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字开头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4 22:5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字开头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出自《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2、解释:如云似海的愁思。
二、云布雨润:
1、解释:比喻教化远播。
2、出处:《宋书·夷蛮传·诃罗驼国》:“敷演正法,云布雨润。”
三、云窗雾槛:
1、解释:为云雾缭绕的窗户和居室。借指高耸入云的楼阁。亦指建于极高处的楼阁。
2、出处:《大同书》癸部第二章:“若其上室,则腾天架空,吞云吸气,五色晶璃,云窗雾槛,贝阙珠宫,玉楼瑶殿。”
四、云飞烟灭:
1、解释:比喻消逝。
2、出处:《贺新郎·听琵琶》词:“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五、云交雨和:
1、解释:指相会,重逢。
篇2
平白无故:指无缘无故。
平步登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地位或境界。
平步青云: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平流缓进:本指船在缓流中慢慢前进。后比喻稳步前进。
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没有起伏,重点不突出。
平起平坐:比喻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
平头正脸:形容相貌端正。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平原督邮:劣酒、浊酒的隐语。
篇3
【摘要】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和名目繁多的写作技巧,语文老师如何“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孜孜以求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只想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成语改错 口诀记忆 仿例造句
Lead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cleverly through some learning methods
Ding Wenhong
【Abstract】Facing vast Chinese knowledge and writing skill with multiplicity of items, how do our Chinese teachers teach students to fish and improve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It is the problem that Chinese teaching staff has been seeking for. In this article, the writer here just wants to write out his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just for reference.
【Keywords】Correction of idiom with mistakes Memorizing through a pithy formula Making sentence through examples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面对浩如烟海的语文知识和名目繁多的写作技巧,语文老师如何“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孜孜以求的问题,笔者这里只想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成语改错讲技巧。“成语改错”几乎是语文考试的必出题型,为什么出卷老师对这种题目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它不仅能检测出哪些老师能够讲解得通俗易懂,还能了解哪些学生学会了学习。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叶圣陶指出:“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这是不错的。……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但是,“单靠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注意归纳总结,得到真实的经验。这里笔者想就成语改错有哪些技巧,作一些思考探讨,以供师生复习时参考。
1.1 参看双音节词。如究竟应该写“山青水秀”,还是应该写“山清水秀”,恐怕很多人弄不清,因为大家可能认为高山肯定是“青色的”,当然应该写成“山青水秀”,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个成语从形式上看属于由“山清”和“水秀”这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并列短语。意思是“山水清秀”,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写一个人“眉目清秀”而用的成语“眉清目秀”,知道了成语中的“清秀”这个双音节词的写法,就不会将类似的成语写错了。
那能不能将“无精打采”写成“无精打彩”呢?当然不能,因为这个成语不是并列短语,不能把成语中的“精神、神采”的意思理解成表示“漂亮之意”的“精彩”。同样,“闲情逸致”这个由两个动宾结构构成的并列短语中,就不能把“致”写成“至”,因为有“情致”一词,而没有“情至”之说。要注意的是“参看双音节词”的方法也不是绝对有用,如“歪风邪气”、“歪门邪道”中“风气”、“门道”可以连,“歪邪”就不能连,如果连成“歪斜”代进去,就变成“歪风斜气”、“歪门斜道”,这又都错了,这就需要用下面“理解词义”的方法来解决。
1.2 考虑有关词性。究竟应该写成“语重心常”还是“语重心长”呢,这个成语虽也是由两个主谓形式的词“语重”和“心长”构成的并列结构短语,但找不到双音节词,这该怎么办呢?这就要看,在相同位置上词的词性,因为前面的“重”这个词从词性上来说是“形容词”,如果后面写成属于“副词”的“常”,显然就不能构成并列结构了,要想使这个成语变为并列结构,就只能用属于“形容词”的“长”。这样一推敲,恐怕比你“死记硬背”或者“盲目抄写”的效率不知要高上多少倍吧!类似的成语还有“德高望重”中的“高”和“重”等等。
