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范文
时间:2023-03-30 05: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土情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刘世昭?火?炎?秦军校?孙振军?杨威胜?胡武功?蔡焕松
蔡焕松:近20年来你出版了10本摄影专著,除了《汶川大地震摄影纪实》,其他9部作品都是拍摄海南本土的,你是有意识地坚持拍摄、编辑这套记录海南变迁的丛书,还是在边拍边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拍摄思路的?
黄一鸣:1981年我开始摄影创作,至今已有31年,这31年里我用镜头记录了生我养我的海南土地,我的摄影和岛上的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出版这套系列丛书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想法,而是在一个个专题的拍摄、编辑过程中形成的。
1981~1985年,我还处于沙龙摄影阶段,以打“龙”为荣。后来受到国内较前卫、做得较好的摄影家的影响,比如四月影会那帮人,也陆续接触到一些国外摄影家的作品,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尤金·史密斯、罗伯特·卡帕这些大师的作品,才对摄影有新的领悟。这个时候记录海南变迁的理念还很模糊,只是认为用相机能够进行摄影创作。1988年海南建省,我被调到中国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当时中国日报社有一面旗帜,就是王文澜,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的摄影跟别人不一样。这之后,我围绕海南先住民、闯海人、弱势群体、白领等拍了一些专题,这个创作理念才逐渐完善、成熟。
蔡焕松:从一鸣的言谈中可见你(王文澜)对他的影响,你做为一个摄影同行又是他的领导,如何评价一鸣?
王文澜:我与一鸣之间可以说是神交,相互的眼神交流远胜过语言,因为他在我面前几乎不怎么讲话。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海南人,把锲而不舍的夙愿都倾注在他的故乡。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把所有能量都储存起来,再回到海南的历史变量中一点一滴地均匀释放。海南的天气热,加上“下海”热、投资热、旅游热、沙龙热,简直火得不得了。一鸣冷眼向洋看海南,既熬过了沸点,又经住了温凉。一颗平常心,使他从时代的潮流中跳出来,成为一个恒温的旁观者。清心既能寡欲,也能清目。于是,我们感受到一鸣持之以恒、不动声色的海南视界,以及其中无处不在的呼吸与心跳。我一直认为,一鸣把重要的话都留在他的照片里,只有在那里,他像变了一个人,有说不完的智言慧语;也只有在那里,我才能真正读懂他。
一鸣用照相机与海南进行了30年的对话,他的近十部关于海南的摄影专著朴实无华,没有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他从民间平凡的家事悟出改革开放的国事,以小见大地真实记录了故乡百姓的生存命运,脚踏实地地讲述着他的海南故事。他已经讲了半辈子,我想,他会一辈子讲下去。一鸣常给我们带来意外之喜,总能让我们重温那句成语:一鸣惊人!
蔡焕松:正如文澜所说,一个摄影家对一个地域进行深入的影像记录,单靠影像语言的改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地域的情感投入和对这一地域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一鸣在这方面应该有特别的优势。
黄一鸣:我父母出生在印度尼西亚,我的大部分亲戚都是从印尼回来的。我是印尼侨眷,出生在三亚,出生以后就到了陵水县。8岁时我到黎村苗寨里生活。15岁到另一个黎村插队当农民,一直到18岁,后来才到海口读书。这些经历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作为一个摄影人,我应该用影像记录我生活的地区,通过摄影诠释我对这个地区的理解和认识。后来我进了中国日报社,我印象非常深,王文澜跟我说过一句话:你要用一个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你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样你会有很多更深刻的认识。我后来就是以外星人的眼光来看待海南的。
蔡焕松:你爱这块生你养你的土地,这是一种乡土情结;同时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你担负着社会责任。在你的本土影像系列里,乡土情结和社会责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两者如何统一?
黄一鸣:因为从事摄影,后来又进入新闻界,我对这块土地的情感是非常深刻的。改革开放之后,海南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应该尽我所能记录下这种变化。基于这种认识,我每时每刻都在记录身边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存环境。这两者是统一的。
蔡焕松:你和同时代的摄影人一样,是从打“龙”开始的,刚才谈到你后来受四月影会影响对摄影有所顿悟。我想请李英杰谈谈,你作为北京四月影会的创始人之一,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李英杰:我认识黄一鸣,是从认识他的作品开始。我看他的东西比较多,尤其是反映早期海南人普通生活的片子,看了之后很震惊。因为我对广东(1988年以前海南隶属于广东)摄影界的整体印象是他们以唯美摄影、沙龙摄影为主,而黄一鸣的作品、风格、专题等等都出乎我的想象。
摄影从国外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澳门一带传播。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摄影必然和中国本土审美理念发生碰撞,与中国唯美理论融合,所以我对以前广东摄影的印象就是沙龙摄影。而且我跑了很多地方,包括港澳、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地,跟这些地区的摄影家交流,看他们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凡是以华人聚居为主的地方,基本上也是以沙龙摄影为主。但是,黄一鸣的作品完全以另一种面貌出现。他用非常贴近生活,贴近海南本土的纪实视觉表现海南百姓的生活状态。我很震惊于他对传统的大胆革新,或者说是革命。
当然黄一鸣说了,改革开放以后他受国内时代变革的影响,但我想是不是还有另外一层原因。我跟一鸣聊天的时候,我说你的口音特别像翁乃强,后来他告诉我他父亲和翁乃强、方学辉关系特别好,在印尼是同学,方学辉、翁乃强还是他的摄影老师。我听后恍然大悟,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位老先生在纪实摄影方面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翁乃强和在座的刘世昭都是《人民中国》的记者,是一直活跃在摄影方面的大家。方学辉是华侨摄影学会的顾问,一直致力于我们和东南亚华侨的摄影交流活动。他也一直在走非常平实的纪实摄影路子。
篇2
摘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纵观他30多年的创作,浓厚的乡土情结成为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的精神线索,从现实生活到地域文化到风土人情;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无奈地离乡返乡,多种乡土情结构成了贾平凹小说独特的乡土人文艺术。本文从商州情结、女性情结和离乡返乡情结三个方面,浅谈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贾平凹 小说创作 乡土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一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和乡土情结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最具叛逆性和创作精神的作家。自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其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到300多种。上个世纪70年代末,贾平凹初登文坛,那时的青年文学爱好者可谓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作品内容以反映社会变革和生活变化为主。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竹子和含羞草》等。1978年,贾平凹凭借小说《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也因此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1983年,他创作了小说《商州初录》,标志着他的小说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的商州系列,在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寻根文学的热潮。1984年,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和《腊月正月》等几部小说,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商州展示给了全国人民,也坚定了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行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神秘文化色彩,源于他对人生、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天狗》、《人极》、《烟》等,表达出对生命的玄思。进入90年代,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引起了贾平凹这位乡土作家的深切关注。1993年,他创作了《白夜》,刻画了一个农村人进城寻找精神家园的寻梦过程,表达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对立。随后的《土门》,表现了在城市文明的发展下,农村文明的坚守和退让,直至最后消失的过程。2005年创作的《秦腔》,更是一举拿下了茅盾文学奖,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的抗鼎巨作。最新的作品《高兴》,还是没有离开农村、没有离开乡土,虽然主人公在变化,故事情节在变化,但是不变的却是贾平凹这位农村汉子对生育他、养育他的这片乡土的挚爱,对这片乡土上人们的关注和同情,以及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不断追求。
所谓乡土文学,就是依靠作家的回忆来描写农村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贾平凹正是以自己的故土商州为最主要的创作背景,并把农民作为自己关注的表现的对象,进而给了我们以极大原生态的乡土美的感受。
二 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浓重的原因简析
1 源于他对乡土的深切眷恋
贾平凹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个青山连绵、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自古就是秦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它既有西北关外的豪放和雄浑,也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和灵秀。这块肥沃美丽的山水养育了贾平凹,这里的文化积淀成为了他从事文学创作最初的源泉,当这位游子把对故土的情感在他的文字中予以痛快淋漓的宣泄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真切。也正是故土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使他将现实中贫瘠偏远的故乡以美好的词语予以描绘,展示了山村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山村人的勤劳和朴实。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故乡深切眷恋的本能意识。
