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交替范文

时间:2023-04-03 15: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季交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季交替

篇1

一年分为四季,四季也有个自己不同的特点。时而调皮,时而温柔,时而伤感,时而冷漠。

春,她轻轻地用呢喃的话语唤醒这世间的万物,慢慢地将这白茫茫的一切各种涂上颜色。瞬间,一切五彩斑斓。

夏,则是在春的基础上略显热情。但是我并不是太喜欢夏天。因为,夏的阳光让我觉得太过刺眼,鸣蝉也在树上不安的叫着,人们的心情也是浮躁的。

秋,总像是描绘着一些伤感的故事。流露出些许无奈。我喜欢秋天,不闷、不热、不冷,偶尔会从树上飘落下里几片叶子,这样的情景显得很唯美。忽而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冲刷掉了夏天的燥热。

冬,则与夏是两个极端。整个世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给人一种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的错觉。

篇2

问题一: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忽视分层教学。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无到有、由点到面,从少数理工科专业率先实践,发展到所有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都普遍开设了相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因为计算机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各地区的要求不一样,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出现有的学生已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对于某些课程,能超前学习、超纲学习;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则没有什么概念,对计算机知识仅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而现今有些教师在教学上仍使用一贯的“一刀切”,忽视分层教学,这样必定会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吃不饱”的那些较高层次的学生,常常会觉得这样的课程无疑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对于那些“吃不了”的较低层次的学生,也会对这样的课程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毫无成就感,从此自暴自弃。无论是哪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对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问题二: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社会的信息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各用人单位在对当今的大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上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操作被用于衡量和考查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重要依据。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计算机教育应该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统治我国教育领域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虽然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但是从报刊杂志、高校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应试素质教育还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由于应试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好多学生毕业后到单位工作了,都不会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是计算机教育面对的新问题。

问题三: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不但对其理论性作了很强的要求,而且也对其实践性同样作了要求。它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也要把知识用于各种实践操作中去,学会在不断的应用中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上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践教育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对知识的传授。如此的教育理念下,在教学中,计算机这门学科必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课堂中,教师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理论知识,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却不知所措。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存在,能听懂教师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但只要一动手操作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统一起来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做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问题四: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对策思考

思考一:分层教学,因人施教。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分层。在授课前首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利用计算机的一些普及性知识出题对学生进行测试,依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或组,通过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对教学目标分层。要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能够完成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步骤,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全体学生都能各尽所能,在各自发展的特点基础上,全方面的得到提高。最后,备课讲课练习要分层。要在依据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切实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思考二:明确目标,抓好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大转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对计算机的实践运用能力将作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一个必备要求,被当作一类文化的计算机教育,对于千千万万的大学生而言,时代的文盲将是那些掌握不了计算机知识的人。计算机实践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评价当代大学毕业生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根据当前计算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应抓好学校、教师、学生的三大转变。首先,学校的转变:学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将计算机教育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次,教师的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身份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协调和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目地的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重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以及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的转变: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不断对知识进行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篇3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依然沿袭传统模式:学生先安排文化课、专业理论课教学,然后进行实习。毕业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时,工作经验不足,技术达不到企业要求,胜任不了工作岗位的需要。“工学交替”是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工学交替”的学生实习,使学生了解生产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2)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操作技能等得到提高,清楚认识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位置,更加务实、勤奋,明确了今后目标。

(3)通过“工学交替”模式的探索,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步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新模式。

2014年我校与芜湖威灵电机有限公司决定实行“工学交替”,安排我班学生于2014年2月10日到该公司实习三个月,学校安排我跟随学生下厂。

1.实习基本情况

1.1家长和学生对实习态度

98%家长持理解、赞同态度,原因有二:一是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精神;二是看成就业前的大练兵。学生则是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1.2工作安排

