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范文

时间:2023-03-16 07:3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形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形象

篇1

东子的父母急坏了,站在车站里不知所措的朝来车的方向张望。他们的举动引起了一个执勤人员的注意,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干瘦的老头,他戴着的那顶黄色帽子在灼热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他用手指着那对夫妇说:“喂,那俩人,说你们呢,干嘛呢,车站站台不准随便进来的知道不?”那对本分的夫妇一辈子也没出过几次大山,无法判断老头说的话是真是假,他们木讷的点了点头,乖乖的退回了大厅。老头不屑地哼了一声,鼻子里仿佛呼出了一团气。

但站在大厅的他们仍不知所措,他们就在那儿呆呆地站着,看着来来往往穿梭不断的人们,想问,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到了售票窗口,问里面那个售票小姐:“到江津的车什么时候有?”“没有”窗口里的售票小姐没好气地说。“啊?那怎么办呀,地里的活还没做完呢!”“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司机,想什么时候有车就什么时候有车。”她头也不抬地说。夫妇俩被驳得哑口无言,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却始终没有说出来。

这一切都被在一旁等待妈妈买票给哥哥的我目睹了。嗬,这叫个什么事儿!阿姨,2008年北京可就要举办奥运会了,您这素质要是碰上一位外国朋友,要是你也这么不抬头的反驳,那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就成了被笑话的对象了。人家准会这么说:“哼,原来中国人对待客人就这样,哦,我明白了,从小事处看得到本质嘛,中国人的素质确实不高哇!”要是被您尊敬的领导碰见了,那您的饭碗就悬喽,我想这您也不愿意吧。要是碰上一个脾气大的,搞不好您就要吃拳头。所以啦,为了您好,也为了中国的形象,您还是改改态度吧。

火车站人来人往,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在明年那样一个不一般的时间,它更会成为一个国家的窗口。中国的实力我想是不言而喻的,但会不会国人在努力追求荣耀的今天却忽略了细节?在新加坡,大多数标语都用英文书写,但“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高声喧哗”等标语却多用中文书写,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说明中国确确实实有那么一些些人一些些做法不讲文明?不是我贬低自己,但事实的确如此,不可否认,在中国,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少过,但那是不是就无法改变了呢?不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讲文明不会太难,但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文明的意识,别让外国人瞧不起啊。

篇2

关键词:国家形象;中国;中东;公共外交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71-03

一、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形象塑造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关于“形象”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以及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国家形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有从国际层次上界定国家形象概念的,如“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也有从国际新闻媒介的角度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以及国际环境下的舆论反映。”有从综合实力角度界定国家形象的,“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和国际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认识和评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理论、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根据以上界定,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形象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际社会或者外国的民众对本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评价;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之,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使一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一国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

(二)中国重视在中东国家中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性

中东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区,同时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与中东交往的历史悠久,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见证。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26日公布的全球最新民意调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受敬重的前5个国家之一,对中国评价最高的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和部分中东国家。”但2010年的另一项调查――皮尤全球态度项目民意测验却显示中东国家对中国的评价褒贬各半。虽然参加民意测验的中东三国有超过半数的人对中国有好感,但也有接近半数的人对中国没有好感。这说明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形象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传播力度还不够,公众对于中国的了解并不多。因此在中东地区注重国家形象塑造,有利于中东公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可以改为,为中国与中东关系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从而维护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另外,中国也意识到了“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国家,谋求国家利益增长的同时。还必须优化自己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公众对本国实力增长后的信任和理解,这是正在崛起的国家必须进行的重要工作。”中东对中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强了修复和重塑在中东的国家形象的同时,中国也应加强和重视在中东的国家形象塑造。

作为2011年的国际热点地区的中东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东竭力推行以西方民主改革和意识形态多元化为核心的“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在中东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气政治,这引起中东民众的反感。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奉行不偏不倚的中东政策,反对单边主义,反对他国干涉别国内政,受到该地区国家的普遍好评,“中国是一个亲密友好的国家,因为她总是同真理与正义站在一起,总是同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站在一起。”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此加快“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步伐,加大对自身形象的宣传,能让中东国家对中国更加放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向中国开放其市场,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更进一步。另外,不管在在能源方面,还是非传统安全和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中国需要与中东的合作。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发展战略,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利于中国与中东在能源、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二、中国在中东塑造国家形象的实践

(一)重视与中东的文化交流,塑造良好的文化形象

全球化时代,文化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受到各国的重视,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名片”。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就将“软实力”的资源定义为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三个方面。大国的崛起是经济发展、军事强大与文化复兴的复合现象;文化被接受的程度也是衡量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正如温特所说:“文化不仅是行为者的原因,而且建构了行为者,因此,文化既有因果作用,又有建构作用。”在多极化时代,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深化不同文明间对话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把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这几年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建设和发展,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和中东都是世界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华文化、阿拉伯文化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中国和中东地区双方都主张文明多样化和文明对话、文化交流。中国与中东间的文化交流表现活跃,例如双方签署文化、教育、卫生协定和年度执行计划;互派文化代表团;举办文化活动;开办新闻合作;进行宗教和人才交流;创办研究机构;实施语言教育交流和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互派留学生等等。加强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提升双方的友好关系,还将为缓解国际争端、建设和谐世界起到示范作用。双方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要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塑造有亲和力的中国国家形象,最终有利于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

(二)塑造一个和平、合作共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与中东的合作是多方面的。能源方面,中东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的石油一半来自中东,中东的能源对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在能源方面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合作,同时吸取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不能让阿拉伯国家认为中国“眼里只有石油,只有经贸数字。”在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双方存在很大的互补性,中国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中东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于2004年建立了中阿合作论坛,为双方的合作和对话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还先后与埃及、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等中东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等领域的国际

合作,推动伊核热点问题的解决。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在中东地区也有中国维和的身影。中国还一直努力推动中东的和平进展,主张用谈判方式解决中东问题。这些努力都彰显了中国和平、合作共赢、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改善中东舆论环境,增强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笔者的建议

除了以上的努力外,笔者认为塑造中国在中东的良好的国家形象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篇3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女性形象;《旦角》;《庭院深深》;《大唐贵妃》;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69-2

创建中国古典舞体系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立之后就一直在进行着探索,其中有初步的创立,有古典舞剧目的诞生,有《鱼美人》等剧目的出现,当然,也有挫折与迷茫。1984年中国古典舞身韵体系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从中国传统戏曲舞蹈和武术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舞蹈本体。同时由于加强了民族特性,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纳入了民族美学的范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典舞的面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突破!”①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古典舞创作开始走向了多样化的发展,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手法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古典舞题材的选择上,而在古典舞剧目当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剧目是否成功的关键,于是,中国女性形象这一题材的选择也成为了一股潮流。而如何选取、表现女性人物形象,以及以此产生的对这一题材的思考都是现今值得我们探求的部分。

