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英语怎么说范文

时间:2023-03-20 14: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葡萄英语怎么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葡萄英语怎么说

篇1

平安夜用英文怎么说平安夜用英文可以表示为Holy Night、Christmas Eve、Silent Night,这三种都是标准的英语平安夜说法,但是其中,以Christmas Eve使用最为普遍。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对西洋国家来说“平安夜”就是指圣诞节前夕,也可说 Christmas Eve, 但就宗教群体也常称“平安夜”为“Silent Night”,特别是有一首歌曲叫做“Silent Night”特别出名,而“Holy Night”则指宗教里的圣夜,相对来说使用较少。

例句:

1.Christmas Eve is on December 25th.

平安夜是在12月24日,而圣诞节是在12月25日。

2.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Christmas songs, such as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Jingle Bells"," Silent Night"," White Christmas" and "Joy to the World".

有很多动听的圣诞歌曲,如《恭祝圣诞》,《铃儿响叮当》,《平安夜》,《白色圣诞》,《普天同庆》。

3.It began as "Hallow Evening" meaning "holy night".

刚开始的时候,它叫做“神圣夜”,意思是“神圣的夜晚”。

平安夜相关英语词汇Christmas Eve 平安夜

midnight mass 子夜弥撒

Christmas season 圣诞节日

snowman 雪人

sleigh bells 雪橇铃

Chirstmas greetings 圣诞祝福

Santa Claus/Father Christmas 圣诞老人

reindeer 驯鹿

chimney 烟囱

fireplace 壁炉

stockings 长筒袜

roast turkey 烤火鸡

Jesus Christ 耶稣基督

Candy Cane 拐杖糖

Chritmas Pudding 圣诞布丁

Ginger Bread 姜饼

平安夜的英文歌曲《silent night》

《jingle bells》

《Christmas》

《Christmas tree》

《merry,merry Christmas》

《I` be home for Christmas》

《it`s not christmas without you》

《blue christmas》

《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

《christmas when you were mine》

《christmas time is in the air again》

《when christmas comes to town》

《a love letter christmas》

《christmas morning》

《grown-up chrismas list》

《this christmas》

《christmas day》

《nothing for christmas》

《christmas in my heart》

《what christmas means to me》

平安夜各国的习俗美国:圣诞大餐中还有一样特别的食品——烤熟的玉米粥,上面有一层奶油,并放上一些果料,香甜可口,别有滋味。

丹麦:当圣诞大餐开始时,人们必须先吃一份杏仁布丁,然后才能开始吃别的东西。

法国:生性浪漫的法国人喜欢在12月24日的晚上载歌载舞,伴着白兰地和香槟酒的浓郁酒香,一醉方休,醉度圣诞。

英国:英国人除开怀痛饮啤酒之外,还喜欢去异地旅游。比较保守的家庭则在圣诞前夜合家团聚。

德国:一向比较严谨的德国人都要开怀畅饮啤酒或白葡萄酒,吃甜食、酸食、酸猪蹄、啤酒烩牛肉、奶制品和各种生菜。

意大利:虽然平时已吃好喝好,但过圣诞节时,那才真叫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美馔佳肴,玉盘奇馐,应有尽有,是饕餐之徒大显身手的时候。

篇2

将这些单词盖住并且进行一下自我测试是一种比重复阅读这些单词更好的学习策略,心理学家将这一研究成果在10月15日发表的《科学》杂志上进行了论述。自我测试可以通过建立关键字为线索,在稍后对有共同特征的词汇进行追忆来巩固自身的记忆力。

学者们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自我测试的价值了。“对一件事情反复进行记忆测试,可以巩固记忆力。”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做过如此论述。但是心理学家并不能确定为什么会这样。

来自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猜想,当学习一门外语时,学生们会用建立关键词的办法来帮助引发他们对正确词汇的记忆。比如为了记住wingu的意思是云,一名学生或许会运用wing(飞行)这个词来设想鸟儿在云中飞翔。

这两名研究人员要求118名大学生学习48对斯瓦希里语及英语单词。其中一半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学习这些单词,另一半学生则以可看到一个单词,同时要求其回忆起另一相关单词的测试方法进行学习。在这两组学生中,研究人员都要询问他们运用什么介质――比如单词、短语或者概念――将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

试验进行一个星期后,那些进行了实际测试的学生成绩比没有进行测试的要好得多。如果研究人员要求学生们在考试之前回忆他们所运用的记忆介质,则考试成绩相差很大。在那种情况下,进行测试的学生能够记得51%的记忆介质,而没有进行测试的那组学生只记得34%的记忆介质。

“记忆介质实际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而我们此前根本没有意识到,”来自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内特・科内尔(Nate Kornell)说道:“当我们将测试与介质结合在一起,它们就会生成更多的东西,就像一对充满活力的二重唱。”

学生们通常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对知识产生错误的认识。“人们存在一种幻觉,即你认为你可以记得起你曾经阅读过的东西。但如果你不打算再回忆起它,则即使你知道,你也会变得不知道。”马丽・派克(Mary Pyc)说道,当她在肯特州立大学进行此项研究的时候,她还是一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生。

尽管心理学家认可自我测试的价值,但学生们经常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忽视它。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亨利・罗迪格(Henry Roediger)在询问大学生是如何学习时发现,学生们会对他们认为重要的考点划线或者标亮,但是在考试之前他们仅仅会重读那些被标注过的信息。

“他们认为他们全都知道了,因为他们已经读过很多遍了,但是他们从未实践过这些会在考试中遇到的知识。”罗迪格说道。

商人能够运用记忆介质对名字和新面孔进行匹配,罗迪格说道,他们通常会将名字与一个确定性的身体特征联系在一起。而罗迪格则运用记忆介质在开学的第一天认识学生的名字。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思维;创新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语调、书写、语言结构和交际用语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其思维,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在工作实践经验中总结的几点看法:

一、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小学英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不少学生在刚入门时便望而生畏,感到力不从心,以至于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学生不愿意就成了一大难题。学生不愿意学,不乐意学,何谈创新呢?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情趣化,给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首先,教师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的英语世界,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学好英语的动力,学生才愿意学;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情绪上的支持,善于用真诚的赞赏、表扬和鼓励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耐心教导学生的同时,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意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再次,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法。英语学起来比较枯燥,运用直观教学法就生动形象多了,并且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如教动物单词时,我就拿出动物玩具告诉学生:This is a monkey/duck/panda…学生们都非常想知道它们的英语怎样说,当学习这些单词时,他们就很容易记住了。

二、在游戏中进行创新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贪玩,好动,针对这些特点,游戏是个很好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通过游戏,把抽象的内容用各种方式演示和操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活跃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表示衣服的单词(四会单词):T-shirt,shirt,skirt时,我做了个游戏。我说shirt,让穿有此衣服的同学迅速站起来,大声的读出这个单词,拼写;再分别说T-shirt,skirt,穿有此衣服的同学迅速站起来,大声的读出这个单词,拼写,让他们边玩边找规律,不一会很多同学争相举手回答:“T-shirt,shirt,skirt”这三个单词只要记住“shirt”,其它两个单词只有一个字母不同,我喜出望外,看来孩子们都记住了。

三、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nose,ear,head时,我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拍拍学生的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另外,教师要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有时学生说错了,不要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对他(她)说:

“Please think it over.”。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教师都要予以表扬。

四、在想象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了,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就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单词look时,我就问学生“这个单词里有两个相同的字母o,它们像什么呀?”学生很轻松的回答像一对眼睛,我就告诉学生:“这双眼睛呀在‘看’着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认真记呀?”学生们通过想象便明白了这个单词的意思是“看”,也记住了这个单词。

五、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小学英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在考完对话之后,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让学生自己创设新的语言环境,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灵活地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在练习“Do you like grapes?”这个句型时,我手里拿一串葡萄问学生,有的学生回答“Yes,I do.”而有的学生不喜欢吃,他们就问:“老师,‘酸’这个单词怎么说呀?”告诉他们后,孩子们就回答:“No, I don’t. They are sour.”

