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蝴蝶结范文
时间:2023-03-28 00:2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折纸蝴蝶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蝴蝶结是很美丽的一件小装饰品呢,尤其是女孩子的头发比较长,只是扎头发的话是不是很单调呢?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头发上绑上一个美丽的蝴蝶结吧。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一种美丽的蝴蝶结折纸吧,很简单漂亮的折纸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折纸方法吧,有兴趣的小朋友就来折一折试试吧。
所需材料和工具:15cm左右正方形纸一张(或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剪刀,胶水。
注意,第9步,第13步和第15步,都需要动动剪刀,按照图上画的线条剪开。另外,最后一步,个人建议用胶水固定蝴蝶结塞入结中的那两个尖端,不然容易掉落出来。
这样的蝴蝶结放到礼品盒上一定会让礼品增色不少!
篇2
关键词:舒利迭;无创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治疗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称为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疾病,该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于病患者的劳动能力与生活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通常,该疾病患者虽然在急性发作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是却依然继续损害病患者的肺功能,同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正处于比较低下的时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该疾病的反复发作,甚至引起其他心肺并发症的疾病。本文探讨了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被确诊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5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为(63.5±3.5)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的记录上的差异不具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无创性通气治疗方法,呼吸机型号为Bipap,模式切换为S/T。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设置吸气相压力为8~10cmH2O,逐步递增,每次递增的幅度为2~4cmH2O,最高压力达到14~16cmH2O。呼气气相压力为4~6cmH2O。一呼一吸为一次,保持12~14次/min的频率。采用鼻面罩进行通气,务必保证通气面罩和脸部不出现漏气。氧流量控制在3L/min,血氧饱和度至少达到90%。治疗时间为1~2h/d。通气完毕后,可以适当喝温水与进食,同时对患者背部轻拍,促进分泌物排出。在通气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与正常。
观察组:在常规组的通气治疗基础上,采用舒利迭联合治疗,每次吸一次,吸2次/d。
1.2.2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气指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例数n值和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t值检验,通过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当P
2结果
见表1。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3结论
3.1老年慢阻肺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原因分析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随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年龄的增加,心肺功能下降,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尤其在急性发病期间,老年慢阻肺患者容易发生低氧血症,长时间的缺氧,加上二氧化碳集聚导致的高碳酸血症的发生,老年患者呼吸功能受到更严重的影响,气道受到阻碍,到时肺泡通气量大大减少,却引起功能残气量增加,最终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
3.2通气治疗在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分析 本文研究中采用呼吸支持,根据病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血气情况来进行通气治疗。通气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了两种,一种是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这种方式在整个呼吸过程中持续的提供适当的压力对气体的氧浓度进行调整,经过人工鼻子进入肺部,降低血液氧的压力,有效地保护患者肺泡,缓解呼吸系统的运行压力,针对轻度呼吸衰竭的情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一种是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MV),该种方式主要通过电脑智能化控制,可以保证通气的效果,可以根据病患者的实际需求来提供多种模式的选择,主要针对重度晚期呼吸衰竭进行治疗。
3.3舒利迭在老年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疗效分析 舒利迭,属于一种针对呼吸衰竭进行治疗的复方制剂,含有受体激动剂以及糖皮质激素,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脂质,进而发生水解和扩散,最后到达受体,和受体进行结合。该药物可以对中性粒细胞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因此也具有抗炎的功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于炎症的抑制具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受体敏感性增强,从而避免气道重建。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见,与单独采用通气治疗对比,联合使用舒利迭与通气治疗具有更明显的疗效,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气功能。
综上,舒利迭联合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凤.左氧氟沙星与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治疗[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90-192.
[2]贾琦,徐慧,赵琳娜.无创正压通气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作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06):200-201.
[3]古勋清,黄道政.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99-100.
