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阶梯范文

时间:2023-03-28 15:4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想的阶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想的阶梯

篇1

关键词: 减负政策 普通高中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在严格的减负政策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困难?这种困难到底有没有克服的可能?又如何克服呢?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并要作出回答的课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本校的不同生源和兄弟学校的生源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差距,一是学习的目的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二是自主管理能力或者说学习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三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或者说基础学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四是智力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但不是主要的因素。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踏着普通的阶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攀登理想的高峰。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积极引导,增强动力;严格管理,培养习惯;注重过程,关注细节;深化科研,改进方法”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思路。

一、以“自主规划”为抓手,做好人生规划大文章,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拥有一个不平凡的理想。

近几年,学校在指导学生做好“个人成长规划”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学校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从个人理想,高中三年学习目标,学年、学期学习生活,节假日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并组织师生进行评比论证。通过规划,每个学生都给自己的各个阶段制定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高一年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我,着眼于发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兴趣;高二年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现实,着眼于让学生面对现实,了解社会需要和自我能力之间的关系;高三年度目标主要是为自我和现实匹配,着眼于让自我需要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直接有益于志愿的填报。

在自我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自觉地将自己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与个人的长远人生规划联系起来,最高效率地完成中学阶段的自我培养计划。同时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评估自我的能力。

二、以“班级管理共同体”为核心,相互协作,严格管理,把良好的习惯培养渗透在学习全过程,引领学生从会听转向会学、乐学。

“班级共同体”指以班主任为首的全体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近几年我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学会欣赏老师。

2.自学预习的习惯。

我们的学案分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预习作业和学法指导。其内容主要是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积极参与的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声音清晰洪亮。通过举手回答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举手情况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举手回答和洪亮的声音是一种自信心的体现。

4.慎独、勤思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更主张学而多思,思而不得时再交流。

5.先复习再作业,作业后再反思的习惯。

在我们的学案中,第三部分是作业,其中作业的第一部分就是对当天课堂内容的回顾,作业的最后一部分是针对作业的反思。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第四,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6.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7.客观评价的习惯。

学生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三、以“教学研究共同体”为基础,加强校本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研究共同体”指同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

1.以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从会听转向会学、会思。

我校近两年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边实践,边培训,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近两年,如何把学法渗透在学案中是我校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2.以磨课为载体,引领学校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率。

我校的磨课基本单位是教研组,时间是每两周一次,每次半天时间;方法是专家引领、集体参与、个人感悟;手段是:通过录像同步进行微格研究;过程是个人设计―课堂实践(同步转播)―同伴讨论―专家引领―个体感悟―课堂再实践;目标是借磨课而“磨人”,把涉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设备、教学语言、教材,乃至学生反应、课堂管理等教学细节通通纳入磨课的范围,敦促教师在细致的打磨中提升自我。

四、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力倾向为依据,努力践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1.在文化教学中努力践行“分层教学”。

为更好地践行个性化教学理念,我校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潜力倾向,在每个年级都设置实验班、普通平行班、体艺班,供学生选择,实行动态管理。在文化教学中则以“分层教学”为切入口进行了教改实验。分层教学在我校的具体表现是首先从备课组层面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实验班备课组、普通平行班备课组、艺体班备课组,每个备课组根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进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练习分层、课外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其次,为充分发挥名教师的优质资源和传帮带作用,我校实行了首席备课制。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分层教学模式已日趋成熟,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特色项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位优势。

学校本着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自主开发了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播音与主持、编导等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步形成了群众性艺、体活动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校本化发展模式。通过广泛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发现人才,从而加以专业培养;以专业的要求,由专业教师来指导其文体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不断提高。近几年,我校以这种形式选拔的特长生每年都有100多名,最后被艺术、体育本科院校录取的达80%。而特长生专业的成功又为学校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我校每两年都要举办一次为期一周的艺术、科技、体育节活动,它们完全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我评价,深得学生的喜欢。

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聘任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学校实行了三级聘任体制:即由校长室聘年级部主任,年级部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并逐步建立了和聘任机制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模式的改革将管理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保证事事有人管理。

2.民主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篇2

亮点素材:1937年的美国仍然没有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出来,4岁的杰里・巴斯每天靠救济站的面包充饥。30年后,34岁的巴斯站在洛杉矶繁华的街头,眼前是他买下的房地产项目,他挣下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北京时间2013年2月18日,NBA洛杉矶湖人队老板杰里・巴斯因癌症逝世,享年80岁。奥尼尔在第一时间送上哀思:“我为他的离世深感悲痛,在我眼里,他是一位亲爱的朋友、一位优秀的导师、一位睿智的商人。”

科比曾经这样评价他:“他是团队体育史上最优秀的老板,他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意味着全部。在体育界,他所作出的贡献是旁人难以企及的!”从排队领救济面包的孩子,到扬名天下商界大亨,杰里・巴斯80年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在他的领导下,湖人队逐渐成为NBA中的大秀场。他挑选的约翰逊、贾巴尔与詹姆斯・沃西组成的三巨头,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的湖人“Showtime”;科比和奥尼尔的“OK组合”帮助湖人队创造本世纪初的三连冠。在巴斯的治理下,洛杉矶湖人队一共获得10次NBA总冠军。他曾表示,我想打造出一种“湖人”形象,赋予它一种独特的身份――体育界的“好莱坞”。

【正能量速写】

速写角度:默默坚守精彩人生 受人敬仰

生命的舞台从无大小之分,人生的价值无需聚光照亮,心有所想,传奇“大戏”终将上演。

在我的幕后世界 表演一样的传奇

也许,你并不知道“杰里・巴斯”这个外国人的名字,但你一定听说过NBA的湖人队,一定熟悉“科比”、“奥尼尔”这些响当当的篮球明星。这个外国人,就是NBA湖人队传奇的缔造者,就是科比、奥尼尔的梦想导师。

篇3

随着江苏新课程的稳步实施,自2008年起,江苏高考对立体几何的考试要求有了明显的下降,与其他省份的考试侧重点迥然不同.比如江苏教材中已删去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等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理科增加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使得考生在处理立体几何问题时的手段更加灵活.