一、中国古典性形象的源流

虽说中国古典舞是当代舞蹈家“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技巧,参考芭蕾的训练方法”(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古典舞蹈”条)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着中国古典审美典范和西方系统训练体系的舞蹈形式,但是谈到女性形象的历史源流则要追溯到夏朝。夏朝时期,“专业舞人――女乐的出现,为舞蹈最终成为一门艺术准备了条件。”②而在随后的周代、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等,女乐歌舞一直都是王公大臣、统治阶级于朝会大典、宴享娱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女性身体的“翘袖折腰”就成为了古代女乐舞蹈的固有风格。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舞蹈逐渐代替了古时候单纯进行纯舞表现的舞蹈形式,转而向“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转化,于是,便有了行当的出现。“戏曲表演来自于人体动态表演,是一种变化了的舞蹈表演。舞蹈表演在戏曲艺术中,是其形式表现的主体。”③正是因为有了行当的划分,以女性角色为主的旦角就成为了戏曲舞蹈表演中女性角色的表演载体。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行当的限制,在旦角的舞蹈表现中,每个女性角色便被赋予了很多程式化的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是否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丰富自身我们暂且不用考虑,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实对戏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有意义的作用。

1984年身韵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古典舞人也在对各式戏曲身段进行着学习和整理,以符合古典舞发展的需要,其中便有对女性戏曲片段进行学习,包括《霸王别姬》、《思凡》、《游园惊梦》、《金山寺》、《昭君出塞》等,这为身韵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支架的作用。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而这时,舞蹈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就不仅局限在戏曲人物当中,而是跳出这个思维模式,以古典舞身韵为基准,把关注点落在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各个方面上来,这大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性形象的塑造可能。

二、中国古典性形象塑造作品分析

以中国古典女性形象为典型来创作的古典舞作品并不少见,再次仅以其中散步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旦角》: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女子独舞《旦角》“以独特的女性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个‘旦角’处于舞台、生活亮度空间的自我审视过程”。④这部舞蹈作品比较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如题目一样展示的是原原本本戏曲行当中旦角的形象,而是“综合运用了戏曲舞蹈的身段和古典舞的身韵以及高难度的技术技巧,将其完美地融会结合,表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旦角人物。”⑤舞蹈以一位学习旦角的年少姑娘勤学苦练开篇,再通过各式技巧的展现,表现了花旦、刀马旦等种种旦角行当的动作形态,最后,当旦角年老时,她并没有放弃她所喜欢的事业,即使步履蹒跚,即使双鬓斑白,也依然用颤抖的双手完成着旦角的行当动作,真真切切地体现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之感。

《旦角》这部作品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其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不是单纯对于行当本身的塑造,而是透过旦角这一角色之上,审视一个执着于自身事业的女人的一生。所以,《旦角》的意象性塑造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它证明了古典舞身韵来源于戏曲,却在创作上要高于戏曲行当的人物塑造,那便是它在诉说人生,以及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旦角》这部作品以戏曲题材为背景,源于戏曲但却开始逐渐脱离于戏曲的限制,逐步向着更自由的形象塑造中探求。

(二)《庭院深深》:愁苦哀怨的深闺

如果说《旦角》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还有未能摆脱戏曲束缚之嫌的话,那么《庭院深深》便是抛开程式化的套路模式,而追寻内心情感溢于言表的上乘之作。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位居于深闺中的女子,在重重门窗,亦可看作是重重礼教的束缚之下,对于自身情感里的那种愁苦和悲凄的审视。在整部作品中,女子被门窗束缚,被服饰束缚,被道具束缚,束缚、压抑的环境如同层层的织网,将她牢牢地困住,她只能在夹缝中,透过脚上细微轻小的动作,以及上身向内的身体投射来表现她内心的挣扎。紧接着,她回忆起儿时在溪边玩耍的场景,那种欢快、明亮的气氛似乎把她的心都带动起来,她开始跟着奔跑,跳跃,就在快要忘我的时候,眼前出现的,却又是那一层层、一道道的门窗,于是,她回到了现实,回到了这个一直囚禁她的鸟笼,回到了只有一把椅子陪伴的世界。

《庭院深深》正是透过封建社会制度下女性的生活情状和内心情思,来揭示在层层社会制度的约束下女性的压抑和限制。在整部作品中,最具画龙点睛的便是椅子这把道具,它不仅表现了女人在现实中的孤独世界,同时也“成为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女人身心束缚的隐喻,有多少旧时封建女子在这压抑与苦寂中消磨了红颜。”①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在开头和结尾的舞蹈动作基本上都是在椅子上完成的,这时,椅子仿佛是封建制度的一把枷锁,将女子深深的锁入牢笼之中,女舞者与椅子发生动作关系的时候,其关注点也多在脚上的小动作,即使有大动作的延展,也会马上收拢回来。而在回忆儿时的天真与自由时,舞者则脱离开椅子,有一连串大而舒展的动作来表现对于童年美好的回忆。当一些幻想破灭时,她又回到椅子上,将自己的身与心紧紧地收拢起来。在这里,椅子对该女性的人物刻画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映衬的作用。

其实,《庭院深深》所刻画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教机制作用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儒教讲求“以礼设教”,其“注重文化教养,以求在道德上超离野蛮状态,强调控制情感,保持仪节风度,注重举止合宜,这样一种理性化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文化史漫长演进的结果”。②所以,在儒教的深刻影响下,其女子所反应出来的性状就不再是旦角里的英勇善战或是现代人的开放豁达,而是内省自身的束缚之态。故此,《庭院深深》可以说是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形象。

(三)《大唐贵妃》:马嵬坡下的霓裳惊鸿

《大唐贵妃》通过古典舞身韵的运用和身段技巧的展现,向人们展示了杨玉环作为大唐贵妃的传奇一生。编导从杨玉环贵为贵妃一处开始描写,那时的她,万人之上、荣华富贵,等待的,是唐明皇的宠幸,是数不尽的莺歌燕舞,所以这时,演员的步子是轻快的,舞姿是妖娆的。相传杨玉环善作“霓裳羽衣”舞,而该舞的装饰十分的华美,所以这时的杨玉环确实风头正劲,确实当的上“大唐贵妃”的称号。而随之,音乐与灯光急转直下,“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明皇为了大局不得不将三尺白绫赐予自己心爱的女子,这时的她,脸色惨白,目光涣散,等待的,是将士的铁血丹心,是夫君的决绝背影。她也试图挣扎、反抗,最后,能做的只能是顺从命运。

