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30 12:1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月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月的成语

篇1

1、批风抹月:犹言吟风弄月。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

2、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

3、面如满月:脸盘圆圆的、白白的,象满月一样。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采。

4、日月如梭: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5、跳丸日月:跳丸:跳动的弹丸。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6、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7、啸傲风月: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8、日异月更: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9、日益月滋: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10、花残月缺: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11、壶中日月:旧指道家悠闲清静的无为生活。

12、海底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13、二分明月: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14、月夜花朝: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15、风光月霁: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

16、优游岁月: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17、星月交辉:星星和月亮交相照耀。

18、月下老儿: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借指媒人。

19、不日不月:指不计日月,没有期限。

20、月黑风高: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

21、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22、咏月嘲花:指创作诗歌。花和月经常作为诗人歌咏的对象,故称。

23、日月不居:形容时光流逝。

24、花前月下: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25、日月合壁:日月同时上升,出现于阴历的朔日。古人以为是国家的瑞兆。

26、月坠花折: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27、捉风捕月: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

28、日月其除:日月流逝。指光阴不待人。

29、清风明月: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

30、霸王风月: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31、日月经天:日月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32、吟风咏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33、日陵月替:指逐渐衰落、弛退。

34、月下花前:本指游乐休息的环境。后多指谈情说爱的处所。

35、月晕础润:比喻事情将会发生的先兆。

36、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37、华星秋月:如秋月那样清澈明朗,像星星那样闪闪发光。形容文章写得非常出色。

38、皓月千里: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39、成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40、风月无边:极言风景之佳胜。

41、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亦羞愧,月亦隐藏。

42、海中捞月:比喻劳而无功,白费气力。

43、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44、经年累月: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45、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

46、日销月铄: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47、弄月嘲风:弄:玩赏;嘲:嘲笑;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48、朗月清风:明朗的月色,清新的和风。

49、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50、月夕花朝: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51、月露之体:喻指辞藻华美而内容空乏的诗文。

52、月满则亏:月圆则缺。比喻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

53、日东月西: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54、忠贯日月:忠诚之心可以贯通日月。形容忠诚至极。

55、抹月批风:抹:细切;批:薄切。用风月当菜肴。指吟啸风月,清高自赏。

56、闭月羞花: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57、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58、月朗风清: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宁静美好的月夜。

59、云容月貌:比喻淡雅、飘逸的容貌。

60、水月镜花: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

61、日月入怀:旧称生贵子的吉兆。形容心胸开阔。也比喻光彩夺目。

62、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

63、飞霜六月:旧时比喻有冤狱。

64、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65、日新月著: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勃发展。

66、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67、吴牛喘月: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68、日月无光: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69、岁月不居: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70、月异日新:月月不同,日日更新。形容变化、发展很快。

71、霞裙月帔:以云霞为裙,明月为披肩。借指仙女或美女。

72、嘲风咏月: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73、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74、月白风清: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

75、霁月光风: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

76、花容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77、风清月皎:轻风清凉,月光皎洁。形容夜景优美宜人。

78、猴年马月:猴、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未来的岁月。

79、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80、日异月殊: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81、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82、月貌花容: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

83、得月较先: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84、镂月裁云: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85、日濡月染: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

86、九天揽月: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87、日月蹉跎: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88、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89、淹旬旷月:淹:滞留。旷:荒废。拖延时日,荒废岁月。

90、云窗月帐:指华美幽静的居处。

91、水底摸月: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92、风云月露: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

93、水中捞月: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94、日省月课:形容经常查考。同“日省月试”。

95、风清月朗:风凉爽,月明亮。

96、日月如流: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97、花好月圆: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98、落月屋梁: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99、撑霆裂月:形容声气惊人。

100、日锻月炼:指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101、月缺花残:形容衰败零落的景象。也比喻感情破裂,两相离异。

篇2

含有云和月的成语

霸王风月 百星不如一月 闭月羞花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壶秋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步月登云 裁月镂云

参辰日月 残冬腊月 长年累月 常年累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撑霆裂月 成年累月 喘月吴牛 春花秋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戴月披星

得月较先 雕风镂月 调风弄月 二分明月 芳年华月

飞霜六月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风前月下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海底捞月 海中捞月 寒冬腊月 皓月千里

河倾月落 河斜月落 烘云讬月 烘云托月 猴年马月

壶天日月 壶中日月 花残月缺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颜月貌 华星秋月 荒时暴月 积年累月 积日累月

积岁累月 霁风朗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经年累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旷日引月 朗月清风