2 实实在在的农村人
贾平凹出生于山村,祖上几辈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对此也从不讳言,甚至还主动提出过自己身上具有农民身上的“丑陋、卑下、委琐”等缺点,对于这个身份,贾平凹是又爱又恨的:爱是因为农村生活中那些幸福或者痛苦的经历,是他生命中具有永恒价值的财富;恨的是,从小的是是非非、灾灾难难的生活,让他受到了冷漠和歧视,形成了自卑、忧郁的性格,这对于他日后的创作影响十分巨大,以至于他在创作中,只有将故乡的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和慰藉。这种农村人的生活经历和因此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是他的作品乡土情结浓重的重要原因。
3 “城里农村人”的特殊身份
贾平凹是在农村长大的,虽然后来通过上大学得以留在了城中,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身上都始终带着农村人的烙印。面对着琳琅满目、光怪陆离的大城市,他开始变得不知所措,开始怀念以前的乡村生活。一方面,他是见过城里大世面的城市人;一方面他又是不能融于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对此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要以文学成就来证明自己,给自己以安全感,更要在作品中描绘出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农村世界,于是商州就成了他的建筑作品之一,他把自己创作的根扎在商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从乡土文明中挖掘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让城中的自己和乡下的自己进行着最本质的交流和呼应。
三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1 商州情结
商州是贾平凹的故乡,是他小说创作的源泉。商州是今天的商洛地区。陕西省依据历史传统可以分为三大块,即陕北、关中和陕南,而商州则位于关中和陕南之间的秦岭南麓。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所以无论是商州的气候、物象、山川等,都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并先后产生过汉唐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而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过几千年的传扬,逐渐渗透到了商州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震天响的秦腔、中堂上惟妙惟肖的老虎、大门上公正的对联,都是商州人民智慧的象征。贾平凹有一部专门以商州为描写对象的作品集《商州初录》,在谈及这部作品时,他曾经表示:
“过去商州市什么样子,这么多年来又是什么样子,而现在又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了急需向外面世界披露的问题,也是我写这几部小说的目的。”
在他的笔下,商州风景优美,人民勤劳聪明,既有西北的雄浑,又有江南的婉约,俨然是一方人间的圣地。这种对商州的极力颂扬,正是出于他对商州这片土地的深切热爱,这片养育他的土地,已经深深地将烙印留在了贾平凹的心中,他的商州系列小说中形形的人物正是现实中人物的真实写照,那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神话、传说又成为他源源不断的艺术源泉。在他看来,商州已经不再是行政区划中的商州了,而是渗透了他强烈的个人精神的理想化的商州,成为了他永远留恋和向往的精神家园,这里记录了他的成长,见证了他的成功。现在,他要用自己的作品,来回报这片给予他太多太多的土地。
2 乡土女性情结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西北女性的形象,倾注了他对于乡土女性独特的关注和认识。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女子都是鲜活的、敢爱敢恨的,她们有的俊俏、有的温柔、有的多情、有的娴熟,而且都有着自己笃定的想法和追求,对自己的追求永远都不放弃。贾平凹把西北女子那种善良、率真、泼辣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背后,则是他对爱情、伦理道德、人生的精神关照。如《浮躁》的主人公小水,这是一个温柔如水,但内心刚烈的乡村女子,她深深地爱着金狗,但是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她不能与具有较强现代意识的英英相抗衡,因为她不像英英一样献出了自己的。但她却没有责怪金狗和英英,反而是真切地祝福他们。后来金狗落难,她始终不离不弃,支持他开始新的生活。自始至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水都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情。随着时代的变迁,贾平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也开始有了内涵上的新的发展,如《鸡窝外的人家》中的小月不再有传统女性的羞涩和保守,而是有了变革时代浮躁的气息;《腊月正月》里的小月改变了传统的择偶观念,自主地选择了理想中的婚姻和爱情。这些都是西北乡土女性传统美德和现代精神的完美展现。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乡土女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嬗变,贾平凹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在其作品中的女性身上体现出鲜明的经济时代的特征。他借助于对这些女子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自己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如《废都》之中的农村小保姆柳月,她渴望走出农村,做一个城里人,但是她没有知识和能力,只能做一些保姆类的服务性工作,因为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功利意识,所以她开始利用自己的身体,通过吸引男人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庄之蝶的主妇。她后来嫁给了市长的有残疾的儿子,因为她知道,除了身体和姿色,她实在是一无所有。在她的身上,反映出经济社会下农村女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变化。从上述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还是追逐现实物质利益的“坏”女人,我们都能感受到贾平凹是在用心描写乡土的女性,而这也成为他小说创作中乡土情结的重要表现。
3 离乡―返乡情结
贾平凹19岁离开故乡,但他的心却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故乡,而在作品中体现还乡是他补偿故土最好的生命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主人公离乡―返乡的情节,这些都传达出他作为一个乡土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体验和面对现代化负面影响的无奈和纠结。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主人公都是一些农村青年,他们因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渴望走出山村,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追求新的生活。《鸡窝洼的人家》中的禾禾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家三口,日子虽然不是太富裕,却也其乐融融,但是禾禾不满足生活的现状,早已被城里传来的致富信息所吸引,开始放弃经营土地、做豆腐、打狐狸,几经折腾,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落得个妻离子散。但是这都没有阻挡他的脚步,他去城里考察,学习别人的经验,终于在养蚕上获得了成功,经济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贾平凹看来,山村青年是应该走出去并在外面学得经验和技术,来改善自己原本穷困落后的生活,继而带动整个乡村的发展,这也是他在创作之初对于离乡的看法和认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浮躁》中的金狗,复员回家后并没有在农村里安分地种田务农,而是要到城里大展宏图,并且当上了一名记者,而当他面对着一个个虚假新闻和虚假报道时,金狗开始迷惑了,这与他心目中理想的城市状态是截然相反的,一个农村出身的正直青年的本性让他决心揭发这些虚假丑恶的现象,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权贵,最终换来了牢狱之灾。出狱后,他发现还是自己的家乡最纯净、最美好,于是毅然返回了家乡。贾平凹近作《高兴》中的刘哈娃,在老家不惜卖肾盖房娶媳妇儿,却仍然没能如愿,于是决心进城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他认为自己的一只肾卖给了西安人,自己就是西安人了,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高兴,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和他的同乡五福一起捡破烂。但最后他不但没有挣到钱,五福还搭上了性命,而他则坚持要把五福的尸体背回家,认为老家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进城圆城里人梦的农民为什么如此艰难?是什么让他们不愿意回到家乡?是家乡的贫穷让他们被逼无奈,还是物质精神的过分刺激让他们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贾平凹对此都进行了深刻的思索,不光写到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写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除了上述的商州情结、女性情结、离乡―返乡情结外,贾平凹的小说中还表现出民俗情结、土语情结等。他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崇拜,把这里的山水、人物、语言、民俗,用真诚的语言和质朴的故事展现给我们。阅读贾平凹带给我们清泉般的乡土作品,让我们对乡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乡土不再是“土”,不再是“俗”,而是和高雅艺术一样,都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和乡土中的古老文明有一些格格不入,但贾平凹并没有予以回避,而是在努力地寻找着一个契合点,他既深情守望着这片未被污染的故土,又希望它能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贾平凹用真情感动着故土的每一寸土地,以及与他同样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民。
参考文献:
[1] 贾平凹:《商州三录》,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 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
篇3
关键词:三峡移民;生活现状;乡土情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59-03
三峡移民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产生与存在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三峡工程的修建,使得原有部分地区的居民不许外迁,国家利益的需求导致了三峡移民的产生。其中,大部分三峡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为了国家公共利益,移民群体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由此产生了百万移民的现状。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文化习俗的差异,让大部分移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思乡情结不可抑制的泛滥。
三峡移民安置工作自三峡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上百万移民搬迁到新地方建设起了新家园。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移民工作的艰难性。
在搬迁过程中,三峡移民为了国家公共利益的实现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同时国家也在尽力弥补对三峡移民群体的亏欠,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政策未得到具体的落实,许多移民的合法权益未得到很好的保护。由此,移民群体中也产生了许多怨言,政府公信力急速下降。三峡移民的后期安置情况好坏直接影响着三峡工程的成功与否。
仅仅从目前来说,政府在移民安置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移民群体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这一矛盾目前非常突出。与此同时,移民的思乡情结无法得到缓解,在乡土情怀的作用下,导致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困难,近年来甚至出现移民返乡浪潮,这一现象将会导致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一、移民生活的现状
三峡移民的生活不是非常适应的。大部分的移民生活,尽管有国家政府的帮助与扶持,但是依然存在文化上的不适应、经济上的困难以及心理上的乡土情怀等问题。下文以广东省为例,简要描述移民生活的现状。
首先,移民基本适应当地生活,但与当地融合程度依然不高。
经过几年的打拼,三峡移民在广东地区基本安定下来,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逐步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并渐渐适应当地气候、风俗、生活方式等习惯。大部分移民在搬迁之前都是农民,搬迁后由于土地分配不到位或者由于自然原因无法分配等问题逐步转向工人进入工厂做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就业培训工作,多数移民已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在广东沿海地区,总体来说,移民的就业机会较多,生活条件较好,因此移民们也逐步地在适应当地的生活。
但是,在初步适应的同时,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依然还是个大问题。广东省接受三峡移民分别安置在江门、佛山、肇庆、惠州、广州等5个地级市的13个市县区、100余个移民点,采取相对集中的安置方式。政府这一决策本意是为了方便移民在外互相之间可以相互照应,但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就将移民这一群体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群体。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这一问题稍微缓解一点,移民孩子融入当地学校与本地学生一同学习,便于其更快地学习当地语言与人交流以及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而对于年长的人以至于老人来说,这一情况便很难得到缓解。
从地域原因来看,移民群体的故乡与移民地差异过大,骤然移民让其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语言的差别让移民与当地居民无法交流。从其自身原因来看,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以及语言习惯让这一移民群体不想去改变,不愿去学习新的方言。上述两点原因,最终在移民地出现了移民群体“足不出村”的现象,这一现象对于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来说就更加困难了。
其次,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
移民群体为了国家公共利益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与奉献,背离故土,重建家园,国家理应对其损失与带来的不便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当然,国家也颁行了各类补助条例,安置措施等一系列文件。但就如移民所说,国家政策是好的,但是落实问题还需继续努力。
有很多原因导致移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护,政府财政补贴不到位。第一点便是发放渠道不畅通,在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行政管理改革未曾彻底展开,财政补贴发放渠道较为堵塞。从理论上说,每一种政治体制中,各类渠道都有畅通与否的区别,而畅通的渠道对政治体制的完善又有较为积极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的补贴发放渠道还不够畅通,导致移民各类安置款、补贴金发放不及时、不到位,不能很好地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这直接导致了移民安置的整个机制运转的不流畅。
此外,财政补贴不到位也有监管力度不够的原因。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在中国现今的社会上,权力的相互制约与监督远远不够,个别官员的觉悟与素质并不高,最终,权力失去制约导致腐败,老百姓上访渠道少,上访困难,政府信息不公开,导致移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也无法得以解决,最终引起社会矛盾。
第三,移民从心理上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变无法适应。
大部分移民都属于非自愿性移民,在国家政策要求下,被迫背井离乡。移民们对于新的生活环境,移民地的期望较大,由于各种原因政府补贴扶持等方面无法对每一位移民做到完全的平等,部分政策落实不下来,最终导致移民内心落差较大。
三峡移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使得移民们自身很难将自己当作本地人去融入当地的生活。语言的差异、生活习俗的不同,都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移民都以一个小群体的形式存在,几乎与移民地本地居民隔绝。背井离乡的经历让移民们变得敏感,缺乏安全感,害怕在外乡被当地人欺负,从内心上与移民地当地居民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阂。对于移民地本地居民来说,三峡移民这一特殊群体受到了国家政府的特殊关注,对其的许多优惠政策、补贴补助不免让本地人心理也有某些隔阂。从移民本身和移民地本地居民内心来说,都不愿接受双方,从内心上将自己隔离起来,导致移民对自身社会角色转变无法适应,难以融入当地社会。
二、乡土情结产生以及扩大化的原因
犹如中国古代谚语所说:“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浓浓的乡土情怀从未被抹去。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中华儿女们都有着一份乡愁埋藏在心里,三峡移民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当移民们远离家乡,重新去一个新的环境里建造新的家园,与此同时,在生活中还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无助的孤独感、背井离乡的悲凉自然就在移民心中扩大继而泛滥,浓浓的乡土情结也就随之产生并且愈发严重了。而在这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矛盾因素无法磨灭。
首先,“乡土情结”这一传统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因为一个三峡工程,一场三峡大移民,许多家庭被迫离散。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老人的去留问题,许多老人没有选择只能跟随孩子背井离乡,同时也有老人选择跟随子女成为本地后靠移民。当一个家庭出现兄弟姊妹分散的时候,这时老人的去留赡养问题便提上日程。由于政策要求,许多在家务农的家庭必须迁移外省,老人老去之后大多不愿离乡,他们更可能选择与其他有资格本地后靠移民的子女一同生活,这便将许多子女与其父母分离。移民外省意味着与从前的生活完全告别,与从前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几乎隔绝,而要去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重新发展。但无论走到何处,血亲们远在家乡,而自己却需携家带口远走他乡,以他乡为乡,尤其是在外乡将要面临的问题与矛盾,离家的悲凉,让移民们的乡土情结愈发严重。
国人的乡土情结与意识是基于文化形态意识上的,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氛围为“乡土情结”这一心态营造了很好的产生条件,国人对于远离故土这种行为大部分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许多远在外乡的老人大去之后的心愿变是回到故乡,这种情结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国人心中扎根,对于三峡移民来说,更加无法磨灭。
其次,环境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乡土情结的扩大化。
广东省的三峡移民全部来自重庆市巫山县,这一群体从前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大部分在农村以务农为生,几十年的务农生涯以及大山里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已经根深蒂固,骤然的环境变迁让他们无法适应。从自然条件到社会环境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移民初到之时都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但是自然环境的适应所需时间较短,大部分人在一定时期内都已慢慢适应了新的自然环境。相对来说,社会环境的适应所需的时间更加漫长,这样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要融合进当地的人群中,是一个非常漫长并且困难的过程。语言交流的不通、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双方之间内心的无形隔阂,这些都为移民融入当地生活增加了困难。移民在外乡的孤独无助感更加增加了他们想念家乡的感情,乡土情结不可抑制地扩大甚至泛滥起来。
最后,新环境的现代化、城市化造成了乡土文化的流失。
