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0:0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成本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成本管理论文

篇1

(一)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从制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看,有些院校目标定位较高,以课程整体建设和长远的发展为宗旨。如山东财经大学《财务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以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为根本,以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循环为教学模式,以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突破口,以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有效途径,以建立多功能的网络模拟实验室为努力方向,不断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此类教学目标不仅对学生培养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和教学制定了方向,较为全面。有些院校定位较具体,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成本会计》课程,将其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有关成本会计的会计信息处理工作”。

(二)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分析

1.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总体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有多种,通过对三门课程资料的整理归类,可以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分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其他4类。实验教学主要是利用财务软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EXCLE训练、财务模型的验证或综合模拟实验。实验一般有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两种方式,各院校基本都具备电算化条件,因此电算化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训教学是具有自主性、创新性、仿真模拟度较高的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沙盘模拟实训。实习则是在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让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地考察或参与实际工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进一步掌握财务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他包括有关财务内容的课余活动,如社会调查、证券竞赛、创业大赛和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四种教学方式中,实验教学、实习的使用频率较高,很多院校使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东北农业大学的《成本会计》课程运用了所有4种形式来开展实践环节。

2.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验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对采用了实验教学形式的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实验的具体内容细分为基础实验、专项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发设计型实验。基础实验主要针对Excel在财务成本管理应用中的基本操作而设计;单项实验则是对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主要知识模块进行训练;综合实验将财务成本管理与会计学各板块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分析研究,多以案例的形式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项专业知识的能力;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课程中,基础实验、专项实验、综合性实验运用较多,研究设计型实验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多为基础实验。

3.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训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调查,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训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沙盘模拟两种。课程设计主要是完成大型案例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或理财能力分析,案例由教师统一安排或学生自行搜集,按照既定的指导方案和实训要求进行团队分析,该环节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沙盘模拟实训包括手工沙盘模拟和基于ERP企业管理软件的电子沙盘模拟,这种仿真实训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或沙盘实验室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管理。

4.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实习教学方式的分析。

根据实习中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参与程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的实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参观了解实际工作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的认识实习,另一类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实习。在被调查的课程中,有19门课程有实习环节。但前一种实习方式居多,只有5门课程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实习,并且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

(三)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学时安排的分析

一门课程学时的安排可以反映出课程的侧重点。67门课程中有23门课程披露了其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通过对23门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学时安排存在下列问题:1.有些院校的学时安排过少,只有4学时,这必然导致实验内容不能覆盖全部知识点。2.不同院校同一知识点的学时安排差别较大,有些院校学时安排过少,使学生无法获得深入细致的训练,实践环节浮于表面形式,达不到实践效果。3.有些院校的实践环节学时挤占了理论教学时间,这种情况必然会造成理论课无法讲完,或本该深入的问题变得浅层,本该重点的问题压缩时间等问题。

(四)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条件的分析

对于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条件,我们从是否有实验室、是否有实习基地、是否有配套的实践教材以及是否有相应的指导教师这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实验室条件分析。

实验室配备相较其他教学条件稍好,超过了一半的课程配备了实验室,并且很多没开设实验课程的院校逐步重视校内实验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规模有所不同,规模较大的实验室一般均含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实验室具备相应的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但也有院校的实验室规模较小,实验室规模应根据专业人数课程内容来定,并非规模越大越好。

2.实习基地条件分析。

调查显示,有32门课程有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占所有精品课程的47.76%。实习基地为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不同院校实习基地情况不同,像知名院校或者财务根基较深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专业则实习基地数量较多,实习企业规模较大,可供选择性也较大。但总体看来校外实习很不理想,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

3.配套教材条件分析。

财务成本管理实践环节配套教材是指能够引导实践环节并提出教学要求和实践步骤的实践大纲、实践指导书或者整套的实践教材。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或指导书应包括授课对象、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目标、学时分配、实践内容与实践要求、考核办法及主要参考书。67门课程中,有35门课程有配套的实践教材,占52.24%。做得较好的学校如湖南商学院课程组编写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设计》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分别应用于单项实验教学和综合模拟实验教学,并对教材进行了两次修订。而有较多课程的实践大纲、指导书不够完善,只简单说明了实践内容和要求。没有详细的实践指导,就无法使学生明确实践目的和注重的要点,使得学生的实践很盲目,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4.指导教师条件分析。

67门课程中有27门课程说明有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占40.30%,所占比重较小,且多为兼职,学历普遍低于理论教学的教师。

(五)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制度的分析

考核制度的完善与否将大大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67门课程中有24门课程披露了自己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经分析,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存在下列问题:

1.考核制度传统单一。

大多数院校通过出勤考核或报告考核,或二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至于学生的操作过程则没有具体的衡量措施。考核办法单一、不全面,学生只在乎实习报告等考核环节,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则实践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实现预期的实践目标。

2.无具体考评标准。

此类有具体考评标准的课程极少,大部分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少科学合理详细的考核测评指标体系,不利于准确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3.实践环节分值占课程总分比重少。

由于大多数实践环节穿插在理论课程中,因此有些院校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一部分进行考核评价,实践环节占课程总分的比重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考核制度是实践环节高质量完成的保证,没有考核制度的把关,尽管实践环节设计得很完整,但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足够重视。健全的考核制度是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取得效果的保证,无论任何学科课程的开设应制定合理完备的实践考核制度。

