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4-02 10:2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花夕拾的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王安忆说:“生命不过一场记忆。”但是谁又不是活在记忆当中呢?《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儿时与青年时的各种美好的回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供大家学习。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1《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时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但记叙的却是他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事,让我感受到脉脉温情,也透露出年少轻狂的童真。
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和鲁迅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因为旧社会的习俗,阿长留下了许多看似迂腐的规矩:总喜欢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上下摇动,过年的时候要说“恭喜!恭喜!”,据说这和一年的运气有关,还要吃福橘……现在,我们过年的时候也要互相说:“新年好”,也要吃饺子,这是我们的传统,只是和一年的运气无关。
虽然鲁迅在为阿长踩死他心爱的隐鼠而怨恨她,但不久后阿长买来了他渴望的“三哼经”(《山海经》),这让鲁迅大吃一惊,他相信阿长有神力,长妈妈去世后,鲁迅还在为她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是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严而不厉的人;鲁迅的父亲倒显得有些封建了,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鲁迅很期待这个赛会,可他父亲却让他背完书再去看。父亲并不理解他急切的心情,批判了旧社会的思想扼杀了儿童好玩的天性。可是,我羡慕鲁迅,他还能去看五猖会,我们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藤野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不像另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轻蔑、讽刺,而是给了鲁迅更多关怀和鼓励,藤野先生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鲁迅把一根血管移了一下位置他都能看得见。
最后一个人物是范爱农,起先鲁迅很看不起他,他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了,他竟然连一个电报都不敢发,这让鲁迅很恼怒。但随着与范爱农熟识了,到他英勇就义,鲁迅对他的看法渐渐改变了。范爱农也许是自杀,他无法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立足,所以就去了阴间,希望在那里得到光明。
我们的童年也在渐渐逝去,不一样的年代,却有同样的欢乐,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朝花夕拾》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2寒假,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是求学的历程。
在《狗猫鼠》中,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图》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父亲的病》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作玄虚、勒索钱财、革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3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今年的寒假里我读的书中就有鲁迅的《朝花夕拾》。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这是我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捧起鲁迅的这本《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的生活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4在来去如飞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过这么四个字——“朝花夕拾”,在过去的时间里,踏着记忆的风尘,日暮中,拾着一枚枚闪烁的光芒,但在鲁迅眼中,那光芒总是在叹息中闪过。
鲁迅在散文集《琐记》中写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听过这名字,就以衍太太为例子,她是庇护鲁迅的,对小孩是温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关心小孩的,正因为这样,她才随意对待小鲁迅,看到鲁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时,她从未关心关照过他们,还对鲁迅说:“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衍太太说话也是有技巧的,从这么小小的三个字——“我记着”,就可以将自己整个好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衬托出衍太太的温柔以及对小孩子的态度。还有一次鲁迅到她家中谈需要的钱时,衍太太就演戏说:“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还讲可以到大厨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打住!总可以寻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说明了衍太太是个表里不一的人,当我按衍太太的话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鲁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个搬弄是非的人,鲁迅骂人还真不带脏字话!《琐记》这文中就能明白鲁迅的讽刺,这是一个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贝壳总是纯亮的,鲁迅的童年梦幻而又悠长。我小时候也有摘过桑麻,我喂蚕时,总得拿出几片桑叶的,那时我是开心的,如鲁迅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充满乐趣的,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我总能寻出自己的一些影绰绰的回映。
踩这卵石的路上,杂乱的碎花漫天飞舞,弯下腰,放慢脚步,总能寻到一股香,那便是杂琐中一点一点的碎花。
朝花夕拾读后感想心得650字范文5在这一次的阅读之中,鲁迅先生通过众多的侧笔之中,反应出了他那一个时候的封建社会时,中国的万分黑暗。
在《父亲的病》之中,幼小的鲁迅因为他的父亲病了,也迫不得已的根据医生的那十分稀奇的药单,去寻找这那些稀奇古怪的药品。鲁迅先生怕找错了药,受尽了人们的白眼。而世人们的那一份迷信,更是让小鲁迅感到十分的不解,也让那些庸医有了医失败了之后而脱逃的理由了。这里面也写出了封建社会时,人们草菅人命,只认钱,不认人的缺点。那些人命如同草芥一般的庸医,却也利用着那封建社会人们迷信的特点来解释自己的无能的医术,让人们信以为真,随意糊弄人。
在最后的那一个部分,人们都废尽了财产,去买人参给自己那只剩下几口气的父母亲,还天真的认为自己给父母几两人参,就是尽了最大的孝了。可他们却不知道,父母在死亡之前最想做的事情,却是想要再看他们几眼呀!从这里可以得知道,那些只有封建思想的人们将会是多么的无知迷信啊!