三峡移民从大山里迁移到沿海省市,比起在大山里务农的生活经历来看,现今的生活环境更加的现代化、城市化。虽然部分移民地政府按照政策分配给了部分移民一些土地,以便其继续从事务农工作,但大部分土地在远离移民住宅区的地方,移民们对于自己亲自耕种表示不现实,因此大部分土地都以低价出租。许多移民们放弃务农,进入工厂做工,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所受教育水平不高,职业技能较低,相对于本地人民的竞争力较为低下,因此尽管有国家方面的扶持支援,移民们在增加收入方面仍然较为受挫。
同时,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城市化让来自农村的移民们不能很快很好地转换过来,并且在居住环境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乡土文化的流失。与自己家乡本土相关的一些环境、习俗的慢慢消失,导致移民们对曾经的生活环境更深怀念,对乡土文化渐渐消失的遗憾,乡土情结依然严重。
三、缓解移民乡土情结的措施
在中华民族乡土情怀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再加上身在异乡本身的辛酸,同时在移民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政府补贴扶持不到位,三峡移民的乡土情结不可避免地产生甚至爆发。近年来,移民返乡现象愈演愈烈,部分移民甚至不顾户口无法转回的问题执意搬回家乡居住。在移民心中本身就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在各方压力的挤压下更加泛滥甚至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目前找到缓解移民乡土情结的措施显得非常现实且急迫。
三峡移民这一群体具有很强烈的特殊性,为了国家公共利益,他们已经做出了牺牲,并且已经无法回到曾经的生活,但在新的环境下的新的生活,他们理应受到更好的帮助与扶持,或许不能彻底解决这一辈移民人群的乡土情结,但是至少可以从政府的诚意和关心上来稍做缓解。
首先,应该完善政府有关三峡移民的相关体制和沟通渠道。
政府在三峡移民这一行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移民工作重于泰山”,这一工作具有特殊性,且工作量大,较为繁杂,很难做到真正的平衡。三峡移民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移民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三峡工程的成败。移民们在需要财政补贴的同时也需要政府真正的关心与支持,举家搬迁一切从头开始的辛酸与血泪,需要我们的人民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关心。政府应该提高领导力,加强对移民群体的关心慰问,为移民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进行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才能让移民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对于移民的优惠政策以及各类补助补贴更需要政府管理机制的完善,否则很难将其落实,只有落实各类政策,才能让移民远离他乡的心感受到一些温暖,让移民感受到政府并未遗忘这一群体,真正做到帮扶移民,优惠移民,由此缓解移民之思乡情怀,稳定社会。
其次,提高移民和当地居民互相融合的积极性。
由于移民从内心上对自身的社会角色还未完全转换过来,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与当地居民隔绝起来,同时当地居民也还未完全接受外来移民这一群体,二者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阂,导致几年过去了,大部分移民还是几乎一直待在移民村,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只保持着一同移民的老乡那一小群体。
由于自身互相不愿接受,加上语言不通等问题,二者都对相互融合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因此,提高双方融合的积极性就变得非常迫切。首先需要消除移民心理上不愿走出去的障碍,移民们来到新的环境中,缺乏在家乡的安全感,不愿走出去接触新的人群,害怕在外乡受到欺负或伤害,因此,要克制这一想法,鼓励移民走出去,与当地沟通交流,尽快融入当地的社会,同时也需鼓励当地居民敞开胸怀,主动接纳帮助移民,适应习惯当地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
最后,加强外迁移民乡土情结的疏导。
乡土情结是一个社会学符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每个中国人在离开家乡之后都具备的共同的情感符号。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导致乡土情结越发浓烈。加强外迁移民乡土情结的疏导工作是整个移民安置和后续关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传统文化的存在导致乡土情结几乎不可能解除,只能通过各种方式缓解。政府可以利用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在广东省举办三峡移民的相关文化社会性活动,比如利用一些特殊节日集体对故乡的怀念活动,将某些日子赋予特定的含义,举办相关的征文比赛或者播出类似的电视节目等;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在微博上发起三峡移民的共同活动,或者建立网上的电子纪念馆等措施,通过文化心理的渠道尽可能地减轻三峡外迁移民的乡土情怀。
三峡工程是一个百年工程,移民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政府对于移民,尤其是外迁移民的关心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些政治、经济或者社会的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安慰。只有三峡移民的乡土情怀最大限度地得以缓解,才能使移民的后续安置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雷亨顺.中国三峡移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皮海峰.和谐社会视域中的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7.
[3]梁福庆.三峡工程移民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大学科技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情结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18-01
一、依靠――那土地的根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孙家的贫苦与潦倒,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孙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着,与其说是忍受不如说是生活的主旋律。孙老汉始终在计划着自己家中的事务,为了自己的弟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钱借粮,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偿还。孙老汉在努力劳动着,在那片土地上,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自己虔诚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们想到路遥,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但是他没有产生憎恨,而是让自己明白“我必须一个人”,他依然爱着那片土地,因为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始终依靠着他。他注定难以逃脱传统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灵魂的告白。就像孙老汉的态度一样,即使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爱是不会减少的,因为那个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恋――那土地的美
路遥的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养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乡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恋。在并不长的生命中,路遥的创作生涯始终用深深的乡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来感受生活。把那片神奇的黄土地看做创作的的源泉和根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地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时六年,在这六年里路遥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收集的东西是那么的繁杂,《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是浩大的工程。路遥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煤矿,出现在小说中的每一个情结的雏形中。在这般辛苦的劳作中,他没有感到是多么的苦,因为他对那土地的依恋,因为那土地的美深深的吸引着他,他把小说的创作当成了一种使命,一种内心的追求。
小说中的孙少平始终有一个理想,就是能在村子里富起来,给自己家建一所像样的房子,一个门面,孙少安根植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奋斗,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这是典型的小农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对那片土地的依恋,是那片土地的美深深的嵌入了人们的心灵。那土地的美就是他们的生活和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孙少安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离不开那片乡土。小说的情节也是路遥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离不开那片黄土,因为那里是他情感的寄托和创造的源泉。
三、依存――那土地的魂
路遥曾经说过自己可以说是“一半农民,一半城里人,但始终是平凡人”,他想把他的矛盾心理表达出来,所以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孙少平的感觉表达出来这种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少平,金波,润生等义无反顾的奔向了城市,在城市中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们用农村纯朴的文化美德来征服城市文化,这种纯朴文化美德的养成是那片土地给予的恩惠。在少平奋斗的过程里,也从一个方面体现那份土地的伟大。乡土精神有一种粘于土地转变为一种灵性的乡土情怀、乡土美质的闪光。有对土地肉体的皈依到精神的向往,那种超脱物资的精神追求渐渐的成为主旋律。
