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0 13: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时珍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芙蓉镇》。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依希记得刘晓庆和姜文;依希记得吊脚楼;依希记得青石板路;依希记得有一位胸前挂着很多像章的疯子敲着一面锣在凄凉地叫:“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呀——”,“文化大革又来一次啊”。
走进芙蓉镇,听路边摆摊的小贩说,因电影《芙蓉镇》而声名鹊起的芙蓉镇原名是叫王村。踏在这青石板的路上,仿佛上面的历史有点轻飘,随便用嘴一吹就能吹得一尘不染。一点崇敬的心都没有,有点不屑一顾。不就是一部电影么?一条青石板路把窄窄的古街道牵到了九曲回肠的深处。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游人,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让我觉得来到了一个小商店批发市场。可又明显地感觉得到越往后走,鞋跟撞在青石板上的声音就越来越厚,就越来越实,喧豗中有点深不可测。
街的尽头,别有洞天。才发现古镇是三面环水,悬涯边上的吊脚楼临水毗连而建,如同一排排铁塔一般的汉子露着那古铜色的肌肤,粗犷、豪野而又不乏俊秀与洒脱。一条瀑布穿镇而过,人从石墩桥上走过,流水从脚下向悬涯飞流而下,矫若惊龙,声如霹雳,悬挂在一个宽约百米的天然洞穴的面前。水雾升腾,洞穴旁边有条小路。小路上游人如织。听游人说,这就是“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篇2
摘要: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总结了诊断历史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变化。
童年孤独症通常起病于三岁以前,是一种在言语/非言语的交流和语言特征、社会性的发展与游戏、不寻常的兴趣与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着质的缺陷和异常的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以下简称PDD)。
童年孤独症作为具有异质性的特殊个体似乎已有之,从传说中对那个“仙女换下的”非常漂亮但又陌生而与人类疏远的孩子的描述、以及对“Juniper兄长”朝圣路上故事描绘、到十八世纪Itard医生关于“阿维龙野孩”(wild boy of Averon)的记载都使我们看到了某些类似于孤独症特征的影子,但是,这些描述通常是零散的,人们只是把它当作特殊的异常个案而感到饶有兴趣,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别的孩子也可能会是如此。
真正把它作为一具有群体异质性的临床实体来描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医生Leo kanner,他于1943年报告了11例由其首次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的患者,并描述这群患者特征如下: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强烈的坚持同样的、自选的、通常是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或常规;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高水平的视觉一空间技巧或机械记忆能力与在其它方面学习困难形成对比;聪明、机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现。其实autism一词并非为Kanner首创,1911年精神病学家 e.Bleuler将其作为精神分裂症四个基本症状之一加以描述,意指精神分裂症患者退缩于自己的幻镜之中;E.Minkowski(1927)更将其阐释为"Autisme pauvre"意思是说,如果你能敲开精神分裂症病人紧闭着的交际之门,你会发现他的内心世界实际什么都没有。Kanner借用 autism一词意在强调他所描述的这种障碍的社交缺陷,但不幸的是,它混淆了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区别。
起初人们对Kanner所报告的这种特殊的儿童精神障碍的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但随后至今的数十年里,儿童孤独症作为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在已成为许多不同国家儿童精神卫生问题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以下将按年代分别阐述孤独症在诊断方面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概况。
20世纪40-60年代
自Kanner首次将童年孤独症作为临床实体描述以后近二十多年来的时间里,是专家、学者们陆续发现和比较这一临床实体特征、臆测病因、提出问题与假说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一些研究者按照Kanner标准发现了一系列与Kanner所描述的类似而又有某些不同的亚群,为示鉴别,冠以各自创用的名称,诸如“儿童精神分裂症”、“不典型儿童”、“不典型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等等。可以讲,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Kanner关于童年孤独症描述的偏倚和局限,丰富了学术界对童年孤独症临床表现的认识,并为后来关于“孤独样障碍”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分类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人们对这些描述尚缺乏足够的重视,亦未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与此期研究情况粗浅相应的,国际疾病分类与美国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均一概的将童年孤独症列入“儿童精神分裂样反应”这一儿童精神与行为障碍的“废纸篓”当中,并且没有作出相关的描述。
在病因诊断方面,由于受当时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包括Kanner本人在内大多数人认为:孤独症是一种情感性的而非躯体性障碍,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了该疾病的发生。在Kanner的描述里,父母都是高层次的事业心很强的而又显得冷漠无情的人。这一描述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它增加了父母们对拥有一个他们无法理解其行为的孩子的不安心情,破坏了他们的可能存有的能帮助孩子的任何信心。
20世纪60-70年代:
对正常儿童以及Kanner综合征儿童发育和言语的研究,使对孤独症病因诊断方面出现了新的观点,尤其是Michael rutter和他的同事的工作,给孤独症病因诊断带来的重大变化。这些研究工作表明:孤独症的行为如果被认为是从出生到童年早期的发育障碍所致更为合情合理。随着对大脑发挥功能的方式及可能出现问题的知识的积累,逐渐搞清楚了孤独症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相应的,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些关于孤独症生物学病因的研究,Rimland首开纪录,但是旧有的影响依然很大,新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国际疾病的分类与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统计手册仍然只是把童年孤独症作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主要可能还是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精神病学家Henry maudsley认为:精神病:可能出现于儿童影响;“精神病”这一名词通常并无精确的内涵,但倾向于作为奇特怪异行为的标签,而孤独症患者的行为往往是“不能被人理解的”。
尽管ICD与DSM诊断分类系统对孤独症的归属于与描述不尽如人意,却并没有妨碍渐渐兴起的人们对孤独症的研究兴趣,除了经典Kanner标准之外,此期最为有影响力的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当属Lotter的标准了。Lotter的标准除了强调社会交互作用、言语与交流、重复性活动三个方面作为基本的标准之外,纠正了Kanner标准中可能包含偏倚的“特殊技能与吸引人的外貌”两项;将起病年龄拓宽至七到八岁,从而基本上包含了孤独症及其各种不典型亚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独症发病率4-5万人即是该时期的显著成果。
20世纪70-80年代:
随着对孤独症的社会性关注和宣传,人们对孤独症的注意与研究开始走向繁荣。此期,人们基本上摒弃了孤独症所谓“父母抚养方式不当”的病因假说。无论是孤独症生物学病因探讨还是临床实体的识别与描述;无论是相关症状群的分型还是研究与其它精神障碍的联系,均提示了对孤独症研究的一个全新时代即将到来。此期,孤独症诊断分类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明确了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的区别,将孤独症从精神分裂症的框框里解脱出来。基中Israel kolvin和他的同事在该时期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了孤独症与罕见的起病于儿童的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不同。有证据表明童年孤独症与成年精神病性障碍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症没有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国际疾病分类中首次不再把童年孤独症作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型”来对待。尽管仍然笼罩在“精神病”的阴影中,但明确说明它不同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精神病性障碍。
虽然有关孤独症是一种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行为等广泛的心理发育方面的障碍学说尚未被吸收到官方的诊断分类系统中去,但随着各个专门领域里研究的深入,这一点已渐渐形成了共识。各个孤独症研究小组在甄别孤独症时分别用了各自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虽然各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了某些必要的特征,但在内容上都高度集中于社会和语文的缺陷。如Rutter1978强调社会关系与语言发展的缺陷、坚持同一、抵制变化是诊断孤独症的关键性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
80年代以来,对孤独症的研究进入全面开花的时代,此期在诊断分类系统的研究方面,最突出,最醒目的成就是,为适应临床交流和研究的目的,国际疾病分类与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统计手册,相继更换版本、增删内容,从而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比性。孤独症的诊断分类也相应达到了空前的统一性。现以出版年限为依据分别叙述:
DSM-Ⅲ1980:首次将童年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从而继区别于精神分裂症之后,进一步明确与“精神病”的分离,其次,对每一障碍均提供一套操作性诊断标准,并且这些标准首次建立在现象学描述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建立在缺乏实践验症的病因学理论的基础上。 dSM-Ⅲ诊断孤独症标准如下:①起病在头30个月以内;②广泛缺乏对他人的反应;③语言发展方面有重大缺陷;④如果有语言则具有诸如下述的特殊形式:即刻或延迟的回声语言、隐喻性语言、人称颠倒;⑤对环境各方面的怪异反应,如抵制变化、对生命物或无生物的特殊兴趣与依恋等;⑥没有幻觉、妄想、联想松弛、思维不连贯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在PDD分类上, DSM-Ⅲ仅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婴儿孤独症、儿童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不典型广泛发育障碍。前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起病的年龄,前者要求在30个月以内,而后者所有异常都必须在30个月以后,12岁以前出现。
DSM-Ⅲ-R(1987):DSM-Ⅲ-R将精神发育迟滞、PDD、以及特殊发育障碍合并在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之下:“发育障碍”。DSM-Ⅲ中将婴儿孤独症与儿童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主要鉴别点建立在起病年龄的依据上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相继发现了某些晚发病例,并且判断确切的起病年龄的确很有困难。因此DSM-Ⅲ-R将二者合而为一,命名为“孤独样障碍”,诊断标准进一步丰富、扩展,描述更为具体详尽,以覆盖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并首次将不同的临床症状归聚为三类核心缺陷,即:社会交互作用质的缺陷、言语与非言语的交流及想象性游戏方面质的缺陷,显著局限化、重复性的活动和兴趣。DSM-Ⅲ-R对PDD尤其是孤独样障碍的临床症状的聚类与详尽描述是孤独症诊断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DSM-Ⅲ-R硬性的将本来分类就相当粗糙的DSM-Ⅲ中“婴儿孤独症”与“童年起病的应征发育障碍”合并,显然增加了“孤独样障碍”诊断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既包括孤独症内部之典型与非典型的不同。又包括孤独症与其它广泛性发育障碍诸如Rett综合征、 asperger综合征等等的不同。
ICD-10 (1992):ICD-10首次采用了字母一数字的编码形式,极大的扩充了精神障碍分类的可能容量;它与DSM-Ⅲ-R不同,将精神发育迟滞独编码,而将PDD,以及特殊发育障碍划归在“心理发育障碍”编码之下。与DSM-Ⅲ-R相比,明显的优点在于将DSM-Ⅲ-R中可能包容过杂的“孤独样障碍”进行了亚分类,即F84.0童年孤独症;F84.1不典型孤独症;F84.2Rett综合征;F84.3其它童年瓦解性障碍;F84.4多动障碍伴发精神发育迟滞与刻板动作;F84.5Asperger综合征,并且对这些亚分类分别给予具有鉴别意义的描述和定义,而不像 dSM-Ⅲ那样,仅仅以年龄为分水岭划分孤独症与儿童起病的广泛发育障碍。
DSM-Ⅳ(1994): DSM-Ⅳ与 DSM-Ⅲ-R相比较,保留了对孤独样障碍的描述但就具体项目和总的诊断标准上作了如下修订:①通过诊断标准由16条减为12条并进一步明确每一条的陈述使临床实用性得以提高;②增加了与ICD-10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以供研究之目的;③重新强调起病年龄以与临床应用相适应并增加该分类的同质性。
在PDD分类上则摒弃了 DSM-Ⅲ-R包容过杂的做法,吸收并借鉴了ICD-10的优点,并且对每一亚分类的描述更为详尽且一一提供了操作性诊断标准,临床实用性进一步提高。但 dSM-Ⅳ不倾向于在孤独障碍中进一步分类为典型与不典型,而是将后者放到299.80广泛性发育障碍NOS中。
我国关于孤独症的研究概况
我国研究孤独症起步较晚,1982年南京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并探讨其归属以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关孤独症的文献报告更多的集中于病例报告上面,至今尚无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报道,病因学研究方面的文献也仅限于个别报道。在诊断分类系统上,我国CCMD-2开始有了“儿童孤独症的”诊断,虽然归属于“儿童精神病”的分类名目下,但其后注明为广泛的发育障碍。而CCMD-2-R1995则将其明确归属于F81广泛性发育障碍。在诊断标准的选择和制订方面则直接借鉴和吸收了ICD-10和 dSM-Ⅳ的经验;达到与国际标准并轨的目的。但是这些诊断标准的选择与提出尚缺乏对国内儿童孤独症研究验证的证据支持。
综上所述,在童年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中,主要经历了如下重大变化:
1、由社会心理病论为主导转向躯体的生物学病因论为主导,并由此揭开了生物学病因研究的热潮。
2、疾病分类诊断由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向发育障碍转变,从而使对孤独症的认识,指导和治疗步入新阶段。
3、由单一综合征向孤独症状群认识的转变。广泛性发育障碍亚分类及鉴别至今仍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
4、孤独症作为一种发育障碍,与其它发育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特殊发育障碍等既有联系又具有鲜明的异质性,因而其间的联系与区别一直是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病因研究的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Berkell DE :Autism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3-47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Jersey ,1992
Wing L Aspects of Autism Biological Research ,5-7/1-9 ,Alden Press,Oxford ,1988
Wing L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 ,london ,1996
APA : DSM-Ⅲ,86-92/371-445,APA ,Washington DC ,1980
APA : DSM-Ⅲ-R,33-39,APA ,Washington DC ,1987
APA : DSM-Ⅳ,65-78,APA ,Washington DC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CD-10;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232-259,WHO ,Geneva ,1992
篇3
清冷小镇,闲散的“旧生活”
乘车至白市驿转车,半个小时后,到达走马镇街上,随便找个人一问,古镇在哪儿,答曰,前面上梯坎就是。抬头一看,一段不长的青石板梯坎,一座老房子,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映入眼帘。拾阶而上,便来到走马场的城墙前面,高大恢宏的城墙呈弧形,中间是拱形石门,上书“走马场”三个繁体字,两旁一副对联,左为“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右为“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字字力道遒劲、寓意深邃,充分体现出走马人的大气。街门旁边的墙上嵌着刻有“中国曲艺之乡”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字样的石碑,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走马镇的题词的石碑也立于石门前:“黄桷正阳,走马镇一语千言万人心,今古悲欢故事里,明朝尽是听说人”。这些都标示着走马古镇的地位与荣耀。望向门内,一条悠长的青石板路,两排旧时民居,街上行人稀少,似乎有点寂寥。
步入门内,一眼便被左边雄伟的关公武庙戏楼镇住了,这座建于清代的戏楼,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戏楼分两层,上面是戏台,下面是茶园,整座戏楼以石柱托底,木料为身,滚筒瓦为盖;凤檐龙柱,雕阁画屏,喷漆涂金,精妙绝伦;龙凤鳞爪,棱角分明;人物举止,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听说以前最热闹的时候,每逢佳节庙会,均有戏班登临。献艺者既有如吴晓雷、陈书舫等川剧名家,又有本镇业余演员。一演数日,愈演愈火,四里八乡乡民云集,长戏短戏场场爆满。而此刻我们只能站在戏楼前的空坝子上,看着空空的戏台,想象着昔日辉煌的景象。戏楼下面的茶园,一些当地居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喝着茶,有些下棋,有些打牌,有些打麻将,还有些就坐着吹牛,悠闲自得。茶园进门处的柜台上方挂着烫金字体的匾,写着“走马故事会”几个大字,两旁的木匾对联上写着“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由此可以看出,在走马古镇,山歌和故事早已经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融进了走马人民的血液中。
踏着青石板向古镇深处前进,这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街穿镇而过,长约1公里,街两边为依山就势、自由排列、错落有致的商铺店面、民居院落、宫庙建筑,形成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传统街区,留存至今的众多清代民居风貌独特,以穿斗结构为主且有独特的过街楼,是巴蜀民居的典型代表。街上行人稀少,有些冷清,但家家户户门口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又透着喜气,各式店铺的招牌旗幡,在微风中随风飘摇:茶馆,剃头铺,饭馆,照相馆,粑粑馆,客栈……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便曾经在这些店铺里流传。在古镇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喜欢坐在家门口的屋檐下,有些在摆龙门阵,有的慢悠悠的做着手工活,有小孩三三两两追逐打闹,有人在门口下着棋,夕阳西下,还有人端着碗站在门口一边吃完饭一边和邻居聊天。古镇的生活,也许多年未曾改变过,住在这里的人,每一个都是气定神闲,慢慢悠悠,和都市里的现代化快节奏相比,这里的生活实在是太旧了,却旧得有条不紊,旧得有滋有味。行至古街末端,一棵足有两人环抱那么粗的黄桷树矗立在此,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知当时是谁将它种下,几百年来,见证着古镇的变迁和传奇。
千年古镇,故事之乡
这座不大的古镇,是从何时开始修建?又是如何发展成了今日的民间故事之乡呢?这一说起来,就是故事。相传,在三国时候,刘备建都成都,赵云镇守江州,即现在的重庆,赵云的府第便在走马岗高家石坝,走马一脚踏三县,便于提兵调将。某日刘备与孔明来此检阅军情,远远看见此处山形似一批奔马,于是孔明给此地取名为走马岗。到了宋代,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形的驿站。
