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题范文

时间:2023-03-31 14:3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话测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话测试题

篇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口语测试任务难度研究”(11CYY027)

[作者简介] 聂 丹(197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北京语言大学副研究员,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学,语用学.

[摘 要] 在命题说话式的口语测试中,体裁是影响被试表现和测试效度的重要因素,但相关研究非常缺乏。在四类体裁中,叙述体最容易,描述体其次,说明体再次,议论体最难;在六种体裁认知类型中,叙述过去、描述静态、叙述现在相对最容易,说明居中,而描述心理与议论最难。根据这一体裁难度层级关系,我们可以对口语测试题目的体裁难度进行描述和评价,并为口语测试题目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裁;难度;普通话水平测试

[中图分类号] H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103―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Genre Difficulty Hierarchy in PSC

NIE Dan

(The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Center, Beijing Languag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In topical speaking test, gen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s the candidate’s performance and the test validity. But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lacked. It is found out that among the 4 genre types, the easiest one is the narrative style, the second one is the descriptive style, the third one is the expository styl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one is the argumentative style; and that among the 6 cognitive types, narrating the past, describing the static state, and narrating the present are relatively the easiest, exposition at the middle, and describing the mental status and argument are the most difficult. According to that genre difficulty hierarchy relation, we can describe and evaluate genre difficulty of items in speaking test, and provide referenced basis for choosing and designing items in speaking test.

Key words:Genre; Difficulty; PSC

一 缘 起

在“命题说话”这类要求被试者成段表达的口语测试中,题目的体裁类型往往会影响被试者的口语表现,也就是说,不同的体裁类型,其难易程度可能不同。尽管在口语教学及测试实践中,有时也会对体裁类型的难度有所考虑,但一般仅停留在经验和感觉层面,缺少理性分析和科学检验。鉴于体裁在教学与测试实践中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的薄弱性,我们拟以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的“说话项”题目为例,对不同体裁类型的难度层级进行一次探索。

在PSC“说话项”中,一共提供了30个备用题目,被试者可以事先准备,考试时一般从抽到的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3分钟的自由表达

这30个备用题目及相关说明见参考文献[1]。。尽管这些题目都是高度概括性的标题式题目,限制度小、开放度高,回答的内容和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每个题目所预示的主要体裁类型。这样一来,30个题目就可以划分为有限的几种体裁类型。我们想知道,被试者在选择题目时是否会受到体裁类型的影响?不同的体裁类型对被试者来说是否存在难度差异?如何从体裁角度来评估30个题目的难度层级?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了解不同体裁类型的难度层级关系,从而增强口语测试题目设计的目的性和口语表现评价的合理性。

二 体裁的分类

(一)传统体裁的分类

“体裁”(genre)这一术语通常用于对书面语篇(文章)的分类描述。传统的文章体裁类型一般采用四分法:描写体、叙述体、说明体、议论体。这是基于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类型来划分的。“所谓表达方式,即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又以前三种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议论,就是论是非,就是讲道理,作者通过现实材料和逻辑推理阐明自己的观点,鲜明地表示自己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说明,用简洁准确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或景物的性质、特性具体地描述出来;抒情,是通过种种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通常我们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就其表达方式的侧重点而言,并不是记叙文只有记叙一种表达方式,议论文只用议论一种表达方式,而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这就是说,表达方式是文章体裁特征的一个主要标志,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记叙文,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说明文,等等。

由于口头语篇与书面语篇具有某些一致性特征

很多语言学家用“语篇”(text)指书面语言,用“话语”(discourse)指口头语言。Halliday等则认为,“语篇”可以同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以,我们借用“体裁”这一术语特指口语测试中被试输出的口头语言的语篇类型,根据主要的表达方式类型也可以分为描述体、叙述体、说明体、议论体。不同体裁的口头语篇不仅具有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显著外部特征,而且具有典型的认知需求特征。通常来说,口语测试输入的具体题目或问题,就预示或规定着被试者输出话语的体裁类型。比如,“请你讲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显然预示着输出话语的体裁应是叙述体;而“你怎么看待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则规定着输出话语的体裁应是议论体。在规定语篇体裁形式特征的同时,也规定着不同的认知难度。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2期聂 丹:普通话水平测试体裁难度层级探析

(二)“说话项”体裁的分类

1.前人的分类

关于PSC“说话项”的30个备用题目,有的研究者按体裁将其归为三类:(1)记叙描述类,包括“我的学习生活、我的业余生活”等写人、写事、写景的题目;(2)议论评说类,如“谈谈社会公德、谈谈保护环境”等;(3)说明介绍类,如“我喜爱的小动物、我最喜欢的植物”等。[3]

对上述分类,我们觉得有以下问题:首先,类型称谓不够恰当。比如,将记叙和描述归为一类,分类不够细致,导致该类之下的题目数量最多,应将二者分开;再如,将说明类仅限于介绍,缩小了说明类的内涵,事实上,该类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类型。其次,归类也不甚恰当。比如,“我喜爱的小动物”被归入说明类,而“我喜欢的季节”被归入记叙描述类,二者在认知类型上很相似,归入不同类令人费解。

还有的研究者将30个题目分成五类:(1)记叙性表达:我的愿望、我的学习生活、我尊敬的人、我喜爱的动物、童年的记忆、我喜爱的职业、难忘的旅行、我的朋友、我的业余生活、我喜欢的季节、我的假日生活、我的成长之路、我的家乡、我喜欢的明星、我喜爱的书刊。(2)议论性表达:谈谈卫生与健康、谈谈服饰、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谈美食、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谈谈个人修养、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抒情性表达:学习普通话的体会、我向往的地方、购物(消费)的感受、我和体育。(4)描写性表达:我的家乡、难忘的旅行、我向往的地方、谈谈服饰、我喜欢的季节。(5)说明性表达: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我喜爱的书刊、我和体育、我喜爱的动物、我喜欢的明星、我喜爱的职业。在上述五类中,记叙性表达和议论性表达占据多数。有些题目所蕴含的表达方式不限于一种,比如“我的家乡”既归入了记叙性表达,又归入描写性表达,等等。[4]

上述分类相对比较细致。不过,有些题目的归类也还值得商榷。比如,将“我和体育”列入“抒情类”就有些牵强;而“我喜爱的书刊”按其主要表达方式应属于“说明类”,归入“记叙类”似乎不太合适。另外,“抒情类”下属的几个题目主要侧重对心理的描述,仍可算作“描述类”,而不必单列一类。

2.本文的分类

按照传统体裁“四分法”,我们对30个题目的体裁重新进行了分类,并对描述、叙述、说明、议论各体裁的内涵特征重新进行了界定和描述。另外,根据30个题目的内容,我们对描述、叙述体裁的内部认知类型进行了再分类;而对于说明、议论体裁,由于题目所提供的信息有限,很难细辨其内部认知类型,所以未予细分。这样,就一共有六种体裁认知类型:描述静态、描述心理、叙述过去、叙述现在、说明、议论。(见表1)由于体裁划分完全是基于标题式的题目,而不是实际的语篇,因此尽管判断体裁类型时我们力求客观,但恐怕很难完全做到,只能反映大致的归类倾向。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来调查这四类体裁、六种认知类型的难度层级。

三 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我们对上述30个题目的难度感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38人,相关背景信息见表2。

表1 PSC“说话项”30个题目的体裁分类

体裁

小类

题目

描述体(对静态事物、动态场面或心理状况的以空间顺序为主的横向描摹,基于视觉观察或内心感受,具体、形象、可感)

描述静态(人、物、景、处所)

19我的朋友、02我尊敬的人、28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17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21我喜爱的季节(或天气)、25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15我向往的地方

描述心理(心情)

07学习普通话的体会、30购物(消费)的感受

叙述体(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具体事件按照时间顺序的纵向记叙,基于回忆或想象)

叙述过去

04难忘的旅行、03童年的记忆、23我的成长之路

叙述现在

16我的学习生活、06我的业余生活、08我的假日生活

说明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介绍、解释、列举、比较、归纳等,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14我喜爱的书刊、05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12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24我知道的风俗、18我喜爱的职业、26我喜欢的节日、01我的愿望(或理想)、10我和体育