四、结束语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用爱温暖了人们的心灵!”路遥就像一本书,一本让人用岁月品读的书。我自能从另一个方面解读,就是他对于故土的爱,“为什么我的眼泪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自己始终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能用浅薄的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最后用路遥自诉来让我们缅怀这平凡而伟大的作家:“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个永远伟大的世界。我作为这个世界里的一名普通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人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圣上帝,无论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的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过的大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篇5
【关键词】鲁迅;莫言;闰土;暖姑;归乡
故乡是文学作品里说不尽的话题。在故乡塑起的童年,在故乡经历的成长,在故乡怀念的亲人,是我们无论走到多远的地方也无法改变的。在鲁迅《故乡》中,读者会发现小说中的一个内在情节模式,即作为当代的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的“我”,为追求心中的理想而离开落后封建的家乡。然而,“我”所追寻的心中的梦,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提供给“我”现实的条件,繁华的都市没有我想要的精神世界,面对理想的破灭和生活的艰辛,带着满身的疲惫重新回到家乡,希望归乡能带给自己些许安慰。但故乡也时过境迁,历经的改变早已不是儿时的记忆,使我在失望中再度离去。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这种情节模式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可称为“归乡”模式。
在品读莫言的《白狗秋千架》时,读者会发现在这篇小说中也体现了“归乡”模式。作者莫言,用第一叙述者“我”的身份讲述我离乡的原因,和归乡再遇“暖”后内心的彷徨和失落。在“归乡”模式中,《故乡》容纳了我和闰土的少年友谊。《白狗秋千架》则讲诉了我和暖曾经那段朦胧的恋爱,这两者都是故乡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闰土和暖的改变使作者发出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质问。《白狗秋千架》和《故乡》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异同之处,不禁让读者对“归乡”这个模式有了更多的深思。
一、记忆中的“人”与“乡”
对于走出家乡的游子,思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情绪。当现实中的不尽如意和失落感充满了游子的生活时,家乡的记忆就被思乡的感觉慢慢唤起,归乡仿佛也成为寻找慰藉的一种选择。在鲁迅的《故乡》里,我对故乡的记忆被唤起时,故乡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地方。在故乡中有深蓝色的天空,有碧绿可口的西瓜,有金黄色圆圆的月亮,还有我的记忆中少年闰土。少年的闰土是生活在大自然里的顽童,他纯真可爱,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侵害,我们之间没有等级的观念,少年的闰土是自然的,在他的脑海里充满着丰富的向想象力。在少年闰土的世界里,连贝壳也是无比的美丽的。闰土的银项圈,可爱的紫色笑脸,站在瓜地里。他的小英雄形象是《故乡》中“我”最美丽的回忆。高密东北乡是《白狗秋千架》中主人公“我”的家乡。记忆里的家乡是热闹的,那时我对暖的爱慕,和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青少年时家乡中最美的感受,是对家乡记忆中无法抹去的美丽。少年的我,对暖有着朦胧地爱意。“我”喜欢暖的明亮的双眸,喜欢她的漂亮。我带着几分的色彩,打趣的叫她小姑。少年的暖是活泼,充满活力的女孩,是村中男子爱慕的对象。
二、现实中的“人”与“乡”
作为一个从乡土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一个在家乡长大的作家,鲁迅和莫言常常从故乡出发来审视社会。童年成长的经验,往往成为写作的重要题材。这一题材的出现,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也正是因为爱和思念当我鼓起勇气回家时,家乡人的变化才使作者痛苦悲凉。
在《故乡》一开篇,“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家乡,家乡却变了模样。那时的家乡是阴晦的深冬,快到故乡时,冷风不断的吹进船内。“我”向外看到的家乡的景色是一片萧条,暗黄的天底下,是“我”那没有一丝生气和活力的家乡。“我”甚至在怀疑这是我曾经的家乡么,这是我记忆中的家乡么。记忆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的鲜明对比,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悲凉,阔别二十余年后,我再见到的闰土,他的身体长高了,但眼神却麻木了,记忆中的紫色圆脸也变的灰黄,连手都变得又粗又笨像松树皮。成年的闰土没有了我记忆中闰土的影子。面对记忆里熟悉而现实中又陌生的闰土,“我”带着兴奋又有些尴尬的心情,叫了一声:“阿!闰土哥,――你来了?”。可我的闰土哥,早已被封建那吃人的礼教,被礼教中的等级关系侵蚀,他对我说了一声:“老爷!”。在这一句“老爷”让文中的“我”明白,少年富有活力的闰土以离我远去,我们中间隔着的是一堵无声的墙。
无独有偶,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中的“我”,虽不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描述,但作者莫言依旧以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以“我”在父亲再三的催促下而归乡的知识分子的身份,讲述了暖生活的变化对“我”影响。一别十年,“我”在父亲的再三嘱咐下回到了故乡。在令人窒息的热夏,在桥上,“我”看到从远处蹒跚走来一个人影,这个人影艰辛的走来。这个人影身上搭着一大捆高粱叶子,她步子蹒跚而来,沉沉的高粱叶压弯了她的身体。在如此闷热的夏季,这个人依旧干着沉重的农活。这个人穿着蓝色的褂子,黑色的裤子,黄色的胶鞋。尽管她离我越来越近,如果不是她歪下的辫子,我无法分辨出她是女人。而且这个在夏日里劳作的人,偏偏是又是暖。当“我”自欺欺人的问她,过的还好么时,她的回答是让我沉默和辛酸的。她尖锐的回答说:“怎么会错呢?有饭吃,有衣穿,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暖的回答里,透着对生活彻骨的悲伤,和对命运安排的无奈。这时候的我是懦弱的逃避,我似乎无法在面对暖,我心中的忐忑不安,分分秒秒都催促着我快点的离开。
三、现实中的“人”与“我”
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他把“国民性”的思考贯彻在文章中,提出“为人生”的主题。问起鲁迅为什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回答是,他仍然怀着多年以前的“启蒙主义”的思想,要改良人生,写作是为人生的观点。在品读《故乡》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一贯思想。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弊端的鞭挞外,还向读者展示了,鲁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冷漠,思想上的隔阂的反映。突出了他对“国民性”问题的思索,以及他对农民问题的关注。
同样,有关“人性”问题的思考,《白狗秋千架》也有着深刻的解读。小说中归乡后的“我”,看到暖不再是年少时那样貌美纯真、对爱情充满幻想的女子,她变成一个在闷热地令人窒息的夏日,仍在劳作的妇女。她与我的归乡后的初次见面,语言辛辣,在尖刻的话语中充满了怨恨,但又有着对命运听天由命的叹息。暖的个人命运的悲惨转变,看上去是秋千架上,由于我造成的偶然事故,但在品读时,读者会发现,秋千架也可以看成乡土社会的人生中由于偶然性造成的无法抗拒的厄运。
《故乡》和《白狗秋千架》在“归乡”这一情节结构模式中,共同审视了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表达了“我”离开而又归来的心境。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和莫言又共同发出了对未来希望的呼唤,在不同的事物中寄托了自己的对未来的希望。《故乡》与《白狗秋千架》,在同样的情节结构模式中,两部作品都采用同样的叙述视角。同时两篇文章的作者同样采用了限知视角第一人称“我”,也同样描写了一个人的变化对文“我”的影响。在《故乡》中,闰土的改变是封建社会的对他腐蚀的结果。而《白狗秋千架》中的暖人生的变化,却是由于“我”的过错让暖从高高荡起的秋千架上摔下,使暖失一只明亮的眼睛,失去了美丽的容貌造成的。虽然两者的原因不同,描述的对象不同。但都让文中的“我”对归乡后的心情充满了失落感,侧面叙述了在历经变革的年代里农民存在的问题,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定位的迷茫,以及对自我精神的探索与追寻。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莫言.白狗秋千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篇6
【关键词】 立体图 分析 等效思想 实物借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06-02
1 学会画好基本的立体图形
画好立体图形是我们理解题意以及对分析涉及立体图的物理问题的一个基础。
在物理习题中的图形一般都比较规则,所以我们对一般的图形的立体画法要比较熟悉画立体图形要有层次感,一般我们可以采用虚线和实线相结合的画法,使得图形内外分明,有助于理解题意。
例如:如图a所示,请标出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在a图中对于这一线圈我们很难辨认左右两条边哪一条是在纸面内,哪一条是在纸面外的,对这个图空间想象的视角不一样,则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了避免照成这中模糊的结果我们可以如图b所示,采用虚线和实线相结合的画法使图形层次清晰(图1)。
原位置与新位置相结合形成对比,使得我们更能体会图形的立体结构。
例如:如下面两幅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后一幅图明显比前一幅图的立体效果好(图2)。
2 借助截面图来对涉及立体图形的物体进行受力和运动分析
一个具体的物体放在面前,我们可以从各个视角对它进行解析,但是要把这一物体画在一个平面上,那么我们就被局限于某一个视角,并且还要从这个视角出发对该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要画出受力图,这就增加了我们作图和解题的难度。为了使得作图解题清晰容易,我们可以采用截面图(俯视图或侧视图)来进行辅助分析。
例如:下面左图所示,有电流I通过放在θ角的斜面上的质量为M的ab杆,匀速下滑,求磁感应强度B多大。我们在解这个题目的时候,先对ab杆进行受力分析,如果以左图中所示作受力图,对安培力方向的判断许多同学容易弄错,并且还要对力的立体方向进行想象,图形也显得比较混乱。我们采用截面图(如下面右图所示)就可以使受力分析非常的清楚(图3)。
那么我们将如何用截面图进行解题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截面图画法,
如:电流垂直纸面向里的直导线:电流垂直纸面向外的直导线:
通电线圈
2.所选的截面要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这一截面的物理性质和我们所研究的其他地方的物理性质要一致或对称。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角度,从容易着手的地方着手画截面图。
例如:(1)有一来自宇宙的质子流,以与地球表面垂直的方向射向赤道上空的某一点,则这些质子在进入地球周围的空间时,将向哪个方向偏转?
