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3 02: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情感;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良好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初级阶段。小学作为数学学习较为关键的初级阶段,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训练,进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的问题

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应充分利用并发挥其课堂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虽然知道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很容易把课堂当作自我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部分。一些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努力改正,但是产生“满堂提问”的课堂现象,这样无针对性的提问既浪费了课堂时间,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太大的提升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课堂交流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更是常见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然而,部分教师盲目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成为每节课每个知识点必须采用的方法,一些无价值的讨论都要浪费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而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进行问题的讨论。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教师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异分母分数,然后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讨论是异分母加法吗?学生回答“是”,教师会鼓励学生,这样根本没有实质效果的讨论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因此,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量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一些数字游戏、数学道具等,轻视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评价和示范,使得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教学,教师只让学生自己做出结果,却不给学生讲解做题的过程和其中的捷径,使得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学习效率低。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反思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期,心智也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提升课堂学习的活跃气氛,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从语言、肢体、教学情境等多方面融入新鲜有趣的因素,先从感官上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学生的思路,让形象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观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丰富教学方式,运用小组讨论、做游戏、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家庭游戏等等,将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

针对创设教学情境来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学习中。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图形,并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图案,随之提问学生怎样的图形才是长方形,让学生从自己的课桌上找长方形,学生便开始议论纷纷,最后找学生回答。这样,学生就在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

3.教学要根植于教材和大纲,明确教学的基本方向,深入探究教学目的和培养思路

因为教材和大纲是专家经过深入研究才确定的教学依据,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因此,充分研究教材和大纲,加强数学教学实践工作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详细剖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调查,及时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动态的修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杨琰.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反思.吉林教育,2008(32).

篇2

一、教学设计时的“前置(前瞻)性反思”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们在导学方案设计时应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难题以及那些不容易理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同时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就此在备课时,我们应当对过去的导学方案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其他老师在教学这些问题或重难点时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有哪些经验仍可采用,继续改进的是什么?再进行新的导学方案设计. 当然,还应注意,设计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接收能力,预设在导学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列出解决策略.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不深刻不透彻、运用不自如,且经常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于是在新一轮的导学设计时,我决定改变过去先自学,再点拨,后练习的步骤,采取先自学预习、实验操作、点拨指导和练习. 尤其是实验操作环节,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给小组成员分铅笔(15枝,每组6人),并引导他们观察、讨论、比较、思考,最后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所做所见总结得出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的规律.

二、课堂教学中的“及时(冷静)性反思”

“金无足赤”. 再好的教学总有疏漏或欠缺的地方,课中不时会有突发的“意外”,难免总有期待改进、优化的环节. 因此,在导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质疑和学习的效果以及他们创新火花的闪现,及时反思教学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在短时间内反思我们的导学行为,调控教学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迎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譬如,当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出现思维“梗塞或短路”时,我们应及时反思该怎么启引和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克服这样的阻碍;当课中发生突发事件时,我们应及时地反思如何委婉地逆转,使学生的心迅速回到学习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时,我出示了一题“梯形的铁皮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4米. 求它的面积. ”很多学生都按照常规算出了结果. 在学生汇报时,一个学生列式(5 + 8) × 2 = 26(平方米). 其他学生是一堂哄笑. 没想到这个孩子歪着小脑袋说:“它的高是4米,刚好是2的2倍,在算的时候先乘以4再除以2,不就是乘以2吗?这样简洁、干脆!所以我用梯形上下底的和乘以2就等于面积了. ”学生们听这个孩子的解释,都在点头表示肯定. 此刻我立即冷静下来,顺势问道“那是不是所有梯形面积的计算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呢?”我没有只管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是放手让学生讨论,结果他们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的倍数时,此法行不通. ”其实,类似这样的不能预料的问题,在教学中广为存在,作为教师不应打断孩子的“奇思妙想”,而是即时反思,怎么启引学生克服思维障碍.