1.3 不受前字影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中的“缭”和“暇”都有学生因受前面的“眼”和“目”的影响而写成“目”字旁。对“眼花缭乱”这个成语,我们从记字形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眼花”看成是原因,因为“眼花”,所以看纷繁复杂的事物就“纷乱”。而且实际生活中,与“丝线”有关的东西才最容易“乱”,这样就不至于将“缭”错写成“望”的“”。“目不暇接”是眼睛来不及看。“暇”是“空闲”的意思,与“时间”有关,与“眼睛”无关,当然只能写“日”字旁,而不能写成“目”字旁。
1.4 不能主观臆断。委屈(应为“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多用于描写人为顾全事情而勉强迁就。“委曲”使自己受委屈。如果按照自己的想象,望文生义,就很有可能将“委曲”写成“委屈”。曲(应为“屈”)指可数:扳一扳手指就可以数清,形容寥寥无几。如果理解成“弯曲手指,就能数清”就会将“屈”错写成“曲”。
好高鹜(应为“骛”)远:马快跑(下面应为“马”),追求。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如果望文生义,就有可能写错。趋之若骛(应为“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争先恐后地跑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着去(干某一件事)。含有贬义。常用来讽刺世俗中人盲目地、争先恐后地争名夺利。趋:奔赴,归附;鹜:鸭。下面应为“鸟”。还有如“关怀倍(备)至”,关心得很周到。备,周到。不是“成倍”的“倍”。
1.5 准确理解词义。“谈笑风生”很多学生会写成“谈笑风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是“风的声音”。如果能正确地理解为“风趣产生”就不会乱写了。“人才辈出”会有人写成“人才倍出”,是因为同学们把“一批一批地”理解成了“成倍地”。“再接再厉”原指公鸡相斗每次在交战前,都要把嘴磨利。现在多比喻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努力。“厉”即“砺”,磨快,引伸为奋勉。而有些同学不理解词义,又懒得查一查《成语词典》,误以为是再次鼓励,就把“厉”写成了“励”。与此相反,“励精图治”是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励”是振奋(振作)的意思,就不能写成“厉”。如“冲(充)耳不闻、穿(川)流不息、世外桃园(源)、故弄悬(玄)虚、甘败(拜)下风、走头(投)无路、缩(束)手无策”等成语都要通过正确理解语义才能进行正确书写。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如果不注意方法,只在考前强化记忆,过一段时间,仍然因不理解而写错。
1.6 注意并列短语。和颜悦色:“颜”本指额头,引申为面容、脸色。这个并列结构的成语里,“和悦”和“颜色”都可以连起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态度温和可亲”。而“察言观色”就要引起注意了,这里的“色”还是指“脸色”,而非“颜色”,因为“言为心声”,“听话听音,锣鼓听声”。思考别人语言用意,观察说话时的脸色神态,有助于准确理解其语意。这里关键是不能把“言”和“色”连在一起,误写成“颜色”。
同样,求权(应为“全”)责备,责:求;备:齐全。由此可知,“求全”和“责备”属同义词,“求全责备”就属于同义动宾式的并列结构,意思是“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注意:“责”不能解为“责怪”)。其他如“偷(投)机取巧、开源截(节)流、披星带(戴)月、按步(部)就班”等并列成语都应正确理解,准确写成括号中的字,而不能误写。
成语浩如烟海,改错的技巧当然也不止以上这些,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经验积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揣摩出成语改错的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
2.口诀记忆更有效。语文面广量大,光是靠题海战术,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运用一些巧记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1 易混字形的巧妙记忆。
2.1.1 独体形近字的口诀记忆。
有些外形极相似的独体字,学生经常因混淆而写错。如果能编成与学习有关的小故事或儿歌来记忆,可能效果要好得多。如:老师上课提要求,自“己”(jǐ)讲课全开口,巳(sì)字闭口无言对,同学“已”(yǐ)经半开口。这样就可以把己、巳、已三个形似字区别开来了。
有些字还可以通过编成律诗来记忆。如“戌”(xū)字里面有军狗,义无反顾朝前走(巧用“天干”和“地支”,将“戌狗”的“戌”字中的一横与狗跑路的特点联系起来记忆);“戍”(shù)边将士精神抖,身带一点子弹留(把“戍”中的点和“子弹”联系起来记忆);“戊”(wù)字里面空对空,导弹飞来也不愁;“戎”(róng)马生涯保国家,十字路口不回头(将左下方的十字形象地记住)。
2.1.2 合体易混字的比较记忆。
有些字学生始终分不清,反复订正反复错,如果将有关的词语,通过一定的语境连缀起来,就会易记易懂。如:体育锻炼不能少,眼花缭(liáo)乱不潦(liáo)倒,要想登上(liào)望哨,解开“镣(liào)铐”往前跑。学生只要记住这句话,这四个左右结构的易混形似字就全部记住了。再如纯洁无瑕(xiá)的雪雕名闻遐(xiá)迩,栩栩如生的造型让人应接不暇(xiá)。当然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记住这些字会更好。
2.1.3 特殊字形的叙事记忆。如:颐(yí)和园里演《蔡文姬(jī)》,熙(xī)熙攘攘人真挤。这三个加点的字有一个共同的偏旁。这个偏旁的特点是中间有一个“口”字。
2.2 多音字读音的巧妙记忆。多音字读音也是考点之一,有些学生就难以判断清楚。运用编故事或说儿歌的形式照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①小强(qiáng)性格太倔强(jiàng),强(qiǎng)词夺理不应当,接受教育很勉强(qiǎng),差强(qiáng)人意有希望。
②小解(xiè)今儿真高兴,押解(jiè)文物去天津,浑身解(xiè)数都使尽,详细解(jiě)说真尽心。
③数(shǔ)九寒天,寒冷数(shù)天,路滑伤人,数(shuò)见不鲜。
④工作不能太劳累(lèi),疲劳慢慢在积累(lěi),一旦生病快就医,否则就会成累(léi)赘。
⑤中(zhōng)国经济腾飞,正中(zhòng)百姓心意,举世交口称(chēng)赞,万民称(chèn)心如意。
⑥成绩参(cēn)差(cī)很正常。参(cān)考书籍帮你忙,掌握方法是正道,人参(shēn)补品暂放旁。
