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天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15: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春天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3、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白居易《买花》
4、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春雨》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7、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8、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9、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篇2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而对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浅、生活体验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情境,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含义。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我搜集了很多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如那万紫千红的鲜花,绿意迷眼的草地,在花间戏舞的蝴蝶……再把它们剪辑好,配上“啾啾”的鸟鸣声和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细细地欣赏春天的美景的同时,感受那份盎然的春意。这样,学生完全融入美丽的诗情画意中,为进一步学习诗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诗句,感悟浓浓的诗情
古人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教学更要多读。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采用齐读、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灵活结合,让课堂中“诗声”朗朗;指导学生诵读古诗的时候,除了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语速的缓急变化、音调的高低起伏、字音的轻重之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所蕴涵的情感,同时又要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的领悟。而《江畔独步寻花》就像一支轻快的小调,它色彩明艳,节奏明快,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图。所以我配了一曲轻柔古典的洞箫(一种乐器)曲,让学生配着音乐自由地朗诵,然后再让他们比赛读。在悠扬的配乐中,学生们诵读起来更加入情入境,从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感受到他们已领悟到诗中那份浓浓的诗情了。
三、交流资料,分享春天的诗篇
新课标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文本只是一个引子,它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去。我对这一点领会很深。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诗歌海洋里,结合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布置他们在课前查找其他有关春天的诗歌,在课堂中推荐给其他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搜集到的诗歌五花八门,如《春日》《春夜喜雨》等,有古诗,也有现代诗。这样一来以一首引多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春天,他们眼中的春天五彩缤纷,而他们心中的诗情也更浓了。
四、走进春天,创编诗意的旋律
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刚好是春天!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草木发芽,翠滴;细雨纷飞,春意绵绵。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很想让学生从课堂中、书本中走出去,走进春天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于是我安排了一节课,让他们到校园里到处转转,仔细观察,细心寻觅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特有的诗情画意。
回来之后,我让他们把寻找到的春天写成诗歌。这对他们来说是有些为难,虽然交上来的作品稚嫩不成篇,但也拾到了几颗闪亮的珍珠。
如: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一片蒙蒙的细雨里,
春天在红花绿草间,
春天在我们眼中,
春天在我们身边,时刻跟随着我们。
春晓
春晓烟雨多,
处处闻啼鸟。
风来柳丝飘,
春花开多少?
春天真美
彩色的春天真美丽,花儿红红呀草儿绿;花蝴蝶跳起舞呀跳起舞,小蜜蜂来采蜜呀来采蜜;春天的美丽人人爱,美丽的春天在我心里。
快乐的我们手拉手,走进彩色的春天里,你不摘红花朵,不摘红花朵;我不踩绿草地,不踩绿草地。
小鸟们都从北边飞回来,小花们都开放了。校园里真是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美丽的春天人人爱呀人人爱!
篇3
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漫长的冬日里
海涅老兄的那一段有名的诗句
支撑我守望北中国的一隅
然而
东北的冬天真的是很长很长
长得像走不完的一条路
漫长得望不见尽头
看不到边际
索性
从封闭得郁闷的房间里走出来
信步登上帽儿山之巅尽情地呼吸
忽然
斑驳的积雪下面
竟然看见刚刚拱出地皮的一丝嫩绿
一首优美的抒情的旋律
蓦地从我寂寥的耳际滑过
澄碧的天空透出令人沉醉的清冽与清丽
滋润一个久违得已似枯萎的心绪
亘古常新的季节
每年
到了春天将要到来的时候
就会感到季节的轮回
就会感到季节的如期而至
就会感到季节的循环往复
其实
每一个季节
在轮回和重复的过程中
即便是在一岁一枯荣的循环中
都会孕育出一段全新的感慨
总会酝酿出一番崭新的感悟
有道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来了
从漫长的冬夜醒来
从漫长的冬天走出
人生可能就有了新的瞻望和瞩目
尽管
尽管不早
依然劝君起早
从头盘算
揣摩常新蕴涵的别样的亘古
有关春天的某种话题
话题
有的时候会很长很长
有的时候会很多很多
就像南来的雁阵掠过一片蓝天
徐徐剪开蔚蓝的天幕
宇宙便倾泻流星雨缤纷的传说
蒲公英的畅想
金达莱的芬芳
一如朝阳蝉翼般的流苏在天际喷薄
话题是这样持续的
季节是这样衔接的
故事就是这样勾勒时空的梗概与轮廓
一朵玫瑰
一杯葡萄酒
一次不经意的擦肩而过
为某种可能或不可能
为某种不可能抑或可能
忧郁着欣慰着
尔后
以匆匆的行色
沿着那个崎岖的话题孑然奔波
2008年的春天
刚刚步入新年
刚刚过了一个月零六天
就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春节是春天的开始
春节是春天的节日
春节是春天的宣言
从春节开始的春天开始
眺望几个月后的奥运
全世界列队走进我们清澈的视线
古老的北京啊
一时间成为全世界注目的亮点
霎时也年轻得风度翩翩
春风鼓浪
一鼓作气
中国将展示速度与力量的尊严
永远没有最好最高最强
永远只有更好更高更强
极限总是被超越得没有了极限
当下的世界
篇4
一、学案课前预习分层
教师在每一次授课之前,进行详细的分层学案预习设计十分必要,每一次的教学目标都需要让拥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事先做好不同的课前预习准备。分开来看,对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自学完课文之后,可以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除此之外,还可以试着发展课外兴趣爱好,例如在完成预习作业之后进行课外拓展,查阅相关资料等。但是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就要提出相应的要求,要求其能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并且思考课文后的问题,如还有更多的时间和兴趣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但是对于后进生,则要求他们把课文初步阅读几遍,达到增强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的效果,并且能够努力完成预习环节的基础题目。
二、学案课外辅导分层
