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梅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4 21:3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梅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梅花的诗句

篇1

2、唐·柳宗元《早梅》: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3、宋·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

4、宋·苏轼《西江月·梅花》: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篇2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请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霜冷香庭户。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

材料五

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曲折,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墨色略淡中见浓墨、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墨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请写出。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中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这两个诗句。

4.《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作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画梅?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选自湖北宜昌市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本题选取了与“梅”相关的诗、词、歌、曲、文等进行命题,重点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并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语文素质。

第1题,考查学生对诗词韵律常识的了解。解题时依据诗词押韵的规律,可以发现该词押ao韵,这样就能确定押韵的是哪几个字。参考答案:到、俏、报、笑。

第2题,是比较理解题。看起来只是两个词语的比较,实则考查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对“独自”一词在材料一中的作用(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进行了明确的提示,所以,材料二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就成了应该注意的语句。其中“犹有”表示“还有,尚且有”的意思,同样强调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精神,所以本题答案为:犹有。

第3题,本题着眼于对重点诗词句意境的理解。理解“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是解题的关键。诗句点明了梅花开放的环境,并把红梅不惧怕恶劣环境、凌寒独放的精神表现了出来。解答本题,沿着这一思路,在材料一、材料二中寻找能体现梅花的这种特点的语句就可以了。参考答案: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第4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谈出自己的体验。考生解题时,首先应把握题目中提到的“这种品格和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将两则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比较,抓住关键词句,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等,可以发现材料中歌颂的是不畏严寒、傲雪斗霜、追求理想、敢于献身的精神品格。考生要注意,表达应具体,不可空泛,最好能有独到的理解。本题无标准答案。考生能自然真挚地表达赞美之情即可。文辞优美,情真意切,能理解品格和精神即可得分。

第5题,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内容、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的把握。题目中已经点明了前三段材料中梅花的形象特点是“热烈、乐观、无畏”的,这与第四段材料中“梅梢月斜人影孤”很显然是不一样的。联系此曲中的“霜冷”、“恨薄情”、“人影孤”等关键词,考生应能感受到此曲中的梅应该是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画面上的梅花形象也是如此。参考答案:孤独、寂寞、冷清、凄凉等。

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的把握能力,题目已经将五段材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类,指出前四段与第五段不同。考生在解题中就要将前四段作为同一类型来看待。材料五从内容上看是在介绍画梅的技法从选文出处看,可以明确此文段是教材内容的节选从语言上看,文字比较简洁明了,风格平实,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参考答案:材料五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梅树的画法,与前四段材料相比,语言准确、平实、简洁。

第7题,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是古诗文积累。本题出题的范围较宽,而且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就有相关的诗句。答题时,只要在兰、竹、菊、松题材的诗文中选择相应语句即可。答这类题还要注意:一是靠平时积累;二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记得清的内容来写;三要注意不可写错别字。

篇3

1.学习和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认识8个生字,学会一个偏旁“反犬旁”,学会一个笔画“弯钩”。

2.感悟古诗大意,了解梅花的特点,体会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花吗?谁能告诉我哪个季节花开得最鲜艳?(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花都争着抢着开放,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美丽,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谢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说得对,你们有没有见过梅花呢?在哪里见过?是什么样的?(学生介绍)

4.是呀,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见到。老师搜集了许多关于梅花的图片,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梅花观赏图,配乐,教师解说)

梅花原产于我国的东南部,喜欢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不畏严寒,有200多个品种,生长很有特点:先开花,后长叶,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细地数一数,就会发现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层,那么它多数都能结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两层或两层以上,一般就很少结果,只能供人观赏了,梅花有大红、粉红、白色、黄色等好多种颜色,植物学家们还新培育了其他颜色的梅花呢!好让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给大家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学们,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听了老师详细的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6.揭题:梅花这么美,引得许多诗人为她留下了很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诗《梅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梅”字。

(1)指名拼读。

(2)怎样记住这个字?(猜谜语:每天站在木头边、加一加、拆部件、老师重点教给形声字的识字方法:梅是形声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义和树木有关,右边的“每”字是声旁,表示“梅”字的读音和“每”相近。汉字中大部分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因此学会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员可真不少呢!你还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杨、柳、柏、枫、桃、杏、李)这样归类学习,也是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你能结合刚才的短片用“梅花”说一句话吗?

二、初读古诗,熟读成诵

1.看来你刚才看得非常仔细,听得非常认真。短片中向我们介绍了梅花的许多特点,那诗人王安石又是怎样描写梅花的呢?

2.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诗文,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3.梅花多美呀!你们也想这么美美地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拿起笔,端好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做上记号,再逐句把诗文读正确。

4.指名读课文。

5.男女生分读。

6.齐读。

三、随文识字,意境中感悟

读了这么多遍,你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随机体会诗句内容,并在意境中识字。)

1.“墙角数枝梅”

(1)梅花开放的位置――墙角。识记“墙”字。我们班有墙吗?用手指指墙在什么位置?这个字的笔画这么多,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猜谜语:左边有土回不来)

(2)“数枝”(课件演示:一枝、数枝)数枝就是很多枝,墙角数枝梅就是墙角有几枝梅花。

识记“数”字。“数”这个字念“shu”,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数学书)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shu”(课件出示)数一数,我们来数一数这个小组有几个同学?

识记“枝”字。这个字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组词、形声字、加一加等)

小结: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几枝梅花盛开的地点。除此之外,再来看看古诗,你还读懂了什么?

