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范文

时间:2023-04-01 04: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江仙苏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法定代表人:张继成,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人:陆贤刚,苏州市新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原审原告、反诉被告):苏州市宇航开发经营公司,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九胜巷6号。

    法定代表人:汤良,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人:丁晓农,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冯璐,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第三人):苏州万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三香路206号4楼F座。

    法定代表人:庞少华,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人:江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委托人:王涌,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民法教研室教师。

    被上诉人(原审第三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31号。

    法定代表人:徐福祥,该院院长。

    委托人:杨子京,该院法制处处长。

    委托人:郑传本,上海郑传本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审被告:苏州市供销合作总社,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凤凰衔145-151号。

    法定代表人:程健,该社主任。

    委托人:丁锁发,该社法规处处长。

    审第三人:苏州市宇航商厦。住所地江苏省苏州市九胜巷4-7号。

    法走代表人:汤良,该商厦董事长。

    委托人:丁晓农,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人:冯璐,江苏苏州丁晓农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苏州市郊区供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郊区供销公司)和上诉人苏州市宇航开发经营公司(以下简称宇航公司)为与被上诉人苏州万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通公司)、被上诉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原审被告苏州市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苏州供销社)、原审第三人苏州市宇航商厦(以下简称宇航商厦)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2000)民初字第1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1994年,郊区供销公司在江苏省苏州市邵磨针巷25号-32号投资建造九胜商厦,该商厦地面五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607.28平方米。1995年4月6日,当九胜商厦主体土建工程建至三层时,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了租赁协议约定:郊区供销公司将九胜商厦整幢大楼租赁给宇航公司,租赁期为八年,宇航公司确保郊区供销公司第一年净收入为人民币580万元,从第二年起年定比增长10%,即年增长金额为58万元。商厦整幢大楼的内部装修装饰与设施设备均由宇航公司投入,投入总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200万元,商厦的外部装修装饰以及“后三通”由郊区供销公司负责,并承担相应费用。协议正式签订之日,宇航公司向郊区供销公司支付定金100万元,协议生效;到大楼封顶,宇航公司再支付100万元定金;正式开业,宇航公司再支付90万元。宇航公司开业日期最迟不得迟于1996年1月1日。以上三笔款项冲抵宇航公司第一年上半年的租金。宇航公司开业之日即视为承租期开始之时,租金缴付采取先缴后租的方法,半年一期,每期需提前一个月付给郊区供销公司。租赁期内,郊区供销公司保留“九胜商厦”的企业名称,宇航公司申领“宇航商厦”的营业执照,自主经营、依法纳税、自负盈亏,若转包、转租,须征得郊区供销公司同意。协议经公证部门公证,双方并提供经济担保单位。苏州供销社作为郊区供销公司的担保单位,万通公司作为宇航公司的担保单位,在该协议书上签字盖章。同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又签订了补充协议书,对工程和“后三通”进度问题作出约定:郊区供销公司应积极做好“后三通”工作,以保证宇航公司的正常开业。用电于1995年11月满足630千瓦的50%用量;商厦的治安与消防方面的红外线探头全套监控系统由郊区供销公司解决,宇航公司为消防提供装饰方面的相关文字材料,积极配合郊区供销公司办理有关手续;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即生效,与正本具有相同法律效力。1995年4月8日,苏州市郊区公证处为协议书和补充协议书办理了公证。

    1995年4月5日,经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政府批准,宇航公司与江苏省苏州市观前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公司联营开办了宇航商厦。同年6月,九胜商厦大楼封顶,宇航公司以宇航商厦的名义进行装修和安装自动扶梯等设备。同年8月,郊区供销公司向江苏省苏州市供电局申请630千瓦的商业用电,但增容未成,九胜商厦现在的用电量为90千瓦。1995年9月4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协议约定:郊区供销公司同意将九胜商厦企业名称由宇航公司申办使用,该企业名称期限与该大楼租赁期同期。郊区供销公司同意撤销九胜商厦企业名称的预登记。宇航公司在九胜商厦经营期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债权债务等与郊区供销公司无涉,由宇航公司及其主管单位负责。同年10月10日,经江苏省苏州市郊区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宇航商厦开办了九胜商厦,同月25日,九胜商厦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1995年10月23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协议约定,双方进行松散合作,郊区供销公司将九胜商厦提供给宇航公司经营,工商登记由宇航公司办理,郊区供销公司给予协助及提供方便,宇航公司从第一年起支付合作费580万元,每年定比增长10%,联营期为八年。双方就该协议附有说明,说明中称宇航公司为避交房屋租赁管理费而签署协议,此协议仅是应付工商登记所需提供的“材料”,双方签署的协议均以1995年4月6日经过公证处公证为准。

