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国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4 00: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国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国防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国防教育 误区 对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青少年儿童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对其实施有效的国防教育是少年儿童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生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小学生国防教育刻不容缓。近些年来,在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下,小学生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一、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首先,是对国防教育内容的理解上有一定误区。根据2006年11月颁发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包含: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国防技能。小学国防教育的内容重点是:国家领土及知识;国旗、国徽、国歌知识;人民军队的光辉战斗历程;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光辉事迹。可见,小学国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国防基本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来提高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而当前,有的小学开展国防教育时,要么直接进行军训活动,认为“站站队,唱唱歌”就是国防教育,这只是将国防军事技能训练等同于了国防教育;要么就是觉得开个爱国主义讲座,办个“红色文化”参观活动,认为这样就能把小学国防教育进行彻底,这也只是将简单的国防知识和国防历史等同于了国防教育。

其次,没有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小学国防教育。当前,很多学校包括很多理论研究论文中,经常讲中小学国防教育相提并论,没有针对小学生的专门国防教育进行研究探讨。同时在小学国防教育读本及教材上不分年级,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有递进式地教育。

对策:国防教育应随着儿童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变化,内容和形式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浅入深,由易至难,因材施教,开发与少年儿童心理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学校,应当知道国防教育应该是贯穿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锻炼,而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就更加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去坚持、长期的去培养、长期的去教育学生们[1],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二、教育观念上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重视的只有考试涉及的语文、数学等学科,国防教育由于没有列人毕业或升学的必考科目.则是说时重视、做时轻视、实际忽视[2]。部分学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时,忙于应付检查,国防教育走走形式,写写报告,重点则放在升学考试科目教学上。部分老师认为国防教育没有列入学生的必修课和考试范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对策: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成长阶段,是道德、心理和接人待物基本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民族意识、爱国情操和国防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国防教育能够使其在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的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同时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小学阶段应当设立专门的国防教育课程,同时,将国防知识融入学校其他课程和活动中去,改进现有的小学国防教育内容和模式[3]。相关部门也可制定相应的制度,将小学生国防教育课程常态化、正规化。

三、实施主体上的误区及对策

误区: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逐步加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则只能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当前小学生教育在外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家以老年人为主。小学生国防教育更是基本只能依托学校,家庭和社会发挥的作用则很小。有的家庭认为国防教育是政府、学校的事,家长只注重孩子成绩的好坏,个人能力的培养。新闻、媒体、网络等宣传团体完全忽视了小学生国防教育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的营造,甚至无视小学生基本的德育教育,、传播一些不适宜小学生道德成长进步的言论,使得孩子的国防观念淡薄,爱国情感扭曲。

对策:根据《国防法》规定,国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我们更应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国防教育的强度和力度。切实发挥以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军队、群众团体为主的“六位一体”国防教育组织体系的效能。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国家是主导,家庭和学校是基础,社会和群众团体是引导,军队是骨干。尤其是广大家长应当从自身角度提升国防观念和意识,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的态度,对待国家、民族的情绪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同时,家庭环境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孩子国防观念、爱国情感的建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阶层的都要认真履行好自己在小学生国防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任务,相互补充,不能在国防教育实施主体上“偷工减料”。从而切实提升小学国防教育的效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思想上、政治上优秀的后备人才。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初步价值评价、道德认知和批判能力的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全民国防教育开展都有奠基作用。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既带来了富足的人民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作为国防教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我党在国防教育方面的创新理论和成果,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有效地开展好国防教育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浦卫忠,李素菊,张金涛,袁曦,王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北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张春笋,中小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及有效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2,(10).

[3]念克俊.对中小学生国防教育的思考[J].学理论,2010,(25)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61(2016)01-0073-03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倡导并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然而,长期形成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严重分离,导致一些临床医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对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1-3],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整体的医学观念,重治轻防倾向严重[4]。为适应新医学模式对人才要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同时具备现代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和有预防整体概念的复合型人才[5],注重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理念和相关实践能力[6],以适应新医改大环境未来发展的需要。