篇4
关键词:古镇;保护;分类;原则;规划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8-65-(5)
1 前言
历史古镇保护规划有五大特性:(1)规划体系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保护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立性及其保护对象在地域空间上的独立性;(2)规划过程的参与性;(3)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互动性——规划成果的通俗化,建设过程的技术专业化;(4)规划管理的控制性——控制是整个规划的核心,是实现保护的主要手段;(5)操作实施的实用性——规划成果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
2 历史古镇的内涵
镇作为一类居民点的统称,最初因军事屯兵、政治管辖需要而设置。在行政区划意义上,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基层行政单位,由县管辖。镇=县城镇+建制镇+集镇,包括从属于县的县城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与尚未设镇建制但相对发达的农村集镇。
历史古镇有多种提法,如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城镇、历史小城镇等。历史古镇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民族特色与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镇。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古镇应该具备的条件:(1)具有一定规模,保存较完整集中的,以传统建筑群为主体构成的遗产、文物古迹区;(2)能反映该地区某一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传统文化或历史信息;(3)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或革命纪念意义等多方面价值;(4)发展历史较长,至今仍有人生活,蕴含着传统思想文化。[1]
历史古镇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的操作,有众多的参与主体,保护制度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笔者总结了古镇与古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差异性(表1)。
古镇保护规划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以古镇保护理论为分析手段,以城市规划学为规划方法,运用修护工程、生态工程、建造工程等科学手段,协调古镇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人文环境要素的关系,对古镇的空间布局、街巷建筑、古镇肌理等进行筹划和安排,保护古镇特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把古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成可持续发展理想人居环境模式。
古镇保护规划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包括地理条件和气候、物理条件;人工环境要素,指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城镇格局、街巷空间、历史建筑、基础设施);人文环境要素,指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体现,它反映了居民的社会生活、生活情趣、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2]
保护规划的目标是要保护地方特色风貌,这种特色风貌是当地政治、经济、艺术、文化以及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积淀,是文脉的延续,是历史的印记。通过保护规划中的指引措施,指导广大居民的建设活动,使古镇具有历史可读性(图1)。
评价历史文化古镇的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特色价值度,指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主要由建筑形式、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组成,是古镇的灵魂所在;原貌保存度,指古镇内历史建筑群或建筑物的保存完好程度;整体规模度,指名镇保存历史建筑规模大小。
3 历史古镇保护的分类
3.1 按古镇的特点和性质分类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或风景名胜为特点的乡镇。
(2)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型:由同一民族由于地域差异、历史变迁而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成为风貌主体的乡镇。
(3)近现代史迹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为其显著特色的乡镇。
(4)传统风貌型:具有完整地保留了某时期或几个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建筑群体的乡镇。
(5)风景名胜型:自然生态环境对乡镇的特色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其鲜明个性的乡镇。
(6)特殊职能型:乡镇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乡镇的特征。
(7)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镇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乡镇。[3]
3.2 按地形特征分类
(1)平原古镇:建在平原的古镇,其形态和它的规模有直接关系。规模较小的通常以一条街贯穿整个村镇。平原村镇中还有一些采用的是散点式的布局形式。
(2)山地古镇:山地古镇布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主要走向与等高线平行;一种是主要走向与等高线垂直;还有散点布局。历史古镇的整体格局体现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关系,具体有背山面水型、山水相间型、群山环绕型。
(3)水乡古镇:水乡古镇的空间形态基本上取决于河道的走向、形状和宽窄变化。沿河道的的集镇一般多呈带状分布的形态,所以这种带状形式的集镇也多随弯就曲地分布于河道的一侧或两侧,这样就形成了以河道为主体的带状空间。[4]
3.3 按发展模式分类
(1)纯保护模式:该模式往往为了保护而保护,确实能保持古镇的面貌,保护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的投资;
(2)保护兼开发模式:该模式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以旅游开发促进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有丽江、平遥与凤凰;
(3)纯开发模式:该模式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古镇开发过于商业化的表现。
3.4 按动态发展的过程分类
(1)经济复兴型:着眼于古镇内部,特别是对在古镇大规模空间扩张过程中逐渐衰败的旧街,选择内填式的模式。经济复兴型模式着重挖掘土地的经济效益,偏重开发用途。
(2)环境改造型:此类模式以提高古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3)历史保护型:这种模式的主导思想是强调历史的保护,着眼于街道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将历史保护与开发项目相结合,适用于具有文化沉淀和历史风貌的街道。此类模式的手法是通过保护街道的外观和外部环境来保存地段的历史风貌,而对内部设施则进行更新,以激活街区的社会与生态环境活力。[5]
按古镇生成的原因及其所承载的功能来划分,还可将古镇划分为交通型古镇、资源型古镇、农耕型古镇、商贸型古镇和复合型古镇。
4 历史古镇保护规划的原则
4.1 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是古镇保护的一条基本的原则,也是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原真性就是要保护本来的、原生的、真实的历史状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这些历史信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是经过历史选择人类智慧的结晶。原真性是与保护对象价值有关的最为基本的资格因素,是保护对象应具有最本质的属性。原真性也要运用在保护和规划古镇的空间布局、街巷空间、城市肌理、河道、绿化等真实的历史信息,保持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6]
4.2 整体性(系统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是指对规划区域必须整体性地进行考虑,各种设施的配备应兼顾整体的使用需求及利益获取,而不应局限于某区域或者某利益集团的规划目标。既要关注人工造就的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也要关注作为背景要素与环境必需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还要关注作为物质形态遗产源流的地方性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历史古镇是包括建筑、环境、空间格局以及人类活动等元素在内的统一整体,所有组成元素都与整体有着一定意义的联系。历史古镇是协调统一、连续的整体。历史城镇内的物质元素和非物质元素、人工元素和自然元素构成了一个整体,保护历史古镇就意味着保护构成历史城镇的综合元素。例如,成都市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洛带古镇上有着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如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
4.3 非终结性与弹性原则
历史古镇的保护不是终结性蓝图式规划,而是一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跟进的渐进性过程,并在保护过程中,注重历史城镇的发展性和变化性,应该体现历史的足迹,也就是弹性的规划理念。
4.4 渐进性与灵活性原则
历史古镇像一切有生命的机体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生长与发展之中。今天的新事物,是未来的历史遗产。历史城镇的保护是一个不断升华的动态循环过程。古镇中为居民认同的场所,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应避免对其物质环境作巨大的改变,以免造成场所中物质特征的流失。
