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范文

时间:2023-03-16 04: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苗岭的早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拂晓,一只长着蓝色漂亮羽毛和镶嵌着宝石般眼睛的小鸟,唱起了歌,开始婉转啼鸣,小鸟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太阳也站上了地平线,泛起了鱼肚白。第一束阳光穿过了那茂密的树叶,原本笼罩着白雾的苗岭一会儿就变得清晰起来,各色的野花都从梦中醒来,摇着花朵向太阳公公致敬,树叶上的露珠滚了下来,滋润了苗岭的大地。一阵晨风徐徐吹过树叶,唱起来了沙沙的合奏曲。

随着那只活泼小鸟的叫唤,整群鸟都苏醒了过来,唱起了那优美、动听的歌,树上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成年鸟儿飞到田间去捉虫,小鸟们在互相嬉戏和打闹。此时,苗族勤劳的人们也起床了,男的劳动力一早就背着耕犁下田干农活了,妇女们则在家里纺织布匹。小孩也拿上课本,拉着黄牛到山上放牧去了,老人们也没有闲着,一大早就去喂鸭养鸡了。太阳公公越蹦越高,阳光照满了整个山寨,小溪开始了叮咚叮咚唱起歌来。

不一会儿,苗岭的烟囱冒出袅袅炊烟,大家都停止了劳作,赶回家吃早饭了,村子又安静了下来。太阳越升越高了,苗岭一天的早晨就这样结束了。

篇2

关键词:声乐演唱;民族特色;苗家飞歌;声情并茂;苗岭的早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10-02

一、绪论

声情并茂,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声乐艺术是一门用声音表达的情感艺术,好的歌唱应该是感情真实动人、声音优美悦耳。声情并茂、形神兼备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声乐表演理论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赋予它本身的生命力。优秀的声乐演唱者,一定要分析大量的作品,积累各类作品,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参与到歌词歌曲的创作中去,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去体会、分析、设计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充分、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深刻内涵,挖掘词曲作者所要表达的丰富的创作意境。

除了天生的感觉好以外,后天的训练至关重要。包括对音乐审美、艺术修养的培养及锻炼是必须的。从一点一滴做起,通过对声乐演唱中声与情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体会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做到如何达到声情并茂这一歌唱的最高要求和基本原则。下面我们将以《苗岭的早晨》为例,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正确的分析歌词和作品的曲式结构等八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声情并茂地进行演唱。

《苗岭的早晨》是湖南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于1975年创作的一首口笛乐曲。最早由俞逊发“原创”演奏,后又被白诚仁先生改编成声乐作品。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山村少数民族特色,要将这首作品把握好是相当不易的。作品要求唱出活泼、甜美、俏皮、灵巧的色彩,歌中大大小小的弯儿都要拐得特别舒坦。作为演唱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很难驾驭作品,很难将作品的丰富内涵表达出来。要唱好这首歌曲,除了音乐感知能力;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技巧;一定的文化、音乐修养等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所演唱作品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则基于对作品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的认真分析,再经恰当的演唱处理后,才有可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作品所希望的艺术效果。?就如何声情并茂地唱好这首作品,本人以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演唱技巧为前提,将着重从作品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这两个大的方向来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苗岭的早晨》由湖南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于1975年创作,当时菲律宾总统及夫人来华访问,为了向外宾展示我国的民族音乐特色,国家文化部特命白诚仁先生创作了这首极富山村少数民族特色的口笛乐曲,后来被白先生改为声乐作品。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很注重自然的生活功,所有画面都来自真实的生活,从雨雾撒开到鸟儿歌唱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苗寨的早晨万物苏醒的情景,可谓丝丝入扣,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湘西。

(二)歌词分析

歌曲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歌词。歌词通常采用高度概括的写作手法,用词十分凝练,在词面的背后往往有着更深广的寓意。在实际的声乐演唱过程中,我们首先也要大声标准地朗诵歌词。通过朗诵歌词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活跃而生动的有声语言。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感和语言动态美,体现歌曲的内涵,更有助于我们歌唱时的咬字和发音。《苗岭的早晨》歌词优美,描写出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美丽风光。“白蒙蒙的晨雾撒开了,毛绒绒的鸟儿唱歌了,酣睡的森林醒来了……”。歌词把苗岭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副苗家山寨图: 峰峦起伏的苗岭在晨曦中渐渐显出清晰的轮廓。树木、山恋、青山、小鸟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呼吸着春天早晨温暖、清新的气息。树木、青草舒畅地伸展着身躯,山花在晨曦中绽放出花蕾;小鸟从窝里飞出来,骄傲地站在枝头上。清脆悦耳的鸟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倾刻间,山林里热闹起来,一曲百鸟奏鸣曲在苗岭春天的早晨奏响。在看完歌词后我们能立即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赞美这样秀丽的风景,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之后我们便能正确的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和情感意境,同时也为我们在演唱时的情感注入了依据。