篇2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1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了《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2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园无忧无虑的,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3斟一杯香茗,任清香缭绕思绪,一个人的夜晚,不仅有皎洁,悄然的月光,更有那一叶学海中永不沉的扁舟。
在鲁迅的世界里遨游,我初有体会。
初读《狗·猫·鼠》,我看到了鲁迅童年的天真,可爱。看出了他对老鼠的同情,对猫的憎恶。可细细体会,我又品出了别样的滋味。老鼠不正代表了那些贫穷,弱小的群体么?他们遭人鄙夷,受尽艰难困苦,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不正是我们需要关心的么?
只要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与温暖,为他们带来关心与帮助,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也会更加美好,家庭不也会更加幸福吗?正是因为爱,我们的心情才碧波荡漾;正是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才充满芬芳;正是因为爱,我们的灵魂才熠熠生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鲁迅的世界里遨游,我略有感触。
《五猖会》,总会感同身受,好像也能体味到鲁迅那伤心,失望的心情,的确,大人们总是在我们满怀欢喜时为我们浇下一盆冷水,他们似乎永远也不会懂得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催促我们学习、看书、写作业……而我们也时常抵触他们,和他们吵架,惹他们生气。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应与父母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有了理解,生活才会充满欢乐,有了理解,家庭才会充满关爱!
在鲁迅的世界里遨游,我思索万千。
告别了《五猖会》,来到了“长妈妈”的世界,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朴实,和蔼可亲,更为她的乐观所感动,她虽不富裕,但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那我们呢?在生活中,当乌云密布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却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春蕾。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你会发现生命是如此的美好!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4童年像一支歌,它蕴含着歌的精彩;童年如一首诗,它包含着诗的韵味;童年似一幅画,它流露着画的美丽……轻轻翻开鲁迅的《朝花夕拾》,品味那字里行间的年少轻狂,令我深深感慨。
《朝花夕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清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才摘掉,虽然失去了清晨的芬芳馥郁与艳丽,但夕阳的余晖却又给了它一丝活力。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读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笔尖不时流露出出一点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少年鲁迅本该愉悦的童年,因为社会笼罩在半封建时代,也透露出时代的迂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写得都是鲁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百草园”了,“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他在那儿玩耍、捕鸟、与大人捉迷藏,在那儿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只是,美好时光终究短暂,他被家里人送去私塾读书,他只能向百草园的一切说“ade”。
当我还没开始上学读书的时候,我也曾像少年鲁迅一样,在阳台上也布置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百草园”,我把他取名为“花红柳绿”,种了许多花花草草,每天浇水灌溉,还买了一只布谷鸟,它的羽毛是黑色的,脖子上的羽毛黄一道,蓝一道,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条漂亮的花围巾。
它的嘴巴尖尖的、小小的,吃东西的时候,可爱极了。最妙的是它的“布谷,布谷”叫唤。可惜后来我去上学了,布谷也送人了,花花草草有人都给我的奶奶打理了,偶尔闲暇时才去看看……而今想想,也是怅然若失。
在百草园中,我感受到了鲁迅当时不能留在“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与伤感。童年生活的缤纷色彩中,我们怀抱好奇心,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好,童年充满趣味和五彩缤纷……
一本《朝花夕拾》,一部成长日记,一段童年欣喜。童年正在渐行渐远,记录这时光的美好,当你有空时,也不妨体会一下“成长”这杯茶,说不定这杯茶会让你流连忘返,哭笑不得呢!