五十一位同学被安排到三个车间(RP、SP、准备),十一条流水线,四十三个不同工序。

1.3工作时间和待遇

2月至6月,学生工作时间有两班,一班是“三班倒”,一班是“长白班”(每天工作12小时)。学生保底工资是2000元整,多劳多得,平均两千六百元左右。

1.4实习初期存在问题

(1)不习惯晨昏颠倒的作息时间。

(2)不习惯突降而至的劳动强度。

(3)不习惯经济手段的惩罚措施。

一个月后,绝大部分学生适应,学生惊讶于自己的转变,这说明实习是改变他们生活规律(有的学生上学包夜上网)、劳动观念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1.5实习结束情况

学生于6月中旬返校,原以为回来是一盘散沙,但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依然循规蹈矩,参加了技能鉴定和市级统考:技能(电工,钳工)通过率为100%,92.7%的人通过了市职教研究室组织的统考。家长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9月份正式分配时,有26名学生依然选择威灵。这说明“工学交替”的效果是良好的,开辟了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工学交替”过程的几点思考

2.1教与学、传统教材与新产品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深感绝大部分学生有强烈厌学情绪。除学生自身原因外,老师讲课是在“黑板上开机床,在教室里开汽车。”学生对结构、传动原理和操作规程无法理解,形成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常年在教学第一线,与外界沟通较少。在调研中我学到不少新工艺和新技术,也了解到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及具备的专业知识。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办好职业教育。

2.2调研中有这样一件事:车间主任要一位学生把某一皮带长度数据报上来,这位学生竟傻乎乎地要用尺子去量,幸亏另一位同学根据《机械基础》中有关带传动公式计算出皮带长度,车间主任觉得这位学生素质不错,过不了几天就将其提拔为拉长(类似组长的职务)。这件事不仅给学生、也给我们教师很大触动:在教学中应多了解实际,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给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

2.3来实习前,我认为学生到公司就是操作工,是做不了技术活的。但这次调研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有一道工序是将螺丝旋进20个螺距,当旋到第20个螺距时,表盘上会自动显示,操作工每天机械地去做。我校学生没干几天就好奇地问组长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只能旋进20个螺距,组长说和下二道工序有关,如果不符合操作规程,即少旋或多旋,下面二道工序就无法进行。我认为这是蓝领技术工人和操作工的区别,学生在校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他会带着问题去做事,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只有学过有关专业知识,你才会好奇,到公司后,很快就会脱颖而出。平时有意识将这些典型事例告诉学生,树立信心,要严格要求他们多学习、多动手、多操作才能将知识变为能力。

2.4学生素质与公司要求有矛盾。威灵电机公司需要机电一体化人才,其中机电类用工约占88.9%,电工电子类需求量为6.7%,希望学生文化课功底扎实,有相关专业等级证书。对技术工人资格等级要求:初级工占19.5%,中级工占40.8%,高级工占29.3%。技术工人素质偏低:中专、职高、技校学历的占51.3%,高中学历的占12.3%,初中学历的占8.6%,小学及以下占1.7%。即便这样,技术工人流失也较严重,所以公司领导对蓝领技术工人的就业观颇有微词。在调研中,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触是学生不能将自己准确定位在“蓝领技术工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3.机械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3.1我虽是学机械,但对企业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已陌生,不了解最新制造技术动态,在家“闭门造车”,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建议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将老师送到相关公司或高等学校调研和学习,调研可分为四种:一是专业建设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了解职业岗位对已有专业及即将开设专业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确定老专业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方案。二是教材内容的调研。现行教材是延用七、八十年代的中专教材,甚至是高校教材的压缩型,有的内容在不同课程相互重复,没有考虑到具体专业的特点、学生特点和企业的需求。调研时有针对性对某一课程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开发校本教材。甚至可以根据企业近期生产特点,编写短线教材,开办短期培训班。三是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对历届毕业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以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对历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指导学校的教学改革。四是对人才需要预测的调研。通过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调研结果反馈在教育学生上,给他们以信心;反映在教材上,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反映在专业设置上,更受公司、家长、社会的欢迎。