2.“凌寒独自开”

(1)梅花开放的时间――开在冬天里。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寒”,现在就是冬天,我们到外面去,就会感觉到天气比较寒冷。寒冷的反义词是“温暖”。因为天气冷了,所以我们要戴上帽子,因此这个字是宝盖头,这两竖就像我们的脖子,为了保暖我们还要围上围巾,这三横就像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两只小脚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这么复杂的字我们用讲故事的方法就记住了。

(2)“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许多花在冬天都凋谢了,只有梅花还在盛开)这说明梅花――非常勇敢、顽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独”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在学习新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部首“反犬旁”。(领读)由三笔写成。数笔画,教学新的笔画名称“弯钩”。(书空“独”字)你能帮“独”找个朋友吗?它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独自、独立、单独、独一无二、独唱)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独自开就是独自开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告诉大家“凌”在这里是冒着的意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跟老师读“ling”你能给“凌”组个词吗?(凌晨、凌空、凌云、凌乱、冰凌)

(4)那么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梅花的顽强不屈,不畏严寒,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赞美来读一读前两行诗句。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在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遥知不是雪)

这里我怎么没有见到“白”字呀!“遥”就是远远的。在远远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 “遥”,就是远的意思。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吗?(换一换)

(2)作者差点就把这洁白的梅花当成雪,可仔细一分辨,不是雪,为什么呢?“为有暗香来”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飘来。“暗”这个字念“an”,本意呢是光线不亮,它的反义词是“明”,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黑暗、暗示、暗号、阴暗)

4.配乐有感情地读课文,边读边加深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国的国花,诗人写下这首梅花,也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喜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梅花穿着雪白的衣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在寒风中傲然开放!现在你们面前就是美丽独特的梅花,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美美地吟诵一下这首诗呢?(齐读)

5.熟读成诵。

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古诗,喜欢梅花以她洁白的花朵,给大自然增添美;喜欢梅花以不怕严寒的品格,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喜欢梅花以她的暗香,给人们送来了喜悦。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好吗?

师生合作对读对背、自由背、个别背、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集中认读,强化记忆

古诗同学们都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看来本课这些比较难的生字也应该没问题了,是吗?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读。

3.游戏:赏梅花。将词语写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读对的将梅花送给她。

梅花墙角 数学树枝 凌云 寒冷 独自 遥远 黑暗

数九寒天 五花八门 独一无二 柳暗花明

五、总结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是说梅花飘香缘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学习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挫折,经历了磨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让我们带着对梅花的敬佩与赞美,再来背诵《梅花》。

篇4

胡与可新婚三朝,有一名婢女进房侍候,自称名唤“梅香”。那时的婢女多有取名梅香的,几已成为婢女的代称。胡与可想为她改个名字,又不便凭空杜撰。

一天夜晚,胡与可问起梅香的身世。梅香讲她原是弃婴,由白马涧一家农户收养。尚未及笄,人贩子将她拐卖给昆山妓院为……讲到此处突然中断叙述,似有难言之隐。胡与可再三追问,梅香只是低头缄默。

过了两天,胡与可询问她在昆山妓院以后的情形。梅香说她后来被住在苏州娄门的国子监官成应详买去作妾。她见成家是书香门第,成应详在国子监任训导之职,暗自庆幸终身可以托付给知书达礼之人了。没想到一天中午,成家大夫人从街上唤进一个卖绫罗的商贩,成应详追到院中,拿起一捆细绢挑挑拣拣,把绢料的四边翻来翻去,依次比较它的厚薄,又跟商贩讨价还价,和市侩无异。梅香在一旁见到成应详这般嘴脸,全无书生气质,失声喊叫一声,便扑倒在地,好像中风的样子。成应详见她有病,按付给昆山妓院为她赎身的价格,加上二成,又将她转手卖给人贩子。几经周折,才被黄府买来作婢。

胡与可问她:“见成应详买绢,不像文人的举止,怎么就急出病来?”梅香说:“我听说人的命运有亨通和蹇滞之时,人的地位有显贵和卑贱之分,人的品格有高洁和猥鄙之别。地位显贵者命运亨通,而品格却不一定高洁;地位卑鄙者命运蹇滞,而品格倒不一定猥鄙。我过去见显贵者,就以为他的品格必然高洁;正同有人见卑贱者,就以为他必然品格猥鄙一样,受世俗眼光蒙蔽,往往要看错人。从成应详买绢的猥琐举止,才发现他原来是个小人。我虽然出身下贱,怎么甘心终身侍候这种人呢?所以我装病,让他打发我走,以便另谋生计。”

胡与可听后赞叹不已,不觉吟诵道:“不知墙外夜来梅,忍寒添得疏花否?”便对梅香说:“你穷不失志,可见你像梅花一样,具有傲霜斗雪的品格。辛弃疾赞誉梅花的词句‘更无花姿态,全有雪精神’,正好作你的写照。”梅香问:“能不能请夫人解释这两句词的意思?”胡与可道:“它的意思是:梅花虽然没有普通花朵的柔媚姿态,却具有像雪一样洁白纯净、不畏严寒的精神。你的名字不妨改成‘寒梅’,倒也名副其实。”“谢谢夫人赐名,今后我就是寒梅了。”

胡与可未嫁时就爱好与人对弈,她的表兄郑日新常常同她切磋棋艺。郑日新在胡与可婚后,仍不时来黄府谈论棋道。但郑日新已有半年不来,后花园有一间幽静小屋,原供弈棋之用,关闭也有半年。这天胡与可领寒梅前去启锁打扫,见几案和棋盘上积满灰尘,寒梅举起罗袖,正欲拂去灰尘,被胡与可阻止。胡与可对着棋盘凝视良久,叹道:“这棋盘上的积尘,线型高低纵横,竟是远山、茅舍的天然图画。可惜左角只有流溪、竹篱,缺少花卉点缀。”说着已伸出食指,在棋盘的灰尘上戏画梅花一株,又以小指在几案的积尘上,题写《百字令》。

