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8:3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时间的作文

篇1

鸿雁外语六年级 柳赛男

我今天上作文课早来了30分钟,另一个同学还没来,我觉得无聊就开始做阅读题,不知不觉写了很多。过了一会儿,我看看表,才刚刚九点四十,每天我这时候才刚到。呀,早到30分钟就做了这么多事,想想平时,我们浪费了多少个30分钟啊!

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世上有三种东西过去了就再也收不回来了,一种是射出去的箭,一种是说出去的话,还有一种就是过去的时间。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射出去的箭可以先找到它,再捡回来;说出去的话虽然不可以再收回,但如果伤到了对方,可以道歉以达到圆满;唯独过去的时间是永远也收不回来,更是找不到了。因为它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于我们做的事物之中。

虽然我们不能留住时间,但我们可以抓紧时间,不让时间从我们身边白白逃走。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时间了。

篇2

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方法。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识字进度慢,阅读量少,拖了起步作文教学的后腿。

而小学作文训练的程序是:低年级着重练习写句、写话;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作文训练分为多级过程,写完整文章的训练滞后,难以有效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作文教学的历程看,总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顺应他们的心理;训练方法划一化,齐步走,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

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能力的发展,靠学生自主训练、实践、应用。指导学生作文,必须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础,同识字、阅读和发展口头语言同步进行。作文教学要有新的突破,应力争提早起步,引导学生自主练笔、学用结合,把激励学生的内驱力摆上重要位置,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一、提早起步

要发挥汉语拼音工具的作用,加快识字,提前读写。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功能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能熟练直呼音节,就为他们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可用拼音代替汉字写话和作文,使识字、阅读、作文互相促进。

小学生自读课本,对加快识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提早起步作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鼓励学生阅读自读课本做到“三达标”,即熟读课文,每课自学几个生字,能回答课后问题。并以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为中介,过渡到阅读其他课外读物,努力使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为起步作文创造条件。

学生通过课内课外两条渠道的学习,增加了识字量,扩大了语言积累,一般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可以起步作文。从写一两句至几句记实性的话开始,逐渐过渡到写命题日记和短文。

二、自主练笔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动脑动笔将它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知、行、意、行综合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指导学生作文,应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自在地独立思考,独立作文。这是发展书面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做法:一是写日记,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具有的独特性的内容;二是结合生活,在教师的诱导下,捕捉机遇写情境作文;三是按教科书上的安排,进行说说写写的作文训练。

实践证明,“奉命作文”,路于狭窄,学生望而生畏;自由作文,不受时空所限,写作内容取之不尽。而学生自己选材定题,可从整体着眼,传达一个完整的信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打破分阶段从句到段再到篇的训练程序,能有效发展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习作看,写入叙事、描景状物、议论抒情都有。或实话实说,或虚构幻想,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充满童真童趣。家乡变化、军民抗灾、台湾地震、谴责北约、、国庆阅兵、“神舟”上天、环保问题、喜迎新千年等题材,都在他们稚气的笔下反映出来。

三、学用结合

学校是由师生员工群体组合成的“小社会”,学生是这个“社会”的小公民、小主人。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是他们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通过这个“小社会”的教育与熏陶,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与发展。我们觉得把学生的作文,单纯看作语文科的一种作业,仅在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是不够的。这样,不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也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训练,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尽量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实用目的,成为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手段,成为交际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讲台、舞台、广播台、校园墙报,都当作学生学作文用作文的场所,当作学生练文炼人的基地。学生在学作文用作文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形成了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促进精神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的综合效应。

四、注重激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鼓励参与、鼓励表现、调动情绪、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放在重要位置。做法有:(1)样板激励。学生群体中会冒出一些先走一步,作文写得好的拔尖生。树立样板,有了“带头雁”,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2)目标激励。具体明确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近期目标:鼓励学生每周读l-2本课外书,写3-4篇日记。远景目标:争取到小学毕业,读满300万字以上的课外书,能写500字以上的日记、作文。(3)成果激励。学生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有量的积累、质的提高,有创新精神的萌发。我们十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给予表扬鼓励。各班都制作了学生课外阅读和日记登记表,逐周登记公布学生的读写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足迹。期末,还把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和读写情况写进学生的素质报告中。(4)环境激励。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练习作文,需要开辟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我们着重抓两条:一是广辟信息渠道,用好信息资源。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有新书可读,有儿童报刊可供阅览。通过获取新信息,激活思维,触发灵感,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办好“小火炬广播台”和 “小作家园地”,使它们成为经常性的练人练文基地。广播台每天定时让学生亲自播出自己的习作;学习园地几乎天天有学生的新作发表,人人都有发表文章的机会。环境育人激励人,互相影响,产生了人人乐于作文、勤于动笔的良好效应。

篇3

(广东肇庆中学,广东肇庆526060)

题目

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图1为“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示意图”,读图可知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此题题干明确指出: “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即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是因为城市化的推动。或者说,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为了给由农村迁往城市的人提供住房。后一种理解将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关系理想化了,但并无不妥。

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包括大部分教师都会把“房地产业占城市经济的比重”曲线与“城市化进程”曲线(见图2)等同,认为图1中的②阶段就是图2中的“加速阶段”。

