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作者范文

时间:2023-03-17 06: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与海的作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人与海的作者

篇1

一、 单一画面诠释英雄情结

(一)以简单故事诠释英雄主义

这是一则由海洋民族讲述的有关海洋的故事,1951年,一位古巴老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渔夫,连续84天了无渔获,但是,凭借其对待事业的永不放弃,对待接连失败的毫不气馁,以及对待逆境与命运的绝不妥协,在第85天里终于钓到了马林巨鱼。影片以浩瀚的大海的意象作为开篇,大海的意象下的一切都更具宏观性,而人类则显得微不足道。《老人与海》这部影片中的故事非常简单,使得叙事可以呈自然状态的线性化,简单的故事同时也使得影片中的画面单一,但是单一画面感中却散发出了迷人的英雄主义风采,而这种英雄主义风采竟然是来自于一位平凡老人与大海的顽强抗争。影片的单一画面感反而反衬出了老人在孤独困境中所迸发出的自我存在意识驱动下的无畏抗争,从影视艺术视角而言,单一画面感的视听元素与象征符号的运用至关重要。

(二)以简单情节中诠释英雄情怀

在简单的叙事与简单的情节之中,透过单一的画面感映象,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简单的老人,这位简单老人的英雄主义与英雄情愫在文本中已经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将其影像化,并且让观众直接理解原著中的英雄主义与英雄情愫显然是较为困难的。同样,影像直接诠释原著作者诉诸于老人形象的英雄情怀也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借助于影视艺术中的其他意象的辅助方能更好地完成。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影视艺术的时空蒙太奇中的技巧性运用,诸如影片中日出之前出海的老人的背景就采用了剪影的方式,这就使得单一画面中的老人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形成一种较为悲壮的英雄主义意象,这种将文本能力形诸于画面能力的影视艺术化手法是一种对于主题的完美的影视语言表达,影片中的绝大多数场景的长镜都十分的宏大,以强弱极为悬殊的对比来塑造老人坚韧的英雄情怀。

(三)以简单老人诠释英雄情结

英雄情结是美国人作为海洋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基于英雄主义的无畏情怀,这种情结对于海明威的影响较大,海明威的多部作品中都以较大篇幅不惜笔墨地渲染了多位英雄人物,本片中的老人虽然平凡,但是其置身大海之后却变成了自信勇敢的斗士。影片中的单一画面感中的基于影视艺术的重复为揭示主题增色不少。[1]根据原著作者所提供的文本进行重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老人与海》原著中五次提及的狮子其实只是单纯被作为一种被征服者的受体意象所存在的,比如老人在片尾所梦到的狮子以及在其与马林巨鱼搏斗中间的打盹时所梦到的狮子即将单一画面感进行了较好的艺术化消解,这种基于影视艺术的消解,以视觉语言向观众传递了一种面对强大势力下的自我尊重、自我激励以及自我驱动,不仅为影片中的老人提供了强劲的拼搏意志力,同时也让观众共同印证了精神意志凝结成的英雄情结的产生。

二、 单一画面诠释人文精神

(一)简约画面中的自我尊严

《老人与海》的创作正值斯坦因所谓的“迷惘一代”的迷惘时代,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之中都传递了由过多的死亡意象为表象的无奈的迷惘,诸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以及《丧钟为谁而鸣》等,当然,在《老人与海》中也不例外。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老人与海》中的死亡意象却罕有的非常积极向上,《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平凡谦卑,但是在面对外来压力的强大挑战之下,老人的心理承受几乎无底线,这种极度强烈的自我尊严的迸发,将老人的硬汉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影片简约的画面中蕴蓄了无穷的张力,在老人的自我尊严所驱动的自我情感的变化过程中,自我意识感、自我存在感以及自我驱动感直指人性中的自我尊严,随着影片中一个个唯美瞬间的不断闪现,以大海中的飞鱼和海鸟与陆地上的小男孩等视觉形象,为观众加深了老人形象所投射出来的自我尊严。

(二)简约画面中的必胜信念

影片中在大海上的每一个画面都是老人自我尊严的强烈释放,同时,也是影片主题中的人文精神旗帜的一次又一次在茫茫的大海上的昂扬,从捕鱼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单一的画面仍然能够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顽强坚韧的老人,狂暴无常的大海,狂燥惊恐的马林巨鱼,以及惊涛骇浪中犹如树叶般的老人的小舟,所有这一切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为老人的安危揪心,当老人拼命斗鱼时,上有海鸟的俯冲抢啄,下有鲨鱼的疯狂掠夺,那种单一画面感下的影视制作反而将观众的焦点会聚在了老人身上,并欣喜地从老人身上看到了必胜的信念。《老人与海》是一种文学性话语的影像影艺术阐释,同时,对于单一画面的海面上的场景而言,对影像艺术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影像艺术能够将文学性话语中隐而不宣的内涵,以超越文本的影像能力表达出来显然是较难做到的。

(三)简约画面中的精神品格

人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弱者,你可以消灭我,但是你永远无法击败我。是的,这就是硬汉海明威的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以文本践行了这条格言,而影片《老人与海》则以影视制作的手法使得全片中海面上的每一个画面都凝成了烘托老人坚强的定格瞬间,单一画面中的简单、平凡、谦卑的老人在强大的自然挑战面前竟然变得独具尊严,竟然变得充满着必胜的信念,竟然变得如此执着、如此坚韧,正应了那句“穷且益坚,老当益壮”。[2]老人对马林巨鱼、鲨鱼,乃至大海的以命相搏,让我们从简约的画面中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人文精神中突出的精神品格,老人与马林巨鱼的两个昼夜的日夜死磕,也是人与大海的死磕,更是人类的人文精神与任何强大势力的死磕。老人精神品格的强悍使得本来单一的画面感变得充斥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同时,也活动了视觉疲劳与单调的视象元素,在老人与海的搏斗中,尊严与生命孰轻孰重的精神品格呼之欲出。

三、 单一画面诠释深刻内涵

(一)简单叙事中的无畏意象

《老人与海》作为现实主义的经典文本,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弘扬英雄主义的典型教材,从原著作者的视角来看,海明威的父亲对于打猎和钓鱼均有着非同一般的酷爱,而其母亲则酷爱文学,十分幸运的是海明威继承了乃父乃母的全部双发优势,进而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标准硬汉。影片《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对待小镇上的人是极为谦卑的,但是,在更加强大的自然面前,老人是完全无所畏惧的,这与影片开端处的狮子意象极为吻合,这种意象是现代影视艺术中的绝佳创意,在西方宗教中常将击败狮子等猛兽作为英雄、勇敢、救世主的意象加以崇拜。事实上,原著作者海明威不仅捕猎过狮子,而且还曾经孤身一人成功猎杀过雄狮,同时,老人的名字圣地亚哥,也与古巴的第一首都、英雄城市同名,这些背景元素都在单一画面的主题表达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式的作用。

(二)简单叙事中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人生礼赞》和《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最能够代表美国精神的三部文学作品,《老人与海》与另外两部有所不同之处在于,《老人与海》以最简单的情节诠释出了最为强烈的英雄情怀,虽无朗费罗般的喟叹,但是影片中的激情却丝毫不减;虽无塞林格式的天马行空,但是却完全无损于影片中英雄情怀的展现。[3]事实上,《老人与海》中的英雄情怀已经成为了海明威的一种内心独白。《老人与海》故事情节虽然非常简单,然而其影视意蕴却极为丰富,《老人与海》就影片标题的对比意象而言,人类,何况还是一位老人,在大海面前是绝对弱势的,然而正是在强弱对比如此强烈的场景之中,影片为老人提供了精神发挥张力的巨大空间,如同他的巨大的直接对手――那条马林巨鱼一样,这就给了单一画面感下的影片主题诠释提供了超越文本、超越影像的精神延展的巨大力量。

(三)简单叙事中的深刻内涵

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绝望就更是一种罪过,在影片的结尾处,老人最后一次梦见了狮子,这种奇异的梦境完成了对主题的完美诠释,狮子显然不是美国或美国精神的象征,狮子反而是对古巴以及古巴人民斗争的一种充分肯定,狮子是威武不屈、孔武有力、尊严力量的象征,征服了自然的老人所梦见的狮子是其梦境中的宠物,透过老人的梦境为观众留下了反思的巨大空间,而影片中由单一画面感所描绘的每一段时空都将成为视觉记忆中的永恒瞬间与时间碎片,而这每一个画面同时也为老人披上了无冕的迷彩。[4]在影片的视觉创意下,观众将永远也忘不了,在水天相接的无垠大海上,老人望着海水的自信而又惬意的微笑,是啊,老人对海的爱太深,而时间则太浅,有的时候,生活的确总是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屡受伤害的地方反而变得无比坚强。

结语

影片《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是孤独的,飘泊在大海上的孤独则更是一种无凭无依的孤独,正如影片中的单一画面一样,在将孤独投影到观众心中的同时,观众也透过老人与海的互动冲突过程,看到了老人的无与伦比的勇毅坚韧,海明威以其自身的硬汉形象为观众带来了超越自然、超越强权,以及超越观感的硬汉。《老人与海》一片的单一画面感充分诠释了影视艺术之中的大道至简,虽然大海上的镜头只是单一的画面语言,但却完全不影响其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成为永恒的瞬间。

参考文献:

[1]Hediger,Ryan.Hunting,Fishing,and the Cramp of Ethics in Ernest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

Green Hills of Africa,and Under Kilimanjaro.Hem-ingway Review,2008:11-12.

[2](美)海明威(ErnestHemingway).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5-26.