二、 借助向量处理立体几何中的经典问题

例1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若AB1BC1,BC1CA1.

求证:AB1CA1.(2010年南京市高三一轮资料(通用篇)P107例2)

本题的参考答案直接用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于文科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可采用如下方法:

法一:分别取AB,A1B1中点D,D1,连结DD1,CD,C1D1,AD1,D1B.

. 由AB1BC1及AB1C1D1 证AB1面BC1D1,进而AB1BD1;

. 由A1DBD1证AB1A1D,

结合AB1CD证AB1面A1CD,从而AB1A1C.

此法可见:题设中条件BC1CA1是多余的,但文科生以及理科中、后进生完成此题的论证确实很吃力.对于理科生则可采用建系的方法轻松获证:

法二:同法一取中点D,D1,在证完三垂后

以D为原点建系如图,设正三棱柱的底面

边长为a,高为h.可得AB1=(2a,0,h),

BC1=(-a,3a,h),CA1=(-a,-3a,h),

由AB1BC1,得AB1•BC1=-2a2+h2=0,

可证AB1•CA1=-2a2+h2=0,

于是AB1CA1.

此法中也未用到条件BC1CA1,足见它是多余的.

三、 利用坐标系证明(线线、线面、面面)垂直、平行的简化策略

按常规思路:在建坐标系的前提下,通常利用an证aα;用an证aα(其中a为直线a的一个方向向量,n为面α的一个法向量),因此必经之路是求面α的一个法向量,这个过程有时比较繁琐,尤其是利用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平行或垂直去证这两个面的平行或垂直时,需求出这两个面的法向量,学生常嫌过程琐碎而放弃.为了鼓励采用传统方法推证有困难的同学大胆尝试选用向量法,笔者认为可将两类方法有机结合,以简化过程,而又不失严谨性.

例2 如图,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PA1D交侧棱DD1于点P.

求证:(1) BPA1D;(2) BP面AB1C;(3) 面ABP面A1DC.

(2010年南京市高三二轮资料P97例5)

对于本题(2),参考答案给出的证明含糊其辞:“同理”使用不当,若按传统方法规范证明,则过程冗长,笔者引导学生以D为原点建系如图,设正四棱柱底面边长为a,高为b,DP=h,可得AP=(-a,0,h),DA1=(a,0,b)AB1=(0,a,b),

AC=(-a,a,0),BP=(-a,-a,h),

APA1DAP•DA1=-a2+bh=0,

可证AB1•BP=0,AC•BP=0,

于是AB1BP,ACBP,

而AB1∩AC=A,BP面AB1C.

例3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M,N,P分别是C1C,B1C1,C1D1的中点.

求证:(1) APMN;(2) 面MNP面A1BD.

(2010年南京市高三一轮资料(通用篇)P105/反馈8)

本题(1)的参考答案用了三垂线定理及其

逆定理,显然欠妥,可选择以D1为

原点建系如图,设正方体棱长为2a,得

AP=(-2a,a-2a),MN=(a,0,-a),

易证AP•MN=0;

对于(1),传统方法亦可平移MN至A1D,先证A1D面AD1P,从而有A1DAP,最后证得MNAP,但规范书写的证明过程较长而显得很复杂,推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写好.

对于(2),可利用向量证MNA1D,进而MN面A1BD,

同理PN面A1BD;而MN∩PN=N,面MNP面A1BD.

例4 已知直角梯形ABCD中,

ABCD,ABBC,AB=1,BC=2,CD=1+3,

过点A作AECD于E.G,F分别为AD,CE的中点,现将ADE沿AE折叠,使得DEEC.

(1) 求证:() BC面CDE;() FG面BCD;

(2) 在线段AE上找一点R,使得面BDR面DCB,并说明理由.

(盐城市08届高三二模卷17―08.04)

对于本题中的(3),传统方法就比较困难,若以E为原点建系如图,设ER=x,则有BR=(x-2,-1,0),CH=1,-12,32,

在BCD中,由BC=CD=2,BH=DH知CHBD,

若面BDR面DCB,可得CH面BDR

CHBR,故CH•BR=(x-2)+12+0=0,

x=32,此时ER=32,AR=12

反之,当CHBR时,可得CH面BRD,

进而面BRD面DCB

当AR∶ER=1∶3时符合题设.

综上所述,在选用向量证明立几有关问题时,可不必按常规求面的法向量:. 证线面平行时,只要用向量证该线与面中某条线平行(即它们的方向向量共线,以下同);. 证线面垂直时,只要用向量证该线与面中某两条相交线垂直;. 证面面平行时,只要用向量证其中一个面中有两条相交线分别与另一面平行;. 证面面垂直时,只要用向量证其中一个面中有一条线分别与另一面中的两条相交线垂直.概言之:即分别用线面(或面面)垂直(或平行)的判定定理,借助向量工具完成传统的证明,这样处理常常可以降低思维难度,简化证明过程.

四、 在不建系或不便建系时,亦可考虑选用基向量策略

例5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在棱BC上,ADC1D,点E,F分别是BB1,A1B1的中点.求证:(1) D为BC中点;(2) EF面ADC1.

