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31 12: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实际生活 数学问题 融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49-01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联系实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最终达到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的目标。
1. 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用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教师根据小学生已具备的一定生活经验,创设了开学发新书的情景。出示一包数学书36本,还有零散的9本,让学生帮忙算全班48人,每人一本,够吗?问题一提出,学生都积极的思考。
2. 还原“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加减混合计算题”,可从“公共汽车上的人上下车”这个问题引入,这样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模拟“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有些问题不能真切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教师可通过创造性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相遇问题”应用题,让二位同学模拟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中途相遇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掌握了相遇问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结构特征。
二、以“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沟连两者。”教学时,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 返朴归真,创设生活情景化的的数学环境。我们必须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成为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调整、重组部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紧扣时代脉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2. 拓展延伸,教育时空体现广泛性。数学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唯一场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延伸到社会“大课堂”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应尽量成为学生学习体验、辨论反思、提升发展的场所。
3. 积极开展生活味的数学游戏。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三、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而忽视实际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思维训练“生活化”。打开数学课本,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抽象化、概括化、一般化的,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教育是多彩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通过思维训练“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2. 问题解决“生活化”。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应用题尽可能的变成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题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紧紧地被问题所吸引,自觉的、全心的投入问题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构建。
篇2
关键词: 数学知识 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从中可以看出,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的数学教学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学好数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理应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使学生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及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为此,数学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一、了解学生心中的数学学习需求,创设学生喜欢的数学生活情境。
了解学生的心中的愿望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或是想知道什么等内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方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能力,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在小学阶段,学生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学生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还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学生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问题,“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小学一年级“对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每个学生家里有几口人,吃饭时需要准备几个碗和几根筷子。同学们交流的积极性很高,在交流中加深了相互了解,在交流中学会了数数,在交流中学会了比较(有同学发现筷子的数目比人数和碗数多一倍)。课后看到学生的喜悦表情,我心里明白,这节课成功了。坚持这样上课,学生的表现一定会更让我满意。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生活化。
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有关规律。教师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教师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最高阶段,就是学以致用,利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收集商品宣传单,找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并计算出需要付多少钱,营造家庭购物的氛围。利用知识的迁移,开展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化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三、教育学生在用好知识的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而且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在何处用,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从而力求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过去的数学教材在每一个学段学完后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数学知识我已经学完了,只不过如此而已,各个学段之间联系不大,没有引申和拓展”,严重影响了数学优等生的发展。因此也要处理好拓展知识和应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过程 数学情境
引言
数学是人们处理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协助我们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开辟学生比较亲近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巧设一些适宜生活运用的问题,以便于让乏味枯燥的数学理论和数学过程变得具体、生动和形象,能更好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大家的探索数学的欲望,诱导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进而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掌握巧借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技巧。
对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有文化的人而言,不论他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数学思想的深刻变革,已经把这门科学的核心部分引向高度抽象化的道路。由此看来,使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成为了一种当务之急。作为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学教材与教法,更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和教育对象,从更广阔的初中数学生活化的视角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
1.设置生活情境,感受数学魅力
创设贴近生活和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情境是为了让大家从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充满兴致地探索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紧密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科学地调整学习内容,锁定周边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和联系点,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和数学元素,以此来引导他们借助生活中的固有经验和常识,切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前段时间大家耳熟能详的《泰坦尼克号》的情境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大家认识到海上航行要由纬线和经线组建的坐标来定位,这就是直角坐标系在现实中的应用。此外,军事战争中导弹也是靠坐标来锁定攻击目标。这样以情境切题涵盖了军事、科技以及影视等同学们都比较有兴趣的元素,使得学生对直角坐标的神奇功效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必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设置灵活的数学情境,有助于诱导同学们在活泼有趣的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积极奋进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掌握分类讨论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原理,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技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我们就要在课堂上引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或者模型,将乏味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和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相结合,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知识、探究原理的欲望,最终引导同学们百炼成精养成站在数学的角度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譬如,我在引导大家学习分类讨论思想时,就给学生讲了如下真实故事,让大家来商讨献策:黄老师想按揭一套房子,在锁定了条件差不多的两个小区后,一时不知道如何选择,两个小区的情况如下:甲小区,首付 10 万元,月供 1550 元;乙小区,月供 1990 元,无首付。