4.5 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城镇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构成历史城镇系统的要素也是多样的,并且各有其特点和功能。历史城镇的功能与空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多种生活方式的共存,包含多样的空间环境和生活环境、多样的社会交往活动,它为居民提供生活的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多层次心理需求,使历史城镇具有了无尽的吸引力与生命力。保持多样性原则的实施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实体层面,二是社会人文层面。物质实体层面的多样性要求,不管建筑风格与年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有物可看,有话可说,都可以和谐的并存。
4.6 最小干预原则
最小干预原则(最低限度原则)是指尽可能地采取最低限度的维护措施,以制止由于自然或人为造成对遗址的破坏。文化遗产展示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而不是表现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成就,也不是个人才能的展示,更不是为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而横加变形修整。它要求遗址的保护能以维护原状的方式解决的,绝不以维修方式解决;能以物理方式处理的,绝不用化学方式等等。这些保护思想对遗址的展示设计起着指导性作用,如成都市洛带古镇五凤楼的修复。
4.7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保护的原则
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可触摸的,它能很好地反映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历史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彰显人类文明内涵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传统的只注重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向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保护的理念转变,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非物质文化不如物质文化那么易于把握,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将其有形化。
4.8 保护与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保护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利用,也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创新保护模式并使其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的目的。为了保护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各项建设必须做到,第一坚持保护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维护传统格局和风貌;第二正确处理保护与现代协调关系;第三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古镇现代化的建设关系,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建筑物的使用有利于延续建筑的寿命,应继续使用它们,但使用功能必须以尊重建筑的历史和艺术特征为前提。
4.9 系统保护、重点保护、特色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古镇的保护要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实施,制订近期、中期、远期保护目标,逐步实施整治、改善和更新。既要保护和传承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继承和弘扬无形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古镇的历史积淀。历史古镇保护重点及难点就在于保护其特色性,特色性是指历史古镇或其内部历史文物古迹所表现出的一种有别于其他镇的特色。[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古镇生活的重要诠释,可以充分发挥其相应的旅游利用价值,同样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推动。
4.10 功能织补的原则
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要求和目前实际情况,对历史地段与空间的功能进行整合。必要时,进行空间修复或织补。对无法恢复的历史地段或空间,在保证与整体历史环境风貌保持协调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方式重新改造利用,将现代生活必需的一些功能空间,选择性地填补到原有空间布局中。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维护、延续古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4.1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原则
历史古镇的利用与保护都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模式。古镇的展示利用应该将其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与文物保护系统之中。对古镇的利用要将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文进行整合,从全局出发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整个古镇不宜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建议采用整合性保存的观念手法。古镇历史景观风貌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体现历史古镇文化特色的规划过程,也是建立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景观系统的规划过程。[8]
4.12 公众参与性原则
灵活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规模,使保护规划具有针对性,便于居民参与。在保护规划的调研中,应充分征求广大居民的意见,根据居住使用者的需求和建议,分别进行个案研究及整治规划设计。在保护制度上,实现政府、社会投资团体及居民间的共治,赋予居民对历史城镇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公众参与可以渗透到建筑环境的整治和使用的全过程。[9]
5 古镇更新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古镇保护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分析材料,发现问题;宏观统筹,保护分级;细部深入,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严格实施;设计反馈,长效管理。[10]历史古镇更新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如下:
(1)控制人口,优化产业结构:控制古镇人口容量;调整功能布局,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
(2)保护古镇,小规模渐进式更新。
(3)整治城市水系,改善生态环境。
(4)保护古镇天际线,维护城市景观:古镇景观控制;园林绿地系统建设。
(5)改善交通,缓解古城交通压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畅通古镇路网建设。
(6)全面保护古镇风貌,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古典园林的保护;街坊的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城墙、城门的保护;对居住的原生态保护。[11]
(7)继承与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打造古镇名片。
(8)保护古镇的文化个性,呵护历史文脉。
(9)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力度:加强立法,明确职能;繁荣评弹事业;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完善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建立保护专项基金。
(10)大力加强数字化遗产建设。
(11)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12)建立完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系统。
6 结语
古镇保护是动态的保护,积极保护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更新,保护是前提。历史古镇物质与非物质保护规划包括以下的内容:非物质性要素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留与发展传统手工艺;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手工艺;地方特产;饮食文化。物质性要素保护:古镇区内的历史街区、古建筑、院落等。整体保护历史古镇空间结构与街巷脉络(文脉);“点、线、面、体”结合的保护结构;架构系统,增强整体性;保持的山水自然格局;历史街区保护控制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三类;古街区高度控制;建筑活动的引导控制;街区保护与整治模式:历史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不得随意拆除;整治;改善;修缮;维修;整修;街区重要物质性要素保护等。历史古镇保护规划应该具有整体观、动态观、社会观、发展观与法制观。历史古镇保护规划方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古镇整体保护与特色保护相结合;
(2)古镇一般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
(3)古镇适度修复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4)古镇保护与更新相结合;
(5)古镇动态保护与静态保护相结合;
(6)古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与生态建设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 阮仪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5]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6] 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7] 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2003,(4):1-3.
