确设置各类参数的能力,同时要熟悉操作系统和设备的安装,并注意避免文件的误操作,同时还应加强计算机的病毒防护能力,构建计算机软件系统恢复机制。

2.3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策略

单位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注意避免系统和网络资源受到破坏,建立起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策略,同时还应当有适当的应急计划。随着单位越来越多的重要信息存储和流通于单位网内,单位对单位网的边界安全越来越为重视,不过主要是关注于单位网与外网之间,而对单位网内部局域网的安全重视程度却有所不足。在单位计算机应用中,经常出现内网计算机没有经过特殊防护就接人外网,或者将外接设备未经病毒检测即应用于内网计算机中,这样最终会给单位网造成巨大的威胁,使病毒、木马侵入单位内部网络并在内部网络众多计算机间传播,造成单位敏感数据泄露或破坏。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应当注意提高单位内网的防护能力,如采用访问控制策略、网络安全监视、数据加密、智能跟踪、数据安全防护计划、边界防护策略等。同时,还可以采用安全交换机、使用网关、构建主机防护系统、构建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恢复系统等措施。

2.4其它维护策略

在单位计算机维护管理中,一些日常操作策略也较为重要。如对硬盘进行分区管理,将应用软件安装到D盘等非系统盘上,能有效防止对操作系统的误删操作,并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对于计算机内的一些重要文件,要注意采用加密、防误删、备份等措施,来防止重要数据的丢失、泄漏。计算机所使用的软件,应当尽量使用正版软件,在使用新软件和不确定来源文件时,要注意查杀病毒避免病毒随新软件和文件入侵计算机。此外,掌握一些系统安装和备份技术,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更为快速的使计算机得新正常使用,提高计算机故障解决速度。

3.结束语

总之,对于计算机用户,让计算机发挥出它的最大_n生能,让计算机始终工作在最稳定的状态,这是我们的共同目的,我们在平时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多注意一下计算机的硬件维护,可以尽量地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使计算机工作在正常状态,满足我们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金红.公用计算机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单位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2)

篇10

[关键词] 信用 缺失 重建

号称“礼义之邦”的中国,今天正遭受着前所未有严重的信用危机。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00亿元。信用,已成为当今中国最稀缺的资源,全方位地从各个层面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构成极大冲击。

一、信用缺失的类型及表现

1.企业信用缺失

(1)企业之间的信用危机。我国目前企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拖欠货款、违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利侵权等信用问题。企业信用缺失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交易对象的选择范围缩小。很多国内企业由于惧怕信用风险,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采用客户要求的信用结算方式。二是交易成本上升。在最近几年内,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原始的方式退化,而交易方式的退化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最终阻碍经济增长。

(2)银企之间的信用危机。表现为商业银行存在大量的呆账、坏账、不良资产等问题。在当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用危机情况下,容易形成逆选择现象,这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导致银行“惜贷”现象。而银行“惜贷”,使一些企业的生产受到制约,银行资金难以注入一些新行业和产业,许多好项目胎死腹中,同时导致信贷岐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农户融资更难。

(3)股市中的信用危机。首先,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做虚假财务报表,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包装上市,上市之后,或大搞关联交易,或通过虚假盈利获取配股资格。其次,社会中介组织信用缺失。作为“经济警察”的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失信与造假也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这些恶性案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和普通百姓的信心,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感,加深了企业的信用危机。

2.政府信用缺失

在现实中,政府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一些官员有失公正、市场混乱;在行政决策方面,缺乏民主程序和科学论证,随意性较大;工作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有的政策形同空文,或朝令夕改;工作缺乏公开性,透明度不够,暗箱操作多;在对外交往中,轻许诺言,失信于民;在个人操守上,权力寻租和腐败等。

3.个人信用缺失

个人信用是企业信用、社会信用的基础。当前,一些人通过损害别人利益及公众的利益来实现个人的利益,有些人甚至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当前,由于还没有形成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个人失信的现象广泛存在。如偷逃税款、逃避还贷,骗取保险、文凭作假、考试作弊等。

二、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

1.历史文化因素

尽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依靠关系而非契约,没有形成按规则办事的意识。同时,传统诚信局限于狭隘的家族、朋友的熟人社会中,没能形成普遍主义的诚信理念。因此,诚信始终只是一种崇尚的理想,并没有成为现实的国民素质。