1培养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

1.1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临床医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重视不够。有调查表明,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从事临床相关工作,相当比例的人认为预防医学对其没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兴趣[7]。尤其在专科医学生中,重治轻防的倾向更为严重。有调查表明,有58.2%的学生对预防医学不感兴趣,有39.6%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33.8%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8]。医学界自古以来就倡导预防为主。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曾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就当今而言,预防为主的观念对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者李立明[9]指出预防为主是最符合国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是医改的重要理念,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让人民群众受益,少得病、晚得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负担的最佳途径。因此,提高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摆正“防”与“治”的关系,才有利于培养为广大人群服务防治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1.2培养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并重的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一般教师只注重疾病临床治疗,学生难以建立人群及群体防控的思维。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10]。李立明[9]在谈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区别时强调,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群体,重点在公众的健康问题和疾病预防,而医疗服务的对象则是个体的病人,要解决问题是疾病的治疗和减轻病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连续的、完整的过程,其最佳结合点体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上,如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等。从作者本校情况看,我们培养正是同时承担着人群防治和个体疾病治疗的工作基层医疗人员。在社区和农村广大地区,像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病都是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防与治的有机结合,还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和传染病有效预防,都可以在基层医疗及预防保健机构进行。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11]。非洲“埃博拉”疫情,以及我国的SARS、人感染禽流感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给医学界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警示,如果基层医生没有足够的预防医学和传染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极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误诊、漏诊,以及其在人群,甚至在医疗机构中传播。因此,个体的救治也关系到人群的健康,培养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是实现防治结合,促进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2提高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杨晓蕾[12]等分析了目前临床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学校虽然设置《预防医学》或《卫生学》等课程,但多为讲授式教学,而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不算重点学科,而学生热情不高。与临床课程相比,临床课程讲授的内容可以结合临床实习等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预防医学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如统计学、流行病学及环境卫生学等,不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练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对于缺少实践的预防医学教学,学生没有深刻感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李君[5]等采用案例讨论、参与式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以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等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案例讨论和参与式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对SARS的大流行的讨论,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分析及处理方案,并组织点评和总结,锻炼其预防医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赵申武[13]灵活应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提高了学生得学习热情。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法、讨论法、模拟法和实验法等方法。讨论法即是以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形式开展讨论,目的是训练学生创造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形式多样的模式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单一的课堂讲解。模拟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定某些特定角色或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问题和分析、处理问题。学生们既学到了有关知识,又与所学到的预防医学知识相联系,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实验法以营养与膳食的评价为内容,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运用所学营养学,结合临床专业课,开展自身膳食评价,为临床病人的膳食评价工作打下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开展社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

宋丽萍[14]等将桂林医学院两个年级四个班级临床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社区实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经实践证明,采取社区实践教学的学生在理论及技能方面均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如:现场调查、解决问题、综合分析、合作、人际沟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文献检索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充分证明社区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预防医学理论、技能和各方面的能力。周勇[15]等人报道了湘南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将该学院本专科医学生700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预防医学的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提高,较好地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的调查技能,证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此外,有人报道开展课外活动也是有益的探索[17],如在环境保护日、红十字日开展有益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的热情,增加学生实践能力。预防医学实践性较强,应避免一味讲授理论课,要结合公共卫生领域新的事件和我们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如环境污染、饮食饮水卫生以及雾霾等现实问题开展教学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作者在妇产科教学中也在教授某疾病的临床治疗问题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群防治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学到临床知识,还够用预防医学的宏观思维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2.3与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广西右江民族医的邓树嵩[17]等报道该校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与当地疾控中心合作开展实践活动。聘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深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又结合当地位于广西西部典型的老、少、边、山、穷百色的实际情况,如艾滋病高发、结核病疫情严重等情况,强调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根据当地疾病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学生将可能来面对工作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如参与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法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等。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实验)方案等,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查(实验)、整理与分析调查(实验)数据、撰写论文。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作用和内涵,逐步建立起疫情的群防群控观念,培养能为今后当地服务的实用性人才。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疾控中心,在重要的职能科室安排专家讲解和现场演示,如结核病防制科,艾滋病慢性病防制科,环境、职业与放射卫生科,食品与学校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疾病控制科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向萍[18]等组织重庆大学临床学生到当地疾控中心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到疾控中心的业务科室实习,通过“听”、“看”、“走”、“论”四个过程,———听介绍预防控制体系、法律法规介绍,看资料,了解实际案例处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走到社区了解参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流调及环境卫生检测等工作,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析讨论。这种直接与预防医学机构的联合,可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以人群为中心防治观念,建立群防群治的预防医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刘立亚,杨渊,胡昌军.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2):203-205.

[2]曹莹.如何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兴趣[J].吉林医学,2010,31(17):2763-2764.

[3]陆春城,夏彦恺,王心如.对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医学下旬刊10(6):93-94.

[4]向萍,李革,杨德海,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8,7(9):947-948.

[5]李君,孙维权.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预防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2):82-86.

[6]唐娟.临床医学大专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卷2月上旬刊:184-185.

[7]汤艳,罗彬,贾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与社区实践探索[J].教学理论论坛,2014,21:188.

[8]章志红,上官致洋,林少龙,等.临床专科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97.

[9]网址

[10]肖焕波,赵玉玲,鲁杨,等.以社区为导向的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16-717.