    1995年3月27日,宇航公司向郊区供销公司预付100万元;同年5月24日,宇航商厦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1万元;同年11月30日,九胜商厦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20万元;同年12月11日,宇航商厦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3万元。同月18日,郊区供销公司与宇航公司签订会议纪要约定:就双方于4月6日租赁协议第四条“到大楼封顶,宇航公司要支付100万元,正式开业宇航公司再支付90万元”的内容,考虑到种种原因,双方磋商尚欠部分租金,在1996年1月份内必须全部结清,否则追究违约责任。1996年2月16日,宇航公司向郊区供销公司付款100万元。郊区供销公司共计收到宇航公司支付的租金224万元。

    1995年12月22日,宇航公司与郊区供销公司签订会议纪要约定:宇航公司准备于1995年12月24日九胜商厦开张营业,但考虑到有关消防系统、水电系统尚不具备开张条件,为此,郊区供销公司尽可能在近期排出资金,解决部分消防系统材料款。如果宇航公司必定在l2月24日开张,所造成的消防、水电方面的后果与郊区供销公司无关,责任由宇航公司负责。

    1995年12月24日,九胜商厦l-3层开张营业。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于1996年4月12日对九胜商厦进行检查,发现该商厦未经消防验收,违章投入使用,并存在火险隐患。同年4月17日,该消防支队下达《重大火险隐患整改通知书》,认定九胜商厦建筑安全无保障,不具备营业条件,应立即停止营业,抓紧整改火险隐患,整改完毕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同年5月8日,消防支队分别给予郊区供销公司罚款l万元、宇航公司罚款3万元的处罚。此后,九胜商厦停业至今。1998年2月24日,因九胜商厦拖欠苏州市虎丘空调设备厂货款,且未履行苏州市平江区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该院裁定:被执行人苏州市九胜商厦底楼营业场所的使用权转让给申请执行人苏州市虎丘空调设备厂使用五年(使用时间自1998年7月1日起至2003年6月30日止)。现九胜商厦的一楼由虎丘空调设备厂转让给他人经营,二层以上及地下室空关,由宇航公司实际控制。

    1997年7月11日,宇航公司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确认合同无效,要求郊区供销公司及苏州供销社返还投入资金1045万元。同年12月26日,郊区供销公司对宇航公司提起反诉,要求解除租赁关系,由宇航公司支付所欠房租及水电费794万元、万通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案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998年9月8日作出(1997)苏民初字第16号民事判决,宇航公司和万通公司不服该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后经本院于1999年11月16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该院重新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在重审中,依法追加航天五院、宇航商厦参加了诉讼。

    另查明,九胜商厦因未参加1998年度年检,1999年7月21日被江苏省苏州市工商局郊区分局吊销营业执照。宇航公司系航天五院驻苏州办事处于1993年成立的企业法人,注册资金77万元,属集体企业。宇航公司在开办时,航天五院开发部于1993年3月2日向江苏省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具一份民事责任担保书,内容为“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宇航公司是我院驻苏州办事处举办的,现要求在贵局进行登记。该公司的民事责任由我院承担,特此担保。”航天五院开发部系航天五院于1991年成立的内部机构,主要承担该院民品、公司等管理职能。苏州供销社于1995年4月6日作为郊区供销公司的保证人订立合同时,系国家机关法人。

篇2

1、意思为经霜的草木。

2、霜丛,读音shuāng cóng。

3、出处:宋·晏几道《临江仙》词:“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去年花下客,今似燕双飞。”

