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生活范文
时间:2023-04-08 12: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实的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我不甘心,我心里有着一股蠢蠢欲动的冲动!我不甘愿这样的生活,我一次又一次的期许我的未来,是因为我现在活的不开心过的不快乐,不喜欢的工作,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样的生活我心里无数次的在抱怨着,可这又能怪谁?怪我的父母,怪这个社会,还是怪自己。。。怪父母当初的无情,怪这个社会的残酷,还是怪自己的不争气,很多事情发生了,当无法挽回时,除了后悔,我找不到任何逃避的理由,这世界没有任何人会有义务的对你好一辈子,就算亲生父母也是无情的,在你身上找不到任何的价值后也就会任由由着你破罐破摔,自生自灭了,就连所谓的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人生路上的过客呢!
我不爱在人前哭,因为我知道我哭了就代表我软弱了,我不要任何人看到我软弱,我要表现得比任何人都乐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内心的伤感埋藏,埋到任何人看不到的角落,就算会痛,但我知道只有我才能感觉得到,在别人眼中我是快乐的
亲人,朋友,爱人,一个比一个可笑,家,当我远离了,当我在外面漂泊时你们会牵挂吗 当我一年,两年,三年·········十年·······,不回家也许你们也会慢慢的淡忘吧,因为在你们内心深处,我不是唯一,钉子钉在木板上,就算拔掉还是会有痕迹,伤过的心,就算你们现在对我十倍百倍的好我还是觉得假,你们的愧疚换不回我当初纯真的心灵~~·朋友,不能志同道合谈何朋友?只是互相利用而已,无聊时利用消遣寂寞,打发时间而已!只是建立在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的关系上而已!在我眼中朋友这字眼很重,甚至比家人还重,我知道我有一帮可以一块玩的人,但那在我眼中并不是朋友,只是人生路上的过客,玩得好的过客,这些人当分别后,可能几个月,一年,两年,还能联系着,可是时间久了,坏境变了,也就淡了!!爱人!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有些人总是很傻,总以为认真付出了对方就能感觉到,可是相爱的人太少,不是你心里装着一个她,就是我心里忘不掉他~~爱情美好!那只是电视剧里编造的,生活跟爱情,不能相提并论,当过上柴米油盐的生活时,就会发现原来爱情只是热恋时的一种感觉,当过了那个新鲜期,那种感觉、也就消逝!留下的就是一连串的怀疑,怀疑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选择!
篇2
所以,我在看到他们的时候,就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有无穷无尽的资本可以挥霍,他们有自己富裕的家庭可以依靠,可是我也知道,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赋予我的,还有更多宝贵的财富。
虽然这些财富,在我身上的体现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可是随着日积月累,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能够感受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给我带来的帮助和有力作用。
我希望,这样一段时间能够持续更久。
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时候,太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说,大学不挂科,白上了一年大学,其实这都是屁话,害人匪浅的屁话。大学一旦挂科,什么好处都没了,不能评选优秀个人,奖学金什么都别提了。
所以,很多道理,不可道听途说。
篇3
关键词:好莱坞真实媒介虚构
美国奇才导演伍迪・艾伦创作于1985年的影片《开罗紫玫瑰》无疑是一部借助电影来谈论电影的作品,在本片中,伍迪・艾伦创设性地在银幕空间内复又设置了另一重“戏中戏”的嵌套式结构,使这二者交叉、碰撞,随后各自以不同的形式消弭,借X形的情节走势探讨了电影这一大众媒介产物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电影媒介的自反――一个逆子对好莱坞造梦的反叛
《开罗紫玫瑰》影片本身虽取材于好莱坞经典电影的“黄金时期”,但其创作者伍迪・艾伦却是一位众所周知的典型新好莱坞作者,始终在寻求脱离好莱坞模式的自由创作空间。
《开罗紫玫瑰》的反叛体现在,它以一种倾向主流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颠覆传统主流模式的故事。西西莉亚所面对的生活呈现为两个层面,一层为丈夫蒙克所主导的现实空间,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们会衰老,会生病,永远找不到真爱”;而另一层面,则是由汤姆主导的电影空间,在这个世界里,雍容的贵族们的生活由“很干的马梯尼酒”和香槟环绕,“人们和谐相处,永远可靠”。伍迪・艾伦在此点明了好莱坞电影在三十年代对于美国民众精神上的作用,它通过对梦幻的刻画和对现实的抽离式仿真使人形成幻觉,以高度精准的角度复刻现实生活的状态,但却抽离了其中不堪和痛苦的层面,只留下理想幻梦的达成与对于现实的幻觉麻醉。在观看影片时,观众被影像所欺骗,很轻易地认同故事的真实性,从而更深层次地认同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和主导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伍迪・艾伦刻意突出了“凝视”的概念,西西莉亚几次进入影院观影的段落中,镜头都始终给其特写以突出米娅・法罗表演中眼神的专注状态,这与弗洛伊德、拉康等人在电影精神分析学说上的观点形成一定程度的吻合。通过凝视发光的银幕,西西莉亚在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无缝剪辑中对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了本体上的认同和迷醉,进而将自己的主观情绪代入,消解了外部客观事实加诸于她身上的种种压力。因此在影片结束之后西西莉亚依旧一边擦着盘子一边反复叨念着“阁楼、沙漠和在舞池接吻”,如一剂鸦片,好莱坞经典电影使受众认为现实理应与电影中一样,这恐怕也是《一夜风流》等影片在当时能够给广大民众以无限能量的原因吧。
但奇才如伍迪・艾伦,显然并不能满足仅仅单独表现影像的仿真魅力,作为好莱坞的逆子,他依旧通过凝视的手法,将自己对于影像造梦的批判性表现了出来――在1985年,他就已经超现实地让汤姆・巴斯特走下银幕,在不可能中创造出了一种影像与现实对接的可能。在与汤姆的爱情里,西西莉亚始终处于亦幻亦真的梦境感中难以自拔,这感受依旧如同看电影,明知银幕最终会黯淡,但仍然心甘情愿地沉醉其中。这里,影片对真实的定义是real一词。而直到饰演汤姆的好莱坞三线明星吉尔出现并假意向西西莉亚示爱之后,电影看似出现了三度空间,即汤姆的影像空间、蒙克的真实空间和吉尔的影像化完美真实空间,而事实上,笔者认为,吉尔较于汤姆虽然是real的,但对于西西莉亚来说,他们俩都是无法依靠的,即true。汤姆的不真实来自虚构,而吉尔的不真实也是某种虚构,可怕的是这虚构来自于现实本身,其根本不过是包裹了演员表演伎俩的欺骗。因此,到最后,唯一的true竟来源于蒙克,来源于西西莉亚愁云惨淡的生活,而这生活与电影,与好莱坞造梦毫无关联。伍迪・艾伦自己在谈及《开罗紫玫瑰》时也曾明确表示,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尽管彼此交叉,但电影与真实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距离,妄图混同二者的任何尝试都将是悲剧性和无望的。
二、虚构对现实的胜利――上帝已死,电影成为全新的神
作为一个典型的无神论存在主义作者,伍迪・艾伦将这种思想同样渗透进了《开罗紫玫瑰》之中,但不同的是,本片在否定上帝的基础上为世界寻找到了新的神――电影艺术。在汤姆与西西莉亚步入教堂一段,汤姆指着十字架上的耶稣问西西莉亚这是什么,西西莉亚向他解释上帝和人类的关系,汤姆懵懂地回答:“我明白了,就像《开罗紫玫瑰》的两位编剧,欧文・萨克斯和R・H・拉文!”在此,伍迪・艾伦借戏中戏人物之口表达了对上帝概念的怀疑甚至是嘲讽,认为上帝的作用不过等同于电影编剧对于剧情的安排处理,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讽刺的是,剧中剧《开罗紫玫瑰》中的世界是那样的祥和平静,而上帝手中的世界,却是满目萧瑟几无希望,伍迪・艾伦像是在质问:既然如此,上帝同一直在膨胀的宇宙一样,还有什么意义呢?他甚至不能战胜电影。