[11]瓮学清,刘静,唐玉平,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和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61.

[12]杨晓蕾,钱学艳,万思源,等.以培养临床学生“预防观念”为目的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28.

[13]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93-294.

[14]宋丽萍,耿文奎,李胜联,等.社区实践在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华夏医学,2012,25(2):233-236.

[15]周勇,刘庆武,吴伟贞,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的探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17(3):75-78.

[16]凌艺辉,雷毅雄,宾晓农,等.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热带医学,2006,6(3):565-566.

[17]邓树嵩,郭蕊.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1):78-80.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

同志曾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垒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一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人才培养、领导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国防教育成绩显著。但是,大学生国防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垒面的方向发展。

一是大学生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基本了解国防教育的方针、原则和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当兵从军、献身国防的意识,对革命光荣传统、军队战斗精神、我军使命职能等基本知识不清楚。有的认为国防建设与己无关,国家安全应该由军队负全责,有的认为参加军训的最大意义是体验生活,能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有的甚至反对和抵制军事训练课,不喜欢僵化死板和不人性化的军事管理制度,认为应该把时间用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

二是教育手段方法少,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电视媒体、报刊杂志、课堂教育等3种形式,占到其知识获取量的95%以上,反映出当前国防教育手段单一,信息渠道少的现实窘境。而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多采用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授受的方式教受,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也没有很好地把知识进行条理分割和融汇贯通,没有很好地找知识准切入点把学生掌握的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

三是教育缺乏连贯性.教育成果难巩固。大学生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抓好了大学生军训,就上好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第一课。高校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清醒和一致的认识,下很大功夫抓好了大学生军训。但是,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领导不力,缺乏阶段性计划,考核指标难落实等因素,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没有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四是成长环境安逸舒适,缺乏吃苦尚武精神。坚强的意志、崇尚军事和武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阳刚之气、进取意识和自强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防人力资源成长的一种基本的精神环境动力。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生活在环境优越的环境中,授受过较好的知识教育,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特别是尚武精神不足,从军、爱军、拥军的意识在减弱。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政府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国防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全民的国防意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国防教育是政府“首要职责”的理念,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政府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政府部门国防教育的奖惩机制。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真正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全民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4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干预性研究;知识;态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15-03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领域[1]。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职校学生与艾滋病传播有重大意义的危险行为发生比例远高于综合高中学生,已处于较高的艾滋病感染风险[2-3]。笔者尝试由职校学生自己担任教育者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活动,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上海市普陀区内2所基本情况相仿的职校纳入研究范围,随机选择其中一所学校为干预组,另一所设为对照组。干预组共调查270人,回收有效调查表261份,回收率为96.67%;对照组共调查380人,回收有效调查表370份,回收率为97.37%,合计回收有效调查表631份。接受调查的学生平均年龄为15.8岁,男生396名,女生234名,1人性别未作回答,男、女性别之比为1.7∶1。

1.2 同伴教育的实施 在项目职校一、二年级每班选择男、女生各1名担任同伴教育者,由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使用自行编写的教材对他们进行3 d的集中培训,内容共分6章:交流的技巧、青春期知识、艾滋病基本知识、生活技能培训、教具的使用、对未来的规划。经考核合格后,再由他们在各自班级开展3个月的同伴教育活动,活动频率和形式作以下规定:(1)同伴教育活动时间为3个月。(2)集体性活动每2周1次,每次约1 h。以班级为单位,同伴教育者使用培训教材向同伴传递知识和技能。(3)随时性活动形式不限,也不作频率规定,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开展。(4)鼓励每名同伴教育者和参与的同学将掌握的知识随时向家人、朋友传递。

1.3 效果评价方法

1.3.1 定量方法 在同伴教育活动前和开始后的3个月,采用不记名自填的方式使用相同调查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不包含同伴教育者),并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回。

1.3.2 定性方法 作为对干预效果评价的补充。在同伴教育活动开展后,随机选择10名参与学生、10名同伴教育者和5名班级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对3类人群分别设计访谈提纲,内容包括对同伴教育形式的看法、同伴教育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笔录和录音2种方法记录访谈结果。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 回收的调查问卷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资料先根据现场笔录内容和录音内容进行整理,再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同伴教育对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影响 干预组学生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有大幅度提高,10道题目(占50%)的回答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同伴教育开展后,干预组同学回答正确率高于对照组,有9道题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在定性访谈中,干预组所有接受访谈的同伴教育者和参与者都表示,开展同伴教育活动后,掌握了许多有关青春期和艾滋病的知识,有的学生说“以前只知道3条传播途径,但为什么会传染却不明白,同伴教育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以后遇到这些情况就懂得预防了”。

