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09 21: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文化建设

篇1

结合地域特色确立校训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等等。这些校训,文字洗练,内涵丰富,富有浓郁的文化育人气息,寄予了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立德为人的明灯。

笔者所在的渭塘第二中学,坐落在美丽的珍珠湖畔,地处经济活跃的渭塘小镇。近年来,外来学生大量涌入,外地生约占学校学生人数的50%。而本镇的小学吸纳能力有限,相当部分外地生在民工子弟小学读书,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宽松,文明礼仪教育不够。他们数学、英语学科的成绩与学校平均水平距离很大,为实现均衡教育,给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而原校训“团结、拼搏、求实、奋进”则具有普遍性与雷同性,未能与时俱进,发挥其特有的激励导向功能。

基于此,学校在创新管理思路、主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出了校训的变革。校训、三风的确立,大家集思广益,结合渭塘区域特色,把珍珠文化有机融入到校训文化建设之中。古语说:“蚌病成珠。”美丽的珍珠,在顽强坚忍的意志下孕育而成,又在能工巧匠精心的“刮垢磨光”后增光添彩。这正是办学者值得借鉴与秉持的教育理念,也是提炼学校文化精髓的基本主题。苏轼在《晁错论》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方面,教师要以坚忍的精神,培育国家的栋梁之才;另一方面,学生也要以坚忍的意志,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最后,学校确定以“坚忍成材”为校训,培育“唯实、寻真、尚美”的校风,倡导“爱生、正身、敬业”的教风,形成“乐学、养毅、明礼”的学风。同时,将学校的实验楼、行政楼、教学楼、食堂四座楼分别命名为骊珠楼、怀珠楼、海珠楼、琼珠楼。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座楼,都凝聚着师生的精神力量,彰显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在活动中推进文化建设

开展七彩暑期活动 泛舟采珠,品读经典。为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增强学生对家乡珍珠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勇于创新、奋发成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组织学生赴珍珠宝石城参加“泛舟采珠”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观看有关珍珠知识的宣传片,亲自体验泛舟采珠的新鲜与乐趣,并近距离欣赏珍珠制作的精美首饰和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学校还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苏州图书馆分馆——翡翠家园阅读活动。阅读形式主要分为借书阅读和电子网上阅读。孩子们幸福地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脸上露出快乐而满足的微笑。此次阅读活动,丰盈了学生假日时光,提高了他们品读经典的兴趣。

开展走进艺术活动 唱红歌,赏昆剧。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校每年会举办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法制歌曲合唱比赛等。为陶冶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操,让他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昆曲,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学校专门组织部分学生前往苏州,欣赏昆剧《罢宴》《孽海记·思凡》等折子戏选段。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带给台下学生无限美的享受;有的学生还与昆曲演员进行了现场互动,气氛相当热烈。

在传承中弘扬校训精神

“葳蕤自生光,方为采珠人”,把教师队伍打造成“珍珠团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核心指标。学校师资实力雄厚,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比较合理,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多位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一等奖。珍珠有大小,个个有光彩。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学校独立建制8年以来,毕业学生3000余名,其中先后有800多人被重点高中录取。100多位学生在全国、省、市组织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金钥匙等各级各项竞赛中获奖。采珠文学社有数百篇学生习作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报刊上发表;美术组、课外劳技小组以渭塘珍珠为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的劳技作品多姿多彩,获得广泛好评。“殷勤细打磨,珍珠贯长丝”,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追求。

篇2

第一,用精神文化引领发展。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引导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教师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人师表,严谨笃学,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青少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从小做起,养成好品质,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学有榜样,以英模先进为标杆,把好人生的前进方向;勤奋学习,掌握真才实学,练好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本领;服务社会,投身实践,当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用课程文化推动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构建新课程文化是推动学校改革的最佳途径。新课程强调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专家、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都是课程文化的建设者、享用者。专家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进行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教师既要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来组织教学,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认真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思考,善于探究,善于合作,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学思结合,手脑并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要走进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中发挥好助手作用。

第三,用制度文化强化管理。制度文化是学校正常有序运转的保障体系和措施。要坚持以人文本,以激励人、发展人为目的,以规范人、约束人为手段,制定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要坚持师生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让师生参与制度制定、执行的全过程。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严格照章办事,维护制度权威,提高管理效能。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对好的规章制度要长期坚持并抓好落实,对不合时宜的制度要认真加以修订、完善,同时,还要制定体现时代特征、加快学校发展的新制度,形成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篇3