累月经年 临风对月 流星赶月 六月飞霜 镂月裁云

驴年马月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沐日浴月 拿云捉月 拈花弄月

年该月值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牛衣岁月 弄月嘲风

含云和月的成语与解释

[风云月露] fēng yún yuè lù

指绮丽浮靡,吟风弄月的诗文。

[停云落月] tíng yún luò yuè

表示对亲友的怀念(旧时多用在书信里)。

[梳云掠月] shū yún lüě yuè

指妇女梳妆。“云”指发髻之形,“月”喻妇女容貌。

[拿云捉月] ná yún zhuō yuè

形容才能本领非常高。

[烘云托月] hōng yún tuō yuè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

[烘云讬月] hōng yún zhì yuè

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主体。同“烘云托月”。

[月地云阶] yuè dì yún jiē

指天上。也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

[月露风云] yuè lù fēng yún

比喻无用的文字。

[镂月裁云] lòu yuè cái yún

雕刻月亮,裁剪云彩。比喻手艺极精巧。

[裁月镂云] cái yuè lòu yún

剪裁明月,雕刻云霞。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

篇3

2、日积月累;

3、日月如梭;

4、日升月恒;

5、日削月割;

6、日月经天;

7、日居月诸;

8、日月丽天;

9、日月重光;

10、日征月迈;

11、日渐月染;

篇4

例句:

1、流金岁月,岁月如梭,时间一点一滴地随着我们的成长悄然消逝。

2、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到了高唱骊歌的时刻。

3、时间飞逝,岁月如梭,彷佛才刚踏进校门,转眼间要参加毕业典礼。

岁月如流:形容时光消逝如流水之快。

出处:南朝·陈·徐陵《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岁月如流,人生何几。”

用法:作分句、宾语。

篇5

【汉语拼音】lǘ nián mǎ yuè

【近义词】:猴年马月、牛年马月

【反义词】:指日可待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出得。”

【成语解释】 不可知的年月。

【驴年马月造句】这个极为偏僻的小山村驴年马月也通不了火车,只能用汽车运输。

篇6

1、月下老人,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出处: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记载:韦固年轻时路过宋城;在月光下见一老人倚囊翻书。韦固问看什么书;他说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并说囊中有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他们成为夫妇。《老张的哲学》第二十八:老龙怎么也不肯写婚书。他也有他的理由;他们信教的不供神;和不供子孙娘娘;月下老人一样。近义词:天配良缘、媒妁之言。

2、赤绳系足,赤绳:红绳;系:结、扣。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

3、媒妁之言,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4、红丝暗系,相传月下老人掌管人间的姻缘,以红绳系夫妇之足。旧指男女双方经由媒人介绍而成亲。

篇7

刘牧根本不记得这是第几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了。

现场键盘,是刘牧走进电视幕后到离开,一以贯之的金字招牌,也是他的“困窘”所在。

对刘牧的采访是在初夏午后五道口的一个录音棚里进行,他新专辑的录音将在这里完成。头天夜里,刘牧刚刚结束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面孔》的录制,风尘仆仆地从济南赶回北京。这样的生活是刘牧现在的常态。如今,个人音乐创作、担任演唱会的键盘手、电视节目现场音效及后期音乐制作瓜分了他的时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依然在音乐园地里埋头耕耘。

“魔音”键盘手

与同时期所有文化节目不同,《中国成语大会》主题曲《相思成语》是这个节目原创内容的一部分。

这首歌的歌词清新隽永,富有古典情致,但刘牧的作曲和演唱却非常现代。刘牧认为,不一定非得有二胡、古筝这些中国乐器才叫“中国风”,只要曲调使用中国的音阶,本身就有了中国的味道。因为他从小是听着流行音乐、弹着钢琴长大的,所以他想用自己最熟悉的乐器来表达对成语的理解,即时尚跟古典、流行跟怀旧相融。

“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琴弹,只要钢琴一响,就让你哭个没完。”这是冯巩作客《艺术人生》时,对其节目模式的调侃之语,尽管是逗乐,但这句话却非常凝练地总结了《艺术人生》结构上的几大要素。这其中,“弹琴”即现场键盘成为了该节目的标志性符号,为节目怀旧风格的塑造增色不少。

