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李清照范文

时间:2023-03-17 01:4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浣溪沙李清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清照的作品有:《满庭芳·小阁藏春》、《瑞鹧鸪·双银杏》、《忆秦娥·临高阁》、《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打马图序》、《行香子·草际鸣蛩》、《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皇帝阁春帖子》、《钓台》、《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我国宋代时期杰出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因此自幼时起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学教育,作为我国古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她的词作语言清丽,崇尚典雅,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宋词作品,因此还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李清照不仅写词,也作诗,但是在词作方面的成就最高。李清照的宋词作品不仅体现着她十分高深的文学素养,还体现着李清照大胆的创造精神。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作自成一家,前期的作品题材多为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的作品题材则偏向对于苦难时代以及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 清似水沉香,色染蔷薇露。 ——宋·向子諲《生查子·木犀》

2、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宋·高观国《菩萨蛮》

3、 西风扫尽狂蜂蝶,独伴天边桂子香。 ——宋·韩驹《木犀》

4、 飞轩下瞰芙蓉渚,槛外幽花月中吐。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冷冷湿秋圃。 ——元·顾瑛《玉山亭馆分题得金粟影》

5、 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清·洪昇《长生殿·惊变》

6、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清·张云璈《满觉陇》

7、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唐·张九龄《感遇》

8、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灵隐寺》

9、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10、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11、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宋·曾几《岩桂》

12、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3、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14、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宋·辛弃疾《清平乐·忆吴江赏木犀》

15、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朱淑真《木犀》

16、 只饶篱菊同时出,高占红梅一着先。重露湿香幽径晓,斜阳烘蕊小窗妍。 ——宋·陆游《嘉阳绝无木犀偶得一枝戏作》

17、 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 ——宋·范成大《次韵马少伊木犀》

18、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宋·杨万里《木犀》

19、 水边一笑,十里得清香。 ——宋·向子諲《满庭芳·岩桂》

1、 清似水沉香,色染蔷薇露。 ——宋·向子諲《生查子·木犀》

2、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宋·高观国《菩萨蛮》

3、 西风扫尽狂蜂蝶,独伴天边桂子香。 ——宋·韩驹《木犀》

4、 飞轩下瞰芙蓉渚,槛外幽花月中吐。天风寂寂吹古香,清露冷冷湿秋圃。 ——元·顾瑛《玉山亭馆分题得金粟影》

5、 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 ——清·洪昇《长生殿·惊变》

6、 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清·张云璈《满觉陇》

7、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唐·张九龄《感遇》

8、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唐·宋之问《灵隐寺》

9、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唐·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10、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宋·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11、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宋·曾几《岩桂》

12、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3、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

篇3

一、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把一些寻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

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深远,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

她把那些用惯了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其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突显了“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二、倾诉真挚情,倜傥有丈夫气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豪迈之气。如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北宋灭亡,黎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真情的流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李清照悲戚哀愁的心境是普遍的,这是国破家亡的时代哀歌。 转贴于

李清照不仅具有女性的细腻柔丽,还具有一般女性所寡有的贞刚气质,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便是一些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的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无脂粉气,无闺阁气,有丈夫气,就这一点而言,易安体的风格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婉约”两字所能概括的。

三、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李清照把自己的愁死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写出了婉约词的忧伤绝唱。

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它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她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细、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食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又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篇4

【关键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诗词文的造诣都颇深,其中又以词成就最高,清代陈廷焯称“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空前绝后者。” (陈廷焯《云韶集词坛丛话》)其词独树一帜,以“别是一家”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本文认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艺术主要表现为协音和律、感情真挚和意境深远。

