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钟子期范文
时间:2023-04-11 19:4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伯牙与钟子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这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2、世界很大,能够真正理解你的人却很少,人的一生能够遇到一个真正理解你的人是很幸运的事,应该好好珍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唐装、旗袍,一看就知道中国韵味;丝绸、陶瓷,一品就知道中国特色;京剧、昆曲,一听就知道中国戏曲;舞狮、龙灯,一瞧就知道中国品位。越具有民族特色,越属于全世界。著名特级教师阅读教学吹起的浓郁中国风,增强了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他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展现了汉语内在风韵,追寻民族文化的魅力,深值我们品味。
一、 汉字溯源
汉字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充分运用汉字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汉字的源流,明了汉字的本义与引申义,对汉字教学尤为重要,意义深远。
著名特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林睿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运用汉字学知识精彩解读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博得满堂喝彩。一个“善”字的教学,林老师先让学生看“善”字的变化,感受汉字进化的历程,再对“善”字的三项意思进行选择,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选择字义,准确理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汉字溯源,认清字理,教学扎实,令人赞叹。
师:文言文犹如宝塔。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善”字在这篇文言文中出现很多。“善”的本义,从羊从言,多说好言。同学们看以下三个“善”字,这是从小篆、隶书到楷体的演变。
师:“善”字上方“羊”的一竖往下通常不出头,但是这个“善”字,为了和中间的“点、撇”搭配,“羊”的一竖往下出头了。“善”字表示美好、赞叹,引申为做得好。“善”字有三种解释,下面三个句子,“善”字分别选择哪一种解释?
善:
(1) 吉祥、美好
(2) 表示赞叹,好
(3) 做得好,擅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3)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2)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
“善”字的教学清晰明了,教得透彻,“绝”字的教学另辟蹊径,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板书小篆“绝”字:
师:“绝”字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割断,一丝不剩。在这篇文言文中,“伯牙绝弦”“破琴绝弦”,伯牙断了几根弦?
生:一根不剩!
师:伯牙呀伯牙,你为什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我失去了知音,也就失去了鼓琴的源头动力。
师:我听出了伯牙失去知音的落寞。伯牙呀伯牙,你只为子期弹?
生:三尺瑶琴为君子。
师:伯牙呀伯牙,你绝的是什么?绝的仅仅是琴弦?
生:此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已去,我心也随之而去。
师:这真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评析: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林睿老师汉字教得正确、明白、透彻,通过“善”“绝”两字的教学,让学生充分领略汉字的美,感受语文的美。由“善”“绝”两字引申出来,学生感知伯牙鼓琴技艺的高超,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情,学生的语文素养也随之提高。
二、 句式传承
学习文言文,有效借鉴文言文中的句式进行练说练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学生在充分的言语实践中内化文言文的言语表达方式,并创造性地迁移运用,感受文言文魅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肩头的一份责任。
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小学语文教研员闫学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一句话时,创设了“钟子期会怎么赞叹”的语境,收获了无法预设的精彩。
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通过乐声,他会表现怎样的场景?
生:他会表现“万马奔腾、灯光明亮、寒风呼啸”的场景。
生:他会表现“清风徐徐、飞流瀑布、五彩朝霞”的场景。
生:他会表现“春色满园、碧海蓝天、大海翻腾”的场景。
师:伯牙的琴声或许会表现“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流水潺潺、春雨潇潇、白雪皑皑、云雾蒙蒙、霞光灼灼”的场景。
师:假如你是钟子期,你感受到了清风徐徐,你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兮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皎皎兮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萋萋兮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潇潇兮春雨!
师: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皑皑兮白雪!
师:伯牙鼓琴,志在霞光,钟子期会怎么赞叹?
生:善哉,灼灼兮霞光!
…………
评析:学生运用文言文的句式进行仿说,内化迁移,活学活用,创新表达,成为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生成出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通过这样的古文熏陶,学生文言文的素养会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会不断提升。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这样的课堂是美丽的,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教学具有汉语独特风韵,余音绕梁,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三、 表述寻踪
篇3
1、伯牙与钟子期是“八拜之交”中的“知音之交”。
2、八拜之交分别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指的是非常了解、能赏识自己的知心朋友。现在人们还常用出自钟子期和伯牙的高山流水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教学片段】
师: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生摇头)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说“善哉,善哉”“必得之”的时候,你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往下写。
(师播放古筝乐曲,生想象续写)
……
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通呀,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
(师指名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和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的哀歌呀!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幸得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让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里面的材料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快速浏览一下。(生浏览相关材料)
师:伯牙跟子期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了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生(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男生齐读)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已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诗中为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女生齐读最后部分。(女生齐读)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琅琅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生再次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称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知音!