[论文摘要]: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建设的“千遍一律”和“千校一面”,怎样才能提高文化育人的实用性和长效性,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创造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依靠师生,面向师生的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的生命力很强的学校文化。浯溪二中把校本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根本,从地方文化、个性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入手,在校本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尝试。 

一、用浓厚的地方文化充实学校文化,体现本土文化特色 

本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根,要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利用好、发扬好本土文化是应该优先做好的课题。 

浯溪二中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将最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物、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家乡、宣传家乡、建设家乡的志向。 

首先,学校在醒目位置精心设计了一组主题为“知我祁阳、兴我家乡”的宣传专栏,使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概况、发展渊源、历史文化等有个较为详细地了解。 

其次,每一幢建筑物最显眼的墙面分别张贴了浯溪公园、祁剧、文昌宝塔、潇湘古楼等本地最典型的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城市新貌的巨幅照片,向师生以及来宾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 

再次,将全国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公园的石刻文化全方位引入校园。在校园内布置了众多文化石,根据浯溪名称的起源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例如,“吾镜石”注解为“吾日三省吾身”,“浯溪石”注解为“闻道浯溪水亦香”,既把每一块石头变成了会说话的生命体,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浯溪文化、学习浯溪文化、把浯溪文化发扬光大。 

另外,还精选了省、市两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相应的简介或诗词歌赋进行展示,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既立足于家乡,又立志走向四方。 

二、用丰富的个性文化装扮学校文化,追求鲜明的校本特色 

个性化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要实现文化建设校本特色的最大化,必须先有文化个性的最大化。 

首先,要用“只学思路,不走老路”的思想对待学习和借鉴,切忌简单模仿和复制。以给建筑物进行文化命名为例,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如何才能做出新意,体现自己的个性?浯溪二中用“力”字将所有楼房的命名串起来,分别称为“活力楼”“潜力楼”等;用“吾”字将所有石刻串起来,“吾师”“吾镜”“吾真”等系列化的命名既具有深刻的内涵,又具有独到的新意。还有,“创新大道”“国球中心”“和谐花园”等场所的命名,充分结合了这些地方的地形特征、育人功能,又非常富有时代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极大地提升了感染力和影响力。 

  其次,必须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注重文化建设的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浯溪二中校园内布置了大量文化石,但没请一个名家或专业人员参与,从书写到篆刻,全部由本校师生完成。在文化石布置过程中,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石刻艺术的,无形中生成了一道新风景、新文化。单纯追求“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还不够,而是要让它说师生自己的话,说大家愿意听的话。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师生的个性作品、创意布置、温馨祝福等,跃动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千姿百态又各不相同,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文化场。还有,校标完全由本校师生共同设计,很多地方的命名是从老师和学生那里征集来的,每一处文化设施都是依靠大家的共同参与,反复推敲才定下来的。 

另外,要积极创造可供师生表达个性、释放个性的文化空间。从“阳光体育”起源,浯溪二中提出了建设“活力校园”的理念。不仅添置了相当多的在一般校园看不到的新式文体器材,而且各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甚至是“非主流”的活动都可能在这里看到。最经典的当数“校园狂欢节”和“校园泼水节”,校长亲自为学生献歌,扮成圣诞老人给学生派送礼物,与学生一道肆意泼水等等,让学生深深为之陶醉,同时也是一道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再比如,学校设置了“生日祝福台”“校园贴吧”“涂鸦文化墙”等可供随意张贴、涂写的文化设施,不但相当受欢迎,每一天都被师生自发地更新着,而且成为个性表达、即时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三、用独特的精神文化支撑学校文化,构建深层的校本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文化积淀的继承与创新,确保精神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历久弥新。历史文化是每所学校最好、最独特的个性,一所学校个性是否鲜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继承。走进浯溪二中,一定会首先被一幅精美宏大、充满古韵的巨幅校志所吸引,一定会对集厚重与生动于一体的校史馆留下深刻印象,也一定会被一处叫“足印”的文化设施所震憾。这些无不时时刻刻向每一个师生和来宾用最生动的方式诠释着历史,用最有效的方式延续着精神财富,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其次,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确保“血肉”与“灵魂”的统一。“物质文化也好,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好,如果没有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支撑和渗透,都将会失去灵魂,”成为空洞的“躯壳”或者杂乱的“碎片”而已。浯溪二中以“尊重生命活力,培植发展潜力”为核心理念,提出建设“活力校园”和“活力课堂”等系列目标,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随时坚持以“活力文化”为指南针和基本准绳,紧扣中心主题来展开和构建,因此,学校整体文化氛围给人最大、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整体协调,充满活力。 