六、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在交际场所,李一帆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时,总是很简约地说:“商人,做软件的。”简约不等于省略,“做软件的”这半句适时而恰到好处地跟在前半句后面,颇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李一帆端着红葡萄酒,站在冷餐桌边自信而优雅地微笑着。他的头发自然蓬松但绝不凌乱,衬衫领子和袖口一尘不染,身上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水味道。与人交谈,有时还不自觉地带上了英文单词。周围的人都这样,有的是中文里夹带英文单词,有的全说英文。李一帆总是小心地避开全说英文的人,以避免听不懂带来的尴尬。“OK!”他说,微笑地看着对方的眼睛。

这些都是跟马俊学的。马俊也是做软件的,但是跟李一帆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李一帆做软件经销,而马俊是做软件开发的。马俊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李一帆压根就没受过高等教育。马俊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李一帆只会几个简单的单词。

马俊第一次带他参加这种聚会时,他惶惑而又茫然,跟在马俊身后,手足无措。看着马俊举着高脚酒杯,跟人家说:“Cheers!”脸上的微笑优雅而自信。马俊的衬衫衣领一尘不染,身上飘着淡淡的香水味。马俊把他从背后拉出来,给人介绍:“这是我市新崛起的成功商人:李一帆!”他像突然被人从幕后推到了前台,强烈的聚光灯下,不合适宜的穿着与低微的成长背景,在那一瞬都在人前暴露无遗,叫他无地自容。

现在,李一帆是一个做软件的成功商人,身家上千万。除了说话的时候偶尔夹杂几个英语单词,他还能够准确地说出手里端的葡萄酒是法国1935年产的还是1937年产的。只是,在别人问起他“毕业于哪个大学”时,他的眼里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紧接着他会平静地告诉别人:“北大。”

谁说不是呢,他读过一年北大的远程教育呢!

副总于德顺开会迟到了,当他气喘吁吁地推开会议室的门时,李一帆正坐在会议圆桌之首,宣布公司纪律:“……身为管理者,更要自觉遵守公司各项纪律!”脸上是山雨欲来的阴沉。

李一帆是针对老于开会迟到一事说的。他总是无组织无纪律,昨天就说好了。今天中层干部以上的管理者开会,已经强调过不许迟到。李一帆觉得,自己的企业要上档次,不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抓起不行。马俊的公司,职工上下班是要打卡的。可老于照迟到不误。

散会后,老于来向李一帆解释:“老李,我跟北京来的供货商一起吃了个饭,他马上就要走!”他一向管李一帆叫老李。李一帆脸上的阴云更重了些:“你跟我请假不行吗?打个电话不费事吧?我看你是积习难改。”老于诺诺地退下了,李一帆的心里才好受些。

说实话,老于这个人不错。跟了李一帆多年,没有任何私心。他是李一帆的铁哥们,曾经一起摆地摊卖过电话卡,一起做过百货、餐饮生意。一路跟随着李一帆打天下。李一帆走上经销软件这条路,老于功不可没。2000年初,李一帆的百货生意做到了尽头,寒风中,望着一大堆卖不出去的货。他欲哭无泪。老于说:“卖软件吧!我小孩天天打游戏,我看游戏软件赚钱。”搞市场调查,筹集资金,联系供货商与客户,老于奔波不停,任劳任怨。公司成立之初,经费紧张,老于的差旅费一分钱没找公司报过。现在,公司副总出差一天有300块钱的补助。老于一天的费用从来不超过100块,而且是实报实销。

那时,李一帆感动地拍着老于的肩,说:“好哥们!只要有我的一份,就少不了你耶一份!”一席话绝对发自肺腑。现在,老于依然如故,李一帆的心里却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瞧不起老于了。

老于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可那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智慧的人才,老于哪一点都靠不上边。他出身贫寒,遭遇下岗,在地摊上摸爬滚打数年,指甲缝里都是泥垢……

李一帆新招了一个MBA,年轻,有头脑,有知识,他正在考虑把他提为常务副总。以前曾经答应过老于,让他做常务副总,现在看来是绝对不行的。看到老于,他心里就有一点不舒服,这家伙常常跟人家吹嘘当年怎么和老板一起打天下,那不等于在向众人展览他李一帆的过去吗?李一帆现在是软件经销商,并且在雄心勃勃地准备进军软件开发,做真正的IT企业家。可是,一个老于,就标志着李一帆的过去:穿着廉价的针织T恤和杂牌西裤,浑身散发着汗味,脸上堆着卑微笑容的小生意人。

李一帆接到老于的电话:“老李,老袁从四川来了,想见你一面!”

李一帆连忙驱车前去见老袁。当年,他们一起打天下,他找老袁借过好几次钱,人家二话没说,都借给他,从不找他催还。后来老袁去四川做服装生意,好多年没消息了。

久别重逢,免不了热烈的拥抱与嘘寒问暖,感慨万千地叙旧。然而,慢慢地,李一帆浓浓的兴致像面前的茶水一样,每冲入一次水,就淡去一层。他发现,他跟老袁老于关心的事情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老袁仍然开着一家小服装店,每天起早贪黑,跟顾客为几块钱磨得面红耳赤。老袁缅怀起一起打天下的时光,一脸神往:“那时候,一件衣服赚几倍,一个月抵现在挣好几个月。现在,每个月的房租、税费、工商费、人工,除干打尽,赚的钱还不如打工多……”老于安慰说:“各有各的难处,不管怎么说你也是当老板,给自己做事。”这话落在李一帆耳里,很不是滋味。

老袁的话题很快扯开,又说到某位房地产大亨,脸上混合着羡慕与不屑的表情:“这家伙当年完全是个小混混,记不记得,我们一年赚一二十万的时候,他还满大街瞎跑呢!不知走了什么狗屎运,一下就发了!”这话引起老于的强烈共鸣:“就是就是,还有那谁……谁能想到也发那么大……”坐在两个大发感慨的人中间,李一帆突然觉得没意思。英雄莫问出处,可偏偏有人要去刨根问底,非要剥去别人的外衣露出尴尬的一面才开心。这些年他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过去,为的是保住现在的尊严和自信,最让他反感和不安的就是人家追根溯源,上查三代。

李一帆什么也没说,只是脸上的表情淡淡的。

老袁和老于从他的严肃中感觉到了什么,不约而同住了口,都有点讪讪的。李一帆优雅地笑笑,适时表现出他的大度和风度:“这个有机遇的问题,也有能力问题,不好说。”