篇4

有一次,刚放学,就听到有人喊道:“风雨亭里有人打起来了,快去看啊!”出于好奇,我跑到风雨亭。

走近风雨亭才知道他们是四(1)班的小明和五(2)班的小东打架。此时,他们已经被值日老师扯开了,小明的眼睛被小东打肿了,小东的脸上被抓破了皮。这表明小明是这场“战争”的“战败方”。小东低着头,正在接受值日老师的批评。我想:小东应该不会被学校强制退学吧!小东说:“谁让他惹我,我已经忍了他好久了。”话音刚落,就有人反驳道:“他惹你也不应该挨打啊,你应该告诉班主任。”

第二天,我们班主任对我们说:“昨天五(2)班的小东出手打伤四(1)班的小明。小明住院了,小东承担所有医药费。小东准备留校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再这样便要退学。”现在我才明白“战争”没有谁胜谁负,就像这样,一个在医院受肉体的折磨,另一个人在学校饱受精神的折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则。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大家应和平共处,那么世界会更加美好。

篇5

尊敬的县长:

您好!

我是城关小学六年级4班的——柴哲明,我生活在有“枣乡”美誉的临泽县,这里物产丰富、瓜果飘香;特别是近几年,街道拓宽了,绿地多了,城市美了。但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就拿城南距城中心不足一公里的雪晶公司来说,这个公司常年将废气、废渣、废水等污染物大量向外排放。

绕城而过的大沙河,以前清澈的水可见底,水中虾鱼成群;自从他们开始向河道中排污以来,已是污水横流,臭气弥漫。使原本造福临泽,养育临泽的母亲河,成了“污水河”。 大沙河东岸的一片土地,以前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如今,土地荒芜,寸草不生,成了一片荒地。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工厂领导没有尽到环保责任。

二:是工厂为了省钱,未全面、彻底地处理污染物。

三:县政府有关部门重视不够。

为了使临泽这个远近闻名的枣乡更加美丽,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打击力度,对污染环境的工厂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教育、批评、处罚;如果继续不整改,就封厂,关门。

二:领导带头,公民参加一起抓。

三:协调工厂,多在环保方面下功夫。

四:对一些领导进行思想教育,对那些不接受教育,依旧弄虚作假者,给予行政处分,撤职等。

沙河的污染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临泽县治理污染的硬仗就一日不止。望县长能在百忙之中关注一下,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祝愿临泽的明天更美好!

建议人:柴哲明

2008年11月9日

篇6

关键词:城市建筑 安全监管 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工程建设参建单位,积极落实施工安全监管职责,并在建筑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用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促进城市建筑业安全管理并积极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建筑一整套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使城市建筑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城市建筑业工程涉及行业领域广泛,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临时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诸多突出问题有待改进、提高和加强。

一、问题与看法

1.少数建筑施工单位缺乏安全生产意识、建筑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有待提高。少数建筑项目方不能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放在首位,重施工生产进度,轻安全管理工作。

2.安全管理工作缺陷、施工现场管理有待加强。一些施工单位和企业在施工现场物资堆放混乱、材料杂乱无章,不能履行法定建筑程序,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一些单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只重抽取利润,不对项目工程安全实施有效监管。加之管理体系中的漏洞和缺陷,使工程项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摆不正。

3.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和从业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有待提高。施工现场的一线作业人员以及部分农民工、临时工,他们的安全意识高低、淡薄以及基本操作技能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影响着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以及员工自防自救能力的增强和提高。

4.安全监理工作缺位、管理部门责任有待增强。一些城市建筑业主在工程有关工序中未做到全方位监理,控制施工作业过程中的现场违规行为时有脱节监控。一部分单位由于城市建筑安全监控力不足,导致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深刻分析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中的新形势、新特点、新矛盾,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提高和改进,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齐心协力,使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再加强、再提高。

二、措施与对策

加强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须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为基本,切实把人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作为第一目标,一切以人的安全为首务,一切以工程安全为要务,建立健全一整套城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体系。

1.在城市建筑业建立起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机制,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要与时俱进地规划、修改和完善城市建筑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更加贴近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完善城市建筑业各项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的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2.大力施行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加强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将过去单纯的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施工单位的自愿、自觉行为,变自身行为为社会行为,将被动变为主动,以不断促进和提高城市建筑业的安全管理。

3.积极探索城市建筑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是加强建筑业安全的基础保证,同时,以项目风险管理为载体和基础,积极探索建筑工程责任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把安全监理中介机构运作机制引入建筑业安全监控体系,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保险机构投入、中介现场服务、安全预控监管”的新格局。

4.继续抓好在城市建筑工程从业人员中,特别是建筑单位农民工、临时工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从社会多层面、各阶段把建筑业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列入安全工作制度与机制建设当中,重视施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临时工的安全知情权,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三、加强科学监管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依靠当代科技进步,实行全面动态监管、现场监管、一线监管;同时,进一步明确专门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从体制、机制上落实监管责任。在全面认真履行督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安全机制,提高责任意识,真正把城市建筑业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将违章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四、抓好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

抓好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体现在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上,就是要系统监管、全面发展,整体优化。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的关系,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更大效益。二是要强化城市建筑业工程联动管理,实现属地化、动态化和全过程监管。三是要及时开展各项有针对性的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将监管力的重心放到第一线,放到现场,放到基层,重点是要把住基础和源头关。四是要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活力,全方位、全覆盖的加强控制体系建设。五是要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按照安全生产“四不放过”的原则,落实责任追究,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六是要强化应急管理,细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真正将城市建筑业工程安全监管全面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施工阶段;监理工作;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