寒梅问道:“夫人所说的下棋人是谁?为何久不来此?”胡与可据情以告,并说郑日新因妻子病故,有心再娶继室,托媒说了几家女子均不成。因他要求女方容貌、肤色,要如桃花般娇艳,一直难以寻到意中人,听说他常借酒浇愁。这半年在病中,故此未来下棋。寒梅又问:“夫人所说的这位郑日新,可是杭州人,原任昆山县尉,因与上司不和,辞职来苏州,设塾课徒?他既能诗、又会画、还善弈?”胡与可刚说:“正是他……”寒梅掩面痛哭,跑回下房。

胡与可莫名其妙,不知道寒梅一提起郑日新,为什么如此悲伤?这才想起上次问她身世,她讲述到被卖到昆山妓院时,突然中断叙述,其中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原来与郑日新有关。

寒梅终于告诉胡与可:郑日新在昆山县尉任内,夫妻不和,家中时生龃龉,故常去青楼寻欢作乐。他与寒梅情投意合,相见恨晚。郑日新因发妻凶悍,畏惧河东狮吼,不敢纳寒梅为偏房。一年深秋,郑日新宿于寒梅处已有数天。某天早晨醒来,一夜西风满地是霜。郑日新的衣衫已不胜秋凉,寒梅出于无奈,找出一块麻布披在他的肩上。寒梅打趣道:“曾经听人说,古人以兄弟比喻人的手足,以妻子比喻人的衣服。我等供人逢场作戏的烟花女子,连衣服也算不上,只能是粗糙的麻布。不过有时倒还可聊以御寒。”郑日新激动不已,说道:“日新与卿三生石上有前缘,他日定能共偕白首。”寒梅叮咛:“幸勿忘却今天所说的话。”

而现在郑日新的发妻已经亡故,托媒择偶,却早忘了感情深厚的梅香,为此痛哭。胡与可劝道:“寒梅不必悲伤,我自有办法唤他醒悟。”说完便到书斋,取过一把折扇,题写了一首诗,唤过婢女春光道:“速送郑相公。”

春光按胡与可的吩咐,找到郑日新家,将折扇递给他。郑日新急忙展开折扇,见扇上是胡与可用行草题写的诗句:

一夜西风满地霜,粗粗麻布胜衣裳。

春来若睹桃花面,莫负寒梅旧日香。

郑日新见诗,回忆起在昆山妓院与梅香如胶似漆的旧情。此诗第一句,暗喻家中的妻子造成他的气恼和烦闷,不亚于风霜之苦。第二句是全赖梅香的体贴温存,像粗糙的麻布一样能给予他温暖,同床异梦的妻子如衣裳却不能抵御风寒。后两句指一旦托媒觅得理想中貌似桃花的意中人,不要忘记了昔日共过忧患的情人梅香。郑日新问:“夫人何以知道梅香?”春光告诉他,梅香是夫人身边的侍婢,已改名寒梅。郑日新才领会句中也有“寒梅”之名。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

A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

B 不惑(huò)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C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

D 三省吾身(shěng)不逾矩(yú) 好之者(hào)

2. 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线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我寄愁心与明月

A.和 B.一起 C.给

3. 对<<天净沙*秋思》》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烘托风筝欣欣然 沁人心脾

B. 健壮胳膊协奏曲 谈笑风声

C. 薄烟蝴蝶捉迷藏 心旷神怡

D. 筋骨渲泄软绵绵 蓬勃生机

5.下面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扬花落尽子规啼B闻道龙标过五溪 C我寄愁心于明月D随君直到夜朗西

二、文学常识填空(共5题,共15分)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________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他的诗作有《》《 》等。

2. 东临碣石 临: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

4. 《论语》是________(思想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_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5.《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题目“书”指的是________。

二、默写(共7题,共35分.)

1. 《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最能体现作者博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 《论语》十二章,求学应该谦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论述君子对富贵应该坚持这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 。

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桃树、杏树、梨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的像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共4题,共25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天的朗读者

①春天在睡意蒙昽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了过来。是的,春天来了!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春风拂过之处暖意流动,花草、小鸟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

②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嘀嗒!嘀嗒!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泠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屋顶、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暖意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③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那风不像秋天的风那般冰凉蚀骨,那风也不像冬天的风那般粗暴狂躁。春天的风虽然张扬,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没有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凤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

④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尽管花朵终难逃脱凋谢的命运,但没有关系,我曾在绿意滚滚的春天,用心倾听过花开的声音,于我,已是无憾。

⑤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小鸟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化开;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飘洒。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⑦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想着那梨花素雅,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那事,那花,那草,想着因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

⑧春天的朗读者们,是一个个多情的使者,用心倾听,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选自《阿克苏日报》)

1. (8分)

文章第②一⑤段描绘了四幅春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内容】

_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 ________图

2. (5 分)

第③段“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3. (7分)

结合第④段,说说作者在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官,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答:

4. (5分)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此文和朱自清的《春》有哪些相同点。

答:

四、翻译(共五题,共15分)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博学而笃志,于我如浮云。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篇6