1.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辅相成
集体教学主要面对占大部分的中等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目标,仔细地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感觉到困难的重难点问题。而个别辅导主要针对的是优生和后进生,因材施教。如在古诗诵读的课程中,优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而且需要了解诗歌的背景等相关内容,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背诵并能够正确流畅地默写。而后进生一般只要求了解诗歌的大概意思,能做到背诵和默写有名的诗句。
2.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辅相成
教师不但需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启发和教育,不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且对于课堂上一下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在课后及时为学生解决,并且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练习和与课内有关的阅读,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拓展练习,方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辅导。
三、学案作业设计分层
由于所有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如果在学生有差异的情况下,但是所做的作业却没有差异,就势必会造成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吃不饱”,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却难以接受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并处理好这种差异性,在作业的设计上体现出难易的差别,从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且较为轻松地完成作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在《春的消息》一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作业体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1)摘抄你所看到的描写春天的词语。这样的作业重点在于巩固语文基础知识。一般来说,比较传统的作业都是让学生进行反复抄写,学生通过抄写机械地加深记忆,难免觉得乏味。如果能在做这一类作业时,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自主自发地寻找答案,阅读后再抄写,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课文中摘录与春天有关的句子。这属于开放式的作业形式,目的在于在无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时,必须自己主动地去收集和诵读有关春天的诗句。把课堂上狭窄的语文教学空间无限制地延伸到课堂以外,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而且对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很有帮助,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学案评价分层
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进步就是一百分”的激励方法。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都应该恰当地给予一定的鼓励。而学案分层评价,就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促使他们不断肯定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最终更上一层楼。
篇5
在我们眼巴巴地期盼绿意时,天气却出现了异常的“倒春寒”现象,无意间,一场春雪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雪,乐坏了孩子们,也喜煞了城市里的大人。盼了整个冬季却不见雪的农民更是把串串笑声撒进了村庄、田间地头。此时,一首《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呈献给孩子们,诵读后,所有赞美春雪的言语都显得乏味了。
第一站――惊蛰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了24节气的来历。让孩子们对24节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了24节气歌,第一次晨诵的内容确定为24节气歌: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问;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然后布置同学们回家查看日历,记录下令年24节气的具体日期。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选择了几条有关惊蛰的谚语及韦应物的《关田家》作为诵读内容,使孩子们朦朦胧胧地感悟着农历的踪迹。
正当我们喜度妇女节,诵读《游子吟》的时候,我班同学肖越惊喜地向大家报告:“杏花开了。”我一听,便跑到山上,看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真是“一夜春风来,杏花满园开”。回来后,我精心挑选了两首描写杏花的诗供同学们诵读:“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然后布置大家周日和家人一起边观赏杏花,边吟诵诗句。
杏花诗诵后,我们随着春的脚步步入了桃花、梨花诗词的世界,先后诵读了6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两首)《惠崇春江晚景》《千叶桃花》《杂曲歌辞
桃花行》《次韵梨花》和一首宋词《桃夭》。“桃天――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天天,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当时,我带领同学们经过反复诵读之后,问大家读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你想到了我们班的谁?学生听后齐声高喊――潘金子。潘金子担任班长兼大队委,在同学们中威信很高。同学们说完,我赶快亮出了她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哇”了起来,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女子才是最美丽的,然后,大家齐声把词朗诵给潘金子听。其实,这节晨诵已不仅仅是诵读了,孩子们还进一步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学们,桃花落了,她把美好的光阴留给了果实,春天也总会过去,但是明年的春天再来时,你们还记得我们此时吟诵过的诗吗?还会记得你们此刻美丽如花吗?唐朝诗人崔护已为我们写好了《题都城南庄》,让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站――春分
我给孩子们讲了有关春分的养生、趣事,并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春分的农事、谚语,从而使孩子们了解了今年的20日是春分。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所以叫春分。春分这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在这一站,我们诵读了唐诗《早春》和宋词《丑奴儿》。
第三站――清明
4月4日是清明节,利用一周的时间,我们诵读了两首唐诗、一首宋词――“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汨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站――谷雨送春归
篇6
【关键词】低年级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反复的朗读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背诵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能够形成厚实的语文底蕴,以后可以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或者口头阐述,正所谓厚积薄发啊。
那么,低段课文应该会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如何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做到朗读、背诵齐并进呢?
