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4 18:1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秋水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秋水翻译

篇1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篇2

1、是一个普通人,孙弈秋是曲总故意安排给吴恪之的,就是有意给吴恪之出难题,毕竟当初他筹建四组,就是为了让吴恪之自己离职,如今吴恪之“赖着”不走,那就只能玩点阴的了。所以说,不是孙弈秋有关系,而是他恰好成了一颗棋子。

2、也就是说,曲总可能和孙弈秋的母亲认识,或者说和孙弈秋的父亲认识。我个人认为,应该就是孙弈秋母亲和曲总偶然相遇,之后简单谈了几句,在了解孙弈秋的事情后,曲总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孙弈秋进入公司应该是偶然,也是一个意外。

3、曲总这么做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一面给旧友的儿子安排工作,即便最后孙弈秋做不好,那也是孙弈秋的事情。同时还能打击吴恪之,没准还能把孙弈秋培养成为自己的安插在四组的棋子,逼迫吴恪之辞职,简直太阴险了。

4、其实孙弈秋还是有优点的,那就是他的围棋下得很好。不过他的性格比较内向、懦弱、不自信,要能力没能力,要学历没学历,又不会打交道,所以孙弈秋在哪个单位都混不下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傅雷把法国文坛巨匠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著介绍、翻译到中国,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读过这些名著,有滋有味地欣赏,为之沉醉。原以为是原著写得精深美妙,这诚然也不错,但至少没有把翻译家再创造的功劳考虑进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公平的。

傅雷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要神似,显然就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直译,而必须全方位地把握原著,至深至细地咂摸原著的原汁原味,并且用中国化的艺术感觉去传译,从而保证原著的原汁原味、尤其是原著的精妙和神韵,不因为翻译的中转而走形或流失。

译著中我们能读到“望穿秋水”之类的句子,这就是中国化翻译的神韵。原著中主人公肯定有“望穿秋水”的感受,但该国没有“望穿秋水”的典故。所以译至中国用“望穿秋水”这四字,没有比这更确切、更生动、更传神、更凝练的了。要做到这点,优秀的翻译家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精通翻译国与被翻译国的语言、文字;懂得并崇尚“神似”的艺术审美要求;熟谙两国文化,有深厚的学养;具有作家的语言表达功底和再创作意识,或者说实际上具备当作家的条件。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不可能有译著的“神似”。傅雷正具备上述条件,因此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非常成功的翻译家。

篇4

“小姐,”门外传来一个女佣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HOW

are

you?"我问。

“我是来送校服的”

"OK,Comein"我轻轻拭去了一颗晶莹的泪珠。转过身去。

女佣手中的那件校服的颜色…雪一样的白色,刺痛的我的眼,

“拿回去,”我冷冷的说,女佣颤抖着走出房门。

第二天……

我很随意的换上一条蓝色的裙子,将栗色的头发很随意的散在肩上,优雅的走下楼。坐在餐桌边吃起早点,“小姐,洛林校规…。”女佣队正在吃早点我的说。“够了,你很烦知道吗?”我推开刚吃了几口的早点,走出了家。

洛林…。。

我刚走进校门,就引来一阵感叹:“这个女孩好漂亮!”“有什么!我认为她比不上林梅”在一片赞美声中,这句话格外刺耳。“林梅?莫非是她?”(林梅是我哥的女朋友,是他害死我哥)在一片议论声中,我走进了3年9班(其实,我已经从剑桥大学毕业,读完了哈弗大学博士学位,只是因为年龄问题,我不能直接在哈弗任教。万般无奈下,我只有回到雪城,去寻找,几乎没希望找到的秋水晶。)

我推开了3年9班的教室门,过滤掉一切不屑,嫉妒还有惊叹!径自走上讲台,完全不顾林梅铁青的脸色,在黑板上写下:白兰儿。然后,轻声对林梅说:“林梅,你还我哥!!!"然后带着一缕恬静的微笑,走下讲台。坐在一张没人的桌上,听着大家的纷纷议论,露出一缕不屑的笑“林梅,我恨你一生!”我默默的说。从包中取出P5听着音乐,“白兰儿,请写出这道题的答案!”林梅叫起正在听音乐的我,我稍一愣,继而开口“22254”然后,坐了下来。

下课后,突然注意到,下一节课林梅的,“哎,无奈!”

