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探险范文

时间:2023-03-19 11:1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野外探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野外探险

篇1

关键词:企业;外贸;风险;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中小外贸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外汇风险管理方面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已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我国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外汇风险防范措施。

一、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欧美那些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缺少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管理机制不完善,很多企业缺少风险防治意识和经验等,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汇率风险意识淡薄。在过去,我国长期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这种情况。如今,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变化莫测,很多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情况的变化,缺少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从而引起外汇风险。第二,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目前,我国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员比例很小,而那些高级的、复合型的金融外汇管理人才更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需要。由于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能力普遍薄弱。另外,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历史比较短,缺少对外汇风险的管理经验,面对汇率造成的外贸交易差额等问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经济手段来解决汇率波动引起的问题。第三,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外贸外汇风险管理,我国市场上缺少一些完善、成熟的管理机制,中小外贸企业没有可以借鉴的外汇风险管理模式。虽然我国一直在探索外贸外汇风险管理方式,也形成了一些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但是,这些管理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汇风险管理需要。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的现状,企业要加强对外汇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企业员工树立外汇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外汇风险管理的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形成企业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和体系。这样,在面对外汇风险问题的时候,才能有所准备,沉着应对,有利于外汇风险的化解。

2.注重专业金融外汇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中小外贸企业应注重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对外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金融管理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培养出企业自己的外汇管理精英。在外汇风险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可以灵活利用多元化的结算方式和金融衍生品作为规避外汇风险的工具,通过恰当地运用远期外汇买卖锁定汇率,减少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事实上,企业靠自身专业的管理人才成功控制外汇风险的例子也不少。某公司主要出口对象在日本,收到的货币以日元为主,由于日元的价格波动剧烈,给公司造成很大风险,资产负债表的“汇兑损益调整”科目余额的经常大起大落,让公司财务心跳不已。该公司外汇风险管理部门决策人通过准确判断外汇市场走势,果断将三个月后收到的进口日元货款按照当时远期市场行情卖出转换成美元,成功锁定了结算汇率,避免了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事实证明,注重培养专业金融外汇管理人才是增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

3.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保证中小外贸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在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中,通过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监督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外汇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审核、评定等,从而指出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管理人员及时改正,从而有效地预防和规避外汇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外贸经济将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好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显得十分重要。面对外汇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注重专业金融外汇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等,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雯雯: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22-23.

篇2

关键词:外贸企业 出口业务 风险控制

据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2007年度会上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累计逾期应收款项高达1000亿美元。这相当惊人的数字,不能不让人唏嘘,可谓学费昂贵,教训惨痛,同时也折射出外贸企业在扩大出口业务的同时,应加强出口业务风险控制。本文在分析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的基础上,对外贸企业如何规避出口业务风险给出了积极的建议。

一、 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及其风险

外贸企业是指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进出口贸易主要是与外国当事人通过缔结契约进行买卖商品,包括劳务、技术等的一系列具体业务。它体现了国家间的商品买卖以及与商品买卖有关的劳务进出口、国家间货币结算与支付等方面的业务和法律的关系。

出口贸易需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商会、外管局等相关部门来实现。一般的出口贸易主要将货物报关出口销往境外,收取外币货款后办理外汇核销手续,到税务局申请出口退税等诸多环节。

出口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

首先,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其次,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出口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再次,由于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最后,出口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以及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出口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出口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出口贸易面临着客户的信用风险、收汇风险以及出口政策变化等风险。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鉴于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贸易政策改变、经济滑坡、国际市场变化以及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均会导致外贸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极为重要。然而现实中由于风险的复杂性以及外贸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外贸企业对出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客户不能履行及时付款的义务而使外贸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一宗出口业务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从履约到货款收回,整个过程无处不存在着风险,然而在诸多应收款呆、坏帐案例中,许多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隐患,首先就从客户的信用风险中表现出来。

外贸企业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认知不足,出口业务普遍缺乏信用风险控制意识,过分强调出口业务规模的扩大,往往忽视信用风险控制。对于出口业务企业很少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一般外贸企业在出口合同审批签署前,没有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规避制度,或者即使有审查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大的出口业务,可能由领导亲自指挥或指派人员负责,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出口业务不特别注意合同中质量条款和检验条款的严格执行,容易造成买方对货物、包装提出异议,引起拒付货款的现象发生。

多数外贸企业自身缺少合理的收款程序和有效的催收制度,一般将出口业务的应收款项作为资产挂账,财务人员按照账龄计提坏账损失,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没有影响,难以落实应收款项的催收责任。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影响汇率波动因素有很多,如相对利率、相对通货膨胀率、相对收入水平、政府管制及人们的心里预期,另外还有投机活动和政治经济等各种突发因素。

大多数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汇率风险规避机制及风险管理的模式都是以财务人员为核心,通过银行提供简单的金融工具,适时地买进或卖出外币,以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但是财务人员很难及时获得第一手市场信息,因此汇率风险管理的效果会有所降低。

在汇率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方面,缺乏汇率风险预警机制,不少外贸企业主要依靠主观经验与咨询机构的汇率波动态势做出相应判断,主观性及准确性不高。使用金融工具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前段时间众多大型央企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上损失惨重,造成企业积极地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积极性不高,更不愿意为防范汇率风险支付更多成本。

(三)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出口政策风险管理往往不能够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开放的中国已完全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由于国际经济失衡加剧,各国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考虑,采取的各项经济措施,一定会对我国的出口业务造成相应的影响。另外,对于出口政策的变化企业也不能准确的把握,缺少对出口政策前瞻性的预测,只能凭借个人的感觉,被动应对出口政策变化的风险。

三、加强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针对以上外贸企业出口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风险控制措施。

(一)外贸企业出口业务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首先,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必须打破“重规模、轻信用风险”传统的经营理念,建立以收益质量为中心的信用风险控制的经营理念,减少或停止与信用风险大的客户的经营依赖。成立信用风险管理部,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全程的统一管理。该部门负责管理客户信息档案,进行信用评估,进行出口合同信用审批,对客户信用进行跟踪管理,催收欠款等。特别是对重大经营合同、业务部门所接触的新客户必须交其进行资信调查,没有该部门审批同意不得签署出口业务合同。为每一个客户建立内部信息档案,包括其财务状况、经营现状、曾涉及的法律诉讼及与公司过去业务往来等信用信息。也可以通过我国在客户国的商务部门、当地银行、信保公司等渠道获得该客户在国外的经济情况和信用等级。信用审批是根据客户信息资料,运用5C理论(即品质、资本、能力、状况、抵押)对客户进行评定,确定其信用等级。对资信差不能给予信用的客户,必须要有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其次,外贸企业应加强应收款项的日常监控,改变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的业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实施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业绩考核办法。绩效工资的考核兑现也以收付实现制代替权责发生制,对逾期的应收账款催收进行准确归责,落实“谁造成,谁负责”的原则,不能收回的损失作为责任人的扣除因素,进行考核绩效兑现。

