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与织女范文
时间:2023-04-04 09:1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牛郎与织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女多男少”的牛郎官庄
牛郎官庄村位于乡驻地东3公里处,村西南耸立着大贤山,余脉环绕四周,山脚下的沂河从村前蜿蜒流过,村子处在河北岸的平地。村民孙启荣如此描述牛郎官庄:“山清水秀,抬头看青山,低头看水流,山里有鸟啼,水里有鱼游。”
牛郎官庄村普遍流传着“先有牛郎庙,后有牛郎官庄村”的说法。“庄东有牛郎庙,在此地望此洞,隔沂河如天汉,洞亦俨然天宫。此庙之所由立,亦即村庄之所由名也。”据村碑记载,明末(1628年)孙姓始祖从淄川孙家大庄迁入,以村西建有牛郎庙得名。村西建有牛郎庙,隔沂河又建有织女洞,所以村民及附近村民解释牛郎官庄村落形制、家族姓氏、人口构成和人物相貌的时候都围绕牛郎织女传说而展开,形成了一些有趣的传说。
这个村子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多男少,据说这和传说中织女姐妹多有关。传说中织女姊妹七个。村子因和牛郎织女有关系,所以在生育方面也秉承了织女娘家的传统,生的孩子多为女孩儿。农村地区民众的家族观念很重,认为只有男性才能延续香火,牛郎官庄女孩儿多,因此被周围村落奚落为村落人口不旺。
由于牛郎庙、织女洞中居住着善良的牛郎与美丽的织女,村民认为牛郎官庄的女性都长得比较漂亮,但是男的长得都不咋地。这种外貌差异与牛郎织女人神的身份差异有关。
从村民中的日常言行举止可以看出,牛郎织女传说,尤其是牛郎庙、织女洞已经浸入到民众的生活细节当中,当地民众与牛郎庙,织女洞已经发展为不可分割的关系。
牛郎庙位于牛郎官庄村西,是外界进入牛郎官庄村的必经之路。清道光张燮修、刘承乾等纂《沂水县志》(道光七年刻本)卷二,舆地:“迎仙观,县西北百三十里有大贤山,织女洞在沂水西岸,东岸有牛郎庙。”当地民众的记忆中,牛郎庙的修建原因与对面存在织女洞有直接关系:“对面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牛郎庙原来很大,但是历经岁月风霜,现只有庙宇遗址存在,根据村民的回忆,可推知牛郎庙原来的一些情况:牛郎庙原来很大,是个大院子,有二三十间房子,里面住着道士,后来历遭破坏,现在只有一个小屋,牛郎庙主庙堂逐渐缩小;庙里有牛郎和其子女的塑像。坐着的牛郎,分立左右站着的两个孩子,并且还有老牛的塑像;牛郎庙的庙墙上有壁画,绘画内容有牛郎哥嫂独霸家产、舅舅主持分家、牛郎上天追织女等牛郎织女传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牛郎庙的神圣性逐渐弱化。五六十年前,牛郎官庄村民有固定的日期祭拜牛郎,并且外庄也有来拜牛郎的。现在人们主要去织女洞,仅顺道来牛郎庙。
牛郎庙以空间展示“牛郎织女传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牛郎庙中牛郎及子女的塑像、墙上描绘的有关牛郎织女壁画,无一不向人们生动地复述着牛郎织女传说。即使牛郎庙被毁之后,这种传承功用也没有削弱,相反,人们通过重新修葺牛郎庙及复兴牛郎庙庙会来强化传说在民众中间的记忆。但是这种依靠信仰空间传承叙事,使得传说的情节在民众中间很难做到完整细致地传承,他们只能是只言片语地强化若干情节或忽略若干情节。据考察了解,牛郎官庄村民极少有能把故事讲述完整的,但是“织女下凡”“男耕女织”“百鸟搭桥”“上有天河,下有沂河”等故事情节却是人人皆知、个个会讲。
织女洞为什么修建在这里
织女洞位于牛郎官庄村西大贤山(又名凤凰山)东北麓山腰处,以沂蒙名胜而著称。整个织女洞风景胜地实由三层构成,三层沿山势呈高低错落之形。现在我们所谈的织女洞主要指整个庙宇建筑的第一层――织女洞。它离地面约40米,系二层楼阁式建筑,门楣上面镌有“织女仙洞”四字。游人从东向小门进入一掌之地的小院,四周藩以矮墙,洞口左边是两通石碑,其一为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题《登织女台》诗碑。另一为《织女洞修复古建王母娘娘观音老母美容金身》碑(公元2006年)。
院落中央摆放着烧香焚纸的铁铸火池,人们祭拜织女、焚香化纸都被限定在这里进行。火池正对着织女洞主洞口,原洞口呈裂隙状,高8米,宽3米,进深10多米即中央大厅,现在这一层正面塑有泰山老母的神像,塑像慈眉善目,端庄丰润。此塑像时间不长,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当地文史资料关于织女洞的文章中还没有关于泰山老母塑像的记载。泰山老母像左侧为一块宋碑,前行数步,左侧有一拱形圆门,约2米高下,原有石床、石桌、石凳等物,据传是织女纺织歇息的地方。
在洞的南端凿有一圆形窗户,以前塑有织女神像,织女面向南方,凭窗眺望沂河对岸牛郎庙里的牛郎。现在这些东西已荡然无存,只供奉着多尊财神爷像。出拱门,在泰山老母像正前方有八级木制台阶,可达织女洞二层。右边是织女母亲王母娘娘的神像,头戴凤冠,据主持塑像的吴美兰说,王母塑像是按照历史上“国母”像塑的。据笔者观察,王母塑像的确没有传说中那般严厉刻薄,更多体现的是我国传统意识中温柔善良的母亲形象。居中是织女和她两个孩子的彩色塑像,织女在中间,明眸绛唇,含情脉脉,熠熠照人。左边是男孩儿,右边是女孩儿。洞的左侧原先只有两块石碑,左碑横刻“云洞天开”,右碑为大明龙集万历七年巳卯岁次八月吉立,上刻“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现在石碑的侧后方又塑有两尊观音娘娘像。吴美兰说:“这是据以前的碑刻记载重新塑造的,碑头为《与山并永》的碑上记载着洞中原有观音像,我于2006年给王母娘娘美容的时候又重新塑了观音像。”
