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苦读范文

时间:2023-03-30 05: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欧阳修苦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简单故事: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2、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但我认为,这个社会缺少不了这种埋头苦读、勤奋刻苦"书呆子"!

正如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新生欢迎会上所说:“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高尔基曾说:“天才出于勤奋。”爱迪生也曾说:“天才是1%的灵感外加99%的勤奋。”做一个勤奋刻苦的“书呆子”,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的根本要求,只有我们拥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学习生活中从容面对各种困难,化解各种矛盾,正如居里夫人所说:“勤奋刻苦是取得成功的金钥匙。”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勤”字,许许多多的文坛巨匠都是这样做的:宋代欧阳修树立“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的观念,跻身“唐宋家”之中;明时宋濂坚持“余幼时即嗜学”的习惯,成为一代“明初三大家”之首;鲁迅本着“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启蒙者……

篇3

--------孙燕姿<<天黑黑>>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怀;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幸福有大有小,但都可以让人们沉浸在幸福的甜蜜之中.

刘备三顾茅庐,毅力和忍耐让他得到诸葛亮,实现了蜀国在南方的霸业,这时的刘备是幸福的,那是一种雄心得到了实现之后,而感到的欣慰.曾经的我们是否也拥有过那小小的幸福?

刚刚出生的时候,沉睡在父母的怀抱中,是那么有安全感.三四岁的时候,一个棒棒糖,握在手中的感觉是那么的幸福啊.等我们刚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也让我们沉浸在幸福的感觉中,好久好久.五六年级的时候,获得了好成绩,手里拿着成绩单,高兴的一路小跑飞奔回家.体会着幸福的滋味!

幸福的滋味确实甜美,但是寻求幸福的经历确实坎坷的小时候为了一次考试,复习到深夜,当拿到好成绩是熬夜苦读也就忘的一干二净了.我怀念曾经的小幸福,不是多么的伟大,也不是惊天动地,可是,那快乐的感觉,好象融化成心里的蜜糖,那么甜蜜.

那美好而又单纯的小幸福真的就离我而去了吗?

这是一个事实,现在的我,每天沉浸在习题,作业,考试,成绩中.虽然有学业的成功,但是过去幸福的感觉却再也找不到了!我曾经试图一次又一次的去寻找,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

篇4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品课堂 重温经典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Levera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ake Moral Classroom Shine

QIAN Hui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cultural treasure in more of our inexhaustible teaching resources, leveraging traditional culture make products shine is worth pursuing and exploration of our classroom teacher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ral classroom; revisit classic

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经典的思品教学材料。这些材料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也或是在思想深度上面都极具教学价值。作为一名思品老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思品课上重温经典,借力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可以让思品课堂熠熠生辉大放异彩。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在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1 深挖源头、活水自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彰显正能量的内容更是数不胜数。诗、词、歌赋、对联、传说则更是其中的奇葩。它们语言优美、文字精炼、思想深刻、发人深省。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关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寻觅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辅佐资料。大致可以有以下的分类。

1.1 励志劝学类

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取得优良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初期,往往因延续于假日的休闲娱乐之中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此时思品课堂则可不急于讲新课,结合古代名人苦读成才的故事可教育学生发愤读书可以有所成就。

如: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家之一的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母亲用芦苇类的植物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他渐渐长大了,但家里没有书可读,前往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着进行抄写。还没抄录完毕,就可以背诵这本书了。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致力读书。最终成为了文坛的大师。学生听完故事,精神振奋。“学习改变了欧阳修的命运,同学们你们想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吗、想改变你们的命运吗?你们应该怎么办?”我适时提问。学生们异口同声“想,读书!”再一起分享几句名言古训,为学生的座右铭。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1.2 修身养性类

拿破仑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人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七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影响到学生整个三年初中的学习生涯对学生的将来也会产生深远的意义。教育学生文明礼仪要从一言一行做起。结合我校德育课题的善小活动,以刘备的名言告诫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善于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面对一些学生在生活方面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举动,教育学生节俭节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勤俭节约是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1.3 齐家治国类

孝亲友爱方面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其中孝亲典故也是数不胜数,如:《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了。还有“缇萦救父”“谢柱打虎救母”以及《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孝顺还生孝顺儿子,忤逆还生忤逆凶”。描写友情的古诗句,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爱国爱乡方面的。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 万 里 河 东 入 海,万 千 仞 岳 上摩 天。遗 民泪 尽 胡 尘 里,南 望 王 师 又 一年。”这些诗句无一不向后人传递着祖先们崇高的爱国之情。