贷款时间都是:最低 3 年最高 30 年。这个问题就是从人们普遍比较感兴趣的房市切入,同学们的探讨兴趣一下就被激活了,大家根据自己亲朋买房时考虑问题的经验,商讨得详细周到,诸如;有人就问黄老师有首付 10 万的能力吗?要是没有只能选择乙小区;如果可以再分类探讨两个小区付费方式的优劣。通过让大家探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数学就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但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知识的运用技巧,最终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挖掘数学教材,让学习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身边的数学,更关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果教师多加发掘,几乎处处都可以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比如,可以从以下几类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一是统计、概率类,如生活中涉及的降水概率、抽奖中奖、股票投资、分期付款等问题。可使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二是方程或不等式类,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数量之间的相等或不等关系,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生产规划、交通运输、水土流失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教学中可通过课件模拟实际,把它归结为方程或不等式求解。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如教学“多姿多彩的图形”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入手,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通过贴近生活的活泼而有趣的教学情境,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并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会平面图形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活数学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为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总之,在教学设计时,我认为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同时要让学生自觉的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鲍建生,王洁.聚焦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敢于提问 提高意识 生活运用 活动体验
一、鼓励创新教育,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如在一次素质教育开放周的研讨课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老师不仅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对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学生只有敢大胆提出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会有所提升。[1]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引领组织学生经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比如:小朋友买了8本笔记本,每本4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先让学生弄清问题一共需要多少元的意思,然后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分析,学生把8个4相加起来,这时再引导怎样利用更简单的方法呢?从而得出4×8=32。
三、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场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为了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求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增加数学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生活的情境,把数学的应用隐藏在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在教学二年级2-6的乘法时,我在教学问学生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上课的5天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这种让学生从实际中学到知识,无意识中就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不到校外,而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在教学中,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活动是课外实践的载体、数学价值的再现
“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适当的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信息、参观调查、体验生活,增加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的空间也增大了。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2]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教学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3]
参考文献:
[1]、杜丽超.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 《广西教育》2006年第24期
篇5
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捷径。
1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和实践活动是数学的基石,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而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如教“平移”一节时,为了丰富学生对平移这个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让学生用一张带方格的纸,拿一颗小珠子放在纸的上面来回地移动,并让学生数一数向上移了多少格,向下移了多少格。学生在把珠子这样的来回移动、数格的时候,渐渐地清楚明白这就是书本中所说的“平移”。在来回移动珠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了平移是物体在一个平面里移动的现象,而且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2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当数学教师感受最深的是,每次做数学实践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总是空前的高涨,笔者真切地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动手的愿望。在教学中,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实验,也让学生到实验中独立完成。如比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让学生单从字面上分析解题是十分艰巨的,可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就效果大不一样了。学生用两行小棒,一行是6根,一行是9根,上下一一对应,哪行是少的,哪行是多的,多了多少根,少了多少根,一目了然,比教师说半天来得准确明了。
3 不拘泥于课本上说的实践活动、步骤,敢于创新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动手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通过学生操作,会发现教学中的疑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可书本中的实践活动例子不多,有的还比较枯燥乏味。如教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的初步认识”时,书中的例子不够立体,学生的空间观念较淡薄,不能很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笔者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用他们熟悉的物体――玩具学具,投其所好,抓住童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书包里的学具如书本、笔盒、铅笔等的动手操作,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应多给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解题分析。实际操作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要求事先用两小棒做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他们经过合作探究,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出现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则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知识(三角形、线段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这样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促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4 做到实践活动、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
篇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 6×5”与“6×5 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 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家人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篇7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llege library in the volunteer activity in promoting the students quality mainly reflected in which aspects,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y library volunteers currently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and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volunteer activities for the emphasis.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Volunteers;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通常情况下,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对志愿者简述如下:不以任何利益、金钱或名利为获取目的、且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服务者。具体来说,志愿者是指在不获取任何物质报酬与利益的情况下,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个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对志愿者定义是这样的:基于不求回报、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的前提,根据自身条件的许可情况主动参加相关团体的活动、合理利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的社会资源,开展力所能及且符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专业与技能、并能长期性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人。高校图书馆在高等学府里是最典型的服务机构和场所, 志愿者的工作更加淋漓尽致体现出了其公益性,它肩负着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任,他们的工作一方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图书馆的经费支出;更重要的是,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弥补了志愿者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使得他们的知识领域得到拓展,并且使得志愿者在知识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 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主要体现
