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03 04: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傅雷家书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四、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要说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那里。我们也应接受傅雷妻子的教训,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重点,明白自己的任务以及道路和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把握住方向的分寸。这样有助于我们成功。
五、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六、总结傅雷形象
看过全文,犹如跟傅雷老师对话一样,一个生动形像的傅雷展现在眼前,似乎傅雷就是我的父亲,在对我进行谆谆教导。对傅雷老师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老师的爱子情深,管教有方。以前我曾经看过刘庸老师写的《肯定自己》,也是对儿子的告戒,从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了刘庸老师对儿子的疼爱。两本书表现的都是对儿子的疼爱以及管教的方法。而他们本质上却有不同的地方。《傅雷家书》告诉我们的是怎样把握自己的心态,怎样把自己的学业、事业发展完善,而《肯定自己》告诉我们的更多的是开放的思想,以及独立的观念。
接触傅雷老师的《傅雷家书》我就体会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的但又包含先进的思想。我很欣赏傅雷老师告诉儿子的学习方法,但我不是很喜欢傅老师对儿子情感的宣泄,与刘庸相比,傅雷明显得比较含蓄、保守。
篇2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一本好的书讲究一个“真”字,家书则更是如此。傅雷两个孩子的成就,便是让这本家书担起了这个“真”字。
《傅雷家书》在国际间的声誉很高,所依靠的不仅仅仅是傅雷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深厚笔法,更打动人心的是家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苦心孤诣。家书中的父亲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霸道形象,他的话语更像是一个兄弟一个朋友平等的问候叮咛。只有在表现出对孩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才使人记起,这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父亲。
《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亲所不得不研读的名著。傅雷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对话。成为几代父亲的楷模。他不是凭着父亲的权威让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一个百毒不侵的钢铁。傅雷教导出的孩子是真正“人”。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的话。我的天阿,他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无法想象一个身在异国的孩子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感动到何种地步。或许还要有几滴眼泪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吧。
被生活磨砺出的沧桑和行万里路表现出的沧桑。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人傅聪;没有爱,就没有艺术家傅聪。
中学课本,节选了傅雷与傅聪的艺术对话,傅雷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的脉搏与莫扎特一样,你真正理解了莫扎特”。“脉搏一样”。多么恰当形象的比喻。脉搏一样,这是对音乐何等的理解。没有几十年的文学经历,是无论如何说不出这种话的。这是对孩子最高的赞誉。按照常理父亲的主角就应是“糟糕透了”。可傅雷另辟捷径一人分饰两角。在主角转换方面如鱼得水。孩子也争气,这父子两可真是羡煞旁人。
也许再过十几年,我们这一代人也会为人父为人母。我们之中有几人能打到傅雷的境界,我们无从知晓,但能够与子与女产生共鸣,脉搏一致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快乐,这也就足够了。这也就是我从《傅雷家书》中学到的。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理解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阿,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就应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000字作为初中必读篇目,《傅雷家书》中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和傅敏家信中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个人在一些事情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傅雷先生的家信读起来就像应对面同他对话一般,亲切又温和,似乎就如同读者的父亲,正在用语言对我进行谆谆教诲,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傅雷先生对儿子的爱。
这些家书中饱含了傅雷先生对于儿子的爱和期盼,主要表此刻五个方面。有对儿子的爱子情深,有对儿子的鼓励,有嘱咐,有母亲的关心,更有浓浓的爱子心切。“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但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一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仿佛克里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段话看完就让人潸然泪下,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和期盼,离开的不舍和想念都浓缩在这段温柔又坦白的话里面。亲切的言语让人读后感受颇深,受到父母深切的爱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既为他们高兴,又为此悲哀难过。