殊不知,刘牧是最早从事电视节目“现场键盘”这一工种的人。2000年,刘牧加入《实话实说》乐队。这个节目是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谈话节目之一。除了节目内容贴近生活,主持人崔永元幽默诙谐外,现场乐队的即兴伴奏也为这个节目荧屏内外氛围的营造锦上添花。在这之后,刘牧分别在《艺术人生》、《聊天》、《挑战主持人》、《小崔说事》等节目中担任现场键盘,不夸张地说,他几乎与央视所有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都有过合作。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谈起与刘牧的相识过程,至今记忆尤深。在一次节目录制中,现场设备出现故障,被迫停下来检修。担任现场键盘的刘牧为了缓解大家等待的焦躁,便支起话筒,一首一首地唱歌,在场的观众和嘉宾都被刘牧沧桑有质感的声音击中了,他们甚至都渴求设备慢点修,以便能听到更多刘牧的歌声。设备修完录制继续,满场皆是观众怅然若失的声音。从那以后,关正文发现了刘牧的音乐才华。

《相思成语》余音绕梁

刘牧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吉林省歌舞团的乐手,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曾为赵本山二人转的表演伴奏。年幼的刘牧经常和父亲四处演出,耳濡目染中音乐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音乐一开始在我血液里就有了”。

十五岁那年,刘牧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求学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学时,适逢中国摇滚音乐处在阶段,刘牧经常在晚上翻出宿舍的围墙,跑到外面去看摇滚音乐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汪峰,并出任“鲍家街43号”乐队的键盘手。在之后的演出过程中,刘牧结识了许多音乐人,如水木年华、胡彦斌、齐秦等。在和这些音乐人的交往过程中,刘牧的视野不断被打开,他的音乐道路越走越宽广。

到了筹备《中国成语大会》的时候,关正文的电话来了。除了邀请刘牧为成语大会写音乐,还特别邀请他为大会创作一首主题歌。关正文说,“你别光想着博大精深黄钟大吕,我最想要的是一首情歌。成语从未被仰视却始终在发光,很像是一段被漠视的爱情,那个被忽视的人,其实是我们最不该离开的人。”刘牧找到了一直合作的词作家鹏泊,确定了《相思成语》的歌名,两人用22个成语讲述了情侣般疏离然后亲近的故事。旋律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流动着古筝的韵味。这个旋律被刘牧发展成了贯穿《中国成语大会》各个竞赛环节的段落,成了亿万人熟悉的听觉符号。刘牧说:“《相思成语》,就是把对成语的相思幻化成语谱曲为歌,表达这个时代更加需要对成语有怀念之情。歌词中也使用了很多成语来表达这份怀念和珍惜的情感。”

随着《中国成语大会》在央视一套周末黄金时间热播,主题曲《相思成语》大热,网络上无数听友要求下载,不断有人询问刘牧是谁。“我们现在可以说,刘牧是个创作型歌手,他有好声音,也有好歌曲,只是从未参加过选秀。他在等着自己的音乐和自己的听众”。2014年6月,索尼唱片正式签约刘牧,他的第一张唱片即将发行,标题就是《相思成语》。

篇8

国籍

苏联

生日

1929年10月22日

大赛战绩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冠军

1958年瑞典世界杯小组赛

1960年法国欧洲杯冠军

1962年智利世界杯小组赛

1964年西班牙欧洲杯亚军

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第四名

国家队

78场比赛

“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能使门将位置得到如此程度的解放。雅辛给予了门将全新的诠释,他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加强与队友之间的联系,并真正成为了场上的球员。”1963年雅辛获得金球奖之后,《法国足球》这样评价道。

列夫・雅辛,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佳守门员,也是世界足球史上最伟大的守门员之一。1929年生于莫斯科的雅辛从小就兴趣广泛,尤其是足球与冰球伴随着雅辛的成长。20岁的时候,还在当地业余联赛滚打的雅辛遇到了第一个伯乐,莫斯科迪纳莫青年队的教练切尔内金夫认定这个年轻人有超常的足球天赋,于是对他进行了专业全面的培养。

雅辛的进步飞快,之后不久的全苏甲级联赛中,雅辛便被调入了迪纳莫一队。到了1954年的时候,雅辛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位伯乐。当雅辛面临足球与冰球的两难选择时,国家队的教练谢米恰斯特纳的一句话决定了一切:“雅辛,我很欣赏你的水平,当国家队守门员吧!”从此,雅辛放弃了冰球,毅然地站在了足球场的门线上。

进入国家队之后的雅辛进步极快,技术、选位、出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擅于扑点球。在1954~1971年期间,他代表苏联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国际比赛,共扑出98个点球,由此赢得了“八爪鱼”的美名。在1956年的奥运会上,苏联队在他的带领下所向披靡,首次问鼎该项赛事的冠军。