织女洞中最被人不解的是织女和母亲共处一室,朝夕相处却相安无事。当地人对此解释为“王母和织女是娘俩,怎么样都差不离。织女下到凡间,王母娘娘还是不放心女儿,就自己跟着下来照顾女儿”。这种说法在当地很盛行。
篇2
学情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吸引。但是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领悟。还需要点拨:如牛郎和织女在婚后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再如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他们,因为牛郎与织女私自结婚不合乎封建礼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体现了封建专制者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
1.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与织女及老牛之间真挚的情感。③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难点:①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特点,体会牛郎和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精神。②了解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牛郎与织女,感受封建礼制的残酷。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4.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现在七夕节已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谁知道七夕节的来历?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千古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1)了解牛郎与织女的结婚过程。
①我们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教的国家,规矩特别多。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古人吃饭、睡觉有什么规矩?谁能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回答。古时候的人结婚有什么规矩吗?
我们经常在看古装电视剧时听到这样一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示课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
今天,就让我们现代人穿越时空来看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他们的婚姻合乎当时的礼教吗?
②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如果说有媒人,那么又是谁充当了媒人的角色?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你们怎么知道老牛是一头神牛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
③老牛在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让老牛来给他们当媒人,那么该怎样来介绍牛郎与织女呢?下面请大家分小组合作学习,分别研究牛郎与织女的情况。三分钟后请大家充当一下媒人,听听你是怎样介绍牛郎与织女的。A.学生介绍牛郎。B.学生介绍织女。
老牛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牛郎和织女是否愿意走到一起,还要看他们的意愿。
出示课件: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读一读,谈谈感受。
小结:这是一个自由恋爱的过程,二人由相识、相知再到相爱。
④在老牛的撮合之下,牛郎与织女结婚了。(板书:结婚)他们婚后的生活怎样?
出示课件: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的生活。他们靠劳动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能长长久久吗?
(2)牛郎与织女幸福的家被王母娘娘拆散
①《沉香救母》的故事大家都熟悉,那么为什么三圣母和刘彦昌的爱情为什么会受到王母娘娘的迫害呢?天上有天上的规矩,仙人是不能与凡人结婚的,妖精就更不可能了。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爱情故事是不被允许的,谁能来举个例子。
②指名读第8自然段,了解王母娘娘有什么样的反应?
出示课件: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母娘娘非常生气?