(二)外贸企业出口业务汇率风险的控制措施

出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汇率风险规避与管理是影响出口业务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汇率波动预警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供决策使用。前瞻性研究汇率变动趋势,择机确定好出口合同条款,一般选择汇率波动较小的货币或本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以减少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及时收汇”是降低企业遭受汇率风险的重要保证,从“安全及时”的角度考虑,按从优到劣次序的结算方式分别是:即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托收付款交单、托收承兑交单,出口业务应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可能地争取较优的结算方式。选择有利的结汇时间,当预期某种货币将升值或贬值时,出口业务可以推迟结汇或提早结汇,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

(三)外贸企业出口业务出口政策风险的控制措施

外贸企业一方面要随时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于有可能出现争端的国家或地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企业的出口业务不过分依赖某一客户,努力做到外贸企业出口业务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婧 2010年外贸企业汇率风险控制对策实务 国际商务与会计 2010.2

篇3

关键词:境外投资,外汇储备,股权并购,股权收购

一、境外投资现状

境外投资包括国家外汇储备投资、中资商业银行境外股权收购和并购投资、境内合格投资者(QDII)进行的证券类投资、企业对外进行的股权和并购投资。本文重点分析服务业企业的境外投资。

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今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这两个文件为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目前的情况看,境外投资主要分布于服务业(第三产业)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业中的银行和非银行企业积极开展股权和并购投资,二是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初步开始进行以收购各类资源为主的并购投资。这在两方面均取得初步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金融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联袂进行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在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国家开发银行对英国巴克莱银行分别进行股权投资之后,今年国内的多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继续开展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投资对象有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小银行,甚至包括欧洲历史上的老牌银行。在投资中力求控股或占据大股东地位。

1、多家银行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1)民生银行投资美国美联银行。2008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同意民生银行公司参股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持股比例4.9%。年底前,民生银行可增持至9.9%。同时享有增持股份至20%的期权。该银行是一家专为美国本土华人企业以及在大中华区从事业务往来的美国公司提供各项服务的专业银行,其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

(2)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2008年5月30日,招商银行宣布收购永隆银行,最终报价定为每股156.5港元,为永隆银行2007年底的净资产的2.91倍。这是国内银行第一次标的在40亿美元以上直接进行控股权的并购。2008年9月30日,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永隆银行有限公司完成股权交割。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的要约收购规定,招商银行将按每股156.5港元向剩余的股份发起全面要约收购。该银行在香港已有75年的历史,拥有35家分行,是香港知名的家族银行。

招行行长马蔚华表示,收购永隆银行有助于招行拓展香港市场,有助于优化招行业务结构,推动经营战略调整。通过并购招行可获得多个金融业务牌照,有助于实现混业经营目标。

(3)中国银行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股权。继7月底低调收购瑞士荷瑞达资产管理公司后,中国银行公告,出资2.363亿欧元(合23亿元人民币)购入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希尔银行”)20%的股份,成为洛希尔家族之后的第二大股东。协议规定,中行获得参与洛希尔银行公司治理和经营的相应权力,并向洛希尔银行委派两名董事。

2、非银行金融企业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1)中国平安收购比利时富通投资管理公司。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8.1亿欧元,购入富通集团4.18%的股票,后又增持至4.99%。2008年4月2日,中国平安与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拟以21.5亿欧元收购富通银行拟出售富通投资管理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的50%。

(2)中国人寿投资Visa1%股权。2008年3月20日,创造美国历史上最大IPO的Visa公司(V.NYSE)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交易。中国人寿投资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的中资战略投资者。

以上案例表明,我国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正在抓住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所带来的机遇,大步走出国门,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虽然截止目前,所有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均出现投资浮亏,但我国的金融机构不应该停止前进的步伐,应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前提下,继续实施稳健的投资策略。

(二)生产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

生产企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企业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于1975年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提出。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升级而提供服务的企业。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有别于一般服务业的是其本身向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而并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独立的服务。

生产企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特定的生产环节而提供服务;另一类是提供整体性全流程服务,即从资源开发始,直至售后服务为止。该类企业的代表是中钢集团。

生产业企业对外投资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偏重资源类企业的收购,二是力求控股,并在收购完成后争取退市。三是即便为单纯的股权投资,也要争取大股东地位并派出董事。

1、收购资源类企业。该类收购重点在于矿产类资源,一是生产企业联手制造业企业共同收购,二是生产企业的单独收购。

(1)五矿集团联手江铜集团成功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2008年1月底,两中国企业宣布,已收购了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NPCC)95.92%的股权,收购价约4.37亿加元。

(2)生产企业中钢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铁矿资源类企业中西部公司。2008年3月14日,中钢集团以每股5.6澳元现金直接向中西部公司投资者发出“敌意收购要约”(总价12亿澳元以上);4月29日,中钢提高报价13.9%,以6.38澳元/股收购中西部公司(总价13.6亿澳元),获董事会首肯。至9月15日的收购要约到期后,中钢集团正式完成了对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的收购。目前,中钢持有中西部公司的股份达到98.52%。

2、通过控股收购,发展壮大企业。

(1)中海油服收购挪威AWO公司。中海油服2008年7月8日宣布,以总共约127亿挪威克朗(约25亿美元)的对价,向挪威石油钻探承包商(AWO.OS)发起现金收购要约,收购其100%股权。此交易完成后,中海油服将建立世界第8大钻井船队,总共拥有34个运营钻井平台(包括双方在建的钻井平台)。

(2)中化国际收购新加坡GMG51%股权。中化国际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化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GMG)51%股权所涉及的交割及股权过户手续已全部完成。本次收购的总对价为2.6798亿元新币。GMG公司是集天然橡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综合运营商,业务范围覆盖非洲、欧洲、亚洲以及北美洲。

篇4

关键词: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思考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一系列的进步和举措一方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风险,引发了一系列棘手问题。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不断增长的内需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战略,导致双方的贸易结构出现严重失衡,表现最为明显的是美国等国家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账户赤字。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进行了明显增加,导致了石油、美元的大幅度增长。这些迹象都指向一个现象,那就是当今全球贸易的失衡日趋严重。这样的失衡也意味着我国的外贸企业将存在更大的财务风险。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贸企业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对外部各项财务风险的管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认识,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容易使得一些潜在风险被忽略,从而酿成更大的损失,甚至给自身的生存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接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也意识到外贸企业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性,并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贸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考虑到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外部市场状况的不同,这些经验和成果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外贸企业。鉴于此,切实研究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分析