二、改进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独立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在理论知识中存在内容的交叉重复,致使实践环节也有此现象。如东北财经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和《管理会计》课程同时存在全面预算实验和长期投资决策实验。甚至于有些院校的课程中含有会计手工模拟做账、电算化做账等财务会计实验的内容。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得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环节不能体现课程特点,还浪费了资源。已有很多学者提出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构建《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解决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随着理论课程的整合,实践环节也应保留各自独有的内容,融合三门学科相通的部分,整合成一个实践课程。且实践课程应独立于理论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教材等完整、系统的教学资料,保证课时,并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制度。科学完善的实践课程配合日常的理论教学,不仅能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

(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根据上述分析,大多数院校财务成本管理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较单一。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实践环节的训练应循序渐进,应包括强化知识的操作性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的综合训练、实际工作环境下的真实作业。因此,各院校应构建包括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的全面的教学体系,各实践环节训练目标明确、难度递进、并能很好地相互衔接。实验教学要尽可能地覆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实训教学要注重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工作实习必然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就需要院校要有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与高校共同设计实习环节的教学内容,建立长久、稳定的实践基地,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

(三)改善实践条件,为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实践教材的编写是完善教学体系的保障,需要符合课程及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可以借鉴其他院校课程的实践教材,但不能盲目套用,各院校应尽可能开发符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原创性实践教材,教材体系要完整,最重要的是要能及时更新。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打造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现在许多企业都通过招募实习生来选拔人才,学校可以争取与之建立稳定的实习关系,使之能接纳整班学生进行实习,成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组织有关教师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培训讲座等服务、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除此之外,各高校也可借助国家政策积极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如2012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的《关于做好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就为校企合作创造了平台,实行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方式,鼓励高校创建校外实习基地。而校外资源较匮乏院校就可以将国家政策作为契机,积极联合企事业单位,为高校学生创造实习机会。

(四)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的要求更高,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院校要加强对现有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培养,积极为其提供各种参加培训、进修、研讨、考察、交流等活动的机会,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聘请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修养的专家作为实践环节的兼职指导教师。

(五)构建完善健全的考评机制

篇2

摘要: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延缓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一种自杀行为。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努力掌握成本管理的技能,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成功的希望也更大。文章从采购、产品设计、销售预测、商品价格以及劳务成本等几个方面对成本管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现代竞争是成本的较量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对成本敏锐起来

企业竞争以成本决胜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本感觉是经营者最为重要的经营感觉。

那么,经营者对有关成本的数字,应当怎样看呢?

第一,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经营者不应该单纯地看直接成本,而应该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附加值即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新价值。一般来说,包括零售和批发业的商业是指销售额总利润(销售额减去销售成本),制造业等工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建设业是指完成加工额(完成工程额减去材料费、劳务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这几年的大致平均值,制造业为41~42,建设业为27~28,批发业为18左右,零售业为30。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第二,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平均值:制造业19,建设业约14,批发业16~17,零售业约28。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第三,人事费的大小。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合计为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平均值为制造业17~18,建设业12~13,批发业超过6,零售业超过13。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也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关注每一个提高了多少成果。

以上三个数字是经营者应该看的最为重要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视点--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即公司每小时花费多少成本,获得多少成果。

比起表面上出现的数字,严格地关注单位小时成本和成果更为重要。

一个立志成功的经营者为培养这种技能,不妨首先计算一下单位小时的人事费是多少,可能的话以十分钟或以一分钟为单位来计算,算算单位小时产生了多少成果。经常检查一下,到下班时是否还在全力冲刺;是否在拖拖拉拉地加班。

有的放矢的成本考虑

降低成本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短期方式可称为临时的应急措施,一个月内可以完毕,分三步。

第一步:分析企业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司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把握三个重要规则:

(1)控制范围:一个经理主管下属人员不超过10人,但不少于7人;

(2)合适的汇报层次:最影响利润的部门经理应该直接向公司负责人汇报;

(3)简化管理层次:公司负责人与基层管理部门之间的管理层次数应保持最少程度。

第二步:分析经营管理比率。

首先你需要一组最近5年(最好是10年)公司营运的详细数字。这些数字都是最基本的,如:销售量,毛利,销售开支,一般费用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债务成本和税前利润等。了解这些数字相对于销售量的百分比,再对这些数字作宏观分析,先找出毛利占销售量百分比最高的年份,找出销售成本,一般和行政管理费用,研究和开发费用和债务成本占销售量最低的年份,如果有可能,你还应将你的数据与其他公司相比较,这样做,会让你大有启发。接下来是微观分析,确定哪种成本是在正常值以内,哪种成本占销售量的百分比不必要增加了。在这一步中你应该细分,比如原材料、固定资产损耗、人员工资、一些其它的制造费用等,其它如监督管理费、销售人员工资及佣金、仓库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固定开支、差旅费和招待费等,分门别类。应该想方设法将这些费用降低。

第三步:工作抽样。

工作抽样是对工厂内或公司内不同工位的活动频率和效率进行抽样,能明显地反映出工人和机器两者的生产率及低效率的程度。

它是从一个工作抽样观察员进入车间或办公室的一个特定部位观察特定职能开始的。该观察员记录每个人在做什么,他们做事的速度,每台机器或每个职能发生了什么。凭借这些任意观察结果,企业主能探知操作者或机器在安装、操作、维修保养等方面所花的时间以及操作者的工作节奏。

工作抽样必须安排企业内部有经验的雇员,或者是外部的、在这方面有能力的咨询专家。事实上,组织机构分析以后的那个星期一,经营者必须和工作抽样专家坐下来讨论工作抽样过程和时间表。对负责工作抽样的专业人员来说起码要花费一周时间取得所需的雇员和机器数据以及向有关雇员解释抽样过程。这样大约留下三周时间进行工作抽样实际操作。