③她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阅读第9、10自然段。 这段话主要是什么描写?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尽管有老牛的帮助,牛郎带着孩子,披着牛皮去追织女,但作为凡人的他们又怎能斗得过法力无边的王母娘娘?结果如何呢?由于牛郎和织女的私自结婚,不合当时的礼教,王母娘娘不顾织女孩子幼小,狠心拆散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对恩爱的夫妻,让学生感受到封建专制的残暴。
④出示课件。老师讲述,认识牛郎星和织女星 。天长地久,牛郎和织女化作了星座。《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试根据诗句想象牛郎与织女在银河边相望的情景。
小结:牛郎与织女这对恩爱夫妻被王母娘娘生生拆散,令人同情。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有情人难成眷属。
(3)鹊桥相会
①由于牛郎和织女毫不屈服,王母娘娘拿他们也没办法,后来让他们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见一次。这就有了今天的“七夕节”。
②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们会说些什么?试想象后将他们相见的场面写下来。
同学组内交流后推荐优秀的作品读一读并评价。正是由于传说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因此在七夕节这天还有些风俗流传下来。同学们知道七夕这一天有什么风俗吗?
③对于牛郎织女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词人秦观在词《鹊桥仙》中就给予了赞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出示课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总结
1)现在我们生活在21世纪,科学战胜了愚昧。根据19世纪以来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星距我们有16光年,织女星距离我们26光年,两星之间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因此他们每年的”七夕相会”是根本不能发生的,但是这个动人的故事却一代又一代在人们的话语中流传下来。她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声?
2)我们衷心地祝愿天下有情人能终成眷属。借用大词人苏轼的一句词来祝福他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作业
1)课外搜集描写牛郎织女的诗句,推荐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杜牧的《七夕》、秦观的《鹊桥仙》。
篇3
与七夕节相关的故事篇【1】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与七夕节相关的故事篇【2】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与七夕节相关的故事篇【3】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篇4
关键词:牛郎织女神话;演变;悲剧性原因
关于牛郎织女神话的产生和演变,前人多有论及,本文拟将牛郎织女神话的演变分为雏形期、渐变期和形成期三个阶段来更好的了解牛女神话及其悲剧性意义的形成原因。
一、雏形期
在先秦时期,有关牛郎织女神话的文献记载较少。我们只能从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探讨神话的渊源。
(一)《诗经・小雅・大东》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此时的牛郎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星,虽然把它们已经被人格化了,但还看不出他们之间发生了爱情。银河、织女、牵牛乃是构成牛郎织女神话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从诗中能够看出银河和织女星、牵牛星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为后世人们想象二星为夫妇提供了基础。
(二)《大戴礼・夏小正》
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 则旦。
《夏小正》的作者对于七月的天象言之特详,除了银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提到了织女星象,这虽然纯粹是对天文现象的说明,但对在七月时,织女星东向牵牛星这一星象的观察,或正是后来人们想象织女七月七渡河会牵牛的这一情节的基础。
(三)《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此处的的“三弃”是说织女被牵牛抛弃了多次;“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从这两条简文意思大体一致,是说牵牛织女的婚期是戊申、己酉,但二人的婚期并不长久,不到三年牵牛便抛弃了织女。“牵牛织女为夫妇”,是牛郎织女神话得以形成的最基本的情节。但此时牛郎织女神话的核心是牵牛弃织女导致他们分离,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婚姻悲剧,并由此奠定了牛郎织女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
二、渐变期
牛郎织女神话的渐变期,主要是在两汉时期。这个时期牵牛织女神话还加入了西王母和鹊桥神话这两个新要素。
(一)汉代画像石中的牵牛织女
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所展现的而在汉代的画像石中所展现的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牛郎织女辛勤务农的社会现实。汉画像石中所塑造的牵牛织女的形象,都是汉代以耕织为生活源泉的普通农民形象,说明人们所关注的也是汉代的以耕织为生的男耕女织的普通的劳动者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以及牛郎织女辛勤务农的社会现实,这是当时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二)汉代文人笔下的牵牛织女