2.2 同伴教育对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影响 同伴教育开展后,干预组同学对婚前持反对态度,与同学、朋友讨论艾滋病问题的比例明显上升,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学习的比例由46.74%上升到了62.34%。但是,对任何人都有感染HIV的可能、与家人讨论艾滋病的比例提高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同伴教育开展后,干预组学生对于婚前持反对态度的比例为56.13%,态度更加积极,也有更多的人表示愿意与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同班学习,且与同学、朋友讨论艾滋病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2次调查结果间无明显变化。见表2。

在定性访谈中了解到,干预组所有接受访谈的同伴教育者和参与者都表示,曾主动查阅或留意各种媒体关于艾滋病的信息,有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同伴教育之前,觉得艾滋病知识离我很遥远,因此不去注意,现在会有意了解”。40%的同伴教育者曾为同学和朋友提供过个别咨询,主要是解答一些行为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参加同伴教育的学生中,有80%的人曾主动与他人谈论艾滋病的话题,涉及人数最多的超过10人,对象包括以前的同学、网友、亲戚和家人。学校教师认为,同伴教育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和传播艾滋病知识的积极性,对艾滋病知识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学生从来没有如此积极地参与到健康教育中来”,“没想到会这么活跃,这么认真”,“他们(同伴教育者)主动搜集资料,还拉上了家长一起帮忙,很卖力”,“只要有预防艾滋病的活动,学生都会积极参加”。

2.3 同伴教育对学生意向的影响 同伴教育后,无论干预组还是对照组学生,断然拒绝恋爱对象提出的性要求比例均较低,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伴教育开展前后干预组、对照组内对“恋爱对象提出的性要求”、“前是否询问对方性历史”和“前是否会说服对方使用”3项行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前和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3.1 同伴教育使职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有效提高,态度有所转变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同伴教育可提高青少年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增强保护意识[4-8]。本次研究结果与报道一致,说明同伴教育对于提高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和态度卓有成效。但有些知识点提高程度没有国内的一些报道明显。

在研究中发现,职校学生对于婚前的态度虽然向积极方向转变,但仍然相对宽容,对婚前持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较高。过早的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如少女怀孕、性疾病传播等。职校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时年龄尚小,在校阶段应大力开展正确性观念、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3.2 同伴教育对于行为转变的影响还有待于活动的长期开展由于行为指标的敏感性及观察时间较短,本课题中仅把行为意向作为评价的指标之一。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的同伴教育活动,学生对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尤其是的行动意向改变并不明显,与国内外的报道[9-10]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态度属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不易很快改变。虽然艾滋病的预防可以通过危险行为的转变来实现,但要真正做到行为转变,还需继续开展大量的工作。职校学生在经过短暂的学校教育后,第3年便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广泛接触社会,无论在校教育是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都应建立校外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模式加以巩固或补充,才能促使他们危险行为的最终改变。

4 参考文献

[1] TUM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Educ Res, 1999,14(2):235-247.

[2] 彭宁宁,罗春燕,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现状研究(一):艾滋病及的知识态度行为. 中国校医,2003,17(2):97-99.

[3] 孙莉,王珏,张建新,等.成都市某职高学生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2,29(3):450-452.

[4] 张涛.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 015-1 018.

[5] 张美英.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跟踪评价.中国校医,2004,18(6):522-524.

[6] ERGENE T, COK F, TUMER A, et al. A 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 AIDS Educ Prev, 2005,17(3):268-278.

[7] PARWEJ S, KUMAR R, WALIA I, 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 Indian J Pediatr, 2005,72(4):287-291.

[8] OZCEBE H, AKIN L, ASLAN D. A peer education 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 Turk J Pediatr, 2004,46(1):54-59.

[9] BORGIA P, MARINACCI C, SCHIFANO P, et al. Is peer education the best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in schools?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Adolesc Health, 2005,36(6):508-516.

篇5

【关键词】美国小学生;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中美差异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得到硬提升的同时,我国对外宣传的软实力也在逐年提高。回顾中国几千年来,总是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多,而别人学习我们的时候少,主动宣传,传播自己文化的时候更少。汤一介先生曾说,中国人在学习别国外来文化时有比较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我们主动向外传播自己文化时却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笔者赴美担当起民间文化使者的角色,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一、语言教学实践方法

中文和英文有着本质的不同,隶属于不同语系,在撇开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差异之外,语言本身从发音到表意到书写都需要跨越很大的意识形态的鸿沟。中文词汇是表意而英文单词表音,例如:腰,腿,胳膊,脖子,脚等都有“月”字旁,而“月”字与古代“肉”字的变形,与人体器官有关,所以大部分和人体器官有关的词汇都有“月”字旁,在学习汉语时看到“月”字即使不认识具体是什么字也读不出音来,也至少知道是和器官有关;而英文单词除过一些词根可以表意之外,更多的用来表音,有时即使不认识一个单词但也可以读出它的基本发音,这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就增加了许多认知困难。