进行工作抽样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三个方面的宝贵信息:

(1)雇员工作时间百分比;

(2)雇员工作速率;

(3)机器利用率。

通过工作抽样你能对机器和人员的利用率做出评估,可以确定你的公司哪些工作点的人太多。以上三个步骤即组织机构分析、比率分析和工作抽样,可以帮助你降低人员费用10~20。当然这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下一步更加深入的程序需大半年才能完成。

管好你的采购部门

在企业里,采购部门常常控制着40~50的销售金额,减少材料成本也许是整个降低成本计划中最有效的一步。所有经营者应明三个关键性的采购原则:

(1)不要害怕采购部门。要学习各种成本降低方法,学习采购。最重要的是,不要使自己和采购部门及采购负责人隔离开来,要参与进去。

(2)把力量集中在“一号”部件上。要保证你的采购部门在代价较高的“一号”部件的选择、交货和周转上花费最多的时间。在这方面,有效的采购、替代或重新设计会产生大的影响。

(3)不要超速完成采购。要允许企业的采购部门运用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专业经验,以尽可能低的价格采购部件和材料。不要像你定一份咖啡那样对待采购部门。不要根据蹩脚的预测或因为缺少正确的销售和生产制造计划而让采购部门迅速办理。

(4)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对采购部门来说,往往习惯于和一个特定的供应商维持关系,因为他们在一起做生意已有多年了。事实上,经营者完全可以挑起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这样可以刺激他们降低某些材料的价格。

(5)能作出准确的预测。企业必须能对原材料未来的走向及产品的趋势作出预测,特别是那些较为短缺的原材料,许多往往需要进口,短缺常会发生。如果经营者不能准确地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最需要一种材料的时候,正是它价格最高的时候。

重视产品重新设计

利润提高的一个重大机会在于对现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一般来说,认真地重新设计可以使你的成本降低10~15。在劳务、材料和制造费方面都能得到大量的节省。

不仅是市场中不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受人喜欢的产品也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对一种受人喜欢的产品,往往只需要对其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重新设计以便降低成本,而购买者看到的和在广告中出现的都没有什么变化。对于其它产品外观也需要改变,因为公众欣赏新款和现代化。

一方面,知识更新加快,造成普通产品寿命周期的缩短;另一方面,由于出现外部形势变化,如竞争对手的进步或产品原材料成本突然增涨,这些都使重新设计成为必要。为取得和保持主要产品的竞争优势,在成本降低计划中应包括为提高利润而重新设计产品阶段。

精确的销售预测

销售预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公司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测:其产品究竞有多少能卖出去。科学的销售预测可防止产品生产得太多或太少。

特别是在经济或商业周期发生重大变化时,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原材料和零售需求起伏波动相当大。这种突然的急剧的变化会给最好的库存管理系统带来混乱。没有透彻的、全面的销售预测,一个公司很难肯定它应该生产的产品数量,因而,保持有效库存管理将会十分困难。

错误的销售预测是多数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共同弱点。实际上可靠的销售预测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花钱也不多。

在销售预测分析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趋势;

(2)周期;

(3)季节性变化;

(4)不规则变化。

趋势是一系列经济数据长期的长距的动向,与逐月发生的变化没有什么关系,极其缓慢地显露出它们的走向。

周期是指较短的持续时期,尽管一般不能规定其长短。它们通常以发展和紧缩的交替期为特征。

季节性变化发生在一年中某个时期内,在每年的同一时期并以大致相同的程度再发生。

不规则变化是具有经济影响的不可预见或非再次发生的事件的结果。例如,在关键性工业中的罢工会引起不规则变化。

在销售预测中可以共同使用或分开使用这四种要素。一个有名望的分析事务所在帮助其重要零售业客户进行销售预测时往往采用时间系列分析法。这是把周期的和长期的(或趋势)因素及其他形式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季节性产生的因素区分开来的一种统计方法。

虽然这些分析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制造运行管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析被用于所有最敏感的销售预测,零售。它们对一年中每个月度的季节性影响作出分析,帮助零售商作出有关短期经营的正确决定。决定中包括确定价格、库存量、采购以及使用多少销售人员等。

时间系列分析还包括这样一些指示量,如可支配的收入(即纳税后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顾客服务开支、商品消费价格指数、服务消费价格指数以及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开支等。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为一个以上的客户服务。企业销售经理向经营者提供的销售预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公司销售量的历史趋势轮廓线,其中能清楚地识别出季节性变化;

(2)行业预测;

(3)国家经济预测;

(4)可获得的有关竞争者计划的全部信息;

(5)表示相关经济指标状态的研究结果。

另外,销售经理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应加入其中,包括:

(1)预测期间内销售受到最大重视(广告,特殊推销,折扣等)的产品;

(2)受到竞争者最激烈竞争的产品;

(3)竞争最少的产品;

(4)逐步淘汰的、降级的或替代的产品;

(5)构成销售量大部分的A类产品。

过低的价格等于增加成本

在作出如此多的辛勤工作和努力之后,经营者应努力避免因定价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期间,定价错误代价更为惨重。在通货膨胀时期,没有任何成本降低方法能替代定价。即使没有通货膨胀,一个错误的定价制度也会断送企业通过成本降低带来的效益。所以如果要保护成本降低和提高利润,则定价和标准成本彼此必须完全分开。