汉初《淮南子・m真训》云:“若夫真人,则……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此处织女与雷公、夸父等神话人物并提,可见入汉以后,织女星已充分显示出她的神格,成为人们想象中的一位女神。稍后的《史记・天官书》亦云:“织女,天女孙也”,这赋予了织女珍贵的身份地位。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以牛郎织女为主题来吟咏悲欢离合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首诗将银河、牵牛星、织女星三者特殊的相对位置,譬喻为隔河相望的男女,并且二者是相互恋慕而被银河阻隔,明确赋予了两星“离别”的象征意义。
(三)汉代牵牛织女神话中的新元素
与雏形期时《云梦秦简》所简单记载的牵牛织女故事相比,汉代人们更加关注牛郎织女分离的婚姻悲剧,并将自身美好的愿望投射到他们身上。因此人们在牛郎织女神话中加入了乌鹊架桥的情节。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知汉时即有七夕鹊桥之说。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云:‘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鹊桥神话细节乃备。”
可见在汉代以口头传承的话语形式所表现的牛郎织女神话,人们关注的是牵牛织女隔河分离这样的婚姻悲剧,并且对他们的分离表示同情,因此让乌鹊架桥渡织女过河与牛郎相会。同时崔《四民月令》也载:“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同时《四民月令》所载文字“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其内容已不仅仅是神话故事本身,而是已经带有了民风民俗的性质。上述文献所载的故事“鹤桥”“渡河”之情节,“乞请于河鼓织女当会”的愿望,都是汉代人们都是对牛郎织女分离的关注并给予同情的体现和反映。
三、形成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神话演变的更加详细具体。晋张华《博物志》曰: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有浮槎去来不知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而归问严君平,云:此织女支机石也。
这则故事记载说见“织妇”与“牵牛丈夫”,虽未指明就是织女和牛郎,但可以看出天河里织衣的妇人,牵牛饮水的丈夫,俨然是人间男耕女织生活的写照,与汉代牛郎织女神话一脉相承。唐宋以后,牛郎织女神话与民间的“白衣女型”故事和“两兄弟型”故事相嫁接,使得牛郎织女神话与民间传说、仙话相交融,有了骨、血、肉的内容,而这个具体的神话典型,也将成为后世传说、民间故事的典型,更富艺术性和战斗性了。
四、牵牛织女神话悲剧性原因
首先是自然天象与人文社会的互相影响,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分别再银河的东、西岸,此种位置正是夫妇之位。《礼记》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夫妇之位也。”而且这里用“以东为夫,以西为妇”的阴阳之道,来象征日月之运行的天道。其次是“牵牛娶织女”的日子为“离日”,这个日子在人们的习惯中是不宜嫁娶的。“日书中以牵牛娶织女之日、女娲死日、禹取涂山女之日都是凶日,而牝月牡日则是吉日。”一些学者以以事记俗的方法研究禁忌日、凶日,这自然会形成一种习俗,也会让人们形成一种心理,就是将这些日子当作禁忌日。人们会受到心理暗示,即牵牛织女结婚的日子是禁忌日,不宜嫁娶否则会导致他们婚姻的悲剧。
一些文人以织女“贪欢废织”而受惩罚来解释牵牛织女的婚姻悲剧;另外两晋南北朝的文人还以“牵牛借天帝礼钱不还”而受惩罚来解释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这两种解释都颇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种解释背后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一是汉末战乱四起,十六国北朝时期混战屠杀不断,耕地遭到大量破坏,经济基础受严重破坏。二是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确立,土地兼并状况严重,此时士族豪强地主庄园经济是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成分,另外由于佛教的影响扩大寺院经济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以汉代延续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自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广大人民将自己生活中遭受的困境投射到了牛郎织女身上。最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两晋南北朝的妇女,不像其他时代的女性那么拘束、勤劳,他们放诞风流、任情而动。第二种解释的相关材料如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这也是造成牛郎织女婚姻悲剧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牛郎织女神从星辰名逐渐神化和世俗化的演化,使这一神话传说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再到包含的情感,都向普通民间世俗生活的演变,而世俗化生活化是牛郎织女神话演变的最终结果。通过与仙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融合,使牛郎织女神话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因此牛郎织女神话的悲剧性意蕴更能够使牛郎织女形象成为普通人寄托情感、消解痛苦的对象,它的影响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唐)李善注.文选[M].中华书局,1997.
篇5
1.
《猎人海力布》一文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小白蛇,得到一颗宝石,他把听到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赞扬了
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2.
《猎人海力布》
写了海力布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这四件事。
3.
chóu
酬.谢、报仇.、忧愁.、筹.划
shì
誓.言、嗜.好、表示.、修饰.
4.