一、协音和律,优美和谐

李清照主张词要协音律。在《词论》开篇即说“乐府声诗并著”,协音律是词的主要特征。清人刘体仁谓“古词佳处,全在声律见之。”(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协音律体现了李清照对词体艺术特征的真切理解和准确把握。她作词十分讲究音韵的和谐自然,注重声调的平仄稳顺,以适应自己思想情感的跳跃起伏,使作品的抒情效果和艺术魅力培增,她的词总是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词声调韵律的优美和谐,特别体现在创造性地使用叠字、叠名和排句上。叠字几乎开篇可见,有四字相叠的,“争渡,争渡”(《如梦令》);有两字相叠的,“潇潇微雨闻孤馆”(《蝶恋花》);也有三句相叠排比的,“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读来朗朗上口,音乐感很强。运用叠字最成功的要数《声声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词学上成功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词一开头就连叠十四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低沉的音调,佶屈的语势和顿挫的节奏,由浅入深,细腻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情绪发展,把孤寂词人那种身心俱寒的忧伤凄惶之情十分传神地描绘出来,令人荡气回肠。整首词,共九十个字,舌音,齿音字多达五十七个,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感人至深。

诗词创作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表达情感总要受到相关约束,但李清照“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语言功力炉火纯青。

二、主情致,感情真挚

词仅仅协音律还不够,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李清照词另一特色是“主情致”。李清照词没有一首不言情,无论是写景词,咏物词,爱情词还是身世词等,都抒发出真挚、深厚,婉曲之情,表现出女性内心幽微隐约、丰富细腻的情怀。如:

(一)幽微隐约的少女情怀

作为闺阁女子,李清照真实地吐露内心幽微隐约思春,怀春之情。李清照少女时期写的作品如《点绛唇》、《浣溪沙》、《如梦令》等就表现了向往自由,热爱自然,思春、怀春的少女幽微隐约情怀。

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里我们看见一个活泼天真而且颇为顽皮的思春少女形象。

(二)甜蜜温馨的夫妻幽情

李清照十八岁嫁与赵明诚,婚后两人生活恩爱幸福。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中的李清照,以空灵飞动的女性笔触自写闺阁心情,并在词中大胆真切地抒发夫妻幽情,勇敢而热烈地歌唱自己的爱情。

如《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这首词表现了夫妻之间绵绵的情谊。表现了李清照心灵深处的幽微隐私之情。李清照词正因为情真,所以美。

(三)惆怅忧愁的相思之情

李清照婚后不久,与赵明诚两地分隔,常以诗词代书信相寄,在这些作品中,她抒写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远离带给自己的离愁别恨。

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首词相思之情深深流露,将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

吴世昌在《词林新话》曰:“填词之道,不必千言万语,只两句足以尽言,曰:‘说真话,说的明白自然,诚恳切实。’惟有真,才能体现真性情。” 李清照词大都深情而率直,她以真实的笔触表现着自我,以其笔写其情,真实地展现了女性情怀。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意境是诗词的生命。它宛如神韵、韵味一样,是文学内在的精神气质对客观世界特殊的艺术把握。李清照为词,是十分重视词境的。她写词善于把思想和客观景物熔铸在一起以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构造出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

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词人南渡后期创作的一首代表作,全词满纸凄风苦雨,欲语犹咽。一个“愁”字,贯穿全篇。词上片开头七组叠字,由动作到环境、再到心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层层加深渲染了妇人之“愁”。

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寥寥数字,就浮雕式地刻画了词人暮年哀愁悲苦,无依无靠的憔悴形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景物烘托女主人公深沉的心境,形成物境心境交相染色,词情层层加浓。“梧桐雨”典故来自白居易的《长恨歌》。此典故充分表达了她夫死神伤的愁绪,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痛苦呼声,反问语,更具有意外之意,说明女主人公在这个“愁”之外,尚有更广泛更幽深的愁情,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驰骋想象的余地。真达到了“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强烈效果。(钟嵘《诗品》)

以上是我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词”的一些浅显见解。她的词协音律,主情致,意境完整深远,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别是一家”之词。

【参考文献】

[1]陈学广.“词别是一家“的内涵及其现代诠释[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2]樊利军.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篇5