议论体(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判断、选择、评价、预测、辩论等,需要抽象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1谈谈美食、22谈谈服饰、20谈谈卫生与健康、27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13谈谈个人修养、29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09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我们设计的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提供的30个备用题目的顺序将题目依次列出,然后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对题目难度排序。1分代表最容易,2分代表第二容易,依此类推,分值越大则代表题目越难,分值相同则代表难度相同。我们将根据每个题目的平均分值计算每种体裁及认知类型的平均难度值,据此进行体裁类型难度排序,并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难度差异显著性检验。第二部分是让调查对象说明题目难度排序的理由,我们将提取其中有关体裁方面的描述进行定性归纳。

(二)研究假设

凭借有关体裁难度的传统看法或经验,我们提出了以下研究假设:四类体裁从易到难依次为叙述

(三)研究结果

在回收的38份有效答卷中,各卷评分量表的层级不尽一致。其中,28.9%的答卷将题目难度分作5级,42.1%的答卷不足5级,29%的答卷超过5级。对于量表超过5级的答卷,我们尽量按照题目数量平均分配的原则都合并成了5级量表。经过这样的调整后,我们得出30个题目的平均难度值及排序结果,见表3。

基于表1和表3,我们得出了四类体裁、六种认知类型的平均难度,见表4、表5。

由表4可见,四类体裁的难度排序是:叙述

由表5可知,六类认知类型的难度排序是:叙述过去

需说明的是,由于上述题目只是规定了一个话题范围,并未限定使用哪一种体裁,在实际回答时,被试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喜好,从不同角度展开。比如,“谈谈美食”,既可以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美食,介绍其色、香、味等,这是描述;也可以讲述自己学做一种美食的前后经过,这是叙述;还可以说明一种美食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等,这是说明;另外还可以讲述美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美食的鉴赏、对美食的看法和态度等,这就主要是议论了。我们上述分类只是基于题目本身所做的判断,而被试者实际会采用何种体裁,我们无法确定。

(四)分析讨论

在38份答卷中,有31份有效回答了问卷的第二部分内容,即描述了对题目难度排序的理由。其中,集中提到了两类影响题目难度的因素,一是话题因素(29份,94%),一是体裁因素(20份,65%)。关于话题因素对题目难度的影响问题我们已另文探讨[5]。本文仅提取了这20份提及体裁因素的答卷,基本观点及分布见表6。

需要较多逻辑或辩证思维,对条理性要求高,结构不好组织,构思难度大,则题目难。

尽管答卷份数不多,但不同程度地反映和认同了上述对体裁难度层级的调查研究结果。例如,有的调查对象写到:

“客观性叙述题目简单一些,主观性陈述理由的题目难一些。同样的题目,如‘我所在的集体’,如果说成叙述性的,介绍性的,就容易说;如果说成议论性的、评论性的,就不容易说。所以,是叙述介绍还是评价说理,对难度很有影响。”

还有的调查对象写到:

“用母语叙述,应该是题目越小、题材越熟悉越容易。题目太宽泛反而要费心组织语言,考虑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增加了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我和体育’,‘我喜爱的动物’,题目很具体,很客观,叙述和介绍就行,所以容易说。‘我的愿望’,‘谈谈个人修养’,题目很宽泛,很主观,考查是否有思想,需要思考,所以难。”

总体说来,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体裁难度会影响题目的难度,叙述介绍比评价说理容易;题目越具体、思维方式越单一则越容易,题目越抽象、思维方式越复杂则越难。

四 结 语

在命题说话式的口语测试中,除了话题因素之外,体裁类型也是影响测试题目难度和被试口语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题目可以是无限的,但体裁类型是有限的。了解体裁类型的难度层级,有利于合理地设计题目,根据测试目的选择适合于被试语言水平的体裁类型。本文以PSC“说话项”30个备用题目为研究材料,将其归纳为四类体裁、六种体裁认知类型。通过难度感知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体裁难度的层级关系:(1)在四类体裁中,叙述体最容易,描述体其次,说明体再次,议论体最难。(2)在六种体裁认知类型中,叙述过去、描述静态、叙述现在相对最容易,说明居中,而描述心理与议论最难。

参照上述体裁难度层级关系,我们可以对口语测试题目的体裁难度进行描述和评价,也可以为口语测试题目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一些启示。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口语测试来说,应该根据被试群体的语言水平来选择适合难度的体裁类型。比如,针对低水平的被试者,可以首选叙述体以及静态描述等;针对中级水平的被试者,可以选择说明体,增加体裁的逻辑思维难度;而只有对高级水平考生,才能选择议论体以及心理描述等。

受研究材料的限制,我们没能考察更多体裁认知类型的难度,特别是说明、议论体裁的认知类型复杂多样,其难度关系还需要深入探究。[参 考 文 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赵凤岐.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4,(9):27-34.

[3] 上海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普通话水平测试手册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 姚喜双.普通话口语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2

根据市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关于提报年普通话水平测试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提报年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计划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测试范围

1.尚未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或已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尚未达到规定级别的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工作人员、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节目主持人、影视剧演员、话剧演员、导游员、讲解员、话务员、广播员及其他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相关服务部门(如:税务、工商、商贸、交通、金融等行业)窗口服务人员。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上述范围内在年6月15日以前测试并取得等级证书的有关人员,均需要重新参加测试。

2.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地位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发展的通知》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应参加升级测试的教师。

3.按照《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师范类、中等职业学校、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应参加测试并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

二、计划提报

1.区教体局负责提报所属各中小学、民办学校的教职员工的测试计划。

2.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提报区内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媒体工作人员、窗口服务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的测试计划。

三、有关要求

1.市语委办根据各单位计划提报情况,统筹安排测试时间。

2.未提报计划的单位,原则上年不予安排测试。

3.建议有关单位认真提报本系统、本单位培训测试计划。近期,部分市直单位提出在测试前应进行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市编办批准的“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已组织相关专家、教师负责各类人员的培训提高,已举办多期培训。有需求的单位请与中心的培训部联系。

篇3

【关键词】幼师 普通话 策略

前言

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而学习语言的启蒙时期与关键时期正是幼儿时期。专家研究得出,幼儿大多能在6岁之前,在其生活的相对较正常的生活环境里学到母语。就幼儿而言,除了其生活的家庭给创造的语言环境,更重要的环境,是在幼儿园里,是幼儿教师所口传的。因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直接影响了幼儿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学前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从而对于幼师要求也相应提高。作为教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它是用来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幼师,更应该将语言的艺术传授给幼儿,使其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博大精深,以此激发幼儿学习语言以及其它知识的兴趣。

一、幼师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从落后拉回,愈发重视幼师教学,幼师职业炙手可热,从传统的以女幼师为主到更倾向于男幼师,从单纯的照看幼儿到引导幼儿认识语言、启蒙智力发展,因此,对幼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就现阶段而言,幼师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幼师里学生偏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甚至不愿接受知识;幼师教学方法单一,完全按照教材大纲走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幼儿大都在3~6岁进入幼儿园学习,语言智力的开发成了此阶段教学重中之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有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有许多幼儿教师的普通话其实根本是不达标的,甚至有些幼师出现过口齿不清、说话含糊的情况,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被误导。国家教委、国家语委虽然有明确规定将普通话水平纳入幼师考核之中,重视考核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但是也仅仅局限于此,只要求幼儿师范生通过普通话考试,并没有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要求,以致幼师普通话水平有限,从而限制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幼师普通话水平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幼师普通话水平相关策略

1.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者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是汉语标准语测试,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根据行业规定,幼师普通话水平不低于二级,这就要求幼师从事人员必须重视该测试,详细了解测试的内容及目的,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并熟悉掌握普通话理论知识及发声练习,从容应对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是应试者必须明确,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是对应试者个人口才的界定,仅仅只是评定应试者掌握普通话程度的考试,这就需要幼师在取得优异的普通话水平考试之余继续深入学习普通话知识,尤其在发音方面下功夫,从而使自己普通话综合水平更上一层楼。

2.增强普通话及心理学理论基础

毫无疑问地,要提升普通话水平首先要掌握好普通话理论知识,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只有扎实的语言理论才有可能培养出更高深的普通话水平,才能使普通话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普通话学习阶段,应充分透彻了解在幼儿师范学院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并不间断的反复学习,为幼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幼师,有必要深入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想法,同时也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的发挥,从而将所学普通话知识尽数教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幼师应加强自身语音的训练,规范发音标准,注意避免方言混淆造成读字的错误,时刻做到“咬文嚼字”,将声、韵、调及音变结合起来,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并将这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吸引力,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语言,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在提升自己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一起进步。