(三)曲式结构

歌唱的目的是运用声乐技巧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分析声乐作品的歌词、背景之后,对歌曲的音乐结构作一些必要的剖析是非常必要的。正确地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将有助于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苗岭的早晨》是一首典型的三部式结构声乐作品,其结构图示为A+(A1+B+C+B1)+A。曲调由G宫调式转下属C宫调式再回到G宫主调式。作品音域很宽,曲中加入特色的民族花腔也是本曲的一个创作亮点,这是典型的民族创作技法。在使用民族素材的过程中巧妙结合西洋的创作技法,使用三部式结构曲式,使作品既保持着民族独特风格又不失曲式结构上的创新。第一段呈示部以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用花腔的演唱技巧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把人们带进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这里有晨雾、鸟儿、雄鸡、牯牛;第二段展开部由呈示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结构为复杂的多段式结构。欢快、热烈的劳动节奏展现苗族山寨繁荣的生活情景,“木楼的炊烟升起、牧童上山、苗家出工、古老的山寨沸腾了”,表达了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愉悦心情;第三段是再现部。短小的结尾,与第一段遥相呼应,再次重现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再现手法的运用更加深化了作者对苗家山寨幸福生活和秀丽景色的无穷赞美这一主题思想。

(四)音乐风格

考察一首声乐作品的风格时,一般都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等等这些因素。音乐有着明显的地域性,文化差异的不同在音乐上则表现为各具特色的地域或本民族特有的音调。如内蒙古民歌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江南小调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陕北信天游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曲情则苍凉凄凉。在创作过程中,曲作者常常会有意识地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某地区或某个民族的音调作为素材溶于自己的创作之中。《苗岭的早晨》取材于湖南的大湘西,有着深厚的苗族音乐色彩。整个乐曲以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为基础,加入特性的降mi音,极富地方色彩。在技法上,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发扬着苗家文化,描绘出一幅苗族山寨晨曦的美丽图景。苗族“飞歌”高亢嘹亮,唱时声震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演唱者在演唱时可以尽情拖腔,拖音的长短,凭歌唱人气息的长短而定。

三、演唱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

音乐以抒发感情见长,歌曲作品多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苗岭的早晨》乐曲奔放而不失优美,热烈而不失雅致,这首歌不但音域高,还有大量的跳音和音阶,那么合理的把握基本情绪就有一定的难度。前面的呈示部部分需要唱出苗寨早晨清新而不失生机的甜美韵味,见(图1)。

第一段我们要正确的把握作品的情绪,这段运用苗家“飞歌“的特性音调,追求意境美。音色要求淡雅、清新、舒展,唱出苗寨早晨万物苏醒,清脆的鸟鸣划破了早晨的寂静,太阳沐浴着大自然,一切即将沸腾的情景。第一段的写作也为后面的第二段做了很好的铺垫,预示热闹的场面即将来临。第二段则要唱出苗家儿女载歌载舞,苗寨沸腾后的热闹、欢快场面。整个展开部分为四个小乐段,第一段是呈示部的发展,曲调要求唱得轻巧。接着第二段出现了转调,如下图(图2)

这时需要用花腔来进行演唱。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里的转调有两个作用,第一:在旋律上增加色彩的对比;第二:在技法上为后面的人与鸟的对话做铺垫。第三段(见图3)

在速度上和后面(见图4)

第一段有了很大的对比,这里节奏很慢,但要求唱得有弹性,声断气不断。同时节奏型的写法也是模拟了鸟鸣的速度。第四小段是描写人与鸟的对话,这也是全曲的一个,人声与鸟鸣结合,积累性的把作品推向音乐的最高点。最后结尾处歌者需要有很好的气息支持,用圆润、清脆的音色来表达苗家人民预祝丰收的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天空越来越亮,峰峦起伏的苗岭完全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之中… 苗家山寨的画面在人们的视野中越走越远,直到消失,同时也暗喻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二)速度、力度、音色的处理

在演唱时通常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不同音色的对比变化以更好地获得作品所期望的艺术效果。《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有大量的跳音和音阶,要求歌者有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和灵活的花腔技巧。引子部分的苗家飞歌特性音调要唱处高亢嘹亮的音色。歌曲中的强弱对比要明显,每段的音色结合歌词的意境也要有不同的变化,在演唱过程中,要严格的对照作品的强弱记号和谱例的要求来进行演唱。尤其是呈示部部分一定要追求词曲的意境,不能盲目地追求音色和音量,力度上应由弱到强,展示着苗家山寨由晨曦苏醒到舒展身躯到山寨沸腾这一过程。

