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29 07:0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团课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团课心得

篇1

经过上两次团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团的各方面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使我们对共青团有了更深刻的感情,并为能够成为一名共青团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第三次团课是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次团课。也是我们收获最大的一次团课。

在这次团课上,大家深入讨论了共青团员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的心里都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且大家都承诺做团的合格成员,发扬团的优良传统,为共青团增光!在这次团课中,同学们也互相交流了感情。刚开学不久,同学们之间都比较陌生,在这次团课上,同学们互相交流,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我,使大家记住了一张张鲜活的笑脸,而不是一个个陌生的名字。

这次团课很好的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使大家不再有隔阂,不再有陌生,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一家人!团会在同学们的歌声和欢笑声中度过,在主持人说到“:佛家常说:‘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缘分,共同努力,做一辈子的朋友!”后全班同学自发的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这次团课,在温馨的歌声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团课,正是这次团课是同学们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相信通过这次团课,我们会电二班一定会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无坚不摧的集体!最后,再一次中心的感谢这次团课的举办!

 

篇2

来移动实习将近2个月了,从前期集中培训到现在在集团客户部实习,我对自己加入的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也为能够加入中国移动这个大家庭感到骄傲与自豪。公司一直以 “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为目标,并坚持着“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赖与支持。

正式进入工作后,自己首先从心态上要有所转变,简单的说就是从一名学生到一个职业人的转变。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首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融入集体,赶上同事的步伐。其次,在熟练掌握各种业务知识的同时,不断注意学习,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份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着中国移动的企业形象,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不断研究客户的心理,随时改变沟通技巧和服务观念,扬长避短,竭尽所能的让每一个客户满意而归。

能够进入集团客户部实习,对于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集团部所负责的业务大多是培训中不曾接触过的,它面向的客户群体是企事业单位,刚开始工作时自己有些许不适应,在各位师傅对我的耐心指导与帮助下,使我很快的进入了角色。这星期我主要的工作是完成核对集团客户资料和删除添加集团客户资料等。开始觉得打电话很简单,没料到许多被核对的客户并不配合,很难掌握到所需的资料。这时师傅们教授了许多与集团客户沟通的方法与技巧,自己采取 “换位思考”的方法,改变与客户交流的语言与方式,首先打消客户对来电者的不信任度,这样同他们交流起来就比较顺畅了。实习中我的收获很多,在学校时,许多知识只局限在书本上,思考问题比较单一,而在工作中,就要全盘考虑问题,把各个问题点都提前想好,才能把工作完成出色,同时也对自己能力是一种提高。集团部的同事每天都在为提高企业业绩忙碌奔波着,大家这种敬业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并激励着我,在这种工作环境的熏陶下,我对工作充满了极大的信心与喜爱。

走进移动是我的荣幸,更是我人生的机遇.对移动提供给我这样的机会,我心寸感激,但我更清楚的是公司需要的不是感激,我需要做的是在这个舞台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创造出自己的精彩,回报移动。

篇3

关键词:科研;创新团队;高校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7-02

为了顺应科研发展的需求,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教育部于2004年正式推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充分发挥优秀知识创新人才的团队力量,争创领先的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提高高校科研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水平,为此,国内众多学者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理论研究方面开展热烈的讨论,很多高校在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

一、科研创新团队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科研创新团队是以知识创新为目的,以科学技术研发为基本内容,由致力于共同的科研目标和拥有团队精神,在专业技能方面互补的若干科研人员形成的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群体。

(一)以知识创新活动为平台而组建

科研创新团队的组建不是临时拼凑的,一般是以高校内部理工类的重点实验室、实践工程中心以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为依托,并且在研究方向上具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能够积极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或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创新逻辑增长点或学科滋生点,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条件。

(二)拥有以优秀带头人加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合理成员结构

科研创新团队的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引领着团队的发展和创新,应该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凝聚力。团队成员一般有3―5名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成员,所有核心成员均来自于同一等级的拥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有过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的合作经历或具备合作创新的基础,在业内已经取得比较先进的知识创新成果或者具有取得先进知识创新成果的潜力,在短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固的核心研究队伍和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在团队内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智能结构,在年龄上,形成合理的代际结构,科研人员之间可承担知识创新方面的相互式责任,并且具有共享性的知识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

(三)团队内部要形成致力于知识创新目标的团结协作精神

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精诚和谐的合作精神是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基石,因此,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团队建设、成长与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团队开展研讨、学习、竞争和合作来积累经验、聚集力量、启发思维、激发创造性,形成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发扬民主的团队,在这种精神文化氛围中成员间达到融合,团队与成员之间实现双赢。

(四)实现团队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

需要通过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团队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实现团队绩效的系统化聚合效应,即总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而且随着团队的成长,团队制度不断完善、团队文化的升华、研究水平的提高、高质量成果的增加,产生的绩效是不断提高的,聚合效应是发展的。

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水平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受到外部形势、环境与条件的影响,而且也受团队自身的结构、运营管理和团队内部人文环境和创新条件等的制约。

(一)结构因素:团队规模、年龄结构、专业差异性、团队带头人水平等

1.团队规模应适度,美国组织行为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优秀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较小,很多情况下不多于12人。同时规模也不能太小,为达到多学科交叉,完成任务的角色分工,一般不能少于5人。2.不同年龄的科研人员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因此,一个高绩效而可持续的科研创新团队应该是各个年龄阶段成员的有机组合,在团队内部形成合理的代际分布,为团队的可持续性运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3.科研创新团队组建鼓励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及专业知识技能的互补来提高创新能力。但也要把握差异性大小的度,否则也会因沟通和理解上的障碍影响合作水平。4.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引领人和知识创新规划的组织者,科学研究任务能否及时有效地完成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顺利产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带头人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团队知识创新的管理方法与技能。