老袁呵呵笑了,说:“还是老李水平高,你说当年我们一样摆地摊,怎么就没跟你一样做大呢?”李一帆脸上笑着,心里却升起一丝厌烦。老袁没有注意到他的变化,搓着一双粗糙的大手,脸上堆满了谦卑的笑容:“老李,你看,呃,现在服装生意不好做,我想转行做汽配,可是,手上缺少资金……”老袁说得很艰难,李一帆却没有打断他,只是听着,像看一出戏。

许久,李一帆呷了一口茶,说:“这样老袁,下礼拜你到公司找我,钱我借给你……不过,程序还是要走一下。”老袁感激不已,却也掩饰不住失望。显然他已经从老于那里知道,向公司借钱是有利息的。李一帆有点不忍,但他绝对不会像老袁当初那样,连字据都不要就抱给他一摞饯。他得为资金的安全着想。

菜上齐了,服务员来问要喝什么酒。老袁抢着说:来一瓶白干!李一帆知道他要白干是不想让自己太破费,他对服务员招招手:“还是茅台吧。白干就不要来了。”

从酒店出来,经过一爿小餐馆,里面的人正在划拳喝酒。多年前的一幅画面突然闯入李一帆的脑海。他,老于,老袁一人端着一只粗瓷大碗,里面盛着白干,三只碗碰到一起。发出响亮的“当当”声,一席话掷地有声:“兄弟,是一辈子的!”那时他们都在摆地摊,都怀着发财的雄心壮志,互相帮助,坦诚相待。

李一帆心里一酸,忽然有种要流泪的感觉。

老于不止一次跟李一帆说:“马俊这人不可深交!”李一帆只是听着,并不表态。这一次,老于又重提老话时,他终于发火了:“我是老板还是你是老板?”

老于愣了片刻,一言不发地出了办公室。

事情是这样的:马俊的公司准备上马一种游戏软件,资金有限,想找李一帆合伙。马俊对这个新开发的游戏软件很是看好,已经和不少经销商签了订单。对他的话,李一帆深信不疑。堂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开发的软件还能有错?

可是老于不同意跟马俊合伙,原因很简单:他觉得马俊靠不住。再说,不熟不做,他们擅长的是销售,别的,最好不做。

“你懂什么呀?”李一帆一脸鄙夷,“做任何生意都有风险,公司楼下的小饭馆都有风险!怕风险就别做生意,老老实实打工好了!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知识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才能活下来。”

老于再说,李一帆就发了上面那通火。他很反感老于用这种教育的口气来跟他说话。事后,也觉得自己对老于有些过分,为表示歉意,请马俊吃饭时,他把老于也叫上了。

老于在路上就开始嘀咕:“要请吃饭,也该他请我们呀!是他找我们融资呀!”李一帆只当没听见。

在饭桌上,李一帆就开始后悔了,他真不该带老于一块儿来。

法国红葡萄酒有他这种喝法吗?倒满一大杯,与马俊“当”地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马俊微微一笑,嘴上不说什么,眼里却堆满了嘲讽和不屑。李一帆顿时感到气恼与气馁。精心搭建的儒雅商人的形象,就被老于给毁掉了。老于,就是李一帆的过去,他把老于带来,等于是向马俊宣布:“看吧!这就足过去的我!”

老于还在大呼小叫,非要马俊把杯子里的酒干了,不干就是不耿直。周围就餐的一帮绅士淑女频频往他们这边看。李一帆拉长了脸,低低地吼了一声:“行了,老于!”

老于不再闹酒,却说起了合伙的事:“马总,这几年我们公司的业绩与信誉你是看到的,就凭这,也不该拿小头,而且我们出的钱跟你们一样多!”

马俊笑微微地听着。老于说完了,他转向李一帆,问道:“李总,你的意见呢?”李一帆轻描淡写地说:“就按原计划办吧!”

马俊和李一帆谈笑风生起来,他的话语里时不时地夹杂着英文。谈吐高雅、风度翩翩的两位商人,不时引来周围人欣赏的目光。李一帆的心里就像三伏天喝下一杯冰水那样舒服。

跟马俊的合作顺利进行,两家公司各出一半资金,由马俊负责开发,李一帆负责经销。软件很快开发出来,然而,李一帆却发现,根本不好卖!零售商把货都退到李一帆这儿来了。看着成堆包装精美的盒子,李一帆恍如回到当年守着一屋子积压的货欲哭无泪的场景。

老于说:“老李呀!吃一堑长一智,今后咱们可得多个心眼。”李一帆看着老于,气不打一处来:“你是谁?也配来教训我!”但这句话没说出来。他觉得,老于根本就是来看他的笑话的。前段时间,他读到曹操杀杨修的故事。杨修是个聪明人,总能事先说出曹操之所想,或者没有想到的。可是曹操却把他杀了。当时他怎么也不明白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现在他总算明白了。

公司开会时,李一帆宣布了他的决定,任命新来的MBA为常务副总。常务剐总的薪水比其他副总高出很长一截,而且有用人权。老于现在名为剐总,其实手下一个兵也没有,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上次开会迟到,本质上就是这个原因。李一帆不是不明白,从内心来讲,他就是愿意置老于这个地步:他能力有限,一无文凭二无专长,当然只有出苦力了。拿人给他管,人家服他吗?

而且,新来的MBA升成了副总,老于的薪水就成了所有副总中最低的。

老于辞职了。临走时,他对李一帆说:“其实上次老袁就叫我不要跟你干了。可是我舍不得和你一起打下的这片天下……不说这些了,你自己多保重……”

篇5

关键词:教育 家庭教育 理念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养不着”论

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人们常常会说“要养得着呢,养不着,没有办法”。这样认为的家长占据很大比例。我们分析一下“养得着”的意思吧。大部分“养不着”应该是指孩子“不听话”、“贪玩”、“不会读书(或不爱读书)”。如果是家长没时间教的、家长“不会教”的、“没钱,读不起书”的、怪“学校不好”的、怪“老师不好”的、怪“教育体制”的、说“读书无用”的,应该不会说“没有养着”。如果这个判断是对的,那么,我们就不纠结“养不着”了,而是分析“不听话”、“贪玩”、“不会读书(或不爱读书)”。

二、“不听话”论

“听话”对孩子来说过于复杂,对家长而言也非常复杂。因为不是简单听或不听的问题。听谁的?如果成人的观点不一致呢?如果今天说这样,明天说那样呢?如果不全对,听谁的?幼儿园要听话,小学要听话,初中呢?高中呢?大学呢?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他们都对吗?咋办?听完了以后,自己决定!决定听话或不听话,决定听爹的,不听妈的,决定听这些,不听那些,决定听自己的等等。因此,建议采用讨论的方式,帮人做主是不容易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能做的主会越来越少,最后是孩子做家长的主。我们必须研究我要求别人听我的道理在哪里?心平气和的讨论比听话更重要。

