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范文

时间:2023-03-29 16:1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子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子情

篇1

母爱是一缕阳光,她将温暖带给人间。

母爱是一缕月光,她将爱心传给人们。

母爱是一泓清泉,她沐浴着儿女心灵。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亲人离别是痛苦的,母子的离别尤其甚之。有一次,孟郊要进京赶考,在分别的前一个晚上,母亲在灰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的为孟郊缝制远行的衣服。孟郊见了,心疼的对母亲说:“娘,对不起,让您为劳了一辈子,您现在年纪大了,可我还让您操心,孩儿不孝!”说完眼角湿润了。娘望了望他说:“儿啊,娘不辛苦,因为你是娘的儿子,是娘的心头肉啊! 明天你就要走了,不知何时我们娘儿俩才能相聚,就让娘再为你缝制一次衣服吧。”又拉了拉孟郊的手说:“你快去休息吧,明天还要赶路呢。娘已为你把东西收拾好了,你就不要操心了。” 孟郊听了母亲的话惭愧地说:“娘啊,等孩儿回来后一定会好好孝顺您的! ”

天亮了,孟郊穿上母亲为他缝的衣服。拿上母亲为他收拾好的东西。孟郊轻轻地从母亲手上接过干粮,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看着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娘说:“娘,您一定要等我回来!”说完眼泪“哗哗”流下,她的母亲也忍不住溢出了眼泪:“儿啊,今后,娘不在你身边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孟郊点了点头,他向母亲道了别。不知过了多少年,孟郊回来了,他穿着一身华丽的衣服向家中走去。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打水,他赶忙奔过去扶着她,让老人坐下,替她打水。待老人坐定,跪下泣不成声道:“娘------儿回来了------今后------您不孤单了,儿------今后一定陪伴在您左右,一定------会好好孝顺您的!”“儿啊,真的是你吗?你终于回来了,这几年娘一直担心有生之年不会再见到你了。”说完泪水便涌了出来。

篇2

您好,最近您还好吧!请你接受我这迟来的问侯,最近一直没关心您,今天我在这儿问侯您了!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您还记得吗?这是你第一次教我唱歌,当我为学会这首歌而高兴时,你语重心长的教导我:你一定要记住,父母是你身边最值得信任的人,是时刻都会保护你的人,父母会把你养大成人,是你最亲的人。儿时的儿不知是把这当作了一句随便说的话,还是不懂得这句话的深意,所以我只是浅浅记住了这句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我今天,想直这首歌,想起您那段颇有深意的话,想起您当时的苦心,觉得自己当时没有好好听您的话,真是太惭愧了。

想到这儿,回忆一下,您对我的教育,教我的知识有如天上的繁星,多的数不清。古人云:“养育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所以我应对您尽我的一片孝心。

我以前一生气,就对您大吼大叫,可您知道吗?每次这样以后,我都会深深地反思,每次我都会非常自责,后悔自己当时怎么能那样做呢?

我今后一定不会再惹您生气了,不会再对对您大吼大叫,顶撞您。您的每一个建议,我都会认真听,如果是有益的,我就会去执行,这也算是我报答您养育之恩的一部分了。

我坚信,我们的母子情比海深,因为血浓于水!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最爱您的儿子:郭筱洋

篇3

《渡江侦查记》里扮演英姿飒爽的刘四姐的是著名电影演员张金玲,如今她已年过六旬。当年,她和刘晓庆、李秀明被人们并称为“北影三朵花”。她主演《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奴隶到将军》、《黄英姑》等一系列经典影片,不加粉饰,端庄中透着美丽,朴素中带着坚强。1979年《大众电影》复刊后第一期的封面,就是由张金玲主演的《大河奔流》中男女主角梁晴和天亮的剧照,那时邮局门前排长队购买这本《大众电影》的情景,有些观众也许还会记忆犹新。但在最辉煌的时候,张金玲却悄然淡出了影坛。沉寂多年后,人们才发现,张金玲已经是一位画家了。她先后20多次在国际国内举办个人画展。生活中她是好女儿,好儿媳,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她是好大姐,尽心呵护4个弟妹,以身作则孝顺长辈;她是好徒弟,不光是学画用功,进步大,还因为她很孝顺师父师母;她是好妻子,操持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从无怨言;她更是一位好妈妈,如今儿子长大,留学归来,事业有成,各自忙碌时,母子俩经常互相加油……张金玲说:“我特别重视亲情、友情,人生就这几十年,我希望在一生中得到一个满分。”艺术记住了张金玲,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书画艺术,使她身上永远保留着一种岁月带不去的美丽。

电影缘:“我爱电影,如果再活一次,我还愿意演电影”

为演好“刘四姐”,她不顾身体状况打封闭针,飞身跳船

张金玲出生在一个农村干部的家庭,她是老大,有4个弟妹。因为爱运动,当年差点被天津体育学院招走。“那是1966年,我们学校保送我去考天津体育学院,考试成绩还不错。学校给我报的是篮球,而真正考试时有铅球、跳远等项目,考完后有位老师悄悄跟我说,你打篮球个还不算高,选择投掷有潜力。20多天后,‘’开始了,这个考试也就不存在了,要不然我就有可能去当一名运动员了。”

那段时间,张金玲还曾有过一次背着行李从老家河北沧州走到北京见的经历。“当时我跟同学们第一次坐火车到了北京站,下车时有人劝我们赶紧回家,说要走着来才接见。所以,我们就被送回家了。不死心,我和另外几个同学就背着背包行走了4天4夜又来到了北京。当时被安排住在化工学院,在地上打大通铺。听说第二天会得到的接见,大家都兴奋得一宿没睡。天很黑我们就集合了。那时候我嗓子好,大家推荐我带头喊口号,我还真做到了,非常兴奋…”

1970年,19岁的张金玲中学毕业后,在河北沧州老家担任小学老师。一天,原中学一位老师来找张金玲,告诉她湖北省话剧团到学校招演员,希望她能去试试。大姨将金玲她爸买的一块绿色的布料连夜做成了一套衣服,她穿上这身“绿军装”就去考试了。当时她有两条长辫子,自己也很自信。考试当场她就被录取了,张金玲成了话剧团最年轻的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文艺生涯。

谈起自己如何能吃苦,她说出了一段这样的经历。“我刚上初中那年,我的家乡闹大水,水淹没了村庄,我推着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花了几块钱攒的一辆自行车,跟一家人走了三十多里地避灾。在救灾指挥部我们每天还能领半斤救济粮。有些大人在哭,我们就知道喊饿。天天看水,牛漂过来了,羊漂过来了,床板漂过来了。大水终于退了不少,我爸说房子在陇上,没塌。我们便坐在簸箩里面由我爸推着回家。回去之后更没吃的,我们就去摸地瓜,或在水浅的地方捞小鱼。没有油,就直接焖了吃。有时候大人早上起来给孩子被窝里搁一把枣,就算是一天的口粮了……经历了那些苦,后来的就算不了什么了。”

22岁时,张金玲在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扮演的女民兵队长刘四姐就非常能吃苦。“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当年,陈述老师是打枪和撑竿跳船两项的老师。他在上影厂一个角落里挖了一大沙坑,每天早上陪我在那练跳远。之前,我被带去看过上海体育学院撑竿跳运动员是怎么跳的。我练了差不多3个月了,该去外景实地拍摄了,可我忽发意外,摔伤了,造成尾椎骨骨折,疼痛难忍,几乎不能动弹。导演找了位替身,是安徽的,她个子跟我差不多,可拍完后还是穿帮。我在医院住了快7天了,制片主任急匆匆来医院里跟医生商量,说有没有可能让金玲自己跳。大夫说除非打封闭。我答应了,打完针后我确实不疼。到了江边,心里就发慌了。撑竿跳时,船要随水流动,掌握不好就会跳到水里去。陈述老师在一边就鼓励我,金玲,你千万别怕,我到水里去给你扶船。他说着就跳进水里去了。水很凉,几乎淹到了陈老师脖子。我很受感动,咬牙就跳。我先拍四年前那个长辫子姑娘的戏,完了再把辫子拆散演刘四姐的,两次都非常成功。拍完后,大伙都过来拥抱我,说太不容易了……”《渡江侦察记》在全国上映后,张金玲家喻户晓!