(二)运行管理:目标规划、监督检查等

1.科研创新团队由多学科的人员组织起来,必须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或准确的研究方向、优质的学科发展规划,才能做到强强联合、优质学术资源的有效交叉融合、优秀知识创新成果的产生或知识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2.科研创新团队成立后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任

务,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调整,提高研究水平。

(三)环境条件:政策制度、物质条件和人文氛围等

1.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分配制度,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场地设备投入等物质条件,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潜力。2.知识创新人员的智能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人文环境。团队内部是否具有公正廉明的团队带头人、团队成员之间是否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和谐的人文环境因素都对团队成员现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发挥和潜在知识创新能力的挖掘具有重要影响。

三、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合理需求、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引导人去实现自身的追求。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是促进科研创新成果产生的原动力,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将科研人员置为团队建设与管理的核心位置,确立科研人员的主导地位,通过卓有成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从事团队知识创新,督促他们取得创造性的知识创新成果。

(二)确定团队知识创新的长远发展战略

正确的长远发展战略是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正确的长远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明确定位,即对团队本身具有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并挖掘团队内部在知识创新方面的潜在能力。2.发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分析和研究团队自身内部条件的基础上,了解团队的知识资源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并结合团队可能存在的潜在能力,分析所处的国内外知识创新环境,与同领域或相关领域的其他团队予以比较,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一套在宏观上适应国家战略,在微观上符合自身能力,在行业内具有前瞻性,在团队内部具有可实施性的长远发展战略,形成可持续性的潜在核心能力,以维持团队在行业领域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重视创新机制建设

创新不仅是团队生存的基础,也是团队发展过程中构建相对优势的必经之路,而相关的机制是团队实现创新目标和可持续性创新的保障。1.建立科研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利益保障机制,激发主体参与团队知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鉴于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知识创新主体主要是将教学与科研工作集于一身的一线教师,因此要制订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时间计划,并建立能够让科研人员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制度,通过科研评价政策和激励政策,赋予科研人员学术自由的空间,保障教师参与和从事团队创新活动的利益,维持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创新队伍,将创新活动作为团队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2.创设和谐的团队内部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环境氛围。广义的科研创新环境氛围包括团队知识创新活动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认证机制等法律环境与社会环境;狭义的科研创新环境氛围包括学校对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政策支持。

(四)完善和优化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与遴选机制

1.完善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即团队的知识创新引领人)的培养措施,以推动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实力和科研竞争力的整体提高。鼓励学校现有各个专业或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学术骨干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高层次科研课题;鼓励并支持各个专业领域积极主办、承办或合作承办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各个团队的学术骨干积极参与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交流,为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名度的提升提供机遇等。

2.优化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的选拔与评价机制。选拔一批符合团队知识创新目标要求的带头人。要实行“公开选拔、择优聘任”的制度,坚持“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与聘任原则,在重点考察团队带头人高水平知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考察带头人的开拓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合作能力、凝聚团队知识成员进行科研攻坚的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知识创新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等内在素质。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创新激励、知识创新绩效考核和科研人员淘汰机制,促进团队知识创新人员的合理流动。

(五)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基于团队知识创新的共同愿景和维护团队成员共同利益的目标引导下,通过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和谐的团队知识创新文化氛围、正确的知识创新价值观的引领,形成的一系列在科学研究方面开拓进取、拼搏向上、积极创新、兼顾个体与整体、成员之间能够精诚合作的健康有序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知识创新素质,是激发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保障团队知识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外在激励,是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创新的共同愿景、知识创新合作精神、从事知识创新的奉献精神和投身于团队知识创新活动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刘威.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与“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合[J].兰台世界,2011,(3).

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研究

一、团体辅导概述

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方法,团体辅导主要是以团体作为辅助的主要对象,有效的利用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与策略,利用团体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行自我的认知、探索,并进行自我的接纳;同时,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相应的改善,并对自身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与调整,使自身的潜力与适应的能力,得到激发与调动。这是一种由专业的辅导教师引导,利用有关知识与技能,使团体内的成员可以达成一定共识,并形成一定认知与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团体内部人员进行相互间的了解、认识、学习与影响的过程。团体辅导,主要分为成长辅导与治疗性辅导两种;成长辅导是一种发展类的咨询,主要是对成长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引导与辅助;治疗性的辅导主要是对心理的症状进行辅导与治疗,其具有一定的治疗与康复的目的[1]。

二、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进行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逐步被大众所重视,具有针对性的咨询工作已无法有效的对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对学生的部分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利用其高效、省力的特点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整体或是大范围的辅导,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使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2]。首先,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有效的应用团体辅导,根据团体的特点进行教学的设计,采用探索的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并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能够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现。简易、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相关教学活动之中,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进而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面自身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发现自身不足,直面自身缺陷,促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其次,团体辅导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自身之间的有效互动。将团体辅导有效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一个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安全的、积极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进行相互的启发、鼓励,使团体所具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行团体辅导时,教师可以对原有的坐法进行改变,可以采用围坐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并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改进的条件。

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首先,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使相关的心理教学课程在教学中越加普及[3]。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其发展并不完善与成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并不全面。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课程来获取,而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作为一种普通的教学知识。教师还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其心理健康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使团体辅导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快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除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外,也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且还必须具有继续深入发展的潜力,而这也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曾经被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所重视,并给予了新的意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且也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促进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团体辅导

