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名言范文
时间:2023-03-20 05: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明威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我多希望在我只爱她一个人时就死去。
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没有失败,只有战死。
胜利者一无所获。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
二十世纪的丧钟为人类而鸣!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居住过paris,那paris将会跟着你一辈子。
只向老人低头。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最后我觉得他自题的墓志铭也能表现出他的思想和语言特色:恕我不起来啦!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
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偏执是件古怪的东西。偏执的人必然绝对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而克制自己,保持正确思想,正是最能助长这种自以为正确和正直的看法。
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倘若想征服全世界,就得先征服自己。
篇2
1、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
2、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
3、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海明威研究异国形象多元文化
作为20世纪美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海明威以其特立独行的行为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文坛上久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实际上,如果仔细考量海明威的创作,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位具有典型美国西部硬汉特质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大多是以异域他乡为背景的,从早期《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西班牙潘普罗纳和《永别了,武器》中的意大利战场,再到中期《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非洲丛林和《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西班牙内战,直到晚期《老人与海》中的古巴哈瓦那海湾……在以往的海明威研究中,这些现象要么被视为作家传奇人生经历的艺术写照,要么被当作作家寻找创作灵感的外部触媒,但如果换个角度来思考,海明威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些异域文化空间是否是作家本人创作理念的某种体现呢?正是从海明威创作中这一独特的文本现象出发,李树欣所著的《异国形象:海明威小说中的现代文化寓言》,别具慧眼地选择了异国形象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将海明威的个性化创作与更大范围内的美国文化,以及20世纪的西方文化精神联系在一起,重新对这位经典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定位。可以说,这部学术专著的出版为国内的海明威研究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
一
异国形象,单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是除作家本身所属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形象。那么,作为文学研究中的异国形象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在“序论”中,著者首先对“异国形象”的内涵和研究范式进行了简要说明。在简要分析了异国形象与一般文学形象的区别之后着重指出,只有作为作品核心主题组成部分的异国形象才能作为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这部论著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海明威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分析来探究作家核心创作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种研究思路的设定采用的仍是较为典型的传统文学分析方式,即由对典型形象的分析扩展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可是,由于任何一个文化中的个体都持有关于自身文化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对于异国的理解肯定包含着某种源于自身文化的“文化前见”,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异域形象的建构必然包含着“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关系,“异国形象主要起到了质疑描述者文化(‘乌托邦’)或维护描述者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 [1](P13)