4、宋·苏轼《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黄姜收土芋,苍耳斫霜丛。儿瘦缘储药,奴肥为种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但愿初相遇,不负有心人”的意思是爱是不对等的,希望自己最早能够在对爱保持纯真的时候,就能够遇到合适的人,希望能够给真心爱我的人全心全意的爱。

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是: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被贬闲居期间。

1. 开头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分析其效果。

2.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三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3. 概括词的下阕的主要情感。

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 ①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本词写于苏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时。

1. 结合全词来看,词人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2. 试分析“归来欲断无肠”的艺术效果。

3. 结尾两句“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四、 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其一)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 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篇5

1、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2、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3、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4、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5、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秋瑾《九日感赋》

6、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齐天乐·新烟初试花如梦》

7、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沈约《咏湖中雁》

8、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9、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11、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13、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5、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16、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7、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18、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

19、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一》

20、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王维《不遇咏》

21、半窗灯晕,几叶芭蕉,客梦床头。——《诉衷情·秋情》

2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23、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2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25、不知天外雁,何事乐?——徐祯卿《在武昌作》

2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7、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28、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29、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0、泪鸿怨角,空教人瘦。——《瑞龙吟·送梅津》

31、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王恭《春雁》

32、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3、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3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35、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36、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37、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柳宗元《首春逢耕者》

38、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3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4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41、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2、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3、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4、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

4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6、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47、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48、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9、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5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1、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52、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吴激《诉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53、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54、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郑燮《满江红·思家》

5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56、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5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58、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王维《杂诗三首》

篇6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1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2《满江红》

主题思想: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又”字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

(2)自选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三字短句,短促有力,通过身心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作者渴望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5)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直抒胸臆,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内容介绍:

上阕写军营中的生活,写了看剑、吹角、分肉、奏乐、点兵五件事情;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主要写了骑快马、挽强弓、收失地、留美名,最后回到“可怜白发生”的现实中,词作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作者自称是“壮词”,说说“壮”表现在哪里?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挑灯看剑”可见作者仍然希望浴血征战,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3)“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描绘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发的烤牛肉,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渴望再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典故和比喻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再现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简要分析“可怜白发生”在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作用。

内容上:起点明主旨作用,从回忆到现实;情感上: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情。

(7)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4《江城子 密州出猎》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 密州出猎的盛大的场面;下阕写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主题: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字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①劲装出猎;②千骑相随;③全城人随观;④自比孙郎。

(2)任选角度赏析“千骑卷平冈”。

①描绘画面: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②炼字:“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时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行走之快,精神抖擞。突出大军席卷山冈的宏大气势。

(3)赏析“亲射虎,看孙郎。”

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写出了词人狩猎的豪情与狂放。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运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任选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炼字:“挽”表现出拉满弓的强劲姿态,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情感: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坚信终有一天会为国杀敌立功,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5《渔家傲》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塞外秋景,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思想感情:《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荒凉萧瑟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写景以“异”字统领上片,描写“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通过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等景物,渲染了西北边塞 荒凉萧瑟气氛 。

(2)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拟人,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艰辛。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悲怆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篇7

背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在孩子早上起床穿衣时,我把昨天她诵读时的录音(有时候也是我自己的录音)放给她听,等她洗漱好,基本上也听了好几遍了,再练习时就流畅多了。像《师说》,这篇文章没什么生僻字,就是文章的句段联系不太紧密,孩子多听几遍就基本上能脱口而出了。

我把复习的环节控制在10分钟之内,在开始讲《前赤壁赋》时,先介绍了苏轼其人。

抓住“苏轼”的名字开始讲。苏老泉给自己的孩子取名“轼”,绝对不是一般的含义,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不管是面对平静的海面,还是汹涌翻滚的大江大海,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领航员”。“轼”的含义就是古代的马车上最重要的横木,没有它,车就会散了架。苏轼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其实,对于文学阅读者而言,整个宋朝如果没有苏轼,宋史也会显得苍白不少呢。因为对于苏轼,我的学生已经有过不少的接触。之前学过他的《江城子》《临江仙》《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但那是作为诗人的坡,今天要讲的是作为哲学家的坡。