从这个维度我们能够看到伍迪・艾伦作为一个高产的电影作者对于电影艺术本身的执着和热爱,他安排西西莉亚凝视着银幕上的汤姆,却也安排电影之眼凝视着整个世界。在影片中剧场的观众们对情节发出质疑的同时,伯爵夫人、男爵等电影角色也发出了质疑诸如“不知道外面是怎么样的,看看他们,他们看来好像总是不开心”“让我们重组我们的定义,我们是真实的,而他们才是梦境”。影像的力量通过与真实的交接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的反叛和胜利,而相形之下显然电影的世界比现实来得更加纯净和具有形而上的美感。
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来自汤姆和相处一段,汤姆的真诚善良感染了们,他大肆颂扬女性孕育之美和对西西莉亚的忠贞不渝使风尘女子们亦不禁动容感慨道:“外面还有你这么好的男人吗?”在此影像世界再一次胜过了现实世界,汤姆因其纯粹和专一给西西莉亚之外的现实世界女性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是电影赋予他的魅力和力量。吉尔的设置则更加具有深意,伍迪・艾伦将其放置在了一种造物主和造物的关系模型中,吉尔在接受女记者采访时骄傲地称自己用某种“理想化的”“诗意的”情绪来扮演汤姆,将其塑造得极为丰满,此处吉尔是造物主,汤姆是造物。但有趣的是,造物所呈现出的影像化品质――勇敢、忠贞、善良、热情等,都远远高于了造物主,吉尔身上所呈现的,唯有好莱坞工业文化下所沾染的功利、狡诈和伪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亦影射了上帝与电影间的关系,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又创造了电影,那么电影显然是更好的存在和主宰,起码它的状态更加理想化,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饱受苦难的人们最热切的梦想。
片尾,既被吉尔欺骗又失去了汤姆的西西莉亚无助地回到了电影院,安静地坐下看着新上映的电影――那个世界依然华服盛装,爱情不朽,生活充满热情,与西西莉亚所属的世界格格不入。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伍迪・艾伦让西西莉亚在最后露出了蒙娜丽莎般神秘而复杂的微笑,那微笑里含着泪水,含着悔恨,含着梦想却也含着释然。的确,真实世界与电影世界注定是无法相融的两个矛盾体,但对于真实世界的残酷,电影虽无法改写,但至少能够横跨过去,能够超越。
这便是电影艺术最迷人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22
一、积极地开发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地开发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在重视生物教材内容的同时,也无须过分地拘泥生物教材,要积极地尝试生物教材之外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比如,城市里的学生接触相关农业方面的东西的机会很少,有时甚至根本就没有。如果给他们讲解耕地或者为农作物松土,就显得有些不太适合,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对农作物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就“家里阳台上的花盆里的土每过一段时间为什么就必须去铲一铲、松一松”这个问题,让学生分别对两个花盆里的花通过做松土实验来看哪个盆里的花长得更好一些。这样的生活体验就让城市里的学生十分容易理解与掌握其中的生物学原理。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我们就可能直接带领他们进行耕地松土的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高中生物教材的编者在编选内容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将什么都考虑得十分周全。这就特别需要高中生物学科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去积极注意和积累生活化的教学素材,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素材有效地运用到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去。
二、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当前,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只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训练,所以,任课教师也常常将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理解为应试能力。他们在教学时关注的只是具体题目的教学方式,从不注重对学情的分析,导致教学远离实际生活。长此以往,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教学内容却变得枯燥、乏味和单一。这样的课程教学也许会使学生的应试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但是也会在他们真正地面对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时无从下手。总之,学习内容一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必须注重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必须注重课本知识的实效性。将之体现在教学过程上就是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善于还原生活。比如,对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的教学,在谈到“酶”处于最适合温度时活性最强时,我们生物学科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谈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也就是说,人在正常体温在37℃左右时,身体感觉比较舒适;而一旦体温升高到39℃左右,人就会觉得浑身无力,消化不良;要是超过了40℃,人就会昏迷不清,意识错乱。从生物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人的体温升高,“酶”的活性就下降,而细胞代谢的速度减慢了。
教师如若能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真正地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终目标,也能使学生在考试中灵活地运用直观而富有切身体验的知识来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热点问题,应试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寻找喻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果在运用比喻方法的教学中,对于那些特点较为显著的知识,我们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喻体,就能使那些抽象而深奥的知识不仅形象化、趣味化,而且能降低认识的难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学生充分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的问题。