篇2

一、《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的文化背景对比

(一)《鲁宾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日记式小说,故事主要讲述英国人鲁滨逊因为一次海难流落荒岛,但他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收留了一个野人星期五,最后他跟他的朋友兼仆人回到英国。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鲁滨逊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 28 年,与世隔绝的 28 年。没有任何文明的 28 年,这让当时的资产阶级人士深深向往。尽管这部小说并不现实,但却让人觉得它具有真实性,这与当时人们既向往冒险却又不敢冒险的心理符合。

(二)《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由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创作的,主要讲述老渔夫多次捕鱼不成,却遇上了一条凶猛的大马林鱼,再与马林鱼搏斗之后并战胜了它,之后老人又勇敢地与鲨鱼搏斗的故事。这部小说同样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获得文学界最高的两个奖项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主角是一位迟暮老人,在人们看来,他本身属于弱势群体,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向人们展示出了他的铮铮铁骨。小说里,波涛汹涌的大海,破坏力极大的暴风雨,无一不给人带来生存绝境般的感受。而渔夫为了生存,却不得不向海洋深处进发,这部小说就是描写以渔夫为代表的勇者们抵抗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两部小说的文化背景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不但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本体,还与文学之外的政治、历史、宗教等体系相融合。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与后现代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鲁宾逊漂流记》正是写于由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主题自然是围绕当时的社会焦点资产阶级展开。细读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作者鲜明的价值取向,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书中对鲁滨逊的个性作了详细的刻画,丰富地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这种创作观念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者。美国文学起步较晚,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文学之一。

总的来说,美国文学可以分为 50 代新旧交替时期、60 年代实验主义时期、70 年代多元化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在这短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作品一开始带有强烈的英国文学气息,但在之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特色。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正诞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它以美国人为中心,带有浓厚的本土色彩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二、《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的文化意向对比

(一)主人公形象刻画手法对比《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都讲了硬汉的故事,但这两个硬汉却完全不同。《鲁滨逊漂流记》描写的是当时资产阶级面临的矛盾。鲁滨逊作为资产阶级的形象代表,其碰到的难题十分艰难,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逐一解决其衣食住行等各项问题。这里,主人公表现出了他最本质的特点,资本主义遗留的消极、懒散的情绪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人的坚强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决心。而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则有意将本身孱弱的老渔夫置于绝境中。尽管老人已经 84 天没有捕到鱼,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向着更大的困难迈进,并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与不屈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通过海明威的描写,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二)英美海洋文学的意蕴对比《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都以海洋为主题,描述主人公与大海的抗争,但其中的文学底蕴却不相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流落孤岛,但他不畏艰难,在 28 年的生活中,通过开始的恐惧到后来勇敢地与大自然搏斗,鲜明地表现了人类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的精神。鲁滨逊最终取得胜利,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家园。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完全处于劣势。他处于暮年,又孤身一人,且没有多余的工具,只能依靠手中的那支鱼枪与大自然一次次地搏斗。尽管他战胜了强大的马林鱼,却又遭到更强大的鲨鱼的攻击,并将他的战斗成果瓜分一空。虽然老人失败了,但在人格上,他还是那位坚强、有毅力的硬汉。

(三)主题深化创设的情境对比《鲁滨逊漂流记》与《老人与海》除在主人公形象刻画手法、英美海洋文学的意蕴方面存在不同外,在主题深化创设的情境上也不同。首先,阶级不同。鲁滨逊在流落荒岛之前,是身处中上层社会的商人阶层,家境殷实,他出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冒险,另一方面是为了贩卖奴隶,牟取暴利。而老渔夫则完全不同,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他出海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其次,表达的思想不同。鲁滨逊流落荒岛后,依靠文明社会的东西,例如:衣服、食品、枪支弹药,等等,说明资产阶级虽然向往冒险,但骨子里还是抛不开对文明社会的依赖。而老渔夫则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大海、暴风雨、及大马林鱼搏斗,依靠的是最原始的力量,是强大的精神。因此,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表达的是资产阶级对冒险的向往,是面对向往自由而又割舍不下物质生活的两难选择。《老人与海》则明确表达了底层人物对不公命运的愤慨,对暴力强权压迫的反抗及对自由的强烈追求。

篇3

一、关于生态文学批评模式的概述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研究模式,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公认的文学研究流派,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主张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缺失的研究,分析“自然”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对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和肆意地破坏进行批评,从而号召人们理解、爱护和尊重大自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人类在自然界之中究竟应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相处?人类破坏自然的恶行会受到大自然怎样的惩罚?这些都是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问题。最初,人类和自然保持着相依为命的和谐关系,但是在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的现代社会里,人类开始重新审视和自然的关系,希望可以重新建立和谐的自然和人类关系。而对企图征服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贪婪的人类行为进行批判正是生态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内涵。伴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重新解读,以便可以对其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哲理进行挖掘。

二、海明威生活经历对小说创作中自然主题的影响

自然一直是海明威进行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自然的主题始终贯穿在小说《老人与海》之中。小说中的自然犹如人类一样,带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而温文尔雅,时而狂野暴躁。郁郁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小河,波涛汹涌的大海,苍翠挺拔的树木,都为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素材。打猎、游泳、钓鱼、滑雪等这些贴近大自然的活动,几乎陪伴了海明威的一生。海明威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带有一种挽歌的性质。对战争的厌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绝望,使得海明威终生都在寻找未被破坏和未被开发的自然,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海明威曾经去过伊利诺伊州的大草原,西班牙,基韦斯特,东非,古巴和美国的西部山区等地,贴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和关注回归大自然。海明威的住处——橡胶园,基韦斯特,太阳谷,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等,无不是贴近自然的地方。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对于小说创作中的自然主题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大自然进行了深情的讴歌,同时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思想情感。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解读

(一)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解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孤独老人桑提亚哥是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无依无靠,终生与海为伴。老人热爱海洋,赞美大海的美丽。老人把大海比喻成了一位女性,当成了一位在施宠或者不施宠的时候会做出鲁莽或者调皮的事情的女性,老人绝不冤枉她、恨她。在这位老渔夫的眼中,人类已经不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他一直试图通过一种女性的形象和自然界之间维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在老渔夫看来,海洋中的任何生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老人热爱飞鱼,因为它是海洋中重要的朋友,老人替受伤的鸟儿疗伤,照顾那些瘦弱的黑色小海鸥。通过作者对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存在和日常行为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人类的影子已经融入到了自然的生态圈中。在海明威对老人生活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观念,老人寻求的是一种自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稳定的密切关系。

(二)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恶性关系的解读

对于人类的贪婪无止境的自私行为,自然界会进行惩罚的。恩格斯曾经在《自然的辩证法》一文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我们策划了一场人类和马林鱼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和人类与鲨鱼斗争最终失败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小说的故事发生起因是老人已经在海上84天没有捕捞到任何一条鱼了,因为“近海的鱼是越来越少了”,这也暗含了人类对于海洋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已经受到了海洋的惩罚,人类的生存也变得更加艰难。海明威在小说中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老人在海上经过84天后终于捕捞到一条大马林鱼的惊险过程和最终带回鱼骨的悲凉结局,生动传神地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受到自然沉重报复的辩证关系。

在小说中,老人杀死马林鱼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重要原因:首先,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老人已经熬过了84天没有捕捞到鱼的生活,为了有足够的钱去买生活用品和捕鱼需要的鱼饵,老人只有通过捕鱼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因此老人和马林鱼进行搏斗只是为自身的生存而相互残杀,这和自然界中的老虎、狮子、豹子为了生存而相互厮杀是同样的道理。其次,人类试图通过征服自然来证明自身的价值。老人是一个渔夫,出海捕鱼是他生存的唯一出路,正如他杀死大鱼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他只是杀死了一条大鱼,只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鱼肉。老人作为一名捕鱼者,最大的荣誉就是将鱼杀死。通过对以上两个重要原因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一个原因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才进行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第二个原因的产生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欲和占有欲的驱使下进行的行为,这也是造成现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小说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老人虽胜尤败,在表面上他杀死了马林鱼,可是最后带回来的却是一副毫无用处的骨头架子。这正是海明威的独具匠心之处。海明威把老人和马林鱼搏斗的背景置于大海之上,小说中的老人和马林鱼是自然力量的象征,马林鱼是被自然征服了的一面,鲨鱼是自然复仇的象征,结果是毁灭了人类所捕获的东西。人类和大自然进行了殊死搏斗后,并没有取得彻底性的胜利,最起码没有战胜大自然。小说中老人最后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任何试图控制和占有自然的人类自私贪婪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会成为自然的敌人,最后只会以失败而告终。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老人最后失败了。老人对于失败的原因也进行了反思:“我真的不应该出海那么远!”“我这次出海真的太远了!”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老人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也许我仅仅是武器比它强。”老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海洋的关系,自己对于海洋是拿着人类自己制造的认为很先进的工具进行掠夺,可是当自然真正地实行报复的时候,无论人类认为多么先进的工具,在自然的面前还是显得微不足道,人类最终无法战胜自然,无法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现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无休止的索取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自然界已经开始对人类的贪婪行为做出警告。

四、结语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表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生态学思想和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关系的反思,为如何正确看待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反思:在生态文学批评中,人类仅仅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和其他自然界的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权力。在小说《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其他自然物是互为条件的,如果将其他自然物作为人类的环境来看待的时候,人类就处于“中心”的位置,但是如果将人类作为其他自然物的环境时,其他自然物就处于“中心”的地位。所以,在《老人与海》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和自然界要和谐共处,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固然可贵,人类的尊严同样不能丢失,但是在强调和肯定人类能力的时候,我们不能以牺牲自然的利益为代价,坚决不能为了人类自身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通过对海明威的生态主题思想的了解,可以加深我们对海明威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增强我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尊重大自然,合理利用和开发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海明威这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伟大文学家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给我们的最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 郭遂芝.《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14).

[3] 陈霞,周红蕊.海明威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6).