(一)实物图片法。这种方法在教授身体各个部位,水果,动物等实体性名词时非常有用。老师可以用手指着任意一个身体部位让学生说出中文名字,然后由慢至快的转换,美国小学生的竞争意识非常强,他们很乐于接受挑战,生怕因为说不出来而落在人后,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图片也是类似,在认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种叫做“拍苍蝇”的游戏,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两个苍蝇拍,在白板上挂满各种图片,由老师叫出中文名称,两名学生用拍子去拍正确的图片,谁先拍到就先记一分,两人竞赛,看谁的分高,最后由分高的学生领到奖品。

(二)肢体语言法。美国小学生非常好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纪律常常由于太过活跃而失去控制,所以多让他们在课堂上“运动”身体是一件让学生倍感愉快的事情。这样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教授汉语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这和他们的语言差异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同样发音的四个声调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记忆起来非常麻烦,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利用肢体语言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们把肢体分为这四个步骤:(1)双臂展开与肩同宽表示阴平;(2)单臂展开向斜上伸展表示阳平;(3)双手叉腰扭动身体至半蹲为上声;(4)身体向下蹲坐为去声。所以在学习同音或近音词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像做体操或者跳舞一样记住词组,这样既缓解了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的压力,也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

二、文化教学实践方法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差异和互补。“文化”的意义,内涵,外延和范畴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文化指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被称为“大文化”;而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被称为“小文化”。中美文化差异众人皆知,这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所以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首先做到的应该是充分的尊重和包容这种文化差异;其次要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向别国逐步输入自己的文化,这种输入应该是善意的,和谐的,以彼此了解,促进沟通为目的而不是以炫耀或者贬低为目的;第三,既然要做到“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就一定要先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他国文化。

(一)讲述与提问法。美国人很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必读书目之外,回到家里父母还会额外腾出时间来给孩子阅读各种类型的故事。在每周固定课时的文化课上,汉语老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人们怎么样做事情,怎样生活等等,在讲述的过程中,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他们的问题往往五花八门,甚至非常稀奇古怪,让人难以回答,但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做到有问必答,并且要把握回答技巧。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对美国小学生的文化传输要尽量做到“只教书不育人”的原则,只告诉他们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思想,但不要做价值观的导向,不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他们自己做出评判,否则是违背美国教育理念的。

(二)实际动手,增强文化体验感。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播放有英文配音的视频,让他们近距离的观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穿衣打扮,人文风情,增加他们对中国人的好感。还有就是常常教他们做和中国文化有关的手工,比如简单的小灯笼,红包,剪“福”字,用“万次纸”教他们写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节日比如中秋节,春节,端午节等举办文化专题活动等等,及传播了文化让学生们学到知识,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包罗万象,这其中不仅是语言与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语言与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沟通与理解。中美之间要做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笔者认为任重而道远,现在只是一个较为良好的开端而已,所以需要更多地有识之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热情,投入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和谐的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 汤一介.“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双向互动[J].新华文摘,2001(9).

篇6

[关键词] 艾滋病;健康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64-02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HIV感染者在近年有了显著的增加,2006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测数为65万。在我国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群中,15-29岁的青少年感染者占77.6%[1],已经成为威胁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是艾滋病的危险人群,在青少年中做好预防工作是保护青少年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2]。而作为一级预防的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宣传预防知识和疾病的危害,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危险行为的发生。

为了解在初中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我们于2006年5月对某校初一555名学生进行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对这种健康教育形式效果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整群抽取某校初一年级学生555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266名,女性289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3岁。于健康教育前和后发放预防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状况、生殖知识、艾滋病知识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为使被调查者消除顾虑,调查采取无记名自填式答卷方式。授课前实发问卷555人份,收回有效问卷555人份,授课后问卷发、收情况同授课前。有效问卷为100.00%。

问卷数据采用Excel 2003录入,应用χ2检验。

2 结果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所涉及到的11道题在授课前、后的回答正确率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表1)。对于艾滋病的3个传播途径(3、6、7题)在授课前学生的知晓率在80.83%-91.00%,授课后提高到93.77%-97.12%,P均<0.005,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本群被调查的555名初一学生对媒体广泛宣传的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知晓在授课前是处在一个程度较高水平,达到80%以上。这方面女生的情况比男生更好,女生和男生比为91%∶88%。授课后有显著提高,总体知晓率由授课前的89.9%提高到授课后的97.1%。对于有关艾滋病感染知识较深入的问题以及对于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男生和女生授课前分别为76.7%和73.7%,授课后显著提高到91.3%和91.7%。对于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问题在授课前学生的知晓率总体低于50%,授课后为提高的程度不等,但提高警惕的幅度达30%-46%,涉及较偏的问题和AIDS可预防的问题,在授课前学生的知晓率低于6%,授课后提高到40%。