“黄英姑”带给了她一些挥之不去的遗憾

“拿到《黄英姑》的剧本时,我在长影厂拍戏。双枪,又是一个女武侠,很过瘾,有挑战性。为塑造好这个角色,我付出了相当多的血汗。那时我爸我妈却特别不希望我去演这个戏,怕我摔伤。当时我的武术教练是李俊峰老师。他说,金玲,如果你在我们武术队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队员。那时我练功特卖劲,长进快。每天练武术,一天还能拿五毛钱的补助,但有两天没发给我,原来要练到晚上9点钟之后才有这份补助……骑马更是经历了大考验。应该说我后来所有的伤都来了。当时是冬天,在长春,特冷。我每天去练骑马,地滑极了,马蹄子踩不稳,叭一声就把我甩出去老远,但我觉得作为一名演员就是为艺术献身的。有一次,我被马甩到雪窝里去了。摔蒙了,躺在那儿心里发慌:坏了,我死了。我想着是爬不起来了,可一使劲,又从雪地里站了起来。那个时候好像很单纯,心里所想的就是想尽快把马术学漂亮了,把武术练好了……

“双枪黄英姑,我还得骑在飞奔的马上打双枪,两手抓着缰绳还不稳呢,再撒开双手打枪,一下又把我撂下去了!为了这个镜头不知给撂下去多少回。人也晒得跟在非洲生活了多久似的。记得有一次我们从外景地安徽回来,大夏天,天气闷热,我弟弟到火车站来接我,见面就高喊,姐,你们怎么那么黑啊。我们只是哈哈大笑了之。”

《黄英姑》作为上世纪80年代一部风靡一时的武侠片,票房反响很好,但张金玲却有些遗憾地认为,该影片票房虽然很好,很热闹,观众也还爱看,但很多好镜头被剪掉,使这部戏带有很多的“牵强附会”,这些都带给了张金玲挥之不去的遗憾。比如,小英姑为报仇决心学一身硬武功,当她找到了一位武功高强的师父时,她兴奋地去拜师,可师父却说不招女徒弟。在她的坚持下,师父最后答应说除非你把那村口的那口井水淘干了。“于是,我就一桶一桶地用辘轳打水,最后淘干了井水,师父就收我做徒弟了。可这场戏被剪掉了,改成了我写入党申请书那个镜头。还有,我在戏中有很多漂亮的骑马戏观众也没能看到。我能吃苦,但付出总希望有结果。凭我的努力,观众本来应该看到一个更丰满、更独特、更复杂、更帅气的黄英姑,可电影院里后来放映的那个‘黄英姑’并不是我真心努力塑造出的‘黄英姑’。”

出国参加电影节。她被称为“中国的栗原小卷”

1979年,张金玲带着《从奴隶到将军》去日本参加电影节,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因为那是“”后到日本去的第一个中国电影代表团。日本报纸以《中国的栗原小卷》为标题头版介绍张金玲。日本电影界还专门就该片开了一个座谈会,赞扬她的表演功力。在那部片子里,张金玲用会说话的眼睛和细腻的形体动作,把彝族少女对心上人的款款深情和战地女兵的火热激情充分展现了出来,“索玛”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她出色的演技。

谈起当年去国外的那些细节,张金玲记忆深刻。她说,“那时候我没像样的衣服,就跑到服装仓库去找。因为我拍《大河奔流》时,里面有一个女演员演美国记者时,那套红衣服很华贵,她的个子也跟我差不多,仓库管理员说我穿这套可能适合。到了日本,翻译森繁把我们四个人,赵丹、田华、陈冲和我的尺寸带到日本了,还让日本的服装设计师给我们每个人做了礼服。我们上《朝日新闻》时,穿的那套礼服就是他们设计的。当时也没有照相机,照片都是人家给照的。”

谈起当年她拍《从奴隶到将军》,她回忆说,“感冒了,高烧,还坚持天天拍戏。为学好彝族歌舞,我还跟舞蹈学院的一位彝族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可是在唱歌上我还是被难为了一把。当时剧组请云南歌舞团的一位歌唱家来唱主题曲,唱得特别好。后来导演就说,那个场景不适合那么欢快的歌,还是得由我自已唱。我练了整整一个晚上,等第二天进录音棚一录音,导演听了,说这回对了。”如今,张金玲透露说自己还在学唱歌,因为在她绘画时,她需要用歌声来解乏。“有时,我爱听古琴声来调剂精力,感觉非常好。”

在阔别影坛20年后,张金玲又重返银屏,被邀请去参加电视剧《金粉世家》的拍摄,为此,倔强好强的张金玲还专门到健身房练起了瑜伽。她把电影与绘画比做是自己的左手右手,哪个都不想再放弃。她说,“我对电影的爱永远在心里”,如今,成为著名书画家的张金玲对电影的热爱依然如初。她曾在自己画册的后记中写过:我爱电影,如果再活一次,我还愿意演电影。

母子情:“没有儿子,我也不会走进笔墨世界。”

当年为了儿子放弃电影

30多岁的张金玲怀孕了。当时她正在参加著名导演李翰祥执导的《》的拍摄,张金玲演东宫,刘晓庆演西宫。“曾梦寐以求想要个孩子,在这个时候,孩子来了,闯到我心里来了,应该说上天挺厚爱我的。那时,我每天跳绳健身,可就在那一刻起,我高兴得不知所措,绳也不敢跳了。年过而立,也该有个孩子了。忽然间我变得安静了。我是母亲了,我要保护他!

“快乐无比的同时,我马上变得心情沉重起来了。他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这个时候他来了,我觉得可能是命运给我一个新安排吧!我多次反复地问我自己,还能拍戏吗?想到每天要穿着那么一双几寸高的靴子走路就有些担心,万一不小心摔倒了怎么办?很快,我就将情况如实上报了。李翰祥导演派人传过话来,他说让金玲考虑考虑,拍戏不能要孩子,要孩子不能拍戏。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我想都没想,就说不用考虑了,我要孩子不拍戏!”

“所以我就没有去拍戏了。当时,我的体质好,干点活不算什么,只是格外小心罢了。可刚过三个月,感觉身体有点不适,赶紧去医院,医生说我有流产的征兆,说打黄体酮才能把孩子保住。这时,《》的副导演来找我了,跟我商量,看我是否还能去演,他说我比别的演员更适合这个角色。我拒绝了导演的好意。我说很感谢,但我还是想把孩子保住,一定用我最大的力量保住我的儿子。”

张金玲在家安心地过着自己悠闲的日子,但当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压力。“当时跟我同住一个单元房的邻居就提出,最好让我换宿舍,搬走,因为我们是两家子住在一个单元房里,共用一个小厕所,共用一个厨房,确实很不方便,孩子生下后,哪有不哭闹的…很无奈,我感觉是这样的。再加上反应大,每次去查体时,我老问医生:我孩子活没活着,医生笑着说,当然是活着啊。我说那就好。回到家,我就听录音磁带,放轻松舒缓的音乐,翻看杂志上书籍上那些漂亮孩子的照片,天天看,天天想象着我的孩子会有多漂亮。孩子生下后,我感到非常幸福。”张金玲还给儿子取名为“艺倍”,孩子是她的艺术品,即“加倍的艺术”之意。

在儿子6个月时,张金玲还是受不了拍电影的诱惑,又离家出去拍戏了。一部戏至少要拍3个月,意味着3个月内她无法照顾孩子。她的心很苦,尤其是对孩子的挂念和惦记,使她晚上老睡不踏实,根本无法集中精力在角色上。“我在剧组很后悔,当了妈妈就一心不能二用了,那是一根很重很重的线在扯着我的情感,弄得我精力不够集中,特别痛苦。那时,他还特别爱生病,我也不能老跑回去啊。我应该回归家庭了!便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不再眷恋银幕了,我有孩子了,我有家了。原来我没有孩子的时候觉得有家没家一个样,家跟招待所一样,回来换换衣服又走了,但有了孩子后才感觉有家了。”几经思量后,张金玲告别了影坛,回归家庭。昔日的电影金花无声无息地关闭了自己美丽的花瓣。

作为严母,她对孩子有更多的呵护宠爱

为了孩子,她放弃了忙碌的演艺生涯,放弃了辉煌的演艺前程,从此做起了全职母亲,像普通家庭妇女一样过着艰辛的生活!买菜做饭、洗锅刷碗、接送孩子,她哪样都干。有时做家务事时,穿着粗布衣服,一个人将楼下的煤球用簸箕往屋里端。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汗水和着乌黑的煤灰沾在她的额上…一因操持家务,手也变粗糙了。但她因为有儿子的陪伴,她感到很知足!

“那段时间,我看到我的同行,我的同事,他们一个戏一个戏的在拍,一个戏一个戏的在演,我心里有些难受,有时候默默地流泪,但看到自己的宝贝一天天在长大,这一切都化无了,我觉得做母亲真了不起。我也一再感谢上天让我做了母亲。记得当初有个美国电影代表团来我们北影厂,我被派去陪他们。他们回国时,我去机场送他们。其中一位曾获得奥斯卡奖的女演员让翻译问我,你有孩子了吗?我说还没有。她就说,你要想做一个好演员,你一定要有一个孩子。当时,我还把这句话当成耳边风。可现在当我真正有了孩子之后就突然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之前我演《从奴隶到将军》,演的就是4个孩子的妈妈,可我那个时候还没有当妈妈的经验,抱孩子怕摔,那种感受是演出来的……”

从孩子出生,张金玲就决心把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张金玲对孩子虽然也有严格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呵护宠爱。可调皮的儿子太小,也无法理解妈妈的辛劳。他常在在洁白的墙壁上乱写乱画,将洗发液挤到地板上,用脚来回踏出泡沫,家里的毛巾、鞋子和枕头,被他扔得到处都是……张金玲心里本就憋着火,儿子还如此淘气捣乱,她揪住儿子的耳朵狠狠地扇他的屁股。