演员用短短的6分钟,为我们展现了杨贵妃富丽堂皇的开始,和惨烈绝望的结束。历史上对杨贵妃的评价诸多,认为她是亡国祸水,也认为她是政治的牺牲品。而在这部作品中,编导并没有将这种评价放在其中,仅是用第三者旁观的手法来记述这位大唐贵妃的一生,也正是在这样平顺的手法中,贵妃多彩一生的记述被表露出来。

这三部作品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首先,都是从塑造女性形象的角度入手,来展现女人的一种生命过程。《旦角》中艰苦学艺、孜孜以求的女性形象;《庭院深深》中束缚囚禁、渴望自由的女性形象;《大唐贵妃》中富贵荣华、黯然失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是从微观的角度去关照,而是从宏观的方面描绘在各种大环境之下女人的一生及其她的心理状态。其次,三部作品都是通过道具的演说来辅助情感的推动,《旦角》的手帕运用表现了人物对这一行当的执着与追求;《庭院深深》的椅子映衬着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大唐贵妃》的白纱代表着宣判玉环富贵一生终结的白绫。不管是哪一种道具,都使得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的淋漓尽致。

三、关于中国古典性形象塑造的思考

诚然,以上仅只是我在当今众多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列举出的个案,但以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在古典舞创作的题材选择中,对中国女性形象的关注确实成为了人们乐衷于做的事情。虽然古典舞身韵是从戏曲身段中生发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就中国的传统文化来看,戏曲仅只是大文化体系下的一个小的分支,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同时这也有利于今后我们对古典创作的发展,这使得我们的视角更加开阔,手法更加多元。所以,从这一方面上看,对于女性形象的关注,古典舞人正在做,并且需要去将中国古典女性形象来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戏曲是我们的始发,但我们不能一直忠于对戏曲的再创作和再模仿,而应该在继承了戏曲独有的身法技巧基础上,将关注点返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上来。

在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大环境之下,所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是不一样的,比如汉代女子的典雅与古朴,唐代女子以肥为美的审美要求下的奔放,以及宋代人的楚楚弱质,明清戏曲的程式技巧化,这些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儒、释、道宗教的支配下,其女子的性格、动作、神态、语言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这些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跳出戏曲行当的框架来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将每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之下所体现的女性形象做一个对比和区别,以此,才能形成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只有这样,以小见大,才能逐渐做到古典舞创作的多元性和文化性!

参考文献:

[1]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2]袁禾.中国古典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4]贾安林主编.中外舞蹈精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袁禾主编.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6]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8]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篇4

作为金融家,亿商传媒副总裁吴兴伟十年遇到了两次金融危机。两次他都置身其中。

1997年,吴兴伟前往香港,参与了化解金融风暴的一系列实务操作。

2009年,他两赴德国。2月,与德方签署了合拍动画电影《熊猫总动员》的协议,总投资达3.5亿元人民币;又在10月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期间,再签总投资额7800万欧元的电影合作协议。

郎咸平说,经济萧条期通常是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中,爵士乐意外地繁荣,代表了那个“痛并快乐着”的时代。

“这个大背景与今天很相似,中、美、韩等国的电影市场均逆势上扬。”吴兴伟说,与第一次迎战金融危机的方式不同,第一次是手边码着海量资金的肉搏,这一次是披着柔和外衣的文化战。

“拉动文化产业,不仅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命题,更是输出中国形象的重要命题。”吴兴伟说。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方针,“韩流”顺势侵入全球,“抓住机遇,文化出海,将有真金白银和国家、城市形象软实力的双重收获。”

软实力输出,越软越好

“上海有一句广告语:‘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你不可能把上海到处搬着走,给外地人外国人看,受众只可能通过电影、小说等文化产品来‘想象’上海。”吴兴伟告诉本刊记者。

正如后现论家伯德里拉所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类象时代”一它无需原物或实体,由符号构建的真实比存在的真实还要“真实”,还要令人信服。当代人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形象的“真实”印象,绝大多数时候是从传播中获知的。

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举例说,上世纪初,欧美国家探究日本价值与伦理的重要依据是新渡户稻造所著《武士道》,这本书对当时日本形象塑造起了重要作用;“二战”后期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受命于美国政府,通过《菊与刀》一书,分析日本文化对日本人行为的选择,此书影响了当时美国军方的对日基本政策。

“国家形象,有时就轻巧地承载于一本书上。”林少雄说。

吴兴伟认为“软实力越软越好”,“在文化输出之前,我们曾走过意识形态输出的路线,结果遭到了西方社会的强烈抵制,但今天,孔子学院已在全球遍地开花。”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官方背景下的文化输出,推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战略,而文化民企则希望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进行形象输出。“我们的目标是孔子学院开到哪儿,熊猫俱乐部就开到哪儿。”吴兴伟说。

熊猫俱乐部是电影《熊猫总动员》的衍生产品,拟将总部设在四川卧龙,向全世界的分部散射,成为熊猫爱好者的精神故乡。吴兴伟说,熊猫承载着的中国形象是坚韧与和谐,这也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延续不断的真理。

从“硬度”上讲,意识形态>孔子学院>熊猫俱乐部。出于“不希望中国政府来指导校方如何教授中文”的考虑,美国东部名校宾州大学等学府并没有接纳孔子学院入驻。“可是谁会拒绝大熊猫呢?”吴兴伟说。

扭转软实力逆差

大制作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变形金刚2》中擎天柱“空降”上海陆家嘴,《2012》中的诺亚方舟由“中国制造”……“但这不是按照中国价值观塑造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形象。”吴兴伟说。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说:“《花木兰》是中国的,美国人拍了一个动画片,在全世界卖了12亿美元;熊猫是中国的,美国人拍了―个《功夫熊猫》,在全球卖了9亿美元。”

“所谓中国元素就应该体现为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亿商传媒总裁陈晓翔说,“中国要做的就是收回形象,并向全球进行形象授权。”

形象授权业最发达的美国占据了世界授权业65%左右的市场份额。“看一看虚拟形象们是怎么赚钱的吧。”吴兴伟说,“以2003年为例,仅一年中明星虚拟形象的入账有多少呢?米老鼠和它的朋友们58亿美元;维尼熊和它的朋友们56亿美元;《指环王》中的弗雷多29亿美元;《海底总动员》中的尼莫20亿美元……”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形象授权业已成为一个可创造1600亿美元的产业。

而中国在软实力输出中,处于绝对逆差位置。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基于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国内动员力三项要素的计算,得出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1/3上下;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陈信康在受上海市政府委托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上海的软实力只相当于纽约的60%不到。