(一)汇率风险

所谓汇率风险,是指外贸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由于外汇汇率的不断变动,导致企业以外币计量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发生涨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采用的国际结算货币一般都是美元,因此,在贸易进行成交结算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从实施浮动汇率以来,汇率的波动幅度更加频繁和剧烈,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外贸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欧美国家为了帮助本国商品提升竞争力,尽快走出经济低迷的阴霾,欧美国家对人民币施加了更大的汇率升级压力。我国的很多中小型外贸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同质化严重的企业,很多企业还仅仅处于产业链的加工环节,缺乏创造价值的能力,平均利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行业的利润仅仅依赖于国家的出口退税。在金融危机之后,外商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提价敏感度越来越高,人民币所面临的预期升值使得我国外贸企业面临更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外汇缩水的可能性加大,外贸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业务的过程中,企业会向外界提供货币信用或者商业信用,如果一旦债务人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产生信用风险。一方面,外贸企业由于交易双方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双方对彼此的经营状况并不十分了解,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会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外贸企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在实际签署协议的过程中,双方企业的状况尤其是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都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往往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继而增加出现信用风险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往来越发频繁,所涉及到的商品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各种不确定性随之增加,我国外贸企业将面临日趋复杂的信用风险。

(三)经营风险

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虽然情况从2009开始已经逐步有所好转,但是我们看到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仍然较慢,短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难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判断,尤其是欧洲各国频发的政府债务危机更是增加了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和欧美是我国两大贸易伙伴,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美国、欧盟经济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对我国众多的外贸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缺乏判断未来经济走势的经验和技术,在当前逐渐回暖的经济形势下,广大外贸企业往往倾向于扩大生产,加大对外销售力度,忽视了对自身经营风险的关注。可以预想,如果一旦经营风险发生,外贸企业的资金、债务、库存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很难做到有效的风险抵挡。同时,目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贸易保护行为日益增多,并其方式、时间、范围都难以被掌控,由此更加大了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三、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分析

(一)大力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加强出口结算方式的灵活性

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金融危机过后,人民币升值压力陡然增加,一些国家将此作为实现贸易保护的途径。鉴于此,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当前的经济形势给外贸企业带来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切实帮助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改善经营环境。虽然我国从09开始就已经在上海及广东等地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仍然太少,试点所涉及的外贸企业数量十分有限,难以较大范围地化解我国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我国政府应该逐渐减低人民币结算审批的繁复程度,适当增加人民币结算的自由程度,在时机成熟后立即扩大试点城市范围,直到全面实施人民币结算,以此帮助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来说,为了避免汇率损失,应该树立起必要的风险转嫁意识,充分利用各类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套期保值。鉴于此,我国的外贸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外汇市场操作的专业知识,注意对相关人才的引进。

(二)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尽快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其抵御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外贸企业需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贸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还往往停留在账款到期后的收账和催帐,缺乏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导致收款过程中的被动局面。鉴于此,企业应该推行科学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企业需要密切监管客户的资信状况,对各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一旦发现客户资信状况出现问题,及早催账,将风险控制到可接受范围。其次,外贸企业应该加强对客户的资信管理。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全面细致地掌握客户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建立完善的客户资信档案,并对其进行评级,按照相关评级给予不同的信用额度,继而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最后,还应该加大对外贸业务人员信用管理能力的培训。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中的业务人员的工作业绩主要由出单量和销售额决定,而账款的回收工作却常常被忽视。在今后工作中,外贸企业应该通过培训提升业务员的信用管理能力,从出口前、出口后的各个环节进行收汇追踪,尽量做到对信用风险的全面掌控。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全面控制财务风险

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往往都有着较为成熟的风险预警机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已有的经验,但是却可以从中吸收到一些先进的理念作为构建我国外贸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构建风险预警机制需要将长期系统和短期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不仅需要对自身的各项财务指标,例如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偿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还应该同自身发展速度、规模、质量等指标有机结合,在总体上做好应对财务风险的准备。

四、结语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挑战。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重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尽快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使得企业实现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平.经营风险与防范[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外包 风险规避

一、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及其风险

企业财务外包是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将财务管理活动分为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和总账核算等几个方面,然后再把不擅长管理的部分挑出来,承包给那些比较有专业水准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这样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又避免给企业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可将财务资金管理外包给一些金融机构。

凡事都有风险,对于企业财务外包也避免不了一定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我们的计划没有正常的实施下去或者中断,致使企业的财务外包方案搁浅直到破产,所以有必要对其财务外包实施正确的措施,使双方共赢。

二、中小企业外包风险的规避的必要性

虽然财务外包保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且无法预测它的结局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频率进行估计后给出相应的措施。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有必要通过风险管理、辨别及规避等方式对中小企业外包保险进行规避,从而为中小企业实现多的利益。

(一)符合出资人出资的基本要求

依据法律规定,当中小企业破产时,中小企业的剩余财产分配必须先考虑管理层和员工的薪资,然后再对公司的外债进行偿还,再有剩余才给股东支付。在进行财务外包时,因它所引起的资产减少都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所有权的利益。因此,股东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最基础的承受者,当中小企业出现外包管理问题时,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所要我们有必要多外包保险进行规避。

(二)便于委托方能够实行有效管理

在当代的中小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表现在方和委托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存在于客观现实的信息不对称,能够给带来方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在外包方的财务流程方面,财务外包承包方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财务外包承包方承担的风险,以及所得的酬薪是不对称的。这样就容易让承包方产生较强的不满情绪。因此,在财务外包过程中,委托方要想获得成功,让公司资本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三、中小企业外包风险的规避的问题

(一)财务外包法律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没有多少中小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同时,这些实行了财务外包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对财务外包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其实,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这样就让风险在财务外包过程中较为常见了。但是,在具体情况下,因为发包中小企业首次接触到财务外包这一事物,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或者是没有相关的宏观法律法规背景,中小企业的支持途径和指导方向都没有足够的准备,中小企业对风险源无法识别或者判断。

(二)没有注重财务外包风险

中小企业在很多情况下进行财务外包选择,都是从成本原则角度出发。主要是想借助外包让成本得到锐减,中小企业聚焦点主要是在成本上,而不是在风险上。就是因为发包方对财务处理流程的外包方面投放了较大的精力,没有相应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所以,就算某些中小企业非常了解外包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没有进行关注,也没有较多处理方法。比如,因为承包方资质水平问题,导致的质量风险。或者是因为发包方和承包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外包破产。或者是因为承包方没有相应的道德约束力,从而导致了信息泄露安全风险等等。