骨肉之情难以割舍,读完这温暖的语言和家长的心声,我想作为孩子的我们都就应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认真快乐地成长,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参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体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在母亲心思细腻的言语中,我们不仅仅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和引导,更明白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重点是哪里,我们就应明白自己就应做的事情的重点,走好我们要走的道路,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不辜负自己的人。在后面的章节傅雷也说过“人一辈子都在和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从中我个人受到了很多启发,人生就是浮浮沉沉不断向前的过程,我们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艰难和平顺,这需要我们拥有很高的修养,我们透过读书写字,培养兴趣,努力实践获得修养,努力向想要的生活迈进,成为更好的人。
篇3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继承优秀文化财富、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在近年的中考题中,阅读分值有加大的趋势。但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呢?通过本人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以下三方面的培养策略,和同仁们一起分享。
一、重视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注重教学生怎样去理解课文内容,而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不急于让学生讨论而得出答案,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后,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答案,还有少部分同学仍然没有找到答案。这时,我就抓重点段落,让没找到答案的同学再次朗读这些段落。通过反复朗读,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理解了课文内容。由于本人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教给学生一些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如背诵法,即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名言名句名篇,注重积累。还有做读书笔记法,摘抄富有哲理的语句、精彩的描写语句、好的修辞句等。定计划法,即制定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的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提高阅读兴趣。讲阅读心得法,把阅读过的精彩段落的感想体会讲给同学或家人听,这样日积月累,既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文本宏观上的感悟和把握,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重视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经常举行阅读竞赛
课堂上的阅读竞赛,一是比阅读速度,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规定的内容。二是比阅读理解,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看谁能最快最准的找到问题的答案。三是比朗读情感,看谁能朗读出情感,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课外的阅读竞赛,一是比阅读数量,看谁的阅读量大。二是比阅读质量,看谁阅读名著篇目多。三是看阅读效率,相同时间内看谁读的多,理解的透。
(二)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鼓励同学们在多读书的基础上,注重写读书笔记。本人认为,写读书笔记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有效阅读,有些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读书效率,一味的追求数量,大概浏览,没有真正领会书中深意,通过写读书笔记,就会督促学生认真去读。实践证明,把读与写有机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三)由课内阅读向课外引导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只靠语文课堂教学,就想全面提高阅读能力,这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把课内课外有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他们课外去阅读。如讲《傅雷家书两则》时,本人通过傅雷教子的独特方法,激励同学们去阅读傅雷的其他作品。二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强制要求学生去阅读,由课内的文本阅读延伸到课外。如讲《杨修之死》时,本人激发同学们由杨修的恃才放旷去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关于杨修的内容,具体掌握杨修的性格和曹操的性格。
我们还可以利用放寒暑假的大好时光,鼓励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老师可以推荐书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读。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
三、重视思维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
篇4
傅雷四岁跟家中的账房先生识字,过了识字关之后,他进了私塾,习四书五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古文功底。傅雷的母亲高瞻远瞩,又聘请家庭教师教他英语和数学,使得傅雷从小就有了中西文化的比较意识。