其实,美国文学中对于异域的关注始于民族文学创立之初,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等作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异国,尤其是欧洲国家进行过描写,只不过他们的写作是为了从根本上明确新大陆自身的文化特征。那么,对于海明威而言,他又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开始了对于异域的想象性书写呢?在该书的著者看来,海明威个人断裂式的成长经历是促使作家走向这样一种创作道路的根本原因。海明威自幼受父亲影响,热爱大自然和野外运动,而且还渴望长大之后从事开拓边疆的工作,结果一战的参战经历不仅让他受到了身体上的伤害,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出于对战后美国国内高速的工业化和急剧扩展的城市化潮流的不满,他主动选择了出走巴黎,而此时的巴黎是各种先锋艺术此起彼伏的大本营,沉浸在这一艺术氛围中的青年海明威以《在我们的时代里》开始了自己对于时代的反思和对于异国文化的探索。应该说,著者的这一分析是从时代变化的全局着眼来把握海明威创作的原初思想基点,整体概括还是比较精当的,不仅阐明了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原因,也说明了作家进行异国形象创作的潜在思想动机。
二
该书的核心部分是对海明威作品中三类异国形象的艺术表现、形象特质以及相应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所论及的作品不仅包括《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那些广受关注的小说,还包括《死在午后》、《曙光示真》等极少受到关注的非虚构性作品,应该说,要想阐明异国形象是海明威独特创作观的核心表现就必须对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与分析,而这样广泛的作品选择范围也表明著者对于海明威的整体创作有着较为清晰的内在把握。
书中分析的第一类异国形象为“西班牙形象”,这也被著者认为是海明威作品中最重要的异国形象。在通过对不同类型作品的分析后,著者指出传统的斗牛运动和乡村世界是作家构建这一形象的基本意象。尽管在现今的世界中,斗牛运动因其残忍血腥的暴力场面受到了强烈抨击并逐渐在各地被废止。在20世纪上半期这一运动的拥护者还是众多的,海明威就是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之一。对于海明威而言,斗牛并非一场简单的对决,而是代表着西班牙民族精神的古老艺术,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狂放不羁的生命激情和冷静克制的行为力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成就了一种带有生命悲剧意味的艺术”[2](P91)。作家之所以刻意强调斗牛是西班牙民族精神的体现,其实是为了将尚未完全加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西班牙与包括美国在内的现代资本主义强国隔离开来,强化西班牙作为保持前现代文明状态的古老国家所体现出的富有生命激情且自信强韧的文化形象。与斗牛运动强调的自由而坚强的生命意志相一致,海明威塑造的西班牙乡土世界突出的也是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并未因外在的战争打击而丧失自身所具有的强健生命力。这通过对《丧钟为谁而鸣》中“精神救赎”主题的分析来完成,“(海明威)试图通过对战争正义性和道德性的反思将共和国理想和西班牙的‘古老事物’联系在一起,并将为自由和尊严而战的个体意识融入‘我与人类难解难分’的集体精神中,从而来净化暴力战争给人性观念带来的污损,并以此来强化与土地和谐相生的自然人性力量”[3](P107)。由此,西班牙形象也被定义为现代世界中的精神乌托邦。
从著者对于西班牙形象的定位和分析思路来看,她所持的批评立场并非着眼于文本中塑造的异域形象与真实的异国之间的异同,而是以作家对异域空间的有意识建构为基础来考察作家的主观创作意图,以及这一潜在意图的实现对作家创作的反向影响和由此反映出的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意识形态。可以说,这样一种研究思路的设计还是很好地坚持了以文学分析为本位,并在不脱离具体文学文本的同时发掘文本中的特殊形象在相关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层面上的艺术功能,从而将文学文本内部的精细分析与文化外部语境的宏观把握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此而论,这样的个案分析也可以视为将文学审美研究与文化关联研究融而为一的有效范例。
依照这一研究思路,书中分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另外两类异国形象――意大利形象和非洲形象。其中,意大利形象作为西班牙形象的对立映衬物而存在,被作家刻画为在现代“暴力”打击下的西方世界的代表,并将这一形象作为“危机中的人类家园”象征,该形象的存在既弥补了西班牙形象中的“空白”,也表明了作家构建理想个体人格设想的必要性,凸显出由斗牛精神体现出的生命意识和行动观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观地说,由于著者在对《永别了,武器》和《过河入林》进行分析时对意大利形象的基本意象缺乏精确的提炼,这使得意大利形象的分析成为三类形象分析中最为薄弱的一个。在接下来的非洲形象分析中,著者以海明威的两部非洲游记和三篇非洲故事为研究对象,对这一形象中隐含的自然观念和种族意识的戏剧性转变进行了分析。由此认定非洲形象的变化表明了作家虽然在思想上部分超越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某些虚假观念,并试图通过文化身份的变更来实现思想上的越界,但在现实的非洲语境中他还是落回到美国文化的界线内,“结果导致了他构想的‘崭新的非洲人的非洲’还是无法真正摆脱西方社会附庸者的地位,这使得作家对非洲的重新认识最终只是生成了一种新的幻象而已”[4](P17)。
从书中描述的三类异国形象的整体关系来看,它们是互为补充、互相阐释的统一体,在文本中的功能是为了表现作家创作主旨,但同时也折射出文本之外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三
正如前文所说,形象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对作品中的异国形象进行一般性描述,而是通过作家对异国形象的整体想象过程,探寻作家的价值立场及其文化构成意义。因此,著者在对异国形象进行归类分析之后,进一步发掘出海明威关于异国的建构性想像对美国当代文化的批判与建构意义,“正是通过对异国文化的有意识选择和创作,作家才完成了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立和超越,因而本土(自我)――异国(他者)之间动态关系的实质不仅是对他者文化的表述,更是对自我认同的反思,进而实现了对这两者的共同超越”[5](P279)。这一结论不仅与序论中所论及的海明威异国形象创作的思想根源前后呼应,使得全书的论证完整而统一,也揭示出海明威的异国形象创作与美国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从文化反思的角度深化了海明威创作的经典价值。