四、中小企业外包风险的规避的对策

(一)加快财务外包方面的法规建设

当前,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出台了外包方面的法律法规,2010年5月由国家财政部下发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中界定出了外包业务的延伸式定义,外包的构成是由研发、信誉调查、评估调研、加工委托、物业管理、客服、计算机服务等,同时对承包方的风险方面提出了要求,如承包方自愿选择风险,由于外包监控质量风险及行贿受贿引发的道德风险加以关注。不过,在该法规中对发包方面对风险如何解决,如何进退维谷等仍没有明确说法,财务外包等出现的风险如何应对方面的法律就更不用提,几乎只字未见。所以说,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创造良好条件,减少和控制其风险存在,构建良好外包环境,是目前财务外包风险阶段的必然之举。

(二)组建优秀团队加强

团结就是力量,成功是智慧的结晶。成功与领导的方向正确指引和员工辛勤劳作分不开,事实如此。国外TJB高层管理昂特·萨耶外包经验非常多,对于外包来财务项目经理来讲,他认为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力,精确的数字信息及对外沟通能力,从中小企业经营及工作流程就能进行评估分析,从而确定可以外包的工作流程,本部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和外包能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决定财务外包的形式及选择哪些供货商。

由此可见,团队里必须有一个优秀的财务领队,并且领导必须与团队合作紧密,专业素质过硬,独立思考能力强,能够忠诚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说,发包应该这样组建。首先成立高管,高管下面再设决策组,决策组由财务,人事等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核心是即使所管部门全部外包出去。

五、总结

总之,我国对于财务外包这一形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经验之谈,只由按照制定规章制度的办法,来面对外包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及时掌握政策想到对策。通过加快财务外包方面的法规建设、组建优秀的财务外包领导团队、完善财务外包合同构建信息安全堡垒来完善中小企业外包规避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柳金叶.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1

篇6

摘 要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加入WTO等举措不断刺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对于外贸行业来说,这些政策为行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随着我国外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在资金运行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外贸企业对于资金风险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外贸企业,从资金运行和国际贸易的风险管理角度入手,探究企业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和资金运行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全面推动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外贸企业 资金运行 风险管理 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入了WTO,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熔炉。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随着一系列政策的鼓励而逐年递增。截止2008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就达到了25616亿美元。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我国的外贸行业明显受挫,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加工企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市场规则考验。

我国外贸行业比较缺乏经验,尤其在风险管理和资金的运营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贸企业以低附加值的产品加工为主,利润微薄,在资金的运作上很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危机,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一、我国外贸企业资金运行中的问题

我国外贸企业在自己运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观念落后,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我国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比较容易将关注点放在销售业绩方面。然而,在销售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资金的流向问题。我国一些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长期以发展低端加工产品为主,资金管理观念极端落后,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更无从谈论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另外,中小型外贸企业缺乏专业化的财务管理人才,对于资金的流动仅仅停留在思想方面,没有对实时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作出良好的预估,人才培养方面比较落后。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由于外贸企业工作的特殊性,常常需要由外贸业务员外出联系业务,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方面执行力度不够,在费用和开支报销方面具有滞后性。另外,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完全依照业务员或主管领导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完善和规范的管理。如:一些外贸公司的采购人员的差旅费问题,在其出差前预支,但返回后没有及时报销,导致了资金停留在账目上的情况,给企业的现金流动带来了管理上的问题。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对这些细节做详细的要求,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处理,就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三)财务考核存在缺陷

外贸企业在财务考核阶段的工作不到位,考核主要以创汇结汇为主,主要考虑公司的利润等硬性指标,对于企业现金的流动和资金的周转缺乏必要的关注和考核。像资金流动比率这类软性指标对于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考核,可以及时发现资金链中隐含的问题,可以较早解决问题。另外,有些外贸业务员为了个人业绩,盲目与客户签订合同,结果出货后资金却无法收回,造成了账面盈利实际亏损的情况,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正常财务管理秩序。

(四)企业资金的投入处理和应用不合理

外贸企业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能局限于低端产品的加工。在资金投入方向上应当制定详细的规划,多投资新兴朝阳产业,可以避免受到上下游材料或劳动力价格的影响,为自身谋取更大的利润空间。然而,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处理还比较盲目,很容易造成资金缺口,对于新兴产业的关注度不足,与很多投资机会失之交臂,容易造成资金的沉淀,给企业资金运行管理带来阻碍。

二、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体现在财务资金方面。

(一)信用风险

我国外贸行业特别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恶劣环境影响和冲击,尤其是在国外的进口厂商购买力方面,对我国企业的财务方面带来很大的信用风险。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做进出口时的资金支付时间一般在交货后的3个月内,有的甚至达到120天以上,这种放账形式给本身规模不大和资金紧张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资金运行困难,增加了资金回收的信用风险。金融危机后,国外进口厂商产生坏账情况不断增加,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机。

(二)资金链危机

资金链危机是由于企业资金流动性减弱,财务支付能力降低,不能偿还债务或收回账款而导致的财务困境。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这种危机的可能性更大,国际贸易市场瞬息万变,金融海啸的余波还未停止,绝大多数外贸企业都面临着资金链危机。

(三)外汇汇率风险

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外汇汇率的变动给企业的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外汇汇率风险包括经济、交易和换算风险。经济风险主要关系到未来的纯收益,换算风险影响着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财务账面上的损益,而交易风险关系着现金的流动,会对企业实际的财务情况带来风险。

三、外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策略探索

企业资金运营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流动性,要保证营运资金的周转率。周转率越高可以使企业得到越强的财务保障;二是及时性,对于运营资金要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监督,在处理具体业务时就要注意现金管理,在运行中及时发现问题;三是收益性,企业运营的终极目标还是获取经济利益。加强风险管理可以提高资金回报率。

外贸企业应当对财务进行集约化管理。“集”主要强调集中,即将资金、贷款信用额度、担保等要素集中管理,统一配置,“约”强调节约和高效,能够降低成本。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简化不必要的环节,在资金的调度和运用方面增加其效率。除了要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措施外,还应当提高外汇风险管理能力,对国际金融环境提高危机意识和预测能力。最后,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是外贸企业不能一味以增加出口规模和贷款量来满足企业的发展和利润要求,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提高资金的运用能力,从技术角度增加资金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高磊.A外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探索.上海交通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风险;外包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30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到来,企业之间面临着更为残酷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更加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80年代前后,业务外包迅速发展为全球企业界的潮流,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开始外包。