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范文5《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篇3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小编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大家快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一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二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了《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三寒假作业布置写读后感,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一张写着密密麻麻的书名的报纸。找了许久,我找到了一个题目较新奇的书——《朝花夕拾》鲁迅。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篇4
读一本好书,胜过万两黄金;赏一本好书,宛如鸿运缠身;品一本好书,恰似幸福重温。世界读书日,愿你多读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初二必读文学名著鲁迅的《朝花夕拾》
老舍的《骆驼祥子》
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偷影子的人》
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排行榜《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名人传》
《格列佛游记》
《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很早就接触了《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一直想拜读,却因高中学业繁重,只好借用暑假之余细细品读。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便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丑陋的中国人》。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宛如一道霹雳,使我内心不禁一颤。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谁发出过这样振聋发聩的呐喊声,只有他——柏杨老先生。冯骥才先生评价说“他在写这些文字时,没有遮拦,实话实说,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饰,像把一张亮光光的镜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儿脏哪儿丑,想想该怎么办”。是的,柏杨老先生就是这样犀利痛快,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让每一个字眼都深入人们的内心,使得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
篇5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矛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9-01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号召师生大量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打开学生潜能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当前,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不容忽视。但是,农村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升学压力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
九年级学生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当前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较重,只要考上好一点的高中就行,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耽误时间,白费功夫。以我校的九年级学生为例,想上一节美术课,音乐课难上加难,自习课被老师占去进行讲解习题,学生每天都是做不完的各科试题,哪有时间去读"闲书"呢?说实话,一部分老师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只对语文课有好处,跟其它课无关,他们虽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不是不爱看,面对各方面的升学压力,学生只有"望课外书兴叹",只有对课外读物说拜拜。
2.学生很少时间课外阅读与应试矛盾
其实七、八年级虽没有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但每天要面对各科正式的作业,非正式的练习作业等,课外阅读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致使学生知识面窄,而当今的中招考试却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考查,学生遇到此类试题就束手无策。据笔者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对于考《水浒》中有关鲁智深的情节填空一题,98℅的学生答不准确。这又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呢?
3.想读课外书与无课外书的矛盾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学生买很多正版的书来读,如果老师要求,学生也大多从地摊上买一两本应付,而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又不多,因此图书室里藏书量也不大,或陈旧过时,或不适合学生阅读。借阅到了又不喜欢读,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失望,仅靠买来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要求。
4.想读课外书与不知如何读的矛盾
有的学生读课外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对武侠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较感兴趣,有的学生不知道看什么书,或者挑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看书时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追求刺激性很强的细节,却无视书中的精华,大部分学生看书前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没有选择,对书中优美的词句看后也如过眼烟云。这样一来,阅读课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反而是浪费资源。没有正确的"阅读观"。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探索出以下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布置了名著长廊,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著导读的宣传画,内容涉及作者介绍、内容概述,并配上作者相片和相关图片,力求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课余饭后就能接受名著的熏陶。平时我在课堂上朗诵优美的诗篇,在作文课上讲名人故事,学生有兴趣之后,在阅读课上,我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学生必读书目,如《名人传》、《西游记》、《水浒》、《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性格不同的学生选择的书不同,但我并不强求学生,依爱好选择,这样学生更乐于读。
(2)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读经典名著。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初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个月应读完的感恩类书籍:感恩父亲、感恩母亲、感恩自然等十几本书,接着推荐的是《名人传》、《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十几本书,现在学生正在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我班一部分同学已经超额完成制定的读书计划,准备下一步让学生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托尔斯泰等。
(3)提供阅读条件,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自从开展阅读课以来,学生也愿意买课外书了,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要求,让学生买书也不现实,同学们互相借阅,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借阅,这样阅读面就宽一些,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倡议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认为的好书贡献出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放宽了借阅制度,学校资金投入到图书管理上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经典阅读 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经典阅读学生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自身素质。但如今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经典阅读没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