篇5
依旧清晰记得千百年前,八月十五,云开月圆。伯牙伫立江畔,望穿秋水,琴兴一起,抚一曲悠悠之曲,琴声此起彼伏,令人沉醉。不知不觉,琴旁站有一樵夫,驻足倾听良久,亦沉醉于此。伯牙发觉,不料指尖一抖,琴弦一裂为二,琴声戛然而止。伯牙打量樵夫,问其姓名。樵夫答曰:“钟子期。”一个樵夫怎会听懂自己的琴音?伯牙疑惑不解,遂问子期曲谱、瑶琴之事,子期答得一点无误。于是,伯牙为子期弹了另几首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子期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清新流畅时,子期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伯牙惊喜自己寻找到了久觅的知音。他们虽艰难地跋涉于七根琴弦之间,却已经叩开了彼此心灵之门,他们的生命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但是,下一个八月十五,相会只剩伯牙孤单一人。凄楚的琴声环绕在子期矮矮的墓旁。子期,你会听到吧,这一曲悲响天地的高山流水。墓旁的琴,是谁断了它的弦?伯牙?子期?不,是两人从此知音难逢。
好一曲高山流水!好一个俞伯牙!好一个钟子期!时间虽已飞逝百年,但高山流水的抑扬顿挫,俞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之会,却始终回荡在后人心里。
篇6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琴技过人,但却因琴术太高而无人比试,甚至连他弹的曲子也少有人听懂。高山流水(二)之:一个叫李晨阳的男孩,也就是我。乒乓球打得虽然不是冠军,但也胜人一筹,却很少有人能与我打“热”。不是因为乒乓球技术差别太大,就是老粘连在一起,一点点热度都没有。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正独自一人乏味地弹奏《高山流水》时,忽有一个人再听,他弹到高山时,那个人赞扬高山;他弹到流水时,那个人赞扬流水;俞伯牙惊喜万分。高山流水(二)之:我和爸爸正无聊地对打着乒乓球(我和爸爸打部热)时,忽见一个青年人和一些“乒乓菜鸟”对打,看着他那一个个标准的动作,左旋、右旋、扣杀……看得我几乎如痴如醉,真想与他PK一场啊!
高山流水之:俞伯牙打听到那个人叫钟子期,便邀请钟子期去喝酒,两人一见如故,一中午便成了百中无一的知音。俞伯牙大声道:“高山流水,知音难遇。”高山流水(二)之:那个青年人看我技术不错,便想与我PK一场。我高兴极了,用我的“三星拍”来与他打。哇!我们打得都很投入,左旋、下旋、直冲、旋扣……打得真是热火朝天。刚半个小时,我便已经大汗淋漓了。
篇7
知音之交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之交出自《列子·汤问》,指的是非常能了解以及赏识自己的朋友。伯牙与子期以音会友,心有灵犀,就是知音朋友。伯牙非常擅长音律。
伯牙懂得演奏大自然的声音,但是无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有一天,伯牙在弹琴时感到有人在听他的音乐,那就是子期。子期是个樵夫,却准确说出了伯牙所弹奏的音乐的内涵,于是伯牙将子期看作是知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本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荀林父后裔,任职晋国大夫,他是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因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而闻名于世。
俞伯牙本姓伯,因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编撰《警世通言》时,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而得“俞伯牙”,在此之前的《列子》《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
让我们首先从词源学的角度开始分析“朋—友”一词的原初内涵。《易·兑》里说:“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说,君子要经常和朋友在一起学习论道,以相互促进。针对其中的“朋友”一词,孔颖达的注解是:“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可见,“朋”和“友”本来有其各自独立的含义。“朋”注重的是外在的“同”,要同“门”同“派”;“友”注重的是内在的“同”,要“志”同“道”合。
更本源地看,“朋”作为名词,本义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其古代字形(商代)见左边。《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的“既见君子,锡我百朋”中的“朋”就指的是这种货币。在《观堂集林》中,王国维先生也说:“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①由于“朋”这种货币所用的材料是贝壳,所以,它作为货币单位就和贝壳的数量有关。一种说法认为,五贝为一“朋”;另一说法认为,“五贝一系,二系一朋”②。在此,无论是作为“五贝”还是作为“二系”,“朋”的含义都包含两个本质要点:一它是诸多“贝壳”在一起的集结,并因此是合“众”为“一”;二它是属于“贝类”的贝壳在一起的集结,并因此是“物以类聚”。“朋”的这两个本质要点在“朋”的各种用法中都得到了体现。从名词的角度看,无论是“朋友”还是“朋党”中的“朋”,都含有同类集结的关系。从动词的角度看,作为“勾结”、“凝聚”、“合伙”的意思,“朋”体现的是同类集结的过程。例如,屈原《离骚》中的“世并举而好朋兮”以及《后汉书·李固杜乔传》中的“朋心合力”中的“朋”就具有这种动词的含义。③从量词的角度看,作为“一对”或“一班”的“朋”表达的也是“同类集结”后形成的某种单元整体。