(一)在进行团体辅导前的准备工作要全面

首先,构建团体。作为团体辅导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进行相关的辅导前,必须构建所需要的团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班级的整体、各学习小组或是朋友之间当作是一个团体。在团体当中,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充分的认识,其中所具有的凝聚力,也使学生不会产生被孤立的想法,并使学生对团体的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并使成员之间更加深入的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对团体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共性,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团体借助这一种力量,使团体成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促使成员之间深入的相互理解。再次,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使相关的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的实现。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使教学的氛围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相对的放松,促使学生勇于进行自我表达,使成员间可以实现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二)针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团体辅导完成后,其整个教学活动与工作已全部完成,忽视了教学评价,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全面,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1.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

首先,教师需要以团体成员的成长阶段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以学生应具备的相关课堂表现为出发点为评价的标准,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其次,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档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与深入了解;而在教学活动完成后,需要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教学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进而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与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思考相关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是否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相匹配[4]。此外,教师要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学生针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与探讨,及时获得相应的教学反馈。

2.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

课堂中的教学,只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一部分,虽然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但却不能使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完全的进行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尽量使学生自身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的指导,进一步掌握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新晋本科    社团建设    思考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社团精神”的历史沉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愈来愈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成为校园生活的一个热点。高校社团组织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切入点。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个新晋本科院校,在社团建设方面有着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从我校的实际出发,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作用以及管理方法,提出一些思考。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一般特征。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为广大师生建立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纯民间性的团体,一般讲,它具有以下特征:

    1.社团建设以及社团活动的自发性

    一般来说,学生社团的成立,只要有几位甚至一位同学的倡议,部分同学的支持,报学校团委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审批就可成立,所以,其产生和社团的活动的组织,完全来自同学们的自发热情;而学生社团的内部管理、活动范围和发展方向等也一般由该社团的同学们自主决定。

    2.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松散性和群众性

    社团成员一般享有退出社团的自由,因此人员组成并不稳定;许多社团本身组织较松散,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或者甚至仅仅个别负责人的毕业离校即难以维持、自生自灭。而这也造成了学生来源的专一集中在某个或者某几个班级或者专业,学生来源十分广泛,很多社团在学校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活动目标的专门性,成员的专业性

    就参加学生社团的成员而言,其参与社团的初衷基本都是由于在兴趣、爱好、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从而在社团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并在彼此的交往和相处中相得益彰,所以社团凝聚力强,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而努力。多数社团都有明确的活动方向及范围,许多社团甚至要求十分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例如象棋协会、英语协会、翻译协会、科技创新协会等等),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

    4.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

    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社团成员往往能集思广益,活动点子自然层出不穷,而且立意新颖,角度独特,活动能吸引许多学生参与。社团可以是虚,也可以是实,还可以虚实并举;可以定期,也可以不定期。高校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为学生社团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另外,学生社团进一步融入社会,其自身也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学生社团活动日益活跃多样,在保留原有的讲座、竞赛、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的基础上,又在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外向型”向“联合型”的转变。一方面在组织形式上理论和实践结合地更紧密,更注重指导意义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社团由 “单枪匹马”转化为横向联系,社团之间实现了跨系、跨校乃至跨地区的联系。

    以上特点使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社团紧贴学生生活,而较少行政命令干预,容易动员广大同学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投入其中。特别由于社团工作中的功利性因素较少,同学们的投入大都发自内心,因此社团活动中所获得的感受,容易对其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得力于团委的有效管理。只要进一步加快社团组织的发展步伐,社团组织将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社团通过形式活泼的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和政治知识,集理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通过演讲赛、辩论赛、座谈会、主题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解除心中的迷惘和困惑;通过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不断审视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明辨是非真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2.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完善

    第一,跨专业、跨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养了同学们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第二,社团活动为同学们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多种途径,一方面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同学了解社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各种学术、科技社团通过开展学术争鸣、科技服务、科研活动和社会调查,提高同学们的学术水平,培养科研能力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主动进取的精神。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力

    学生社团有助于培养作为集体一员的感情和合作感。组织的发展,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经费、设备、场地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需要同学们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取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交往能力;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针对我校实际提出的一些设想。

    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新晋本科院校,有着清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在技术本科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社团的管理也应该在现在的起步阶段找到适合的相对应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笔者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提出下面几点设想。

    1、非“官办”,非“民办”,而采用“官民合办”。长期以来,在很多高校中,学生社团的管理都采用“官办”形式,由老师来组织,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这种方法,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而后,又提出了“民办”的思想,变“自上而下”为“自下而上”,刺激学生的主动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管理不善,学生自主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存在。笔者认为,作为新晋本科院校,我校的社团管理,应该采取“官民合办”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由教师牵头组织,确保在社团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工作能力不够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热的情况下,社团能够正常的发展;另一方面,由学生负责具体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调动学生的工作热情,为社团的发展必须的血液和土壤。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 管理模式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66-02

科技创新团队对创新发挥的作用日渐重要,并且科技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地创新、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队伍和优秀人才群体;同时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的需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高校而言,其基本职能播、高薪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衍生企业和企业技术服务与咨询等决定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重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校具有知识生产、知识传多功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学科高度综合、交叉、渗透的情境下,科研人员不仅需要独立思考和研究,而且需要团队攻关。团队的组成、职责分工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等影响学校在协同基础上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1]。

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运行主要依托于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根据科研攻关内容和科研的发展需要,创新团队具有多种不同的组建模式,既有由相同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也有由跨校联合的团队;既有研究方向和研究人员相对稳定,具有持续申请项目能力的团队,也有以课题和任务为导向的流动性团队。