自然环保方面的。我们国家坚持的基本战略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能在古代典籍中找到踪影。如《增广贤文》“但就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终不如……亭栽西凤竹,池养化龙鱼。”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

2 环环相扣、珠联璧合

2.1 预习环节感悟神韵

结合教材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上新课前,搜集传统文化中与珍惜时间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学生们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搜集了很多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等古代大家们的名言名句。

2.2 授课环节手到擒来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请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劳动。有了课前的准备,学生们头脑中便有了思考,他们将这些惜时的名言进行解释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再结合课程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知道他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真正做到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从点滴小事做起,今日事今日毕。最后以明朝文嘉的《今日歌》送给大家共勉:“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复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

2.3 实践环节熏陶升华

篇5

我说话时,通常十分注意听众的情绪,从他们面部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活动,特别是从听众眼中与口形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主张,是同意,是反对;是高兴,还是厌烦?从听众表情变化中体会到自己的语言内容是否得体得当,从而进行自我调整。这个一去一来,一来一去的过程,我称之为演讲中的反馈。

我在平素读书时,十分注意搜集有关资料,“卡片纸随身带,遇到新事记下来”。记得一位导游在给日本朋友介绍中国洞庭湖如何美好时,一位日本客人说:“我们日本静冈也有一个美丽的湖像洞庭湖,名字叫琵琶湖。”导游马上说:“琵琶湖不在静冈,而在滋贺,对吗?”这位日本朋友说:“对,我讲错了!”“你真了不起,对我们日本如此熟知。”日本客人马上又问,“你知道我的家吗?我的家在山口。”导游马上说:“贵县很有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啊,贵国历届首相有12人出自贵县。”日本客人说:“你简直是日本通啊。”

许多演说者经常会直接批评听众,对此,我一直相当反感。所以,我讲了几千场演讲,几乎没有直接批评过群众。记得有人讲,从声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绝大多数耳朵而言,批评是刺耳的音符;赞颂是动听的旋律。

演讲时,既要向群众做宣传,教育群众,有时也要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如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就有批评,有斥责,有时如雄狮怒吼。翻开古今艺苑画卷,真可以说是高山巍峨,群星闪烁。那些大有作为的文人们都具有高尚完美的品德。从屈原、司马迁,到鲁迅、闻一多,没有一个不是品德高尚者。他们坚持真理,主持正义,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他们不慕荣利,不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由于他们思想上达到了至高至尚的境界,他们的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至高至尚的成就。

我算不上博学,顶多是比年轻人多吃几碗干饭,多读了一些书,多走了一些路,多吃过一些苦。书,是要读的,而且要抓紧时间读,多读书,读好书。古往今来,那些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多受益于刻苦读书。宋人欧阳修主张“三上”(在三上读书):马上、枕上、厕上。清人张之洞主张“三贵”:贵博、贵精、贵通。史学家主张“三法”:一通读法,二重点读书法,三做笔记法。鲁迅先生讲“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三国时代魏国人董遇常教导学生利用“三余”时间读书,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总之,抓紧时间,认真读书,广泛阅览,对造就一个演讲家是有好处的。但是,青年人总爱在自己的聪明上打转儿。

其实不管你先天如何,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只有勤学苦练,不耻下问,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才能激起智慧的浪花,登上由失败堆砌起来的成功之塔。“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一天到晚地空想,不如学习片刻得益大。有人曾说梅兰芳也没什么了不起,他就仗着天才。实际又如何呢?梅兰芳60岁时,为了演好《霸王别姬》中舞剑一场戏,床头总是挂着一把宝剑,梅兰芳为了向俞振飞学习昆曲,他一字不苟,一音不苟,一腔不苟,一次只学一两句,一出戏要学一二十遍,孜孜不倦,取长补短。可见成功不全是依靠天才。有人说莎士比亚是靠天才,其实莎士比亚也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精细观察,才做到了:只有医生才能懂得的职业语言,在他的笔下真实地体现出来了;只有律师才能掌握的术语,也在他的剧本里出现了……

篇6

先说这“久”。

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来南昌录了一期《东方时空》节目,节目内景,用的是一幕墙书法――那是写满自陶渊明而下,差不多两千年来江西前贤的名字。江西学术,其道也长,其任也久。