吴兴伟认为,目前中国软实力逆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国际舆论竞技场中话语权的缺失,二是文化产品的输出与美国完全不对等。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通过积极措施支持文化输出,其力度不可小觑。本刊记者从国家开发银行的(2010)69号文件获悉,支持文化产业行业并购及“走出去”业务,已成为国开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从形象确权到形象授权

与国家形象一样,中国各地的城市也在进行着形象塑造与输出。但在这个方面,即使是拥有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雄心壮志的上海也有欠缺。

“比如,上海有许多在人类文明史上值得一书的工程创造,却鲜有与之相匹配的艺术作品对其进行塑造,从而构建起对上海形象的积极传播。”林少雄说。

上海兴建了这么多越江隧道与跨江(海)大桥,但至今没有一部影视作品能够与日本以津清海峡为背景的《海峡》相比;上海将成为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金融之都,但却没有一部塑造自己财富传奇的《华尔街》。

即使有个别作品描绘了上海地标,其影响也很难与其描绘对象的伟大成正比,如电影《东方大港》,就很难与洋山深水港这一世纪工程相匹配。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上海的城市转型和经济起飞,沪上文坛出现了多部以上海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形成了一个被称作“文学上海”的文化现象。这是对上海形象的一次构造,然而构造的却是过去时态的“老上海”。

中国城市活力研究组主编的《上海的性格》中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可以说是中国先进文化最耀眼的地方……文化的上海和物质的上海,如两个完美的翅膀。而今,上海的两个‘翅膀’就显得不那么匹配了。”

有人将上海的城市定位为“文化码头”,林少雄不赞同。文化产品输出与输入的集散地,不等于“文化码头”。

篇5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023 — 02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在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合作与交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频繁,尤其是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之间的交往与竞争更是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命运。然而在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当今时代,如何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如何塑造并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如何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走近中国,让中国全方位走向世界?这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极具紧迫性、挑战性且是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中国在国际关系、对外交往和国际传播领域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面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应”。〔1〕p305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但可以推动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有优势,同时对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准确定位国家形象,是实现良好形象塑造的起点,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我国与美国开展友好合作、交流,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会的重要前提条件。

要想提升国家形象,首先我们就要知道何谓“国家形象”?所谓国家形象,是着眼于人们认知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突出的是一个国家(特别是民众)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强调主题价值标准的判断。〔2〕p121国家形象又指“国家结构的外在形态,是国家传统、民族传统与文化传承在当代世界空间的特性化脉动的映像化张力,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形成的国家素质的总尺度”。〔3〕P115通俗地讲,国家形象就是国外民众对国家及国家行为、成果所给予的综合评价,是一种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获取利益的战略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将巨大摩擦产生的成本降低到很小,而负面的国家形象则能使小冲突的成本放大好几倍。负面的国家形象不仅难以让其他国家相信你的意图,反而会更进一步加深它们对你的误解,原本值得赞赏的国家利益也会因为可怕的偏见而变得阴暗。〔4〕p30究竟该怎样出色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政府一直在探索。政府的努力离不开民众的助力和参与,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应该是所有构成这个国家的重要要素的各种形象的总和。每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独特形象。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背景国家形象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国家综合实力的认识超越了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狭隘思维,开始扩展到从文化、价值观到外交等广泛的领域发展本国的软实力,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开辟了新的路径。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应只是单一维度的,而应该是国家战略规划上立体的长期构建。软实力影响国家形象,危机传播水平制约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在历史积淀和时代创新中又作用于国家形象。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团体和每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尤其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国家形象塑造呼唤一种能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管理、全民参与相结合的创新思维的出现。因此,尽一切可能改善、提高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而公共外交恰巧成为实现这一重要目标最有力的工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形象在美国一落千丈,“中国崩溃论”、“中国”等论调时沉时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刘康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今天基本上是由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来塑造的。……基本上就是一个被美国媒体妖魔化了的形象。”①中国学者王晓德在其著作《美国文化与外交》中写道:“美国媒体一向标榜‘客观公正’,但很少从正面报道中国,相反则对中国进行恶意中伤、歪曲、丑化或‘妖魔化’。只要稍微浏览一下美国各大报刊,就会发现美国社会强烈的情绪在舆论上暴露无遗。” 〔5〕p395以美国两大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2000年到2003年三年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倾向为例,美国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如下列表格所示:

表1《纽约时报》3年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倾向

(数据来源:《镜像中国》〔6〕(p6))

表 2《时代》周刊中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各要素的倾向性

(数据来源:《镜像中国》 〔6〕(p65-66))

从表1《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对中国社会反映最多的是经济、外交、人权和政治四个方面。通过上面表格对2000年到2003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方面的报道做出统计,可以发现在这三年中,关于政治、外交、人权、社会法律、环境、医疗卫生、灾难等方面的报道,负面的新闻远远多于正面新闻,由此形成的国家形象也是以负面为主。而在表2《时代》周刊涉及的中国的报道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被关注的方面从政治为主扩展到经济、体育、科技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其中绝大部分在《时代》周刊的评价都是负面性的,尤其是在军事和灾难两个方面,几乎受到的都是无一例外的负面评价。

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会时常受到美国媒体的扭曲和的肆意攻击,美国的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对其他国家都造成一些冲击。国际上的许多媒体,它们不深究CNN、NBC、《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是否属实,只要消息来源是美国媒体,就予以转播、转载。〔7〕p38因此,中国必须针对这些报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美国公众能够接受的公共外交方式对这种扭曲和渲染进行澄清,逐步改善自己的国家形象。

尤其是近年,我国出现的“”、“”、“”以及国内大规模等,西方媒体更是将其调唆和放大,使中国在海外的形象面临着危机。这种关于形象的问题就会直接或间接促使美国等西方民意推动其政府做出决策。比如美国三番五次地高调干涉中国事务,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其国会这一民意宣泄场的压力。种种现象表明,中国需要加大公共外交的力度已刻不容缓,中国必须学会表达自己,如果自己不去表达,必然就会被别人表达;中国自己的问题只能由自己主动说清楚,才能让美国等国外民众和政府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本质所在。因为在今天,向世界展示、宣传并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是中国加大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与国际交往、提升综合国力、全面赢得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和一个迅速发展兴盛的大国,向世界宣示中国和平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的重要步骤。在这个前提下,认清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历程、现状和定位,分析制约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问题和因素,探寻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的异同与差距,探索出切合时展和国家战略目标所需要的国家形象塑造及国际传播的战略、策略,就显得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正是中国推行对美公共外交的一大动因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305.

〔2〕赵可金.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21.

〔3〕王家福,徐 萍.国际战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4〕〔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沈晓雷,等译.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0.

〔5〕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95.