本文着重在气势、气脉、气象这三大气之审美范畴里探讨吴昌硕“以气入画”思想中包蕴的美学特征,挖掘构成他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风格的要点和规律,进而揭示其背后蕴藏的丰富精神内涵。

一、雄强豪迈的气势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中气势是指由气与势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动态感,它常被人们用于概括宇宙生命中展现出来的流动与勃发的状态。清代说:“大体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由此可见气势审美偏向于外显,具有阳刚和流动的特征。

吴昌硕在他的绘画实践中非常注重气势的彰显,这是他“以气入画”思想的一个鲜明的表现。现代名家潘天寿曾评价道:“昌硕先生不论对诗、书、治、印等等,都以气势为主。”气势在吴昌硕的画面中主要体现在章法布局上。吴昌硕在经营构图时善于将物象摆布呈多种倾斜交错的走向来营造出动感强烈的气势。如他画的牡丹、梅花或秋桃等植物,无论是横幅竖幅,从画幅边角出枝后便拉开架势,枝干有意向左右两侧高下斜地分散开来,枝与叶又纵横交叠,缤纷错落,整体呈现出一种临风飞舞的动势。有时他又喜欢于枝叶后边穿插挺立而出一两根老干,扭曲盘旋直冲云霄,呈现出一种升腾的磅礴之气,巍峨惊人。

此外吴昌硕绘画中的那股奔放勃发的气势也得益于他将强悍的金石之气灌注于笔墨之中。吴昌硕亦擅长以书法笔意入画,他毕生深究《石鼓文》,从那些古朴苍茫的金石铭文中领会到了一种雄强朴厚的力感。作画时他将这种力感涵化于笔迹之中,力量的灌注使得笔下的线条墨色皆有向四周延伸扩展的外溢之态,可谓入木三分又活脱于纸上,令画中的花花草草焕发出遒劲激昂的神采。吴昌硕戏称他画的竹子如“明月满地金错33",就是以金石之气入画,用笔如凿似刻,充分展示出他用笔力能扛鼎的气概和雄放豪迈的气势。

在气之审美中气势的实质是由生命内含的气力、力度构成的一种美感。对于吴昌硕来说,作画的过程是“我演秃笔作粗画,欲宣郁勃开心胸”。目的是将主体要表达的情意熔铸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是精神物态化的呈现。吴昌硕在以强悍的笔力彰显画面气势的同时,力量的渗入恰好又强化了主体精神的传达,给气势增添了审美的厚度与张力。所以他的画中那股雄强霸悍的气势在令观者惊叹之余,又能带给人一种余味深永的感受。

二、高逸旷达的气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气韵的内涵来源于宇宙万物呈现出来的生机与活力,是气的运化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的体现。在艺术作品里它既是客观对象的精神表现,又是画家人格性灵的产物。追求气韵生动也是吴昌硕“以气入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观赏吴昌硕的绘画作品,总让人感到画面生气勃勃,余韵悠长。联系他的绘画思想可以看出吴昌硕在画面中力求雄强豪迈的气势的同时,也意图营造出一种清脱高逸的韵味。

吴昌硕题有许多赞美梅花的诗句如:“瘦蛟舞腕下,清气入五脏”、“一枝清气满乾坤,玉骨冰肌绝点尘”、“自笑春风笔底温,尚留清气满乾坤”,等等,也画过不少表现荷花题材的“乾坤清气图”,在诗画的内容中都提及了清气,流露出他对清逸之美的崇尚。清气能够营造出审美意境中的一种明静脱俗的境界,这种洒脱高逸的精神追求深寓在吴昌硕那高洁自负、遗世独立的文人情怀里,并且凭借他那灵妙纵发的笔墨将之浑化为一股清逸之气溢于纸上。北宋郭若虚论气韵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意指善于用笔的画家,必先于心中生成一个完备的意象,待思路圆熟后下笔时才能做到心手相融,连绵贯通,生发出活泼生动的气质神采。吴昌硕的“以气入画”,目的是抒发胸中的理想情志,其中就蕴含了他向往高蹈远引的出世志趣。他有诗句形容创作时的这种心境:“捐除喜怒去芥蒂,逸气勃勃生襟胸。时作古篆寄遐想,雄浑秀整羞弥缝”。吴昌硕在创作构思时是以高逸洒脱之气熔铸出心中花卉蔬果的意象。他画这类题材,不求形似而心意了然,重在称颂品节情操,讴歌心灵的升华。所以画中的物象自然洋溢着一股热烈又雅逸的韵味。他作画用笔不受物形细节的干扰,以畅神达意为依归。那纵横恣肆的笔意好似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抒发和倾诉无尽的情思,深合老庄美学思想所推崇的大朴不雕,闲放旷达之美。不仅以酣畅抒情的笔墨赋予了画面枝繁叶茂的自然生韵,更引导观者去品味他心中寓藏的高逸精神。

三、磅礴浩大的气象

气象在气之审美中是一个偏于宏观的概念,常被用来概指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一种博大深沉、浩瀚旷远的精神感受。清代文学家张谦宜评诗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作品里的这种博大浩瀚之气的构成来自于作者独一无二的历史人生经历和对人格精神境界的深刻体悟。