如何诠释这个“久”字?可略举两点:钟鸣鼎食,江西学人以家族为依托而“窝出”。清代有一联:“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该联或传形容道光师傅许乃普学士,流传甚广。而笔者以为,用它来形容江右望族,则更恰如其分。仅北宋神宗年间,江西“清江三孔、临川三王,南丰三曾”在当时就流为美谈。不唯如此,江右学人父兄相继,子孙接替者比比皆是。“南丰三曾”之曾布(曾巩弟,王安石变法之助手)曾有“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良眉”的诗句,虽自誉,却是实情――自其祖曾致尧被荐为翰林,到第三代曾巩曾布曾肇,一门“三曾”均获此资格。徽宗继位,曾布为参知政事(宰相),而为皇帝起草诏命的学士,就是他兄弟曾肇。接下来的故事是:曾布与蔡京不和被黜,一时间甚严,凡入元党籍者及家人,流徙后不得入京。而曾布之子曾纡(号空青),偶涉都下,因歌词出色,徽宗皇帝竟自犯禁律,将其引入大内。他得意地指着曾纡对侍女们笑道:看见没?我带来了,他就是你们热爱的空青词人!

山谷道人黄庭坚以诗鸣,穷极变化,世与东坡并称“苏黄”。而其荣誉对黄氏后人的影响,则达数百年之久。翁方纲乾隆年为四库馆臣,家中来了声名藉甚的青年诗人黄景仁。翁写道:仲则(黄景仁字)为文节公(黄庭坚)后裔,每来吾斋,拜文节公像,辄凝目沉思久之。予亦不著一语,欲与之相观于深处,而孰知其饥寒驱迫,无晷刻发箧陈书之隙,而其精气已长往矣。长往往何?如黄仲则之“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等为人传诵的名句,翁方纲上文给出了靠谱的说明。

南宋金溪三陆(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以象山陆九渊最为知名,也是江西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其父亲生有六子,素无田产,蔬畦不盈十亩。但却聚食逾千指,合灶达二百年,一门翕然。

说江西学术之“久”,我们还可以庄子所言的“美成在久”来解释。“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陆象山诗句)江西学人的成就,无论是曾巩文章之精严,黄庭坚书法之雄浑,还是汤显祖戏文之典雅,山人绘事之简略,皆艰难曲折,老而有成。而那种万众瞩目、一蹴而就的天才际遇,除了极个别的,比如北宋晏殊,似与江西人无缘。

其次说这“大”。

一般而言,如果真有广为人知,并可指称的地域学术,它必然大,且可以化育后人。

江右学人最惊人的话语,莫过金溪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当然,没有后一句,可指其近禅;而有后一句则为象山之发明,见其大。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在“述象山学案”中说:“陆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然而,如果将目光前后移转,如陶渊明以诗立名,自适旷达之情感,成为中国士人永久的精神家园;欧阳修、曾巩继韩愈之后,立一代文章之典则,天下从之;王安石以所学为政事,史称“王氏新学”,他一面行法,一面著书立学,王安石著《三经新义》一书,开科取士,影响两宋达四十年之久,江右学风被于天下。即便到了异族称皇的大元帝国,崇仁布衣吴澄与其弟子虞集,先后入国子监与翰林院,为数十年的国师。《元史》举吴澄弱冠之年的话说: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近古之统,周子其源,程、张其亨,朱子其利也,孰为其贞?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哉!叹息吴澄以斯文自任如此。然元朝的学术,因吴澄师生,几可说就是江西的学术,而吴澄本人也被追谥为“文正”,实现了年轻时的自期,不亦“正”而且“大”乎!至于陆象山学术在浙东甬上的传播,王阳明光大其后,思想史家将两人并称“陆王”,而阳明学术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又岂可以言语尽之?

“为学先立乎其大,不废改过迁善”、“严于律己,事必亲躬”、“践行重于问学”等,中国士人烂熟于心的警语笺言,无不是江西学人用来润身课徒之具。南宋浙东人黄震,在言及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时有一段话:涪翁(黄庭坚)之说,能垂芳百世者,实以天性之忠孝。吾儒之论说,读其书,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灭求之,岂惟不足知涪翁,亦恐自误。黄特检出“本心正大”一语,发人深省。

接下来说这“刚”字。

江西学术不重权威,就其品性而言,可以“刚”字来形容。特点为元生自足,不傍人樊篱,真所谓“人人握龙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例朱子二语:其一,“江西士风,好为奇论,耻与人同”。其二,“大率江西人,都是硬执他的横说,如王介甫、陆子静”。朱熹并举“王陆”,可见是一种风气。当然,朱子此语,因学见与陆相异,含微意,我们难与之计较。而在陆象山本人那边看来却是:今人略有些气焰者,多只是附物,元非自立也。陆象山甚至宣称:即便陆某不识一个字,你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坡在黄庭坚岳父处初见其诗作便赞:“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又说:“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刚介独立,不与人同,非真正汉子,其孰能与于此!

