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6: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托物言志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托物言志的作文

篇1

对于熟悉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说明,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说明,让人们了解事物的状态,明白其中的事理。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隐含在事物背后的事理,都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写作。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能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在单纯写物的说明文里,只要注意按照观察的顺序、物的功能或特征、使用方法说明、物的好处和坏处等顺序来进行说明就可以了,但是,在写托物言志的作文时,除了要运用以上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注意把情感融入物之中。

有时候,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情感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个人物或某种精神,这就是睹物生情和托物言志。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衔接巧妙自然。

篇2

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 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 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 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 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 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 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

知渲染极 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 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 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 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什么是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 “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 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 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

一 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 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

被人理解接 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 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 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 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 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么区别?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 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 认的道理。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 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

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但中学阶段只需要掌握常见的几种,其它较少见的了解就可以了。

以下几种大家应该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阶段应了解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 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篇3

关键词:各年级作文;教学计划;写作教学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对于作文教学不应该具有随意性,而是根据学生实际为作文教学制订一个计划,下面是本人对写作教学的一点看法:

七年级作文教学应该有:

1.记叙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为主的综合训练。

2.能在写作之前养成编写提纲的习惯即在动笔之前能够有布局谋篇的意识。

3.能对人或物要有细致入微的描写。

4.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与各种观察景物的顺序。

5.作文中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对于七年级的作文训练应不少于十五个训练课时(每次训练最少要用两个课时),要有训练的总目标。

八年级作文教学应该有:

1.能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更深一层地认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2.继续记叙、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并能够在叙事的基础上合理抒情。

3.写作能力方面,在七年级的基础上要有所提高,比如细节描写方面、布局谋篇方面,并能适当了解一些写作技巧。

4.扩大学生知识面学会收集资料,分专题。比如,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诗、有关战争的文学作品等等。

能力训练点集中在:

1.能捕捉细节去写人或叙事,做到叙事清楚、描写细致。

2.审题清楚,能抓住题眼,确定文章写作内容与写作重点。

3.欣赏一些写景状物类的美文,从中体验,并感悟其中运用的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还有一些描写上所运用到的技巧。

4.学会认真观察事物并对该事物做详细说明,如是一件物品一定要对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性质与用途等方面尽量一一具体说明。如果想要写事理性的说明文,我们可以结合他们的物理学或生物学课程让他们根据日常上课所见到的一些实验作为说明的对象,这样学生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九年级作文教学应该有:

1.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能准确运用抒情这种表达方式来抒发感情。

2.能就某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评论。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4.记叙文写作要做到立意深刻、结构完整、过渡自然。

篇4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篇5

【本期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伟大的自然为我们打造出鬼斧神工的山川河流,酝酿出神奇秀美的峰峦丘壑,滋生出绚烂多姿的花草鱼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吧!请以“风景”为主题作文, 600字左右,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自然风景是有生命的,怎样写好绘景的文章呢?

一、多角观察,展现特点。

观察是写景作文的基础,只有多角度观察,才可以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涌入眼底。用手摸摸,用鼻闻闻,用耳听听,用嘴尝尝,用心想想……只有对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气味或质感了然于胸,才能抓住景物特征,才能笔墨传神。比如朱自清《春》中写小草,就是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用“嫩嫩的”、“绿绿的”来突出春草新鲜的特点。又如《三峡》一文中,仅以“清荣峻茂”四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

二、多种感觉,细腻描写。

在写景时,为了收到细腻传神之效,我们还要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感知景物。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绘百草园的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趣。

三、笔法灵活,表现力强。

作文时可以借鉴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或正面映衬,侧面烘托,或简笔勾勒,浓墨重彩,或穿插背景知识,补充民风民俗等等。这样就能使文章摇曳生姿,富有艺术感染力,也会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中,丰富其人文内涵。

四、用心感悟,升华景色。

写作时还须从自然景色的色彩美、形态美、层次美中去领悟哲理美,让眼前之景升华到新的高度,使你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使你受到一种崭新的启迪。比如,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领悟。行文中可以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写小草的顽强、翠竹的高洁、落花的奉献……