篇3
Jo Malone London 祖・玛珑的各款香氛都从一个故事开始。时尚、艺术、历史、文化皆是灵感之源。有的是在英伦乡间。采摘黑莓的儿时记忆,有的则是在伦敦的克拉瑞芝酒店,享用传统英式下午茶的惬意感受。为了实现一个个美妙灵感,祖・玛珑创意工作室与国际知名调香大师通力协作,借助他们的不竭智慧和无尽想象,为每款香氛都烙上独特的品牌印记。通过与创意工作室成员的不断对话交流,种种巧思最终化为醉人的香气。精诚合作下所创造出的香氛,简约纯粹却又不失精致典雅,亦皆有品牌鲜明的特点――独具创新地将种种成分糅合运用出惊喜,这在香氛界都实属罕见,不论是在“青柠罗勒与柑橘”的经典柑橘香中以温暖草本香来点缀,还是“黑莓与月桂叶”这个意想不到的搭配,无一例外。
Jo Malone London 祖・玛珑的香氛蜡烛与香水同样备受青睐,享誉全球。以此赠人,于精致奢华中体现主人的周到慷慨。摇曳烛光弥散出氤氲香气,增添丝丝情调;以传统技艺结合最新工艺纯手工打造的香氛蜡烛,将我们在香氛中秉承的理念延续其中。全程需16双巧手倾力协作,在位于英国乡村中心地带的作坊中编就美丽。
蜡烛制作工序从量取精炼的芳香油开始,将芳香油缓缓融入温热的烛蜡中,再人工倒入玻璃外托之中。稳定后,配以上好的烛芯。由于香气的燃烧效果各不相同,每款芳香油皆以各自特定的方式融入温蜡,以创造特定的香气。祖・玛珑所用的无铅烛芯共 400 余种。每一支烛芯均由巧匠们亲手置入未完全凝固的烛蜡中央,成为蜡烛的中心,自内向外将含香的蜡烛缓缓烧融。
为确保绝佳的协调性与温和而稳健的燃烧,烛芯均经过手工修剪,再打上商标并抛光玻璃外托。最后,在镀铬的烛盖上以经典的黑色罗缎蝴蝶结点缀。而当你解开那黑色的罗缎蝴蝶结,精致的香烛成为灵魂之梦的开始。
Tips
Hermes:家居香氛带着你骏马驰骋
篇4
色彩缤纷的冰淇淋和小糖块
甜筒冰淇淋和小糖块,是我们的第一个作品。外形最简单的糖块,豆丫用了韧性较好的彩纸和餐巾纸来制作。餐巾纸要反复揉搓,捏成小球放在彩纸中间,再把彩纸卷成桶装,将两边多余的地方拧住,用固体胶把缝隙黏住,防止散开。而冰淇淋要比糖块的操作简单得多,准备橘红、粉红、蓝色和黄色等四个纸球,用淡黄色的三角形纸卷成冰淇淋的脆皮筒,把纸的两端黏好,将纸球放入脆皮筒,露出三分之二,这样冰淇淋就完成了。
看,香草、柠檬、草莓、橙子、蓝莓,我们做出了色彩缤纷、味道各异的冰淇淋和糖块。想象力爆棚的豆丫还画上了不同图案装饰,尤其是冰淇淋,每个冰淇淋的球上不是撒着草莓就是蓝莓或是青草丝。
食材丰富的可丽饼
接下来就是最丰富的可丽饼,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吃过,更不知道里面都有些什么。豆丫给我的解释是:去年国庆节我们在上海吃的那种现做的饼皮冰淇淋,想来应该既可口又美观吧。
单从饼皮上,已经是冰淇淋的升级版了。饼皮用了方形的卡纸对折再对折成四分之一个方形,然后沿边剪成半圆形,豆丫还额外加多了一层彩纸,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豆丫称那是果酱饼皮,味道更丰富。
饼的馅料也全由豆丫自己DIY,有卡纸剪出的草莓、猕猴桃片,有纸巾卷出的冰淇淋,还有很多果蔬条。她剪出的奇异果,着实让我佩服了一番,画出的层次感更是一目了然。再来是草莓,绿色的叶子十分神似,就是草莓的黑点儿有些大。把这些食材一一塞进饼皮后,从外观上已经美味得不得了,要是再给个包装,那就更加精致了。
精致可爱的甜甜圈
制作甜甜圈是豆丫最兴奋的时候了,这个完全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只要把样子和方法给她看:把彩纸剪成长方形,顺着边随意地折起来,再反复搓搓,让纸变柔软,用胶水固定两头,再用彩笔在上面画出各种口味的图案,可爱的甜甜圈就成型啦。
不多会儿工夫,豆丫就给我献上了“超好吃”的甜甜圈,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上面还加上了很多点缀,有蝴蝶结、小葡萄、樱桃,看着比甜甜圈专卖店里的更可爱呢。
喏,她还发明了跟甜甜圈有关的工具――一支泡泡枪,吃了豆丫的甜甜圈一定会吹泡泡的,是不是好神奇呢?