避难.(nàn)
狂风怒号.(háo)
发誓.(shì)
塌.(tā)陷
催.(cuī)促
5.
近义词:酬谢—酬报
叮嘱—嘱咐
发誓—立誓
催促—督促
6.
“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呼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了出来,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灾难的可怕。倾盆大雨、巨响、洪水烘托了英雄的壮烈。
7.
形容人优秀品质的成语:
10《牛郎织女(一)》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高风亮节、光明磊落
1.
《牛郎织女(一)》一文是一则民间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写经常遭受哥嫂虐待的穷苦孩子牛郎被哥嫂赶走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介绍下,牛郎结识了天天织锦向往自由的织女,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
2.
丢三落.(là)四
牛虻.(méng)
酿.(niàng)酒
咧.(liě)开嘴
拗.(niù)不过
3.
铺
pū
铺床、铺垫
pù
床铺、店铺
巧记:牛棚里没有床铺(pù),牛郎便铺(pū)上稻草当作床。
4.
近义词:照看—照料
周到—周全
亲密—亲热
装饰—装点恋恋不舍—依依不舍
眉开眼笑—喜笑颜开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5.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这个神态描写写出了嫂子的虚伪、无情。
6.
民间故事中经常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突然会说话,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田螺姑娘》中田螺在夜里会变成姑娘,天亮时又悄悄回去。《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哭垮了长城。这些不可思议的地方增加了作品的神秘色彩,更吸引了读者。
7.
ABAC
式词语:
11*《牛郎织女(二)》
无拘无束、一五一十、冷言冷语、一心一意自由自在、十全十美、人来人往、百发百中
1.
《牛郎织女》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并称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牛郎织女》让我们认识了忠厚老实的牛郎,心灵手巧的织女,心狠手辣的王母娘娘。
3.
wēi
依.偎、巍.峨、威.武、微.风
kuāng
竹筐.、诓.骗、匡.扶正义
4.
词语搭配:衰老的老牛
衰弱的身体
衰退的经济
衰败的家业
6.
课文前面老牛说“碰到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后面牛郎披上牛皮向天上飞去。这种写法叫伏笔照应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7.
写到牛郎织女的古诗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牛郎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5.
《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中牛郎代表我国古代社会中吃苦耐劳的男性,织女代表贤惠善良的女性,
王母娘娘代表心狠手辣的封建势力。
1.
讲民间故事注意点①把握故事梗概,力求讲的准确。②添加合理情节,力求讲得可信。③把握语言节奏,力求讲得清楚。④加上体态语言,力求讲得生动。
2.
根据提示,写出民间故事的名字
许仙
白素贞
小青
断桥
《白蛇传》仙女救难
槐树证婚
董永
《天仙配》
化蝶
学堂
女扮男装
殉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牵牛星
河汉女
喜鹊
七夕
《牛郎织女》
1.
俗语是群众创造并在群众中流传的语言,简练形象,大多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如:鼻子气歪了,前怕狼后怕虎,一个巴掌拍不响,打开天窗说亮话,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俗语
语文园地三
哭倒长城
千里寻夫
秦始皇
《孟姜女哭长城》
最大的特色就是形象,使得描写生动活泼。
2.
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词组。它比词的含义更加丰富,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如:气急败坏、畏首畏尾、孤掌难鸣、直言不讳、饮水思源等。成语最大的特点是精炼,使得论述铿锵有力。
3.
让讲故事更有新鲜感的方式:①换一种人称。②对故事情节“添油加醋”。③变换情节的顺序。
4.
把情节说得生动形象的方法:①添加环境。②添加动作、神态。③添加符合人物特征的语言。
习作
3:缩写故事
5.