(南师大附中09届高三三模卷16―09.05)

本题(2)可平移EF到A1B,利用A1BC中位线DGA1B(其中G=A1C∩AC1)获证;但若学生看不透图中线线关系,亦可选择一组基向量证平行:

如设AC=a,AC=b,AA1=c,则EF=BA12=c-a2,

DG=DA+DC12=-12AD+12DC1

=-12•a+b2+12•BC2+CC1=-14(a+b)+14(b-a)+c2

=-a2+c2=EF,DGEF.

例6 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B面ABCD,MAPB,PB=AB=2MA.

(1) 证明:AC面PMD;(2) 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点N,使OMAN,若存在,试找出点N的位置;否则请说明理由.(某校09届高三三模卷16―09.05)

对于(2),可建系或选择一组基向量AD,AB,AM,将相关量用基向量表示:

设AM=a,则PB=AB=2MA=2a,

由PB面ABCD知PBOA,AMAB,

而OM=OA+AM,AN=AB+BN,

若线段PB上存在点N,使OMAN,

则OM•AN=(OA+AM)•(AB+BN)

=OA•AB+OA•BN+AM•AB+AM•BN=22•2a•2a•cos34π+0+0+a•BN=-2a2+a•BN=0,

BN=2a

反之,当BN=2a时,OM•AN=0,OMAN 当N为点P时符合题设.

五、 结束语

自2002年起的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后,新教材培养出来的初中生知识面宽了,合作意识强了,但由于义务教材中逻辑推理论证内容的减少,以及代数运算与恒等变形能力要求的降低,使得他们在后继的高中学习阶段常感后劲不足.

尽管高中教材对立体几何部分的要求已作了相应的调整,但立体几何证明过程的规范性和条理性仍然是制约当今广大中、后进生的一大瓶颈.

为了提高广大中、后进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在文科选修11中增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这一章,与理科选修2中的第三章相对应,但内容可较理科简单,如删去§3.2.3空间的角的计算,这样在高考的前160分中,全体考生都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及自己的擅长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立几问题.

事实上,近几年来,广大的中、后进生尽管在立几上投入了不少精力,但学习效果却不能成正比例地体现,这也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立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甚至选择放弃!

如果在高中阶段统一引进空间向量辅助处理立几问题,把几何问题代数化,让中、后进生能动起手来,这样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学有所成,从而让全体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样素质教育的口号才能在数学学科上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早在2002年高中新教材的雏形刚刚出炉时,全省就掀起了一股学习空间向量与坐标系并用于作为辅助解决立几问题的新工具的热潮,当时同仁们纷纷开讲座、印讲义,搞研究,为学生补充运用空间向量解答立几问题的范例,让学生效仿,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篇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增长指标以及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多年来我们一直简单地采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忽视了教育、文化、卫生、环保、人的幸福指数等社会发展指标,有些地方和领导多少有点“GDP崇拜”,用经济上的“GDP政绩”来涵盖、甚至取代其他社会发展指标,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水平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是导致我们的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教育发展水平低于许多发达省份,有的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矛盾呈现多发趋势,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其实,这种只注重GDP、只注重经济增长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只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按照这种发展观,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上去了,但人民群众的收入并未相应增加,生活质量因环境污染而下降,幸福感反而在降低。这种片面的“经济增长”观牺牲了环境,浪费了资源,甚至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认识到,GDP增长只是发展的一个手段,而绝不能成为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民群众对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自己的计算方式,他们不会去看新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自己能不能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对此,书记明确指出:“如果不从‘见物不见人’的误区中走出来,必然牺牲群众的利益,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执政宗旨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推动新一轮思想解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克服“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处理好外向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依靠“先行一步”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模式,使外向型经济成为广东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初步形成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但应该看到,广东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虽然高,引入的高技术含量的特大型项目相对较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偏多,且多数位于产业链低端,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不仅造成我省经济严重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的局面,而且也使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成为我省未来经济发展的软肋,严重制约了以本土自主知识产权和本土品牌为特征的内生型经济的发展。因此,广东要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仅仅依靠过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是不够的,必须通过进一步地思想解放,在继续发挥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前提下,提升内生型经济的发展动力和实力,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处理好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广东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繁荣气象举世瞩目。但我们应该看到,所谓广东先行一步、富甲天下,其实只局限在珠江三角洲一片狭小的区域,广大的腹地如粤北山区和粤东粤西两翼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个别地区的人均GDP甚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全省仍有为数不少的父老乡亲没有摆脱贫穷,有不少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和涉农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差距让人触目惊心。如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一个经济问题,其实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书记明确指出:“考验党委政府能力、水平最重要的依据,不是能让珠三角富裕到什么程度,而是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这显然是我们在继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能不去正视、不能不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处理好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传统体制与现代市场体制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始终是一对矛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冲击原本适应的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提出发展和变革的要求。改革首先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必然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提出挑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受前苏联的影响,计划经济的观念影响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某些人那里根深蒂固,时刻在发挥作用,无时不在制约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多矛盾,往往都与政策制度和运行体制有密切的关系。比如,由于传统的财税、投资、教育、卫生、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体制的影响,使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协调,大量民生问题难以统筹解决。因此,继续解放思想,就必须下大力气突破传统的体制障碍,大力推进制度和体制的创新,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扫除障碍。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人体三维立体结构与医学影像二维图像形成的原理,认识其彼此间存在的相关性,开拓人们三维立体思维,发挥对二维图像与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紧密结合临床破解不同病灶的三维立体结构所呈现的二维图像表现,为明确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关键词】三维立体;二维图像;立体思维;影像特征;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之后不久即应用于医学领域,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图像已逐步取代模拟图像的今天,医学影像所含盖的面之广,在临床疾病诊断方面占比之大,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日新月异,新的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如:计算机x线摄影(CR)、数字X线摄影(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束CT(EBCT)、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等,使医学影像的内容极大的丰富。 如何提高各种成像技术图像的阅片能力,正确识别正常人体组织器官和不同疾病的影像表现,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鉴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与X线诊断及其相关技术为参照,对人体三维立体结构与医学影像二维图像的关系作初步探究,求其抛砖引玉之效。