吴昌硕这一生经受的社会动荡和时代变迁对他的绘画气象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晚清处在一个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饱受战乱和屈辱之苦的时期,西方列强在古老的华夏领土上肆意掠夺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开启了一扇求新图变的窗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振衰起弊,革新求变的民族期盼成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象征,这种精神自然也烙印在了吴昌硕的绘画风格中。身处乱世的吴昌硕坚持以独立的艺术视野和强烈的精神追问来弘扬一种崇高伟岸的情怀,在雄健浑厚的笔墨图示中拓展出苍茫而宏大的绘画气象。从他的诗句“海内谷不熟,谁绘流民图”(《题饥看天图》),“愿彼苍天顾穷民,阳和煦物万物生”(《苦寒吟》)可以看出吴昌硕的内心在秉持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遗世独立的人格操守的同时,又饱含了对苍生的悲悯之情和炽烈的宏道担当精神。这种崇高而丰饶的生命哲学使吴昌硕的绘画风格从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幽闭在古人枷锁里轻吟浅唱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热烈奔放、率真勃发的艺术面貌一扫明清画风遗留的柔弱单薄之弊。他的画面在浓墨重彩里辉映出欣欣向荣的气息,从凝重深层中迸发出一股不受茧缚、锐意进取的精神。看他作于1898年的《崖兰图》,在崖壁陡峭处有数丛幽兰倒拔而出,以枯笔重墨扫出的兰叶苍劲浑厚,傲然挺立于峭壁边缘。画面下方云雾中一轮霜月若隐若现,营造出凄迷的气氛。配上题跋“叶萧萧,歌楚骚,鼓素琴,霜月高”气象浩瀚旷远。那画中之兰已不再是传统文人孤芳自赏的象征,而让人联想到了身处苍凉瘠茫之地的画家仍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倾诉家国之思,以凛然的浩气叩响着灵魂的正声。

吴昌硕的艺术思考与实践始终贯穿在中国跌宕起伏的大历史环境中。在他经历了世事的洗刷,领受了人生的历练之后,将他理解和呼吸的历史气息融入画面中,又以伟大的人性之光去洞开笔墨的底蕴,用挥毫大写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死大道、对民族命运恢宏而又纵深的观照。可以说吴昌硕“以气入画”思想中蕴藉的气象,是凝聚了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印记,是勇于拓宽前路、变法革新的精神张力,是倾注了生命本质中美与善光辉的大气象。

篇7

关键词: 高中美术 学生审美 培养方法

引言

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发展较快,是培养艺术审美的好时期。但是审美能力与年龄并不是成正比的,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在我国,过度注重技能手法而缺少审美培养,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先从教学过程着手。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如何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在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存在的阻碍

1.1美术教材编排存在一些瑕疵

美术教科书各板块的内容不够紧凑和完整,涉及的内容不够全面。美术是包含书法、雕塑、建筑、摄影等方面的广义概念,课程设置应该更开放,不能局限于某个板块。同时,各个科目之间可以互相衔接,从各个角度理解美、发现美。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应该注重美术的实用性,不能只讲解美术史和绘画技巧,作品的艺术特色也要顾及[1]。

1.2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因为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对美术和音乐等科目都不重视,觉得学习这些是浪费时间,在课堂上态度消极、不愿认真听讲,甚至会做其他科目的功课。课上不认真学习,课后没有花时间研究,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因为没有系统专业地研习,学生对于美术的鉴赏只能流于表面,无法体会作品背后的深刻意义。

2.学生欠缺审美能力的原因

2.1社会功利性观念的影响

虽然国家近年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仍然盛行,影响家长和学生对美术等艺术类学科的看法。美术一直被当作副科对待,学生学习的首选都是高考的必考科目。高考要考多个科目,这些已经让学生们筋疲力尽,无暇再学习美术欣赏课。

2.2美术配备不足

一方面,美术老师缺少,导致一个老师同时教几个班级,有些力不从心,降低了对课程设计的要求,减少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部分。另一方面,因为“美术是副科”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师不愿意教授美术这个科目。学校相应地减少了对美术的资金投入,聘请的老师很少是专业科班出身,美术方面的配备很缺乏。

3.培养审美能力的策略

3.1改变教学方法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度不高,因此教师要学会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全面观察作品,领悟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而不单单是画家运用的技法和材料,让他们对美术有进一步的认识。美术不是简单的色彩搭配和结合,更多的是传递画家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感和一种理念[2]。欣赏经典作品,避免空洞地解释理论,要将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拓宽学生的审美思路和界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借助音乐、文学和影视可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尽量选用实物或是用现代物品代替年代久远的东西,加以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产生联想,更好地理解作品。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培养审美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想提高审美,可以让学生们感受自然美,从生活中提取创造的素材,获得灵感。例如在讲花鸟画这一课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去家附近拍一些照片,在课堂上展示,教他们如何画出花、鸟、树等素材。这些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在绘画时他们会更加投入和认真,因为熟悉操作,比较熟练。或者在谈到建筑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去当地有名的建筑参观写生。直观的感受会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和创作激情,审美能力会得到一定幅度的提。

3.2注意因材施教,支持个性发展。

由于思想的差异,每个人对于美术的欣赏和感悟都有见解。为了培养审美能力,教师不应片面否定一些同学的观点,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应给予尊重,用恰当的方式指导和点拨他们。此外,还要打破他们的固有思考习惯,让他们领悟艺术现象和艺术真谛,把具象性作品成功过渡为抽象性作品。比如我们当初学过的画杨桃这篇课文,有人画成了五角星,结果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因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画出的东西就不一样。老师应该,支持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于不敢下笔创作的同学,教师要多加鼓励使其自信;个性张扬的同学要教导他们注重表现手法,让作品更有深度,不能过于表面化。美术教育的目的应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人,这样美术的世界才会缤纷多彩[3]。

3.3融合多学科,碰撞出创意的火花。

不是每个学生都对美术抱有极浓厚的兴趣,由于心理差异和认知差异会出现偏科现象,结合他们喜欢的科目讲课就会让他们对美术产生兴趣[4]。例如在教同学们画梅花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说出一些和梅花有关的诗句,借此引出课堂主题,了解了梅的特性,作画会更有感觉,也可以在画中展现对梅花的理解,真正感受到梅花的美;或者学习山水画的时候,可以先拿一幅名画让同学们欣赏,假设是黄山,等他们看完,可以问他们黄山坐落于哪个地方,为什么会有烟雾缭绕这样的美景,这样喜欢地理的同学就会积极回答,认真听课。不论是诗歌还是美术成品,都有助于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结语

美术教育应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让他们直观感受、欣赏艺术,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体现了追求美的态度,而提高艺术修养彰显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周有仁.浅谈高中美术欣赏中的审美评价[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31(4).

