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范文

时间:2023-04-04 18:3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训练

篇1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

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玻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唷――”在乘客的惋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激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大汉回答。

“那就好。”

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共汽车又驶过两站。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那,哈哈……”

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阅读训练]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______________。

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4.“大汉”“面带歉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姑娘却朝“大汉”“感激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乘客们都善意的笑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处的“暖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当前社会和生活实际,谈一点读了本文之后的感想。

[参考答案]

1.伞。2.语言描写;动作描写3.用伞堵住破窗。4.把姑娘的伞弄破了。大汉帮助她用伞把破窗堵住了。5.大汉善意的“欺骗”了盲人夫妇。6.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点睛]

第一题问叙事线索,叙事的线索多种多样: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有的以感情为线索,还有的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抓住了行文的线索,可以较快的理清文章的思路与脉络。

第二题问人物描写,常见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行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第三题概括所记叙的事件。

篇2

■鲍亚民 设计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白居易/文)

阅读训练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中立不倚者

中立: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

B.则思砥砺名行

砥砺:磨练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鞋子

D.疏其间,封其下

封:堆土加高地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B.①见丛竹于斯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①此相国之手植者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D.①乃芟翳荟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A.询于关氏之老

B.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

C.竹,植物也

D.书于亭之壁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提出“竹似贤,何哉?”的设问,接着以竹所代表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美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样写是为下文的记叙和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记叙了已故关相国园中一丛“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之竹的变化。作者出于怜竹之心、爱竹之情,一番辛勤培植,最后使竹丛呈现出了一片盎然的生机。

C.作者借物抒情、托物寄意,叙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文章批评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主旨。

D.本文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说理自然,卒章显志,多用对偶、排比句,句式工整,语言清隽,意境优美,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2)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参考答案

1.C(履:踩;踏。这里指“走”)

2.C(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A以:介词,“因为”。B于:介词,“在”。D乃:副词,“于是”)

3.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A、D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为判断句)

4.C(“体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散文美”错)

篇3

到无人售货亭来买菜的多为农田前面的小区或对面公寓里的人。因为这里的蔬菜比站前超市便宜得多,所以每天摆出的蔬菜从来没剩过。

“嗨,又有一个!”

黄昏时,杉田从铁皮盒往外倒硬币。他的手掌心有一个比百元硬币大一圈的黑色圆形纽扣。这颗纽扣好像用黑色贝壳做的,中间有呈井字状的4个穿线孔。放在明亮处,纽扣闪着美丽的光泽。

“真不像话,用纽扣代替钱!”

这一个月以来,已经发现3颗同样的纽扣。虽然没什么用处,但扔掉了可惜,所以随意用胶带粘在墙上。这是第4颗。

在此以前,发生过几次拿走菜不给钱的事。杉田贴了张纸条,上写:“拿菜不付钱就是小偷!”从那以后,再没有丢过菜。

“准是那个老太太。”

他眼前浮现出在田里干活时经常看到的那个老太太。她清瘦,高个,有点驼背,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地走着。从那走路的姿态可以看出,她以前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

可是,只要她来买土豆、胡萝卜,钱盒里肯定有纽扣。

“她是怎么想的,难道以为纽扣是百元硬币?”

话虽这么说,但总不能在她往钱盒里投纽扣的刹那间把她抓住。“也许她真把这纽扣当成了百元硬币。”

当杉田平静下来时,许久不见的女儿回来了。

“嗨,这是怎么了?”

女儿兴致勃勃地指着墙上的纽扣说。

杉田阴沉着脸把事情讲了一遍,女儿两眼闪光。

“这是用黑蝶贝做的纽扣,雕工也好。原来肯定是用在高级礼服上的。”

“这么贵重?”