应认真实施和控制定价方针和方法,参与定价的关键人员必须接受正确程序和不正确程序所导致的两种结果的教育。定价应成为建立在其他规范基础上的一个独立的职能,不这样做,会招致灾难。

审视劳务成本

人们往往将劳务成本的降低放在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实际上,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似乎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则需要你动一番脑筋,因为有时工作效率低下的毛病似乎并不出在工人身上。

篇3

在之前中国联通之所以出现了成本控制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所使用的成本管理系统仅仅从财务的数据方面进行统计,并以此来核算出财务结果,却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全面性。这种不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导致中国联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制,财务部门要想发挥出其应有的职能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与此同时,之前中国联通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是压缩经费,并没有将成本控制安置在其应有的高度上,与企业的最终经营战略结合不够紧密,造成成本控制流于形式。

二、中国联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全员树立财务成本观念以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看,成本控制就是指在经营活动中节约成本,尽可能减少现金的支出。但是,如果企业能在不减少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收入,不仅不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的最终利润最大程度地增加,因此上述思想观念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财务部门的成本控制是指成本效益上的管理,也就是一定的成本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如果成本上的支出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这种支出就是有意义的。中国联通鼓励全员树立财务成本的观念,将成本控制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提倡好的产品开发、用户获取和保有等建议。如果徐颖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525000某种产品创新方式短时间无法为企业带来效益,但长期来看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优势,企业的领导者也会采纳。

(二)完善成本控制制度,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财务人员从繁重的记账和算账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同时财务管理的多样性也会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充分掌握管理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角色上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应用于财务管理当中,中国联通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成本控制中能够凭借规模上的优势,从企业外部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此来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

(三)中国联通重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还要重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其中事前控制是指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化的方法将可能会出现的结果进行全面、整体的预测,并根据所预测的结果做出具体的规划,以便于在后续的管理过程中进行相关比较。事中控制是要对计划所实行的过程进行控制,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基础环节,也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工作。比如对数据进行管理。而事后控制是指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成本进行一个综合的考评,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出现问题的症结,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对成本的控制效率进行评定,最终形成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提供一定的标准,有利于将成本控制应用在每一个环节当中。中国联通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成本控制方法,提升了营业利润,同时也为其他企业的成本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依据。

三、结论

篇4

(一)基于科室成本开展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主要由院级成本、科级成本、单病种成本和单项成本组成,因此医院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以核算科室成本为基础,逐步开展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医疗全成本和医院全成本核算。科室成本的核算过程主要是指将科室作为核算的对象对医院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划分和归类。科室成本核算作为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其关键环节是将医院的行政后勤、医辅、医技和临床合理划分为四类核算部分。为了保证医院成本核算能够在每个核算部分中得以落实,必须将整个医院的成本控制目标通过有效分解到每一个部分中,从而对每个成本核算部分的经济责任加以明确和落实。科室成本又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主要是科室本身产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并且将产生的费用支出直接计入或者通过应用内部服务价格等方法计算后计入到科室成本之中的成本;而间接成本主要是指临床和医技科室必须分摊的其他科室费用而产生的成本,间接成本在计入科室成本之前必须按照“收益和负担”原则及相应标准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是在科室成本核算基础上产生的,它所核算的对象是各个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收费卫生材料和药品成本除外)。与科室成本雷同,医疗项目成本费用也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直接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直接费用和按一定标准分摊之后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间接费用。为了使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更加科学,医院一般都会使用作业成本法对直接费用进行集中归类,使用成本动因方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对资源消耗过程的追踪。病种成本核算过程主要是针对已经出院的病人在住院期间为了治疗某病种而形成的医疗项目成本、药物成本和单独收费材料成本的综合过程。如果在核算过程中对病人住院期间可能接受的治疗流程进行充分考虑,那么这种成本核算就是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病种成本核算,在病种临床路径明确之后,便可以对病种标准成本进行简单而合理的计算。其计算过程包括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项目成本进行核算来确定各病种成本项目的加权平均,从而得到病种成本核算的基数;其次,参照临床路径来修正病种成本核算的基数;最后,依据DRGs分组标准来修正成本核算数据,最终得出病种成本核算的精确数据。

(二)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实施成本可行性论证

医院要想有效降低成本,必须找出各种成本核算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一般来说,医院可以通过参照科室实际情况,运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和量本利分析等成本分析方法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确定。这就需要医院通过建立和完善年度成本分析报告会制度,对整个医院的成本核算进行总结,对科室成本方案进行分析,对下一年度医院和各科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出指导性建议。除此之外,医院还应从投入成本的角度出发,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益作为分配原则,在分配过程中进行不断论证,在投入和产出的全过程中分析成本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在对成本投入进行预测时,应该将量本利分析方法和预测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明确成本投入的业务量和在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必须控制的目标业务量和目标业务收入。在医院资产中,医疗设备的价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占了医院总产值的50%,而医疗设备产生的各种经济收益占医院总收入的50%以上。因此,为了避免医疗设备的成本浪费,医院必须对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进行科学论证。要想提高医疗设备购置的投资效率,医院必须对设备购置进行规范管理并做到以下几点。

1.在购置设备之前,申请科室应该对需要购置的设备进行充分考察,确定设备在质量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及这些设备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等。

2.对科室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机制加以完善,这样便可确保在设备购置的论证过程中参与设备购置的小组能够充分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从而进行准确的决策。