不管因何种方式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存在于目前高校这样的整体系统中,团队从组建初衷、到后期发展,甚至于最后解散在整的沟通、激励发展过程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对今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的制约发展因素,其中主要存在共性问题: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多但个头小;二是研究方向全但比较分散,表现在高校承接大项目竞争力不强;三是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知名学者领衔实力强的研究团队少,而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的模式多;四是现有人事聘用、职称竞升、科研绩效评估等政策大多导向单干,使团队缺乏凝聚力[2]。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根据走访和对一些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调研结果看,存在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从团队的组成规模、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以及组织结构分析主要分为三种: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学科型科技创新团队和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

2.1 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

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主要针对原创性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团队,以申报某个具体的科研项目而组成;团队规模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以老师带学生方式为主,申报具体的项目,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研究;或是为申请一些较为重大的科研项目,相近研究方向的老师相互合作,从事基础原创性的科研活动。该类型的创新团队管理模式较为简单,没有具体的组织结构,相互开展的合作没有严格的权利约束关系,人员较少,团队合作时间一般以所申请的项目起止时间为准,以课题负责人为主要核心人,围绕项目开展基础性原始创新研究,没有固定的管理组织机构,没有条约性的管理规章制度,成员之间沟通以项目进展需要进行随机性的沟通。一般情况,该类型的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关系以所申请的项目维系,项目结束,团队也会随之结束。

2.2 学科型创新团队

学科型创新团队是以学科建设与创新为中心目标,一般是通过高校某一个特色学科为主体,通过科学研究与学科人才培养来提高、带动若干个小的分学科共同发展,促进特色学科发展,促进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发展;或是针对具体的学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以高校教师为主题,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群体。

学科型创新团队的人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吸收一些高层次的人才,形成合力,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且按照学科建设的目标,完成一系列的指标要求,产出一批优秀的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学科型创新团队主要围绕具体的学术方向和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整个团队的学术方向,指导骨干老师,争取科研项目,辅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在“学科带头人+团队成员”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大团队+方向小团队”的模式,组建了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各方带头人及优秀高水平人才为骨干,以青年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以及兼职教授为重要力量的学科创新团队。同时建成了以各研究方向带头人为核心,研究人员为骨干的学科方向团队[3]。

就目前而言,学科型创新团队目前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较为活跃的创新群体,一方面促进了高校学科的建设发展;另一方面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人才,使团队整体在研究领域内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使科学研究得到国内认可,站到国际前沿。

2.3 复合型创新团队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既肩负学科建设的任务又肩负科学研究的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或国际学术前沿或创新领域的重大项目,需要组织科技攻关解决科学问题组建而成。团队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为主,取得原始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发表和产出一些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来自校内或校外的相关的优势学科的优势研究个人或团体共同组成;以学术带头人或领军人才为负责人,建设年龄层次合理的科研梯队,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同时以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为己任。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一般以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形式促在,有明确的组织管理结构,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办公室,以领军人才或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核心或负责人,带领一支年龄层次合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在有规定性的管理制度下进行重大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开展定期的研究进展汇报,有一定的考评奖惩机制[4]。

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在发展过程既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成为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并且随着团队的发展,不断为后续发展制定发展规划与目标,形成良性循环。目前高校也越来鼓励这种模式的科研创新团队,具有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3 三种类型管理模式特点比较

以上叙述了高校目前存的科技创新团队的三种管理模式,从宏观角度,三种不同类型管理的模式在依托平台、完成的目标任务两方面各具特点;从围观角度而言,三种类型的团队在团队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发展周期等方面也各具特点。

(1)宏观层面。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来自于申报的科研项目,目标任务是在项目期限内完成项目的指标,实现某一科研的创新;学科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源自于高校某个重点或优势学科,围绕该学科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学科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的依托平台是重点实验室或科研中心,围绕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或学术前沿,组织跨学科的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2)微观层面。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团队相同之处在于:①有明确的目标;②具有合理的人员构成,在核心人物的领导下完成科研创新任务。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在自身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①组织结构不同。项目型科技创新团队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团队成员依据项目情况临时组合而成;学科型创新团队和复合型创新团队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由学术带头人为领衔,组织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组成各个小的研究团队,根据总体完成目标的需要,及时跟踪进度,开展科研创新。②规模不同。项目型规模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是相近研究方向的人员组成或某一课题组,老师带学生组成;学科型和复合型规模相近,人数较项目型多,但不固定,有一定的流动性。③生命周期不同。项目型和学科型创新团队一般依据项目和学科建设任务期而定,当项目或建设期结束,团队也随之结束,而复合型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较前两者不一样,复合型创新团队在项目完成或学科建设期任务完成后,可根据国民经济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继续维持团队的发展,开展各方面的科研创新。

4 国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国外关注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早于国内,国外各类科研计划等都在项目实施中采用了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科研攻关,通过科研技术的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来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科学基金会等。同时这些科技创新团队从市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到管理能力都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根据文献检索发现,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主要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规范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一套完整管理运行机制,在团队规模、人员构成、年龄分布、核心任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是最早使用团队管理的企业之一,从最初的团队到质量管理,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再到目现在的科技创新团队,可谓是经典的实例。在该科技创新团队中,有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清晰的组织结构。同样,美国科学基金会旗下的诸多科技创新团队也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一定程度规范的组织结构和科学的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团队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保障作用。

(2)明确的科研目标和绩效考核指标。从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来看,其之所以为大家共识为优秀的,其另外一个因素在与团队有明确的科研创新的目标。美国基金会旗下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在组建团队的开始,就明确告知成员需要完成目标任务,在任务完成的同时,也明确了考核的指标。因此明确的团队目标也是成为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多渠道的经费来源。纵观国外这些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的科技活动有多渠道经费支持,既有企业的自身的研发投入,也有社会慈善经费的支持,还有国家一些经费的资助,这也为团队成员在开展一些科技创新中愿意从事长期基础努力,进行原始创新突破努力起到后勤保障,并为团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

