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9 16: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玉杰.正确处理CA 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篇2
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改革方案,改进了考核方式,并对教改方案实施之后的教学效果与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该教改方案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相当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降低教学效率且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和学习,作为师生交流平台的网络课程网站也从传统的PC版向移动网络课程发展。本院以Tomcat为服务器,采用jQuery Mobile和HTML框架,利用Dreamweaver和MyEclipse设计并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移动网络微课程网站。该网站主要实现了移动设备上的课件浏览、师生交流及服务器上对消息、微课程教学视频、课件等后台管理功能。
网站已通过校园网,如图1。手机用户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访问本微课程网站,教师登录后即可对所有课件资源进行上传、修改、删除等维护。学生论坛让移动用户和PC用户可随时随地都可参与课程交流,满足了学生和老师对课程的各种需求。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广东省高校联合研制开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1],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及规划。
1.1 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教育,且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专业设置等因素,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依托学院新建好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把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计算机应用课程中;适当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专业特性开设不同次层与难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与科研的需求[3-4]。
1.2 课程改革方案
1.2.1 引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到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本院在2011年10月份在广东省教指委的指导下已搭建好计算机应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平台有以下主要功能: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5]。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丰富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综合测试模块下的摸底考试进行学前测试。然后按摸底成绩实施分层教学:摸底考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者可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择免修且对这样计算出的分数不满意者,可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在50分和60分之间者可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参加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50分以下者必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
1.2.2 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自主练习。
考虑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是“非零起点”的,本方案把该课程由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组织教师建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同时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3 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
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实验操作环境与网络考试环境,逐步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制度。
2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⑴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由于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摸底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看到很多学生通过了摸底测试,而且有部分学生的摸底测试成绩优秀,这些学生不需参加课堂学习,这使他们感到一定的压力,所以想通过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提高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有的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班上认真听课,而且主动去其他班听课。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摸底测试,但希望期末获得更好成绩,期望获得优秀奖学金,追求高分,也积极的来参加课堂学习。所以分层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⑵ 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
没有分层次教学时,由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也来教室上课,对课上他们熟悉的内容,他们就会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时常出现打游戏,上网,带耳机听音乐的情况。这就严重干扰了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学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教师只能重复讲解,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讲解三次以上,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后,由于多数通过摸底测试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堂学习,来到课堂学习的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的学生,不会出现打游戏、上网、听音乐闲聊的情况,想学习的学生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干扰,能做到集中精力听课,这样教师就不用多次重复讲授内容,基本上讲一次,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到、听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⑶ 课堂教学对象更有针对性
由于课堂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少,老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那些相对水平较低的学生,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更有针对性。容易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小班授课效果也好。
2.2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⑴ 学生成绩总体提高情况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成绩提高符合一个规律,即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分数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自主学习的学生,再次是免修的学生。这说明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主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习也有一定的效果,免修的学生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小。
⑵ 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分析
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大,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出勤率高,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课后自主学习,多数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平台的所有知识点的测试,所以成绩提高幅度很大;自主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小,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学期初基本没有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没有通过摸底测试,须参加期末考试,他们往往突击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学习的时间短,成绩提高幅度较小;免修的大部分学生成绩没有提高,部分免修的学生觉得考试已经及格了,没有期末考试的压力了,也没有老师督促,就放松了学习,提高幅度较小。也有部分原因是免修的学生基础好,进步空间相对小,上课和自主学习的学生基础相对差,进步空间相对大一些。
2.3 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
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平台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进行反复练习。部分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自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同时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供的学习平台作用十分明显。该教改方案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案。
篇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1]。根据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加快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及个性化学习需要,在云空间学习应用普及实现“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在当前教育信息新形式下,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成为大多数职业院校师生开展空间教学的云平台,推动信息时代教学模式新变革。
1世界大学城空间开启信息时代云空间教学新模式