“现在买,一个的价钱就吓你一跳。这样高级的扣子,可以卖……”

杉田边听边想起了那个老太太走路的姿态。

(内海隆一郎/文)

练习题:

1.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说写得含蓄委婉,有明线、暗线贯穿全文,请简要归纳出来。

3.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的内容和作用。

4.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对老太太描写的句子,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你认为文章以“纽扣”为题好吗?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老太太

2.明线是杉田卖菜,暗线是老太太生活日益穷困。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B)―0049―01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有些学生虽然读懂了文章,甚至可以逐字逐句翻译出来,但做选择判断题时却常常出错,得不了高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阅读课的训练活动是以学习语言为主,忽视了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学生“见字不见篇”。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水平。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中训练阅读技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读前活动(pre-reading)”、“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读后活动(post-reading)”。

1.读前活动

这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对文章作一些预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下一阶段的阅读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利用课文题目和有关词汇来猜测课文的内容和情节。这一阶段要训练学生略读和查读的技巧,可以通过“布置任务(理解文章大意)――粗读――检查”来进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理顺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技巧。例如,人教版高三册Unit 5 Advertisement, 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就有关广告展开讨论,对文章作一些预测。

(1)What do you think is boring when we watch a wonderful TV play? (Advertisement.)

(2)Aren’t all advertisement boring?

(3)Why do people advertise?

(4)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dvertisement?

2.读中活动

这一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把握主要事实、理解作者意图、作出正确判断,并围绕所读内容和所遇到的新词汇和语法进行练习,使他们学以致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预设目标(抓细节,找主题句,猜测词义,划分段落,找出重点和难点),引导他们观察和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实和信息。例如,我们可以把人教版高三 Unit 4 The Birth of a Science 的时间和人物进行排列,然后让学生找出相关的事件,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最终达到复述课文的目的。

正确理解词、句的意义是阅读时获取信息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整体理解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教版高三Unit 4 The Birth of a Science 中多次出现了group 一词,学生对它并不陌生,但在文章中的意思和词性要根据上下文或句型结构才能决定。

3.读后活动

学生掌握了文章大意和具体内容后,教师应该指导他们运用经验和已学知识对课文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物发展的规律、作者观点以及文章的深层含义。这一环节的具体做法是“布置任务――研读――检查”。例如,人教版高三Unit 1中的 Reading――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教师可以安排下列活动:If you want to set a world record, what has to be done to get your record into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篇5

【阅读导引】

世界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可以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没有它们,便没有了世界,至少说世界便不会如此之完美。作为人,乃是万物的主宰,我们每个人是否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自己存在的理由呢?如果你读了林清玄的《存在的理由》,也许对你的思考会有所裨益。

【原文】

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捡一些当地的石头回来作纪念,有些朋友无法理解,会问我:“石头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它是一个地方最好的纪念,是金钱也不能买到的。”我说。

在我们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个石头、一朵野花、一株小草都是在诉说自己的价值,只是有缘的人才能看见罢了。

一个黑色的石头可能比一张鲜红的缎子更明亮。

一件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

一棵林间的小树,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

甚至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为爱存在,有些为学习存在,有些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只有一个人确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才可能成为更自信、更深情、更温柔的人。(文/林清玄)

【阅读训练】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思路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它是一个地方最好的纪念,是金钱也不能买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一个人来说,确定“自我存在的理由”是否重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一件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一棵林间的小树,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你能说出这是因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世界,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请仿照例句,补写句子,来表达你的审美感受。

例:1.白云点缀着蓝天。

2.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

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查阅毕淑敏的散文《我很重要》,用其中精辟的语言来概括你自我存在的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打碎的兰花

【阅读导引】

修身养性,乃是做人之要务。可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真正悟出修养之道者,委实不多。《打碎的兰花》中的禅师,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得道高人了,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有那样豁达的性情?

【原文】

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时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 “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 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得失, 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 “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就会化解我们烦恼的心情而获得另一番安详。(文/佚名)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强调“禅师非常喜爱兰花”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禅师与常人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禅师对弟子不慎打碎兰花一事的态度,你认为具有怎样的心态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过得快乐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生的棋局

【阅读导引】

观人对弈,往往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二人开战,若是有人从旁指点,那常常会让双方都乱了方寸。于是乎,那“楚河”“汉界”便有了“观棋不语真君子,河边不缺多嘴驴”的警示之语。下棋人不喜欢观棋人多嘴,是为了显示自己有主见,况且走错棋也没什么损失,不就是一盘棋嘛,谁都输得起,可我们谁能输得起人生?谁能输得起人生的棋局?朋友啊,人生之旅,如能常有旁观者善意的提醒,也许能使你常常立于不败之地。不管你信不信,当你读完刘墉的《人生的棋局》,你一定会参透到人生的这一真谛。