不会听的话或听不懂的话或不知道咋个回答的话:一般是过于笼统或言之无物。“小心点嘎?”,标准答案是“好”。小心什么?怎么小心?还是要帮娃娃研究一下的。尤其安全方面。比如上学路上、学校里面、村子周围、电、火,哪里有危险?应该注意什么?带娃娃去看看事故现场,做些火、电之类的小实验嘛。“不要忘记带东西嘎?”,不如让他对照准考证之类的规矩一项一项检查一下。“咋会才考得这点儿分?你就是不好好读书”,不如帮他深入找找原因,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最近学习怎么样?”“要好好学习嘎”“作业做了没?对了吗?”“找点书读读嘛”。如果不深入研究娃娃,只能是这样稀里糊涂的说点啦。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不如交流好了再给娃娃讲。意见有分歧可以告诉娃娃,比如一小好,还是二小好?是五中好,还是四中好?是提高班好,还是平行班好?进一步分析哪里好,哪里不好,自己应该如何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绝对的好坏还是不容易区分的。

娃娃有不同意见要让他充分发表,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了解娃娃的思想,便于对症下药。民主氛围不好的家庭,这一点常常是两代人交流的大障碍。尊重才可能交流,交流才可能交心。娃娃小的时候什么都跟父母讲,慢慢就有了保留,为什么?这值得思考。有时候是家长骗娃娃多了,娃娃就不听话了。“教育”这个词,过于强悍,“居,吾语汝”。

“不听话”的问题极为复杂,是我认为教育中最难的问题。只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在实践中多问问为什么?怎么办?从家长、亲属们的身上多找找原因,还是会取得成果的。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娃娃的未来。

三、“贪玩”论“没醒”论

“贪玩”“不刻苦”“不专心学习”也是孩子常犯的毛病。爱玩何止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也还是爱玩呢。我们不是也常常吆五喝六、麻将扑克、烂酒烧烤、莺歌燕舞、吹牛聊天浪费了不少与孩子交流的时间。以其抱怨孩子“贪玩”“不刻苦”“不专心学习”,倒不如领孩子玩,帮助孩子合理分配时间。我们常说“领娃娃”,要点是“领”,领他玩好玩的东西。领他看一中的光荣榜,看大学,看市政府,看工地,看农民工的生活,看城市的CBD,看工资单,看北京的房价,看工厂的自动化,看乌烟瘴气的企业,看名车美女…。家长如果熟悉小孩子的课堂内容还可以寓教于乐,比如数学、语文,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如果家长自己觉得能力不太够,比如娃娃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家长还可以参考第七条“不会教”论。督促孩子合理分配玩的时间,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参考第六条“瞎忙”论。“贪玩”成了家长的借口,而且还抱怨,“什么办法都试过了,就是不行”。这只能说明做得还不够,任重道远呀。

贪玩电子游戏大约是不少小男孩的毛病。就我的浅见,不如小小的时候就让他去玩,陪他玩,分析游戏中的问题,让他尽快过瘾。或者“领”娃娃玩音乐、玩体育,让他在别的有意义的玩法中找到乐趣,这是替代法。

四、“不会读书”论

此论大约是说孩子还是乖,作业也做,就是似乎有点笨,导致学习不太好。这种情况我们先反问一下,是跟不上么还是连低年级的都看不懂,这样分析可以帮我们找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学习是要复习的,学而时习之嘛,尤其知识性的东西,譬如英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连贯性强的如数学,复习的跨度不大。连贯性不强的如语文的诗词歌赋,就需要二年级复习一年级,高中复习初中。其实,按照爱宾斯坦记忆曲线,复习既花不了多少时间,也不需要很多次,根据娃娃的记忆牢固程度掌握就好。

家长有个词“开窍”或“醒不醒”常常挂在嘴边。这是极为不容应付的现象,或许我们要好好领悟“带孩子”的带字。什么事情?什么场景?怎样的对话?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刺激?才会“开窍”或“醒”,是家长应该研究的课题。每个孩子的情况会很不同。

“不会读书”有种情况只是不喜欢某一科。原因多半是从不喜欢上课的老师开始,课程落下太多以后,换了老师也难补上来了。要求换老师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是我们几乎不能指责老师和无力要求换老师。我们能做的是必须加强这一科的学习,于是补课、开小灶之类的招数就要用上了。补课,还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的,如果他觉得补课老师不好,做了工作也还是认为不好,或者不适应不对路“属相冲”,那就另请高明吧。

五、“吃不得苦”论

什么是苦?苦只有自己不愿意而又迫于外界压力非干不可才叫苦。打电子游戏、打麻将、打篮球、爬山、在工地做一天活、读书赶马做豆腐,都苦,好玩,数着钱,考起好大学,就不苦了。意思是喜欢就不苦了,就是找到了乐趣,就是良性循环,越整越爱整。

的确,人不太可能干什么都有乐趣,干什么都顺利。要培养乐趣,也要吃些苦,这大约也是军训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啦,我们会做吃苦训练,只是生活好了,惯孩子的故事是越来越多了,记得要训练孩子就好。理解苦、吃过苦大约就能过苦关。

六、“瞎忙”论

家长工作忙、没时间,是家长常找的借口。孩子的教育关乎孩子的一辈子和家长的大半辈子。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工作忙,孩子是能理解的,就怕是借口就麻烦了。我们再说工作忙,没时间的时候,换位一下,看看孩子是不是认为这些忙是有道理的。与孩子沟通忙的理由,既是取得谅解,也是孩子理解社会遵从社会法则的开始。看看社会各地麻将生意如此火爆,不知老师、学生、家长如何想?我不反对打麻将,我只是不能理解麻将乐趣与天伦之乐的差别。

七、家长“不会教”论

家长“不会教”这条有理,作为借口就不好了。大部分家长辅导一下小学作业还行,初中就有些累了,高中就更困难。辅导数学还行,语文英语就累了。难度自然是一个理由,家长不懂考试是更大的理由。因此,目前的应试教育要靠老师,我以为然。不作为借口是说不会教就找人教,找会教的教,就是补课了嘛。因为,学习好是目的,不会教是借口。我比较反对自以为比老师牛的家长,即便老师学历不高,大多数老师还是有办法“收拾”几十个学生的,家长就不行了吧?老师懂考试,家长不懂了吧?尊师重教在这里也有了意义,没几个好老师做朋友的家长要注意呀!