《乞巧》作者为唐代诗人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诗中描写了民间乞巧节的盛况。“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
就叫得巧。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到了,家家户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向往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许下美好的心愿,对月穿针,表达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
1:“
读懂故事内容”
同学们,文章的题目是“缩写故事”,我们缩写的内容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需要我们缩写成简短的故事,让人读来清楚明了。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读通、读懂故事内容,然后仔细思考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清故事的主次内容。你可千万不能将故事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
关键
2:“运用缩写方法将故事缩写得更简短”
当然,同学们,你们也不要害怕缩写,其实缩写有方法。当你读懂故事内容后,你可以将故事的主要内容摘录保留下来。对保留下来的内容,除了特别重要的语句,你不必照搬原文,可以做适当的改写。同时你要将次要内容删去,如需要去掉故事中大量描写的内容,并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概括起来说,还可以把具体的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尽量概括成叙述性的几句话,或改写成转述的语句,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改写。
关键
3:“对照原文”
同学们,缩写以后,你需要将缩写后的故事跟原文比较一下,因为除了将该压缩的故事内容压缩后,还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保证缩写后的故事不改变故事的原意,然后再认真读读缩写后的故事情节是不是简洁、通顺、连贯。把这些注意点都做到位了,你的缩写故事就大功告成了。
佳作
缩写《猎人海力布》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了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小白蛇告诉海力布,他是龙王的女儿。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小白蛇还告诉他,
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海力布跟随小白蛇来到龙宫。老龙王对他十分感激,要重谢他。海力布什么珍宝也不要,只要老龙王嘴里含着的那颗宝石。老龙王沉思片刻便吐出来送给了海力布。海力布临走前,小白蛇叮嘱他,
无论动物说了什么,都不要将听到的告诉别人,不然就会变成石头,永远不能复活。海力布谢过小白蛇就回家了。
自从海力布有了宝石,打猎方便极了。几年后的一天,他在打猎时听到小鸟们议论大山要崩塌,
大地要被淹没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急忙回家告诉乡亲们,可是不管海力布怎么劝说,乡亲们就是不相信,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灾难马上就要来临,他原原本本地将宝石的事情,灾难的消息告诉了乡亲们。当他刚说完,就变成了石头。
乡亲们非常后悔,他们含着泪连忙往很远的地方搬家。半夜里,大山崩塌了,村子被洪水淹没了。人们为了纪念海力布,将这块石头取名为“海力布”。
缩写《牛郎织女》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去世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可是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只有家里的牛跟他最亲密,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牛郎。不管是牛的饮食还是给牛洗刷,打扫牛棚,牛郎都照看得很周到。牛郎哼的小曲儿或是心里想的、嘴里说的,老牛也都了解明白。
一年一年过去了,牛郎长大了,哥哥嫂子便赶牛郎走,牛郎牵着老牛离开了家,走到了山里,他靠自己的勤劳打柴换粮食。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盖了一间草房,安了家。有一天晚上,老牛开口跟牛郎说,第二天黄昏,翻过右边的山,到树林前边的湖,会看到一群仙女在洗澡,只要捡起粉红色的纱衣,衣裳的主人就是牛郎的妻子。
第二天黄昏,牛郎照着老牛说的来到湖边,果然看到女子们在洗澡,并按照老牛的叮嘱,捡起衣裳交给一位姑娘,并把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姑娘,姑娘也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叫织女,天上的云霞就是她织的。她天天在机房里织彩锦,觉得天上没什么好,像是被关在监狱里一样,她总想离开,到人间去。这天,织女跟其他仙女们趁王母娘娘喝了酒正打瞌睡,
于是偷偷来到人间。她们看到湖边的水很清就下水洗澡。牛郎听织女说天上没什么好,就建议织女留在人间,织女答应了,两人回到草房,结婚过日子了。
牛郎和织女过着一个耕种,一个纺织的美满生活,两三年过去了,他们生了两个儿女,织女喜欢人间的生活,尤其是听到孩子们叫“爸爸妈妈”。可是,有时候她也发愁,怕王母娘娘来找她。一天,
老牛在临死前跟牛郎说它快不行了,等它死后要把皮留着,以后可以披上牛皮应急。
再说天上,王母娘娘知道了仙女们溜到人间的事情,特别生气,尤其恨织女。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于是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发现织女在牛郎家里。一天,王母娘娘亲自来到牛郎家,
正巧遇到牛郎在地里干活,她便拉着织女往天上飞。男孩找来了牛郎,牛郎从地里回到家便披上牛皮,
篇6
乞巧节的来历
乞巧节来源于一段迷人的神话故事。 天上有一条白茫茫的带子贯穿南北,这就是天河(天文学上叫银河)。在天河的西边有颗织女星,发出青色的光辉,它与其他四颗小星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仿佛是一个织布梭子。在天河的东边有颗牛郎星,放射出橙黄色的光芒,它与其他两颗星构成一副担子,好像在用担子担着什么东西似的。 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美丽而勤劳,善于织布。她用神奇的丝线织出了五颜六色的云霞。人间有一个放牛郎,勤劳而善良,父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孤苦无依,只有一头老牛跟着他。那头老牛是金牛星变化而成的。有一天,老牛告诉他,织女到银河洗澡时,可把她的衣裳拿走,便可以得到她做妻子。牛郎听了老牛的话,趁织女下河洗澡之际拿走了她的衣服,并向织女求婚。织女对这个鲁莽却又勇敢、勤劳的少年也产生了好感,于是答应了牛郎的要求。结婚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非常幸福美满。王母娘娘知道他们结婚的事后非常恼怒,命令天神下凡把织女抓回来,要给她严厉的惩罚。牛郎悲痛万分,挑着一双儿女赶到天上寻找织女。当他快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忙拔下头上金簪一划,前边立即出现一条波滔汹涌的天河,将牛郎、织女隔到了河的两边。 织女被抓回天宫后仍不屈服,一定要和牛郎过日子。天长地久,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只得准许她在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由喜鹊搭桥与牛郎相会一次。 从此以后,人们传说每逢七月七日,天空中很少见到喜鹳,因为它们都到天河搭桥去了。还有人说,这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或茶豆架下,还可以听到牛郎和织女亲密说话的声音。