1960年的首届欧洲杯上,尽管由于政治等原因,一些老牌足球强国未能参加,但云集了17路英豪的欧洲足球盛宴还是在法国上演。苏联本应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与西班牙交手,但后者最后时刻的退出让苏联不战而胜闯入四强。半决赛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比赛,苏联队三球轻取对手挺进最后的决赛。

决赛中,苏联队遇到了强大的南斯拉夫队。在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里,南斯拉夫的技术足球控制了比赛的节奏,并且在第41分钟攻破了由雅辛把守的大门。下半场开始不久,苏联人扳回一球,双方再次回到同一起跑线上。南斯拉夫队此后大举进攻,试图在90分钟内结束战斗,但雅辛用实际行动向对手说不。那场比赛的后半段,苏联门将前后共做出了五次“足以改变命运”的扑救。加时赛中已无斗志的南斯拉夫人无心进攻,相反苏联队利用机会打进制胜球,最终夺得了第一届欧洲杯冠军。那一场比赛的精彩表现也带来了雅辛的第二个外号“黑蜘蛛”,不仅是因为雅辛喜欢黑色的比赛服与手套,更因为他如蜘蛛般灵活。他在那一届欧洲杯上出击范围之广被后来的门将相继模仿。之后的第二届欧洲杯上,雅辛率领的苏联队在最后的决赛中以1∶2不敌西班牙,错过了卫冕的机会。

篇9

    [论文摘要]音乐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其中乐音是其最终的直观呈现方式,由和谐的声音构成,乐音可以追溯为声音结构并最终来自于创作和聆听主体对于世界的音乐化感知。音乐结构是音乐声音的特定构成方式,旋律结构和节奏是其最主要的声音结构方式,其中节奏是声音有规律的重复,旋律体现为特定节奏中声音的横向联系。主体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可以分别落实为主体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和对于生命时间流逝的感知。西方音乐基本生成于对于世界和谐运动形式的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生成和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与关注密切相关,当人们专注于生命时间的流逝并将这种时间之延续和天地节律相统一,则世界便是一种音乐化的世界,在此音乐化的世界中方能实现“大音希声”、“无声之中独闻和”。

    一、乐音、乐体和乐本

    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一个相对游移和难以归纳的概念,几乎和时间一样难以把握,但是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音乐各个方面的界定和廓清。本文拟将音乐分为乐音、声音结构和主体感知方式这三个不同层面分析,与此相应的是乐音、乐体、乐本这三个概念。它们既是音乐存在的三个层面,同时也是音乐生成的不同阶段。“乐体”和“乐本”借鉴了修海林先生的两个概念。修海林先生用“乐本”和“乐体”来界定中西方音乐的存在方式,指出中国的音乐观是“乐本论”,而西方音乐观本质上是“乐体论”。本文将延用这两个概念,但将“乐本”和“乐体”两者既作为中西音乐横向区别的概念,同时也用来借以描述音乐的不同生成阶段,并着重在乐本这一层面讨论中国音乐本源于对世界的音乐化感知。总体而言,西方乐体说是建立在对于世界空间运动之表现和模仿之上,这一点孙群星在其《音乐美学的始祖——<乐记>与<诗学>》一书中已经有所论述:“西方自古希腊,重视生成、重视物质、重视事物的内部结构,这对音乐来说就导致了对其动机、结构、乐汇、主体、乐段及各种结构、各种题材探索肇端。”。中国的音乐生成则基于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

    西方音乐美学的代表人物汉斯力克指出:“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以上着重号原作者加)音乐最显着的外部特征就是和谐的声音,一切音乐作品都是通过和谐的声音呈现于世人的。“和谐的声音”是音乐中的声音要素——乐音,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节奏使得声音有序化。乐音是音乐最显而易见的层面,也是乐本和乐体的外在呈现方式。在乐音背后使其获得“和谐”的是有规律的声音运动形式:“音乐的内容就是音乐的运动形式。”严格说来,音乐的内容就是哆、唻、咪等七个音符,而其形式就是它们的组合方式,支撑着这一美丽的音乐世界的,是声音背后的音乐结构——乐体。音乐结构就是音乐作为审美客体的组合方式,因而我们对于乐音的分析从音乐基本结构要素——节奏和旋律开始。