“外酥内软”的马卡龙
豆丫还突发奇想地说要做马卡龙,原因是我爱吃,还保证会好吃得找不到北。好吧,我拭目以待。
篇5
Marc Jacobs悉心打造了数款充满度假风情的造型,以“Damask”及“Daisy”印花的tube dress、衬衫或是短裤,加上甜美和谐的配色,轻易让女士们成为众人的焦点;背心连身裙剪裁简约清新,在优雅中带出活力的一面;此外,传统的西服裙亦添加了潮流元素。最出挑的就是桃红色薄纱绣花连身裙,配色大胆效果抢眼之余,细致的绣花则尽显女性独有的浪漫迷人气质。
2012碎花裙
在法国里Riviera海滩的Hotel du Cap的Chanel2012早春度假系列,其多元化的设计使得早春度假系列比老佛爷每年设计的其他若干系列上架销售时间都久。黑与白是Chanel最基本的颜色,此次度假系列还融入了鹅黄与灰紫,当然还有印花。层叠的印花雪纺上用了工坊的钉珠技艺,让花朵变得更立体可见,肩部两侧的钉珠繁复却不会夸张,有着一贯的优雅审美。
Elle Fanning
1998年4月出生的Elle Fanning出演了Marc Jacobs 2011秋冬广告大片,当她穿着2012早春纱裙亮相之时,比任何女星都要恰当,年龄的确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穿起少女味的蓬松纱裙。
霍思燕
这款超过六万人民币的薄纱绣花连身裙在去年10月已经由霍思燕穿去《梦游3D》的会,原本就是充满少女味的款式自然也不会太难演绎,霍思燕将头发烫成卷发也就多了点梦幻的感觉。
郑秀文
对于天后郑秀文来说,Marc Jacobs太嫩了,灰色上衣尚可,可是纱裙的颜色太青春,怎么也不是她能驾驭的,少了一股品牌独有的少女味道。
汤唯
被Chanel请去看早春秀的汤唯也就顺理成章穿起了这条印花裙,不过是秀场版的短款,搭配白色的凉鞋,穿出了清新的味道。
周迅
中国版《COSMOPOLITAN》改成了双刊发行,开年号也就请来了极具分量的周迅担当封面人物,作为Chanel中国形象大使也就自然穿着香奈儿。裙子在高精度照片下更具细致美感,但惊艳谈不上。
2012桃红色长裙
Bottega Veneta 2012早春压轴的Look,设计师Tomas Maier在桃红色长裙上用上束腹,而束腹上缀着的是黑色的降落伞带,公主袖与丝质地都极有女人味。“闲适”是Tomas惯常运用到度假系列的主题,这次亦不例外,这位有一半时间住在棕榈海滩的设计师当然知道女士在回温的天气里最想穿着什么,不过厉害的是除了在廓形上保持柔和,还能兼具摩登的城市感。
张雨绮
相比汤唯,中国版《L’Officiel》2012年1月号的张雨绮姿势就摆得漂亮得多,但发型却十分糟糕,太过风尘味,也显得她有些老气。
2012刺绣裙
相比其他品牌的早春度假系列,Dior更像是拍自家的Catalogue,少了的味道,多了一些刻意的经营,而且不那么迪奥。中性几何成为这个系列的一条重要线索,如双面的外套和经典的束腰夹克搭配褶皱拼色短裙。钴蓝色的真丝薄绸成为此系列里浓艳的一笔,胸前的白色刺绣古典优雅,与钴蓝色的薄绸形成干净的视觉审美,但真的不太有John Galliano时期的特色。
范冰冰
2011年5月的Bottega Veneta 2012早春,在5个月后穿在了范冰冰的身上,可想而知“范爷”有多受品牌赞助商的喜爱。一直以来她就很适合穿艳丽颜色的时装,所以这件自然不在话下。
赵薇
2012年中国版《ELLE》开年便是赵薇穿着这条裙子登上封面,加重了眼眉与唇的色彩,面露春色,与整条裙子配合得恰到好处,立刻就有艳若桃李的美感,但却不会令人觉得有丝毫俗气。
“我不是Versace女孩,但我想穿它!”这话回响在第五大道那件集商店和陈列间的专门店整周。Donatella Versace重新拥抱这家时装屋的旧日经典:垫圈、紧身胸衣、丝巾印花,还有她哥哥所爱的暴露拉链,这些都成为这个度假系列的灵感依归。白色的紧身抹胸短裙在身体两侧运用镭射切割出规则的四叶草形,从侧边向前胸延伸的弧线更是美化了身体曲线,这也是Versace最具识别度的设计。
在即将到来的早春似乎有意将2011秋冬的流行点和今年春夏来个结合,有些元素保留了下来,如印花、色彩。实用性一直是度假系列里的重点,于是裤装的设计成为设计师想要开拓的新疆界,还有全新的少女风都成为度假系列的特色。
3D印花
从Givenchy 2011秋冬开始,3D印花就得到了设计师的关注,在来季Riccardo Tisci仍然延续了印花风,但更多的是结合了Street Chic,用针织衫Mix短裙,这也是设计师一直在开拓的疆域,显然做得很好。Prabal Gurung也是运用了叠穿的设计思路,在印花短袖针织衫下搭配同款印花衬衫,提升了印花的对比质感。短裤的运用突出了度假的轻松感。早春度假大面积印花的运用还有Céline,从衬衫到裤装无一例外。
饱和色彩
设计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将活力倾注到早春系列,Diane von Furstenberg的2012度假系列充满了嘻哈元素,高饱和的色彩为的就是让造型活跃起来,紧身的短裙,模特儿蜜色的肌肤,这都充满了阳光的气息。Jenni Kayne的颜色调和得特别明亮,尤其是明黄色高开衩裙子,简单的设计,却有极好的廓形。
篇6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课程;家长参与
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我们班级幼儿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更加理解支持我们教师的工作,我们班级在这个学期开展了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助教,就是家长进课堂,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协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我们的共识:坚持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完善班级课程结构
以往传统的家园共育,虽然与家长有了联接,但是,在这些过程中的主导者仍旧是班级教师,而家长助教这种新型的家园共育模式为家长们提供了直接参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契机,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主导课程,将实际生活融入课程,丰富了幼儿的眼界和班级课程结构。
瑞吉欧课程将家长参与视为“家长与教师、孩子创造的深度、信任、互惠联盟”的共建关系。美国的开端计划研究也证明,孩子的学业成就与其父母对教育的参与程度有关。在实践中,这些好处显而易见,因此,我认为,坚持并提高家长助教活动的积极性,会帮助我们开发更多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
二、家长助教过程中构建课程的重重阻碍
在家长助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带来的课程新颖,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家长缺乏教学经验,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自信
在回访中,家长C这样描述当助教时的心情:“我以前只上到小学,在教他们折纸的时候,一遍教完,他们还有很多人不会,跑上来问我,太多人了,我怀疑我不会教,教太差了,才导致那么多孩子不会。”这类家长缺乏一些教育方法和策略,同时文化水平较低,上课时表述不够清楚,幼儿无法完全领会他们的意思,同时,他们也会产生很不自信的心理,这些都降低了再次参与家长助教活动的热情。
