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李白范文

时间:2023-03-24 17:0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路难李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行路难》其二开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与《行路难》其一完全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而这一首诗用了很多典故,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

2、这首《行路难》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象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只是一种愤激之词,只是比较具体地指要离开长安,而不等于要消极避世,并且也不排斥在此同时他还抱有它日东山再起“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语言差异对比 语言类型 修辞 差异原因

中国与西方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并在各自的领域独领。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学类型,但都有独领的大诗人,中国的李白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就是典型代表。

李白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是唐代最伟大最杰出的诗人。他生于公元701年,在少年时代起就胸怀大志,要把自己的文才武艺都奉献给大唐王朝,想做布衣卿相,以使国泰民安。730年,李白第一次到大唐的京城——长安。在这里,他发现有志难酬,心中苦闷,于是创作了包括《行路难》等诗歌在内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了李白一生创作中的第一个,反映了他第一次到长安后的遭遇和思想感情。他的有些作品直抒胸臆,有些作品比兴言志,而《行路难》则是作者借历史人物的遭遇抒发宣泄自己的苦闷,并突出表现了自己的乐观精神。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创作的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思路曲折多变,主题鲜明丰富,经常在诗歌的结尾点明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十四行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Sonnet 29》。它是莎士比亚的典范之作。诗人面对生活的挫折,感叹命运的不公,但是最终在想到朋友时,心情顿时好转,对生活重新充满自信。

《行路难》和《Sonnet 29》都是为古今中外世人所熟悉的德才兼备但是命运坎坷的诗人所著。李白和莎士比亚的身世遭遇及其面对困境时所持的态度,颇有类似之处。两位诗人怀才不遇,遭受谗言蜚语和诽谤,郁郁不得志,这种类似的经历使他们产生了相似的悲愤情绪。他们虽怀才不遇,失意落魄,但是没有在恶势力面前低头。他们有着相似的“乐生”情怀。《行路难》和《Sonnet 29》正是抒发“乐生”情怀的诗作。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遭遇生活挫折,才能不得施展的苦闷,但是后来顿悟之后,对生活依然充满乐观情怀这一主旨。《行路难》和《Sonnet 29》主旨题材相似,本文从语言方面对比二者的差异,从而略窥中外诗歌语言差异,为跨文化学习和交际尽绵薄之力。

一、语言类型差异对比

(一)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的差异

《行路难》和《Sonnet 29》在组织语言、传达思想的时候,表现了语义语言和语法语言的差异。

就汉语而言,词汇在汉语中地位突出。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在语法上缺少形态变化,依靠语序和虚词传达意义。实际上,汉语中的虚词、实词,即汉语的全部词汇,都担负繁多的组织语言的任务。汉语词汇在汉语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在汉语中,词汇是核心,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文化都围绕词汇展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形成网络。中国自古以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发达,词汇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是语言研究始终是薄弱环节。而英语则相反,在英语中,语法起着重要作用,句子的表意功能依靠语法传达,句子中的性、数、格、人称等稍有变化,整个句子的含义就会发生变化。

在《行路难》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词汇的排列组合,才形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有内涵的句子。同时,这些词汇也有着相应的文化内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中的词汇暗含曹植“美酒斗十千”这一文化内涵。“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一句中的词汇则暗含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一历史文化含义。而《Sonnet 29》则是依靠语法组织语言,传达作者的思想的。例如“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这一句中,作者使用了“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及用“all alone”修饰限制“beweep”这两大语法表现自己“面对命运的抛弃,世人的冷眼,唯有独自把飘零的身世悲叹”这一思想含义。如果去掉这两大语法,则作者的思想便不能够得到准确、鲜明、生动的传达。

(二)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的差异

《行路难》和《Sonnet 29》体现了中西方语言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汉语句子含义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组合的先后顺序、语法、语境等手段,是依靠语义的方式实现的。然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含义的传达主要是依据语法形态规则和语法形式的使用完成的。

《行路难》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依靠语义的间接或直接的表达传达诗人感情的,而《Sonnet 29》则是依靠词语形式的变化、语法知识的运用,传达诗人想要说的语义内容的。

(三)整体性语言与具体性语言的差异

比如,《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只有了解了此句诗中每个词的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伊尹梦见乘舟绕过日边,后来成了商代丞相”,才能理解整句诗的含义。就《Sonnet 29》而言,则要立足整体,从整体上把握每句诗的语法点,才能够了解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例如“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这句话,只有站在高处,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理解它“我但愿,但愿胸怀千般心愿”这一含义。汉语是语义语言、意合语言,因此在理解中国诗时要先从具体的每个词的含义理解,只有了解了具体词的含义,才能把握整句诗的含义。