前言

建筑工程的预期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于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质量、投资和进度监控体系是否健康有效。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有利于实现工程项目效益。故应当不断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标准化、数字化的监管手段,提升监理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最终可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

一、建筑工程监理内容分析

监理单位受到项目业主方的委托,根据国家建筑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建设文件、工程合同和监理合同,依法对建设过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就是工程监理的一般涵义。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三控”指进度控制、投资控制、与质量控制,“两管”是信息管理、合同管理,“一协调”即组织协调。投资控制是监理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工程造价的监理环节。因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需要投放的资金量非常大,占工程整体造价的比例高,因而对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工程造价控制,有效控制投资额和施工阶段费用,科学处理索赔事宜,为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度控制是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条件。由于建筑工程的工期和施工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可以促进整个建筑工程顺利完工。审核并掌控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的形成和质量保证关键在于施工阶段是否严格实行施工图纸,施工阶段的监理质量也关系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所以监理工作的质量控制应贯穿施工全过程,需要建立高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对施工前、施工过程及施工后验收三个阶段进行监理工作,以达到工程项目预期的目标,完成等级要求。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电气、暖卫和安装工程等,特别是其中的隐蔽工程的质检要严格把关。监理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现场施工安全进行监督管理。比如巡查施工现场安全措施的组织实施情况和生产安全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于施工时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者重大安全事故,需上报总监理人员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监理工作还包括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应急救援、现场保护及配合调查处理工作。

二、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分析

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实施过程来看,具体的监理工作主要分布在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从监理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措施包括:

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首先监理工程师应认真熟悉合同条款,依法对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审核施工队伍的技术资质、资金财务实力、施工机械设备等条件,依法审查认可分包施工资格。建筑工程施工前,监理方必须召集工程项目各环节负责人开质量会议,明确监控建筑工程所需原材料、半成品或构配件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监督施工单位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配备、组织管理及施工方法等。掌握施工现场的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环境。为了解施工现场情况和施工设计及施工过程,监理方应认真阅读单项工程的设计图纸,准确把握施工的重点或难点,找出施工过程中易出现质量缺陷的环节,并在施工前与项目技术负责人共同商讨,最终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最后严格把好施工单位的开工关,检查施工准备合格后,方可开工指令。

2、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主要对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严格把关,坚持全过程监督,对于重点项目和施工现场要细致检查。按照《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实行见证取样和送检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标准,督促落实各施工工序的“三检”制度(自检、互检和专检),跟踪检查和验收原材料、设备、隐蔽工程和关键部位的质量,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对未经检验的工程或检验不合格的分项工程不予验收。还要对关键工程和重点部位实施巡视、检查、旁站等工作,进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才有保障。在建筑工程的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工种、全方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此时监理工作应重点关注于合理安排交叉作业,做好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如合理安排工序和人力,都是保证施工进度的控制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注重监理资料与施工进度的同步记录,并保证期真实性、时效性与完整性。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监理工程师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主要是保证施工过程中配置充足的安全设施,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3、施工竣工后的监理工作。竣工自检应在施工方每完成一个单位工程或者完成整个工程项目后进行。施工方自检合格后,项目监理机构接受施工单位递交的《工程竣工报验单》,并组织相关人员预验单位工程,层层验收,严格把关。如果预验合格,则审查交工资料等申报材料,并报业主方。如果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发现申报资料缺失或失实,则责令施工方按档案整理要求补充、核实及改正资料。监理在施工竣工后要参加统一组织的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听取相关质监部门的检查和评价,及时反馈和处理质量问题。工程峻工验收交付使用后,及时整理监理档案资料,并上交公司归档。

三、存在的问题和措施分析

在当前市场经济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建设监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但是仍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施工方面、监理方面和业主三个方面。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施工企业素质偏低、挂靠经营屡禁不止;建设单位压迫施工单位的不良行为(垫资施工、工程压价及工程不合理分包等);施工单位对监理的认识不足,在施工阶段消极配合监理工作等。阻碍了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发展。监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建设监理取费标准低;监理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监理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监理水平;4)挂靠监理现象严重,监理工作有名无实。业主行为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业主方忽视了监理工作和重要性和法律性,过分干预监理工作,或者直接管理建筑工程项目,妨碍监理工作对施工阶段的监控作用。为解决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及设计要求,建立科学的监理工作流程,明确监理工作重点,严格按照投标承诺、合同文件和规范标准,公正守法、科学诚信地执行监理工作。培养监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可参考《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要尽快完善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和质量监督机构。如实行质监工程师制度,通过考试、考核,取得监理技术注册资格,这样来保证监理队伍的质量。建立完备的质量保证体系,不仅仅在施工过程中实现质量控制,而要在施工全过程中保证建筑工程监理制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控制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建筑工程项目的重点对象即是作为保障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与秩序的监理工作。通过有效、规范地对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监理工作,可监管和控制整个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江南 .论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J].城市建设,2012

篇8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缺少企业自主创新精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作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的质量好坏。全面而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缩短工期和提升工程投资收益,因而反思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问题并采取改进对策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如人员管理不到位、技术控制不严格、安全施工意识低以及物料管理不全面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1 建筑施工管理中常见问题分析