关键词:女性意识 诗词创作 舒婷 李清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女性被狭隘地禁锢在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礼教观中。这些封建礼教的观念更是被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女性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即使在文学活动中,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也往往迷失在男性的话语体系和形象群体中。[1]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的逐步转变,中国女性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关心周边的社会状况,甚至开始关注国家政事。她们对自身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社会个体,一个独立女性的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就是女性意识。

文学创作作为独立的个性化创造,作家的意识尤其是最终表现这意识的方式,在深层次上联系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情世界和精神面貌。[2]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最能展现作家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感受。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的内心感受融入文学创作中,也就流露和表现出她们的自我意识。在众多女性文学作家中,李清照与舒婷的女性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她们大胆地超越了男子本位的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成为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李清照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成为“婉约之宗”。她的诗词中流露着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她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自由宽松的生活氛围造就了她敢想敢做,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性格。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追求自由的时代特点的影响下,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了解认识并把握社会,开始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曲婉约清丽的《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年少时的作品。它描绘了李清照作为女子所特有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李清照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婚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幸福恩爱,而赵明诚却经常离别在外。李清照便在诗词中表达对丈夫的思念:“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后,流落南方的赵明诚不幸因病逝去。李清照怀着孤苦悲伤的心情写下《南歌子》、《孤雁儿》表达她内心深处对往日爱的追忆和丈夫逝去的悲痛。“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年代,李清照对国家兴亡也极为关注。她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她对周边社会环境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永遇乐》中就描写了国破家亡的凄凉的现实:“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打马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等多篇诗词也都影射了北宋末年朝败,国家衰败最终走向灭亡的现实,表达了她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她以女性的视角,勇敢地在封建社会公开地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女性的真正价值,也鲜明地反应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末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标志。[3]

二.舒婷诗词中的女性意识

舒婷是近代文学史上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中充满着独立乐观的积极态度。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4]例如,她的《赠》《无题(1)》《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等多部作品,都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内心对爱情的体验,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自信与乐观。

舒婷的爱情诗中,影响最大的是《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她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舒婷作为一个女性对爱情中独立人格的向往,还表现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作为“树”这个独立而不是弱势的形象参与到爱情中,是舒婷对爱情的追求,对传统观念的挣脱。反观“美女作家”们的女性意识,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所张扬的女性自我意识、人格独立,才是全人类女性所追寻的最终归宿。[5]她将女性在爱情中的自我意识不卑不亢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唤醒了无数中国女藏在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女性自我意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舒婷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女性,也在作品中表现了她对国家的深深热爱和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写道:“我是你十六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你用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从舒婷的诗词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她对爱情中男女平等地位的追求,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李清照和舒婷的诗词,都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身价值的体验和醒悟。鲜明的女性意识让她们的诗词独具魅力,也会影响更多的女性作家乃至更多的中国女性。

参考文献:

[1]佘爱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觉醒与张扬――论李清照、舒婷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2]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J].新华文摘.1994.

[3]苏虹.《李清照女性意识论》.皖西学院学报.2007.

[4]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文教资料.2007.

篇6

【关键词】以趣入境 初中语文诗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34-01

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以诗词歌赋为主,诗词历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传颂。诗词是一种极具凝练性、带有强烈抒彩的文学体裁。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诗词的教育尤为重要,如何进行高效教学成为一大难题。

一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建立在兴趣之上。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形成理论性的概念体系。对于一些有深刻寓意或者内容含蓄的诗词来说,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利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将学生引入到诗词的故事情境中,讲述诗词中的深刻寓意,学生将会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解李清照的《一剪梅》时,首先要交代创作这首词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情况。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接受琴棋书画的熏陶。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了玉树临风的赵明诚,两人郎才女貌,正是天作之合。可是幸福的日子却极为短暂,仅仅过了两年,丈夫就被派往异地做官,两人开始了漫长的思念之旅。在深秋季节,思念越发浓烈,李清照独自一人在扁舟上仰望远方,正巧看到一排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过,连大雁都南归了,丈夫什么时候会回来呢?看着落花流水,无端的生出诸多愁绪,离愁在紧锁的眉间久不散去,触景生情写下了《一剪梅》。了解了这些,学生定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这首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激发。