一、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企业将原来的人力资源部承担的一切重复的、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签协议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目的是通过外包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和政策的一种管理模式,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促进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企业管理外包应运而生。可以说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最早出现在美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才普遍接受这种外包模式管理。多个国家开始纷纷效仿美国企业的这种做法,在日本、欧洲发展比较迅速,而且很多企业也成功地实施了这种外包策略,这种形式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肯定与广泛应用。外包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商业发展的新态势。我国外包业务发展相对较晚,但是外包的发展势头却很旺盛,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外包管理形式的优点,积极运用这种管理模式,不断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本质就是人力资源的“包出”,是企业从外部寻求可以从事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资源。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应该注意降低外包风险,外包的内容应该主要为非核心职能的部分。那些重复性较高、不关系企业的管理工作外包,交给第三方机构代为处理,集中更多精力来发展企业核心,这是可以的。

企业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风险;另一个方面是可以为企业获取专业化的外部服务,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使企业获得最新最全的相关信息。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出去,人力资源的专业机构作为第三方承担者,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也可以使企业能够得到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节约成本、降低风险。企业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那些事务性工作承包给第三方机构,对于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活动则应该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规划,因为这些事务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能面临的风险

1.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给人力资源外包带来不利影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有些风险是来自企业内部自身的风险。比如很多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够,很可能会给企业的外包管理带来风险。尤其是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企业更要注意自身能力的问题。企业自身的能力包括外包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外包决策能力、外包合同的管理能力、实施有效外包监控以及与外包服务机构的谈判能力等。很多的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够,或者说自身能力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活动中风险性就更大,往往会出现能力不足、监督失控的风险,最终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失败。还有就是企业要有选择优秀外包服务机构的能力,如果一些企业没有能力选择好合适的外包服务机构,很可能就会给企业外包带来风险。企业在进行外包时一定要谨慎行事,慎重选择外包机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对各承包商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做出选择,确定外包商。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面临跨文化沟通风险。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象征,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过程中,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跨文化沟通的风险,跨文化沟通的风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的一个障碍。由于每个企业的文化与价值观念都各不相同,这种不同是由企业历史与企业发展以及领导者风格决定的。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一定要注意这些文化因素给外包带来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外包服务机构对企业文化背景、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员工与领导的行为方式及用人理念等不太了解,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与外包机构双方沟通上的障碍,甚至还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失败。

3.企业在经营安全上存在着风险因素。

安全问题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最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企业肯定会透露企业的内部信息。这就需要企业把握好这些事情,否则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如果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以及与保密和特色有关的经营理念一旦被泄露,就很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目前我国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外包保障的法律法规。这就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一定要注意这些风险因素,安全经营,降低外包风险。

三、企业降低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策略分析

1.企业管理者要有较高的风险预测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之前,有能力对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做出预测,能够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明确的了解,有清晰外包的目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也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对于那些企业特色的以及企业的核心项目,不应该外包,因为这些项目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于那些适合外包的项目,企业也应该考虑外包后对企业有什么收益和风险。同时还应该预测一下万一外包失败,给企业带来的最大损失是什么。企业只有在外包以前对这些风险因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预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外包风险,提前做好防备工作,避免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2.企业自身要有能力转移风险。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就不断变化。所以企业在外包之前,一定要尽量选择好外包商,对外包商有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先采取短期合作,临时服务,查看合作效果,然后再进行长期的、大项目的合作。对于企业的外包内容,为了降低风险,可以采取分期外包,逐步外包,这样在风险发生时,企业也可以有喘息的机会,摆脱风险。另外企业在进行外包合作时,应该尽量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外包服务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拟定,应尽力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在外包过程中,还应该尽可能详细地标明服务类型、服务时间、服务地点等等,确定如何监控以及相应的评价服务质量标准。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外包中一定要冷静、理智地对待,以降低风险。

3.外包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

企业在人力资源外包中,一定要做好风险监控,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整个的外包进程,关注企业外包进程的状态和变化,防患于未然,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建立双方同意的风险报告制度,同时也可以规定好企业对于不合格服务的处罚手段。如果出现了外包商服务不符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现象,企业要有能力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和解决。同时企业还对外包商各项安全状况进行监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包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1 外资保险公司营销策略

从市场的角度看,外资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主要从5个方面入手,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和信用策略。

1)保险产品策略。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石。近年来,虽然各家公司都加大了产品开发的力度,然而,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险种却很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模仿的多,创新的少,类同的多,差异化的少,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导致过度竞争和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2)保险价格策略。价格是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中国保监会已逐步对保险的条款费率(价格)放开。作为保险企业如何合理地确定产品价格,又如何通过价格竞争去有效地占领目标市场,这是保险公司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其定价因素远比一般产品要复杂得多,既要考虑成本,又要考虑消费者的承受力,既要考虑出险的概率,又要考虑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长期寿险产品,价格因素更多。

3)保险分销策略。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不同的分销渠道将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因为保险产品的最终售价,不仅取决于开发产品的成本,而且取决于流通费用的多少,同时分销渠道选择得好与差将决定能否有效地使产品大量地进入市场。因此,保险公司必须选择既适合产品特性,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分销渠道,突破目前自销和个人人销售的单一模式。

4)保险促销策略。一是要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现阶段政府监管部门已经把普及保险知识,培育保险需求作为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整合教育界、理论界和企业界等各方面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在此期间,外资保险公司应当通过保险知识的宣传,逐步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使保险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二是要加大保险新闻宣传力度。外资保险公司的宣传企划部门应选好结合点,找准切入点,进行新闻宣传。三是要充分发挥营销员的促销作用。由于保险产品的无形特征,即便通过广告也很难让公众接受。

5)保险信用策略。信用作为伦理的核心内容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一是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培育保险诚信文化。二是要逐步引入信用评级,推动保险诚信建设。三是要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强化保险信用建设。保险信用已明文写入保险法,效果却不明显。由于失信的成本太低,导致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屡禁不止。

2 外资保险公司营销优势与劣势分析

2.1 外资保险公司营销队伍优势与劣势分析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外资保险公司在营销队伍方面非常的重视,由于监管部门对于外资保险公司的各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的机构数量远远少于中资人寿保险公司,单纯从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上来看,外资保险公司想要在中国立足,还有很大的难度。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外资保险公司在营销队伍的建设上不惜投入重金,试图打造一支高绩效高专业的营销队伍。尽管外资保险公司营销队伍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从目前外资保险公司的发展来看,营销队伍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营销规模偏小。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较高,符合其条件的人员比例小,招募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较大,尤其是在一些二级市场。和中资寿险公司大规模的营销队伍相比,外资保险公司的营销队伍显得微不足道,在市场上形不成太大的影响。二是营销队伍的成本偏高。目前各家外资保险公司为了保住自身品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在队伍的财补政策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而由于刚进入市场,规模保费较低,所背负的经济压力较重。三是营销队伍稳定性不足。