(三)歌唱的呼吸

在演唱过程中,歌唱的呼吸是非常重要的。歌唱的呼吸是艺术的呼吸,要通过这种呼吸达到对声音的控制,对感情的控制,对歌曲强弱快慢等多方面的控制。有好的呼吸才能有好的声音。正确、科学的呼吸技巧是支撑声音流畅、圆润的基础。通常,我们无论在演唱还是学习过程中都是提倡用嘴吸气,这里我大胆的提出在演唱《苗岭的早晨》这首歌曲时,建议使用口鼻同时吸气,通常我们在各种权威的书籍上也有提到口鼻同时吸气将会吸得更深,有助于发声。《苗岭的早晨》是首典型的中国民歌,结合戏曲的呼吸方法可以使音色更甜美、嘹亮,口鼻同时吸气也可以抬高发声的位置,有助于头腔共鸣,这时的声音会更加有穿透力。

(四)身段与表演

歌唱表演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神形兼备是我国传统的美学基本原则之一,歌唱者在台上不仅要歌唱同时还要有舞台艺术表演。恰到好处地表演也直接体现了歌者对作品的理解,优美的歌声与“神形兼备”的舞台艺术表演相结合,就能使歌声更加传神,表演更加形象化。《苗岭的早晨》第二段是整首作品的华彩乐段,这时也是歌唱情绪的最高点,歌者应以配合欢快节奏感的肢体语言来共同歌唱,带动观众的激情,达到以形助唱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演唱作为音乐的特殊表演门类之一,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力的。好的歌唱家通过塑造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们的心弦,让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感受着歌者饱满的激情。总体来说,在演唱一首作品时,首先应该对歌曲进行细致地分析,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充满激情的演唱。演唱时真情的流露感染着观众,同时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反过来又影响着表演者,歌唱者与观看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身这一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朗主编.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李晓贰著.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孟锦慧、纪冬泳编.民族声乐独唱歌曲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张前、王次著.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韩斌著.20世纪歌唱大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 段启诚 二胡曲 《苗岭早春》 特色 影响

一、段启诚生平及其创作

段启诚,著名二胡教育家、作曲家,1924年3月出生于四川温江,1945年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作曲,同时师从二胡大师俞鹏先生和著名作曲教育家刘文晋先生,专攻二胡和作曲专业,1950年毕业。他是建国后我国西南地区建设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元老之一。由于他知识广博,学贯中西,故而在二胡教学艺术、创作艺术,以及二胡演奏和学术科研方面均有其独特的建树,因而享誉二胡艺坛,深得同行的敬重。

段启诚先生成名甚早,年轻时即已名扬蜀中乐坛。他早年在舞台上诠释的《咏怀曲》、《琵琶韵》、《光明行》、《空山鸟语》、《山村变了样》等,不但深得听众赞赏,而且博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好评。段启诚先生的二胡曲作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其中不乏非同凡响之作。他谱写过各种技术程度的二胡练习曲20余首,如根据云南汉族民歌音调创作的二胡曲《弥渡情歌》(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选入《二胡曲集》第一集出版),根据同名汉族民歌改编的二胡曲《孟姜女》(发表于当时的《川西音乐》),根据四川凉山地区彝族音调创作的二胡曲《大凉山狂想曲》(1961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选入《二胡曲集》出版),根据贵州苗族“飞歌”音调素材创作的二胡曲《苗岭早春》(以下简称《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选入《二胡曲集》第八集出版),等等。除上述曲目外,段启诚先生还有一些经常在舞台演奏或录成磁带的二胡曲,例如《蝶恋花》(根据苏州评弹音乐创编)、《樱花》(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等,以及其他一批根据同名乐曲或歌曲改编的二胡曲,例如《采茶扑蝶》、《小黄鸟之歌》、《杨柳叶子青》、《苗族山歌》、《快乐的彝家》、《浏阳河》、《放风筝》、《牧羊姑娘》、《快乐的罗嗦》、《马帮》、《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等。

段启诚先生现为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顾问,中国二胡学会顾问。其艺术生涯被收入《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当代艺术节名人录》。在学术研讨上,他撰写的《白居易的音乐思想》、《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浅谈王光新国乐观》(刊于成都出版社《黄钟流韵集》)、《论二胡演奏的思想、情感、技巧》、《二胡教学笔》、《二胡曲“渔舟唱晚”的音乐分析》先后发表于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其与肖前勇先生合著的《二胡名曲欣赏》(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颇受国内音乐院校二胡专业教师和业余爱好者的赞赏。他曾先后赴武汉、昆明、西安,到当地的音乐艺术院校进行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还在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开设音乐欣赏讲座,为传播民族音乐作出了贡献。

二、《苗岭早春》分析

二胡曲《苗岭早春》是由段启诚先生于1978年到贵州台山地区苗寨采风时,根据当地苗族民歌“飞歌”为素材创作而成的。全曲以鲜明浓郁的苗族情韵,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季节,一群苗家青年男女踏着芦笙音乐、袖舞裙翻狂歌热舞的生活场景。全曲共分四个乐段:

第一段:引子:由钢琴伴奏引出,在钢琴的伴奏带领下引出二胡,直接展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给人以清新、亮丽、舒畅的感觉。

第二段:慢板:借用苗寨“飞歌”中自由、浪漫的旋律,从容地抒发出苗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全段共分六个乐句,其中以两个乐句为一节。

第一节(1―6小节、7―12小节):这两个乐句为并列结构,G宫调式,中间加偏音 构成苗族音乐特有的色彩。节奏自由、舒展,写作技法上运用大量切分音、顿音、倚音。

第二节(13―16小节、17―24小节):这两个乐句节拍为 与 进行,形成对比乐句,G宫调式。节奏自由、舒展,旋律多级进,技法上运用了多次的前倚音、装饰音、连顿弓、六连音,并第一次出现模仿苗家芦笙的一弓双音的演奏手法。

第三节(25―28小节、29―33小节)。本节第一乐句为对比乐句,高音旋律与中音旋律进行对比。第二乐句是第二段与第三段的过渡乐句,引出第三段。技法上本节最后运用了连续的tr跳音和11连音的连顿弓,在乐曲演奏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综合以上本乐段频繁使用装饰音、连顿弓(当时是没有的)、连续颤音,以及一小节的一弓奏双弦(模仿苗家芦笙)等演奏手法,更能深刻表现出乐曲自由、宽广、舒展、抒情的意境,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三段:行板:表现苗寨男女欢歌曼舞的美丽景象。在节拍使用上,打破了过去方整性的框框,在二胡曲的舞曲中率先使用了复拍子(包括2/8、3/8、4/8、5/8等),这种打破方整窠臼,在变中求变的做法,既增添了乐曲的色彩,又形成了审美中“非对称性”的美学蕴含。全段共分六个乐句,其中以两个乐句为一节。

第一节(34―37小节、38―41小节)。第一乐句表现美丽苗条的苗寨姑娘轻盈的舞步,第二乐句表现粗犷豪放的苗寨男子坚实的舞步。结构为(a+a1)+b对比乐段,分别出现了、和 拍,节奏轻快、富有弹性。技法上首次出现了重音。本段有8小节运用了强有力的连续短弓(表现手法上不同于过去)。乐曲在结构和技法上的创新,更加真实的再现了苗寨青年男女快乐的生活。

第二节(42―49小节、50―59小节)。第一乐句为华彩过渡乐句,连续5小节采用一弓奏双弦的演奏技法。第二乐句(a+a1)+b为对比乐句,首次出现了抛弓演奏技法。

第三节(60―64小节、65―79小节)。第一乐句为过渡乐段,大篇幅运用一弓双音对芦笙进行模仿。第二乐句为华彩乐段,结构(a+a)+b,快速的16分音符和大幅度的重音,更加突出了苗寨音乐的风格,也展示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新颖手法和创新精神。

第四段:快板:整段快弓的运用,使得苗族男女青年欢快、热烈的舞蹈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听众面前。本段采用大幅度的抛弓、全段的快弓、四小节三连音节奏、四小节十六分音符重复两次,在速度上又采用由慢渐快连续性演奏,一气呵成把乐曲推向,最后在清脆、干净的两声打弦中结束全曲。

三、《苗岭早春》的特色及影响

《苗岭早春》创作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这时春回大地,百废待兴,改革的春风令段启诚先生欣喜不已,他深入山区,探访百姓,于是产生了这篇优秀作品。《苗》曲创作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便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有感而发”。通过描写苗家人的现实生活,反映了新时期苗族人民生活的可喜变化。如果说,作品颇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催人向上的感召力,是段启诚先生创作上的一大特色,那么富有鲜明艺术个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则是段启诚先生创作上的另一大特色。首先,《苗岭早春》首次在二胡的演奏上运用连续同向的拉弓演奏,加上大段快速的自然跳弓、抛弓、五度双弦连续演奏、打弦连续演奏的运用,为发展二胡演奏技巧和丰富二胡的表现力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苗岭早春》作为描写少数民族的乐曲,风格地道,韵味十足,这也是为演奏家所喜爱、为听众所赞赏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段启诚先生在《苗岭早春》创作中“快速自然跳弓”技法的引入,虽然给二胡演奏增加了难度(因为乐器的不同,运弓触弦的方向和位置各异,二胡上演奏自然跳弓较之小提琴则更加困难),但更有助于二胡热烈、轻快、跳跃情绪的表达,从而大大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再次,在《苗》曲里三连音节奏由慢渐快地连续使用了48弓之多,这种技法所营造的宏伟气势是其它技法所无法替代的。最后,一弓奏双弦(纯五度)的技法在《苗岭早春》问世之前,未曾有人如此演奏,而段启诚先生从乐曲中须模仿苗家芦笙吹奏效果出发,大胆进行了创新性运用。这种技法虽只在乐曲里起了穿插性的作用,但却凭添了许多酷肖的芦笙风韵,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苗家色彩。