(4)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国外这些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支开放行的团队,主动积极与外界开展合作交流,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与外界优秀的研究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合理有效吸收和利用积极的有利因素,带动自身科技创新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发展众所周知的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外,开展合作交流,参与竞争,但又在竞争中借鉴和吸收有利因素,补充自身发展不足;对内,明确目标,归法管理机制,鼓励内部成员交叉合作。内外行之有效的手段最终发展成为了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5 建议

科技创新团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形式,高效的科研团队建设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本人前面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这三类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与国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对比,从高校自身宏观方面和科技创新团队自身围观两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的建议[5]。

(1)高校做好宏观布局和设计。结合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现状,应根据高校自身优势与特色,从宏观布局上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计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规模,解决创新的问题,在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开放发展创新团队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工作,科学有效地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多层次,系统地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科技创新团队的科学发展,为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技创新团队做好微观方面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在科技创新团队内部制定明确的科技创新目标,围绕目标,团队核心任务要善于组织和管理团队,结合自身和外界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沟通渠道,确保团队成员在明主、公平、和谐的氛围下开展学术民主的科研环境,从制度上和心里上激励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促进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铮,蔡兵,顾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广州:科技管理研究,2008,4:87-89.

[2] 陆萍,曾卫明.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管理与对策[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6-88.

[3] 张越男,魏皓,唐娜,等.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模式的研究――以海洋科学学科为例[J].北京:教育管理,2012(3):43-45.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31―01

随着学校多元课程改革,心理团辅活动课(个性化课程)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中的一个模块,与学校成立的拓展活动项目组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适合学生的拓展活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心理团辅活动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玩”为主。在活动中,“玩”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结果而特别为学生设计的一些活动,教师则是通过设计、组织、引导来促使学生体验、感悟、成长。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我对心理团辅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探究,现总结如下。

一、心理团辅活动课的结构

1. 热身活动。活动可与主题有关或无关。如,《快乐分享》,热身运动是学生做“乐在其中”的游戏。通过这一活动,师生心情都变得非常愉快。

2. 进入主题。以“传快乐汽球”的形式进行“快乐分享”进入主题。从盒子里抽出一张纸条,根据纸条要求说、唱或讲出自己的快乐。

3. 出示投射式的案例。分发给小组材料:“我们怎样帮助这个同学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难以克服的消极情绪?”请把“快乐秒方”告诉大家(要求用不同的形式)。

4. 回归学生的内心。老师可问道: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办?进而让学生的内心得到体验。

5. 回归轻松的活动。分享经验,体验快乐环节,让同学自由交流:发泄不良情绪的好办法。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无作业、无负担、轻松的课。

二、心理团辅活动课的功能

1. 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它关注的是未来,而并非现在,因此,“发展性”不等同于“矫治性”。

2. 自助,习得方法而且方法因人而异。

3. 教学过程应是轻松、愉悦的。

4. 要对内向的学生的秘密加以保密。

三、如何使心理团辅健康教育课更有效

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8

摘 要 为了适应现今体育发展趋势,体育科研团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以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科技发展。集成创新所具有的集成放大效应则可以满足这一要求。运用这一视角为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建设提供参考,即注重引进与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学科带头人需引导科研人员端正科研动机、加强团队凝聚力与认可度,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此外,建立健全积极的自主学习机制、畅通的沟通机制、多样的激励机制与完备的管理服务机制,以构建高绩效的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创新团队。

关键词 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 科研团队建设 集成创新 策略

一、集成创新对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集成创新强调人的主动行为和集成后的功能补偿性与适应进化性,其目的不是各种创新活动简单地相加,而是系统地集成,通过有效的机制和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创新活动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其所具有的创造性、融合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并可达到集成放大的效应。北京体育大学是我国体育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则是本校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的重要基地。因此,整合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的科技力量,既能为北京体育大学建设一流体育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依托,也能为中国体育科研团队的发展提供良性坐标。

二、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团队建设的集成创新策略

(一)人才策略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应当把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纳入整个科研团队建设发展战略之中[1]。

学科带头人应是整个科研团队的指挥家与领导者,他需要及时并准确的捕捉学术发展的动态与学科发展的未来走向。建议科研中心团队的学科带头人不断提升自我,把握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加强自身的影响力与决策力,注重把握着整个团队的方向与命脉,建设更具凝聚力与竞争力的优秀科研团队。

科研中心团队对于跨学科人才的集聚也非常重要。体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它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也有利于整合多学科力量解决体育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心应着力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汇聚体育行业中各方面的人才,应以科研任务为中心,根据问题的需要从不同的学院、系吸引不同的研究人员加入,实现跨学科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一)动力构建策略

科研创新必须具备内部动力,源自团队内部的创新氛围和团队凝聚力是一个科研创新团队的灵魂。作为科研中心团队的领导者应引导科研人员认识到科研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使其端正科研动机,摒弃功利性目的。其次注重保护团队成员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其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并大胆表述,力求为科研人员的创新思路提供一个宽松且自由的舞台。加强团队凝聚力,在合作中不断探索本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团队精神。最后,科研中心团队需要建立一个明确且与时俱进的科研目标,这一目标不仅要兼具挑战性与可达成性,更要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在调查中发现,使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清楚并认可本团队的科研目标的价值非常重要。

(三)工作机制策略

1.自主学习机制

具有自主学习机制的组织,擅长不断创造、吸收和传播普及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方法,并能据此进行创新应用,及时调整行为,按照新的要求行事并善于捕捉信息,适应变化,不断培养并形成核心能力[2]。在快速变化的现今社会,个人的学习速度和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竞争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应该成为自主学习型组织,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与新观念,以作为集成创新的源泉。科研中心团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选派交流、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并逐步建立自主学习机制。