1、 三维立体

三维立体即由点、线、面所构成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物体。也可理解为由长宽高组成的几何体。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人体结构,无论从大体解剖或局部解剖,从运动系统或神经系统,从动态或静止,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胚胎或细胞结构),从正常生理状态或疾病的异常状态等全方位观察,无不体现出一个特点,那就是三维立体。在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个问题,针对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用视角观察活体体表及不同部位的解剖标本,借助显微镜观察不同组织器官的细微结构时,在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所能看到的轮廓和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其结果明确告诉我们,人体组织器官不仅是地地道道的立体构架,同时还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不同程度的重叠关系。

2 二维图像

二维图像即能显示不同黑白灰阶或者是彩色的平面图。在医学影像摄影技术中,其成像的原理是当X线束穿过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时,根据其相应部位的不同组织结构对X线的吸收不同,即形成所谓的具有X线“对比度”的剩余射线,这部分射线带有被检组织的信息,当作用于荧光屏就可直接显示出图像,即临床上的透视,当作用于胶片(IP板或者FPD)经过暗室处理(或计算机处理)最终获得X线照片,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一个结果,无论是透视或照片包括所有的影像图片,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图像均为二维平面图像,虽然目前的成像新技术在不断发展,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立体图像还不到2%。

3 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也叫三维思维,针对医学影像的二维图形,如何用立体/三维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二维图形的结构,是一名影像工作者时刻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考量一名影像医生能否通过平面图,正确认识人体正常组织和判断病理组织相应图像表现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分析思路作一简要的探究:

3.1 对人体解剖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是认识影像二维图像的首要任务,具体思路,根据解剖学的形态特点;从各个系统一一分析掌握相应组织器官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组织成分、生理功能及比邻间的关系。重点掌握人体解剖学的方位、基准轴、基准面及体表标志,其中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不同断面的解剖结构图所对应的组织器官必须准确无误。

篇6

1、如图所示,abc是光滑轨道,其中bc部分是半径为R的竖直放置的半圆轨道.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放在轨道水平部分,木块被水平飞来的质量为m的子弹射中,并滞留在木块中.若被击中的木块沿轨道能滑到最高点c,且对C点的压力大小为(M+m)g,求:子弹射入木块前瞬间速度大小。

2、在沙滩上有一木块,质量M1=5kg,木块上放一爆竹,质量M2=0.10kg。点燃爆竹后木块陷入沙中深5cm,若沙对木块运动的运动阻力恒为58N,不计爆竹中火药质量和空气阻力,求爆竹上升的最大高度。

第一题,原因是子弹碰撞木块M,导致子弹随着木块M上升了高度,且做的是圆周运动。第二题由于爆竹的被点燃,导致木块陷入沙中,爆竹上升了高度 。

这两题都是典型的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即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1]。动力学中的因果关系是物理的核心问题[2],对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分析,掌握信息,循因导果,知果索因的这些方法,就是教师在物理解题教学中常用到的因果关系分析法,顺向思维法和逆向思维法,这些方法是解决动力学最基本的方法。

待求量是由原因出发而求得的方法就是顺向思维法,相反,待求量是由结果出发求得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法。选择顺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关键是看待求量是原因中的状态量,还是结果中的状态量,待求量是原因中的状态量就采取逆向思维法,是求结果中的状态量则采取顺向思维法。所以,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在解题中,首先要分析题中的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中分别对应的物理状态量和涉及到的物理原理, 再根据因果关系中的待求量、已知量循因导果、知果索因,完成解题。

如第一题,首先对该题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原因

结果1

结果2

其次,判断待求量是原因中的状态量还是结果中的状态量,再选择顺向思维或是逆向思维。该题待求量是子弹射入木块前的瞬间速度Vo,它是原因中出现的物理量,所以选择逆向思维法 即由果索因

先从结果2 : N+G=(m+M)Vc2/R Vc

再从结果1:

1/2(m+M)VB2=2(m+M)gR+1/2(m+M)Vc2 VB

最后由原因中mVo=(m+M)VB Vo

又如第二题,第一步对该题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原因:

结果1:

结果2:

第二步,待求量是爆竹上升的高度h,

高度h在1/2M2V2?=M2gh出现,,即h在结果2

中,所以可以选择顺向思维法,顺藤摸瓜,循因导果。

原因:0=M2V2---M1V1

先由 得 出V2

结果1:M1Gs--Fs=--1/2M1V2?