3.2加强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在威灵实习时,绝大部分学生是在一线流水线上,有些技术工种做不了,实际上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流水线上,能“拿得起、留得住、干得好”的主要还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一线的设备维护、调试类工种,而我校技能培训比较单一和落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求。能组织学生不定期地、短期地(半天或一天)到企业看一看;利用双休日和晚上(主要针对住校生)开办技能培训班。将原有校办工厂重新办起来,作为学生实习基地,走产教 结合之路。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就业观,摆脱眼高手低的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所收获。可将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打印成册发给每位学生,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3.3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来理解书本知识。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参观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印象;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3.5我校100%专业课教师已获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甚至高级资格证书,但含金量不够,不具备真正的水准。实训时仍然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法,教师少,学生多,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中级工的比例较少,所以教师的培训是长期的,而不是突击性的。应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是“双证型”。

篇4

我国现处于社会的整体转型期,市场经济正在全面推进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提高,然而大多数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了一些信仰危机。经济的快速转型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重构的滞后性的矛盾是造成价值观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1],而以社会经济为依托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经济素质的培养。

一、我国学生经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是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之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就业岗位,离开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现实要求而奢谈教育,其意义是有缺陷的。在教育领域重视和加强经济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经济知识普及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意识和参与市场经济生活的创新精神、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科学培育和合理发展经济方面的工具理性来促成其正确的价值理性的生成,最终实现二者和谐发展,这是我国当代教育无可回避的责任和必须肩负的使命。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却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应需求,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经济素质落后、经济意识淡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学生的经济素质明显落后于西方,大学生的经济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相比至少落后3年以上,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高中生的水平。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超常消费现象,千奇百怪的消费方式闯入了学生们的生活,如:“红色消费”(生日大操大办、考试庆祝)、“灰色消费”(无节制地泡网聊天、打游戏)、“黑色消费”(赌博、吸烟、喝酒、吸毒等)[2]。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了我国学生理财能力的欠缺和经济学知识的严重不足,缺乏正确的消费观,直接导致了许多“大龄婴儿”的出现。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市场经济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独立性过强,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很少理解和参与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活动,致使学生根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念、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的经济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法制建设滞后等原因,特别是缺乏对于国民进行必要的市场经济教育,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日渐膨胀,一些人奉行一切向“钱”看,把赚钱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可见,“唯钱论”思想也在校园内日益流行。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来。

(二)现有的经济教育知识过于宽泛,许多方面亦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开设过独立的经济课程,仅有的一点经济知识的教育亦挂靠在其他学科(如社会课、政治课)之下,置于从属地位。小学、初中仅有少量的经济教育内容,在小学三年级的“社会”课中简单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初二的“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涉及了一些经济知识,高中阶段的经济教育主要集中在高一的政治课上[3],此外,高中政治课程中亦包含有经济学常识选修模块,然而因为是选修,所以也就变成不修了(简单地把经济知识划入政治课,笔者认为不妥)。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内容,亦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际却在很多方面脱节于经济现实,教育的社会化责任并没有履行妥当,有些地方甚至在与社会化责任相背离的跑道上奔驰,这一切都为教育亮起了红灯。

(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及创业致富的理念和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创业教育、致富和理财能力培养以及金钱和消费观念教育等一系列经济素养教育。尽管学生从小生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但由于我们的教育相对独立和封闭,而且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且现有的那一点经济教育实效性差,根本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就业择业观念落后,而且,一些毕业生迷恋城市舒适生活,不愿到农村就业,不能做到勤俭节约和合理消费,金钱观念和理财意识不足,鄙视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甚至梦想一夜暴富。所有这些无不说明,我国学生的经济教育严重落后的事实。