对于地球这么一个立体结构来说,我们就这么凭空的去想象,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我们能够把问题放到一个平面上来考虑,那就容易的多。那么怎么把立体的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呢,因为赤道上的任何一点对于这个问题来说都是等效的,所以我们可以以其中的某一点为参考画截面图,在这里我们以P点来研究较为简便,如下面图(甲)所示。首先我们确定一下方位,人在P位置,面北而站,则上北下南,外西内东(左西右东),然后把质子射向P的图画出,如下面图(乙)所示,再由左手定则马上可以判断出质子运动中所受洛仑兹力垂直纸面向内,即指向东,所以质子将向东偏转(图4)。
3.截面图要与立体图相结合
我们根据题意从立体图中提取出截面图,然后根据截面图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但最后还要把问题回归到立体的物理情境中,从而最终解决问题。所以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家明白截面图的意义,也才能把截面图上分析得到的结果更容易回归到立体图中。
3 利用等效的思想来处理
等效思想在我们物理解题中是应用的非常多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相互替代,而不影响其物理效果的前提下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借助等效替代,我们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思想对立体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
如图5所示,在长为L的金属丝OA下悬一小球位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作圆锥摆运动。圆椎的半个顶角为θ,摆球的角速度为ω,磁感应强度为B。求金属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
这是一个立体图形的题目,并且由于O到A各点的运动状态不一样,不能用截面图来把立体的运动化简为平面图上的运动。那么我们怎么来考虑这一问题呢?
设想有一闭合回路OAO'绕OO'为轴以角速度ω转动,由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始终没有变化,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为零,而OO'没有切割磁感线,所以金属线OA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金属丝O?A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我们可以用直导线OA以角速度ω绕O'为圆心垂直切割磁感线的转动来替代金属丝OA的运动效果。由此可得E=1/2BωL2OA=1/2BωL2Sin2θ。
4 利用实物来帮助对立体结构的理解
篇7
一、原文对“例1、例2”的解析
【例1】 如图1所示,小滑块m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由A滑到C,经历的时间为t1,如果改由光滑曲面滑到C,则经历的时间为t2,关于t1和t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滑块由斜面由A滑到C,按题意是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作出其图如图2中的直线a所示;滑块沿曲面下滑时,在AD段加速度大于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在DC段又小于在斜面上的加速度,其图线的定性示意图如图2中的曲线b所示,因为二者位移相同,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相同,从图2中很容易看出t1>t2,选项A正确。
【例2】 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速度为v1,试求:(1)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
解析:(1)由速度与距离成反比,v=kd,又有v1d1=v2d2,得乙点速度v2=d1d2v1;
(2)如图3所示,所需时间即画斜线的梯形面积,t=12(d1+d2)(1v2-1v1 ),将v2=d1d2v1代入得:t=d22-d212d1v1。
二、两点商榷
1.原文误读了图2中图线b的物理意义
由于沿曲面ADC滑下时物体做曲线运动,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变化,因此,图2中图线b应该是描述滑块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这才是图2中图线b的物理意义。因此“b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的物理意义是:滑块沿曲面ADC滑下所经过的“路程”,并不是原文所说的“位移”。因而b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应大于a图线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符合这一条件的定性的图线在图4中b、c、d均有可能,即t1>t2、t1=t2、t1
下面我们“准定量”地对选项D的正确性进行论证。
由于原题并没有给定曲面ADC的参数,我们可以作一个并不违反原题条件的极限假设如下:
图4设物块沿某一曲面AB′C下滑,其中曲面AB′无限接近竖直面AB,而曲面B′C无限接近水平面BC,在B′点为平滑连接。则:
(1)滑块从A到B′的运动便无限接近于从A到B的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认为经过的时间tAB′=tAB,物体到达B′的速度大小也就无限接近于到达B点的速度大小,即vB′=vB;
(2)滑块从B′到C的运动便无限接近于从B到C的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可以认为经过的时间tB′C=tBC。
因此,沿曲面AB′C运动的总时间t2=tAB′+tB′C≈tAB+tBC ①
设斜面倾角为θ,斜面长为L,
由自由落体规律有:12gt2AB=Lsinθ ②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2B=mgLsinθ ③
由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有:vBtBC=Lcosθ ④
联立①②③④式,解得t2=2Lsinθg+Lcosθ2gLsinθ ⑤
物体沿斜面AC下滑的时间为t1,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规律有:12gsinθt21=L,即t1=2Lgsinθ ⑥
比较⑤⑥两式有:t2t1=sinθ+12cosθ。
根据三角函数知识可以求得(sinθ+12cosθ)在AC倾角θ取值不同时,t2t1>1,t2t1=1,t2t
1<1均有可能,而这仅仅是不违背题设的其中的一种假设。
综上所述,只要对一般曲面ADC与极限假设曲面AB′C的差异作适当的调控(而原题对这一点并未限制),t2t1均有可能,故选项D是正确的。
2.原文对图3中“画斜线的梯形面积”的物理意义的阐述依据不足原文对例2第(2)问解答时,根据题意画出了d-1v图象(如图3),接着原文立即指出:“所需时间即画斜线的梯形面积,t=12(d1+d2)(1v2-1v1)”,对于这个关系,没有给出推导过程。由于d-1v图线不是中学物理中的常见图象,其图象中的“面积”没有一般熟知的物理解释,因此,一步到位给出上述关于t的关系式似太唐突,应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推导过程。原文所述“画斜线的梯形面积”是由无数个如图5中画斜线的竖直条的面积求和而成,这一点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不难理解的,而当Δ(1v)
充分小时,竖直小条的面积ΔS就用P点的纵坐标d与Δ(1v)乘积代替,即ΔS=d×Δ(1v),这一点中学生也能理解,问题是对ΔS的物理意义进行解释,也就是说d×Δ(1v)表示什么?它虽然有时间的量纲,是不是一段时间?对中学生来说,有些为难,更不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原文把“画斜线的梯形面积”的物理意义说成是“所需时间”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显得依据不足。现在我们考查图5中画斜线的横向小条的面积:ΔS=1vΔd=Δdv,由于Δdv对应于发生极短位移Δd所用的时间Δt,故ΔS=Δt,因而“梯形P1d1d2P2的面积”就是所需时间t=12(1v1+1v2)(d2-d1)将v1d1=v2d2代入上式,有t=d22-d212d1v1,与原文结果相同,但显得依据充分。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令国际间的交流频繁,视像会议日渐普及,从以往只限于企业的内部跨国视频通讯,发展至今天要求多个地区、多家企业、多种终端设备、多项网络条件的多方高清视频会议功能。2009年6月2日,全球首家采用高清视频最新标准H.264 SVC压缩技术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翘楚Vidyo公司宣布,正式开通中国业务,并推出一系列高清视频方案以及最新专为Mac、XP、Vista开发的软件方案,令高清通讯从会议室延伸到个人桌面计算机,无远弗界。
过去几年内,视频通信已日益成为企业应用程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大量解决方案自身的局限性已使它们明显变得不太适用。除了系统本身的费用之外,更不必说它们所需的专业视频会议室和专用网络设施,用户还不得不承受效果欠佳的性能,如帧紊乱、延迟时间长、图片断裂……等等。采用H.264 SVC压缩技术的VidyoConferencing系统恰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使其迅速成为市场焦点。VidyoConferencing这种新技术可以将视频流分为高可靠性和低可靠性通道。这些不同的位流成份容许系统动态调整以使用不断变化的网络条件,如数据包丢失、抖动、网络带宽、网络延迟等。类似地,使用多位流成份可以灵活 地适应视频源和接收断点不断变化的处理能力。