世界大学城是运用各种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以云计算为支撑由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的以视频教育为主,集网络学习、电子教室、在线考试、即时通讯、个人空间、微博等多种功能模块为一体的云学习平台[2]。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把教学各阶段各环节资源合理高效整合促进教学信息化进程,目前在湖南、广东、山东、新疆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学校,特别是在职业院校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世界大学城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3,5]等活动,引领了信息时代下云空间教学新模式,提高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职业院校云空间教学现状
随着世界大学城的在各省各职业院校的应用和推广,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大学城空间达人,各职业院校都开展了云空间课堂建设,以湖南省为例,为加快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及应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根据“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十百千万工程”,自2014年开始湖南省每年都组织申湖南省职业院校名师空间课堂重点项目申报,到2016个共累计立项空间课程171门,涵盖各专业大类各课程。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省各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我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软件版本选择目前主流的Windows和Office2010,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2010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每年有5000多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该课程。该课程自2013年以来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学生通过参加课程期末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结合过程化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课程前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课程后期均是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学生往往上课学习的时候记住了,课后使用的时候忘记了;二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对该课程学习不重视;三是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课程计划的有限课时内教师很难做到两头兼顾。这些原因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兴趣不高,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基于世界大学城的云空间教学
4.1世界大学城云空间教学优势分析
基于对课程特点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解决教师教得辛苦而学生却学不好的矛盾。因此,我们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世界大学城的云空间教学模式[4]。通过在世界大学城上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不仅能将课程资源整合优化,为课堂教学所用,还能促进学生课前及课后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甚至可以实现网络空间中的一对一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⑴就课程教学而言,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空间课程中的微视频资源能实现学生反复观看学习,解决了老师演示的学会了,自己操作的时候忘记的问题。通过空间课程建设前期课程资源的合理优化、整合及对空间课程导航设计,师生都能对本课程教学资源一目了然,在教学实施各环节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率。
⑵对于学生而言,空间课程能实现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访问,打破以往只能在教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⑶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世界大學城空间访问和学习,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在空间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践能够促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高要求。
5基于世界大学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空间课堂建设实践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分析,通过三年多的课程建设,我院大学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成功申报湖南省职业院校名师空间课堂。
5.1建设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名师课堂建设,从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出发,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依托,采用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和信息化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旨在打造一个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优秀,实用性强,立足于我校学生基础,面向全省高职学生推广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成为一个既能满足学生学习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成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生的在线辅导与答疑平台。
5.2课程设计思路
在职业教育教学“做中学、做中教”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养成良好地利用网络和手机进行学习的习惯;强调“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根据学生岗位需求设计专业、岗位相关教学情境和教学案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重点选取如下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2010来组织本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的组织遵循分层递进原则,按照“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拓展应用”的主线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课程“以证代考”考核方式,增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及在线辅导和答疑平台,针对本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分模块分知识点录制微视频;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并制作系列微课,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考证的双重需求。
5.3空间设计与布局
⑴设计系统化的教学导航,导航美观、大方,易操作,将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并展示给学生。
⑵将所有资源分类,并将各类资源进行表格立体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自如查找并学习所需资源。
⑶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并制作微课,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⑷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专门建设题库,帮助学生科学、系统地训练,强化技能的同时成功获取合格证书。
⑸灵活使用空间作业系统、教研苑等空间辅导教学工具,借助微信、QQ等第三方软件相关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在线空间课堂。
5.4空间资源设计
⑴课程基本资源: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考核要求等。
⑵教学基本资源: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典型案例、在线测试等。
⑶视频资源:课堂实录视频、微课视频、针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及其他参考视频。
⑷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资源:模块化的训练题库、历年真题等相关资源。
5.5应用成效
计算机应用基础名师空间课堂建设和使用以来,共累计有2000人次访问学习,以世界大学城云平台为主,借助微信、QQ第三方工具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课堂与课外衔接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累计浏览量5100次;QQ讨论群组人数超过300人;课程作业和互动交流主要通过讨论组进行,累计布置作业30次,提交人次900次以上。
5.6教学成效和反思
将教学视频,习题资源、作业资源放到网上,让学生的课后复习有了资源保证;通过微课资源、利用捆绑教学法,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使用世界大学城进行学习已成自觉习惯。结合上述教学,已发表教研论文5篇并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
6结束语
通过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空间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云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更高效的课程学习。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过程,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在云课程学习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云课堂教学模式中还应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的相融合,注重对线上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评价和监督。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不断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云课堂,探索云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贾永枢.依托教育云平台推荐高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0:70-72
[2]世界大学城[DB/OL].[2013-08-10].http://worlduc.com/.
[3]世界大学城云技术引教学变革[DB/OL].[2013-08-12].
http://caigou.com.cn/News/Detail/118254.shtml.shtml.