江西学术“性刚”之论,还有一注脚,即江右学人各自爱重,却并不抱团。明人茅坤首印《唐宋家文集》,“唐宋八家”之名固焉,而他批王安石文说:“荆公为人多气岸不妄交,所交者皆天下名贤。”欧阳修为晏殊门生,同朝为官,脚步却未尝到其檐下。后来欧阳修文名满天下,修书问师座起居。晏殊看了,仅以数字相酬,连其家人都觉得简慢。福建子吕惠卿才性坚狠,为王安石一手提拔(后也登相位)。但在王安石罢相后,吕欲陷师座不义,为神宗皇帝所警觉作罢。事过之后,吕过金陵,欲拜望老师而有所申说。然荆公拒绝,并言有所异同为国家,与公无私怨也。这应是典型江西人身上才会发生的事。曾巩与王安石声气相投数十年,当神宗问及曾巩王安石为人,曾直答曰:吝于改过。

可以说江西人不仅师友,甚至父子兄弟,皆各学其学,术其术,未尝少借于人也。诚然,江右学人的这种品性,不利于江右学术的被采用、传播以及门派之壮大,但笔者以为,对于江西人砥砺学风,维持学术生态的多样性,却有莫大的好处。

最后,江西学术就其面貌而言,还有一“尖”字可言。然则笔者之所谓“尖”是“尖新”的“尖”―――容易辨认,一望而知之。苏轼有一则评论黄庭坚诗文的笔记,最为形象。他说:鲁直(黄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苏轼说黄诗极美味,然警告沾溉既深,不免移人魂魄,反忘记自己所学。

说到“尖新”,笔者可另举江西当代画家黄秋园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界清算了极“左”思潮,然而中国国画界,却一度陷于“失语”的状态,人们在问:该如何画下去?碰巧,这时江西画家黄秋园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一时称空谷足音。人们似乎重新看到了希望。而以银行职员终其身的黄先生,画作地道传统。界画不必说了,就连元明后绝迹的骷髅皴法,在他的笔下都获得了生机。然而,黄先生决不守旧,他也画革命圣地井冈山,至于黄宾虹的小笔头写意,李可染的大块晕染,凡时人巧妙,黄画中都能找到,且有新意。

篇7

【关键词】大阅读;必要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126-03

一、大阅读的含义

大阅读活动是一类阅读活动的统称。它起源于英国,盛行于美国,后来影响逐步扩大,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广泛而持续不断的阅读热潮。它主要是通过阅读提升社群的氛围,形成社群的凝聚力,从而建设书香社会。

所谓大阅读课题中的“大”字,一是指阅读范围之大:各学科、各门类全覆盖;二是指阅读方式之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阅读而言。在今天,阅读不仅仅是“开卷”,它还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可以是互联网上的在线阅读,也可以是各种电子书的阅读,甚至还可以是听讲座。全方位的方式,爆炸型的信息,多样化的载体,传统的学习方式正被信息社会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所改变,学习型社会为大阅读提供生动的背景;三是指阅读群体之大:师生家长全体参与;四是指阅读目标之大:它不是以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为目标,而是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养成为目标。

二、开展大阅读的必要性

1.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人在阅读中可以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不仅要注重自己知识的存量,更要重视知识的流量、变量和增量,学生必须学会主动、积极学习。阅读正可以增加知识贮备,开阔视野思维,正是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大阅读研究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初中语文教学的需要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进行广泛阅读,课外阅读量要“不少于260万字”。学生只有多读,才能善思、善写。在全校范围乃至家长群中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让全体师生家长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拓宽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素养。在校园中营造出“书声琅琅,书香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觉习惯和生活需要。这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任务。

3. 教师实施教改的需要

在全校内开展语文大阅读活动,能够带动语文教师大胆开展语文教改,为有意开展课外阅读的校内教师提供参考范本,让踌躇不前,但有意推广大阅读的语文教师大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不被教科书所羁绊,大胆对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增删,从而引领学生快乐阅读,享受阅读,开启悦读人生。