我跟学生们说:“在所有中国的诗人里,尽管我特别喜欢李白、杜甫、屈原等名家大士,可是,最令陈老师敬佩的是苏轼。如果非要按我喜欢的诗人排名,那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苏轼。”

学生们很奇怪,纷纷问我原因。

于是,我开始跟学生们分享个中缘由。我讲坡平生的辛酸历程,讲他的“佛学在心,道学在身,儒学在世”之情怀,讲他的诗、文、书、画、工(精通工务,非一介羸弱书生气之人可比,因此即便是兴修水利这样的事务也能名流千古,杭州的苏堤就是明证),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一性情耿介君子在世上享受完属于自己的人生,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总是那么乐观。不像时下的某些读书人,书没有读几本,事没有经一点,动不动就“我要跳楼,我要自杀”。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我们的学生啊,就是要有这样的故事人物活在心中。幼而循齐,缺少这个向圣贤看齐的熏习过程,心灵是难以空远宽大的。而教师不要畏惧跟学生海聊的时光呀!要知道在这个初次的港湾,多少学生得经由教师的判断力而从此不再迷航!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反对教师讲,甚至强硬地规定教师在课堂上讲话的句数,多一句都不行,这不是笑话吗?课堂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是须讲的时候一定要讲,不必讲的时候,多一句都唆。

在学生们会心的笑声中,我严肃地告诉他们:将来有一天,你要是遇到你的知心朋友,不妨也像坡一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果你能把《前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前出师表》,甚至《太史公自序》《阿房宫赋》等名篇散文信口诵出,那么就连你的对手也绝对不敢小觑你。

篇8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仕途多艰,屡遭挫折,甚至濒临死境,却在困厄之中更为坚毅,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对真挚的情感尤为珍惜。刘熙载曾说:“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荦,悉出于温柔敦厚”。苏轼对手足、妻妾、朋友、老百姓乃至世间万物都是至情至性的,他热情地对待周边的人和事。以手足言,苏轼和弟弟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即是兄弟情深又是知心朋友;以妻妾言,苏轼对他生命中三个重要的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更是情深意重;以朋友言,苏轼与朋友之间肝胆相照,尤能患难中见真情。故,其想念里多为思弟、悼妻、念友,以下尝试分别论析:

1、思弟

苏轼比苏辙长两岁,二人性格很是不同,苏轼豪迈耿直,苏辙恬静冷淡,但二人的政治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持,彼此写诗寄赠以通音信。林语堂说:“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苏轼自二十六岁始即宦游四方,之后很少有机会与苏辙相聚,即使相会也短暂仓促,因此在他诗词中常见其对子由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藉由梦表现出来更是多见。如《渔家傲》(七夕):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此词于元丰二年(1079)七夕之时作于湖州,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起,又暗用谢灵运与谢惠连兄弟的事,说在梦中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相聚,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又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南迁惠州途中宿造口遇雨时也兴起思弟心绪,作《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以示想念。另,于熙宁七年(1074)捕蝗至于潜县的浮云岭,苏轼极为疲惫之时写有两首怀念子由的诗《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有怀子由弟二首》表达对弟弟的想念和时局烦事的厌倦。写于元丰三年的《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也表达了对子由的这种深切思念之情。

2、 悼妻妾

苏轼与原配王弗、继配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之间的深情厚意,很是令人动容,诗词中表现这种深情的经典之作莫过分别于悼念王弗与朝云的两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西江月》(梅花)。