二、修辞差异对比

(一)模糊与精准的差异

《行路难》与《Sonnet 29》在修辞格运用上有模糊与精准的差异。《行路难》在使用典故这一修辞手法时没有明确指出使用了曹植的“美酒斗十千”,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姜尚八十岁钓鱼”等典故;也没有明确指出写“长风破浪”“挂云帆,济沧海”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未来克服困难,赢得美好生活的信心和乐观精神。《Sonnet 29》在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时,有“like”这一比喻词,“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破晓的云雀凌空振羽”,形象而直观。

(二)简约与周严的差异

《行路难》与《Sonnet 29》在修辞格运用上有简约与周严的差异。《行路难》每句诗中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都省略了,靠文化和语法常识就能够明了。诗人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诗句对称、押韵,给人以朗朗上口的美感。而在《Sonnet 29》中,每句诗都有主语和谓语,透露周严的风格。

(三)含蓄与直露的差异

《行路难》与《Sonnet 29》在修辞格运用上有含蓄与直露的差异。除了模糊与精准、简约与周严这两个特点导致二者存在含蓄与直露的差异外,《行路难》中诗句的组合是靠意合而不是形合,介词、连词常常省略。词和词及句和句之间直接组合在一起,几乎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成分。这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意向出现的频率,而且增强了该诗多义的效果,使得《行路难》表意更加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乃至再创造的余地。李白灵活的处理和展现了意象的主宾关系、时空关系,笔墨自由,不滞不粘。《Sonnet 29》依靠形合表现语义,主语、谓语,介词、连词等都必须出现,这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成分的出现使得该诗语言在修辞上表现出直露的特点。

综上所述,在修辞方面,《行路难》语言较为模糊、简约、含蓄,而《Sonnet 29》则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行路难》语言表达呈现语言的朦胧之美,似雾里看花,意义的呈现曲折而丰富。《Sonnet 29》的语言表达则呈现语言的澄明之美,如光风霁月,传达信息清晰明了,表达思想透彻直接。

另外,在修辞对象的使用方式上,二者也存在不同之处。《行路难》在使用修辞方式时主要采用了典故引用的方式。具体来说,有曹植“美酒斗十千”;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伊尹梦见乘舟绕过日边,后来成了商代丞相”;“姜尚八十岁钓鱼”这四个典故。《Sonnet 29》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自己比喻为“the lark”,能够“凌空振羽,直上天门,俯瞰苍茫大地”。

三、差异原因

《行路难》和《Sonnet 29》在组织语言时的语义语言和语法语言方面的差异,究其原因,可归结为语言历史差异原因。汉语自创立之初起,就以单个的汉字为研究对象。几乎所有的单个汉字在创立之初都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这使得汉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行路难》在组织语言时表现为语义语言也不足为怪。英语是以单词为基本单位组织语言的,但是每个单词功能有限,不能透过单词看到其中的文化信息,需要靠介词、连词等语法的作用才能完整、明确地表达整句话的含义。

《行路难》和《Sonnet 29》在意合和形合,整体性和具体性,以及修辞方面的差异原因当归结为中西方在地理环境及性格上的差异。传统中国在地理上是半封闭的,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并且有较强的血缘宗族意识,这造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内敛含蓄、追求群体认同的民族性格。平稳求实、内敛含蓄这一性格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是注重意合、模糊、简约、含蓄这些语言特点。相反,西方民族生活在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地方,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因而,西方人为人爽快、直接,做事精准、严格。这反映在诗歌上,则是注重使用形合、精准、周严、直露的语言。

附录:

行路难

李?摇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原文:

Sonnet 29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And look upon myself,and curse my fate,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Features like him,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ed,

Desiring this man’s art,and that man’s scope,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 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From sullen earth,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ed such wealth brings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汉译:

十四行诗第二十九首

面对命运的抛弃,世人的冷眼,

我唯有独自把飘零的身世悲叹。

我曾徒然地呼唤聋耳的苍天,

诅咒自己的时运,顾影自怜。

我但愿,愿胸怀千般心愿,

愿有三朋六友和美貌之颜;

愿有才华盖世,有文采斐然,

唯有对自己的长处,偏偏看轻看淡。

我正耽于这种妄自菲薄的思想,

猛然间想到了你,顿时景换情迁,

我忽如破晓的云雀凌空振羽,

讴歌直上天门,把苍茫大地俯瞰。

但记住你柔情招来财无限,

纵帝王屈尊就我,不与换江山。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李白诗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第一版.