三、课后总结时的“回顾(更正)性反思”

课后反思,这是教师对导学的全程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回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学的得失等等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找出教学实施到位和不到位、成功与失败之处,研究有瑕疵或失败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寻求改进的措施. 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

对于数学课来讲,每节课都有需达成的目标,并有预设实现此目标的导学方案和实施的数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实现高效低耗,更有益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有必要对我们自己的每节课中的成功之处作一个反思. 如,教学的重难点是如何突出和突破的?“双突”策略是什么?与以前教学比这个内容时低耗在哪里?教学中的亮点是什么?精彩的片断有哪些?对促进学生的思维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带来了哪些灵感?为什么?等等. 这样反思并做好记录以便后用.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

失败乃成功之母. 对于教师来讲,一节课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失败和失败的原因. 因此,在每节课后,我们应严肃认真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疏漏、失误,并以此为鉴. 主要从这些反面着手:教材的处理为什么不到位、学生的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与预期效果的差距、对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得如何,是不是理想的效果,等等. 这些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教学作认真的剖析,追因挖根,并从中吸取教训.

3. 反思学生的反馈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反思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1.降低计算教学总体要求的错误认识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但是,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好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将使人终身受益。

目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例如在计算“12.5×32×2.5、17×15/16、16×12.5-1.6×125”??学生一片茫然;在约分、化简比等运算中很多学生对:“77与44的最大公约数是11”、“51与34的最大公约数是17”??不能一眼看出;对3/4、3/8等一些特殊的分数与小数互化模棱两可;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对π――10π的值不能脱口而出。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数学思维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因为计算器的出现而降低计算教学要求。数学计算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数感”等也非常有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计算教学的双基要求。

2.淡化数量关系的错误认识

关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并强化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事实上这些数量关系也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解答各种应用题。可是,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数量关系似乎已经被淡化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以及新教材没有舍弃数量关系,倒是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忌谈数量关系,把数量关系看作禁锢学生思维发展的“框架”。试想一下,一个搞不清楚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例如我们以前教学相差关系的应用题;“红气球8个,黄气球5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几个?”学生列出算式8-5=3(个)后,总是要学生说出算式中的“8”表示8个红气球。“5”表示5个黄气球,3表示多出的气球。现在我们教学的时候,不需要让学生说这么复杂的理由,但是我们还是要学生通过意义对应的方式,明白红气球比黄气球多的3个是通过比较得到的。

3.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篇4

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断认识与思考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教师要对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年级组长的指示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要注重课堂补差,关注学困生;在处理练习方面要加强研究,做到高效合理。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吴松弟先生著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数学,数学目的之一就是重视数学和实践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他谈到有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学生去车站、码头调查,获得有关数据才能完成计算。不仅数学课如此,其他课也是如此。如历史老师一堂“城堡”课,历时两个月;宗教老师上“伊斯兰教”,为时竟达一年。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收集有关资料等实践活动,完成关于“城堡”、关于“伊斯兰教”的论文。这样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5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要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要鼓励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创新。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而互动式教学就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环境以及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空间。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如下所述:

一、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新的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可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听讲、示范——模仿;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法:提问——回答、激发——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二、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三、回家作业引进“数学日记”

要让学生体会一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不知道我这个尝试能否成功,但我觉得至少可以激发一下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一下他们的“数感”,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一些学生写的几篇数学日记,可能有些幼稚,但我觉得我的目的达到了,这个孩子已经在用数学了,我感到很欣慰。

1.今天放学后妈妈带我去华信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一些饼干,用了8元7毛,还买了2支铅笔,四元一支,还买了一本作业本,用了5角,后来我就和妈妈回家了,我算了一下一共是17元2角。

2.我们二(4)班男生有28人,女生有22人,所以我们班一共有50人。

3.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菜。我们买了2个番茄共2元钱,4棵青菜共5元钱,5只螃蟹共10元钱。一共花了多少钱呢?我仔细地算了一下:2+5+10=17元。所以一共花了17元钱。

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孩子们把收集到的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现在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

篇6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2.4×5,并把算法展示给大家。

生:2.4×5=2.4+2.4+2.4+2.4+2.4=12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以前,我用这种方法时,老师表扬了我。所以,我喜欢这种方法。

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往往依据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或批评。在教师的表扬声中,很少有学生再去想一想,自己的学习方法真的是最佳的吗?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下面这道题。

甲数是120,比乙数的2倍还多20,乙数是多少?