3 讨论

青少年处于艾滋病流行的中心,其所能获得的相关信息以及自身的行为决定着这一人群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他们自己才是改变艾滋病流行现状的希望。

从本调查授课前的结果来看,尽管初一学生知晓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知识,但总体情况来看,还不是十分理想。他们无论是对预防艾滋病传播的一般性常识,还是较深入的相关知识都了解不够。本群被调查对象通过接受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预防艾滋病知识,值得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推广。

初一学生正值青春早、中期,正值性生理、性心理迅速成熟的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开展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正确的预防艾滋病知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这个人群,使他们远离艾滋病的威胁。

[参考文献]

[1]叶汉风.利用基层计划生育网络开展校外青少年性病/艾滋病干预[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10(8):457-459.

[2]景兴科,曾莉.对青少年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医,2003,17(3):282-283.

篇7

一、通过培养师生的情感提高教学的效果

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除了需要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渊博的知识外,还需有学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所以,教师不仅要不断地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更应该注意感情投入。如何来增进师生情感?首先,多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看学生所做、听学生所谈,并适时加入他们,让学生感觉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其次,利用考试和平时的作业批改多关注差生,可经常在学习较差的学生的试卷或作业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比如说:有很大进步,加油!相信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等等这样充满热情的话。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却对老师充满了感激。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是可以“传染”的,一批学生对某位教师的喜欢可以带动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的喜欢。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就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渴望上生物学课,在课堂上思维更集中,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通过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

做好观察实验,利用多媒体、挂图、演示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上出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物通光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然后绘出看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作为教学的辅助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课件展示“细胞的减数分裂”,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整个动态变化过程及染色体的数目变化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形成深刻的印象。

利用标本、模型、挂图和演示也是上好此类课必不可少的。如展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所以好的课堂提问对教学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性。问题设置要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启发诱导性强,能够搭建学生的实际经验到学科知识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自然过渡,如“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那么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合成场所在哪里?”、“植物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能否用于同时观察两者的实验?”、“从哪几个方面区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等等。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注意倾听,给以适当的鼓励、表扬,使其有成就感。答错,要给予必要的疏导,让大家都来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通过课堂反馈练习提高教学的效果

篇8

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20xx年3月31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了切实做好我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使广大的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的素养和防范能力。

二、活动主题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三、活动时间本学期第六周至第十周

四、活动内容营造活动氛围

1、在校园主席台、操场护栏悬挂横幅:“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2、布置两块宣传(第十四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专题活动宣传)

3、布置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漫画展板

4、操场护栏上悬挂“安全宣传彩旗”,楼内、楼外悬挂“安全温馨警示语”;校门前制作安全宣传标志牌。

    主题活动安排:

1、国旗下讲话:“珍爱生命,安全第一”(3月31日)

2、主题班会:“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制定个人、班级安全公约;签写安全承诺书)

3、收听、收看安全教育宣传录音及光盘

4、开展制作安全法制教育手抄报比赛

5、各班出一期安全教育专题黑板报

6、安全检查:地点:各教室、实验室、操场护栏、各楼通道及安全设施等.

五、活动总结与反馈本学期末对在各项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及班级(或活动小分队)给予相应的表彰.

篇9

关键词: 医学专业 《卫生理化检验学》 实验教学 预防医学 教学效果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作为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温州医学院(下称“我校”)开设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课程已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要切实增强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的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有必要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实验预习

1.要使学生充分重视实验预习的重要性

实验预习环节是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然而有的学生来上实验课,仅仅带着书到实验室听老师对实验讲解后再“照方抓药”,完全忽视实验预习这一环节。这种忽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不仅容易损坏仪器,造成实验错误,甚至还会导致实验中发生事故。因此,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是增强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验预习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应该讲已经具备了开展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所需要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医学检验等专业相比,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仍相对薄弱。我们通过多样化的实验预习来弥补这一不足,并切实增强学生的实验预习效果。

2.1实物预习法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共开设8个实验,在实验教学实施前,我们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次实验前安排1个组参与教师的实验准备过程,在实验准备结束后,开放实验室让其他同学进入实验室进行实物预习。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此举有助于扭转实验准备全部由教师完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照方抓药”、完成实验后匆匆离去的局面,对于增强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效果是切实有效的。不少同学表示,以前觉得做实验就是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一下而已,通过参与实验准备才发现其实自己还有很多知识的盲点,譬如缓冲溶液的配制,以前做实验时都是老师已经配好了的,自己配制时才发现还涉及缓冲容量的选择、配制后pH值的准确调节等问题。