其一,我们可以层层深入,拨云见日。如教学DNA分子结构时,我把DNA的立体图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想象DNA的立体图像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能随口说出:“像麻花、像油条…… ”从学生的这些回答中我觉得特别值得给予肯定的一点就是学生均抓住了一个共同的特征――DNA有两条链。之后,我接着再提出问题:“DNA结构中的两条链是如何连在一起,又是否需要连在一起?”我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内容,再让他们思考是否还有比“麻花”与“油条”更为贴切的比喻。学生读后联想到“梯子”,此时,我就顺势用“梯子”作比,与学生共同研究“梯子”的各个结构。从学生热情洋溢的脸上,我读懂了学生对DNA平面结构的理解。同时,我告诉学生“‘梯子’比喻是不能表现出其双螺旋结构的”。此时,有三个学生突然异口同声地说:“旋转楼梯!”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其二,我们可以直接点出本体特点。如教学人体的内环境时,当讲到血液循环时,我就直接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市长,你所管辖的城市中什么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有一比呢?”学生则立即想到:“自来水系统、天然气供应系统、暖气供应系统、交通运输系统…… ”接着,我再点出血液循环系统不仅能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还能将代谢废物运走。通过商榷,大家一致认定将其比作自来水系统或者交通运输系统更好。最后,我告诉学生,内环境中有的不仅仅是营养物质,还有各种代谢的废物。
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生活化”的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生活化”的实验教学能够将实验中所反映的事物或原理同学生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或者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如果能够再加以认真思考,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更加到位、更加透彻,这对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系统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生活化”的实验教学首先要以解决生活问题为核心,以促进理论知识的应用为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筛选一些实验现象明显、说服力又强的实验项目,这样做对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生活化”的实验教学还要以生活实用为原则,开展以生活实用性为主的生物课外实验,为学生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以生活素材为实验载体,多多动手,多多实验。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很多倍。
总之,我们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只要肯下功夫,只要能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生物素材,再找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重视学生的生活认知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提升,并做到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大大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艺术;生活;和谐
一、当前艺术生存之困境
在新时期,艺术正面临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困境,这是这种现展的结果,导致出现一个独立于日常生活世界之外的艺术的世界。当代美学与现实生活的疏远,有一个具体表现
“艺术中心观念”。在古典美学范围内,东西方美学均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西方美学甚至有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的传统,即使到了20世纪自下而上的“科学美学”时代,西方美学仍离不开艺术这一主题。
艺术审美是人类最复杂、精致的审美创造形式,但是,艺术审美的精致化以专业化技能为基础,它同时也就脱离大众,进人精英文化的序列。具体表现为只有极少数能成为艺术家的幸运儿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绝大部分人则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欣赏者,极少数艺术天才以无意识中牺牲最大多数人审美创造趣味、能力为代价。但是,若立足现实,它似乎又有所不足:审美的专门化将人类现实经验与审美经验判然二分,给人类的心灵造成巨大伤害,艺术审美经验的精致化与理想化更反衬出现实经验的平淡无奇,审美与现实间形成精神上的紧张与分裂,逻辑上在审美与现实生活间划了一条鸿沟,不利于美学与当下大众审美现实的联系。从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到艺术审美,一方面代表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精致化之路,同时也在审美领域中代表了一条从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发展之路,艺术审美始终是人类审美意识中最为精致的部分,是审美领域中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不只是艺术审美发生阶段的情形,也是当代审美之事实。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学上的“艺术中心论”实际上就是审美理论中的精英文化倾向,不管美学家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正如冈布里奇在他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多次重复的一句话:从来没有存在过以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艺术),而只是存在“艺术家”(artist)。他这么说,只是想以此说明艺术本来与工艺是一回事,都有着外在的目的。将A大写,是人的观念在特定时代和社会中发展的产物。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从宗教性和实用性的活动转化而来,在社会的变迁中,寻找到一个暂时栖居的位置,以此体现社会中人的复杂分工的一种独特的情况。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知、情、意分立。艺术中心的观念将美学家的目光只集中在艺术审美这单一的审美形式上,忘记了艺术之外尚有其他丰富、质朴,对社会大众来说却更为亲切的审美形式,这不利于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全面了解,不利于美学形成健康合理的人类审美知识结构。理论美学与艺术中心论所代表的精英文化意识二者相结合,造成了当代美学的非现实性品格,它极大地制约了美学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也造成了美学家自身的失落感、美学研究的学术困境,具体地当着力于传统美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部分,着力于研究艺术审美之外的其它审美形态。艺术要想走向现实,必须要走出观念领域,走出精英心态,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为止。
二、艺术向生活的回归
早在18世纪,在康德的影响下转向无利害和艺术自律的时候,反对的声音就一直存在着。在19世纪的欧洲,早期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人物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曾经表达过反对将艺术与生活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做法,强调艺术为建立理想社会服务的观点。孔德对未来社会计划时,认为艺术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爱,这是社会秩序的真正基础。英国的罗斯金为艺术的社会责任辩护,莫里斯提出重新回到艺术与工艺结合,认为真正的艺术是“人在劳动中的的表现”。在法国社会学美学中,让一马里・居约提出,艺术在本质上是有着深刻的道德性和社会性的,这种道德性和社会性会给社会以健康和活力。除此以外,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强调艺术为增强一种在上帝的父爱之下的人们之间兄弟之爱的感觉服务的思想。美国的爱默生指出美与实用事物的完善有关。这些思想家的出现说明,在美学和艺术的圈子里,并非是“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观的一统天下,它们只是这些思想在一段时间里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已。