⑦跟着(zhe)感觉添衣裳,保重身体别着(zháo)凉,学习着(zhāo)数要落实,着(zhuó)眼未来不心慌。
⑧和(hé)谐社会应和(hè)甜,和(huó)面包饺过新年,大事决不和(huò)稀泥,先讲诚信再讲钱。
这样的儿歌既有故事性,又琅琅上口,有趣易记,如果掌握了第1、2两条,完成中考指要第一题就会得心应手,易如反掌。如果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
2.3 标调规律的巧妙记忆。为防止有些粗心的同学把音调标错位置,可以让他们记住如下口诀:看见a母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号把点抹。
2.4 阅读题方法巧妙记忆。
整体感知明要求,关键词语细细瞅;
靠近问题找答案,梳理筛选不遗漏;
主观表述看角度,联系实际要讲究;
横看成岭侧成峰,正反理据必须有。
按照以上口诀做阅读理解题,才可以说掌握方法。
2.5 考场作文注意点的巧妙记忆。
平心静气,审清题意;筛选素材,确定文体。
抒情议论,点题总起;拟人排比,巧用修辞。
五至七段,结构合理;不能平铺,波澜迭起。
语言生动,行动具体;神态形象,心理真切。
情景交融,美妙无比;名句俗语,不可造次。
书写工整,切莫麻痹;结尾有力,深化题旨。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比较随便,想到哪写到哪,有了这个口诀就有了提醒,有了约束。广大语文教师不妨让同学们试试看。
3.“仿例造句”嫁接好。叶圣陶提出: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语文教师倘若能长期坚持这样做,则学生就会练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也可由“教”逐渐进入“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再也不能一讲到底唱独角戏了,更没有必要对学生的作文去做精批细改的无用功,那样做的害处实在是多得说也说不完。
“仿例造句”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但很多同学“自己做时很吃力,老师讲时很轻松,做完之后放一旁,资源浪费太荒唐”。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将仿例造句的好例句进行理解记忆,经常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嫁接在作文中,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不仅做起“仿例造句”来易如反掌,就是写起作文来也会得心应手,公开发言也会“出口成章”。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肖月同学的作文《秋菊》的开头:“炎热的夏天过去了,温柔美丽的秋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来到了人间。在这秋高气爽的星期六,空气异常清新,老师带着我们去秋游。”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用“仿例造句”题将上文的开头改成下面的语言,效果就好得多。
很多人热爱春天,爱她的桃红柳绿,爱她的生机盎然;而我却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迎风盛开的,爱的高洁品格,爱的傲霜气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吴康同学写的《父亲的眼神》的开头:“他(‘他’指谁没有落实到位)的眼神让我从孤军奋战中感到了亲情的力量,他的眼神使我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了家的感觉(语意重复)。他的眼神是多么不寻常啊!”
后来,他根据老师的要求改成:“父亲的眼神多么不寻常啊,使我从独自徘徊的山重水复之处走向柳暗花明;让我从孤军奋战中感到了亲情的力量;使我在紧张的学习中有了家的温馨。”
改后将总结句放在开头起总领作用,并起着点题的作用,下面的语言更简明。
原文的结尾是:父爱(应为“父亲”)的眼神是多么令我感到(应为“感动”),令人敬佩啊!
经指导,小作者将结尾改成:“父亲的眼神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能融化我心灵的坚冰;就像一段舒缓的音乐,能抚慰我心灵的伤痛;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能驱散我心灵的阴霾。”
仿例造句的有效利用,要比语文老师埋头批改的效果不知好上多少倍。
冯扬同学的作文《音乐,谢谢你》的作文开头是:“音乐在原野上升起,随着金色的风在蓝天白云间游荡:它轻柔,如同母亲的手抚摸着我;它飘荡,如同母亲飘动的长发;它曲折,如同父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它悠长,如同知心朋友给我的安慰。”
结尾:音乐,帮助了我,她不但减轻了雷声,还减轻了我的胆怯。(经过有效利用,小作者在这里插入一段:音乐,你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能融化我心灵的坚冰;你就像一阵清新的微风,能吹走我心灵的尘埃;你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心灵的枷锁。这样一加,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深化中心,总结交代感谢音乐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我要对音乐说:“谢谢你,是你让我克服内心的恐惧,活得愉快。”
冯扬同学的作文《感受自然》的作文开头是:“自然是一首歌,因为不同音调的和谐搭配,组成了一首优美欢快的歌曲;自然是一幅画,因为不同色彩的和谐映衬,绘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自然是一支舞,因为不同动作的和谐组合,组成了一支轻盈优雅的舞蹈。大自然让我们赏心悦目。”
中间从“嗅闻花香”、“轻触流水”、“欣赏冬雪”三个角度去写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结尾:(后来,作者在前面加上以下文字:“自然之韵,如春雨般绵延不断;自然之趣,如江流河海般滔滔不绝;自然之乐,如花朵般绚丽灿烂。”总结性的语言,与上文联系起来,会使结尾更有力。)“让我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感受自然,体会那独一无二、蕴意丰富的美丽。”
李丹同学的《妈妈的手》一文的结尾:“我听了妈妈的话,不知不觉地流下了两行感激的泪水,妈妈用大姆指小心翼翼地擦试着。”(经指导,该生在这里加上一段抒情议论:“我顿时止住了哭泣,因为伟大的母爱通过那双手,传递到我的身上,犹如晨曦对娇花的淋浴,春风对碧水的轻抚,冬阳对白雪的亲吻。”动情的语言怎能不引起别人的共鸣呢?)