2.2视频示范教学预习法

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拥有率相当高,校园网也覆盖了从教室到宿舍的各个场所。利用视频短片创设动态的实验教学场景,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效果。我从2004年起就联合带教老师和同学共同录制了实验规范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在制作后期加入了Flas演示等素材,用于帮助学生预习卫生理化检验实验,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

二、实验教学实施

1.实验项目的选择。

预防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理化检验课程实验教学课时非常有限,我们在选择具体的实验项目时,考虑了以下几点:不选特别简单的实验,如食品中水分的测定;不选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做过的实验,如分析化学中做过的EDTA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仪器分析中做过的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浓度等;不选在后续专业课程中还会做到的实验,如粉尘的测定。最终我们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代表气相色谱测定技术的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废气中丙酮浓度;代表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铜含量;代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山梨酸和苯甲酸含量;使用索氏提取器的食品中脂肪的测定;适用于现场鉴定的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快速鉴定;对于常见的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技术,在食品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酒中甲醇的测定、在水质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二苯碳酰二肼法测定水中的总铬、在空气理化检验中选择的实验项目为磷酸―高碘酸钾比色法测定空气中锰含量。

2.规范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

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一项科学素质的训练,必须从严做起。同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高低与操作是否正规有着密切的关系,扎实的基本功是做好各种实验的首要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不能正确分配吸量管;刻度吸管使用不规范、不够熟练;混匀方法不正确;废液乱倒;实验结果差异性大,对实验结果不重视。从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不过关,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反复强调一些基本技能,例如对于吸量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标准曲线的制作等作为实验内容反复练习并作为实验考核内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带教老师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指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平时的严格要求和经常的练习,每个学生对基本技能都能熟练地掌握,培养动手能力。

3.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的状况和进行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实验报告的写作是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在书写实验报告时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书写流于形式、敷衍了事、不重视记录实验现象、不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不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照抄教材或互相抄袭现象严重等。这样书写实验报告,学生仅仅提高了总结能力,而思维始终处于机械被动的地位,创造能力被束缚,难有新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实验报告的书写做了规范,并提倡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其书写的基本格式为:(1)题目;(2)实验目的;(3)主要试剂和仪器;(4)实验操作,强调不能照抄实验讲义上的操作,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描述操作要点;(5)实验结果,要求尽可能翔实地描述结果;(6)讨论,整个报告的重点部分,要求结合实验原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具备上述基本格式后,我们同时强调一些书写的细节,如图表须粘贴在实验报告中合适的位置,画图要有图名、作表需要有表头,如有多幅图表的话需分别用图1、图2、表1、表2等标识清楚。实施了论文式实验报告后,实验报告的书写引起了学生的充分重视,照抄课本现象减少,另外由于强调了实验成绩主要看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减少了虚假实验结果的出现。

三、开拓第二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实验教学成果

在完成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我们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鼓励各个任课教师把科研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实验与课题研究,一是教师申请开放实验室项目,提出适合培养低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研小课题,吸收学生加入课题组,通过实验论文(或报告)和实验成果展示等方法,鼓励学生把实验变成“全面的智能考核和小型的科学研究”,挖掘学生创新实验的潜能;二是选择成绩优秀、有创造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专业性较强的科研、组织学生申请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及参加“挑战杯”大赛等活动,为培养高级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几年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成绩斐然,我及所在的教师团队近十年共指导学生获得省级科研课题6项、校级科研课题30多项,学生的科研成果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及三等奖若干项。

四、结语

《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一门课程,我校的预防医学专业相对于医学检验等专业来讲,其分析化学基础相对薄弱。本文从实验预习、实验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的开拓等几方面对如何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理化检验学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期待此项工作的进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卫生理化检验实验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卫生理化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教育;个性;干预性研究;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2-1109-03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每一个孩子人格的形成、智能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等均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直接影响。通过对子女的教养行为,父母把价值观念、态度体系、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传授给子女,并由此构成了儿童个性和社会性成长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1-3]。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积极型的教育方式约占40%,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等类型约占60%,说明还有相当数量的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会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4-5]。笔者采用系统的家庭心理教育计划,以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亲子交流互动和心理健康维护等手段来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促进亲子沟通和彼此理解,达到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温州市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基地(设在该市某所小学内)的四~五年级学生及其父母为干预对象,以志愿的方式签订为期1 a的协议,要求参加率在80%以上,共计249名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25名)和对照组(124名)。干预组按照协议标准出勤率在80%以上的人员纳入最终分析,结果有119名学生完成。男生69名(58.0%),女生50名(42.0%);平均年龄(11.62±0.69)岁。对照组最终有122名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研究,其中男生71名(58.2%),女生51名(41.8%);平均年龄(11.61±0.59)岁。2组学生性别(χ2=0.001,P=0.973)、年龄(t=0.262,P=0.794)、父亲文化程度(χ2=0.038,P=0.98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0.032,P=0.9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父母教育程度等调查内容,父母教育程度分为大专(含大专)以上、高中和初中(包括初中)以下学历。