五、妙用修辞,彰显个性。

篇6

请看下面篇文章:

第一次见到她并无多大好感在我看来,她不过是寄身于墙角路边的一丛丛杂草罢了许是我太过粗心,竟一直没有发觉校园里其实到处有她的身影,也忽略了她是有规律的成片分布――显然,这是花匠们精心安排的。

对于一种花来说,她的茎与叶真是过于不雅了,我一直以为,一种植物既是会开花的,即便茎叶普通一点,但至少总不能像她一样长得……长得太像葱吧。在我看来,葱应该是和柴米油盐联系在一起的,葱是属于尘世俗用的,而不是属于审美的。甚至我还认为,葱还不如柴米油盐,柴米油盐虽是俗的,但至少生活少不了它们。可葱呢,不过是种可有可无的点缀。所以当我知道她的名字叫“葱兰”时,我不禁为兰花愤愤不平了起来?人人都赞空谷幽兰的不俗,人人都说兰乃花中君子。可试问,谁会赞美一棵“葱”的高雅呢?把兰的雅号扣到了一棵“葱”的头上,我怕会压坏了她。

当她开出第一朵花,我轻轻一瞥就带过了;当那一整片一整片的绿色中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色,我也不曾驻足;可是,当那一大片的花朵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我不自觉地停住了匆匆的脚步,弯下腰来仔细端详她。

是第一次发现,一朵花竟然可以以如此坦白的姿态开放。

她就这样站在那儿,开得无声无息旁若无人。她的颜色是如此洁白,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只是纯粹的白。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她的花瓣如此舒展,毫无保留地露出她那金黄色的花蕊――像是一颗炽热的心。那滚烫的金黄啊,我真怕会溅出来。而她的花柱高高立起,卑而不微,纤而不弱。从侧面看去,她,则呈现出一种怀抱的姿态――张开双臂企图把蓝天拥在怀里。我曾疑心,她那细瘦的茎如何能够承载得了秋日那一地纯净的阳光。风来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也随之汹涌。我没有想到,第一次给我一种“花海”的震撼的,不是多情的薰衣草,也不是浪漫的郁金香,更不是清新的百合,而是眼前这片不起眼的葱兰。

毫无保留地开放,把一种颜色演绎到极致;无声无息地开放,把一种香淡淡地酝酿。用如玉般冰冷的瓣,去包裹如火的心。水含珠而柔媚,山蕴玉而朗润。看着葱兰那不俗的花朵,我突然发现她原先很不入眼的茎和叶突然焕发出一种独具的青翠素朴之美。葱兰啊,你绝不负“兰”的美名!

纤小而坚强,美丽而坦白,无闻却博大。我以为,不论是一朵花还是一个人,这便是极致了。

愿做一株葱兰,静静地开在道路旁。

浙江省东阳中学 金远晴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文章借的“物”是一种名为“葱兰”的植物。葱兰形色一般,貌不惊人(甚至有点“俗”),而她的花期却甚为别致,灿如“花海”,让人惊心。由此,作者因花及人,托物言志,表示“愿做一株葱兰”。题目“生如葱兰”集中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从中我们可以寻得一些启发。

先说这篇文章的遣词。

该文用语雅致,富有文化内涵。诸如“寄身”“尘世”“审美”“高雅”“一瞥”“驻足”“端详”“渲染”“承载”“震撼”“演绎”“极致”等等。这些词语从词义和构成看,已经从口头语言上升到书面语言。显然,掌握这些词语有赖于作者平时阅读的积累。又如四字词语的运用,“愤愤不平”“空谷幽兰”“花中君子”“星星点点”“旁若无人”“浓墨重彩”“肆无忌惮”“无声无息”等,不仅用词恰当,琅琅上口,而且带:有一股书卷气,可见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更是作者平时勤于阅读的见汪。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掌握足够量的词汇,其中包括简练的书面语汇是提升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标志。打下这一基础,只有依靠阅读积累,舍此,别无他法。