杨刚同学的《面对中考,我选择努力》虽然写出了真情实感,也灵活运用了许多诗文,但为什么选择努力总是没有说透,后来加上了一段:“纵观古今,无论是历经寒暑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忍辱负重写成杰作《史记》的司马迁,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成功。”因为初三学习生活确实很辛苦,没有名人的榜样作用,也很容易松懈。所以加上这一段,就很有说服力。
篇4
这几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形式的技巧方面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尝试,成效显著。
一、结构新颖别致
1.开头和结尾
好的开头与结尾要做到六个字:点题快,扣题紧。所谓“点题快”,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惜墨如金,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作出必要的叙述即可;二是尽快点明记叙要素、中心内容等与文章深层内涵关系密切的方面,让读者尽快了解文章的主旨,切忌“千呼万唤始出来”。所谓“扣题紧”就是紧紧扣住文章中心,切忌一切与主题中心无关的东西出现。几种常用记叙文开头方法:交代式、悬念式、引语式、缘由介绍式、特征描绘式、气氛渲染式等。
几种常用记叙文结尾方式包括:概括性结尾:结尾时把文章的内容加以简要归结,通过必要的强调,帮助读者巩固对文章中心的把握。启发性结尾:作者在完成文章内容之后,从不同的侧面启发读者反思上面的内容,品味蕴涵于其中的道理,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描绘性结尾:通过对某种景物的具体描绘来制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浓烈气氛,让读者借助这种氛围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呼应性结尾:这种结尾的主要特征在于:篇末的收尾和文章的开篇构成呼应式统一,通过角度的变换,内容的扩充,感情的抒发等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
2.标题
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吸引人的标题?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我们看作文首先是看标题,因为它就像人的眼睛,对读者有着“第一引力”的作用。要想在短时间里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题目非常重要,因为“题好一半文”。
训练学生在给文章拟题时,除了贴切、凝练、含蓄、醒目外,还应靓丽。实现这个目标有这些方法:
①体态美观——题目中运用连接符号或间隔符号。
②形象活泼——主要是题目中借助修辞。运用拟人的《人生的草稿和答卷》、《星期天的面孔》;运用双关的《生命“诚”可贵》;运用夸张的《“驯化”火星十步走》;运用对偶的《向左走,向右走》,等等。
③立意新颖——不落窠臼,反弹琵琶。
3.改变常用的标题+正文的形式,在细小的地方做一些变动。
二、语言生动优美
怎样使文章的语言更有文采?