…………。

“白兰儿,请阅读第12课课文。”林梅点起我,我站起来,看了一眼课文,继而流利的读了出来,“林梅,你忘了吗?我生在法国,长在法国。又主修法文,”我轻声说。林梅的脸顿时变得铁青。

林梅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怪异的文字让我翻译,我愣住了,那是一种南美土著的语言,现使用的人数以少之又少,她怎么会?“白兰儿,你哥没告诉过你吗?我在大学时主修土著语言!”林梅用口型对我说,“天哪,我怎么会呐?”我心里哀叹着,“不会么?”林梅假惺惺的问,那种语调,分明就是我以前报复她时的语气。“会”我倔强的说,尽管我真的不会!我站在那边,费尽心思翻译着,正在这时,教室门被踢开,“浩奇,你来了!”林梅有嗲倒不行的声音说那个叫“浩奇”男生推开他,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然后,在林梅走神的一刹那,他飞快的在一张纸上写下一段话,放在我面前,我明白了,他在帮我,我毫不犹豫的读了出来,林梅显然很生气,但却没表现出来,只是冷冷的让我坐下。“谢谢你,”我冲“浩奇”一笑。

…………。。

“你好,我是白兰儿,谢谢你帮了我。”下课后,我对浩奇说。

“我是蓝浩奇,你怎么这么爱说‘谢谢’?”那个男生问

“我只说了一个而已!”

“那,那个微笑算是什么?”

“什么,他懂我的笑,怎么可能?”我心中默默得想

“行了,我请你喝东西,算是谢谢你吧!”

“好,我们走吧!”

就这样,我和刚来学校的浩奇一起翘课去喝东西,

“兰儿,我们去哪?”

“你说吧,”

“你说吧”

“L.O。V。E吧!”

“OK!”

…………。L.O。V。E……。

我和浩奇一起走进店,引来了一片呼声。“无聊”我心不在焉的走着路,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浩奇连忙揽住我,不经意间,四目相对,“天哪,好清澈的目光,我快要融化了!”我心中感叹到!

“谢谢!”我红着脸对浩奇说,

“喝点什么?”浩奇很绅士的拉开椅子,问。

“这应该是我问吧!”

“呵呵,也对!”

“那你喝什么?”

“樱之泪吧!”

“Waiter,两杯‘樱之泪’”

“是,小姐。”

“你常来这?”

“这是我的店啦!”(夜儿;沉不住气的小丫头,就你家有钱!兰儿;早说晚说都一样。再说了,剧情实际你安排的!)

“小姐,”服务员端上了‘樱之泪’

浩奇优雅的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皱了皱眉。

“怎么了?”我着急的问。

“没什么,就是味道不纯,”浩奇轻轻的说。

“你等等,我马上就来!”我走向了调酒台。

“她去干嘛?”浩奇奇怪极了!

几分钟后……。

“久等了,尝尝吧!这是我亲手调的!”我把一杯‘樱之泪’放在了浩奇的面前。

“果然,味道好极了!难不成,你就是那个发明‘樱之泪’的白兰儿?”

“O(∩_∩)O~,你说哪?”我调皮的一笑!