[4]陈娟.基于“世界大学城”的高职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研
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128-129
[5]王键.运用云计算探索新机制开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
湖南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17):12-13
篇4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网络精品课程 开发
课 题:2011年佛山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网络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主持人:李豪。
在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一样的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中职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学生学完后,可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技能鉴定考核,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条件、手段及师资等多方面的改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及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并为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优质中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笔者学校积极参加佛山市首批中等职业教育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一、课程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个项目组成,项目由若干个教学任务来驱动。即课程的总体是模块化结构,教学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同时,要做好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还满足了学生网上学习的要求,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
先进的课程需要优秀的老师来实施,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教师的能力也是在课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只有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开发、研究中去,才能对精品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并按精品课程的理念去施教。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的是“模块―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据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技能标准,建立若干个职业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再分为若干个项目。教学团队的每位教师负责几个项目,根据职业技能标准需要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来实施项目教学。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教材不仅决定了教师教什么,甚至规范着教师怎样教,而且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笔者学校根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教材以及配套使用的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由教学团队组织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含基础知识、办公软件、能力拓展三个模块。
3.教学内容建设
在教学内容建设中,以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彻底摒弃了“计算机有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软件有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旧思路,完全按照“要用到什么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如何使用某些功能就学习什么内容”这样的思路来组织、展开和呈现,以期改善知识技能的易学性和实用性。
课程内容分为3个模块,共由8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来驱动,如下表所示。
表
课 程 模块一
基础知识 项目一
基本知识 任务1: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及应用
任务2:计算机系统组成
任务3:数据存储和存储设备
任务4:多媒体技术
项目二
Windows XP 任务1:系统基本操作
任务2: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任务3:系统应用程序
项目三
网络基础知识 任务1: Windows网络和通信功能
任务2: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模块二
办公软件 项目一
Word 2003 任务1:段落格式
任务2:页面设置
任务3:表格制作、修改
项目二
Excel 2003 任务1:格式设置
任务2:合并计算
任务3:排序
任务4:统计
任务5:图表操作
项目三
Powerpoint 2003 任务1:演示文稿的建立和编辑
任务2:演示文稿的外观设置
任务3:演示文稿的动画设置与放映
模块三
能力拓展 项目一
图文混排 任务1:创意排版
任务2:电子小报
项目二
演示文稿制作 任务1:模仿训练
任务2:创意制作
其中,模块三为能力拓展训练,供学生选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积累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任务分析,确定操作思路,实际完成操作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方法,理解任务的真正原理及技术构成,完成后进行任务总结,最后形成专业技能技巧,任务驱动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流程图
4.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
网络教育是被普遍看好的教育方式,它实现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只是给学生提供接触信息的机会,更是向学生提供了一种改善的学习机会和氛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首先,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将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站浏览并进行课后练习。其次,为学生构筑了一个网络学习的环境,学生既可以个性化学习(通过课件、录音、录像进行自学和复习,结合教材完成上机操作、提问、搜索学习资料等),也可以协作式学习(与同学相互讨论、作业互评等),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
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学校的教学团队从2011年11月开始,在佛山市网络精品课程协同制作系统的基础上,建设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该课程网络资源分两条主线进行建设:第一,根据以上课程内容结构,纵向对课程网络资源分模块、分项目,按任务进行组织、选取、确定教学内容;第二,横向对每个任务分为5个版块,如图2所示。
图2 任务页面结构图
教学团队人员在达成统一后,各人按模块和项目分工完成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网络平台上,融入大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软件、课件、考证试题库、解题操作录像、教师团队自主开发的理论题练习软件,以及阅卷系统、课外习题等,以丰富课程资源,满足了教师网络教学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要求,实现了网络课程的互动性建设。
在历时一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验和应用研究工作中,笔者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4月,笔者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获得佛山市中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结题评审一等奖。学生们对该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反映良好,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受到学生的欢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技能鉴定通过率超过95%。
参考文献:
[1]杨速章.计算机应用基础[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复习指导书[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
[3]邹羚,戚一翡,张三军,等.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篇5