先看《江城子》。此词作于苏轼知密州时,是其悼念亡妻王弗之作。王弗比苏轼小三岁,十六岁时即与苏轼结婚,死时仅二十七岁。她聪颖贤惠,在家侍奉父母尽孝,出嫁侍奉公婆恭敬,对苏轼的关心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但不幸于汴京早亡,后归葬于四川眉山祖坟。十年后,苏轼写了这首悼亡词,抒发了对亡妻的想念,表现出内心无限的凄楚。上阕开头便写出夫妻诀别已十年,虽然是生死之隔,但对亡妻的思念仍是“不思量,自难忘”,然孤坟远在千里之外,这种深切思念之情无法到其坟前一叙。然即使相逢妻子恐怕也认不出自己了,因为自己在生活的奔波中已变得两鬓苍白,面容憔悴而苍老。下阕思极而梦,终于在睡梦中返回家乡与王弗相聚,爱妻依旧临窗梳妆。二人相见,未语泪先流,一切的恩爱、悲苦尽在“无言”的“泪千行”中。最后料想自己断肠之处就是那明月当空、松树林立的山冈爱妻坟墓之处。一个梦,把过去的生活拉近,但当时的美好已不复存在,把现在的感受融入梦境,却又是如此的悲苦不堪,使得整首词溢满无限凄凉之感。此词从思念亡妻夜不能寐,到梦中相见无言,再到醒后凄凉,读来缠绵悱恻凄婉动容。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正笃厚的感情,是可以穿越时间、空间的阻隔超越生死的界线而永恒存在的,苏轼对妻子的情感便是这样的一种永恒。

而朝云,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纳的侍妾,后在绍圣元年跟随苏轼到惠州,期间一直陪伴左右不离不弃,最后卒于惠州。相处二十二年,不仅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更是苏轼精神上的挚友。苏轼在其卒后三个月写有《西江月》(梅花),以抒发内心哀痛之情: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由最后两句说自己爱梅的情趣已随着逝去的朝云飘逝,不再有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梦见梅花的梦了,可知苏轼对朝云的喜爱与思念之深。

3、念友

苏轼一生交游广阔,性格热情而豪迈,待人真挚,朋友很多,仅据吴雪涛、吴剑琴辑录的《苏轼交游传》统计,与苏轼有过从交游的人多达307人。苏轼仕途多蹇,无法与好友长聚,多情的他也就常发念友之思,如《西江月》(姑熟再见之,次前韵):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香泉。相如依旧是仙。人在瑶台阆苑。 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此词为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七月去黄北归,过孤熟,遇徐君猷侍儿胜之时作的。首句即感叹徐君猷逝世之往事如梦,活着的人却还在思念他而泪流不止,诗人也依然如相如般是一瘦儒,而徐君猷却已仙逝升入瑶台阆苑仙境。下阕写胜之丽质纤弱,舞姿轻盈,歌喉流畅圆润犹如累累串珠。最后写诗人走马归来再见胜之,虽其舞姿歌喉依旧姣好,但已再适他人,倍增感伤,便以扇遮面不欲见之。苏轼不直写自己对徐君猷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再遇侍奉过君猷的歌妓胜之来表达,思念之情更见深浓。又《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

篇9

关键词:李曾伯;中秋词;特点

李曾伯(1198―1268),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出身世宦之家,乃丞相李邦彦四世孙。宋室南渡后寓居嘉兴,曾官濠州通判、淮东、淮西制置使,素知兵。著有《可斋类稿》五十四卷。《四库总目》说他“能以事功显,由著作郎两分漕节,七开大阃,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实绩。后官至观文殿学士,为南渡以后名臣。……其人其文,并为当时所重”。

一、李曾伯中秋词的内容

李曾伯存词202首,题材以祝寿词和送别词为主,其中中秋词17首,约占其词作总数的十分之一,数量可观。他一生仕宦几遍天下,常年在两淮、广西、四川、京湖等地任职,远离乡土,抵御外寇,故其中秋词中绝少有对亲人欢聚的刻画,而代以更多的诗酒唱和、望月怀远及壮志不酬的描写。另外其六十岁自寿之作《贺新郎》有句曰“西风又近中秋候”,据此可知其生日当略前于中秋。因此可斋词对于“中秋”和“月”有无限的眷恋和深情,其词中数首“玩月”、“赏月”、“叹月”之作,都感情沉挚。

李曾伯中秋词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既有初入仕途时的意气风华、积极乐观,如“便好乘风,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喜迁莺》),也有垂老之年的失路悲叹、孤寂落寞,如“似讶经年间阔,类笑衰翁潦倒,岁岁客他州”(《水调歌头》);既有对宦海浮沉的解嘲,如“堪叹平生辙迹。算纷纷、为谁驱役。兔蟾应笑,蝇蜗累我,中年虚历”(《水龙吟》),亦有对山河破碎的悲痛,如“桂影飘摇,桐阴立尽,多少征人霜满头。……斗杓矗处中州。还有解闻鸡起舞不”(《沁园春》);既有对儒家积极用世态度的继承,如“风露下,明作哲,圣之清。纷纷浮世代谢,燕客与鸿宾”(《水调歌头》),也有对释家思想的发挥,如“而今老去,何忧何乐,不空不色”(《水龙吟》)。