一、朗读要做到准、真、实
1.准确。课文的第一课时一般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低段的课文一般都很生动有趣,朗朗上口,而且全文注音,是培养朗读能力的好课文。因此老师要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孩子朗读的好习惯: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三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这个一般老师会在预习和第一课时都会这样要求,但有很多孩子回家预习都没有做到“三不”,所以在第一课时还是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能让绝大多数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真实。真情最能打动人,一般情况下,人的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是发自内心的。其一,老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朗读的情感。其二,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不必过多的讲解语言文字内容,让学生自己在语言环境中去体会 、去理解。其三,学生朗读后,老师需要用儿童话的语言给孩子最大程度上的赞美,让他们感觉到朗读的快乐、幸福。
3.实在。朗读对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很陌生的,他们不知道应该达到怎样的朗读水平,不知道如何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实在。纵观现在课堂,有很多学生朗读听上去真的不好,可是老师还给予肯定,甚至表扬,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会引起学生的错觉。比如你发现学生读的不是很到位,你就可以说:“谁还能比他读的更好一些?”或者“老师觉得还不够快乐,谁再来读读?”然后在回过来再评价前面学生的朗读,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让学生的朗读不是停留在原有水平,要有所提高。
二、背诵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有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的莘莘学子读书识字就从背诵开始,通过背诵而领悟到学习的途径。
对于低段的课文不仅要朗读,还要篇篇会背诵。有很多家长会认为“背课文会让孩子变得只会死记硬背”,变得“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家长们要求孩子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实不然,语文学习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获得这种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阅读他人的优美文章,而背诵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学会融会贯通。
三、熟读成诵,拓展积累
熟读成诵,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存起来。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比如,《小池塘》这篇课文运用拟人化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小池塘的水波,小池塘边的芦苇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课堂上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板书,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从而熟读成背诵。这么美的课文不能就此停住,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学到“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时,结合图片,让孩子学习成语“波光粼粼”。学完课文,可以向学生想象春天小池塘还美在哪了?相机出示成语“春暖花开”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五颜六色” “万紫千红”“桃红柳绿”“春色满园”。还可以给学生拓展有关春天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篇7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生;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可见,音乐能引起情动,而情感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二者之间注定了此生的不可分割。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不要过分的去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更多的音乐知识,而应该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是否在音乐学习中渗透了情感,与作品情感产生了共鸣。可以说,情感是音乐教育的催化剂,积极的音乐情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课堂的时候更具有主动性,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故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以情感带动情感,使课堂沉浸在情感的世界中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聆听音乐,走进情感
达尔克罗兹说:“理解音乐,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过程。”在这个情感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只有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才会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得到提升。聆听音乐是一个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在反复的聆听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才能有一种理性上的感悟,才能逐渐的产生一种审美上的愉悦感。
例如在《春游》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充分的去聆听,在聆听中去感受情感。首先利用导入来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春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古往今来,多少墨客骚人都将春作为抒感的题材,你知道有哪些诗句么?”学生们回想有关春天的诗句,在他们感受到这种春天的氛围后,我又问学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你最想干什么?想不想迎着和煦的春风,看杨柳依依,去踏青春游?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春游》感受春天的美好。”学生们在反复的聆听中去欣赏着音乐,很多同学都有了情感上的依托,他们有了对于春天的一种向往和热爱之情,有了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见,反复的聆听是情感凸显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在音乐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感受音乐中蕴藏着的情感力量。
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听才能获得情感,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聆听的时间,让他们慢慢的去感悟音乐,去获得心灵上的享受,不能急于求成的将音乐中的情感一股脑的倾泻而出。这样不但学生不能够从内心获得认同,而且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也不能感到快乐。
二、创设情境,体悟情感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和情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的动力。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都是教学生一些音乐技能和知识,而对于情感教育方面却是缺失的。很多教师上课都很随意,没有经过细心的设定和研究,如果可以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去创设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那么音乐课程就会变得精彩起来,也会成为小学生童年生活的一个亮点,使之一生难以忘怀。
例如在《游子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相关的情境来使学生与歌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我首先让学生去诵读歌词,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也跟着情感诵读,将诗歌中的情感带给了学生,使其感受到那种深情的、浓烈的情感。而后我又采取了语言艺术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是啊,是我们的母亲,他们不辞辛劳的将我们养大,他们的爱就像是温暖的阳光,就像是晶莹的露珠,纯洁而又温暖。”学生们被我的语言带领进了一个充满爱的音乐花园中。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聆听音乐,学生们情感顿时被触动,深刻的感受到了音乐中蕴含着的母爱。接着我又创设了一个问}情境,让学生再次去感受母爱。“你觉得母爱是什么?请用一件小事来说说。”这个问题也为学生感受母爱,体悟音乐情感带来了助力。
美的情境的营造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美的环境带来的心灵上的愉悦。而情境创造的方式却有很多,其中包括问题情境、师生情感交流情境、多媒体情境、教师语言艺术情境等,种种类类都可以为学生打开音乐情感的心扉贡献一份力量。
二、参与实践,感受情感
音乐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更容易去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演唱,其中利用诗歌、图画、舞蹈等都可以表现音乐中的情感、节奏、速度、力度等。教师要善于运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音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体悟音乐。例如在《森林与小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开展了一次小小的音乐剧,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在欣赏几遍后,我为其讲述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接下来让学生们充当森林里的小动物,为其设定了一个小情境,主要是当森林逐渐被开采,小动物们无助的对话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发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让学生去自编音乐剧,学生们虽然动作有些不娴熟,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个场景被他们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那动人的表情,那到位的肢体动作,那可爱而又符合角色的台词都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个音乐剧展示了学生们对于这首歌曲的情感,充分证明了学生们保护自然的勇气,也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发芽。