[2]张贵珍,陈旭.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科技信息,2011,15(11).

篇8

汉字有独特的语音拼写系统,一字一形。因此也使得汉字难认、难写、难记、难懂。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知道汉字读音,但记不住字形。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拼音读出读音,但是写不出相应汉字。第二,记住了汉字字形,但是不会使用。汉字系统庞大,存在同音不同字和同字不同义的现象,容易使学生混淆。如果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一些中国文化因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也可提高学习兴趣。

(一)将文化故事植入汉字教学中在汉字教学中,将汉字本身的文化特性与所学汉字有关的文化故事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汉字,而且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汉字的文化意义,加深记忆。例如“喜”字。《说文》:“喜,乐也。从口,从壴,壴亦声。”“喜”字的本义是欢呼声。引申义为快乐,高兴。在生活中也常见“囍”字,而“囍”从何而来呢?相传北宋年间,王安石进京赶考,途中经过马家镇,见富绅马氏出联择婿,曰:“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第二天考试时,考官出联,曰:“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于是,王安石就用马家的上联对考官的下联,以考官的上联应马家的下联。结果既中了进士,又娶了马家小姐。他喜不自禁,挥笔写就两个连成一体的“囍”,让人贴在门上,并随口吟道“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从此,“囍”字便流传开来。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里,“囍”字仍然广泛应用。人们办理结婚、乔迁、生子等事宜时,仍是“囍”声不断,例如新婚之囍、乔迁之囍等等。又如“梅”字,可将它的文化内涵寓于讲解之中。“梅”“兰”“竹”“菊”乃是“花中四君子”。梅花常被人们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并为文人雅士青睐。一是因其花朵色淡香清,二是因其大多生于幽僻之处。例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日黄昏”(《山园小梅》)等都是咏颂梅花的诗词。更有古曲《梅花引》,表现了梅花的高尚品性。此外,梅花有五瓣,被比喻为人生五福:寿、福、康宁、好德、善终。在“梅”字的教学中插入有代表性的诗词,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这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不仅克服了汉字教学的抽象性,强调抽象与形象的有机结合,还使学生既记住了“梅”字,又学会了诗词。通过向学生讲授汉字的文化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地道的汉字意义和中国文化,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呆板、机械地记忆汉字字形和字义。

(二)引入汉字的基本构造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汉字较常用的造字法。古代的象形字与其所表示的事物具有神似性,接近图画但并非图画,实际上是一种文字符号。在汉字学习初期,学习者接触的一般是笔画少、字形简单的独体字①。利用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将展示象形字与讲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相结合,是渗透中国文化因素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记牢独体字。从汉字的基本构造看,很多笔画复杂的汉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独体字构成。熟练认知并使用这些独体字,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复杂汉字的基础。例如,古人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探索找到用来代表“日”“月”“山”“水”“鱼”“木”等的符号,这些符号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字义。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渐接触到笔画多、字形复杂的合体字(会意字一般多为合体字)。例如“从”字,是两人前后相随;“比”字是两人并列而立;“休”字是一人依木而憩。此类字根据字形就能判断出事物间的联系,即“以形会意”,是会意字造字法的一种。会意字的另外一种造字法是“以义会意”,如“光”“妇”“大”“炙”“孬”等。教授这类字时,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常识,从汉字的字形特征入手,加以分析。例如“炙”字,上部是“肉”,下部是“火”,形容将肉放在火上烤。这种有意识的汉字记忆方式,不仅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是中国人擅长的形象思维创造了神奇的汉字。这与英语等拼音文字创造者的逻辑思维是不同的。

(三)结合偏旁部首讲解中国文化“偏旁”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偏旁中表示意义的部分称为“形旁”。基于汉字形旁具有表意功能的特点,在讲授汉字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汉字偏旁部首加以归类分析。通过对偏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字义和字形。例如“材”字,左边是形旁“木”,凡是有这个偏旁的汉字大多与“木”有关,如“杆、杖、松、梅”等。其中“森林”或者木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最典型、最易记的是以“木”为主的“森”“林”二字。古代认为女子貌美便是“好”。“女”是“好”的形旁,凡是以“女”为偏旁的汉字大多与“女子”有关,如“妇、妆、婚、媳”等。在线新华字典②上,以“女”为部首的汉字就有477个。古代有如此多与“女”意义相关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母系氏族”曾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但是形声字却占90%左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从发音上找到字间联系。例如,“朱”和“中”都是基础汉字,因此在教授新字“珠”“株”“蛛”“洙”“钟”“忠”“盅”“衷”等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字音联系。从偏旁部首入手进行汉字教学,介绍相关偏旁部首的历史背景,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学会“望字生义”,学会根据偏旁部首识别汉字,起到举一反三的识字效果,还能让学生了解偏旁部首背后的中国文化。