3.培养时刻说普通话的习惯

孟母三迁,只为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现如今,全国各处都推广普通话交流,这为学习普通话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是,在中国,几乎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方言又与普通话的发音存在着差异,作为幼师,应该减少方言交流甚至抵制方言,以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面向社会,带动周围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更应该注重语言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时还是课后交流都应该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普通话,在无形中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作为幼师,应积极参加演讲比赛、绕口令活动等语言活动,通过此类活动锻炼自己的发声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借鉴他人的语言发声技能。熟悉了解此类活动的流程及意义为今后幼师教学也铺垫道路,在幼儿园里面开展诗词朗读、读书大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休闲之余体会到语言的乐趣,并且提升普通话水平。

三、结论

普通话作为教师授业解惑的工具,不管在哪一教育阶段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学生接触学习的初始阶段,幼师的教学任务更加严峻,提升普通话水平也迫在眉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普通话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不断进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时刻说普通话的习惯,以普通话测试为指导,探索学习普通话规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今后完成幼儿教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敏菊.有效培养幼师生职业口语素养的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2013(7)

篇4

论文摘要: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测试形式出现,在我国刚刚起步,并且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参考。高校要在PSC实践中逐步构建一个集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为一体的科学体系,该文提出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确保测试质量是关键,同时要在工作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步使PSC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始于1994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下简称PSC)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SC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PSC与高校的汉语言教学关系密切,也是检验学校规范用语、用字教学水准的全新尺度与手段,标志着我国应用语言学科重大的实践与突破。

推广普通话工作以测试形式出现,虽已有十四年了,但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如何有效地贯彻执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也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作为参考。笔者作为一名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工作十多年的测试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方法和积累经验,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工作思路,要在高校推进PSC工作,关键是要在长期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测试工作中,逐步构建起一个集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为一体的科学体系,即:准确定位PSC的性质是前提;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确保测试质量是关键,同时要在工作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步使PSC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准确定位测试性质是前提

目前,PSC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准确定位PSC的地位和性质,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确认PSC的地位和特点。PSC具有法定地位,我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都明文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一基本语言政策为PSC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确保了测试的政府行为,具有国家法规的尊严性、强制性与严肃性。PSC是在综合吸取测试学与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PSC具有教育测量特性,“属于目前比较通行的标准参照性或者说达标性测试范围”。PSC本质上是一门学科,学术性强,知识体系完整,能力训练要求高,这项工作来自语言统一的必然要求。PSC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并服务于推广普通话工作,是国家新的推广普通话方针“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应用与体现,并已成为全国性推广普通话工作中一个关键性和不可缺少的环节。PSC将推广普通话工作提高了一个层次,改变了过去“标准模糊、界定困难”的评价状态,使得推广普通话工作具有科学、规范、易于操作的新特点。

其次,要正确定位PSC与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准确应用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规范的口语交际能力。目前,口语教学的重要性日趋显现。但传统的不重视口语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昔日模糊的“开口就好”的评价理论,对于参与言语活动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无法定量、定性辨析的弊端,也随着社会进步而日渐与现代口语教学要求发生矛盾与冲突。PSC正是出于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目的,正确引导、评价、推动口语课的教学与科研,以适应推广普通话工作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顺应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及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潮流。PSC的口语特性、教育测量特征及语言学科的属性都恰如其分地解决了当前口语教学的种种弊端。PSC寓测于教,寓测于学。基于这种特性,对PSC工作地位的确认必须高屋建瓴,统摄全局。

二、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是基础

高校要把普通话口语课程纳人教学计划,作为全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清楚地认识到PSC和教学的正确关系,PSC只是一种监督和检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手段。在普通话课程建设上始终强调增加投入力度,提高教学水平,力求让学生自如、自觉地运用普通话,而不是简单地设置成应试性的测前培训课。只有扎实搞好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在确保PSC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

1.多学科相融的原则

普通话口语教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诸如:语言学、口才学、交际学、教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话口语的理论建设,而口语课的大量实践经验,又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教学中加强这些学科与口语课的联系,走多学科融合之路,能更好地共同担负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口语训练不可急于求成,要采取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的“阶梯式”训练方法,按照听说能力的培养、形成以及提高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化、层次化、序列化的训练。

第一阶段:听说能力的培养阶段。这是口语训练的初级阶段,训练的内容是:(1)以方言辨正为重点的普通话语音训练;(2)发声技能训练;(3)朗读技巧训练;(4)态势语训练。

第二阶段:听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是:(1)演讲;(2)辩论(3)情景会话等一般交际口语训练;(4)职业口语训练。

3.精讲多练的原则

提高口语水平关键在于多说多练,口语教学要做到“精讲多练”:

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在口语教学中可采用“三三制”的时间分配方法:理论指导+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占三分之一时间;学生训练+师生评议占三分之二时间。

课上导练与课下自练相结合。仅靠有限的课堂训练是不够的,要将课上导练与课下自练相结合。

积极参加口语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口语表达能力比赛,诸如: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比赛成绩在课程考核中占一定的分值。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化整为零,实行分组、分层式教学。针对课时少、班级大、学生多、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现状,可采用分组、分层式教学。

分门别类,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每组同学的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和难点。

个性化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一个模子、一种风格、一味求同。

根据不同的方言特点确定训练重点。根据不同方言的语音错误与缺陷,来确定训练的难点和重点。在进行方言辨正时,把同一方言区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指出存在的相同问题。

三、强化测前培训是保障

I.高度重视测前培训工作

PSC要遵守“以训保测、以测促训”的原则,对考生进行测前培训。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测试员对考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介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程序、等级、评分标准、正误界定、测试内容及应试技巧等。另一方面,可以安排推广普通话的辅导员到各班去督促、辅导训练。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测前训练,如利用校园广播台、调频电台、网络电视等在考前滚动播放训练内容,创造一个普通话听、说、读、练的良好环境。

2.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测前培训帮助考生熟悉测试程序,强化针对性训练,掌握应试技巧,有利于正常发挥,取得较好的测试成绩。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

(1)确定努力方向和训练重点

教师可帮助考生根据自己现有的实际水平确定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训练重点。如果考生平时就能够自然流畅地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和自由交谈,声、韵、调、词汇和语法基本准确,确定的目标可以是努力进入一级乙等。首先要明确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把训练重点放在纠正语音错误上,在朗读练习中要找准重音,正确使用停连不错读漏读。在说话练习中语言自如流畅,不出现或少出现语音、词汇、语法的失误。

如果考生平时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但声、韵、调不够准确,在朗读和自由交谈时,有方言语调和使用方言词汇、方言语法的情况,确定的目标可以是进入二级。考生要针对自己出现的问题,从词表人手,重点练习声、韵、调,准确掌握语流音变规律,认真辨正方言词汇和语法,纠正交谈中的方言语调,提高认读的准确率和自由表达的流畅度。

如果考生平时基本不讲普通话或讲普通话时基本不准,声、韵、调的错误和缺陷较多,词汇和语法也存在不少问题。这部分考生必须先系统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基础知识,然后再阅读词表通过练读朗读材料,以读带说,尽量在有文字凭借材料的测试部分少丢分。

(2)把普通话语音作为训练的重点

因为语音“是评定应试人员普通话水平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测试内容中,语音的比重明显大于词汇和语法”。从《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可以看出,在四项测试内容里,第一、二项读单音节字和多音节词部分是纯粹考察语音标准程度的,占总分的3O;在第三项朗读中,语音考察也是重点,占总分的25;第四项说话中语音面貌占了总分的2O。在全部考察内容里,语音总共占了759/6。因此,要把训练重点放在语音辨正上。

(3)纠正方言语调,改善语音面貌

多数考生在有文字凭借的测试项中能够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失分比较少,但在说话测试项中却暴露出浓郁的方言语调。测前培训要侧重有效地纠正方言语调,首先,要善于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练,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次,要强化声调训练,读准四类调值,避免由于语调变化而使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另外,声韵调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要正确,纠正语音错误,克服语音缺陷,把朗读中的一些良好的语音习惯,如停连恰当、重音准确、语言运用妥当等技能转移到说话项中,确保语音标准,自然流畅。