小艺倍说那是妈妈第一次打了他,疼得哇哇大哭时,他看到妈妈泪流满面,心里就开始明白自己撞大祸了,他发誓以后不再惹妈妈生气了。他告诉记者:“我觉得我妈妈太不容易了。我很心酸,因为妈妈曾经是影坛上一位很红的电影人,因为我的降临,妈妈离开了影坛,放弃了她最热爱的艺术。但同时我真的很欣慰,因为她放弃了那部片子,否则我就不会坐在你面前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妈妈非常大气,是一个报喜不报忧的母亲,所以她会把很开心的事情跟我讲,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她从不提及。我小的时候,不懂事,常和妈妈发生些小摩擦,13岁那年,妈妈为了让我更快地独立起来,学一身功夫,就把我送到加拿大的寄宿学校去了。在那边我经常生病,顾不上通电话,可把妈妈急死了……原来我在国内跟妈妈在一起,不觉得珍惜,离开后,母亲不在我身边了,才觉得你饿了、渴了都得自己去解决。有时我很想打电话跟妈妈诉苦,但我一想到妈妈也很不容易,所以很多事情也就自己默默去承受,可能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吧,我也是乐天派,在苦中也能取得快乐。妈妈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我真的很开心,妈妈辛苦了。之前我在北美读完硕士,就想在那边发展,在那边工作了,然而今年1月,我生日那段时间,突然有一段日子找不到她了,打电话也打不通,我很担心,后来才知道妈妈住了医院。这下,我就完全急坏了,完全是那种半崩溃的状态,所以我就想方设法离开了那边的公司回国了,要专心照顾好妈妈。因为对我来讲,没有任何人比我妈妈更重要,没有任何事情比妈妈更重要。因为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一切一切妈妈为我做的,她认为值得的,我为妈妈做得更多,我觉得更值得。”

张金玲表示,没有儿子,她也不会走进笔墨世界。“孩子五六岁时,我就想带着孩子去拜师学艺。钢琴、书法,还是学打球,我也不知道让他学什么好。钢琴肯定不行,小时候他太淘,很调皮。一次偶然认识了一位书法老师,我带着儿子去参加活动,后来他就待在那儿看人家写大字,很着迷,这样我就决定给他报书法班了。去了之后,老师就说,孩子学家长也得学。我们两个就买了毛笔,我还让我弟弟弄了好多的旧报纸,一起去上书法课了。回到家,我们娘俩还一起练。到了1990年,我先生说,金玲你学画画吧。于是我就坚持了下来。画画能掌握好我的时间,我每天可以按时送儿子上学,接他回家,很自由。所以说,我就觉得心里的母爱的滋味很甜,非常的安慰,等把他送走了,我自己到桌子旁边画画去了,等他快放学的时候,我做好了饭。原来我不会做饭,但为了孩子,做什么都心甘情愿,根本不怕苦。绘画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到今天一直在坚持着画画。我说我的写字台,就像重量非常大的一个吸铁石,只要把家务一忙完,我很自觉就到那个台子那儿去了。”后来,她把儿子送到国外去了,儿子不在身边,张金玲更将全部精力和激情投入到绘画事业,她的画涉及肥蟹、风荷、群山、唐朝仕女等,题材非常广泛,工笔、写意等技法样样精通。

2003年,张金玲出了第一本画册《张金玲影画集》,由范曾先生题写书名。2005年底,她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了画展,还举行了《张金玲百花集》首发式,由她的老师娄师白先生题写了书名。她说:“在首发式上,我的同行和朋友来了很多,刘晓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和徐松子等几位影视界朋友来参加了我的开幕式,侯耀华大哥也来了,做了非常鼓励的发言。整个画展既隆重又热闹。有幸在电影百年展的时候举办了这样一个画展,我觉得非常幸福,这是我在艺术道路上留下的一个很好的逗号!”

篇4

高 二男孩甜蜜初恋

18岁的陈迪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妈妈张茜荑是一家医院的医生,爸爸经营汽贸公司,从小品学兼优的陈迪是他们惟一的儿子。2001年张茜荑和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生活。

天道酬勤。直到升入高二,陈迪的成绩在同年级中都遥遥领先,老师们都说他将来考学肯定没问题。陈迪为自己没有让妈妈失望欣喜不已,张茜荑也仿佛看见了儿子光辉的前程。

就在这时,一个活泼、开朗、漂亮的女孩,像一缕清风吹动了陈迪的情感世界。这个女孩就是班里17岁的文娱委员梅爱妮。由于她家与陈迪家很近,有时学校放学晚了,他们就一起结伴回家。时间长了,彼此互生了好感。

很快到了学校放暑假的时候,陈迪和梅爱妮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张茜荑觉得总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就想拆开他们。她对热衷旅行的儿子说:"这个假期妈妈想让你放松一下,带你出去旅游,你告诉妈妈最想去哪儿?"

然而,陈迪的回答出乎意料:"这个计划放在高考以后吧,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

后来张茜荑又想了一些办法,可就是丝毫不见效果。而且儿子和梅爱妮时常进了屋便把门关上,这让她非常担心。

张茜荑几次悄悄躲在门口,想听听他们在里面干什么,但却什么也听不到。每当这时,她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停地在门外转来转去。

7月19日下午,张茜荑实在忍不住了,就假装给他们送水果,猛地把门推开。眼前的一幕让她大吃一惊:两个人正搂抱在一起!张茜荑手一抖,果盘"啪"地一声掉在了地上。他们像触电一样推开对方,然后相继低着头出去了。

当天,陈迪很晚才回家,而且一直回避着妈妈的目光。张茜荑想缓和一下气氛,便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忙着给儿子做饭。晚上,她辗转反侧,一夜未眠。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梅爱妮再没到陈迪家来,也没跟他通过电话。张茜荑满心欢喜地以为,他们已经中断来往了,后来她才发现,原来他们是在外面约会。这使得张茜荑刚放到肚子里的心又悬起来了。

出 差前给儿子留下″安全套″

8月2日,张茜荑要到北京学习。临行前,她的眼前突然浮现出儿子和梅爱妮亲热的情形,随之心中掠过几丝忧虑:万一自己不在家的时候,他们弄出什么事来怎么办!

张茜荑不敢再往下想了。

作为一名医生,在平时的工作中,不知见过多少男孩女孩因偷食禁果而酿成的悲剧。她本想给儿子敲个警钟,但想到母子间谈起这个话题有很多不便,而自己又是个已经离了婚的女人,便不禁黯然慨叹:孩子大了真是让人挠头。

她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迫不得已的办法:给儿子准备一盒"安全套"。

到了家里,张茜荑见儿子不在,就简单写了个纸条:"儿子,妈妈知道,我去北京后,你会让梅爱妮到家里来,所以给你们预备了一盒'安全套'……"她把纸条和"安全套"放在儿子的房间里,然后终于长出了一口气,打的去了机场。

果然不出张茜荑所料,当天陈迪就将妈妈出差的消息告诉了梅爱妮,并和她有说有笑地回到家里。

进屋没多久,梅爱妮无意中发现桌子上的纸条,连忙喊他:"快来看,阿姨给你留言了。"

陈迪正从冰箱里拿饮料,就问她:"都说了些什么呀?"

梅爱妮看到纸条上的内容和那盒"安全套",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随后她什么话也没说,径直从陈迪家走了。

陈迪被弄得莫名其妙,到电梯间去追梅爱妮。得知原委后,他跑回到屋子里,将纸条撕得粉碎,并把那盒"安全套"狠狠地扔到了窗外。陈迪伤心极了,他不明白一向爱他的妈妈怎么会这么做?

亲 情崩裂儿子离家出走

一连几天,梅爱妮没有找过陈迪。自从发生这件事情,陈迪也感到很难面对她。有时他很想给她打个电话,可每次都是操起话筒,又迟疑着放下了。有一次,陈迪赶巧在路上遇到了梅爱妮,但他们只默默走了一会儿,谁也没说几句话,就互相道了别。

很快,张茜荑从北京回到上海。进了家门后,她想给儿子个惊喜:"看看妈妈带给你的礼物,耐克鞋、网球拍,都是你喜欢的东西。"

张茜荑原以为儿子肯定会高兴得一下蹦起来,却没想到,儿子仍背对着她,动都没动。儿子从小到大头一次这样对待妈妈,张茜荑马上想到可能跟"安全套"的事情有关,便伸手去拉儿子:"你这孩子,妈妈回来了也没个亲热劲。"

陈迪甩开妈妈的手,反问道:"谁让你给我留'安全套'了?我承认我和梅爱妮恋爱了,可恋爱就一定做那种事吗?"