而在19世纪,另一个有着重要影响的美学线索出现了,这就是的实践美学观。美学强调对社会和历史的现实主义反映,强调艺术家对生活的干预。审美精神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历程中也是贯穿始终的。年轻的马克思同许多德国哲学家一样,把理想寄托在诗歌的梦幻之中,寄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中。虽然他此时并没有找到一条现实的出路,并将理想与现实割裂开来,但却奠定了他一生“审美精神”的基调,即审美是与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内在相连的。到了1839-1841年的著作里,马克思开始意识到他年轻时代的“审美精神”缺乏现实根基。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被称为《巴黎手稿》)的经典性著作中,可以看得出马克思将对“审美精神”的思考引入到哲学的深层,并赋予之以“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意义。马克思在此时仅仅初步意识到了回归生活实践的意义,比如在对黑格尔的批判中将意识还原为人的意识等等,这里的生活实践仍具有某种抽象性。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成熟的时期,现实生活实践的原则最终被确定了下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才能解决以往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的难题,从而将哲学“从地上升到天上”,奠基在现实的生活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视作为‘真正自由的劳动’的典范的,仍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或者说,人的艺术活动。”这种源自于“巴黎手稿”的连续性一直到马克思晚年还是那么明显。在马克思思想的终结的地方,他仍把人类能力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领域作为“真正自由的王国”。在他心目中,可以说,真正自由的王国就是美的王国。
到了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则是杜威的理论。杜威认为,艺术作品的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供经验。他的《艺术即经验》一书,直译应为“作为经验的艺术”。他认为,不进入人的经验之中,对象就不是艺术作品,而只是艺术产品。艺术作品是他考察的对象,而艺术产品不是他的考察对象。从另一方面说,他的考察的对象也不限于公认的艺术作品,而是一切能形成人的“一个经验”的对象。这样一来,他的理论具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过去不被认为是艺术作品,但却能提供“一个经验”的对象,也可以进入他的美学的考察视野。在《艺术即经验》的最后,杜威说,在分工和阶级分化的社会中,艺术是文明的美容院。
三、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和谐发展
艺术具有陶冶人性、美育社会、承载文明的艺术本体价值。从它的产生、成型和延续来看,无一不是在社会类群乃至整体参与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以某种社会类型内部为主体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下人们行为制度与观念意识的聚合。可以说,它记录并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并且把人的德行、知性和美的意识、美的形式加以整合,以艺术化的形式传递给公众,由此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陶冶性情,潜移默化地传达自然和人文知识及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进而以高尚的精神文明引领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艺术本体看,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自然反映和自身历史的创造性累积,是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有利于“和谐”社会意识的传达。艺术是现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领域。因此,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还蕴涵着、发展着与其密不可分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人文精神。
篇6
然而,时下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世界自然地联系起来,品德教学就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对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积极地生活。下面,浅谈笔者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特征的理解。
一 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书本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德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课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丽而且充满生机,使学生真正感受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接触。在接触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享受大自然的美。由此,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一种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 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形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上《主动做家务》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碗筷,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时,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时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愉快的暑假》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举办了一个“暑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暑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暑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暑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暑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充满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美丽的春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身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就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 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篇7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生活素材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数学与生活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倡导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所独特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但大量的事实反映出数学教学中这样一个现实: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但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一切的一切,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引入课堂,学生不能产生热情、共鸣。学生只是被动地、勉强地理解而已,如让他再进行创造就更难了。