《苗岭早春》问世后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1980年在文化部举行的中国民族音乐展演中由青年二胡演奏家,段启诚先生的学生――周钰首次演奏成功,并荣获优秀演奏奖(当时最高奖项);在第十四届“上海之春”比赛中由贺超波演奏,令同行为之一振,并纷纷索要曲谱;《苗岭早春》在国际中国乐器大赛上由殷众演奏并荣获“自选曲目优秀演奏奖”。该曲还由香港著名演奏家黄安源先生演奏并录制成音带,在海内外公开发行并广为流传。

当今社会,个别曲作技法怪异,乐思玄乎,内容扑朔迷离,远离时代和生活,有诚心不让人听懂之嫌。相比之下,《苗岭早春》主题突出,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风格独特,技法新颖,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又一丰硕成果,是民族乐坛一首难得的二胡曲佳作。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材简介

《音乐会》一课选自人民音乐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课,包括聆听歌曲四首、学唱歌曲两首,它们分别是:

(一)《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所作,曲调轻快、流畅、生动、活泼。

(二)《苗岭的早晨》是由作曲家陈刚根据同名口笛改编的歌曲。乐曲以明朗的旋律,展示了一副苗岭山寨山明水秀、春意盎然的绚丽图景。

(三)《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五首,它原本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

(四)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作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以小号为主奏乐器的意大利风格的舞剧音乐,乐曲为三段曲式结构。

(五)《我是小小音乐家》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小音乐家。

(六)《嘹亮歌声》这是一首曲调规整、词意富有意境的日本儿童歌曲。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对远山纵情欢唱的情景,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学習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识谱技能,但对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有所欠缺,所以轮唱的把握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应成为本阶段学生的训练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围绕音乐课程标准,本节课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课程总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演唱《我是小音乐家》中,进行创编活动,体验做小音乐家的情趣。在演唱《嘹亮歌声》中,实践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的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等四首不同风格的乐曲,犹如参加一场音乐会活动,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情绪,给我们一次美的享受,并在这场音乐会中能听辨各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如小号、口笛、长笛等乐器。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并能在读谱实践中运用,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通过感受、体验、探索、实践等多种形式,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情绪,能听辨独奏乐器的音色,这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够带着美的情绪演唱歌曲,把握歌曲的情绪,并能够较好的完成轮唱歌曲的演唱,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五、教法说明

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所以通过以下的设计,让学生在音乐中认识美,在生活中寻找美,在未来里创造美,让美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里。具体做法:情境法、教唱法、演示法、实物教学法。

情境法:通过电子设备和有感情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探究心。

教唱法:语言精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通过教师正确的范唱,使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听唱法:通过让学生直接欣赏、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后再歌唱,歌曲的难点就更容易解决,增加学生信心,更加深对音乐的热爱。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图片、教具演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使课堂节奏更加紧凑,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实物教学法:播放视频文件,让学生模仿文件中的舞蹈动作,从情绪、韵味上着手完整并完美的学习该作品。

六、学法指导

在合理安排教法的同时本节课还十分注重学生学法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具体做法设计为: 模仿法、教唱法和听唱法。

模仿法:模仿视频、置身情境、更完整的学习歌曲。

教唱法:通过老师的教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给能更加生动的认识到歌曲,了解歌曲旋律以及歌曲的情绪。

听唱法:通过听、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中随音乐歌唱,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情绪。

七、设计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会学,即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始终坚持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育理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等活动过程中享受、掌握并创造音乐的美。通过聆听以及歌曲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音乐会愉快的场面,感受人们的愉悦之情,还能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歌曲。这样一来,既在无形当中也打破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歌曲、记忆歌词的教学模式,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师生合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过程

篇5

一、学会聆听,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这一唱段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特别是乐曲第七小节中休止符的处理,更进一步地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到喜悦、祈盼的情绪特点。

二、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欣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时,可让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利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色彩与线条,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再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为乐曲起名。第二次聆听时,可请学生朗诵法国印象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月光》,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最后出示莫奈的名画《日出一印象》,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聆听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调动其他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聆听多样化的音乐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可以说,音乐欣赏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涉及诸如历史、地理、自然和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篇6

关键词:学生 音乐 能力 培养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受能力,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接受并创造音乐,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在“律动”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每节课开始,我采用听赏不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些同学们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动作,带领学生表演。孩子们情绪高昂开始了音乐的学习,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我还常常根据歌曲的内容编了一些“律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数鸭子》一课,先启发学生想象小鸭子的形象和老爷爷的模样,再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编一些动作,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情绪,自身诙谐的表演,激发了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又如:教一些少数民族的歌曲时,老师首先根据不同民族特色的音乐,边范唱边表演动作,让学生产生好奇感,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民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律