2.2 外资保险公司营销服务优势与劣势分析

由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时间很短,再加上监管部门的限制,在短时期内在规模上无法和中资的寿险公司相抗衡,正基于此,各家外资寿险公司在营销服务上重点投入,期望通过良好的服务真正占领市场。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和中国的实际国情还没有充分磨合,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先天的劣势。比如在满足客户的期望值上,由于客户对外资保险公司的期望值高,对于一些方面近乎苛刻,稍有不慎,就会将自己辛苦经营的品牌美誉度大大降低。从流程上来看,外资保险公司由于流程上注重合规,在处理一些问题首先要咨询法律部门,在运营环节上比较繁琐,周期也相对较长,这一点也是目前客户投诉较多的问题之一。在外在宣传方面,外资人寿保险普遍不擅长与当地政府、监管机构以及媒体处理关系,在一些危机事件的公关上,外资保险公司的反应明显慢于中资人寿保险公司。在2008年全国的银行保险退保潮就是因为外资保险公司与媒体之间的沟通不畅引发的,最后给整个保险行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 外资保险公司面临的营销机遇

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吸引着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巨头来中国投资,保险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支柱,外资保险公司也通过各种渠道来中国发展,希望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分享收益,下面将论述外资保险公司的面临的营销机遇与挑战。

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面临的营销机遇,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有力的政策扶持无疑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好风凭借力”,构成了保险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一段时间以来,几项相关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这为逐步并入发展快车道的保险行业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和政策利好。强劲的政策东风表达了国家集中各方面社会资源推进保险行业发展的意愿,印证了振兴保险行业已经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打破了保险做大做强的各方面限制因素,为保险行业腾飞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和外部保障。

篇9

[关键词] 汇率风险 计价货币 保值条款 外汇交易

目前,我国汇率的形成机制日趋市场化,汇率浮动范围逐渐扩大,美元对人民币的价格缓步下降。外汇市场上的这种汇率变化一方面使原先本币低估带来的贸易成本竞争优势开始丧失,另一方面增加了贸易进出口收付汇的汇兑风险,使外贸企业因采用外汇结算而发生了预期不到的进口成本上升或出口收益减少。因汇率变动引起的外贸企业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即外汇交易风险,它是当前全球浮动汇率体系的基本特征,是跨国经营与贸易必须面临的风险。由于过去我国一直实施高度固定的汇率制度,我国外贸企业一直在稳定的结算环境中经营,缺乏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动机和实践。针对当前的汇率形式,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是必要。企业为避免汇率风险可采取的措施有两类,一是内部管理,二是利用外部金融市场。本文就这两类措施向外贸企业提供几条避免汇率风险的可行途径。

一、强化内部管理,从源头上降低汇率风险

存在汇率风险就在于外贸企业拥有应收外币资产或应付负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尽量通过企业的内部管理减少外币敞口头寸,能有效地减少汇率不利变动带来的损失。常用的内部管理措施有以下几种。

1.正确选择进出口业务的计价货币

在进出口业务中涉及到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两种货币可是同种货币也可是不同种货币。选择的不同,企业的成本或收益将有所不同。例如,我国某企业从美国进口一台机器,报价为100万美元,计价货币由中方在美元和日元中任选一种,但结算货币为美元。假设交易达成时1美元=140日元,结算时1美元=110日元。若用美元计价,则我国企业支付100万美元即可;若用日元计价,这台机器的价格将是14亿日元,结算时就要支付127.27万美元(14亿日元÷110日元),比第一种计价方式下多支付27.27万美元。因此,企业在外贸业务中必须正确选择计价货币。

通常选择计价货币的策略是:(1)出口时选择硬币即具有上浮趋势的货币,进口时选择软币即具有下浮趋势的货币;(2)进出口货款一半用硬币一半用软币或采取多种货币计价;(3)本币计价。

2.签好保值条款,锁定汇率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计价货币的优选,则贸易合同中要订立保值条款。一般方法有:(1)计价与支付都用软币,但签订合同时明确该软币与另一硬币的比价,支付时原货价按此变动幅度调整;(2)确定一个软币与硬币的“商定汇率”,如果支付时软币与硬币的比价超过“商定汇率”一定幅度时,对原货价进行调整;(3)利用物价指数或滑动价格条款保值,如,在合同中规定:“进出口商品的货价根据价格指数的变动相应调整”;“部分商品的价格暂不确定,买卖双方根据履行合同时市场价格或生产费用的变化而调整商品价格”。

3.选择结算方式,防范外汇风险

出口贸易中做到安全及时收汇,是防止汇率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企业应根据实际业务,选择恰当的结算方式。结算方式有三种:汇付结算;托收结算;信用证结算。一般来讲,信用证结算方式对收汇是比较安全的,特别是即期信用证结算能及时收汇,可避免汇率风险;至于远期信用证,收汇虽有保证,但不及时,易受汇率波动而有风险。

4.预测汇率变动方向,更改收付汇日期

外贸企业如果预测计价货币将要贬值,在进口时,则推迟向国外购货,或允许外国出口商推迟交货,或要求出口商同意其延期付款;在出口时,企业应尽早签定出口合同,或答应进口商提前交货的请求;或要求进口商提前付款。外贸企业如果预测计价货币将要升值,在进口时,则提前向国外购货,或预付货款;在出口时,企业应推迟交货;或允许进口商延期付款。

提前收付与拖延收付通常事前由进出口双方协商折扣率。

5.利用金融机构、卖断应收账款

出口商将应收账款卖断给金融机构,一方面可减少所持外币资产,避免汇率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可提前收回账款,获得资金融通。将应收账款卖断给金融机构分两种情况,一是普通贸易的保付,即出口商在赊销贸易中,在货物装船后立即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保理商或专门的财务公司,收取全部或部分货款;再是大型设备贸易中的福费廷方式,即出口商在进口商延期付款的大型设备贸易中,把经进口商承兑的、期限在半年以上到五六年的远期汇票,无追索权地售予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或大金融公司提前取得现款。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把汇率风险由企业转向了银行。

二、利用外汇市场交易,锁定汇率风险

外汇交易是指交易者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各种外汇买卖的活动。通过外汇买卖活动,交易者一方面可以获利,一方面可以规避汇率风险。因进出口业务已产生外币应收资产或应付债务的外贸企业可采取以下外汇交易来锁定汇率风险:

1.远期合同法

已拥有远期外汇债权或债务的企业,可通过与银行签订远期外汇交易合同,卖出或买入远期外汇来消除外汇风险。例如,我某企业从德国进口价值100万德国马克,6个月后付款。即期汇率为1德国马克=3.8345人民币,那么这批货物的进口成本就是383.45万人民币。如果结汇时德国马克升值,6个月后的汇率为1德国马克=3.8555,我国进口商就要多支付2.10万人民币。为锁定成本,进口商可按即期汇率买进6个月的远期德国马克汇票100万。6个月后,不管德国马克怎么升值,都不会给进口商造成损失。

远期外汇交易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定期远期外汇交易,即交割日期固定的远期外汇交易;另一种是择期远期外汇交易,即交割日期不固定,只规定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内买方或卖方可选任何适当一天进行交割的远期外汇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当远期外汇升水时,对出口商来说,签定部分择期交易合约比签定全部择期交易合约有利;当远期外汇贴水时,对进口商来说,签定部分择期交易合约比签定全部择期交易合约有利。

2.期货合同法

在金融期货市场,外贸企业与清算公司或经纪人签订外汇期货合同,进行外汇期货买卖,也是防止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例如,2月10日我国某公司进口一批商品,金额为15万美元,付款日期为4月10日,用英镑支付。2月10日伦敦市场美元对英镑的即期汇率为1英镑=1.5美元,6个月交割的比价也为1英镑=1.5美元。但是,调研机构预测美元将上浮,我国某公司为避免汇率上涨的风险,从金融期货市场买进6月份第三个星期三交割的远期美元合同4个(因为期货市场的成交单位与交割时间标准化,以英镑买美元期货的每一标准单位为2.5万英镑,某公司要买4个2.5万英镑,即10万英镑的美元即订立以10万英镑购买15万美元的期货合同),以便6月份第3个星期三到期时,以10万英镑换得15万美元(1美元:1.5英镑)。4月10日某公司支付15万美元货款时,美元汇价果然上涨,美元对英镑比价为1英镑=1.45美元。此公司此时为支付15万美元的货款则要付出103,488英镑(150,000÷1.45=103.488英镑),比2月10日成交时美元对英镑的比价要多付3,488英镑,也即损失了3,488英镑。但是,由于该公司签有购买以英镑购买美元期货的合同,保证它能以1英镑=1.5美元兑换15万美元。它以这15万美元按4月10日1英镑=1.45美元的比价再换回英镑,可得103,488英镑,减去原成本10万英镑,获利3,888英镑防止了外汇风险。

如有远期外汇收入的进口商,也可签订出卖货币期货合同,其道理与上例相同。

3.期权合同法

篇10

关键词:海外并购;保险业;并购动因;并购风险

瑞士再保险2015年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保险行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641亿美元,2015年全球保险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111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73%。国内保险业在海外并购浪潮中也是频频出手,截至2016年9月,中国保险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65亿美元,国内保险企业加入海外并购大军的原因何在?本文阐述了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的概况,研究了海外并购的原因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探究了保险企业如何制定和正确实施海外并购策略。

1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概况

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的目的主要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1]。其中,国内保险业出于财务目的的海外并购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标的资产金额巨大,以海外大型写字楼、国际知名酒店、仓储资产包为主;二是布局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全球核心城市,有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的趋势;三是以核心商务区或者金融中心为支撑,有比较多的高净值刚需客户,所并购的海外商业地产出租率高,知名酒店入住率高,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租金收入和升值空间;四是标的资产的全球知名度高,有利于国内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国内保险业进行海外并购有一部分是出于战略目的。安邦保险集团先后收购了FIDEA、德尔塔•劳埃德银行、荷兰VIVAT保险公司、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复星集团在海外保险并购中更是大手笔出资,从绝对控股香港鼎睿再保险公司到并购了美国Ironshore保险公司和美国Meadowbrook劳工险公司。出于战略目的进行海外企业并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瞄准了金融业[2],致力于布局全球性保险公司和全球化金融集团;二是选择估值合理的并购标的,从之前强强并购转变到大型公司收购小企业,比如复星集团收购美国Ironshore保险公司,选择低成本高收益的并购标的,加大了中标胜算;三是追求品牌效应,比如安邦人寿保险公司收购比利时德尔塔银行和费迪尔保险公司,有利于其迅速抢占比利时市场;四是追求并购的协同效应[3],并购有比较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的公司,比如安邦人寿保险公司收购的荷兰维瓦特保险公司。

2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动因

2.1外部动因

(1)经济新常态。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有所下降,长期处于低利率市场环境,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下降,市场上出现“优质资产荒”,而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海外不动产投资收益较高,使得中国保险企业为了追求财务目的转向并购海外不动产。(2)行业监管政策变化。2014年6月,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允许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进行并购;费率市场化改革对国内保险企业的经营利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保险业海外并购实现战略层面的管理与经营协同效应。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放开,“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理念也有利于保险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财务和战略目的。(3)我国“保险强国”目标的推动及全球竞争的压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保险企业要想成长,不能只满足于在国内发展,“保险强国”的目标推动国内险企进一步完善自身机制。中国保险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并购海外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助被收购对象的品牌渗入国际市场,建立全球金融集团。

2.2内部动因

(1)全球化金融集团的要求[4]。近年来,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安邦人寿保险公司、复星集团等均有着雄心勃勃的愿景,致力于银行、证券、保险等各方面发展,布局全球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海外并购金融机构实现混业经营的乘数效应。(2)提升品牌效应的需要。欧美和日韩国家的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国内保险企业直接进入海外市场有很大的壁垒和困难,但是通过海外并购,能利用被并购对象的影响力来发展自身业务,迅速扩大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提升国际话语权。(3)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以安邦保险公司和复星集团为代表的大手笔进行海外并购的国内保险公司为例,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国内保险公司在近3年选择了美欧市场的很多保险公司进行并购,在减少海外竞争对手的同时,扩大了海外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4)全球化管理提升专业技术。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很难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国内保险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提升全球管理的技术水平,能够扩展分销渠道,实现业务线的拓展和创新,强化保险咨询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并且海外并购可以提升国内保险业在营销、产品设计、承保和理赔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管理协同效应。