二、学生经济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轻视经济教育的传统教育认识论根源

传统的教育认识论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塑造人———理想的人、纯粹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完人”。总之,就是要培养塑造出不受社会污染的,纯洁高尚的,甚至祛除了私心杂念、七情六欲的“圣人”和“真人”。在此认识基础上,一方面,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专心致志地“追求真理”的人,甚至不惜“朝闻道夕死足矣”!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知识视为客观、永恒的真理而加以灌输,故此,教育完全可以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研读书本知识。这种专一“求真”的知识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实践中注重文本知识的传播,而不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另一方面,曲解“德育为首”的思想,把教育仅仅等同于德性教育,“德育为首”变成了“德育唯一”。把教育的价值追求锁定在价值理性的灌输和塑造上,甚至把工具理性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工具理性视为洪水猛兽而加以防范和压制。可见,价值取向上的偏颇导致经济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有效实践。

(二)文化传统对经济知识的轻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传统对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强调重义轻利,“君子谈义,小人言利”,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道德压抑着个人需要。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物质追求合理化,且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始的,具有一定的突变性,这直接导致人们在长期封建禁锢下的思想,致使个人主义有泛滥之趋、拜金主义有盛行之势。令人叹惜的是,我国的教育仍片面地固守着这种已有些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鸵鸟精神”坚持到底。同时,与文化传统相承,我国现在还没有给经济教育以正确的“名分”,在某种程度上还未予其“合法”的地位,这在时代面前难免有所缺憾。

(三)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缺失#p#分页标题#e#

一方面,学校自身灵活性低。受内外部人事制度制约,学校不能自主地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有效反应,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用性强的专业建立不起来,过时的专业又取消不了。学校教育的自足性、封闭性、矛盾性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惰性明显,社会责任感不强。很多学校只管培养学生,无心过问社会需要,课程设置过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学校的任务以学生的毕业而告终,对学生能否符合现实需要的关心度不够,致使社会的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直接增加了社会负担和不稳定因素。这一切都使我们不得不对教育进行反思。

三、市场经济时代下学生经济教育的初步探索

我国现处于经济市场化的社会全面转型期,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国际竞争加剧,竞争的关键就是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从而也使我们认识到经济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否则我国的经济将难以保持长足的发展劲头。因此,教育应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只有培养出具备经济素质的现代人,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经济知识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然而这门课我们修的并不及格。为此,我们必须合政府、社会和各级学校之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能力。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教育离不开政府的调控

由于我国教育对政府的依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相关部门可以据此在各级学校系统中推行经济教育。也许有人会担心这会使教育功利化,背离教育的主旨。其实这有点忧之过度,使教育具有一些经济特征不但不会改变教育的方向,而且是对教育的一种充实。只有具有经济成分的教育才算是合乎时代特色的教育。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樊浩老师认为教育对经济的过度趋附,与社会的过度亲和使当代教育迷失了自我,市场经济的功利原则导致“教育祛魅”[4]。这种担忧是必要的,但同时笔者也在思考我国的教育与经济的“亲密”真的已经过“度”了吗?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育表面上看似距离市场经济很近,实则离其相当遥远。马克思认为,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而我们的教育并没能使学生真确理解这项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更没有使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合理内涵,也没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应具备的经济素养。一句话,我们的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具有真正的能力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使学生若即若离地徘徊于市场经济之外。教育要回归本真的现实生活世界[5],而非理想化的世界,现实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教育,而切实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各级学校中普及经济知识。

1.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经济课程。对学生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但切忌大而空的理论知识,我们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或经济学家,故应注重学生实际理财能力、正确消费观念等一般经济知识和经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合理的理财能力,这将有助于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使其终生受益,更利于净化某些社会不良风气。