篇6

【关键词】《感动中国》 女性主义 女性话语

一、社会性别理论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社会性别论的观点:一个女人之所以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女性的历史和现状是由男性的需要和利益决定形成的,因此,女性是“第二性”。①

社会性别理论挑战了传统生物论的观点,认为两性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建构的结果。随着女权主义的觉醒,研究者将大众媒介传播列为构建社会性别理论的最重要“环境建构”因素,并将目光集中在传播信息对女性的不平等的表现上。

尽管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公开宣扬男女不平等或者性别歧视,但是隐含在报道中的性别框架,体现出的还是对传统性别陈规的固守。②那么,在《感动中国》这类反映主流价值观的电视节目中,女性形象是否受到性别框架的影响?《感动中国》所塑造的典型女性又是何种形象呢?

二、《感动中国》栏目介绍

《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2003年2月14日开播至今,央视已经连续十年“让我们和好人在春天里约会”。作为一档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视栏目,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弘扬真善美,崇德尚义,成为了传递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并带给人们精神洗礼的高端节目。

可以说,《感动中国》中的获奖人物是一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其中的女性典型形象是在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两种价值观在舆论宣传导向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它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③本文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的分析,审视中国当下女性社会角色的新发展。

三、《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量化分析

十年来,《感动中国》共评选出111组别典型个人或团体,除去9组性别特征不明显的群体,共计102个组别,109人次,其中男性获奖为83人,女性获奖为26人。

从整体数量来看,男性获奖人数是女性的3倍以上,女性明显处于劣势。从性别与社会角色的数据来看,获奖男性集中在“军人、公安及消防武警”、“工人、普通职工、农民”、“学者、科学家”等职业;获奖女性则集中于“教育工作者”、“家庭内部角色”、“文体工作者”等职业。女性在知名度广、社会地位高的科学家、企业家、明星、官员等领域,与男性的差距较大,存在性别上的失衡。另外,在报道这些获奖女性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比男性增加一些评价标准,即宣传成功男性时极少涉及私人领域,男性不用为家务事所累。而对女性的报道则多会被问及家庭和家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表现出来。(见表1)

四、《感动中国》中的女性形象

1、家庭妇女和母性关怀

在26位获奖女性中,我们发现,真正能够归到以家庭为本位的女性并不多。陈玉蓉为了割肝救子,“暴走七个月”,减掉重度脂肪肝,“朴素的母爱愈发沉甸”。在关于卓琳的报道中,也突出其优秀母亲的角色,“是家庭的核心,为家庭带来安定祥和”。即使没有家庭的角色,《感动中国》也会以母性的关怀去赞扬这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特质,如高耀洁“代表知识的母爱”、“像妈妈、奶奶一样”,而吴菊萍赤手接住高空坠落的孩子时,也被媒体称为“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除了建构母爱形象,妻子的角色也是女性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期荣、陆建芬、谢晓君都是以妻子身份,与丈夫共同出现在《感动中国》的颁奖台。罗映珍对瘫痪在床的丈夫的照顾“尽心尽力,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李春燕不惜卖掉丈夫结婚时送的首饰,来经营乡村卫生室为村民治病。《感动中国》在弘扬女性的母性光辉和塑造家庭角色上,表现得非常到位。

2、职业女性和爱岗敬业

按照传统观念,女性应以家庭为中心,是家庭以及家庭中男人的附属。但随着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普遍觉醒,存在弗里丹描述的“无名问题”,即“幸福家庭主妇形象”背后深深的失落感和自我实现感的缺乏④。所以,现代女性试图突破“刻板印象”。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的比例最高,“家庭内部角色”,“工人、普通职工、农民”以及“文娱、体育工作者”居其次。这些获奖人物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留守儿童办学的校长李灵“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身为公安局长的任长霞为百姓“扫恶打黑,除暴安良”。陈晓兰在医治病人的同时,“大医医心”,执着于净化行业环境。《感动中国》对获奖女性在事业工作上的经历进行了客观描述,对她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予以颂扬,为渴望实现自我成就的女性提供了动力。

3、自我突破和社会道义

女性品德高尚、服务奉献的人格始终贯穿《感动中国》。我们还能够明显感受到,她们的独立选择、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得更为执着。这些女性富有个性,可敬可爱,让整个社会为之感动。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戳穿“蓝天”神话,验证“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信条,“推动中国股市早日走上正轨”。王选放弃了在日本执教的优厚待遇,走上了对日诉讼索赔的道路,“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残疾人运动员金晶面对“那环伺的狰狞”,“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护住火炬捍卫奥运精神,更是激起了全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女性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正义,并将女性角色拓展到更广的社会领域。

结语

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的变革,社会性别意识越来越多地被人接受,而《感动中国》的女性报道多包含家庭角色或其延伸。我们认为,现代女性形象应该体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现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媒介上的女性形象往往是一个时代主导价值观的体现,是现代社会价值观、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舆论宣传导向交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感动中国》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女性形象,赋予了女性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①[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李强选译,西苑出版社,2004

②蔡骐、张萍:《人物报道与性别陈规――对中国媒介典型人物报道的性别框架结构分析》,《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③史梁,《新时期(1995―2004)中国典型人物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④[美]贝蒂・弗里丹 著,程锡麟、朱徽、王晓璐 译:《女性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原产地;原产地形象;原产地效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的进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的原产地形象,因为原产地形象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意图、购买行为,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但中国现有出口的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多数产品的优势仅仅建立在低廉的价格基础上,这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负面的原产地形象,所以提升中国原产地形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

所谓原产地形象,就是指:目标市场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原产地或原产国的内在印象,是消费者对该国的总体认知(Jaffe 和Nebenzahl,2001),即基于对一国生产及营销优缺点的了解,该国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的整体形象,也叫原产地印象、产品形象。(蔡利红,2010)而产品的原产地形象,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从而影响其购买倾向和购买行为, 即原产地效果。

Schooler(1965)第一个介绍了原产地效果的有关概念和内容,他认为原产地效果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一种偏见,并实际证明了"消费者对于同一产品的评价会由于原产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一假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但是长久以来中国企业都以价格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国际市场,给国家消费者留下许多负面的形象,认为"中国制造"是低质量的劣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以低价获得了极大的优势,得以打开国际市场并赢得市场份额。但随着越来越单纯加工制造型产品的输出,使得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整体技术含量偏低,逐渐形成了中国制造产品的不利原产地形象。"(文露彬,2010)。