再次,要善于使精神文化“物”化和“活”化,从而促进内化和升华。在浯溪二中进校门最显眼的位置,以国旗为中心,以校标、校训为主体,校旗、团旗、队旗和40面班旗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规模宏大的旗阵,给人强烈的审美观感和视觉冲击力。学校还创新传统的升国旗仪式,增加了升校旗和班旗的内容。每个教室门口张贴有相应的班旗图案和班级名片,学校各种管理手册封页甚至是会议室的窗帘上,都印有校标。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性举行以校训、校标、校旗、班旗等精神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教育活动,使无声的静止物变成了鲜活的“生命体”,真正走进了师生心里,达到以物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1.什么是文化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人公认的就有二百八十多种,但我比较推崇的是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先生关于文化的定义,即“文化在一般意义来说是通过教育能够达到的文明规则,从高层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社会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

2.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习以为常的做事方式,及其做事方式背后对事情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人们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这种“做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主体意识到的,也可能是主体没有意识到的。是大多数组织成员,在做事方式中形成的不约而同的某种做事方式和态度。而做事方式中体现的是对某个问题价值的判断,是学校组织成员中的一种精神默契,这种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才是学校文化的真正内容。

3.学校文化的意义

在健康的学校文化中,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并以相似的方式实现着这种价值追求,致使学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譬如:有一所学校,换了一个校长非常能干,学校发展不错,过了几年校长调走了,学校又不成样子了;另一所学校,新上任的校长比老校长差远了,几年来质量虽然有所滑坡但一直也还不错;还有一所学校,校长换了好几位,教师们照样工作,学校还照样发展。为什么?那所有些滑坡学校的教师们说,现在学校发展靠的是惯性、是传统,什么时候把惯性给摩擦没了,学校可能就不发展了。后一所学校的教师们说,我们是为了学生发展而工作,真正引领我们的是学校的优秀教师,这是我们学校几十年的传统,多少代人都这样干。

到底是什么使后两所学校仍然发展着,我理解就是学校文化。前一所学校之所以换了校长学校就不成样了,原因是这所学校没有形成一种健康持久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中大多数人在做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是这所学校的生命特征所在。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

二、学校文化的建设

既然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命,那么作为现代学校的校长,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呢?

1.校长是学校文化形成与改造的关键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他的理念、他的行为、他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与改变。人们常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的“好”实质是教育理念选择的适合了、适应了,所以作为校长首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校长对教育适应社会的认识,对学校功能的理解,对学校育人取向的传承,对校长社会责任的思考,都是校长教育观的具体内涵。创新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校长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正确的教育观、先进的理念哪里来?主要靠学习。校长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结合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困惑和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学习。我认为校长每年至少应该出去一次,参加有组织的考察学习,在专家的引领下学习外地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消化吸收,让其校本化。让自己学到的先进思想、理念,不断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其次,校长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做事只要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才有无比的激情,才会全身心的投入。一个人当了校长,不管任期多长,从上任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把自己与学校紧密地连在一起,与学校共命运、共荣辱,把办好学校作为自己的志趣和追求。选择当校长,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这一颗心就是对教育火热的心,对教育痴迷的心,对教育赤诚的心。有了这颗心,成千上万人的学业前途、成人成才的重任就会觉得有分量。同时应有“责任是我的,成绩功劳是大家的”气度,校长就应勇于承担责任,成为教师的脊梁和主心骨。校长的责任感是形成健康学校文化的基石。