2.政治因素

信用存在的前提是行为主体的人格独立和行为自主。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资源完全是由政府配置,所有经济活动都按照政府的指令计划来进行,无丝毫的自。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不需要信用关系来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行为。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模式保证了转型期社会的稳定,但也造成了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交易主体难以形成良好的市场预期。而现阶段存在的产权制度不完善,造成了所有者权力的实际缺失,使经营者对企业的长远利益缺乏足够的关心。这些因素促使经济主体追求一次易,而不是重复博弈,从而导致失信行为的产生。

3.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从而导致了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为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公共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绝大多数还是一片空白,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就没有动力恪守信用,抑制欺诈。

4.法律因素

法律是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许多失信行为无法可依,比如公司虚假信息,没有什么明确的法律责任。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很弱,如打击假冒伪劣,往往是“以罚代刑”,“罚后放行”。从而使失信成本太低。按西方经济学经济人的假定前提,如果失信不会付出巨大代价和受到惩罚,失信收益大于守信收益时,就会选择失信。而这种不诚信获利的行为还会引起别人的仿效,导致社会信用缺失。

三、信用重建的对策措施

1.加快改革,健全市场体制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利益、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最好策略。这意味着,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不仅会产生对信用的强烈需求,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用的自动供给机制。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根除欺诈孳生的经济土壤和体制荫蔽,才能够重建信用。当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最迫切的任务是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只有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市场主体才会产生追求长期利益的动力,事事处处讲信用、树信誉,重建信用才有坚实的微观基础。

2.大力倡导诚信理念,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良好的信用关系是构筑在诚实守信的群体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诚信体系的发展,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培育起较强的诚信意识。要发挥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功能,营造诚信的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使失信行为受到强烈的公众谴责,失信者付出高昂的道德成本。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及道德调控机制,建立以诚信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评价标准,引导人们追求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确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价值观念。

3.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社会信用制度

(1)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对市场主体进行评估。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一种参与市场运行的资格。信用等级高的企业与个人将获得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反之,有不良记录的企业与个人将为之付出代价,其失信劣迹将通过信用网络公之于众,甚至影响其贷款、经商、招聘、求职、购房、升迁等。在美国,全国的诚信局每年为消费者提供5亿份以上的信用报告,居民个人都拥有一个SSN号即社会安全号,它是公民个人信誉的凭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设备,建立覆盖全国所有公民和企业的诚信档案记录、评估和查询网络,缩小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和可预防性。

(2)大力发展专业资信机构,为社会提供信用服务。首先,鉴于我国目前信用行业所需要的信息和记录主要掌握在工商、银行、税务、法院等部门手里,可以将这些数据资料由政府部门分散管理,改由专门的资信机构如不同层级政府设立的信用建设委员会集中掌握,并向社会公开,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其次,积极培育民间信用中介机构,开展市场化的征信服务。从政策上支持和推动民间信用中介结构的快速发展,逐步取代以前那种靠政府权力形成的行业协会、认证机构、资信评估机构等组织,开展市场化的信用服务。最后,规范、引导信用中介组织的发展。中介机构应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如果信用评估机构再无信用,那信用体系就崩溃了。这方面,安然假账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4.加强信用立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1)完善立法,使失信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目前,我国尚未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出台过专门的法律法规,虽然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中有关于信用、欺诈的条文及处罚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处罚条款弹性太大,有漏洞可钻。因此,要加快信用制度相关立法和修订,积极推进包括金融、信贷、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机构执业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

(2)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失信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其带来的收益和失信成本的大小。目前,由于一些失信者付出的失信成本太低,因而在社会领域、经济活动中,失信行为时常发生。反过来,由于失信成本太低,又诱使许多人产生失信行为。因此,要加大打击力度,使失信成本提高。在当前情况下,“乱世用重典”,依法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提高失信行为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是尽快建立信用供给机制的最有效途径。

5.打造守信政府,发挥政府的信用保证职能

政府自身的信用形象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政府信用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体更为重要。打造守信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如果没有对政府的权力制衡机制,就会出现诸如政府部门对公信力的破坏、司法不公、执法不严、暗箱操作等无序状态。第二,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要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政策不能有歧视性和排他性,更不能为某个利益集团而特设,政策一旦制定,就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第三,提升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选贤任能,。第四,发挥政府对主体信誉权益的保护、司法保护和中介调节的作用,维护社会信用。

参考文献:

[1]郭爱萍:再谈信用缺失与信用重建[J].求实,2004,(8):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