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施工管理工作日渐规范及完善,但长期以来粗放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意识的缺失使施工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员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其工程所涉及的工序也很复杂,一个施工企业所拥有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多,这便增加了施工管理工作的难度。就目前我国大多是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其专业技能水平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员工根本不了解施工流程和技术要求。这些员工在上岗前没有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加上企业对员工管理不够严格,经常引起由于施工员工违反操作而引起的工程质量缺陷问题。

1.2 技术控制不严格

一般来说,一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需要控制的关键点也非常多,因此,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是,由于施工人员对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对施工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工工艺方面的新技术不熟悉。这样就很可能导致施工技术的管理比较松弛,时常发生违规施工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

1.3 物料管理不全面

物料管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最繁琐的一项工作,因为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各种材料规格不一,性能差别非常大,一旦对物料管理不妥或者取用不符合规定,不但会导致施工材料的浪费,而且会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及质量。目前,我国很多施工企业对于物料的管理呈现离散性大,缺乏严格的物料管理制度,随意进场,严重制约了建筑物料的有效性及全面性。

1.4 安全施工意识低

作为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生产贯穿于建筑施工过程的始终。然而在很多建筑施工中,多数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不仅如此,就连施工管理人员也忽视安全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施工对所有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建筑企业的整体形象,而且关系广大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而且也一再被强调,但是依然有很多施工安全问题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低,很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都流于形式化,得不到好的贯彻落实,很多建筑施工单位没有树立应有的安全施工意识,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施工安全管理措施,最终导致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改进措施

综合上述几方面以及建筑施工管理的特点及需要,发现,建筑施工管理的改进应该建立在充分认识施工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完善人员管理、强化技术及物料管理等几方面做起。

2.1 提高企业员工对施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效率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效率,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施工现场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性。建筑企业的管理层、工程项目经理以及各班组管理人员务必以身作则,从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性、工期性以及经济性出发,从企业自身的长远性发展来看,制定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现场方案,努力实现建筑施工现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每个环节合理的分配到每个部门。除此之外,还需要转变管理及施工人员的思维观念。使他们重新认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从而实现管理工作效率及成效的快速提升。

2.2 强化人员管理

要切实做到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强化人员管理方案,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加强企业施工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及理解建筑施工管理的作用及意义;只有当施工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他们才会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施工管理工作;(2)优化人员配置。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领域及技能繁多,要想把工程建设好,离不开各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帮助,想要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就必须培养技术骨干,采用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尤其要配备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兼具的优秀管理人员。

2.3 强化技术监督及指导

科学有效的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是保证高质量工程的前提,必须充分掌握工程设计的各项要求以及技术规范。在施工正式开始前,有必要组织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技术管理规范,熟练掌握各种建筑设计图纸的要求及意图,对图纸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能够及时的提出并解决。此外,能够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做好工程技术交底工作并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全面的指导教育。最后,能够根据工程签订的合同以及相关施工技术规范标准,制定出相应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强化建筑施工的技术监督工作,对每一道关键工序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

2.4 完善物料管理制度

建筑物料管理工作关系整个建筑施工过程,其价格的变化也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物料的质量、性能以及使用都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紧密联系。因此,对于建筑物料既要做好采购工作也要做好物料存放管理。首先,在进行物料采购前,需要充分了解各类建筑物料的价格及质量情况,尽量选择价格合理、质量性能高的材料;其次,对所选物料进行质量验收,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进行及时处理,只有那些合格的材料才能投入施工;最后,做好建筑物料的存放管理,由于一次性采购的材料较多,短时期内很难用完,必须制定完善的存放计划,对各种材料的库存以及使用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3 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中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各建筑施工企业务必加强建筑施工的各项管理工作,在原有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更新管理观念,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安全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系统化的管理,只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效率,进而使施工企业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郑松坡,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1,(35):348

[2] 陈真华.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之友,2011,(10):118-119

篇9

关键词:不稳定岩体 岩层走向 真倾角

中图分类号:P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043-02

新疆二塘沟水库位于鄯善县二塘沟河山口以上14.5 km山区段,水库地理位置:东经89°54′~89°57′,北纬43°16′~43°19′,水库距鄯善县城约85 km,距乌鲁木齐308 km,已有柏油路通往山口二塘沟河管理所,山口至坝址区,为河床卵砾石路面,路面状况较好。

二塘沟水库作为二塘沟河上一座控制性工程,是一个具有灌溉、石油供水、防洪等效益的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对实现鄯善县四库联网起到重要的作用。总库容2380万 m3,拦河坝高64.80 m。坝长340 m,水库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由拦河坝、溢洪道、导流兼泄洪洞、灌溉放水洞组成。

1 水库及坝址区地质概况

水库坝址区位于中山区峡谷内,库区两岸基岩山体雄厚,海拔1550~2000 m,相对高差100~550 m,谷坡坡角一般30°~70°,谷底宽120~500 m,呈“U”字型。库区无较大规模的断裂穿过,仅在两岸发育一些低序次的NE、NNE向压扭性、张扭性断层,延伸长度一般200 m。

库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石人子沟组(C3s)英安岩、凝灰岩和第四系地层,其岩性分述如下。