1.2.2 评价量表 (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6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共计11个分量表[6]。(2)EPQ-儿童修订版[7]。2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7]。

1.3 研究方法 课题组由1名副主任医师和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副主任医师实施,其他4名咨询师负责分组活动。采用集体授课和封闭式分组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9~12岁儿童发展心理,系统介绍心理特点,讲解儿童身体的发展、心理及智能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2)家庭如何塑造人(以萨提亚[8]《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为蓝本)重点讲解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3)亲子沟通,介绍沟通理论和方法,重点讲解倾听和说话的能力与技巧;(4)压力和情绪管理;(5)配合案例介绍常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同时运用参与式培训方法,采用启导式讲授、小组讨论、实践作业、亲子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等方式促进自我体验和彼此沟通。每次留30 min进行现场答疑和案例分析指导,对于少数有问题的家庭进行个别辅导。整个活动共计12次,每次2 h,每月开展2次,内容相同,供参加者选择参加其中1次即可,并对参加者进行考勤记录,未参加者由学校统一通知补课。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将EMBU、EPQ-儿童修订版及一般情况问卷按班级统一发放,被试在课堂上填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价1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进行χ2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施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EMBU和EPQ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 a的干预后,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显著上升(P值均<0.01),父母过分干涉因子、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保护得分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学生EPQ的E维度得分具有显著提升,N维度和P维度则显著下降(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如何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预防少儿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的核心[9-14]。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父母教育方式有显著作用。在研究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预计划中不但注重家长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而且特别强调父母将这种理解应用在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亲子互动能够分享彼此的感受、交换彼此内心需求和愿望。当把亲子关系摆在平等位置时,彼此的互动特别活跃,交流的信息量也明显增多,这样亲子关系融洽,达到了真正沟通的目的。在亲子沟通环节,被试常常能够领悟到彼此在传递、接受、理解信息时的巨大误差,随着“学习听话、说话、传话”活动的开展,他们能够找到彼此接受信息的“频道”和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沟通。因为亲子教育绝不是单方面的,实际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尤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父母教育方式的研究以单一的父母养育方式为多[12,15],而忽略了互动过程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本研究是对这一不足的一种尝试。(2)特别重视父母对自身问题的探究,父母是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氛围的缔造者,父母的教育方式带有明显原生家庭的痕迹。他们自身的困惑和未满足的愿望往往无意识地转嫁到孩子的身上[8,12]。当父母在对自身成长经历探索时,会领悟到自己早年所经历的亲子分离体验、未能满足的欲望、与父母之间情感隔离和来自长辈的指责、抱怨等等对于当今的不良亲子关系和养育方式的关系。(3)干预计划的整体设置相当于一个团体小组,由5名心理治疗师与家庭成员构成。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以及成员和治疗师之间的互动过程增加了彼此间信息的传递,特别是被试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小组中得到及时解决和分享,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教育方式的转变。教育方式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早已被证实。钱铭怡等[9]、刘秀芬等[10]研究发现,人格维度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等呈现显著相关。戴丽等[11-12]的研究也证实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后学生EPQ的E维度提升和N,P维度的下降,说明亲子教育计划对于促进和改善学生性格具有积极作用。E分高的个体倾向于外向稳定及乐群性强,其学习成绩好;N维度和P维度则与情绪的稳定性、行为问题和精神病质密切相关[13],高分值的个体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等心理障碍性格特点,其学习成绩差[11,14]。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是由儿童期迈向青春期的重要转变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仍是其个性和社会化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仍作为其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对他们起重要影响。

家庭心理干预对于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和小学生人格均有一定作用,本研究只是对这一领域的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以及作用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5-103.

[2] 李明敏,潘晓莉.小学生个性特征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70.

[3]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了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1):78-81.

[4] 荆春霞,王声,刘国宁,等.家庭关系及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5,9(2):72-73.

[5] 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98-304.

[6] 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7]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8.

[8] 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9] 钱铭怡,夏国华.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

[10]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 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11]戴丽,马风杰,陈景武.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城市少儿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 (1):76-77.

[12]梁桂玲,刘颜,邓泗沐,等.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个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15-316.

[13]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养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14]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