(四)利用代表性繁体字,揭示字形蕴含的丰富文化汉字产生于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其构成及发展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积淀和保留着汉民族观察和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自身思维的成果和心智轨迹。在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直到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的字形较为接近。繁体字流传数千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果能在汉字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繁体字,对应现行的简化字来讲授,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苏州作为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为许多外国朋友熟知和向往。苏州的“苏”字,繁体字写做“蘇”,由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原义是一种名为“紫苏”的草,象征鱼米之乡。苏州自古水网密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曾有诗句曰:“近炊香稻识红莲”(《别墅怀归》)“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送人游吴》)。又如种子的“种”字,繁体字写做“種”。《玉篇》:“种,稚也。”从禾,中(重)声。“禾”指谷子,“重”意为“份量大”,“禾”与“重”联合起来表示“根部带土块的谷物秧苗”“待抛或待栽的秧苗”。种庄稼时,选种子一定要选大个儿、饱满、有重量的,由此产生“禾”“重”这两个字的组合。简化以后写成“禾”“中”,不仅失去原义,也是对这种优选法的遗忘。汉字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形成了独特的构形和表意功能系统。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的文献典籍多以繁体字记载,和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繁体字的构形生动有趣,许多字体更贴近象形文字的本来意义,更便于学生对汉字字形和字义进行理解和记忆。所以在汉字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繁体字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必要。

(五)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千百年来,汉字和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彼此依托。因此要由此及彼,并举一反三地引出与汉字相关的文化典故,才能更好地向汉语学习者展现汉字和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使汉字不再只是简单的文字符号,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桥梁和纽带。例如“纸”字。《说文》:“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想制作纸张的过程——蔡伦的“造纸术”。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一系列工艺革新,改进了造纸术。蔡伦所造的纸,是现代纸张的起源。这种纸,因为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质量尚可,逐渐被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又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在教学中以“蔡侯纸”为切入点,引入具有浓烈中国元素的“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助于学生学习与其相关的“毛笔”“黑墨”“宣纸”和“砚台”等文字和词组。讲授“毛笔”“黑墨”“宣纸”和“砚台”(即“文房四宝”)③,还可延展出其与中国书法的关系。在中国,“纸”并不是最早的书写材料。上古时代,人们依靠结绳记事。到殷商时期,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就是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后来出现竹片和缣帛,替代甲骨成为书写材料。但缣帛太昂贵,竹片又太笨重,于是推动了纸张的产生。由一组关于纸张产生历史的故事,既引出了“甲骨文”和“竹简”历史的讲解,又涉及了“甲骨文”“竹简“”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等充盈着浓重中国文化色彩的字词。可见,在文化故事里,这些枯燥、难懂、难记的字词被赋予了生命和色彩,立体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实现入耳过目、入脑入心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授课方式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由此及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贯穿于汉字教学中。当然,这样的授课方式也给对外汉语教师增加了压力。如何做到既将目标汉字向学生讲授清楚,又兼顾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并且衔接得当,是对授课教师的考验。

二、结语

篇9

摘要:南宋遗民词人周密的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梦意象,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怀恋、对美景的赞美和闺中思妇的怀人之情。周密喜爱写梦意象的原因与文化传统、个人经历性格和历史背景有关。

关键词:周密;词;梦意象

作者简介:王梦琪,1988年生,女,重庆北碚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方向:元明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70-01

周密(1232-1298),字公瑾,号草窗。作为宋末四大家之一,周密有着独特的家学渊源。宋亡后,周密坚持民族气节,义不出仕,埋头著书。他的代表作是《草窗词》,在他的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梦意象,据统计一共出现了48次①,这些意象展现了词人的情趣与追求。

一、周密词中梦意象的意蕴

(一)感叹世迁

周密一些词中的梦意象表现了词人对故国家乡的怀恋,如《露华·次张云韵》里面的一句“六桥旧情入梦,记扇底宫眉,花下游骢。”里面的“宫眉”指旧时宫中妇女按流行式样画眉,前朝的一切只能出现在梦中,把对故国的怀恋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他的另一首词《瑶花慢》其中的 最后几句“杜郎老矣,想旧事、花须能说。记少年,一梦扬州,二十四桥明月。”里面的“杜朗”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牧,所谓的“旧事”便是指的古往今来各种酣玩误国的历史教训,而历史的悲剧又重演了。“一梦扬州”借用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淡淡一笔,却发人深省,令人扼腕。

(二)赞扬美丽的风景

周密前期的一些词,大量表现的是一些游山玩水的乐趣,其中也大量的出现了梦意象。他的《木兰花慢·平湖秋月》里的“误惊梦晓,掠芙蓉、度影入银塘。”这首词描写的是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描写鸳鸯惊梦,双双入银塘的景象,被词人细腻的一番描述,美景仿佛一下子就出现在人的面前。他的另一首词《东风第一枝·早春赋》里面的“草梦初回,柳眠未起,新阴才试花讯。”这一句中,描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色。

(三)表现思妇的怀人之情

他的一首词《解语花》当中有“残日绿窗窄。睡起折花无意绪,斜倚秋千立。”词人在词的开头说写这首词的目的是“连日春晴,风景韶媚,芳思撩人,醉捻花枝,倚声成句。”上面那几句便写出了春景的美丽,闺中的眼前一片美景,但是“玉箫人去后”便有一种怀人之感,在傍晚睡醒时候,她没有折花的情绪,而是斜倚秋千。寥寥几笔,词人便刻画出一个春闺思妇的形象,一幅春闺图展现在眼前。他的另一首词《梅花引·次韵筼房赋落梅》中有一句“酒醒。梦醒。惹新恨。褪素妆,愁涴粉。翠禽夜冷。”酒醒梦醒后,又是一番新愁,褪下素妆。一个深闺思妇的淡淡愁绪便呈现出来了。