1920年,年仅12岁的傅雷来到了上海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法语基础。 1924年,傅雷考上上海大同中学继续高中阶段学习。1927年傅雷漂洋过海,赴法取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大学文科,主修文艺理论,还频繁接触文艺界人士,经常到巴黎的艺术馆、博物馆参观美术大师们的不朽名作,扩大了知识面,也增加了感性知识。他喜欢上了罗曼·罗兰的作品,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为他以后在美术和音乐上表现出深厚的造诣和艺术鉴赏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美术批评家和音乐批评家。
傅雷的语文学习至少给我们如下的启示:
一、母亲的文化向往对孩子的影响巨大
傅雷幼年的“孤儿寡母式”的家庭结构注定了母亲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的确叫母亲——从优生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还是叫母亲——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女人的名字更是叫母亲。”(王东华《发现母亲》)
傅雷的母亲对文化有着强烈的向往,这种向往对傅雷一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傅雷开蒙很早,饱读诗书,有十分扎实的童子功,为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人生最初的几年母亲亲手为他种下了知识的种子,使他日后成为参天大树。
二、早期集中识字对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傅雷自四岁起就和账房先生学识字,入私塾先已经过了识字关。幼儿识字是我国家庭早期智力教育的一项最传统的内容。汉朝起就设“童子郎”,唐代科举中就专门有“童子科”。
在我国古代,孩子是八岁入学,但是条件稍好的家庭,孩子读书识字远远在此之前,许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已经在家庭“破蒙”了。
三四岁的孩子,用一年时间不仅过了识字关,认了一两千字,而且读了“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然后再从师入塾。
傅雷的幼年经历正是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赢在了起跑线上。
三、两脚踏东西文化
傅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胸存忧患,认真入世,做人治学一丝不苟,为人刚直不阿,没有丝毫的媚颜俗骨。又深受西方文化的濡染,英语、法语都有“幼功”,并且青年时代又到法国留学。他是希腊文明的皈依者,也是科学理性精神的追随者。治学上多艺兼通,以求博大精湛。
傅雷尤其认同托尔斯泰的看法:真正的民众教育是在校外完成的,如报纸、博物馆、图书馆、大街上、生活中,一切可以称之为“无意识”的或“自然”的学校,自由是它的原则……
“青年人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傅雷家书》)作为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翻译家,傅雷深刻地体会到“功夫在诗外”对于一个一流人才的真蕴。
让我们再看看傅雷是怎样把他的儿子傅聪培养成世界一流的钢琴家的吧。
傅雷把傅聪“从小学撤回”,英文、代数和几何都请专门的教师,语文由傅雷亲自任教,从孔孟、先秦诸子、《战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典籍中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学气息、兼有趣味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傅雷的学习历程,还是他对傅聪的教育,都会让我们反观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这种精神的遨游,使得傅雷成为傅雷,这也是傅雷给予我们的语文学习的启示。
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默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结晶之一。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钱钟书是既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又通晓西方文化,并能在其学术与创作中同时凸显古典精神与“全球意识的学者”,他既是中国人文传统所凝聚之人,又是中西文化的赫尔墨斯。
一、广博恢弘阔大的知识结构
钱钟书是博闻强记,埋头读书的神话,他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被誉为文化昆仑。
第一、他有着浓厚的家学渊源,五岁开始跟伯父念书,通读经史子集。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生读一些“古文”名篇,背几首唐诗宋词者有之,但经史涉猎的少之又少,传统蒙学的精华已经被丢弃,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结构上往往“先天不足”。
第二、钱钟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他学习英语的兴趣源于林纾译的英文小说,那时的钱钟书只有十一二岁,他把这些翻译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也因此有了学习英语的新动机,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读英文的原版小说,在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英语考试得了满分,这得益于他大量的英文阅读。
后来学法语和德语,钱钟书都是从阅读小说开始,记得杨绛回忆说,学法语,钱钟书从17世纪的作家读起,读到19世纪的法国作家的作品,因此通晓了一门语言,也了解了一国的文化。
其实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境,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优秀语言的集中体现,而当今的语文教学,仍然将作品肢解、抽离、切割,语言已没有了血肉、情感和灵魂,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生命,也因此扼杀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三、钱钟书读了一辈子书。读书笔记本就有五大麻袋,仅外文笔记: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的笔记就有三万四千页。
这种阅读和积累使得他成了博雅之士,在为学为文的根基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他视通中西,有极广阔的学术视野、知识修养和宏大理论抱负。
钱钟书并非仅限于“中西文学兼优,也并非仅对中西方的文学文论有兼通的了解,他同时还对中西方的各种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史学、心理学,法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有广泛涉猎,他跨学科的中西素养深受瞩目。