再由结果2:1/2M2V22?=M2gh h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听力理解 影响因素 提高对策

听力理解在外语学习和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英语教学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随着英语试卷中听力试题的增设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人们对听力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听力一向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这主要是因为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读多听少,甚至只读不听的弊病。我在此简要分析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及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相关对策。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

(一)听力材料的本身特点

所听的材料中出现新词、新句型和新语法现象,或者由于连续弱读、失去爆破、重音移动等而使语法中的词句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听力理解,归纳起来如下:

1.时间变量,即语速、停顿和迟疑。语速是听力理解中的决定性因素。语速太快,听者来不及反应,语速太慢,则给听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给人不真实的感觉,容易引起厌倦等情绪。不同来源的听力材料对语速要求并不相同,不同水平的听者对语速有着不同的要求。语速并不是一个在听力过程中独立作用的因素,它与材料本身的特点、听者的背景、知识等密切相关。2.听力材料的类型。学生在听英语时,由于不熟悉英美人生活的习惯、文化特色、志趣爱好等,常会感到所听材料虽无具体的新词句,但不能听懂其内容,在听时就会思想转不过来。这就是说听力材料的类型不同,内容不同,同样影响听力理解。

(二)任务特征

听力理解的任务类型对听力理解的过程也有影响。听者对不同类型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反应:(1)回答多项选择题要比疑问词提问的问句容易;(2)回答针对具体线索的提问比依据整体线索的提问容易;(3)概括理解和综合信息比寻找某个特定信息的难度大。

(三)听者的特征

听者的语言水平、背景知识、记忆力、情感因素和听力策略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方面。目的语输入的记忆跨度比母语短,但是,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能成功处理的英语输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所以说,记忆时间长度是听者整体语言水平的标记。与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听者进行想象、猜测,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听者的心理,听者听英语的潜在困难属于心理障碍,总感到被动、无把握,因此过于紧张,这样,未来可以听懂的也听不懂了,碰到几句自己听不动的句子就着急、紧张,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坚定听者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听力理解效果。

(四)外部环境

听者听力能力的提高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大多数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堂上英语教师是否利用英语教学,直接影响中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坚持利用英语教学,受教育者的听力水平一定好于利用汉语教学的受教者。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班级人数极多,听力教学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视听设备、音像材料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听者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因此,为了真正提高听者的听力水平,我们必须注重相应的学习策略练习,以帮助听者找到听力理解中的困难及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适时对自己进行监察、评估和调节。策略训练在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听音专门训练

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必须进行听音训练,但盲目地追求多听、求量而不求质,效果也不会好。这里有两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一是材料的“源声”(source voice)一定要丰富,要尽可能使学生熟悉各种人的音调。说出来的话语不同于写出来的文章,除了连续、同化、失去爆破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外,他还有轻重缓急、喜怒哀乐和说话者个体差异等特征。平时只使用“源声”单一的材料进行训练,会造成学生的语音适应能力低下――他们有可能辨别不出另一位说话者说出来的单词,或是悟不透那些陌生语气的内涵。二是泛听必须与精听相结合。泛听时注意的焦点是整段话语的大意,一般听者能回答有关中心思想的问题即可;而精听时注意的焦点则在于语言材料的本身,要求学生能够记住细微的语音现象,其训练形式往往是笔录、复述或听写。精听时连续听音的最小单位可以是一个句子。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成孤立的单词进行听力训练不利于培养存储与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宜提倡。只有精泛并举,才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二)朗读与口头交际训练

无论是一个单词还是一句话,说对、说准和在头脑里建立起正确的音义对应模型是听动的前提,朗读和说话的训练既可以矫正和强化头脑中音义对应模型的记忆,又可以练习辨音。口头交际由于适应性强,更有利于从中体验语气、语调等方面信息的内涵。

(三)一般性读写训练

如上所述,除辨音能力外,参与听力理解活动的各项能力也包含阅读理解活动。因此,阅读训练可以使这些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认定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是在“语感”形成之后才发挥作用的,而语感则是在对语言的各种正确组合形式进行过无数次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阅读理解和听力理解一样,也是一种对语言形式的体验。通过阅读也可以形成语感,这尤其会使听力理解能力受益。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有积极的作用。写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其语感,从而促进其听力理解的发展。

(四)模拟听速的阅读训练

阅读理解与听力理解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属于两种不同形式的活动,除输入信息的载体不同外,其差异还表现在输入的方式和速度上。读文章是面状展示的,它停留在纸上,可以“一目十行”;听的话语是点状排列的,瞬间即逝,只能“声声入耳”。读的进程能够自行调节,如可以略读、跳读,可以回跳、复读也可以研读;而听的速度是既定的,不因听话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一般性的阅读训练虽然有助于听力的提高,但因欠缺速度方面的要求而影响效果。模拟听速的阅读训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模拟听速阅读实际上就是匀速阅读,可以分为朗读式和静音式阅读两种形式,前者指朗读或默读,其特点是无论出不出声,脑子里都要出现“伴音”的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而后者指脑子里不出现“伴音”的阅读。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操作的原则都是一样的,即不准回跳重复,不准停顿思考,必要时可用手指的匀速移动来确定读速。这种模拟听速的阅读训练于读中练听,听读兼顾,是一种练习听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多种多样,听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管理;节点;工序管理;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设计的质量间接影响最终的建筑质量,从而影响投资效益。根据我国的建筑资料的分析统计,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里,由于建筑设计的责任导致的质量事故多达40%,也是众多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我国很多的问题建筑大多是由于设计感差,设计不科学,从而最终导致建筑物的功能性缺失,从而使住户出现体验感差的住户体验,甚至有些影响正常的使用;而有些则是由于前期的设计图纸的低质量导致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矛盾,轻则造成工程延期和停返工,重则导致建筑项目出现重大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投资方的利益损失,影响投资效益。

其次,最初的设计方案的不合理影响投资效益。建筑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化的施工过程,项目方案的设计是三大关键环节之一,而且是投资控制的关键因素。项目设计方案的不合理经常容易导致项目物资的浪费以及施工的各种问题,而且会影响最终进行的投资决策。