(4)恰当控制语速,准确把握时间

在PSC的评分标准中,都有限时这一项。如果语速过快(超过270个音节/分钟),字词发音不到位,就可能造成语音缺陷;如果语速过慢(低于150个音节/分钟),影响正常表达,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考生的普通话水平。准确把握好时间,一是要控制好语速。在备考时,先测出自己的语速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要及时纠正。可以跟读新闻播音,调节词语之间的疏密度,控制好段落之间的空歇。还可以加强唇舌锻炼,多读些短诗或绕口令,使自己口齿清晰,唇舌灵活,语速适当。二是要做到临场不急不慌,从容应战。测出自己的语速后,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一般讲,3分钟的说话时间大约能讲500个音节,至少应准备800~i000字左右的说话材料。

(5)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临场发挥能力

PSC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心理素质的检测。怯场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考生的心理素质缺少锻炼;另一方面是精神压力太大所导致。克服怯场现象,一是要对PSC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此次测试成绩不够理想,还可以在3个月后申请复测,争取进入更高的等级。二是要在平时加强锻炼,增强自己面对众人说话的勇气和胆量,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三是要坦然自信、舒缓松弛地参加测试,沉着冷静从容不迫,才有可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四、确保测试质量是关键

确保高校PSC的质量是测试的关键,也是口语教学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测试作为国家级考试的灵魂。PSC必须严格管理,各项操作也必须规范科学。要把测试质量当作测试工作的生命线,在工作中做到“四严格”:组织管理严格,试题管理严格,测试标准严格,颁发证书严格。要层层把关,确保测试质量。在测试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规范测试操作程序,严格考务管理,严明测试纪律。要能严格执行测试工作规程,规范测试程序,从考生报考一相关信息录入一审核校对一设置考点和考场一安排测试员、考生人数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认真维护考场纪律一测评、复审测试成绩一上报省测试中心,每个环节都要做到有条不紊、严密有序,考点布置合理,考场设置规范,要求考生遵照《考生须知》,做到准考证、学生证(身份证)两证齐全,杜绝舞弊现象发生。

篇5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推开,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新的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是在语音标准程度的评判中,坚持量化评判为主,评分误差率大大缩小了。但是在语音自然流畅程度的评判中,却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全程把握,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质感缺少了全面了解,在命题说话项中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判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但有两个方面是主导性的,其一是评分细则表述过粗,测试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有操作性的个性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一些测试员产生了盲目评判的现象;其二是测试员失去了对应试人测试全程语音面貌的了解,导致对应试人语音质感缺乏把握。

一、方音和语调辨析

《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2009年7月修订稿)在普通话语音质感方面确立了两个评分点,一是语音标准程度方面,针对遗留的方言程度给出六个评分档,其中第二、三档概括为“语调偏误”,第四、第五、第六档概括为“方音”,不过这个评分点涉及的分值很低;二是在自然流畅程度方面,这是主要的评分点。

所谓方音,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因演变而形成的语音差别,在标准音确立后,不同于标准音的为方音,我们所说的方音就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存留的方言特色语音。方音包含音位上的误差和偏差,具体表现为因为方言语音体系跟普通话语音体系差异性带来的声韵调上的失误和偏差,就是常说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同时方音还包含了超音段因素方面的语调偏误。所谓语调,学界有比较充分的分析,虽未必达成一致的共识,但对语调的基本含义还是比较明确的。语调的基本单位是句调,是音高、音长和音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句子的节律模式,是语流中音节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组合形式,从而保证语流能成为一个合乎语言节律,使语流成为美的音效空间。“语气的色彩、语气的分量,在有声语言中都具有社会性,都是可感的。但是,作为语句的声音形式,应该有自己完整的运动过程。我们认为,语调就应该反映出这个运动过程。”

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

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本来应该存在着包含或包含于的关系,方音是属概念,语调偏误是种概念。《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在使用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时,则是把它们并列起来,分别看成对不同方音现象的等级划分,于是“方音”这个概念用来概括音位方面的偏差,而“语调偏误”着重点在于超音段方面的语音表现。在具体语言实践中,遗留方言口音导致了音位方面的失误,是方音明显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方言口音导致声韵调上的音位失误,会必然的同时存在有语调上的偏误,所以细则上的描述才将“语调偏误”当成比较细微的问题,置于等级较高的评分段上,而把“方音”置于等级较低的评分段上。

从测试实践上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涉及的方言语调偏误,是指应试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标准音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音遗留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是说话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方言音系的影响,使言语中的音节、停顿位置的音节以及语气词的音高、音强、音长结合起来以后的变化模式与普通话标准语调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种是被称为“读文本”的语调形式,它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普通话的习得过程偏重于音节发音,重视单音节、双音节的反复练习,忽略语段练习,因而没有掌握好普通话语流中音节应有的长短、轻重、徐疾的形式,且有意无意间模仿某些播音腔调,从而形成一种既非普通话的语调形式,亦非自身母语(方言)的语调形式的特殊语调,我们通常把这种语调形式称为读文本的语调(文本语调)。

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带来的语调偏误的类型,我们对其外延大略进行分类说明:

(一)声调(字调)保留方言声调特征

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且明显是以高声调为主,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比普通话的声调复杂得多,就是在北方方言区内,各个次方言的区别主要也是在声调方面,因此声调是汉语各方言中最敏感最微妙的元素。而从语言(方言或标准语)习得的层面上看,要准确掌握声调是比较困难的,调型不准确,调值不到位,就会形成带方言声调特征的“某普通话”。如东北口音中的阴平偏低现象,又如广西南宁口音,将普通话中去声的调性读成高平调,调值读成接近于55,这是调型错误。广西其他方言在声调方面的语调偏误则将去声读成接近于31的低降调,造成调值偏误。存在方言声调(字调)的遗留,一定会影响普通话语调的准确性,是构成方言语调偏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词重音保留方言的组合模式

1,词重音遗留方言的轻重音格式。这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说是轻重音,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轻和重的问题,最显著的特征其实应该是时值的长短,一个词的几个音节,在实际呼读时,轻重长短不均衡,长则重,短则轻,轻重长短相配合,言语中就有了轻重长短的变化,形成优美的语流。而且,轻重音的恰当处理,可以明显地表示这几个音节在语义上的关系,准确地表达语句的含义。普通话的词重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格式大多数是“中重”格式,而不同方言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的轻重音格式明显有听感上的差异。广西除了桂北一带有湘语特点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前重后轻格式,其他各地方言不像普通话那样音节有明显的轻重变化,而这种特征又被普通话习得过程重音节轻语流的学习方式加以强化,因此大多地方的方言语调偏误在轻重格式上都会或多或少有字化的倾向。

2,语句没有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与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提供的是说话者需要强调的意义信息,由具体的言语需要决定。当说话者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单一的语流形式之中,就会出现没有逻辑重音或逻辑处理上的错误,没有形成普通话语句本身所具有的重音模式,导致话语令人费解甚至引起歧义。逻辑重音的错误并不是方言语调本身所必然带来的,方言的逻辑重音跟普通话的逻辑重音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强化音节发音,从而形成一种生硬的带有字化特征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为了“力保”自己的每个字读音准确,使得这种僵硬的语调得到了故意性的强化,因此常常没有形成正常的语流,使得话语中没有逻辑重心,从而形成方言语调偏误。

3,语流中没有轻声。没有轻声的第一个表现是读音节的原声调,第二个表现就是因为不懂得轻声的本质是短,而很机械地将轻声读成所谓的情,调型调值接近于阴平的“轻声”。通常人们讨论轻声的作用时,往往是着重于轻声的语义作用,但在语音实践上看,轻声在语调方面的作用应该重于语义方面的作用,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与普通话的差异大,而影响的主要还是普通话的质感,而不是语义,因此轻声就成了普通话语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时值相差太大,失去轻声音节固有的语音特征,势必造成语调僵硬的结果,这又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句调形成固定模式