第三,校长必须树立正气正风。学校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校风气。学校每天都要发生很多事情,作为校长一定要分清哪些是大事哪些是小事。凡是影响学校文化、学校风气的事就是大事。对这样的事校长一定要认真对待、观点明确,让教师清楚校长对这件事的态度,学校教师通过多次对校长思想的感悟,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做某事的方式和态度,学校文化也就逐渐形成。在评审职称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给我校分配了两个高级指标,我校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学校实际严格考核,评选了两个高级教师。可是没过几天,有一名年轻教师通过关系向上级给他自己又要来了一个高级指标,让我盖章推荐。当时我就感到这不是一件小事。我想,论资历他排不上,论工作能力和业绩,还有一批人在他之上。我反复考虑后,决定这个章我不能盖。虽然会暂时伤害甚至得罪这个同志,但赢得了大多数教师的心。这件事大家反响强烈,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评职称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得到的,靠的是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只有脚踏实地的勤奋工作并创造业绩,才能顺利晋升职称。这就给学校评职称正了气、正了风。

2.教师的行为是学校文化形成的根本

学校文化是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对某些事的看法,是学校的传统,是教师们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形成的对待物质、制度、精神的态度和方式,而人们的这种态度和方式是培养出来的。

以教师备课为例,教师的备课不外乎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不备课也能上,能照抄教案就不错了。(这一类教师一般认为自己年岁大了,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无须再深钻教材,备课只是应付学校的检查――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有错误导向,只注重备课数量,忽视质量。)二是唯教参是听。(这一类教师是缺少经验的年轻教师,一味重视教参的提示。在他们的心中,教参就是备课的标准答案――学校缺乏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没有教给他们怎么备课,怎么上课。)三是把备课当任务。(这类教师备讲两张皮,备课是让别人看,讲课是另外一回事。不明确为什么要备课――学校对备课的真正意义不明确,管理者的备课理念缺乏。)四是少而精,多而次。(这类教师认为备一节课,如评优课时,能够潜心研究揣摩,如果每节课都细致琢磨,没时间、没精力,除了备课还要批改辅导,所以也就不那样努力了――教师没有把主次分开,投人与投入的方向有偏差。)五是能够在备课上下功夫。每节课都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有了自己的设计后,再去看教参,再去看上一轮讲这一课的教案,尤其要看课后记,比较自己与教参、与上次在处理教材上的异同,从中吸取教训,力使自己的备课趋于完美。这类教师认为,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以广泛读书活动为基础的,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备课的目的既是为了上好每一节,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这是备课的真正意义所在。

篇5

关键词 学校建设 文化渗透 办学特色 教育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五大指出:“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学校作为社会上最重要的文化场所,其主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入手,简要概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实现城镇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在任何时期,围绕学校这一教育社区,都会形成特有的文化,即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亚文化系统。这一系统蕴含广泛,包括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它的空间背景就是校园主体本身。它主要是围绕教学活动展开,以校园生活为主体,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长久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源。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从某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式。新形势下,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创建有个性的校园文化,这是学校在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结果。在学校的管理中,构建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和学校发展的校园文化,无论是对于学校管理水平,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极具意义。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全面、协调地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建设,能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其中,教师群体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内在的协调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长久发展,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和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包括:以人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而校园文化具体作用如下:

1.择取性作用。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是对社会不良文化的剔除,对优秀文化的汲取。这样加强小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用充实而丰富的校园文化吸引学生们,用优质而科学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就会抵制和排斥那些不良文化的侵蚀。

2.陶冶和激励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加强文化建设,开设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老师讲解励志故事或是书法、美术等活动,都能很好地实现对学生们情绪上的激励和情操的陶冶。

此外,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建设学校文明展板、少先队活动阵地、学校广播站、班级文化栏等文化活动形式,对学生个体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并能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实现导向作用和规范约束作用。

三、城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构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有调查显示,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这就要我们的校园校舍建筑和景点美观,学校的自然环境做到最优化,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城镇小学的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减少相互影响,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小学的校门、花坛等要做到美观耐看,升旗台要做到肃穆、大方。学校内的建筑物还要维护更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争取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争取实现庭园美化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城镇小学校园环境美化,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因美生爱,产生对学校和大自然、家乡、祖国的热爱。

2.实现规范的校园管理。学校生活要规范化。小学师生行为举止要文明得体,作息制度要合理,要有良好的生活秩序。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有助于学生生活规范合理,学习效率得以保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规范的生活氛围,源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小学的管理者一定要制定科学、充满人文关怀、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学校还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平等,努力形成团结的氛围;学校还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教育、重阳节、中秋节、读书宣传、体育比赛;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落实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城镇小学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当今阶段的城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帮助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城镇小学校园的校园文化和教学建设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庆平.构建独特的文化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4,12.