【原文】

人生就像是一场棋,对手则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的人能预想十几步,乃至几十步之外,早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甚至走一步,算一步。

与高手对招,常一步失策,满盘皆输。但是高手下棋,眼见的残局,却可能峰回路转,起死回生。

有的人下棋,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有错;有些人下棋又因起初长考太多,弄得后来捉襟见肘。

有的人下棋,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有些人下棋,稍见情势不妙,就弃子投降。

棋子总是愈下愈少,人生总是愈来愈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后来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而棋子一个个地去了,愈是剩下的少,便愈得小心地下。赢,固然漂亮;输也要撑得久。输得少,才有些面子。

所幸者,人生的棋局,虽也是“起手无回”,观棋的人,却不必“观棋不语”,于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几个参谋,常能开创好的局面。但千万记住,观棋的参谋,也有他自己的棋局,可别只顾找人帮忙,而误了他坪上的厮杀。

如果你不知道计划未来,必是个很差的棋士;如果你没有参谋,必是很孤独的棋士;如果你因为输不起,而想翻棋盘,早早向人生告别,必是最傻的棋士。

请问:你还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斩获?你是不是应该更小心地,把所剩无几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文/刘墉)

【阅读训练】

1.棋风能显现一个人的性格,“落子如飞,但是常忙中有错”的人有着___________性格,“起初长考太多”而“后来捉襟见肘”的人有着____________的性格。

2.为什么对于“人生的棋局”,观棋的人不必“观棋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几种下棋人的表现,你最赞赏那种人的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所剩无几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如果你不知道计划未来,必是个很差的棋士;如果你没有参谋,必是很孤独的棋士;如果你因为输不起,而想翻棋盘,早早向人生告别,必是最傻的棋士”中,你获得了怎样有益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

1.由石头的“价值”谈到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继而推及“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

2.作者说“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是说普通的石头不可能像珠宝一样待价而沽,但在他看来,石头有着特殊的纪念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是金钱也不能买到的”。

3.很重要。因为一个人只有确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才可能成为更自信、更深情、更温柔的人。

4.因为在“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里渗透着人间最宝贵的亲情,所以它“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而“一棵林间的小树”,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任凭风吹雨打,却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它“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

5.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春风吻上了我的脸 (言之成理即可)

6.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对于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二)

1.为写弟子打碎兰花后的恐慌作了铺垫,同时也衬托了禅师的超尘脱俗、心无挂碍。

2.常人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情绪容易起伏变化,而禅师能看得开,心无挂碍,外物的得失不会影响他心中的喜怒哀乐。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凡事要想得通,看得开,要不计个人得失,要多想一想快乐的事情,切不可自寻烦恼。(言之成理即可)

(三)

1.随意草率谨小慎微

2.因为人生非常宝贵,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都有责任使他人的人生变得精彩,观他人的“人生的棋局”,适时地提个醒,做个参谋,能使其少出错儿,这是件与人为善的大好事,既然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所以对于“人生的棋局”,观棋的人不必“观棋不语”。

3.此题不求统一答案。可赞赏“能预想十几步,乃至几十步之外,早早便做好安排”的人,因为这种人有很强的预见性,能未雨绸缪、应付自如;可赞赏“不到最后关头,绝不认输”的人,因为这种人有韧的战斗精神,有不轻易言输的拼搏精神;也可赞赏“眼见的残局,却可能峰回路转,起死回生”的“高手”,因为他们具有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4.要珍爱生命,使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精力发出最大限度的光和热。

篇6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素衣而出()

②天雨,解素衣()

③衣缁衣而反()

④子亦犹是也()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译文:

二、柳敬亭说书①

张岱

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说书,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②,常不得空。南京一时有两行情③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④,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⑤声如钟,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酒店沽酒,店内无人,⑥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著色⑦,细微至此。

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稍见下人■哔⑧耳语,听者欠伸有倦色,辄不言,故不得强。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说书之耳使之谛听,不怕其不咋舌死也。

柳麻子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⑨,眼目流利,衣服恬静,直与王月生同其婉娈⑩,故其行情正等。

