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突出刀枪鸣范文

时间:2023-03-24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诗人描摹琵琶乐声的这段文字,既用音韵和四声模拟出琵琶弹奏的曲调,又用博喻将只能意会的乐声言传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融其情。“‘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见陈才智编着《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白居易》)从倾诉(“如急雨”“如私语”),到欢愉(“间关莺语花底滑”),再到愁苦(“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到忧伤(“冰泉冷涩”“声暂歇”),忽又豪迈(“水浆迸”“刀枪鸣”),最终决绝(“如裂帛”)。如此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景描绘,怎不令人神伤嗟叹。

值得指出的是,白居易选用琵琶这样的乐器以及《霓裳》这样的曲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哀伤,显示出诗人具有极高的音乐造诣与专业素养,因为《霓裳》的主音是“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欧阳修《秋声赋》),而琵琶这一弹拨乐器,从它问世之日起,往往就和悲伤的事件相联系。

人们常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列,因为这三首诗的写作时期相差不远,三者描写音乐的声音又都很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其中描绘琴音的几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中的“语”和“汝”,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起音柔和低沉。“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中的“昂”“场”“扬”“凰”“强”,用的都是“江阳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江阳辙”属一级(洪亮级)甲等,整个琴调都是激昂高亢的。尽管在具体的描述中,韩愈也刻画出了琴音的跌宕起伏,但音韵始终是以“江阳辙”为主。另外《听颖师弹琴》中的声调大多是平声,以显铿锵的声势。之所以这样写,当然和琴曲本身有关,不过就乐声的丰富和变化而言,《琵琶行》中的乐声描绘显然要胜过《听颖师弹琴》。

两首诗描摹乐声时,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比喻异曲同工。比如起音时,《琵琶行》中的“如私语”和《听颖师弹琴》中“儿女语”如出一辙:轻柔幽细,缠绵悱恻。《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和《听颖师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同写声音的强烈,一个用兵器的猛烈碰撞显示乐声的突然拔高,一个用勇士上战场的义无反顾表现乐声的倏地增强。描写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总的说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在音乐描写上,都善于用形象说话,而白居易在摹写乐声的复杂多变时,则显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前四句,先写箜篌,次写箜篌之声,再写弹奏的人。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摹写乐声,前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叫”和“笑”,用的是“遥迢辙”。从发音的响亮程度讲,“遥迢辙”属二级(柔和级),由此可见乐声的委婉动人。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篇2

“叮叮叮”,“叮叮叮”接连不断的闹铃把我从梦乡中唤醒,虽然今天是星期天,但是我仍然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到外婆家去上琵琶课。

到了外婆家,外婆对我说;“今天,你就在我们家的客厅里演奏一曲‘十面埋伏’吧。”于是我双手抱着琵琶走进了客厅。当我看见4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时,心想:今天我可要好好地展示展示自己的才艺。我将头微微下垂,想象着刘邦与项羽九里山大战时的情景。忽然,我猛地一抬头,随着手指在琴弦滑动,从琵琶中传来了阵阵马啸,真可谓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接着是马蹄声、击鼓声、号角声洪亮而不杂乱,激动人心而又富有节奏感,生动的再现了当时战斗前的准备和雄兵百万的宏伟气势。我弹得入了迷,沉醉在激情四射的旋律里。我闭上眼睛,看见了那支宛如长龙的军队,每个士兵都全副武装,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西楚霸王。渐渐的,渐渐的,乐曲进入了,“乒乒乓乓”兵器的敲击声拉开了战争的序幕。马撕声、呐喊声都从琴弦上飞泻出来了!万马奔腾、喊声震天的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的战场真可谓是“黄尘散漫风萧索”啊。从“鸡鸣山小战”到“九里山大战”战斗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激动人心。忽然,从不远处传来了张良的箫声,四面楚歌是那么的凄凉,楚军的军心在思念家乡的父老,他们厌倦了战场,就连虞姬为了不拖累项羽也只能自刎而亡……当我弹到最后一段“追击”时,都忘记自己是在演奏古典乐曲了,仿佛骑在一匹形体健壮的战马身上在疆场上追击敌兵呢。

一曲结束后,从“台下”传来了热烈的掌声,看着外婆欣慰的眼神,我晓得这次演出成功了。我知道这种演出“小”得微不足道,但结果却是我学琵琶这六年来开得最鲜艳的一朵花,我将再接再厉,再创新的“辉煌”!