次说造句。由词到句,选择句式是提高文章语言能力的又一重要条件。本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说明,有议论,有抒情,句式选择也各有特点。以叙述论,这篇文章叙写作者发现“葱兰”的过程,清楚明白,衔接自然。由“第一次见到她并无多大好感”,继而看到“她开出第一朵花”,只是“轻轻一瞥”,再到看她“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色”,终于见她“一夜之间全部开放”,这才有了惊人的“发现”,行文流畅,有条不紊。叙述语言明白晓畅是第一要义,简洁凝练是提升的要求。

以描写论,单句往往重在对一句中的中心词语加以修饰,如初看“葱兰”,“她不过是寄身于墙角路边的一丛丛杂草罢了”。“一丛丛”状其形,“墙角路边”示其位,“寄身”写其飘无定所,描写“葱兰”的位卑形微,并不显眼。而描写更多的是以句群的形式出现。如文章描绘“葱兰”花色之白:“她的颜色是如此洁白,没有浓墨重彩渲染,只是纯粹的白。自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纯粹得叫人嫉妒。”用五句话连成一组,描写白色。先是形容,“如此洁白”;再是对比,“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纯粹的白”;还以拟人,“白得无畏无惧、肆无忌惮”,后以夸张,“纯粹得叫人嫉妒”,调用多种修辞手段,融深情于笔端,呈花色于纸上,铺陈展开,显示作者较好的语言功力。

既为句群,句子之间就有层次的要求,或连贯而下,层层深入;或从不同角度,正反对照,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作者表达面对“葱兰”花开时的惊喜心情就富有层次:“我没有想到,第一次给我一种‘花海’的震撼的,不是多情的薰衣草,也不是浪漫的郁金香,更不是清新的百合,而是眼前这片不起眼的葱兰。”连用三个排比句,“不是……也不是……更不是……”,再加一个对比“而是……”,表示“震撼”心情逐渐凝聚的过程,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真实可信,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以议论说,表达议论的语句多用判断句。比如,开篇第一句就说,对于“葱兰”,“第一次见到她并无多大好感”,直接表明对“葱兰”的好恶。常见的表述方式是,“在我看来”“我以为”“我认为”,然后直陈其旨。为了增强判断的力度和语势,或用反问句,如:“可试问,谁会赞美一棵‘葱’的高雅呢?”或用感叹句:“葱兰啊,你绝不负‘兰’的美名!”或用句式变化,将判断的内容移至句首,以示突出,如:“纤小而坚强,美丽而坦白,无闻却博大。我以为,不论是一朵花还是一个人,这便是极致了。”

篇7

【关键词】诗歌教学 选修教材 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

提起诗歌,对学生来说,可谓“爱你不容易”,高二的学生接触的诗歌并不多,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许多学生反映,一首诗读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笔做题,更是无处入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相去甚远,他们学诗歌的信心大受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体会不到诗歌的美,认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不愿花时间去学。针对这种现状,利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本选修教材,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知识和方法上去引导他们培养实用技能,与高考能力衔接,与生活乐趣衔接,才能真正发挥这本选修教材的作用。

一、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情感

把充满生命美感与体悟的诗词,上成单纯的知识讲解、做题训练课,必然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选择一些可实际应用、可鉴赏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上教师设计好激趣的环节尤其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1.读出诗味。根据诗歌的情调特点,教师进行配乐朗诵示范,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全班朗读,读出情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进入一个曼妙的境界,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2.品出画美。让学生在理解了整首诗的情调后,创造性地再造画面,以散文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并以画相配,让学生在谐趣的氛围中领略诗画之妙。如学了《早雁》一诗,可让学生根据前四句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再现画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抓住诗中的字词、色调,整体把握形象,体悟诗人的情之美。诗无达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学生合理的个性解读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恰当地设计一些探究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设疑、质疑、解疑中提高对诗歌情感的认识能力。如学《小松》,可设问:“从诗中你悟出什么?”