3.为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保本分析法、投资回收法、利润现值和投资额比较法。除此之外,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净现值法对成本投资进行评价,只有对资金流量的时间价值进行充分考虑,才能合理反映项目投资的价值。

4.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结果可以为以后医疗设备的购置提供相应的参考。成本效益分析作为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的重要依据,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引进项目的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的科学验证。因此,在医疗设备购置中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资的回报率。

(三)依托HRP信息整合平台,实现成本管控的精细化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医院成本核算也应该跟随时代的进步实现核算的网络化,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终端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自动收集、存储分析和共享。现阶段,我国多数医院的信息系统都是以医疗环节为核心的前台业务系统,通过这一信息系统的监理,科室可以获取相应的开单收入和执行收入的信息(行政后勤科室除外),但是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系统内部无法分享其他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并且各模块之间的业务关联是通过定期纸质报表或相关系统中导出的电子数据传递来实现的,在实际运用中会给财务统一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和弊端,医院必须对成本核算单元、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的数据接口进行合理划分。如今,为了更加科学地管理人财物、医教研和护药技,医院应该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和程序,对已经存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医院各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医院资源计划系统,即HRP系统。该系统平台应该以经济管理为主线,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平台:用以管理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平台;用以成本核算体系的财务管理平台;用以物流供应的物资管理平台;用以成本核算部分的资产管理平台;用以成本预算、核算、监管和决策的分析平台等。通过这些系统管理平台的构建,医院可以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并且通过这些系统管理平台之间信息系统的连接和统一成本核算平台的构建,医院也可以实现成本管控的数字化。

二、结语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我国企业管理制度日益完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共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做好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因此,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概述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目标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等[1]。

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的生产成本、经营成本以及企业内部各项费用的支出进行有效控制,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意义

1.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部过程都加强管理,精简各项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科学决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是企业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每一项决策都是有一定的成本的,比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万元,如果错失良机,没有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这个决策的成本就是10万元;相反,如果在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但赚不到10万元,反而亏损了10万元的话,这个决策的成本就是20万元[2]。财务管理的各项指标是实现科学决策的理论依据,对企业进行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控制成本、扩大利润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就是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部分不必要的开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4.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地进行成本控制创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费用,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从餐饮企业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化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问题,不少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了整顿改革,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问题依然堪忧。下面以餐饮企业为例分析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

受传统企业观念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将管理重点放在企业的销售管理环节,这就忽视了产品成本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作用。

我国餐饮业十分发达,不少餐饮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也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在职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的财会知识,更有甚者身兼数职,无暇顾及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这都是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重视造成的。

(二)企业成本控制观念滞后,实际工作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餐饮企业内部并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长期发展的成本控制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在平日的原材料的购进、原材料的加工使用过程中缺乏成本控制理念,造成日常损耗亏损较大,高成本的餐饮必然导致低利润;就财会工作而言,餐饮企业内部往往缺乏专门的成本控制管理人员,而财会工作人员仅对日常账务进行简单的处理,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权力进行成本控制工作。

(三)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我国企业中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这与企业内部过分重视科研管理和销售管理而轻视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餐饮企业的日常财务工作比较琐碎繁忙,再加上日常所用财务知识比较有限,因此,很多餐饮财务人员也没有过多时间去深入钻研财务管理知识,这会影响到财务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的发挥。 (四)企业难以处理好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是相辅相成的,成本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成本控制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但是,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的误区,会计核算仅仅停留在基础核算阶段,财务管理工作与成本核算之间缺乏相应的衔接,尤其是没有把握好财务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三、改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直接影响到财务部门的发挥程度,加强企业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认可与支持,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要对企业领导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且在企业内部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安排企业财务管理职位,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创新成本管理思想,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管理思想的目的就是运用最少的成本支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理论是对传统的成本管理思想的创新发展。成本效益理论认为,应从以往的单纯降低成本朝着尽量少的成本支出方向上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包括产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等[3]。创新成本管理思想,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培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的财务人员,除了做好基本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以外,还要定期参加专业的后续培训,不断强化成本控制管理思想,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四)处理好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就要完善资金管理,健全企业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资金控制是对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财务监督是财务管理顺利运行的保证。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监督机制,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还要设立一个独立的财务审计机构,使其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账薄等所有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促进企业良好风气的形成[4]。

(五)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

企业要树立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产品成本的理念,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外观、性能等,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保持成本领先战略。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企业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的各个环节之中,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力度、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袁翠菊.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0,(11)

[2]侯红英,卢文谨.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篇6

论文关键词:环境成本,核算,障碍,对策

一、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但是,资源环境也日益受到破坏。强化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环境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资源,同时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离开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支持,社会经济活动将无法进行。社会经济在发展中创造大量财富,同时又使生态环境系统发生结构和质量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三者间寻求发展的均衡,它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原则⑴。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以环境成本为尺度对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补偿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 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需要

合理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确认环境成本核算范围,对其进行计量,形成成本报告,从而进行严格控制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企业主动追求生态效益,获取绿色比较优势,是企业顺应绿色潮流,扩大出口,参与国际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环境成本核算不能单纯以降低环境成本来获取“成本比较优势”成本管理论文,亦不能仅仅为了获取“绿色比较优势”而制定过高的环境标准,应当权衡分析二者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最终实现的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是弥补传统成本理论缺陷、完善环境成本理论的需要