2.良好的沟通机制

集成创新强调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协调力与沟通力将在一个高绩效的创新科研团队中发挥支柱作用。团队要定期举行会议,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交流科研工作中的心得与体会,通过信息的沟通使团队成员及时更新并完善科研内容与方法,也使团队成员获得情感交流的机会,加强团队凝聚力。网络平台的构建尤为重要,运用聊天社区、电子邮件等方式较普通的会议来说更具备及时性与前瞻性。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科研中心团队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考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

物质激励方面,建立健全科研人员业绩测评体系,对每个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现阶段科研中心需要形成一套客观与公平的绩效考评体系,以团队科研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科研成果作为参照,定性定量的考量科研人员,以考评结果为基础来决定该科研人员的报酬及福利水平。压力激励机制。作为科研中心团队的学科带头人,要适当安排团队完成具有挑战性、多样性的科研任务,使团队成员在适当压力状态下完成任务时获得愉和自我成就感。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科层制;自组织;社团;决策方式;管理

[作者简介]胡绪莹(1995―),女,南昌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在读;章思绮(1995―),女,南昌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在读;李云旭(1994―),男,南昌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倪 芹(1994―),女,南昌工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在读。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311319021)

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社团活动是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益的社团活动能有机地融合到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上,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社团组织,而发展这样一个组织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有序的系统的管理模式。因此,对大学生传统科层制社团与新型组织社团的管理模式进行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下面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来探讨一下高校社团的管理模式及其组织特征。

一、大学社团组织管理模式的类型

高校学生社团数目繁多、种类特色各异,我们根据传统科层制社团与新型自组织社团的标准将南昌工程学院现有的社团组织分类。

第一类传统科层制社团以校、院学生会以及团委等组织为代表,第二类新型自组织社团以学校巅峰之家、百花话剧社、街舞社等学生以自身兴趣爱好创建的社团组织为代表。而高校中传统科层制社团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受到我国行政体制的影响,社团组织管理行政化,在管理上更追求学生的纪律性,在管理效果方面更注重“政绩”。与此相对应的新型自组织社团管理模式则是由学生个人兴趣所在而自发组成的组织社团,其管理模式与前者不尽相同,其中最大的区别在组织的纪律性和存在目的,新型自组织管理相对更宽松,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组织内部个人的兴趣发展。这造就了传统科层制社团更为有序,而新型自组织社团更为安适的特点。

二、大学社团组织管理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科层制社团,诸如各大高校的学生会一样,这类学生社团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实行积分考核量化,每个月进行一次,每月的月末考核,各部门的正、副部长的考核由主席团执行,各部门部员的考核由正、副部长协调执行。办公室负责记录、监督、考核、汇总。考核的结果存入学生干部档案,作为学生干部的各项评优标准。考核的宗旨是:树立模范,创优争先,奖惩分明,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战斗力。而自组织社团作为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的群众性组织,学校在对其社团的绩效考核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实施办法。但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社团的组织情况和活动的开展情况很鲜明地展现了一个社团组织的协同能力和工作效力,社团在进行考评的时候,更加注重社团文化,团队向心力和组织成员对于活动的热心程度和参与度,而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上的偏重不是特别明显。

由此可见,两种不同组织模式的社团,同样注重成员在绩效评估方面的绩效水平,但偏重点不同。科层制社团在绩效评估上有严谨的考核标准和相对严格的考核办法,而自组织社团更加注重文化内聚力的形成和培养,绩效测评主要体现在各项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中,常规工作较少,活动密度相对于科层制社团较小,所以对社团成员在日常考勤等方面要求也相对宽松。从两种社团的考核机制方面来看,科层制社团组织的绩效考核有着完善和规范的制度,是分层级和部门进行考核的,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来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但是这种考核制度机制存在着一定的不妥之处,比如会引导各职能部门为了自己的考核成绩达到更好而刻意去增加日常的会议记录,争取承办超出自己范围和能力之内的活动,引起不和谐的恶意竞争,而自组织社团的考核则是通过对内部成员的考核,例如成员对活动的参与度,以及特殊的社团组织条例,以此来对本社团的绩效进行考核,而该种考核机制因其自身只能考察内部成员无法与其他社团进行比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大学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建议

无论是传统的科层制社团还是新型的自组织社团,都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除了学习外的更好的发展和创新空间,不过时代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我们的社团在历史潮流的检验下难免会存在诸多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的社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摒弃社团中所存在的不好的问题,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四点兼顾”,兼顾社团组织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兼顾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步发展,兼顾社团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合理糅合,兼顾社团文化发展和学生自身进步提高。

1.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注重社团内部建设。

社团的发展需要注重管理和建设,因为只有把内部管理建设好,我们才会树立起良好的外部形象。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不断改革机构完善制度,为规范化社团管理提供依据,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除此之外,也要注重社团内部成员思想的建设,让社团成员在工作中形成统一的思想信念和追求,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能力,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人才。

2.对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创新。

一所学校里面往往存在着几十个的社团组织“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一个社团的领导者,应该怎样让自己的社团能够在众多的社团中脱颖而出?这就要求社团领导者和决策群体要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全新的视野来诠释社团活动,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彰显社团核心价值。

3.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把握社团发展方向。

对于一个社团来说,要自觉主动地尽早明确其发展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科学稳定发展。明确社团发展方向,不仅能使社团成员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也能增强会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社团文化则是一个社团的灵魂,是一个社团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社团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建立共同的社团文化氛围,为社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社团建设的当务之急。