张茜荑心平气和地说:"妈妈那是为了防止你们发生意外,妈妈是为你们好啊……"

可陈迪却不买妈妈的账:"我和梅爱妮的感情是纯真的,你的行为伤害了我们!"说完,"砰"地一声摔门出去了。

张茜荑木然站在那里,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

以后陈迪回到家里也不跟妈妈说话,张茜荑不说什么还好,一旦有一句半句话让他听着不顺耳,马上就会遭到他的一番抢白。张茜荑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良苦用心,竟使得向来懂事、孝顺的儿子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就这样,母子间的矛盾日趋僵化,而且时常发生争吵,平时温暖、祥和的家,而今却被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笼罩着。

8月15日,母子俩再次吵过之后,陈迪动了离家出走的念头,他给妈妈留了个纸条:"我已经厌烦这个家,我走以后,你就当以前没有我……"当天陈迪漫无目的地游荡到石库门,晚上就在那找家小旅馆住了下来。

第二天早晨,值完夜班的张茜荑,看到儿子留在家里的纸条,大惊失色。她立刻挨个往儿子的同学家打电话,同时发动亲友四处寻找。可一直找到8月20日,仍无儿子的消息,急得张茜荑连续几夜都没睡觉,哭得跟泪人似的。

而这时,陈迪连吃饭和住宿的钱都没有了。白天,他饿了就找点水喝;晚上,只得抱膝坐在街头……

专 家帮助母子和好如初

8月21日,走投无路的陈迪从报纸上看到,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办事处"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办的热线电话,就向同学借了点钱,将电话打到热线求助。

接听热线的许海缨了解到陈迪的情况后,连忙开导他:"我们姑且不谈妈妈给你留安全套的事是对还是错,但你离家出走肯定是不对的,你知不知道妈妈找不到你会急成什么样子……"

在许海缨的劝说下,陈迪终于肯回家了。当他蓬头垢面迟迟疑疑地出现在家门口时,张茜荑一把抱住他,禁不住喜极而泣。那一刻,陈迪感觉到妈妈还是爱他的,也忍不住哭了。

晚上,许海缨和陈迪通电话时,也跟他谈起了"安全套"的事:"其实对这件事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在西方国家,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18岁生日那天,都会送给孩子标志着成熟和独立的'安全套'。而孩子则感谢父母,并会欢呼'噢,我终于长大了'……"

通过与许海缨的交流,母子俩对"安全套"事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睡觉前,陈迪特意来到妈妈的房间,向妈妈道歉:"妈妈,我辜负了你的一番心意,我错了!"

新学期开始后,升入高三的陈迪,又见到梅爱妮,但此时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她,并像以前那样跟她一起上学,一起回家。陈迪还和梅爱妮共同制订了一个计划:让我们的感情暂时冷却,全力迎接高考!

相关链接:

请关注青春期性教育

尽管"安全套"事件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此事在社会上掀起的轩然大波却仍未停止,但人们关注的已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所反映出来的沉重的社会问题。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街道办事处"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办主任杭春芳说,"安全套"事件暴露出来的是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同时存在着很大的薄弱环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现在很多父母大都只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但对性的问题却一直遮遮掩掩欲说还羞,这反而让孩子对性备感神秘,也更加敏感。倘若张医生让儿子知道,使用是为了防止怀孕及艾滋病,妈妈的初衷是为了儿子不要因为感情冲动而产生未曾预料的后果,并鼓励儿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和异往,让儿子觉得自己是和他平等对话,儿子对妈妈的举动就能够理解了。

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冉乃彦讲,与家长回避性问题相对的是,至今我国只有少数几座城市开设了青春期性教育课程。对于初中生理卫生教材中涉及的男女性器官和青春期知识这一节内容,许多学校的老师总是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自己看。实际上,性教育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教材上讲的那一点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在更多的农村地区,青春期性教育还是空白。由于青少年所获得的性教育太少,对性的认识过于简单,致使很多少女妈妈见诸报端,还有一些孩子从大人那里得到"安全套",或看到设置在公共场所的"售套机",这又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性诱导",使这些孩子错误地以为:只要有了"安全套",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篇5

1956年,宋金萍上小学五年级时,一位名叫钟炳的女老师担任了他的班主任。40多岁仍然单身的钟老师对孩子们呵护有加。宋金萍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为此他特别渴望母爱,和钟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

钟老师对宋金萍这位班长非常器重。宋金萍在全市小学生跳高等项目的体育比赛中多次获奖,但他买不起运动服,钟老师便自己掏钱给他买运动服。带着老师的关爱,宋金萍考取了体院体操系预科班。那时,由于训练强度大,伙食也无法保障,宋金萍每天都处在半饥饿中。一个周日的上午,钟老师特意来到体院看他,正碰上在吊环上训练的他跌落在地上。钟老师将他扶起来,发现他身体无力,满头虚汗,心痛不已,就给了宋金萍22元钱和一些零零碎碎的粮票。老师无私的帮助使宋金萍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阶段,也让他感受到了老师慈母般的爱。

有一次,钟老师看到宋金萍来了便高兴地出去买饭。由于钟老师高度近视,晚上光线又不好,一头栽进了路边三四米深的防空洞,摔断了锁骨。宋金萍听到声响立即赶到并跳进防空洞,把钟老师背到了医院……当时宋金萍就暗下决心:“老师一直没有结婚,我就要当她的儿子,长大后为她养老送终。”

宋金萍毕业后,也在一所学校当了老师。他只要有空儿,就去看望钟老师,陪老师说说话,为老师买米买面,隔三差五还送点儿鱼和肉。

有一天,宋金萍去看钟老师,正赶上老师头痛。他急忙把老师送到医院。经诊断,老师患了严重的青光眼,眼压过高,必须摘除左眼球。钟老师孤身一人,没有亲人为她手术签字。宋金萍就责无旁贷地履行了亲人的“职责”,签了字。签字的瞬间,宋金萍感觉到了一种无法割舍的责任。

1983年,宋金萍的女儿宋一岁了。妻子杨慧芳的单位分给她一套房。有了自己的房,宋金萍就把钟老师接到自己家里养老。他要让独身的老师享受天伦之乐。

2000年,钟老师的右眼也失明了。为了不让钟老师在家有“陌生感”,十多年来,家里的一切再没变过样。至今,钟老师仍可以靠记忆触摸着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篇6

明星儿子孝顺,真情环境继母

1995年2月,范伟的母亲因肺癌与世长辞,全家人悲痛欲绝。范伟发现,几乎是一夜之间,62岁的父亲范承业的头发全白了,他面容憔悴,萎靡不振。

范伟和姐姐范丽娟、哥哥范明都在沈阳拥有各自的小家庭,父亲只能孤零零地生活。这年10月,范伟从北京演出回来去看父亲,走进家门,眼前的一幕让他泪流满面:父亲佝偻着身躯,吃力地在水池边搓洗衣服,不时地用湿漉漉的手拍打着酸痛的腰部 范伟的心像针扎一样疼痛,父亲一个人生活太不容易了!

晚上,范伟告诉姐姐,他想给父亲找个老伴,让父亲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姐姐非常赞同范伟的建议。当范伟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范承业连连摆手:“我都一把年纪的人了,还找什么对象?再说我和你妈感情很深,这样做怎么对得起她?”,范伟动情地告诉父亲:“你孤单寂寞,妈在那边也不会安心,会埋怨我们不孝啊!”范丽娟也在一旁劝说父亲接受弟弟的提议。其实,范承业也曾动过找老伴的念头,但是担心孩子们反对,不好意思表露出来。如今,儿女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范承业含糊地同意了。

范伟和姐姐托亲戚朋友为父亲物色合适的老伴,1996年4月,远房亲戚介绍了一个叫王雅芬的单身女士。王雅芬50多岁,刚从沈阳一家研究所退休,儿女都已成家,她皮肤白皙,戴着一副眼镜,很有知识女性的修养和气质。范承业看了王雅芬的照片后,表示满意。

一个星期后,范伟带着父亲在一家酒店与王雅芬和远房亲戚见面。王雅芬新做了发型,穿着一件咖啡色的薄毛衣,显得格外精神。范伟发现,父亲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激动,而王阿姨白皙的脸上也浮现出老年人少见的红晕。范伟很高兴:两位老人“来电”了!

吃饭时,范伟点的菜都是王阿姨爱吃的。远房亲戚告诉王雅芬,范伟早就打听好了她的饮食喜好。王雅芬的心头涌上一股温暖:这个大明星的心如此细腻,实在难得,他是真想撮合她与他父亲走到一起啊!

愉快的相亲过程结束了,王雅芬和范承业都表示愿意和对方交往。半个月后,范伟在电话里问王阿姨:“您和我爹的事,您孩子知道了吗,他们是什么意见?”王雅芬长叹一声:“孩子们不同意啊,我和你爹的事只怕悬了。”范伟连忙安慰:“您别着急,只要您和我爹投缘,您孩子的工作我来做。”

王阿姨儿女的反对在范伟的意料中,他知道,他们无非一是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二是怕母亲再婚后受委屈。范伟想,只要消除了王阿姨子女的这些顾虑,王阿姨与父亲走到一起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一天,范伟所在的沈阳曲艺团举行汇演,他特意邀请王阿姨的儿子和女儿来看演出,然后又请他们去酒店吃饭。席间,范伟把二老的事正式向对方挑明,王阿姨的儿子反应甚为激烈:“我又不是养不活我妈,她都50多岁了还嫁人,别人会怎么看我?”范伟拍拍对方的肩膀,入情入理地分析:“兄弟,话可不能这样说,老年人同样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就算王阿姨活到80岁,她还有近30年的时间,难道你就忍心看着她一直这样孤零零地生活?其实,你这才是最大的不孝啊!”一番话说得王阿姨的儿子低下了头,是啊,这些年母亲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很多困难和苦楚都是他们做儿女的无法分担的啊!