(二)家长助教课前与班级教师交流较少,准备不充分
家长们在上课前,很少主动与班级教师交流,致使一些家长课前准备很不充分。访谈中,当被问及对这节课的感想时,家长A说:“小朋友们居然不会绑蝴蝶结,所以后来绑的时候,我就手忙脚乱了。”家长D说:“应该先和你们说一下,我要用PPT的。”他们觉得上课应该比较随意,没有意识到课前是需要准备经验和材料的。这样的状况出现,一方面说明他们对幼儿园课程要求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们对参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部分家长家园共育意识不足
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来,教师就应该被消费,所有的保育和教育都应该由教师负责。平时很少和教师交流,只关心幼儿的吃饭、睡觉以及学到的知识量,但是缺少对幼儿心理上的关怀,亲子活动常常不参加,缺少家园共育意识。
三、家长助教参与课程开发的改进策略
在家长助教过程中,他们是幼儿信息的提供者,是活动的督促者,是课程材料的提供者,同时还是幼儿园活动的参与者。当家长助教活动暴露出问题时,我们要积极思考相应的改进策略,让家长助教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一)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家长助教进行方法指导
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参与,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双方的平等互动,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班级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助教们分享一些教育方法、教育经验,这也是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本着互相学习的态度与家长探讨适宜的教学
方法和经验,然后从家长的角度提供适宜于他们这节课的方法性建议,让他们有信心和能力参与课程开发,一起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二)教师要加强其他方面的家园合作,促进家长助教活动顺利开展
家长助教活动可以看成是更加深入的家园合作,但是在助教活动前,一些家长没有与班级教师提前联系的意识,导致许多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才暴露出来。比如,在纸工课“国旗飘飘”中,家长在教小朋友们画好国旗后,没有准备小棍子当旗杆,致使最后一个环节“国旗飘起来”没有顺利展开。这位家长在上课前没有先与教师沟通,所以,出现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错误。
在访谈中,问到这位家长为什么不提前与教师沟通时,他这样说道:“一个是这段时间工作比较忙,还有一个是怕提前说了后,老师会教案,重新来过。”从家长的反馈可以看出,家长们是在百忙之中准备课的,也对教师是否认同自己的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在助教没有上课之前,我们教师可以多利用其他的家园合作途径与家长们交流,打消他们的顾虑,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主动和班级教师交流开展课程的方法。
(三)让家长从内在认同家长助教的积极效应
香港研究者在对一些国家访谈后发现,在家长参与的幼儿园课程中,如果家长不能敏锐发现自己孩子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互动分享的感受或体验,那么家长成为一个积极的课程参与者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家长助教的活动教案中,应该至少有一个环节是鼓励孩子互动分享的,这种互动和分享最好是双重的,助教与幼儿积极良好互动,幼儿与幼儿间也进行一些互动,这样不仅整个活动会生动起来,而且家长也切实体会到自己的活动给幼儿们带来了欢乐和成长,这样就容易从内心提高家长们对助教活动的认可度,从而更积极地投身到开发课程的队
伍中。
正确引导家长助教参与幼儿园课程开发,可以让幼儿更加充分地汲取社会资源、更加全面了解社会文化;同时把教育的权利赋予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但是,家长助教活动的开展对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家长来说,要多与教师交流学习,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准备及反思工作。对于班级教师而言,应该多理解包容家长,并且给他们提供情感和方法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助教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同时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形成教育幼儿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刘彤.解读美国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执行标准[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2]虞永平.幼儿园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6).
[3]肖春梅,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导刊,2013(3):196-197.
篇7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误区拾贝
(一)误区来自家庭教育。
我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从胎教到一两岁就教幼儿识字、唱歌、学琴、画画等等,家长对幼儿的技能培训投资是巨大的,而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误区使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不用着急,孩子自理方面的能力现在教不教,学不学是无所谓的,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事事依赖他人,自然而然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家长应该从幼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己动手,让他们通过锻炼建立信心,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自豪。这是幼儿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二)误区来自幼儿园教育。