篇3

二十三岁的李白,乘舟由昌隆经雄奇绝妙的三峡出川,走的是水路。

三十岁的李白由南阳隐居至玉真公主别院所在处终南山,走的是山路。

三十三岁的李白沿黄河东下,带着不得志的怏怏之情,先后慢游江夏、洛阳、太原,走的仍然是水路。

三十七岁的李白,举家东迁,走的,是艰险的蜀道。

隐没于杂蒿蔓草之间的蜀道,便是绊住诗人脚步的无尽路途么?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人在世间艰难地摸行。世人纷繁的路交织错落,处处都是歧路,处处都有高墙。而在所谓的路上的诗人,怀着满腔的报负,要在这没路的路上闯出一条真正的路来,而为他在黑夜里照亮前程的便是他的诗。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照王白骨萦烂草,谁人要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洒,何须身后千载名。”

一句句行路难,一杯杯消愁酒,一行行体忘诗,一场场滕达梦。路,何时有个尽头?

“长相思,在长安。络伟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不惑之年,天子降诏:宣,李白入宫,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糜糜的宫廷之乐中,华丽的步辇后走出雍容华贵的唐皇,他望见跪在一旁的李白,赶忙惊呼道:“这是诗仙人啊!快,快撤去步辇!”

唐皇的后苑,牡丹盛开的季节。唐皇和李白一同走在园子里赏花。不远处的亭内坐着人比花娇的杨贵妃。唐皇看着娇艳的牡丹,对李白说:“爱卿,这花怎么样?”李白答:“花是好花,”唐皇又问:“那么,爱卿你说,这天下还有比这花更美丽的东西吗?”李白答:“若有,便是天下。”

唐皇说:“哦?我还以为你要说我的爱妃呢!”“陛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篇4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篇5

1、“乘风破浪会有时”的下一句是:“直挂云帆济沧海”。

2、这句话出自唐朝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白话翻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李白将要离开京城了,他的朋友们摆酒设宴,为他饯行。面对着用金杯装着的价格昂贵的美酒,玉盘中盛着的美味佳肴,他想到的却是自己受尽重重阻碍也无法实现的远大理想。便放下了酒杯,停下了筷子。朋友们见他这样反常的行为,明白他内心的痛苦,也只能由着他了。

李白忽然问起大有作为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际遇给了他一线希望:我不甘心!我一定能有所作为,我一定能让他们对我刮目相看,但前路崎岖,歧路甚多,我该怎样做呢?

他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朋友们顿时停止了说话,都陷入了沉寂。

篇7

一、情境导入:紧扣主旨

情境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引入法、图片展示法、音乐介入法、质疑释疑法、名言佳句导入法、名家配乐诵读引入法、影视片段播映法、音画视频播映法等。然而,不管运用哪种方法导入新课,都应该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文本的内容与主题等迅速接轨,以便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迅速投入到对古典诗词文本的阅读、探究之中,为顺利构建古典诗词高效阅读教学课堂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板书课题后,教师可以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学生直接引入教学目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乐府诗《行路难》。请大家参考诗末的注释与自备的课程辅导资料等速读课文,理解诗歌的表层大意与深层含义。有疑问的地方请画上记号,与同学或者老师一同讨论。”当然,也可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将课前在网络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行路难》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视听,让学生在直观立体、动态多维的声、色、光、形等诸多美学元素的刺激下顺利走进文本,自发地、愉快地加入到音画视频中名家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行列中。当然,还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介绍《行路难》的创作背景或者讲述李白的相关故事等方式导入。

二、细读深品:质疑释疑

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德裔美人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是人们习得知识、探寻真理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是勇于创新者、富于创新者之必备素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探究、品鉴古典诗词时,必须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紧扣上述古典诗词文本提出一系列具有一定深度、一定探究价值的学术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科学的探讨与解答。

比如,教学岑参的古典诗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风格后,将下列预设题展示在白板上供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

1.请每位同学就文本内容提出至少两个与他人不同的问题并提供自认为准确的答案。

2.请思考、讨论并明确下列问题:请说说《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题中蕴含着的众多信息。(1)请根据诗歌的内容将之分为两个部分,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2)这首诗的文题与内容都写到了“送武判官归京”之意,那么,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咏雪呢?(3)请在诗中任选一句咏雪之句,细品其所描绘的边塞雪景之特点。

学生思考、探究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于古典诗词文学功底比较薄弱者给予及时引导、指导,对于才思敏捷、质疑释疑又快又准确者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

三、比较阅读:纵横勾连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等文本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拓展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的领域,促进学生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等诸多元素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有效整合中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文本的效率,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独立阅读、鉴赏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必须将课内外古典诗词、今昔学习过的古典诗词进行巧妙联系,并引导学生对之进行巧妙整合,以期达到拓展延伸阅读品鉴古典诗词文本、开阔学生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品鉴水平等目的。

比如,教学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我曾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

1.两首诗虽然都是边塞诗,但写景抒怀的内容各不相同。请说说二者所绘之景、所抒之情等各有什么特点?