通过大学生在图书馆的志愿者活动,组织大学生从事适量的图书馆工作,使图书馆和大学生志愿者双方受益,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增加图书馆相关知识: 图书馆是知识的保存及传播的宝库,是人们进行学习、科研、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 通过志愿者活动,使其了解到图书馆每一项工作的具体内容, 使志愿者获取了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知识,弥补了志愿者一些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他们的知识领域得到了拓展,使知识层次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2)培养无私奉献的素质: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及跟读者的密切交流,大大提高了志愿者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志愿者吃苦耐劳与自我牺牲的精神,并对其无私奉献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升华。
(3)培养吃苦耐劳品德:现在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有时由于人力的缺乏,使得图书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自从有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图书馆的公益劳动,图书馆指派专人监管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从事适量的体力劳动,并进行考核使其形成一种制度,使图书馆和大学生双方都受益。图书馆的工作繁琐复杂,并且有些工作非常辛苦,如搬运书架桌椅图书等体力活,既脏又累,让大学生参入到图书馆志愿者中来,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做到忘我的工作,从而练就了大学生志愿者的劳动观念,并对工作有了一定的责任心,培养造就了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与勇挑重担的品德。
(4)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系统,非常复杂,其业务工作互相联系且、密不可分,它涉及到图书的防盗,图书的检索,图书的在馆情况,馆际互借,归还情况,图书的序列等等,必须要求工作人员有一种团结协作能力才能顺畅的运转。通过图书馆志愿者活动,能够培养志愿者的责任心及其在团结协作和相互配合方面的合作精神;同时,培养了志愿者怎样树立全局观念和集体观念, 也为今后他们步入社会提前积累了一定的工作?验。
(5)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缩影,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密切合作及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培养了志愿者踏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2 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素质中的存在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在保证大学生正常学习的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来正确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图书馆实践,是强化图书馆教育职能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一条有力措施;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管理工作不完善:图书馆志愿者工作具有公益性质,在管理工作方面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并且不规范。对于志愿者服务工作,很多高校图书馆没有设立专职的人员来管理和跟进,更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或者由于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有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行为和情况。随着志愿者服务项目的增多和队伍的壮大,就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甚至要建立一套激励保障机制,以此来保障和促进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正常和持续开展。
(2)个别不合宜现象突出:尽管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不领取报酬和工资,但志愿者的服务代表的依然是图书馆的形象,在服务期间,志愿者和图书馆员工作过程是一样的,志愿者的所作所为及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图书馆的理念、业务和管理过程。于是,图书馆志愿者只要在岗期间就必须严格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定,明确其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并且,要求志愿者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得擅自脱离岗位,更在读者服务区内吸烟、饮酒;志愿者应该尊重读者,接待读者时态度要亲切,站立姿势与手势要规范,并积极的为信息弱势群体提供便利服务,当志愿者对外开展图书馆服务时,更应牢牢谨记图书馆的行为规范、以优质的服务呈献给读者。
(3)劳动与素质培养脱节:近年来,图书馆志愿者的工作多集中在让学生干一些体力劳动,如擦桌子、打扫卫生死角,运送图书等,忽视了其素质的培养,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重视让图书馆志愿者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展开一些素质培养的活动,使得劳动与素质提升并举。
(4)混志愿者证明现象出现:个别志愿者出于种种原因,如因出国留学、参加工作需要一些义工证明,于是个别志愿者基于拿到一个义工服务证明的目的参入到图书馆志愿活动中来,出现了一个“沽名钓誉”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图书馆应该对志愿者的行为和工作效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考核,真实地再现其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其表现进行真实的评价及说明,使得那些抱着混志愿者证明目的的伪志愿者无处藏身,彻底杜绝这种混志愿者证明现象的发生。
(5)安全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图书馆在志愿者活动运行过程中,其安全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尽管大学生都是成年人,由于其实践经验少,而且对某些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如书架砸伤身体、触电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志愿者活动管理过程中,应培训学生的工作流程及安全防范措施,使得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得以圆满完成。
篇8
关键词:课堂;数学;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重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注重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很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数学新理念.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教育只有与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从生活走向数学课堂,就是指教师和学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与学过程中适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灵活地进行变形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问题”成为诱发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竭“动力”;让数学课堂再现多彩生活,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从数学的概念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实生产生活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是数学学科研究的全部,生产生活是数学学科产生、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引进数学课堂.
1.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数学化
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不胜枚举,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按照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经过若干的生活事例很自然地得出一系列的数学实例,使生活常识数学化.由于这些数学问题来源于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蕴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两者之间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握手”.例如,有一次,一位学生生日宴会上,想将一块平行四边形蛋糕均分为四份,如何来切分?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切分方案,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巩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有关性质.
2.从数学的视角去洞悉现实生活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比比皆是.这就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审视现实生活,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知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例如,早晨较早起床,打开床头开关、灯马上亮了,这其中就有不少数学问题――开关的轮廓通常是正方形的,照明用灯通常呈圆球形或方形等,很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关于正方形、圆等有关性质;走进卫生间――地板砖通常为正方形,墙壁上的瓷砖通常呈长方形,不知不觉中就想到关于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一些性质.