传统的成本理论只反映生产中的直接消耗,反映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而环境的消耗破坏没有计入成本。这不仅导致了利润的虚增和税收的虚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向企业注重短期利益、用牺牲环境和透支未来以换取经济的增长⑵。环境成本理论认为,环境资源是稀缺的,理应赋予一定价值并进行损耗补偿。将环境成本理论补充到传统成本理论中,使商品的市场价值较为准确地反映由于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环境的代价,有偿开发使用环境资源将会使资金的流向集中到环境成本较低的方向。

二、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障碍分析

我国实施环境成本核算己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施环境成本核算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迫切,但我国的坏境成本会计实践还非常少,当前我国还存在诸多障碍,制约了环境成本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1 观念障碍

(1)地方政府官员错误的政绩观与发展观

“唯GDP论英雄”是不少地方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绿色GDP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需要有微观的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作为基础⑶。不少地方政府官员认为,经济发展不上去,饿着肚子谈环保就是一句空话,先污染后治理,已经被西方国家反复论证了许多年,要发展工业都逃不过这一劫。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环境生态效益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成本越低,利润就越大。而如果企业考虑环境成本的话,总成本就会提高,利润就会降低,企业的经营者当然不愿意考虑环境成本了。企业经营者为了保证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经营者可能也会忽视环境问题。

对实施环境会计核算也缺乏动力。

2 制度障碍

(1)环境资源市场尚未建立

环境资源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就要通过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于最能发挥其作用的行业。环境资源市场的建立,将为企业获取环境资源提供了最佳场所和途径,同时也为以成本和价值为确认和计量对象的环境会计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环境资源市场,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是格格不入的成本管理论文,这不仅有碍于全社会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不利于环境成本核算的有效实施。

(2)环境(成本)会计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我国开展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进环境会计理论。90年代,我国逐渐开展了对“绿色GDP”的研究,进而延伸至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行业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对环境成本问题基本上没有涉及。

3 技术障碍

(1)环境成本的确认障碍

会计核算系统的首要问题是会计确认问题。环境成本基本确认标准可以参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如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要素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很难借鉴。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环境会计准则》,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很很完善,全国范围内只有废水、废气排放物等几项国家标准,虽然有关部委己下达通知要求尽快制定有关环境资源的规章制度,推进“三绿工程”,但这与环境成本核算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环境成本要素的确认具体标准就是缺失的。

(2)环境成本的计量障碍

会计计量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符合会计要素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的选择取决于外部经济环境、人们对会计计量作用的认识程度、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以及计量技术手段的发展等条件⑷。在环境会计中,由于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因此也就没有市场交易价格,所以,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就不能作为环境会计计量属性。目前环境成本计量的方法有历史成本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法院裁定法、比例法等等。由于环境成本计价方法多种多样,计量对象的多变性也使得在计量方法的选择上有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3)环境成本报告的障碍

环境成本披露的模式和内容的不确定形成了环境成本报告的障碍。环境成本报告的模式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环境成本信息与现行会计报表合并披露,另一种则是编制环境成本报表或者环境成本报告书的方式单独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于这两种披露模式的选择和设计,目前会计界还存在许多争议,尚未达成共识。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哪些是必须披露项目,哪些是选择披露项目,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建议

1 对政府官员加强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教育

科学的政绩观就是既要看政绩给眼前带来的变化,又要看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后人的评判,其实质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评价政绩,对社会和历史负责。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本管理论文,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2 对企业的管理者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教育

社会责任观是以社会为着眼点,企业的目标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应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企业不能因为片面强调社会责任而忽视经济责任,企业也不能因为片面强调经济责任而忽视、逃避社会责任。2000年全球18个跨国公司制定了“社会约束”的生产守则(即社会责任标准),其中保护环境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中国企业要进入世界经济市场并和国外企业经营接轨,就必须在理性共识的基础上认同该标准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应对全球范围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所带来的挑战。

3 充分发挥资源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应抓紧建立健全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资源市场,彻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使用模式,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健全的环境资源市场,可以促使环境资源配置于社会最急需又适合的行业和部门,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的价值,促使环境资源自身价值的完全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增值,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和完善环境会计立法

环境成本核算是环境会计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实施环境会计核算,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借鉴丹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的做法是:第一,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第三,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5 明确环境成本的确认标准,合理计量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依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包括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把环境成本分为外部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和内部环境成本(私人成本)⑸。

环境成本的计量单位不能仅限于货币,必要时可用非货币比,如实物来计量;环境成本的计量基础既可以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还可以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公允价值等;其计量方法要考虑环境资源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易性等特点。环境成本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其不确定性更为突出成本管理论文,因而要做到绝对精确是比较困难的。环境成本的数据虽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并不排除它对决策的有用性。随着计量技术的发展,随着它反映和控制的内容性质界定越来越清晰,它提供的信息将会越来越精确。

6 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

环境成本信息批露宜采用编制坏境会计报表或者环境成本报告书的方式单独披露环境成本信息,而不是环境成本信息与现行会计报表合并披露的方式。如果采用与现行会计报表合并方式披露环境信息,可能会出现有些企业利用环境信息调整企业利润,以达到避税或者上市等目的,而且环境信息和财务信息合并报送容易引起混乱,导致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错误理解。

四、结束语

我们对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分析环境成本核算存在的各种主观、客观障碍,提出各方面的解决对策,就在于要引导、监督企业自觉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培养企业环保意识,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的控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耗量、减少废弃物排放量,进而减少环境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企业发展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⑴张薇,环境成本定义辨析---兼论环境成本核算的困境及其出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⑵刘建胜,廖珍珍:略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J] .企业活力,2010(10)