(1)上石炭统石人子沟组(C3s),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和英安岩。

①英安岩:主要分布在坝址区左岸及河床覆盖层底部及右岸坡角处,另在坝址右岸上游仅局部出露,与右岸凝灰岩呈侵入接触,属浅成侵入岩,为块状结构,岩石坚硬、性脆。

②凝灰岩:主要分布于坝址区右岸,另坝址左岸上部局部出露,以中厚层状为主,由于褶皱作用的影响,岩层揉皱现象明显,岩层产状变化较大。产状主要为285°~330°SW∠25°~40°,凝灰岩层中局部夹薄层凝灰质砂岩。弱风化层饱和抗压强度75 MPa,微新岩石饱和抗压强度100 MPa。

(2)第四系主要有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冲积物及全新统洪坡积和坡积物。

2 大坝左坝肩工程地质概况

坝轴线方向303°。左坝肩山体呈东西走向,宽度大于200 m,坡度为30°~40°山脊分布有Ⅳ级阶地;山梁上游侧为1#冲沟,坡度40°~50°;为下游为侧Ⅱ、Ⅲ级阶地,坡度15°~20°;山梁上游侧地形较陡,下游侧地形较缓。坝轴线位于山脊下游约50 m,大多基岩,少量为坡积碎石和Ⅳ级阶地砂卵石覆盖,覆盖厚度一般2~3 m,结构较松散。基岩以块状英安岩为主,在1446 m高程以上,有少量凝灰岩,厚度约10~20 m,产状为300°~310°SW∠20°~40°,岩层走向与坝轴线基本平行,心墙开挖的上游边坡,为切层坡,稳定性差,需处理。

岩体中裂隙较发育,有NW、NNE、NEE向3组,裂隙面可见黄铁矿氧化物,NW走向裂隙与开挖边坡近于平行,倾向SW,为心墙上游开挖坡的坡外,有部分裂隙倾角缓于开挖边坡角。

3 关于不稳定体的论述

BT1不稳定体主要位于坝线(桩号0+000~0+060)上游侧,分布高程1465~1505 m,岩性为层状凝灰岩,顺层裂隙发育,并发育有顺层断层,厚度10~20 m,方量约10000 m3。孤立不稳定体岩层产状为310°SW∠30°~45°,倾坡外偏下游,该不稳定体受风化剥蚀三面临空(见照片1),后缘又被古河槽切割,切割深度10~15 m,不稳定体孤立的分布于英安岩之上。在顺层裂隙和顺层断层及凝灰岩与英安岩的接触面作为不稳定体的滑动面(图1)。

不稳定于坝轴线上游,部分位于坝轴线顶部,在大坝心墙开挖过程中,将进一步挖断其底滑面,影响稳定。

左坝肩心墙基础于2012年11月开始动工,12月底完成开挖。,开挖完成后,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出对余留不稳定体进行支护,但因天气寒冷,支护质量不能保证,故未能及时支护,在2~3月表层不稳定体沿层面(f 320°SW∠45°)垮塌(见照片2、图1)。天气回暖之后,对余留不稳定体采取长锚杆支护。

在溢洪道和坝肩开挖过程中,将BT1上部孤立岩体及下部部分不稳定体已挖除。开挖边坡按设计边坡(1∶0.5)开挖完成后,经地质编录,该不稳定体岩性为凝灰岩,层状构造,为薄层状,单层厚度5~10 cm,层面微波状起伏,略粗糙,无充填物。下部岩层产状320°SW∠45°,主要发育两组断层和裂隙,产状为70°SE∠65°和顺层裂隙320°SW∠45°,岩体受两组断层和裂隙相互切割,岩体完整性较差。岩层产状及顺层裂隙(断层)与大坝上游开挖边坡(走向为303°),夹角小(17°),且倾向坡外。经计算得出,该岩层产状在边坡上的真倾角为41.7°,为中缓倾角,且缓于开挖边坡,不利于边坡稳定,在开挖完成后出现滑塌,滑动面为顺层断层(裂隙)(见图3)。

篇10

[关键词] 文化实践;后现代;电影观念;再现

20世纪60年代之后,当我们用“后现代”来描述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或电影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实际上意味着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电影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影不再是一种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封闭的语言系统,电影艺术的本体论这一经典理论目标经由现代语言论已经让位给了当代文化研究。电影内涵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来自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的内部张力,另一方面也来自电影观念赖以生存的哲学与美学语境。本文将从后现代的理论视野考察电影观念的演变及其哲学背景,并试图在新的理论语境中对电影的内涵作出新的阐释。

一、从“第七艺术”到“想象的能指”:电影观念的当代嬗变

1911年,乔托·卡努杜①,这位著名的意大利美学家,电影理论的先驱与创始者,用他那篇充满智慧、富有预见而又颇有争议的“宣言”,把电影定位成了介于时间艺术(音乐、诗歌、舞蹈)与空间艺术(建筑、绘画、雕塑)之间的第七种艺术形态,[1]使当时一直为中产阶级所不屑的低俗“杂耍”从此有了高雅的艺术身份。

像一些欧洲人一样,卡努杜背负着亚里士多德艺术观的十字架,一方面把电影置于已存的艺术门类之外,另一方面却又依附于已存的艺术门类去追寻电影的精神。卡努杜关于电影的悖论式诉求与精英主义观念,对经典时期(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电影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先锋派、德国表现主义和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等早期电影理论,几乎都是在卡努杜的论述上讨论电影的特性与发展问题的。从明斯特堡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到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从德吕克的“上镜头性”到杜拉克的“视觉艺术”,从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到巴拉兹的《电影的精神》,无论理论探索还是艺术实践,无不带有卡努杜的艺术气质。