(一)排比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哪种文体,恰当地运用排比句,均可以增加文章的语言气势,读来酣畅淋漓,令人振奋。
(二)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
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增添情趣,增加文采,用形象的比喻句使语文更贴近生活,幻化出生活中语文的哲理诗篇,给人以画面之美、韵律之美、诗意之美。
(三)借用名句使文章文采飞扬
诗词名句、名人名言、成语格言、歌词俗语等均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深入人心等特点,在考场作文中合理运用,能使文章含义深刻,精致典雅。借用名句,以下三种情况比较常见。
1.用在开头
如:“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柏拉图如是说。
——题记
用包含哲理的名言开头,不仅简洁地点明了题意,为全文打下了总纲,而且打开了思路,引出下文对胡杨刚劲苍凉的阳刚之美的赞颂。
2.用在中间
如:拥有了这种胸怀,心灵则空明澄澈,超然于名利纷争之外,感到宁静与满足。身居高位,钟鸣鼎食掌印管符,可谓荣华富贵。人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逗虫鱼养花鸟,自怡心性淡泊明志。拥有一份平常的工作,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和安逸。“芙蓉如面柳如眉”,是先天的骄傲;“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浸润,更能使你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即便是遇到挫折“行到水穷处”,也要坦然地迎难而上,潇洒地“坐看云起云涌”。这就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文章在提出论点后,旁征博引,用有力的说理论证,然后归结出“幸福原来就是一种乐观的态度”的论点。文章语言颇具文采,说服有力。
3.用在结尾
如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我们生命的起点是父母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我们自己,而且属于我们的父母。只有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最伟大的人。
文章写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用歌德的名言来总结上文进而点明中心,使文章结尾强劲有力。
三、卷面清新宜人
篇5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能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现在的阅读教学要求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阅读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
1.朗读品味
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再出示挂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本段的配乐朗读录音;接着叫学生闭上眼睛,再听一遍配乐朗读录音,还要求随着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最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品赏这段情景交融文字的情味。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读,把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可以第一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使之理解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来体会语言文字。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2.浮想联翩
语感是与想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浮想联翩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渠道。学生可根据自己平时生活中的情况回想自己在睡觉、在散步、在奔跑、在跳跃时是怎样个情形,而后再来读课文,学生自然就知道“睡觉”时该静静地读,跳跃时该欢快地读。没有想象,学生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通过展开联想深刻领会其内涵,体验其情味,培养丰富的情感,以形成语感。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二、在感知中体会语感元素
感知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抓住某些语感元素很强的地方,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从而形成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理解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要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启发其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
1.整体感知
从整体上感知语言,既挖掘了文章意境,更把握了词的主旨。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以读为本,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感悟全文的基调,训练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把握作者的思路,注意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和详写略写。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最基本的写作方法,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为读写结合创造条件。学生要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读文章要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2.想象意会
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艺术的经验已使我们意识到语言对于人类表达的局限。陶渊明有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课文所引领的社会生活,揭示课文的思想内涵,扩展人生经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利用朗读产生的直觉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捕捉到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形成内心影像视像,激发形象语感。如果能够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效果更好。
3.对比感知
篇6
姥姥家住在细沙村的一个偏僻小村庄。从小到大,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姥姥家,最怕去的地方也是姥姥家,这是为什么呢?
姥姥家空气清新,邻里乡亲都非常和睦。一望无际的田野是我和伙伴们的乐园,但那里的路实在太难走了,让我不由得望而却步。
记得小时候到姥姥家玩。刚吃过午饭,我就迫不及待去找伙伴们玩耍。姥姥家住村西头,伙伴们住村东头,去他们家的路又远又泥泞,全是土路。等我深一脚浅一脚走到伙伴们的家时,脚上、身上都沾满了泥土,弄得我狼狈不堪。我和伙伴们玩了半天,就准备回家。在回家路上,天下起了滂沱大雨,我不小心滑了一下,摔了一个“嘴啃泥”,爬起来,跌跌撞撞地回到姥姥家。一进门我就大哭起来:“老爷!这路什么时候才能修好啊!”
指导老师点评:1、本文天真朴素,传递真情。开头写“喜欢姥姥家”,又写“不喜欢姥姥家”,这似乎自相矛盾,但并不矛盾。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下文。作者运用疑问句激起读者好奇心而向下读下。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下文中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而是在叙事的字里行间告诉读者原因。可谓,不见原因,却时时刻刻见原因。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2、本文采取总——分结构,开篇点题,余下的分说围绕这个主题。3、本文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也是一个亮点。把“田野”比作“乐园”,“滂沱大雨”形象而夸张,“深一脚浅一脚”等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望而却步”、“狼狈不堪”、“跌跌撞撞”等成语用的恰如其分。
作者:谷臣腱
指导老师:赖洋超
篇7