二、周密喜爱写梦意象的原因

(一)与我国的文学传统有关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描写梦的诗文。例如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里面就有描写梦的句子,《九章·惜诵》中的:“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①其后的宋玉则进一步发展,《高唐赋》里面有楚襄王昼寝梦神女的事。在汉代以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张衡的《思乡赋》都是以梦表志,借梦抒情的。在唐诗宋词中,也有很多关于“梦”的诗句,例如李白《行路难》当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以梦来代表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中有“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这些诗中以梦来表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辛弃疾《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以梦来表现爱国思想。秦观的《浣溪沙》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梦”这一意象来表现缥缈朦胧之美。周密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梦意象意蕴的影响,因此他很自然的承袭了这一意象,在他的词中完美地展现出梦意象。

(二)国破家亡的历史背景

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伯颜渡江陷鄂州。宋端宗景炎元年丙子(1276)正月,杭州破,宋亡。它表示了一个旧朝代的结束,及全新的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国的时代来临。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政治上,蒙古人对汉人,尤其是对南人,长期施行种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从中央到地方,大小政权机关的首脑一般都要由蒙古人担任。以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价值观也为“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的大元典制所替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物质上、精神上都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虐待,他们失去了故乡和家庭,也失去了前途和自信。整个时代的天空笼罩着灰蒙蒙的色调。周密就生活在这个时代,宋亡之后,他隐居不仕,深怀亡国之痛。周密的梦意象有他对故国旧事的怀念,以梦意象来表现词人的亡国之悲。

(三)与周密的性格有关

周密人品高洁,正直不阿,他号草窗,象征着江湖雅人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周密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做过南宋的官,这种显耀的门第使他感到自豪,周密从小接受儒家的教育,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之下,经邦国济苍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成为他幼年时的远大理想,他读书的目的是“初非事进取,盖亦志平治。庶几致吾君,不负学古意。”①但是南宋却灭亡了,这使想要一展才华的周密难以接受,他心系南宋,很难忍受被异族统治,作新朝的官员,因此他选择隐居不仕,过着平淡的生活,他时常怀念以前的故国旧事,因此他用梦意象来表现他的故国情思。

参考文献:

篇10

一、图片画面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开花和结果》时,我选择了多张色彩艳丽、赏心悦目的照片或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千姿百态的花的世界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绚丽多彩的鲜花美化着我们的环境,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自古以来,美丽的鲜花,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怀,激发着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和学生一起吟诵与花有关的诗句:

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杏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梅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教师紧接着问道:“这些美丽的花朵究竟为什么而开放?人们常说春华秋实,那么这些花是怎样成为果实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开花和结果》。

二、音乐语言创设情境

音乐是最能启发人们想象力的特殊语言艺术。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且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时,能激起人们的某些联想和想象,产生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与音乐产生共鸣。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能使学生更快地、更轻松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心理状态。例如《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是一个让人生厌的字眼,说到传染病人们就会想到生病,想到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艾滋病等,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由忧到爱的情境:播放歌曲《爱在天地间》。歌中唱道:“情未了,象春风走来;爱无言,象雪花悄悄离去。彼此间我们也许不曾相识,爱的呼唤让我们在一起。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感人肺腑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其中时,教师可顺势导入:“你知道这首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吗?……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天这节为捍卫自己的健康、民族的健康而展开的学习中来,好吗?”

三、视频创设情境

感知是认知事物的首要准备。视频创设情境是通过播放电影或录像,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

四、声音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昆虫的知识时,可先让学生听听教师事先录制的蟋蟀、蝈蝈等昆虫的鸣声;在讲两栖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取录制的蛙、蟾蜍等的鸣声;在讲鸟类时可先让学生听取录制好的百灵、画眉等的鸣叫;在讲哺乳动物时可先让学生听录制好的虎啸、狗吠、猫叫等声音,让学生从动物的鸣叫声中,培养他们热爱动物,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例如《生态系统》,我选择了一段轻音乐配以清新的画面创设情境:清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响起……再配以老师的解说:“当你置身于一片树林中,你会看到些什么和听到些什么呢?此时此刻,你是否想过:这片树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五、人物故事创设情境

九年义务教育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众多科学家的故事。教师可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在每一段知识的背后,都有科学家孜孜不倦、甘于寂寞的追求与奉献的科学精神,用“科学──人文”的氛围感染和激励学生,珍惜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讲到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的遗传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孟德尔的图片,打出字幕“七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孟德尔花七年的时间进行豌豆的杂交实验,他究竟发现了什么规律呢?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的心情。

六、实验导入创设情境

通过做实验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如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让学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便是水到渠成进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七、悬念导入创设情境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也近似1982年贵州教育家汪广仁创始的悬疑教学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例如,在讲授《生命的进化》时可以这样导言:“假如时光倒转6亿年,那么,展现在你面前的将是一个没有树、没有花草、没有昆虫、没有人类、没有飞鸟、没有生命的声音,也没有任何生命的踪迹。你能够想像得出那里只有你一个人活着的情景吗?一切都是死的,甚至这死亡很快降临到你的头上――那里没有食物来维持你的生命。”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使他们明白了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后来怎么会有了生命呢?课文接下去讲“地球日记”,揭示地球的形成及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