生:(120-20)÷2=50

师:算得对吗?

生:(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对!

师:真的对吗?

此时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对。

师:到底对不对呢?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声议论着,但无人敢作肯定的回答。

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学数学,很多时候都在猜测教师的意图,而不会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正确,因而,在教师的一再追问下,他们茫然了。

上述现象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细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还没有反思的意识,也没有反思的习惯。在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方面,《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小学生应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第一学段要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第三学段要引导学生侧重对经验的反思与条理。从《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反思性学习所提的要求来看,小学生的反思是初步的,它要求学生经历反思活动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关注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一、经常回忆数学活动,精心设计再学习过程

我们的学生在天天背法则、概念,天天解答一道又一道习题,天天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却很少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很少写学习心得,很少给自己提出学习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总是在原地踏步。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每一次数学活动进行反思:一道题作完了,想一想,这样做对吗?一节课听完了,精心沉思,我学到了什么?老师讲的都对吗?一星期,一个月下来,理一理所学的数学知识,哪些还不懂?该怎样去掌握它?然后对这些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归类、取舍,考虑下一次再学习类似的内容时该如何做?写出再学习的过程设想。这样,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仔细分析习题错误,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错误是一个没有被发掘的宝藏,利用得当,就会产生巨大的财富,为我所用。我们的小学生是如何对待自己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呢?他们有的不敢正视,悄悄地把它防在一边;有的静待老师解决,懒地去分析,稍好一点的,重新把它做一遍,但无意去想为什么会错?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应该说,我们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笔“财富”,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错误不但要及时订正,而且要仔细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同时制定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措施,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好自己以后的数学学习活动。

三、及时记录智慧的火花,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活动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展开,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有时会产生瞬间的灵感。这种智慧的火花往往会突然而至,若不及时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这种灵感,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交流、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最好能在数学书或笔记上及时写下来,有空时进行整理,以备以后学习数学时使用。这样日积月累,就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四、大胆剖析他人见解,深入探究为我所用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回答;无论是小组的讨论还是全班的交流,都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与反思的机会。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他们仔细钻研过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学会博采众长,不断提高和充实自我。

篇7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34-01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小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更新,其中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思考尤为重要,数学是当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认识数学、感知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在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数学所带来的乐趣,让小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

一、重视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的开端,课前预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正确科学的思维指导下,开展有关未学习内容的观察、理解、辨析、记忆、比较的一种过程。其能够让小学生对未开始学习的数学内容有一个全面大致的了解,在教师教授有关课程的时候能够联合自己的理解去消化教室所教授的内容。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对小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以往的课前预习都会让学生记忆学习目标,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前预习必须避免这种传统的做法,将新知识的标题改变成为疑问的内容,将思维焦点定位于如何解惑上面,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能够通过简单思维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

二、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了,必须要“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定型,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之一。将小学数学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是小学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教学方式和手段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另一方面,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也为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具体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数学知识技能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思维能力教学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教学条件,并学会因材施教, 以此来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人学习某种学科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数学这门相对复杂的学科来说,若对其产生不了兴趣,那么想要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可能的。数学需要进行大量的逻辑思考,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只有入迷才能够叩开思维的大门,从而使智力以及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在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沿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让很多小学生产生了数学难的感受,并因此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导致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普遍下降。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让学生有了对数学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他们对数学的进一步学习。