养分(fèn fēn) 转动(zhuǎn zhuàn) 嫦娥奔月(bēn bèn)
分数(fèn fēn) 转学(zhuǎn zhuàn) 东奔西走(bēn bèn)
二、看拼音写词语,要把字写得工整、大方。(16分)
ɡānɡ qín qí zhì wēn nuǎn mín zú
cāo chǎnɡ zhù fú jiào shì zhǐ chuán
三、按要求写笔顺。(4分)
(1)“必”共 笔,第三笔是 。
(2)“扔”共 笔,第四笔是 。
四、把“一至十”填到合适的括号里,成为以数字开头的成语。(5分)
( )神无主 ( )本正经 ( )话不说 ( )颜六色
( )海为家 ( )言两语 ( )仙过海 ( )嘴八舌
( )全十美 ( )牛一毛
五、我会连。(10分)
飘着 银装 饥寒 奉献
披着 雪花 虚假 危险
铺着 雨伞 索取 真诚
打着 歌儿 安全 简单
唱着 雪毯 复杂 温饱
六、选词填空。(5分)
关心 专心 小心
①小朋友们在教室里( )地听老师讲课。
②妈妈对我很( )。
③路滑,奶奶您走路要( )。
飘浮 飘扬 漂流
①云在空中( ),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
②彩旗迎风( ),广场显得更加美丽了。
七、我会照样子写句子。(6分)
例句1: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像 。
例句2:太阳会把浅水洼里的水蒸干。
浅水洼里的水会被太阳蒸干。
妈妈把衣服洗干净了。
被 。
例句3: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 。
八、经典诵读与积累(17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7分)
(1)桃花潭水 ,不及汪伦 。
(2)“荷 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 。”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
是谁不怕秋霜呢? 选一个正确的答案吧。(荷花 )
(3)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是 的小鸟,
扑棱棱,飞来飞去,
捕捉害虫,保护 的树苗。
2、诗句连线。(5分)
野火烧不尽 报得三春晖
众鸟高飞尽 万径人踪灭
千山鸟飞绝 天涯若比邻
谁言寸草心 春风吹又生
海内存知己 孤云独去闲
3、在评价人物时经常用一些习惯用语来直接代替人物的特征,把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
起来:(5分)
任劳任怨、勤恳工作 替罪羊
外表和善、心地凶狠 马大哈
丢三落四、办事粗心 老黄牛
冤屈自己、代人受过 拦路虎
制造困难、阻碍别人前进 笑面虎
九、下面的短文真有趣,我要赶快读一读。(6分)
太阳花
你见过太阳花吗?这是一种很美丽的小花,小小的花瓣,粉红的,鲜艳极了,叶子呢?也是细细的,含着一包绿汁,很嫩。
早晨,太阳一露出笑脸,太阳花就兴冲冲地开放了。太阳越晒花越红。它仰着脸蛋,好像在跟太阳说:“太阳,谢谢你把我照得这样漂亮。”
傍晚,太阳下山了,太阳花就慢慢合拢花瓣,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太阳花还有黄的、蓝的、紫的……五颜六色的太阳花开起来,那才好看呢!
1、短文共有 ( )段话。
篇8
个人魅力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对所讲内容有非常透彻的把握,且博览群书、触类旁通。而一些老师备课只是对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别的书很少涉猎。把自己限制在一个“井底”,又何来源头活水。“个人魅力”是需要培养的,这种“个人魅力”源自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自然流露。如果个性得到自然流露,成为自己的风格时,“个人魅力”也就显现出来了。如于丹教授的演讲声情并茂,易中天教授的讲说幽默诙谐。易中天说:“开头必须吸引人,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我们在讲作法时,常说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也就是说开头要漂亮,引人入胜,下笔就要吸引人,中段要丰满充实,结尾要简洁有力。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做到凤头、猪肚、豹尾了吗?如果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能讲得跌宕起伏、幽默风趣,那么,又怎么会抓不住学生呢?
2 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我每篇课文都花很多时间来理解积累词语,但这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课前查字典,上课时到黑板上来注音,点名来说意思、造句,特别是说一些比较好的句子。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3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我们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4 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主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乐于诵读、课外阅读的习惯、主动识字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几年我根据观察所得,学生的习惯养成最主要,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最主要得要让学生一天之内都要有学习的自主意识,那就要每天安排我和班干部布置许多学习任务,这样一来,班内中等学生、优生就会很自然的利用提前早上和中午来学校的时间去充分学习,也就更好的带动了那些玩耍的学生,所以在外面玩耍的学生就越来越少,甚至没有。这样,爱学习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总体成绩就会明显提高。比如每一次作文,我要认真指导学生修改草稿,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通过评议,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我让学生互评,这样就增加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和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
5 重视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练习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背诵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积累笔记,古诗笔记、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学生在活动中读读写写画画,收获不小。学生们很喜欢这些活动方式,现在不少同学在家里也自主创设一些积累笔记,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展示积累成果)。我平时也注重摘抄一些优美词语、成语、古诗、言语、俗语、警言佳句等等,归类进行,整理成册,同时一有时间我就让学生进行整理、背诵。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
6 讲练结合,提高学习实效
篇9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在符号的帮 助下产生的。"(苏金智,19 91)"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在科 学的数字世界里,它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是 实数;而在人类 心灵的数字世界中,它的功能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 “虚数”、“ 天数"。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王秉钦,1998) 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 字的神化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 ,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在"数的 灵物崇拜"上各民族都有普通性。东方人有自己心目中的"天 数",而西方人 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神数"。神秘数字的演化规律一般经过"神化—泛化—虚 化"的过程。( 王秉钦,1998)
东西方已有不少有关数字科学的专著和论文, 如毕达哥拉斯(phythagoras) 学派的T·丹齐克的《数 科学语言》(商务印书馆,1998),英国人伦拉德·法 拉的《七的探源》;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就数字写过著作 和论文,并开展过学术探 讨。如,王秉钦教授在其《语言与翻译新论》的中篇第六章就以"数的语义范围 比较 与翻译"为专题;苏金智曾写过《数的灵物崇拜》(载〈语言、社会、文化》 440页, 语文出版社,1991,1) 等。在1998 年南昌大学主办的"中国英汉语 比较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英汉文化对比专 业委员会会 员曾就中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吴玲英老师的《中西文学中"以三为法”的文化模 式》展开了激烈的 讨论。本人认为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自己心目中的天数 是"九"而不是"三",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九" 是"三"的倍数。