2.给大学生进行经济知识“补课”。大学生马上要步入社会,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务实精神的养成,利于就业,快速适应社会。大学生已无法从头再受经济教育,对他们也许只能“拔苗助长”。当然,拔要拔的合法、适度,否则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近年来,北京等地某些高校假期开设的经济短训班(包括炒股、理财、基金等知识的培训)报名火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大学生经济意识的觉醒,要求教育予以满足,给予正确指导;“全民”炒股的热潮、各式基金的涌现,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谁又能逃离于经济之外?那么就应该真诚地面对!教育要努力使学生们具有冷静分析这些经济现象的能力,不落后,亦不盲从。

(二)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教育不能没有学校的支持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等特点。同时,学校也是学生的一个亚文化圈,学生早晚都会离开这里而进入真正的社会文化圈,故学校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1.增加对现实经济生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我国学生经济意识淡薄、理财能力欠缺、消费观念不成熟,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接受相关知识的实际教育。故此学校在进行经济教育时切忌大而空,应多增加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教育,如设置有地方经济特色相关的校本课程,个人、家庭理财方案,股市、基金知识讲解、通货膨胀表现及原因分析等,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对经济现象做出清楚认识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多媒体 视听 形式和内容

自2000年至今,本人一直使用多媒体讲授经济法、劳动法等课程。讲授过程中,有一些心得,也有教训,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课件制作要精良

多媒体的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手段,通过在课件中添加图片、音乐、视频等娱乐元素,声情并茂地展示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相对于传统黑板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

这就要求备课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准备上课素材。同时,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使用和操作技巧,精心设计课件的细节。使课件不再是黑白两色、令学生昏昏欲睡的模版,而是会跳、会动、会说话、会唱歌,有时甚至能幽默一把的人性化的“小精灵”。

比如,我在讲经济法这门课时,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秘密的概念,我在页面的动画方面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卡通孙悟空,播放课件时,它首先会跳出来跟大家问好,然后跟同学们说:“我老孙近日云游国内,发现人间官司还真不少,这不,有个人状告女子十二乐坊,说十二个女孩子组成传统民族音乐形式的乐坊,然后演奏现代流行音乐,达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名扬国内,可是他说啊,这个点子是他先想出来的,非要状告女子十二月坊侵犯了他的商业秘密,我老孙可搞不懂了,同学们,你能不能告诉我一个有创意的好点子算不算商业秘密啊?”

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我接下来因势利导,把“女子十二乐坊”官司的来龙去脉向学生作一介绍,并进而解释“仅仅是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不足以成为法律上保护的商业秘密”。

应该说,这些活泼、有趣的形式,对于吸引学生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学生还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童心较重,有时考虑问题不太全面,往往凭某个细节就能决定是否喜欢上某一门课程,所以利用一切手段来引导其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多媒体特长,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冲击

现在视频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的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我甚至认为这是多媒体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最大的进步。通过录像、电影、新闻报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虽然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也能让学生了解某个案例的来龙去脉,毕竟有些苍白。

在经济法课程中,涉及到价格法当中的不执行国家定价和指导价,乱收费问题时,我在课件中插播了8分钟的案例片,给学生展示了哈尔滨第六人民医院是如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向病人家属收取500万元医疗费和住院费的荒唐事件,学生深感震惊,纷纷就价格体制改革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再如,在劳动法课程中,讲到劳动合同时,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给学生插播了农民工因没有和资方签订劳动合同,最终没法认定其为劳动关系,从而无法追回拖欠工资的案例。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

这些案例,都使学生沉浸其中,有时为当事人的命运而担忧、不平,有时又为案例中的荒唐、可笑的情形而哄堂大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渴望通过自己所学为社会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对书本上的白纸、黑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因为社会现实是很复杂的,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往往不止一个,错综复杂,学生只有综合运用所学,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使其知识结构的体系趋于完善。

当然,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分配好授课和视频案例的时间。我们学校的课程一般是两节连上,持续一个半小时。视频案例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否则本末倒置,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我一般每次授课拿出10分钟左右时间用于视频案例的播放。我认为,最长不能超过20分钟,否则,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学计划。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一个“疲惫期”。连续授课超过一个小时以后,学生的精神注意力开始下降,开小差、打呵欠明显增多。我一般把视频教学安排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效果很好,重新唤回了学生的精神状态。