二、从做题的角度提高答题技能

每学完一类诗,让学生归纳这位诗人的诗歌特点、这类诗的特点,老师展示各种题常考的问题及答题模式,如归纳咏史诗鉴赏步骤:首先,知史实,了解何地(古迹)、何时、何人、何事。其次,明观点(对史实有何看法)、析目的(联系生平背景际遇,明感情,悟意图)。掌握两种目的:述己志(感慨个人遭际)、忧天下(思考历史、借古讽今)。熟记常见情感:(1)叹朝代兴亡变化;(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3)讽刺当政者荒;(4)借古伤怀。再次,赏技巧:借古抒怀、直接议论、以景衬情、对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升华到如何具体去表达对作品的定向理解,学生会欣然地接受,这一举措,为高三诗歌总复习作铺垫。

三、从写作的角度积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学会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从美词佳句中体会其意境特点,适用写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为议论文提供论据素材,为记叙文提供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素材。疏理归纳有关亲情友情的诗句、读书学习的诗句、立志自励的诗句、战争节日情景感受的诗句等,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准备。诗歌中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为学生写散文及记叙文提供参考,在学诗时注意引导。写元宵节可引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咏物诗《葡萄》《小松》学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手法写咏物散文;学了《蜀相》,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体会以景衬情的手法,学会在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学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懂得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学习《题乌江亭》,比较写项羽的三首诗,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分析评论历史人物。

四、从实用角度指导人生

篇8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篇9

关键词:初中作文;学生;教学策略

初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鉴赏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作文教学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探究初中作文教学实施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作文的源泉就是鲜活的生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因素,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感悟,把源于生活的素材整理记录并随时进行分类归纳,不仅在积累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沉淀写作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根据人物在具体的、特定的环境下表现的态度、行为等做特殊记录,使学生的观察角度逐渐细化、观察视野放宽、积累范围扩大。鼓励学生将别人看不到的、别人说不出的、别人感悟不到的素材与感想融入自己的日记和周记当中,尽量写得真实可信、写得活力四射、写得新意不断。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真实生活作为“活水”,为写作提供素材。在此指导下,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一位学生写我学习的新方法等。还可以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并适当地点评,阅读积累自读课本中的文章及《读者》《意林》等优秀文学刊物中的好词佳句。

二、利用阅读教学积累知识

1.积累陈述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字、词、句、段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阅读经验。初中学生积累的陈述性知识还很不够,所以在初中的阅读中要及时并随时积累,为写出一手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阅读时学习表达幸福的词语:无比快乐、脸上写满了幸福……在写作中自然会应用。教材中的阅读文章有很多应该积累的字词句:辞格连用的句式,如《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还有可以表达不同语气的句式:祈使、陈述、疑问、惊讶等,以及各种修辞运用句:比喻、反问、设问、对偶等。随着阅读的增多,学生对各种不同词性的词语和不同语气、不同作用、不同修辞的句式有了很多的积累,能够对文章的字词进行有目的的推敲,语言表达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到初三上学期大部分学生就能轻松自如地使用各种不同的句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可见,在阅读中积累陈述性知识对作文教学序列的作用之大。

2.体悟积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就是在写作中所具有的相关的写作技能性知识,在对文本的阅读中,需要一定的阅读技能即阅读的程序性知识,写作者能够从分析积累阅读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写作程序性知识的体悟和积累,使写作者对文章整体的结构、布局、选材、构思、写作技巧与写作方法都熟练掌握,更好地应用于写作中。著名的语文教师于漪曾说过:“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不同类型范文的篇章结构的剖析,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很有好处。”使学生逐渐在分析教材阅读篇目的结构写法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的整体写法,如《马说》的托物寓意、《散步》的对比、《爱莲说》的托物言志等。在阅读中体会感悟写法的同时积累程序性知识以备写出方法多样、技巧翻新的文章来。

3.提供作文有效联系点

阅读与写作在知识与技能技巧上有很多共同的原理,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写作中品味阅读,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由阅读迁移到写作。吕叔湘曾说:“例如把一句话拆成两三句,或是把两三句话合成一句。改写,各种方式的改写,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情节及当时的制度等,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结尾;还可以根据阅读文本作出缩写与扩写的练习等。学过古文古诗可以从不同角度谈感想、鉴赏诗文语言及写作特色、评析诗人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境界等,还可以进行仿写。仿写是要找到阅读教材与写作教学相关联的相似点,并在写作教学中建立循序渐进的系列。