二、东西方数字"九"的文化对比分析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 彩的数字, 是因为"九" 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可 以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九"作为数不同于一 般数字,在中国古代被 认为是一种神秘的数字,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 圣" 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 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 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 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有关。例 如,北京 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 汉语词汇中也常 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 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 "等。
根据阴阳五行与数的关系,万物之根均为数,宇宙也是数。数始于1而终于 10,五行也是数,按传统的五行 理论来划分,则1、2为木:1为阳木,2为阴 木。以3、4为火:3为阳火,4为阴火。以5、6为土:5为阳土,6为 阴土。 以7、8为金:7为阳金,8为阴金。以9、10为水:9 为阳水,10为阴水。这 就是将"象"、"数"与五行 结合起来推演变化,用以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 在联系。由此看来,"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天。传说古 代中国人把天分 为九层,九层天是天的最高处,汉语中有关词汇有"九重霄"(指极高的天空, "九霄云外" ,"九天揽月","九天九地"等。另外,天坛,这个明清两代 祭天的场所,其建筑无处不体现着“九”的象 征意义。 民间传说中还有"九头 鸟"(nine-headed bird: a fabulous bird whose appearance was f ormerlyregarded as a bad omcn)的故事。
中国人以"九"为大数,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一书中写道:"凡数 指其极者,皆得称之为'九' ;"《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 九。"因此,汉语中有"九九归一"或"九九归原"之说。因 从"九"为数之 极而引出人生之限,故"明九"或"暗九"均为人生之"坎",避讳有“九”之 岁。例如:“ 老太太因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红楼梦》)。日本人一般 认为"九"是"苦命和痛苦"的象征,因 为"九"与"苦"同音,因此忌讳 "九"。然而,《外语与外语教学》曾报道过国内一位学者曾为考证这一点 ,采 用"全选法"将日本某地电话号码其中的几千个姓和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将"九"作为姓的只占极 少数(约占0.35%),而将"九"作为名的却不少(约 占35%)。看来,日本人忌讳"九"也并非绝对。转贴于
此外,《词源》中说:"九:虚指多数。""九"作虚数解时,是数的一种 语义模糊现象。《现代汉语词 典》中,"九"的意思有三个:(1)数目,八加一 后所得;(2)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九",从一"九" 数起,二"九"、三 "九",一直数到九"九"为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3)表示多数或多次: 九泉,三 弯九转等。因此, 汉语中有不少和"九"有关的成语。如:"九牛一 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九流宾客"等等。
在我国,数字"九"涉及面在所有数字中最广。含有数字"九"的词汇也十 分丰富。如,"九州"是指传 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用作"中国"的代 称。因此,有的全国性的电视节目就取名为“九州方圆”;“ 九族"(the nine degrees of kindred: either thenine generations from one's great-great-gr andfather down toone's great-great-grandson;or four generations of one'spatemal relations, three generations of one's matemalrelations, and two generations of noe's wife's relatio ns),古代有一种残酷的刑法叫"诛灭九族";古代传说 "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因此,《红楼梦》第九回 中用"一龙生九种,种种各 别"来比喻贾氏家族族大人多,龙蛇混杂,好坏不一,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还有 " 九龙杯"等。此外,在文娱、体育等词汇中,数字"九"也比比皆是。如, 许多歌名都以"九"开头:"九妹 "、"九九艳阳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等;乐器中也有"九音锣";在体育活动中,"九柱戏"(nine pins),兵器中 有"九节鞭"[但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九尾鞭”(cat-o '-nine- tails: an instrurnent of punishment so calledfrom the nine pieces of leather or cord which compose it)意义不大一样]。 地名中也有一些以"九"开头的,如"九 寨沟"、"九华山"、"九江"和"九龙"等。此外,中国人常把" 九"看成 为吉祥数字之一。在申请电话号码时,人们宁愿多出
钱去买一个尾数为"8"或 "9"的吉祥号码。比 如,湖南有线电视台的"欢乐热线"号码为"16899919"。 在西方,数字"九"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数"之一。对西方人来说, "九"的象征意义是"神性"、 "神圣之至"。 英语权威字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and Webster's ThirdIntema tional Dictionary 中 对"九"所解释的意义比《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意义还多,分别有:
1)one more than eight, three threes, the square of three;2) nine units of objects (a tota l of nine) ; 3) a: thenumerable quantity symbolized by the arabic numeral 9; b: thefigure 9 ; 4) nine o'clock——compared Bell table, timeillustration; 5) the ninth size in a set series: as a; aplaying team of nine members,esp.a baseball team; b:the firstor last 9 hol es of an 18-hole golf course…。
其中收入与"九"有关词语和成语多达近二十条。常用的有:
a nine-day's wonder (an object or event that creates ashort-lived sensation)
____Those political expositions…that make a nine day'snine wonder till something fresh c omes alone——Mary Deasy. nine times out of ten(very often)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elaborately dressed, as for aformal occasion)
____She dressed herself up to the nines and went to theparty.
in the nineholes:in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nine-men's morris: morris played with nine counters A cat has nine lives: A cat can move so fast and jump sowell that he seems to escape being killed many times.