此后,王阿姨的儿女不再强烈反对母亲与范父交往,但一说到两位老人结婚的事,他们态度含糊,推三阻四。范伟的心头像是压了一块石头。他知道,对方还是担心母亲再婚后受委屈。

1997年初,王阿姨突然感到胃痛胃胀,到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胃癌!王阿姨的精神一下子垮了,儿女们更是不知所措,他们都是工薪阶层,母亲这一病还不知要花多少钱,即使花了钱也不知能否治好,他们为此焦虑不安。

范伟得知消息后,和父亲一起带着礼物到医院看望王阿姨。范伟认真地对王阿姨的子女说:“钱的事你们不用操心,我来想办法!”危难时刻见真情,范伟和父亲不仅主动来看望母亲,还愿意为他们分忧解难,这是一对善良的父子啊,如果母亲嫁到范家,怎么会受委屈呢?王阿姨的子女被感动了。

正当范伟筹集资金准备为王阿姨做手术时,医生歉意地告诉他们,王阿姨的胃癌是误诊,她患的只是普通胃炎。虚惊一场!但是就是这场虚惊,让王阿姨子女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们不再反对母亲与范父结合了。

范伟为父亲买了房子,添置了新家具,准备热热闹闹地把王阿姨迎进门。但是,当他要带二老去民政局办理结婚手续时,王阿姨却不愿意:“老人生活在一起就是搭伴过日子,还办什么证?”范伟心里明白,王阿姨和很多再婚老人的想法一样――以后日子过得好就继续过。过不好就马上走人,而领了结婚证会很麻烦。范伟认真地对王阿姨说:“结婚证一定得办,您和我爹走到这一步不容易,在一起就得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再说,办了证您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一番话说得王阿姨的心境豁然开朗,范伟真是在为她着想啊!在范伟的操办下,王雅芳与范承业领了结婚证,二老幸福地组建了家庭。

真情融化隔阂,继母也是亲人

王阿姨走进范家的第一天,范伟召集哥哥姐姐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他们在照顾父亲和继母的问题上进行了分工:哥哥身材高大魁梧,有一把力气,父亲和继母家的体力活儿由他“承包”;姐姐心细体贴,会拉家常,平时多陪陪两位老人唠嗑;范伟的经济条件好一些,父亲和继母的一切开销就由他承担。

王阿姨朴实贤惠,善良能干。经过她的拾掇,家里干净整洁,范承业的衣服上再也见不到油渍和污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的滋润下,范承业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范伟也对继母充满了感激之情。

范伟知道,王阿姨是要与父亲白头偕老、生死与共的老伴,他总对父亲说,王阿姨甚至比他们做儿女的更重要。因此,从王阿姨与父亲结合的那一天开始,范伟从心底把她当亲妈。每次从外地演出回到沈阳,他都要带着王阿姨爱吃的梨花膏、核桃仁等礼物去看望二老,不过王阿姨每次都是礼貌地与他打个招呼,然后就到厨房去忙乎。范伟很想与王阿姨说说话,却总是找不到机会,王阿姨似乎总和他隔着一层,这让他有些苦恼。

更让范伟郁闷的是,当他每次把生活费交给王阿姨时,她都推辞: “还是交给你爹吧,我要买什么东西时再从他那里拿。”一到月底,王阿姨就把当月消费的明细账让范伟过目,对于比较大的花销,她会小心翼翼地向范伟解释。范伟觉得继母这样做太生分了,他说:“钱给了你们二老,就是让你们随便花的,我从没想过查你们的账。”王阿姨讪笑:“经济方面的事还是说清楚好。免得引起误会。”

范伟明白继母话里的潜台词,她是担心范家人怀疑她把钱补贴给自己的儿女。范伟并没有责怪继母的这种想法,毕竟她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有些生分和隔膜在所难免。在范伟看来,既然继母现在已经是他们家里的一员,他就要让她真正融合到这个家庭里来。

范伟决定要对继母更好,用真情感化她。从这时开始,他不仅改口叫王阿姨“妈”,也要求哥哥姐姐这么叫。每次在外地拍戏,范伟都要打电话向继母报平安。当继母打过招呼就让范伟的父亲接电话时,范伟就故意生气地说:“妈,您就不能和我多说几句吗?”接着,范伟会询问继母和父亲的生活、身体情况,然后风趣地向他们描述自己在剧组的趣事,继母经常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王阿姨在研究所工作了几十年,多年的伏案工作让她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有时候疼得她整夜睡不着觉。范伟在北京给王阿姨买过几次特效药,但效果都不理想。1999年初,范伟听朋友说日本有一种仪器对治疗颈椎病有效,于是他飞赴东京,花近万元买回了治疗仪,然后手把手地教继母使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阿姨的病情得到了很大改善。没想到自己的顽症居然是继子帮助解决了,王阿姨内心里的那份感动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连她的亲生儿女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啊!看得出来,范伟是真的把自己当亲妈了,王阿姨心头的生分和隔阂被彻底融化。从这时起,她真正把自己当成了范家的一员,从内心里把范伟当成了儿子,她要用爱回报这个孝顺的继子。

范伟既要拍戏又要演出,平时工作很忙,在医院上班的妻子杨宝玲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王阿姨主动对范伟夫妇说:“你们忙你们的,把儿子曦文放在我们这里吧,我来帮你们照顾。”王阿姨亲切的神态和语气,与范伟的亲生母亲毫无二致。这让范伟心头暖暖的,一直以来,他渴望的不就是这样温馨的家庭氛围吗?

那时,范曦文刚上小学,每天一大早,王阿姨就早早起来给孩子做营养早餐,然后送他去学校,傍晚把他接回家,辅导他做功课,督促他按时睡觉。因为照顾得很周到,范曦文与奶奶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以致范伟夫妇周末来接他,他都不愿意回家了。范伟的心里波浪翻滚,继母是真的把范曦文当亲孙子了,不然孩子怎么会如此依恋她?

2000年初,范伟去看望父亲和继母,他惊讶地发现继母眼眶红肿,眼角挂着泪痕。范伟问:“您怎么了?”王阿姨擦了一下眼睛,故作轻松地说:“没什么。”范伟再看父亲,父亲板着脸坐在一旁生闷气。

中午,王阿姨在厨房里做饭,范伟一边打下手一边与她唠嗑,这时他才知道继母与父亲吵架的真正原因,原来父亲总拿继母与母亲做比较,说她炒的莱不如母亲炒得好吃,衣服也没有母亲洗得干净。

范伟觉得,这就是父亲的不对了,而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继母与父亲在一起生活已经两年多了,母亲的遗像还一直挂在墙上,这对继母是无形的刺激啊。范伟悄悄来到客厅,把母亲的遗像取下来,放到了箱子里。

饭后,范伟把父亲拉到一边,认真地说:“爸,你现在是和王阿姨生活,王阿姨有她的长处和优点,你怎么能总拿她的短处和妈的长处相比呢?你这样做,王阿姨心里是什么感受?要是王阿姨总拿你和她过去的丈夫比,你高兴吗?”父亲惭愧地低下了头,意识到自己做得确实有些过分。在范伟的要求下,父亲主动向王阿姨道歉,老两口重归于好。范伟的不偏不倚,让王阿姨百感交集:碰到这样的好继子,真是自己前世修来的福啊!

以心换心相待,情同亲生母子

父亲与继母生活和谐,自己的小家庭也美满幸福。这让范伟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全力以赴地在演艺事业上冲刺。范伟成了央视春晚的常客,除了与赵本山合作《牛大叔提干》《红高梁模特队》《送水工》等一系列经典小品,他还频频“触电”,主演了《夜深人不静》《看车人的七月》《刘老根》《马大帅》等多部影视剧,并凭借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中精湛的演出,荣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由于范伟长相憨厚朴实,出演的又都是小人物,媒体把他称为“平民影帝”。

2003年,范伟被调到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举家迁往北京。虽然离父亲和继母远了,但范伟对他们的牵挂丝毫没有减少,不仅打电话更加频繁,而且一有空就回去看望他们。范伟每年都会出钱让父亲和继母一起旅游,王阿姨心疼钱,不愿意去,范伟真诚地劝她:“趁您和我爹现在还走得动,一定要多走走多看看,只要你们玩得开心,花多少钱我都不在乎。”这些年,老两口不仅走遍了国内的景点,还去过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好几个国家。

爱继母,也要爱她的亲人。继母的孙子考上了大学,因为她的儿子儿媳妇都是工薪阶层,昂贵的学费让他们有些吃不消。范伟主动拿出5000元,为他们凑齐了孩子的学费。此后每个学年,范伟都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帮助。王阿姨的儿子感动得哽咽难语:“范哥,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啊!”范伟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你妈就是我妈,我们不就是兄弟吗?兄弟之间别说见外的话。”这话传到了王阿姨的耳朵里,她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个善解人意的好继子,真是给她挣足了面子!