[注]①选自《陶庵梦忆》。②书帕:请柬和聘金。用帕子包裹聘金和礼物,连带聘书送去,叫送书帕。下定:约定。③行情:商业用语,市价。此指有行市。④白文:南方说书分“大书”、“小书”。“大书”全是白文,只说无唱;“小书”则唱白兼有。⑤勃■:指昂扬果绝处。⑥(pó):痛极喊叫。疑为“蓦”字之误。⑦闲中著色:在不紧张处从容加以渲染。⑧■哔(chèbì):小声说话。⑨波俏:形容口齿流利。⑩婉娈(luán):美好。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说至筋节处()

(2)听者欠伸有倦色()

(3)不怕其不咋舌死也( )

2.《柳敬亭说书》的文体是()

A.小说B.写人散文C.议论文D.说明文

3.《柳敬亭说书》中写“武松到酒店沽酒,店内无人,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对刻画武松来说属于

A.行动描写B.语言描写C.侧面描写D.场面描写E.心理描写

4.作者在文中说“摘世上说书之耳使之谛听,不怕其不咋舌死也”,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对表现柳敬亭的说书技艺有什么作用?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主人必屏息静坐,倾耳听之,彼方掉舌。

译文:

(2)每至丙夜,拭桌剪灯,素瓷静递,款款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①衣:穿;素:白色的。

②下雨。

③同“返”,回来。

④这样。

2.假如让你的狗一身白出去而一身黑回来,难道你能不感到(觉得)奇怪吗?(关键词为“向者”、“使”、“岂”、“无怪”)

3.略(示例一:当他人误解自己时,应该设身处地(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示例二: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先要从自身找原因。示例三:人不能像狗那样,只看表面现象,遇事情要善于思考,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雨了,(他)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迎上去对着他大叫。杨布非常恼火,想要去扑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扑打狗,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假如让你的狗一身白出去而一身黑回来(或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难道你能不感到奇怪吗?”

二、1.(1)关键的地方。

(2)打哈欠的样子。

(3)咬住舌头,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2.B(因为实有其人)

3.A、C(“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属于侧面烘托)

4.这是一种夸张手法。使读者对柳敬亭说书的艺术魅力印象深刻。

5.(1)主人一定要屏住呼吸(或“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

(2)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

【译文】南京柳麻子,面色黄黑,满脸长着疮疤、小疙瘩,行动随随便便,身体像木偶一样呆板。他善于说书,一天说书一回,定价一两银子。请他的人须在十天前送去请贴、定金,约好时间,他经常没有空闲。南京同时有两个走红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我听他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与《水浒》的描述大不相同。他描写刻画,细致入微,但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并不唠唠叨叨。他的吆喝声有如洪钟,说到关键地方,大呼叫喊,声音震得房屋像要崩塌一样。他说武松到酒店买酒,店内没有人,武松猛然一吼,店中空缸空坛,都嗡嗡作响。在一般人不经意的情节细微的地方着力渲染,细致到这个地步。

主人一定要不声不响地静静坐着,集中注意力听他说,他才开口;稍微看到奴仆附着耳朵小声讲话,听的人打哈欠伸懒腰,有疲倦的样子,他就不再说下去,所以要他说书不能勉强。每到半夜,抹干净桌子,剪好灯芯,静静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给他,他就慢慢地说起来。声音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说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把世上其他说书人的耳朵摘下来,使他们仔细听柳敬亭说书,恐怕都会惊叹得咬舌死去呢。

篇7

1、视幅扩展:打开我们的“视幅”,从一眼看一字到看多字;

2、焦点移动:训练我们的眼停眼跳,让焦点迅速准确地移动到第二眼的位置,以更快地吸收到信息;

3、眼脑直映:培养我们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实现阅读速度的飞跃;