[4] 陈建永.《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8).

[5] 陈靖怡.从《老人与海》看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 陈智淦,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结——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与《圣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篇4

关键词:《老人与海》 小说读本 影视版本 比较分析

文学创作脚步永不停息,每一时代都留下了几部经典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每部经典的电影都会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52年,这一著作荣获了普利策奖(1953年)和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先说海明威,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他写的这部作品算是临死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了。海明威的作品对现代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明威简洁的语言风格与他的记者职业分不开。1917年开始,海明威在《星报》(当时没有著名报社)担任见习记者。从而用精炼的语言为塑造桑提亚哥塑造了形象。

《老人与海》是一部比较难评论的一部小说,因为它有它自身深刻的一面,看似平淡,写出来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它是海明威的巅峰作品,有些人却认为这是海明威才华枯竭的素材。但是,不可否认,这部小说所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共鸣,还被翻拍成电影,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老人与海》,但似乎这首歌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小说版本的《老人与海》与影视版的到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笔者将选择小说文本与由演员安桑尼・奎因主演的电影版本,通过比较分析两个版本间的异同,得出一些结论。

1.《老人与海》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的相同之处

小说读本是作者海明威的原著作,可以算是第一手稿。但是由于后来很流行,被许多国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因此除了英语以外,还有其他各种译本。影视版本大部分都尊重作者的写法,所以大部分内容与小说相一致,只是部分做了删减或增加。

《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个古巴渔民的亲身经历,因此,它不仅是一部表达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又是寓意深刻而多彩的巨著,是证明海明威万年创作实力的中篇小说。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清新明快的言词以及“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塑造了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作品的末尾让人回味无穷,在看完了小说或电影后,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在暗示着什么,“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就是作者写这部作品想要揭示的哲理。

所谓的“冰山原则”,就是在文学创作时像冰山露出水面一样,水上的部分就是作者已经呈现出来的,水下的部分六个读者去想象。“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鲜明的形象、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情感。这个原则是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其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这种创作手法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也有着西方人的简洁明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提出的冰山原则,让读者与观众从故事情节中慢慢领悟其中的潜台词。人们常说: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它到现代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或许也正是这种写作原则在起作用,不同时代有其时代的特色和独特理解,桑提亚哥的精神直到现在仍然被人称颂。

2.《老人与海》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的不同之处

2.1二者的表现手法不同

小说中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进行的叙述,作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分析老人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小男孩――马诺林描写老人;而电影中是以第一人称叙事,作者进入到了故事中,影片中海明威与其妻子在海边的小酒店里看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回来的情节。细心的观众应该还看到了作者的多次出场,例如作者把自己泡在海里写笔记;向酒吧负责人打听老人的近况;作者因想在小镇上多呆几日而到集市上卖掉了名贵车;还有,作家夫妇与小男孩一起聊老人的情景,这种叙事方法在许多的电影里也都有所呈现,使得电影情节更加丰富和具有人情味。

2.2在塑造老人的形象上表达方式不同

在《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中,通过小男孩对老人的崇拜,老人自己的回忆,老人在海上与鲨鱼的搏斗以及老人的梦境这些综合起来塑造老人的形象,包括老人的外貌、性格、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精神。在影视版本中,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加入了两个重要的内容即老人女儿的看法以及年轻渔夫的挑衅。影片中为何会出现年轻渔民挑衅老人的细节,其实是想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老人的过去是辉煌的。这种手法衬托出老人不畏艰险,坚强刚毅的性格,以及老人善良的人格品质。此外,在对老人梦境和回忆的呈现中,影片又稍微有些改动。小说中的老人出海前做梦:他不再梦见女人、风暴、妻子以及巨大的遭遇。相反,梦的只是一些自然景观和自然中的狮子。这些动物像小猫崽一样在嬉戏打闹,他像爱他们如同爱故事中的小男孩。从海上归来后,老人的梦境中还是狮子。心理学家认为梦境是人的潜意识的反映,从这里可以预示着老人的渴望。它渴望着像狮子承担着林中之王的角色一样,具有王的风范,他渴望着自己有着辉煌的人生。

但是影片中却不同,老人在出海的梦境是这样的:镜头前的是桑提亚哥在年轻时捕鱼的练习细节,一旁的老师傅说着:撒网、扯帆……你不需随时想着鱼……。后来,老人没有再做梦,却回忆起与妻子的婚礼,与黑人掰手腕的比赛。为什么导演要如此改动呢?笔者认为,这是影片想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内涵即老渔民桑提亚哥不仅具有王者风范,他也是一位普通渔民,他与观众一样,有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他也是孤独的,只是因为他的坚强,所以他又不是孤独的。

2.3对小男孩的描写笔墨不同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描写小男孩马诺林的笔墨并不多,只是稍微地带过几次,所以读者对小男孩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晰。只有在老人孤身一人呆还是时描写了小马诺林,所以小男孩的不是很关键。而在影片中,小男孩的出镜率高于前者,他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小男孩崇拜老人,有个情节是他面对空旷的大海跟老人说话时,老人的女儿叫他别喊了,他说了一句老人对他说过的话:只要声音发出去就永远不会消失。这些充分体现出小男孩对桑提亚哥的爱和怀念。影片中花了较多的笔墨描写小男孩,笔者认为是为了凸显片中的感情戏份。因为影片与文章不同,小说读本只有文字,其他的情节全部由读者根据这些文字去想象;而影片已经给出了直观形象的老人、海、小男孩等具体形象,若要表达感情,需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拨动观众的感情弦才能引起共鸣。

2.4对女性描写和设置的不同

许多的学者认为在《老人与海》小说读本中,几乎没有女性的角色,老人周边的女性仅有两位,一是妻子,可是妻子早逝,因看照片会睹物思人,所以老人还是收藏起来了;二是老人的女儿,但自从嫁到哈瓦那以后就杳无音讯了。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老人钓鱼钓到的一条雌的马林鱼。

但是影片却颠覆了这个女性缺席的现象。影片中出场的第一位女性人物是作家的妻子,这是额外增加的人物。刚到小镇时,作家妻子对老人的事也不是很感兴趣,本打算去别的地方,苦于丈夫要完成写作,于是留下来,便渐渐的听到一些关于老人的事情来。她对老人的态度由之前的翘首以望变成了积极地关心起老人,找当地的政府求救,或者与丈夫一同出去搜救老人。在其中,作家妻子也开始做梦,梦到老人被救了。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位善良女人的高尚品德。影片中的第二位女性角色是老人的女儿。女儿的出现在影片中诠释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情。片中运用了部分细节和女儿打算带老人一起去哈瓦那的想法都表达出女儿对老人的关心。在小男孩对着空旷大海向老人呼喊着什么的时候,老人的女儿再次出现在荧幕上,她跟马诺林说:别喊了,老人不在那儿。

3.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还是影视版本,都透露着感人的气息。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从中体现出来的内涵引得读者深思。因为小说读本和影视的内涵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对个别人物书写的笔墨不同,导致了其中的要刻画的人物不太一样。在现实社会中,影视版本和小说读本很难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就单单《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来说,二者所表达的指导思想还是一样的,主要歌颂老人的坚强不屈以及坦然面对人生的生活哲学,“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样一种伟大的、崇高的精神激励着每个时代的人都要奋发图强。影片中不仅表达了老人的“硬汉”和“重压下的风度”精神,显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同时为了达到平衡,也加进了女性的角色作为凸显主体的剂,增加了爱的表达。影片颠覆女性缺席的思想,从中挖掘出感动观众的一幕幕,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和表达更丰富的感彩。

参考文献:

[1]欧阳敏,李维美.论《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蕴[J].电影文学,2011(3):37.

[2]马振芳.中国学者评论群体与《老人与海》[J]. 时代文学,2012(4):206.

[3]段绍俊.对比《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J].电影文学,2010(8):100.

篇5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而当时的作者与老人一样都处在人生的低谷中,但作者与老人一样都没有放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阅读《老人与海》有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阅读《老人与海》有感一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老人与海》,读《老人与海》有感。这本书是美国的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这本书主要描写的是:有一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在这84天里,有一个小男孩跟着他一起学习捕鱼,可是小男孩的父母觉得老人倒了血霉,让孩子上了另一条船。

孤独的老人没有放弃,他还是每天出海捕鱼。有一天,他终于捕上了一条比船还大的大马林鱼,可是大鱼把他带到了大海深处,老人在海上克服重重困难,与大鱼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杀死了大鱼。由于大马林鱼的血腥味,让鲨鱼闻到了,它们成群结对地都来抢着吃大马林鱼,读后感《读《老人与海》有感》。老人用尽了全力与鲨鱼搏斗,但当老人回到岸边时,大马林鱼只剩下鱼骨了。我读完了这个故事非常受感动,尤其喜欢老人说的一句话“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乐观、勇敢、坚强,永不放弃,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困难打败。

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没有考一百分,当时特别伤心失望,当我想放弃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这个故事,想起了坚强的老人。于是我打起精神,上课认真听讲,天天复习,终于我又考了一百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你想放弃的时候就想想乐观、勇敢,坚强的老人吧!

阅读《老人与海》有感二一位老人在海上打鱼。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成群的鲨鱼。老人使出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的肉全吃完了,结果拖回去的只是一架鱼的骨架,却还有800磅左右……

这就是《老人与海》。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时,老人桑提阿果爷爷坚韧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后来,老爸让我谈谈《老人与海》的读后感,我将故事情节简单地向老爸叙述后,他哈哈大笑。弄得我莫名其妙,问他笑什么,他不说,只是向我介绍了作者海明威是美国作家,《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爸又要求我再读一遍小说,细致读。我讨厌他的故弄玄虚,自以为他是汉语言文学系的,又是什么“文学爱好者”,他早在读书时代就读过这本小说,哼,以为我不知道呢!