目前,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成绩更加是学生的命根,初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空余的时间阅读经典名著,然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把经典阅读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并没有享受经典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2.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重情节,轻理解”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看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忽视享受阅读的过程,因此大部分学生往往采用跳跃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缺乏对经典名著的深刻体验。还有些学生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娱乐方式,他们不喜欢阅读完整的经典名著,而对一些简短的、有故事情节的读物感兴趣,因此造成学生对经典名著理解比较片面。
二、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建议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发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还有待加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为此,本文认为,要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激发学生对课外经典阅读的兴趣。比如说教师在讲解《阿长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从网上或者一些影视资料截取相关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感受文章的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此外,我国的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由经典名著改编而来,比如说《红楼梦》《水浒传》等,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看电视剧的特点,通过影视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要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并不是将文章或者名著反复的阅读,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实现有效阅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阅读过程中学会做笔记。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供阅读专用的笔记本,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精彩段落或者语句摘录下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记忆,另一方面通过摘录经典语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为初中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基础。第二,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在经典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懂阅读,还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某本书或者某一文章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阅读内容加以总结和分析,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第三,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难度的经典名著。许多经典名著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看不懂或者读不下等原因,就会放弃阅读,这样极大的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比如说提供相应的资料或者影视,辅助学生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选择经典名著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阅读不同层次的经典名著。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作者共鸣。比如学生在阅读《背影》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构建相应的意境,让学生感悟文章中所描绘的动人的情景,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文章中的背影是你的父亲,你会怎么描绘?并与朱自清所描绘的背影进行对比。通过老师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对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出2―3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独自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达到相互合作的效果,在探讨的同时,学生可以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和阅读方式,改善自身的阅读存在的不足。在课余时间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积极参与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讨论,并适当的做出指导。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经典阅读的有效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地进行经典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经典名著中自由的翱翔。
篇7
一、激发读书兴趣
1、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高考状元的特点,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朱自清、冰心等名人,张俊逸等高考状元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2、塑造形象。课外时间,我也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作用。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是怎么阅读的,并给学生肯定的启示是: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了,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学生整个人生。
3、推荐好书。由于中学生善于想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钢铁是咋样炼成的》、《朝花夕拾》、《哈利波特》、《骆驼祥子》等等,学生被吸引,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书、想读书、要读书。
4、亮出成果。召开读书展览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览;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要求学生摘抄词句、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它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扩大阅读量。
(5)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三、开展活动,促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引导应该巧妙,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演讲。每上课之前用5—10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则新闻,或讲一件趣事,或背一首古诗,或读一段好词佳句。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了,词汇丰富了,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得心应手。
篇8