篇3

思绪翻飞,我的眼前似乎闪过无数画面,那都是土地的情思。

从纷纷战国到大唐盛世,从百年元朝到耻辱清末,足下的土地负载了太多的悲喜哀乐。当我手触黄土的瞬间,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感慨不禁纷至沓来。

土地,生我养我的土地,奉献得太多,太多了,却永无停止。而我们的索取却也永无止境。龙的国度,黄土淡淡是他的本色,渲染了黄河,点染了黄海,浸透了每一个中国人。

黄土,深厚。上下五千年的光辉与灿烂筑就了不朽的国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其气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其不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坚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其关切……沧海桑田,世世变迁,但黄土之上矗立的终究是不屈不倒不偏不倚的脊梁。

黄土,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望无际的黄土拥有最博大的胸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贵之盛”,环视苍穹,笑看是是非非,赤壁往舟,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东篱赏菊,元缜“此生为何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宽广之心,亦于赞人之中。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渗透黄土之色,饱览世间风云。

篇4

“琵琶的前世今生”穿越千年的音乐之旅

国乐之王――“琵琶”,昔日,昭君抱之出塞,胡人携其来唐;既有千呼万唤的绕指柔情,也有醉卧沙场的铁骨铮铮。神话传说中,还是东方持国天王的随身法器;谁承想,琵琶与欧洲的鲁特琴、西班牙古典吉他有着同一个祖先――拥有愈五千年历史的阿拉伯乌德琴,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中国原生的“秦琵琶”和经波斯、印度传入的曲项琵琶传承演变成了如今独树一帜的弹拨乐器之王。

那么,唐代盛极一时的五弦琵琶为什么绝响中土,独留孤品在日本隔海遥望?……琵琶的前世今生映照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且听当代五弦琵琶的代表人物――方锦龙先生与您同游中外,纵横古今一一领略这弦内弦外之音!

活动期间,方锦龙大师连续举行了三场主题分别为《千年的响声》、《古琴与吉他》和《丝路琵琶行》的演奏会。

演奏会中,方锦龙大师怀抱一张绝世五弦琵琶,按弦拢捻,拨若风雨,生动而传神的再现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古今的弦内弦外之音!既有舞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雄壮慷慨、气魄宏大,如十面埋伏;又有文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格调细腻、优雅抒情的,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

在大师的天姿国乐下,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静气,凝神体会。一曲终了,琴声停止,余音绵绵散去之后,众人方如梦方醒,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水墨七仙,山水茶会

李玉涵 罐子茶书馆首席茶道老师,台湾tea杂志顾问,国家级高级茶艺师,高级评茶员,事茶多年。茶道大师亲情助阵,雅集迭起。

臻品奇楠,香飘国墅

活动期间,来自北京无双阁的主人为现场来宾展示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香道盛宴。

君子五德,国玉文化展

篇5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篇6

1.记住生僻难写字

有些名句中,有生僻字或笔画繁多的字。这些字往往成为名句默写的绊脚石,考生需要在平时就多记多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壑”字的写法比较复杂,需要写清笔画,有的考生往往遗漏“睿”里面的一横,造成错误。“嫠”字不常用,也不常见,容易写错。

2.区分同音异义字

默写出错,很多缘于同音,而辨清其形区别其义,有利于加深理解、记忆,是突破这一默写瓶颈的良方。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初嫁”,刚刚出嫁。因此,不能写成“出嫁”。