[8] 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9] 樊淳飞.遗址保护建筑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篇5
一天,一位数月未见的老友忽然打来电话,说是想要找时间聚聚。我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家伙好长时间都不联系我,突然给我打电话,该不会又是碰到什么难题了吧?”然而,疑惑归疑惑,我还是很高兴地答应了,毕竟,朋友还是要经常往来的。
一见面,我就愣住了,怎么几个月不见,我这个老友的形象就有了这么大的转变?只见他全没了往日的淡定从容,眉宇间形成一个浅浅的“川”字。仔细打量了一下,我看到他露在外面的胳膊上有散在的红丘疹,个别地方还长有小水疱。顿时,我心里有了底儿:那么忙的老友突然约我出来,或许就是为了这个皮肤病吧!
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聊着聊着,老友就开始向我诉说他恼人的皮肤病了:“老武呀,不瞒你说,这次请你出来,就是想让你帮我看看这个。”说着老友掀开了上衣,也把裤管往上捋了一下,身上随处可见散在的丘疱疹。“身上痒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说是湿疹,我也吃了不少抗过敏药,就是不见好转。”
看着老友一脸的无奈,我问:“最近是不是胃口不怎么样,还有点怕冷,大便也不怎么能成形?”
他一脸的吃惊,说.“这些都让你说中了!你怎么知道我的胃口不好,大便不成形的?”
我笑了:“进门和你握手的时候,你的手脚可不怎么暖和。还有,我刚才帮你把脉看舌头,发现你是锯齿样的舌头,还有厚腻的苔。有这样舌头的人估计没几个胃口好的。再加上你的体型和面色,简直就是典型的脾阳虚证,这样的人没几个大便能成形的。”
老友一脸佩服地说:“您肯定知道怎么治好我的这个湿疹了?明天我就要出差了,您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我说:“出差喝汤药不方便,你就去药店买点附子理中丸,按照上面的用量服用就行。”
老友按照我的要求买来了附子理中丸,可是看完说明书之后又给我打来了电话:“老武,这个药是治拉肚子的,我就是有点大便不成形。再说这上面也没说可以治疗湿疹?您是不是搞错了?”
我说:“你就吃吧!保证你一周之内湿疹褪得干干净净的。”于是,他出差的时候就带着这个药走了。一周后回来,老朋友见我后乐了,高兴地说要请我吃饭,因为他的湿疹全下去了。
附子理中丸的“推广使用”
其实,我很理解老友最初不敢吃的原因,毕竟说明书上没写。但是,附子理中丸除了说明书上的功用外还能治不少病,比如有些人总是喜欢拉肚子,伴随着完谷不化,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将食物完全消化、吸收,最初吃的是什么东西,最后还能在大便中找到它的影子,这种人就可以吃附中理中丸。还有手足不温的人也很适合,尤其是有些女性到了冬天总是手脚冰凉,那么吃上几盒附子理中丸暖一暖,效果也是不错的。
只要把握住特点和规律,它的使用范围还可以扩大。
记得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我一个患者的朋友打来的。她的小孩因为在空调房里待着,看电视看到很晚,着凉了。小孩子上午的时候发烧到37度多,下午去医院输液,本以为去医院打过吊针之后就热退身凉了,岂料晚上的时候又烧到39度多。无助的她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怎么办。
在电话里,我详细询问了她小孩的一些病情。在她叙述时,我突然间抓住了一句话:她说现在小孩烧得这么高,不过倒是很怕冷的样子,盖了很多被子。
我凭经验判断这个小孩现在是里寒证。我说:“你把我平时让你服用的附子理中丸找出来,给你小孩吃上两丸,同时拿一丸弄碎敷在肚脐上,两个小时之后你给我电话。”两个小时之后,我接到电话说这个小孩的烧退了。
后来又有一次,她家的阿姨生病了,她就自作主张给阿姨吃了附子理中丸,没想到,阿姨的病也好了。这个朋友很吃惊,再次见到我的时候就问:“你给我吃的那个附子理中丸还真是有效,我家的阿姨发烧,吃过之后也好了。”
听她说完具体情况,我连忙提醒道:“以后你可千万不要这么做了,搞不好会出人命的!先前,我让你的小孩服用,是因为他发那么高的烧,还想盖被子,而《伤寒论》里有句话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所以我判断他是里寒证,再加上我平时的一些经验,选择了这个药。
“可是,每种感冒发烧都是不同的,假如是温病热感,再用此药的话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不过,也有一些感冒是不打喷嚏、不流鼻涕的,临床症状就是发烧、怕冷、有点腹泻,这个时候则多是胃肠感冒。你们家夏天长时间开着空调,而且热的时候经常喝冷饮,所以,你家小孩和阿姨是胃肠感冒,因此用了这个药有效。但是,话说回来,我用药是有把握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随便乱开。你以后可千万别这么大胆了,否则很容易出问题的。”
听我这么一说,她吓出了一身冷汗,连连点头说好险。
篇6
关键词: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 骨折; 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00-01
随着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所致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骨质明显缺钙,临床症状是周身骨痛、骨形改变,易发骨折。老年人因骨折长期卧床,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容易导致营养不足、骨愈合延迟、伤口裂开,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易导致感染或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影响预后。饮食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我们所采取的系统化饮食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患者共32例,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74岁。其中肱骨近端骨折3例,桡骨远端骨折的5例,腰椎骨折7例,股骨颈骨折9例,胫腓骨及踝部骨折8例。
2 饮食护理
2.1 饮食原则:骨折后应进食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适当多吃一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与水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
2.1.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此类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钙质的充足供应,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我国营养供给标准中规定,老年人每日应供钙600 mg。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也可吃一些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蹄、肉皮、牛蹄筋、鸡翅、鸡皮、鱼皮及软骨等。③食肉不宜过多。
2.1.2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此类患者应减少含钙量高的食物,尽量多吃蔬菜,多饮水,以改善高钙血症,减少肾结石形成的机会。
2.2 饮食宣教:增加患者的保健知识有利于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护理人员可采用口头宣教、文字宣教、个别指导等不同方式进行饮食宣教。①口头宣教:护理人员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并将饮食原则与注意事项贯穿交谈的全过程。②文字宣教:制定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骨折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处方,通过文字宣教加深患者对饮食知识的了解。③个别指导:针对特殊患者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宣教,综合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且兼顾合并症的饮食禁忌。
2.3 饮食指导
2.3.1 加强补钙,促进钙的吸收利用:骨骼主要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人体内99%的钙集中在骨骼内。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时,务必积极补钙。补充含钙高的食物,如乳制品、虾皮、鱼、芝麻酱、豆类。最好于每晚睡前补充一次钙质,以纠正凌晨时的低血钙状态,从而减少骨钙的释放。补钙时应提醒患者:①钙是一种安全营养素,人体具有自行调节机制,可将多余的钙排出体外,所以只存在缺乏,不存在过量的问题。②钙受人体吸收条件的限制,高钙摄入日的钙量不能弥补低钙摄入日的钙量,故补钙应日日均衡,长期坚持才能保证钙营养摄入平衡。③钙制剂最好不要与含钙高的食品同时使用,应与含钙低的谷类食品混合食用,如把钙粉混合在面粉中食用,或米饭中加入钙剂。因为进餐时胃酸分泌量多,对一些碱性强的钙剂有稀释作用,而食物分解的葡萄糖、乳糖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④少吃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⑤摄入适量的蛋白质,有利于钙的吸收。一般1.2~1.4 g/(kg?h),过量则会增加尿钙的排出[1]。⑥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如猪肝、蛋黄、海产品、骨头汤等。⑦多晒太阳,可以将皮肤中的非活性维生素D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⑧服用类固醇药物时应及时补钙。
2.3.2 其他饮食的宜与忌:包括多样化饮食,多进食碱性食物,戒除烟酒,少喝咖啡。因为吸烟会增加骨质融解,助长骨质疏松,酒精对肾有一定的损害,降低肾对钙、磷的重吸收功能。
2.3.3 心理支持:由于此类患者病程长,疼痛明显,行动不便,常表现出焦虑、忧郁、固执己见等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理解、尊重他们,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患者的感受,让他们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饮食护理。要让患者认识本病的发病原理及危害,把自我护理的基本知识教给患者,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耐心,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3 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全身骨量减少,伴有骨微结构改变,以致骨脆性增加,病理特征为骨矿和骨基质成分等比例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主要受影响的为松质骨,因此很容易并发骨折[2]。临床上,医护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单纯骨折的处理上而忽略了饮食护理的作用,无意中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我们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饮食宣教与指导,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还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篇7
从Starbucks和Anthropologie案例得到的启示:企业应学会和顾客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的顾客,这是唯一能训练企业市场洞察力的方法。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一本正经的职员和大理石砌成的高大圆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舒适而时尚的开放空间。这里配置有沙发、吧台和无线保真因特网接入,顾客可以在这里休息、读报、上网,甚至在吧台前享受一下精心调制的咖啡。有的还安装了可以从屋顶垂落的银幕,专为“电影之夜”所使用,甚至有雪糕贩卖车提供服务。
你能相信这是一家银行的布置吗?