句调是指句子内部的升降曲折变化和调势走向。从声调系统本身来看,普通话四声分明,且以高声调为主要特征,但是普通话语流中,组合起来的四声由于语流的需要,音节的调值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以虽然汉语句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调型,但相同调型的句子可以因为具体的音节声调组合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调型。一般的规律是以双音节词语为语调的基础,音节的原调都会产生变化,调型有所简化,以保证前后音节平滑过渡。在语流中除了重音音节以外,音节的调值都会比实际音节中的调值低一些,从整句话来看,句调在重音音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说普通话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普通话的固有句调形式,就会无论什么句子都是一种固定腔调,这就是句调方面的方言语调偏误。

(四)语流异常

包括语速、停连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语流节奏是指语流中音节的长短、高低、徐疾、轻重等变化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形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说话中如果不注意语流节奏的形式和层次,或者是语速过快,音节发音不完整,话语中缺少必要的停连,不能准确反映出句子中句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字一顿,严重者语句不顺畅,磕磕绊绊,虽然语义上不影响表达,但听感上支离破碎。这些与普通话固有的节奏模式形成差异,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种典型表现。

(五)方言特色语气词、感叹词的遗留

在话语中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词,大量地使用方言中的语气词。同时不能正确变读语气词“啊”也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特征。

三、“方言语调偏误”的标准参照性体系构建

明确了普通话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就涉及对其进行判定的问题,《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命题说话项对“自然流畅程度”评判标准是这样表述的: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或全程背文本式说话。扣2分、3分。

这个评分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谓的“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语调生硬”的具体表象是怎样的?还有“有背文本的语调”中的“有”是“兼有”还是“时有”?它又与“全程背文本式说话”存在怎样的程度上的差异?它们能不能具体量化?如果能具体量化,又如何量化?具体量化标准是什么?这些在细则以及相关的材料都没有说明。因为方言语调偏误是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的,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价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个模糊性的东西统一起来。由于强调定量,要依靠定量来进行定性,而在语调方面却是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导致测试员在对语调自然流畅程度进行打分时没有了量的统计,不敢贸然对质进行评价。在对标准读音进行定性描写时,还有一定的允许度,这就是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比如,测试员在对zh、ch、sh、r这组舌尖后音正确的发音部位的听辨把握上,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毕竟在这些具体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对象中有着比较明确的音位界定,其左右摆动的情况甚至能用国际音标加以描述,因此从整个参照体系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

语调自然程度的参照系统本来就是模糊的,虽然评测对象的普通话语调依据的是标准的(一级甲等)普通话说话语流,但是这个标准是没有量化标准的,因为即使同一个人说同一段话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背景之下,都会有所变化,至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那就更大了。面对模糊的体系,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将之拆解,使之清晰,而是始终要将之看成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模糊评价体系,用模糊的方式求得具体的准确性。

构建起模糊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参照系,其一是标准的普通话口语参照体系,其二是测试员自身普通话口语的参照体系。其实很多测试员在实际测试打分时,仅仅是以自身普通话为标准,而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于普通话声韵调这些音位音质上,对于语调等超音质方面的因素就相对宽松,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不少测试员在方言语调偏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容忍度,并渐渐形成听辨盲区。所以强调标准参照体系的建立和介入,就是要求测试员在头脑中建立起普通话语调的标准参照体系,这就要求方言区的测试员多观摩,多练习,多实践,有选择性地观看、收听一些高质量的访谈类节目,或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电影、话剧、录音片段进行认真观摩,仔细揣摩,反复练习,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质感形象。有了这个标准普通话语音质感形象,就能形成评价模型,从而确立自身的普通话语调感觉。自身普通话语调感觉就是评价模型的中心坐标点,依据它在测评中就会快速形成对应试人方言语调偏误比较具体的、直接的、质感的判断,这样的判断通常会形成好、一般、较差、极差这样简单的四个等级。这样的“等级”是模糊的,它带有明显的感觉色彩,但因为语调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后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一定模糊度的感觉,而且是一种直觉性质的感觉,从心理形成机制来说是科学的反应,它不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是对对象最真实的反映。

在具体的测评中,如果应试人的话语表现能给测评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是“好”,这样的普通话语调总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需要扣分。而让测评者感觉“一般”的普通话语调就要做一些考量了,这是一般测试员没有“感觉”的频段,应该就是与一般的测试员大体相当的水准。虽然原则上进入一级的普通话是不应该出现“方言语调偏误”的,但在实际测试中,当应试人被评定为略过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偏误”上失分的并不少见(即“略有语调偏误”)。而广大的测试员来源于方言区,生活在方言区,不少人平日里只有从事相关工作时才说普通话,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所以,通常在“一般”的段位上应该是隐藏着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的。到了“较差”以下,还会包含有言语不顺畅的现象。这样,除去“好”一档不用考虑,实际上就只有“一般”、“较差”和“极差”三档要做扣分的权衡。这样就形成一个扣分模型:

“一般”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0.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1.5分;

“较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2分。

“极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2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3分。

篇6

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提出直接归源于法院不断增多的刑事案件与有限的审判资源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因此它一经提出及试行便受到了全国法院系统的普遍关注。200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在全国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审判效率。此项改革,已成为当前人民法院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点之一。今年5月以来,郑铁中院系统开始逐步推行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理,并制定了《关于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理的暂行办法》。7月份,我院首次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模式开观摩庭审理案件,对普通程序简化审进行了认真、审慎的探索。

综观各地法院及郑铁中院系统实行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的具体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程序简化审的启动,是由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提出建议,由法院在征得控辩双方同意后作出决定,或在法院受理案件后认为可以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在征得控辩双方同意后作出决定。

2、在开庭前法院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在法庭审理开始阶段,就不再全面查明当事人的身份和详细交代诉讼权利,只简单讯问其对起诉书认定的基本情况有无异议,对诉讼权利是否明了以及是否申请回避。

3、公诉人直接宣读起诉书中审查经过、查明的事实、认定的依据及建议适用的法律后,如果被告人表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就不必对犯罪事实加以陈述,非经许可,控辩双方不再就具体犯罪事实发问。

4、、公诉人以总括讲解式的举证方法代替说明证据的来源、证据形式、宣读证据内容的方法。

5、、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应务求简短,并围绕案件焦点事实进行,合议案件采取简便方式进行,力求当庭宣判,等等。

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方式审理案件,防止了庭审的繁琐和形式化,使案件的审理紧紧围绕重点和焦点进行,起到了加快诉讼节奏,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资源的目的,符合法院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改革精神,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笔者认为普通程序简化审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些不妥之处,主要问题在于:

1、简化审的启动阶段需要制作并送达《普通程序简化审建议书》、《通知书》、《决定书》、《告知书》等法律文书,虽然减少了开庭时的工作量,但大大增加了开庭前的工作量,没有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2、无论是由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提出建议适用简化审,或在法院受理案件后认为可以适用简化审,在征得控辩双方同意后作出决定适用简化审,法官都必须在庭前审查主要证据能否充分证明指控的犯罪事实,询问被告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有无异议。此项工作如果由立案法官来做,则违背了立案期间只就程序问题进行审查的原则,如果由主审案件的法官来做,又违背了庭前不接触当事人、仅就法庭调查的事实形成确信的规定。

3、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方式审理案件时,“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如果被告人表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不持异议,就不必对犯罪事实加以陈述,非经许可,控辩双方不再就具体犯罪事实发问”的做法,在某些情况下不利于保证案件质量。比如,对起诉书对犯罪事实的表述过于简单的共同犯罪案件,如果不经过各个被告人的详细陈述和法庭讯问,法官就无法把握各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证明关系,就无法充分把握案情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量刑。

4、由于普通程序简化审实行归纳出示的方法举证、质证,被告人和辩护人无法在较短的庭审调查时间内发现控方证据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不利于发现多个同类证据之间的矛盾点、疑点,这无疑剥夺了被告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也违背了审判公开的诉讼原则。

刑事案件普通程序简化审,是从总体上提高诉讼效率的有效途径,符合法院追求公正与效率的改革精神,所以必须积极探索简化审的有效途径,克服目前简化审在具体做法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此,笔者受海淀区法院做法的启发,构想了“开庭即时简化审”方法,提出来供大家商榷。其具体做法是:

1、在立案阶段,不启动普通程序简化审,对任何案件都不制作、送达启动普通程序简化审的诉讼文书,但立案法官在送达起诉书的同时送达诉讼权利告知书,并逐步推行庭前证据展示(交换)制度。