4、消除回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克雷格说:“也许是你的问题,也许是因为你担心他轻视你,所以你不敢与他接触。说不定,他也以为你不喜欢他,所以也就对你不友好呢。你喜欢别人,别人才会喜欢你,去主动与他打招呼。”克雷格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我热情地向老师打招呼,老师一开始显得有些惊讶,但我们边走边谈,原先的冷漠很快 。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加拿大,车厢里有一个人,大家都不愿意同他讲话。原因是这个人说话舌头打卷,吐字不清,像是喝醉了酒似的。我主动与他交谈。交谈中,我得知他两年前患了中风,不久前才刚刚康复。他曾是我们乘的这条铁路线的工程师,对这条铁路线所经地段的地理、历史、风俗和文化了如指掌。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堆骨湾是因印第安猎人在那里留下了数不清的野牛残骸而得名;我知道了大个子杰克得故事――这个瑞典来得铺轨工人可以举起200多公斤重得铁轨;我还知道有一个叫麦克得列车员养了一只小兔子作为走南闯北的伙伴。

在我们要分手的时候,他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一路上听我唠叨,许多人不愿意费这个神。”其实,他并不知道,我从他那儿得到了意想不到得快乐。

在一家嘈杂的咖啡馆,有一家外地人向我打听这座城市的情况,我热情的做了介绍。后来,我得知他们来自澳大利亚偏僻的西北岸,所以我就能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咸水鳄鱼,“其后背如车篷一样宽大。”

每认识一个人就是一次探险和一次学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如果你想听的话――

有一个满脸胡须的流浪汉告诉我,他曾经往一条河里开了一枪,就有一条大鱼浮出了水面;

一个巡警说,他从斗牛士和乐队指挥的表演中学会了使用手势。

一个年轻的美法师说,他刚刚为一位贫穷的孤寡老人做了免费理发服务,那位老人快乐极了,而他自己也觉得特别高兴,这让他知道了助人为乐的道理。

克雷格显然知道这样做的美妙:首先喜欢别人,然后主动提问。朋友们不妨试一试,如果你将阳光投射给别人,那么会有更多的阳光折射给你!

(摘自《青年心理》文/肯特・纳本 编译/邓笛)

阅读训练:

1.文章写了很多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在第二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短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揣摩文章第四段内容,用一句俗语概括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文末划线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举一个例子来说说首先喜欢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首先要喜欢别人,与别人接触,能增长见识并生活得很快乐。

2.一扫而光

3.“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篇9

黑熊、灰狼、狐狸组成一个强盗团伙,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羊群,使羊群不得安宁。

羊群中的头羊决定采取分化的办法,对付这伙强盗。于是采取进谗言、挑拨离间等办法,但是没有成功,因为黑熊、灰狼、狐狸团结得很紧密,它们并不相信谣言。

后来头羊死了。死前,它把位置交给一位年轻的羊。这位年轻的羊并没有直接上任,而是提出了一个令大家十分吃惊的计划。它说,要请黑熊、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对此,大家都坚决反对。但是被委以重任的年轻山羊却坚持自己的主张。它把这一决定传递给黑熊、灰狼、狐狸。它们都十分兴奋,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这里的好处太多了。

可是,由谁当这个羊群的头领呢?

黑熊想:我在团伙中力气最大,做的贡献也不小,这羊群的头领应由我来当。

灰狼想:我在团伙中最为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了,论贡献我最大,这羊群的头领理应由我来当。

狐狸想:我在团伙中是智多星,很多点子都是我想出来的,我起的作用是最大的,这羊群的头领应由我来当。为此它们争执起来,谁也不服谁。大家就这样僵持起来,火气越来越大。黑熊首先起了杀机,它决定用武力除掉灰狼和狐狸。

黑熊趁灰狼不备时忽然向它发起了攻击,一下子就咬断了狼的脖子。

黑熊还准备向狐狸下手。

狐狸看出黑熊的心思,它处处防备着黑熊,同时,准备除掉黑熊。

它找到一个经过猎人伪装的陷阱,陷阱上面只有一层树枝。于是,它便躺在上面假装睡觉。因为狐狸身体轻,并没有陷下去的危险。

黑熊发现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它猛扑向狐狸,可狐狸却迅速地躲开了。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

剩下的只有狐狸了,它已对羊群构不成威胁。

这时,众羊才知道,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

(选自《现代女报》2004年1月20日)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肆无忌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挑拨离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黑熊、狼、狐狸组成的强盗团伙中,它们自诩的强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的头羊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计划?这个计划为什么令大家十分吃惊,而让强盗团伙十分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说“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一下年轻的头羊提出的计划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则童话故事中,你获取了怎样的启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 龙应台