还有一个视频案例来源如何取得的问题。很多老师为此也颇费脑筋。找不到合适的案例,恐怕是视频案例教学中最大的难题。作为法学教学,主要涉及到法律案件较多,渠道还是有的。中央电视台法治类节目,是我近几年案例视频的最大来源。经济与法、今日说法、庭审现场、法治在线等节目,都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效性,是案例视频的好素材。有的老师在电脑上安装了有线电视接入和视频捕捉系统,把这些节目录下整理后作为案例使用。这样固然不错,但是花费大精力,定点定时守候、制作,不可取。我一般从网上下载,最近我发现了一款名为“顶悦视听盒”的免费软件,可以订阅国内、港台、国外数十个电视台的节目,下载到本地硬盘使用,其采取bt下载方式,无人值守可方便得到各种资源。现我已累积法学视频资源库达200g容量,节目近千个,成为了课堂案例教学的珍贵宝库。

三、形式和内容要统一

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变的形式,带有娱乐性的视听效果,同时还能给学生大信息量,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我们必须强调,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课件精美、手段丰富只是形式问题,衡量一堂课的价值,关键还要看学生有没有受益,受益多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使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也不能丢掉祖训。

这要求我们,结合多媒体的丰富多彩手段,把课程内容讲精、讲透、讲深。而不能浮华于声色的表面。这不是多花几个小时备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在日常积累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丰富内涵,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要有深度。这些都能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篇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选录了东晋思想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课文不仅言词艰深,而且思想主题深奥。单靠课下注释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解读,更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简单应付,敷衍了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况且,思想主题正是《兰亭集序》的精髓之所在,必须帮助学生解读。因此,我选择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忽视课文第一、二段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所蕴涵的现世思想,因此,针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在这两段文字中,能够让作者感觉到“信可乐也”的快乐元素有哪些?学生快速讨论后给出了以下答案:让作者感觉“可乐”的元素有(1)美好的时节“暮春之初”;(2)高朋满座“群贤毕至”;(3)景色优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4)雅致的娱乐活动“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我当即追问:生活中当你遭遇这些元素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并积极踊跃地回答:情不自禁、感受快乐、享受快乐、陶醉、尽情等等。最后我作小结:作者所写是真实直观的乐事,所感是凡世的快乐,是真性情的流露,不矫揉造作,不虚诞空谈,所以说,作者追求现世的快乐。学生们一致认同。

针对第三、四自然段作者集中的议论,我分层设置了三个问题:(1)第三段中作者综观人生百态,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怎样看待生死)(2)第四段中,作者追怀古圣先贤,流露出怎样的价值观?(应该怎样活着)(3)你认为应该怎样概括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精彩,甚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认为,第三段中作者统观人生百态,看到人生虽然取舍不一,道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生命的得与失、满足与缺憾、衰老与死亡、情易事迁,都会引发无限的感慨。这是超越生死界限,对人生、对生命的参悟。同时作者认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流露出对人生的些许无奈和失落。所以,在段尾处作者痛慨生死之重大。第四段中,作者似乎在“昔人”那里找到了归属感,得到了慰藉。他否认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思想,认为它们虚诞空幻;认识到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们共有的情感;要效仿“昔人”,为后人留下兴怀之致。对课文思想主题的归纳,学生们各有不同,有的认为是重视生死,活在当下;有的认为是否认空谈,重视现实;有的认为人生短暂,要珍惜生命,务实作为。……褒贬之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只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之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交流,为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法具备很多优势,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非常值得借鉴和尝试。