二、让数学课堂再现多彩生活
想让课堂成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数学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领悟到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并自觉自如地应用到数学学习中,从而实现在数学课堂上再现多彩的生活的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让生活中一些问题数学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提炼出数学问题,应用于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定会达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活动衣服挂件、三菱汽车车标,切割为平行四边形的山楂糕等学生比较熟知的物品来,学生定会眼前一亮,学生学习兴趣会骤然提升!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原来生产、生活中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物品这么多,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们十分有必要搞清楚,“平行四边形”它有那些性质?这些性质有哪些方面具体应用?
2.从生活中挖掘潜在的数学资源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是生活中关于数学问题的升华,也就是高于生活.这是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往往错综复杂,好多数学问题交织在一起学生认知起来时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中有序、适当地选取有关生活中的某一些数学现象并使之问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高效、快捷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这就要求将数学问题先还原于生活,再运用教材的理论去指导生活,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就是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答.例如,要在一块平整的地块上建一座长方形的房子,怎样在地块上选址,确定墙体的具置?让学生去思考:长方形的性质有哪些?提出具体的施工操作方案,学生定会认真思考,这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做不好,建造出来的房子就会倾斜,不美观.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研究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杨裕前,董林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江苏科学出版社,2012(4).
篇9
关键词:多数学应用意识;结合;生活;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90-01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数学知识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同时要求人们要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课程则是人的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成分。所以,我们应当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
一、用学生熟悉的常识引入新知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但如果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形象,并且是小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这样小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比较轻松。如小学生刚学写数字时,若单凭记忆去记住这些数字怎么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出错,但如果结合数字儿歌,比如:1像粉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摇,5像钩子挂衣帽,6像哨子吹口哨,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能盛饭,10像粉笔加鸡蛋。这些再加上实物图,相信学生会记得更快更牢些。
二、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多数是用来解答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很少讲其用到生活问题中。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创设出适宜的生活问题情境交由学生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尤其是一些能够引起小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加深解题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如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掷一掷”中,掷两个骰子,得点数和,共掷二十次,老师选择点数和是“5、6、7、8、9、”五个数的一组,同学们选择“2、3、4、10、11、12”六个数这一组,看哪一组点数和出现的次数多,同学都认为学生这组有六个数会赢,结果老师却赢了。这明显与学生的认知不符,就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疑惑。这是组织学生活动进行探索,大家通过探讨实践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证实了结论,印象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加深刻,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三、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一个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留下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去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如“你今年多少岁?”,“去某地大概多远,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车费怎么计算?”等。这些通常都是被我们所忽略但又却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现在小学中出现了数学日记,学生可以将生活中常用到的数学的情况,看到的数学现象,想到的数学问题,自己对数学题的解答思路,学习数学的心得及学习方法,书上看到的数学知识,趣味数学,数学笑话,数学游戏、自己编的与数学有关的故事写在日记里。我认为这是一种收集生活中数学实例的有效方式。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关注了生活中的数学。
四、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比如开学时班里会置办一些劳动工具,教师就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一个扫帚8元,一个簸箕10元,一把拖把15元,班里要买4个扫帚,1个簸箕,2个拖把,问共需要用到多少班费?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都会很感兴趣。要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是一个潜移默化地过程,教师无法直接地要求学生去怎样做,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如果遇到生个情境时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有关数学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在遇到类似情境时想到一些数学问题。教师要试图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些简单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通过学习,基本已经能够解决课本上的应用题。但这些问题看似是生活中的问题,其实大多数都是经过了处理,使条件问题都变得明显易懂。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总存在一些干扰因素,使问题复杂。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单位的换算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块长为5米,宽4米的花坛,4种颜色的盆栽若干,盆栽地面都是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自己设计在花坛里摆满盆栽,大家按自己的意愿摆上喜欢的颜色和图案,最后计算各种颜色的盆栽各用了多少盆,共用了多少盆?分成小组共同设计。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复习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又巩固练习了面积单位的换算,设计到最后,不论设计的怎样的图案,所用盆栽的总数都是一样的。通过这类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思考,实验,总结,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思考问题时更加灵活,注意发觉并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新遇到的问题。抓住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实质,学会巧妙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来充当教学素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讨论,去发现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篇10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来进行数学教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联系密切。所以,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有很多优势。
首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以便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可以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把学生带出课堂,亲身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普遍高涨,既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又可以达到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数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他们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树立灵活的数学意识,而不只是呆板的书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