既然“朋”的原初含义是一种货币,那也就意味着,除了“同类集结”之外,“朋”还蕴含着“货币”的性质。从现象上看,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对人们通过暴力或非和平方式实现私欲的一种限制和约束。尊重货币也就意味着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首先要尊重他人利益的实现,而这种对他人利益的尊重所体现出来的平等交换就是人与人最基本的友爱关系之一。由此可见,在以“朋”为介质的货币关系中,人对人的“友爱”态度已开始萌芽。货币的这种本质也寓意性地反映出“朋”的本质,那就是,作为“同类集结”关系,“朋”是人们通过对自我私欲的限制而和平地与他者建立的一种利益上同盟的等价交换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双方都有能力在通过对方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对方的利益之实现做出贡献。就此而言,“朋”所建立起来的友爱的人际关系又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说,它是以自我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的。反过来也可见,“朋”的脆弱性就在于,一旦共同利益解体,蕴含着友爱态度的“朋”的人际关系就可能瓦解。
“友”本来是个会意字,在古代字形中(见左),一说像顺着同一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一说像两手相交,以示友好。在我们看来,上面一个字形(商代)的“友”字像两只齐心协力、并排飞行的大雁,下面一个字形(周代)则像两个一起欢快共舞的人。不过,无论哪种解释,“友”都和“朋”一样,首先意味着不同个体之间的集结关系。不过,与“朋”以自我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同,“友”强调的是无私地予人以帮助或支持,如《孟子·滕文公上》中说的“出人相友”。也许,司马光在《潜虚》中的一段话更能反映“友”的本质。他说:“天地相友,万汇以生。日月相友,群伦以明。风雨相友,草木以荣。君子相友,道德以成。”在此,“友”意味着,它是能让差异的双方相互合作以共创美好的力量。这里的美好就是指生成、澄明、繁荣或德性。由此可见,与“朋”以自我利益的实现为前提不同,“友”更强调双方通过无私的合作以促进共同善的发生。
经过上述词源学分析,我们发现,作为词语的“朋—友”,其含义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原初就包含着内在张力。虽然“朋”和“友”都含有和睦共处之意,但以“朋”为重心的朋—友和以“友”为重心的朋—友却存在着差异。在前者中,“朋”是目的,“友”是工具;也就是说,“友”的目的是为了结成“朋”,再以“朋”为工具实现自我的利益。在这种朋—友关系中,双方互为工具,是一种“我—他”关系。在后者中,“友”是目的,“朋”是工具;也就是说,“朋”的目的是为“友”的出现创造条件,而“友”作为创造美好的力量,它以共同善的生长、茁壮和繁荣为目的。在这种朋—友关系中,双方互为目的,是一种“你—我”关系。
二
一直以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都是“朋—友”关系的典范。两人的故事既是对朋—友关系进行言说的历史现实,同时也是人们对朋—友关系进行阐释的理想期许。以这个故事为例,将有助于我们洞悉“朋—友”关系的发生、建立和展开。在《列子·汤问第五》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只有寥寥数语,它经过冯梦龙的演绎而变得曲折感人。在冯梦龙眼里,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是上国名公而另一个是穷乡贱子,但却因偶然的机缘借琴声超越社会地位的差别而相知相吸。在此过程中,从起初的陌路相逢、贵贱有别,到后来的不拘小节、声气相求,再到后来的肝胆相照、契若金兰,两人的存在一直都在剥离某种不属于本真存在的东西,直至双方的本真存在向彼此绽放。下面,就让我们对整个过程中俞伯牙价值意识的演变加以分析。
起初,“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④在此阶段,结友的机缘已经浮现,但对方对自我来说仍是陌生的、匿名的他者。由于他者与自我处在不明朗、不确定的关系中,所以,他者的存在就引起自我的猜疑,动摇甚至打击着自我对环境的信心,并在自我的意识中被把握和领会为潜在的危险或威胁。这表明,他者对自我的关系还保持着异己的性质,而他者的存在也因为没有向自我的意识照面而处在遮蔽中,甚至遭到变异或扭曲。
接着,“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⑤在此阶段,他者开始现身,环境开始透明,自我仿佛在黑暗中获得一线光明,原来的猜测和疑虑得以减弱。但环境的透明同时也意味着双方具体差异的展露。由此,原来完全异己的、抽象的他者就与自我建立起一种同一的差异关系。危险的消除本身就是自我和他者具有同一性的表现,但这也使自我对价值的差异意识得以可能。于是,就有下一个轻视、嘲笑或在其他情形下仰慕、钦佩对方的阶段到来。
“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⑥在轻视或嘲笑阶段,他者的非本真价值,如外在的身份或社会地位等,作为其全部价值的象征在自我的价值意识中呈显出来,并使自我在比较中获得一种价值差异意识。这种价值差异意识体现在俞伯牙身上就是他对钟子期作为山中打柴之人的不屑和蔑视以及他对自己价值的自傲与自负。这种自傲与自负使俞伯牙在钟子期面前忘不掉他的尊贵之身,要求于对方过多而要求于自己过少:“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⑦
但是,随着他者本真价值的不断绽放,自我开始被对方的本真价值所吸引和诱惑,也逐渐把自我原来因价值优越感的阻隔而向对方封闭的心扉敞开。这个敞开过程就是自我从非本真的存在状态转向本真存在状态的过程,即从注重他者的非本真价值转向他者本真价值的过程:“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⑧彼此本真价值的相遇是两种力量的撞击。通过撞击,自我对对方的“情”被激起,对对方的疏离意识则被淹没。“情”的被激起一方面通过“心情”的激动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行为从原来对对方的无所作为甚至失礼到对对方的忙碌和尊重表现出来:“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⑨由“情”生“义”,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至此得以建立。此后,就开始了这种关系的持存和“运作”。