我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又读了一遍《老人与海》。老爸在此期间不断地用一个词来提醒我―“硬汉”。他让我注意这个词。

桑提阿果爷爷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老人是这样一位普通而又可敬的劳动者,他不被任何困难所压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永不言败的硬骨头精神,贯穿在《老人与海》故事的始终。我在老爸的阅读指导下,终于慢慢读懂了作品。

我们父女二人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争论。老爸提问道:“老人看上去瘦骨嶙峋,脖子上尽是深深的皱纹,颧骨上满是黄褐斑,双手伤痕累累,为什么称他是硬汉?”。我一时找不到答案,支支吾吾了半天,老爸慢吞吞地开口:“所谓硬汉,称赞老人永不言败的精神,而不是指外表、身体强硬”。我恍然大悟,但又不服气。我追问老爸,为什么小说结尾处写到老人将大鱼骨架拖回海湾,累得睡着了,当男孩曼诺林见老人醒来后,端给老人热咖啡时,老人却说:“它们把我打败了,我这回是真的彻底打败了”。爸爸听后若有所思,赞扬我读书认真,并说:“一个人再强硬,也有力不从心时,也不能违背大自然的力量。你要看到小说传递给我们的主要信息―一个人对待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和挫折要勇敢面对,不惧怕它,不回避它”。

有时,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考试失误时,我就会想到桑提阿果爷爷永不言败的“硬汉”形象,爸爸妈妈也以此鼓励我积极向上。

我喜欢读书,老爸更是喜欢带我逛书店,给我买青少年版的文学名著。我读过杰克?伦敦的《白牙》、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外国小说,也初略翻阅过《白话史记》和青少年版的《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让我最爱的就是《老人与海》,因为它不仅仅是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更是老人的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了我。

阅读《老人与海》有感三今天,我再次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人,他是一个渔夫,瘦骨嶙峋。他有一艘小船,靠打渔为生,但是他不太走运,连续八十四天没打上鱼了。到了第八十五天,他认为这是一个幸运的数字,打算去远海打鱼,希望能打一条大鱼,可是,老人却被那条大鱼带到了大海的深处。又经过了几天几夜的努力,老人和大鱼搏斗了许久,终于在大鱼徘徊在小船边的时候用小刀刺进了大鱼的心脏。大鱼在死前蹦跳了一下,跳进了老人的小船里,大海都被鱼的血给染红了。

在回来的路上又遭到了鲨鱼的袭击,鱼的一大半都被鲨鱼吃了,鱼钩也被打断了,最后,老人用仅有的木棒加上他多年来和鲨鱼搏斗的经验把它们赶走了。读到这里,我被老人坚强的毅力、乐观的心态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记得以前,我有一次画画考级,老师说一个小时内必须画完,我想:这怎么可能呢?之前画一幅画都要一个半小时。就在这时,我想到了《老人与海》这个故事,想到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想到这里,我拿起笔画了起来,经过努力的奋斗,终于在一个小时内成功画完一幅画。

有志者事竟成,这话一点也没错,我要继续学习老人永不放弃的精神。

阅读《老人与海》有感四《老人与海》这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故事中的老人是坚强与智慧的。他虽然年纪已大,但他用他超凡的勇气、丰富的经验和坚强的意志依然战胜了长达18英尺的大鱼,在这之后还击退了许多凶恶恐怖的大鲨鱼。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他同鱼周旋了几天后,发现这条竟是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退缩。有时写完作业有点累了,可妈妈还让我练琴,我觉得真的很累了,就推三阻四的逃避,就算坚持练琴,也是只按照妈妈规定的目标练习,没有给自己定更大的目标。还有一次,爸爸带我锻炼身体,说好我们一起跑五圈,可是跑到第三圈我已经很累了,就蹲在地上不想跑了,这时爸爸会鼓励我继续坚持,生活中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我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阅读《老人与海》有感五有时候,即使一无所获,也是胜利。

一个老人,作为一名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去奋斗,终于在八十五天时,钓到了一条十八尺长,重达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可惜老人年老体衰,而那鱼又是那么的有力强壮,只见那条大鱼拖着老人的船想海里走去,但老人那么久才钓到的,那么大的鱼,又岂是能轻易放过的?两天两夜的奋战,没有水,没有食物,孤独一人,身疲力尽,但不放弃的精神和不言败的毅力让其最终杀死了大鱼,拴在船边,满载而归。但归家之路漫漫,劫难接踵而至,一只只鲨鱼闻香而来,与渔夫各种争斗,即使渔夫尽全力而为,用尽各种装备武器,到最后只剩一支舵柄与它们争斗。最终回到家之时,只剩下一副鱼骨,和那些激动人心而又残酷的事实与回忆。故事的最后,老人一无所获,任何的付出都付之东流,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我觉得他是一个胜利者,他面对艰险的命运,不屈不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勇气,凭借着不屈服的毅力挣扎。虽然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还累的半死不活,但他守住了人灵魂的尊严,没有屈服于命运之下,尽可能地用着自己的全部的能力去争取光明的未来,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是失败的英雄,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而这一系列的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也是相当常见,他们多是普通平凡的人物,却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带着作为人的尊严和勇气,坚持着不屈不饶的坚强性格,去揭示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篇6

海明威的内心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生的伟大文学成就都是在自己53岁创作的名篇《老人与海》中体现出来的。这部文学作品为海明威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至高荣誉,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样是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中蕴涵了海明威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理斗争。这部文学作品折射出了海明威的创作特色。

一、“冰山风格”的象征手法在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中的运用

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中有着“冰山一角”的特色,海明威的“冰山风格”被介绍到国内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冰山在海面上的景色是宏伟壮观的,这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出了水面。”在《海明威美学思想初探》一文中,牟强指出,海明威用自己刻画的露出水面八分之一的物质世界来传达出了隐藏在海底世界中的八分之七的心灵世界。同时指出海明威与塞尚等现代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和形形的现代艺术之间的某一个地方,隐隐约约地存在着一种相似的地方,借此来阐释海明威的文学艺术的特点。

对于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冰山风格”的探讨,我们引出了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老人与海》可以被看成是一首对人类奋斗不息的精神状态进行赞叹的颂歌,传达出了人类灵魂的尊严。再者,《老人与海》被看成一个古典悲剧,美国文学批评界将老人和俄底修斯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前者是战后的失败者,但是拥有着天真的理想,而后者是胜利的盗取者,是一个天真幼稚的英雄,老人是人类进行积极斗争的象征,是一个寓言性的形象,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之所以陷入了厄运,不是因为他自己无法作恶,因为他自己犯了错误。”另外一种说法是将《圣经》作为背景,把《老人与海》作为研究的载体,老人则被认为是耶稣的化身,捕鱼的全过程则被认为是耶稣受难的全过程。还有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把《老人与海》看成海明威本人对于写作看法的寓言,比如作家应该独自生活,顽强拼搏,比如写作和灵感之间的关系,又如老人和鲨鱼的搏斗象征着海明威对于评论家所持有的态度等。

在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尾处,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结局,小说的最后一段为我们描述了桑提亚哥拖着那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中睡下了,但是在梦中梦见了一头勇猛的狮子,这实际上象征着海明威是在对桑提亚哥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赞扬和刻画。作品中的大海在海明威的笔下已经不再是现实中的那个大海,大海此刻象征着死亡,象征着个性的消失,而桑提亚哥要面临的就是大海这个“死亡”的威胁,并且要为了生存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生存与死亡”就成为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小说中的老人所捕获的马林鱼象征着物质生活,而追逐马林鱼的过程象征着生命的慢慢流逝。老人和大鲨鱼的殊死搏斗则象征着人类随时需要面对的死亡,只有进行英勇的搏斗才可以获得重生的机会。

二、硬汉形象在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一直是国内外文学家评论和研究的对象。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海明威成功塑造的一个硬汉形象的代表。目前国内对于桑提亚哥这个硬汉形象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其精神力量和悲剧性刻画的研究上,而二者又经常交织在一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也可能把他干掉,可就是消灭不了他。”这句经典话语经常被看成桑提亚哥硬汉形象的代名词,由此引出来的是“重压之下的绅士风度”。

海明威运用富有生命活力的老人形象和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和人生中的生活哲理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成功地塑造出这位不畏艰难,维护尊严,在厄运面前甚至是人生悲剧的状态下仍保持高贵、不屈服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主要通过几点进行体现:首先,具有所有硬汉共有的倔强、勇敢、不屈服的精神特征。

桑提亚哥在海上已经84天了,还是没有捕到任何一条鱼,可是老人并不气馁,最终发现了大鱼,为了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大鲨鱼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其次,超越了主体的境遇,赋予了桑提亚哥豪迈的人格精神。海明威笔下的很多硬汉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可是桑提亚哥却是一个例外,始终一个人孤零零地出现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和鲨鱼进行了英勇的搏杀。这种超越了时空的关系中,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便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老人与大鲨鱼的斗争就变成了一首人类与大自然,人类与命运所进行抗争的赞歌,老人最后的失败转化成寓言上的最终胜利,老人最终获得了人格上的赞扬和肯定。最后,硬汉形象刻画中的乐观因素,为小说的点睛之笔。和其他的硬汉形象相比,桑提亚哥并没有带着悲壮的色彩走向人生的失败,而是在遭遇了众多的奋斗和人生的磨难以后,仍然满怀信心地梦见了人类力量的化身——一头雄狮。

桑提亚哥也已经不再单单是硬汉的形象,更多的硬汉形象背后存在着永恒价值:积极向上,乐观自信,不屈不挠。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具有象征性的哲学道理,他的行为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也不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而是代表了永恒的人类精神。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的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死亡的挑战时要进行英勇的搏斗,最终为自己的生存赢得可能。