二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语文的诗词教材在极大程度上受到版面或内容的约束,不能将更多的诗词歌赋罗列出来,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一些著名的诗词连同教材一起呈现给学生,并做到主次分明。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教师要将作者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等讲解给学生听,以便于在学习中理解作者借这首词所表达的意图。辛弃疾在出生之时北方已经沦陷,从小便目睹了汉人在金国统治者的践踏之下艰难生存,所以他所受的教育是一种壮士扼腕般凛然的侠义之气。在成年之后便毅然投入了抗金的军旅生涯中,虽然在无数次抗争中失败,但是从没有放弃保家卫国的希望。这首《清平乐·村居》是描写了南宋当时农村生活的一个简单场景,他的抗金政治主张一直受到奸臣的打压和排斥,而立之年的他被贬农村,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贬斥生涯。作者在看似平静安逸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些许安慰,在连年征战的情况下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和平的期望。这段与作者背景相融合的诗词阐述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辛弃疾,在今后学习到有关辛弃疾的其他诗篇时也能举一反三。这种扩展式的教学法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上课之前做好完善的备课工作,对学生的提问绝对不能含糊其辞。

三 构建诗词教学的有效模式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中,在不同课本的不同单位中都会遇到不同篇章的同一个作者。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诗词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系统化记忆能力,降低学习理解的困难。

如教师在讲解到苏轼和他的作品时,要将一册或者一个单位的某首诗词与其他单元中的诗词一起比较讲解,甚至有时也可以引用其他教材的苏轼诗词做比较分析,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也可以按照每篇诗词创作的不同时间段来统一讲解。如苏轼的两首词《浣溪沙》和《水调歌头》分别在不同的单元,两者的顺序也被打乱了。老师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先讲解《水调歌头》,因为此时作者苏轼被贬官一个人到了密州,在政治上非常不得志,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也让他感到离别的悲凉,但是生性乐观豁达的他是不会就此屈服的,故才会发出离别的“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名篇。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阐释中将会体会到作者的豁达胸怀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接下来再讲解《浣溪沙》时可以更好地展现作者的经历及心情的变化。这是在作者被贬斥之后的又一次贬谪,在经历了政途的失意和疾病的双重折磨后,他仍然能保持这份乐观的心态实属不易,对生活的美好期盼让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对磨难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能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讲解,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记忆力也会被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钱美玉.入境 悟情 察心——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研究,2011(12)

篇7

意思是: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

2、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唐代·李贺《巫山高》

意思是:神女瑶姬一去千年杳无踪影,丁香丛中筇竹林里不时传出老猿的啼声。

3、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意思是: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4、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涎香。——唐代·陆龟蒙《丁香》

意思是:如若谁能够发现并且解开丁香心中的那个结,他必然放纵地释放自己的情怀自己的才能飘香万里。

5、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宋代·诗人王雱《丁香相思》

篇8

关键词:朱淑真 李清照 接受心态 叛逆原动力

谭正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话》中说:“任哪个研究文学的人,一提到《漱玉词》的作者李清照,便会想起那位苦命的女诗人――《断肠词》的作者朱淑真。”[1](P272)的确,在以往学者笔下,关于朱淑真与李清照二人对比的研究可谓比比皆是,但多侧重于二者闺阁怨词、作品特征及诗词中女性形象等方面的探究,而关于二者在宋代文人中的接受状态的研究较为零乱,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叛逆的原动力入手分析,探讨二人在宋代文人视野中的不同接受状况。