二、军旅生涯背景下的中秋词创作

李曾伯一生转战各地指挥作战,积极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在任上多次修复城池,如泰州、寿春、泗州、郢州、襄阳等,并领导了南宋后期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襄阳之捷,后又两次任职地远荒僻的广西,其中秋词多是在这些政治军事活动的环境和背景下创作的。

端平二年(1235)秋,时年三十八岁的李曾伯护军过颍、寿,度淮点军,以抗击蒙军进攻,《喜迁莺・乙未中秋同诸北客玩月于颍州之南楼》作于是年。因当时李曾伯正当而立之年,初入仕途,意欲有所为,所以这首《喜迁莺》的基调十分积极乐观,也是可斋中秋词中所仅有的。之后随着涉世日深,转战四方,艰难抗敌及数受弹劾,使得其词的基调日见深沉。淳v二年(1242)春,蒙古乃马真皇后始称制,继续进攻两淮地区,两淮战事紧张。直至淳v六年(1246),宋军与蒙军数次交战,互有伤亡胜败,但最终蒙军攻陷寿春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淳v二年至四年,上命李曾伯担任两淮制置使。《水调歌头・甲辰中秋和傅山父韵》、《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水调歌头・再和》三首词作作于淳v四年中秋,李曾伯时年四十七岁。

淳v六年丙午(1246),闰四月三日,李曾伯以台谏论,落职奉祠,寻罢祠禄。淳v七年丁未(1247),中秋居家,有中秋词《水龙吟・丁未约诸叔父玩月,期而不至,时适台论》、《水龙吟・和韵》、《水龙吟・和韵》。自淳v九年(1249)至宝v二年(1254),李曾伯继任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京湖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等职。此期有《水调歌头・辛亥中秋和陈次贾,用坡仙韵》、《临江仙・甲寅中秋和刘舍人赏月》、《水龙吟・甲寅中秋》、《水调歌头・再赋》、《沁园春・中秋约僚佐观击圆,登怀远,用前韵》。宝v三年(1255),时年五十八岁的李曾伯进司重庆,中秋作《一剪梅・乙卯中秋》。宝v五年(1257)正月,时年六十岁的李曾伯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十一月兼节制广南,十二月任湖南安抚使兼广南制置使,移司静江府。《水调歌头・长沙中秋约客赏月》、《水调歌头・自和》、《水调歌头・幕府诸公有和,再用韵谢之》三首作于是年中秋。

三、李曾伯中秋词与苏、辛中秋词之比较

中秋词的创作,自北宋渐趋兴盛。其中苏轼和辛弃疾的中秋词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有苏轼《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论断。李曾伯亦受到他们的影响,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一)李曾伯中秋词与苏轼中秋词比较

苏轼存有四首中秋词,其中《念奴娇》词作于词人贬官黄州其间,时年47岁。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排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表现出一种旷达、疏脱、浪漫的情怀。《西江月》表现出对人生如梦的世事无常的哀叹,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其中《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其时苏轼四十一岁,身在密州,之前因与当权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不合而自求外放,辗转多地为官。本词通过望月怀人,表达人生如梦之感喟。“上片,因月而生天上之奇想;下片,因月而感人间之事实。挥洒自如,不假雕琢,而浩荡之气,超绝尘凡。”苏轼借由眼前之景抒发一种超迈的宇宙意识,超越时空的领悟与关照,感叹人生之短暂、宇宙之永恒。

李曾伯《水调歌头》作于五十四岁,时任京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其年四月二十七日,曾伯调都统高达、幕府王登收复襄樊两城。其年十一月,宋理宗御笔批曰:“襄阳要区,积年未曾经理,海关忧顾。李曾伯受任边阃,抗志远图,俾襄、樊二城一日复旧,计虑密而用力多矣。且按兵殴敌,观听无哗,缮城峙粮,规略素定。必耕屯之并举,与守备以俱全。载嘉忠勤,宜示褒劝。”由此可见,作为将领,李曾伯治军有方,为抗敌做了诸多有益的准备。

