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黑板报内容素材范文

时间:2023-04-06 01: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庆黑板报内容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庆黑板报内容素材

篇1

一、升旗仪式,提高爱国主义意识

通过每周升旗仪式,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声音,国歌激励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论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就会出现鲜艳的五星红旗,就能听见嘹亮的国歌响起。通过观看国徽,使学生体会到国徽的庄重。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大门口都悬挂有国徽,站在国徽下,想着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是当代人的任务,更是未来一代的重任,借以激发少年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祖国的标志”是指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标志是祖国的象征,直观上是很形象的,通过形象寓予了深刻的“理”和深远的爱,这些标志是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二、校园文化,熏陶爱国主义思想

学校通过电子大屏幕、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级文化墙等,精心设计“爱国主题标语、宣传橱窗、黑板报、手抄报、文化墙等多种有效形式,让爱国思想教育随处能见,随时可学。班级举办祖国在心中、我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演讲会、朗诵会、图画创作展览等。宣传解读党史、革命史、先进英雄人物事迹、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祖国发展变化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使学生高尚情操得到陶冶,行为习惯得到训练,品德修养得到加强,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三、举行比赛,深化爱国情怀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更深刻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还开展了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的主题为:探索革命发展新道路,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探索改革新形式,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爱国主义教育。这三大主题紧扣爱国二字,一方面能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传统节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每逢重大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清明节扫墓,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花圈、花篮,为烈士庄重的送上深深地哀思,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思念与崇敬;十一国庆节,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让学生牢记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五颗星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再次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做新世纪小主人的强烈愿望;端午节、党的生日、胜利纪念日……我们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不仅使同学们更清楚地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更加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操,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的情怀。

五、热爱家乡,塑造爱国主义灵魂

篇2

童真与童趣是小学生作文中个性的彰显,怎样才能在作文中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显现。文章从珍视童趣,体验写作的乐趣;感受童真,抒发心中美好感情;珍视童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尊重个性,鼓励作文展现生活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作文 童真 童趣 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易于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易于表达心中的真情实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童心是无邪的,教师应结合作文的布置,让学生用自己的视点写出对生活的热爱,抒发出心中朴素的情感。在作文的评价方式上,更应该从保护童心、童言和童趣的角度出发,彰显学生的个性。

一、珍视童趣,体验写作的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能凭空想象,从生活中得到感悟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用自己不同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在小学生的眼里看到的生活是和成年人不一样的,他们心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充满天性的。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应该珍视他们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写出心中的所想。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精力充沛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丰富多彩生活,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展现他们的才华,体验生活的乐趣,获得习作的灵感。比如“六・一儿童节”举办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平时出几期黑板报,创办手抄报等。鼓励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又学会了劳动,学会感恩,,还能够从劳动中获得感悟。让学生走出课堂,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观察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中得到启发和感受,如季节变换中的花开花落,气候变化中的风雨雷电,昼夜更替中的日出日落。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社会的现象,可以通过调查或走访的形式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感受到社会的美好,拥有向上的人生。

二、感受童真,抒发心中美好感情

冰心曾经说过:天真活泼的孩子最可爱,他们是最善感的群体。我们应积极保护孩子的童真童趣,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心灵。花儿因得到阳光和雨露而盛开并回报于大自然,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需要我们给予关爱,给予呵护,他们在成长中会在心中留下温暖的感动,并扎根于他们心灵的深处,最终会将这种美好的情感回报与社会,关爱他人,传递给他人,让社会处处充满着真爱。例如:在学习了《爱之链》这篇课文以后,学生就会感受到乔伊、老妇人、小店主等人的美好心灵,把这种爱之链无限的传递下去,心灵得到净化,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无私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在进行习作表达时,通过具体的事件,就会融入这种美好的情感,并抒发出心中的美好,再将这种体验与感受进行传递,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一首儿童诗,用自己独有的视角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观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抒发心中美好的感情。诗句的意思也许很肤浅,但由于是真挚情感的抒发,依然令人感动。

三、珍视童言,鼓励学生表达真情

叶圣陶老先生还说过:指导小学生习作,应顺应学生的思维,用他们自己的视角和方式观察生活,表达自己的语言。的确,小学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他们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纯真朴实,尽管有时词不达意,但朴实的未经过雕饰的话语却能够表达得很生动,很有创意,表达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内心的情感。在评价方式上,应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营造出宽松的习作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习作不难写也不不可怕,敢想敢说敢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习作训练时,习作的布置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要求,写作文就是正在说话,要让学生像说话一样写作,写出他们的童言,童真和童趣,对文章的格式也不要刻意地追求,在学生习作的初期阶段努力培养他们朴实健康的文风和健康向上的人格。比如在学完了《三亚落日》之后,就让学生写一些家乡的美景,语言不过分强调华丽,只是用简单的修辞手法,也可以恰当的应用,用富有灵性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写出家乡的美好,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尊重个性,鼓励作文展现生活

一位教育家这样描述生活与文章的关系:生活是源泉,文章是溪水,源泉不断,溪水才能长流。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有思想有内涵的,能够让读者获得感悟的文章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任何形式的闭门造车都是干瘪和苍白的,都是没有灵性的。学生习作时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学生从积累的生活素材中获得灵感,写出自己生活中闪现的朵朵浪花,再现生活美好,描绘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学习和生活中应鼓励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充实自己,积累素材。当写作需要或有情感需要表达的时候,就会像蜜蜂采花酿蜜一样,采过了很多花,自然就能酿出蜜来。学生可以到郊区,到田野走一走看一看,可以和工人农民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就可以去感受一下秋天凉风习习,落叶婆娑的美好景象,感受一下稻谷的金黄,枫叶的红火。由于是亲身经历,感受深刻,就容易表达出对秋天的真实感受。