最后,设计方案会影响经常性费用。虽然建筑施工是一项复杂而且系统性极强的项目,并且涉及的范围极广。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里,虽然某些关键性的技术手段和物资不可或缺,但也只是一时的需要,施工阶段的常规性投资也只是部分经常性的投入,那么设计方案必须要认识到施工的特殊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投资。

二、建筑设计管理环节节点问题的分析

节点问题具体到建筑设计上,指的是建筑施工关键性工序的收尾部分,它基本上是要贯穿整个工程的始终。比如我们通常所讲的结构性封顶、三类建设结束、基坑开挖结束以及地基和基础的做完阶段等等,还有关键性性装修的初、精装修收尾阶段都需要节点设计和管理。而一般来说,工程的节点分析和管理做的细致程度与工程的质量是成正比关系的,因此对节点的分析进行的越及时和细致就越能发挥技术的因素,从而保证施工质量,不过与此同时对节点作出的分析和管理也需要时间和精力,所以也并非对节点作出分析是无节制的,工程投资的效益是关键,所以为了进行合理的节点分析,我们需要进行节点管理。根据节点的分析,可以大致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管理分析:

首先,前期节点管理准备。节点管理同样是建筑施工的技术投入,为了保证节点分析的合理性,确保节点的效能和最终质量,我们需要对其作出预先的分析和准备,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点,对建筑项目的投资预算进行及时清算,特别要熟悉工程项目的施工预算料表。项目的开始之后,施工进行并不是简单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操作,作为一项复杂和投资巨大的项目,首当其冲地要进行投资预算。对于建筑施工项目来说,最大的投资预算是工料的投入,建筑物资的投入是整个工程最大的投入。所以一开始,节点管理的目标就是对项目预算总表的材料进行汇总分析,分出工程阶段的主次,挑选主要的阶段如结构性施工和装修阶段以及即将发生的大批量的物资投入材料进行筛选,结构性阶段要对其中的诸如钢筋、周转材料等进行节点控制吗,建立节点重点物资的报表目录,以便进行财务统计和投资控制。

第二点,采购节点上注重对策划和执行进行管理。对施工物资的清算和控制,不过都是在前期预算之下的推测,采购是最终投资的输出阶段。在正式施工前,我们要根据之前做的物资分类进行不同对待。对重要的关键物资,要重点保证物资的质量和投入,还要尽量按照物资使用的先后顺序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购买的具体细节,采购需要制定采购合同以及劳务分包的管理合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尽量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分析建筑材料的价格走势,综合材料的使用阶段和市场具体的走势,还要充分考虑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控制。资金的节点控制是投资高效的重要方面。目前通常采用前期大量采购做好备货以及阶段备货,或者分析施工阶段进行阶段性采购,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前期的采购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投资的高收益。比如建筑材料中化工材料和金属材料的波动性在三个月内的波动都是十个点左右。而在具体的施工中,钢筋水泥和电线电缆的使用周期相对较长,占整个物资投入的大头。在资金投入计划明确的情况下,节点管理控制的关键就是灵活备料,充分利用现金的功能实现采购成本的控制。②关于施工劳务分包队伍的节点控制管理。首先要在制度上对分包合同进行严格订制,尽量降低对材料的消耗。施工过程中对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程度的需求,在进行材料消耗节点控制时既要考虑材料的种类,还要考虑材料的需求时间,分别制定严格的材料收发以及消耗制度,同时针对现场管理建立物资管理机制。依据材料的投入成本和需求总量及损耗度采用节点技术分析,建立奖惩制度,确保材料可控和责任承担制度。

其次,技术管理中节点分析和改进。节点是针对工序的一种即时的总结,每到施工阶段的结束就要进行阶段性的技术总结。把节点前的重要物资合同履行情况和实际的采购数量等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落实节点技术管理上。节点控制要与日常的管理制度进行比较落实,不断去分析不同施工阶段,掌握不同施工材料以及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才能更加准确地做出后期的施工决策。节点技术需要不断进行改进,通过一次次的分析才能不断完善,也能更加反映现场管理的事实,从而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技术。技术管理中节点控制不仅是投资前的预算阶段,同样还有不同技术工序的收尾阶段。设计图纸阶段的末期需要节点技术进行最终核实和确认,经过不同角度的分析考虑,才能进行图纸的应用施工,装修阶段的末期需要节点技术进行装修的完善和后续的操作,节点技术不仅是工程质量的保证手段,还是节省投资的有力手段。目前的节点控制技术依然需要多方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成长阶段的需求。

三、总结

建筑设计管理是建筑施工的重要步骤,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在文章开始就已经简单谈过,技术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部分,不仅对建筑设计至关重要,对于整个的企业管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技术管理的一个部分,节点管理的重要作用也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得到了广大建筑企业的认可。节点控制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才能实现节点技术的目的。节点技术涉及到企业投资,涉及到关键工序的完成质量,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节点分析,建筑施工可以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和质量控制体制,从而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成本管理和效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永贵,加强设计管理 提高项目投资效益[J],中国投资,2012(02)

[2]张玉梅,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3]张家祺,王阳,设计管理核心探讨与实例研究[J],设计,2012(02)

篇9

关键词:图象;斜率;面积;截距

物理图像是形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有力工具,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利用物理图像解决物理问题,其优点一是能形象直观地表达许多物理过程和规律,形象反映两个物理量间的依存关系、变化规律;二是利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思路清晰,分析过程巧妙,灵活。