    在众多音乐因素中节奏是最具有公众性的。音乐美学对节奏的研究成功地表明,节奏的内在原因是人的呼吸,外在原因是四季交替以及天体有规律的运行,因此节奏作为一种形式,简言之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复。它的先验性与时间的先验性共在,如同人生来就在时间之中,人生来也就在节奏之中。对于人类知觉而言,无论是时钟所反映出来的时间,还是由最初四季光阴的变化而反映出来的时间,从来没有无节奏的时间。节奏是先验的,所以也是可以被人们普遍接受和感知的,同时在其它诸音乐元素中是最具有公众性的因素:“节奏善于异常有力地、直接地、几乎是从生理上感染广大听众:鼓声甚至可以从情感上感染完全不懂音乐的人。”正因为如此,节奏可以对公众起到协调作用,增加一项活动的统一性,即使现在,劳动中的人们还以一种或简单或复杂的节奏来协调动作。由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民歌如民间乐府、民谣等民间诗歌创作是最具有节奏感的,事实也是如此。民歌永远有一种最简单的节奏,同时简单强烈的节奏对于多数人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感染性甚至煽动作用。

    对于旋律,黑格尔指出:“旋律是音乐的最高的一个方面,即诗的方面。”如果说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而旋律则是最本质意义上的音乐要素。旋律就是乐音在时间中的延续方式:“音高的横向线性关系(或曰‘继时性连缀关系’),是旋律构成的重要因素。”时间的延续及其延续方式是旋律得以呈现的全部奥秘,其中时间的延续方式则决定于节奏与调式。旋律使得音乐中的时间关系不再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碎片,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人类思维而言,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体验是经验性的,而时间作为一种有节奏的延续而言是先验的。因而,对于人类而言,旋律本体必须同时是先验的和经验的。因为是先验的,所以旋律对于人有天然的感染力;因为是经验的,在旋律响起的时候,总会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作为时间的横向联系,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形式,更是一种声音在时间过程中的延续方式。对于音乐从声音延续方式到运动形式的还原,我们就从对音乐化声音的考察进入音乐存在方式的考察,也就是对于“乐体”的考察。节奏的运动方式就是重复本身,或者是一个事物的反复或者交替出现的过程,而旋律就是一个事物在时间中的绵延方式,包括重复和变化两个基本要素。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旋律的可预料性和不可预料性。无论旋律或者节奏,音乐中的诸要素无疑统一于主体对于世界的感知,空间物体之运动和时间之流逝是中西音乐得以产生的不同主体感知立足点。

    西方音乐美学的主流是建立在乐体基础上的自律论,其代表人物是汉斯力克的总体思路,即为:音乐是一种运动方式,同时这种运动方式是自律的、客观存在的,和主观情感以及感受方式没有必然联系。自律论者对于音乐形式的考察到此为止,布朗针对音乐和文学的差别指出:“如我们所知道的,音乐和文学都是以声音为手段诉诸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不同的是音乐是自律的,而文学必须求助于自身以外的意味。”但是当音乐自律论者,比如,当布朗说音乐“诉诸于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时候,音乐的自律性就立刻变得可疑起来。说到底,音乐不可能是无所依赖的,至少它必须依赖于人类的心智,否则对牛弹琴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在音乐接受过程中形成期待心理,同时变化则使整个音乐过程变得精彩和出乎意料。声音无规律的变化或旋律之延续无主导动机,则其声音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果声音的连续无基本统一的音程或音高,便是噪音。正是具有统一音程和音高的声音过程变化和重复的交替,改变了音乐时间的性质:因为重复,所以我们在体验瞬间中感受到现在、过去、将来的共在;因为变化,我们才能体验到瞬间中的现在、过去、将来的流逝。前者为音乐提供单纯的先验形式因素,或者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合目的性因素,而后者则以前者为基础,为音乐提供个性以及情感因素,使单纯的目的性显现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首先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的艺术,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在物理时间中瞬息的生灭,同时在心理时间中绵延不绝,因此,音乐是时间艺术——这已经成为美学界的公理。对于这一点,苏珊·朗格提出过不同看法:“在传统意义上,‘时间艺术’一词不仅运用于音乐,而且运用于文学、戏剧和舞蹈,而在一种比传统意义更本质更重要的意义上,即一种明确的感觉时间意义上,音乐也被称为‘时间艺术’,在这里,‘时间艺术’针对‘空间艺术’而言。音乐在上述两种意义上都被称为‘时间艺术’,这种含混不清在哲学上危害无穷,因此,我把艺术区分为造型艺术和发生艺术,而一概避免使用‘时间艺术’的提法。”(以上着重号原作者加)其实,将“时间艺术”改为“发生艺术”其混乱程度一点也没有减少,不仅仅上面所说的文学、戏剧、舞蹈是发生着的,现实世界中从主体到客体几乎没有什么不是在“发生着的”,乃至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当然,这和苏珊·朗格所归纳的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大乐与天地同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认为宇宙运动便造就了诸天音乐。世界是发生着的同时世界可以是音乐化的,看起来将音乐定义为“发生性”的艺术可以成立,但是于事无补。造型艺术同样可以是一种“发生着”的艺术。如果说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东西,而造型艺术所表现的常常是正在发生的一切——那在发生过程中被形式凝固的一瞬。为了避免以上种种的纠缠不清,我们不妨动用奥卡姆的剃刀,沿袭传统,以时间存在为音乐定性,这将永远是给予音乐的最恰当的定位。音乐,由时间中出发,在时间过程中呈现自身,同时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归于沉寂。当然,时间本身不是艺术,音乐也不仅仅是以物理时间为质料的艺术形式。音乐之所以被称为时间艺术,是因为它利用声音对时间作出合乎规律的处理,比如音乐的节奏和音程使时间分为长短不一的时段,利用旋律使时间个性化、空间化。可以说,音乐就是调动一切声音形式,使世界以及在时间中生存的人本身凸现出来,这里的“时间”准确地说不是物理时间,而类似于胡塞尔的“本源性时间”、海德格尔的“存在的不断展开”或柏格森的“绵延”。因此,将音乐叫做“发生艺术”不如将之称为“时间化艺术”,这样,既避免了在“时间艺术”这一称呼中音乐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混淆,同时也强调了音乐是在“时间”中“发生”着的,同时是“发生”过程中的“时间”,而不是别的。“时间化艺术”与“时间艺术”相比,在强调音乐的时间性的同时,也强调了它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存在:时间并不是音乐实体,而音乐不过是对世界的时间化观照与呈现。相对而言,文学则是“发生着的”语言化艺术;舞蹈是“发生着的”形体化艺术。