让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广泛在生活中进行运用、检验,从而获得全新的“知”,深层次的“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提供所学内容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亲身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即数学教学走“生活化”之路。何为生活化?“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1 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时,引用建筑工人利用铅垂测垂直的实例,学生恍然大悟,一些深奥的数学理论知识其实可以用浅显的生活实例去诠释。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真切情景。
2 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立体几何学习之初,介绍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时,教室中墙面,墙面与墙面的交线就是现成的模型,或者手中的笔、书就是线面最直观的模型,借助这些真切的模型,可以帮助学生轻松走入立体几何之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原型,学习数学时如同身临其境,数学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
3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推导公式,学生的积极性更低。为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捕捉适当的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掌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的推导过程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与你做一笔交易,我每天给你5000 元,你只要第一天给我1 分,第二天给我2 分,第三天给我4 分,以此类推,这样交易为期一个月,你愿意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翁的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去了。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一旦拉开,带着这份热情,后面前n 项和的推导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4 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让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分段函数的教学中引入商场各类打折信息,联通公司话费资费标准,出租车收费标准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然后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将数学“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
篇8
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当下又开始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可能是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使然,对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总有一种莫名的钟爱,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总离不开这条轨迹。再现生活,真实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这已成了我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因为我一直偏爱主题性绘画,而主题性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将绘画的触角直接指向社会现实,直面人生、正视历史、追求真善美,因此也就决定了参与者本身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有彭湃的艺术激情,而且还要有能触动其心灵的社会事件。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正是这样一个重大事件,回想当时广大白衣战士奋不顾身的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铸成一道坚强屏障来抵御“非典”的肆孽,我就感到激动不已。正是这种激情激发着我、鞭笞着我一再重访这个题材。经过半年的架上耕耘,在一个炎炎夏日的早晨,我终于收笔,完成了我第二幅以抗“非典”中医务工作者为主题的粉画作品《洁白的屏障》。这段创作历程像树木的年轮一样深深刻录于我的美术履历中。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每一次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精神和肉体的历练,这一次尤为深刻。我深知艺术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是艺术家感情激荡和审美经验相结合的硕果,而这一过程只有在时代、社会、人和自然的感召下才能得以实现。这也就是说,要画出一幅成功的作品,一幅思想深邃、积极奋进、代表这个时代风貌的艺术品,作者必须要走进生活,努力贴近人民大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忠实自己的艺术使命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责任的问题,绝对不容含糊。当初我创作我的第一幅抗“非典”主题粉画《众志成城》时就是这么做的。