据统计,中国出口的服装中70%为无品牌,价格比国际平均价低50%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则相差数倍到十几倍。占中国出口商品近60%的轻纺产品,售价在国际市场上比平均价格低10%左右。即使,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因技术含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依然采用的是低价战略。(蔡利红,2010)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产品的原产地形象不利于长期出口战略的实施,不佳的原产地形象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大打折扣。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企业的粗放式管理、对引进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等弊端,加之近代中国落后的国家形象,"中国制造"的原产地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的位置。文露彬认为,造成中国企业目前原产地形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我国企业对原产地形象缺乏统一筹划;二是企业长期粗放式生产经营管理;三是企业营销宣传不到位。

要提高中国产品的原产地形象,我认为应该从国家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入手。

从国家角度看,应从内外两个方向努力。在外部措施上,政府应致力于国家形象的提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政治上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逐渐建立,各种文体盛会的召开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都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增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信心。在内部措施上,政府应首先从制度上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对企业产品质量加强控制,对企业自主创新予以支持,为企业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从企业角度看,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转变: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提高产品质量。要改变一直以来的以低价占领市场的发展模式,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经营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培育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内在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创造品牌忠实度,以此来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必须意识到规避负面的原产地品牌形象对增值品牌资产的重要意义。另外,可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考虑对原产地品牌联想的优势。在国内市场上,尽量通过原产地品牌联想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爱国情感,并将他们带到过去的岁月。但在国际市场上,仅仅突出原产地品牌也许不是一件特别明智的事情,更多地突出品牌个性,清晰地传达品牌想要给予消费者的情感诉求点,也许才是明智之举。"(赵勍升,2011)

第二,做好国际市场调研,明确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以此为基础在目标消费者偏好的产地进行生产,规避消费者的心理偏好,由"中国制造"转化为"美国制造""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等。以海尔为例,为了消除美国消费者的戒备心理,海尔在美国设厂进行生产,所生产的产品都是"Made in America",这一举措使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文露彬,2010)

第三,在营销策略上,企业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广告投入,加强企业的正面介绍,给消费者信心,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选择目标市场当地有影响力的经销商,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扩大销售,淡化消费者的原产地印象。"中国企业可以与有声望的分销商结成战略联盟,由后者提供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服务,从而弱化不好的原产地形象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提升原产地形象。"(蔡利红,2010)

综上所述,提高"中国制造"的原产地形象,艰巨而任重道远,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重视努力。虽然目前"中国制造"的原产地形象不够理想,但是在国家为企业创造出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中,企业通过自身努力,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原产地形象,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露彬.中国企业原产地形象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7).

[2]蔡利红.中国提升原产地形象的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2).

[3]赵勍升.原产地品牌资产增值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

[4]耿禧则,孔令明."原产地效果"理论对中国企业营销活动的指导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5]孔令明,耿禧则."原产地效果"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意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1).

[6]陈剑利.原产地效应与中国品牌市场国际化战略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篇8

中国当今的动画创作存在诸多问题,诸如动画形象单薄、情节乏味,未形成产业链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缺乏动画形象的整体塑造意识。过去以“中国学派”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形象有片面强调视觉造型之虞,这种影响至今尚存,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树立并强化动画形象多维度塑造的意识,如此我们动画的民族化之路方能走得更加坚实。

1动画造型形象

动画造型形象是通过美术造型技法创作出来的,是所有形象要素的直观体现,也是动画整个产业链上周边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基础。“中国学派”曾经借鉴了大量传统文化中的造型元素,例如京剧、壁画、水墨画、剪纸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改造、提炼,创造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动画形象,这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借鉴传统不意味着形式上的传统,关键在于艺术上的创新和形式上的突破。有一部分人简单地将追求民族风格理解为传统艺术元素的罗列与展现,有滥用和堆砌的嫌疑,所以利用传统文化及其图式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对它进行再创造,是在深入了解动画角色的基础上,以设计者的审美观念对传统图式、纹样等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个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当今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文化题材及视觉造型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例如迪斯尼众多的动画片纷纷借用别国的传统文化题材和造型,象《花木兰》的题材取自中国,《阿拉丁》取自阿拉伯地区等。因此视觉表象上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传承本土文化的意义,它还必须包括动画角色形象所承载的涵义,以使一个动画形象不仅具备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具备传统文化的精神。

2动画角色形象

动画角色形象反映的是某个动画形象的内在特质,并外化在部分视觉造型中,是实现中国动画民族化风格从“形似”到“神似”的关键环节。过去“中国学派”的动画更多的是以“画”为本,从而造成了影视感的淡化和角色塑造意识的缺乏,因而在塑造鲜活感人的角色形象方面存在不小的缺憾。

动画形象不仅是一个纯粹的视觉符号,还应赋予动画形象更多的角色属性,这些角色属性涵盖了动画形象的个人经历、社会关系,以及观点、性格等。正是这些丰富的角色设定,使动画承载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精神。就像优秀的美国动画,不管它披着何种外衣,其角色依然是鲜明地展现着美国人乐观自信、追求自由、开拓冒险的民族性格和特征,这对当前我们塑造真正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核的动画形象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角色形象不仅影响着外在造型,也是推动剧情发展、充实剧情细节的重要来源。比如《火影忍者》中设定主角旋涡鸣人喜欢吃拉面,因此剧情中有一幕是当他犯错受罚之后,老师请他一起吃拉面的场景,既温馨又感人。而国内很多动画的角色属性不够鲜活,导致剧情生编乱造,因而无法产生令人感动的角色。而没有鲜活的动画角色形象,就无法支撑起动画的产业化发展。

3动画产业形象

动画产业形象是在当今动漫产业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实体形象,它体现为各种动漫周边产品。动画产业形象让各种鲜活的动画角色形象从银幕(屏)上走下来,得以在现实中传承下去,也是动漫产业达到其商业追求的最重要的成分,是整个动画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造型是动画产业形象的艺术基础,角色是动画产业形象的卖点所在。动画产业形象在形象造型和角色属性的基础上,更多的立足于整个动漫产业链来思考动画形象的衍生性等问题,更加强调动画形象的产业价值。如果动画产业形象跟不上,哪怕造型形象和角色形象再好,也得不到足够的收益,则一个动画形象的价值就无法完全实现,并将最终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定动画民族化之路的有力保障。

我们耳熟能详的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动画形象几乎没有得到开发,产业链意识和市场意识的薄弱使得中国动画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陷入惨淡局面。所以树立动画产业形象的开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在动画的筹备阶段、在塑造造型和角色形象的时候,都要考虑将来动漫周边产品的市场开发和应用。

谈到中国动画产业形象,不得不提到近年来很火的“喜洋洋和灰太狼”。虽然在造型和角色塑造上,它们有着很大的欠缺,但从产业形象上来讲,它们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者。但是与国外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例如日本的Kitty猫形象已经出现在约2.2万种产品上,畅销40多个国家,成为最具市场价值的猫。可以说Kitty猫的成功除了它本身可爱的造型和角色设定之外,几乎完全来源于其在产业上的持续营销和推广。