三、指导学生作文评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也是对文章内容再次加工完善的过程,学生之间交流、修改更会有效提高写作水平,使学生在批改中学习写作、在批改中提升能力。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的讲评与面批指导,教师必须要结合写作训练点的目标,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有重点性的面批面改,使学生既能够看到自己作文的优点,又能改正写作中的不足之处。在讲评的过程中逐渐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文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修改时要明确批改内容、确定批改的统一标准,自己批改之后同学之间要互检。语文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按作文水平高低分组,进行分组互批互改,之后组与组间交换审阅,并写出借鉴性评语。

篇10

只能说,这样的学生都不善读书,不善读书则缺乏生活,缺乏生活就失去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初中阶段是阅读书籍,接受文化遗产的黄金时期,大量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思辩、实践、心理体验、演讲表达等诸方面能力。尤其是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形象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书读多了,何愁写不出好文章?何愁提不高语文水平?

当然,我们这里的“读书”,应该指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

因此,只有引进源头活水,方能绽放写作之花。

一、课外阅读能有效衔接阅读与写作。

课外阅读大有裨益,它是课内阅读的有力延伸。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虽然生活不仅仅是语文的外延,但用在语文上我觉得最恰当。读书要“知人论世”,要“知人论世”,必须要借助于课外阅读;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而态度、习惯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课内,关键在于课外阅读的持之以恒;读书要有方法,而方法要有待于课外阅读的验证,以求得科学之法,适于自己之法。陶行之先生有言:“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有一段哲论:“读书如同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一则短文运用比喻,形象地论述了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可见进行大量阅读,对中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多读、多记、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二、课外阅读需教师引领导航。

课外阅读并非是由学生信马由缰的读书,它同样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一)思想指引。

书海茫茫,其内容亦如万花筒,形形,良莠不齐,读书选择的指导必不可少。不要乱读、误读,此其一。同样一本书,亦或名篇佳作,也因受时代的限制和作者个人的思想倾向,里面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摈弃“拿来主义”,进行“辨读”和“辩读”,此其二。只有读书有了正确的思想引导,作文的思想立意才能高屋建瓴。

(二)习惯养成。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养成习惯非常重要。读书在于勤,需知“开卷有益”;读书贵在恒,最不要“一曝十寒”;读书要适时的进行圈点勾画,有评析,有心得,“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读和写就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写作水平自然是水涨船高。

(三)方法指导。

1、要指导阅读方式。就阅读方式而言,有朗读、默读;有精读、略读、浏览。对每一种阅读方式,如何操作,要根据写作素材的对象、范围和积累程度指导适时选择。

2、要指导文体阅读。现在,有很多作文“体裁不限”,有些同学就陷入“作文不要体裁”的误区,把作文写成“四不像”。其实,作文有法而无定法,“体裁不限”并非没有体裁。因此,文体阅读指导必不可少。

就文体而言,记叙文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要素,评析选材,把握详略,体会“以事传情”;散文则理清抒情线索,找准感情基调,判断抒情方式,如: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科学小品等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为了说明透彻所采取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议论文则要把握“三要素”,学习如何用事实说话,如何以理服人,培养思辨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欣赏,其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均是典范。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文明与之一脉相承,同志很早就提出“中华民族优秀古典诗文诵读工程”,这一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3、要指导阅读的思想方法。

如果说阅读是原始积累,那么,写作就是再创造。从积累到创造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阅读层次而言,要读文本、读作者、读自我。

读文本,即整体感知。要指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产生情感共鸣或对他的想法有异议都可以;,阅读每本书时,读的人最终是要通过其来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想法,重新认识自己,达到新我。

读作者,即知人论世。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个人的主客观评价。

读自我,即创造阅读。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作品中精美隽永,有思想、有张力的语句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总之,要读出一个“自我”来。如何进行创造性阅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课外阅读的重中之重。

这样,就能由“文本的读”到“创造的写”,完成由量到质的蜕变

课外阅读是走出狭隘知识的天窗,使我们能看到外面缤纷的世界。

课外阅读是走进精神财富宝库的通道,能使我们心中升腾索取与创造的激情。

课外阅读,能使人接通历史;

课外阅读,更能使人透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