4.学习优秀社团管理经验,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

对于一个社团来说,其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社团的发展状况。一个好的领导者,会使一个死气沉沉的社团变得生气勃勃,一个不力的领导者,也会使一个生气勃勃的社团变得死气沉沉,因此社团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作为一个社团的负责人,也一定要注意培养社团的接班人,以促进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模式对比

通过对各个学生社团的访谈询问、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本课题得出如下结论:两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劣势,传统科层制社团更注重社团内部的有序性、纪律性和整个团队的“政绩”,主要以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对成员进行考核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使得在职学生感到疲惫和高压。而新型自组织社团则更注重团队中个人的兴趣发展,其管理模式带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意味,这类社团的纪律往往十分松散,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十分高涨。

两种社团组织的管理模式各有千秋,组织内人员个性也不尽相同。传统科层制社团人员往往团队意识和服从意识更强,这和其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密不可分。新型自组织社团人员往往自身具有很强的个性,更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而守纪性比较差。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大学社团的管理模式展开调查研究,旨在发现现有社团模式中存在的优劣势,从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

通过我们的研究调查发现,现存传统科层制社团与新型自组织社团两者的发展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传统科层制社团欠缺新型自组织社团中对组织人员自身个性发展的管理方法,而新型自组织社团欠缺传统科层制社团中对组织纪律的严格管理方法。因此,两个社团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

大学社团组织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发展自身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平台。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对社团学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就大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方面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启泉.试论大学生社团运作和管理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2]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林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三阶段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88-06

1引言

随着科研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致力于合作研究的科技团队或组织逐步产生,并发展成为科研活动的基本单元。随着科技团队作用的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科技团队的管理与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研究视角与方法各异。

国内外学者在对科技团队的概念界定上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观点,也即“科技团队具有团队的一般特征,但也有其独特性”。在国内,蒋日富[1]对科研团队的界定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其认为:科技团队是以科技探求为共同目的,具有稳定的组织(两人以上)、能够相互合作的科研小组。以科技团队为载体的科研活动日趋发展,国内外学者日趋重视科技团队的重要作用,并展开大量的研究探讨,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戴勇[2]认为科技团队之间的协同研究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包国宪[3]则认为知识型团队超越了传统群体的概念,更注重集体绩效、成员能力互补,这是解决员工管理问题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科研团队绩效的评估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方面,其中,尚润芝[4]采用Janssen九分量表对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高校学科团队分别撰文进行了创新绩效的测度与评价;晋琳琳[5]也在量表方法的基础上对107支教育部创新团队进行了绩效测度;此外陈学光[6]在衡量高技术企业研发团队绩效时更是借鉴了Ritter的量表形式;而戴勇[2]则利用AHP 方法对团队有效性进行了测评;另外Ute R.Hülsheger等[7]则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就团队层面的科技创新进行了考察。科研团队绩效评估更多的是站在国家或区域层面、产业层面或企业层面[8],评价方法囊括了AHP模糊评价、量表分析、DEA、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在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讨上,学界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科研团队的规模[9]、科研任务的类型[10]、组织团队与团队领导[11,12]、团队获得的社会支持、内部公平性及性别结构、团队成员交流[13~15]是影响科研团队运行绩效的因素。此外,国内学者张鹏程[16]还就合作网络特征对科研合作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探索。除上述研究以外,国内外学者针对科研团队的有效管理进行了诸多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外,Krsto Pandza 等[17]认为合作研发网络的多元化态势将给成员间跨国或跨机构知识共享的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在国内,邢一亭[18]针对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现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学术界已就科研团队的界定、作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组织管理开展了多方位研究,但建立在科研团队层面的创新绩效评价的文献较少。由此,本文在对某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调研的基础上,借助三阶段DEA方法,尝试获得如下信息:(1)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影响,测度林果业科研团队各决策单元的协同创新绩效;(2)通过SFA分解过程,全面测度各环境要素对决策单元行为的作用方向及程度;(3)就团队成员行为的技术效率进行分解,明确其协同创新绩效较低的决定性因素,并就此给出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经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三阶段DEA模型(Fried,2002)实际上就是DEA方法与SFA方法的结合,该方法兼具DEA和SFA方法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传统DEA模型的诸多缺陷,具有优良的数理分析性质。该方法应用步骤如下:第一阶段依照传统DEA模型测度出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第二阶段引入SFA回归分析方法以投入松弛或产出松弛为因变量,以外部环境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方程同时考虑了统计噪声的影响),方程运行后通过估计结果对初始投入量或产出量进行调整;第三阶段运用调整后的投入值或产出值带入传统DEA模型中再次测度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该值由于剥离了外部环境和统计噪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更接近决策单元真实情况。

2.2数据说明

课题组通过访问、座谈和小型会议交流或开展问卷调研等方式,对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取了一套统计研究资料。该统计资料涉及苹果、梨、桃、茶叶等国家级科研团队,涉及科研人员151人。

(1)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在测度科研团队成员创新绩效时,应选择与团队成员创新密切联系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为了满足DEA方法的应用条件,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遵循同质性原则,另外假设所有成员面临相同的创新环境。科研团队成员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及赋值详见表1。可以看出: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之间,投入产出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

(2)环境变量的设定

环境变量也即外部环境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绩效。一般来讲,影响科研团队成员协同创新绩效的外部环境因素既包括国家经济状况、宏观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又包括气候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因素,还涉及有团队科技成员基本特征等因素。综合考虑国家林果业科研团队结构特征及获取资料,本文选取职称、团队目标认知程度、团队成员熟知程度、团队交流、团队经费支出合规性、地方政府是否支持、依托单位性质7个环境变量(见表2)。