(作者单位:河南省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篇7

[关键词]主体教育 大学生 教学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主体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同时教育者也更加认识到,启发受教育者内在教育需求,不仅是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的必要基础,也是组织、规范教育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然遵循,当前,在高校,主体教育基本打造了帮助大学生实现主体性素质提升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支持。但在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拓展与连接:

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强化问题意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强化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不只关心结果,而是更注重获得知识或创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积极思维、探索的过程中,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和合理,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逐渐掌握学会发现、探究问题的技巧、方法和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特别的培养和发展。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既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求知情感,也是探索求知奥秘的钥匙,同时,还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眼前出现的新情况和发生的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溯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启动创新思维。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贵生疑,学须善疑。有疑才会发问,有问才会深究,有深究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理解,有理解才会有所得。要鼓励和培养学员由敢问到会问,而且能尝试着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要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同时更要鼓励学生争辩和标新立异。

二、强化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自主能力

学习活动不仅要有智力因素,而且还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意识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强化学生的个性意识有利于个性特质的形成,从而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需要和内驱力,通常表现为不同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良好个性风格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更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各种能力。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一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因为有兴趣而产生积极情绪,就会对学习起到推动作用。相反,因为无兴趣而产生消极情绪,就会对学习起到抑制作用。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层次。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品质。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快速期,兴趣广泛,上进心强。教师要尊重他们的广泛兴趣,更要充分利用学员求新、好奇与渴求知识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设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求实效。

篇8

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春思,夏惘,秋伤,冬殆,在四季的交替里,在日月的轮回中,我得到对世界最为深刻的感悟。在四季交替的语言里,我重新找回了那失去许久的感动情怀。一莲一暑,一雪一冬,我知道生命里的任何一个季节,其实都是生命里不可忘却的宝贵记忆。

生于春的人生,属于思考的旅途。春是万物复苏、阳光明媚的季节,小草偷偷地露出了头,开始绿了,树木也开始充满生机,发枝开花了,再看那布谷鸟儿,充满欢快的叫声呵,仿佛是来提醒沉睡于冬日的人们,开始思考和播种,开始一年四季新的生活吧。春日的真谛永远只属于那些精心设想未来的人,属于那些为四季打拼的人们。春要告诉我们,在播种的季节就不要去奢望果实。而春留给我们的回答只是继续好好思考,好好珍惜。

生于夏的人生,属于迷茫的旅途。夏日用他的温度提醒着人们“我来了”。荷花朵朵,绿叶飘飘,风的召唤,雨的侵袭,让你无比欢喜又如此沧桑。夏日以它无穷的变化提醒着你如何去成长,如何去看待生命里的每一次经历,如何去把握好成长的年华,去面对人生的波谷或高峰。夏要告诉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迷茫的季节不一定是迷茫的人生。

生于秋的人生,属于感伤的旅途。在秋日里,我们更多的是手执夏日的残荷,行走在潇潇秋雨之中,回首望着那曾经过去的充满香气的夏日年华,来面对着如此感伤让人落泪的季节。万物枯黄,树叶已飘然落下,小草已悄悄的缩回了脑袋,慢慢地溶进泥土的芬芳里,那南来北往的大雁仿佛又在提醒着你又是一年思乡的季节呵!在秋的感伤里同样孕育着更为灿烂的来年的春色,明年的春色在今日的秋的落寞中包含,那是怎样的一种向往啊!秋日告诉我们,收获的季节就要留念那曾经的鸟语花香,不要因为过去而伤感。

生于冬日的人生,属于失去的旅途。万物进入了静寂,动物们也去冬眠了,待到来年又是一样的活力和生机呵,再看那冬雪以它高调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肆意占领人们心中的风景,以它的洁白,以它的纯洁让人们去爱,去感受着冬日里的安详与失去。冬日,人们闭目养神,不思不望,更多的时候则是手捧香茗,看灵魂的得失怎样去划过人生的长廊。怎样在得与失之间去追回那一生的幸与不幸,怎样在花白与昏花间去回忆那为之奋斗的人生。冬日告诉我们,无论怎么样的一种失去,都不想懊恼,在生命的循环中,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四季在这样的交替中得以形成岁月,而人生呢,也在四季的轮回中得以成熟!