总部位于美国西部华盛顿州的Umpqua(安快)银行,就是这样一家银行,被称作非银行的银行。Umpqua银行,在2007年度美国卓越雇主排行榜上排名第13位,它在很多方面都别具一格,以善于向非银行业成功者学习而出名。不同于大部分银行注重向业内标杆企业学习的做法,安快银行的核心策略是尽量跳出银行业运作的传统框架,在不同的方面向非银行业的成功者而不是银行业的成功者学习。
这几乎是主管们每周必问的问题:“公司如何在市场上开展差异化竞争?”对于每个人,不管是总裁、经理、主管, 还是市场部副经理,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你为什么希望有差异性?”我们置身于一个产品和服务都过于丰富的海洋里,“差异性”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区分点。那么,主要的区分点是什么? 主要的区分点在于能否和顾客建立一种真实可信的关系。
真实性,很显然是21世纪商业界的一个重要观念,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公众对商业团体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在以消费者为主导的社会里,人们已经揭下了市场面目的不真实幕布,证实那不过是巫师的把戏,只是一种感观的性感。加之实体电视和在线虚拟人(On line personae),以及虚拟形象(Avatars)的出现,这些已让我们对真实感重新作出定义。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主流对话中什么才具有真实性? 而且,生产和科技的进步使产品和服务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无尽的选择。同时,网络也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点网络 (Peer network),用以评论企业,也可以让使用者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产品。
消费者在寻找着一种自己可以信赖的公司品牌。他们在Web2.省略 的(邀请顾客为商店的改进工作提意见),通过一系列举动,Starbucks已经将一个真实可信的形象深深地植入顾客心中。
现在,媒体的注意力不再聚焦在品牌稀释(Brand dilution)上,相反,新闻界和博客圈的报道更集中于Starbucks如何再次发现自己的DNA。虽然未来的发展仍未可知,但是可以打赌:Starbucks 能够完成一个漂亮的翻身动作。
Anthropologie案例: 真实关系的艺术
Anthropologie,一家经营女性服装的公司,这是现代另一个基于真实性经营的成功故事。
Anthropologie的零售环境是对法国市场的一个艺术化诠释,它创造了一种极具探索性和欢乐性的氛围。假如说商品是地球上发现物的一个独特的组合,那么商店的意义更接近于一个真实的法国跳蚤市场,就像现在的法国面包放到Safeway(食品和药品零售商)里销售一样。然而,我们知道,顾客们光顾一家商店,每次大约逗留一个小时,消费大约80美元。
Anthropologie和顾客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真实性关系。这家公司对于顾客,不是像人口统计一样,只是进行一个粗略的数字记录,它也不打算采用“一体适用”(One-size-fits-all)的经营方法。通过深入了解,Anthropologie锁定了特定目标―三十多岁的已婚女性,掌握了她们微妙的心理状况以及服装搭配的倾向。Anthropologie 的良好销路正是因为其品牌服装针对这类女性的特点:勇于探索,率性不羁和自由洒脱,能满足顾客特定的需求,方便她们从职业女性到照看孩子的母亲角色之间进行切换。诸如此类的独特策略,解释了为何该品牌能在2007年第四个季度(女性服装行情普遍萧条时)仍然保持18%的营业增长额。对于一个没进行广告投入的公司而言,这样的成果是可喜的。
放弃“为所有人提供所有物品”的念头
这正是公司与顾客之间建立真实性关系的意义所在。这种关系持续的时间并不只是一个季节;它的产生也不是突然的,不是因为你的产品比别人的更具魅力或更便宜。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种关系,是因为你供应了某些独特的东西,迎合了顾客的某些必要的需求,让顾客感到自己独特的个性能够得到展示。这种关系能建立一条忠实联结纽带,有了它,即使企业犯了错,也能得到顾客的谅解。但是,成功建立了信任纽带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永远拥有桂冠,从此高枕无忧。顾客是不断变换的,趋势也是不断改变的,你必须永远将公司和顾客考虑在内,乐于进行改造。
篇8
【关键词】传统历史古镇 保护和重建 原真性 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历史古镇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小城镇的自然地貌、风俗文化、民族特点、经济水平都差别较大,形成各具特点的城镇特色。这里我们讨论的传统历史古镇,主要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城镇发展过程,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风貌特点的“古镇”。这类古镇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迹、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如苏州的周庄、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传统古镇有着悠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能够反映该地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的风貌特点;第二,传统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历史古镇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如贵州的千户苗寨;第三,传统历史古镇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一样的自然风貌,古镇在适应这些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同风貌,如藏区的土库房;第四,传统历史古镇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传统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而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构成了传统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特征;第五,传统古镇的形成往往有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丽江古城是当时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价值
传统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现存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不仅有明清时代的中式传统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式混搭建筑形态。但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总的来说,明清以前的传统古镇建筑已基本消失,现存的传统古镇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这些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传统历史古镇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例如在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商品贸易以面对面的交易日常用品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形式逐渐取代了水路交通,这些依水路而建的小镇,失去了交通便利的优势,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历史古镇传承千百年,古镇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无不印着历史的痕迹,反映着当地城镇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很多还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使这类古镇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情特色。大多数古镇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经过漫长岁月,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传统历史古镇在保护和重建中的问题
警惕以保护为名的商业开发。中国现代城市在建设中普遍面临同质化问题,各大城市在大规模扩建或改建的过程中,建筑形态和风貌丧失了本地特色,而传统历史古镇恰恰弥补了钢筋混凝土构建的城市所没有的韵味和美丽,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岁月。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背景下,保护传统历史古镇的紧迫性毋容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历史古镇的保护和重建过程中,需要警惕以商业开发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古镇保护,过度的商业开发可能会造成古建筑的二次破坏,甚至出现各类伪古建筑。
古镇中传统建筑格局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传统古镇的建筑格局,基本以商住合一、上宅下店、前街后店为主,街巷尺度比较适宜,从而形成了传统古镇丰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场景。但现代中国家庭趋于小型化,不再是大杂院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居住方式,小型的家庭结构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较高,对家庭空间功能分区也有诸多的要求,这些是传统古镇所难以满足的。另外,传统古镇往往是因水运而产生的,临水而居,现代社会水运逐渐被公路、铁路所取代,现代生活方式要求较为便利的交通在传统古镇里实现也有难度。
传统古镇建筑在保护和重建过程中存在建筑技术问题。首先,中式传统建筑基本以砖木结构为主,而出于环保因素考虑,保护和重建过程中必需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其次,传统建筑修建的工匠、技师都是采用师傅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大木工艺技术,在目前建筑院校比较缺乏传统建筑营造课程,从而造成相关技术人才紧缺。另外,因为对材料和技术的要求,导致保护和重建传统建筑成本较高,从而导致许多伪古建筑出现。
传统古镇保护和重建的思路和原则
在当前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传统古镇保护已经处于最紧迫的历史阶段。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审美疲劳,对传统建筑的集体记忆带着近乎本能的亲近和喜好,政府各部门也逐渐重视和强调传统文化建筑的回归等。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逐利而动的投资者们也看到这其中巨大的潜力和市场,推出各种特色商业街和文化旅游项目。但无论是何种项目,投资者们对投资的回报率的关注,远远大于真正意义上对传统古镇保护的关注。在这两者难以平衡时,往往会以牺牲后者利益为代价,保障其利润的回收。所以,经常会看到某传统建筑被破坏性拆除,代之以钢筋混凝土的假古董,甚至现代建筑的做法。随着这些有故事的建筑被拆除,也意味着一个城市的一段历史、一段记忆被抹灭。