总是在想我们的学生真可悲,除了语文课本他们没有余裕去读书。他们的精神世界严重的贫血,苍白,贫瘠,缺钙、铁、锌……他们已严重地亚健康。
第四、钱钟书杂学旁收,读书不拘一格。钱钟书的幼学除了经史子集的滋养,他还从书滩上租书,如《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读物,也给了他许多阅读的乐趣。上小学的时候读林纾译的英国小说,上中学的时候读《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通俗小说。
钱钟书终身喜欢读字典,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笑。
养成了纯正的文学品味之后,任何旁逸斜出的阅读都是一种猎奇般兴致勃勃的开疆拓土。
这种阅读仿佛是锦上添花。
读《管锥篇》“仿佛掉进书的海洋,由一本书引出好多书,一句话引出无数句话,让人应接不暇。”引文密密麻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杂读”的好处。
二、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
作为一名学者,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能登堂入室的,往往要基于个人的性情、理解而有所取有所舍,有所融通。正如钱钟书在《谈交友》中所言:“大学问家的学问跟他整个的性情陶融为一,不仅有丰富的数量,还添上个别的性质;每一个琐细的事实,都在他的心血里沉浸滋养,长了神经和脉络,是你所学不会,学不到的。”
钱钟书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
“六经注我”这是读书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钱钟书在涉猎经史学史的时候就喜欢“胡乱讲话”,臧否人物。他的父亲,著名的文史研究家钱基博先生就给钱钟书取了一个字叫默存,希望他慎重为言。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还以专挑教授学者的错而闻名。当时的清华大学学者如文学家朱自清,哲学家冯友兰,钱钟书从来都敢于向权威挑战。
在与杨绛谈恋爱期间,钱钟书还曾经用理学家语作情诗,理学家向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钱钟书却用理学家的语录作诗可谓是奇思妙想,自古无第二人。
钱钟书有“淘气,傻气和痴气”,他智慧幽默一片天真,他可以是四岁女儿的最好的玩伴,他可以一口气给女儿起一连串的绰号: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
钱钟书在剑桥攻读了两年英国文学,后来又到巴黎大学研究一年的法国文学,钱钟书的智慧才华、潜质经过法国文学和文化激活和点化了。
他在拉伯雷的《巨人传》那里借鉴了法国式的戏谑,他以蒙田的哲学随笔为蓝本,他在伏尔泰的哲理小说中学会了用幽默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在影射和讽刺中阐释深刻的哲理为钱钟书打开了一个智慧的天地。
化书卷性灵为吾性灵,钱钟书将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他的智慧、品格、风范。
他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中对人类文化进行比较,开启了比较文学新的天地,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本国文学,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学。
大开大阖,四通八达。
怀疑是智者的思辨动力,批判精神使他卓然独立。
龙应台,被余光中先生称为思想的龙卷风,她是最受尊敬的台湾女人。她所搭建的思想桥梁,让精英与大众、民间社会与文人传统、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大规模的相连相通。
龙应台,因为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她出生在台湾,而取名为龙应台。她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散文家。作为华人世界有影响力的一支笔,龙应台的《野火集》有着万丈豪气。她的这把野火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烧到今天,“野火”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我所惊叹的是龙应台左手写《野火》,右手写《孩子你慢慢来》。一面是雪浪滔天,一面是和风细雨。《孩子你慢慢来》那份款款的深情,诉说的是丰富激烈的内心世界,呈现的人性中最不舍最隐微的情感,龙应台将侠骨与柔肠焊接得那样完美。
从《百年思索》到《目送》,到《亲爱的安德烈》,到《大江大河1949》,龙应台的作品气象万千,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女子,她对我们的语文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龙应台1952年出生在台湾高雄。贫困的出身,加上劳动阶级为主的生长环境,给予了她务实的草根性格和草根情怀。家中有四个孩子,其余三个都是男孩,父亲是军人出身,这对她的“豪气”的形成,不无影响。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家中也没有多少藏书。作为台湾“外省”的“移民”,读书改变命运显得尤为迫切。龙应台的少年时代是在父母的殷殷期待和逼迫下刻苦读书的。少年的读物是于国于家“有用”的《古文观止》特别是《陈情表》。龙应台在赤贫的雄茄萣乡渔村生长,在纯朴的成大校园里读完大学。
平民的视角,来自社会底层的自尊、倔强与敏感,使她更具忧患意识,使得她更能够冷眼热肠看社会与人生。她对于宽容、平等、理性、民主和言论自由有着更贴近生命原色的追求与渴望。
在台湾她所就读的小学直到大学,都是平民子女为主的学校,这样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让她的心灵更贴近大地,更贴近弱势群体,让她更懂得爱,让她更懂得悲悯。因此也赋予了龙应台有韵致的文笔下覆盖的深刻的思想,即使在她血脉贲张狂怒之下也永远隐藏着最浓烈的爱。
于是在香港淡水街头,她会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耐心的等待一个五岁的不知名的男孩“给玫瑰花打一个蝴蝶结”。
龙应台让我们懂得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孩子的尊重和爱。让我们反思,我们在不经意中流露出的对他人的尊严的粗暴践踏。
她会无限痛楚地回忆她的小学同学,那个交不起学费的王爱莲,她是一个可怜的天性愚鲁,家境贫寒,父母双亡的女孩,她在一个没有同情和怜悯的环境里,屈辱而又无声的死去。
这永远的伤与痛,首先触及的是龙应台的深刻的悲悯与同情,她因此而更好地观察社会,关注生命中的细节,才会有深度的抒情。她的作品不仅有国际的风云变幻,战争与和平,更有那芸芸众生。