男性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坛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文学往往为人所忽视,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逆境中的女性文学没有消沉,李清照和朱淑真的存在即是其真实体现。二人的代表作《漱玉词》和《断肠集》堪称中国女性文学之双璧。她们以出众的才华、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成为女性的骄傲,也让男性为她们竖起了大拇指。正如,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赞叹道:“她俩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近代词人况周颐说:“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2](P704)

然而,在宋代文人的视野里,二者却有天壤之别,李清照炙手可热,而朱淑真却冷冷清清,可谓一显一晦。朱在《平洲可谈》中赞美李清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v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3](P603)朱熹也说:“本朝妇人能文者,只有李易安和魏夫人。”(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亦说“今代妇人能诗者,前有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4](P460)即使是后人张端义,在评论宋孝宗淳熙年间的女性能文者也只是说:“淳熙间有二妇人能继李易安之后,清庵鲍氏、秀斋方氏。”[5](P75)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宋代尽人皆知,而朱淑真却不被认可,被宋代的士大夫排斥在文坛之外。正如黄嫣梨所说:“现存宋代的文献及有关的资料,未有载述朱淑真的事迹与诗词,与她同时代的文人亦未有提及她的,她的文名显然不彰。”[6](P50)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李清照的名字和别号在《宋史・李格非传》中记载,她的著作也在《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尽管朱淑真是“我国元代以前留下作品最多的女作家之一”[7](P372),但也无法改变她在宋代文坛中的地位,尤其是在主流士大夫眼中如此沉寂的现实。若不是“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予是以叹息之不足,援笔而书之”[6](P50),我们恐怕很难见到朱淑真的诗词。

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样是留下众多诗词著作的宋代才女,但在当时一个如此为人所漠视,一个如此为人所推崇;一个如此沉寂,一个如此显赫;一个如此冷冷清清,一个如此炙手可热,其原因值得深思和探讨。

或许后人为朱淑真这位“生亦不幸,死亦不幸”的才女感到不公,都想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探究竟。学者王兆鹏认为家庭和文坛背景是其主因。[8](P183)他指出李清照无论是夫家还是父家都对其文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朱淑真的创作环境封闭,没有文坛大腕的举荐,无法为文人所赏识。演妮则从情感道德评判、接受男性规范的熟练程度、现存资料的完备程度、才华实力四方面论述:[9](P139)认为朱淑真不仅偏离了男性文学这一文坛评价的主要杠杆,不符合儒家诗教规范,而且连最基本的研究材料都严重不足,加上才华稍逊,必然不被宋代文人所欣赏。牛春俐也另从题材范围及写方式方面略加论述。[10](P120)指出淑真题材狭窄,局限于闺阁,及个人化的、纯女性的书写方式,难以让封建士大夫认可。总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必然是众多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笔者认为二人在宋代文坛地位差异之大,还应该从其叛逆的原动力方面加以解释。

众所周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性格方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显赫一时的散文家;清照的母亲也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作文。因此宽松的环境,浓厚的文学氛围,使李清照才学广博。正如王焯所说:“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11](P64)此外,她的丈夫赵明诚对她疼爱有加,他们“夫唱妇随”“不羡鸳鸯,不羡仙”,从而使李清照较为大胆泼辣,多了几分男性的豪爽与刚直,于温婉中带有男儿的豪气和不服输的勇气。故而李清照有与男子一争高下的刚强性格,她所追求的是在文坛中占有一席之地,扬名后世。正如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2](P611)试看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的豪情与气魄;《鹧鸪天》咏桂词中“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不服输精神的表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有着积极的浪漫情怀,充斥着女子的豪情。所以李清照的叛逆是在一切顺利的条件下展现自我的一种工具,是自然而然的、儒雅的、积极的叛逆,并且在这种叛逆中有着理性的反思的眼光。在她的叛逆中女性特征被弱化,男性特征被强化,表现出了士大夫的襟怀和意志。