尽管巴赞、克拉考尔从写实主义立场出发,对卡努杜的电影观特别是对卡努杜关于电影主要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创造性“表现”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但是,巴赞、克拉考尔对于电影本性的基本理解与卡努杜并无二致。也就是说,无论“再现说”还是“表现论”,二者所探讨的实际上都是电影作为艺术与现实世界(物理的和精神的)的关系问题,都是关于电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呈现世界的艺术本性问题。

应该说,电影艺术的本体论,是自卡努杜以来的经典理论目标,但是,这一经典命题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却遭遇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冲击。伴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电影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影不再是乔托·卡努杜所宣称的“第七艺术”,而是成了一种具有结构功能的语言符号。同时,电影理论的目标也开始发生转移,由经典的艺术本体论转向了现代的语言论。

在电影观念的语言学转向中,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索绪尔认为,语言(广义的)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2]102。索绪尔把事物的概念或意义看做“所指”,把指称事物的“音响形象”或文字符号看做“能指”,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一种自然的结合、一种给定的对应,它们结合为一个语言符号完全是任意的,是由约定俗成的社会惯例决定的。同样,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整个语言符号(即又一级的能指)与其所指称的现实世界之间也是约定俗成的。所指并不依靠“代表”或“再现”现实中的所指对象而获得自身的确定性和意义,整个符号具有意义,在于它们在整个符号体系中的位置,在于它们与其他符号之间消极的差别关系。“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2]46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改变了人们对于语言和现实关系的传统看法,语言不再是现实秩序的真实摹写或自然再现,语言只是在自己的结构关系中构建现实。正如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所言:“人们再不可能完全把现实看做某种‘外在的’东西,仅仅看做是由语言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固有秩序……如果像索绪尔曾经论证的那样,符号和所指对象之间是一种任意的关系,那么任何一种关于知识的‘对应’理论怎么能站得住脚呢?现实不是被语言反映出来,而是由语言产生出来。”[3]

索绪尔的语言学奠定了当代电影理论的哲学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后,电影作为语言的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1964年,麦茨在索绪尔的理论影响下,发表了《电影:语言还是言语?》,这篇标志着电影符号学诞生的理论长文,借鉴索绪尔的语言学概念和方法对电影进行了重新阐释,不仅更新了经典电影理论术语,也开启了当代电影理论研究的新篇章。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一文中,麦茨从电影与语言的关系入手,探讨了电影在影响观众感知方面的规约功能。麦茨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语言,其本性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自然反映,电影也并不通过“再现”或“反映”了现实而获得某种工具性的价值;电影是经由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表意系统,它与现实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70年代中期以后,麦茨又进一步发展了电影符号学,他把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成果引入电影研究,使受语言学影响的“第一符号学”让位给了以精神分析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第二符号学”。在“第二符号学”的标志性著作《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中,麦茨针对克拉考尔关于“电影是物质世界的复原”的观点,提出了电影是“想象的能指”这一理论命题,试图把电影既作为梦又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来研究,[4]由此建立起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联系,推动了电影理论的当展。

电影符号学对传统的再现论电影观提出了挑战,不再相信电影的意义是自明的、无须证实的,因此,符号学的研究目标由传统理论关于“电影的意义是什么”的追问转向了“电影的意义何以可能”的探询,开始关注电影与观众的复杂关系,着重研究电影的表意机制与认同机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拉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拉康提出的“主体”“想象”“符号/象征”等一系列心理学概念及“镜像阶段”理论,为符号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为个体与世界的想象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于理解电影建构现实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特别是拉康的“镜像理论”,超越了人们在镜前的特定情景,暗示任何具有转换倾向的状态、每一种混淆现实与想象的情境都能构成镜像体验。“作为文化象征的电影”,“正是以转换的方式沟通着观影者与社会的联系。”[5]

二、从再现到构建:电影观念的后现代转向

德国思想家于尔根·哈贝马斯曾说:“在高度分化并充满张力的范围内,哲学与各种科学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上的亲和关系,其中,有些或多或少依赖于哲学思想,其余的则多多少少可以接受这种思想的提升。”[6]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电影内涵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广义的哲学认识论——“再现”观念的变化。“再现”的英文是“representation”,其含义包括“表征”“模仿”“复制”“表现”“呈现”“描绘”“表象”等。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再现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探讨的是人类的语言、知识、艺术能否准确反映世界原貌(意义、真理、本质)的问题。电影理论关于电影的本性、电影和世界关系的思考,显然就属于这种广义的再现问题。

经典理论家关于“电影作为艺术”的讨论,客观上也是对于再现论的语言观念或真理观念的讨论。巴赞和克拉考尔之所以认为电影是对现实的真实呈现,是因为他们坚持一种“再现论”或“符号论”的语言观念:即词与物之间是一种自然的结合,语言与现实之间有着一种给定的对应,人类可以运用语言(譬如电影)准确地模仿、再现世界。这种工具论的语言观实际上是詹姆逊所说的“语言的物化”,即把语言、知识或真理等文化符号“等同”于真实。在博德里亚看来,这种“等同”是西方表征(再现)文化的全部要义。“传统语言观把符号等同于真实,于是有了表征,尽管这种等同只是乌托邦式的——因为符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等同于实在——但这一‘等同’却作为认识世界的前提条件,构成了意义之所以可能的最基本的支撑。”[7]153