八、“无钱”论

没钱读书的事情少多了。奖学金、助学贷款、打工上学、社会赞助。说点这个的意思是希望家长努力培养孩子读书,别想着读不成么算了,免得我钱紧张。

择校费、补课费太贵才是“无钱”论的主要借口。我只想说花点钱值得。“花钱未必有好结果”,“是的”,“不花钱有好结果吗?”“…”“你是想不花钱还要有好结果吧?等你找着么告诉我一下,最好还别收我的钱”“不投入,有产出吗?”“投入了就一定赚钱吗?”不管怎么说,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投入,显然也达不到家长的预期。

九、“学校不好”论“班级不好”论“老师不好”论

一般而言,好家长、好孩子、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五好)对孩子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不好,其他方面得更努力才行。或曰:学校好,不一定学习好;学习好,不一定升官发财;爹是龙儿子是虫的也有;老师的娃娃还有不会读书的嘛;爹妈大字不识,儿子就是会读书的也有嘛。的确有这样的情况。要注意的是,这是我们自己为自己找的借口!分析一下这样说的人的心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是酸葡萄效应,是无奈的安慰。北大毕业也有卖猪肉的,但这不影响我们把北大作为娃娃的志向。或曰:娃娃基础差了一些,怕去好学校跟不上,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殊不知鸡头还是鸡,凤尾还是凤。复习一下“五好”的关系吧,娃娃基础差是不是应该找更好的学校和老师?跟不上可以再想办法嘛。

择校的理由:同学,是读书人的一大资源正如战友和同乡。XX县一中的同学遍布各个乡镇。北大的同学遍布世界,卫校的同学遍布八县一区。XX一中高中的同学干什么行业的都有,XX二中的同学可以过一个月的米线节。好学校的同学能互相帮上大忙,差学校的同学只能凑个人数。人际关系的重要,我们没有一个不清楚的。

择班的理由:大部分是因为老师。班级的升学率差距也很大呀。

择师的理由:天地君(国)亲师。老师在供台上呀!找好老师,找好班主任。语文好的找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当班主任,数学好的找语文老师英语老师当班主任。找补课老师,找有水平的朋友帮助教育。中考高考高考前换个其他思路的老师补补。这些都是择师的招数。有时候娃娃不喜欢某个老师,听来很有道理,我们就批评老师,越发加重娃娃与老师的对立情绪。有了对立,这一科的成绩就危险了。赶紧与老师沟通、与娃娃交流消除对立,实在不行还要补课跟上才是正道。

良禽择木而栖,朋友都要找个好的,否则交友不慎就麻烦多多,何况校、班、师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求爷爷告奶奶的,请客送礼的,低声下气求人的,千万别不好意思,我觉得不丢人,这比为了升官发财求人好多了。

教育资源的分配由教育部门与社会现实决定,好学校、好老师在城里,农村有个好老师也调进城里了,这都是现实,也是好好读书的理由。家长没有好好读书,无钱无官,娃娃也才流落到没有好学校读的地步嘛;希望娃娃好好读书么以后就有点能力解决问题了嘛。公平是愿望是方向,不公平是现实。家长的努力方向就是择校、择班、择老师、提提意见(不一定有用)、开导娃娃、请家教、自己上阵。家长把努力的过程与娃娃交流是有必要的,不管结果如何,你才能对娃娃说“爹尽力了,看你的了”。这些过程有助于娃娃“开窍”或“清醒”。

“学校不好”“班级不好”“老师不好”几乎是人人可找的理由。其实我们只能找自己的理由,我做了什么?

十、“读书无用”论

读书有用,读好了有大用。就说找对象吧,能不看看学历吗?看看公务员的报考条件吧?有几个岗位招大学以下的?或者不辨也罢,如果读书无用,不读书大约也没几个有大用。

十一、“教育体制”论

“中国的教育出问题了,不读也罢”。如果不上学么你自己有能力教吗?抑或让娃娃自学成才?

十二、你知道娃娃的情况吗?

在哪个学校?哪个班级?班主任是谁?数学老师是谁?语文老师是谁?老师家在哪里?娃娃是班上几名?班级好不好?考试分数几分?学校和班级的升学率如何?娃娃的朋友是哪些?他们学习和家庭背景如何?学校有哪些安全隐患?如何防范?上学的路上有哪些危险?学校几点放学?那些老师在补课?那些老师教的好?

十三、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

就是拿了点钱。还可以干点什么呢?《读者》2011-20期:1978―1998年,北大学子30%来自农村,2000年以后为10%。2010年清华的农村生源17%。家庭背景的重要由此可见。美国146所大学3%的学生出身贫寒;70%的学生出身富足。

十四、试试这几招

尽量接送娃娃,目的是增加交流机会。尤其初中高中。

中考高考前,换个老师换种思路换个视角指点一下,看看有什么遗漏。

专心开好家长会。最好访访老师,了解娃娃在学校的情况,了解老师对家长的希望。

娃娃觉得补课老师不好就先做做工作,还不行就换一个补课老师试试。

家长意见有分歧就先统一了再与娃娃交流,统一不了也可以如实告诉娃娃,让他自己决策。

领娃娃看一各校的光荣榜,看大学,看市政府,看工地,看农民工的生活,看城市CBD,看工资单,看北京的房价,看工厂的自动化,看乌烟瘴气的企业,看名车美女…。

图难乎其易也,图大乎其细也。尽量在娃娃小小的时候下力气抓,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面就容易些。小学抓不好初中接着抓,初中抓不好,高中接着抓,高中抓不好,大学接着抓,读不成书还得抓工作、抓结婚、抓房子。学习抓好了就省了不少事。

篇6

学界有此一语:罗马法是“整个法律学科的字母表和语法规则” 。①我们对某个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时,往往会从远至27个世纪前已然存在的罗马法开始寻根,这是因为在罗马暨日耳曼法系国家中,各项制度的建筑原料大部分皆由罗马法供应,②虽然罗马法的概念几乎绝不可能全等于现代法的相关概念,其间却常常存有共同的遗传基因,而且这种基因更是在加工变造之中洗涤不去的。不断被后人诠释和重构的罗马法概念actio,即其适例。这个概念的影响力,不止局限在诉讼法学领域,甚至更作为近代民法学说相当重要的一项罗马素材,辐射到了实体法领域(且以此一领域尤甚)。更甚者,民法理论核心概念之一的请求权(Anspruch),也是从actio脱胎而来。

一、 关于“actio”一词的含义

拉丁文“actio”一词,含义繁纷,有学者指出其意思有十四种之多。③我们关心的只是其关涉诉讼方面的意义。但即便是这一意义上的“actio”,其内涵仍然不一而足(它可解作“诉讼”,有时则应理解为“诉权”)。其次,由于西方语言与汉语的差异,在理解同一个概念时,往往会因为语言结构的不同而出现所谓lost in translation的现象,从而不利于探究其背后的所以然(“主观权利”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许多西方法学论者只是直接将共同辞源actio直译成英语action、法语action、意大利语azione、西班牙语acción、葡萄牙语aco等等,但是actio的多义性却绝非仅以同一个汉语词汇便能够完全对应、放诸任何语境皆准的。

例如,基于葡语“aco”一词的多义性(这种性质与拉丁文actio同出一辙),当希望明确指涉其关于诉讼方面的含义(诉讼或诉权)时,会在其后加上形容词“judicial”(司法的)或“processual”(诉讼的),从而成为“aco judicial”或“aco processual”。④这时,假如将“aco judicial”逐词直译成汉语“司法诉讼”或“司法诉权”,便似乎是画蛇添足,因为但凡诉讼或诉权必属司法范畴,故徒添“司法”二字纯属多余,反而仅译作“诉讼”已经、也更加贴合其义。同理,将“aco processual”直译成“诉讼的诉讼”或“诉讼诉权”,更是荒谬。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笔者认为在进入正题之前,先探讨其关涉诉讼方面的含义的递变,对于进一步了解和划定我们的讨论标的是有必要的。