解决原住民和传统古镇保护和重建之间的冲突。要转变观念,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问题,保护和重建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期的大拆大建。保护历史古镇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既要保护原住民的权益,同时要让原住民在保护重建中得到实惠。只有保证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保留与发展,才能留住传统古镇精神层面的东西。
坚持“原真性”原则。“原真性”的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这里引申到传统古镇的保护和重建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建筑的物质实体上,构成建筑的各种元素,一砖、一瓦、一块木雕都尽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征。二是指精神层面的,传统古镇的生活方式、业态、风俗等都属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隐性的东西共同构成传统古镇的特色。
强调传统古镇的地域特色。在我国传统古镇受民族特色、地域地貌、自然条件等影响,形成千差万别的地域风格。如川东的吊脚楼,川西的四合院等,我们在传统古镇的保护和重建过程中必须保留住这些地域特色,如果这些特色消失,那么古镇也就会失去了它的唯一性。
保留古建筑的多样性。不管是什么风格的建筑,只要有其历史意义和自身特点,都可以和谐并存,而不必强求同一种风格。这点可以从西方得到借鉴。例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之所谓被誉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正因为其是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和文艺复兴式等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尊重并包容所有一切有历史价值和流派的风格。
可持续发展是古镇保护和重建的要点。旧式商业街等传统环境不断为新的发展潮流所淹没。即使幸存的也已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新的环境在取代旧的环境的同时又很快被新时代的发展抛在后面。人们始终在面对新的没有记忆的建筑和城市,这些虽然满足了人们在物质功能上的需求,却无法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而小城镇传统商业街正好能够满足种愿望,人们希望看到的是自然的传统的物质环境和鲜活的传统人文、风俗的表达,只有这种原真性的物质和人文环境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联想,产生共鸣。任何博物馆式和过度商业化的保护更新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总之,城市的发展不能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对过去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都是一种尊重和负责。我们不是强制性要求必须原汁原味、一成不变地对传统古镇进行保护,而是注重建筑和文化的传承,使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至于被淹没在由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森林中。对传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是不现实的,因为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我们不是单纯强调建筑的恒定不变,也不是简单否定建筑的发展,只要城市传统区域的传统功能基本不变,亦或建筑基地不变,那里所承载的文化历史氛围也会被人们一直接受。因此,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固然具有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存在价值,但保护传统建筑并不意味着冻结固定城市的发展步伐,或大量恢复已经消亡的传统生活场景,而是聚焦于保护即将消亡的传统文化、民俗特征,去重建一座城市的历史,去恢复人们关于古镇的共同记忆,同时不断补充城市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新内容。所以,城市的发展与传统建筑的保护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既能满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又可以不断促进城市形成独有的形象和性格。
篇9
【关键词】术后疼痛;不良反应;镇痛泵;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97-01
疼痛是人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如何有效止痛,减轻病人的痛苦,减轻其对机体的有害影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要面对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临床实践来看,术后疼痛常常被看做“正常现象”而忽略,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清楚术后疼痛是人体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非正常现象。伴随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然做为四大生命体征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观念已逐步渗透到术后疼痛的护理工作中。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静脉镇痛技术近年已广泛用于临床,其镇痛途径为持续硬膜外注射镇痛药物,使术后疼痛的治疗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可减轻患者痛苦,维护患者的重量和心理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使用方法简便,镇痛效果满意,使其在术后镇痛中更具有优越性。但镇痛泵在临床实践中也产生过一系列的副作用,故临床应做好细致观察,合理预防与及时处理极为重要,这就是要求医护人员做好心理护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伴随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术后疼痛的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人们也越来越追求最佳医疗服务。骨外科病人大多为手术患者,疼痛这个症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静脉用药镇痛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它与传统的镇痛相比,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液浓度恒定,可根据个体情况对止痛药不同需求而投放用药的优点。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为了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课题。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人们也越来越追求最佳医疗服务。骨外科病人大多为手术患者,疼痛这个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针对术后的疼痛,医护人员首先应该改变疼痛的观念,切忌认为是“正常现象”而被忽略,术后疼痛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静脉用药镇痛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他与传统的镇痛相比,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液浓度恒定,可根据个体情况对止痛药的不同需求而投放用药的优点,在这项研究中应用镇痛泵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共有119例患者应用镇痛泵,其中男102例,女17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7例、骨盆骨折21例、脊柱骨折14例、多发骨折17例、腰间盘突出15例,镇痛泵放置时间48小时。
2 护理文法
用生理盐水100ml、氟哌利多1mg、芬太尼0.4mg、胃复安10mg、左布比卡因150mg,硬膜外静脉给药,速度每小时2ml,持续48小时。镇痛泵的各种管道固定要牢固,避免管道打折,保持管道通畅,防止脱出。
2.1 呼吸的护理 由于芬太尼对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所以必须观察重点放在术后6小时,尤其是术后1-4小时,患者常规吸氧12-24小时,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情况,注意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对老年人及原有呼吸系统疾患者应提高警惕。
2.2 恶心、呕吐的护理 临床护理中我们用灭吐灵10mg肌肉注射,头可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入气管,并调节补液滴速,必须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及思想顾虑。如恶心、呕吐症状不能改善,患者难以忍受,可以停用镇痛泵,本组出现2例轻微,予以观察症状缓解。
2.3 尿潴留的预防及护理 尿潴留一般发生在术后1―2天内,我们一般在术前给予患者留置导尿管,术后的镇痛期间严密观察尿液的颜色、量、性状。
2.4 腹胀、便秘的预防及护理 护理应给予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软食,定时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5 血压变化的护理 血压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较高,加上硬膜外局部麻药的降压作用,可使血压下降,所以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补足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2.6 嗜睡的处理及护理 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嗜睡、表情淡漠、合并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降低等全身症状,应加强巡视,定期将患者唤醒,避免病人出现嗜睡。若出现上述症状则立即停止使用术后镇痛泵,并报告麻醉医生,按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
3 护理效果
在48小时内每4小时做一次观察及记录疼痛缓解、呕吐、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患肢主动活动、尿潴留、嗜睡等情况。
参考文献
[1]胡玉华.骨科病人疼痛的护理,新编临床急诊学,2007,4(2):86-87.