3.区别形近字

默写出错,也有不少缘于形近,但只是近,毕竟有异,因此须在“近”处发现不同,再联系其意思,这一问题就不难解决。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浆”,汁液;“桨”,划船的用具。“水浆”只能写“浆”,不能写成“桨”。

4.辨清音近义近字

有的同音、近音字,意思相近或相同,但字形不同。考生默写时,还得依照原样书写,不得以同音、近音的近义字替代。不过,在平时复习时,考生可以将这些字进行对比,以加强记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裱А罚

这两句中的“致千里”和“至千里”意思相同,但“致”和“至”不同。考生可以联系语境,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

5.留意古今通假字

古诗文中,有不少通假字。考生在默写时,要按照古人的写法写。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赤壁赋》)

“禁”在默写时不能写成“尽”。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按照教材的解释,“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通“樽”,但在默写的时候,考生不能写成“樽”。“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直”,考生也容易误写成“值”。

6.注意词序、句序

考生在默写时,还要注意词序和句序的问题。有些词语或句子依照现代汉语的用法,似乎这样说可以,那样说也不错,但是考生必须尊重古人用字造句的习惯,依照原文默写。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西东”只能写成“西东”,不能写成“东西”。

7.不要遗漏或更换虚词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由于虚词在意义方面表现不出来,一些考生在默写背诵不熟练或者只记住大致意思的语句时,往往出现遗漏或更换虚词的情况。

篇7

1. 龙马精神:喻指健旺的精神,一直延用至今。据《周礼》记载:“马,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马。”看来只有那些身高体修者才有资格称为龙马。公元前3500年前的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地区)中有一种玉龙(如图一),其带鬃毛的头可能就是以马为蓝本。

2. 天马行空:最初的意思是马的奔驰如同腾空飞行。“天马”之名,可能源自《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名曰‘天马’”。陕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铜马(如图二),是珍贵的汗血宝马的形象,学者郭物在《中国古代战车战马》中推测:“中国的家马是商代晚期突然出现的,其来源可能与欧亚草原西部文化交流有关。”

汉代人还以想象力在天马的身上插上翅膀,更加凸显天马行空的速度和神姿,名之为“翼马”。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铜奔马,有研究者认为应当取名“飞燕骝”, 因古代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紫燕、赤兔都是指良马。

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为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再收回。为什么要驷马去追?自然是四匹马拉的车牵引力大。《诗经》有云“驷

孔阜,六辔在手”,意为毛色似铁的四匹好马,由六条缰绳拉着。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复原图(图三),就是四匹马拉着一辆车。据《汉书》记载,秦朝时已为驷马奔跑修建了宽阔美丽的高速公路。“车同轨,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古代四匹马拉一辆车称为“一乘”,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千乘之国即诸侯国。贾谊在《过秦论》中议论“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就是说秦统一了全国,并以兵车数目说明其军事力量强大。

4. 南辕北辙: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这里的“辕”是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以“秦皇陵二号铜马车”为例来看车的主要结构(图四):

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史记》中记载鸿门宴上樊哙闯进项羽军帐时,项羽喝问是谁,张良回答“此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这是以骖马喻樊哙担任警卫职。

5. 服牛乘马:意即役使牛马驾车。魏晋时期,达官贵人出行时皆乘牛车,至唐、宋时,贵族妇女也常坐牛车出门。陆游《老学庵笔记》曾记:“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牛。”图五为北朝时高级牛车。

6. 虚左以待: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古时以左为尊,一般空左位等候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盛赞信陵君礼贤下士,有这样的记述:“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二、 古诗文说“车马”

1. 铁马:指披铁甲的战马。铁甲是对马的一种防护,除了铁质的外,还有皮质的马甲。古诗文多写到“铁马”,如:

(1)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4)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图六为《武经总要》中马披铁甲的结构复原图。史载金兵在进攻中原时,人披铠,马披具装,号为“铁浮图”。评书《岳飞传》及其他史籍中就有岳飞等南宋军民大败金兀术“铁浮图”的故事。