曾经跟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童话。一只心高气傲的小狮子听说人是最坏的动物,于是出发去找人,想给人一番教训。

路上碰见的第一个动物有长脸大耳四条腿。“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得树木的叶子落了一地。

长脸大耳四腿的动物垂下头,满嘴白沫口齿不清地说明自己是一头驴子,一头倒霉的驴子,被人饿了三天之后还差点打断了腿,现在叛逃了出来。“人是最坏的动物。”它控诉。

小狮子要为驴子复仇,于是一前一后结伴同行。紧接着碰到的动物背上有一个巨大的肿块。“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落了树木的叶子。

背着肿块的动物声泪俱下,它当然不是人,它被人凌虐得奄奄一息。“那儿连撒尿的自由都不给。”骆驼愤愤地说,翻起它的嘴唇,“人是最坏的动物。”

最后终于碰到了一个用两条腿直立而行的动物,吹着口哨。驴子和骆驼已经吓得哆嗦,躲到树林里去了。狮子大吼一声,“你是人吗?”叶子落了一地。

那两条腿的动物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木匠。”

“哦,不是人。”小狮子有点儿泄气了,但还是问了一句:“木匠能追兔子吗?”

木匠说,他不会追兔子,但是能做遮风挡雨的房子,如果狮子愿意,他可以马上做一个给它。小狮子骄傲地点点头。木匠卸下背上的工具箱,乒乒乓乓地敲打起来,不一会儿就制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木盒。他对小狮子说:“得量身材,请跳进去试试。”

狮子一跃而入。

木匠说:“趴下来,把尾巴也收进去。我要试试盖子密不密、透不透气。”

狮子趴下,将尾巴收进盒里。

木匠将盖子盖上,四周钉上钉子,敲得乒乒乓乓的,很用力气。

那木盒盖得极严密却又透气。木匠把木盒连同狮子卖给了马戏团。

驴子和骆驼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要决定何去何从了,驴子说:“其实跟人在一起,有水喝有料吃,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骆驼说:“那些叛逃在外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木匠就把工具箱绑在骆驼背上,骑上驴子,得意洋洋地上路了,吹着口哨。

我猜想,那马戏团和狮子后来辗转到了世界各地。

(选自《读者》2003.20)

1.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认识小狮子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狮子想给人以教训,反被人囚禁并卖给了马戏团,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驴子和骆驼的表现,谈谈它们的出路将会怎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狮子的出场不可一世,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一则童话,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狮子和标签 谢・米哈尔科夫

狮子醒来,愤怒地团团转,吼声打破了宁静,凶猛威严。

有个野兽和它开了个玩笑:在它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 ,上面写着“驴”,有编号,有日期,有圆圆的公章,旁边还有个签名……

狮子很恼火。怎么办?从何做起?这号码,这公章,肯定有些来历。撕去标签?免不了要把责任承担。

狮子决定合法地摘去标签,它满怀气愤地来到野兽中间。

“我是不是狮子?”它激动地质问。

“你是狮子,”胡狼慢条斯理地回答,“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

“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干草!我是不是狮子,问问袋鼠就知道。”

“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袋鼠说,“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

“蠢驴!你怎么不吭声?”狮子心慌意乱,开始吼叫,“难道我会像你?畜生!我从来不在牲口棚里睡觉!”

驴子想了片刻,说出了它的见解:“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徒劳地追问,低三下四,它求狼作证,又向豺狗解释。同情狮子的,当然不是没有,可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

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一天早晨,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

(选自《聪明泉》)

1.文中写有个野兽跟狮子开个玩笑属于哪一种叙述方法?详细地写这个玩笑有怎样的效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狮子看了标签后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狼的回答隐含着一种推理过程,你能具体谈一谈吗?