龙应台拥有全球的视野。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丈夫是德国人。她在瑞士定居,后又奔走于台湾和香港之间,精通英文、德文。她走过交织着仇恨、暴力与祈祷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走过把革命与贫穷当旅游商品出售的古巴,走过在巨大的历史创痛中挣扎的东欧和德国。
她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两段,十一个月在法兰克福家里的书房和森林中度过,读书,散步,思考。一个月外出奔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龙应台拥有“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见解,严缜的思维,犀利的笔锋”。
龙应台又和中国20世纪的许多大家不同。那些学者,学贯中西,往往以“中”学为主,然后再“贯”以西学。
龙应台没有深厚的家学,30岁以前,她的知识结构是西方影响超过了中国传统,40岁以后她思考问题有了东西纵横两方面的坐标。
冷眼与热肠使得龙应台有了独特的表达。
龙应台之所以成为作家、社会批评家,不仅是因为她拥有平民的视角,全球化的视野,扎实的书底,丰富的阅历,还在于她敢于自我放逐,积极的将自己边缘化,这需要胆识和魄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她的“野火”烧遍台湾岛的时候,龙应台却激流勇退,随德国籍的丈夫到瑞士定居。一去就是13年,13年里她几乎以一种半隐居的方式,读书和思考,相夫教子。在一种不属台湾,不属大陆,不属于德国的状态中,完成思想的浴火重生。她说“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于是才会有这样思想的结晶。
“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
“我承认,政治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遮盖了某些更深层的问题,譬如文化……”
“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重要的黏合剂。”
篇5
“海量阅读”,通俗来说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除了学好语文教材,还大量地阅读课外书。山东潍坊市北海小学的老师韩兴娥,2000年开始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当中进行海量阅读的实验,到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两周学完一本语文教材”成为韩兴娥老师的教学原则。《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韩兴娥老师的这本书,记录了她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阅读实验过程,总结了她的实验成果。“海量阅读”这个名称随着韩兴娥这个名字响彻全国。
每位语文老师都知道丰富的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修养的重要性。但真正像韩兴娥老师这样把课外阅读引到课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不多。尤其是初中学生,功课压力比较大,语文的学业负担也比较重,语文教师不敢放手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即使有海量阅读计划,往往也被各种考试排名冲淡,最终都有始无终地终止这个活动。即便安排课外阅读课,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基本处于随意状态。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决定利用初二下到初三上这个时间段,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推行海量阅读的行动。
班级情况:初二11班,65人;12班,64人。从初一开始任教。因为学校的现实原因,分班不是随机分配,年级十四个班,抽走了四个班的优秀生。11、12班的各科成绩处在余下八个班的中下游,语文成绩位列余下八个班的中上等。语文成绩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11班在10个以内,12班则只有一两个。语文积累和悟性严重不足。2014年9月,两个班进入初三的学习阶段。8月31日,学校对初三年级进行了扩班,从原有的14个班里重新挑出学生组成两个新班,12班由原来的64人变成了50人,余家鸿自动退学,其余选择离开的13名同学语文成绩都很优秀;11班两名同学选择离开。扩班后11、1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受到影响。
一、基于班情正确分析的海量阅读课题实施思路
(一)重新审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海量阅读路线: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
从初一开始笔者就任教的班级,我对他们的学情特别了解。因为学校抽走了四个班的优秀生,语文成绩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这两个班加起来都不多。家长的文化程度也不高,学生不重视课外阅读,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只靠老师传授。学生基本只在学校学习,双休及节假日,很多孩子连家庭作业都不愿意完成。面对学生程度不够优秀这样的现实情况,笔者迅速确定了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的海量阅读路线。指定名著就以中考必考的12部名著和人教版语文教材书后面介绍的3部名著为内容:《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威尼斯商人》《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简・爱》《傅雷家书》共15部。一方面进行扎实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应对考试,一举两得。泛读书目见附录材料书单,共41种。按兴趣自由选读包括学生喜欢的奇幻小说、不同种类的杂志漫话等等。
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三大类书当中,每一类都有让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留下深刻回忆的书。在三大类当中,指定精读的15部书当中,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的书占的比例最大。据调查报告,《格列佛游记》成为两个班的同学印象最深刻的书。得票分别为12人次和14人次。在指定书目当中,《平凡的世界》《元素的故事》等成为很多孩子都爱看的书。可见,在海量阅读过程当中,老师的引领作用非常大。
(二)根据海量阅读的需要,迅速做出语文教材课内解决的决定:剔除繁琐无效的教材内课文分析,课文的重点字词也确保课内高效的认读拼写。坚定地把课外阅读时间还给学生。