篇10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恰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发挥情境效应,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前提。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设置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了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要把这篇课文拍成一个短片,并把短片的脚本写出来,每个人都是剧组的成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拟出方案:篇中人物是谁?选择哪些场景?这些景物是怎样的?配上什么音乐?表达什么情感?请同学们一一罗列出来。带着问题,学生根据上下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进人了情境场,对问题的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无穷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对话,使课堂的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批注式阅读,激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作者精神思想碰撞的过程。"可见,学生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才能展现阅读的个性。学生与文本对话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进行批注式阅读。在阅读中,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个人理解写出批注,可以激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思维。
如教学《金钱的魔力》一课时,我首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课文介绍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你们喜欢还是讨厌他们?(学生都说讨厌),这样挖掘了学生对文本的"原生态感悟"。随后我又问:"为什么讨厌?请在文中找出让你讨厌或喜欢的语句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批注)。"学生再读课文后纷纷回答:
生1:我讨厌托德,我读到--"那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我看像你这样的阔是只会带大票子的。"因为他以貌取人,而且很刻薄。
生2:"老板赶紧跑过来,......出了什么岔子吗?"我觉得这老板听到钱就高兴,是个见钱眼开的人,所以让人讨厌。
生3:"老板望了一眼......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我从老板的这些行为动作中发现他很兴奋,也是见钱眼开。而且后面一句话能说完的,他却啰啰嗦嗦。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及时捕捉了学生的点滴感悟,予以点化、拨正。学生灵动的智慧闪烁不断,课堂充满了欢笑声,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都可以以批注的形式体现。可以写出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可以写出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可以写出阅读文本中产生的顿悟,可以写读文后的收获等等。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学生写出的批注才有一定的价值,才能体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与文本对话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复诵读,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反复诵读是一个重要方法。诵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文本这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之后,自然就走进文本描述的情境,把文本中的人物、画面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跃然于纸面上。
我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这一环节上,是这样设计的:"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精彩纷呈。
【教学片断】
师:我们知道,伯牙是楚国最有名的宫廷乐师,他的琴声一定不会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请你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
生:还会表现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的景象。
师: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萋萋芳草、灼灼霞光、蒙蒙云雾。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你看到这萋萋芳草了吗?(引读)
生: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霞光,你看到了那灼灼霞光了吗?(引读)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兮若云雾!
师:伯牙鼓琴还志在什么?(志在清风)你怎样赞叹?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志在炊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生:志在白雪。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读)无论伯牙志在芳草,志在霞光,还是志在云雾,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的志向、情怀与钟子期产生了共鸣,这就是志同道合,这就是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