[2]姜大源.当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在观念培养上,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等形式,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客观条件上,学校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氛围与学习条件,便于教师们的自我学习与专业水平提高。学校要促进教师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延伸自己的学习历程,开阔自己的教育教学视野,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师形成创新精神服务,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延伸人民受教育的机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执行者———教师,更应当率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无论是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来说,还是从“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来看,都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行动;从学校文化建设来说,更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引导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勾画蓝图,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契机。让教师在创新中求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创新中受益,让学校在师生的创新中求发展,这是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的更高境界。

二、团结协作———师生的发展动力

当今的科学技术是一个集体的事业,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涉及的已不是20世纪初的一两个人,而是几十个,甚至于几百个人的协同工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身要注意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政策性和规范性调节,进行教育调节,心理调节。对教师来说,需要加强自身的人际修养,深刻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做改善人际关系的模范;在实践中,一切言行要有利于增进团结协作,有利于教书育人。与同事相处,要真心相交,真情相待,在平时要相敬,有困难要相助。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坦诚持重,平等待人。这是学校师生发展的源动力,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在教师中倡导团结协作精神,不仅仅是为了引导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榜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承载的不仅有教授知识的任务,更要有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任务。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能不能拥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很重要的根源就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因此,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团结协作精神,不仅是教书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很难想象,一个一盘散沙般的学校能够在教育教学上取得好的成绩,更不要说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了。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要有相应的制度来引导和激励教师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形成聚集强大前进能量的合力,引导教师形成在专业上竞争、在工作上协作的新型的团结奋进的教师团队。

三、科研实践———学校的质量生命

篇7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学校和一个区域教育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自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按照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牢牢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个“纲”,牵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经过六年的努力,全县学校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办学效益明显提升,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师生的行为方式大为改观。

怎样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设置校训石、文化墙等校园景观,学校变得越来越漂亮,我们就说这个学校有文化,可以吗?不一定,把“文化”理解为“风雅”“装饰”,投入大量经费建设校园美化工程,只是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表层认识。

第一,学校文化绝不仅仅指学校的物质景观或者大型活动,而是包括学校理念、学校制度、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等在内的复合体。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学校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处于领军地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深入研究本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汲取学校发展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和文化底蕴,结合学校发展现状,深刻反思现有学校文化的优势、特色和不足,在广泛争取师生意愿的基础上,建构学校核心价值观,明确学校办学理念;通过师生和专家论证,最终完善并清晰地表述出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深入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建立能够体现学校特点、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二是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要树立师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积极营建反映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优良校风。通过提炼核心价值观,优化办学理念,制定发展策略,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文化体系;继而努力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学校文化对所在乡镇、社区以及学生家庭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内化为全校师生的个性品质,使师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体现学校的文化倾向。

第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人文理想和追求。各中小学要深化课程改革,树立新课程理念并转化为教学行为,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县各学校依据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民间漫画艺术之乡的厚重文化底蕴,开发出了富裕漫画、满乡满语、石头装饰、珍珠球等近百种校本课程,使学生特长得以充分培养,丰富了办学内涵。

第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健全学校制度,确保制度与办学理念的协调。学校制度是学校观念转化为学校成员的行为方式的中介,观念能否转化为行动,关键在于制度。在学校新的观念体系之后,应该努力在制度层面寻求落实的路径,健全执行、监督制度。同时还应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师生广泛参与,并逐步认同办学理念,使师生员丁将学校观念体系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理念宣传、思想引导和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两翼,不可偏废,既加强外在约束,又鼓励自觉自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学校文化落地。