篇9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 设计与策划 营销与传播 操作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73-03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根据1995年以来的文献检索,涉及到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章有近130余篇,主要来源于《旅游科学》、《旅游学刊》等旅游研究的专业性期刊和以《商业时代》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内容主要探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与营销、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等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对我国城市旅游形象文献作一个回顾和梳理,对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体而言,我国的旅游发展经历了80年代的资源导向阶段、90年代初的市场和产品导向阶段、90年代中后期的形象驱动阶段,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林炎钊(1995)较早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了探索,指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旅游业内部对旅游业以及旅游业有关活动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并将城市旅游形象结构划分为:旅游景观形象,旅游产品品质形象,旅游社会形象或旅游环境形象。李蕾蕾(1998)则首先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问题,指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 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而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问题,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聂献忠(1998)则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含义进行了扩展,作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概念范围不一,但大体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等商品、旅游宣传材料及旅游线路等,广义的还包括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机构与部门的建设,以及服务质量和水平等,这些旅游产品一经传播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综合的视觉意象(image)即旅游视觉形象,构成了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框架。以高品味的旅游产品带来的良好视觉形象为基础,加上通过行业人员活动所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BI),共同构建完整的旅游形象。到了21世纪,学者们对城市旅游形象更加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范围更广,视角更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谷明(2000)引进了西方的City Identity System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这一系统是从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申而来。很多学者都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李蕾蕾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汪克会(2005)还专题讨论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程金龙不仅对旅游形象研究的策划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模式(2007),而且还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和管理进行了研究(2006),在此基础上又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丰富了城市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2009)。李宗诚(2008),李晓玲(2009)等从形象传播的角度解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展。熊礼明(2007)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侯兵、黄震方、尚正永(2009)从城市意象变迁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生和演变机理。吴红霞(2009)探索性地以情感化的城市意象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核心,从客体景观形象、媒介传播形象、主体感知形象三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模型。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旅游形象研究基本上又是“任务带学科”方式,起步也较晚,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金约束,削弱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力量,在旅游感知影响因素、旅游形象感知类型和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等研究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形象策略在60年代被欧美企业界正式应用和系统化,后为日本所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即人们常称的CI),80年代传人中国,得到应用和推崇。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形象时代(The Age of Image),那时市场竞争及非市场竞争都将集中表现于“形象力”竞争,形象竞争策略将成为最高层次的竞争策略,相应地,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旅游业的竞争将从局部的资源、产品、人才、信息等竞争发展到旅游业整体性竞争――旅游形象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林炎钊(1995)认为中国城市旅游形象也急待发展,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旅游部门以及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应该通过结合城市建设管理理论、旅游发展理论以及现化设计观念的整体性运用,精心刻划城市个性特征,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旅游形象, 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并提出在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时要遵循系统性、特质性、优质性原则。作为对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较早的探索,此时的形象设计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城市阶段,而李蕾蕾(1998)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她认为,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区,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形象的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基本形象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大多数城市关于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以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概括。如何确定主题口号,应遵循内容源自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紧扣时代、形式借鉴广告的基本原则。李娟文,彭红霞,何军(1999)以武汉市为例,阐释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即着眼于一个“特”字,深入分析、体验,做好旅游形象的理念定位工作;着眼于一个“实”字,通过优势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塑造真实的旅游特色视觉形象;着眼于一个“广”字,借助强有力的宣传推销活动传播城市旅游形象。谷明(2000)在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在企业CIS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引申下通过分析城市CIS,包含文化识别(CI)、功能识别(FI)、市场识别(MI)三方面,最终完成形象定位,并提出以地域综合性方法塑造多功能城市旅游形象、以创意性思维塑造个性化城市旅游形象。田洪、邹再进(2003)对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核心是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定位”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结合重庆合川市的具体情况,提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李晓波、袁霜凌(2004)结合成都市案例,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必须以可识别性为中心,形成主体、客体及其感知为支撑的三元结构。宋欢、喻学才(2006)也提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模式,认为定位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城市文脉、竞争者因素和市场因素,并且用实例说明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方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导向定位、组合定位。汪克会(200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重点关注了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城市文脉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因素之一,而城市旅游形象则一般是城市文脉的具体体现。不难看出,在讨论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这一问题中,不少学者都提到了“文脉”的重要性,“文脉”这一概念由已故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提出,它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既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三维时空组合。除了上述观点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作了专题讨论,如章锦河, 陆林(2001)以淮南市为例,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形象设计,崔凤军、蒙吉军(1999)通过对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作出了样本。

2.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在检索到的涉及城市旅游形象的130余篇文献中,有近100篇都与具体的城市或地区相联系,可以说,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与实际的旅游营销紧密联系。聂献忠(1998)以香港和上海为例,论述了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旅游视觉要素的建设,尤其强调了成功的经营与管理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他肯定了香港旅协历来都重视宣传活动,它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研究制定不同的市场推广主题,而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陆城市,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距。田洪、邹再进(2003)指出形象营造应从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行为识别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体系、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和城市旅游节庆5个方面来进行。顾韬,李胜利(2007)以延安市为例,提出设计旅游形象标志,加大形象宣传力度,策划旅游节庆活动的形象推广策略。张金山(2007)指出,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形象营销的牵引拉动,形象营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他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营销的策略包括:形象重塑策略;借势策略;密集强化策略;规避策略;政府主导战略。谢利芳(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和营销策略时指出,良好的设计只是整个旅游形象战略的开始。要使城市旅游形象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必须有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她以绍兴市为例,罗列了五点营销策略: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形象的差别化战略;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策略;服务质量营销策略。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并且形象还将随着游客的到来离开而广为传播,形成一个广告效应圈。1999年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国际频道播出了“威海CHINA”形象广告后,广告首开城市形象广告的先河,再到央视推出“2004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和后来的“魅力中国、魅力名镇展示”已有300多个城市在各类媒体上不同程度的作过形象广告,形成令人目不暇接的“城市形象广告秀”。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过程中,形象的传播至关重要。梁海燕(2005)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应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包括: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抓住宣传的表现时机;开发代表性的形象纪念品;开展全民好客的形象运动。李晓玲(2009)以泸州市为例,指出城市形象传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播策略与商业广告与行销策略结合;既要注重互补和协同,利用背景替代,又要防止雷同,突出差异化与独特性,避免接近替代;加强旅游地软硬件设施建设,使旅游者的让渡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实地感知形象,形成口碑效应。吴红霞(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时,专门关注了旅游媒介形象提升策略,她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案例,提出可以采用以交互式和非目的性媒介载体为主的柔性传播渠道,重视和敢于尝试时尚性较强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