摘要:本文将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结合翻转课堂混合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依据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践的调查与统计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旨在为本校其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SPOC;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20-02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该课程形式与MOOC相比限制了课程注册的规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1]而SP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能够为在线学习的学生提供现实课堂环境,促进其协作交流,并有效地解决知识的系统性,进而深化学生在线自学与课堂互动学习,优化教师网络支持与现实课堂的教学。[2]
一、基于SPOC的课程设计
本研究以高职新生入学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将课程内容按照SPOC的课程模式进行规划分解[3],以碎片化的微视频为基本资源,以SPOC网络平台为依托,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1.专业侧重。针对本校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各自特色,应侧重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点。例如:英语教育、语文教育等师范专业应侧重PPT动画制作的知识点;数理系会计专业应侧重Excel中的公式、函数、图标的应用;计算机类专业应侧重计算C组成原理、网络等方面的知识点。
2.资源设计。本课程中的资源搜集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直接引用MOOC平台与学习网站上的优质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网易云课堂、大学生自学网等[4];二,不符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的,由教师自己制作符合教学目标的微视频作为资源的补充与完善。
3.基础测评。基于SPOC的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开课前对学习者的网络应用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风格作大致的了解。可以采取知识前测、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网络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展个别化的辅导,提高他们的网络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尽快适应这种混合式的教学形式。
(二)课堂环节
课堂学习环节的任务包括汇报交流、同伴互评、课堂测试、作品评优等部分,课中学习环节是一个“对话”的环节,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又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5]。
(三)课后环节
课后学习环节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对本次教学任务进行反思总结与布置下一个教学任务。反思总结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归纳总结所学内容。布置下一个教学任务需要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之上进行,这样学生既能强化之前所学内容,又能自主学习新的知识点。然而,本环节最为关键的要素在于教师及时的答疑指导与有效的监督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多花课余时间上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二、基于SPOC的课程教学实践
本次教学实践对象为本校2016级的102名专科生,分别来自英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和动漫设计三个专业。
(一)课堂学习
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针对专科非专业学生开设时间为一学年,因此,本学期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与word2010的应用。从知识点来看,本学期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包含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
1.理论学习。在前两章的理论学习中,教师主要对学生课后自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中相应的重难点进行讲授。例如,数制与运算和信息编码这两个知识点所需的数学逻辑推理性较强,学生在线上观看教师所提供的微视频存在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进行讲解和讨论。调查发现,在开课的前两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随着教师开始布置线上任务,学生课后访问教学平台的次数不断增加,访问量也趋于稳定,课堂中的氛围也在慢慢变好。
2.实践学习。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含指法训练、PC机硬件配置、常见硬件故障诊断与BIOS设置、Windows7基本操作和Word2010实训。课堂实践教学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按照教师的操作示范进行练习,基本能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主要包含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讨论答疑、作业提交与在线测试四个环节。因此,SPOC网络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通知、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大纲、微视频、课件等)、在线交流、作业提交、在线测试、花名册与站点统计等功能。根据开课前两个月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访问量最高的是课程资源,比例不断升高;其次是作业提交与在线测试,而在线交流的比重较少。在线交流的数据量集中体现在QQ小组群中,说明学生习惯线下手机交流,这样不需要与教师制定讨论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讨论,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答疑。
三、结果分析
根据期末数据统计得知,大部分学生在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按照教师要求采用SPOC模式登录平台进行学习,并逐步改变传统课堂“坐着听”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欲望增强,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开展交流讨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本学期教学试验存在以下几个现象:
1.专业差异性。本次教学试验共选取三个专业,开课前测结果表明动漫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最好,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其次,语文教育专业相对较弱。但教学实践过程中,从期末问卷调查和平台登陆、视频点播、在线交流以及作业提交的总体数据分析来看,动漫专业学生参与度与学习效果相对较差,期末不及格人数最多。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但整个学期学习参与度最高,师生互动情况较好,学习活动完成率较高。这表明,师范生入学时基础知识整体相对薄弱,但教学过程中与教师配合程度更高,因此,对于本次SPOC教学试验的开展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非师范生配合程度不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对非师范生学习观念转变的引导,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改革中来。
2.交流方式。SPOC教学平台提供论坛与在线交流两种方式,然而,从数据统计的情况来看,学生更倾向于各小组内部的QQ流。这种情况归其原因在于学生已经养成了手机不离身的习惯,相对于登录SPOC网络平台而言,手机更方便随时随地交流,并且与教师的交流也更加方便,无需限定时间。并且,QQ支持视频文件的传输,学生能更自由地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智能手机与教育的结合也符合目前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3.教学任务繁重。SPOC课程教学改革在本校是第一次开展,所以100%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参与SPOC学习。因此,前半学期学生和教师在本课程的课后所花时间比重更大,学生需要摸索和适应网络学习的过程,而教师除了设计教学资源与任务以外,还要随时监督学生的进度,并对少数基础薄弱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在后期的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反映该教学模式耗费的时间较多,学习任务较重,一开始不太适应,但到了中后期适应后就相对容易。相信,等大家都适应了这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以后的课程中会更轻松。
四、结束语
将SPOC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突破。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该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实施的过程都会有所不同,希望本次课程改革能够为本校其他课程的SPOC教学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1).