运用各种趣味游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加上游戏比赛形式,更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比如:我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再如:我用《开火车》、《拍拍手》等游戏来训练学生感受音的快慢、强弱。改变以往一味地学习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演奏打击乐器中体验音乐的欢乐氛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孩子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演奏打击乐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这种积极性,也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喜好之情。我们一般把打击乐器放最后演奏,我觉得打击乐器可以随时用在音乐课上。例如:每堂课我请同学们用打击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节奏,说说自己的事,同学们生动地创造自己的节奏型。我还要求学生自由组合,运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表演音乐剧。以《夏天的夜晚》为主题,同学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把他们独有的音乐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唱歌曲时,我也鼓励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情绪,创造自己喜欢的节奏。除了这些方面,我还把打击乐器用在欣赏民族乐曲时。比如:聆听《鸭子拌嘴》这首乐曲时,先让学生边听边想,然后问他们:“这首乐曲用了哪些打击乐器的,你能试着演奏吗?”同学们很高兴地演奏起来,当老师配上有趣的故事,学生的课堂气氛顿时达到了。学生们玩得开心,也学得开心,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高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如果一位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课上运用几笔简单的图画和电脑画面,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在鉴赏《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时,老师可以借助电脑动画展现一幅美丽的苗岭晨景图: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延,一条小溪在山谷中静静流淌。近处,小树林里小鸟叽叽喳喳的唱起了歌,几位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干活。学生们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使学生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篇7

关键词 音乐素质 音乐欣赏课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ome Sentiment in Music Teaching

SUN Lijun

(Yantai Zhifu Fenghuangtai Primary School, Yantai, Shandong 264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its requirement is to enhance students' quality of music, promote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sustained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for the new curriculum's requirements, I talk about my feelings in enjoying music lessons, music, singing teaching curriculum basic knowledge of music,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music quality; music class; education reform

《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采用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学习材料,提供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音乐学习活动线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善,针对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谈谈自己对音乐课的一点感悟:

音乐欣赏课一直是我们作为音乐老师最头疼的内容,一节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及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欣赏课如果准备不够充分,学生容易引起混乱,课堂纪律难以把握,欣赏的内容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要想上好一节欣赏课,最起码的,教师要熟知教材,了解乐曲,以便于在对学生讲解时胸有成竹,即便学生提出很多质疑的问题,教师也能够对答如流;在乐曲的分析上要课前仔细聆听,段落的划分,所要表现的意境,以及欣赏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也就是欣赏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都要很清楚;学生情况是怎样的,班级之间差异是什么,等等,看似一节简单的欣赏课,所覆盖的内容及要求是很严格的。上课时只能一次成功,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例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这首曲子时,在备课时设想了好多环节,乐曲的曲式结构是很明显的,孩子们在聆听后回答应该没有问题;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设想大部分孩子也都能够听出来,但是最为关键的是怎么样能调动孩子一遍遍的带着问题欣赏乐曲,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设想为,给孩子们导入初听一次音乐后,我将带领孩子们模仿演奏小提琴,加上动作来聆听音乐,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尽量把音乐的节奏还有表达的情绪拉出来,孩子们都很自我陶醉,等目的达到了,再一一问出我的问题:乐曲的段落?表达的意境?还可以用什么表现音乐?孩子们有的画线条,有的用身体做律动,总之,我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

其次,音乐课表演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也很至关重要。同样是一节唱歌课,教学方法的不同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要求,我在进行音乐课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表演唱歌曲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大家汇总,找到一套适合全体的教学方法。每当学唱一首新歌曲时,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然后听赏乐曲旋律,慢慢得随着音乐旋律加入歌词的节奏,通过不同的形式拍击出来,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学会歌曲。同时,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音乐歌曲的见解,促进他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的态度,由以前的不喜欢到喜欢。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的学习空间,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把学习音乐当作一种乐趣。上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因必有果,因此在备课时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提前通过不同的音乐,设计出整节课的思路,只有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很有信心地走进课堂,面对学生不懂得疑问也会对答如流,让学生感到原来音乐课除了学会唱歌还会学到许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的新音乐课程除了增加了很多听赏的音乐内容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内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听赏音乐作品时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学唱歌曲时能更好的诠释歌曲,甚至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达到更好的感悟音乐的目地。孩子在明确了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可以根据给出的节奏或者音符创编出一首首或者动听,或者简短,或者抒情的小乐曲,在教师看来或许会有这有那的小问题,但是孩子的创造精神是可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当了一次次小小的作曲家,那份愉悦是我们作为音乐教师所向往的。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小学音乐课上的重中之重就是让孩子在音乐中感受美,学会鉴赏美,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教学成果难以显现,更不易被人们认可。所以很多音乐教师就干(下转第99页)(上接第83页)脆死搬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评估方法,以音乐知识掌握的量,识谱、歌唱等技能的提高程度等内容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对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估方法应加大改进,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同时,关键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的懂得欣赏美、鉴赏美。