在幼儿园,教师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同时教师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在家庭中培养。当幼儿不会上厕所或不会穿衣时,我们如果不直接动手帮忙,会使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不够照顾。因此没有有意识地去加强训练,在一些活动中虽然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没有使幼儿形成习惯。
(三)误区来自家长过度的溺爱包办。
案例1:我中(2)班赵晓颖小朋友在幼儿园是个样样表现都很优异的小朋友。她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物品……还常常帮助一些能力弱的同伴,是教师眼中的佼佼者。一天早上来园,赵晓颖的鞋子穿反了,经老师提醒后,她一边说“都怪奶奶给我穿反了。”一边熟练的将鞋子换了过来。
经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幼儿已经熟练掌握了穿鞋的技能,可她为什么还要家长继续“帮忙”呢?这应该归因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以及他们对孩子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现在大多数孩子入学前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隔代亲”现象相当普遍退休后的老人对第三代更加的宠爱,他们认为,孩子小,不忍心让孩子干这干那,如果累坏了怎么办?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因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正因为在这种溺爱包办思想的支配下,当孩子们主动要求自己动手时,家长产生了众多的“害怕”和“不信任”思想:孩子自己动手穿衣怕穿不整齐;孩子自己吃饭怕吃不饱,怕掉得到处都是,怕吃得慢饭凉了会生病;孩子自己走怕累着,怕磕着碰着;孩子自己洗脸怕弄得到处是水,怕洗不干净,孩子自己擦屁股怕擦不干净,孩子自己睡觉怕睡不着,怕蹬被子,怕危险……因此家长把孩子动手的愿望和机会全都剥夺了,使孩子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所措。
(四)误区来自指导培养的策略不当。
案例2:有两位幼儿他们都很想自己动手穿袜子,疼爱他们的妈妈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当面对幼儿满头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进去一只时,a妈妈气冲冲地冲幼儿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让我重新给你穿。”这位幼儿由这之后再不愿意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b妈妈去欣喜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哟!今天你自己穿进去一只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方向再调整一下就更好了。这位幼儿受到鼓励,不仅把袜子穿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家长也想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策略初衷是好的,但到头来,仍然没有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训练方法过于简单、粗暴,没有耐心,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这时正需要的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提高,使幼儿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二、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生存能力培养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上厕所,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者教育观念。
家庭,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教育,是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在家庭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教育。因此,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①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如“帮助孩子学会自理”,“如何使幼儿学会合作”。②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如“怎样提供孩子自理机会”、“如何使幼儿产生自理愿望”等。③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分享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④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
⑤引导家庭之间自由结伴,形成家庭友好小组,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自理带来的快乐……
幼儿园,教师把自理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之内,设计一些培养自理能力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理技能,如扫地、拖地、收拾碗勺、擦桌椅、整理床铺和玩具……并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幼儿的自理技能,使幼儿形成习惯。
(二)增强幼儿的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首先,我们创设了相应的环境,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愿望。对新入园的幼儿我们从精神和心理上入手,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产生生活自理的愿望。例如:开学初邀请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表演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等生活技能,然后鼓励幼儿“看谁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能干”,从而使幼儿产生“要学习”的心理。