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涉及大量的图象问题,从力学到热学、电学、原子物理学等,涵盖面相当广泛。运用图象的能力要求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读图:即从给出的图象中读出有用的信息来补足题设中的条件解题;(2)用图:利用特定的图象如€%n-t图、U-I图P-V图等来方便、快捷地解题;(3)作图:通过作辅助图帮助理清物理线索来解题。这三点对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层层提高。

下面先看一道利用图象方便解题的例子。

例1: 如图1所示,某物体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第一次经过光滑斜面AB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t1,第二次经光滑斜面ACD滑下,滑到底端所用时间为t2,已知AC+CD=AB,且不计物体在C点损失的能量,则两段时间相比t1____t2(填“<”“>”或“=”)

解析:本题从运动学考虑,物体在斜面AB上做匀加速运动,设其加速度为a,物体在斜面ACD运动时,AC段的加速度大于a。取AB上的一点E,如图2,使AE=AC,当然也有EB=CD。那么由可知,再由 知,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再由€%n=知€%nCD>€%nEB。最后由s=€%n·t得出从而得出。

上述分析是很复杂的,其过程显得繁琐,而利用图象解题则简洁明了。只要根据AC+CD=AB和其它相关的关系画出如图 图像(这里的 理解为速率)如图3所示的两条 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应相等,那么从图中可以看出:

上例中图象解题简明、快捷的特点显而易见,可是学生却常常不能很好地运用图象。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抓住图象的要素,就图论图,对图象的认识停留在浅表的层次上,难免觉得图象方法变化多端,比较抽象,自然也就谈不上灵活应用了。

图象虽然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抓住斜率、截距、交点、面积、临界点这几个要点,即可达到既加深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又直观方便解题的目的。

一、理解斜率的物理意义

物理学习中大量涉及的图象是€%n-t图,它变化很多,在此首先要搞清的就是€%n-t图中的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所代表的是该点的加速度。

例2:在倾角为€%a的长斜面上有一带帆的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滑块的质量为m,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e,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滑块下滑速度的大小成正比,即f=kv。滑块从静止开始

下滑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中斜直线

是t=0时速度图线的切线,若已知m=2.0kg,€%a=30€埃琯=10m/s2,由此求出€%e和k的值。

分析:本题最关键之处是读出图中两个隐含条件:由图线开始处的速度图线的切线的斜率得到t=0时的加速度a0= 3m/s2, 再由图中读出物体运动的最终速度€%nm =2m/s。由滑块受力分析,即可得a=(mgsin€%a-€%emgcos€%a-kv)/ m, 当a=0时,得到滑块下滑的最大速度€%nm = (mgsin€%a-€%emgcos€%a )/ k 。把a0和€%nm的值代入前面两式即可求得€%e=7.5和k=3Ns/m。

例3:如右上图,A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绳和B物体连结在一起。用水平力F作用在A上向左拉动A,使B竖直向上匀速运动,判断力F的大小如何变化。

分析: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如右中图,因为物体B是匀速的,所以T大小不变,且两物沿绳方向速度相等,€%nA=€%nB/cos€%a,€%a是在减小的,所以€%nA也是减小的,物A做减速运动。Tcos€%a+€%e(G-Tsin€%a)-F=ma,得F=Tcos€%a+€%e(G-Tsin€%a)-ma,式中Tcos€%a、€%e(G-Tsin€%a)这两项都是增大的,关键是判断a究竟是增大还是减少的,但这超出了初等数学的范围。此时可以利用图象加以判断。据€%nA=€%nB/cos€%a,当从90€啊?€暗墓讨校瑎%nA单调减小,且€%nA€%nB,作出€%n-t图象如右图,由图中曲线切线的斜率可以看出,a是单调减小的,由此得到F是逐渐增大的。

学生常常想不到何时可用€%n-t图象,象上题这类Fav的问题,当无法用初等数学解决,且题目本身又并不追究具体的数值,仅作出变化趋势的判断,那就不妨尝试一下图象解法,或许就会柳暗花明了。

二、抓住截距的隐含条件

图象中图线与纵、横轴的截距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例4: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根据得出的一组数据作出U—I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得出电池的电动势€%^=V,内电阻r =€%R。

分析:电源的U-I图象是经常碰到的,从图线与纵轴的截距容易得出电动势€%^=1.5V,学生在这里常犯的错误是把图线与横轴的截距0.6A当作短路电路,而得出r=€%^/I短=2.5€%R的错误结论,原因就是在初始学习时(题目的纵、横坐标起点均为0)对截距的物理意义不求甚解(此时纵轴截距为外电路电流为零时的端电压,即电动势,横轴截距为端电压为零时的电流,即短路电流),而单纯的机械记忆造成的。

本题还可在截距上进一步变化,使横坐标的起点也不是从零开始,这时就连电动势也不能简单的从图线与纵轴的截距上读出了,而要根据纵、横截距的物理意义代入方程进行计算了。如果没有对图线的截距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分析透彻,是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的。

三、挖掘交点的潜在含意

图象中的交点往往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需要我们多加关注。

例5:现有一只标有“6V、1W”的小灯泡,用伏安法测得一组数据后作出了小灯泡的U-I特性曲线如右上图,若将此灯泡与R=9€%R的定值电阻串联后,接在一个电动势为€%^=6V、r=1€%R的电源上,此时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瓦?