当时在强烈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我多次来到广中路地段医院,与白衣战士们促膝交流。他们的言行举止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献身精神是源于对自己职业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面对任何疫情,光有献身精神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严格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组织保护措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担当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繁荣的重任。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任何大意和闪失都将是置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于多么危险的境地。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从不敢掉以轻心,不管是一个常规动作,还是一件普通消毒器具的放置,他们都做得小心翼翼、一丝不苟。记得有一次他们为我演示如何穿戴防护服的全过程,一件件、一层层的衣服由里及外,做得是那么娴熟严谨,仿佛从模子里翻出来一般。我忍不住问他们:“每天这么穿真的有必要吗?你们不烦吗?不热吗?”他们回答我说:“科学的东西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大意的,身为一名医务人员,只有先有效地保护了自己,才能确保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其他人的安全,才能打赢这场艰苦的战役。为了这个目标,再烦、再热、再苦、再累我们都不会有怨言。”与这些白衣战士的真诚交流使我原来的创作构想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作品的雏形一点点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终于,我决定把创作的切入点定在白衣战士们的那些日常小事上,这些小事常人看来十分平淡无趣,但又正是这些小事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着他们最高贵的精神内涵――平凡工作中的伟大,我的画作正是在这点上立足。对此我十分激动,然而我也知道,赋予一件作品最终生命的路才刚刚开始。我记得一位著名画家曾说过,情感的投入是很重要的,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在某种感情状态下,作品才能富于生气和灵魂。我想当一个画家将自己地理想与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并时时不忘艺术的本质规律所在,全身心投入,那你离实现艺术的梦想也就为期不远了。
在画完《众志成城》之后,一方面我感到卸下了心里的一个重担,但另一方面却依旧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在心中。由于《众志成城》是为讴歌抗“非典”的英雄人物而创作的作品,画中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以特定的人物和环境作为绘画的主角,在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许多束缚,但这些现实的“束缚”也在另一方面使我从中得到了大量的实际体验和精神感悟,为我下一步的再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充分的精神准备。因此当我再一次拿起画笔的时候,胸中创作激情告诉我,还有许多东西积淀在我的内心深处,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在画布上得到充分的表现。突然,一个念头跃入我的脑海:何不再画一幅更大的作品呢?这个念头时时冲击着我的思绪,终于乘着十届全国美展的东风,我进入了新一轮的构思创作中。我知道绘画创作需要激情,但我更是深深了解创作中的激情是必须通过漫长而艰苦的劳作才能最终收获成功的果实的。浮躁仓猝绝对画不出好作品。于是,我再一次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深入生活一线,重新走访创作对象,收集创作素材。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基础,这次一切进行得都要顺利得多,从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在新的市场经济时代,要搞好创作,要高举真善美地大旗,是离不开各级领导地支持关心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协助的,没有他们的支持很难想象我的这次创作之路会这么顺畅。而有了这种平台的大力帮助,就可以使创作者无所顾虑地把自己地满腔激情全情投入到创作中去,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亲近生活,或曰:走进生活。上个世纪我们都知道这叫作“深入生活”。但不管是怎么叫法,艺术家要出作品,而且要出为广大受众所欢迎的、能受的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是万万离不开“生活”二字的。不能想象没有生活怎么会有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船夫》、王式廓的《血衣》……还有无数国外或本国的,在世或已故的画家的传世之作,都无不深深地打着生活这个去不掉地烙印。生活是所有艺术创作活动的真正也是唯一的源泉,离开了这个源泉,再巨大的艺术才能也终将流淌殆尽,这样例子比比皆是。而在我的绘画创作之路上,大凡稍有收获之时,便是在对生活的本相有所亲近体悟之时。说来也奇怪,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艺术家本人,每天都在生活中忙碌,再谈什么亲近、走近、深入似乎有些别扭多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人在生活之中,这是一个不可辩驳的客观事实。但一个人是否真正了解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掌握生活的内在本质涵义并能用健康积极的审美理念来艺术地表现它,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种外在和内在的完美结合不是每一个会画画的人所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的。我记得著名美术理论家王仲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艺术想要蓬勃地发展而不枯萎衰落,必须要做到五个基本上的不脱离:不脱离自然,不脱离社会大众,不脱离人类的审美良知,不脱离艺术规律,不脱离艺术技能。”我想,艺术家要出好作品同样要以这五个不脱离作为基本点。这五个不脱离告诫我们首先就要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众去寻找去发现去发掘创作的源泉。在创作中我的偏好事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或看似无奇的平常场景作为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就像齐白石大师所经常说的那样:“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过的东西。”罗丹也曾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些东西可能是很凡俗的、耳熟能详的,但在它们普通的外表下往往蕴涵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在这种画作前,观众立刻就会进入画家为他们安排的角色中去,体验到画家创作时体验过的激情。我想人们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那幅著名的油画《父亲》,这样一个简单朴实的农民形象,使很多陌生的人在它面前激动到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这正是因为这个看似简单的形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内涵。
篇9
关键词: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Internet Impact on the Real Life
Qin Airong
(Zhangjiak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Zhangjiakou07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et’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al-life,the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life objective and rational judgments.In the growing influence and permeate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proposed to rational use and development, develop advantage and avoid weaknesses,in playing an active progress role of the network.