其次,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正面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长大了”、“我会……”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听故事,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在练习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再通过分辨不同行为,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三)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1.寓教于乐,让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
幼儿的思维特点告诉我幼儿的模仿性强,很喜欢鹦鹉学舌,儿歌内容具体、直观、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懂。另一方面儿歌内容直接有指导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一些幼儿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诸如:
学吃饭的儿歌: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
学叠衣的儿歌:衣服小宝宝,先来站站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再来弯个腰。
穿脱裤子的儿歌:小朋友,穿裤子,先把前后看仔细,再让两脚钻山洞,一脚钻进左山洞,一脚钻进右山洞,比比哪只先出洞。
穿衣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
脱衣的儿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抓住这一特征,我就把自理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运用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
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指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每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须因材施教。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应肯定。我们可以开展“强帮弱”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能力强的幼儿来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使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使能力弱的幼儿在内心深处播下了要学会自我服务的意识并逐步学会掌握自理方法。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幼儿自理的要求。
自理技能的掌握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小朋友学习吃饭,我们首先应该让幼儿学习用勺,再要求幼儿做到“三净”,最后才是要求幼儿注意速度和质量。因此,当幼儿初步掌握一个自理技能时,我们应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逐步提出新要求,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切不可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以“一步登天”的思想高要求幼儿,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4.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及时的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愉快。幼儿获得成功的愉是推动自理能力发展的动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自理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 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成人的“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我服务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5.提供幼儿的自理机会。
孩子虽小,但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即早晨小值日生要早早入园,给自然角的花、农作物浇水。还有餐前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勺子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6.巩固幼儿的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1)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入厕、盥洗、排泄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入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2)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从儿童教育来说,幼儿园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我们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幼儿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给他们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我们的孩子有能力进行自我服务。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我们的孩子终身得益。
参考文献:
〔1〕胡杰容,马德峰.独生子女社会化研究述评.青年研究,200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第107、113页。
〔3〕陈会昌.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