分析:从灯泡的U-I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灯泡作为一个实际的用电器,其电阻是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的,所以在不同的电压下其电阻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地用串、并联中电压分配的规律来求出功率。把定值电阻R=9€%R并入电源,相当于电源的内阻r€$Q=10€%R,根据端压公式U=€%^-Ir€$Q,在图中作出电源的端压U=€%^-Ir€$Q与电流关系的U-I图线(如右图),其与灯泡的U-I特性曲线的交点C所对应的纵、横坐标即代表该电源与该灯泡连接时灯泡连端实际的电压U和电流I,根据功率的公式P=UI,即可得灯泡的实际功率。

四、明确面积的物理意义

利用图象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解题,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常和斜率的物理意义结合起来,其中€%n-t图象中图线下的面积代表质点运动的位移是最基本也是运用得最多的。

例6:如图,一颗子弹以较大的速度水平击穿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设木块对子弹的阻力不随速度而变,则当子弹水平速度增大为时,问:

(1)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如何变化?

(2)木块获得的速度大小如何变化?

分析:细想起来,当子弹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时候,其穿越木块的时间、速度的改变量、木块获得的速度等等都会跟着改变,似乎显得颇为复杂。但如果抓住了在这些复杂的变化中的不变量——子弹和木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即木块的厚度,并利用€%n-t图象,事情就一下子变得简单了。

作出子弹和木块的€%n-t图,为图中的€%n0a和0b,子弹穿出木块所对应的时间t1,图中梯形€%n0at10的面积代表子弹的位移,0bt1的面积代表木块的位移,则梯形€%n0ab0的面积代表子弹和木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当子弹的速度增加时,因为相互作用力不变,作出的€%n-t为图中的€%n*0 c和0d,为保证梯形€%n*0cd0的面积(即子弹和木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和梯形€%n0ab0的面积相等,则必然t2<t1,木块的速度€%nd<€%nb。

利用类比的方法,搞清不同图象中线下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五、在图中表达临界条件

例7:某人在日落后4小时看到一颗人造卫星恰在头顶上,求该人造卫星的周期.(已知地球半径为R,质量为M)

分析:本题如能抓住“恰在头顶”这几个字,把物理情景在图中表达出来(如右图),则可知道经过4小时,该观察者随地球自转从图中A位置转到图中A/的位置,转过的角度€%a=60€啊K耘卸铣鑫佬抢氲匦牡木嗬雛=2R,由即可得出周期T的结果.该题经过作图,各物理量关系一目了然,胜过许多文字表达。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到,图象的内涵丰富,综合性比较强,而表达却非常简明,是物理学习中数、形、意的完美统一,体现着对物理问题的深刻理解。给学生的不仅

仅是一种解题方法,也是一个感悟物理简洁美的过程。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用图象解题。如热学玻璃管中被液滴分割的两部分气柱,当温度变化时气柱向什么方向移动的问题,虽然很多书中都提到了用p-T图象解题的方法,但我认为,此类问题采取假设液滴不动的方法,利用查理定律的变形p=(T*p)/T,完全可以收一网打尽之功效,用图象解题反而徒增了理解上的难度,显得累赘了。

希望通过本文帮助同学克服对图象解题的神秘感和恐惧心,善于应用图中条件,乐于尝试用图象来解题,加深对物理问题本质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图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速度图象 解题 直线运动

物理规律的表示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公式法和图象法。在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我们讲到速度—时间图象,简称速度图象,它能直观反映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相对公式法,用图象法来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清晰地描述出物理量变化的动态特征,把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线性关系、周期性等清晰地呈现出来,通过图象的比较,学生能够较容易的理解物理过程,发现物理规律,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诱使学生做更深入的探讨,利用图象法思路清晰可以使得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还能起到一般计算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以使物理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而且图象法能将物理学科和其它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直线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关于速度图象在解题方法上应用的几个方面。

一、利用速度图像解决追及、相遇问题

在直线运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相遇、追及等问题,如果用公式去计算,过程繁杂且对于初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但用图象将运动过程反映出来,可以将繁杂的计算过程变得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物理过程。

例1.在平直轨道上,甲、乙两物体相距为S(乙在甲前),同方向同时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1做匀加速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运动,假定甲能从乙旁边通过而互不影响,下列情况可以发生的是( )。

A.当a1>a2时,甲、乙只能相遇一次

B.当a1>a2时,甲、乙只能相遇两次

C.当a1<a2时,甲、乙只能相遇两次

D.当a1=a2时,甲、乙只能相遇一次

解析:由题目得知甲、乙的运动情况,则有

可见,用公式计算再加上讨论这样繁杂过程才得出结果,并且在这解答过程更偏向数学化,学生对物理过程不是很清楚,但是,如果采用图象法处理,问题就简单多了,且学生对于物理过程很容易理解。

当a1>a2时,如图(A),只要在时间t内S甲—S乙=S,两者相遇只相遇一次。

当a1=a2时,如图(B),同样只要在时间t内S甲—S乙=S,两者相遇只相遇一次。

当a1<a2时,如图(C),若在时间刻t之前S甲—S乙=S,两者相遇两次;若在时刻t时S甲—S乙=S,两者只相遇一次;若在时刻t时S甲—S乙<S,两者不相遇。

二、透过速度图像解决临界、极值问题

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利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及临界问题时,较繁琐,利用图象法求解极值及临界问题直观简便,有效地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碰不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的最小距离。

解析:汽车减速直至与自行车同速时刚好碰不上自行车时这一问题的临界条件。汽车减速到4m/s时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分别为:

这段时间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为:

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为:

如果利用v-t图像进行求解就简单多了,如图线Ⅰ、Ⅱ分别是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时间图线,其中划斜线部分的面积表示当两车车速相等时汽车比自行车多发生的位移,即为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S,图线Ⅰ的斜率即为汽车做匀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所以应有:

三、用图象来表达一些需要数学推导的物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