而相比之下,朱淑真却没有李清照那么幸运。她虽然家境富裕,衣食无忧,但却所嫁非偶。在我国古代,男子是女子的天,是女子唯一的寄托。“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要求“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因此求得一位理想夫婿是每一个深闺少女的梦想。正如黑格尔所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最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和推广成为爱情。”[13](P327)爱情婚姻的悲哀和对真爱向往却求之不得的矛盾,导致朱淑真在逆境中挣扎,她的叛逆是出于对自身美好爱情的追求,是被迫的、无奈的,是痛苦的、扭曲的,同时也是偏激的、冲动的。她要爱就彻底地爱,要恨就彻底地恨,喜怒哀乐尽现词中,大胆无畏,纵然有世俗鄙夷的眼光,铄金的流言,重重的藩篱,她依然我行我素,坚守着自己的那片天地。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酣畅淋漓地发出了“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为花做主,何以休生连理枝。”(《愁怀》)的一腔怨气;她自信满满地展现出了“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的至死不渝的追求;她永不服输地表达了“凌冬不改青坚节,冒雪何伤色转苍。”(《竹》)的钢铁意志。她的叛逆更多是因爱情不如意而产生,抒发着女子怨情,伤春悲秋,自哀自怜自悼,表现着内心的悲苦。她的叛逆,是从女性立场出发的,是女子对爱的追求,是女性特质被强化的叛逆。她但抒胸臆,只着眼于自我,而不顾其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她所在的社会和当时文人的心态。

同为叛逆的女性,李清照叛逆得儒雅,朱淑真叛逆得偏激。同样的约会词作,却有不一样的风情:

试看李清照的《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14](P9)

朱淑真的《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15](P251)

李清照羞涩矜持,朱淑真却是毫无顾忌地大胆倾吐。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风月之事即使是男性也恐怕会难以启齿。故缪钺在《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中说:“中国古代女子在作品中倾吐爱情,以民歌最为大胆。如《子夜歌》:‘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至于有文化教养之女子,大都是出以含蓄蕴藉之笔法,像朱淑真《清平乐》词这种毫无顾忌而大胆倾吐者,可谓绝无仅有。”[16](P3)

当我们探究了朱淑真与李清照叛逆原动力的不同、叛逆特征的不同,就很容易理解吴衡照所说的“易安‘眼波才动被人猜’矜持的妙,淑真‘娇痴不怕人猜’放诞的妙”[17](P2423)了。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从情感道德、封建伦理道德、受众的审美趣味方面解释朱淑真没有李清照在宋代文人眼中地位高的原因。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的道德要求女性“幽娴贞静”“含蓄蕴藉”,要求“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班昭《女诫》),以此观之,显然是李清照更合要求,更有“温柔敦厚”的传统诗学特征,更为士大夫所赞赏。与此同时,李清照的士大夫襟怀和意志也使她的作品有双面的特征,而不仅仅只是闺阁气。恰如杨慎《词品》中对李清照的评价“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18](P605);与对朱淑真“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19](P1543)的评价对比。

朱淑真与李清照两位才女,在宋代文人的接受心态中差别如此之大,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我们在为朱淑真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应该对此种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二者各有各的闪光之处,应该以公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给她们一个合理的评价,尤其是朱淑真,我们更应该多看她率真无畏的情怀,独立自强的意识,永不言输的批判精神。在封建社会的一片漆黑中,坚持自我的朱淑真正是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代价,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扼杀,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淑真远远地超出了她那个时代,为女性独立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扬起了不朽的风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在当世立功扬名、有一席之地,必须顺应时势,不脱离那个时代,朱淑真的悲剧“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20](P41)

朱淑真和李清照在宋代文人中不同的接受心态,折射出南宋的两大文学思想,一是“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这是宋代文学思想光辉而悲壮的结尾,二是“重视作家的道德人格修养和文章的实用价值”,这又正是宋后期正统文学的突出特点。朱淑真远远背离了这两大文学思想,而李清照则与文学思想保持一致,因此朱淑真在宋代文人中注定踽踽独行。