胡狼:你是狮子,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狮子本打算“合法地”摘去标签,可结果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对狮子的描写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的理解,“狮子”和“标签”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指肆意妄为,无所顾忌。dàn(2)搬弄是非,使彼此不和。jiàn2.黑熊:力气最大,贡献也不小。狼:最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狐狸:在团伙中是智多星,出的点子多。3.请黑熊、灰狼、狐狸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因为这样,羊群就要遭殃了。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对强盗而言,这里的好处太多了。4.强盗们贪图权力,因为得到权力就意味着占有更多的利益,所以,贪权者就会勾心斗角,相互残杀,就像掉进陷阱一样。5.贪婪是人性的弱点。年轻的头羊就利用强盗团伙的这一弱点,以“权力”为诱饵,给它们设下陷阱,让它们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6.示例:①应该正确对待权力,决不能为一己之利而争权。②权力是众望所归,行使权力要出以公心。等等。

二、1.①回避了狮子提出的“是不是人”的问题,回答“我是木匠”。②迎合狮子好大喜功、乐于征服的心理,主动做一间房子送给狮子,获取好感。③以“量狮子身材”为由囚禁了狮子。2.心高气傲,孤陋寡闻,简单粗暴。3.说明狮子过高地估计自己,好大喜功,不知彼不知己,骄兵必败。也说明人沉着冷静,临危不惧。4.驴子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道路;骆驼从自己的前途着想,审时度世,归顺于人。这是它们的必然结局。5.景物烘托。例如用树叶被震落烘托狮子的吼声之大。6.示例:①做一个有智慧的人。②智慧可以战胜愚蠢与狂妄。③沉着冷静是获胜的必要条件,遇事不可盲目自大。等等。

篇10

文/杨敬科

对秦腔的嗜好,或许终生难改。从懵懂的孩提时代开始,在简陋的乡间戏台下,远远看着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心中就有置身其中的渴望。小时候经常看乡戏、逛庙会,那曾是我们最大的节事,至今仍记忆悠长。回想起来,因为喜欢秦腔,当时本来枯燥无味的农村生活变得趣味无穷。上世纪80年代时,秦腔的演出市场相当红火,每逢过年过节乡上都会唱大戏。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再长大些,只要村子附近演秦腔,我经常会昼夜连着看。每次看戏,当板鼓或铃声响起,绛红色的幕布拉开,敬畏与神圣感莫名地自体内升起。

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剧种,经一代代人的传承,越见博大。投入看戏时,人置身在假定情境里派生出的充满独特的魅力,主音的板胡那一股畅快的调子,竟能让人产生“浑身的血脉都通了”的错觉。秦腔不光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还应当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这或许是秦腔艺术绵延发展的根源所在。记得河西嘉峪关城楼戏台两侧有副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我始终认为,从小喜欢看秦腔,特别是那些传统剧的熏陶,对养成自己的个性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如今人到中年,对秦腔的痴迷依旧。秦腔已深深地融进我的血脉了。进城已近三十年,但不管在什么地方学习或供职,我都不由自主地去关注和参与秦腔艺术的振兴与发展。有一段时间在张掖挂职,我通过协调企业赞助,给当地院团解决困难。前几年,我还结合本职工作,投入创排了《百合花开》等多部卫生题材的舞台艺术剧目。今年又多方争取资金,为老家新建一座戏楼和文化广场,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桩心愿。

眼下工作感觉疲惫的时候,尤其是周末没有了精神与体力之压时,还是特别喜欢找剧场甚或茶园看戏。特别是当看到退休老人洋洋自得的生活时,竟开始憧憬着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我想那时秦腔必定依然是我钟情的主角。

(选自2014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技法一赏】

有序记叙,表露真情。文章主要记叙了自己与秦腔亲密接触的情形,表达出了对秦腔的喜爱之情。文章的记叙脉络清楚,思路清晰,从小时候家乡秦腔表演的盛大场面,到中年时对秦腔的钟情与痴迷。这不仅让人感受到秦腔的巨大魅力,还能真切地了解到秦腔的演出情形。文章自首至尾,在字里行间都灌注着作者的深厚情感。

【跟踪演练】

1.提取信息。从作者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腔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在第二段就对秦腔这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我们可以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概括出秦腔的特点。

2.感知内容。作者在文中介绍了自己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的嗜好。那么作者在儿时和中年时期对秦腔嗜好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文中描述儿时和中年时期两个阶段喜爱秦腔部分的内容,然后提炼出具体表现。