怎样中肯而精要地处理语文教材的问题,对考试试题的把握给了笔者极大的帮助。在读研究生时,笔者跟着导师做全国中考试题研究,来到珠海,连续发表多篇对广东省中考试题研究的论文,曾经命制香洲区的期末考试试卷。因此,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把握考试内容和考试考点、答题要领。在处理语文教材方面,做到了重点内容精讲,要点内容精练,学生毫无压力地在笔者的课堂上掌握了语文课内教学的重点。
笔者把每周五节语文课划分成三部分,三节语文课处理教材内容,一节课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分享,一节课讲作文。笔者把语文的课后作业都转换成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这样,大量的课外阅读时间得到了保障。事实证明,阅读具有神奇的魔力,学生一旦认同并且爱好阅读,他们会把课外阅读当做休闲和放松,毫无压力地捧着书读个不停。
(三)在实施层面,老师做好引导和监督
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大部分女同学能按要求做好。少数男同学极有惰性,部分同学在学期中间也出现了怀疑和懈怠的情绪。笔者采取优秀读书笔记展示、学生优秀作文课内朗读的方式,让同学们重拾信心,重拾信念,认真地完成好写读书笔记的任务。优秀的读书笔记,甚至还在家长会上展示给家长看,这种做法,给学生和家长都有很大的触动。
每周固定的周一阅读分享课使同学们有了心理期待。因为每一次阅读分享,都有新鲜阅读材料的介绍,有同学们富有创造力的表现。这个课是同学们的舞台,他们把精心准备了一周的内容展示出来。平时不亲近书本、不理会老师的后进生,这个时候也会聚精会神地凝听和欣赏。《读,讲故事》这样的优秀课例就是老师指导,学生积极行动的阅读活动课。
二、结合理论和实践,将海量阅读的思路落实到行动当中
(一)保障充足的课外书书源
1.制定阅读书目,布置学生每人领买一本课外书的任务。2013年寒假之前就了阅读书目,让孩子利用充足的寒假时间,把分配的买书任务完成,在家长会上征得了家长的同意和配合。
2.学校为每个同学购买《中学生必备古诗文全解辞典》,开阔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
3.两次组织同学们捐书,规定捐有价值的书,同学之间的好书共享提供了丰富的书源。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每周借书一次,每次借书二十本,由图书管理员和语文课代表负责登记和管理,图书在同学们之间自由传阅。
5.介绍同学们去珠海市图书馆借书,每次借六本。喜爱阅读的同学们基本保证了一个月借一次。
6.鼓励同学们去书店看书和买书。离学校很近的广弘教育书店,经常成为同学们流连的场所。在网上团购图书,也成为学生的一种选择。
因为在进行海量阅读的课题研究与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怎样解决学生阅读书籍不足”的问题,结合当前的珠海市创文需求,笔者做了这样的思考:用营造良好的海量阅读环境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需要做到:利用多种途径建设学校图书馆,完善学校图书馆的使用制度;政府要主导建立社区图书馆,打造不出远门就能借到书读的社区环境;鼓励民间资本流向实体书店,支持个体书店的运营和发展,让书香溢满城市的大街小巷。研究成果之一《创海量阅读硬环境,提升珠海软实力》论文因此写成。
(二)保障充足的海量阅读时间
语文教材内容课内解决,尽量做到精读、精讲和精练,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业余时间阅读课外书。初二下的时候,每周有五节语文课,笔者安排三节语文课学习新课,一节语文课举行课内的阅读分享,一节语文课写作或者评讲作文。初三上的时候,每周有六节语文课,笔者也安排一节语文课进行专题的课外阅读分享。初三上的语文教学任务重,到本学期末,初三上下两册的语文书要全部学完。一个学期,学完两册语文书的重点课文,这本身就是海量阅读的一部分内容。每天的课后作业,都是布置课外阅读。
(三)课内阅读分享,课外海量阅读
班内一百多位孩子的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都各不相同。孩子读到喜欢的书,在课内阅读分享时动情地叙说他喜欢的原因,这种场景会感染到其他同学,结果就是其他孩子也忍不住捧起书来细细地体会。班级的阅读氛围往往也是这样形成的。我们开展的课外阅读课分享有这些:《西游记》知识抢答课、《汤姆索娅历险记》阅读分享、读《水浒》讲故事、法庭审判、《骆驼祥子》阅读分享、郭奇给大家读《时间简史》、精美文章分享阅读等等。11班的黄昕同学在读《汤姆索娅历险记》的时候,特别羡慕汤姆的自由和冒险,当她讲述她喜欢的情节和羡慕的原因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课后,立即就有同学捧起书来重新温习汤姆那些扣人心弦的冒险经历。尤其是布置学生进行戏剧表演的课,孩子们异常积极:选场面,分角色,根据原文写台词,正式表演之前的排演,都极其认真。如表演过的《读水浒,讲故事》和《法庭审判》。正式开演的课就是学生的大爱了,台下的每个孩子都会非常认真地观看。
课内的阅读分享,给了同学展示的机会,也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内的阅读分享,以同学们自身的阅读实践感染和影响着周围所有的同学。
初二11班的视频课《读,讲故事》是一堂精彩的海量阅读表演课。从分小组选表演主题,到台词的改写、角色的扮演,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提供建议给学生。要让每个同学都有戏份,这是小组长的口号,结果也做到了。这堂精彩的课详情在成果文件里有特别介绍。
(四)精选课外时文,紧跟语文教材的步伐,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拓展指导
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每天作业很多。笔者适当调整了海量阅读的路线,采取精品阅读的路线。议论文的学习是初三语文教材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本人特别大量精选优秀时文,给同学们阅读:《世界上最柔软的路》《目送》《母亲井》《蓝色的蓝》《罗圈腿的小猎狗》《读书与境遇》《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等18篇优秀时文。每周周二的连堂课抽出第二节语文课,给学生讲解议论文的阅读技巧。布置孩子们阅读指定书目当中的《培根散文精选》。有针对性的读指导,让孩子们迅速摸清了新接触的文体――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广泛的阅读和精读相结合,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品质。
在实践行动过程当中,为了准确把握孩子的阅读情况,笔者需要做问卷调查,怎样制定符合初中孩子学习水平和沿海孩子阅读兴趣的书目也引发我的思考,同时,为了总结经验,论文的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开课也展示了我的研究成果,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得到学校所有语文老师的赞扬!