2、在法庭审理阶段,不必详细查明被告人的身份和详细交代诉讼权利,由审判长根据被告人对指控的事实有无异议的情况,结合控辩双方的意见和案件的具体情况,本着保证案件审判质量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原则,即时决定是否采取简化方式审理案件,在什么阶段简化,如何简化。

适用这种开庭即时简化审的理由在于:

1、普通程序简化审不是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创新,而是对普通程序的简化,它并不改变普通程序的性质,既然是普通程序,那么就没有必要征求控辩双方对选择程序的意见,更何况我国对被告人作出程序选择的实体法利益不明,被告人在开庭前选择简化审并不能实质取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条件,所以有关简化审启动程序的做法实际上对被告人有“欺诈”之嫌。而不设置启动程序,既不违反法律规定,避免立案、主审法官之间职责的二难选择,又不增加庭前的工作,达到了公正和诉讼经济的目的。

2、一切案件的审理都应以查明案情为目的。适用开庭即时简化审方式,由审判长根据被告人对指控的事实有无异议的情况,结合控辩双方的意见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即时决定是否采取简化方式审理案件,在什么阶段简化和简化到什么程度,能简则简,当繁则繁,能够保证审判长在提高庭审效率的同时充分把握案情,确保案件审理质量。

篇7

摘要:高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普及和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推广,说话项测试出现新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成因,给出了有效规避问题出现的培训对策。

关键词:普通话;说话项;计算机辅助测试;培训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39-0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1]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是普通话推广的重点受众,江西省各大高校的普通话培训测试站设立,促进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整体提升明显。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推广,提高了测试效率,也避免了测试员的人为影响因素。但是笔者也发现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无效语料、重复、背稿、离题等新情况。

一、机测环境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目前江西省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系统,前三项由系统自动评分,第四项(说话项)采用计算机录音,测试员听录音评分,然后统计总分的方式评定被测试人普通话成绩。机测与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方式不同,在针对大学生的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态度不端

在人工测试方式下,尽管应试人对于普通话测试的认识和态度不尽相同,但是由于受到考场环境影响,过激的言行会有所收敛。然而在机测环境下,现场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应试人完不受控制,真实想法和举动表露无遗,说脏话、骂人等现象也有发生,表现出对普通话测试态度的极不严肃和认真。

2、无效语料

说话项要求3-4分钟,很多学生实际准备的有效材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挥完,甚至有些30秒不到,就无话可说了。但是在机测环境下,计算机右下角有时钟显示,提示应试人还有很长时间,为了填充时间,他们就任意发挥,出现对照机器读秒、拖长语音,甚至被手机号码等在测试员人工测试环境下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3、重复话语

虽然机测环境下,说话项的题目是随机的,但是有限的题库,出现相同考题是常用的事情,甚至出现第一组人测试结束后,立即使用现代通讯手段,将测试题和答案进行流传,致使抽考说话项同题内容基本一致的情况,机器无法制止,致使测试员测评时给出重复的后者零分处理。

4、背稿现象

说话项是根据话题即兴讲说的测试内容,然而在没有监管的机测环境下,应试人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通读甚至背诵,不能体现说话题要求应试人现想现说,边说边调整语境的目的。在传统人工环境下,测试员将会制止,而机器无法控制。

5、离题发挥

机测环境下,在机器正常工作下,测试现场没有监管人员,应试人没有“胡编乱造”的心理顾忌,说话项不看题,用事先准备好的资料,自由发挥,计算机不能像人工环境下测试员进行提醒。无法达到说话项充分测试应试人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效果。

二、原因分析

江西省普通话机测说话项评分原则是在《国家语委测试大纲标准》的基础上,由省语委办组织专家修订的。对应试人语音材料的评分是公正的。普通话测试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应试人成绩评定,激发其继续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分析这些新情况产生的原因,在培训过程中,及时予以纠正,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计算机作为测试的辅助工具,对应试人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评。

1、测试环境改变

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与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最大的区别就是应试人面对的环境改变,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人面对的是计算机,而传统测试员人工测试应试人面对的是测试员。机测环境下应试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应试心理发生变化。一方面,没有面对测试员时的腼腆、自卑心理,出现应试态度不端者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面对冰冷的机器,没有眼神等形态的交流,不能创建说话的环境,出现难以发挥的现象。

2、应试心理变化

机测环境下,整个测试考场内,没有人为因素干预,应试人在出现前述情况的时候,不会受到传统人工测试环境下的测试员的提示或者干预。

3、评分标准不明

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指导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中,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评分标准有专门章节进行阐述,然而笔者调查发现,各大院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进行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培训时,都缺乏对学生进行说话项测试的评分标准的具体说明,少说或者不说现象比较明显,对该标准没有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解读。

三、培训对策

普通话测试目的是推广普通话的使用,机测环境下说话项的测试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在测试前的培训中,根据评分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命题说话项的培训工作。

1、强调测试目的,端正测试态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考试形式,让应试人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促进应试人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落实普及普通话的要求,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程度,促进推普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培训中始终强调在大学生中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和意义,避免对测试目的的误解,端正应试人的测试态度。变“要学生参加测试”为“学生要参加测试”。

2、明确评分标准,解读标准细节

政策的解读,是所有培训的基础,政策不明,培训就失去了方向。大学生普通话培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说话项中,要明确评分标准,并对标准的细节进行深入解读,尤其是哪些会直接导致该项零分的,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具体的要求。在测试中,笔者发现,说话项零分考生较传统人工测试模式下,有比较大的比例的增大,除了对考试环境的不适以外,对政策的把控不到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3、加强说话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在人工测试环境下,测试员从第一项开始听到第四项,考生前三项的表现将会影响测试员对其说话项的评分。而在机测环境下,测试员只听说话项,测试员只能根据考生这一项的表现来对其给出一个评定。因此在培训中,教师应根据评分细则的要求,在实践话题下,着重从思路、表达和用语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一是思路要清晰。首先准确审题,审题不当,会跑题偏题、结构混乱。江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列出了30个话题,并给出了参考提要,在培训的训练中,应参考这些话题和提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训练。应试人在备考时要认真审题,准确把握题旨,思路开阔,结构完整,结合个人经历和所熟悉的材料,确定说话的角度、内容和主次。机测环境下,说话现场没有测试员引导,应试人只能自说自话。考生应提前对各类话题材料进行合理有效的剪裁,以免因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怎么说”,陷入说不下去而无法流畅表达的困境。剪裁时,选择熟悉的人或事,越完整详尽越好。重要的材料先说,如果时间不够,说重弃轻,但是一定要做到有头有尾。既要规避材料贫乏造成的无话可说,也要规避材料芜杂造成的头绪不清。

加强培训话题的总结归类,是理清思路的有效办法。议论类的话题要像即兴演讲,先做开场白,讲清话题,然后进入主体,摆出观点并举例说明。结论部分简单地总结。说记叙类的话题可在开场点题,引入主体,详细交代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尽量做到信息丰富,陈述详细,条理清楚,结语部分总结个人看法。

二是流畅表达。说话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既会影响自己话题发挥,又会加重测试员的听觉疲劳,造成不好的印象。流畅的表达,除了来自平时训练和素材的丰富以外,在句型的选择方面,尽量多用字数少、语法和结构简单的短句或单句。

三是用语规范。江西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第四题评分标准中,对说话项用语规范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语法词汇,江西省测评时除执行国家标准外,对应试人测试时使用方言词和方言语法有规定。即说话时用典型方言词、方言语法1-2次扣1分,3次扣2分,4-5次扣3分,6次扣4分。”高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测试员一般来自高校,对当地的方言和口头语比较熟悉,在听录音时,对当地方言也相对比较敏感,所以应试人测试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方言或者方言语法,因此在培训中,要对有方言习惯的学生,进行纠正。

四是开展模拟场景练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是以应试人单项说话为主。人工测试环境下,必要时测试员可以和应试人双向对话,引导应试人说话。然而在机测环境下,没有双向对话的可能性,考生只能单向说话。这不仅考查了应试人运用普通话的实际能力,也考验快速思维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机测环境下应试人对着冰冷的计算机说话,失去了测试员活生生的倾听,会明显感到情感交流上的缺失,容易造成孤独感和意识空白,导致说话难以继续。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应加强无人应对式说话训练。可以仿真机测环境布置,对着计算机、镜子、墙壁等反复进行说话练习,体验无人应对的说话感觉。