2.请说说二者在诗歌的格律、语言的修辞等方面有什么异同,并举例说明其中哪一首诗歌运用的修辞方法更生动、形象、准确。

3.除此以外,你是否还学过岑参或者王维的其他诗歌?

鉴于运用比较阅读进行拓展延伸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时,教师不仅要注意预设题的梯度,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与品位进行分层管理,因人质疑释疑。

篇8

1、嫡仙人指的是李白,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贺知章以《蜀道难》示,看后赞叹不已,此后称李白为“谪仙”。

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李白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什么是隐喻,我们先看看说汉语的中国人是怎样谈论人生的:

要让孩子接受一个好的教育,这有利于他的前途。

他一路都走得很顺。

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苏轼仕途不顺,一生坎坷。

警告某些人要“悬崖勒马”。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说法再正常不过了。尽管我们使用了“前途”“路”“关键的几步”“坎坷”“悬崖”等词语,但我们确实是在谈论“人生”而不是“走路”或“旅行”,而且我们是在利用“走路”或“旅行”的概念谈论和理解“人生”。也就是说,隐喻并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一种思维规律,人们常常借助一个概念系统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系统。可见,人类并不像我们原先认为的那么理性。一般来说,直观可感的简单的事物,人们一般直接认知,比如说人体、健康状态、常见动物、植物、建筑物、食物等,而抽象复杂的事物往往借助简单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比如情感、欲望、国家与社会等。上述的例子,就是人们借生活中熟悉的“道路”概念来理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状况的隐喻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

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日常思维和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维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生活离不开隐喻,文学更是隐喻的渊薮。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文学语言总是一些特殊的不同于日常的表达,文学隐喻与日常隐喻不是一回事,它要高于日常隐喻。莱考夫认为诗人作为高超的艺人,使用的是我们常人使用的基本工具,他们的出类拔萃在于使用工具的天赋和技巧(通过持续的关注、研究、训练获得的)。换句话说,隐喻是一种基本工具,它为所有人所用,不过诗人、作家用得更巧妙。因此,可以说日常隐喻与文学隐喻是基本相同的。既然人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隐喻,那么人人都可能理解诗歌隐喻,读懂诗歌。下面我们通过古典诗歌中的几个实例来看看隐喻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运用。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仍以开篇讨论过的“旅行喻人生”相关隐喻为例。先请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一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本段中,作者感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时,我们都知道他并不是因为回家途中迷路了,而是在后悔自己此前从政做官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庆幸自己及时改正了过错,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生活。屈原在《离骚》中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我们知道作者说的是他离实现楚国强大、人民安乐的政治理想还很远,所以必须不断努力。这种解读在我们看来是如此自然而合乎情理,几乎不会遇到任何怀疑,原因就在于我们潜意识里都拥有关于“旅行喻人生”这一隐喻的内在知识,也就是说我们懂得这一隐喻中人生与旅行两个概念域中的种种对应,譬如:

源域:旅行 目标域:人生

目的地 =>理想

道路 =>

实现理想的方法

旅途的险阻 =>人生的困境

旅行的距离 => 人生的成就

十字路口、歧路 => 人生的选择

据《现代汉语词典》,“旅行”意为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从前的中国人基本不用“旅行”这一概念,但“羁旅”“长途跋涉”等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或许用“人生之路”的名词大家更能接受。实际上,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应用“旅行喻人生”这一隐喻时也更多凸显“道路”这一元素。《行路难》《拟行路难》这类诗作,仅看标题就知道大概是怀才不遇的士子抒发人生艰辛、世路艰难的。《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句的表面意思是为何不策马扬鞭,抢先占据重要的道路和渡口,实际意思是为了摆脱贫贱苦辛的人生状况,一定要想办法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再来看李白的一首诗:

行路难(其一)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诗人忽而说喝酒,忽而又拔剑,忽而说渡河登山,忽而说垂钓,忽而说做梦,到底诗人要表达什么?标题“行路难”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李白是在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慨。根据我们上文对“旅行喻人生”的隐喻的分析:理想就是目的地,实现理想的方法就是路径,人生的困境就是旅途的险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说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理想,都充满险阻,困难重重。人生中的选择相当于道路的选择(十字路口、分叉路即歧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人生的l展困难重重,人生的选择实在艰难,何时才能实现我的理想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困难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以令自己快意的方式实现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