虽然卡努杜、明斯特堡、爱森斯坦、爱因汉姆等早期电影理论家否定了电影的机械复制或再现功能,提出了被称为电影表现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理论观点,但是,卡努杜等人依然没有逃脱“语言物化”的牢笼,他们的理论支点依然是建立在真实“再现”的信念之上,只是再现的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真实,而是诉诸艺术感知的心理学的真实、美学的真实。在这里,语言作为再现世界或表现思想的工具本性并没有改变。

根据博德里亚的观点,“西方文化的全部信念几乎都押在所谓‘表征’这么一个小小的赌注上:即一个符号指向一个深层的意义,符号与意义有着一种稳固的对应关系,而且这一对应关系一直是由某种权威(如‘上帝’)来得以保证的”[7]153。西方文化对于“再现”的信赖,对近代以来的西方美学理论和文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久以来,西方传统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几乎都认为人类语言和知识的任务就在于真实地反映外在世界的真实面貌,在于揭示事物固有的意义和本质,人类语言和知识的进步就是不断逼近事物原貌的过程。或许正是对人类语言和知识可靠性的坚信不疑,恪守现实主义信条的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了“物质世界的复原”、巴赞提出了“完整现实的神话”与“现实渐近线”的电影观念。

然而,在当代西方的理论语境中,特别是在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文化背景中,当为世界的意义与秩序提供保证的“上帝”这样的权威也被降格为构成某种信念的小小符号时,“那么,整个语言系统就失去了根基,……符号与意义的稳固关系就会被打破”[7]153。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语言、知识和真理等问题,与此相应的哲学与美学话语也将随之改变。

对此,哈贝马斯这样描述道:“既没有一种不依赖于语言而存在的对象,也不存在一种先于语言的先验意识和主体。人们所说的对象、事态、真理等,不经过语言的命名与言说是不能成立的。”[8]在哈贝马斯看来,语言是先于现实而存在的。而传统电影观的最大问题在于,它预先假定了一个先在的“现实”(物质的或精神的),正是这个预设的先在的“原型”,使电影的再现或表现得以成立。所以,卡努杜提出了利用现实的影像表现思想的观点;而巴赞提出了通过声音、色彩、空间和运动等手段去完整地再现现实的审美理想。在传统电影理论家和批评家那里,似乎只有现实(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才是电影艺术的主题。诚如布莱恩·亨德森(Brian Henderson)对巴赞的评价:“对巴赞而言,电影艺术除了具有现实本身的形式之外,没有自己完整的形式,巴赞或许没有美学理论,但却拥有一套关于现实的理论。”[9]

对现实、意义的坚定信念使电影获得了一种工具性的价值。然而这种工具论电影观的悖论在于,它一方面认为电影作为人类的一种话语方式只是对先在对象(物和思想)的再现,而另一方面这一先在的原型又必须依赖于电影的影像才能得以显现。也就是说,作为原型的“真实”“本质”“真理”“意义”等在影像呈现它们之前无法自我显现,它们必须通过影像语言才能显现出来并被人所知觉。这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在语言(如电影)言说即再现发生之前,真理、真实其实并不存在,只是语言言说才使它们“在起来”。在这种意义上,语言获得了一种本体地位,它不再是模仿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现实得以显现的前提和条件。[10]11

根据哈贝马斯关于语言构建现实的后现代语言理论,电影不是对现实的再现,电影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现实,一种由图像构筑的具有实践功能的新的现实秩序。电影通过视觉机器把世界编码成图像,重塑着人们的经验与记忆。也许正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电影符号学及由此发展出来的电影叙事学确立了探询电影的表意秩序、找寻构成电影经验普遍法则的理论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电影符号学与电影叙事学,是在电影学领域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作出的最早回应。

像索绪尔一样,哈贝马斯否定了世界固有本质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语言建构现实的文化功能,对于将电影与其所代表的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因此,肇始于电影符号学,经由精神分析学与意识形态批评发展而来的后结构主义、以女性主义为代表的电影“性别研究”以及以殖民主义为代表的电影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电影理论,不再囿于影像文本的结构分析与意义探询,而是重点关注文本之外电影重塑现实的功能。或者说,后现论无意从影片故事中寻找更深层的意义,而是把研究目标指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领域。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意味着电影不再是一种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现实的艺术,也不再是一套封闭性的语言系统,电影变成了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

这种电影观念不仅颠覆了经典理论对于电影的基本理解,也瓦解了传统的电影理论与批评观念。传统批评理论认为电影导演或创作者是影片意义的生产者,他们可以控制影片并决定影片的意义。而事实上,导演、创作者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电影的意义并不是他们有意而为之,而是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人们无意识反映出的意识形态症候。按照这种观点,电影实际上是一种受制于某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实践,它并不再现现实,而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构建着现实。正如美国理论家查尔斯·阿尔特曼(Charles FAltman)所描述的那样,电影是“思维着”的社会现实,而不是现存社会结构内的“思维表现”[11]。