Keywords:Network;Impact;Social life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塑造出另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形态。人类社会向着更为文明的阶段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经济、政治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网络带给我们无限的知识和浩瀚的信息。网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地球村从理论变为现实。
调查发现中国网民在世界上人数是最多的,有三亿三千万,这些网民上互联网的时间大大高于其它被调查的国家,它平均在网上呆的时间是15.7个小时。另外,在其他的指标里面,71%的网民认为他们拿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来拿,这个数字也大大高于其它的国家。还有一个数字,85%的人相信在未来10年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这个比例也大大大于其它国家的互联网网民。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而它更为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锦上添花,增趣不少,它便是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网络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企业、政府机关、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网络活跃的身影。今天网络更是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当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感觉到了人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是那么的零距离,通过网络我们发现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网络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精神生活。
再次,网络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
网络购物:近年来,许多经销商进入网络,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的平台。通过网络购物平台,您就可以坐在家中,在网上采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且享受的都是上门服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2600亿元,而2010年,国内的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近乎翻倍达5131亿元,也是这一年,网络购物用户增长了48.6%。
网络办公: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区的网上办工系统几乎完成了园内的所有企业80%的业务流程,它完成拉5大类64小时的政府服务。
网络新闻:网上有广播电台、数字报刊和视频新闻等,各种主要报刊、电视台等媒体都开通网站。你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新闻动态。
网络营销: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顶级电子商务企业,为供货商和采购单位提供网络营销平台,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等各种信息,通过网络随时和世界各国用户乃至潜在的用户进行沟通。为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继阿里巴巴之后,淘宝网站推出个人店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生意人。
网络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可以让学员随时随地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这种课堂之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让学习变的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和实用性。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知识的洗礼。
网络旅游:网络包容了天下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名胜古迹,你可以进入各个国家的有关站点,不出家门就可以游览。
网络就医:远程病情诊断正在为广大患者进行服务,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的医疗专家可以实现会诊。一个缺医少药的山村,也可以请著名医生通过网络来诊断病情。
网络炒股: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不再人头攒动,股民坐在家里,就可以查看股票行情,只需动几下鼠标器就能在线交易,并可以在工作的间隙利用几分钟完成股票交易,还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技术分析,查询个股资料,获取最新证券信息等。为股民提供了最新最及时的第一手资料,颠覆了传统股民提着水壶在大厅要盯着显示屏度过一天又一天的历史。传输速度之快,资料更新之及时,令人不敢想象。
网络交友:有缘千里来相会,你可以通过网络寻找到面对面但远隔千里的网上朋友。这种交往由虚拟的渠道来实现现实的交流,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论坛、邮件等等,虽然具有匿名的特点,但随着网络实名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这种虚拟环境变的更真实,更让网民接受。网络交往是社会上人际交往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特点,它和社会上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区别,网络交往对网民的精神生活影响极大。
网络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言,网络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但网络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却要更为复杂,网络除了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同时很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
首先,网络带给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危害社会尤其影响未成年人的黄赌毒,这些信息成为网络最大的毒瘤。其次,网络游戏的盛行,让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尤其是青少年,自制能力较差,一旦沉迷于网络,便不能自拔。第三,网络时代逐渐侵犯到合理的个人隐私,明星住址电话被公布到网络,人肉搜索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人正常的生活,这些本应该得到充分保障的人身权利,在网络时代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总而言之,随着电子网络的迅速扩张和网络社会的逐步兴起,传统的生存经验和时空观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确实也应该注意到,充斥在我们身边的网络社会并非是一片纯净的天空,一个数字化的乐园,它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消解、制度的解构、社会秩序的混乱、人格的分裂,并成为形形文明垃圾的衍生地,滋生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温床。
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从未发作有任何一个事物像互联网一样发展的这么快,对人们的生活、学习、消费等等方面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人们好像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对于网络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不少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惊慌失措。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网络也是一样。我们既要享受于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正确读取面对网络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让网络真正地服务人类。
篇10
例1.某校校长暑假将带领该校市级
“三好生”去北京旅游,甲旅行社说:“如果校长买全票一张,则其余学生可享受半价优待.”乙旅行社说:“包括校长在内,全部按全票价的6折(即按全票价的60%收费)优惠.”若全票价为240元.
(1)设学生数为x,甲旅行社收费为y甲,乙旅行社收费为y乙,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
(2)当学生数是多少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
(3)就学生数x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
解:(1)y甲=120x+240,y乙=240・60%・(x+1)=144x+144;
(2)根据题意,得120x+240=144x+144,解得x=4,所以当学生人数为4人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一样多;
(3)当y甲>y乙,120x+240>144x+144,解得x
所以当学生人数少于4人时,乙旅行社更优惠;当学生人数多于4人时,甲旅行社更优惠.