篇8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 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 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 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 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 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 ,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 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 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 ,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 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 ,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 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 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 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 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 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 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 、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 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 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 ?”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 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 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 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 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 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 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 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 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 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 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 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篇9

当年,小学刚毕业的俞逊发用两毛钱买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笛子,谁知道,就是这支笛子开启了他与音乐长达半个世纪的艺术旅程。后来他又师从陆春龄、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挖掘和开创了十七种新的吹奏技巧。七十年代,他研制出口笛,并用口笛吹奏了《苗岭的早晨》,一时间风靡全国。之后,由他创作、改编的《秋湖月夜》《琅琊神韵》《妆台秋思》《汇流》等乐曲,具有艺术、人文和哲思的高度,一直是中国民乐中的经典之作,法国乐坛称他为“中国魔笛”。俞逊发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不需我再赘述。在他身上,一直深深感动我的,是他的笛音可以穿越时空,直入唐宋诗词之意境。他的笛声没有停留在儿女情长上,而是充满着对生命的哲思和对灵魂的安顿。

俞逊发先生不愧是笛艺大家,他的笛声音色醇厚、行气坚实,令每一首再普通不过的笛曲在他的演绎下能出神入化,荡涤市井的烟火俗气,变得纯净、脱俗、清新。不管是难度大,还是舒缓柔和的曲目,在他的吹奏中都不愠不火、不起锋芒、不带波澜,在完全不炫技的演绎中,令听者如痴如醉、心生共鸣……因为他将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他挚爱的艺术中,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凝结在每一首曲目、每一个音符上。

记得佛家有一句话“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说的就是一个人在迷失的状态,老师会帮你渡过难关;等到自己悟道之后,应该是自己来渡。而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领悟力和创造力尤为重要。若仅是师从传统,却没有自己的时代价值,那么一定会湮没于传统的浩瀚时空里。而在这一点上,俞逊发先生博采众家之长,不落传统窠臼,在深厚的传统根基上,他不断地反思:“如果自己吹奏了几十年,还在吹奏前人的曲子,那么自我的价值在哪里?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艺术就永远不会进步,反而要退化。”他觉得在师承前人的同时,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填补新的东西。于是,才有了后来他创新的十七种吹奏方法、研制的新乐器口笛以及改编和创作的一系列经典曲目,在笛界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实践了自己的生命哲思。他研制的口笛,造型极为简单,可是简单的造型却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意象,简单的一两音,却能带给听众最清澈欢快的生命旋律。他用口笛创作的乐曲《苗岭的早晨》如今早已家喻户晓,苗岭清晨那惟妙惟肖、清脆悦耳的鸟语声响彻大江南北的民乐舞台。几年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浙江河姆渡古迹,也出土了与口笛造型一样的文物。而正是由于俞逊发先生发明了口笛,才使人们对于这件文物有了新的认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俞逊发研制出口笛,大家看到这件文物,会想到它是可以拿起来吹奏的乐器吗?一支小小的口笛,谁能想到竟然可以穿越时空、连接古今,让历史中的生命与当今的人们同呼吸、共旋律……

除了在演奏技巧及乐器的创新方面有所建树,俞逊发先生还在笛曲的创作上努力尝试用音乐联系人文和哲思,以此来表达自然之中的生趣和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生命轨迹,同时也呼应人们内心的江河。俞逊发先生创作的《琅琊神韵》就试图用文学来丰富笛子的表达,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他还从南宋诗人张孝祥《过洞庭》一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首大家非常喜欢的《秋湖月夜》,给人们带来一种诗情画意。后来,随着他对禅学研究的深入,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哲学。因此,他将道家的思想融入笛曲创作,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访谈中谈到,1993年他在德国举办音乐会的时候,德国的唱片公司请他录一张主题为《太极》的唱片,而且要即兴演奏。当时,俞逊发先生想:“怎么用笛子来表达《太极》?而且是即兴演奏、没有谱子。”录音师说:“机器我给您开着,我在录音室边上等着,您说什么时候可以了,我们就开始录音。”俞逊发先生当时端着一杯咖啡,站在窗边,望着屋外的天空正飘着鹅毛大雪,当时夜色已深,路灯下已经没有了人迹。他看得出神,感觉自己仿佛走过去了一样,和整个鹅毛大雪的天气融为一体。他突然悟到:“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于是,回过头来,跟录音师说:“OK,可以录了!”灵感突如其来,结果这张唱片获得了1994年德国的金唱片奖。