    当节奏和旋律被从声音节奏还原为运动形式,并且这种运动形式进一步和主观感知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就进入音乐形式最本质的存在——乐本。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对于“乐”的认识和界定,作为情感概念的“乐”(le)和作为审美客体的“乐”(yue)的共同性,使得我们对于音乐的主观性一目了然。这已经走向了音乐形式主义如汉斯立克等人的反面。音乐的存在并不会停留在西方音乐形式主义的界定上,就中国音乐生成而言,它根植于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康德、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的时间哲学,可以为中国音乐生成之现代阐释提供佐证。

    二、人对世界的时间化感知

    中国古代的“乐”,并不简单等同于西方和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概念,“乐”在先秦时期的形态是诗、歌、舞合一,诗歌是“乐”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形式,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和宗教手段,不仅仅是“通伦理者也”,同时也是人与神交流的工具。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声”和“音”、“乐”之间的微妙差别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声”、“音”、“乐”这几个概念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处于不同的审美层次。

    据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着作《礼记·乐记》记载: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

篇10

首先,我国的教育体系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初等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其中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在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作用。首先,从教学的内容而言,高中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与初、中等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强调各学科专业化、理论化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其次,从教学的目标而言,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再限于初等教育中的经验倾向与主观感受,而强调学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础理论后,具备运用这些系统的工具分析与解决相应领域稍具抽象性问题的能力。最后,从教育的后果而言,普通高中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直接投入社会工作。同时,由于高中教育提供了许多适合深造的理论工具,便于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教育成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路径。但是由于地缘因素、历史因素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高中教育的普及率差强人意,尤其在农村地区,高中教育成为少数农家子弟“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并且,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逐年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中教育的功能被逐渐单一化,高中教育被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前奏,被想当然地称做“应试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本质应在于提升国民素质,就这一点而言,基础教育既是起点也是关键,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更应当将素质培育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所以,高中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

其次,高等院校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科在教学大纲的勘定、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的实施诸方面对音乐教育重视不足,音乐教育的素质提升作用被淡化,沦为“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和健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也不再是独善其身的“象牙塔”,大学生的心理疾患不再是讳莫如深的罔谈,大量的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没有随着职业技能的提升而提升,素质教育在大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加强。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传授各学科专业化、理论化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固然重要,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如何去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追求美,通过增强学生的美学感受,分清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音乐的作用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不能忽视。

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乐记》云:“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乐”作为“君子六艺”中重要的一环,可见历代教育都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且,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本目标是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改善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