“不过,就我所知,白兰儿从不为外人调‘樱之泪’的。你怎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听到你说味道不纯时,我就很想为你调一杯,让你尝尝最纯正的‘樱之泪’”

“O(∩_∩)O哈哈~,我知道了,你一定是爱上我啦!”浩奇很自恋的说。

“哪有,你这个不折不扣的自恋狂!”我冲他吼。

……………次日………。

我走进教室,突然发现就每一个人手中捧着一大束玫瑰,我也没多想,就坐在了座位上。可是……。。所有人把花放在我桌子上,然后,每人都说“蓝浩奇送给他最爱的人玫瑰花!”“这个死人,在搞什么?”我很生气的想,不过,心中甜甜的!。

“兰儿,做我女朋友吧!”浩奇很诚恳的对我说,

“浩奇,对不起,我不想谈这些,”我很抱歉的说

“为什么?”浩奇着急的问

“因为我在找一样东西!”我很心痛的说。

“是它吗?”浩奇取出一个盒子,放在我手上。

我好奇的打开它,耀眼的光芒是我睁不开眼。几十秒后,我定睛一看,天哪!那居然是……。。只属于我的白色秋水晶耳钻,欣喜的泪水不由得流了出来,我不顾一切的抱住浩奇。

“现在,可以答应我吗?”浩奇问。

我放开浩奇,擦了擦脸上的泪。小心翼翼的把浩奇左耳的耳钻取了下来,戴上秋水晶。

“你答应我了!你真的答应我了!”浩奇抱起我,开心的旋转,“我会对得起这枚耳钻的!”

…………两个月,风缘(一个竹林)………

“奇,你怎么知道这颗水晶是我的?”我倚在奇的肩上问。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L.O.V.E.

吗?”

“sure”

“我问你是不是‘樱之泪’的发明者,你回答是。我就知道了!”

“那你知道,秋水晶的含义吗?”

“秋水晶,世上仅存有两颗,可幸运的是,这两颗却在我的公主手上。据说,秋水晶代表幸福,当拥有者,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就把蓝色的送给对方,对吗?”

“嗯,很对哦!”

“对了,奇,你准备考哪所学校?”

“剑桥”

“不是吧!你该不会忘了我明年就可以去剑桥做老师了,那样,你就是我的学生!O(∩_∩)O哈哈~!"我开心的说。

“当然记得啊,所以我才去剑桥的!”

“不可以的,你去了准会缠着我,我怎么嫁人啊!”我故意说

“嫁我好了!”浩奇很开心的接了一句

“NO ,NO.我有一个学长,就在剑桥任教,人长的帅,对我又好,就嫁给他了!”我坏坏的说。

“白兰儿!你听过‘生米煮成熟饭’吗?”浩奇问

篇5

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于(於)”

介词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段于鄢》)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段于鄢》)

(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

(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

(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以”

(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6)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篇6

关键词: 考研英语 英译汉 词汇特点 翻译技巧

考研英语英译汉试题翻译的难度之一在于词汇的准确定义,但如果考生能够了解英语词汇的特点,研究其规律,就能够找到突破口,从而提高翻译水平,得到理想的分数。

一、英语词汇的常见特点

1.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

词汇是英语翻译的基础,考研翻译题一般会考查一词多义,因此,考生不仅要知道被考单词的某个意思,而且要知道它的多个意思。以evolution为例,它不仅仅是“进化论”一个意思:the evolution of the seasons(季节的转换),the evolution of a complicated plot(复杂情节的逐渐展开),social evolution(人类社会的发展),the evolution of a butterfly from a caterpillar(由毛毛虫变为蝴蝶的发育),The space program is the evolution of years of research.(太空计划是多年研究的成果),等等。

2.英语词汇多抽象表达

英语句子词汇的表达比较抽象,而汉语则比较具体。对于词汇的抽象表达,考生要吃透原文的意思,学会用具体的中文表达,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ardent loyalty(赤胆忠心),perfect harmony(水融),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await with great anxiety(望穿秋水),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等。

二、词汇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从英语词汇的特点可以断定,在将英语译成汉语时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考研英译汉中比较常用的翻译技巧之一就是词性转换。所谓词性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性进行转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不同,在翻译时有时需要进行词性转换。词性可根据词语在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转换,也可根据汉语表达习惯的要求进行转换,在实际操作中需变通处理、灵活掌握。下面提供词性转换的部分实例,以加强考生对词性转换的理解和应用。例如:

1.将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Robo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outer space.(机器人已经被用于探索外空间);He is a stranger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helicopter.(他对直升机的操作很陌生)。

2.将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副词:We need clean air,but unfortunately,air pollution is generally present,especially in cities.(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但遗憾的是,空气污染普遍存在,在城市中尤其如此);The pictures give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ituation.(这些图片直观地展示了当时的情景)。

3.将动词转换为名词:The university aims at the first rate of the world.(学校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4.将副词转换为名词:Internally the earth consists of two parts,a core and a mantle.(地球的内部由两部分组成:地核和地幔)。

三、词汇翻译中的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根据英语多抽象表达和汉语多具体表达的特点,考生可以对英语中的抽象名词进行加工,转换成为中文里的具体名词。例如:

1.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 where the planet can provide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unnatural food”.(考研英语1991年47题)。本句中有三个抽象名词:sense,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考研大纲的解释,这些词汇都属于抽象名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点,是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这种没有经过加工的译文使读者和译者都难理解。如果我们把抽象名词具体化,译文就会截然不同: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2....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考研英语1994年72题)。如果将reach直译为名词“到达”,一是显得抽象,二是与expand(扩大)搭配不好,所以要进行具体化和搭配处理,译为:“能够达到的范围”。类似的翻译还有:the superpower’s global reach(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He has a wonderful reach of imagination.(他有惊人的想象力),等等。

四、关注产生新义的名词

在考查名词时,出题人常常给考生设置陷阱。如:名词出现新义,考生之间的得分往往被这样的单词拉开。例如inquiry不能简单地译为“询问”,而应译为“研究”或“探索”。如99年考研74题中的historical inquiry译为:“历史研究”,2003年考研62题中的intellectual inquiry译为:“知识探索”。另外,历届考研翻译中还大量出现了这种具有新义的名词:scientific establishment(科学机构),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知识学科),maintain its reign(维持其统治地位),等等。这种词义的定位是英译汉中难点中的难点,考生应引起高度重视。翻译时要仔细琢磨,切忌望文生义、草率行事。

总之,在对不熟悉的名词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与动词、形容词的配合,与整个句子的配合及与整篇文章的配合,采用多种手段,以求达到准确无误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 汉英互译

在部分学者看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基于此,汉英互译反映了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则必须保证内容的准确和完整。就翻译标准而言,研究者们普遍推崇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然而,经过长久的发展之后,广大研究者逐步趋向“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无论是“信”、“达”、“雅”,还是“忠实”和“通顺”,它们无不要求具体的汉英翻译都要做到对原作风格的保持和完整传递,这也就包含了对思维方式的确切体现。无论如何,翻译活动的参与者都应牢记,“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和内容。”

一、中西思维方式所含具体内涵

鉴于中西方各自迥异的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文化因素、政治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思维方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英语作为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中的一员而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中的汉语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方式是不同的,于是就构筑了迥异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具体内涵而言,邵光学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相比之下,西方思维方式注重科学、理性和实证,因而从一开始就具有逻辑性。”概括起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现聚合型(convergence form)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具有发散型(divergence form)的特点。

二、中西思维方式所存差异诱因

从本质上来看,中西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差异,比如前者为聚合型,而后者则为发散型。具体而言,造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诱因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文化背景、各种环境,以及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正是这些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拥有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模式。然而,“从人类思维的整体看,思维方式具有时代特点、区域特点、社会特点和民族特点,四者纵横交错,构成网络结构。”譬如,西方社会闻名于其工业发展,而其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为发散型。相反,中国基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聚合型的思维方式。