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和培训,是全民普通话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战地,江西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项通过认真训练,学生之间差距不大,说话项出现的新问题,在培训中找到合理有效的对策,尽量规避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效提高大学生普通话测试通过率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一、组织管理到位,建立有效机制

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师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学校每年召开专门会议,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教育法》、《教师法》中有关内容,认真学习上级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文件精神,专项研究布置工作任务,做到“三纳入一渗透”:即纳入到学校常规管理、纳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纳入培养目标,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等教育活动之中;体现了“六到位”:即明确思想,意识到位;营造环境,宣传到位;提高素质,培训到位;教育教学,力度到位;开展活动,落实到位;档案工作,管理到位。目前,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会议和集体活动中都能够自觉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形成了语言文字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通过语言文字工作的强化管理,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1.健全领导机构,提高规范意识

为建立、完善学校语言文字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工作机制,提高全校师生用语用字的规范意识,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副校长任副组长,由教科室主导,级部主任、语文教研组长为组员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领导和管理全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每年初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并做好记录,年终做好总结。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有关方案、措施的制定和完善,设立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了解调研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做到了远有蓝图,近有目标,上有领导,下有分工,前有方案,后有总结,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落实规章制度,坚持规章管理

创建活动中,我校积极探索,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常规管理相结合,把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字落实到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着重建立健全了普通话推广和规范用字制度,确保普通话在校园的推广使用和校园规范用字,使全校师生在讲普通话、用规范字方面有规可依。为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把“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纳入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实行专项考核之中。将教师普通话测试成绩与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情况作为业务考核的条件。规定达不到二级甲等的教师不能参加市级以上评优课等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达不到二级甲等,非语文教师达不到二级乙等的不准许申报各级评优选先活动,不准许担任主要学科教学,坚持持证上岗制度。另外,我校严把教师入校关,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列入录用教师的条件之一,学校调入、聘任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所任学科的相应水平。目前,学校已形成人人愿说普通话、人人都说普通话的良好氛围。

3.建立语言文字督查制,做好行为监督

为搞好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我们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每班两名学生组成的语言文字监督小组,建立了语言文字督查制度。聘任了一批有责任心、具有一定语言文字水平的教师和学生为语言文字“督查员”,明确了语言文字督查员的职责。督查员负责监督学校和班级的语言文字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学校的各种公文、试卷等文字材料,监督全体师生的普通话和规范用字情况,监督教师课上、课下交谈用语等,将所查结果记入常规检查档案,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督查员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有关情况。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督查员协助教科室开展随堂听课、说课、业务学习、演讲比赛、教师素质比赛、评教等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课内外用语、板书、教案、论文、布置批改作业等),约束教师言行,督促教师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并将评比结果记入教师成长档案之中,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每学年末我们还定期开展语言文字督查员评优活动,充分发挥督查员的作用,使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育人环境

为了培养全体师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深入持久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我校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有力地的推进了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1.创设校园氛围

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环境,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教学楼张贴标语,门厅、楼梯、走廊、宣传橱窗等公共场所都设有“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等警示语,时时刻刻提醒师生要讲普通话、用规范字。各班的黑板报每期都有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推普角”,向学生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基础知识,成为正确的语言文字样板,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校园语言氛围。其次,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定期对学生进行“推普”讲座,总结“推普”活动情况。第三,学校通过各种会议,班级利用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第四,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普通话问卷,让家长了解、配合、支持此项工作,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文字环境和氛围,以此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目前,学校人人讲普通话的氛围已经形成,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意识不断增强。

2.推广普通话,书写规范字进课堂

为使普通话深入人心,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校园语言,使广大师生都写规范字,我们印制了相关材料,分发给全校师生,在全校所有班级进行推广。把国家语言文字的方针、政策及普通话语音校正等相关知识编写成师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载体形式,使大家更易接受。全校师生通过共同学习、交流、朗读、背诵,提高了说普通话、用规范字的意识,校园里掀起了“爱祖国、爱母语、爱汉字、爱家乡、齐推普”的热潮。学生们将材料带回家中,告知家人,推向社会,从而真正实现了小手拉大手,将语言文字工作推向全社会的目标。

3.坚持“国旗下讲话”制度

几年来,我校每周一早晨举行升旗仪式,根据计划安排,由教师、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致辞,并将讲话稿存档。通过升旗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旗下讲话为学生培养热爱祖国及祖国语言,认真讲好普通话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一活动成为学校宣传、训练普通话,抓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又一个练兵场。

4.开展推普宣传活动

每年的推普周,我们都认真制定活动方案,每一项活动都具体到每一个处室和人员。在抓好校内宣传的同时,我们坚持走向社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在学校大门口设立咨询点,向群众宣传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普通话演讲和规范字书写比赛,尤其是在今年的推普周活动中,有效的推进了我校的语言文字示范校创建工作,在校内掀起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热潮。

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全员参与的“评教评学”活动,不仅本校教师参加听课评课,还邀请家长参加,我们把“说普通话,用规范字”作为重要的一条评价标准;同时,每学期还进行一次教案、作业大展评,每次评价的结果,都要计入教师的考核,和评模、晋级挂钩。每学年都组织一次师生普通话演讲、讲故事、书法比赛活动,对优胜者都要进行表彰奖励,把表彰结果纳入教师、学生的年度考核中,作为评优、评先、晋级的依据之一。这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强化培训措施,抓好过程管理

加强培训,是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设有教师培训、学生培训两个组织机构。教师培训由六位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资格的督查员负责,各年级组、各处室均有一名督查员负责业余指导与日常监督。学生培训由各班语文教师共同负责,各年级各班均有两名学生督查员负责本班学生课余时间的日常辅导和监督。

1.教师培训。学校把教师语言文字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的培训做到了内容设置多样化、科学化、层次化,培训方式做到了互动化、情境化。培训内容既有纠正错音、发音技巧、普通话水平测试题、文章赏读,又有师生日常规范用语、高平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等。在培训人员的安排上,我们坚持以年级组为单位,主要通过一定语言情境的创设,营造对话交流的氛围,积极展开互动,逐步提高每位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2.学生培训。采取集体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以年级为单位,每月集中培训一次;分散培训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利用晨读时间,中午预备铃前15分钟,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培训。培训内容以学生阅读教材、古诗文诵读及学校印发的培训资料为主要内容。学生写字指导与活动课相结合,每周学校都安排了写字课,由各班语文老师随机辅导。学生在书写、欣赏、体验的同时,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并养成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行为习惯。

四、发挥学校优势,实现双向整合

1.语言文字规范化同信息技术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我校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传授,进入到多媒体、网络化的现代教育技术阶段。学校已实现了每个老师都有办公电脑,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中,我校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注重语言文字规范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在拼音、识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利用多媒体网络的有利条件,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交互性等特点进行拼音和识字教学。学校在各年级中开展了多媒体电子备课的实验,要求教师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进行广泛的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使用。目前,全校教师都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90%的教师学会了制作课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语言文字与校本特色相结合

我校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出发点,开发实施了多种校本课程。我们把“经典诗文诵读”做为校本课程,编写成册,读写结合,提高了师生对经典诗文熟练程度和汉字书写规范养成。通过不同年级选用不同的阅读内容,培养学生对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情感,发挥其对少年儿童文化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通过学校整体部署,各班制定读书计划,全方位的开展了读书活动。学生在读诗诵文过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热爱母语的感情,校园处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我们通过下午上课预备铃前15分钟古诗经典诵读与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普通话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开展特色写作活动,汇集了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实践能力。

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对照语言文字工作的目标要求和评估标准,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校的语言文字方面的档案资料还不够完善、丰富,不少活动开展以后资料收集还不够及时、完整。学校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科研工作还需要更有针对性。另外,学校测试员数量还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采取以下对策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活动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专人专管,有序整理,做到完整、有序、美观。进一步加强教师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积极参加上级语委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增加学校普通话测试员数量,带动全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有效开展。

七、今后奋斗目标

1.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抓实平时,着眼普及,重在提高。

2.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紧密结合。

篇9

体现阅读理解差异

学生的年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阅读积累不同,理解感悟能力就会有所不同。对于阅读理解题目来说,限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肯定了学生中的佼佼者,同时给其他层面的学生带来的是否定、困惑和失落。在我们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多了解一些学生的不同水平,多给学生一些认可,使学生多一些独立探究,大胆交流的信心,少一些对标准答案的猜测?