三、悲观主义意识在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中折射出海明威的孤独,矛盾和悲观的创作意识。在小说中,老人受到了自然和社会给予的双重压力:在近海已经84天没有捕到任何鱼了,生活上的拮据使他没有钱去买鱼饵和生活所需的物品,生存的残酷现实环境使得老人成为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为我们描述了桑提亚哥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大海上打鱼的情景,这也暗示了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在小说的开始,海明威就把老人置于一个孤独的位置,老人没有妻子和孩子,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生命中唯一可以交流就是小孩曼诺林,也只有那短暂的时间,老人无法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痛苦。小说中关于老人孤零零的一个人在海上撑船打鱼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老人孤独的境地。老人和大海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平时大海看着温柔平静,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变得无情残忍,成为老人生命的威胁和敌人。在海明威的笔下,人类的孤独似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标示,海明威的这种创作意识和当时社会上的悲观主义情绪和虚伪主义是遥相呼应的。

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局完美地体现了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创作意识和手法。在小说《老人与海》的结尾处,海明威营造了极其浓重的悲观主义色调,这种悲观意识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劳动成果的始终一无所获的无可奈何之情。老人在大海上经过漫长的打捞,最后终于打捞到一条大鱼,可是在归来的途中遭到了鲨鱼的猛烈攻击,老人与鲨鱼展开了猛烈的斗争,最终带回了一副鱼骨,胜利的果实被鲨鱼抢走,老人的努力并没有改变自己失败的结局,这就体现了一种荒诞的成分,也说明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一种无奈。海明威最终将悲剧的色彩作为小说《老人与海》的主旋律,这种悲剧意识反而升华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更是对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的精神上的安慰。

四、结语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的创作中,充分地展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创作风格,小说语言平常如水,简单易懂,有着现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叙事风格上更是“冰山原则”的完美运用,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现出自己矛盾的内心世界。海明威塑造出的硬汉形象成为文学界的经典,是对人类精神的高度赞扬。这些也都是小说《老人与海》能够让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M].Simon﹠Schuster Inc.,1995.

[2] Franklin Ross Johns. The Psychology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M].Harper﹠Row Publisher Inc.,1985.

[3] 陈霞,周红蕊.海明威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小说人物塑造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6).

[4] 陈建永.《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08).

[5] 陈靖怡. 从《老人与海》看人类生态意识的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6] 陈智淦,王育烽. 海明威的生态情结——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与《圣经》[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7] 郭遂芝.《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与哲学意义[J].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2012(14).

篇7

[关键词] 矛盾意识;形式和内容;生命与死亡;个人奋斗;硬汉性格与自卑

《老人与海》是最典型的海明威式小说,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艺术、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人类应当勇敢地面对磨难、面对失败,绝不妥协。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描写了老人的渺小与大海的壮阔,老人的执著与大马林鱼的韧性,老人的顽强与鲨鱼的凶残,老人在物质上的失败和精神上的胜利,老人在生命与死亡的较量中的搏斗,老人的悲剧色彩与崇高意识、虽败犹荣的乐观精神、压力下的优雅风度等等,从很多侧面都体现了作家的矛盾意识对整部作品的影响力。

作家矛盾意识产生的根源

海明威亲身经历过两次大战的苦难,带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开始文学生涯,思索人生。20世纪初的社会整个价值观念体系发生了严重的动摇和危机,产生了迷惘和失落的一代。海明威对世界的看法渗透着浓浓的悲观色彩,却仍未放弃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信念。他认为,人应该保持自己的尊严。面对个体生命必然的孤独、失败和死亡,海明威努力探求一种留住主体价值和尊严的现代生存方式。海明威创作的意义,就在于他在揭示人类悲剧命运的同时,担负起在文学中重建人的形象与尊严的工作。虽然他的硬汉子在现实中是一些一无所获的精神胜利者,自然法则是人类的力量所难以抗拒的,但人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1]人的主体精神能够承受并超越一切孤独、失败和死亡的现世痛苦,永远也不会衰败。孤立的、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是海明威所崇尚的信条。这种失望情绪与抗争观念并存的思想状态,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而这个“矛盾体”在《老人与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言的简约凝练和意义的深刻开放

简洁、干净、含蓄、凝练是海明威独特的创作语言,行文中留有大量的空白和未定性。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参与作品潜在意义的现实化,并且和海明威的冰山创作理论不谋而合,如果人们读懂了《老人与海》,就会看到其中“更深的东西”。冷静而客观的表述并不妨碍他传达对某种本质内容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的作品达到了意义的最深层次,也达到有意识的风格和语言的最大局限。其作品的思想深度弥补了在广度上的不足。海明威隐藏了作品复杂的主题思想。他的叙述语气是那么的轻描淡写,那么的客观和克制,他的写作风格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冰山原则。简单的故事却富有象征意味,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生命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危险、威胁,甚至死亡,主宰人的是他不能控制的力量。人需要特别的行为准则来对付一切。世界摧毁每一个人,但事后,很多人在被摧毁的地方变得更加坚强。老人就是这种行为准则和精神境界的化身。

崇高、乐观的精神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精神的崇高美是海明威赋予老人的典型特征,他极力称赞人在孤独状态中挑战死亡的勇气,面对残酷现实的坦然与果敢。提倡为生活而斗争到底的“奋斗哲学”,相信“人的精神不可征服”的观念。故事本身就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心灵的尊严,而又没有把心灵两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2]桑提亚哥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即使在84天没有捕到鱼的恶劣环境下,老人没有丝毫的退却,其乐观精神仍然无处不在。许多细节描写和对话都体现了老人乐观和坚毅的性格。尽管老人最后失败,但这种失败比刚刚获得的局部的胜利更能揭示老人的乐观精神:在注定的失败面前,人类也应当保持优胜者的风度,不失尊严。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毁灭,惟有在毁灭中,人才能从徒劳、无意义与悲惨的结局中获得一种崇高感。崇高感以震撼的方式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本质,它激发起人超越自己的愿望,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迈进,在崇高感中去寻求自己的光荣、安慰和满足。重压下的风度,不只具有单纯的崇高品质,还将崇高与优美结合在一起,以优美的姿态跳死亡之舞,蔑视死亡,以超然的态度和反常的风度,为其崇高增添了风采。[3]

同时这也是一部具有古希腊悲剧色彩的作品,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和报应论――悲剧主人公的厄运,是由于他犯了错误。“我出海太远了”是老人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老人爱海,但海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老人敬佩强者巨鲨,而巨鲨却霸占猎物,老人具有狮子般的雄心,但摆脱不了年老体衰、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是老人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将老人与海、自然与人扭结在一起展现,正是海明威写作方法的高明之处。马林鱼的顽强衬托了桑提亚哥的刚毅顽强,只有在明显处于下风的环境下,只有在孤独的境遇里,硬汉精神才能得到升华。乐观精神和悲剧命运,是不可分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生命之赞歌与死亡之永恒

桑提亚哥捕获并战胜马林鱼的过程从不同的侧面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力量与意志的赞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人是渺小的、被动的;但似乎又是伟大的、能动的、超越其上的,人必须依靠忍耐和意志,有一种穿透困难和障碍的韧性,才能具备与自然社会抗争的资格,才能跨越两次大战给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死亡地带”。《老人与海》反映西方文化的特点:悲壮地面对死亡,在死亡面前努力保持人类的个性、价值与尊严,不轻易放弃生的希望,敢于和死亡作斗争,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

海明威对死亡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他能感悟到死亡的精神内核。他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感受到在死亡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海明威既在描写死亡,又在借助死亡烘托生命主题。他把对死亡的痛楚和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荒诞无稽的世界里生活,人需要勇气、尊严和风度,如果失去了这些,那么等待主人公的只有死路一条了。生存与死亡,两种意识的对抗,形成巨大的张力,折射出海明威对西方文明的无奈和否定。他描写的是死亡英雄,更是生命英雄。英雄的超人之处在于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通过以生命换荣誉和尊严的悲壮行为,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和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老人与海》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人生命内在的激情唱出的一曲悲怆的颂歌。桑提亚哥同大海的较量,不是一般性的征服自然的斗争,而是在向生命的自然极限挑战。事实上,为常人所不能接受的种种失败,在海明威的生命英雄那里则是胜利的表征。他改写了胜利与失败的定义,改变了乐观与悲观、希望与绝望的本来关系。

对个人奋斗的肯定和否定

桑提亚哥代表了海明威式个人主义英雄所具有的全部品性。他的一切行动都与周围人分离,只身一人,驾着孤舟,搏斗在远离人烟的大海上。然而,在博大、深邃、凶悍且神秘莫测的大海面前他显得如此孤独、孱弱、渺小。桑提亚哥先后曾7次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就好了”,充分显示了老人的孤独感,他需要别人的帮助共同克服巨大的困难,分享捕鱼的乐趣和刺激,他需要一个倾听者和对话者。“一个人既是而又不是孤岛。有时,他必须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孤岛,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海明威既要做孤岛,又要做大陆的一部分,既要离群索居,又要做人类一分子。因为光靠一个人的力量,绝对没希望。硬汉形象在人格上往往处于分裂状态,他对人生和世界有着真正独特的感受,他渴望理解,却不被理解,于是他感到,在人群中比独自一人更加孤独。因此他逃避文明,具有的心理倾向。他把个人生存的价值提到高于一切的地步,但同时又否定其存在价值:桑提亚哥是孤立的个人奋斗者,只能在失败中寻求自我安慰。结尾处一些旅游者围着大马林鱼的骨架议论纷纷,却分不清这是鲨鱼还是马林鱼。这个讽刺性的结尾影射了客观世界对同厄运搏斗的老人的不理解,同时也说明人要想完全逃离社会是不可能的,完全采取个体性价值取向还会产生新的危机和新的荒诞。

[参考文献]

[1]朱蔓.《老人与海》:生命活力与自然法则的对话 ――解读海明威的“人与自然”观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2]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6:143.