总的说来,《异国形象:海明威小说中的现代文化寓言》通过异国形象这一视角,将海明威作品纳入了一个崭新的框架,不仅发掘出作家创作的独特内涵,也辨明了其艺术创作思想的文化建构意义。可以说,该书在海明威研究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对于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篇4
关键词:语料库;文本;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引言
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大量的海明威作品译本,有关海明威作品及海明威本人的研究论文也到处可见。海明威及其作品在中国读者群和学术界能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研究的专题。作为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师,我们在讲授某个作家的作品时,总希望尽可能搜集到对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资料,以及对作品文本简释性的评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切更全面的把握。但是,当我们翻检所搜集到的各种评论资料时,发现真正能用于课堂作品评析的东西并不太多。如何使学生从作品本身(甚至作品原文)体会到人物的塑造过程,情节的发展脉络,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以及作品的修辞特色,通过文字语言这一可视媒介体现出来的呢?我们认为这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大凡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情节预设,以及冲突的安排与修辞手段,无一不是通过选词、句法、节奏、比喻、象征及篇章结构得到实现。文学作品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我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重视对其作品文本本身的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论。
一、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
世界文学研究出现两种重要趋势:一是语言学分析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文学分析中;另一个就是现代语料库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应用。文学与语言学的融合形成了独立的语体学学科,应用于诗歌、小说和戏剧研究。语料库的应用从最初的版本学研究,发展到为各种文学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及参照。英美文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关系引起了语言学、文学界研究人士的广泛关注。研究和实验证明:文学批评是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而语料库方法则是量化的、描述性的,以概率为基础的语料统计分析。二者的结合能够使文本的分析描述更系统,也更为可靠。语料库语言学可以为文学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及工具,使人们对文学作品可以进行更详实、更深入和更具体的描述。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研究不仅可以从理念、假设到事例分析,还可以从文本实证入手,通过特征分析建构假设和理论。由于文学语料库可以包括单个作家所有作品,构成某个作家的语料库,也可以包括多个作家的作品语料,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也可以建成英汉两种平行文本的语料库。从作品语料中人们可以得到充分的例证,以验证或说明某一文学批评理论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研究是利用文学作品语料库和语料库分析工具,以文学语言和文学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用词分布分析、文体特征分析、情节分析等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拓展传统的文学研究,提炼文学修辞、文学叙事的规则,考察作者的写作风格,甚至鉴别作品的真实作者。主要分析手段包括词频分析、词汇分布分析、句法分析、关键词分析和以关键词分析为基础的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关键词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该作品要表达哪些主题,反映何种思想内涵。
二、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海明威作品研究的意义
笔者多年来对海明威的作品及其笔下硬汉形象颇感兴趣,一直想探索出一种先进的方法来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海明威的主要文学作品,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以往,我们通过定性的、阐释性的、以阅读体验为基础的研究--文学批评,从海明威的作品的人物中的“硬汉式”人物身上总结出他们共同的群体特征。我们发现,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原素之一。最后,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是可贵的一点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海明威笔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综上所述,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内容,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以及海明威的创作艺术是一个永远不尽的研究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研究内容。