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至关重要

正所谓“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将某些较为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问与答的过程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连接师生共同知识认识的桥梁。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并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回答,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教学效率提高。

五、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极强想象力的群体,而如果将这种想象力转变为创造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运用数学猜想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数学猜想,实际上就是对数学的一种想象,是人探索数学本质与规律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建立在已有的数学事实基础上,采用非逻辑性的思维而获取的假设。这种猜想并非毫无逻辑也并非无法实现,而是为解决数学难题创造有力的条件。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很多数学发现都来自于合理的猜想,例如,“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四色猜想”等。因此,在当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的运用数学猜想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想象力,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篇8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篇9

一、“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观念转变不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善于或不乐于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创新。具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合作学习未普遍开展,只多见于一些公开课上。在这类课上,教师常会安排一些合作学习,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课后就是实施传统的“应试教学”,让人感到教师有作秀的嫌疑。二是合作学习被生搬硬套。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见有人在公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手段,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重形式轻效果,合作学习多流于形式。

2.本质把握不准,“合作学习”杂乱无章。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自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通过师生互组互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可选方式。它是在一定条件下讲究一定教学契机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把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当成教学内容,就是所谓的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二是盲目实施合作学习,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复杂地实施合作学习;三是把合作学习当作灵丹妙药,认为可以包治学习上的百病。

3.方式组织不当,“合作学习”顾此失彼。教师应当真正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应按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个体差异,妥当安排组织方式。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不参与,只当监工,认为合作学习可以减轻老师负担,所有问题都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在课堂上只当看客,甚至个别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自己在想与教学无关的事;二是合作小组组员组合不当,如没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人数不合理、小组成员不更新等,从而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不足,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合作学习”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如何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呢?关键在于我们要科学准确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并以有效的形式组织实施。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合作意识。合作教育实际上是相对于权利主义和强迫命令的教育而提出,合作学习就是要确立新的学习动机,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哪怕是能力最差的学生,也能加入到小组的讨论、辩论中去,并能在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快乐。为此,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实现一个根本的转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认识,然后再实现“成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转变。因此,如何把握、组织好有效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与要求。这种标准的提出,就必须要求教师通过理论更新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再把合作学习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有效途径,而不只停留于开公开课上的作秀、走过场。

2.及时总结实践,巧设合作情境。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及时总结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在什么时候最适宜创设合作情境。本人认为,主要是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通过教师对比总结,寻找最佳时机开展合作学习。在第一次运用合作学习方式上五年级数学“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时,本人让学生观看录像统计进校的男女学生人数,由于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小组统计,结果学生统计起来很简单,体会不到合作的作用与乐趣。在第二次上这节课时,本人先让学生各自统计,学生得出的结果五花八门。面对学生的这个困惑,本人再让学生运用分工合作的办法,小组内一个人数女生人数,一个人数男生人数,一个人记录,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合作小组的统计结果一致。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合作的意义与乐趣,自然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愿望与意识。可见,教师经验的及时总结,对寻找最佳合作时机有重大意义。二是利用学生熟悉场景,巧设合作情境。在教学“认位置”时,教材中的主题图呈现的问题是:练习本的左边是数学书,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我适时让学生作前后左右对比,由于除了四周边上的学生外,每个学生都有前后左右,学生很容易通过合作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反思 教学相长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的反思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

1 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1 “导”要精彩。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1.2 “导”要适度。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的适度,教师就要做到语言精炼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无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使他们对所学习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使他们想学习。

2 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①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②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③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④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最后举例:①求圆的周长;②求圆的直径。

3 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方法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方法2:长×宽×2+长×高×2+宽×高×2;方法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4 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4.1 会听。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特别是自己搞得不太懂的地方。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进行了如下的练习:①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②教学口述应用题,学生直接写出算式。这样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4.2 会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4.3 会想。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4 会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而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新教师”、“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