总之,孩子的习作要让他们自己做主。让他们以童言写童趣,以童真显个性。要让学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渴望知识,热爱生命,对社会具有责任感,学会感恩。教师只是启发和引导,不能抹杀学生晶莹剔透,充满美好的童真童趣,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竞相开放。

【参考文献】

【1】赵龙.让小学生作文“可爱”点【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3(06)

篇3

该模式围绕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以美术活动体验为中心,在任务的驱动(目标达成)下实现美术(本位学科)与人文、生活、科学等社会知识的汇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授、资源单一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任务的驱动、活动的渲染、情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和健康审美价值体系的形成。

一、操作程序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全程让学生参与美术活动体验,即便是最初的任务(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要求学生参与设计,力求完善。活动伊始,要求教师在把握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定总任务,接着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再有机地分解成若干小任务(小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并通过这些任务来驱动学生围绕美术(本位学科)和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实现任务完成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1.准备阶段:设计任务

教师首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美术综合课程需要,把握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其次通过平时掌握的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和技能水平,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汇合的方向(可以是单一的人文、生活、科学,也可以是多个方面涉及)来设计任务,制订任务书与学习进程表并将相关资料交由学生审核、修订并完善(也可以和学生代表商量制订学习任务)。在“任务”的分解、编排中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任务”设计的阶段性目标要完善,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分层次任务的设定,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①、驱动②)。同时教师还要完成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相关美术活动情境建设(硬件:各类设施等;软件:活动方案、分组方案等;必要时可提请学生代表参与)。该环节一般在活动前完成。

2.实施阶段:完成任务

由于活动前创设了教学情境,设置了学习任务,整个活动就成为我们自由或合作完成任务的主阵地。根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围绕美术活动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讨完成任务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和服务者,不能越位、错位,也不可或缺。教师要把握难点、抓住关键,在任务的驱动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组织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去(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③、驱动④、驱动⑤、驱动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把美术汇合到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的情境中体验到美术综合学习的快乐,突破学习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3.延伸阶段:反馈调节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好教学评价(见教学模式示意图驱动⑦、驱动⑧)。有时候教学评价可以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偏差进行指引。活动结束后,教师除了完成教学过程的反思,研究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还需要多和学生交流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为下一学习任务的设置提供成功的案例,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链和学习链。这是“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实施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实现美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并向高层次升华(在汇合中把美术本位与社会知识汇合于一个整体)的必要途径,在具体教学操作中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二、汇合形式

在后现代课程观影响下,美术教育更注重美术与文化及生活、科学的联系,因此设计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综合课程教学模式就成为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焦点。“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美术与社会知识(人文、生活、科学)在领域学科水平――学科外的汇合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不同领域学科的不同特性具体分析其汇合的形式如下:

1.与文化的汇合

运用接近美术边缘式分类法,分析乡土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与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的关联性,使美术教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全面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从而达到既强调知识的综合,又强调价值观的综合,不断发展与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比如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特点(美术与乡土文化);参与儿童节、国庆节等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和美术书法展(美术与校园文化);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生活素材,制作展示自己个性的个人网页(美术与网络文化)。

2.与生活的汇合

美术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对生活的影响,以综合为核心理念让学生从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中发现美、感悟美,并学会应用美。由此,学生对生活的目的、意义及人生价值也是一种再认识与提升。具体方法有: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感悟美;优化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应用美。

3.与科学的汇合

运用美术活动教学、美术小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美术综合课的学习活动中,使其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滋润和培养;让学生从小学会用科学的解剖刀解剖艺术,用艺术的眼光提升科学的品位,让科学美和艺术美握手联姻。

三、实践意义

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在进度控制上遵循学科知识的连续性,鼓励学生在美术综合课程的学习中有张有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任务明确,目标适当、准确,教学容量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美术综合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美术活动展示的大舞台,显示了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重点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模式束缚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明确了美术教学活动的任务,实现了以任务为中心,在汇合社会知识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在游戏或活动中学美术,在学习美术技能中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真正让美术教学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走到生活中去。如社区黑板报、红色旅游采风、乡土美术探究、非主流社会资源运用等,不仅让学生体会了生活的情趣,更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变得像大海和天空一样广阔。

2.回归到美术教育的原始模式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教育,原本其教育目标就是为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服务。它不等同于现代大学的美术专业教育,不是去培养画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和汇合体验中学会审美、热爱科学、学会生活、善于学习。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美术技能、技巧,需要在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中回归美术教育的原始状态,运用美术综合课程下的“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来改变现代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知识与情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美术,既实现了课堂的升华,改革了教学方法,还转变了施教者和教学主体对美术教育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3.形成了合作学习的驱动基础

“任务驱动,汇合体验”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这就为合作学习的可能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与条件。受任务驱动的影响,美术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提供教学资料,共同设计任务;课堂上的引导、交流和反馈,美术与社会知识的汇合;活动后的拓展与延伸,总结与反思。无处不是在合作中分享着集体的智慧,体验合作的过程,这既是科学学习的一种体现,也是美术活动教学中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如在欣赏评述中,学生共同查找资料并将自己收集的图片、各种音像、文本资料;绘画中、手工制作中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和不喜欢手工的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等等。

4.实现了美术教学的体验磁场

服务社会、体验生活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根本。社会是个大课堂,无论是人文的美术思想,还是科学的活动方式,都离不开在生活中的实践与总结、提炼。而生活本身即是最鲜活的教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生活。就我们美术学科而言,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主要是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完成的。内化美术技能知识,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健全心理结构,提升审美品位都必须经过这样一个汇合、体验的过程。因此,用任务来驱动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社会知识的汇合极其关键,也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