从以上的解释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数字"九"及其倍数在西方也被广泛运 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如, 保龄球(bowling )中的瓶状木柱数(ninepins) 为"九";高尔夫球球场有一十八个洞:跳子棋的棋板上各 方均为九个孔; 古 时英国还有一种九个男人一起跳的舞蹈(morrisdance)等。由此看来,数字"九" 也倍 受西方人的青睐。
总之,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含有以下主要共性:
1)东西方大多数人把数字"九"看成神秘的数字, 其象征意义均有"神 圣"之意。
2)在东西方文化中,数字"九"均可虚指多数。
3)数字"九"被广泛运用于文体项目中。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个性恐怕主要在于:对中国人来说,其神奇色 彩要比西方人更浓;其象征意 义的历史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悠久;其 涉及面在东方文化中比西方文化中更广泛。
三、数字"九"的翻译问题
罗马西塞罗说过:"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 量。""按分量而不是按数量译词" 。此处所说的数字是指经过神化、泛化、 虚化了的"虚数","实数"的翻译不在此例。根据这一理论,结合 东西方文 化的共性与个性,可采用如下的翻译方法,并遵循以下的翻译原则。
可采取的翻译方法主要有:
(一)保留原数字
e.g. We thought our cat would be killed when he fell fromthe roof of the house. He was not, he used up one of his ninelives.
我们以为我们的猫从屋顶掉下来会死了,它并没死,只失掉九条命中的一条。 这样翻译过来,人们很容易接受,因为人们已熟悉"猫有九命"这个成语, 并能够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
(二)转换成各民族喜爱的数字
e.g.nine out of ten——十之八九 nine days' wonder———可翻译为"昙花一现", 这样翻译可以加深对奈 达的"对等"和纽马克的"转 换"翻译理论的理解。
(三)增舍数字
比如,"九死一生"可翻译成"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survival after many hazards";又如 ,"九九归一,还是他说的话对。"可翻译成"All things considered,what he says is right."其译文均 舍弃了数字,转译其 形象意义。
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一)民族性原则
比如,汉语中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汉英词典》(外研社,1996)的译 文有三个:"strain onese lf to the limit; use everyounce of one's strength; make herculean efforts"。笔者认为第二种译文 "use every ounce of one's strength "更符合"民族性原则”,成功地将东方文化中该成语的比喻意义转 化成了西方文化语言中的形象意义。
(二)习语性原则
比如:"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 去了。"(《儒林外史》), 其译文为"Kuang felt that he was gazing at a goddess and his spirit had flown to heaven."这种译 文因遵循了"习语性原则", 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交际行为的一个最根本原则——语言——符号的经济原则。
(三)形象性原则
数字用于模糊意义时,一般都失去了其数量意义而具有形象意义。翻译时, 必须越出其理性意义而捕捉其 与其它的词结合后所产生的形象意义。
篇10
左脑风暴
在中国留学的阿德里安、布拉德和卡特三人经常去一家餐馆吃饭,他们每人点的不是火腿就是牛排。现在已知:
1.如果阿德里安点的是火腿,那么布拉德点的就是牛排。
2.阿德里安或卡特点的是火腿,但是不会两人都点火腿。
3.布拉德和卡特不会两人都点牛排。
你知道谁昨天点的是火腿,今天点的是牛排吗?
我爱数独
请在空格中填入1~9数字,使每一行、每一列和每一宫都没有重复的数字。(请注意,这一次的宫是不规则的哦!)
填字游戏
纵向
1.宋真宗赵恒所作《劝学诗》中“安居不用架高堂”的后一句。
2.流行语,形容有点笨也有点可爱的人或动物。
3.加勒比海岛国,首都为哈瓦那。
4.日本古时对封建领主的称呼。
5.周杰伦歌曲《龙卷风》歌词的第一句。
6.可以在所有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
7.重庆的一座山,以白公馆、渣滓洞而闻名。
8.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常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
9.《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的下一句。
10.指某些人设想中的一类不需要外界输入能源、能量或在仅有一个热源的条件下便能够连续无限期地运动并且对外做功的机械。它违反了科学规律,是根本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
11.成语,形容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横向
一、杨万里诗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前一句。
二、物体由于做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w的质量和速度平方乘积的二分之一。
三、指书生气很浓、不谙世故的人,或是只会读书而不会用书上的知识变通的人。
四、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机器,俗称电脑。
五、汉高祖刘邦所作的一首诗,第一句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六、小说《彼得・潘》中主人公所居住的一个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