表2数据统计表明:林果业科研团队创新主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成员比例占到样本总体的7533%,1800%的团队成员具有副高职称,另有46%的具有高级职称;在创新主体对团队目标的认知程度上,其中有9733%的团队成员表示认知清楚和较清楚;对团队成员的熟知程度是增进团队知识共享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9404%的团队成员表示对团队成员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仅有066%的创新主体表示对团队成员不了解;林果业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知识共享方面,调查数据显示,4333%的样本主体经常参与不同林果业科研团队间的交流;在经费支出的合规性上,9133%的样本主体认为团队经费支出很符合规定或符合规定,仅有867%的样本主体表示团队经费支出不合理;在林果业科研团队的发展是否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000%的团队成员表示地方政府在团队发展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其中仅有1267%的样本主体表示政府扶持政策在团队及林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科研创新团队协同创新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高校或科研院所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依托单位,占到样本主体的8667%。

(1)职称。林果业科研团队成员职称的提高,可以明显减少在时间和合作交流方面的投入松弛量,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职称对经费投入松弛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存在方向上的影响。(2)团队目标认知程度。团队成员对团队目标的认知程度的明晰,有助于减少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松弛量,但会增加团队成员投入时间的无效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管理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大量时间投入基础上的。经费投入松弛量方程中t值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余下两个方程中t值检验不显著,仅存在方向上的影响。(3)团队成员熟知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团队成员之间熟知程度越高,可以有效减少团队成员经费投入的松弛量,但反而却造成了团队成员时间和合作交流投入的无效性。方程中相应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4)团队交流。实证结果显示:林果业科研团队之间频繁的交流可以增加团队成员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松弛量的有效性,但也造成了团队成员时间投入松弛量的无效性,究其原因,是不同科研团队间在研究领域、范围等存在较大差异,衔接难度较大。方程中相应回归系数均未通过t值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5)团队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实证结果显示,团队经费支出合规性的提高,可以有效增加团队成员在时间和经费投入松弛量的有效性,但对团队成员合作交流松弛量具有逆向作用。但三个回归方程相应自变量系数的t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具有方向性影响。(6)地方政府对团队发展的支持。实证结果显示,随着地方政府对林果业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的增大,可以明显增加团队成员在经费和合作交流投入上的有效性,其中合作交流投入松弛方程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达到显著;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与团队成员的时间投入松弛量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7)依托单位性质。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依托单位性质的差异对团队成员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企业较高校和科研单位更具创新性。

4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苹果、梨、茶叶、桃等国家级林果业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得出以下结论:(1)投入变量调整前后团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明显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科研环境要素和统计噪声是技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还肯定了文中采用三阶段DEA模型用以剥离环境要素和统计噪声影响的合理性;(2)当前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协同创新效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要素投入规模效率低下所致。具体来看林果业科技团队成员综合技术效率仅为03623,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纯技术效率高达98%,表现良好,规模效率仅为03663,成为制约团队协同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上述结论给予如下启示:一是要加大财政对林果业科研团队的政策扶持,稳定投入机制,加强投入力度与规模,优化财政资金在林果业科研团队间、地区间的配置结构,稳步提升林果业科研团队创新主体的规模效率;二是要重视团队管理,优化团队结构,包括职称结构、依托单位结构等,实现既定投入下的最优科技产出;三是要完善团队成员选拔及激励机制,努力提升林果业科研团队成员的创新素质;四是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协同创新,为我国现代林果业及科研团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蒋日富,霍国庆,谭,郭传杰.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2):365-372.

[2]戴勇,范明.科研团队有效性与主要影响因素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0):102-105.

[3]包国宪,修卿善.构建高绩效知识型团队的策略[J].中国软科学,2010(4):124-127.

[4]尚润芝,龙静.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的创新管理:网络结构、变革型领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76-79.

[5]晋琳琳.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要素研究——来自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0,22(5):29-34,55.

[6]陈学光,俞红,樊利钧.研发团队海外嵌入特征、知识搜索与创新绩效——基于浙江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151-160.

[7]Ute R Hülsheger,Neil Anderson,Jesus F Salgado. Team-Level Predictors of Innovation at Work: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panning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5):1128-1145.

[8]Eva Kirner,Steffen Kinkel,Angela.Jaeger Innovation Path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w-technology F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erman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09,38 (3):447-458.

[9]James D, Adams,Grant C Black, J Roger Clemmons.Paula E Stephan.Scientifc Teams and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s:Evidence from U.S. Universities,1981~1999[J].Research Policy,2005,34(3):259-285.

[10]郑小勇,楼鞅.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9):1428-1438.

[11]Hans J, Thamhain. Managing Innovative R&D Teams[J].R&D Management, 2003,33(3): 297-311.

[12]刘惠琴,张德.高校学科团队中魅力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4):185-191.

[13]Yuwen Liu, Robert T Keller, Hsi-An Shih.The Impact of Team-member Exchange, Differentiation,Team Commitment,and Knowledge Sharing on R&D Project Team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1,41(3):274-287.

[14]柯江林,孙健敏,石金涛,顾琴轩.企业 R&D 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管理世界,2007(3):89-101.

[15]李志宏,朱桃,赖文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4):581-590.

[16]张鹏程,彭菡.科研合作网络特征与团队知识创造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7):104-112.

[17]Krsto Pandza,Terry A Wilkins,Eva A Alfoldi.Collaborative Diversity in a Nano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Evidence from the EU Framework Programme[J].Technovation,2011,31(9):476-489.

[18]邢一亭,孙晓琳,王刊良.科研团队合作效果研究——一个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状况的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