1 Actio之原义:行动

德国法哲学家Gustav Radbruch说︰“一只葡萄根瘤蚜虫,无论是对于法学家、动物学家、农业专家或是普罗大众而言,都根本毫无分别。”言下之意是,法学并非将一切外来的概念都统统进行了全新的、特别的重构。⑤除了由法学创造、为法学创造的概念之外,有大量概念都是原封不动地从日常语言(communiter loquendo)或法学以外的学术语言中引入的。这些原初概念,除了常常不加改动地进入法律语言之外,也往往成为了经过法律构筑的那些概念的“母型(matriz)”。⑥

“Actio”也不例外。根据意大利学者Pekelis的研究,⑦最初即使是在法律领域内,“actio”一词的含义也无可避免地是它在古今日常语言中所具有者,亦即指举动、行为、活动(actus)。申言之,其动词agere有动、侵、取、捕、攻之意。将“actio”用作纯粹私人举动之意的最重要例子之一,就是自助行为。⑧

2 Actio原义之嬗变:透过国家行动

④参见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8

⑤[ZK(]也就是说,法律人有时候会以不同的方式说话,但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更严谨精确地讲话而已,而大部分时间,他们的说话方式其实跟别人毫无二致。参见[德]Gustav Radbruch,Filosofia do Direito (Rechtsphilosophie), trad Cabral de Moncada, 2a ed, Coimbra, 1947, vol I, p 304转引自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⑥[ZK(]正因如此,许多法律概念都是以“形容词‘法律’ + 普通名称”此一方式予以命名的。可见,由法学和其他学科或日常语言共享的那些概念,乃担当着“作为其他概念的根基”这一功能。更甚者,当解释工作进行到某一个程度,我们也只能求助于它们(归根究底,也就是经验法则、共同文化等等)。参见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⑦[ZK(]下文关于actio语义的演化,参见前引③[意]Pekekis, Azione书, p 77;[意]Pugliese,Actio e Diritto ubiettivo, Milo, 1939, p 19转引自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p 8

⑧[ZK(]参见[英]E Metzger,Actions, in E MEZGER (ed), A Companion to Justinian's Institutes, Chap , pp 208—228, London: Duckworth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209

⑨参见[葡]A anto Justo, Direito Privado Romano – I (Parte Geral), 4a edio, Coimbra Editora, 2008, pp 234—23

⑩括号内容为笔者所加注。

众所周知,对于自力救济,古代罗马是从某个时期起才开始有处罚规定的。⑨随着私人公正体制逐渐过渡至公共或称集体(再晚一点则是国家)公正体制,“actio”一词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语义嬗变现象:虽然它继续是指私人的行动,但在这个时候,它已经不是指私人针对侵犯或被假定侵犯其权利者使用其私人力量,而是指私人求诸国家为之。Pekelis便说:“此一语言现象,完全类同于‘andar de automóvel’(乘汽车;字面意思是‘以汽车走动’)的人却是安然坐着的(而根本没有走动[andar])。现代技术意义上的私人的actio, 可谓是一种间接的actio。”⑩

3 Actio原义嬗变之转义:诉讼方式

由于向国家求助,必须遵循固定的庄严手续为之,因此,actio一词开始意指这些求助方式,亦即求诸公力救济所需的行为与例行仪式辞句的总合。于是,actio便有了程序类别、诉讼方案、诉讼方式的意思。例如legis actio sacramento in rem,便意谓对物誓金之诉。

不过,此一意义上的actio(诉讼),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者仅指对人之诉(actio in personam),尤其当actio与petitio和persecutio一并出现在同一罗马法文献片断时,更见明显。B11事实上,此一意义上的actio本身即仅指actio in personam,因为actio in rem和actio in personam的区分,其实是来自更早的vindicatio(后来的actio in rem)和actio(后来的actio in personam)的区分,之后actio一词才吸收了vindicatio而具有一个更广泛的含义。B12

4 Actio原义嬗变之转义的再抽象:诉权

actio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这个意义上的actio,词义已到达一个高度抽象的程度,指的是“agere的权力”。一开始时,它尚包括自力救济和透过诉讼程序寻求救济两种方式,到了后来则仅指后者,也就是诉权。

古罗马法学家Celsus在公元2世纪便替这个意义上的actio(诉权)下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定义:“诉权不外乎是通过审判追索应得的东西的权利(Nihil aliud est actio quam ius quod sibi debeatur iudicio persequendi)”。B13之所以说这个定义极其重要,是因为其看似简单,后世法学家们却有着南辕北辙的理解和演绎,甚至因此而促成了诉权和实体权利的近代分流。

二、诉权与实体权利的关系流变

(一)第一阶段──罗马法中actio和jus的不对称

首先,必须注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述,由于actio一词的多义性,“有诉”便意味着“有诉权”(因此很多时候将之理解为“诉权”会更切合语境),所以这里所讲的jus,其意义自然应作收紧,亦即不包括“诉权”,而仅指透过actio(诉或诉权)予以实现的实体权利。

谈到罗马法中actio与jus不对称的现象,必先要提及的是市民法和长官法的区分。简单来说,长官法是与市民法对立的概念,它以某些长官(裁判官[praetor]、行省总督[proconsul]等)的告示(edicta)作为渊源。B14所谓长官告示,是长官于任期内所作活动的纲领,并会于其任职之始公开张贴。在这种长官法中,最常见的是裁判官法。虽然严格而言,裁判官法只是长官法的一部分,但由于绝大部分的长官法都是裁判官法,因此两种名称通常会不加区分地混用。B15

B11参见前引⑧, p 212

B12参见前引⑨, p 239

B13出自《学说汇纂》44 7 51。《优士丁尼法学阶梯》4 处也有类似的表述︰“Actio autem nihil aliud est quam ius persequendi in iudicio quod sibi debetur”两者遣词稍异,但其趣实同。

B14因此,除了jus honorarium之外,它尚可被称为jus edictale和jus magistrale。之所以名为jus honorarium,是因为它乃基于长官的荣誉尊位。罗马法学家Pomponius便说:“名曰honorarium,乃因裁判官尊位之故。”(onorrium dicitur, quod ab honore praetoris venerat)参见《学说汇纂》1 2 2 10。

B15参见前引①[葡]ebastio Cruz, Direito Romano (Ius romanum) - I, 4a edio, Coimbra, 1984, p 298

B1语出Marcianus,参见《学说汇纂》1 1 8:Nam et ipsum ius honorarium viva vox est iuris civilis

B17关于裁判官在各个时期的活动范围,参见前引B15, p 300

B18出自《学说汇纂》1 1 7 1:Ius praetorium est, quod praetores introduxerunt adiuvandi vel supplendi vel corrigendi iuris civilis gratia propter utilitatem publicam

B19关于裁判官法之诉的分类,参见[西]lvaro d’Ors, Elementos de Derecho Privado Romano, egunda edición, Ediciones Universidad de Navarra, A, Pamplona, 1975, pp 0—1

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裁判官活动的本质基本上仅仅是对法律进行解释(interpretatio),再者其解释工作也受大祭司团(collegium pontificum)所监察,所以这时候,裁判官可谓纯粹是“市民法的活的声音”(vox viva iuris civilis),B1难对法律有大动作的革新。后来,随着裁判官的权限越来越大,他开始可以(基于其治权[imperium],再后期一点则基于其审判管辖权[iurisdictio])透过公文创制裁判官法。B17这种裁判官法(或者说长官法)构成了一套跟市民法不同的系统,其功能在于补足后者,以便令僵硬呆板的市民法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情况的多变。罗马的法学家Papinianus便说:“裁判官法是裁判官基于公益而引入的法,其目的在于辅助或补充或修改市民法。”B18