⑶岳希宇,我国全面实施环境会计的障碍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⑷,李建发:《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第一版[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⑸付晓利,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7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篇8

【关键词】全面成本管理;会计素养;会计教育。

当前医院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逐渐加深。医院为减轻竞争压力,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必须提升医院各个方面的品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传统成本核算转变为全面成本管理。目前,全面成本管理中的成本目标管理、价值过程和质量成本管理开始运用于各种所有制企业[1]。由于不同经济机构的成本管理各有其特点。基于医院成本管理特点,分析高效全面成本管理过程对会计人员素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医院成本管理的特点。

1.1对科技领域渗透性强。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某些情况下的控制成本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因此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医院通过不能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需要通过提高医疗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强对技术领域的渗透来提高竞争力。这要求在新医疗服务项目设计中,医疗专家、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而且要把技术经济指标与成本计算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

1.2患者参与成本管理。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除了依靠医院成本核算人员本身外,患者也是医院运营过程的参与者,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对实施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有些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从自己的实际病情出发,一味追求好药新药,或者要求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造成过度治疗。因此只有提高患者本身的成本意识,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目标。

1.3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

医院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医疗质量、医院环境设施以及成本控制等管理环节上处于最佳状态。这使得医院成本管理不再由利润最大化这一短期的直接动因决定,而是定位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一方面实施全面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和精益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竞争对象目前实力以及医院自身的技术、经济力量为基础来决策开发新医疗服务项目。

2.成本会计素养。

2.1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

成本管理是通过对成本运行环节的协调活动以实现成本的有效配置,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会计理论知识技能,才能认识成本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创意设计,实现更有效的成本管理。

2.2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最主要特征在于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3],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的特点要求成本会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例如以服务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和以信息为主导的第四产业的成本会计问题。此外,知识经济具有网络化、无形化和虚拟化特征。与医院业务有关的网络金融和虚拟经济机构不断涌现。这要求成本会计人员熟悉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通过各个科室积极配合,实现财务各项基础数据在科室录入,从而减低医院成本。同时,了解知识经济的网络化改变着经济的运行结构,例如软件、光盘等尽管需要物质作为依存材料,但其主要价值的体现是脱离物质材料的人类智力成果。这些新的经济现象对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到来新的挑战。[]

2.3适应国际成本管理的变化趋势。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也将产生童大影响,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医院成本管理过程中,国际化的会计技术将不断得到应用,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对会计准则和实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4]。成本会计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学科。例如,质量成本作为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新学科,其发展的重点就在于质量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般来讲,质量成本由5大类构成: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还有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会计全球趋同化和差异性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例如会计实务的一致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程度涉及某些会计准则能否有效实行的问题[4]。因此,持续、高效的医院全面成本会计人员应逐渐发展起应对新的会计成本目标以及应对会计全球化的素养。

2.4重视提升会计人本素养。

医院普遍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也就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这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成本会计理念与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下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需要。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适应人本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把人置于成本管理中心地位,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从而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首先,通过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广泛形成成本计划的认识,并深刻理解相关的成本计划,增强实施成本管理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让全体员工参与成本计划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整个成本管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成本计划指标的可靠性,防止高层管理者为主体制定的成本计划指标主观性太强,脱离实际的弊端。其次,让患者参与医院运营过程,提高患者的成本意识,防止过度医疗带来的浪费。

2.5完善会计心理素养。

在医院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成本会计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不确定性的问题情境。会计心理素养,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医院全面成本管理的效果。会计的心理素养主要包含:①正确认知的能力。能够客观认识成本会计任务,进行伦理推理。②良好的情绪情感智力。能够在医院风险和收益都极大化发展的情况下,从关注短期利润转变为长期的价值创造,引导医院管理清晰地把握价值动因,进行以价值为基础的决策。③丰沛的心理动力。例如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优良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保障了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④会计职业道德人格。包括会计道德意识、会计道德关系和会计道德活动中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过程中,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进行科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降低成本为宗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进行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进行了探讨。

1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项目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论文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从项目经理到具体施工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节约成本。目前,一些工程开工前未编制全面的成本计划,过分依靠经验粗放式管理,出现症结时没有规章制度可以参考,项目经理处理问题主观色彩浓重,具体施工人员随意应付。

1.2工程成本控制措施不力工程项目环节的纷杂性决定了成本控制措施的多样性,不同的工程要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成本控制计划。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事前成本控制计划模糊或照搬类似项目,当出现问题时难以采取应对措施,使成本管理走向形式化。

1.3风险应对机制缺乏技术水平的发展、各类成本的上涨、竞争环境的严峻、物质资源的短缺等原因使工程项目面临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缺乏风险应对机制严重制约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1.4奖罚机制不够落实在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是核心,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分企业负责,其他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不重视考核奖罚,“健康因素”和“保健因素”未结合使用,责权利三者不对等。

2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

2.1最低化原则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

2.2全面成本管理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要从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全体成员、生产的全过程入手,全面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进行管理。

2.3动态管理原则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应强调项目的中间管理,前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等,为今后的成本管理作好准备;施工期间形成各项成本,是成本管理的关键;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分析总结。

2.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管理部门在肩负成本管理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管理的权力,并要对成本管理人员有奖有罚,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3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其中,项目成本核算制是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基础。企业经营核算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拙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2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的,尤其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并保持自律,不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成本核算员要对施工生产中发生与施工成本相关的工程变更项及时收集整理并办理签证手续,定期向企业经营部门上报审核,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施工成本并掌握工程施工情况,防止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同时,要全面提高核算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对哪些无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未按规定持证上岗,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质量和工作的人灵,要迅速组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