作于是年的《水调歌头》步苏轼韵,词之上片亦是从眼前之景起句,写天心月满的净阔之景,进而赞月之高洁,纵然世间百态炎凉,万古千秋仍不改其本色,其中亦包含着对世事瞬息万变、污秽不堪的悲鸣。下片词人同情嫦娥独居孤眠,继而发出“古今遗恨,不能长似此宵圆”的感叹,接着笔锋一转,又回归眼前,身在竹溪茅舍,有秋风清露,可谓赏心、乐事、良辰、美景皆全,还有什么可伤感的呢?整首词虽不及苏轼词的低徊婉转,但词人从眼前景色升华到现世世情,又从天上感叹回归到自身境况,亦有一波三折的悠长韵味。结合当时词人所处的政治军事环境,也不难看出其作战得胜时的乐观心态。

(二)李曾伯中秋词与辛弃疾中秋词比较

李曾伯与辛弃疾同是南宋爱国将领,戎马一生,驱敌卫国。在词作方面,李曾伯可谓辛派后劲,在遣词造句、语言风格方面更多受到稼轩词的影响。辛弃疾词集中现存五首中秋词,风格丰富多彩。

首先,他们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词风,也有婉约之作。如李曾伯五十八岁作于重庆的《一剪梅・乙卯中秋》词与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同样的中秋夜雨,同一词牌,两首词作无论在孤寂落寞的情感表达,还是想念远方友朋的今昔对比上,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婉约有致。虽然稼轩词最后说“杯且从容,歌且从容”,那也是强自为欢,反而更添凄凉。

其次,可斋词对稼轩词比兴手法有所继承。如辛弃疾《太常引》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词人用“斫桂”暗指扫除奸人当道。另外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是通篇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可斋词中多处借用此种象征手法,借物比兴,别有寄托。如“我有芳尊供玩事,从渠魏鹊无枝”(《临江仙》),用“魏鹊无枝”喻贤才无所依存;如“我袖有玉斧,当为整乾坤”(《水调歌头》),用“袖有玉斧”喻己之心胸大志;如“任尔炎凉千变,不改山河一色,爽气逼人寒”(《水调歌头》),用月之清明高洁来喻指自己或者贤臣。

再次,可斋词多为长调,明显继承稼轩“以赋为词”的表现手法。如稼轩《满江红・中秋》词“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即是显例。在可斋词中亦是如此,“问常娥丰貌,间何阔矣,元不老、只如故”(《水龙吟》)、“欢恨离愁尽扫,谢赋鲍诗高束,一枕听严更。尔自屋梁落,吾已醉醺醺”(《水调歌头》)。

另外,可斋词也继承了稼轩词中想象、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如稼轩词《木兰花慢》,用屈原《天问》体,全篇作问,通过奇崛的联想造境,别具一格,把月亮比作飞入天空的宝镜,又想象月亮游过海底,怕万里长鲸横冲直撞触破月供的玉殿琼楼,表现出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可斋词《水调歌头》:“素娥风格分明,玉骨水为神。手揽清光盈掬,眼看山河一色,阅尽古今人”,刻画嫦娥的风度仪容栩栩如生;再如《水调歌头》:“宇宙大圆镜,沆瀣际空浮”,亦是通过夸张的联想,把月比作漂浮在天际的圆镜;另外词人也常将月拟人化并借以自谑。

再者,李曾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自周邦彦以来词的雅化的影响,注重对词语的雕琢,因而其词有十分明显的雅化倾向。在这一方面,可斋词比以豪放见长的稼轩词表现得更加明显。如其中秋词中不直接用“月”字,而常以“老蟾”、“菱镜”、“冰轮”、“素魄”、“一轮玉”代指。如“菱镜冰悬,桂轮玉碾”(《喜迁莺》)、“碾就一轮玉,扫尽四边尘”(《水调歌头》)、“招延素魄,慰藉苍颜”(《水调歌头》)等,不胜枚举。