本题的解决过程中关键是要明确甲旅行社和乙旅行社的收费标准,再运用一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就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优惠方案的设计问题。
例2.光华农机租赁公司共有50
合收割机,其中甲型20台,乙型30台,现将这50合收割机派往A、B两地区收割小麦,其中30台派往A地区,20台派往B地区,两地区与该农机租赁公司商定的每天的租赁价格见下表:
问题:
(1)设派往A地区x台乙型联合收割机,租赁公司这50合收割机一天获得的租金为y(元),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若使农机租赁公司这50合收割机一天获得的租金总金额不低于79600元,说明有多少种分派方案,并将各种方案设计出来;
(3)如果要使这50合收割机每天获得的租金最高,请你为光华农机租赁公司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分析:本题是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需要从丰富的背景中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为了使学生能从诸多条件中分析出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式,列表是一个行之有效、简捷明快的好方法.
列表分析:
解:(1)若派往A地区的乙型收割机为x台,则派往A地区的甲型收割机为(30-x)台,派往B地区的乙型收割机为(30-x)台,派往B地区的甲型收割机为(x-10),y=1600x+1800(30-x)+1600(x-10)+1200(30-x)=200x+74000x,x的取值范围:10≤x≤30(x是正整数).
(2)由题意可知:200x+74000≥79600,
x≥28,因为10≤x≤30,所以x取28、29、30这三个值,共有三种不同分配方案.
当x=28时,即派往A地区甲型收割机2台,乙型收割机28台,派往B地区甲型收割机18台,乙型收割机2台.
当x=29时,即派往A地区甲型收割机1台,乙型收割机29台,派往B地区甲型收割机19台,乙型收割机1台.
当x=30时,即30台乙型收割机全部
派往A地区;20台甲型收割机全部派往乙地区.
(3)因为在y=200x+74000中,k=200>0,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30时,y取得最大值.
要使农机租赁公司这50合收割机每天获得租金最高,只需x=30,y=200×30+74000=80000.
建议农机租赁公司将30台乙型收割机全部派往A地区;20台甲型收割机全部派往B地区,可使公司获得的租金最高.
例3.某食品批发部准备用10000元从厂家购进一批出厂价分别为16元和20元的甲、乙两种酸奶,然后将甲、乙两种酸奶分别加价20%和25%向外销售,如果设购进甲种酸奶为x(箱),全部售出这批酸奶所获销售利润为y(元).
求:(1)所获销售利润y(元)与x(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根据市场调查,甲、乙两种酸奶在保质期内销售量都不超过300箱,那么食品批发部怎样进货获利最大,最大销售利润是多少?
分析:本题强调了运用函数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并涉及列代数式和一次函数的性质等有关知识。销售额=单价×数量,利润=销售额×加价率,总利润=甲种酸奶的利润+乙种酸奶的利润.
通过列表:
解:(1)根据题意,得:y=16×20%x+25%×(10000-16x)=-0.8x+2500.
(2)由题意可知:x≤300,(10000-16x)÷20≤300.
250≤x≤300,
由y=-0.8x+2500,
因为k=-0.8
所以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当x=250时,y值最大,
y=-0.8×250+2500=2300
(10000-16x)÷20=300.
答:当购进甲种酸奶250箱,乙种酸奶300箱时,所获销售利润最大,最大销售利润为2300元.
例4.某新建商场设有百货部、服装部和家电部三个经营部,共有190名售货
员,计划全商场日营业额(指每日卖出商品所收到的总金额)为60万元。由于营业性质不同,分配到三个部的售货员的人数也就不等,根据经验,各类商品每1万元营业额所需售货员人数如表一,每1万元营业额所得利润情况如表二.
商场计划将日营业额分配给三个经营部,设分配给百货部、服装部和家电部的营业额分别为x(万元)、y(万元)、z(万元)(x、y、z都是整数).
(1)请用含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y和z;
(2)若商场预计每日的总利润为C(万元),且C满足19≤C≤19.7,问这个商场应怎样分配日营业额给三个经营部?各部应分别安排多少名售货员?
解:(1)由题意得x+y+z=60,5x+4y+2z=190解得y=35-1.5x,z=0.5x+25.
(2)C=0.3x+0.5y+0.2z=-0.35x+22.5.
因为19≤C≤19.7,所以19≤-0.35x+22.5≤19.7,解得8≤x≤10.
因为x、y、z是正整数,且x为偶数,
所以x=8或10.
当x=8时,y=23,z=29,售货员分别为40人,92人,58人;
当x=10时,y=20,z=30,售货员分别为50人,80人,60人.
本题是运用方程组的知识,求出了用x的代数式表示y、z,再运用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等知识解决经营调配方案问题.
综上所述,利用一次函数有关知识去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数学建模在这些问题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读懂读通题目又是建模之关键所在,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将会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大的帮助,同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