认真听短文《散步》,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2.散步途中,“我们”之间发生了分歧,是因为( )

①母亲身体不好,走大路轻松。(分值:1分)

②儿子调皮,觉得小路好玩。(分值:1分)

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分值:2分)

3.“我”决定走大路是因为( )

①想借此机会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的优良品格。(分值:1分)

②决定依母亲的意思,因为我伴同她的时日已短。(分值:1分)

③决定委屈儿子,因为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分值:2分)

4.母亲决定走小路的原因是( )

①孙子说:“小路有意思。”(分值:1分)

②母亲疼爱孙子,顺从孙子的意思。(分值:2分)

③母亲看到小路上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分值:0分)

5.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你的理解( )

①我背上的母亲同妻子背上的儿子加起来才是一家人。(分值:0分)

②三代人在春天散步,多么温馨,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世界。(分值:1分)

③我和妻子背负的是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更是世界的。(分值:2分)

这例听力题多以选择为主减轻了学生听、记的负担,但又和以往“答案统一,分值固定”的选择题有所不同,根据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不同水平设计了不同的选项,或全面、准确,或关注文章的局部,缺少联系与整合,或对文本未能作出准确的理解,选择不同的答案获得不同的分值,通过学生对层级选项的选择使学生的倾听、整体感知、理解整合等能力的差异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注语言表达层次

我们都知道相同的语文测试成绩并不意味着相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语言表述能力的引导更应对症下药。下面的两道例题关注的就是学生的不同语言表达状态,帮助我们找到病因。

1、下面两例病句,每例中你认为哪句改得好,请将答案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山洪和狂风从山顶倾泻下来。( )

①山洪从山顶倾泻下来。(分值:1分)

②狂风从山顶倾泻下来。(分值:0分)

③山洪和狂风从山顶扑面而来。(分值:2分)

(2)我们要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

①我们要开展讲普通话的活动。(分值:1分)

②我们要开展写规范字的活动。(分值:1分)

③我们要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分值:0分)

④我们要开展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活动。(分值:2分)

2.打开水龙头,清洁甘冽的水便哗哗流淌。然而,自来水并非“自来”而是来之不易!需要多少道工序,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啊!请选择一条最适合的公益广告,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倡议大家珍惜水资源!

①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分值:0分)

②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分值:1分)

③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分值:2分)

篇10

关键词: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 背景 理论依据 现状

一、背景

安全,是飞行的核心与灵魂,是保证人类一切行动的根本。语言影响飞行安全,是血的教训。据ICAO(国际民航组织)统计,全球各种飞行事故或事故征候的主要原因约有70%与通话不畅有关。实验显示,实际飞行管制中无线电失真、干扰,人员语言能力、语言歧义等,是导致过去世界航空史上诸多令人痛心的空难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此,才有了ICAO提出的全球飞行和管制人员英语语言标准,也才有了民航管制员英语测试。

中国民航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AETS)是总局空管局委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依据国际民航组织(ICAO)2004年颁布的DOC9835/AN453文件相关通话英语语言标准开发的,由民航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中心推出的,面向全国各地区空管局、管制中心,以在校、在职空管人员为对象的、开放的、非学历性考试,是主要测试管制员工作岗位所需的通话英语交际能力的水平测试。

二、测试理论依据

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是一种基于特殊用途英语(ESP)的测试。本测试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与针对性,与参加测试的管制员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综观各种语言测试理论,本测试的设计理念与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

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是功能语言学与言语行为理论,它把言语作为一套行为来检测,检测的是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CLA),通过让考生完成一定的测试任务来考查他们的语言能力。著名的语言测试学家Bachman(1990,1991)提出,语言能力(即CLA)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的能力。将这一理论放在管制员英语测试中,即为:将管制员的日常英语、航空基础英语放到与其工作相关的情境下,监测其应对、反应、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结合起来,将语言能力放在真实的场景中检验,揭示了学以致用这一语言学习的真正内涵。

交际语言测试优于其它语言测试方法的特质有如下几点:

1、强调语言交际功能这一本质。

交际语言测试虽然也测试语言知识,但更侧重对语言行为的测试。考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景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能力。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要求管制员不仅能够用英语谈论生活中的话题,还要求他们有用英语谈论与工作相关的话题的能力,尤其强调管制员与飞行员交流的互动性。这很好地体现了测试所关注的语言交际功能。

2、力求真实。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中的重要因素。它所提供的情境要尽可能地与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受试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中的任务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管制员英语等级测试中的问题、对话以及要求其复述的段落无不与管制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相关,是题库建立者根据真实的工作环境所设立的,真实性在此测试中得到了保证。

3、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篇层次上的综合运用能力。

因为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各种技能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一种技能不可能孤立地使用、独立于其他技能之外。在管制员的工作过程中,主要要求听和说这两项技能,本测试分为听力与口试两部分是由管制员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

4、交互性。

在传统模式中,受试者是“局外人”,测试文本是“强加”给受试者的,要求他按规定好的方式对设计好的语言模式作出反应;而在交际测试中,参加测试的管制员是“局内人”,他们处理正常与非正常事件,与飞行员交流,与考官探讨工作的相关问题,参与交际的整个过程。

5、测试方法更注重效度而不是信度。

这种测试虽难以提供客观可靠的量化数据,但测试效度很高,可以更加直接地考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本测试的测试标准是非常细化的六种标准,考官可以客观详细地根据这六种标准对考生的表现作出评分。 转贴于

三、 测试内容

本测试分为听力、口试两类,题型的设计遵循的是交际语言测试理论。

第一环节为听力。

在听力环节,考生将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这一环节分为三部分,目的是考查考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第二环节为口试。

分为引入(Warm up)、初步定级(Level Check)、深度校验(Probe)、结束(Wind down)四部分。考查考生英语基本口语能力及与工作相关的英语口语能力。口试采取两名OPI考官和一名考生的形式。一名OPI考官(Interlocutor)主持口试并评分(整体评分);另一名OPI考官(Assessor)不参与交谈,专事评分(单项评分)。这四部分相辅相成,每一部分的存在都不是偶然,都是为了下一部分的进行而设计问题。考生在引入阶段熟悉考官的语音语调,在初步定级和深度校验阶段开始接触与工作有关的话题,在结束部分,考官再次转入普通话题,考生的情绪得到放松,结束考试。

四、 测试实施的阶段性成果及不足

本测试遵循语言测试领域最先进的交际语言测试理论,又针对管制员英语测试自身的特点有所改进,具有其创新之处。在现有的语言测试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测试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测试方式。本测试由于借助于这种先进的测试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考试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在考试过程中,需要管制员对计算机提供的各种与工作相关的场景做出及时应对,计算机对考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录音,答题时间到,计算机转入对下一个问题的考察。虽然所有考生几乎在同一时间面对同样的问题,但考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自己的问题而无暇顾及他人,这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作弊的可能性。

2、记录保存功能得到改进。

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考生作答的同时,考生的答案被录音,便于长时间保存考试纪录。

3、测试分数能够及时给出。

在考生做题过程中,计算机对考生的答案进行评分。待考生结束答题,分数就会被显示出来。这大大降低了考官的工作量,也是计算机辅助考试一项非常重大的贡献。

4、便于对测试进行评价、研究、报道。

考试过程中考生作答的录音材料,对于进行测试研究的人员来说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是,计算机辅助考试又有其不可避免的不足:

(1)由于考生对考试模式不习惯或对考试内容不熟悉,在考试过程中,尤其是考试刚开始的时候,很容易紧张、焦虑,不能尽快调整情绪投入考试之中。等到进入状态,部分答题时间已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生的发挥。

(2)在计算机辅助考试过程中,没有热身这一环节。考生直接面对考题,直接对试题进行作答,没有准备、适应时间。这是计算机辅助考试本身固有的不足,要克服这些负面影响,需要测试方向参加测试的管制员提供模拟考试场景的练习机会,或者建立更全面的测试体系、测试题库,使管制员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熟悉考试模式,提高应试水平。

从测试的反拨作用方面来说,需要参加测试的管制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自己处理日常及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很有效地降低测试方式本身的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交际语言测试学以致用理念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