这在通过低成本、普通途径的IP网络通信时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向所有与会者传送高质量的视频会议体验,而无论他们身在何方。由于几乎所有的数据包丢失都会发生在可靠性低的通道中,所以Vidyo只把它作为增强层,而传输数据的高可靠性通道将完好无损。因此,即使是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Vidyo会议的与会者也可以看到清晰的图像和连续的动作。相比之下,传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对数据包丢失高度敏感。丢失帧将大大增加延迟时间,还会造成接收端动作模糊及图像紊乱。因此,其他系统在小至5%的丢包率时即会崩溃。另一方面,只要能够浏览网页,Vidyo就可以通过该网络进行工作。
廿一世纪被喻为高清时代,国际氛围令高清视频通讯需求大增,从以往的企业内部通讯发展为个人的点对点沟通,甚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以不同终端设备在不同条件的网络进行关键性的会议,对此Vidyo公司亚太区总部副总裁许克勤表示:“Vidyo作为全球首家采用真正的H.264 SVC压缩技术VidyoConferencing系统,能完全配合不同用户需要,突破固态视频系统的限制,令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高清视频通讯。”■
篇9
关键字: 沥青混凝土路面 平整度 因素 方法
沥青混凝土结构层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上。沥青路面的平整度是评定路面质量和使用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公路等级越高,对路面平整度的要求也越高。路面平整度,不但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舒适,还会影响车辆的燃料消耗、轮胎磨损、运输时效及其它经济指标。而且路面不平整会导致车辆对路面冲击、振动,反过来加速路面的损坏。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要求,用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的路面平整度均方差δ<1.2mm.然而,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因素很多,每一个环节甚至微小失误都会造成平整度指标降低。笔者在这里主要从路面机械配置、施工工艺等方面对平整度影响因素作一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路基、底基层、基层平整度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并不是由最后一道面层所完全确定的。如果路基、底基层、基层、分层面层平整度相差较大,各层铺出的松铺厚度也不等,碾压后各层表面就会出现不平整。即使自动找平装置可以消除一部分误差,但摊铺机的允许误差仍会导致最终路面平整度降低。
(1)从路基平整度抓起。提高路基平整度的要求标准现大多采用提高路基成型时平地机刮刀自动找平能力,一般不用手动控制,而采用激光或声纳控制。刮刀上装有激光接收器或声纳锁定追踪器,可使路基平整度保持在较好水平。
(2)严格控制底基层、基层标高和平整度,高程严格控制,宁低勿高,以保证面层厚度。要求底基层、基层摊铺用摊铺机进行作业,以保证平整度分层提高。
(3)各层横坡度应严格控制。埋置路缘石控制好正负偏差,防止产生复合横坡引起横向摊铺厚度的变化,影响平整度。如果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多层式结构,只要埋置路缘石标高准确,使用带强夯和自动找平的摊铺机,依照路缘石顶面标高基准向前摊铺时,可以一次性调整路面高程、横坡和平整度。沥青混凝土密实度经摊铺机强夯后可达80%以上,将基层的一点凸凹影响大部分消解了。中面层与上面层的等厚摊铺受基层的影响就更小了。
(4)路基变形、桥、涵头沉降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来源于路基、桥、涵施工时的质量控制效果不好。路基变形会使沥青混凝土面层变形、裂纹,甚至错台,这些是非路面平整度恢复可以弥补的,必须在路基、桥、涵施工时做好填料、压实等质量控制,及采取桥头搭板等技术措施来加以克服。
2、沥青混凝土质量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热拌沥青混凝土质量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有以下4种情形 .
(1)集料的规格和质量。集料中针、片状料含量及压碎值等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规格料的入斗初级配应符合要求,避免在拌和机自动级配时,中间粒径集中,使压实系数产生波动,影响路面平整度,特别是超大规格的石块进入摊铺后,由于填托作用,会引起局部松铺厚度变化,或摊铺面拉痕,碾压后出现凸棱,引起不平整。
(2)沥青混凝土的拌和。刚开机时料温低,会产生压实不均匀现象,引起平整度降低或集料含水量大,出现料温不匀现象;料温低、拌和时间短出现花白料,影响摊铺质量;而料温过高则会造成沥青老化,影响沥青混凝土质量,路面会出现早期松散、损坏。这在生产控制环节中只要引起足够重视就可以克服。
(3)拌和设备生产能力不足。拌和站的生产能力与摊铺设备不配套,造成摊铺机摊铺不连续,出现 机等料现象,这样,在接头处就会出现温度差,影响平整度。所以,在施工设备配置时,应使拌和、运输、摊铺、碾压设备配套和谐。
(4)沥青混凝土的摊铺。大多拌和场都设有热储料仓,沥青混凝土经输料斗进入储料仓,再落入运输车,这些过程均产生一定离析。在摊铺中,许多摊铺机手习惯将一车料摊铺结束时将两翼翻起。这些行为都使离析后的沥青混凝土铺到面层,因粗细集料压实系数不同,从而影响平整度。正确方式是:正常拌和期间,汽车接料时前后移动;向摊铺机卸料时,料斗起升(卸料量)与摊铺机摊铺量和谐,拌和量、运输量、摊铺量和谐一致。摊铺机操作手不应经常翻起两翼。另外,除特殊场合外,尽量避免超宽幅全铺,即避免加宽螺旋输送器引起的沥青混凝土离析。
3、摊铺机械及摊铺作业对平整度的影响
摊铺机性能及操作水平是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直接因素。摊铺机结构参数不稳定,行走装置打滑,摊铺速度不均匀,摊铺不连续,频繁停车,起步猛烈,运料车倒车时撞击摊铺机,倒料时料斗倾卸不均匀,或卸料中制动,熨平板工作不正常,散落在下层的沥青混凝土散料未及时清除,都会造成路面不平整甚至波浪。
(1)根据路面等级,选择性能优良,结构参数稳定,找平装置自动化程度高,与拌和机能力匹配的 摊铺机。
(2)摊铺速度要均匀。一般应控制在每分钟2~6m,保持摊铺速度不变(根据拌和机、运输车辆供料情况,以不停机为原则)。如拌和机稍小,可用储料仓加班生产的沥青混凝土存料保证摊铺机不停机。摊铺机瞬时速度变化,造成铺出的面层粗糙度不均,振捣间隔不均,必然造成平整度下降。所以,摊铺机速度一经选择,应保持均衡,不得经常变换。
(3)运料车不得冲撞摊铺机和卸料过猛,也不得在卸料中制动而加大摊铺机运行阻力,否则,会引起摊铺机速度变化,会形成“波浪”、“搓板”等现象。要求运料车与摊铺机推动轮轻柔接触,运料车卸料时料斗均匀起升。卸料过程挂空挡,靠摊铺机平稳推进。
(4)熨平板振动频率要调整适当,频率过小,预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碾压滑移严重;振动频率过大,易引起熨平板共振,特别是铺层较薄时,引起“发白”现象。此外,熨平板要充分预热后才能开始工作,但温度不能过高,以免造成熨平板变形或沥青焦化。摊铺机的起步与熨平板的起振应同步,以保证沥青混凝土料在一开始经小振幅振动,均匀分布,使铺层达到较为均匀的密度。若起步、震动两个动作不同步,会导致面层料局部密度不一致,降低平整度。
(5)运料车卸料时或其他原因洒落在地上的散料应及时清理,否则,两侧履带因洒落影响接地标高与横坡不一致时会产生波浪,影响平整度。
4、碾压作业对平整度的影响
(1)压实机械。沥青混凝土面层的碾压一般有初压,复压、终压。初压宜用双钢轮压路机;复压用振动压路机、轮胎压路机;终压可用双钢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压路机的规格、数量与行驶速度应与摊铺机的施工宽度和摊铺机速度相匹配。如选择不当,就会出现推移、发裂、轮迹、拥包、凹坑、搓板、波浪,导致平整度降低。
(2)压实工艺。
①初压应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初压温度一向根据沥青标号、压路机型号、摊铺机熨平板原初始密度等因素通过试压确定。笔者实践经验,在摊铺机后立即碾压,初压温度大都在120℃~140℃左右,不会发生推移,发裂等现象。
②碾压时驱动轮在前,从动轮在后,可以避免热料被挤压隆起,后退时沿前进碾压的轮迹行驶。由外侧向内侧,由低处向高处碾压,先静压后振动碾压。碾压过程中起步,换向、倒退等方法不当都会引起路面出现推移、拥包、凹坑、轮迹。因此,碾压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方向、制动,碾压必须梯形重叠,防止超压或漏压,在用振动压路机复压或终压时,倒车应先停止振动,向前压时,先起步再开振动,以避免拥包或出现凹槽,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并冷却的路面上转向、调头或停车等候。振动压路机在已成型的路面上行驶时应关闭振动。当天碾压成型但尚未冷却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上不应停放任何施工或其他设备及材料,以防产生变形。完全冷却后方能开放交通。
5、施工缝(纵、横)对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路面施工,施工接缝是必然存在的,接缝处常因结合强度不够产生变形、裂纹、松散或出现错台等不平整现象。
(1)纵向热接缝。先铺沥青混凝土的一边在压实时预留一定宽度,待后面的摊铺机铺完后一起压实即可。这样,看不到接缝。热接缝的碾压应放在错轮碾压的最后进行,由一台压路机最终完成,不要换机。
(2)纵向冷接缝。不在同一时段铺筑的纵向缝,及时将缝带位压实,在下次铺筑前把边缘切成垂直面,将后铺的沥青混凝土料与已铺部分重叠5~10cm,即保证松铺厚度,再用人工将原路面上的沥青混凝土料铲除,最后用钢轮压路机按纵向15cm间隔逐步错轮跨越纵向接缝进行压实。纵向冷接缝在实施时,上下层纵向接缝不得重合,错开量不得小于50cm.