三、作为社会实践:电影观念的文化转向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不仅再现论语言观遭到了批判,再现论真理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后现代哲学家普遍怀疑客观再现世界的可能性,声称一切所谓的真理都是主观的,是特定时期的文化和权力的产物。以美国的理查德·罗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提出“真理即实用”的观点,认为信念、知识和真理并不源于人类心灵或理性对客观世界的准确再现,真理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而对现实进行的“描绘”,这种“描绘”决不具有合理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等真理特性。福柯、德里达、博德里亚等后现代思想家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再现论的真理观念。福柯认为真理只是特定话语的“真理效果”,真理与权力密不可分,再现无法摆脱权力的羁绊,再现的结果总是存在是否公正的问题,因而再现是个政治问题。[10]14-15德里达宣称“文本之外无它物”[12]、语言“再现是糟糕的”[13],人们所从事的文化再现实践只是能指的不断生产和增殖过程。而博德里亚则把所谓的“真实”“真理”看做“超真实”(hyperreality)的“幻象”,认为在一个由电子媒介虚拟的“仿真文化”构筑的世界,不再有本质与现象、真实与表象之间的区分,表象本身就是真实,并且是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是“超真实”。博德里亚认为,这种“超真实”颠倒了媒介与现实的传统关系,如今不是版图先于地图,而是“地图导致了版图”[7]152-155。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关于真理、再现的思想观点对20世纪后期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20世纪70年代,作为对西方社会运动的回应,英国伯明翰学派开始探讨电影、电视、摄影等影像文本中关于阶级、性别、种族的再现问题,考察文化再现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电影理论可以说就是这种后现代“文化研究”的一部分。电影文化研究借助于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洞见,充分吸收索绪尔、哈贝马斯、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阿尔都塞的观点及福柯、德里达、博德里亚的后现代思想,把电影的“再现”问题与语言、意义、文化联系起来,强调“再现”的符号性和虚构性,对传统电影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电影文化研究对于传统电影观念的批评与质疑,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把电影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整体象征体系的一个部分来研究,关注的不是影像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现实的艺术特性,而是电影的政治经济学、受众心理学以及市场和产业结构形态如何影响电影生产的权力政治学。法兰克福学派选择使用“文化工业”或“文化产业”一词而不是“大众文化”这个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词语,目的是避免使读者认为文化是自发的从大众中产生的,同时也是为了强调资本主义体制下受市场左右的制造和传播流行文化的工业机制。法兰克福学派对后来的电影文化研究特别是产业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几年来,中西方电影理论对于电影文化研究与产业研究的热情无疑滥觞于法兰克福学派。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竞争时代。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杜蒙所说,当今时代“经济本身不是目标,文化才是”。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与文化产业,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对全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好莱坞电影来实现的。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扩张,不仅使美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美国实现了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殖民。在这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它被售出的不只是其商业价值,还有浸透其中的“美国精神”与“美国意识形态”,这不仅关涉电影的产业经济学,还关乎电影的文化政治学。所以,把电影作为文化来考察,不仅要关注电影的产业性、商业性,还要关注其政治性。也就是说,电影不仅是一种产业文化、商业文化,更是一种政治文化。

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电影是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不如说电影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社会行为,电影的内涵早已溢出了纯粹的艺术或语言概念,而指向了整个社会实践领域。诚如最先把西方结构主义与电影符号学引入中国的理论家李幼蒸所言:“人们通常称作‘电影’的东西,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在毛斯的意义上的‘总体社会现实’,犹如人们所说,它包括有重要的经济与财力问题。它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体……”“电影这个亚文化体由电影生产(企业组织、制作、发行)、消费(放映)、社会影响、研究等许多方面组成,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宣传、艺术、风格、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14]

应该说,“电影作为文化实践”是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中对电影的重新阐释,它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电影理论关于电影的本性及电影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理解:电影不是一种再现世界的艺术,也不再是一种表意性的语言符号,电影是具有社会实践功能的文化行为。这种观念使电影理论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移,由经典的艺术本体论,途径现代的语言论,转向了当代文化研究。与传统理论不同,当代电影理论致力于一种自下而上的、在方法上更强调实证和经验的理论立场,这种理论立场一方面由后现代特有的文化经验所规定,另一方面也是电影的文化特性使然。把电影作为文化实践来研究,意味着要从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美学等多重维度对电影进行全面的考察,其理论语境“不仅涵盖相近的学科,更指涉意识形态与身份政治”[15]。所以,当代电影文化研究往往又与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理论、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酷儿理论、后殖民主义等理论具有“间互性”。这种跨学科、互文本、语境化的研究方法及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也许将为电影理论的当展提供新的契机。

注释:

① 乔托·卡努杜(1879—1923),意大利未来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世界电影理论史上第一个从艺术的角度界定电影的人。1908年,侨居巴黎的卡努杜在巴黎创立了“第七艺术俱乐部”;1911年卡努杜又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赋予电影以高雅的艺术身份。卡努杜因此被称为“电影理论的真正的先驱和创始者”“电影之诗的传道者”。

[参考文献]

[1] 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48.

[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04-105.

[4] 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4.

[5] 杨远婴.从符号学到精神分析学[A].胡克,张卫,胡智峰.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7.

[6] 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17.

[7] 孙燕.反对阐释:一种后现代的文化表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8] 于尔根·哈贝马斯.语言学转向[A].章国锋,王逢振,译.二十世纪欧美文论名著博览[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34-242.

[9] 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高红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8.

[10]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1] 查尔斯·F·阿尔特曼.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A].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493.

[12]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37.

[13] 雅克·德里达,吴剑平.谴发:关于表征[J].国外文学,1994(02).

[14] 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