1.调查
制定的调查问卷,成为本人持续进行研究的基础,藉此了解学生入读九中时的课外阅读状况,了解经过三年的课外海量阅读训练后学生的进步情况,分析研究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调查问卷出来的调查报告《在初二11、12班实施海量阅读课题的调查报告》,分别从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两个方面展示海量阅读带给学生的变化。
2.书目
本书目是在九中语文组推荐书目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的。这个调整还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再调整。书籍浩如烟海,能找到切近同学们兴趣和爱好以及阅读水平的书不容易。因此,每一次书目的调整都是极其郑重的,直到沉淀成符合九中学生特点的具有九中培养风格的完美书目。
3.论文
《创海量阅读硬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提交参加了珠海市的论文比赛,提交参加了广东省的论文评比大赛,获珠海市论文评比大赛三等奖。同时,本人还在对这篇论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还有许多的点,期待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后形成论文,例如,如何制定符合学校培养特色的学生阅读书单,如何提升初中阶段后进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
4.一堂阅读活动课的视频文件
主题是《读,讲故事》,主持人苏淇。每个孩子都有戏份,是一堂精彩的很有创造力的课。
三、一年海量阅读实验的成效
(一)符合学情的正确的实验路线,引导孩子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孩子们的语言积累明显增加。
对于精读书目而言,每天三百字的读书笔记,加上一万字《威尼斯商人》和《水浒传》的读书笔记(暑假作业),长时间的累加,将近六万字的读书笔记,给孩子们的精神打了底。印象最深刻的书是《格列佛游记》,出自精读书目。
从阅读数量上看,据调查报告,学生印象最深刻的课外书当中,11班有140本,不计重复的有216本;12班有78本,不计重复的有191本。其中不乏老师推荐书目当中的书,如《平凡的世界》《悲惨世界》《时间简史》《元素的故事》《乔布斯传记》等。也有他们都喜欢的玄幻小说如《盗墓笔记》《斗罗大陆》(这本书的人气很高,占到12人次)《斗破苍穹》(8人次)。
初三的作文和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很多孩子都能轻松应对。语文学科,成为绝大部分孩子的优势科目。初三11、1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也比较稳定地位列平行班第一、第二。11、12班的语文成绩在两个班的各科成绩当中,也总是排第一。
事实证明,笔者根据学情制定的海量阅读课思路是正确的:精读指定名著、泛读指定书目和按兴趣自由选读相结合。自由选读的书没有限制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共同的兴趣爱好,推荐书目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知道,还有这些书也适合他们读,精读书目一举两得,既读熟了名著,又可以轻松应对初三各种各样的语文考试。这个阅读思路笔者还将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贯彻下去。
还有另外一份调查报告从调查问卷以及成绩变化角度展示海量阅读带给学生的收获。见成果文件集。
(二)阅读分享课起到了有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作用。课外阅读带来孩子们生活的充实,精神的富足,激励孩子们积极进取。
每周周一固定的阅读分享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他们自编自演,充分展示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变得更真诚、自信,表达能力上都有明显的进步。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因为阅读,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充实了。沉迷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的情形得到了改变。因为阅读,孩子们建立了纯真的友谊,讨论哪部小说、哪篇文章成了孩子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更主要的是,11、12两个班的孩子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渴求精神,得到所有任课老师的赞扬。12班在八年级下半学期(阅读课题启动的前半年)的考试当中各科成绩出现跨跃式前进:中段考总成绩获年级成绩进步奖一等奖,期末考继续大跨步地前进,获总成绩进步奖一等奖。11班在九年级上半学期(阅读课题启动的后半年)的考试当中各科成绩突飞猛进:获擂主争霸赛第一名,成绩进步奖年级一等奖。语文是百科之母,这显然只有经历书香浸润的班级、有深厚文化打底的班级、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班级才会如此!
(三)老师从繁琐低效的字词句的讲解和训练当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语文教材当中解放出来,正式确立了重篇章重系统的大语文阅读的教学观。
海量阅读实验的结束,带给学生巨大的收获;但是给老师的影响也很深远。教学理念的变革,使教师从繁琐低效的字词句的讲解和训练当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语文教材当中解放出来,确立以海量阅读为内容的大语文教学观,将影响到笔者以后任教的每一届学生。
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投身海量阅读,也要求老师有更丰富的阅读经验。对于语文老师而言,学习更是永无止境的。这次课题的结束,是笔者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一年的教学实验,从海量阅读路线的制定,到阅读活动的展开,调查问卷的完成;从争取家长的配合,到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都需要不断努力的思考和辛勤的付出。这些劳动成果,将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成为笔者持续进行海量阅读课题研究的基础。
为期一年的微课题,在具体的班级进行海量阅读实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要划上句号了。实验带给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而且,在行动方面,此次课题的结束,也将是我下一个海量阅读实验的开始。正所谓语文教育史就是学生的阅读史。基于此,对本次阅读实验进行反思,就很有必要了。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准方向,争取这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能惠及更多的孩子。
1.就书目的制定而言,怎么样找准有价值、孩子们又喜爱的作品,怎样让这些作品能靠近学生,变成学生的精神食粮,从而藉此打造九中的特色。这是一根本性的问题。