注释: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页。

[2]孙克强:《唐宋人词话(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4页。

[3]孙克强:《唐宋人词话(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3页。

[4]魏庆之:《诗人玉屑・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60页。

[5]张端义:《西台集・贵耳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6]黄嫣梨:《朱淑真研究》,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7]冀勤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2页。

[8]王兆鹏:《古代作家成名及影响的非文学因素――以李清照、朱淑真为例》,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83页。

[9]演妮:《探究朱淑真其人其作备受冷落的原因》,大众文艺,2010年,第18期,第139页。

[10]牛春俐:《朱淑真诗词接受史解析》,名作欣赏,2010年,第18期,第120页。

[11]王焯:《碧鸡漫志・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1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11页。

[13]朱光潜译,黑格尔著:《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7页。

[14]郭时羽注,李清照著:《漱玉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15]冀勒辑校:《朱淑真集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1页。

[16]缪钺:《论朱淑真生活年代及其<断肠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3页。

[17][清]吴衡照:《莲子局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23页。

[18]孙克强:《唐宋人词话(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5页。

[19]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3页。

篇9

二、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四、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五、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六、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七、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崔涂《春夕》

八、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

九、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十一、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刘方平《春怨》

十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十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十四、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

十五、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十六、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十七、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十八、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十九、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二十、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二十一、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如意娘》

二十二、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二十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二十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二十五、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

二十六、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二十七、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吴融《途中见杏花》

二十八、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二十九、戚姬髡发入舂市,万古共悲辛。——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三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三十一、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三十二、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三十三、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三十四、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三十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三十六、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如晦《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

三十七、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三十八、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张惠言《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三十九、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四十、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四十一、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曹植《杂诗六首·其

四十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十三、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

四十四、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高适《别董大二首》

四十五、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四十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十七、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四十八、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篇10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唐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若个:哪个?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见:显现。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野渡:野外渡口。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两句写初春将近时的景色。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闕成口号先赠交亲》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唐·杨凌《句》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渌:清澈。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一庭春*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宋·钱惟演《木兰花》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冰笋:冰棱。意谓从冰棱的融化看到冬天已悄悄过去;从柳枝梢头看到春天已偷偷归来。宋·张来《春日》

老树着花无丑枝宋·梅尧臣《东溪》:“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翠色:嫩绿的草色。和烟老:随着暮霭变成深绿。宋·梅尧臣《苏幕遮》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信:消息。露:显示。宋·苏轼《一丛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竟日:整日。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意谓春雨为春天的路旁增添了更多的鲜花,花儿在春风中摇动,满山弥漫着春*。宋·秦观《好事近》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芳菲:指春花季节。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韶华:美好的年华。东君:春神,这里指春天。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青:绿叶。红:红花。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将息:养护,调养。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柳眼:柳叶。梅腮:指梅花。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杨柳句谓杨柳遮不断春大的景色。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杜宇:杜鹃。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宋·辛弃疾《满江红》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春事:春景。十分花柳:花柳最盛之时。宋·辛弃疾《感皇恩·为范倅寿》:“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年年如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春阴:春天的阴云。幽花:清幽的花。明:绚丽。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宋·陈亮《南歌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荠麦:芥菜,麦子,泛指田间作物。宋·姜夔《扬州慢》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宋·姜夔《淡黄柳》

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著物:春风润泽万物。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酝造:酿造。可人:喜人。宋·石孝友《好事近》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瘦雪:残雪。这里用以形容春花的飘零。青子:青青的小果于。金·王庭筠《谒金门》

东风轻扇春寒轻扇:轻轻地吹动。金·段克己《望月婆罗门引》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飞红:花瓣飞舞。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觉来:醒来。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袅:飘浮不定。晴丝:虫类所吐的丝,春日常在空中飘游。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