3.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与管理。城市旅游形象的具体操作与管理过程,是在城市旅游形象确定并传播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主体应不断关注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旅游者的反馈,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监控和调整。程金龙(2006,2007,2009)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运作过程中的三大着眼点:一是继承传统优势,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弘扬形象的优势点和面;二是找出和改进形象的明显不佳之处;三是寻找形象优化的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线。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包括如下七个步骤: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形象定位模式与竞争分析、主题形象策划、微观形象策划、形象要素空间配置与协调、形象塑造推广与传播、形象评价与管理。他创新性地探索了城市旅游形象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五种差距:旅游者预期形象与形象设计者认知的顾客期望形象之间的差距。形象设计者认知的旅游者期望形象与其设计出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旅游服务所传递出的形象与形象设计者制定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旅游服务传递中的形象与形象管理部门对外宣扬的形象间的差距。旅游者的体验形象与预期形象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五种差距,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常态管理――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动态管理――追踪监控城市旅游形象状态,危机管理――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的影响,优化管理――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功能。韩顺法,陶卓民(2005)针对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修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旅游目标市场的受众分析和替代分析;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即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事件的发生,最后,结合营销的创新理念进行旅游形象的修正。汪克会(2007)指出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简单化为城市旅游形象视觉景观建设;片面夸大城市旅游形象的经济作用;忽略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黄河(2009)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政府的无为与“失位”;策划者缺乏对地方文脉的准确把握。

三、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

1.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内虽然在旅游城市形象策划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旅游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且在形象策划实践中多偏重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的构想在分析上有雷同倾向。虽然不少学者都提出城市旅游形象策划时应分析竞争因素,但是在实际的个案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城市旅游,贵在特色,贵在个性,在对单个城市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时,除了分析传统的区位、资源、功能时,还应考虑到区域内临近城市的旅游形象,或者是借鉴其他一些相似类型的城市的旅游形象策划案例。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策划时,不同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关系。城市经济与城市旅游形象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城市旅游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策划必须顺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律。而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就城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形成之间的关系而言,目前尚无专文论及。不难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城市,在设计和策划城市旅游形象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经济因素在城市旅游形象中的影响力也不相同。随着城市旅游形象理论与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成熟,对城市经济发展与旅游形象间的关系研究,应该也会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

2.,林炎钊.构建城市旅游形象初探[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5(3)

3.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4.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2)

5.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6.汪克会.试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7.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8.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10)

9.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与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6(10)

10.李宗诚.中国城市的形象传播[J].旅游时代,2008(11)

11.李晓玲.旅游形象传播研究―――兼论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J].集体经济,2009(6)

12.熊礼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

13.侯兵,黄震方,尚正永. 基于城市意象变迁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12)

14.吴红霞.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

15.李娟文,彭红霞,何军.论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以武汉市为例[J].人文地理,1999(9)

16.田洪,邹再进.城市旅游形象策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17.李晓波,袁霜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三元论―――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8.宋欢,喻学才.浅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19.章锦河,陆林.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2)

20.崔凤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1999(2)

21.顾韬,李胜利.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2.张金山.浅析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策略―――以焦作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

23.谢利芳.绍兴城市旅游形象及其营销策略探析[J].集体经济,2009(6)

24.梁海燕.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J].福建地理,2005(12)

25.韩顺法,陶卓民.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及系统修正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7)

26.汪克会.浅析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几个误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7.黄河.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28.熊礼明.旅游者对长沙市旅游形象认知的问卷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3)

29.汪克会.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篇10

奥运的脚步一天天临近,北京也一天天在变。在北京已经居住10多年的韩国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郑寅五先生,明显感受到北京的变化。他说,从居住小区到奥运场馆,从街头胡同到公园道路,北京变得更绿、更美、更清洁了,北京做好准备迎宾“过年”了。

北京市相关部门的最新数据,也验证了北京居民的绿色感受:目前北京全市林木覆盖率接近50%,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五河十路”两侧形成2.3万公顷的绿化带,市区建成1.2万公顷的绿化隔离带,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不低于全市国土面积的8%――北京申奥时向国际奥委会承诺的7项绿化指标已全部兑现!

10年前,北京的蓝天天数一年只有100天,如此空气质量着实让人担忧,也让人怀疑北京能否保障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介绍,申奥成功之后,北京市加大了空气治理力度,从煤烟型污染到机动车污染,从工业污染到扬尘污染,从生态保护到污染处罚,从源头到末端,多管齐下,通过13个阶段,完成200多项治理任务。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车辆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最大。北京市公交环保工程共投资100多亿元,报废了9662辆老旧公交车,新型环保公交车辆已占公交车总规模的92.5%,北京成为世界上拥有新型环保公交车最多的城市。

功夫不负有心人,北京的努力得到了“绿色回报”――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连续9年得到改善,蓝天天数逐渐增多,去年增加至246天。10年来,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下降了60.8%、39.4%、10.8%和17.8%,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达标,可吸入颗粒物大大减少。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分析道,北京提出“绿色奥运”的理念,是2008年奥运会的最大亮点,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以前都曾提到过,只有“绿色奥运”是中国的创新,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中国对奥运的贡献。“绿色奥运”向世界表明,中国将转变发展方式,向低耗、绿色的目标进发。这符合人类文明的共同认识,也将提升中国的形象。

在奥运场馆的建设和使用中,处处可见绿色可持续的环保印迹,时时能发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

奥运村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奥运历史上最大的太阳能利用项目。一个5000千瓦的太阳能电站,将为奥运村的路灯、草坪灯、景观及会场提供照明;6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将为奥运期间入住的1.6万余人提供热水。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湖泊、河流交错。这些河湖的补充水源,都是经过处理后的中水(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可以用来灌溉、冲洗厕所等,也叫再生水);依靠生态手段,形成在公园内循环流动的活水;同时依靠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等对水体进行净化。这样,既有清水河湖,又不与民争水。

此外,奥运场馆建设和使用中也亮出一张张“绿色名片”:奥运村将全部使用太阳能热水;“水立方”的“泡泡装”不但美观,而且节能,白天最高可以节约照明能耗50%;“水立方”采用全自控技术,可节水一半多;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棒球场的空调白天用太阳能,夜间用天然气……

绿色消费习惯可以体现在市民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少开车或开小排量汽车,以公共交通或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为首选;大力推广太阳能和节水节电设施;倡导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不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利用等。这些国际上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正慢慢走入百姓的生活。“5R原则”即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scu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这不再是五个单纯的英语单词,正成为13亿中国人的生活理念。这就是“绿色奥运”带给中国人最长久的财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