三、汉英互译体现中西思维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语言是对思维方式的体现。既然中西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体现思维方式转换的汉英互译势必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汉英两种语言在互译时所存在的差异而言,连淑能主要从“综合语与分析语、聚集与流散、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 十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笔者将主要从人称与物称,以及具体与抽象两个方面来探究汉英互译所体现出的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从思维方式上来说,西方人往往青睐于“非人”的表达,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人化”的表达。当此类特点体现在汉英互译中时,它们之间的差异便主要存在于主语的应用上。譬如: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 你出了什么事啦?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原句中的主语“what”、“an idea”,以及“a strange peace”都是“非人”的表达。当被译成汉语时,各句中的主语却相应变为“人化”的“你”、“我”,以及“她”。因此,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与物之间的恰当转换,并要充分考虑存在于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虽然中西思维方式之间存有紧密联系,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一般较为形象和具体,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比较抽象。当不同的思维方式被不同的语言所体现时,汉语往往表现出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特点,而英语则呈现出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形象的特点。譬如: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lack of perseverance

望穿秋水 await with great anxiety

添砖加瓦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原语中包含诸多具体形象,例如“鱼”、“网”、“水”、“砖”,以及“瓦”,而在相应的英语译文中,这些具体化的形象都被抽象化了。可以说,这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汉英互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时也体现着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虽无完全对等,但译者可以尽量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和译文的“通顺”。除了聚焦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对汉英互译的影响之外,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性因素也必须被慎重考虑。当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语言上时,汉英语言之间便存在着人称与物称以及具体与抽象方面的差异。基于此,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恰当和熟练进行转换。同时,广大译者应该提升自我素质,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译文质量,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跨文化因素;商务英语翻译;影响和措施

一、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的具体影响

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深,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快,商务英语在经济交流和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跨文化因素, 需要我们在商务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模式, 了解交际中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了解交际中的不同文化含义和价值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交际等。具体说来应该包括: 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礼节, 不同的谦虚方式, 人们保留的不同隐私; 了解不同文化对人们行为的不同影响及不同价值观; 了解与节日相关的风俗习惯, 掌握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以及如何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

(一)文化信息错位

文化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中,商务英语也不例外,商业英语具有鲜明的跨文化交际性,商务英语翻译就是进行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出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更是不同文化间的传递。但文化因素受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地域、思想和生活等,由于文化间的差异性过大,使得译者很难在进行翻译时兼顾各方面的文化因素。商务英语中较为固定的专业名词颇多,其内容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如果不立足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忽视语言文化因素,便会影响翻译的效果,最后导致文化信息错位,翻译出来的作品主观性较强,从而忽视了商务英语的经济性。

(二)生活习惯差异

文化的差异是由生存的环境、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引起的,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称呼上,西方国家通常会在称呼前加上Mr.或者是Mrs.;而在中国,称呼对方时,习惯性与职业名称挂钩,如:老师、先生之类的。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行为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人过生日的时候,收到朋友的礼物会立即拆开,并表示喜爱,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且是表达感情最直接的方式;而中国人在收到礼物后,往往是等生日聚会过后,一个人的时候再独自拆开。这两种生活习惯上的不同直接使得译者在翻译要提高语言的准确性,找出语言文化的敏感度,在双方文化上择优翻译,是商务英语的翻译顺利进行。

(三)思维认知差异

中国人在思想上较为含蓄,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中国文化习惯强调集体的作用,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的表现,在语言文化的表达上存在种种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影响到思维认知,例如在首次见面时,西方人会拥抱,亲吻脸颊,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礼貌,而中国人则认为这种行为太过随意,普遍不能接受。因此,译者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要更为注重双方的文化在思维认知上的差异。

二、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产生影响的应对措施

商务英语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作为一种职业性英语,商业英语在语言表现上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行业语言,商业英语较强的实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由于对商业了解的需求越来越多,使得研究商业英语的学者和机构也越来越多。