[2]沈景凤.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3]华子荀,蒋舒恬.云环境下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混合模式效果研究[J].高教专区,2016,(17).
篇6
>>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双语教学浅析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探讨 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职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浅探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浅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周燕霞.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6):56-59.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BAI Xiang-fang1, WANG Ya-li1, LU Jun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4650, China; 2.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of Jiyuan City, Jiyuan 454650, China)
篇7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况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活动。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三)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四)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概况和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调查研究是基础环节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就需要做调查。调查研究要客观和系统,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
(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作为检验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应辩证地加以理解。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基础部分可分为为三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等。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掌握:基本知识;系统的启动与退出;磁盘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计算机网络功能。Microsoft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主要有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要有系统的认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的动手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所以,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中,教学方式多是理论灌输。一些职业学校虽然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一般也先进行理论学习,介绍原理,再进行练习。尽管学生上过很多课,但因学习时缺少真实的情境,当要求实际动手时,学生在运用知识时发生了困难,在练习过程中又需老师重复讲解。说明脱离实践的理论,学生并不能真正吸收,当实践时,学生才真正学习和运用知识。另外,从职业学生注重学习实用性的心理,单纯讲授理论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相反理论与实践的剥离,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但如果在学习一开始,就在实践中教学,学生在实践做出成果,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便会喜欢学习。
四、实践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运用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中的一种,而实践的观点是理论体系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法,不仅满足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也能充分满足职业学生对熟练掌握技能的需要。故将实践法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一)设置真实情境问题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设置或模拟真实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思考。
(二)发现问题教师作为学生的助推器,通过提问和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引导出主要问题共同讨论。
(三)讨论和搜集资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教材、上网搜集资料等,学生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加深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
(四)解决问题每个小组都要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每一个小组解决方法的优点和弱点,最后选出最佳方案。
(五)验证理论将最佳方案进行实践验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知识,以此重构和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
篇8
1 项目教学的角色定位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要想实现项目教学目标,就必须做好角色定位,明确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作为整个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解决课程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堂学习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学生的角色定位也与以往授课模式下的有所不同,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知识的主动掌握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其实际接收能力安排其学习进度,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案,并根据项目内容选择高效合理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针对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以增进专业互动与交流,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2 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项目教学以分组式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注重知识的分析与研究,突出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划分学习小组,并选出成绩优异者担任小组组长。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并不断提升整个小组学习的执行力,按时完成项目任务。受能力、智力、性格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组各成员在学习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项目学习目标互帮互助,有效提升了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进行小组划分,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成员人数,以四人至六人为最佳。
3 项目教学的实施步骤
①设定项目,确定分组。教师可以坚持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分组,并将成员容量控制在5-6人。教师可以与企业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明确其项目设定目标和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整个项目任务,并及时反馈完成结果。②制定项目计划。小组成员应该共同完成学习资料,做好项目任务分析工作,理顺任务完成流程,优化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结构。③项目实施过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并制定完整可行的项目完成方案。④制作项目报告。各小组必须制定出一个完整的项目报告,明确各成员分工,并按照其成员特点分配相应的任务。最后,各小组还必须派出一名小组代表进行成果汇报。⑤项目评价。项目评价是整个项目学习的最终环节,直接影响着项目学习的结果和成效,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予以重视。在进行项目评价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针对其项目完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意见。
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的中心内容,它是项目成果的凝结和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此过程的引导和管理,模拟仿真工作环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场意识和能力。
4 项目教学的案例
笔者以一个4课时的《制作电子报》项目为例,来阐述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
篇9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灵活安排,创造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往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往往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进制转换,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设计上,可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型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