初中是学生阅读的最佳时段,为此,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各级主管部门也非常重视,将课外阅读作为教育教学考查内容:各地普遍将名著阅读作为卷面考查内容之一,并对双语(语文、英语)指定的阅读篇目进行专项考查,同时每年举行阅读大赛。然而尽管老师都作了名著指点,但多数学生考试状况并不理想,即便是各校阅读的佼佼者比赛成绩也很一般。
为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近几年来,我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情况下,教给学生以下方法,使学生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一、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名著
由于名著的篇幅都较长,学生阅读起来难免不耐烦,随手翻上几页就搁置一边。因此要学生主动并认真去阅读名著,兴趣是前提。为激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从学生从小就喜欢的西游记故事说起,并对故事讲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故事叙述清楚,人物栩栩如生,描述有声有色。而后悄然地切入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学生每学期必读的名著篇目上。为激发学生认真读好书,我多提出每月的起讫页码,并将每节课前五分钟划定为名著欣赏环节。每次都让学生讲一个故事,或赏析其中情节。如阅读《繁星春水》时,我开辟了“我最喜欢的一首小诗”栏目,要求学生不仅能背,能评价,而且能感情朗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都被诗中灼热的爱所感染而喜欢上小诗,喜欢上“繁星春水”,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读、去赏析,去感情朗诵、背诵,所以期末考该名著时,几乎无人失分。
二、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让学生会读名著
学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但面对每篇都有数万文字的名著来说,显然仅靠热情是不够的,许多学生仍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之现象。因此,必须在兴趣的基础上辅以阅读方法,方能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因而我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学习名著三步法,即读前的“导读法”,读中的“坐标法”,读后的“检测法”。读前的“导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前,先去阅读名著前的导读部分(凡推荐给中学生的名著,出版社再版给学生时,前面都增加了导读内容),这对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名著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虽仅有十篇,而且对于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古代名人典故、文言词汇等都作了注解,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后来我引导学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十篇作品的内容、主旨都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学生再阅读散文时就顺畅了。读中的“坐标法”,是指以某一点为纵坐标,以每一部分相关联的内容为横坐标,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比如《骆驼祥子》这一部名著,我引导学生以祥子的人生发展轨迹为纵坐标,以他人生每一个发展阶段为横坐标,即以他的“三起三落”为横坐标来记忆祥子的命运三部曲:“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被封建社会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再如《水浒传》有七十多万字,人物有一百零八将之多,如何才能记住其故事内容,把握人物特点呢?我引导学生以林冲、鲁达、武松等近三十位头领为纵坐标,以他们相关的故事为横坐标,将他们的绰号、主要故事及人物特点都梳理出来,其他众将领的人物特点也顺这些故事一并“牵理”出来,从而达到把握全篇之效。读后的“检测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测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每篇名著的自测题目我都要求学生做三套题:一套题为自己到网络上做;一套题为班长组织语文科代表等同学出题;还有一套题为老师出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三、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走上阅读的快车道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提高,我还注意与学生阅读同步,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如在阅读名著前举行阅读指导课;阅读中做读书笔记交流,举行名著读书会,以教材上安排的名著精彩片断为支点,举行相关人物为专题的读书沙龙。在学习《骆驼祥子》时,组织学生观看该电影;在阅读《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时,利用活动课,分别组织学生观看其拍成的电视剧等;阅读名著后通过QQ开展网上名著读后感交流,出名著专题墙报、手抄报,举行读书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名著,人人爱读名著,个个争读名著,从而一起走上了阅读的快车道。
篇9
现象之一: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初中有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老师家长多次教育却收效甚微,学生依然在老师和家长的心痛与着急中痴迷于网络游戏,有时甚至有逃课去网吧玩游戏的现象,更有极个别的夜宿网吧通宵玩游戏,媒体上报道的学生连续几天玩网络游戏的,也不在少数。
现象之二:学生三五聚集玩牌赌博
有些成年人因文化活动的缺乏,精神极度的疲乏,聚众赌博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活动目标
综合性目标:通过“畅游书海”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让学生不断积淀文化素养,厚实文化底蕴。
阶段性目标:借助“畅游书海”的活动,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初期目标是在阅读与引导中不断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后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甄别能力,能选择价值大、人文底蕴厚的书籍阅读。
活动过程: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
据调查情况显示,初中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只读语文课本,就连苏教版的配套教材《语文读本》,老师不讲也就不读,只读书后的附录——调研考试时考的30条名句;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生对武打和魔怪小说着迷、女生迷恋校园言情文学,他们着迷到上课也偷着看;另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有较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阅读《读者》等杂志,对阅读也缺乏明确的目标。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堪忧。
二、宣传发动阶段:
1、利用学校橱窗、黑板报等场地大力宣传。
2、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作一次好书推介,有故事情节的概述,有精彩篇章的宣读,也有个别学生的阅读体会。
3、班主任配合语文老师组织好班级流动图书箱,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本自家的图书,语文老师予以编号并做好登记,登记图书名称、价格及借阅者,如有丢失按价赔偿。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
三、推荐阅读书目简介: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书目
2、语文课本上推荐阅读的书目
3、根据我平时的阅读,我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
反映孩子生活类的小说: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声贾梅》系列等;黄蓓佳的《我是好孩子》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老人与海》(海明威)、《雪城》(川端康成)《蛙》(莫言)等。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路遥)、《历史的天空》(徐贵祥)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契诃夫、欧~亨利、莫泊桑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等;的《雷雨》等;巴金的《家》《春》《秋》等;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世界名著:《童年》(高尔基),《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唐吉诃德》(塞万提斯)等。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百家讲坛名人作品: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品人录》,王立群读《史记》等。