三、大阅读的实现途径

1. 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初中学生的阅读内容应该从“童话世界”转向“现实人生”,应该从“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阅读转向“纯文字”的阅读。因此,笔者从两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实现“阅读内容之大”:

一是围绕教材以课文为中心拓展相关文章。拓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同题拓展。这是初中阶段最主要的一种阅读拓展方法。“同题”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指题目完全相同,一是指作品的主题基本相同。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我们会拓展阅读龙应台的同题散文《散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三毛的同题散文《背影》;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我们会拓展阅读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我们会拓展阅读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

(2)同作者拓展。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会拓展老舍的《济南的秋天》;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我们会拓展阅读冰心的《纸船》;学习柳宗元的《黔之驴》,我们会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另外两篇同属于《三戒》的文章――《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拓展阅读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或《始得西山宴游记》;学习蒲松龄的《狼》,则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蒲松龄《狼三则》中的另外两则。

(3)比^拓展。主要是以课文为立足点,选取一些主题相反或写法截然不同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王安石的文言文《伤仲永》时,可以拓展阅读《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讲述司马光好学的章节和《欧阳公事迹》中讲述欧阳修苦读的章节。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自然就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后天学习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4)背景拓展。主要是在学习课文时,引入相关的背景材料,介绍作者的生平或者是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如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时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白居易当时在筵席上写给刘禹锡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还可以阅读刘禹锡的另外两首诗《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结合学过的《陋室铭》,全面了解刘禹锡的为人和品性。学习坡的《浣溪沙》《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等诗文作品时,可以适时引入表达坡的亡妻深情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阅读《国民老公坡》和《下辈子要嫁给苏轼》两篇网上比较流行的文章,让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这样的拓展,学生直呼过瘾。

二是围绕教材根据学生身心需要拓展相关著作。

(1)榜样引领:传记文学。传记文学记录传主不平凡的一生,展现的是传主的精神世界、品质性格和心路历程,于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意义。它具有真切的历史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给人以巨大的震撼,能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初中阶段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些人物传记。如由《塑造生命的人》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由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拓展阅读马丁・吉尔伯特的《丘吉尔传》,由《音乐巨人贝多芬》拓展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由苏轼的生平拓展阅读林语堂的《坡传》,由鲁迅的生平拓展阅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此外,还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热点,再拓展一些,如男孩子拓展阅读《永远的乔丹》《乔布斯传》《林肯传》等,女孩子推荐阅读《宋氏三姐妹》《邓肯传》《居里夫人传》等。

(6)寒暑每个假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为优化学校和家庭的阅读环境,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保障生和家长共享“悦读人生”,每逢寒假和暑假都会举办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是孩子读给父母听,或者是父母读给孩子听,或者是家长和孩子阅读后,分别撰写读书心得感受。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

4. 分享学生阅读成果

(1)展示。展示是最好的评价!教师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展示!课前到讲坛上推荐好书、分享读书心得是展示,在朗诵会上朗诵优美的篇章是展示,摘抄的句段的确优美、被老师拿出来分享是展示,读书心得、好书荐词写得好被张贴在优秀作业栏上是展示,积极参加书香节、在书香节上担当各种角色也是很好的展示。2015年暑假,我们还把学生推荐好书的做法放到学校微信平台上推广,扩大了学生的展示平台。学生在展示中得到鼓励、得到认同、得到成功的体验,因而展示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

(2)互动。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完成的每一项与读书相关的活动中,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收获。教师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得到互动交流。如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学生在同一本书上写上读书感受,也有学生针对上一位同学的感受再写自己的感受,英雄所见,各不相同,学生在这种互动中获益良多。

(3)评优。适当的评优是必需的。如优秀的手抄报、优秀书评、名著阅读优胜者等。获得“优秀”等级或“优胜者”称号的颁发证书,以资鼓励。

(4)造星。对于书读得特别多、特别好的学生,由各班推选,由学校授予“阅读之星”的称号。并通过宣传栏、微信平台、学校网站等宣传他们的事迹。特别突出的学生,学校推荐他们参加区、市一级的“阅读达人”的评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姚竹青.大语文教育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王艾英.浅谈在初中语文大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2013,(8).

[5] 李文英.论在“大语文观”中加强初中“大阅读”教学[J].新课程,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