词作能够展现词人的内心世界、表露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彰显一个民族时代的悲欢离合。李曾伯卒殁于端平三年,距南宋灭亡不到十年时间,所以他比辛弃疾更能切身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气息。宋理宗后期无所作为,任用贾似道等奸臣为相,当时情势的危机比辛弃疾所处的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曾伯等将领虽竭忠尽力,保家卫国,但仍不免备受压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词曰:“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后。”可谓的评。在词人三十余年的转战生涯中,中秋词的创作成为词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从胸臆中流出的沉挚感情,使得其中秋词得以流传后世,熠熠生辉。

篇10

欧阳修为秋声作赋,实为人生而放悲歌。其援自然之秋而伤人生之既老,借悲秋之而消胸中之块垒,得自然之运理而释老怀之沧桑。文章议论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说理精妙能警愚顽之心。

历来,普遍意义上都认为童子这一形象,是作为一个抒情楔体,触发议论,引入说理,并从结构上呼应前后,使文本完整。余以为,这种解析未能尽出奇妙,仔细品读,回味良深。

我们可以先从欧阳修与童子二者的情感阅历层面,往前做一次推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如从两人情感积淀的深厚与丰富层面进行对比,显然二者间差距是巨大的。这就导致欧阳修悚然而听之的秋声,在童子的内心世界情感深处不可能激起相同或相似的共鸣。童子的内心世界是明净的,他未能产生相似共鸣,或许是源于他涉世未深,缺少共鸣的情感储备,没有触发点。当他不具备如欧阳修一样可以先入为主的认知模式时,屋外的世界也就如同他内心所认同的一样“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了。至于,夜行之衔枚赴敌,执金铁互撞者,至于涛起云涌,风至雨骤,哪里有呢?欧阳修所问的声音,只在树间而已。这是多么明亮而纯净的回答。

这老少间的一问一答,甚是相谐。倘若换成苏轼与之问答,苏轼必是回答“噫!秋声也,胡为乎而来哉?”秋夜的静寂,寂寥就此打破,二人必会飞天遁地,谈玄说理,饮酒高歌,洒泪奠月,悲发秋声,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或许人生是需要孤独寂寥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孤独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在生存方式上远离人群,并不必然伴随心理上的孤独体验,有时离群索居却怡然自得,有时跻身人群反寂寞难耐。然而此时,适当浩天长夜,星河皎洁,琴在壁间,棋秤寂然,唯一灯如豆,一壶浊酒,一卷在手,一童相伴,欧阳公没有跻身人群之中,却也未必怡然自得,在这秋声万里之中,思绪通接千载,百感交集,黯然神伤。所以,这种孤独寂寥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一定是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存在。而童子呢?童子的问无所对,“垂头而睡”,正好满足了这种情感场的构建需要。童子的明净单纯映照出另一人内心世界里汹涌澎湃,起伏难抑而又徒呼奈何的孤独寂寥的情感。这一老一少,一个历经沧桑,阅尽凉世,一个吐星抱月,刚入红尘;一个老骥伏枥,一个新雏咿呀。二者好似泾水之于渭水,又好似腊肉之配鲜笋,是那样的截然分明,又是那样的鲜香四溢。这种鲜活生动,平抑了说理议论的枯燥单调,使文本更具人情味,令人百读不厌。

对饱含韵味的童子意象的使用,同样也出现在了欧阳公的学生苏轼的词作之中。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苏轼词中的童子,没有必要去理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哪儿管你是否在酒国徜徉,放浪形骸,内心中有千钧块垒而郁郁不快。瞌睡到时,自行沉沉睡去,连留门需要保持的一份清醒念想,都抛到梦乡深处去了。此处的妙谛在于抒情主体的浪漫处理,他没有把童子的蠢眠酣睡转化成生活中争持的龌龊,而是将自我抛射到广阔的宇宙之中,去提炼生命与自然的颤抖共鸣。显而易见的是,这里的童子意象与抒情主体构成了一对映照关系,无需语言的慨叹,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万千烦恼如丝缠身的抒情主体,亟需向自然回归以期找到单纯而自由的生命状态的迫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