3.3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工作项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工程签约后,企业和项目部同时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编制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企业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企业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职责,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3.4选择使用好劳务分承包方为了满足项目的劳动力需求,在施工中需要选择一定量的劳务队伍。劳务分包应实行招投标制度。企业成立招标领导小组,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根据投标方的标书、资信等确定中标队伍。同时,要加强劳务资金的集中管理。项目部每月对劳务队伍的当月完成工作量进行核算,汇总后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签字,报企业施工管理部门,施工管理部门根据劳务完成量与项目部报企业的己完成工作量表进行核对,报财务部门。通过劳务分包的管理运作,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本企业自身队伍操作层的管理,激活企业操作层的活力。

3.5加强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材料管理必须要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首先,工程从中标后,企业和项目部组织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的施工预算作为项目部编制材料需求量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项目部对操作层限额领料的依据。施工预算报材料部门,由材料部门根据项目部编制的采购计划和企业的资金情况采购材料,如施工过程中发现超额用料,材料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查核原因,如属工程变更造成,必须有定制论文工程变更证明材料方可领用,强化材料计划的严格性。

综上所述,进行项目成本管理,不仅可以改善经营管理,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控制好施工进度,努力寻找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方法和途径,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姬文凯.浅析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建厂科技交流,2005.9.

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管理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是建筑企业实现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组织好成本核算与管理,对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落实企业各部门经济责任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 工程项目成本的核算:

成本的核算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中实现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的手段。

1.1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内容。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有两大分支:一是以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准则和企业制定的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企业财务成本;一是根据施工项目管理和决策需要进行核算的成本,称为项目管理成本。本文将成本核算对象定义为项目管理成本,一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简化核算过程和结果,使成本核算更具有可操作性。

1.2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程序:

1.2.1 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以确定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和计入各项期间费用的数额。

1.2.2 将应计入工程成本的各项费用,区分为哪些应当计入本月的工程成本,哪些应由其他月份的工程成本负担。

1.2.3 将每个月应计入工程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个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工程成本。

1.2.4 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以确定本期已完工程成本、实际成本。

1.2.5 将已完工程成本转入工程结算成本科目中。

1.2.6 结转期间费用。

1.6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

1.3.1 根据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核算指标。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成本核算指标,成本核算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与成本计划相对应,将核算结果与成本计划对照比较,使其及时反映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1.3.2 核算主要因素分析。对于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在涉及成本的因素中,包括该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及资源价格变动的概率。

1.3.3 成本核算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对主要成本核算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是设置成本控制界限的方法之一。通过敏感性分析,用以判断对某项成本因素应予以核算和控制的强度。

1.3.4 成本核算成果。建立信息化成本核算体系,将项目成本核算成果系统储存,是成本核算工作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也是企业成本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

1.4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1.4.1 项目成本的均衡性。工程施工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各有特点:

筹建期存在的问题:施工项目在筹建期间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

正常施工期存在的问题: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的,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予结转,待开工后一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目前,我们沈阳冬季重点项目也在正常的施工。

收尾阶段存在的问题:正常施工期应对收尾的费用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这样可以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也能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1.4.2 分包工程的成本核算。

分包工程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另一种是不作自行完成工作量。作为自行完成工程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自然与自营工程相同;不作为自行完成工作量的分包工程在核算上与自营工程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它讲的是总体成本,属于临建部分的需要摊销,属于主体部分的要与自营工程同步进行,体现出分包工程利润。

2 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成本:

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

2.1 搞好项目成本预测、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加强成本控制,首先要抓成本预测。成本预测的内容主要是使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中标价根据各项目的施工条件、机械设备、人员素质等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2.2 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对资源的投入,施工过程及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衡量,并采取措施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工程项目,其主体则是人的管理活动,目的是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2.2.1 成本的节约。节约就是项目施工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节约要着眼于成本的事前监督、过程控制,优化施工方案,从提高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入手来达到节约。

2.2.2 成本的全面控制。成本的全面控制包括两个涵义,即全员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周期,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因此,成本控制工作要伴随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

2.2.3 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它是把计划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措施等加以逐一分解落实。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应切实可行;目标的责任要全面。

2.2.4 动态成本控制。所谓动态控制就是将工、料、机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收集成本发生的实际值,将其与目标值相比较,检查有无偏离,若无偏差,则继续进行,否则要找出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2.3 降低项目成本。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包括采取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等方面。

3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的发展。

项目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搞好项目成本核算和管理,只有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才能使项目成本降低,才能以最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1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使建筑企业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建筑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筑技术环境的最大进步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的产生,尤其是大量建筑材料网站的出现,使项目成本日益透明化。提升经营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才能使企业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

3.2 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使建筑企业战略发展。通过成本核算与管理,取得的是进行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企业只有推行成本战略,逐步建立信息资源优势,才能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总之,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将是建筑企业进入成本竞争时代的竞争利器,也是企业推进项目成本发展战略的基础。在我国建筑企业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背景下,只有加强建筑企业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论文的工作,才能使建筑企业最大限度的降低各项消耗,确保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实现企业飞速向前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石新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0

[2]《施工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管理》,徐大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工程项目经济核算与成本控制》,李书源,高晓兵,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4]《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于广荣,天津市政工程杂志,2004增刊

[5]《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范水源,建筑经济杂志,2003.8

[6]《公路施工项目成本核算问题分析》,王云翔,市政公路杂志,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