(一)深入理解文化差异性

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商务英语的应用性较为广泛,每年有大量的商品经过介绍,出现在全球经济市场,但由于广告的翻译不到位,忽视文化的共通点,使得一些优质商品滞销,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深入理解文化差异性时切实可行的,在理解原著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文化差异性的融合,最终翻译出优秀的商务作品。

(二)掌握较高的商务文化专业知识

专业文化知识对译者来说极其重要,举例为证,中文诗句“秋水与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起飞”。翻译成英文则为“rosy clouds disappear with the wild ducks, the sky seemed as if being linked with the river far away。”在西方人的思想里,就是“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照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尽管在意思上大体一致,但语言更为复杂,缺少了意境。因此,掌握专业的商务文化知识,能使译者翻译出更接近源语的作品,减少文化的摩擦性。

(三)中西方文化的相结合

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译者要学会推陈出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结合两种文化的特性,或者说是共通性,进行融合,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实践性的过程,在翻译作品中,译者不仅要体现出西方的文化底蕴,还要将本国的文化知识融入其中,面对文化的差异性,译者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翻译竞争力,努力融合中西方文化的特性,大力发扬本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例如“socialist economy?”,英语中的意思是“社会主义经济”,翻译为“汉语就是社会形态主义经济”。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完全被改变,容易为读者理解。因此,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在商务英语上的体现能够体现翻译者的水平和译文的质量。

三、结束语:

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的影响极大,译者在翻译时,如果译者只立足本国文化,对原著进行翻译,会丢失原著的精髓,因此,要求译者不仅要立足原著的文化背景,还要有过硬的翻译技巧,对翻译中出现的句式或者内容上的问题拿捏好把握度,翻译出优秀的作品,使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冬萍.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调整策略[J].海外英语,2011,07:214-215.

[2]吴思锋.文化场域差异维度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4,24:150-151+155.

篇9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古典诗歌里有众多的意象,如果想要深入地体会作品的意境,那就离不开对意象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英汉诗歌翻译中意象的差异。本文通过其差异的分析,以期借助于有效的理解与转化手段,促使诗歌经翻译后能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从而保持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意象即意中之象,它是一种以词语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是诗人情感意念与世间客观万物的融合体,是诗歌的骨肉、情感的载体。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一场戏景。很新鲜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使他神为之钩摄,若惊若喜。这里所说的“画境”就是意象的体现。因此,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诗歌是翻译中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而诗歌的神韵、意境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意象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意象翻译灵魂在于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然而,语言是不可能百分百的再现意象,译者在用另一种语言重构意象的同时,必然也是意象失落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要重构意象,在“失”与“得”中再次找到“意”与“象”的最佳契合点,使译诗意象尽量与原诗意象契合。一是要生动地再现原作的形象,二要在语言上多加锤炼。这是因为形象思维的外在表现是形象语言,形象语言能够诱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所描述的事物在人脑中产生形象。

在中西诗歌的欣赏与尝试翻译过程中,诗歌意象翻译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意象翻译。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感觉到的‘恰好’的。”其中的情趣是人的思想情感,受外界事物的感发而生成,要表达出来,往往借助于各种意象。

气氛意象翻译。气氛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中诗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其翻译借以窥见诗人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意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人的意象翻译。诗歌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普通人,但艺术赋予了她们永恒的生命力。因此,人的意象翻译是诗歌翻译艺术的根本。

物的意象翻译。诗歌创作中,借物寓情,托物言志是作者最常有的表现手法。因此,物的意象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为常用的,东西方择物不尽相同,但都为表达情感,物的意象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角色。

情感意象的翻译,从理论上讲,是诗人对客观物象的描述,即“情”与“象”的同时再现,只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见“象”而感“情”,像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相同的美的感受。但对于同一个文化意象,中国译者和英国译者分别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中国传统诗学翻译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而英国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从而导致意象成了意象派诗歌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例如杜牧有首名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该诗中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诗歌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喻示饱经风霜的人生晚年更灿烂。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但R.KotewellaN.Smith将“霜叶”译成了“frozenleaves”,即冻结的树叶,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诗歌的美感死好没有体现? “redder than the flowers of early spring”比二月花更红?根式破坏了全诗的意境,因此原诗的寓意也不复存在。