第四,加强专题培训,注重专家引领,不断提升教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能力。校长和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由于学校文化建设是新兴事务,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没有接受过这一方面的系统培训,所以,他们虽然认可“文化强校”等理念,满腔热情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但因为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识有限,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往往走入误区。近年来,我县多次召开学校文化建设论坛,剖析典型案例,引导校长注重反思,协助校长选择本校学校文化发展方向,制订本校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等,广大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显著增强。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必须得到专家引领,我县先后聘请季平、刘祥平、鲍传友等学校文化建设专家讲座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五,确立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的首创精神。领导者的角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非常关键,师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容忽视。校长应通过加强宣传、鼓励进步、支持专业发展、民主分权等方式,争取教师对新型学校理念和各项建设措施的认同、参与,鼓励教师多反思、多创造,成为新型文化的自觉实践者和倡导者。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多样的个性出发,切实开展好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美育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活动、学会娱乐,全面主动健康成长,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篇8

一、尊重教育规律,确立学校办学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教育的指南和灵魂,对学校教育起着引导、评判、修正等作用,学校办学思想的确立必须尊重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要立足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对师生现状的科学分析及对未来教育的哲学思考等,科学确立。

1.尊重历史,突出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是岁月的沉淀,是不可复制的,是独特而永恒的,是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在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时必须了解学校的历史、综合分析学校历史,把历史作为确定办学思想的一个文化因素加以提炼,而特色正是办学思想魅力所在,很多学校就因为别具一格的学校特色而声名远播。因此,学校要尊重学校的历史,合理定位,确定学校具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如,上海市亭林中学,曾经是一所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在全市都很有影响的学校,但是后来走向了没落。吴金瑜校长到了这所学校,研究历史,体会到教师们有一种像没落贵族想恢复往日雄风的渴望,他认识到这是教师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望,所以,创造性地提出了“理解生命”的办学思想,就特色而言,他是中国提出并践行“理解教育”的第一人。

2.讲究实际,注重实效。

学校的办学思想不是一种口号和摆设,不能仅停留在“表达出来、张贴出去”的层面上。要在学校办学思想指导下,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提炼支撑教育思想和实现办学目标的“三风一训”,并有效践行。学校办学目标的设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类推进,不可盲目设定、急功近利。

3.以人为本,把握时代脉搏。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最强音,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上海很多名校的办学思想中都有以人为本的元素,如,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幸福小学的“幸福教育”,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关心教育”等。人心的凝聚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学校文化建设中师生是主体,学校的发展要依托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要着眼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所以,要心中有人,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关心人、发展人、成就人。同时,学校发展的愿景要吸引师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践行中提高素质,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提升发展的支点。

二、丰富教育实践,内化学校办学思想

学校管理者要致力于通过制度文化的规范和保障、活动文化的推动和内化、环境文化的渗透和熏陶,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将学校的办学思想外化为教育行为,内化为教育理念。

1.抓实制度文化建设,发挥保障和激励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核心行为文化和表层环境文化之中的中间层文化。围绕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本着为了师生终生发展的原则,制定比较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师生的行为就有章可循,规范将得到强化,随意性减少,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从而保证学校的和谐发展和办学目标的实现。

创建学校文化时,学校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制约制度文化,强化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文化引导师生奋发向上。形成制约和激励相结合的制度文化体系,使师生的行为规范得到明确和强化。如,学校建有《学生处分条例》《学生奖励条例》《教职工考核方案》,也应有《教职工奖励方案》。

如今,大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制度建设,但还是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制度过时、滞后、缺失、疏漏,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有章不循、无章可循,执行成效不高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学校“三风一训”文化的形成,所以,强而有力的执行力是形成制度文化的关键。同时,要处理好人性管理和制度管理的冲突,对违规者的处理可毫不留情,而在某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实际情况。

2.推动活动文化建设,内化学校办学思想。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干部、教师和学生,载体是课程、课堂和各种集体活动,在主体和载体的互动实践中内化学校办学思想。

干部作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首先要大兴服务之风,领导角色要从“官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变,真正为师生发展服务。其次,大兴学习之风,提升自身素质。再次,大兴民主之风,增强全局观念。最后,大兴实干之风,提高工作效能。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和直接行动者,良好的教风要以“师德”为根本,“师能”是关键。教师师德建设可通过制度规范、典型引路、活动熏陶等办法推进。如,组织师德培训、师德标兵评选、观看录像“师德启示录”,参加送温暖活动、感动学校的教师评选等活动陶冶教师情操。课堂是师能提高的主阵地,教育科研是师能提高的主渠道。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有效评价、多元评价考核体系,形成学校特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和教育科研文化的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如,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五步十问”课堂教学自我诊断模式和学科带头人引领、骨干教师参与、全面推进的“点链面”教研模式都为教师师能水平的提高注入了活力。