满分揭秘:

本文由四季的交替变化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那就是人生在四季的轮回中得以成熟。这体现了作者在立意上思维的突破、集结,不仅指四季,也指人生。

篇9

【关键词】中职生;计算机教学;课程整合;知识建构;自学能力

一、影响中职计算机教学效率的因素

1.中职学生自身素养

因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同度,导致中质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来自刚初中毕业无法再就读普高的学生,也有来自早已脱离学校而被社会化的仅希望拿取高中文凭的学生。总之,学生对学习普遍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想法。生源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

2.部分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部分教师因中职生的学习习惯,而已失去高效课堂的信心,于是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无力更新。这对于本就不爱学习、文化基础差的学生更易形成惰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

3.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

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课程开设不合理,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应用软件没有学到,同时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对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和应用能力,致使计算机教学与就业需要相脱节。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无以致用,影响学习兴趣。

二、如何改善中职计算机教学效果

1.建立以培养社会对学生技能要求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坚持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计算机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是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即根据专业分类、岗位就业目标确定的各类具体学习模块。学校可以从计算机这个大专业中再细分出多个具体的小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小专业,也可以组合多个模块进行学习。

2.注重教学环节细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建构,通俗地讲,知识是学生“学”进去的。只有学生愿意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将教师所教的知识进行内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因而,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调节其情绪,吸引其注意,激发其兴趣。比如《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部分的:分别做两个文档,一个是用一般的初号大小输入的文字,一文档是用艺术字做的精美文字,让学生观察两个文档中文字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制作艺术字的方法。这可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为什么一个字还有多种颜色?是如何实现的?从而自觉主动地探索研究,化被动为主动。

3.逐层分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

把知识逐层分解,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一方面在难度上安排一个层次过渡。例如路径这一概念,如教师讲得不好可能使学生一头雾水。这是由于教师未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未能充分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实质性或者逻辑性的联系。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教师应善于引用生活中的具体经验予以解释,如文件夹、路径可作如下形象比喻:房子为什么要分成厨房、卫生间、客厅?这就是文件夹的作用;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能很好地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如此,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观念才能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

4.加强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常言道,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尤其是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内容繁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学法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源源不断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使学生的自学有效率,教师必须先提供一个适用的引导性材料,这一材料用于在学生已知与需知之间建立桥梁,材料内容须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查找资料、议论探讨、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内化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是符合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方法,都能提高教学效率。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培养,才能改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69-01

它是在“备课”“说课”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思路。教学设计是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尤以教学思路的设计为重点,而教案更侧重于教学细节的准备。教学设计的具体化、书面化,即成为教学方案。我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有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思路设计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列举实例,唤取学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利用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情境进行观察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有探究价值的主要问题上,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心理状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共鸣。

2、质疑探究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围绕事先制定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精心筛选基础类的尝试题,展示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材料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疑为线,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并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验证的方案,按方案实施探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二、教学策略设计

1、研究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所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有素质高,涵养好的教师才能散发出更高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一则带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

2、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完成物理教学的目标。如实验提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利用有趣的实验能增强学生好奇心;鲜明、生动的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利用针筒下面挂板凳的实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好奇心理,然后逐步启发分析:空气有重量,这样空气就会像液体一样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先用趣味实验激发,然后阐述,这样,学生在趣味中很自然地理解了大气压强,而且印象深刻。

3、研究学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目前,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不去指导学生如何学,致使学习效率低下,且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掌握的具体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具体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学法指导不仅使学生要学,而且会学、善学、巧学,使学生从那种拼时间拼体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不做书本的奴隶,而作学习的主人。因此学法指导应引起教师的从分重视。

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