诗歌翻译中,气氛意象的翻译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赋予了“南浦”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例如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所以为千古佳句,在于诗人于“烟花三月”春光最美之时前往最繁华之地――扬州,其时其境,二者缺一便不能在读者心中唤起如此艳丽的联想。而英国诗人Ezra Pound的译句把“烟花”理解为“冒烟的花”,与诗人李白所要渲染的暮春浓艳景色的气氛意象明显产生差异。

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因此,诗歌中诗人的意象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诗人的意象通常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心里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习俗以及历史和地域的特征。有的意象被诗人反复使用,成为诗人个性色彩的象征,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黄河是诗人雄放不羁、伟大理想的象征。那么从一点看,诗人的意象通常都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历史、审美等诸多差异原因,英汉在诗歌翻译中对诗人的意象的翻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李白的《哭宣城善酿纪史》:“纪史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在诗中,诗人李白用了“黄泉”,“老春”,“夜台”等带有民族历史色彩的意象来突出对老人的深深悼念之情。但ArthurCooper在译文中将纪臾说成“酿酒的人”,未突出老人纪史,而且把“黄泉”译成“黄色的泉水”,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老春”是一酒名,却被译作“老年的春天”,从而直接到知道了对诗人意象的曲解。

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而中国古典诗歌素有“诗言志”之说,即诗人通过对外象即客观事物的描写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表面写景,实则写人。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艺术感染力。比如“梅”、“兰”、“竹”、“菊”,人们称做“四君子”,分别象征着清傲、高雅、谦虚和超然物外等特定含义。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调,它就成为象征的意象。而英国诗人在翻译时却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因为他们认为任何物的意象的过度使用,都会锈迹斑斑,带上抽象的意义。他们重视实际情感的直接处理,而非象征表达,从而导致了英汉诗歌翻译中物的意象翻译差异。

处理好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对译好一首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临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翻译意象差异,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诗歌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基础上,尽力把握好古诗词中情感、气氛、人及物具体意象的处理与整体意境再现之间的关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交际效果。

篇1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学生对历史先贤的智慧结晶抱有如此深厚的偏见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生活基础,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时间的隔膜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对古文完全失去兴趣,硬着头皮强行背诵,积累枯燥的实词虚词,与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理想背道而驰。

作为一位刚刚踏足教师行列的新手,我仅从略少的教学实践中浅谈一些自己的文言文教学心得,以期师生共同探讨,力求达到知识与兴趣的完美统一。

一、穿越时空,以情入文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都采用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但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却被异化成了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老师激情四射,学生昏昏欲睡,教学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

为使学生参与文言教学,我化用时空穿越方式带着他们一起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以兴趣入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追随屈原的脚步聆听了汨罗江畔痛苦的,今天我们继续沿着历史的脚步往前跨越,来到500年后的汉朝,看看它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接着由两位穿着汉服的同学上场(一位扮演焦仲卿,一位扮演刘兰芝),表演深情依别之景,台词均由原文转译而来,并融入现代版本,这使得大家兴趣盎然,观赏之后再回到原文,由各小组点评,加工,并继续完成下文的翻译工作。最后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至于要求理解的字词句,则由群众演员完成,每人都要找出你感兴趣的内容,有奖征答。

二、情寓读中,抑扬顿挫

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

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加强诵读是文言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早读课的预习诵读,从整体上了解文章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的特点和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富于乐感的音韵。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自己范读和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

除此之外,需有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融入文章内涵,而我们鄱阳就能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学校后门就有孤鹜,虽没有浩瀚的江水,但有柔情的小河依偎。这最能激发学生亲身体验文中美景,由此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练习写景散文。最后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朗诵出来,实实在在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