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虽然有些悲壮,却又弥足珍贵,因此,近些年有人便把七夕节奉为中国的情人节,从而使七夕节又增加了些许浪漫气氛。
南阳乞巧节习俗
织女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工。她在天上织出了绚丽多彩、层层迭迭的云霞;在人间曾把绝妙超群的织锦技术传授给妇女们。所以,每逢农历七月七日,各地的妇女们趁她与牛郎团圆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巧”,即乞求得到灵巧。
西汉时,民间对乞巧节相当重视。节日前夕,张灯结彩,搭起乞巧楼棚。宋代钱帷演的《戊申年七夕》诗中说的“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节日里,妇女们“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把乞巧楼围上绸缎,在楼上摆放糕点及时鲜瓜果,并在院子里烧香祭拜。
针是妇女缝纫时必备的工具,在七夕时,她们穿针乞巧,希望得到织女的巧妙技艺,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织布缝衣都能得心应手。因此,七夕晚上,妇女们用七根针和五彩丝线,望月穿针,谁能穿得快,谁乞得的巧就多。唐代诗人祖咏的《七夕》诗道: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篇7
关键词:七夕;文化;发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7-01
一、七夕节名称来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二、七夕节日形成与古代典籍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 “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三、七夕节日发源地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南阳、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西安等地争执不休。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南阳历代养蚕业和丝绸业发达,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
山西称和顺是中国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源地。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源于美丽的天河梁下、沐浴池畔。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山东沂源则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珍稀景观。两处景观隔沂河相望,沂河与银河的谐音,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组合。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同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西安是座历史古城。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这里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湖,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七夕当日西安市在昆明池两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外,“华清池七夕中华情人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也同时启动。
四、中国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充满了爱意。情侣间的浪漫温情,在中国情人节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相亲约会,互赠礼物,观看爱情电影,共同旅游度假,温馨的烛光晚餐,甜蜜的鲜花巧克力,中国情侣共同打造出了“银河隔不断,真情永相随”的真挚爱情。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又充满了无比的商机:影楼情侣拍摄优惠多,珠宝情侣选购折扣大,情侣专线旅游纷纷出。各类机构举办的交友征婚、集体婚礼、相亲大会热闹登场,大小商家均会以此作为噱头打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主题,中国情人节成为一块商家争抢的充满甜蜜商机的“爱情大蛋糕”。
篇8
七夕起源的时间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故事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有一天,众仙女们到银河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和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篇9
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在闽省,广东省及东南亚一带,最时兴于七夕拜七姐。这的确是旧日女儿家的大节日。大部份的省都有庆祝七夕的七巧节,唯大都当作一般庆典庆祝。闽,广省则相当的重视,尤其是广东省,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谈到七巧节,不得不提人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牛郎本来是民间的一名孤儿。一天,天上的织女和绪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为牛郎耕田的老牛劝牛郎夺取织女的衣裳,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结婚后男耕女织,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的便让天帝给知道,使了王母娘娘下凡来,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就此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篇10
今年有两个七夕,一个是七月三十一号,另一个是八月三十号, 都是月底哦,大家可别忘记了,可别说没有人提醒你们哦 七夕风俗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 上一篇:至关重要的
- 下一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