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和集中体现者。良好学风的形成过程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学校要从品德教育、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启迪和培养。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架构“基础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体系,把品德教育、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多种主体教育课程化、系列化、情景化。让学生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成长为有志向、懂礼貌、会合作、乐学习、能创新、爱运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如,上海市曹光彪小学头脑OM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蔷薇小学的“蔷薇点点行”即道德习惯银行项目的开发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打造环境文化建设,发挥渗透和熏陶功能。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所营造的浓郁教育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管理者要依据办学理念积极打造这种显性教育文化,让校园的一景一物都富有教育功能,既注重景物的外观和质量,也注意景物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既注重凸显景物个体的精致和特色,也注意景物和整个校园环境的协调,让学校核心价值观、“三风一训”深入人心。环境文化建设大到校园广场文化、楼廊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等,小至设计楼名、班集体文化宣传区、班级图书角、卫生角、三表区、规章制度张贴区、学生成果展示区,包括在校服、课件、信封上的校徽标志等,都要赋予学校文化的元素,让这些显性学校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师生身边,教育会在无形中走进师生内心。上海市万航渡路小学的办学理念中提倡智慧元素,校园内有一水池,誉名智慧池;上海中山北路小学“节文化”楼廊和蔷薇小学的三博楼廊文化都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外显,发挥着浓郁的教育功能。

三、把握文化方向,固化学校办学思想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它由理念层面的教育思想经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变为师生员工共同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反复锤炼的,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在实践中坚持,在坚持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不断丰富和固化办学思想。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18—01

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谈几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让文化建设从校门开始,在楼道里延伸

校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桥头堡。我校通过校门口的橱窗,以人文化和艺术化的手法展示办学理念。针对校外人士,我校在校门外左右两面墙上开设专栏,宣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等,打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校门文化。楼道是师生每天活动的场所之一,我们按照“让墙面说话”的总体设计思路,按年级、分楼层确立“童趣、北风、南韵、民族、家乡、世界”六大主题,结合校本课程《艺术鉴赏》精心设计内容,按照每一个主题都有各自相应的内容支撑、每一个楼层都有独特风格的要求,以图案、文字等轻松愉悦的表现形式,构建独具特色的楼道文化,凸显学校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让师生们在驻足欣赏的过程中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

让文化建设在铃声中传递

铃声每天伴随着师生们的校园生活。我们以铃声为切入点,精心编制了上学曲、放学曲、上课曲和下课曲,凸显铃声的“文韵”之美。例如,上学曲:(伴着优美的音乐,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今天的校园生活即将开始,让我们愉快地工作、学习,共同度过美好的一天。上课曲:同学们,上课了,请马上回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希望在这节课上你们有所收获。这些不同内容、不同旋律的铃声,形成了独特的“铃声文化”,使校园时时处处充满笑声、歌声、音乐声、读书声。

让文化建设在长廊里不断升华

教学楼内的长廊是师生们课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以学校的长廊为切入点,开辟了具有一定深度的古诗文长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班级行为习惯展示长廊和风采成果展示长廊等,集中展示学校各方面的成绩,介绍师生取得的各项荣誉,以激发师生的学校意识、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励师生传承学校精神,再创新的佳绩。

让文化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

课堂教学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我们坚持珍视、保护和开发童心的原则,推行学科“文化工程”,内容涵盖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在语文教学上从听、说、读、写、看、赏、知、背等8项确定了内容并制订了行之有效的达标细则;在数学教学上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活动等方面对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梳理。各学科文化工程细则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按照不同年级设计内容,凸显了年级评价的递进性及具体内容的操作性。

我校还成立了“芳草地文学社”、“红黄蓝画室”、“布谷鸟音乐坊” “快乐英语”等6个学生社团,坚持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和“体育节”等活动,形成了学生课外文化的亮丽风景线。

篇10

[摘要]校长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对一所学校来说至关重要。建设校园文化,首先要建设校长文化。从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优秀文化的要求来看,部分校长的文化意识有待提高,专业能力还需提升。一个高绩效的校长,应积极培育和推进自身文化建设。