(3)横向接缝。施工中,尽量保持路面沥青混凝土铺筑连续进行,横向接缝越少越好。对横向接缝应在下次摊铺前,用平整度仪或3m直尺检查端
部平整度,将不符合要求的端部用切割机切除,在切割面上涂上乳化沥青,用摊铺机熨平板或用热料将原压实部位进行预热甚至软化,摊铺时保证松铺厚度,必要时用人工刮洒一层细料,然后用钢轮压路机横向碾压,由冷到热,以每次20cm宽度为宜,向新铺方向错移,直至全部在新铺面上为止。改为纵向碾压时,不要在横接缝上垂直碾压,以免引起新旧层错台,并及时测量平整度,如不符合及时处理。
6、结束语
上述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认为,造成路面不平整的因素很多,但只要认真的、科学的对待,做到材料选用优良,设备配置先进合理,施工工艺先进,施工组织严密,全员质量意识增强,各个环节不放松,沥青混凝土路面保持较高平整度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篇10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因素、方法。
1、引言
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于路面的平整度要求越来越高,路面平整度指的是路表面纵向的凹凸量的偏差值。路面平整度是路面评价及路面施工验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反映的是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的平整度。当路面纵断面剖面曲线相对平滑时,则表示路面相对平整,或平整度相对好,反之则表示平整度相对差。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8)要求,用连续式平整度仪测定的路面平整度均方差
2、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不平整的原因。
2.1路基不均匀沉降对平整度的影响。
路基不均匀沉降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降。路基的沉降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部天然地面承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向两侧挤出而造成的。
2.2路面摊铺机械及摊铺工艺对平整度的影响
1)摊铺机是沥青路面面层施工的主要设备,其本身的性能及操作对摊铺平整度影响很大,摊铺机结构参数不稳定、行走装置打滑、摊铺速度快慢不匀,机械猛烈起步和紧急制动以及供料系统速度忽快忽慢都会造成面层的不平整和波浪。
2)摊铺机操作不正确,最容易造成路面出现波浪、搓板。若摊铺机操作手不熟练,导致摊铺机曲线前进、运料车在倒料时撞击摊铺机,摊铺机不连续行走或在行走过程中熨平板高低浮动等不规范作业。摊铺机的熨平板未充分预热,造成混合料粘结和熨不平。
2.3碾压工艺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碾压进行路线不当,不注意错轮碾压,每次在同一横断面处折返,会引起路面不平整。碾压遍数不够,会使压实不足,通车后易形成车辙。碾压速度不均匀、急刹车、突然启动、随意停置、掉头转向,在已碾压成型的路面上停置而不关闭振动装置等都会引起路面推拥。
2.4接缝处理欠佳
接缝包括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工作缝)两种,接缝处理不好常容易产生的缺陷是接缝处下凹或凸起,以及由于接缝压实度不够和结合强度不足而产生裂纹甚至松散。
2.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与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材料用量及工程造价关系密切,而作为路面两个使用性能之一的路面平整度自然与混合料配合比有着直接的关联。 3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措施
3.1路基的施工控制
1)路堤填料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质的土。2)填土路基压实 公路路基施工时,应分别严格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并应通过试验路段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还要有一定素质的施工队伍来重视。 3)完善排水设施 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应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同时,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予以截断、疏干、降低水位,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注意防渗以及水土保持问题。
3.2路面摊铺工艺的控制
1)摊铺机基准线的控制当以控制高度为主时,以走钢丝为宜;当以控制厚度为主时,则采取浮动基准梁。 2)摊铺机的摊铺速度控制,摊铺机应该匀速,不停顿地连续摊铺,严禁时快时慢。
3.3路面摊铺碾压工艺的控制
1)初压,第一阶段初压习惯上常称作稳压阶段。由于沥青混合料在摊铺机的熨平板前已经初步夯击压实,而且刚摊铺成的混合料的温度较高(通常在140℃左右),因此只要用较小的压实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稳定压实效果。通常用6t~8t的双轮振动压路机以2km/h左右速度进行碾压2遍~3遍。2)复压,第二阶段复压是主要压实阶段。在此阶段至少要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因此,复压应该在较高温度下并紧跟在初压后面进行。碾压遍数参照铺筑试验段时所得的碾压遍数确定,并不宜少于4遍~6遍。3)终压,第三阶段终压是消除缺陷和保证面层有较好平整度的最后一步。由于终压要消除复压过程中表面遗留的不平整,因此,沥青混合料也需要有较高的温度。终压常使用静力双轮压路机并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结束时的温度不应低于沥青面层施工规范中规定的70℃,应尽可能在较高温度下结束终压。3.4接缝处理对策
1)纵向接缝:两条摊铺带相接处,必须有一部分搭接。才能保证该处与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厚度。搭接的宽度应前后一致。搭接施工有冷接茬和热接茬两种。冷接茬在施工时宜加设挡板或采用切刀切齐。同时注意新摊铺带必须与前一条摊铺带的松铺厚度相同。热接一般是指在施工中使用两台以上摊铺机进行梯队作业。
2)横向接缝: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横向接缝有斜接缝和平接缝两种。道路的中、下层的横向接缝可采用斜接缝,上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铺筑接缝时,在已压实部分上面铺一些热混合料使之预热软化,以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在开始碾压前应将预热用的混合料铲除,以保证横向接缝处的路面平整度。
3.5沥青路面原材料的控制
为保证道路路面具有高强度、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以及抗滑性能和耐久性能好的品质,减少因承重而产生的变形,在原材料选择上应做到:有较高强度、耐磨耗,采用锤式或反击式破碎机加工的具有良好颗粒形状的硬质石料。选用粘度高,针入度较小,软化点高和含蜡量低的优质沥青。只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充分使用好沥青拌和设备。均能生产出合格的沥青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