讲完这段故事,俞逊发先生兴致勃发,现场拿起笛子,即兴吹奏了一曲。笛乐声起,那空谷幽静、凄美婉约的笛声,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落进了我的心田,让我静谧、冥思、感悟。在他的笛声中,我动情、流泪,隐约感到先生是用尽他全身最后的气力在吹奏生命的绝响,同时将自己的生命轨迹传述给懂他音乐的人……吹到一半,先生怎么也吹不下去了。直到这一刻,先生才哽咽地告诉我,他已身患绝症肝癌。演出结束之后,他马上就要回上海做手术,但能否下得了手术台,谁也不敢保证……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再问,一切的一切都在这如泣如诉的笛声中。

也许正因为感觉自己在世的时间已不多了,俞逊发先生才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手术的间隙,坚持参加各种演出和交流。而我采访他的时候,他正抱病应邀参加香港中乐团主办的“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许多朋友都非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纷纷劝他不要来香港演出,他却说:“人就是要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然后去做,所以这场音乐会,我的选择就是一定要来。”

这就是俞逊发,回想起自己主持两岸四地高端人文访谈电视栏目《文化风情》以来,访问过数百位在音乐、文学、舞蹈、雕塑、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名家,他们每个人的艺术人生都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我,让我从他们各自精彩纷呈的艺术造诣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中,汲取无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可就是没有哪一种艺术可以像俞逊发先生的笛声那样直入人心、直接诗境,原来音乐的牵引可以如此直接、如此穿透……

如此蕴含神韵的笛声,源自俞逊发先生深厚的人文情思,也缘自他对中国历史、哲学、生命、自然的修行及感悟。其空灵的笛声中,对应的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内心观照,而是对整个历史和人文的深刻反思,这些都让我们在他如水的笛声中去参悟人生……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访谈结束后,我紧紧地握着先生的手说:“您千万要保重,我一定会去上海看望您的。”可没想到,这次竟然是永别。俞逊发先生在临终前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我一生中接受过数百次的采访,可是没有一次采访像您这样令我感动和难忘。这是一次对生命的叩问,也是对艺术的终极关怀。我希望您能将这次的访谈录影带寄给我的家人,他们看到节目,就好像见到我本人……”。这次访谈和这封遗书,对我内心的触动极大。

如今,俞逊发先生虽然已远离我们而去,而我仍风雨兼程,坚持记录着在艺术人文道路上散发着人格魅力和艺术之光的前辈和老师们……

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作用;研究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对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学校和音乐教师也越发认识到这一问题。但就现今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小学音乐课仍然是作为数学、英语、语文这些主干学科的补充,在整个课程安排中并不占据重要位置。甚至,很多学校在安排课时计划时,都会将音乐课排在主课后面或下午学习,主要用来让学生放松,减缓学习压力,并没有将音乐课的实际效用发挥出来。而实际情况是,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高效地开展音乐课程,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好课前的导入。

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形式丰富、方法多样,但是都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中,同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总之,小学音乐课的课堂导入决定着一堂音乐课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两点重要性

1.精彩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是十分强烈的,若小学音乐教师做好课前导入,就能大大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兴趣高昂、精神活跃,为后续的课堂高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带着兴趣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2.精彩的课前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效率

小学的课堂在时间设置上均为40分钟一节课,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安排设计的课程,就必须保证课堂效率,因而课前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独特别致的音乐课前导入能在教学开始前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目光和心思集中到课堂中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紧跟教师步骤,高效完成上课任务。

二、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三种主要方式

1.通过问题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问制造悬念,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新唱”时,就可以先提问学生:“谁会背静夜思这首诗?”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因为这首古诗学生很早就学过,对学生没有难度,所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背完古诗后,教师再继续提问:“大家背诵的都很好,那么谁能唱出这首诗呢?”这个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师也由此顺利地引入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

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小喜爱听故事,教师就可以采用课前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讲述一段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以此来引导学生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教师既可以给学生口头讲述小故事,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给学生播放相关故事视频。如,在讲授《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机器猫》这两首歌时,就可以采用这种办法,简短的小故事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歌曲内容的了解与感悟。

3.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现在的中小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十分普及,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充分采用多媒w技术辅助教学。在学生学习时,有些歌曲包含的内容因为受年龄限制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教师就可以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讲解歌曲内容。如,《苗岭的早晨》《我的家乡日喀则》《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美丽的夏牧场》等歌曲,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苗岭、,没有看过三峡、大草原,就无法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而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导入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歌,从而导出新课。

精彩合适的课堂导入能够带给学生新奇的体验和感知,又是一堂成功的小学音乐课上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发散思维、联系实际、认真思考,探寻适合小学生模式的课堂导入方法,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接触音乐、体验音乐、喜爱音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