[3]刘铁.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 “生命英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8(02).

篇8

《老人与海》是由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的作家,厄纳斯特·海明威所写的,这本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坚强,而又细腻的故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老人与海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1一只孤独的小舟,一片浩瀚的大海,一位沧桑的老人,一个纯真的孩子,一个个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交替浮现,我不断对自己发出疑问: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独自在茫茫的大海上捕鱼八十四天?

我只记得那天老人一遇到大马林鱼时,他便知道自己人单力薄,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念头。

“我跟你奉陪到死,”他说,“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当钓索勒在老人背上,疼痛超越了忍受的极限时,老人便念起祈祷文来缓解痛楚。等到鲨鱼一再来袭时,老人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船桨上乱扎;刀子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丢了,他用舵把来打。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老人依然对大马林鱼不离不弃。

也许有人会认为老人最后只留下了鱼头鱼尾和脊骨,真是可悲。不,不是这样的,在这次出海作业中,老人最大的收获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在于结果。在征服大马林鱼的过程中,我们无法想象老人如何改写那伤痕累累的苦难史,如何在力量悬殊、筋疲力尽的情况下使“庞然大物”成了他的手下败将,成为精神上永远的赢者。

你听说过戴摩西尼吗?他是古希腊着名的演说家,他一生下来就口吃,这使得他吐字发音不准,虽然有满腹的见解,却无法一气呵成地表达出来。为了克服这个缺陷,戴摩西尼常把石子放在嘴里,跑到海边,面对大海练习演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然把口吃的毛病改掉了。为了能专心练习口才,他甚至把头发剃掉一半,以打消自己想出去游玩的念头。经过不懈的努力,戴摩西尼终于成为闻名遐迩的大演说家。

从口吃到演说家,从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到只身捕获大马林鱼,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在戴摩尼尔和老人圣地哥亚的超人努力下终成为现实。海燕飞越大西洋,是因为它征服了自己对于大海恐惧;凤凰浴火重生,是因为它征服了死亡对于自己的威慑;蝴蝶破茧而出,是因为它征服了虫茧对于自己的束缚;老人只身捕获大马林鱼,是因为他征服了自己相对于大马林鱼的微不足道。

就像老人所说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只有不断征服自己,挑战自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奇迹的创造者。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2近期,我读了现代美国小说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

桑地亚哥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捕到一条鱼,他们全家饿得前心贴后背。但桑地亚哥毫不灰心,在第八十五天时依旧出海捕鱼。这次,他终于捕到了一条身长八十五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桑地亚哥心中的欢喜无法用语言形容!他奋力与马林鱼搏斗……终于,他用了两天的时间杀死了马林鱼,把它挂在船头。然而,有许多凶猛的鲨鱼来抢夺桑地亚哥的战利品,桑地亚哥毫不惧怕,他英勇无畏接受了鲨鱼们的挑战。但敌众我寡,桑地亚哥拼尽全力也没能保住他费尽周折捕来的马林鱼,被鲨鱼啃成一条骨架。

可我认为,桑地亚哥已经赢了!这是多么完美的失败啊!

他虽然没能保住马林鱼,但,他战斗前毫不惧怕的本色,战斗时英勇无畏的特点,战斗后不灰心的性格,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都能做到迎难而上吗?在敌众我寡时都能做到毫不惧怕吗?在失败过后都能重新振奋起来吗?

不。我就做不到。在我学习奥数时,遇到题目很长的问题时,常常会被表面现象吓到,从而选择放弃。其实问题是很简单的,我们是被它的表面现象所吓倒了。俗话说得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任何事情都一样,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学习桑地亚哥的不畏困难。

在学习钢琴时,考级曲十分难,旋律、音符……几乎没有是重复的,都要你去记,去感受。我常常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一定弹不出来。可我最后选择了坚持,出色地完成了考级曲,顺利通过了八级。是啊!我们应该学会无畏,学会坚持,学会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性格与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上次的迎春花作文比赛,我没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心里很是失落,从此一蹶不振。但老师开导我,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继续努力不服输,不久后就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听了这话,我仿佛又看见了希望。经过努力,我终于在之后的作文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么多着名的科学家也曾遭到过无数次的打击,但他们放弃了吗?不!他们从不灰心,他们相信上天一定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英勇无畏地与困难奋抗。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3今天,我终于读完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读完后,我思绪万千,文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独自在海上打鱼,他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了。有一次,他钓到了一条大鱼,由于鱼太大了,他只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条鱼钓上来,因为鱼比船大很多,所以他把鱼绑在小船上。在回家的路上,由于鱼的血腥味在海水中蔓延,所以引得许多鲨鱼来啃食鱼肉,老人又使出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不幸的是,他的手受伤了,鲨鱼趁机得逞,把鱼肉都吃光了,老人不得不划着孤独的小船,带着惨不忍睹的鱼骨头回家了,人们看到了,不由得佩服起老人持之以恒的精神。虽然老人没有把鱼带回去,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我很喜欢《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在书中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人的肉体可能会被打倒,会被消灭,但是他的精神是不会屈服,所以,也许可以消灭一个人,让他消失在世间,但是却不能打败他精神的延续。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与鲨鱼搏斗,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这本书揭示出的真理,不就说明了人无论怎样,最怕的就是没有信心。信心就好比是汽车的马达,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有了信心,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本书中主人公充满信心、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正是我所缺少的吗?

《老人与海》这本书告诉我一个道理: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碰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4《老人与海》是美国海明威写的老人、孩子和海的故事。

文章里写了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出海都没捕到鱼,但他没有灰心,仍然很自信,对生活充满希望,最终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鱼。虽然过程很辛苦,很危险,但老人凭着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大鱼。人一定要有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去干事的动力。还要自信,自信才会成功。

孩子很关心老人,特别会照顾老人,他们感情很好。他们不是亲人,但比亲人还要亲。看到他那么懂事,我真有些惭愧了。我想起了妈妈,妈妈每天起得很早,为我做饭,早晨七点走,晚上六点多才回来。吃过晚饭还要打扫房间、洗衣服,陪我练笛子,真的很辛苦,可我有时候还不认真练习,惹妈妈生气。以后我要主动练笛子,认真地练,不让妈妈生气了。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5故事里的主角——老人圣地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都捕不到鱼,有许多同为渔夫的人嘲笑他,同情他。这些都没有使老人消沉,即使他的躯体已日渐衰老,却拥有最年轻的灵魂,他的眼神永远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在老人身旁,还有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男孩子。两人的年纪相去甚远,却能彼此理解对方。男孩是老人唯一的,真正的朋友,他喜欢跟随老人捕鱼,父母却反对他到太远的海域。到了第八十五天,老人向着更伟大的目标,孤身出发了。

在茫茫大海上的等待是寂寞难耐的,贫苦的老人身旁没有收音机为啊讲述出色的棒球赛事。水面下的世界或许绚灿多彩,但船上的人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四方一色的水土。但这位随遇而安的老人,没有被这种孤独感压倒,他思考着天上飞的鸟,水中游的鱼,流动着的海洋。老人还会对着偶然见到的海鸟说话,不管他听懂没,他喜欢自言自语,有人会说他像疯子,但老人不去在乎这些,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在他人眼中是遥不可及的荒谬,他仍然随心地卷动着鱼线。终于,有一条很有分量的鱼上钩了。年轻时身强力壮,曾被称为“冠军”的老人,却被它折腾得十分狼狈。左手被绳勒得麻木,鲜血飞溅,面临着生命的威胁,老人始终没有放手。曾经苦苦地追求,如今终于抓住了,这位坚强的老人还会放手吗?他多次说到“但愿孩子在这儿就好了”,简单的话,看出了老人正与他那潜在的孤独和无助作斗争,始终不肯认输放手。那孩子,已经成为老人精神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多番波折以后制服了大鱼,遗下的血腥味却引来群鲨的袭击,辛劳捕捉的战利品也只剩一副空骨架,成为别人口中的垃圾。老人成了我们口中所说的“悲剧英雄”。到最后,他仍是一如既往地睡着了,梦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出现着狮子,那是王者的象征。

人生有如一次长旅,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情、家庭、仕途的挫折,每个人都可能有困惑、迷惘、失意而不自拔的时候,一种颓丧、空虚、落寞的情绪有如阴雨连绵,久下不停,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犹如一轮艳阳照亮了读者的心灵,照亮了前行的人生之路。

《老人与海》篇幅较短,情节简单,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哈瓦那近海以捕鱼为生,而且日子过的很是艰难,接连8天没有打过到鱼,受到其他渔民的嘲笑,他的助手,一个叫马诺林的孩子也在父母的逼迫下离开了他,在别人的眼里老鱼夫已不适合出海,而他决心冲破这一连串的坏运气,马诺林依然每天去港口等候他归来,等候他心目中的英雄捕一条大鱼凯旋而回。

这天,老渔夫一开始捕了点小鱼,到最后终于发觉钓竿又动了起来,凭经验他断定是一条大鱼,它把鱼钩吞进了肚里,拖着船游开了,老人在等待时机,等待鱼精疲力竭的时候,再拖它上船,却不料大鱼直拉钩丝,因怕断,老人用双手抓得鲜血淋漓,只能吃些生鱼充饥,第二天大鱼终于不动了,血溢出海面,却让鲨鱼闻到了腥味,群拥而上瓜分了老人的猎物,老人用船浆和鲨鱼搏击,等回到港口的时候,大鱼只剩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极度疲乏,进入梦乡的时候,他看见了狮子。