珠海九中的孩子,年纪一般都在11-15岁,大多数都是工厂做工或者做小生意人家的孩子,少数是开工厂的老板的子弟、教师子弟或公务员子弟,也有部分是村里的孩子。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是刻苦努力的,课外也喜欢阅读,一般情况下阅读的书籍喜好不一,读漫画、读通俗小说、武打小说、玄幻小说等等的大有人在,整体的阅读审美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孩子,学习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大多数就是教科书的内容。因此,制定符合九中孩子特点的书目,在课堂上的阅读引导非常重要。从古至今,书籍文献浩如烟海,怎么样制定孩子们喜爱又有价值的书目呢?笔者采用学校语文组确定的书单。这份书单涵盖的书目比较全面,小说、散文、诗歌、历史、数学等都有所涉及。但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书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单所确定的书目难度过大,两个班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没有跟上。另一方面,老师也缺少有效的推荐和介绍。如果能有一部分孩子咬紧牙关,攻克了书单上一部分或者全部的书,孩子们的影响作用也会非常大。
鉴于本人经验有限,没有事先预见这一点,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孩子的阅读,导致开列的书单和领买的书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因此,接下来要做的是,进行大规模的阅读调查,从老师的建议和孩子们的阅读行动当中去挑选真正适合沿海孩子适合九中孩子阅读的课外书。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有变化,时代不同,孩子们的喜好也会有变化。因此,这个阅读调查,要做长远规划,并且,这个阅读书目,要由时间来沉淀。关键就是,老师要能持之以恒地去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喜好。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所定书目,既要体现九中精神,又要构筑九色;最后还要跟英语联合,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
2.就孩子的不同思维长处而言,怎么样引导明显偏向理科思维的孩子爱上文学,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这又是一个面临的问题。
在《庄子故事两则》当中,惠子的思维更重逻辑性,庄子更有诗意。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倾向理科思维的孩子对语言的美不敏感,不喜欢苦读,如写读书笔记,他们认为不仅辛苦而且毫无益处,虽认同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但下不了功夫。因此,他们也读了不少课外书,但语言的积累仍然很少。例如12班的周轩禹、张家明、廖天镪和谢华煌等,11班的杨滨羽、夏一杰、殷建东等。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接受能力也不错,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课,老师讲授的内容接受也很快,思维相当灵活。甚至,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看课外书的时候只注重情节。怎样能让这样的孩子不断增加语言积累,在语文的学习上来一个质的飞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孩子进行个别指导,肯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接下来,我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也规划着当再接手新一届学生的时候,要尽早地摸清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最快的速度寻找发展孩子思维短板的方法,为孩子进行长期的语言积累争得时间。
3.如何在课外阅读和语文考试之间取得平衡。如何让不爱学习的孩子爱上课外阅读。这是笔者时刻都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课外阅读,无疑对语文考试有帮助。阅读量丰厚的孩子,语言积累多,在语文考试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语文考试也会检测最近学过的字词,最近学过的文言文,古诗词的默写,等等,这些只有课内才涉及到的考试内容,如果孩子掌握不到位,极大地影响班级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在督促孩子掌握必考内容的时候,因为班级孩子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程度不一,导致花费的时间过多。尤其是班情不同,花费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怎么样有效地督促学习能力低下的孩子尽快掌握课内的必考内容,而又不占用学习能力强的孩子的课内时间,这也是本人要思考的问题。
不爱学习的孩子,有一些也喜欢阅读课外书,喜欢读漫画书,读杂志,读玄幻小说等通俗读物,如11班的杨继维,12班的黄健平等,他们明显避重就轻,选择轻松读物;也有极少数的,对任何书都不感兴趣,根本就不上读书这条道,如11班的吴雄,从来都不愿意拿起书读,上任何课,都是晕晕欲睡,几乎是书本的绝缘体。还有的孩子,上课貌似坐得很端正,但眼神很空洞,明显没有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甚至还有像12班的余家鸿,语文的感悟能力其实是不错的,但从来不愿意听老师讲课,终究忍受不了学校生活而选择了辍学。接手教他们语文的工作已经快三年了,也没有找到很多有效的方法进行改变。笔者相信,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欲望。但到初中,几年的时间都不愿意理会老师、不习惯认真听讲,晕晕欲睡地度过每一天,一定有极其深刻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五个手指都有长短,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教养不同的113位孩子。但是,F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让每位孩子都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找到提升他们学习兴趣,锤炼他们思维品质的方法,就是我们老师殚精竭虑所要做的。
注:本课题为2014年立项的广东省珠海市微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2014zhktw40。
参考文献:
[1]韩兴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奇迹是这样创造的[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12).
[2]马波.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D].银川:宁夏大学,2008.
[3]周剑浓.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化探究[J].课外阅读,2013,(6).
[4](美)沃恩,汤普森.教会学生阅读[M].顿祖纯,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