自从范伟把家安在北京后,他经常对继母的儿女们说:“你们来北京,一定要到我家来玩,吃喝住我全包了!”对方来到北京,范伟亲自开车去火车站接他们,让他们住在自己家里,陪他们游览景点,走的时候还掏钱帮他们买好车票。

每年除夕,范伟参加完春晚,然后就连夜带着妻子和儿子飞赴沈阳。大年初一,他把哥哥姐姐和继母的儿女召集在一起,一起去酒店吃饭,两边的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喝酒、打牌、聊天。王阿姨的脸上溢满了幸福,她快乐得像个孩子。在一般家庭里,继子与继母之间的感情寡淡如水,与继母的子女更是老死不相往来。而范伟不仅对继母视若生母,而且把她的子女当作兄弟姐妹,他的胸怀像海洋一样宽广啊!

范伟与继母一家人的感情,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里越沉淀越深厚。2006年10月,范伟随电视剧《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剧组去内蒙古西蒙市多伦县拍戏,他扮演一位智勇双全的警察。当拍摄范伟驾驶摩托车追赶“劫匪”这场戏时出现意外,摩托车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范伟连人带车摔在了路边,700多斤重的摩托车重重地压在了他身上……昏迷不醒的范伟,当即被送往北京武警总医院。

当王阿姨得知这个消息后,担心和焦虑让她泣不成声,差点昏厥。当天晚上,她和范父坐火车连夜赶到北京。在医院里,王阿姨见到了浑身裹满白纱布只露出两只眼睛的范伟,她心痛如割,紧紧地抓住范伟的手,哽咽难语:“孩子,你可要挺住啊!”范伟感觉到。继母的全身都在颤抖……

王阿姨从医生那里得知,范伟胸椎遭遇撞击性骨折,有可能全身瘫痪。尽管犹如万箭穿心,但王阿姨仍然表现得异常坚强,她把悲戚隐藏在心里,安慰范伟:“枯枝都有发芽的时候,你一个大男人会有什么事情?”她与范伟“约法三章”:不许唉声叹气;多吃多喝;心情舒畅开朗。继母都这么大年纪了,范伟觉得不能再让她为自己担惊受怕,他一定要坚强地挺过难关!

因为被固定在床上,范伟连翻个身都异常困难。一段时间后,他的后背出现了红疙瘩。那天,护士迟迟没有来上药,杨宝玲也回家照顾儿子去了,脊背的痛痒让范伟面露痛苦。王阿姨发现后,拿起棉签和药膏:“来,孩子,妈帮你涂。”范伟有些尴尬:“这怎么行?”“我是你妈,有什么不妥的?”王阿姨弯下腰,掀开范伟的上衣,小心翼翼地给他涂抹起来。感动的暖流在范伟的心头汹涌澎湃,这哪里是继母啊,分明就是自己的亲妈!

范伟的伤势也牵动着王阿姨儿女们的心,他们特意从乡下买来土鸡、红枣、桂圆等营养品,放下工作赶到北京看望范伟。他们围在范伟身边,安慰和鼓励他:“大哥,你一定要站起来,不然我们这些人心里都不安啊!”为了让范伟的心情好起来,他们连说带比画地模仿着范伟的小品,憋着嗓子模仿着范伟说台词,那滑稽的样子让范伟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有了继母和亲人们的爱,加上范伟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两个多月后,他奇迹般地康复出院,回到家里休养。因为身体尚未康复,范伟缺席了2007年的春晚,他回到沈阳和父亲、继母一起过年。连续参加了8届春晚,这回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看别人表演,范伟倍感失落。王阿姨看出了范伟的郁闷,她发动儿女们请范伟到各自的家里去吃饭,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范伟心头的失落和郁闷被驱散得无影无踪!

篇7

暗度陈仓

花心男人与情人生下私生子

胡文燕1973年出生于辽宁农村。25岁那年,胡文燕与赵大鹏结了婚。赵大鹏比她大两岁,他们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1999年秋天的时候,颇有眼光的赵大鹏辞去原单位工作,在镇上租了一个门面房,和妻子一起做起了水产生意,很快成了当地颇有名气的个体老板。2003年10月,赵大鹏把生意搬到抚顺市区继续经营,并对妻子说:“以后这挣钱的事儿归我,你在家照看孩子就行了。”性格温顺的胡文燕,听从了丈夫的安排。

赵大鹏到抚顺不久,就认识了农贸大厅隔壁做调味品生意的陈丽。陈丽时年29岁,离异不久,肌肤白皙,长了一双会勾人的丹凤眼。自从赵大鹏搬进农贸大厅后,她自己生意不忙时,经常主动过去帮忙,两人很快熟稔起来。赵大鹏感激之余,经常顺手塞给她几条鱼、一盒虾什么的。

有一次两人闲聊时,赵大鹏给陈丽看了自己双胞胎女儿的照片。陈丽羡慕地说:“你的两个女儿真可爱,不如让我做她们的干妈吧!”赵大鹏不由心里一动,说:“行啊!能有你这样漂亮的干妈,她们还求之不得呢。”陈丽故意说:“就是不知道她们的亲妈愿不愿意呀?”“没关系,家里我说了算,我同意的事,她能怎么样?”说这些话的时候,两个人都从对方眼睛里发现了一种特别的东西。

2004年五一节期间,赵大鹏带陈丽到自己家认干女儿。陈丽特意买了糖果、玩具,见到两个孩子后显得十分亲热。胡文燕也没多想,热情地说:“妹子,以后常到家里来玩吧!”孩子“干妈”的身份,令陈丽与赵大鹏之间的关系又亲密了几分。

一天下午,赵大鹏冒着小雨帮陈丽卸完货后,陈丽十分感激,说怕赵大鹏感冒,要他跟自己回家换件干衣服。进了门之后,陈丽拿出前夫的一件外套,让赵大鹏换上。然后,她又去厨房炒了两个菜,拿出啤酒陪他吃喝起来。几杯酒下肚,面色潮红的陈丽瞟了一眼赵大鹏说:“赵大哥,你这么能干,让老婆、孩子在家享清福,真好!”

赵大鹏给她勾起了心事,叹息一声说:“唉,我连个儿子都没有,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啊?”陈丽笑着说:“这还不简单呀,嫂子还年轻,让她再生一个呗!”赵大鹏迟疑了一会,说出了胡文燕因妇科病无法再生育的事。“啊?”陈丽感到很意外,然后开始安慰他:“那,你也不用灰心……”当天晚上,在酒精的作用下,两人突破了男女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后,赵大鹏在农贸大厅附近的一个小区租了一间房,开始与陈丽同居。没多久,陈丽放弃了自己本来就做得辛苦的生意,跟赵大鹏“合伙”一起卖水产品,负责管账。

2005年4月,有人悄悄告诉胡文燕,说赵大鹏跟陈丽在一起打得火热,并提醒她多留神,别吃哑巴亏。赵大鹏周末回家时,胡文燕问他是不是跟陈丽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赵大鹏矢口否认:“怎么可能?她是咱们女儿的干妈,有时见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过来帮帮忙,你别听那些人乱嚼舌头。”胡文燕听丈夫说得也在理,就没再深追究。

2005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一个亲戚找胡文燕借钱,可胡文燕手头钱不够,赵大鹏的手机又打不通。情急之下胡文燕就和亲戚一起坐车到抚顺找丈夫。赵大鹏不在农贸大厅,旁边有人让她们到附近的小区去找。等胡文燕敲开了丈夫租住房子的门,眼前的一幕顿时把她惊呆了:赵大鹏正扶着身怀六甲的陈丽,体贴地在一口一口给她喂饭!

胡文燕险些昏厥过去,当场指着陈丽说:“你是我女儿的干妈,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赵大鹏忙走过去将门关上,面露愧色。

见此情景,陈丽觉得事情反正迟早也要公开,便做出一副情真意切的样子说:“大姐,既然你全都看到了,我就不解释什么了。我已经到医院检查过了,是个儿子,孩子生下后就归你和大哥。希望你看在我替赵大哥完成心愿的份上,就别再为难我了。”胡文燕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屈辱,她冲过去一把揪住陈丽,怒道:“告诉你,你别想生下这个孩子!”