二、课堂授课方法多样,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边讲边示范。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功能,亲自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详细讲解,使学生能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做到真正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电子举手、辅导答疑、语音对话、监控管理等功能,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共振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重点突出,阐述精辟。教材是实践的基础,重点内容又是教材的根本。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而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做到面面俱到、面面精讲细讲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系统讲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精辟阐述就显得很重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属于重点内容的包括:一是模块间相似的内容。如Word、Excel、PowerPoint中对文本的编辑。二是本模块特有的内容。如PowerPoint中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对这些关键内容,要做到精讲细讲,讲深讲透。
第三,注重启发,抛砖引玉。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
第四,合理分配时间,讲练结合。“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是计算机教学的一大特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如何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使教与学融为一体,靠的就是操作实践这条主线。因此,要合理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教师演示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应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
三、课后练习充实灵活,娴熟操作技能
“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娴熟的操作技能需要大量的训练作前提,而课堂的练习是宝贵且有限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用大量的时间来强化训练。由于学生之间程度上存在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要,教师可结合实际,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相关的计算机问题入手,挑选一些操作性强的项目。如在完成了Word的基础学习后,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实验例子,要求学生编辑一张包含文字、图形、表格的小报,并打印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技巧。
四、采用无纸化考核测试,积极推动教学
考核测试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导向,用什么方式进行考核测试,将引导学生朝哪一个方向努力。实践证明,坚持《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考试模式,对学生平时上机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考试模式,不论是理论内容题,还是实践操作题都在计算机上进行,要求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完成考试,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在这种考试模式的导向下,许多学生都能自觉地争取时间积极参与上机实践,为学习计算机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五、结束语
随着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实践性教学将凸显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任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具体措施也应随之而进行调整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
参考文献:
1、何鸿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手段改革的调研[J].计算机教育,2009(12).
2、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新阶段的教学改革[D].西安交通大学,2006.
篇10
关键词:课程整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汽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8-02
一、引言
在课程信息化和岗位需求为基础的理念下,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不再孤立,课程之间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很多基础课程从小学就开设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关注,无法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
课程整合是通过多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职业学校中,通过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运用基础课程知识,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
二、整合的思路
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实施课程整合。课程信息化要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的交互性和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学习状态。通过课程整合使课程教学以专业课程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获得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理解。本文以汽修专业作为试点。
三、课程的选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本课程同时段开设的课程,可以实现课程的平行推进,选择之前开设的课程可以实现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强化,这样的课程最好是对以后课程有着一定的引领作用的。结合汽修专业的实际,笔者选择了已学的《汽车文化》和未学的《汽车认识》课程。
四、教学设计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革新传统的教学观与学习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善资源和环境,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文化。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与专业教师的沟通,笔者获取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信息素养等相关基础情况及本学期课程的学习进度、重难点分布等课程计划。根据课程及学生情况,设定了框架性的实施方案:
1.授课计划调整
根据《汽车文化》的学习情况,专业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个单元完成PPT并分组进行演讲,这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演示文稿部分有了一些基础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增强学生信心的角度,笔者选择将演示文稿部分的内容调整为操作部分的第一个单元进行。
2.专业课程的处理
专业老师提供了学生完成的作品,计算机老师通过对作品的甄别,选择出适合课堂教学的作品,将教学目标定为美化、完善作品,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实施过程,掌握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操作,实现对专业知识的回顾。
《汽车认识》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时开设的课程,在整合时,一方面通过课前知识准备,即在《汽车认识》知识点讲解前让学生准备素材,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正确方法,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完成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单元知识完成后,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学工具对单元知识进行分类、总结。
通过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岗位需求分析,收集诸如4S店汽车维修保养内容和流程、维修单等在内的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各类素材,让学生调查这些素材在工作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不同4S店对同一素材设计的差异,学生完成这些素材,使学生掌握实施过程。
五、教学实施的处理
整合后,教学的素材大多使用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保证,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着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知识点细化、实践操作模块化
通过细化知识点,制作与知识点配套的微视频,促成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减少知识准备及基础的差异,学生在课前必须完成微视频及其配套测验才能达到进入课堂学习的基本要求。根据基础不同,微视频可反复观看,弥补不足。
模块化的实践操作更加突显专业课程或岗位素材的模块化的特点,在实施中,新课着重保证知识点的习得,章节和阶段性模块强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课内成绩评定小组化
通过小组合作,课内成绩评定基本以小组成绩为基准,强调小组内的合作,这种形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组内的互帮互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整合的实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在职业学校中开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将其与专业课程整合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学生乐于在这一平台展示其专业的知识,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自主获取专业知识,从而真正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侯伟冬,王霏.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象之我见[J].白城师范
学院学报,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