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表现音乐情感,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实际去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情感表达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中需要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渗透却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情感教学策略。乐由心声,使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才能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之驰骋在音乐的世界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欣赏与表现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加懂得音乐,爱上音乐,爱上蓝天下的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激活 课堂导入 课文讲解 教学辅助手段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一种场景的模拟和再生。语文教学无论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还是涵养学生的人文品质,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情境,情境教学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潮进入了课堂前沿,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点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的陶冶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情境教学的依据。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本文试从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课文讲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三方面来浅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1 因材定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即合理创设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因此,上课伊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将学生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时机。
1.1 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故事总是吸引学生们的,学生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如在讲解《孙权劝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由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也有所了解。甚至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
1.2 问题是情境的源头,提出疑问,激发悬念。“学贵有疑”,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求知的情境中学习,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为一堂课创设探索的气氛。例如在讲授《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好老师是什么样的?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讨论,明确了好老师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而本课作者为什么这么肯定的强调怀特森先生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呢?孩子们一定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心,迫切想揭开谜底,于是就让孩子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学习本文。这样做其实就是抓住了孩子们对课文最初的情感体验,无需老师过多讲解学生就会主动走进文本找寻答案,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潜能。
1.3 诗词的美感陶冶学生,创设优美的情境。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如在《春》这一课中,我在课前就布置好学生去查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诗的描述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
2 课文讲解中巧妙创设情境
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阵地,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积极的审美观,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况且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往往渴望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决定自己的情感倾向,而不愿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这无疑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2.1 以情燃情,巧抓生活主线创设情境。中学课本中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要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如《背影》这一课,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于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故事。
2.2 利用教材的“隐性剧本”创设情境。有的时候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我请两位学生现场给全班同学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认真的研究,收到了预期效果。课文《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再进行表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又认识到自己在理解上的偏差,最终收获了正确的知识。
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2.3 适时的联想、想象有助于课堂良好气氛的创设。联想、想象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适时的进行联想、想象,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月亮上的足迹》设计了这样一个议题:假如你是一个月球旅行者,此时你正在月球上行走。回首俯视地球时,你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对诸如此类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3 教学辅助手段与语文情境教学
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恰似教学艺术殿堂中的一位“魔术师”,可以变无声的语言为有声的画面,变枯燥无味的说教为优雅生动的示范,让学生如痴如醉地置身于美的情境中,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人在制作《春》朗读课件时收集了20多幅春意盎然的图片,用flash将它们缀连起来,输入课文原文,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让文字产生动感,配上悠扬动人的《春之声圆舞曲》,使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来说,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仅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境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愁别绪,我给学生放古曲《阳光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
2 王国维.人间词话
3 叶圣陶.二十韵
篇9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五彩地》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春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第一场雪》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放风筝》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荷花》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活化了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开放性;新课标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开放性。第一,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1)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2)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3)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
(2)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小语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过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通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小语阅读课同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