3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3.1以财务投资为目的的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1)流动性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不动产时,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项目回收期比较长,如果此类保险企业因为承保端的原因或短期内需要较大的资金流量时,就会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国内保险企业的海外并购同质化严重,基本都选择了海外大型不动产,某些险企将并购标的全部锁定在不动产上,如果没有合理的分散风险和多元化配置,将会导致变现成本高且难度大,这些都会造成国内险企的流动性风险。(2)汇率风险。如果国内保险企业是抱着财务投资的目的进行海外并购,就要考虑汇率风险。因为汇率的变动会引起投资收益变化,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国内险企海外并购时,需要关注并购对象所在国的国家政策变动和经济发展情况,以防范汇率风险。(3)利率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选择的大多数是金额巨大的标的,初期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长时间的回收期,也就导致了海外并购项目的机会成本高,从而引发较高的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较多时,国内保险企业融资成本也升高,投资短期项目或者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会得到更多的收益,而目前的海外并购的不动产等长期资产吸引力就会因下降而面临着资产缩水的问题。

3.2以战略投资为目的的海外保险企业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1)机构整合风险[6]。国内保险公司经常会面临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的问题,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识别海外并购对象,如何衡量并购公司的价值,都需要提升管理层的专业水平。并购项目达成后,又面临着双方的文化融合问题和品牌融合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双方管理层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认可彼此的管理,发展一批既熟悉东道国经营环境,又理解本企业文化、认可本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跨国管理人才,也是国内险企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2)专业人才缺乏风险。近年来,复星集团、安邦保险公司等企业频频出手海外市场,其并购过程的估价、谈判、融资、支付等需要一批专业的法律、财务、外语人才,且并购成功后需要保证全球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配置和管理是否能赶上公司规模的扩大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3)经营风险。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项目管理、价格控制乃至软件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保险公司进行海外并购后如何提升硬件配置、调整经营管理模式,降低各项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保证好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匹配都是重要命题。(4)法律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采用的准据法往往是东道国的法律[7]。一些国家可能会制定新的法律或者启用特别法,国际性的法律人才缺乏,很可能会导致保险企业海外并购违反当地法。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成功后,一般会裁减部分员工,但欧美国家的劳动法对劳工的保障程度相对更完善,如果企业忽略细节问题,就可能引发或大额罚款。

4国内保险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保险行业转型的建议

4.1基于自身情况和发展战略进行海外并购决策

(1)充分评价自我。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首先要认真分析本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市场份额、经营业绩,从而发现经营中的问题、预测未来的走向、充分了解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保险产品结构,尤其是偿付能力和保险资金的流动性情况。(2)明确海外并购战略。无论海外并购是为了实现全球化金融集团的布局,还是为了迎接下一轮的转型,或者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并购收益,只有明确本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才能正确制定海外并购决策,以免出现并购结果违背其初衷的情况。(3)选取合适的海外并购对象。国内保险企业在正式海外并购前要仔细分析目标市场和目标公司,对并购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如果是为了短期绩效而选择海外并购就要考虑该并购标的未来是否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如果是为了管理协同效应并购,就要重视目标企业的技术、品牌、管理是否成熟;如果是为了实现全球保险布局,就要重点分析目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群体。

4.2做好海外并购风险的事前防范

(1)采用金融工具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8]。国内险企基于财务目的进行海外并购最常遇到的是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需要借助一些外部的金融工具,比如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买卖、期权等,还可以通过两国通货膨胀率水平等预测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国内保险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也可以视情况选择是否投保货币汇率波动险。(2)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程度,降低流动性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有一部分资产负债错配现象严重,需要按照期限将未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分装,分红型产品、万能型产品需要大量的短期现金流,而终身寿险的保费收入则可以投资到长期项目上。保险企业需要做好定期的风险测试,降低流动性风险,采取提取充足的偿债基金等手段来应付保户退保风险或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3)提前熟悉东道国的法律环境以免造成法律纠纷。海外并购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跨国并购审查法、公司法、劳动法、社保法、公司治理法案等,以及两国不同的行业监管条例。欧美国家的相关法律相对完善,要求更严格,国内保险企业在并购前要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法律,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3做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全方位风险控制

(1)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化解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不同,国内保险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最好选择两家以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对并购对象的经营情况、管理机制、品牌价值、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估[9],以此作为最终并购价格的参考,防止出现并购价格不合理的情况。(2)专业机构和自身法务部门同步控制法律风险。国内保险企业需寻找一家负责的专业机构,同步解决并购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保险业或金融业监管条例等方面的问题,提升谈判效率。其自身的法务、合规部门也要学习东道国法律体系,为未来的经营管理打好基础。(3)加强利益双方的交流,采取灵活的并购策略。制定阶段性目标,在强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反馈评估结果。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去进行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后续的结构化调整,甚至会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走向。比如安邦保险公司能顺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原因之一,是安邦保险公司提出了100年内不参与华尔道夫酒店的管理的承诺。

4.4实现海外并购后的全球成长

(1)尊重当地文化,把握关键人员。大多数国内保险企业的海外并购是在东道国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并购后可以不急于调整,尊重被并购对象的日常经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关键员工,进行重点沟通和培养,使他们认可国内保险企业的文化,鼓励他们出谋划策。把握住东道国的客户群体,了解当地客户的保险需求,让国内保险企业的品牌在东道国立足。(2)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内资本流失[10]。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成功后,必然会支出相当大的成本来进行整合,应该选派精通国际财务知识的专业财务人才进行监督,实现内审和外审结合的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舞弊风险,避免国内资本的大额流失。(3)精简传统业务,整合新型模式。国内保险业发展不够成熟,存在冗余的传统业务,可以将被并购对象的优势产品改良后再输入国内市场,适时剥离利润率低、费用率高、产出效应差的业务项目,采用全球统一的先进的理赔系统,深度整合各个职能部门。比如安邦保险公司并购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后,输出其新型管理模式,在短期内获得了较高的并购效益。(4)完善人力资源体系。险资并购成功后能否真正获得管理协同效应,取决于其能否培养出一批拥有世界先进保险理念的管理人才,及掌握最先进的金融运作模式的专业人才。这批人才既要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又要熟悉未来保险潜力巨大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市场,同时还需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未来保险业转型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栗亮,张辉.海外投资保险理论和实践新发展[J].西南金融,2017(2):64-70.

[2]李海燕.中国企业如何并购外国保险公司[J].河南科学,2016(1):132-138.

[3]蒋思聪.国际保险业并购动因、特点分析与中国保险业并购的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2(7):60-63.

[4]郝臣,杨冬雪,崔光耀.安邦保险集团海外并购动因研究[J].上海保险,2016(8):37-42.

[5]钱鑫,朱信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6):30-32.

[6]杜晓君,刘赫.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管理评论,2012(4):18-27.

[7]赵阳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8]王永綦.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J].重庆社会科学,2015(12):26-32.

[9]宋维佳,许宏伟.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