他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那种。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可是,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老人将带血的手放进海里,血水交融,人也融进了海的魂,激进而坚强。鱼毕竟是鱼,它开始了反抗。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斗争开始。斗智斗勇,这是一场真正的较量。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显然此时发挥着巨大作用,他象一个军事家一样,知道鱼的心理,做着战前充分的准备。他时时鼓励自己,给自己加油。"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他赞美对手: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他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甚至换位思考: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象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象一条鱼那样,他想。他征服了那条大鱼。这场大马林鱼的征服不是战争的结束。回程是快乐的。然而鲨鱼出现了。灰鲭鲨、加拉诺鲨、成群的鲨鱼。。。。鱼叉、小刀、短棒,搏斗。他终于回到了岸。

他回去的时候是那个孩子首先见到他的,他每天总是会准时的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在出海的途中与大鱼抗争的时候也总是会提到的那个孩子,他想:老人出海该经历了多少伤痛啊?他不忍打扰他,转身出去为老人准备咖啡,眼泪却一次流在他的脸上。这样该是为那坚强感动的泪吧。我想:假如那个孩子是我,我也会流泪的。看着那些坚强得永不言败的人,我总是会莫名敬佩。

人在某些时候总是会孤独的,即使再刚强的汉子也会如此。就算如老人说的那样:人在大海是不会孤独的。但他在信念的抗争过程中还是想到孩子,他想:假如孩子在我身边那该多好啊。有人并肩作战,总是好的。生活的担,再厉害再坚强的人也不可能一肩挑起老人是乐观的。他依旧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用谎言来修饰穷困的生活,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这就是人。首先,活着,宽容的对待一切。嘲笑。冷漠。甚至唯一能够喜欢和他在一起的孩子也被家长带走之后。他依然能够笑着面对。为他后来悲壮的胜利打下了伏笔。

老人是有信心的。那长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捕捉到大鱼。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为了得到时机,他甚至渴望遇到走失的鱼群。终于在他没有捕到鱼的八十五天,他用一条大青鱼做诱饵,他把岸和太阳都甩开,开始了他英雄的旅程。“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老人是耐性的。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鱼好象是有灵性的。水面无波,那条鱼在海底静静的和老人比拼耐力,做着一场风雨欲来前的殊死搏斗。三天三夜。饥饿、疲惫,困倦,伤痛、孤单,越来越强烈的人的极限。哪个都是不亚于那条大鱼带来的危险。他与其说是在征服鱼,还不如说是在征服他自己。超越极限。"鱼啊,"老人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生命此时不是赌注,而是一种抗衡。

老人是多情的。他怜悯起这条被他钓住的大鱼来了。它真出色,真奇特。对对手的赞美,体现着老人丰富善良的情感。因为这种大马林鱼总是成双出现,雄鱼有食物总是先让着雌鱼。所以最先上钩的也是雌鱼。当雄鱼见到雌鱼被抓后始终不肯离开,最后雄鱼在船边高高地跳到空中,看看雌鱼在哪里,然后掉下去,钻进深水。老人这个时候是哀伤的。他捕鱼是他英雄主义的荣誉而不是仇恨。

老人是勇敢的。老人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是永远不会打败他。永不言败的坚强让老人做为自然人体现了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

老人是英雄。"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那是老人拉回来的死鱼的残骸。从物质上来说,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人的精神、从人的自信自尊,从人勇于和命运作竭尽全力的抗争来说,圣提亚哥取得了胜利。他是真正的英雄。使人潸然泪下的绝对会是那副残骸,那是英雄胜利的祭品也是胜利品,只有它才配走上人类最圣洁的祭坛。那是人内心深处最高大的地方。

说到底,人的真正胜利也只能是精神的胜利。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气魄的胜利,才使我们感动,才使我们和追随老人的孩子一样,为他的悲壮落泪。

整篇文章,其实就是人和自然的决斗,是人战胜自我,征服自我,超越极限的争斗。老人其实是人类的化身。海是人类征服的一切。人类的不完美让人类追求,人类的追求成就着人类的完美。人性的光辉体现在这部巨著中诠释了人活着应有的品格,人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是:人应该是乐观的,不屈服的对待一切;人应该是有耐性的,一切的诸如贫穷、饥饿、战争。。都会过去,面对困难永不言败;人应该是多情的,情感生爱,对对手的赞美和爱能增强征服困难的乐趣和勇气;人应该是勇敢的,无畏无惧,不屈从于困境,困境就会退却。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人生就像一条小船,旅途不会永远风平浪静,只要我们能战胜巨大的海浪,就一定能驶向自己心目中的终点。

个人以为人总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应当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要什么。老人就很清楚,他是一个硬汉,他说的他不可以能被打败。就像他的那些自言自语,充满感性的坚定刚强。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胜利,外在的势力强大注定了他要被毁灭,但他没有失败。孩子的泪以及那些羡慕的眼光可以证明:老人是个失败的英雄。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灵魂。所以,当你阅读的时候,你能够走进去,你就能与书的灵魂在对话每一本好书都体现着人性,当你从中体会到人的伟大和崇高,你就会发现这本好书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篇9

[关键词]老人与海 张力 超越 救赎

一、引言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于1951年旅居古巴时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堪称其巅峰之作,是硬汉作家海明威一生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冒险精神的真实写照及其对建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伦理关系的思索和探寻。小说于1952年一经出版,便接连为作者赢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坛的历史地位。《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他住在海边的小窝棚里,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最近他时运不济,一连84天出海一无所获,连唯一陪伴他左右的小男孩马诺林也迫于父母的压力离开了他,但不屈不挠的老渔夫圣地亚哥还是出海了,而这一次,第85天,他却奇迹般地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体型庞大的马林鱼拼命挣扎,将老渔夫和他的渔船拖到了大海的深处,在经历了三天三夜的殊死较量之后,圣地亚哥终于将马林鱼杀死并捕获,可就在返航的途中,马林鱼血腥的尸体却又招来了无数鲨鱼的抢噬,虽经老渔夫拼尽全力与鲨鱼搏斗,最后老渔夫带回海港的仍仅剩大马林鱼的一副骨架。

二、老人、马诺林与雄狮―自我的召唤与复归

小说一开篇,主人公圣地亚哥便处于一种悲惨凄凉的生活处境中,被孤独疏离和衰老陈腐这两把无形枷锁牢牢地困在厄运之中而无法自拔。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已悄然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在老人所在的位于古巴东南部的科布莱小镇上,年轻渔夫早已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机动汽艇进行捕鱼,这种机械化捕捞方式可以让“在海上几乎是瞎子”的青年渔夫屡屡“交上好运”[1]4,也使得遵循传统捕鱼方式的老人在墨西哥湾近海几乎无鱼可打,从而屡屡陷入生存危机、信任危机和传统信仰危机当中,属于老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坚忍是他无奈中最好的选择,他已经彻底毁了,但他并不服输。”[2]18事实上,因衰老体弱而导致的必然衰败和死亡才是老人圣地亚哥的最大的敌人,也是老人在完成“赴远海捕鱼”这一自我救赎行为中亟待克服的最大障碍;此外,老人圣地亚哥的社会生活环境也几近与世隔绝,老人“海水一般蓝”的双眼和对故乡西属加那利群岛的魂牵梦绕揭示出他西班牙裔古巴移民的“外来”社会文化身份,在科布莱小镇上“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生气,另外一些上了些年纪的渔夫望着他!却感到难受"[1]2,而对于老人来说,“周遭几乎所有人要么是报纸上的人名,要么是模糊的回忆,要么是在来去渔船的路上偶遇的某人而已。”[3]老人过着鳏寡独居的生活,早年丧偶,无儿无女,只有小男孩马诺林伴其左右,也是他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结的唯一纽带。小男孩马诺林五岁起就跟随老人一起出海,是老人的爱徒、助手和伙伴,更是老人唯一的灵魂伴侣和精神支柱,老人生命中的“盐”,“那孩子使我活得下去!”老人想:"这一点我不能骗自己”[1]67。当老人连续84天出海一无所获,备受冷眼和嘲弄时,小男孩虽然迫于父命,不得不暂时离开老人,但他内心对老人仍旧满怀信心,在他看来,老人仍是那个“不同寻常的老头儿”,那位“顶呱呱的渔夫”[1]12。在老人不得不远离人类社会,被迫独自一人出海去面对命运和自然的巨大挑战的整个过程中,老人曾三次梦到狮子,九次呼唤小男孩马诺林的存在。小男孩和狮子这对意象在老人脑海中既相互对立,又交相辉映,潜移默化中传神地勾勒出老人在海上所经历的人性的转化、复归及超越的全过程。孤身置身于茫茫的大海,失去了小男孩的陪伴,老人的社会性也逐渐开始向动物性转化,他“记不起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自言自语的了。”"大概是在那孩子离开了他,他独自待着时才开始自言自语的。不过他记不清了。”[1]23接着,在远离人世的自然界,他开始将天上的飞鸟视为自己的同伴,这样他就“有一个朋友在身边”,“夜间,两条海豚游到小船边来,老人听见它们翻腾和喷水的声音!”“它们都是好样的,"他说:“它们嬉耍,打闹,相亲相爱!它们是我们的兄弟,就像飞鱼一样!”[1]29老人相信他有与海龟“同样的一颗心脏,”并且“手脚也和他们一样。”[1]22而老人梦境中狮子的意象更是将老人的动物性转化过程推向了极致,在出海前的头一天晚上,老人第一次梦到狮子:“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1]13狮子是百兽之王,野性力量的象征。按照弗洛伊德释梦理论,“当一个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某种愿望时,都有可能借助梦表现出来,梦是潜意识不由自主的活动显现。”也是一个人“欲望的满足。”[4]65此刻,梦见狮子是老人渴望成为雄狮般王者的表征,也是他对现实生活中挫败感的补偿。当老人在海上和大马林鱼殊死搏斗之际,老人又一次梦到了狮子,“他梦见那道长长的黄色海滩,看见第一头狮子在傍晚时分来到海滩上,接着其他狮子也来了,于是他把下巴搁在船头的木板上,船抛下了锚停泊在那里,晚风吹向海面!他等着看有没有更多的狮子来,感到很快乐。"[1]51此刻,处于迷幻状态的老人早已完全幻化为雄狮,老人就是雄狮,雄狮就是老人,在远离人类文明的自然界,只有雄狮才是最强的捕食者,才能在这场与大马林鱼充满野性力量的恶斗中取胜。在这次三天两夜的捕鱼历程中,小男孩马诺林是在老人脑海中反复浮现的另一个重要意象,小男孩的意象不仅象征着人类朝气蓬勃的青春和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而且象征着对人性中聪明睿智、乐观包容和互助博爱等普世社会价值的弘扬与传承。如果老人圣地亚哥梦狮子被视为其向动物性转化的过程,那么老人在海上对小男孩马诺林发自灵魂的反复召唤则应被视为其向人性的超越和复归。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孤独抗争的整个过程中,老人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小男孩马诺林,他反复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1]27-52这不仅体现出老人对孩子的思念,体现出了老人对小男孩所代表的朝气与旺盛生命力的渴求,更体现出了老人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抗争中人性所彰显的智慧、乐观、自信和博爱互助精神的渴望。如果说梦到雄狮是老人希望按照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去征服和捕杀猎物,那么呼唤小男孩则表现了老人用青春战胜老朽、用智慧战胜混乱、用人性压倒兽性的祈望。于是,老人终于用“比自己更为强大的自己”[1]39,"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勇气”[1]59,最终战胜了对手,捕获了梦寐以求的猎物大马林鱼,但也正是因为老人实在“走得太远,”[1]74接踵而来的“鲨鱼”吞噬了一切,而老人拖着疲惫苍老的身躯和仅存的鱼骨艰难地驶回港湾,向着“担心他的小男孩。。。老渔夫。。。还有不少别的人”[1]73的最后复归不仅象征着老人生命价值的薪火相传、代代延续,更象征着人类社会对唇齿相依、同舟共济的博爱互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三、结语