随着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在我国的兴起,运用先进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来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进行研究,通过对海明威重要作品《老人与海》等名著进行文本解读和对文本中词语、句法、节奏及篇章结构的检索和分析,挖掘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和风格特点,进而对作品及人物进行评论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对20世纪美国重要作家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将会对海明威作品文本分析,文学理论的验证、构建,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海明威重要作品的方法和手段
篇5
一、引言
20世纪初美国正在经历着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西进运动持续发展。同时美国北部阿拉斯加与加拿大接壤地区发现黄金,吸引一大部分人前往追随“淘金热”。出生于19世纪末期的杰克?伦敦因贫困辍学加入淘金者行列,在早年的创作中深受尼采的哲学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野性的呼唤》源于他去道森的一次旅行,以加拿大科隆代科地区发现黄金为背景,讲述了一条名叫布克的狼犬,出生于米勒法官家享受着贵族般的待遇,有强烈的自尊但因优厚的生活待遇逐渐失去了狼犬的本性。随后被园丁莫妞尔卖给饭店老板以还清赌债。几经周折,布克被转手多次并逐渐从南方转移到北方极寒地区,给加拿大政府邮递员巴罗特和法兰夏拉雪橇送信,到最后遇到新的主人桑顿。桑顿死后,布克重新回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故事。小说以狼犬布克的视角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地点的变化为线索开展故事情节。而海明威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是“迷失的一代”的典型作家。海明威在一战以后移居古巴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了《老人与海》,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渔夫桑迪亚哥,因整整84没有捕到鱼而被周围邻居嘲笑蔑视,他虽然年纪很大却有很强的进取心,多次出海捕猎,遇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老人与这条鱼搏斗了整整三天三夜到最后带着一副鱼的躯壳凯旋而归,他战胜了马林鱼,证明了自己的尊严。
二、“超人”和“硬汉”在自然环境中的塑造
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都善于用环境来塑造他们的形象,把主人公置身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人与自然的斗争和相互抵牾渗透中展现个人精神品质,以艰苦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反衬人物的个性品质。杰克?伦敦笔下的布克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文明世界到蛮荒世界,从温暖的南部到极寒的北部,一步步被迫放下自尊和高傲,在失去柯利以后意识到蛮荒世界没有规则秩序可言,学会在恶劣的雪地里睡觉,学会察言观色,逐步扔掉文明的习惯,生活能力逐步增强,不断复苏动物的天性和本能。因极强的生存意识和技能受到原来的狗的领队史皮兹不断挑衅,最终在一场决斗中战胜史皮兹变成新任领队。通过布克与史皮兹的决斗,杰克?伦敦想要通过生与死的斗争,求生的意志力和欲望使得强者与弱者对立,呼应了达尔文主义的丛林法则。布克展现的是一个克服自己的生理缺陷,解放天性和本能,挑战自然法则和不可战胜的自然力量的超人形象。同样在短篇小说《生火》里面杰克?伦敦刻画的是一个在自然面前脆弱渺小的无名淘金者,在一只狗的陪伴下在严寒的荒野中生存。因为人不能在极寒的地区生存,他挑战自然法则挑战极限,虽然顽强的精神可嘉但最终以死亡告终。杰克?伦敦深受尼采的宿命论影响,认为人不可能逃避自己先天的缺陷,在自然面前丛林法则面前,人是不堪一击无法反抗的,他笔下的超人英雄因而常常是以悲剧结尾。
而海明威的创作往往用人物升华的行动精神代表人类对自然的抗争,着重于表现人类身上的某种不服输精神,面对困难与失败不甘懦弱的勇气。桑迪亚哥与大马林鱼大战三天三夜,遭受暴风雨和周围的鲨鱼的袭击,但最后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只剩骨架,老人带着骨架返回港口也被邻居拍手称赞。老人通过拼搏的力量和顽强不息的精神战胜困难,展现的是一个可歌可泣精神勇气可嘉的硬汉英雄形象,充分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认为自然力也是不可抗拒的,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要去考虑一个胜负,失败或者成功,而是通过与困难的搏斗,努力保持清醒,展示人类超乎寻常的意志力,在失败面前不灰心,保持强者尊严,给读者一注振奋人心的精神助剂。因此,超人形象和硬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
三、“超人”和“硬汉”在社会环境中的体现
但两者不无相似之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满足美国的边疆建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杰克?伦敦的“超人”是“淘金热”时期实干家和西部牛仔的化身。当时的美国需要开拓国土建设边疆,遍地是黄金,正需要有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不断克服自身局限,在人与自然的不断抗争中砥砺前行。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也是美国的实干家的化身。在海明威晚年时期,美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百废待兴,需要不断注入新鲜活力重振美国。欧洲传统的绅士形象,贵族文化与礼仪,不符合美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两位作家在满足美国社会的现实需求下的“超人”和”硬汉”形象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