具体而言,裁判官对市民法的这种左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如果裁判官认为某种社会状况值得受司法保护,但市民法却不给予保护(亦即其仅为事实状况而非权利),则裁判官亦可创设诉权,在告示中宣布其司法保护允诺(“吾将予以审理……”),从而允许提起诉讼,以给予救济。这种诉讼称为裁判官法之诉(actio praetoria)。举例而言,裁判官可以运用“扩用诉讼”(actio utilis)的方式,B19将原为特定情况而设的actio延伸适用于其他情况(用以派生“扩用诉讼”的由市民法明定的诉讼,则称为“直接诉讼”[actio directa],两者互对相称),让本身没有诉权的人取得诉权,进而获得司法保护。B20

因此,葡萄牙罗马法学者antos Justo总结道:“Actio是借以保护一项获得法律秩序(通常是市民法)所承认的既存权利,或者保护一项长官认为值得受法律保护的事实状况的一种手段。”

第二,如果某种社会状况虽然被确认为权利,但裁判官认为它不值得受司法保护,则裁判官会驳回诉讼。B21也即法庭能够确认一 个法律所不支持的请求,也能够否决一个法律所支持的请求。简言之,有jus不一定有actio,反过来说,有actio也不一定是因为本身有jus,因为是否能够获得救济,很大程度上乃取决于裁判官的态度。于是,在罗马法中,要获得救济不是问“有否jus”,而是要问“有否actio” 。B22

(二)第二阶段──actio和jus话语的中世纪对应式重构

从上文可知,罗马法中的actio和jus之间的关系是稀疏零落的。对照在19世纪正式成形的诉权与实体权利一元观,亦即视诉权依存于实体权利的理论,不难看出,后世的一元观似乎跟罗马法中actio与jus关系的上述两种特征(其一是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其二是所谓的“只问actio”观念)是青黄不接的。那么,究竟后世学者的一元观基础何在?为何它可以把曾经如此离散的两种概念拉拢在一起,而且还结合得那么紧密?为何它又可以把那种“只问actio”的思维倾向在某种意义上逆转成“诉权依存于实体权利”?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的答案,可以在中世纪找到关键性线索: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解读罗马法文本、对罗马法素材进行重构时,做了以下两项重要的工作,使actio和jus的关系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是把actio和jus 对应起来;二是以jus作为actio的原因。中世纪注释学者们把actio和jus作为对应的概念放到了一起,他们认为,一切actio都是以一项权利作为前提的。B23

B20参见前引⑨, p 25

B21参见[德]Max Kaser,Direito privado romano(葡萄牙语译本), rad port de amuel Rodrigues e Ferdinand mmerle, Funda

o Calouste Gulbenkian, 1999, p 440;前引B15, p 300;前引⑨, pp 428 、 440

B22必须指出的是,关于此一问题,学者们的见解似乎不尽相同。学者antos Justo指出,在大部分情况下,jus都不是先于actio出现的:家父对受制于其potestas之下的人与物所拥有的权利,是先于actio存在的;(前引⑨,p 237)但在债的领域,债权人的权利则是源于actio的。(权利和actio之间的关系,在债的事宜上是最为密切和明显的;前引B19,p 191)至于裁判官以裁判官之诉保护事实状况,更显然是actio在先。因此,人们甚至常常以“有否actio”来判断“有否jus”,亦即所谓“actio在先(prius)而jus在后(posterius)”,更有学者直指“在罗马法中,有actio即有jus” 。(前引B15,p 301)但另有学者称,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权利”只不过是actio的从出表现或反映而已。{前引B21[德]Max Kaser书, p 57;[西]Manuel Morón Palomino,Derecho Procesal Civil (Cuestiones fundamentales), Marcial Pons, Madrid, 1993, p 153}笔者认为,无论怎么说jus和actio关系凌乱,以及说罗马人“救济只问actio”,皆不为过。(学者们对杂散和缺乏严密体系的罗马法素材的诠释稍有出入,本身就是不足为奇的事情)这种现象除了因文中所指的因素使然,更与罗马人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以及罗马法中实体法和诉讼法的一元性有关。

B23参见[葡]José de Oliveira Ascenso,Direito Civil Reais, 5ed, Coimbra Editora, 1993, p 15

B24此一自然段的内容,参见唐晓晴:《民法基础理论与澳门民法的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0—1页。

B25参见唐晓晴:《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法中的长期租借制度——以dominium directum和dominium utile的区分为视角》,载《北方法学》2012年第1期,第5页。

德国学者Landsberg便明确指出,在罗马法中,jus和actio是两个分离的概念:某人有一项权利,但可能会没有actio;反过来说,获裁判官授予actio的某人,也可能不拥有相应的权利。然而,当这些罗马法原始素材到了中世纪注释法学派手中时,上述两个概念便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注释学者们推定,在罗马法中各种形式的actio背后,均有其相应的权利。由于他们发现在罗马法中一切actio要么是in rem(对物)的,要么是in personam(对人)的,因此他们认为,罗马法中的jus也理应可以归为in rem或in personam。注释法学家们遂运用原因(causa)此一概念来构筑他们的理论。他们断言,在一切actio的背后都一定有一个原因:actio in personam的原因就是jus in personam,至于actio in rem的原因则为jus in rem。而这也被认为是现代法中债权与物权的整个区分的基石。B24

事实上,在actio与权利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罗马法的actio带给中世纪注释学派的启发并不止表现在权利和“对人”、“对物”的连结工作上。注释学派关于dominium directum与dominium utile的区分,也是受到罗马法中actio directa和actio utilis的区分所启迪的。B25总而言之,在中世纪的重构之后,jus与actio便如影随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因果关系在后世法学家的思维中挥之不去。此影响之深远并不难从他们的论述中看出端倪。

(三)第三阶段──诉权与实体权利一元观的成形

1 历史背景

在18世纪,罗马法的生命力曾经一度在危机边缘徘徊。B2这种背景催生了“《学说汇纂》现代应用(usus modernus pandectarum)”思潮,促使当时的法学家们进一步致力于从罗马法中抽取素材,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说(其实这种思想可以再上溯至几个世纪前的后注释法学派)。这种氛围不仅存在于德国,更笼罩了整个中西欧。罗马法中的actio也自然成为构建现代法学的原材料(后来Windscheid以actio为参照系发展出来的请求权理论,便是例证)。当时在诉权的定位问题上,摆在学者们面前的选择基本上只有两个:要么把它焊接进私法理论体系,要么把它留给逐渐兴起的公法理论体系(其时诉讼法学亦尚未真正兴盛)。B27在那个以私法理论为法学领域核心的时代,私法学者们走上了前一条道路,

2一元论观点的展示

笔者尝试选取一般认为代表了当时欧陆诉权实体权利一元观B28的权威学者,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见解,当时德、法两国影响力巨大的法学家分别是身为延续了“《学说汇纂》现代应用&rd quo;旺盛灯火的19世纪德国历史法学派之首的avigny,以及18至20世纪的三位法国学界重要人物:Pothier、Demolombe和Planiol。