四、走进名著:
第一阶段:畅游书海,撷取养分
通过多种方式组织书源,让学生手头有书看。首先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广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其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办好班级图书角,让班级图书以流动的状态,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让漂流的图书发挥最大的作用。
划定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可以每周抽出一两节课,专门用于学生的自由阅读。也可把学生用于机械重复作业的时间节省出来让学生自由阅读。
初期,宜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小说,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先调起胃口,再寻求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粮。如可以利用阅读课时给学生读路遥的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生动地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定给学生留下的难忘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教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时,也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之时,学生畅游于书海之中,情感上受着熏陶,文化积淀上也不断地丰厚。名著中弘扬的正气,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名著中蕴含的审美标准也能不断地牵引着学生的美感需求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阅读交流活动——“靓出你自己”
例如我们举办好书推荐榜活动:让学生写推荐词,谈阅读体会
《上下五千年》——推荐人 (封志华)
打开《上下五千年》,一幅幅随时间流逝的历史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征战沙场的霍去病,忠肝义胆的岳飞,运筹帷幄的张良,叱咤风云的李世民,彪炳史册的文天祥……《上下五千年》是一面镜子,既教会了我们如何观照历史,又启示我们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红楼梦》——推荐人 (姚瑶)
走进红楼,领略众芳的艳丽,浪漫的大观园终归繁华落尽。柔情似水的女子在那高墙内呼喊自由,爱情的焰火时燃时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于是青春在人们眼中消失,红楼一梦,引人三思。
《老人与海》——推荐人 (孙进)
桑地亚哥老人在海上打鱼,连续84天没能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认输,依然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终于在第85天上钓到了一条比船身还长的大鱼,奋力拼搏后,老人精疲力竭,可鱼最终也剩了骨架,你想知道具体情况吧,还是看《老人与海》吧。
第三阶段:读书汇报会
准备阶段:
1、以“走进名著”为主题,学生每人自办一期《文萃报》。
2、自选一部作品,写读后感或进行评论。
具体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读书汇报活动,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级汇报活动。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读书汇报活动,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全班抉择,推荐参加本年级读书汇报活动的人选。
篇10
一、阅读是一种行为、动作,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过程
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作品是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和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作品进行交流的。陶行知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他解释的阅读过程可理解为作者、读者通过语言文字而进行的思维碰撞、磨擦、契合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有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著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交流。
笔者认为,阅读过程不仅仅在于接受和输入信息,更广义的阅读过程还应包括阅读前客观阅读材料的准备和阅读主体主观的知识修养心理准备,这些可称为阅读的非正式过程。继而到阅读的正式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评价、迁移等心理思维过程,最后包括对所接受信息消化后的输出实践应用过程。
二、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茅盾《子夜》、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拂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冰心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目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就此选择了泗阳县来安中学初三(2)班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时间计划安排和氛围环境影响、阅读途径及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交流效应等诸多方面。初三(2)班属于同年级中的平行班,所以在这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从主调查结果看,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学生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85%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学校给学生开出了每学期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推荐过阅读书籍。91%的学生认识到参加阅读交流活动的必要。9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语文应试有帮助。8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分别有72%的学生了解精读和泛读方法,学生渴求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那么,教师对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哪些对策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知道读有所用。鼓励他们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尝到自己会读书、有收获的乐趣。例如,课外阅读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散文、小说等),学生能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的线索,了解记叙的顺序、中心及详略,学会常用的表达方式等;阅读说明文,要学生揣摩其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文,能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指出论证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这些就是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实践。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调查显示,不少同学了解精读和泛读,但是对具体小类区别不是很清楚。读书可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有声阅读是诵读,无声阅读是默读,课外阅读大多是进行的无声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中依据所读作品的性质,自己的需要,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三类是提供欣赏的书;四类是临时需要的书。对于第一、四类书能读懂意思即可,这就可以采取通读的方法。而第二、三类书就需要深入解读,采取精读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性读物,只作知识性了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是为了消遣,就只需浏览了。
当然,指导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是传授给学生动笔读书的好习惯。调查显示40%的学生没有动笔读书的习惯。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加上批注,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技艺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