赵大鹏本来还打算让妻子闹一闹出出气,但一听胡文燕不让陈丽把儿子生下来,便也火了,一把推开她说:“这里没你的事,给我回家去!”亲戚要找赵大鹏借钱,不敢得罪他,一边劝一边将胡文燕拉出门外。

几天后,赵大鹏回家和胡文燕摊牌,他说找陈丽,只是想要她为赵家生一个儿子,好继承家业。“你要是再闹下去,这个家我以后就不回来了,你一分钱也得不到!”看着两个正上学花钱的女儿,胡文燕哭了整整一夜,无奈之下只好妥协了。

2005年12月,陈丽生了一个健康男婴。赵大鹏大喜过望,给儿子取名赵鑫宇。

丈夫离世

悲情女人丢了财产又失儿子

为了照顾好陈丽母子俩,赵大鹏特意给他们请了一位保姆。没想到,孩子出生3个月就开始生病,保姆怕出事辞职不干了。儿子的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陈丽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和耐心,开始变得整天心烦意乱。其实,孩子不过是她拴住赵大鹏的一个砝码,她最惦记的还是他的财产。如今,她完全被患病的孩子缠住了,赵大鹏在外头赚多少钱她心里一点也没数,自己又不是对方的合法妻子,如不把他的钱管住,最后可能落得两手空空。于是,她与赵大鹏商量,要把儿子送给胡文燕带。赵大鹏无奈之下,只好同意。

见两人抱着孩子来找自己,胡文燕愤怒地说:“你们干了见不得人的丑事,还想叫我替你们养儿子,这到哪里都说不过去。”赵大鹏冷冷地说:“谁让你没本事生了!你要是不带,以后这个家我就撒手不管了,你也别想从我这拿到钱。”胡文燕没有经济来源,听赵大鹏这么一说,心里也有点害怕。此时,陈丽上来拉着胡文燕的手,左一句“大姐”又一句“大姐”地叫个不停,她流着眼泪说:“好歹,他也是赵家一条根呀,难道,你就忍心看他活不到下个月吗?”

胡文燕瞅了孩子一眼,小可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睡得香甜。陈丽见状,不由分说就把儿子送到了胡文燕怀里:“大姐,你只要带好这个孩子,我什么名份都不要。”赵大鹏也说,等他挣够了钱,就在市里买套别墅,把全家人都接过去住在一起。

胡文燕看着可怜的小鑫宇,心头一软,想:就算大人造孽,孩子再怎么说也是无辜的……就这样,她把孩子留下了。

那时,患病的小鑫宇身子骨很弱,骨瘦如柴。胡文燕每天万般小心,当亲生儿子一样精心伺候。此后的半年多时间,孩子跑了十多次医院,胡文燕毫无怨言。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小鑫宇的身体终于奇迹般地好了。

少了麻烦,陈丽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了赵大鹏的生意上,她成了水产部的“大管家”,每天连一分钱的进账都逃不过她的眼皮。因为陈丽替自己生了个儿子,赵大鹏出于感激和信任,后来干脆将生意的所有往来账都交给了她。

每隔个十天半月的,赵大鹏和陈丽会回胡文燕那看一趟儿子。当小鑫宇刚会“咿呀”学语时,陈丽每次来都教他喊自己“妈妈”,喊胡文燕“大娘”,可是小鑫宇似乎总也学不会“大娘”这个词,他见两个姐姐叫胡文燕妈妈,便也跟着叫。胡文燕第一次听到小鑫宇冲着自己叫“妈妈”时,善良的母性使她眼含热泪,一个劲亲着孩子的小脸蛋。那一刻,她觉得似乎自己遭受的所有屈辱和辛酸都不重要了。

而陈丽呢,因为跟儿子接触得少,赵鑫宇没叫过她一声妈妈。2012年9月,赵鑫宇上小学了。赵大鹏见儿子一天天长大,对自己亲生的妈妈反倒很陌生,就有点担心,可是陈丽不以为然:“现在鑫宇还小,等他长大懂了事,他自然会认我这个妈妈的。”

正所谓“人有旦夕祸福”。2013年1月,赵大鹏在回家的路上遇了车祸,当场身亡。情人出事的消息传来,陈丽更关心的却是赵大鹏在之前进的那批货,很快地,她就接管了赵大鹏的全部生意。

在一些亲戚朋友的提点下,胡文燕找到陈丽,讨要属于自己和孩子的那一部分钱。可双方在清理账务时,不仅账上已经没有钱,还有不少的欠债。也许是良心发现,陈丽“大度”地表示,她以后可以负担赵家两个上高中的女儿的学费,直至大学毕业。胡文燕因为平日没参与丈夫的经营,考虑到打官司空口无凭,最后只得无奈接受了这一现实。

陈丽处理完与赵家的经济纠纷后,提出要接走儿子鑫宇。胡文燕觉得儿子随母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她如今也已经无力抚养,就同意了。那天,鑫宇紧紧抱着胡文燕,哭着闹着不肯离开。“妈妈,你才是我的妈妈,我只要你,我哪儿也不去!”但是,他最后还是被陈丽强行带走了。丈夫没了,自己抚养了8年的儿子也走了,胡文燕伤心得大哭了一场。

陈丽把儿子接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鑫宇改口叫自己“妈妈”。但倔强的鑫宇始终不开口,他又哭又闹,甚至拒绝吃饭、上学,非要回到胡文燕身边不可。

2013年9月,陈丽将赵鑫宇送到一所私立学校寄读。照顾生意之余,她每周都尽量多抽出时间去看儿子,以增加母子感情。胡文燕因实在放心不下,几次给陈丽打电话,提出要看看孩子,都被她拒绝了。

亲情难舍

监护权官司遭遇法律难题

2014年元旦期间,陈丽从学校把鑫宇接回来,想和儿子一起过个快乐的新年。可没想到,儿子一回来就哭着要去找“妈妈”(胡文燕)和两个姐姐。陈丽气得当场给了鑫宇一巴掌,骂道:“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咋这么不识好歹?我才是你亲妈,你记住了。”寒假期间,为了防止鑫宇跑出去找胡文燕,陈丽每天都把儿子反锁在家里。

2月13日这天上午,陈丽把鑫宇带到农贸大厅后,就忙自己的生意去了。这时,正巧胡文燕的一个邻居路过,她看见赵鑫宇一个人蹲在市场大门前流泪,就悄悄把他带到了胡文燕家。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妈妈”,鑫宇一下子扑进胡文燕的怀里嚎啕大哭。他一边哭一边说:“妈妈,我好想你,也想姐姐,我要回家!”

胡文燕也止不住泪流满面,她把家里准备好的年货拿了出来,给鑫宇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那顿饭鑫宇吃得很香,他一边吃,一边不停地点头说:“妈妈,我好久都没有吃得这么饱了。”胡文燕闻言,忍不住再次流下了眼泪。

下午的时候,陈丽气呼呼地找上门来了。她看见儿子和胡文燕母女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不禁怒从心头起,咬牙切齿地骂道:“你们这是没安好心呀,故意破坏我和儿子的感情。”随后,陈丽又强行将鑫宇带走了。

新学期开学后,陈丽每隔几天就去学校看望鑫宇,给他买零食、买新衣服,变着法哄儿子开心。可这些努力,都没有收到什么效果,鑫宇仍不肯叫她“妈妈”。

2014年3月21日,鑫宇竟悄悄地从学校跑出来,坐车去塔峪镇找到了胡文燕的家。听学校老师打电话来说儿子“失踪”了,陈丽急得忙把店门关了去找,在半路上正好遇到送小鑫宇回校的胡文燕。看着胡文燕牵着自己儿子的亲密样,陈丽气得七窍生烟,骂道:“你自己生不出儿子,还要抢我的儿子!”说着冲上去就撕扯胡文燕的头发。

看到“妈妈”被打了,鑫宇使尽全身力气挣脱了陈丽的手,愤怒地质问她说:“你真是个狠毒的女人,你凭什么打我妈妈?”陈丽见儿子不帮自己反而帮胡文燕,更加恼羞成怒,对儿子又是打又是踢:“混账东西,你连亲妈都不认了?”末了,她警告胡文燕说,要是她再敢去招惹鑫宇,她就不再遵守以前的承诺,拒绝支付她两个上大学的女儿的学费。

可谁也没想到,第三天下午,赵鑫宇又跑回了胡文燕家。胡文燕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培养和教育问题,赶忙给陈丽打去电话,让她来接孩子。

从那以后,赵鑫宇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会了逃学。他身上没钱,实在太饿了,就去垃圾箱捡别人吃剩的东西充饥。刚开始,陈丽还让人四处去找儿子,可每次找到时,他一溜烟又跑得不见了人影,到后来她干脆就不再找了。

一次,在外面流浪的鑫宇被胡文燕的一个熟人认出。胡文燕闻讯,赶紧和两个女儿一起找了过去。胡文燕用手抚摸着他稚气的脸说:“孩子,早知道你这样,就是打死我也不能让你受这样的苦啊!”几天后,鑫宇重新回到了最初就读的普通学校。每天放学后,胡文燕都亲自到学校去接他。陈丽无奈接受了这个现实。

2014年9月,胡文燕给陈丽打电话,向她索要孩子的生活费和新学期的学费,却遭到了拒绝。无奈,胡文燕只得自己掏钱交给学校。此后,她更是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担。为了挣钱,她外出做保洁工,终日辛苦操劳。2015年春节前夕,胡文燕因劳累过度,患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住进了医院。为此,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外债。

日子一天天捉襟见肘,胡文燕只好找到陈丽,要她给钱养孩子。陈丽不但不给钱,反而讽刺她说:“你要是没本事养,就把鑫宇还给我!”