[关键词]学校管理 校长文化 文化意识

纵观当今社会,学校之间的竞争已从规模数量的竞争发展到文化质量的较量,或者说,已从表面的硬件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软件的竞争。文化已成为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甚至成为一个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

先进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校长,一定要和全校师生一起,不断孕育出有自身特色的校长文化、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家长文化、社区文化等,让师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才华得以发现,品德得以完善。

一、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校长,其思维习惯与工作作风、管理背景及学术造诣等,使学校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在一个学校里,真正成功地主宰、改变学校运作方式的并非上级领导或者教育专家,而是校长。所以说,校长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理念对一所学校来说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要建设校园文化首先要建设校长文化。

一般认为,校长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现代社会分工的职业文化,其核心内涵是教育理念。一个卓越的校长,不是因为做了一件又一件成功的事,而是引领一群人向着同一方向不停地努力,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与精神。学校要持续发展和进步,实现更高的目标,有一个好的校长是前提,但关键因素还在于其是否培养、带出一批有思想、懂理念、会管理、善沟通、愿拼搏、公道正派、廉洁勤政、求真务实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二、建设校长文化的紧迫性

校长文化的内容非常宽泛,既包括校长的知识基础、学术水平、专业能力,也涵盖校长的道德素养、人格风范及行为方式、情趣爱好、个性品质等方面。应该说现阶段校长队伍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整体是不错的,但从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优秀文化的要求来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

1.文化意识有待提高。校长的文化意识主要体现为用文化的视角去审视教育现象、洞察教育动向,并在文化的意义上追寻学校健康发展的价值和追求。当前,校长文化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对身边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不敏锐,不善于筛选、提取教育资源中的文化元素。譬如,校安工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校园内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的添置及装饰,都应蕴含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校长们往往意识不到它的教育功能,常常出现千校一面的格局,抹杀了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积累起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难以培育出特色鲜明的、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

2.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校长的教育理念理应站在时代的前沿,但当前校长队伍中观念陈旧的问题依然严重。国家推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已历时十余年,但“应试教育”思维的惯性还很强,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校长的言行。热热闹闹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在一些学校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由此带来的巨大危害,还在家庭、社区和师生身上延伸。因此,教育理念的更新仍然是校长观念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

3.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校长职能的多样性决定了他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领导学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及个人努力程度的影响,其知识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失。众所周知,好校长应该是好老师,但好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好校长。我国大量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中提拔上来的,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岗位培训,那么管理学、领导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肯定不足,势必影响校长统领全局的能力。

4.专业能力还需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校长的专业能力面对众多新课题。例如,引导教师开展校本研究,转变教学方式的能力;辅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指导干部队伍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方式的能力;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能力;甚至于调动社会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的能力等。显然,这些能力不到位,学校的改革、创新和发展将无从谈起。

三、校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细节决定成败。对一个高绩效的校长来说,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结合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拒绝浮躁,切实为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做些实事。

1.校长必须审时度势,在深入分析与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并以积极的心态、美好的愿景、持续的热情、坚强的毅力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我校曾是一所隶属于企业的完全中学,受企业文化熏陶多年,秉承企业“钻无止境,炼就一流”的精神,新老教职工都传承了和谐的人间关系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校长要千方百计挖掘置身于企业文化这把大伞之下一些隐性的东西,如全体教职工的价值观、学生的来源与知识构成、教师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各种成文与不成文的规章制度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影响教师与学生,最终建构起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一种校园文化。

2.校长要有教育家的志向和思想。作为校长,要具有战略家的眼光,敏锐地抓住教育的未来走向,敢于突破传统并不断创新。我们知道,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时候,就意味着把家庭全部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我们除了把孩子教育好之外,别无选择。而教育好孩子,必须把学校办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校长要善于从书籍报刊和网络中汲取营养,激发创新思维。要经常与教育专家或一线教师进行平等商议,进行不同观点的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文化之花”,服务于师生的进步与成长。

3.校长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心中要时刻装着师生的需要、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建设的氛围。优秀的校长不仅是一个教育者,更应该是一个善于沟通者。通过自己颇有成效的沟通技巧,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与教师、学生、家长、上司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与职业关系,以有效、有助、有益的方式与他人打交道,做大家的主心骨和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