2.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很讲究马的装饰,常对马的鬃毛精心修剪,留出一垛或三五垛鬃毛,分别叫一花马或三花马、五花马。李白《将进酒》中有名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诗句中的“五花马”,当为良骥。唐代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描写五花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马毛带血汗蒸汽,五花连钱旋作冰。”图七为昭陵六骏之青骓,马鬃呈三花马状。

3. 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如图八:

这根扶手的横木,好像作用不是很大,可是少了它也不行。古人有用来比喻为人要安守本分,不要锋芒毕露。北宋文学家苏洵在给儿子苏轼取名时特以“轼”字来警戒:“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名二子说》)

4. 车右:指古代车战时,站在御者右边的武士。

古人乘车尚左,但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担任警卫的就站在车右。车右一般选力士,作战时保护主帅,行车遇到障碍时则下车助推。《左传》在记述齐晋“鞍之战”中,晋国主帅克的车夫和车右都有异常勇敢的表现。

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篇8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点击查看:琵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2、琵琶行课文对照翻译。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篇9

一、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要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

2.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要反思哪些方面让学生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4.善留空白,扩展深化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场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

二、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他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描绘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三、培养文化意识,构造精神家园

篇10

关键词:月亮; 审美; 意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18-001

自古以来,吟诵月亮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里,月亮是如此神奇的美学大师。在太阳下坦露无遗的屋庐竹树、瓦石僧舍,一经月光的沐浴霎时变得澄空碧净幽华可爱。“天上月色能移世界”的审美感情,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思索:月色怎样移动这个现实世界,扑朔迷离的月光又怎样创造出美的境界?

一、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

它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空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诗人们在抒发无边的思古幽情和深沉的现实感慨时,月亮便精灵般地出现在诗的意象里。例如: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我们还注意到诗人们为着表现月光世界的深沉历史之感,往往刻意表现“古月”“关山月”“松月”之类。例如: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杜甫:“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

二、月亮创造了心灵虚静和空间澄静的审美意境

月亮以其宁静安谧的神韵和玲珑晶莹的光彩,创造出静与净的审美意境,引发出诗人的妙悟宇宙万籁的空灵情怀。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光衬托着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寂寞心事中笼罩着一片飘逸卓群的寂寂梵音,月在艺术观照中的虚静,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心的虚静。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桃园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几乎可以说是说破了月的虚静的底蕴,茫茫尘世中“见月”的目的还是为了“心闲”,这样,在纷纭乱世中奔波不已的人们,在月的世界里澡雪精神,陶冶美的情怀就不足为奇了。

静静的月光洗着大地,洗着宇宙,也洗着人们的肝胆精神。人们喜欢用冰轮、玉盘、清辉等来指称月亮,例如:

张孝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娇》)

三、月亮创造了温馨绰约、淡泊朦胧的审美物象,体现着婉约和谐的美学风格

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月亮,很大程度是因为月亮是美的代称,美的化身。

月亮在中国审美的深层结构中始终流露出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诗词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为基本抒情意象。如:

敦煌曲子词:“此时模样,算来是秋天月。”(《别仙子》)

中国古典审美传统不是无限制地接受审美对象,而常常保持与审美对象的一定距离,所谓“隔帘花叶有辉光”。例如:

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

四、月亮以其内涵丰富的意象,建立了一种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的审美象征形式

言不尽意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命题。每当人们对宇宙人生的喟叹,审美的愉悦的感情弥漫天宇无从表达时,就常常借助月亮意象去传达、感悟。我们信手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这样的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激昂的乐曲戛然而止之后,突然推出一轮江中白月,诗人怜人不幸和自我伤悲,弹奏者慷慨情怀与欣赏者的心有戚戚,如烟之往事与现实之感慨都笼罩在一轮无言凄然的秋月中了。

五、月亮创造了一种怀念故乡、思念父母、友人的审美情思

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

我们还注意到,古典诗词中,诗人思念恋人、爱人,常常也寄托于明月的传递。例如:

晏几道:“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六、月亮创造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审美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象,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残月。例如:

唐人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