B2当时的理性自然法主义者认为,法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共通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以ugo Grotius为奠基人、Leibnitz和hibaut等为后继者的该学派,撼动了当时整个欧洲的罗马法研究。在那个年代,罗马法“成文的理性(ratio scripta)”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另一方面,也有法典化及国家立法运动的压力。(参见 [葡]A anto Justo, A Crise da Romanística, no Boletim da Faculdade de Direito da Universidade de Coimbra, Vol 72 (199), Coimbra Editora)下文关于罗马法研究在欧陆的延续历程的概观,参见前引B15, pp 91—100;前引⑨, pp 98 —103。

B27关于诉讼法学的兴起及其原因,参见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172 et seq

B28作为例子,参见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pp 188、190;以及[乌拉圭]Eduardo J Couture,Fundamentos del Derecho Procesal Civil,ercera edición (póstuma), Roque Depalma Editor, Buenos Aires, 1958, p 3, nota 12

B29译自[德]F C von avigny, istema del Derecho Romano Actual(西班牙语译本), omo IV (traducción por[KG-3]n[DD(-2]~[DD)]Jacinto Mesía y Manuel Poley), Madrid, F Góngora y Compaía, Editores, 1879, pp 7—10

B30笔者认为,这里之所以出现了“抵押”和“质押”两个用语,是因为在罗马法中,广义言之,无论债权人有否占有担保物,皆可称为“质押”(pignus;若有则谓之pignus datum,若无则为pignus obligatum)。但精确来说,若债权人没占有担保物,有关的债务担保应称为“抵押”(hypotheca)。参见前引B21[德]Max Kaser书, p 182

(1)德国学者avigny的一元论观点

第一,avigny诉权观的阐述。avigny,被认为是所谓“诉权私权说”(eoria civilista)或称“内含说”(eoria imanentista;指诉权乃内含于实体权利之中)的最大支持者。他在其《当代罗马法体系》(ystem der heutigen rmischen Recht)第五卷中题为“权利的侵害”的一章,一开始即指出权利是有可能遭受干扰而处于不正常状态的。下文将摘录该作品中与其诉权观念重点相关的原文论述,且并行穿插笔者的导引(以下片断乃笔者自行转译自该书的西班牙语译本):“当我们考察一项被侵害的权利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是处于一个新的状态,亦即防御状态之中的。侵害,就像那些为抗衡侵害而设的制度那样,乃冲着权利的内容和本质起作用。权利基于此一原因而出现的那些变更的总体,谓之诉权。”B29

他指出这些变更可以是五花八门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每一种诉权而言,这些变更都各具个别特征。然而,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基础。若无此一共同基础,则这些个别变更是不可能出现的。顺理成章地,由此可以推导出一般诉权法和特别诉权法之分。例如,抵押诉权(hypothecaria actio),便是质押权B30基于被侵害而呈现的特殊形态,它会受特别的时效所约束。不过,如果想要理解这种特别情况的话,就务必先行研究诉权及其时效所具有的一般性质。另一方面,对于我所称的特别诉权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总的研究,因为相关的那些制度是各自互相分离的。本章即旨在阐述共通于各种诉权的一般法。”

他反对所有权等是同一层面、同一性质的东西:“相反,诉权其实是权利在维持其同一性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演进和变形,因此它是跟权利的生、灭位处于同一个层面之上的。这些演变并不是权利本身,而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权利所经历的存在阶段。”

在题为“诉”的第CCV节的开首,他再度重申及总结:“一切权利被侵害之后,都会呈现出其特定的一面”、“基于此一侵害而产生的关系,或者说,受害当事人因而获赋予的权利,称为诉权”。

avigny之所以在这一章论述诉权,是因为他认为诉权是权利受侵害的结果(如上所述,该章的标题便名为“权利的侵害”),于是他又再一次回归主题,并明确点出诉权和权利受侵害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任何诉权都必然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存在一项权利,其二是这项权利遭受侵害。如果权利不存在的话,也就不可能被侵害;没有侵害的话,权利便不能呈现出诉权的特殊形态。”显而易见,他认为诉权是权利被侵害后所呈现的一种新的状态、是权利的变形、是权利的其中一个阶段。

第二,avigny诉权观与其对权利的理解之间的关系。任何理论体系(不止法学)的构筑,都需要各个部分融贯不悖。从上文可以得知,avigny认为诉权是权利的一个阶段、是权利受侵害后所呈现的一种特殊形态。但为什么他会这样认为?他这种想法背后的基础是什么?葡萄牙学者Castro Mendes认为,avigny的这种诉权观是与其权利观有密切关系的。他通过发现avigny在其《当代罗马法体系》中一段颇为有趣的论述,为这个问题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以下片断由笔者自行翻译):“如果想要理解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权利关系的整体的话,那么,只认识各项关系的内容以及其当前表现,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研究其生命组织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说,除了其不变元素之外,尚需考察其结构的可变部分。这包括了权利的生、灭、发展及可能出现的变化,并尤其包括对其侵害的抑制。很多时候,人们会把法律关系有机生命的这些不同阶段看成是新的权利,并视之为与原权利处于同一层面的东西,进而试图确定它在法律大楼中的应处位置;可是,这种思考方式是错误的,它会把一切概念都搞乱了。”B31

B31转译自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192Castro Mendes参考的是《当代罗马法体系》的法语译本。为严谨起见,笔者在翻译时,一并参考了Castro Mendes的葡萄牙语译文、该书第 一卷的上述西班牙语译本(1878年版,pp 20 —21)以及William olloway的英语译本。([德]F C von avigny,ystem of he Modern Roman Law, Vol I, Madras: J igginbotham, Publisher, 187, pp 320—321)

B32参见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192

B33参见前引③[葡]Joo de Castro Mendes书, p 191

B34参见[意]Giuseppe Chiovenda, Curso de Derecho Procesal Civil(西班牙语译本), raducción y compilación de Enrique Figueroa Alfonzo, México: arla, 1997, 11;[意]Giuseppe Chiovenda,Principios de Derecho Procesal Civil(西班牙语译本), raducción espaola de la tercera edición italiana y prólogo del José Casais y antaló, notas de Alfredo alvador, omo I, Reus, A Madrid, 1977, p 78前述第二部作品被译为西班牙文时,连作者的名字Giuseppe也一起被“西班牙化”成José,因此该译本的作者名称为José Chiovenda,笔者选择在标示文献出处时还原其意大利原名。

可见,对于avigny而言,权利并不是一种“不变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它不会因为小小的变更(主观或客观变更)而完全崩坏,或者因而被另一项权利所取代。相反,他是将权利理解成一种“具可塑性”、“有机”的东西。易言之,权利会随着情况的不同而进行变化、作出适应,因此能够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Castro Mendes认为,avigny所提倡的 “权利生命可塑性”乃其诉权理论的基础。在avigny看来,权利在其本质依旧不变的情况下,是会按照情况而在不同阶段展现不同形态的。诉权只不过是权利在它的其中一个阶段中所呈现的形态而已。权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转变,便是因为权利遭受侵害。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