[2]王玉玲.术后疼痛患者的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07,12(5):255-256.
[3]周丽华.骨科患者术后镇痛泵应用的观察和护理,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7,7(3):697-699.
篇10
关键词:义乌市;佛堂古镇;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利用
引 言
佛堂镇地处浙江省中部,义乌市南部,距中国小商品城15公里,位于义乌――金华两个城市主轴的中间,是浙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明末清初因良好的水系交通条件成为辐射四方、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时至今日,整个佛堂历史镇区的水域商业格局保存完好,古镇风貌景观较为完整,是义乌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古镇。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
1 古镇保护历程
12007年6月9日,由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揭晓,佛堂镇名列其中,是义乌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2001年3月,佛堂镇党委、政府特别邀请北京、上海的专家,对佛堂古镇的历史文化进行评价,以指导保护工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罗哲文、郑孝燮、鲍世行一行五人专程前来佛堂考察,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遗产评价极高,认为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宝。2002年8月,上海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和省文保处处长等多名专家学者应义乌市博物馆邀请来佛堂考察。阮教授说:“保存如此完好的商业老街,江苏、浙江两省很少见。”“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全可以。”专家们的评说,充分肯定了佛堂古镇的历史价值,也更坚定了佛堂乃至义乌人对着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历史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的信心。
2 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
“佛堂”一名始于南北朝梁普通元年(520),沿袭到今几近1500年。佛堂古镇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镇,因镇而名[1]。历史上,佛堂古镇是邻县及义乌沿江的重要的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通商口岸,被称为“小兰溪”,是浙江四大古镇之一。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嘉庆)义乌县志》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
2.1 古镇的传统商业文化
佛堂自古以来就是商业重镇,佛堂的古镇文化实际是义乌古商业文化的一部分,义乌的古商业文化应该包括行商与坐商,北坐商(拨浪鼓文化),南行商(商埠文化),行商与坐商是义乌古商业文化的统一体。
行商,旧时俗谓“走贩”,特点是通过用特殊用具和叫卖声,吸引招徕顾客。义乌著名的“鸡毛换糖”便是行商的经典形式。佛堂的行商多以徽商、绍商为主,往来的商客不仅带来丰富的商品,更为古镇带来了一种新的商业形式,人们开始尝试用一种相对灵活的方式进行商业调配。
坐商,佛堂古镇是义乌坐商的发源地,辐射到永康、武义、浦江、盘安,再从水路直达兰溪,加上毗邻的东阳、金华,几乎囊括了老金华府的八个县区。义乌江源于东阳、磐安的南江与北江,双江在佛堂上游汇合后,佛堂成了义乌江上最大的商埠码头,也成了钱塘江上游的一个终点站,起始点。沿钱塘江可达徽州、衢州、杭州,上朔绍兴、上虞,便捷的航运使佛堂的坐商日成规模。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刘正官说:“义乌商品市场扬名世界,商业文化寻根究底在哪里,佛堂应该说有很大意义。佛堂是一个古商埠,有文化,商人有了钱办教育,有了钱就建造一大群一大群古民居古建筑。”因此说,对佛堂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仅从探索义乌商业文化的根,就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2 古建筑与古街区
民居是我国民间建筑中数量最多形态体制最丰富,生活气息最浓郁的一种建筑类型[2]。徽州建筑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3]。佛堂镇内现存传统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时期与民国所建,建筑形式与细部特征因建造时期不同而有些微变化,但总体上又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比较,虽同为粉墙黛瓦,佛堂的古民居却不同于一般的江南民居,其外观传承了徽州民居的马头山墙,但在细部装饰及建筑结构、构造方面又融入了独特的地方木雕、石雕、砖雕工艺,并且雕刻的花饰、图案内涵丰富,技艺精美。
佛堂老街由“直街”、“商会街”、“浮桥头横街”、“盐埠头横街”、“新码头横街”和南北走向两条“副街”组成。老街总长约2000多米,建筑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尺。其建筑年代绝大多数为清、民初时期。“直街”是古佛堂的商业中心、商业主街。从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与由北向南的义乌江水流形成逆向呼应。江下游为上街,江上游为下街,内含“招财进宝,肥水不外流”的寓意。
3 古镇新貌――开发利用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日益强烈,如何保护好佛堂古镇并且充分利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已例入本地政府的议事日程。政府认为将旅游开发与保护历史遗存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佛堂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之路,中国的历史古城兼有保护和更新的双重要求[4]。
根据规划编制要求,佛堂保护开发构想以突出“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山水名镇”三大主题为主,并以此来发掘体现古镇的商业文化,构建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
“清风商埠”以挖掘、恢复再现古镇历史上的繁荣昌盛的浓重商业气息为主的古商贸人文景观的保护。
“佛教圣地”以“渡磬寺”(古佛堂)的恢复性的重建为主的佛堂地名发祥的宗教文化景观的保护。佛堂镇名本身就极具佛教意味,镇内的渡磬寺、蟠龙寺、朝江府都具有浓厚的宗教人文历史遗韵。并与久负盛名的双林寺、云黄寺相衔接,“佛教圣地”名副其实。
“山水名镇”指对依镇而行的义乌江,穿镇而过的蒲川(东风河),矗立古镇南北两端的百年古樟以及古浮桥、码头、祠堂、牌坊、戏台、商会、会馆、官厅、老街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海燕.义乌市佛堂历史古镇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规划师,2005.(8):37~38.
[2]徽州文化全书(20卷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颂,司丽霞.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观[J].小城镇建设,2008(12):40~42.
[4]阮仪三,严国泰.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J].城市规划,2003(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