3.语句品味。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记得有一年乡上唱大戏,我和伙伴们白天看完意犹未尽,还想去看晚场,而父亲并不让去。但当微风将遥远的秦声秦韵吹进窗户时,我仍抑制不住,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直奔乡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赏析散文中的句子一般从修辞的角度和描写的角度来进行。很明显,这个句子主要是形象生动地描写对秦腔的爱,解题时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注意“意犹未尽”“还想”“抑制不住”“蹑手蹑脚”等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

4.写法探究。文章第二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文章第二段是介绍秦腔这种艺术形式,与前后文的叙事不是一脉相承的,应属于插叙。回答其作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

秋水

文/胡竹峰

立秋后,所在的城市雨多了,整天整天下。那雨瘦,枯寒地在天空飘着,细且长,迎向地面,盈盈浅浅,像刘旦宅笔下仕女的凝眸。

清晨,秋水满帘,雾气正浓,远处街道有积水反光,街道旁的花木仍旧依青偎翠,感觉已满目秋水清凉了。老城区墙角的青苔幽幽散发着秋意,爬山虎枝叶凋零,只剩一身虎骨,嶙峋静默。薄雾中,汽车尾灯昏黄的光泅开来,心里变得闲淡,睡意也越来越淡。人行道上的灰衣人举着伞,挡得住秋水,挡不住秋意,缩着肩膀,茕茕独行。空街行人寂寥如白壁一纸挂轴。几户人家阳台上的花草,蓬蓬散散。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秋天最让我沉迷的是行云和流水。秋天时候,我在故乡山冈上,双手枕头仰观行云。少年的时光忧伤阴郁漫长。现在回过头看,那些日子竟也凝结成铃铎,叮叮当当响在心灵的角落,悦耳澄澈,盈盈一握,使人怀念。或许和秋水有关,秋水照映了过去。

秋水下的乡村是桃花源,清静独孤。池塘两侧的石头窠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垫坐在上面,凉意袭人,坐得久了,才觉出热来。细脚蜘蛛在旁边爬,也有一种叫百脚虫的东西懒而蠢地蠕动。山涧的溪流在谷底躺着,干净透明如同融化的水晶从石罅间漱流,水中石子被淘洗得颗颗浑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定是在秋水之岸。春水青嫩鲜亮,是人生的第一阶段。夏水走泥,洪波涌起,是人生的第二阶段。秋水无声绵延,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人生的第三阶段。坡写《赤壁赋》正是中年时候,也正是秋天。我一厢情愿地想,一定是秋水让苏轼情不自禁。情的美好正是不自禁,情的痛苦也是不自禁,不自禁如同秋水,流得缓慢却义无反顾。

《赤壁赋》中,我看见秋水笼罩一切,是节令之秋水,也有庄子的秋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庄子与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通体清凉,风的肃穆中虫鸣唧唧,作金石声,远处田野翻开的泥土以及田野小径上乱栽的枫树,更接近他们文字的氛围。

很多年前的庄子和苏子,在一个小院落中老槐树下的瓦房或者茅屋中轻描淡写,抒怀追忆寓言。秋水自树干枝叶间漏下,心思澄明,若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滓渣无凝滞。秋水流入庭院,不成烟,不成雾,自成一片雨帘。不知不觉中,天已垂暮,柴门静掩,沾泥的草径是有人回家了,粗朴的桌椅上放着陶碗。

在庄子那里,秋水弥漫,无处不在。苏轼的秋水盈盈如一杯清茶。庄子在秋水中游泳,另有一番快意的萧瑟。苏子在秋水中驾一叶小舟,举杯盏且饮且行。人生如蜉蝣置身于天地,渺小如沧海一粟,只在须臾,不像江水滔滔无穷无尽。携仙人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这些都是梦,人生的憾恨只在秋风秋水秋思中。

(选自2014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

【技法一赏】

纵横想象,见景生情。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秋水所形成的独特景象。文章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清晨秋水弥漫的城中之景,还回忆了农村秋天的行云流水,进而放飞思绪,勾连起秋水的文化色彩,叙说了苏轼和庄子对秋水的独特感受。文章联想丰富,感情真挚,营造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跟踪演练】

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谈及庄子和苏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庄子和苏轼都适合在秋天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悄然落下的几片梧桐叶被风推动着,娉婷复袅袅,像优雅的女人,也像调皮的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为什么要以秋水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