海明威曾这样评价《老人与海》:“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将它们塑造得足够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5]160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专家和学者对这部颇具“复杂性与多义性”[6]的小说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精辟的解读。而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通过其塑造的一系列意蕴丰富的意象: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小男孩马诺林和狮子等,透过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一层层复杂的对立而又统一的紧张张力关系,在为读者带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体验的同时,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人类生命本质和人类命运救赎的理性探索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著,黄源深译.老人与海[M].江苏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8年

[2]Green, Gregor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Nietzsche, the Lions and the ‘the Will to Power.’” Hemmingway Notes 5.1 (1979)

[3]William E. Cain. “Death Sentences: Rereading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Sewanee Review (1983)

[4](奥)弗洛伊德著,周艳红,胡惠君译.梦的解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吴然.海明威评传[M].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篇10

关键词:大海 原型 精神

作为人类集体创作的结晶的“海”意象,在文学创作中体现着人性的相同性和人类情感模式的共通性,具有了丰富的原型精神内涵,特别是在素有“海洋民族”之称的西方许多国家,海洋精神早已深深地植根于其历史文化之中。同时,在西方文学史上,海意象在代代承传中又不断被现实的人们注入了不同的理念、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因此,海意象既是地域的、民族的、人类的意识凝聚的原型符号,同时,对于不同时代的作者而言,又是体现出富有个性特色的理想的象征物。

首先,海是神秘的、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恶魔的代表。古希腊民族和古罗马民族都是典型的海洋民族,他们的文明也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在古希腊罗马学中,海洋是不可替代的背景,是重要的角色。在古希腊神话里,许多神o以海为摇篮居处,如海神波塞冬、忒提斯(阿喀琉斯的母亲)等,希腊城邦亦是与海洋崇拜共同发展的。作为艺术文化源头的《荷马史诗》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海上。古罗马的著名史诗《埃涅阿斯纪》中的大部分故事也是以海洋为背景的。在他们眼中,海是强大而凶恶的伙伴。如在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中,海神波塞冬象征着海的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是天神宙斯的兄弟,权利仅次于宙斯,野心勃勃,盛气凌人。只要他一发怒,大海就会掀起滔天巨浪,给人们带来灾难。“人类在童年时代还没有能力认识和征服海洋,所以,在古代希腊人的观念里,海是神秘的、令人敬畏的,它蕴含着极大的破坏力”在稍后的古希腊文学中,大海仍是一种有着变幻无常的风暴和巨大破坏力的形象。

对大海的这种认知一直伴随着人类走进现代文明。如爱尔兰作家约翰•沁的《骑马下海的人》,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花号上的黑鬼》等,大海都是一个喜怒无常、暴虐、冷漠、对人类充满敌意的恶魔形象。

第二,大海是女性的化身,是爱的世界、爱情的栖息地。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宙斯与大洋神女之一狄俄涅的女儿――爱神阿佛洛狄忒,据说她是从大海浪花里出生的;也有说法她是女海神狄俄涅所生,她的别号又叫港湾女神、镇海女神等,对她的崇拜和敬仰多流行于欧洲海岛和港湾。所以,将海意象与女性、爱以及爱情联系在一起,有着深远的神话原型基因,并且源远流长。

现代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一诗里,就把海作为“爱的世界”象征,把自己的一颗芳心比作渴望停靠在爱人港湾中的一条漂泊的小船。

由于爱情与大海意象亲切感的交融产生的强大心理定势,有时,即使连两情之旅出现了某种波折,蒙上不顺利的阴影,抒情主体也常借助海意象来倾诉。

英国诗人斯温伯因也喜爱借用大海的神话原型意旨写诗。在《在夕阳与大海之间》一诗中,他就把爱情中的甜、酸;欢喜与悲伤;以及对爱的理想、追求等一同编织进海意象中。“海意象的巨大包容力不仅因其作为自然界的客体对象和人的情感对象――异侣形成了某种接近性联想,还由于海的粗犷豪放的风物特性,引发了诗人们往往借助于海意象畅言爱情的强烈感受。”

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密西西比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大海等,这里的河与大海就是女性的化身,作为一个神秘莫测的生命参与主人公的活动中来。对于哈克来说,密西西比河就像一个温柔慈祥的母亲般的女神,她用自己温暖的怀抱抚慰着哈克饱受蹂躏的心灵。每当哈克在岸上经历了人间的龌龊,回到密西西比河上后总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同样,在《老人与海》中,大海意象被作者充分女性化了。海在这里被想象成了时刻陪在老人身边的女性,老人对大海充满深切的爱意和宽容。老人热爱海的一切,包括海洋清新的气息、海流、旋涡等,他不仅要在大海身上证明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生命的价值,同时他也能在大海的怀抱中找到慰藉,让他的内心充实、快乐。他那抽筋的双手在海水中得到了医治,心灵也在大海中感受到了温馨和力量。这种象征意蕴在两方文化传统小是由来巳久的。“人类自从有了另女两性之分,两性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互相依存又相互竞争着。而男女两性之间对立又彼此抗争的微妙关系,又颇似人类与大海。在男性为中心的文化里,女性作为社会的强势群体,这种以自然比人事的联想也就很容易确立为“男性――人”与“女性――大海”的模式,这―模式的内在结构是“男性――人”对于“女性――大诲”的抗争与征服。”

第三,大海是一个自由的理想王国的象征。历代以来,人类一方面崇拜养育他们的江河海洋,另一方面又想征服江河海洋,以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海洋有其狂暴的一面,是巨大自然破坏力的代表,又有着温情的一面,是充满爱的母性的象征,哺育着海洋民族。大海时而时而波涛滚滚,时而风平浪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抵触,又是相互依存的。人们畏惧大海的威力,又向往着大海那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气息。当工业文明带来征服自然力提高时,人海关系中人的主体意识亦大大增强。海虽时或显得神秘莫测,离人们却并不遥远。

英国是一个近代开始崛起的典型的海洋国家,在近代英国文学中,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正如英国海洋文学作家康拉德在《青春》里所说,“在这个国家里,可以说,人跟海洋打成一片――海洋跟许多人结下了缘。”出于海洋民族对海的本能的向往和模糊的认识,人们倾向于将海洋作为他们理想王国的寄托。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就建在海上;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流亡的荒岛,是一个扬恶惩善的理想世界。查理•金斯莱的著名童话《水孩子》中的大海,与冷漠的陆上世界相对,是个有着仙女和仙人岛的温馨世界。

勃兰兑斯曾这样称英国:“在这个国家里一切最优秀的诗歌里,都洋溢着大海那新鲜和自由的气息。” “对于英国人来说,大海一向是自由的伟大象征。”其实,海文化体现的这些精神气质不仅仅属于英国,而是属于整个海洋民族。如在美国的库伯、奥尼尔等,他们在海洋剧作中就把大海自由奔放的气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某种意义上,一部海洋的文学史也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海在不同的时期蕴藏着不同的精神内涵,但在变化中也了揭示了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热情豪放、勇敢、坚韧、开放等性格特征,那就是海洋民族的文化积淀。荣格曾说到,原型意象实际上是一种种族记忆,“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可以)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像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漫淌。”大海这一意象就是这样蕴含着人类精神和共同命运的原型。大海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文学,真实地记录了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赋予了人类无穷的浪漫想象空间,继而成为作家表达真实情感和时代内蕴的重要载体,更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精神寄托,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罗良功.英诗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美】海明威,张爱玲译.老人与海.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年版.