2015年10月底,胡文燕再次病倒了。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之后,在亲友们的支持下,她将不承担抚养义务的陈丽告到了法院,要求法院判令陈丽支付鑫宇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共21个月的生活费及代养费。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作为孩子的生母,陈丽应支付养母胡文燕相应的劳动报酬,并完全承担孩子的生活、教育以及医疗费用。判决陈丽付给胡文燕赵鑫宇的生活费和代养费共计12725.80元。

虽然法院判决了,但问题仍没有解决:由于赵鑫宇不愿回到自己生母身边,陈丽便以此为由拒绝支付这笔抚养费。法院又不能违背孩子的意愿,强制将他送回到生母身边去。在这种情况下,时至今日,善良的胡文燕仍怀着一颗慈爱之心,继续养着鑫宇……

篇8

中午,爸爸不在家,于是我想给妈妈就想做一碗香喷喷的面让慢慢享用,好让妈妈发发汗.

我学着妈妈平时煮面的样子开始做了起来:先把水烧开,,对病也是有好出的。这时我看见厨房里有挂面,在烧水时我放了一把盐、大葱、肉等作料在碗里,然后把面放在烧开的水里,再放些蔬菜,最后把面和蔬菜挑在碗里就大功告成了。

我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快吃了吧。”妈妈笑着说:呵,真香。”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妈妈尝了一口,只见她眉头皱了皱,我惴惴不安地:“妈妈,味道怎么样?”妈妈刚想说什么又打住了,展开眉头说:“好吃,好吃极了。”我看着妈妈一口一口地吃着,开心极了。看着妈妈吃的很香,我也想吃一点,便去挑了剩下的面。我刚吃一口,“哇”全吐在地上,怎么这么咸呀!怪不得刚才妈妈皱眉头呢。我不知说什么好,是自怨,是惭愧,是抱歉?又是,又不是,因为这是我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做出来的。妈妈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这面是有一点咸,不过,第一次吃你给我做的面,我心里挺开心的。”

我仰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从这件事后,我才体会到这是爱,这是深切的母女情!

篇9

“一个孩子成年以后行为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这句话是拿破仑・波拿巴说的。拿破仑的母亲莱蒂齐娅・雷莫利诺是一位坚强的妇女,而他的父亲卡洛・波拿巴则是一位沉默寡言、在实际生活中畏畏缩缩的人。莱蒂齐娅凭直觉感到自己的儿子拿破仑以后会有大出息,因此教育他不要让别人踩在脚下。她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你母亲,你是我儿子,但是我叫你做一件事时,我希望你对我说‘不’。”

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没有人敢把拿破仑踩在脚下。实际上,是拿破仑把半个欧洲踩在他的脚下。拿破仑是一个感恩的孝子,他一直让母亲呆在自己的身边,同他分享胜利的喜悦,有些传记作家甚至说拿破仑是一个“典型的离不开母亲的人”。然而,有谁不是这样的人呢?

据神经学家说,母子之间的亲情就像一种瘾,它是化学作用的结果。母子亲情是大脑激素(催产素)作用的结果。

第一印象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从妊娠期开始的。胎儿由于外感受性,可以感觉到母亲的心跳、说话声音和母腹中的温柔,而内感受性则使胎儿可以感觉到母亲的情绪状态。胎儿如何有这种感觉?因为神经系统和欲望使母亲的激素产生变化,激素再由血液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

这如何影响孩子的未来呢?这取决于胎儿的发育和基因倾向等因素。在受到消极刺激时,胎儿没有抵御能力,过分紧张的状态将影响到胎儿的神经和激素系统,这就可能造成胎儿身体、智力和情绪发育不全。但是产前影响并非总是消极的,英国巴斯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大数学家和大物理学家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在娘胎中就接受了大剂量的雌激素,这种激素有利于他们大脑中负责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部位的发育。天赋是从娘胎里带来的?这是一个令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母爱麻醉

孩子出生后各方面都需要母亲照顾,但神经学研究显示,母亲照顾和保护孩子的欲望源于大脑中负责产生的部位。

孩子出生时,母亲和婴儿的肌体都处在应激紧张状态。为了缓解紧张,他们的大脑就分泌神经递质乙内啡肽,它能减轻不愉快的感觉。在乙内啡肽的作用下,母亲和孩子都会产生幸福感,并且这种幸福感留在他们的记忆中。从这时起,母与子就把的欲望同他们的相互陪伴联系在一起。但是乙内啡肽还需要催产素等物质的配合。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催乳素(受催产素支配,刺激分泌乳汁)是母爱本能的关键,但老鼠实验证明并非如此。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员库尔特・佩德森的研究表明,老鼠在没有怀孕时,讨厌幼鼠,甚至把幼鼠吃掉。但在怀孕以后,它们的态度就完全变了,如果在分娩前把幼鼠交给它们,它们会像自己生的幼鼠一样来照顾。老鼠身上的母爱本能需要20天的时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佩德森在处女鼠大脑中注射了催产素,这些原来还在吃残疾幼鼠的老鼠马上就变成了温情脉脉的母鼠,而且这个转变过程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个试验证明,催产素在母亲大脑中发挥作用,促使她们关爱孩子或幼崽。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谢尔斯廷发现,当母鼠幼鼠时,幼鼠也会产生催产素,从而减轻它们的紧张情绪,调节血压和心跳,有利于它们健康成长。

人也一样吗?谢尔斯廷的研究证明,婴儿在感受到母亲的时,也会产生催产素。这种激素成为母子亲情的一条纽带。

我们都依附母亲吗?英国成瘾原理研究所的约翰・莫德森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他解释说,无论是母亲对儿子的爱,还是儿子对母亲的爱,都影响到大脑部位,与可卡因对大脑的影响处于同一部位,“它就像一样,让人产生连续不断的和得到更多的欲望”。母亲与儿子在一起时,他们大脑里的这种机理就会启动,使母子关系得到加强。莫德森说:“如果强迫他们长时间分开,小孩就强烈希望看到母亲,母亲也强烈希望看到儿子。”

依 附 论

然而,这种母子亲情“瘾”从后果上看并不坏。它是一种好瘾,因为这种机理使人类得到发展,使人类的生存得到保障。

1960年,美国心理生理学家哈里・哈洛做的一个实验为分析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哈洛观察到一些猕猴小时候被隔离,长大后情绪反常,如躲在笼子的角落里,看到生人走近就大喊大叫。

哈洛指出,为了预防情绪反常,小动物在关键年龄段必须要有交际接触,他认为关键年龄段是指从出生到6个月或9个月。他说,所有的接触中,最好的就是母与子健康稳定的接触。哈洛的研究成为一种心理分析理论的基础,它就是鲍尔比提出的依附论,依附论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受到母亲与他关系的影响与限定。鲍尔比说:“一个孩子出生后,同母亲的接触就是他最初的亲情体验。良好的母子接触使孩子产生安全感,有助于他今后在交际与感情上的健康发展。”

据鲍尔比说,一个人小时候的母子亲情同他以后的事业有成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母子关系冷淡或不好,会导致一个人行为反常。

鲍尔比说,母亲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微笑,母亲也应该微笑;孩子哭了则要抱抱他,或抚摸他……他发现母亲对孩子关心,关系亲密,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强,意志坚定;相反,如果孩子得不到关心,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缺乏自信心。据此,他提出存在着3种依附。

安全型依附:孩子受到母亲的关心与爱护,长大以后就有热情,能关心人,有自信心。

逃避型依附:孩子感到母亲对他们不关心,他们在外人面前就没有信心,就有不安全感。

焦虑型依附:孩子和母亲分开,他们就感到焦虑。因此,他们要寻找一个可替代的人物,同时对身边的人又不放心。

鲍尔比的研究显示,安全型依附是最常见的依附,在接受调查的儿童中,有66%的人属于这种依附。逃避型依附的占20%,焦虑型占12%。

鲍尔比的学生在1998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说,属于逃避型和焦虑型依附的孩子长大以后自信心都很差。而且他们中有60%的人曾经离婚。与此相反,属于安全型依附的人长大以后,80%的人生活比较幸福。

如果我们就这样接受依附论,岂不是就预先设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了吗?幼年期造成的感情偏差后来就没有纠正的余地吗?幸运的是分析家们认为并非如此。

篇10

母校,是您,让我们相会;是您,让我们建立了这份深厚的友情;是您,教会我们做人,教会我们求真;是您……我真想向您深深地鞠一个躬,并忠诚地道一声——谢谢您!

在“记忆影院”里,一幅幅“古老”的画面,在眼前浮现:

一年级的时候,我是一个小淘气,不太喜爱学习,可是在老师们循循善诱之下,我懂得了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二年级的时候,我渐渐迷上了数学,因为数学非常有趣,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灵活……近几年,在刘老师的细心的辅导下,我渐渐地又爱上了写作,因为它能让我一“吐”为快,记下我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它还能提高我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是碰上我抒己见的时候,我一定是口若悬河,保准令你刮目相看。现在,我更是陶醉在课外书海中,我坚信:日积小溪终能汇江海,时积跬步终能至千里。

记得八九岁时,我不幸得了水痘。那时,我 “奇痒无比”,难受极了。朱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给我喂药,一会儿逗我分散我的注意力,生怕我抓破了皮肤。当我被妈妈接回去的时候,朱老师才安心地睡上一觉!就这样,我们在无数爱心妈妈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我们和新世纪在书海里“同舟共渡”!我们将和新世纪在国际的起跑线上一起腾飞。母校,就是我童年的摇篮,酝酿着我甜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